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Teen AIDS

義工關懷愛滋獲表揚
2006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愛滋病在本港高速蔓延,有關注青少年組織特別在聖誕佳節表揚義工。同為15歲的表姊妹唐藝婷和劉楚怡,本身連的士高、酒吧也未去過,但因為對演戲有興趣,「玩玩」加入義工團隊,透過話劇宣揚關懷愛滋病者信息。楚怡說,義工訓練令她獲得很多正確性知識,以前以為唾液可以傳染病毒,現在知道只有血液、性交及母嬰傳播3個途徑才能傳播。

年紀輕輕便向人「談性」,劉楚怡不覺尷尬,反而家人和同學反過來向她請教性知識。她曾在街頭派宣傳單張,被人歧視,以為她是愛滋病患者,狠狠擲回傳單。但這都沒有減退她的熱誠,接演一套又一套的話劇。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Teen AIDS)昨舉行11周年傑出義工嘉許禮,機構藉藝術及遊戲等方法,為青少年提供有的性及愛滋病的教育。

西藏沼氣池

西藏農牧民利用沼氣賺錢 (09:38)
2006年12月27日

西藏農牧民開始圍繞沼氣賺錢。保護環境,開發循環經濟,沼氣在青藏高原上發揮了多重效用。

在溫室大棚裏建沼氣池是西藏開發沼氣比較特殊的方式。西藏常年溫度偏低,不利於沼氣池的發酵,科技人員在沼氣池上修建了溫室大棚,一邊生產沼氣,一邊種植蔬菜。溫室大棚給沼氣池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沼氣池又給大棚裏的蔬菜提供了清潔的肥料,循環經濟得到有效開發。

一位西藏牧民說,沒有沼氣的時候,家裏用液化氣和牛糞燒火做飯,一罐液化氣58元,一年要用11罐。建成的沼氣池每天能提供5個小時的燃氣,解決了家裏做飯的問題,沼氣產生的沼氣肥施到大棚裏,可以使蔬菜更接近無公害標準,一年的蔬菜收入可以達4000元。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街坊工友服務處

街工:香港有103萬窮人 (14:58)
2006年12月26日

勞工團體街坊工友服務處發表報告,估計目前全香港有103萬名窮人,也就是每7名香港人便有1名窮人。

報告指出,近兩年香港經濟有所改善,但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九月發表的綜合住戶統計結果,以扶貧委員會訂出的二十四個貧窮指標衡量,估計全港貧窮人士多達103萬人。

報告表示,今年第二季,每月收入少於5000港元的在職貧窮人士超過31萬人,但今年十一月香港消費物價指數升至2.2%,比十月上升0.2百分點,進一步打擊貧窮人士生活。

街坊工友服務處又指出,今年香港基層勞工面對很多困苦,包括工作時間過長,平均每周工作51.3小時,比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每周總工時多四分之一。由於工時過長,導致今年上半年因工受傷個案增至2.2萬多宗,比去年同期上升8.4%。

隨著貧窮人數增加,今年頭九個月家庭暴力個案增至近3000宗,平均每天11宗,比去年同期飆升65%。此外,生命熱線在今年四至八月平均每月接獲1萬多名尋求自殺人士的電話求助,比去年同期增加23%。

街坊工友服務處認為,港府應改變偏向財團利益的施政方針,進行公平社會財富分配,制定長遠的民生和勞工政策,並實行普選制度,使基層勞工的權利得到落實。

慈善機構設工場 維修家電

環署給舊家電一個新家
邀慈善機構設工場 維修後轉贈低下階層

2006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市民家裏不少電器和電腦未喪失功能已被取替,製造了每年1.4萬多噸的電子廢物。為免加重堆填區的壓力,環保署在九龍灣成立電子廢物及電腦回收中心,邀請慈善機構於中心設立工場,維修舊電器及電腦,再捐贈予低收入人士及長者。單是去年,約有2000套電腦及6000多件電器重獲「新生」,被捐給有需要人士。

聖雅各福群會在九龍灣的工場技工,會揀出可再用的電器維修,之後捐贈低收入人士、單親家庭及長者,而不能修理的則拆件,再交給回收商。工場每日處理60件電器,每件維修成本約100元;去年至今已接收了2萬多部洗衣機、雪櫃等舊家電,單是去年,已將6000多件電器捐出,或送到該會於兆康站的店舖中義賣。

「五大家電」優先回收

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李玉芝說,回收的電器層出不窮,但會優先回收對低收入人士及長者較為重要的「五大家電」,包括冷氣機、洗衣機、雪櫃、電視機及電話。

同樣在中心設立工場的香港明愛,平均每日回收200部舊電腦,至於聖誕節及農曆新年,則是換機高峰期,每日收集的舊電腦比平日多出3至4倍。工場會聘請邊緣青年,負責維修可再用的電腦,再捐贈予有需要人士,這不但使低收入人士及長者受惠,也助邊青重新投入社會。

明愛項目計劃主任劉露強指出,「部分曾犯事的年輕人經社工轉介,在工場工作,負責維修及分拆電器。他們在工場工作數月後,中心便鼓勵他們出外工作。此計劃目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工作態度。」

明愛的計劃亦獲軟件商「微軟」贊助,以5美元的價錢,將微軟視窗的作業軟件安裝到舊電腦。另外,工場今年2月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處理含鉛的電腦屏幕。劉露強說﹕「舊電腦屏幕通常都會棄置於堆填區,但屏幕錐管內的鉛會破壞環境。理工會利用硝酸清除錐管內的鉛,減低棄置電腦對環境的傷害。」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黃棟剛表示,中心的回收及維修舊電器及電腦的數字,可讓政府參考,以推廣此「一站式」回收電子廢物計劃。至於歐洲和日本正實施的電腦及電器產品生產者責任制,香港會否仿效?黃棟剛指要時間研究,暫未有時間表。

明報記者 陳曉君

Monday, December 25, 2006

中小企分期捐款

分期捐款 中小企踴躍
2006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捐錢都可以分期付款?非政府機構工業福音團契去年向中小企成功籌得70萬元,為旺角及深水區貧窮家庭提供支援服務。總幹事余妙雲表示,本港不少中小企都有意捐助社福項目,但礙於財政壓力,不敢貿然承諾捐款,故推出「分期捐款」,讓小商戶投身捐款人行列。

工業福音團契月籌70萬

工業福音團契在短短一個月內,向24間中小企籌得70萬元推出「暖流互傳送行動」,成績驕人,捐款商戶包括地產代理、水電工程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等,每項捐款由1000至10萬元不等。

基金吸引商界參與資源分配

獨力營運室內裝飾及維修公司的馮亮祖,以分期付款方式捐出1萬元,他表示,去年考慮捐款時,公司正面對經濟問題,非常吃力,後來知道有18個月分期捐款才放心認捐。

事實上,工業福音團契亦憑該項目成功申請「攜手扶弱基金」,即商界每捐1元,基金亦會撥出1元,盡取政府配對資助上限50萬元。柯伍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榮基是捐款人之一,他認為配對基金有效吸引捐款︰「配對基金的意義在於,中小企可透過捐款給自己支持的社福機構,主導政府將資源投放給同一機構,讓商界參與資源分配。」

除了捐款,捐款人亦身體力行,參與義工服務。一直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的陳榮基,帶同一家四口上門探訪獨居長者,深入認識區內實︰「不一定用法律專業去服務居民,簡單的問候、探訪,都可送上關懷。」

明報記者 陸倩盈

Sunday, December 24, 2006

鄰舍輔導會

社工洗樓助6萬隱形長者
上門送飯 輔導情緒 建立互助精神

2006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唔使你幫手,你走啦!」外展社工上門「洗樓」接觸獨居長者,經常會吃閉門羹。如何才能融化長者的心?外展隊長林永聰,每當遇上固執的長者,一於少說話、多做事﹕「最緊要是少說話,免令長者覺得你煩,但保持定期探訪,用時間去證明這份關懷。」一份堅持,令外展隊每月成功聯繫100名獨居長者,助他們打開心窗,活出豐盛晚年。

本港自1998年正式推出長者支援服務隊(下稱外展隊),透過外展接觸及其他轉介,至今成功聯繫約6萬名長者,向他們送上各類服務,如免費注射流感疫苗、上門送飯及情緒輔導等。

現時全港共有85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鄰舍輔導會深水康齡社區服務中心外展隊主任林永聰表示,部分知識水平較低、性格固執及被動的長者根本不知道有關服務,所以外展隊每日都要出勤,透過洗樓、站崗及義工報料,聯繫有需要的長者﹕「報料很重要,當長者見到年老的鄰居或街坊有需要,或者入醫院、過身等等,都會向我們報料,助我們掌握區內情。」

固執拒受支援 靠恒心破冰

林永聰表示,獨居長者首次接觸外展隊,一般都存在很大戒心﹕ 「上門洗樓時,長者第一眼不會相信你是社工,會問一大堆資料,又拒絕透露自己的身分。」事實上,社署早前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若長者拒絕接受服務,即使是獨居長者及有潛在風險,外展隊亦不會把有關資料存檔,但林永聰永不言棄﹕「我們把所有資料紀錄在案,再研究如何跟不同的長者建立關係,例如若長者抗拒社工,下次會安排義工進行探訪。」

深水區是全港長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中心服務督導主任李蔭國表示,外展網絡並非單向為長者提供服務,更讓長者發揮互助精神。他說,很多時候全靠長者報料,才能揭發有獨居長者在家中風或發生意外的個案。

明報記者 陸倩盈

香港基督少年軍

獨居婆婆聖誕心願可望成真
2006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聖誕佳節臨近,不少獨居長者都希望收到稱心實用的聖誕禮物,今年或可願望成真。香港基督少年軍邀請深水區內150名獨居長者填寫心願卡,並製成心願樹,於商場及商業機構展出,呼籲市民認捐禮物,向長者送上關懷。

寫心願卡 籲市民認捐

今年80歲的獨居長者關彩霞早年從內地來港,任職製衣廠和酒樓。關婆婆一生勤奮儉樸,從不花費享樂或購買奢侈品,即使家中的暖水壺和電飯煲用至破爛,也不捨得更換。

「暖水壺用了20年,已經不保暖,當是古董;電飯煲也是多年前在廣州買的,已壞了,間中不能煲飯。」關婆婆表示,區內的社福機構曾向獨居長者贈送電器,但由於報名人數眾多,關婆婆及其他長者遲遲未獲贈電器,感到非常失望。

香港基督少年軍聯同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將於本周二舉行「心願樹關愛大行動」,邀請獨居長者填寫心願卡,讓市民看到長者的需要,認捐禮物。基督少年軍訓練幹事陳紀安表示,由市民親自認捐禮物,可讓市民認識長者生活實,並體現社區互助的精神。

除了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外,基督少年軍亦於聖誕期間動員大批義工,上門探望獨居長者及維修電器,並邀得多名中醫師提供中醫義診、及穴位推拿暨足部按摩協會提供推拿服務。活動網址﹕http://www.bbhk.org.hk

Friday, December 22, 2006

「盼望天星的聖誕」

「盼望天星的聖誕」活動
日期:12月24日
時間:晚上8時至11時
地點:原天星碼頭

天星倒下了,人民站起來!

保衛天星碼頭的民間聲音,從來沒有間斷,連月來,參與者由部份熱心市民、專業人士及文化團體,已擴展至廣大學生、學者以至全香港市民,現已發展成全民運動,一群學生與市民更曾發起絕食抗議,要求停拆天星碼頭。

這場運動說明香港人對文化並不冷漠,他們關懷自己的歷史,渴求民主參與規劃公共空間;可是,政府官員好像完全沒有聽到市民的聲音,不單沒有考慮專業團體提出的另類方案,就連市民要求暫停清拆天星,再作商議研究,亦得不到官員的答允。

面對這樣的政府,我們還可做些甚麼?

平安夜晚上八時,我們會於中環天星碼頭舉行「盼望天星的聖誕」晚會。我們會燃起燭光,除了表示我們的憤怒,更是向政府展示一股公民力量。天星碼頭的事件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我們熱愛香港,因此我們會用人民的力量保衛我們的文化,保衛我們的歷史。

請參加「盼望天星的聖誕」集會,讓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

「復修天星,保留皇后!」
「天星倒下了,人民站起來!」
「文化都會,人民參與!」

內容:
1. 燭光晚會
2. 65年絕食人士蘇守忠所提供的當年片段
3. 是次事件的片段
4. Photo slide show
5. 鐘樓先生與特首的對話 (扮演)
6. 天星事件中各個重要人物及各界嘉賓的說話
7. 樂隊及其他音樂表演
8. 舞蹈表演
9. 成立文物保育監察 (Heritage Watch)
10. 邀請市民於當晚自備睡袋,於皇后碼頭與各個抗議的市民共度一夜,以爭取保留天星、皇后碼頭及愛丁堡廣場

一群關心天星及香港文物保育的市民及團體上

Monday, December 18, 2006

「紫藤」

「紫藤」撐紅傘遊行
2006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一直幫助性工作者的組織「紫藤」,昨日趁「國際終止暴力對待性工作者日」發起遊行,約有40名性工作者及團體代表參加,他們由灣仔修頓中心遊行至中環警察總部,要求警方停止壓迫性工作者。該會同時公布了2006年警方對性工作者濫權7件事,當中以05年10月發生的「李婉儀被警察放蛇誣告自殺事件」居首。

示威者昨日撐紅傘,在灣仔警察總部張貼抗議字句,抗議警方無理拘控性工作者,又指警察用手機拍攝性工作者的樣貌等行為屬濫權,該會發言人林依珍要求警方高層關注問題。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文化產業

京發展文化產業
港能否分一杯羹?

2006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上周,北京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降下帷幕,獲得37億美元訂單。這是北京銳意發展文化產業的第一個動作,香港也曾將文化產業作為轉型的發展方向,但不知道是否又會好像前幾年,香港與上海同時分別宣布,香港要建港珠澳大橋,上海要建洋山港大橋,而上海去年已經開港通航,香港還留在研究階段。

北京遍地遺產可變錢

北京要發展文化產業,有充實的文化底蘊作為後盾,宣武區的宣傳辭﹕宣南史蹟,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今日北京,始於斯地。這是別的地方無法媲美的。北京遍地都是遺產,都可以變錢,這次就把西遊記連環畫葡萄牙文版權賣出;有較大的空間,要發展中國影城,就可以撥出地皮;有不同文化撞擊而擦出新意念,全國各省的年輕人都飄來北京尋機會,加上愈來愈國際化的因素,造就一批文化新人類,而北京市政府也算務實,前幾年還對798工廠養一批離經叛道的年輕人而擔心社會穩定問題,而今不但承認這個現實,還給予一定的扶持。

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參觀人數達到15萬,雖然不少是退休老大媽來索取宣傳品,但也有不少學生來觀摩產品設計意念和顏色配搭,孜孜而求的年輕人,本身就是一個市場,意大利米蘭理工學院到北京合辦一個設計課程,收費8萬元,還真有報名的人。

政治禁忌是創意障礙

可是,任何創意,前提是百花齊放,目前北京還有不少政治禁忌,是創意的障礙。從故紙堆裏尋出新意是可能的,比如把紅樓夢人物包裝炒作;將古代英雄用日本漫畫的筆法畫出新形象;把宜興茶壺後工業化;又或者將武俠的雕像後現代化,都在這次展覽中一一呈現,但是否創意無限,還要看障礙的阻力有多大。

北京努力改善交易平台

香港對北京的文化產業可能不當一回事,這次博覽會沒有吸引多少香港單位參展,只有香港貿易發展局在一個旮旯擺了個小攤位,看攤位的職員只顧聊天也不發宣傳品,也不索要名片,只貼了3張海報,宣傳明年3月舉行的「亞洲區的最重要電影融資平台、音樂業界之理想商貿平台、和亞洲的世界影視展」。好像有麝自然香,但最後會不會連缺乏創意空間的北京也會在文化產業方面趕過香港,只能拭目觀之。融資與交易平台的優勢,是建在浮沙上的虛擬空間,交易雙方目前仍然選擇香港,是因為有保障,但北京正在努力改善。

文化產業沒有排他性,北京的發展並不意味要擠掉香港,不過,如果香港不重視,發展的因素就會消失罷了。

明報駐京記者 阮紀宏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彝族自治州愛滋情嚴重

貧困.愛滋
2006年11月30日

【明報專訊】明天(12月1日)是國際愛滋日,中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每年都以30%比例急速增加。在落後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吸毒感染愛滋情嚴重,且因貧窮和缺乏教育,情難以改善。

土生合作社

土生合作社安排集體訂購的食品,是有機食品。這些食品,來自鄰近地區,減少運輸上浪費的能源;合作社又會派出職員與生產者(農民)保持聯繫,讓他們認識我們的要求,我們也認識他們的需要,以及當地的環境如何得到保護。在這種情況之下實踐健康飲食,就是合作社的目標。

另一方面,香港也不應只是一個消費食物的地方,我們要吃得新鮮,與生產食物的人多所溝通,和因應本地水土天氣去多吃本地出產的食品,也很重要。所以,合作社另一個目標,正就是支援及重建本地食物生產的隊伍,重拾道地食品製造的知識與傳統。

現時,到達我們飯桌上的每一種食物,都經過多重中間人,特別是大型食物供應商與超級市場,簡直環環相扣,隻手遮天,事事以他們的利益為依歸。至於生產者和購買者的福祉、文化、生活條件與需要,都漸變得與這些食物「商品」脫節,我們愈來愈難主宰自己的食物從何而來、我們的飲食習慣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等。

我們相信: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產自己的必需品,積聚知識與智慧,代代相傳,身土不二,既有益健康亦與土地萬物同永續,才是生活尊嚴所在。

請來參與我們的合作社——你可以做甚麼?
 購買土生合作社的產品
 向你的朋友介紹合作社
 為我們介紹有傳統食品製造知識的本地小型生產者
 提供更多的提貨點,或組成共同購買單位
 一起做義工

............
想了解更多? 請瀏覽我們的網址:http://www.hkgreencoop.org/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協青社創辦人

李文烈細說協青史
2006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專注青年事務、協青社創辦人及總幹事李文烈神父,昨日獲教育學院頒發榮譽教育博士。出生於英國的李文烈以一口流利廣東話,發表一篇感動人心、風趣幽默的演辭,贏得全場掌聲。他說,協青社創辦初期,租用一個1000平方呎的單位,內裏殘缺不堪,前身更是「魚蛋檔」,水龍頭流出的水是黃色的。

李文烈指協青社有不少「威水史」,包括是第一個做「通宵外展」的機構,較社署早5年,又是第一所24小時營業的青少年輔導機構,更創辦第一所「街頭舞蹈學校」。他慨嘆,現時社會常稱年輕人為「邊緣、雙失、雙待、隱蔽青年」,但他認為,年輕人是需要鼓勵和支持的,所以在他心目中只有「年輕人」3個字。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維權農民申請建立農民協會

獲毛接見勞模組農會被捕
2006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全國勞動模範、浙江溫嶺農民領袖王妙增為了維權,與村民一起向當局申請設立農民協會不果,控告市長又不獲法院立案,於是進京上訪,結果被警方拘留審查並受到虐待。王妙增的妻子昨日對本報表示,老伴橫了心要搞農會,都是被迫出來的,因為村裏土地都被騙光,沒有人出來帶頭保護,只有她老伴敢豁出去。

事緣90年代以來,王妙增所在的台州溫嶺市箬橫鎮東浦村的土地不斷被吞噬,村民眼看祖宗土地一片片地被官商權貴霸佔,農民無田可種,有人為此上訪又無果,村民將期望的目光投向當地頗有名望的王妙增。現年70歲的王妙增早在50年代就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曾獲中共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有7枚官方頒發的獎章,是溫嶺農民眼中頗具權威的「老革命」。

指官員強搶豪奪田地

從2004年5月開始,王妙增與當地村民一起開始向政府申請建立農民協會,他們憑藉憲法中「結社自由」條款,宣告「溫嶺市農會(籌)」成立,超過180名村民簽名打手印參加。中國大陸並無農會,王妙增等村民的舉動是破天荒動作。他們在遞交官方的申請報告中,直斥「不少父母官、基層村官欺上瞞下,強搶豪奪農民賴以活命的土地,使中央政策不能落實,破壞農田情沒有得到糾正」。

他們指組織農會目的是「維護農民兄弟的切身利益,抗衡農村中一些腐敗分子違法行徑和粗暴剝奪村民民主權利的不法行為」,「解決在基層權力運行中存在嚴重的不正之風,實施有效監督」,並稱「婦女有婦聯,商人有商會,工人有工會,我們農民有農會是天經地義的」。村民以王妙增的家為農會活動場地,並湊齊3萬元註冊資金。

告溫嶺市長推諉不批

今年3月1日,村民鄭重其事把申請書交給溫嶺市民政局,但有關部門卻一再推諉和擱置。6月16日,村民向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控告溫嶺市長葉海燕,要求法院確認溫嶺市政府不履行審批職責的行為違法,判令市政府立即履行審批職責,但又被法院駁回。

控官不果擬上京申訴

日前,為村民仗義執言的維權活躍人士嚴正學被當局以涉嫌「顛覆罪」拘捕,忍無可忍的王妙增終於決定進京上訪,但未踏上赴京之路便被當地公安拘留審查。王妙增的妻子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查詢時說,老伴「已經有兩天沒回家,被公安抓了」。她說老伴是「橫了心,要搞那個農會」,稱這「都是被迫的」,因為村裏土地都被騙光,「沒人出頭,就他敢做」。

Sunday, November 26, 2006

「風雨蘭」創辦人

開荒牛憑熱誠造福社會
表揚優秀社工

2006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做開荒牛,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在社福界做開荒牛,為性暴力受害人及失眠長者開拓嶄新服務,更是荊棘滿途。去屆優秀社工得主吳惠貞,創辦全港唯一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助受害婦女重新上路;新秀社工得主鄒家豪,為長者解開心結,根治失眠及痛症,安享晚年。兩人分別面對經費不足及跨代鴻溝的困局,憑對社會工作的執著和熱忱,成功創造傳奇。

第16屆優秀社工選舉明天截止提名,請把握機會,表揚身邊每一位默默耕耘的社會工作者。

為機構生存 甘當推銷員「撲水」

適者生存。面對政府削減社福界開支,去年因經費不足一度面臨關閉危機的「風雨蘭」,創辦人吳惠貞甘願放下身段,向商界叩門「撲水」,充當社福界的推銷員。「老實說,社工很抗拒籌款、做宣傳工作,覺得違背了前線服務的精神,但人總要面對現實,我覺得風雨蘭的服務有價值,就要設法令它生存!」吳惠貞以專業社工兼推銷員的身分,娓娓道出現代社工轉型的故事,為同工打打氣。

創辦風雨蘭 助受害婦女

上屆優秀社工得主吳惠貞,2000年創辦全港首間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為曾經受性暴力侵犯的婦女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如即時醫療服務和輔導,安排警方和律師到中心協助受害人。時至今日,全港仍是「只此一家」。

只此一家 揚名未必「保命」

「未成立風雨蘭之前,外界沒有意識要幫助這群女性;成立之後,外界又認為我們辦得很好,毋須再成立同類組織。」吳惠貞說,在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下,「風雨蘭」總算打響名堂,可惜社會對性暴力受害婦女仍有偏見,當賽馬會去年停止撥款資助後,「風雨蘭」未能即時籌募經費險面臨關閉,最後關頭幸得公益金及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續命」。

面對關閉危機,吳惠貞專注前線服務之餘,同時成立籌募小組,向商界、基金會和市民募捐。每次叩門撲水的經歷,讓她看見商界與社福界之間的隔膜:「商界傾向捐助長者、兒童及殘疾人士服務,因為他們顯而易見需要受助,但提及性暴力受害人,社會有歧視,覺得他們因為食丸仔、去Rave Party(狂野派對)而出事。」

為打破隔膜,吳惠貞學習運用「商界語言」去解釋,包括用個案數據包裝,透過播放受害人的自白聲帶及短片,呈現性暴力問題。

治療性暴力受創者 1萬元太貴?!

