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4, 2006

藝發局支持藝評工作做了多少

楊慧儀 ﹕請問主席藝術評論如何起步﹖
——由藝評網頁計劃說起

按﹕香港藝術發展局最近招標建立藝評網頁,備受爭議,早前更觸發一批藝評人與藝術工作者聯署杯葛;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楊慧儀,最近終於就此開腔,撰文回應。

文﹕楊慧儀

7 月份,一些評論人對藝發局一個招標計劃提出了意見﹔事緣計劃公開邀請任何有興趣之藝術團體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建立網頁,每月就20個藝術項目(包括演出、展覽或其他)刊登評論各兩篇,為期1年,藝發局資助經費上限為$200,000。有些評論人認為經費太少,不足以支持計劃進行,進而質疑藝發局對支持藝術評論之方向及方法。如果有人說藝發局對藝評或香港藝術發展已提供足夠支持,藝發局功績彪炳,那肯定不是笑話就是謊話﹔藝發局由結構至運作問題多多,有內因亦有外因,有些先天,有些後天,後文再談﹔先說說藝發局對支持藝評的工作做了多少。

游擊戰
 藝發局自1995年成立開始,在業界推選給港督/特首委任的十個業界代表中便佔1席,可是大會轄下的藝術小組只有7個,為舞蹈、音樂、戲曲、戲劇、文學、視覺及媒體藝術(近年分為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2個小組),小組都有自己的錢囊,支持第一元藝術創作活動(primary act activities),而藝術評論、藝術行政及藝術教育只設業界代表,不設小組,3名代表參與大會事務或加入個別藝術小組。

 沒有評論、行政及教育小組不代表藝發局對這3類藝術活動不予支持,其他7個藝術小組資助的計劃或團體,就有一些以評論、行政或教育為重點或其中部分,支持個別藝術類型的評論、行政及教育工作,牽涉超過一種藝術形式的,則由「跨界別」(不是小組,只為臨時性的資助計劃評審小組)支持﹔例如2004至2005年度,以評論為主而分佈於各小組的計劃撥款約300萬,其他綜合性計劃中的評論活動部分所用的款項未計在內。

 可是,這絕不代表藝發局對評論、行政及教育3類活動就有了充分的支持,相反,把評論(先不說藝術行政及教育)分散於其他組別工作之內,便只能作零散的游擊戰,充當偶然之作,缺乏對培養藝術評論的整體規劃及遠見,零碎之作只能成就零碎之活動,對推動評論絕對說不上有任何可見的成績。

空錢囊小組
 2002 年開始,這情有了轉變﹔藝發局內部重組,在7個藝術組別之外加上評論、行政、教育3個小組,可是這3個小組仍然沒有各自的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形式,經過大會向民政局申請從體藝發展基金批撥一次過的計劃資助,然後公開招標,邀請藝團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書接辦計劃。藝評小組(由藝術界推選之界別代表為主席,再邀請5至7位業界顧問組成)由2002年至今經過大會向民政局遞交了3次申請,催生了4個計劃。藝評小組沒有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申請一次過撥款,產生了兩大問題﹕

 1.只能資助一次過小額計劃,仍然不能對培養評論作長遠規劃。

 2.藝術組別的建議,在送往大會審核之前,往往先分類送往「中層委員會」檢核,中層委員會包括「策略委員會」、「藝術推廣委員會」、「藝術支援委員會」及「資源拓展委員會」﹔多了一重關卡,好處是利於統籌及提防可能因組別之間缺乏溝通而引起之混亂,可是由於「中層委員會」各自又有本身職能(藝術推廣、資源拓展等),於是檢核藝術組別提出之計劃時,未必能以藝術組別原有的關注點為前提,反而對計劃提出推動「中層委員會」本身職能的其他建議供藝術組別重新考慮,可能沖淡了藝術組別對計劃原本的設計。假如小組開會討論後堅持原意,再上大會通過,這樣來來回回,時間拖得久,計劃的時效性往往大大減低。而這樣重重關卡的程序,對3 個沒有各自財政預算的界別影響最大,因為這本是它們唯一的財政來源,亦是唯一能有規劃地推動藝術評論、行政及教育的途徑。

吃窮飯
 過去1年多,局內不斷有聲音,強烈要求改變內部資源分配,讓3個界別有常年資金,加強對3個界別的推動工作。可是,這又談何容易﹔藝發局整體常年資源不變,要增加這3個界別的資源,即是要削減其他界別的資助。首先,這在大會難以通過,其他7個界別均有代表,都深深體會自己界別的困難,又怎肯同意削資﹖在情理上,現在哪個界別的資源都不足夠,試問能向、該向誰開刀﹖﹗

 回頭說受到爭議的評論網頁計劃。2005至2006年度藝發局在整體支出省下了一小筆錢,大會邀請各組別主席在有限時間內提出計劃,大會將盡快撥款處理。藝評小組過去4次邀請藝術界遞交的建議書中,有多個建議成立藝評網頁,都因缺乏資源而沒有獲批,因此把握這次機會,成功向大會要求支持。原意是進行一個試驗計劃,保證1年之內在固定的網頁內有持續性的藝評文章刊登,得到經驗,評估成效,才有實證通過大會爭取更長期的承擔及更好的條件,使計劃能夠發展下去。在藝發局的內部會議中,我及其他委員、同事均察覺到這計劃的條件緊絀,因此在邀請建議書上鼓勵以最低技術成本先建立最簡單的網頁,至於財政預算的細節及各項目支出的先後次序,則交由建議者作出提議,稿費固然也由建議者決定。此外,藝發局一向鼓勵承辦計劃者同時找尋局外資源,希望承辦計劃者還有空間調整財務。說實話,這計劃固然沒有能力支持一個五星級的網頁,但窮人總要吃窮飯,資源從來就不夠,也不能等夠了才做事,能做多少,只好先做多少。

幹一點實事
 可是,這絕不是說藝術界就該認窮嘆倒楣完事,這次事件的良好結果是一些藝評人採取了行動,對一直以來藝術資源短缺的情況強烈地表達了意見,突顯了藝發局在現有資源下,根本沒有足夠條件恰當地擔當起「藝術發展」的任務,而必須正視因外在條件而引起的內部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藝發局只握有一小部分公共資源,卻擔當重大任務,繁多的工作必須分工,於是造成複雜的內部結構,本來已少的資源更加分散。這情的外在因素要牽涉公共資源分配,以及政府、市民、市場對藝術的態度,這裏篇幅所限,將來有機會再另文討論。

  近來公布,將有另一個機構產生,管理10個接受常年資助的藝團,即是現有由藝發局批核3年資助的團體,將脫離與藝發局的關係。這裏有2個關鍵﹕

  1.新的機構是否能從藝發局及康文署的經驗學習,避免二者遇到及造成的問題﹖

  2.藝發局的資源是否相應減少,還是保留現有常年經費,而為3年資助以外的團體及工作者作出較有效的支援﹖假若如此,藝發局必須盡快作出內部調整,找出一個明確的工作方向,為這新方向爭取合理資源,才能夠在將來幹出一點實事。

明報 - 世紀版 2006年7月24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