金額方面,有商界認為服務太貴,拒絕捐助。吳惠貞憶述有商界人士表示,花200萬元舉辦嘉年華會即時讓千多人受惠,但風雨蘭每年以200多萬元經費服務 200多個案,即平均1萬元處理每個個案,成本太貴。吳惠貞慨嘆:「站在社工角度,如果用1萬元可以治療一個嚴重受創個案,其實好便宜。」為證明物超所值,吳惠貞不斷向商界講解輔導技巧,以及創傷後所需的身心服務。

社工外爭公義 內有不公不義

近年社福界推行一筆過撥款,社工又要接受各項評估和傳媒壓力,令社工系學生望而生畏。

吳惠貞到大學演說,總有學生問她:「為什麼堅持做社工?」吳惠貞坦言,社工對外幫人爭取公義,行內卻充斥同工不同酬、社福機構堆砌數字等弊病,的確令社工學生感到迷失,她以風雨蘭的經驗鼓勵一群生力軍:「看見社會上有需要,覺得這服務有價值,就要堅持。」

明報記者 陸倩盈

循道衛理拒成立法團校董會

循道衛理學校
堅拒成立法團校董會

2006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高等法院日前裁定天主教香港教區就《校本條例》提出的司法覆核敗訴,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教育部執行幹事袁天佑昨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說,該會轄下的18間中小學不會註冊成為法團校董會,到了2010年的註冊限期,若政府要收回辦學權,他們願意交出。

盼08年檢討有關條文

袁天佑昨日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說,該會支持校本管理,包括在校董會加入家長和教師代表,但反對成立法團校董會,令校董會脫離辦學團體,出現協調問題。他說該會將繼續辦好學校,期望當局2008年檢討《校本條例》時,會修改有關成立法團校董會的條文。

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聯會主席葉錦元說,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後,會令學校與辦學團體的關係變得疏離,天主教學校會否成立學校法團,最終會由教區決定。

不過,法團校董會聯會主席馬紹良認為,學校成立法團可保障一旦學校面對法律訴訟時,毋須校董以個人身分承擔責任,而是由整個校董會承擔。他強調,只要辦學團體辦學理念良好,加入校董會的家長、校友沒有理由會擾亂學校的運作。

北京愛知行信息諮詢中心

愛滋關注者 萬延海失蹤
2006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在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前夕,中國知名愛滋病工作者萬延海前日(24日)被自稱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員叫走問話,至昨日止,萬延海仍然下落不明,家人無法與其聯絡,原定今日舉辦的一個有關愛滋病與人權的研討會被迫取消。

愛滋研討會被迫取消

北京愛知行信息諮詢中心政策項目協調人黃如方昨日發出消息稱,24日上午10時30分,萬延海正在「北京愛知行信息諮詢中心」(愛知行研究所)辦公室上班,突然被寫字樓物業管理人員叫至物業辦公室,4名自稱來自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對萬延海持續問話。至中午1時,愛知行研究所工作人員被叫到物業辦公室,萬延海告知工作人員:原定於今日主辦的「血液安全,愛滋病和法律人權」研討會停辦,並囑咐妥善安排已赴京的與會人員返回原籍。隨後,萬延海被自稱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員繼續留下問話。

當晚6時左右,愛知行研究所接到萬延海的電話,萬在電話中詢問研討會與會人員的返回安排工作,囑咐要盡快安排他們離開北京返回原籍。同事詢問萬延海身在何處,萬延海回答稱仍在被問話。此後,萬的同事和親屬就與萬延海失去任何聯繫,至昨早,萬延海仍未回到辦公室,也未回家中。本報記者昨日傍晚致電愛知行研究所查詢,但電話無人接聽。

萬延海是中國知名愛滋病工作者、公共衛生專家,愛知行研究所負責人,長期關注中國因賣血、輸血感染愛滋病問題。上年11月,愛知行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血液安全,愛滋病和法律人權」研討會,讓輸血感染愛滋的嚴重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高智晟妻遭警方毆打

另外,據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報道,遭指控「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中國知名維權律師高智晟,其妻子耿和上周四(23日)在北京遭警方毆打,原因是抗議警方跟蹤並騷擾她。報道稱,耿和當時正在北京購物,她要求平時跟蹤監視的警察不要騷擾,雙方隨後發生爭吵和扭打。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和諧之家 Harmony House

和諧之家接家暴個案增5% (16:43)
2006年11月25日

「和諧之家」指出,近半年入住庇護中心的女性數目及家庭暴力求助電話個案,均按年增長約5%。

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輔導、庇護服務的「和諧之家」,趁今天是「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發表數據顯示今年4至9月,月均有7500人入住庇護中心,按年升約5%;涉及家暴的熱線求助個案,也增近5%至2800多宗。受家暴影響而求助的學生中,有8.5%要跟進,30%學生表示過去一年目睹父母吵架或打架,當中26%表示感到害怕; 33%希望跟老師及社工傾訴。

「和諧之家」在觀塘樂華南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今天開幕,為家暴受害人士提供支援及輔導服務。

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Everyone a Changemaker

A good report to share.

Everyone a Changemak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 Ultimate Goal:
http://www.ashoka.org/files/InnovationsBookletSmall.pdf

Discourses of Entrepreneurship

13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June 10-12, 2007 in Västerås, at the beautiful lake Mälaren, Sweden.
Track 6: Entrepreneurship - a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www.eki.mdh.se/sdconf07/track6/

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dominant discourses of entrepreneurship rooted in neoliberal ideolog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ee the powers of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at work simultaneously. The balancing of these powers is crucial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sustainability as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society and a source for opportunities for value creation requires the release and mobi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forces in a plurality of forms. In this sense entrepreneurship is a key to a sustainable society.

In order to mobilise entrepreneurial sources and fo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believe there is as need to widen 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in a traditional and narrow perspective tends to strengthen existing structures leading to further urbanisation and segregation. If not balanced up this perspective not only leads to greater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but also sometimes foster impoverishment of local societies (dis-entrepreneurship). This track therefore focuses on the emerging broader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ship where attention is given to value drive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mediation between business and communit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conomy, public processes and nature. We believe that such broader perspectives often require a greater emphasis on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empowerment of discriminated and marginalised region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Entrepreneurship in this broader meaning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number of entrepreneurship sub-themes such as:

* Social/public entrepreneurship
* Community entrepreneurship
* Collective entrepreneurship, e.g. in the form of broad partnerships, networks or social movements
* Indigenous entrepreneurship
* Women entrepreneurship
*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and education

We welcome papers that refer to these sub-themes and similar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where the signific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society is explicitly discussed. The track also invites researchers to merge the research tradi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ideologically and in terms of practical approaches.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志蓮淨苑、南蓮園

南蓮園池明日免費開放 (19:34)
2006年11月14日

以唐代園池為建築藍本,木建構、山石、古樹作為設計特色的南蓮園池將於明日免費開放,予市民遊覽。

行政長官曾蔭權聯同香港佛教聯會會長覺光長老今日主持南蓮園池的開幕典禮。

南蓮園池是一個政府與志蓮淨苑合作的項目,由政府撥款一億七千萬元用作主要基本建設,而園內的唐式園林、小品建築、古樹和景點石的建設費用,則由志蓮淨苑捐助。

園池佔地約三點五公頃,位於鑽石山鳳德道六十號,從明天起每日上午七時至晚上九時開放,市民可免費入園池遊覽。

園內亦設有多功能活動室供市民租用舉辦活動,以及小食亭暨小賣店、素菜館、茶館等餐飲設施供遊人使用。發言人指出,由於園內遍設珍貴的古樹古石及富有特色的木建構,因此園內全面禁煙,遊人亦只可在餐飲設施範圍內飲食,以保持環境清潔。

發言人說,由於在園池開放初期預計人流較多,為確保遊人能有秩序地遊覽園池,園方會採取人潮管理措施,以控制入場人數。為免遊人在園池入口排隊輪候過久,園方在有需要時會在園外近正門入口處以及鑽石山地鐵站C2出口設立南蓮園池服務站派發入場券,獲發入場券的人士可於當日稍後的指定時段進入園池參觀。園方亦會安排接待大使和義工協助維持秩序。

此外,為避免有太多遊覽團體同時抵達園池而造成人流及交通壓力,所有註冊團體,包括旅行社、公、私營機構,如舉辦超過二十人以上的團體遊園活動,必須於遊園日期最少三個工作天前傳真(3658 9424)或電郵(info@nlgarden.org)至南蓮園池辦事處,預約時間入園參觀,以確保團體能依照預定時間進園遊覽。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成功之道遊戲街



"Play:The Success Ingredient"
成功之道遊戲街


PlayStreet 2006 - come enjoy the great fun and excellent sponsorship opportunities !

Date : Sunday, 10 December 2006
Time : 1 – 6 p.m.
Venue : Chater Road Pedestrian Precinct, Central, Hong Kong
Who can join : All Hong Kong families are welcome and admission is free

HER Fund Fundraising Appeal

HER Fund

Dear Donors,

I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Linda TO, our Chairlady, will have a Radio Broadcast in Commercial Radio HK on this Wednesday. She is on behalf of HER Fund to have the interview and through the programme, she will ask the public to donate money to HER Fund.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please pay attention on the below details:

Date: 15th November, 2006 (Wednesday)
Time: 2:00a.m. (MIDNIGHT) on CR 1
6:00a.m. (Morning) on CR 2

All the friends in Hong Kong can just simply open your radio and tune to Commercial Radio 1 or 2. Those friends who are in overseas could go to: www.881903.com and listen the programme in the above time. If you miss the exact time, you have to subscribe the membership of Commercial Radio and pay the money before you listen to the programme. If anyone who cannot listen the programme in the exact time, please let us know and we will copy the programme once when we receive the CD copy from Commercial Radio.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vertisement of the programme will be broadcasted through that day to ask for donation.

Please support Linda and deliver the message to all the friends who care HER Fund. AND of course, please help to send SMS to donate money to HER Fund at that day. Please reach me at 2794 1100 or reply to us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enquiries. Thank you very much.

May YAU
HER Fund


各位捐款者:

本星期三的商業電台有誰共鳴將會播放本會主席杜潔麗Linda的訪問,詳情如下:

日期:2006年11月15日 (三)
時間:凌晨2:00 於商業一台
早上6:00於商業二台

各位如有興趣收聽, 請於以上時間開收音機或登上: www.881903.com。如當日沒有時間收聽的話, 可於事後向我們查詢, 因商台會在播放後會給我們cd副本留念的。而當日全日不同時段均會聽到節目的廣告的。

請當日收聽及支持,並將訊息傳開去,呼籲多些朋友於當日發短訊捐錢支持HER Fund,如有查詢,可致電2794 1100或回覆電郵查詢,謝謝。

May YAU
HER Fund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諮詢失靈與公民社會

天星觸動無限依戀 諮詢失靈市民失落
2006年11月12日
明報社評

【明報專訊】踏入12時,中環天星碼頭在鐘樓的鐘聲陪伴下沒入歷史。連日來,大批市民趕到天星碼頭,希望在碼頭拆卸前緬懷個人歷史,見證這幢佇立在中環海旁的公共建築物最後的日子。天星碼頭的命運掀起市民的陣陣依戀,說明市民對一些公共建築物的感情往往比官僚想像的更為豐富,也反映了即使重重諮詢,拆卸碼頭的決定仍與民情格格不入。我們認為,拆卸天星碼頭引起的社會反應並非孤立事件,隨香港公民社會日益成熟,市民會期望在公共建築和規劃上有更大發言權,日後當局在城市規劃和保留重要公共建築物時,應更具體和主動探索民情,避免社會集體失落的情緒再次重演。

天星碼頭只有48年歷史,不符合法定古蹟的定義,但拆卸碼頭和鐘樓引起的社會情緒,較以往多次保護古蹟爭議更來得強烈,因為它見證了香港的經濟發展,也是不少市民的成長印記,更是香港的標記之一;無數電影都以天星碼頭為香港象徵,《國家地理雜誌》更列天星小輪和碼頭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香港建築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94%受訪會員都同意應該保留碼頭。無論從專業角度、人文價值或旅遊經濟價值出發,港府都應盡力保存天星碼頭。

可是,從港府角度,拆卸天星碼頭讓位中環至灣仔道路屬必要工程,當局也在新碼頭附近興建仿照1912年愛德華時代的碼頭大樓,而中環的規劃大綱亦於多年前提出,經過了反覆論證諮詢,部分團體到了碼頭和鐘樓快要拆卸時才提出反對,令人無所適從。不過,我們認為,港府盡力保存天星碼頭的意義,在於照顧市民對公共建築物的情感需要,它不是興建另一座仿古建築就可取代的。其實,港府是否有盡力改善道路的路線,以保存天星建築群?又或者是否可以把鐘樓搬到新天星碼頭?這些做法可能工程浩大,但若能夠使市民免於失落,值得一試。

今次天星碼頭拆卸引起的社會情緒,說明了現時港府在規劃程序上的缺陷。從官僚程序來說,無論天星碼頭和中環填海工程,都經過了完整的諮詢,但每到填海工程展開,正式告別碼頭,社會上不滿和失落的情緒就湧現。我們認為,類似的情在中環填海爭議時已出現,要避免這種負面情緒造成困局,當局須改善現時的諮詢程序,以掌握市民脈搏,例如一般市民對規劃大綱圖的興趣不大,但若當局能在規劃時以立體和接近現實的圖像具體說明,或者主動徵詢公眾意見,市民的觀感和想法會更易浮現。外國一些社區在重建時,往往要舉行居民聽證,目的就是透過民眾直接參與共建社區,實現公民社會的理念。事實上,港府在規劃一些大型建設如東南九龍發展時,亦主動邀約社區提出意見,然後善加吸納,到正式諮詢時遇到的阻力自然較小。

香港公民社會日趨成熟,市民對公共建築和保存社區原貌的訴求將更強烈,今次拆卸天星碼頭只引起社會的失落氣氛,反對聲音並不激烈,除非港府無視市民的感受,否則現時規劃過程中諮詢失靈,引起的社會失望將愈來愈嚴重。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說,下屆特區政府的挑戰,是經濟如何持續發展,他又指「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存對立起來」是一種危險的想法。可是,今次拆卸天星碼頭引起的社會情緒正好說明,市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亦非常重視文化保存和人文價值,雖然兩者並非必然對立,但若只能選其一,經濟發展並非唯一選擇。港府有需要提出具體方法,協調社會的持續發展,才可促進整體利益。

美國城市規劃學者約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在其著作《重溫規劃理論》中認為:規劃不應只重經濟效益,反而愈來愈接近協調利益的手段,就像是社會整體中的一隻調停之手,不斷靠近政治學的層面。所以,一個城市的發展,應該是公共政策的結果,也是公眾選擇的結果。我們認為,香港的規劃亦應體現公眾選擇,才可回應公民社會的發展,回應日益高漲的參與城市建設訴求,例如現時的城市規劃委員會代表性是否足夠?城規程序是否有效回應民情?在保留一些舊建築群時,一些方法如利用可轉移地積比例是否可行?這些問題,在日後的城市發展,如保育用地和尖沙嘴天星碼頭發展等問題上極可能再出現。從這角度看,今次拆卸天星碼頭的民間情緒,應視作一次社會浮躁的一種示警。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爭取保留天星及皇后碼頭

爭取保留天星及皇后碼頭紅絲帶行動

大家好:

香港的現代歷史由海濱開始。然而今年秋天,見證維港半世紀以來變遷的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均難逃被消失的命運。這兩個碼頭可以供市民釣魚、坐船出海、拍拖時憑欄遠眺夜景和拍攝結婚照,令此處累積了大量普羅大眾不可分割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曾是渡海泳的終點,也曾是遊行示威人士的熱門集合地點;天星小輪則是現時最便宜的渡海交通工具,被《國家地理旅行家雜誌》(1999年10月號)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兩個碼頭也和本港的歷史有看密切的關係,從金文泰港督時起,皇后碼頭一直是港英殖民地總督就職和離任的地方(金文泰登岸時的皇后碼頭在1925年建成,而現時的皇后碼頭則在1953年建成);天星小輪在1966年加價五仙,更引發了「九龍暴動」,今年剛好是事件的四十周年。

令人婉惜的是,隨?中環海濱新填海區的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個又一個伴隨我們香港人一代又一代成長的舊建築物,如粉筆畫被粉筆擦逐一逐一被刷去一樣。

一個沒有記憶的人,是一個無根的空虛軀殼;一個不珍惜自身歷史的城市,無論多富有,也只會是一個由金錢堆砌出浮誇都市。環顧全球,凡是世界級的國際都市,都是尊重和保護自己的歷史文化的,只有通過認識、珍惜、保護自己的優良傳統和文化,才能令這個城市昇華為國際頂級的都會。

長春社近四十年來一直關注香港的古蹟保育工作,而天星碼頭、愛丁堡廣場及皇后碼頭一帶,作為不少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份,亦是長春社長期關注地點之一。長春社在1999年曾在中環天星碼頭進行簽名運動,並在同年十二月向有關部門進出書面反對,要求保存愛丁堡廣場,反對於該處開闢臨時汽車通道。最終,獲路政署同意徹回工程計劃。今年6月,長春社亦在皇后碼頭進行綠絲帶行動,要求關注兩個碼頭的保育。

由中環天星碼頭開出的最後一班船將於二零零六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十一時三十分開出,但伴隨我們半個世紀的天星和皇后碼頭的去向仍然未明。長春社早前提出了可以既 保留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又不會阻止興建P2公路的方案。但特區政府卻以合約理由,一意孤行,肆意消滅香港的歷史。

我們現發起行動,在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十一時,在中環天星碼頭發起紅絲帶行動,以示我們對特區政府漠視民意的憤怒,同時表現我們對爭取保留天星及皇后碼頭的決心。

我們歡迎公眾參與此次活動,有關詳情如下:

日期:2006年11月11日 (六)
時間:晚上11:00
地點:中環天星碼頭

查詢此活動,請聯絡長春社溫先生(電話:2272 0303)。

天星碼頭片段:
http://video.google.com/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同根社

請支持同根社籌募經費

同根社成立於2005年,是一個新來港婦女自助組織,宗旨是:倡導政府政策、協助新來港婦女解決困難、提昇婦女能力及自信。

**********************************

「同根社2006年貧窮宴」

姊妹不單有理想 仲有一身好廚藝

(財政危機 緊急呼籲)

各位友好:

本社成立之初,誠蒙基金資助,得以聘請全職幹事及租用地方。現基金資助停止,本會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失去資助,沒有職員、沒能力交租的情形下,本社一度陷入困境。但憑著姊妹齊心,經半年奮鬥後,本社已重上軌道,並活躍於各類公益、爭取權益的活動上,廣為民間團體所認識。

然而姊妹大都是帶著小朋友、新來港的基層婦女。在參與社會活動時,單是交通費已感吃力,更不要說湊錢支撐社方面的日常運作(租金、水、電、電話費、會訊)。即以租金為例,雖然暫得同居之伙伴團體體諒,暫代支付,但大家都是基層,財政同樣緊絀,亦非長久之計。

秋去冬來,姊妹滿懷士氣,有智慧,有氣力;但在「缺水缺糧」下,我們可以怎樣?

因此我們決定舉辦連串籌款活動,「同根社2006年貧窮宴」是我們的第一擊,希望您給我們鼓勵、支持。

同根社仝人謹啟
2006/10/27

**********************************

「同根社2006年貧窮宴」
活動詳情

大江南北:
煨番薯、烚花生、煮糖水、阿媽水餃、街坊炒麵、青瓜壽司…津津有味!

日期:12月16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二時至四時
地點:旺角道十一號藝旺大廈2樓頌恩堂
報名:請到以下連結下載報名及捐款表格:http://www.cheungchiuhung.org/fs/view/dl/slip.doc
(請預早通知,以備份量,謝謝!)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中國血友之家

關懷血友病人士孔德麟被捕 (10:26)
2006年11月2日

美國之音報道,關注中國血友病和愛滋病的「中國血友之家」創始人孔德麟,日前被上海警方逮捕。

孔德麟是民間組織「中國血友之家」負責人、中國血友病病友聯誼會副會長。十月二十四日中午,孔德麟在家中被警方帶走。孔德麟的妻子朱滿秀說,對方沒有出示任何證件就把她丈夫帶走。

朱滿秀聘請的辯護律師楊紹剛說,孔德麟被以「妨礙公務」罪名被捕。警方已將拘留期限延長至三十天。

報道說,三十多名血友病患者九月下旬赴上海市政府上訪,要求政府解決困難,被一百多名防暴警察驅趕。上海警方研究當時的錄影,一個月後拘捕孔德麟和另外三名血友病患者。

但楊紹剛說,警方拘捕孔德麟並不是「僅僅因為妨礙公務這一個原因」,但他沒有具體說明其他原因。

按照中國「刑事訴訟法」,一般情況下,刑事拘留不超過十四天,但對「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准時間可延長至三十天,而「在特殊情況下,刑事拘留期限可以延長到三十七天。」

孔德麟已被拘留一個多星期。楊紹剛證實,公安部門決定延長拘留期限,「公安已經決定,這個案子(拘留期)延長到十一月二十三日。」

孔德麟一九八零年考進杭州商業大學電子系,兩年後因病退學。他是「中國血友之家」創始人之一,主要負責國際事務和政府關係,二零零四年獲得國際血友病組織頒發的傑出領導人獎。

Monday, October 30, 2006

企業公民

公民教育委員會將進行調查 (15:54)
2006年10月30日

公民教育委員會即將進行調查,搜集現時香港公司的企業文化及價值觀,以及對企業公民的認知和看法。

調查由公民教育委員會和民政事務局委託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同該大學的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進行,目的是搜集現時香港公司的企業文化及價值觀、營運策略和措施,以及對企業公民的認知和看法。

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將於明日起,分階段寄出問卷予約一萬間以隨機抽樣方式所選取參與是項調查的機構,並於年底前聯絡有關機構,以協助他們填寫問卷。

公民教育委員會發言人呼籲被抽選的機構充分合作,填寫問卷。

發言人說:「調查所得的資料,將有助我們了解現時香港企業公民的狀況,以助訂定合適的企業公民推廣計劃及擬訂企業公民約章。」

意識調查結果預計於明年中發表。

Sunday, October 29, 2006

政府擬修例扶社會企業

政府擬修例 扶社會企業
2006年10月29日 (日)

【明報專訊】扶貧委員會將在明年5月向當局提交全面的扶貧政策建議報告,委員會秘書長余志穩昨日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中表示,報告會包含長線及短線的扶貧建議措施,包括建議當局修改公司法,加入「社會公益公司」這個別類,以扶助社會企業發展。

余志穩表示,社會企業並非只是賺錢的私人企業,亦並非政府組織,故可以效法外國,把這類企業歸類為「社會公益公司」,規定稅收、公司派息、被收購保障等,以扶助這類以服務弱勢社群的企業發展。

其次,委員會建議政府部門在外判合約規定外判商須聘請一定比例的弱勢社群,亦會要求外判商為工人提供培訓。另外,委員會亦會在下月中舉行兒童發展基金論壇,以探討各國如何協助兒童發展。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趙維生歡迎政府提出上述扶貧措施,但他指出香港社會企業規模較小,甚至停留在由非政府機構提供就業機會的層面,相信建議的成效不會太大。

新聞來源:明報新聞網

同性戀學生社團「彩虹社」

中山大學准設同性戀社團 (15:20)
2006年10月29日

美國之音稱,廣東中山大學批准成立大陸首個合法註冊登記的同性戀學生社團「彩虹社」。

報道稱,經過一個月的考慮,廣東中山大學校方上週批准「彩虹社」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立的申請。「彩虹社」負責人、中山大學學生廖明珠表示,之前,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已有學生團體協助同性戀學生互相聯繫接觸,但只能在校園以外或透過網路組織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指出,他的研究發現,89%以上的中國學生對同性戀持寬容和接納的態度,這個數字比中國全社會對同性戀的認可接納程度高得多。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藝術發展十年》


藝術發展十年
2006年10月出版

目錄
* 編者話﹝林驄﹞
* 十年長征:文化藝術體制改革 (阮耀啟)
* 藝術撥款制度改革與藝發局的組織經驗 (阮耀啟)
* 觀眾與資源拓展的困難與契機 (周凡夫)
* 從「創意工業」到「文化及創意產業」 (陳銘匡)
* 教育改革牽引下的藝術教育發展 (陳玉蘭、舒志義)
* 突破文化交流的功利及單向思維 (陳國慧)
* 多元互動的追求:藝術發展再上路 (阮耀啟)

下載
» 藝術發展十年﹝檔案格式:PDF/檔案大小:22MB﹞
Download
» A Decade of Arts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800KB PDF file)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農民收入三分一來自打工

農民收入三分一來自打工 (17:16)
2006年10月25日

國家統計局說,前三季度,農民務工帶來的工資收入人均為948元,佔他們的人均現金收入34.3%。

他們對全國6.8萬個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前三季度,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人均1194元,按年增5.6%﹔家庭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人均410元,增長14%﹔財產性收入人均69元,增長24.5%﹔轉移性收入人均142元,增長27%。

統計顯示,前三季度,中國農民現金收入人均2762元,扣除價格因素,按年實際增長11.4%,增速與去年同期基本相同。

135機構參與敬老護老籌款

135機構參與敬老護老籌款
2006年10月25日

【明報專訊】「敬老護老愛心券」籌款於本月28日展開,長者與嘉賓一同為活動揭開序幕,籌款運動籌委會副主席麥漢楷表示,由於資源缺乏,希望能藉活動為長者機構籌募經費。

10間長者機構由5年前開始義賣愛心券,讓長者重拾生活趣味,活動規模經不斷擴展,今年共有135間機構參與。

Tuesday, October 24, 2006

三分一中國農民工滿意收入

三分一中國農民工滿意收入 (17:11)
2006年10月24日

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受調查的農民工中,滿意收入水平表的為三分一強;滿意工作條件近52%。

報告稱,農民工對對社會地位表示滿意的接近四分之一,有三成以上的農民工對自己所處環境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太低。

農民工個人對自己所處環境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包括收入太少(佔近33%);收入不穩定(佔超過14%);勞動強度大(佔超過11%);簡單勞動學不到技術(佔7.4%);受到不公正待遇(佔5.78%);工作環境惡劣(佔3.24%)。

另外,近七成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務工經商期間的生活條件一般。調查顯示,有兩成一多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務工經商期間的生活條件非常好和比較好,有三分之二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務工經商期間生活條件一般,有一成二多的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務工經商期間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和非常差。

調查也顯示,近七成的農民工對城市生活感覺比較適應,四成多的農民工感覺現在的就業環境變好,有四成的農民工認為外出務工經商最大的障礙和困難是城市生活開銷大、自身缺乏專業技術,有近二成的農民工最希望政府在住房和醫療保障方面給予幫助,一半以上的農民工希望能在城市發展、定居。

國家統計局認為,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是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然結果。農民工已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可或缺的力量。當前,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之一,他們對城市生活適應程度如何,對工作環境、生活條件滿意程度如何,對有關部門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問題有著極大的重要性。

Monday, October 23, 2006

中國-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國際研討會

中國擬引入窮人小額信貸 (15:15)
2006年10月23日

中央電視台周一播出「經濟資訊聯播」中引述銀監會官員指,中國正研究只給窮人的小額信貸。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兼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尤努斯周日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為期兩天的「中國-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國際研討會」。而中國的小額信貨,主要是針對中低收入者提供的總額在5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的貸款。

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局長黃毅表示,當局正研究是否引入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模式。他指:「我們是不是把這(孟加拉鄉村銀行)種形式,要把它引進到中國,要把它變為一種比較有效的金融形式,我覺得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

其實中國從1994年已首次開展小額信貸,目前已經形成了3種模式﹕一種是由政府比如扶貧基金開展的小額信貸;第二種是由國際捐贈等方式形成的民間小額信貸組織;這兩種機構的最大特點是有扶貧的作用但缺乏後續資金。第三種是由農信社等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小額信貸,但是推廣情況不太理想。

從去年10月開始,央行有嘗試新的小額信貸模式,在山西等5省區開展了小額信貸公司試點,由私人出資,用自有資金發放貸款,但不能吸收存款。截止到目前,中國沒有任何關於小額信貸的法律法規,連開展了10來年這項業務的機構都沒有得到合法的地位。

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白澄宇表示,沒有合法的經營權,不會有高水準的人才加入,不會有投資者投入,因此如果政策問題部解決,其他兩個問題也難以得到解決。

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估計逾半牟利幼稚園轉制

A case of government action shaping the size and outlook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估計逾半牟利幼稚園轉制 (16:41)
2006年10月19日

政府決定推行幼稚園學券制,並在5年後檢討,不達標幼稚園將不獲資助,當局料逾半牟利幼稚園轉為非牟利。

教育統籌局長李國章在立法會表示,他們在下學年推行幼稚園學券制,只會資助非牟利幼稚園,而估計約有150間牟利幼稚園,申請轉為非牟利幼稚園。現時約有300間牟利幼稚園。他重申,部分牟利幼稚園教育水平不達標,不應該資助。

政府亦會在5年後,檢討有關學券制,並要求幼稚園達到一定標準,否則就不獲資助。政府亦會考慮是否將幼稚園納入免費教育。

Sunday, October 15, 2006

鄉村銀行(Grameen Bank)

小額信貸功效大 助人自助真扶貧
2006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把今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Muhanmad Yunus)和他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表揚他把首創的小額信貸,發展為前所未見的重要滅貧工具。自1976年開始,尤努斯將小額信貸模式發揚光大,不但協助了數以百萬孟加拉人,更推廣至非洲和歐洲。小額信貸模式不但體現助人自助的精神,它更強調社會網絡和人們互信的重要,這份精神,正是今年和平獎給我們的大啟示。

諾貝爾和平獎的頒授準則常惹爭議,印度聖雄甘地從未獲獎,反而基辛格、阿拉法及佩雷斯等人卻獲桂冠,令人質疑評審委員會對「和平貢獻」的定義。過去的和平獎得主,多數是參與終止戰爭或參與和平談判的人士,今次評審把和平獎頒給一名經濟學者和金融機構,做法非常罕見。據評審委員會解釋,「除非數目眾多的貧民找到擺脫貧窮的辦法,否則不能達至持久的和平」。委員會的決定,反映現時推動全球和平的重心,不再囿於以戰終戰的思維,轉而重環保、人權和滅貧等方面。諾獎評審委員會目光由硝煙不斷的常規戰爭,轉移到另一場戰爭──對抗貧窮和維護個人權利尊嚴的戰爭,尤努斯則在這個戰場衝鋒陷陣,建立汗馬功勞。

由經濟學者變成窮人的銀行家,尤努斯深明應付貧窮不能單靠慈善施捨,而是要助人自助。雖然他一生為窮人服務,但卻從未向乞丐施捨一分一毫,因為他相信,施捨只會令窮人失去自立能力和尊嚴。70年代的孟加拉經濟不景,饑荒連連,窮人三餐不繼,債台高築,陷入貧窮循環,再努力也沒法擺脫債務。針對窮人無抵押品以致信貸困難,尤努斯開辦鄉村銀行(Grameen Bank,Grameen 是孟加拉語鄉村的意思),向赤貧戶提供免擔保借貸,通常少於100美元,讓他們搞點小買賣,然後累積少量資本,透過創造信貸,逐步脫離赤貧。

尤努斯扶貧理論不複雜,但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眾所周知,銀行經營應揚富抑貧,資本雄厚者信貸容易,貧民則借款無門,尤努斯反其道而行,專向窮人貸款,而且呆壞帳比例竟較商業銀行更低(償還率達99%),鄉村銀行甚至可錄得盈利。難怪時至今日,仍不斷有人質疑鄉村銀行這種小額借貸模式,認為其呆帳比例應該更高等。

尤努斯年初接受訪問時說了一個故事,解釋鄉村銀行提供無扺押貸款可行的原因,「借了錢跑掉﹖跑到哪裏﹖這只是城市人的想法。農村的人都在這裏長大,不可能逃離他們的家園。即使有人消失了,他的家還在這裏,母親還在這裏。……有職員曾在收到款項後被村民搶去,奇怪的是,24小時內,那人一定被抓獲。不是因為我們有發達的緝捕系統,而是村裏的人都知道我們做的是好事,劫匪的家人很快來分行道歉,代孩子來交還款項。」

鄉村銀行並非現代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它主要是靠人與人間的信任來維繫。尤努斯的實踐證明,窮人的信用較一般銀行想像的更高,正如尤努斯認為,窮人不會辜負銀行,因為他們不想再陷入赤貧。更準確一點,鄉村銀行的運作是以鄉里鄰舍的同儕壓力來維持,鄉村銀行的借款人須組成一個5人小組,只要其中1人拒絕還款,其他人就有義務協助,例如延期還款等。鄰舍互相監督下,刻意壞帳等於自毀信用及名譽,難以繼續在村內生活下去。

銀行也會要求借款人儲蓄,每次還款時,銀行會要求借款人儲起一部分,儲蓄金額愈大,信貸額就愈高,這一來可令窮人儲錢,走出窮困,更能令銀行擁有貸款資金,使銀行在沒有國家捐款和國際組織支持下獨立運作。

尤努斯創立的鄉村銀模式,不單在孟加拉證實可行,在中國、非洲和美洲的40多個國家亦發芽長大,這說明人與人間的信任和社會關係,起紓緩貧窮問題的作用。本港的經濟發展已超越了發展中地區的水平,鄉村銀行模式對本港的適用程度有限,但尤努斯提倡的人際互信、鄰舍關係的重要,仍有一定參考作用。本港不少貧窮問題較嚴重的地區,不少人抱有脫貧意願,只要當局發揮組織功能,向社會企業提供營商技巧之類的協助,成立類似地區商販和合作社的組織,他們的技能才得以發揮,地區貧窮問題亦有機會紓緩。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扶貧銀行家

扶貧銀行家 奪和平獎
2006年10月14日

【明報專訊】挪威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周五把今屆諾貝爾和平獎,頒予66歲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創辦的鄉村銀行,表揚他把其「小額信貸」(Micro-credit)構思,透過其銀行加以實踐,從基層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為滅貧及促進民主人權作出重大貢獻。

發揚免抵押「小額信貸」

委員會說﹕「除非數目眾多的貧民找到擺脫貧窮的法子,否則不能達至持久的和平。小額信貸就是這樣的一種方法。由基層發展也裨益促進民主和人權。給沒有任何抵押保證的貧苦大眾借貸,曾被視為癡人說夢。但在30年前,尤努斯創先河地藉他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使小額信貸發展為前所未見的重要滅貧工具。對於全球各地湧現的小額信貸式金融機構,鄉村銀行一直是這套模式的草創者。」

有「窮人銀行家」之稱的尤努斯,多年來均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豈料他最終竟成為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首都達卡各處都有人慶祝尤努斯獲獎,群眾歡湧至鄉村銀行總行一帶恭賀尤努斯,使他要花半個小時才能從門外進入銀行。

問鼎經濟獎卻獲和平獎

他說﹕「這對我們所有人以至全球所有貧民都是奇妙喜訊。你們在認同一個實現全球滅貧的夢想。這為整個運動給予無比力量。」被問到是否理應獲經濟學獎而非和平獎,他答﹕「和平與經濟是相關的。假如存在貧窮,這裏便不能有和平。」

尤努斯於83年正式創立別樹一幟的鄉村銀行,專為孟加拉赤貧人口提供免擔保小額信貸,營運原則是「你擁有的愈少,愈有信貸的優先權」,獲批款者可藉此購買牛隻賣牛奶、買雞賣雞蛋等做小本生意,自力更生。評審團主席穆喬斯稱讚,尤努斯是精明、具創意的人。委員會指出,小額信貸證明了它是許多社會裏重要的「解放力量」,尤其對於那些受壓迫的婦女,而除非婦女地位得到提升,否則經濟增長與政治民主都不能發揮其徹底效用。

爆冷無關國際和談 華里沙不滿

香港樂施會發言人林國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扶貧與和平是銀幣的兩面」,這次和平獎「是對全球及發展中國家扶貧工作的肯定,並承認人可獲得生計屬基本人權」。他解釋,小額貸款模式背後的理念是「建立能力」 (capacity building),最大好處是在互信基礎下,協助窮人參與經濟活動。

今年的和平獎得主令許多評論家跌眼鏡。很多人以為得主是涉及國際和談的人士。英國廣播公司指出,評審團把獎項頒給一位經濟學家,反映他們希望拓寬這項崇高獎項的定義和理解,多強調捍衛人權和環境保護﹔04年的和平獎,便是頌揚非洲環保植林運動。但並非人人喜歡這革新,1983年和平獎得主、波蘭前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便對尤氏獲獎有保留,指出「這應是頒給推動和平的獎」。

法新社/德通社/路透社

Links:
窮人的銀行家
一蚊兩個咖哩角
如何改變世界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內地富豪少捐錢

內地富豪少捐錢
2006年9月23日

【明報專訊】與海外富豪樂善好施相比,中國大陸的富豪在這方面似乎較少作為,因而屢受內地輿論質疑。中華慈善總會等內地慈善組織曾表示,福布斯榜的內地富豪大多沒有在全國性慈善基金會捐過錢。

99%企業從未捐贈

內地媒體的調查顯示,內地工商註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間,但曾有慈善捐贈紀錄的不超過10萬間,99%的企業從來沒有捐贈。即使在2004年SARS疫情時,也極少聽到富豪以個人名義捐款,相反,許多企業曾鼓吹的善舉,最後都以拖欠善款告終。

清華大學民間組織研究所副所長鄧國勝說,中國的企業家之所以不能成為慈善家,背後原因很複雜,從企業家自身看,他們剛結束原始積累,最關心的是怎樣增加財富,讓企業更好發展。

從政府角度看,由於中國沒有遺產稅,很多富豪將財富留給子孫後代,稅收對善款的減免也是問題。另外,私人建立基金會門檻很高,富豪要設基金會須先找主管單位,再去民政部門登記,客觀上阻礙了民間慈善力量的發展。

另外,中國富豪還擔心一旦曝光率太高,很多人來求助,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那麼多問題,故只有「隱形」。

內地大學最巨額善款

段永平丁磊3億捐浙大
內地大學最巨額善款

2006年9月23日

【明報專訊】廣東電子公司「步步高」前董事長段永平、入門網站「網易」(www.163.com)首席執行官丁磊,前天(21日)以個人名義向浙江大學合捐 4000萬美元(3.12億港元)﹔其中段永平捐3000萬美元,丁磊捐1000萬美元。這是內地大學所獲最大筆捐款。段永平是浙大校友,現已移居美國,改為投資股票,有「中國股神」之稱,身家逾10億美元﹔丁磊去年位居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季軍,身家超過12億美元。

新華社引述中共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曦表示,段永平、丁磊的行動向世人證明,年輕一代大學畢業生具有和老一代學長一樣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浙江大學會珍惜這筆寶貴的辦學資金,認真落實捐款支持的項目,發揮捐款在推進學校發展、加快建設一流大學方面的作用。

段永平 創辦步步高

45 歲的段永平是江西南昌人,17歲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到廣東中山市一間虧損小廠當廠長,3年內令小廠起死回生,產值升至10億元人民幣,名為「小霸王電子工業公司」﹔1995年成立「步步高」電子有限公司,由此成為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風雲人物。2001年與太太一起移居美國,開始投資生涯,並坦言在美國炒股賺的錢比前10年經營企業所賺的多。

段永平最早投資是搜狐、新浪、網易等中國IT概念股,最著名一役是2001年底以1美元左右價格買入網易股票,2003年10月網易股價升到70美元。

今年6月底他以62.01萬美元(484萬港元)的天價,競投到與美國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他說這些錢花得值,「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希望有一個向他道謝的機會」。

段永平以10億元人民幣身家,在2003年胡潤「中國百富榜」中排第83位。

丁磊 富豪榜季軍

35 歲的丁磊是浙江寧波人,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先在寧波電信局工作,後辭職南下廣州打工﹔1997年5月創辦網易,2001年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3年10月14日網易股價達70美元歷史最高位,大股東丁磊財富身家高達91億元人民幣,獲胡潤「中國百富榜」和《福布斯》雙雙評為「中國首富」 ﹔去年福布斯排名居第3,身家逾12億美元,是中國最年輕的富豪。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港大生組NGO--Humanity in Focus

港大生組NGO 尋公平公正
2006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已成為學界的熱門課題。然而,學生如何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踏出實踐通識的一步﹖

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2006年首創海外義工服務計劃Project SEE(Students for Equality and Equity),40名港大學生於2月開始,通過課堂、小組研習和體驗營等活動,從不同方面思考平等和公義。在剛過去的暑假,他們訂定議題及服務項目,分成8組到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和菲律賓實地考察和服務。有參加者回港後,更自發成立非政府組織(NGO),希望繼續尋求「公平與公正」。

政治與法律系二年級生溫佑心及劉傑姿、三年級生王梓楠,以及社會科學系畢業的教育心理學碩士一年級生蔡慧怡,是剛成立的非政府組織Humanity in Focus成員。她們成立NGO,始於參加Project SEE計劃,溫佑心說﹕「課程有意義又有彈性,我們不單認識不同NGO的工作,更有機會到落後地區服務,與柬埔寨志願機構作不同形式的合作,並靈活運用贊助金錢,例如購買物資。」

在3至5月期間,Project SEE提供一連串課程,包括由不同國際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宣明會、樂施會、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與參加者討論貧窮、人權、公義等題目,甚至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參加志願機構國際十字路會模擬印度貧困村落的生活體驗,了解落後地區的貧民生活,4人坦言實用又深刻︰「國際十字路會的創辦人與我們分享創辦經過,如何由個人開始,成為全球的慈善組織。」

一個月柬埔寨義工之旅

剛過去的暑假,她們前往柬埔寨作前線義務工作一個月,出發前需與柬埔寨的志願機構開會,擬定是次服務項目,劉傑姿憶述﹕「在學校安排下,柬埔寨的義務組織 Village Focus International負責人曾來港與我們開會,介紹及討論當地情。我們有很大的自由度及自主權,經商議後,決定與當地大學生義工合作,並到農村生活服務。」

她們探訪金邊貧民窟、孤兒院,更親身到偏遠農村生活,在農村學校教小孩子英文、地理及衛生常識,「學生的年齡差別大,有小一至小五生,也有15、16歲的年輕人,也有8歲小孩抱3歲的弟妹來,當地的孩子不用落田才可到學校。全校的小一生佔40%,各級人數愈來愈少,小五後便要工作幫忙養家」。

組Humanity in Focus聯繫

她們要面對惡劣的衛生環境,每天砍柴煮飯,洗澡、睡覺都與蚊蟲「搏鬥」,全都克服過來,「當地大學生義工的年紀與我們差不多,他們抱有助人的夢想,在香港更多機會與資源,在當地已開始構思回港後成立NGO,繼續出一分力」。7月中,她們毅然成立Humanity in Focus,以「By the Youth. Through the Youth. To the Youth」為宗旨,現於柬埔寨推行3項服務,包括興建學校、訓練教師及改善學校水源短缺問題。「柬埔寨只是開始,我們希望取得各國更多的聯繫,逐步將服務範疇擴大。」

除了向全校同學分享經歷,9月中她們更舉行籌款晚會,並計劃11月到中學舉行講座,與大家分享落後地區的所見所聞及需要,希望招攬其他大學及中學生成員,於07年初舉辦生活體驗營。一連串計劃正如火如荼,她們更得到學校的支持,提供場地和協助宣傳。

■蔡慧怡﹕

這個機會讓我確切地進行義務工作,並相信學生有能力做很多事。現在我主動找教授幫助,甚至與大機構聯絡,學懂運用各方面的聯繫。

劉傑姿﹕

香港學生都習慣隨教育制度走,兒時志願受社會上的物質主義影響,會選擇容易得分的科目。現在我想認識世界,價值觀也改變了,買名牌手袋的數千元,在落後地區可建一所學校。地球村不是講講便算,我們與世界上其他人的距離其實好接近,我決定要做一些事,助落後國家的人改善生活。

溫佑心﹕

我是個多顧慮的人,未去柬埔寨前,也不知自己的前路該如何走。現在已肯定自己要為落後國家出一分力,並勇於行前一步,成立NGO,將信息傳開,這對我是個大挑戰。

王梓楠﹕

我是法律系學生,法律教育能訓練思維,原來助人也有不同層次,NGO助人比法律助人更為多方面,如主動與各地志願機構、贊助人聯絡,然後更靈活地及直接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Humanity in Focus網頁﹕

www.humanityfocus.org

文﹕謝詠賢

圖﹕謝詠賢 受訪者提供

粵港澳捐資公益事業先驅人物

李超人捐77億
晉身公益9先驅

2006年9月22日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商界人士投身內地的慈善事業,包括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及人大常委曾憲梓在內的9名港人,獲廣東省冠以「粵港澳捐資公益事業先驅人物」的稱號。其中李嘉誠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向內地的累積捐款達77億港元。

除李嘉誠及曾憲梓外,另外7名獲冠以這稱號的,還包括全國政協委員劉宇新、旭日集團主席楊釗、四洲集團主席戴德豐、香港著名實業家蔣震、全國政協委員王國強、香港南海西樵同鄉會會長黎燦,以及香港慈雲閣董事局永遠主席林世鏗。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在港澳與粵東北縣域經濟投資論壇上,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向9人授予該稱號。

9名港人多年來向內地的捐款,合共超過90億元。自改革開放以來,李嘉誠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的款項達77億港元﹔曾憲梓先後捐贈內地金額逾6.7億港元﹔楊釗捐贈逾3億﹔劉宇新捐資近7000萬港元﹔戴德豐捐獻使120家學校、機構受惠﹔蔣震捐出名下的震雄集團股份,創立蔣震工業慈善基金。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扶康會

成立28載 扶助弱能
2006年9月18日

【明報專訊】扶康會成立於1978年,主要服務弱智及弱能人士。根據會方網頁上的年報,04至05年度扶康會主席為王淦基太平紳士,特首曾蔭權為贊助人,惟網頁未有公布本年度的管理層名單。

扶康會為弱智及弱能人士提供住宿及起居生活照顧、評估及培訓等服務,轄下共有3間嚴重弱智或低中度弱智人士宿舍、2間中度弱智人士宿舍、1間輕度至中度弱智人士宿舍及6間嚴重弱智及肢體傷殘人士宿舍。

扶康會亦設11間中度至嚴重弱智人士成人訓練中心,其中6間設有住宿服務。另有2間連宿舍的嚴重肢體傷殘及弱智人士成人訓練中心。此外,該會亦設有中途宿舍、庇護工場等。

廁所協會

大小便分家 勞永樂倡污水分流
2006年9月18日

【明報專訊】大小二便是每日生活的例牌動作,究竟我們每年排泄幾多廢物﹖香港廁所協會剛出席莫斯科世界廁所峰會,取得的數據顯示,每人每年平均排泄550公升,當中包括50公升糞便和500公升尿液。

但每人每年所用的廁水和洗手水卻高達5萬公升,是排泄量的90倍。一向關心大家如廁問題的廁所協會副主席勞永樂推算﹕「香港有680萬人口,即每年香港的總污水消耗量達3447億公升。」

勞醫生說,香港大部分污水在扣除廁用的鹹水後,都可循環再用,如尿液含豐富的磷,可用作農業肥料。因此他提倡屎尿分家概念﹕新建築物的廁所可作污水源頭分流,把糞便、尿液和洗手用水分開收集,再經處理循環再用。他又建議引入「無水尿廁」和真空收集系統收集糞便,減少使用廁水。這建議創新,但成本想必嚇人吧﹖「貴的只是初期投資,長遠可節省水費啊。」勞醫生如是說。

嫌貴的,勞醫生說不妨考慮設省水制的水箱,成本只較普通的高出一成,小便後用較少量的水來廁,長遠可節省五成用水量。

「動物醫生」

柔情狗醫生獲傑出動物獎
2006年9月18日

【明報專訊】「皮蛋醫生,你好嗎﹖」躁狂症、老人癡呆症的病人,一見到可愛的松鼠狗醫生「皮蛋」時,便會展露笑臉,讓皮蛋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掃走心內抑鬱。皮蛋是「帥哥」一名,考獲「專業狗醫生」資格,全因天生性格純品、心懷俠義心腸,難怪人見人愛。

伏門口等主人夜歸

皮蛋出生時已長滿棕色的毛、身軀圓圓就像一隻未剝穀的皮蛋,至今兩歲,可說是愈大愈「靚仔」。皮蛋的美,其實來自其內心的淳樸,牠的主人李先生說,每晚他夜歸,皮蛋總是把身軀貼大門「嗚……嗚」低鳴,弄得他的太太也不能入睡。「牠總是等到我回來才肯睡覺,但家中其他狗仔狗女,早就睡了。」皮蛋真是癡情。

李先生在皮蛋3個月大時把他由寵物店買回家,不久皮蛋便遭遇不測,從1米高的櫃頂跌下來,全身抽筋痛得要命,但皮蛋沒叫沒哭,有「男子漢大丈夫」的風範。可是這一跌,卻令皮蛋變成「畏高狗」,又發狗瘟,但牠同樣靜靜地以膽量戰勝病魔。

李先生深信能夠自醫的狗,也有醫人的本領,於是帶皮蛋投考「醫學院」,結果皮蛋一次及格。

為病患者送上溫暖

此後皮蛋便走遍醫院和老人中心,平日鬱鬱寡歡、默不作聲的公公婆婆,見到靚仔狗醫生出現,即大叫﹕「皮蛋呀。」皮蛋會乖乖撲向他們懷中,送上溫暖。

皮蛋俠骨柔情,當警察的Muttley卻是「勇猛壯男」。牠今年7歲,兩歲便加入警隊,與警員容偉明並肩作戰,單在過去半年,一對好拍檔便擒獲10多名匪徒。搶手機的匪徒躲在小販攤檔底,Muttley嗅到「罪惡味道」便飛撲到桌子旁邊狂吠。躲在天台的犯人也難敵Muttley的靈鼻,牠會一支箭衝上天台將惡賊拘捕。

7歲警犬威盡油尖旺

容Sir笑言﹕「差不多全個油尖旺都識Muttley,蠱惑仔圍在一起講數,Muttley走去『汪、汪』幾聲,他們立即四散。」若有人行近容Sir,機警的Muttley又再立即大叫。放工後的Muttley則會在容Sir的懷內撒嬌,常可品嘗作為獎勵品的香噴噴牛肉。

明年Muttley便要退休,容Sir希望跟好拍檔繼續相伴,但他現居的警察宿舍不准養狗,他正努力儲錢租屋,建立一個屬於他和Muttley的家。

「動物醫生」昨舉辦傑出動物頒獎禮,表揚7隻有愛心、對社會有貢獻的狗隻,皮蛋和Muttley的得獎故事,拉近了人與狗的感情。

明報記者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

團體促將間皮瘤列為職業病 (12:01)
2006年9月14日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召開「關注間皮瘤」記者會,促請當局這間皮瘤納入職業病之一。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指,間皮瘤的成因是工人長期接觸石棉,他們患間皮瘤的機會較其他人高100倍。現時法例未有將間皮瘤列為職業病,是對工人不公平,令他們要負擔沉重的醫療負擔。

根據現時法例,工人長期接觸石棉導致石棉沉著病,方可獲得賠償。

勞僱會勞方委員潘兆平表示,勞方將草擬意見書予勞工處,要求將間皮瘤納入職業病之一。

郭家麒補充指,間皮瘤潛伏期20至50年,由於香港在六、七十年來用石棉情況較嚴重,料未來10年會是出現間皮瘤的高峰期。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Hong Kong Society of Illustrators



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Illustrators is a non-profit organisation founded in 1999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stature of illustrators as well as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Hong Kong. The Society boosts its professional image through exhibitions, seminars, lectures and promotions.

HKSI membership currently comprises over 40 experienced illustrators. Our members offer a wide variety of creative and illustration services in the fields of advertising, design, publishing, animation and education. Some members are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other creative areas such as the visual arts, animation, action figures and comics.

中國健康聯盟

內地日增192愛滋感染者 (13:31)
2006年9月12日

中國健康聯盟成立大會公布,中國有65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去年平均每天有192人感染愛滋病。

《北京青年報》報道,愛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只有25%左右接受過檢測,只有8%的感染者和病人登記在冊。登記在冊表示中國衛生部門可以掌握他們的病情。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愛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吳尊友表示,中國僅有16萬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過檢測,而醫療機構只掌握其中5萬人的資料,可以與患者取得聯繫,督促他們接受治療。

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會長戴志澄曾在防治愛滋宣講時表示,中國防控制愛滋病存在五大問題,包括對愛滋病流行的危害認識不足、宣傳不夠、相關政策難落實、監測和檢測系統不完善、在短時間內難以根除引發愛滋病流行的危險因素。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非政府機構對抗愛滋

機構促中國加強抗愛滋工作 (15:30)
2006年9月11日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執行總幹事皮洛稱,中國在對抗愛滋病方面應該讓病人和非政府機構有更大發言權。

他指出,中國在某些方面做得較其他國家為佳,例如為病人提供免費藥物,為吸毒者免費換針筒。但中國應該讓非政府組織進一步參與對抗工作。在對抗愛滋病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讓民間機構參與而能做得更好的;政府不可能做所有的工作。

皮洛上周四到中國,進行一年一度的訪問,預料他會訪問六天。他又指出,中國應讓愛滋病人自行組織起來,最重要的是病人互相支持,不只是遵照醫生的吩咐。

何東爵士慈善基金

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撥逾千萬 (13:48)
2006年9月11日

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最近撥出一千一百三十萬元,資助多間機構的慈善計劃。

受助的計有一百三十八項有關醫療生、復康、社會福利、特殊教育、社區及禁毒的慈善計劃。生福利及食物局副秘書長兼基金撥款委員會主席利敏貞表示,這筆慷慨的捐款有助九十間機構改善和擴展其服務,讓市民受惠。

主要撥款包括:

* 撥款一百二十六萬元予東華三院,為長者和長期病患者購置儀器,以及為智障兒童舉辦教育營;

* 撥款五十九萬一千元予舂磡角慈氏護養院,更換一部醫院運送病人的車輛;

* 撥款五十五萬元予基督教聯合醫院,更換一部超聲波心動圖機,協助有需要的病人;

* 撥款五十萬元予撒瑪利亞基金,向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醫療開支上的經濟援助;

* 撥款三十三萬三千元予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更換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的集束無線電;

* 撥款三十三萬一千元予救世軍,為青少年及兒童購置儀器及舉辦活動;以及

* 撥款三十萬元予香港學生輔助會,維修石壁宿舍的何東家。

其他獲撥款的機構包括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仁濟醫院、匡智會、香港保護兒童會、香港基督少年軍及基督教勵行會等。

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是香港主要的信託基金之一,於一九五六年由已故何東爵士捐款五十萬元成立,基金現時由匯豐信託(香港)有限公司管理。

Sunday, September 10, 2006

樂天關懷行動

慈善團體開餐館
助長者重拾自信

2006年9月10日

【明報專訊】註冊慈善團體樂天關懷行動(下稱樂天)於2002年成立,是樂天集團的附屬機構,集團旗下設有3間安老院及1所復康中心。樂天行政幹事郭同華表示,開設餐館、聘用長者之目的,是希望為長者提供學習及就業機會,讓他們重拾自信、活得開心。

「銀杏館」涼茶舖已收支平衡

樂天去年曾投資28萬元在黃大仙開設「銀杏館」涼茶舖,售賣涼茶、魚蛋,以時薪8至15元聘用長者,經過1年經營,已達收支平衡,汲取這次成功經驗,樂天決定在中環開設同名西餐廳。

投資180萬中環開同名餐廳

郭同華說,中環多中產階層,預計有一定客源,遂投資180萬元開業,資金全數來自樂天集團安老院的利潤,雖然暫時每日都做「蝕本」生意,若日後有盈利,會撥捐樂天旗下的長者就業基金,希望將來能於各區開店。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公益時報》



《公益時報》簡介:

《公益時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的第一份全國性、綜合性公益類大報。

《公益時報》有著先進的編輯理念和充滿人文關懷的定位及爲政府、爲民間提供最佳公益專案展示、交流與供求資訊發佈的平臺,是爲企業,爲公民提供公益活動的宣傳陣地。

http://www.gongyishibao.com

Thursday, August 31, 2006

李嘉誠24億元長科捐基金會

李嘉誠24億元長科捐基金會
2006年8月31日

【明報專訊】華人首富李嘉誠繼續向旗下慈善基金會捐出巨額的私人財富,昨日把價值24億元的長江生命科技(8222)股份,轉贈李嘉誠基金會。

佔長科29.5% 長實仍持44%

聯交所股東權益申報的資料顯示,李嘉誠昨日已把私人持有的28.35億股長科股份,無償轉讓李嘉誠基金會,佔長科已發行股本的29.5%,以昨日收市價計算,市值24億元。李嘉誠控制的長江實業(0001),仍然持有44.3%長科股權。

身兼長實及和黃(0013)主席的李嘉誠,上周出席集團的業績發布會時曾透露,最終會把不少於三分之一的私人財富,捐到他視作「第三名兒子」的李嘉誠基金會,但明言不包括長實、和黃、加拿大赫斯基能源3家公司的股權。李嘉誠的說法,其實也暗示三家公司持股佔他財富不到三分之二。

重申不捐出長實和黃赫斯基

以3 家公司昨日的收市價計算,李嘉誠私人持股的總值超過1640億元,其中逾半來自赫斯基股份。如果這1640億元佔去他不到三分之二的財富,李嘉誠身家至少達到2460億元,遠高於美國《福布斯》雜誌估計的1500億元,捐贈基金會的財產也許可以高達820億元,相當於香港財政儲備的26%。

李嘉誠昨日通過發言人重申﹕「長實、和黃、赫斯基三家公司的股票,無論現在或將來絕不會投進基金會。」除了這三家公司的股票外,其他資產都可以捐出。李嘉誠解釋,長實是整個企業的控股公司,和黃是涉及多個範疇的跨國企業,赫斯基能源則是主要核心業務,所以股權不宜變動。他多年來都有投資其他行業股票、債券等等,這些資產不少已投進基金會﹔至於基金會目前的資產值,則沒有披露。

基金會將長線持有獲注股份

長科於2000年中上市至今股價已跌去近六成,也從未派發股息。對於李嘉誠基金會,會否沽出股份套現,李的發言人指出,轉讓的股份不設禁售期,但基金會將長線持有股份。

去年初,李嘉誠把出售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權益所得的78億港元,悉數捐予李嘉誠基金會和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

對於捐出股票是否受到全球首富蓋茨和股神巴菲特的啟發,發言人指這個說法源於不了解李嘉誠的公益事業歷史,並強調基金會早於1980年成立,比蓋茨和巴菲特的公益事業還要早得多。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海葬團體被質疑

未註冊慈善機構
海葬團體被質疑

2006年8月24日

【明報專訊】「善心安養服務社」上周六高調為多名長者舉行海葬儀式後,有市民質疑該機構訛稱是慈善及非牟利團體,並以「捐棺佈施」為名誘騙捐款。該組織解釋,他們是以「商業養慈善」手法推動慈善工作,但承認礙於資源問題未註冊成慈善機構,只向警務處登記為註冊社團。

承認因資源問題未註冊

李小姐的家人半年前入住老人院,當時曾參加有關機構在安老院舉辦的殯儀講座,但感覺該機構只是游說長者授權該機構代辦後事。李小姐又說,該公司在網頁上以「捐棺佈施」為名,呼籲市民捐款,但外界根本難以知道善款用途。

回應指用「商業養慈善」手法

善心安養服務社註冊社工陳福志坦言,機構採用「商業養慈善」手法,善心安養服務社是商業登記公司,另外的善心愛心工作坊則是負責慈善工作,前者從事殯儀服務所得的收入,會作工作坊的經費。

在公司名片上,善心愛心工作坊是慈善團體,但在稅務局獲豁免邀稅的慈善機構名單中未有登記。陳福志稱,工作坊去年向警方登記為註冊社團,但礙於未能支付數萬元的手續費,故仍未向稅務局註冊成慈善團體。

對於市民捐款缺乏監管(法例規定慈善團體要存有足夠的收支紀錄),陳福志強調,機構是憑良心做事,歡迎捐贈實物。他指出,「捐棺佈施」開始至今未收到任何捐款,做生意的收益定會作慈善之用。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張國柱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商業養慈善」是近年的社福機構營運新手法,但市民要注意有關機構是否慈善團體,有否誤導成分,有關機構亦要增加透明度。

張國柱認為「商業養慈善」值得發展,因為在政府減少撥款下,這是自救方法之一,一些具規模慈善團體早已運用這方法,支持所開辦的慈善服務。

明報記者 梁偉健

Monday, August 21, 2006

香港盲人輔導會

盲人團體助製點字路牌
2006年8月21日

【明報專訊】點字路牌在公眾場所愈見普遍,香港盲人輔導會2000年起替私人機構及公共交通工具設計及製作點字路牌,該會研究及發展科總監曹振華表示,過去5年每年製作的點字牌數量均以倍數上升,這與大企業近年多加注重社會服務形象有關。

收費200元 盼喚公眾關注

曹振華指出,早前曾向運輸署建議,在行人過路燈柱加裝點字地圖,讓盲人識別道路方向。另外,亦曾與迪士尼開會研究在樂園加設點字路牌,以及建議電車公司加大目的地顯示牌的字體,照顧弱視人士的需要。

盲人輔導會早前曾替地鐵及西鐵在站內加裝點字地圖,亦替港大及北京道1號的地下隧道裝設點字路牌。曹稱,包括100個點字在內的路牌,設計及製作收費只約200元,因此雖然近年點字牌的需求大增,卻非輔導會的主要開源途徑,佔總收入不足一成。「收費便宜,因希望喚起公眾對盲人福利的關注。」

另外,輔導會中央凸字製作中心主任鍾見梅表示,上個學年(05/06年)替失明外讀學生共翻譯點字書198本,較00/01年上升1倍。鍾表示,數字上升與教科書數目不斷增加及改版有關,「在一般學校就學的失明人,所讀的書跟普通學生沒有分別」。

Saturday, August 19, 2006

善心愛心工作坊

辦海葬申請無門 社工偷摸撒骨灰
2006年8月19日

【明報專訊】當生命走到盡頭,一些人會希望把骨灰撒到大海,讓靈魂繼續遨遊四海,但原來這個決定可能會令家人惹上官非。食環署表示,選擇海葬須獲署長書面批准,但過去從未有申請獲批准。有志願團體投訴海葬申請無門,為了完成長者心願,要「偷偷摸摸」坐小輪悄悄在維港撒骨灰,否則要僱船到公海才能夠進行有關儀式。團體認為政府的處理方式剝奪亡人的尊嚴,要求為市民另闢海葬選擇。

乘渡輪骨灰撒維港

註冊社工陳福志於年半前成立註冊非牟利機構「善心愛心工作坊」,專責獨居長者的善終服務。陳福志表示,工作坊會不時到老人中心舉辦善終講座,不少獨居長者都擔心,自己逝世後沒人處理後事,部分更要求在維港內海葬,希望死後「雲遊四海」。

陳福志批評,港府在海葬處理一事上較內地及台灣落後。上海市政府於91年設立海葬機制,台灣則於03年由台北市長馬英九積極推動,並配合網上紀念網頁。部分已故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作家亦選擇海葬,包括總理周恩來、鄧小平和巴金。

今僱船出公海撒骨灰

他說,工作坊今年3月曾分別向民政事務總署、海事處和食物環境衛生署查詢海葬的申請方法,但都不得要領,最終石沉大海。他透露,過去曾處理約6宗海葬個案,因由於沒途徑申請,每次撒骨灰都要「偷偷摸摸」。

為免墮入法網,陳福志試過攜同亡人的親友,從紅磡碼頭坐小輪在維港撒骨灰,亦試過坐郵輪「雙魚星」,「人家在船的上層賭錢,我們就在下層撒骨灰」。他說,部分個案要乘船個多小時,駛到果洲群島對開約200米的公海進行海葬儀式﹔也有荷蘭籍飛機師,要求死後在赤角機場附近水域撒骨灰。

他批評,政府應照顧市民需求,另闢申請途徑,讓市民在香港合法海葬,「進行儀式都要偷偷摸摸,心裏總是不舒服」。工作坊今日會為6名長者舉行公海海葬,並邀請傳媒同行,希望引起關注。

須去信食環署長申請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任何人在墳場以外的地方撒骨灰,須獲食環署長書面批准,否則即屬違法。如市民有意把先人骨灰撒於本港水域,須直接去信署長申請,署方會諮詢有關部門意見﹔如到公海撒骨灰,則毋須申請。署方沒有回應署長按什麼準則決定審批,只表示過去從沒批准任何有關申請,署方鼓勵市民使用可撒骨灰的紀念花園。

Monday, August 14, 2006

非政府組織防治愛滋

中國讚非政府組織防治愛滋 (21:26)
2006年8月14日

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稱,非政府組織是中國防治愛滋病的重要力量。

他認為,通過非政府組織的各種網絡,推進安全套發放、開展生殖健康教育等關愛行動,可以直接作用千家萬戶,已經成為中國防治愛滋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他們與政府的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民政部門結合,直接為老百姓提供宣傳、諮詢,藥具,讓他們掌握必要的知識,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他舉例說,雲南省政府開展的發放安全套、免費針具提供等干預愛滋病項目就是由計劃生育部門和計劃生育協會這個民間機構共同開辦的。在公共場所等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政府計劃生育部門與公安等部門,採取聯合行動,實施預防為主的策略,讓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不感染愛滋病。

張維慶透露,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今年到2010年的愛滋病防治行動計劃,今年三月政府又制定了愛滋病防治的條例,把愛滋病防治納入了依法管理的軌道。

「數碼共融基金」資助計劃

「數碼共融基金」
第二期資助七項計劃

【新聞稿 2006年 7月7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於2004年得到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助,加上一些熱心企業的支持,成立「數碼共融基金」,資助各項數碼共融計劃,同時聯繫各界別人士,共同制定及推行數碼共融策略。基金委員會由政府、商界及非政府機構的代表組成、有助推動官商民合作,協助弱勢社群趕上訊息社會的發展。

基金去年底公開接受第二期活動申請,共收到59份申請書。第一輪評審根據申請書的受益人的數量及涵蓋度、計劃的有效性、機構過往的經驗及能力、計劃的原創性及對社會的影響,篩選出15項申請計劃。經過第二輪面試後,委員會決定支持其中7項活動申請,總資助額為 $1,134,733。計劃內容包括成立長者電腦學習教學中心、提供長期病患者電腦職業培訓、協助傷殘兒童家長掌握資訊科技,在偏遠地區設立數碼中心等,預計服務人數接近42,000人次。該7項計劃包括:(計劃詳情:www.hkcss.org.hk/press/dsfsheet.doc

1. 職工盟教育基金 –「數碼生活無界限」天水圍數碼生活應用學習計劃
2.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社會服務部 –『有腦能量』融和計劃
3. 安徒生會 – 數碼大澳新一代
4.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 長者電腦學習教學中心
5. 香港復康會 – 病人自助小組E網絡課程
6. 香港青年協會荃灣及葵涌外展社會工作隊 – 邊講邊聽
7. 協康會 –「童途有腦」親子電腦計劃

各活動計劃將於本年八月陸續展開,最長時間者將於兩年內完成。委員會秘書處會與各計劃機構緊密聯繫,確保各項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及完成。期間,基金委員會成員亦會主動探訪各計劃,以瞭解計劃的進展。

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表示,「數碼共融基金」能否持續運作,有賴各界支持,呼籲各界人士踴躍捐助,令基金可以資助更多活動,使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共同建設一個數碼共融的社會。

根據統計處的數字,個人電腦及互聯網日趨普及,全港有64.6%(147萬)住戶有接駁互聯網的個人電腦,但月入一萬元以下的住戶只有31.8%(22萬)有使用電腦及互聯網的習慣。此外,長者亦屬於資訊科技弱勢的一群,只有3.9%(32,000人)長者(65歲或以上)有使用電腦的習慣。為免弱勢社群被邊緣化,我們必須確保他們有機會全面接觸資訊科技。


查詢:
數碼共融基金秘書處
Tel :2864 2965
Fax :2865 0823
Email:dsf@hkcss.org.hk

Saturday, August 12, 2006

賣旗困擾市民

72機構街頭籌款步步為營
日日賣旗市民困擾

大公報, 2006/8/6

曾幾何時,周末賣旗籌款是「指定節目」,市民也樂意在這一天掏錢包,放上五元或十元以示支持。然而,現在賣旗已不再是「周末」的專利,已演變成街頭司空慣見的日常節目,令市民覺得不勝其煩。本報記者發現,僅八月份就有七十二個團體籌款,市民出門難逃「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困擾。公益金和立法會議員俱表示關注,認為當局應檢討情況,避免太多籌募活動對市民造成滋擾。

立法會社福界代表張超雄稱,目前情況值得關注,恐怕長此下去會到達「過籠」的地步,令市民大眾反感。加上部分賣旗組織名不經傳,更會削弱市民買旗的信心。

「現在賣旗與籌款多得不對勁,值得有關當局關注。要研究現行的賣旗批准制度是否過於寬鬆?令部分團體太容易便得到賣旗資格。」張超雄表示稍後會在立法會跟進情況。

現時賣旗和獎券申請,分別由政府兩個不同的部門審批。負責審批賣旗的是社會福利署,隸屬衛生福利局;獎券則是交由廣播事務管理局轄下的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負責。兩者既屬不同的政策局,有否積極溝通以協調批核標準?面對如山的籌募申請又有否合理的安排?這些都值得提出疑問。

Tuesday, August 08, 2006

「杜鵑(1972)基金」

港大獲校友捐經濟日報股權 (20:31)
2006年8月8日

香港大學獲校友、經濟日報主席馮紹波及夫人李淑慧捐出1成股份,成立基金,市值約8900萬元。

該基金名為「杜鵑(1972)基金」,馮紹波表示,該基金取名「杜鵑(1972)」,是因為港大校園裏有很多杜鵑花,盛開時節正是學生緊張備考之時,取奮發向上之意﹔1972則代表他和夫人畢業的年份。

馮紹波表示,之所以做這個捐贈,是因為香港經濟日報是一份為香港而辦的報紙,他和夫人一直都無意出售股份,而是希望利用這些股份的收益,為香港和內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此外,香港大學今年95歲,還有5年就是100周年紀念。香港大學的百年願景是成為國際最卓越的25所大學之一,要達到這個目標,資源仍遠遠不足。作為曾經受母校恩惠的畢業生,他們願意為實現母校的這一願景盡自己綿薄之力。

捐贈的股份存放在基金內至少15年不得變賣,期間以每年的股息(估計逾300萬元)資助港大的教研項目。15年後,由基金管理委員會決定是否變賣全部或部分股份,或者維持現狀。

首筆股息將資助港大牙醫學院的「長者殖齒計劃」,為近百名經濟有困難的長者提供植齒服務。同時,基金還將為剛成立的港大殖齒學碩士課程提供資助。

Monday, August 07, 2006

維權運動

維權者紛選地方人大
挑戰欽點式民主 人數歷年最多

2006年8月7日

【明報專訊】全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上月起在各地展開,將持續到明年底,涉及9億選民,將選出人大代表200多萬名。隨內地維權意識高漲,不少民間組織及維權人士積極參選本屆地方人大,以行動為中國民主「試水」。有「民間參選人大先行者」稱號的湖北教師姚立法說,今年全國約有500多人以民間獨立人士身分參選,是歷年最多,但參選之路將波折重重。

早前發起「不買樓運動」的深圳居民鄒濤亦宣布參選下月的羅湖區人大代表選舉,扶持弱勢社群﹔而以「反對共產制度、信奉三民主義」為理念的「中國泛藍聯盟」亦密鑼緊鼓投入競選宣傳。

為弱勢群體代言

去年參加廣東番禺太石村維權行動而被拘押的湖北枝江市人大代表呂邦列對本報說,他已報名參加今年底枝江市人大選舉,隨社會經濟發展,基層的民主意識已大為提高,通過參選人大實現參政議政,為弱勢群體代言,將成為民間維權活動走向之一。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曾刊文高度評價這次縣鄉人大選舉,說是「社會主義民主一次最廣泛、最深刻的實踐」。48歲的湖北教師姚立法自1987年起,以民間獨立人士身分連續參選5屆湖北潛江市(縣級)及1屆湖北省人大代表選舉,終於在1998年當選市人大代表,外界稱他為非欽點的「布衣代表」,學者稱為「姚立法現象」。他今年11月將參選市人大代表選舉,正積極籌備。

500人有意參選

姚立法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留意到今屆參選人大的民間獨立人士特別多,尤其是維權人士。據他所知,僅今年就有500多人,明年還有。他認為,民間人士明知道地方選舉遭中共和政府控制,仍然不怕官方打壓,積極參與,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近年確有以民間人士身分參選基層人大代表獲得成功的個案,如湖北呂邦烈、重慶姚少凡、四川曾健余。他們當選後都積極推動維權工作,為百姓做實事,做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參選。

第二,不少民間人士近年在維權過程中遭遇困難及打壓,甚至受到暴力威脅,部分人認為人大代表身分將令維權工作變得較順暢。

第三,民間人士參選的更重要原因是為了履行及維護公民的知情權、選舉權、被選舉權,以民間力量喚起基層民主意識,測試並突破由中共及政府控制的選舉,促進中國政治體制發展。

他指出,民間人士由於沒有政府支持,需要更多「自我宣傳」, 例如派傳單、接觸選民,但當局經常以「非法出版」等名義予以阻撓,甚至嚴禁他們與選民溝通。他承認,在官方嚴密的組織下,民間人士不要說勝選,就算要成為正式候選人都不容易。

Monday, July 31, 2006

關注婦女權益會

團體質疑危機中心未合需要 (17:50)
2006年7月31日

政府準備設立綜合危機介入及支援中心處理各項家庭問題,但有團體質疑,中心未能提供一站式服務。

政府的綜合危機介入及支援中心,主要是協助受性暴力及家庭暴力受害人,但團體認為這個構思不可行,質疑難以同時為兩類性質不同的受害人提供服務,沒有針對不同受害人的需要,亦未能提供一站式適時適切的服務。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認為,政府將過往處理性暴力的一站式服務,推倒重來,令受害人成為另一項計劃的試驗品。

關注婦女權益會則批評,現時家庭暴力受害人的避靜中心宿位不足,要求當局加強這方面的服務。

Saturday, July 29, 2006

神託會助婦女轉職創業

神託會職能培訓
助婦女轉職創業

2006年7月29日

【明報專訊】Sonia有3名在學子女,丈夫月入萬多元,是家庭經濟支柱,她一直希望找到愜意的工作幫補家計。一天她看到社福機構的美容課程招生,燃起她「重操故業」的希望。完成美容培訓還不到一個月,她已找到4名客人,定期上門提供美容服務。現在她得到的不僅是每月4000元的收入,還有創業帶給她的喜悅和自信。

40歲的Sonia曾在美容院工作,後來美容院搬遷,她唯有另覓工作。「我曾應徵售貨員,但僱主認為我的年紀不適合。」她最終在一所便利店工作,但工作時間長,工資亦不高。今年6至7月,她邊工作邊修讀香港神託會的美容課程,重拾已丟下兩年的美容技巧,她在完成課程後辭職,斥資6000元購買美容儀器創業。「現在多了自信心,家人亦很開心,很支持我。」

香港神託會獲九龍崇德社撥款25萬元推出就業技能培訓課程,包括理髮、銷售服務、課餘託管、美容和食物到會,對象為30歲以上的失業或欲轉業的婦女,各課程名額約15人。該會在沙田的會址更設有模擬商舖,為學員提供實習和創業機會。新一期課程現正接受報名,詳情可致電2647 8816查詢。

Friday, July 28, 2006

康融服務有限公司

精神病康復者 合作社展新生
2006年7月28日

【明報專訊】由附屬扶康會的康融服務有限公司經營的醫院管理局職員合作社昨日開幕,合作社共聘請5名殘障人士,主要為精神病康復者,另設有10個培訓職位,訓練殘障人士待客之道、收銀、將貨物上架等。

職工之一、35歲的陳佩儀以前面對日復日的零售工作,每天上班至深夜,並且要承受公司每日最低營業額的壓力。這重重的「負擔」令她在97年患上精神病,患病後,她立即看醫生及服藥,經過幾年時間,近兩年終完全康復。

在扶康會的協助下,陳佩儀在職員合作社當店員,負責收錢、執拾貨架等。她很滿意現時的工作,上班兩個月,「人精神了又開心了﹗」她現時每月約有3000元薪酬,雖然只及從前的一半,但工作愉快,她不考慮到外面工作。

Monday, July 24, 2006

藝發局支持藝評工作做了多少

楊慧儀 ﹕請問主席藝術評論如何起步﹖
——由藝評網頁計劃說起

按﹕香港藝術發展局最近招標建立藝評網頁,備受爭議,早前更觸發一批藝評人與藝術工作者聯署杯葛;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楊慧儀,最近終於就此開腔,撰文回應。

文﹕楊慧儀

7 月份,一些評論人對藝發局一個招標計劃提出了意見﹔事緣計劃公開邀請任何有興趣之藝術團體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建立網頁,每月就20個藝術項目(包括演出、展覽或其他)刊登評論各兩篇,為期1年,藝發局資助經費上限為$200,000。有些評論人認為經費太少,不足以支持計劃進行,進而質疑藝發局對支持藝術評論之方向及方法。如果有人說藝發局對藝評或香港藝術發展已提供足夠支持,藝發局功績彪炳,那肯定不是笑話就是謊話﹔藝發局由結構至運作問題多多,有內因亦有外因,有些先天,有些後天,後文再談﹔先說說藝發局對支持藝評的工作做了多少。

游擊戰
 藝發局自1995年成立開始,在業界推選給港督/特首委任的十個業界代表中便佔1席,可是大會轄下的藝術小組只有7個,為舞蹈、音樂、戲曲、戲劇、文學、視覺及媒體藝術(近年分為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2個小組),小組都有自己的錢囊,支持第一元藝術創作活動(primary act activities),而藝術評論、藝術行政及藝術教育只設業界代表,不設小組,3名代表參與大會事務或加入個別藝術小組。

 沒有評論、行政及教育小組不代表藝發局對這3類藝術活動不予支持,其他7個藝術小組資助的計劃或團體,就有一些以評論、行政或教育為重點或其中部分,支持個別藝術類型的評論、行政及教育工作,牽涉超過一種藝術形式的,則由「跨界別」(不是小組,只為臨時性的資助計劃評審小組)支持﹔例如2004至2005年度,以評論為主而分佈於各小組的計劃撥款約300萬,其他綜合性計劃中的評論活動部分所用的款項未計在內。

 可是,這絕不代表藝發局對評論、行政及教育3類活動就有了充分的支持,相反,把評論(先不說藝術行政及教育)分散於其他組別工作之內,便只能作零散的游擊戰,充當偶然之作,缺乏對培養藝術評論的整體規劃及遠見,零碎之作只能成就零碎之活動,對推動評論絕對說不上有任何可見的成績。

空錢囊小組
 2002 年開始,這情有了轉變﹔藝發局內部重組,在7個藝術組別之外加上評論、行政、教育3個小組,可是這3個小組仍然沒有各自的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形式,經過大會向民政局申請從體藝發展基金批撥一次過的計劃資助,然後公開招標,邀請藝團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書接辦計劃。藝評小組(由藝術界推選之界別代表為主席,再邀請5至7位業界顧問組成)由2002年至今經過大會向民政局遞交了3次申請,催生了4個計劃。藝評小組沒有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申請一次過撥款,產生了兩大問題﹕

 1.只能資助一次過小額計劃,仍然不能對培養評論作長遠規劃。

 2.藝術組別的建議,在送往大會審核之前,往往先分類送往「中層委員會」檢核,中層委員會包括「策略委員會」、「藝術推廣委員會」、「藝術支援委員會」及「資源拓展委員會」﹔多了一重關卡,好處是利於統籌及提防可能因組別之間缺乏溝通而引起之混亂,可是由於「中層委員會」各自又有本身職能(藝術推廣、資源拓展等),於是檢核藝術組別提出之計劃時,未必能以藝術組別原有的關注點為前提,反而對計劃提出推動「中層委員會」本身職能的其他建議供藝術組別重新考慮,可能沖淡了藝術組別對計劃原本的設計。假如小組開會討論後堅持原意,再上大會通過,這樣來來回回,時間拖得久,計劃的時效性往往大大減低。而這樣重重關卡的程序,對3 個沒有各自財政預算的界別影響最大,因為這本是它們唯一的財政來源,亦是唯一能有規劃地推動藝術評論、行政及教育的途徑。

吃窮飯
 過去1年多,局內不斷有聲音,強烈要求改變內部資源分配,讓3個界別有常年資金,加強對3個界別的推動工作。可是,這又談何容易﹔藝發局整體常年資源不變,要增加這3個界別的資源,即是要削減其他界別的資助。首先,這在大會難以通過,其他7個界別均有代表,都深深體會自己界別的困難,又怎肯同意削資﹖在情理上,現在哪個界別的資源都不足夠,試問能向、該向誰開刀﹖﹗

 回頭說受到爭議的評論網頁計劃。2005至2006年度藝發局在整體支出省下了一小筆錢,大會邀請各組別主席在有限時間內提出計劃,大會將盡快撥款處理。藝評小組過去4次邀請藝術界遞交的建議書中,有多個建議成立藝評網頁,都因缺乏資源而沒有獲批,因此把握這次機會,成功向大會要求支持。原意是進行一個試驗計劃,保證1年之內在固定的網頁內有持續性的藝評文章刊登,得到經驗,評估成效,才有實證通過大會爭取更長期的承擔及更好的條件,使計劃能夠發展下去。在藝發局的內部會議中,我及其他委員、同事均察覺到這計劃的條件緊絀,因此在邀請建議書上鼓勵以最低技術成本先建立最簡單的網頁,至於財政預算的細節及各項目支出的先後次序,則交由建議者作出提議,稿費固然也由建議者決定。此外,藝發局一向鼓勵承辦計劃者同時找尋局外資源,希望承辦計劃者還有空間調整財務。說實話,這計劃固然沒有能力支持一個五星級的網頁,但窮人總要吃窮飯,資源從來就不夠,也不能等夠了才做事,能做多少,只好先做多少。

幹一點實事
 可是,這絕不是說藝術界就該認窮嘆倒楣完事,這次事件的良好結果是一些藝評人採取了行動,對一直以來藝術資源短缺的情況強烈地表達了意見,突顯了藝發局在現有資源下,根本沒有足夠條件恰當地擔當起「藝術發展」的任務,而必須正視因外在條件而引起的內部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藝發局只握有一小部分公共資源,卻擔當重大任務,繁多的工作必須分工,於是造成複雜的內部結構,本來已少的資源更加分散。這情的外在因素要牽涉公共資源分配,以及政府、市民、市場對藝術的態度,這裏篇幅所限,將來有機會再另文討論。

  近來公布,將有另一個機構產生,管理10個接受常年資助的藝團,即是現有由藝發局批核3年資助的團體,將脫離與藝發局的關係。這裏有2個關鍵﹕

  1.新的機構是否能從藝發局及康文署的經驗學習,避免二者遇到及造成的問題﹖

  2.藝發局的資源是否相應減少,還是保留現有常年經費,而為3年資助以外的團體及工作者作出較有效的支援﹖假若如此,藝發局必須盡快作出內部調整,找出一個明確的工作方向,為這新方向爭取合理資源,才能夠在將來幹出一點實事。

明報 - 世紀版 2006年7月24日

Wednesday, July 05, 2006

綠色團體拯救深涌

綠色團體反發展
海陸空拯救深涌

2006年7月5日

【明報專訊】深涌是政府列為全港12個最具保育價值的地點之一,城規會下周五(14日)將審議該地點的發展審批地區草圖,深涌的命運到時可能會有定案。為了避免發展商的發展大計獲批,包括綠色力量在內的多個團體將於周日(9日)發起「拯救深涌、向地產商Say No﹗」行動,動員100名義工,以海、陸、空方式進行一日的生態記錄,然後提交城規會,要求修改草圖,保護生態。

有份發起行動的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該100名義工將分成4隊,負責記錄雀鳥、蜻蜓、蝴蝶、海洋及河流的生態,他將帶領其中一隊以潛水方式,拍下該處的水底生態,由專家鑑定,並即時標示於巨型地圖上,以示單日監察亦可發現豐富物種。這些資料亦會於下周五提交城規會。

另一發起團體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深涌的發展審批草圖不足以保護該處免受進一步破壞,該組織反對將約25%土地劃作農業用途,恐怕會被用作有限度填泥及使用殺蟲劑等破壞生態活動。

長春社也認為現有草圖不足以保護深涌生態,指該處是本港少數的淡水濕地之一,建議縮小鄉村式發展面積、將農業用途土地及燒烤地點改作綠化地帶等。

城規會下周審議發展草圖

城規會今年初公布深涌的發展審批草圖,然而環保團體與發展商的角力並未完結,發展商新鴻基亦有提出反對,指政府將其持有地皮劃作農業用途,有礙其發展權益。根據發展商的建議,要求將農業用途的地皮,轉為康樂及旅遊用途,以便進行低密度發展。本報昨日聯絡新鴻基,至截稿時仍未獲回覆。

深涌的發展草圖包括32.4公頃的土地,約2.6公頃劃作鄉村式發展,8.3公頃劃為農業用途,其餘為綠化地帶及自然保育區。政府於04年推出自然保育政策,列出包括深涌在內的12幅土地,邀請公私營合作方式進行發展及保育。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小童群益會擺擂台

小童群益會擺擂台群揪
成立70年 向貧童發擦鞋賣報牌

2006年7月5日

【明報專訊】一談起「小童群『揪』會」,不少人都會立即聯想到是「小童群益會」的暱稱,但究竟此名何來﹖「70年代時小朋友喜歡『隻揪』打交,故各中心都會配備拳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擂台,讓他們進來打,又可加入他們的圈子﹗」1958年起在群益會工作逾20年的主任鄧福猷(又稱鄧Sir),細說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法官警察宗教人士創立

康樂棋、乒乓球、《兒童樂園》及圖書館等,可謂小童群益會社區中心吸引兒童的必殺技,也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

眨眼間,小童群益會成立70周年,該會的成立源於1935年時社會蕭條,一個揹擦鞋箱幫人擦鞋的貧童,因無牌擦鞋而被控無業流浪,他在兒童法庭訴說自己的苦,結果一批法官、警務人員及宗教人士創立小童群益會,幫助貧苦兒童。

當年的小童群益會並非主力舉辦青少年活動,而是向兒童發出「擦鞋牌」、「賣報紙牌」等,以幫助街頭孩童的生計。50年代中,該會又製作麵條、派發牛奶,並教孩童織藤椅、車衣等,及後更於不少平房區及屋設立中心。

「當年不少孩童到中心報名參加活動﹗還記得有活動只餘一個名額時,看小童抱弟妹來報名,也會讓他們一起參加。」曾經在油塘、秀茂坪等中心任當主任、現年70歲的鄧Sir,回想起60及70年代,不少孩童要一邊要照顧弟妹、一邊到中心打波畫畫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我都是一手抱幾個月大的妹妹,一手打乒乓球,好穩陣,不會跌﹗」小時候常到西邊街小童群益會流連、現為兒科基金會董事的吳彥明醫生,懷緬小時候家貧,常到該會玩樂的歲月。

名人憶昔日玩樂歲月

其實,群益會孕育不少兒童,如現任中電常務董事阮蘇少媚,童年愛到中心看《兒童樂園》的智力遊戲,而藝人蔡子健童年鍾情會內的《世界大戰》及「Scrabble」(英文砌字)遊戲。

時代轉變,新一代兒童物質充裕,活動不外乎打機上網等。鄧Sir表示,無論50年前還是今天,最重要是透過活動,培育小朋友的責任感。

明報記者 曾錦雯

Tuesday, June 27, 2006

「東華三院」新任執行總監

何兆煒喜迎教育社福新挑戰
兼管廟宇殯儀館

2006年6月27日

【明報專訊】醫管局前行政總裁何兆煒去年底辭掉年薪約280萬元的醫管局顧問醫生新職,於今年4月1日「過檔」東華三院擔任執行總監。何兆煒表示過去工作集中在醫療,但新工作的挑戰涵蓋教育及福利。「東華三院是全港最大的慈善機構,涉及範疇如教育、社會服務,連『賭仔』都要輔導,還要管理12間廟宇、1間義莊和2間殯儀館。」

何兆煒去年9月公布辭去醫管局行政總裁,擔任新界東醫院聯網顧問醫生(社會醫學)新職,他亦隨即飛往哈佛進修3個月,但最終卻選擇過檔東華三院。何兆煒接受本報專訪時首次透露「過檔」原因,他說自己擅長社會醫學,最初答應中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Sian Griffiths教授,在哈佛進修回港後便會與中大合作研究社區醫學的課題。

捨聯網顧問職 過檔東華

「東華三院上一任執行總監梁錦芳今年4月退休,東華透過獵頭公司,邀請我由哈佛返港面試。」何兆煒說,吸引他「過檔」東華的原因包括︰東華三院有136年歷史﹔員工約1萬人﹔ 每年開支約43億元,其中20億是政府撥款資助東華轄下5間醫院,是政府資助最多、全港最大的慈善機構。

東華三院涉及的範疇亦較醫管局多,除了醫療服務是他最熟悉之外,其他如教育的校本管理、與中大合作籌辦社區書院,以及東華的社會服務,對他來說都是新事物,需要重新學習。

何兆煒說,東華要管理託管的廟宇、東華義莊和兩間殯儀館。對於二次大戰前,東華義莊為被「賣豬仔」到海外作廉價勞工的中國人「葬骨」,他不禁動容。「只有東華這百年老字號慈善機構,才會有如此本土化的服務。」

他覺得在東華三院,工作空間更闊,現時的合約為期3年,他笑言希望起碼在東華可以服務兩張合約共6年。

憑管理每年開支達300億元的醫管局的經驗,何兆煒希望以機構管治方式管理東華三院。他說,醫療和教育部分領域可以跨專業方式發展,例如讀寫障礙便可同時配合醫療和教育政策。東華亦有意發展耳鼻喉專科,而中醫服務亦會繼續發展。

東華三院有辦學,何兆煒說,未來要為可能「殺校」而準備調配人手。福利服務方面,亦要思考如何運用政府的一筆過撥款,將社會服務辦得物有所值。

何兆煒亦希望與愈趨年輕化的董事局成員及10位高級行政人員合作,使機構的管治和服務更貼近時代發展。

明報記者 談誦言

Monday, June 26, 2006

山友會

專家﹕應選厚底爬山鞋
2006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行山組織山友會主席黃山表示,近日天氣炎熱,不少行山人士選擇郊遊路線時,喜歡挑選一些較陰涼的地點,如山澗及植林區等,但黃提醒市民,行山時應注意隨身裝備,特別是鞋子︰「行山人士應選用鞋底較厚、抓地能力較強的爬山鞋,特別是山澗的路面較濕滑,如穿著一般運動鞋及涼鞋,很容易失足跣倒,發生意外。」

黃山說,不少市民誤以為行山用的鞋子「愈輕愈方便」,其實這些鞋子鞋底較薄,承托力及抓地力均不高,因此,行山人士應選用鞋底較厚的爬山鞋,雖然穿在腳上會覺得較笨重,但由於鞋底加上防滑膠粒,即使在濕濕的路面亦不易跣倒。黃山又指出,行山人士在炎熱天氣行山時,應帶備足夠的食水及穿著有排汗功能的行山衣物,行山前亦應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正常。

Friday, June 23, 2006

「智經研究中心」定4研究項目

訂4項目 智經研究增港管治能力
2006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由特首曾蔭權前競選辦秘書長陳德霖擔任主席的「智經研究中心」,已定下4項研究項目,除了香港競爭力等經濟政策研究外,前特首辦主任、研究中心顧問林煥光將親自領導一項有關如何增強香港管治能力,提高公共政策過程中公民參與的政治議題。

身兼渣打銀行亞洲區副主席的陳德霖表示,研究中心已定出4項研究項目,並委託本港多家大學的教授進行,包括由香港大學商學院新鴻基工商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恩萊特(Michael Enright)負責的「香港競爭力」研究,全面分析香港現時國際間的整體競爭力,以及從行業層面作分析等。

在4個研究項目中,由林煥光任小組召集人、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張贊賢教授負責的「增強香港管治能力」,是唯一的社會政治題目。

林煥光領導 將擬定建議

林煥光曾任特首辦公室主任及民政事務局長,他自言對這個研究項目很有興趣,指該項研究將集中分析政府與公民社會,在文化、環境、規劃及社會福利4個公共行政範疇的互動模式,研究政府如何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和接納他們的意見,並會擬定一套建議,以改善公民社會參與公共政策的模式。

林並佐舉政府決定「推倒重來」的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區為例,指既然政府決定計劃「重新上馬」,又沒有一條「上帝定下來的deadline(死線)」,那政府便應與社會各有關組織、團體慢慢討論,尋找各方均同意的方案。

有空間發展公民參與訂政策

他再列舉維港填海的例子,指近年社會才將環境問題提升為較高層次的政策,正如早年社會掀起大規模的反對維港填海運動,便由市民及團體自發組織,將來很多城市規劃的政策,政府也應拉攏公民參與。

林煥光認為,由於香港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治,市民一般較實事求是,故有相當的空間去發展公民參與政策制訂,從而提高香港的管治能力。有關研究約於8個月後完成。

公民社會參與政策制訂研究

林煥光嘴利不減當年
2006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做了奧運馬術比賽公司行政總裁的林煥光,昨日出席了智經研究中心一班大佬搞的傳媒午餐聚會,談談研究中心未來的工作。WK離開官場好一陣子,但一論起政事,依然詞鋒銳利。

好似他解釋自己有份參與的一項有關增加香港管治能力、如何找出提高公民社會人士參與政策制訂的研究時,傳媒行家問他,隨本港政黨政治的發展,香港愈來愈政治化,即使他們研究到一套可提高公民參與的制度來,也不代表可過到立法會一關。

WK笑笑口說,立法會不是魔鬼、怪物或怪獸,他們不可能不看民意,永遠做一個什麼都反對、沒有建設性的政黨,否則市民一樣不會支持這些政黨。

但他坦言,將來他們研究出來的建議,政府未必會採納,但一如過往很多在施政報告內提出的東西,「都係冇……」。這番話由曾協助前特首董建華工作的WK說出來,格外有黑色幽默。

但WK認為,即使政府最終不採納中心提出的建議,只要有其他團體採用,已經很好。

明記者

Tuesday, June 20, 2006

「築動‧社群」

建築師為窮家重塑安樂窩
2006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以人為本無懼髒臭「我們棄置的家具,馬上便吸引了不少人來『尋寶』,雖然我們幫助了這一戶,但我明白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建築師雷冠源說。

提起建築師,大家可能馬上想起一幢幢高樓大廈以及他們穿上筆挺西裝,一副專業人士的模樣。最近,有一批建築師學會的義務建築師、建築系師生,參加了一個社區服務計劃,免費替62個低收入家庭裝修家居。

屋子原貌像廁所

超過100人的義工團分成18小隊,以建築師為首,連同其他義工,花了近9個月完成這項名為「築動‧社群」的活動。雷冠源想起他們協助的其中一人叫霞姐,他坦言,最初霞姐的房子糟得有如「廁所」一樣。

「半間屋以上的雜物都被我們丟掉了﹗」雷冠源說。55歲的霞姐患有嚴重弱視,幾近失明,而丈夫身患重病,沒法控制大小二便,加上雜物堆積,房子內只餘一條不足一米的通道可行走,屋內不但臭氣天,弱視的霞姐更隨時撞及雜物受傷。

社工詹兆宗形容屋中的鋪「濕漉漉」,櫃裏的蟑螂大得如三文魚般,說時猶有餘悸。

取信婆婆丟雜物最難

要清理霞姐的家居,雷冠源認為最困難是取得她的信任,安心讓他們丟掉雜物。最後,義工隊不但清潔了整間屋,還換上簇新的家具,並為全屋牆壁以至天花髹漆。

考慮到霞姐患有弱視,建築師細心地保留了家具的位置,令霞姐毋須再重新適應環境。

欲再探婆婆

建築本應以人為本,身為青年建築師委員會主席,雷冠源對此有另一番體會。「參與商業建築只是幫助了我的事業,這次義務工作卻令我得到很大的成功感及心靈上的滿足,彼此用心付出。這次對象不再是大型屋苑,而是個別的用家。」雷冠源希望日後義工隊還會繼續探訪霞姐。

明報記者

商界籌9100萬捐公益金

商界籌9100萬捐公益金
2006年6月20日

【明報專訊】本港不少工商機構、政府部門對公益金的籌款活動一向不遺餘力,公益金昨日舉行「商業及僱員募捐計劃」的支票遞交儀式及頒獎典禮。該計劃於3月底完結的05/06年度,共籌得善款逾9100萬元,佔公益金全年總善款的40%,較去年度大幅上升了48%。

匯豐獲「超卓貢獻大獎」

今年度計劃共獲超過700家機構、團體及政府部參與,其中匯豐銀行連續5年超越同儕,籌得逾630萬元的善款,獲公益金頒發「超卓貢獻大獎」,同時在多個籌款活動中囊括「最高籌款機構」榮銜。公益金亦特別鳴謝匯豐,於過去10年的「僱員公益服務計劃」中,都派出員工協助籌款活動,可謂出錢又出力。

「商業及僱員募捐計劃」中的僱員募捐部分,有近400家機構和政府部門參與,合共籌得逾1100萬元。而最高籌款機構的冠、亞、季軍分別由匯豐、香港中華煤氣和花旗集團奪得。

築動‧社群

合辦機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建築師學會


贊助機構:

實惠傢居廣場實惠傢居廣場  三思數碼 三思數碼

資助機構:
手扶弱基金攜手扶弱基金

   一個居所的內在環境對居住者的生活質素有莫大影響,長期處於晦暗和破落的環境中,會令人感到沮喪和挫敗,而殘舊電器和破爛的傢具會導致家居意外,危害人 身安全。反之,一個安全明亮的居所,會有助提昇居住者的情緒,帶來安穩和愉快的感覺。同時,合宜的裝修和傢具配搭亦能幫助有關家庭充份利用空間,以配合家 中各成員的不同需要,尤其幼小的兒童更可健康地成長,老弱的長者也能有一更安全的居所。

  從日常服務觀察所得,我們發現一般貧困家庭,因缺乏經濟條件,甚少主動考慮改善自己的家居佈置。這些家庭通常居住在公共屋?或租金低廉而面積狹小的私人樓宇內,由於日常收入僅足糊口,以致這些家庭往往缺乏餘錢去進行家居維修或更換陳舊破爛的傢具。

  為了幫助這些貧困家庭,本處於今年年初聯繫了一群熱心的年青建築師,一起構思和策畫一項社區服務計畫,名為“築動.社群”,服務內容是向這些家庭提供義務的專業室內設計和裝修意見,由本處安排一些正在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工人,為他們的居所進行基本翻新或簡單的改裝工程,及提供一些家居設備的援助,以達致改善家居室內環境的目標,長遠提昇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活質素。

  這項構思,得到香港建築師學會第一屆年青建築師項目基金的支持,撥款十萬資助“築動.社群”計畫;與此同時,一向關心社會的時富集團接受了我們的邀請,成為申請政府攜手扶弱基金的 合作伙伴,並由旗下的實惠傢居廣場和三思數碼聯合捐贈相等於二十萬元的現金和傢具作為贊助,因而令本處成功申請政府攜手扶弱基金的等額資助。該基金是行政 長官在2005年施政報告中宣佈設立的一項二億元基金,目的為推動政府、商界和社會福利界三方合作,建立伙伴關係,共同扶助弱勢社群,合力建立一個團結和 諧、充滿愛心的社會。

  有了時富集團香港建築師學會的鼎力支持,及得到政府攜手扶弱基金的資助下,本處現已成功籌募相等於五十萬元的現金和實物資助,於今年九月推出“築動.社群”計畫,預計將有超過五十個家庭可因此而受惠。時富集團除了提供金錢的資助外,還會組織旗下的員工為義工,協助部份受助家庭的家居改善工程;而香港建築師學會,亦發動他們的會員,出任計畫內所有裝修工程小組的組長及參與其他義務工作。

  我們期望這項計畫能創造一個合作平台,讓參與計畫的專業人士、商業機構、服務團體和義工隊伍有實質機會,為扶助貧困作出不同形式的貢獻,在服務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港的貧窮現況,反思在攜手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各界人士可以主動承擔的角色和使命。

  如對此計畫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729 8216與計畫主任謝可儀小姐聯絡,或電郵往buildpower@hkcs.org


Thursday, June 08, 2006

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

豐盛中心助釋囚邊青更生
2006年6月8日

【明報專訊】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成立於1987年,是一間非牟利慈善機構,最初只在觀塘開設一間車房,幫助青少年釋囚、戒毒康復者及邊緣青少年建立謀生技能,並提供輔導﹔中心提供的職位,月薪介乎3000至4000元。

在2001年,豐盛分別再開設冷氣工程公司及髮廊,以迎合不同受助對象的興趣。

今次英勇下海救人是汽車服務中心兩名員工,中心的執行董事李超良社工表示,他得悉事件後感到非常開心,有這樣見義勇為的同事,令他深感驕傲﹔他稍後會請兩人吃午餐以示嘉許。

Tuesday, June 06, 2006

社區計劃「流金頌」

馬會撥3.8億關懷長者
2006年6月6日

【明報專訊】香港人口將於未來30年急劇老化,長者數目會較現時增加逾倍。馬會昨日宣布撥款3.8億元,與安老事務委員會及社福機構合作,推行為期5年的社區計劃「流金頌」,首階段將集中喚起社會人士關注長者問題,並改變坊間認為長者服務屬厭惡工作的想法。

是項計劃名為「流金頌」,英文名為Cadenza,意即協奏曲中最悅耳的華彩段,寓意晚年應是人生的最高峰。計劃分成5方面﹕領袖訓練、教育培訓、公民教育、實習中心及檢討,由中大醫學院教授胡令芳與3名來自美國的學者共同負責。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表示,計劃的對象為長者、將來的長者和普羅市民,目前仍在進行資料蒐集等準備工作。

盼喚起社會關注長者問題

計劃負責人之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林一星表示,香港人習慣講「老人問題」,其實內心已有歧視成分。長者在社會應有均等參與、享有均等權利,而非被視作負擔。他說本港長者的健康狀甚佳,應多提供機會讓他們做義工或進修,發揮所長。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教授梅陳玉嬋亦指,長者可用過往積累的人生經驗教導年輕人,對社會作出貢獻。

饒恩培表示,是次為馬會歷來就老人服務所作的最大筆一次過撥款。現時計劃只有一個大框架,並未落實具體實行方法,可因應社會需要而隨時改變,彈性相當大。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超雄對計劃表示歡迎,但指政府在老人服務方面應擔當更主導的角色。他認為目前社區支援已嚴重不足,政府有責任立即改善這急切的問題,而非單靠非政府組織提供援助。

明報記者

Thursday, June 01, 2006

東華三院「殮葬服務」

社署反擊﹕萬元也可葬得體面
2006年6月1日

【明報專訊】早前有團體及長者批評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周一嶽,發放給綜援死者的殮葬津貼過低,不夠辦好喪事,社署隨即反擊,安排設有殯儀館的東華三院反駁,力證萬多元的津貼金額,足以支付為綜援戶度身訂做的全套殮葬服務,讓死者走得「體面」,儘管死者親友需於守夜當晚墊支費用。東華三院強調,若死者家屬有經濟困難,可申請延期付款。

東華19項一條龍服務 照顧綜援戶

東華三院旗下的鑽石山及紅磡萬國殯儀館,一向以不牟利形式經營,更特設「綜援殮葬津貼火葬套裝」,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辦理死亡證、全套殯葬儀式、購買及安裝骨灰位等19項服務(見表),費用10,430元,相等於社署向綜援戶發放的殮葬津貼。東華三院社會服務主任(公共服務)謝榮樂解釋,「業內不少供應商有善心,同情綜援人士的困難,願意以較市價低約兩成的價錢,提供殮葬用品。」

葬禮一般採傳統道教儀式,若死者生前信奉其他宗教,則可「多除少補」,例如天主教徒,便省卻三牲祭品、喃嘸開路等費用,館方亦可與神父或牧師「夾時間」舉行儀式﹔如果家屬有其他要求,則需額外付款。

守夜當夜須墊支 有困難可求助

不過,殯儀館要求死者親友在守夜當晚先行付款,再憑單據向社署「實報實銷」,謝榮樂強調,若真的周轉不來,可申請延期付款,社署亦會按情配合處理。

83歲的李婆婆,丈夫於2004年底去世,由於丈夫生前領取綜援,並居住於東華三院的安老院舍,辭世後便選用東華三院的綜援殮葬服務,李婆婆認為,綜援套裝「辦得不俗,幫輕很多」,令她感到安心。不過,李婆婆希望為先夫「打齋」,需額外支付數千元,唯有向親友借錢辦理。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上月底討論綜援人士殮葬津貼事項,多個參與團體及立法會議員批評有關津貼不足,並指政府官員可以風光大葬,但綜援人士殮葬時卻毫無尊嚴,更有長者批評「周一嶽人狗不如」。

關懷愛滋

民間組織加強外展工作
男同志網頁連結防愛滋信息

2006年6月1日

【明報專訊】男同性戀者圈子不容易讓政府介入接觸,但民間關注組織「關懷愛滋」已表明,未來會加強對男同志的外展工作,除繼續在桑拿室推行愛滋病測試和輔導教育服務,更已向政府申請撥款,將安全性行為資訊連結到有關男同志網頁。性權會亦期望能將男同志使用安全套比率提高至七至八成。

關懷愛滋行政總監黃慧筠說,非常關注早前衛生署有關男同志社群集體感染HIV的公布,故針對問題定出未來數年的工作計劃,加強外展工作,招募更多男同志義工,讓他們以「自己人」身分,加入推動男同志安全性行為教育,令男同志社群對此增加關注。

針對男同志社群會透過互聯網結交性伴侶,黃慧筠說,他們已向當局申撥資源,展開網上宣傳教育項目,透過他們與男同志多年來建立的友好關係,在一些男同志網頁上張貼或連結一些預防愛滋病、使用安全套的信息。

盼男同志用套比率提高至八成

性權會主席邵國華亦對男男性行為感染HIV情深表關注,他希望能與其他民間組織和同志組織,加強愛滋病預防教育,努力將男同志使用安全套比率提高至七至八成。

愛滋病顧問局主席陳佳鼐亦說,因中港人流頻密,兩地男同志愛滋病感染和行為調查,對防控愛滋病工作非常重要,但此等合作「急不了」,要講時機。

就像全球監測吸毒者感染愛滋病做得最好的香港美沙酮戒毒所一樣,他們早於90年代已到內地推廣,至近兩年內地終認同其效益而設立。

港HIV病例 累積2914宗
2006年6月1日

【明報專訊】愛滋病毒(HIV)感染,又名「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感染」,此病毒會令某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白血球受到感染,受感染者可能在數月甚至很多年內都不會出現任何臨象或病徵,若沒有接受治療,約半數的受感染者會在10年內病發成為愛滋病(AIDS)患者。

本港自1984年發現首宗HIV感染病例後,至今累積個案為2914宗,當中799人已發展成AIDS,目前正接受治療的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約有1500人,其餘人士部分已死亡,或再聯絡不上。

AIDS病人會喪失抵抗一般病菌的能力,出現一連串嚴重的感染和惡性腫瘤,最終死亡。主要感染途徑是性接觸、共用針筒、血液接觸及母嬰傳染。

●愛滋病熱線﹕2780 2211

●關懷愛滋測試熱線﹕2898 4422

Friday, May 26, 2006

香港同志組織

同志投保醫療租屋被拒
平權報告列31宗歧視個案

2006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按政府估計,本港的同性戀人士佔全港人口5%至10%左右,人數約為70萬或以下。這班性傾向與主流社會有別的人士,雖然經過多年爭取及向公眾宣傳,但在生活上仍舊遇到不同形式的歧視。有同志因身分曝光被僱主解僱,有度假屋及業主拒絕租屋予同志伴侶,甚至在購買化妝品及參加旅行團時,亦要面對歧視眼光。

香港基督徒學會、基恩之家、性權會及F'union昨日發表一份名為《看得見的真相》的香港同志平權報告,當中列舉了31個同志被歧視個案,包括校園歧視、僱傭歧視、公共空間歧視及與宗教組織有關的歧視等。

米高是英語外籍教師,去年10月,校方一名主任召見他,指一名舊生在一個亞洲同志網內看見米高的個人資料及相片,米高坦承同志身分,但校方對米高的同志身分表示震驚及惡心,甚至將同志身分與戀童癖扯上關係。最終米高被迫呈辭。

租度假屋 「兩個男人唔租﹗」

志明及基斯則分別在租度假屋及租屋時遇到歧視。志明與男友家賢曾打算租住長洲度假屋,但業主看見兩名男子租屋便反問﹕「你們兩個租嗎﹖」其後更表明﹕「兩個男人唔租﹗」基斯則原本欲跟伴侶租屋,亦遇到多番挫折,被鄰居投以歧視眼光。

購買保險時,同性戀者亦會被列為高風險人士。偉文今年因身體不適,曾向醫生透露是同性戀者,其後他投保醫療保險時,保險公司說因為他是高風險人士,並且曾做愛滋病病毒測試,最終拒絕承保。

同性戀者在日常生活也面對形形式式的歧視。女同志文英用女洗手間被拒﹔麗絲與女朋友旅行時,領隊未有為她們安排入住雙人房間﹔國文在校內向另一名同學示愛後,被同學教師齊聲譴責,甚至以「死gay佬」、「變態」等言語侮辱國文。

團體促盡快為性傾向歧視立法

性權會主席邵國華說,希望政府關注有關問題,盡快為性傾向歧視立法,他們去年底以電郵及問卷形式成功收到150名同志回應,當中117人表示曾遭受到言論、中傷甚至肢體暴力等不同歧視行為。他們會在短期約見當局反映有關問題。

政府﹕未定立場沒時間表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當局一直透過公眾教育及宣傳加深公眾對少數性傾向人士的了解。現時當局對是否就性傾向歧視立法一事未有立場,亦沒有既定時間表,政府會繼續聆聽公眾意見。

Thursday, May 25, 2006

動物地球

團體促律政司上訴
「拋垃圾也罰1500元」

2006年5月25日

【明報專訊】「動物地球」總幹事黃繼仁表示,對昨日法庭判處被告罰款500元了事,深表憤怒和震驚,指罰款對虐畜者毫無阻嚇作用。他抗議現行法例和政策變相縱容虐畜,強烈要求律政司申請上訴。黃說﹕「亂拋垃圾也罰1500元,但虐畜竟然只罰款數百元,動物生命真是連垃圾都不如。」

漁護署今年4月,曾向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建議修訂現行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署方認為現行法例27年來從沒被修訂,不但內容與時代脫節,刑罰亦欠阻嚇,提議把現時法例最高罰款5000元及監禁半年,提高至罰款10萬元和監禁1年。署方認為動物是人類的重要朋友,應獲尊重。但建議仍在商討階段,並無落實時間表。

另外,就大埔太和早前發生兩幼貓疑遭虐殺案件,動物地球昨發起懸紅緝兇及一人一信向政府抗議行動,6小時內有230人聯署。動物地球會先懸紅5000元,另外,若多一名市民聯署,懸紅額外加1元,上限5000元。

■網址﹕http://www.animalearth.org

Wednesday, May 24, 2006

愛滋病感染個案上升

愛滋病毒感染大增37%
三分一感染途徑不詳惹關注

2006年5月24日

【明報專訊】本港愛滋病毒新增感染個案出現上升趨勢,衛生署今年首季接獲的呈報個案多達89宗,較去年首季的65宗增加37%,當中除了同性性接觸感染連續數季有上升趨勢外,更令人關注是感染途徑「不詳」個案也明顯增加,本季三分一個案便屬此類。

倘感染持續 個案勢創新高

衛生署明言,若未來數季愛滋病毒感染個案仍在近90宗的高水平,今年愛滋病毒感染呈報個案勢必再創新高,超逾去年全年的313宗。署方亦估計,近10年愛滋病療法得以改善,令高危人士在預防愛滋的危機感減少,故加強宣傳預防愛滋病、使用安全套的工作極為重要。

衛生署昨日公布今年首季共接獲89宗愛滋病病毒感染新增個案,以及17宗愛滋病個案呈報。新增病毒感染個案佔四分三是透過性接觸傳染,當中異性性接觸、同性性接觸和雙性性接觸,分別有26、21和5宗,後兩者更較去年同期,以及對上一季明顯增加。另有8宗個案是透過注射毒品感染。

雖然本季度並沒有透過母嬰或輸血感染個案呈報,但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何理明指出,在89宗個案中,三分一即29宗屬於感染途徑不詳,較去年同期和對上一季增加,情令人關注。

何解釋,有關「不詳」個案或涉及病人未肯向醫生透露感染詳細原因,或因醫生初步診斷時未有向病人求取進一步資料,故難以判斷感染途徑。由於獲悉感染途徑對針對式加強防控工作尤其重要,何特別提醒醫生,情許可下,應盡量要求病人就感染途徑提供更多資料。

由1984年至今,本港愛滋病病毒呈報感染個案已累積至2914宗,當中799宗病發染上愛滋病,部分病人亦已死亡。何理明說,隨1996、97年雞尾酒療法和抗病毒藥的引入,愛滋病治療得到改善,但同時亦減低了高危者的危機感(見另稿)。

因此,衛生署將針對高危族群,如向同性戀者加強宣傳和教育安全性交、使用安全套的重要。另外,香港與鄰近地區的人流往來頻繁,一旦兩地居民有高危行為,如共用針筒或不安全性行為,亦會增加愛滋病毒由外地傳入的機會,故與鄰近地區合作預防愛滋病的工作尤其重要。

街頭募捐規定

街頭募捐規定多
湯家驊指太官僚

2006年5月24日

【明報專訊】街頭籌款對這班公民黨「大狀」來說,沒有想像中容易。以新界東支部主席湯家驊為例,他嘗試申請臨時小販牌照,到沙田第一城及紅磡火車站橋擺設街頭籌款站,但得到的回覆是,前者在籌款期間不能使用揚聲器,後者則規定在周一至周五下午5時至8時期間,不能進行籌款活動,只可在場派發單張。湯家驊批評以上安排十分官僚,「若不能『嗌咪』,籌款反應一定不好。派單張和揹箱仔籌錢情差不多,為何又不准呢﹖」

食環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收到任何臨時小販牌照申請後,都會將有關申請交給地政總署、民政事務總署和警務處等方面給予意見,以決定牌照內容。發言人稱不會評論個別情,但強調在審批申請時,部門會考慮居民反應及人潮管制的問題。

公民黨籌款少顯地區認受弱
個別支部每次站台僅2000元

2006年5月24日

【明報專訊】街頭籌款活動展開已一個月的公民黨,初步成績顯示,以黨魁余若薇為首的港島區支部籌款額一枝獨秀,每次出動均籌得逾萬元,但剛起步的九龍西和新界西兩個支部,每次只得約2000元。相比起其他民主黨派,公民黨的籌款成績略為遜色,學者分析,這與公民黨地區和團體網絡不足有關。

港島區一枝獨秀 九西新西遜色

創黨兩個月的公民黨,其5個地區支部的籌款成績有異,以九龍東為例,立法會議員梁家傑表示,每次「站台」3、4小時,大概有5000元進帳,「整體籌得的錢雖然不多,但捐款人數其實不少,大多是小額捐款,可能與區內以基層市民為主有關」。他記得有一天有3人捐出500元,但亦有硬幣捐款,「有小朋友走過來捐兩毫子,一元、兩元也見過」。

民主黨8周籌150萬

其實,公民黨成立前,計劃向商界募捐,但實際情未如預期。湯家驊說﹕「猶記得當日組黨前,不少商界都向我們說,經費不是一個問題,可惜至今態度有些改變。」

民主黨方面,主要以獎券和月捐計劃模式籌款,秘書長張賢登說,去年的獎券銷售情不錯,8個星期內賣出7.5萬張獎券(每張20元),即籌得150萬元。去年曾為民主黨在旺角街頭站台籌款的張文光稱﹕「一小時內籌款額也有萬多元,當中也有一些500元大鈔,千元大鈔也見過一兩張。」

張文光又說﹕「90年代中期、民主黨強盛時期,短短兩小時內,我試過在街頭籌得5萬多元,百元、千元大鈔處處可見。」不過,他認同現時市民對政黨捐款的熱情明顯減退不少。

職工盟議員李卓人稱,在8個星期的獎券售賣活動中,約籌得30萬元。至於單日籌款額方面,若在銅鑼灣或中環等旺區進行,每小時大約可籌到一兩千元。

學者﹕市民仍觀望

相比之下,公民黨的籌款能力及成績較預期遜色,湯家驊承認,各區籌款額不同,反映黨員的全港認知度有待提升,他們正構思稍後舉行大型的宣傳及招募黨員活動。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表示,公民黨3月創黨以來,聲勢沒想像中強勁,亦未見得帶來什麼新氣象,因此市民處於觀望態度。

明報記者 羅翠欣 周展鴻

中大成立兩所新書院

晨興基金、晨興教育基金及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助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兩所新書院...

晨興基金及晨興教育基金簡介
晨興基金是由陳啟宗及陳樂宗昆仲於一九九七年在美國成立的私人基金。因著教育對促進個人在社會階層的流動及社區經濟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晨興基金一直十分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多年來捐助多所美國大學,如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晨興基金更協助在中國安徽省黃山區創立耶魯中國計劃,從二零零六年夏季始,將有四位耶魯書院畢業生來到這鄉郊地區服務兩年,教授英語。
晨興教育基金乃陳氏家族於二零零四年成立,主要為有需要的學生及非牟利教育機構提供經濟資助。晨興教育基金於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設立助學金、資助成績優異但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晨興教育基金亦捐資加拿大卡爾加里市皇家山學院的晨興音樂橋計劃,發掘及培育中國年輕音樂家,促進國際間的音樂及文化交流。

何善衡慈善基金會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以來,獲何善衡博士家族鼎力支持,以促進大學多方面發展。何善衡慈善基金會及何氏家族其他基金會愛護中大﹕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大學成員書院的學生宿舍、新亞書院走讀生舍堂,以及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的何善衡夫人醫科生宿舍及其新翼,均顯彰基金會長期以來對中大的慷慨支持。在贊助學術科研方面,基金會曾捐資成立楊振寧訪問教授基金,並贊助大學成立兩所創新先進、設備一流的研究中心﹕何善衡心腦血管病中心,及何善衡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中心,對中大醫學研究,香港及港外地區的醫療服務,基金會都有鉅大貢獻。何氏家族也設立了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教育基金,大力支持中大多個學科的研究,範圍遍及工商管理、建築、電腦工程、英國文學及精神科學。

Tuesday, May 23, 2006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愛護動物85年回顧
2006年5月23日

【明報專訊】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昨日舉行「香港動物福利85年歷史巡禮」,展出協會的第一代籌款箱、接收貓隻的貓箱、陶瓷動物食具及金屬製「豬籠」等珍貴藏品。協會會長傅明憲解說時表示,以往曾有人將貓以外的動物、如蛇、老鼠、甚至體型細小的豬放入「貓箱」,結果令協會需以人道理由,停止使用有關設施。

香港愛護動動協會(前身為香港防止虐畜會)在1903年組成,直至1921年重組及重新進行工作,以防止動物被虐待為目標。傅明憲表示,協會本月會推出動物絕育資助計劃,鼓勵市民替寵物進行絕育。展覽由昨日開始,至下月一日為止,於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舉行。

    Thursday, May 18, 2006

    民間關注疾病組織京開會

    民間關注疾病組織京開會
    2006年5月18日

    【明報專訊】來自全國各地關注愛滋病、結核病和虐疾的民間組織昨日在北京召開「全國草根非政府組織全球基金研討協商會」。由於關注愛滋病活動在內地比較敏感,這次大型會議能否召開一直受到外界關注。其中一名參與者對本報表示,他未受到官方壓力,會議昨日如常舉行。

    會議由昨日起至本周六(20日)在北京召開,由北京愛知行研究所、全國輸血感染愛滋病受害者工作委員會、天津市血友病聯誼會、新疆雪蓮花愛滋病教研專案組織等發起,邀請全國相關民間組織參加﹔目的在於建立全國草根組織網路和協商機制,並選舉代表,加強對愛滋病、結核病和虐疾3種疾病的民間工作。

    內地民間關注愛滋病活動受到當局嚴格監控,上月20日中國血友病人愛滋病毒感染者在上海一間賓館召開記者會時,警員前往清場,扣留採訪的外國記者。今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吉林省愛滋病人集體到北京長城遊覽,被懷疑為上訪,其後被捕。

    (明報駐京記者報道)

    Tuesday, May 02, 2006

    社會福利服務規劃機制

    社會福利服務規劃機制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將於5月8日將討論社會福利服務規劃機制。有關議題對於未來社會服務的發展十分重要,例如這涉及政府對社會福利的宏觀理解、長遠具體策略及社會服務需要等(例如社會福利藍圖)。

    但在討論有關內容之前,社福界希望政府能確立一個清晰及公開的諮詢機制,讓前線同工及公眾人士能參與,一同規劃社會福利發展藍圖及社會福利未來發展。

    為了讓同工了解就現時的社會福利服務規劃的情況,本辦事處預備了有關討論的Q&A

    社會福利署提交立法會之文件

    各位同工如對有關議題有任何意見,歡迎與本辦事處陳先生聯絡(電話: 2509 0132、或電郵 thomas@cheungchiuhung.org )

    Monday, May 01, 2006

    合作社為長者維修家居

    裝修業黯淡 合作社自救
    2006年5月1日

    【明報專訊】本港建造業失業率高達13.4%,有人選擇赴澳門工作,50多歲的劉錦滿卻選擇與另外9名同行註冊成立裝修合作社,希望在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曾在高峰期月入逾2萬元的他表示,現時平均收入雖只有6000多元,但總比長期沒有工做好。

    10師傅成立 競投較大型工程

    在聖雅各福群會協助下,經兩年籌備,他們在上月正式註冊成立合作社並有商業登記,日後可以競投一些較大型的工程。現時他們主要與聖公會合作,為牛頭角下長者維修家居,掙取收入。劉錦滿表示,97年前是建造業高峰期,每月平均收入逾2萬元。在99至02年情最惡劣,他曾試過3個月沒有工開,太太甚至他轉行。其後雖然情有好轉,但每月開工日子亦只有10多天。

    在未正式註冊成立合作社前,他們這批師傅已合作為長者維修家居掙取些微收入,他表示幫助長者有另一種滿足感,他便曾試過從觀塘赴灣仔為一名長者更換只值20元的電掣。他希望合作社正式註冊後可以接到更大型的工程。合作社電話﹕2835 4371。

    Thursday, April 13, 2006

    公民黨、民陣,與公民社會

    公民黨、民陣,與公民社會
    夏菽

    〈轉載自基層大學網站http://www.grass-root.org/〉

    一、前言

    公民黨與民陣,都是七一產物,儘管互以推動「公民社會」為己任,但南轅北轍。公民黨成立後,社運團體及基層團體不少在監察:究竟是敵是友?是福是禍?近日更有關心者在報章上向公民黨討教:是公民還是黨?

    本文試整理當下討論中「公民社會」的脈絡,並比較了幾位臺灣、大陸、香港學者的看法。


    二、「民間社會」、「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

    臺灣學者顧忠華在〈公民社會在臺灣的形成經驗〉一文,以臺灣學術界翻譯civic society一詞的變化,帶出不同政治勢力對civic society概念的運用。

    a)1987年解嚴前後,黨外學者引入「民間社會」討論,凸顯官民矛盾,意圖團結一切黨外力量,挑戰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其時,東歐異見力量挑戰社會主義政權,亦被西方學者理解為「民間社會」對「官方」的角力。

    b) 九十年代,官民矛盾不再成為臺灣民眾的焦點,有左翼學者便提出以「市民社會」來分析臺灣社會內部不同階級的動力。這觀點較近葛蘭西civic society的看法。葛蘭西認為,統治者不特掌握國家機器,還滲透市民社會(由教會、學校、工會、政黨等組成) ,散播資產階級的文化主導權。

    c)九十年代末,臺灣知識界流行的則是「公民社會」說法,這亦作者顧忠華的立場。所謂「公民社會」是指民主政治(包括政黨)與市場經濟外,由非牟利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自主領域。其特色是多元開放。又稱為「第三者政府」、或「第三部門」。

    二、「民間社會」:虛無主義的觀點


    大陸學者鄧正來在〈臺灣民間社會語式的研究〉一文,批評臺灣的「民間社會」慨念 (指解嚴前後的「民間社會」,而非如顧忠華後來所提倡的「第三部門」概念) 將國家與民間關係完全定位在對立上。鄧認為:結果就是否定了國家在民主化過程中可發揮的作用,也否定了民間在推動國家民主化中的積極角色。

    作者以臺灣民主化為例,指不完全是由下而上的推動。此外民間自主化過程,與臺灣民營經濟發展不無關係,因此民間有複雜的內部矛盾,需要國家在民間無法自律地解決問題時出來仲裁。美化民間和諧,而訴諸一切皆國家與民間對立的泛政治主張,只能造成不同社會力量互相對立,無法達成共識。

    作者批評此種「民間社會」慨念是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的觀點。


    三、有公德的「公民社會」與無公德的「民間社會」

    呂大樂、陳健民在〈在家庭與政治社會之間--香港公民社會的構成〉對「公民社會」下的定義是:家庭私人領域、市場,與政治社會(包括政黨) 外,由一個自由、多元開放的中介組織構成的公共領域。從屬「公民社會」的成員需擁有「共和主義」精神,即不會消極地享受個人權利及自由,而視公民為一種願共同管理公眾事務的責任。「公民社會」將公民、國家與市場聯繫起來。從積極方面看,它可促進管治質素,從消極方面看,它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個體自由。

    作者將不具備這種公德的社會稱為「民間社會」。作者並分析了香港的「民間社會」未能轉化為「公民社會」的原因。作者先引用劉兆佳對「功利家庭形態」及「社會容納政治」的分析,指七十年代前難民心態使香港人寧願透過親朋戚友互助,而不願在公共領域爭取權益,因此只屬「民間社會」。67年暴動是一個轉扭點,自此出現不少基層團體,但隨著代議政制及前途問題,民間團體被大量吸納到政黨中….。不過作者認為,回歸後港人面對家長式的管治,反可能令一種自衛式的民間社會得到成型。


    四、後七一的「公民社會」:公民黨與民陣

    2006年公民黨成立,標示著從七一中孕育的力量一分為二:一個是民間人權陣線 (簡稱民陣)、另一個是公民黨。二者成份及性質不同:民陣是性質不同大小民間組織構成的多元、鬆散聯盟;公民黨則是中央集權,由法律專業人士牽頭,有不少學者參與,自稱「跨階層」的政黨。儘管如此不同,兩組織的領導層均宣稱自己目的是推動或孕育「公民社會」。然而有何不同?如無不同,為何又分道揚鑣?

    由於公民黨對「公民社會」未有一套清楚論述,因而受到「公民社會」的擁護者質疑 (其實民陣何嘗不是語焉不詳,是否由於民陣是鬆散聯盟,不求統一,故可以含糊過關?)。徐承恩在《明報》(4月8日) 發表〈公民黨:你是公民還是黨?--論政黨與公民社會之辨〉一文,質詢公民黨只有「支持普選、爭取民主公義等抽象無比的道德信念」,而欠缺代表誰人利益及對現實中不同群體或階級利益處理的說明,是搞不清「政黨」與「公民社會」的分別。徐認為政黨與公民社會是不同角色,界線絕對不能模糊:「公民社會所追求的,是道德上的善」,「公民社會是一個道德的共同體,它要求持守共同價值的人拋開個人利益團結一致」;而政黨為了參與現實的政治遊戲,必需代表某些人的利益。徐認為,公民黨由於以「公民社會」的方式去搞「政黨」,而陷入進退失據。


    五、割裂國家、市場及社會的「公民社會」思維

    不知基於甚麼原因,香港大部份採用「公民社會」概念的人,都將國家、市場及社會割裂討論。鄧正來批評臺灣「民間社會」論忽略了國家、經濟,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幻想一個不受市場及國家左右的多元、自主、和諧民間領域,便不無道理。鄧的觀點正可用來檢視徐承恩的觀點。徐的「公民社會」論是否有墮入「美化民間和諧」,而無視國家、經濟、社會的共生關係?忽略了「民間有複雜的內部矛盾,需要國家在民間無法自律地解決問題時出來仲裁」(鄧正來語) 的可能?徐推祟「公民社會」共識政治,但從徐的分析中,也看不出多元鬆散的「公民社會」除了以多元鬆散作為共識外,還可推出那種共識?更加重要是,「公民社會」可透過怎樣渠道,除了是消極防立衛外,還可怎樣進取地改變整個不民主的遊戲規則?公民黨在這點上是踏出了一步。

    不過,從另一點看,徐也是對的:公民黨究竟站在那群人利益的一邊呢?公民黨一直含糊。但打從它籌備開始,便不斷高調標榜向商家籌款的方向,令人無法不生疑慮。

    但與徐的分別是,我認為,即使在「公民社會」中,我們也應提出:究竟站在那群人利益的一邊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是將政府、經濟、社會孤立地看,就會發現「公民社會」同時是統治者透過文化領導權 (借葛蘭西的話)進行軟性管治的地方;也就是說:「公民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戰場,也是龐大不合理的國家機噐的粧脚,而不是後花園。

    以顧忠華推銷的「第三部門」為例,寄託一個非牟利組織及非政府組織構成的「公民社會」,亦是一種割裂政府、市場、社會的思維。現實告訴我們,在政府削資、外判下,「第三部門」又是怎樣光景?當政府收縮角色,讓發揮「伙伴角色」的「第三部門」在「公辦民營」的市場中大展拳腳時,得益的除了是民營企業的少數管理層外,在自負盈虧、利潤為本、加強「效益」、削減成本時…誰又得禍?

    今天,公民黨宣稱「公民社會」,但筆者擔憂,推銷的會否就是借「公民社會」為名私有化為實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是否如此,拭目以待。

    (有關基層團體對「公民社會」/「民間社會」的看法,將另文討論)

    Friday, April 07, 2006

    社會企業會議

    社福商界攜手扶助失業傷殘
    社會企業令走出窮途

    2006年4月7日

    【明報專訊】本港目前的社會企業,大多是由志願團體資助成立,以「合作社」方法營運多元化業務,提供如洗車、切菜、插花等職位,當中一班社福和商界精英,聯手以自負盈虧方式賺錢開源,同時協助失業和傷殘一族走出「窮」途,成為政府的「扶貧新寵」。

    扶貧委員會昨日舉行首屆「社會企業會議」,根據英國的定義,「社會企業」一般指擁有「改善社會」理念(如解決失業問題)之企業,將盈利投資在企業本身或社會之上,並非以「替股東賺大錢」為目的。

    「過渡性質」工作解困局

    擁有22年歷史的香港工人健康中心,上月成立「新機有限公司」,通過與其他志願機構合作,為輕微工傷者安排替長者清潔家居、理髮及陪診等「過渡性質」工作,以解決他們受傷期間沒有收入的困局。

    新機市場及商業經理林紅麗表示,由於公司剛成立,首年運作經費來自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數萬元,已聘用了6名受傷工人,人均月薪4000多元。「希望明年可以收支平衡,長遠業務能擴充至售賣二手衫及長者用品。」

    已有4年營運經驗的神託會旗下力加服務公司,既做學校小賣部生意,也有手工藝製作,為智障及精神病患者提供逾40個職位。出身商界的神託會市場及發展經理張惠紅說﹕「我們的目標是﹕不蝕錢。」她笑稱,雖沒有賺大錢的包袱,但要達成願望也有一定壓力,終日想﹕「怎樣跟大財團競爭﹖如何說服業主不要加租﹖」

    生命教育作招徠

    扶貧委員會正研究,協助社會企業競投政府外判合約,張惠紅的意見是﹕「政府就一定不能用『價低者得』的標準。」大財團營運學校小食部,送冷氣又有經驗員工班底,張惠紅又如何帶領一班弱勢社群競爭﹖「唯有奉送『生命教育』。」

    「我們跟大企業收同樣價錢,但我們所賺的盈利,部分會回饋學校用作獎學金。」此外,她指企業又會定期舉辦員工及學生交流活動,例如學生來小賣部買食物時,須跟職員說英語﹔學生和職員又會一起在學校禮堂,分別表演朗誦和太極劍。「去年公司的營業額達100多萬元,學校小賣部的盈利,只有一丁點。」沒有「大桶金」,最大的滿足感,是履行了社會責任。

    明報記者

    Thursday, April 06, 2006

    社會企業會議

    英師奶變企業翹楚
    小婦人辦合作社脫貧 財相也取經

    2006年4月6日

    【明報專訊】來自社福界、商界、學界的300名代表,今日參加扶貧委員會及中央政策組合辦的「社會企業會議」,6名海外專家更來港分享心得。講者之中,有英國偏遠市鎮「師奶」搖身一變為千萬營業額的社會企業領袖,她的成就引來政界領袖垂青,英國財相白高敦(Gordon Brown)、保守黨黨魁卡梅倫(David Cameron)等爭相接見這名師奶強人,期望從小婦人身上獲得解決社會貧窮的靈丹妙方。

    瑪格利特(Mrs. Margaret Elliott)來自英國東北小市鎮森德蘭(Sunderland),鄰近紐卡素球隊發源地。

    30年前,瑪格利特是一個平凡的主婦,只有中學學歷,兩幼子仍在襁褓中,丈夫月入160鎊,名副其實是「就業貧窮戶」。

    瑪格利特受到丈夫從事的建築合作社啟發,拿手冊鑽研,並坐言起行,與6個師奶成立了一個名為「小婦人」(Little Women)的合作商店,售賣食物及代客託兒。由於窮婦沒有經濟地位,她們開店的8500鎊成本(約13萬港元),要等足兩年才獲得銀行貸款,條件是各婦人的丈夫都要簽紙擔保。

    丈夫們沒有押錯注,小婦人商店平地一聲雷,在英國大受注目,多年來吸引逾百家傳媒採訪,師奶強人每人周薪雖然只有15至20鎊,但她們的自信得以提升,眼界大開。瑪格利特後來更攻讀了社工文憑。

    企業每年營業額2625萬

    1994年,瑪格利特轉投經營家居照顧,她們擊敗逾百家公私營企業取得政府合約,為長者及殘疾人士上門護理,企業每年營業額高達175萬英鎊(約2625萬港元)。

    瑪格利特的社會企業森德蘭家居護理協會的精神,是「以人為先,賺錢其次」(Putting people before profit),這裏的175名員工全是「老闆」,大家每兩月開一次會,企業大小事務如員工福利及薪酬,都是集體決策的成果,「僱員擁有公司,她們覺得驕傲,自然做得開心。」埃利奧特說。

    沒有爭拗嗎﹖「有,但我們都會盡量爭取共識,社會企業令你學到商議的藝術。」現在每名護理員月入1000鎊(1.5萬港元),與白領看齊。

    至今天,當初創立合作社的7個「小婦人」仍每兩周見面一次,「這份情誼多年沒有改變,即使我們不再年輕」。瑪格利特今年55歲,她說,社會企業雖然是個時髦的用詞,但對她來說,這是她醉心一生的使命。

    來港分享經驗

    瑪格利特今次來港,亦有探望一班經營社會企業的本地師奶——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母嬰康逸社婦女及社區互助網絡計劃」培訓的主婦陪月員,該計劃服務統籌主任鄧彩紅說,1999年至今成員由10人增至65人,平均每人月薪由6000元增至8000元,03至05年營業額達300萬港元。

    明報記者 譚蕙芸

    哈佛提供10多課程
    社會企業港「被漠視」

    2006年4月6日

    【明報專訊】香港的社會企業,如智障人士茶餐廳、精神康復者洗車服務等,大部分由社會福利署或衛生福利及食物局推動,但在美國,社會企業是各大商學院的熱門科目,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早在12年前已開辦社會企業相關課程,該校的教授亦應邀來港分享心得。

    須創造社會價值

    華裔學者Jane Wei Skillern於10年前涉足社會企業研究。她強調,社會企業的精神是協助政府、商界或非政府機構更靈活運用資源,達到製造社會價值的效果,例如扶貧、環保、教育下一代等。

    她說,「社會企業」現在成為潮流術語,一些機構只視社會企業為「寫支票」(Cheque writing)或公關伎倆,但真正的社會企業,必須以創造正面社會價值為運作精神,她舉例,美國沙律醬Newman's Own及雪糕品牌Ben & Jerry,前者把所有稅後盈利捐作慈善用途,後者則意向青年人提供工作培訓,便是社會企業的佼佼者。

    她指,美國知名工管學院如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西北大學(Northwest Kellogg)均有提供社會企業課程,而她所任教的哈佛商學院,現提供約10個社會企業有關的課程,入讀學生有一成來自非商界,包括政府或非政府單位。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說,社會企業的概念近6至7年才開始在港討論,而全港商學院中,以他所知只有中文大學開設了一個相關課程,他形容,社會企業在香港各大商學院是一個「被漠視的課題」。

    17組織發起添馬艦民間諮詢

    17組織發起添馬艦民間諮詢
    2006年4月6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上月底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中明言添馬艦是新政府總部的不二之選,但由17個大學、商界、非政府組織和專業團體組成的聯盟「想創維港」,不滿政府諮詢不足,決定本月起與中西區區議會聯手發起一連兩個月的民間諮詢運動,自行拋出全新政府總部方案供市民選擇。

    建議新政府總部不高於6層

    新方案建議把添馬艦地皮,建4座不高於6層的樓宇,用作小型政府總部、立法會、文娛中心和博物館﹔而鄰近海皮的新商業發展則縮減至尖沙嘴柏麗大道商場的規模。

    港府明日將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開設首長級職位,專責研究添馬艦計劃,特首曾蔭權周二破天荒親自拜訪民建聯中委會拉票,預計政府可順利闖關。但有民間代表和中西區區議會不滿政府不再就政府總部規劃諮詢公眾,決定本月起自行發起民間諮詢運動。

    學術商界專業團體聯盟

    「想創維港」是發起民間諮詢的聯盟,成員包括中大建築系、港大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商界環保協會、建築師學會、運輸物流學會、社會服務聯會和長春社等17個學術、商界、民間和專業團體。

    「想創維港」發言人兼港大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伍美琴表示,聯盟建議的方案要求政府保留現時的政府總部和美利大廈,作為香港政治中心的歷史集體回憶﹔只有司局級官員才遷進新政府總部。以此推算,新政府總部最多6層高,與大會堂高度相近。

    除了一座小型政府總部,聯盟建議在添馬艦另建3座高度相若的小樓,包括立法會、文娛中心和博物館,文娛中心和博物館的內容由公眾決定,目的是增加海旁的活力、通風和可達性。

    至於政府建議在添馬艦以西海旁作4層高的墟市式商場發展,聯盟建議改為2層,規模與尖沙嘴柏麗大道商場相若﹔而位於皇后像廣場前、被保護海港協會形容為橫 國金二期的「橫向式」商業樓宇,聯盟建議政府透過日後的發展規劃綱領規管,把它分割成小型樓宇,用作商業、文化、娛樂和餐飲等用途 。

    指要配合中環整體規劃

    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黎廣德表示,「想創維港」即將發表的新政府總部方案強調要配合中環的整體規劃,將與中西區區議會合作,把聯盟、政府及思匯政策研究所的3個方案一同諮詢公眾兩個月,並由專業人士撰寫諮詢報告供政府參考。

    中西區區議員甘乃威認為,民間諮詢讓市民有機會發表意見,他指政府審批國金二期和四季酒店等大型發展時,未給予區議會和居民充分討論空間,以致中區出現屏風式發展。

    明報記者 黃綺湘

    Thursday, March 30, 2006

    嗇色園招募會員

    嗇色園首度招會員
    會費3萬 只限男性 可當道長

    2006年3月30日

    【明報專訊】管理黃大仙祠、有85年歷史的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破天荒賣廣告公開招募普通會員,入會者要是男性,首要「誠心」,並須修讀特定課程,學習「道德經」,然後再接受面試遴選,並要支付3萬元入會費。成功入會者可成為道長。

    現有會員較年長 缺管理知識

    嗇色園現有200多名會員,全部經由嗇色園董事介紹入會。嗇色園主席徐守滬說﹕「過去的會員都經原有會員介紹,久而久之都是自己的親友,加上現在會員工作繁忙,嗇色園工作亦愈來愈多,於是公開招募有志之士。」他又說,現有會員年紀較大,亦較缺乏現代管理和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希望新會員引入新思維。

    嗇色園秘書長李耀輝補充,選舉嗇色園董事的委員會成員由普通會員選出,過去招收會員制度不公開,選舉成為自己人選自己人的小圈子,故這次招募會員亦為提高透明度。申請人須完成該園提供的免費特定課程、對信仰誠心,並願意投入時間處理嗇色園的事務,「過去不少會員一年只來兩三次,我們希望新會員貢獻更多時間。」

    修課程學道德經 甄選50人

    特定課程的內容包括認識「道」、嗇色園行政架構、宗旨、經文和禮儀,園方希望吸引60人報讀,經甄選後有50人能成為普通會員,義務協助推廣道家文化和處理嗇色園教育和醫療等事務。

    李耀輝說,嗇色園向來只收男性會員和收取3萬元會費,現時的會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大律師、律師、西醫、會計師、商人和工程師,有富有的,亦有不富有的,將會費定為3萬元,是希望會員有一定經濟基礎,既出力又出錢。

    創辦於1921年的嗇色園崇奉儒、釋、道三教,以黃大仙師寶訓「普濟勸善」為宗旨,轄下有16所中小學和幼稚園、一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又提供中醫贈診送藥服務和廉宜的西醫診療、注射及配藥服務,長者服務方面,設有5間護理安老院和多所老人中心。入會申請表可上網 (www.siksikyuen.org.hk)下載。

    明報記者

    特別一次過撥款

    116機構獲8億特別撥款
    部分重整架構 加強管理培訓

    2006年3月30日

    【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給非政府機構的「過渡期補貼」本月屆滿,124間以未做好準備為由申請「特別一次過撥款」,其中116間機構已獲共7.57億元撥款,包括8間獲「過渡期補貼」金額逾兩倍、涉及額外1830萬元的機構,其中一間更高達8倍。政府消息說,小部分機構表示會重整薪酬架構或推出自願離職計劃。

    機構獲補貼兩倍 多設院舍服務

    消息說,在該116間機構中,38間會用撥款履行對資深員工的薪酬承諾,當中8間的獲批資助額高於05/06年度「過渡期補貼」金額的兩倍上限,它們大部分提供院舍服務,有需要保留資深員工,其中一間獲批「過渡期補貼」8倍的機構規模不大,涉及數十萬元。另有78間的撥款用於加強人力資源措施如培訓,8間的申請正在處理。

    「特別一次過撥款」最高金額不多於8.26億元,若將正在處理的8間機構的預算計在內,最高金額會超出8.26億元。消息說,社署已向有關機構了解長遠財務規劃並達成共識,審批因素包括機構有否盡力重整服務和架構、是否無法取得新服務、員工流失率和儲備水平等。

    開班培訓董事高層管理技巧

    另外,社署於4、5月會為百多名非政府機構董事「開班」,提供有關財務管理和轉變管理等培訓,希望董事或總理「有名有實」地參與機構管理。

    政府01年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05/06年度有164間機構採用整筆撥款模式運作。自01/02年度,政府推出5年「過渡期補貼」協助機構履行對資深員工增薪的承諾。考慮到部分機構在停止發放補貼時可能仍未做好準備,政府遂推出「特別一次過撥款」。

    Monday, March 27, 2006

    樂施會委任總裁

    樂施會宣布委任總裁一職

    樂施會現向各位宣佈,施日莊先生已加入樂施會,擔任總裁一職。

    施日莊出任機構主管後,將帶領樂施會在現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施日莊曾於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零年間,擔任樂施會的副總幹事(項目)及總幹事。其後,他曾擔任國際樂施會的署理總幹事及英國非政府組織「非洲行動」的總幹事。

    隨著近年的發展,樂施會正經歷機構的整固期,施日莊將帶領樂施會,在過去數年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及基礎上繼續拓展。而樂施會高級顧問莊陳有先生將專注機構策略及發展方面的工作。

    傳媒查詢:
    樂施會傳訊經理 林國才
    電話:3120 5285

    捍衛基層權益聯盟

    示威者圍困孫明揚
    陳鎮源斥行為自私

    2006年3月27日

    【明報專訊】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陳鎮源,昨日批評前日「圍堵」該局局長孫明揚達2.5小時的示威者行動「自私」,並指會檢討日後諮詢會的示威區安排。示威者代表則反駁陳鎮源抹黑。

    據了解,發起前日示威的捍衛基層權益聯盟,過去曾多次去信要求孫明揚出席聯盟舉辦的諮詢會,並獲局方回覆指樂於出席。後來房委會的諮詢會,與聯盟的諮詢碰巧在同一天的下午和晚上舉行,局方遂邀請聯盟改為出席下午的房委會諮詢會,並回覆孫明揚不會出席同日晚上的聯盟諮詢活動,激發今次事件。

    指需檢討示威區安排

    陳鎮源昨日出席一個公開場合後,以嚴厲口讀出強硬聲明,指示威者前日的圍堵行為不能接受。他說﹕「一班好有決心的人,去阻止局長聽市民意見,採取了十分非常的手段,這種做法不能接受。」他表示,他將繼續出席餘下數場諮詢會,但會檢討示威區的安排。聯盟代表張文慧則指陳鎮源抹黑他們,強調聯盟無意影響諮詢活動,陳鎮源及其他房署官員可自由進入會場。聯盟只希望向孫明揚遞交信件及要求對方出席聯盟的諮詢會,在孫明揚拒絕下才引發事件。

    聯盟稱陳鎮源抹黑

    前日孫明揚在座駕內被示威者圍困多時仍無法脫身,據悉房屋局曾促請現場警方盡快開路,但在部分長者和坐輪椅人士阻攔下,警方亦不敢貿然行動。警方發言人昨日回應,現場示威人士頗多為長者,警方已特別小心處理,保持克制。

    房委會財務小組今日將舉行特別會議,檢討合約員工的薪酬安排,陳鎮源表示,將一併考慮顧問調查結果和員工意見,並繼續與員工商談,不會單方面決定。

    Sunday, March 26, 2006

    贐明會 (Comfort Care Concern Group)

    團體倡開放殮房供參觀
    讓市民得到「死亡教育」

    2006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富山殮房領錯遺體事件調查報告已完成,副衛生署長梁挺雄表示,當局會積極研究賠償問題,並已就報告建議即時落實多項措施,包括招聘人手和改善殮房設施。協助喪親家人的福利機構贐明會,期望政府能為喪親者增加支援服務,又建議政府開放公眾殮房部分地方,讓市民得到「死亡教育」。

    領錯屍 警查是否涉及刑事

    專為喪親者提供輔導及支援服務的贐明會,對調查報告的改善建議表示歡迎,例如在殮房增設家屬休息室,及在殮房增設專業輔導人員協助喪親者。該會指出,現時醫院殮房有醫務社工支援,但公眾殮房卻沒有關切心靈情緒的服務,然而,在殯葬期間為喪親者提供輔導,可及早協助他們調適情緒。

    該會認為社會現時仍視死亡為忌諱,建議政府開放殮房部分地方給參觀,幫助市民了解臨終及喪親處理,有助公眾殮房的運作。

    被指疏忽的殮房主管、法醫科主任顧問醫生侯港龍,昨於一個電台節目中就事件致歉,他認為殮房員工的工作文化和態度等均須改變,以避免類似事故重演。

    副衛生署長梁挺雄解釋,由於調查報告已交警方研究是否涉刑事成分,其間要暫停內部紀律程序,故會先要求員工放假。另外,食環署正為死者黃放豪家人安排放置骨灰的地方。

    奧比斯「看得見的希望」

    不必要的失明 看得見的希望
    2006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懷胎十月的年輕媽媽,殷切興奮地迎接小生命的誕生,料不到愛兒甫臨人世,便被證實腦囟未生齊、先天患心臟病、雙眼發育不良……身在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媽媽,可以二話不說到醫院求醫,把頑疾逐一治好。不過,身在昆明的柳媽媽卻有心無力,數算手上的金錢,凝望酣睡的愛兒,不禁哽咽﹕「心臟病治不好,沒有辦法。但一生人看不見就很痛苦、很可憐……」在兒子身上眾多的頑疾中,她選擇先讓愛兒重見光明。

    看上去才20多歲的柳媽媽,這天在丈夫陪同下,帶1歲8個月大的兒子柳慶歡,到昆明的昭通市婦幼保健院檢查眼睛。歡歡雖然年紀尚小,但他的病歷記錄冊已填得厚厚,「左眼球先天性發育不良、左眼虹膜缺損、眼脈絡膜缺損、先天性眼球震顫、屈光不正……」

    曾接受奧比斯6次培訓的昆明市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郭智一,以電筒照照歡歡的雙眼,直指他「右眼發育不良,不可能看得見」,左眼亦有600度近視。不過,醫師指歡歡可以透過佩戴眼鏡矯正左眼視力焦點,但因他左眼脈絡部分缺損,視網膜發育亦未明,故難預測視力日後能否回復正常。

    歡歡的例子並非萬中無一,不過大多數小孩都被遺棄了。柳媽媽摟熟睡的歡歡,眼神流露一絲絲無奈。回想當年感冒菌入胎,致今天的歡歡百病纏身,柳媽媽說﹕「看見他這樣,我也很難受。」

    全家四分一月入購眼鏡

    柳媽媽擺放小攤子賣辣椒,丈夫則替人拉車,雖然家住昭通最富庶的水庫縣,但夫妻一個月只掙到400多元,還要養活3個小孩。歡歡的醫藥費原本不菲,但因奧比斯年多前資助昭通市婦幼保健院設立眼科部,提供免費眼科檢查和資助醫藥費,才大大減輕柳家負擔,但仍要柳家花四分一月入購買價值100至200元的眼鏡。

    「不配眼鏡,整個生活很大困難,配眼鏡則可以應付日常生活。腦袋沒有問題或可以讀書,工作則很難說,或許可以當清潔工吧……我也是盡量給他治療﹗」郭醫生的的言語間,似乎對歡歡仍存有一絲希望,但望歡歡,卻又勾起郭醫生埋藏心中的一個遺憾。

    5年前,郭醫生遇到一個與歡歡年紀相若的嬰孩,患有先天白內障,老是把小手放在眼前一晃一晃,「這很奇怪,他這麼小就意識到自己看不見,我看在眼裏很難過 ﹗」但因當時治療白內障技術仍較落後,進行了兩次手術效果都不好,「他戴上眼鏡,視力也不過0.2(正常人視力是1.0 或以上),換了是現在技術,起碼0.5」。

    「其實我也可以很美麗」

    除歡歡外,昭通市婦幼保健院內還有不少求見光明的病人。記者到訪的一天,一名面頰通紅、可愛溫文的少女站在眼前。原來她本患有斜視,一天焦急地跑來跟醫生哭訴﹕「很多人也說我妹妹漂亮,其實我也可以很美麗。」進行手術後,現在她站在人前雖表現害羞,但也掩不住燦爛的笑容。

    另外,現年64歲、家住貴州省威寧縣秀水村的農民張萬本,因白內障令視力愈來愈模糊,但手術費要花他一家3年以上收入,只好放棄,慢慢墮進黑暗世界裏。

    拆開紗布 又再看見世界

    但在本年2月,村民告訴張伯奧比斯與昭通市中醫院合作,只需800元便可進行白內障手術,他便趕快到醫院求施手術,直到拆開紗布一刻,張伯又再看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及負責為他施手術的雲南省昭通市中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合雄欣慰的笑容,熱淚不禁湧出。他兒媳更親手縫製了兩雙鞋子,在鞋底分別繡上「渣打銀行」、「奧比斯」字眼,送給院方道謝,以示心中無限的感激。

    「眼科令人復明,就是最立竿見影的手術﹔給病人復明,就是最大的安慰。」

    早於3年前捐助奧比斯在雲南開展「看得見的希望」計劃的渣打銀行,其執行董事及財務總監馮隆春一行8人,本月13日開展一連四天的昆明考察之旅。

    「不是成日賺錢 也要畀人」

    身為渣打「大掌櫃」的馮隆春,剛剛才為公布業績忙得不可開交,但仍抽身到雲南。「不是成日賺錢,我們也要畀人。日常工作以外,we must have a heart﹗」看見貧苦小孩衣衫襤褸,但依然綻放天真爛漫的笑容,馮隆春也有所感觸﹕「我們不可以我們的準則說他們好慘,但我們可以幫幫手,譬如給他們配眼鏡。」

    明報記者 張麗碧 雲南報道

    內地私人捐贈

    內地私人捐贈僅17億
    蘋果日報

    雖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倡分享經濟成果、建設和諧社會,但內地富人「錢多仁少」、「為富不捐」的問題頻頻曝光,並受到民眾炮轟。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內地九成九企業從沒捐過一分一毫給慈善機構!去年私人捐贈僅得十七億元人民幣!

    富人吝嗇蓋茨落淚

    內地網站一直流傳 一個消息,指微軟(Microsoft)主席比爾.蓋茨(Bill Gates)對中國富人吝於捐贈的問題感到傷心落淚。

    「沒有義務還給社會」

    消息有兩個版本:其一,蓋茨看到二○○三年沙士(SARS)這種世紀病毒肆虐中國時,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七百七十萬元的捐款,而中國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有二十三萬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第二個版本是:中國有一名富豪批評美國鋼鐵大亨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富人道義說,強調「自己創造的財富是自己的,沒有義務送還給社會。」這種批評令尊崇卡內基的蓋茨相當傷心。

    不過,這兩個版本是真是假,都是內地民眾對富人的批評。近年國內外針對內地富豪的排行榜愈來愈多,但很多民眾並不以為然:「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慈善榜比富豪榜來得實在,不管富人如何賺錢,也不管他捐錢的目的是甚麼,總之富人拿出一小部份錢,就會有許多窮人受益。」

    本報記者

    呼應和諧社會建設

    內地慈善家排行榜在前年首次推出,以「誰是中國最慷慨的人」為賣點,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公益時報社、企業公民委員會共同編製,但在幕後力挺活動、擔任指導的則是國務院民政部。由於呼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這個民間排行榜愈來愈有官方色彩。

    主辦機構表示,慈善家排行榜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六大途徑:民政部門提供的個人捐贈資料;各公益機構提供的接受捐贈資料;捐贈者自己提供的捐贈資料;國家稅務部門的個人捐贈免稅資料;各種公開媒體報道的捐贈資料、公益時報和企業公民委員會公益檔案資料等。

    2006年中國慈善排行榜

    中國4慈善家去年捐款齊破億
    蘋果日報

    「2006年中國慈善排行榜」將於下月中旬揭盅,有四名富豪的去年捐款額分別超過一億元人民幣,創下紀錄。本報獲悉,菲律賓華僑、北京世紀金源集團董事長黃如論將再度蟬聯榜首,第三度榮獲中國最大慈善富豪的榮譽。此外,今年新增的兩個排行榜顯示,在華跨國公司的公益捐款不足,內地上市公司更幾乎一毛不拔。當局希望透過這些排行榜,推動富豪捐贈、回報社會。

    主辦這次「慈善排行榜」活動的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稱,今年進入前十名的慈善家,與去年相比,「有部份人落榜,但是過去高踞榜前位置的多名慈善家,其善舉規模有增沒減。」

    首席善長3年稱冠

    據悉,籍貫福建連江的黃如論,僅去年的其中一項捐款,即向福建江夏百姓醫療救助基金會便捐贈一億元。黃如論在○三和○四年,分別以捐助金額2.11億元和9,571.5萬元兩度登上中國慈善家榜首。而去年捐款有望超過一億元的還包括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長余彭年和香江集團董事長翟美卿等。

    在華外商捐款不多

    與往年相比,去年富豪們的慈善熱情升溫。○三年只有黃如論和貴州神奇集團主席張芝庭捐款超過一億元,○四年沒有富豪捐款逾億元,去年則增加至四人。

    同時,捐贈逾一百萬元的總人數亦多過前年,當中,年度捐款總額增長三成。而入選前十名的慈善富豪,大多不屬於中國富豪榜前十名的富豪。

    在今年新增的「跨國公司在華公益捐贈排行榜」和「上市公司公益捐贈排行榜」中,對一直視跨國公司熱心公益的民眾來說,無疑是潑了一盆冷水,僅部份知名的企業有一定的捐贈,大多企業的實際捐款不多。

    內地公司99%拒捐

    「外界不應如此打擊跨國公司的公益心。」一名在上海跨國公司任職的負責人,就「外國人不比中國人慷慨」的指摘作出回應。

    這名負責人對記者稱,公司每年會在盈利中撥出一定比例,捐給公益事業,並監督善款是否有落到實處。他坦誠說,有關排行榜或多或少會對在華跨國公司造成一定的壓力。

    而內地上市公司更只有極小部份一年捐贈金額達一百萬元。調查顯示,在內地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企業逾1,000萬家,有捐贈紀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九成九企業是「一毛不拔」。

    本報記者/《公益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