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張超雄: 工潮將整筆撥款遺忘了?

工潮將整筆撥款遺忘了?
《星島日報》雙龍會 27/9/2007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9月5日一場社工工潮,引來界內風起雲湧。就在筆者動筆之時,工會代表正與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討論「短期及長期解決方案」。要「解決」些什麼?一言蔽之,就是「錢」的問題 – 不論是界別巨頭一致口徑要求政府回撥已扣減的9.3%資助額,還是工會領袖其後還價的「增加6%至8%也可接受」,翻來覆去,也是增撥資源的多與少。號召工業行動的另一旗幟 – 檢討整筆撥款制度 – 彷彿被利用以後,便被棄如敝屣。

政府面對壓力,預料撥款還是會增加。但若界別領袖得其所哉,便鳴金收兵,對五千名參與工業行動的社福員工而言,必然是種出賣。事實上,這次公務員加薪擴大界內的同工不同酬,僅是長期矛盾的觸發點。界內問題並非純粹「錢」的問題,而是整筆撥款制度缺乏監管,社福機構尤如獨立王國,員工被不斷壓榨,衝擊服務質素。

在整筆撥款下,社會服務沒有規劃,政府將資源撥出以後,社福機構便以「包幹」形式履行責任,資源沒有透過持續機制考慮社會因素而相應增加。服務供應完全由作為政府委託者的社福機構決定,政府在過程中放棄對機構基本人手和薪酬編制規管,由規劃者變成購買者,只顧控制成本而缺乏監察。

以上規範徹底消失,造成的便是界內人力資源失序。從前各項社會服務有清晰的人手和職級薪酬編制,但整筆撥款將此一手推翻,加上經濟低迷和社工人手過剩,社福機構便盡用機制彈性,不單以超低薪及極短約聘用社工,更以社工擔當非社工崗位。由於護理人手短缺,界內普遍以未受專業訓練的保健員負起護士職務,導致工傷嚴重,事故頻生。

惡劣的工作條件,令社福機構人才流失。社聯數字顯示社工流失率高達15%,不過,界內佔絕大多數的中小型機構,流失率其實遠遠拋離平均數,個別單位甚至達到200%,即一年內已有兩批社工轉職。在重視與服務受眾建立關係的社會服務行業,匪夷所思的員工流失率,機構根本無法把服務做好。

過去政府以實報實銷形式向社福機構提供資助,雖然並非無可爭議,但尚且行之有效。而整筆撥款的問題核心,則是一方面的資源封頂,和另一方面的機構管治敗壞。在有限資源下,當求存變成機構首要責任,員工和服務受眾利益便變得次要。社福機構眼見服務需求和員工薪金按年上升造成財務負擔,千方百計減省成本,首先不是理順服務,而是選擇向新人開刀,把剩餘資助用作囤積儲備。機構壓縮薪酬開支,同時又銳意發展收費服務,令社會服務中產化,偏離草根階層。政府近年以競投形式外判服務合約,機構眼光越加市儈,服務「向錢看」,反而對基本服務造成資源剝削。偏偏在整筆撥款機制下,機構權力無所制衡,以上行為肆無忌憚。

今天整筆撥款機制發展至此,若要推倒重來,肯定並非易事,但我們最少可建立各類服務的人手和職級薪酬編制基準,制定保障合約員工的良好管治手冊,同時讓服務使用者和員工加入機構董事會,增加機構財政和人事管理透明度。此外,成立處理界內投訴事件的獨立仲裁委員會,可增加機構的外部制衡。歸根究底,社會福利規劃機制必須重新建立,否則政府回復9.3%撥款以後,機構面對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再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整筆撥款機制也必須全盤檢討,引入機構管治改革,否則這次即使資源增加,機構也是因勢利導,不求問責。

工業行動距今已有半月,發展走向實在令人憂慮。其實工潮矛頭並不純粹指向政府,機構本身對於管治敗壞,應負有更大責任。社福員工在整筆撥款下已忍夠受夠,這次大批員工行出來表達訴求,若不能迫使政府和機構徹底檢討,不成功,便成仁。我正發動「機構展關懷」運動,希望作為社福機構聯會的社聯,也可參與呼籲機構善待員工。我們不能錯過這次機會,不然難道我們再要無奈地等,等待工會再伺機而動?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帆船教練協會

帆船教練協會投訴新課程 (14:48)
2007年9月28日

帆船教練協會投訴,負責發教練牌的帆船總會新推出的課程沒有實效,擔心會令教練流失。

協會指,今年四月起,帆船總會要求所有教練續牌前,須修讀協會提供的課程,但部分只是觀看錄影帶,協會認為無助提升水上安全。

全港現時約有100名教帆船教練,近80%是兼職,平日抽不到時間完成課程,近50%人指會放棄續牌。協會要求政府自行培訓教練和發牌。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07

張超雄: 就『聲明』及『共識』作出回應

就社福機構發表的『聯合聲明』及
今天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的『共識』
作出回應

今天66個社福機構在整筆撥款督導委員舉行會議前夕於報章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政府因應未來的社會需要,盡快增撥資源,令機構獲得足夠資源改善員工待遇,並強調自整筆撥款推行以來,社福機構即使面對政府削減撥款,業界上下依然任勞任怨。機構更指整筆撥款下機構的儲備由社署監管,由於儲備需用以履行對資深員工的合約承諾,因此無法以此解決當前的薪酬調整問題。我認為機構說法不盡不實,必須加以澄清,以正視聽。而今天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達致只談「錢」的所謂「共識」,也是毫無新意,根本未能觸及問題核心。

整筆撥款推行七年,社福員工士氣陷入谷底,流失率高企,服務質素每況越下,對社福界已經造成災難性的破壞。我認為機構將員工士氣低落、服務質素下降的責任,完全推卸到政府身上,是漠視本身責任的說法。作為政府部門以外的社會服務最大提供者,社福機構肩負的不是純粹服務提供的責任,更是服務質素和社會公義的最終把關人。誠然現有的社會服務資源與需求出現重大落差,社福機構緊守崗位是必須承擔的應有義務。可是,若社福機構面對困難,即放棄維繫社會工作的公義價值,對員工作出種種壓榨行為,則社福機構只會淪為虛有「社會福利」之名的剝削機器。

我認為政府固然有必要增撥資源,改善社福員工待遇和服務素質,但更重要的是檢討整筆撥款制度,推動機構進行管治改革,特別是在界內重新建立薪酬和人手編制基準。在整筆撥款下,社署監管乏力,機構儼如獨立王國,管治因而必須增加透明度和設立監察機制,讓前線員工和服務使用者加入機構董事會,否則即使撥款增加,也不能確保資源的適當運用。

我在此呼籲機構清楚交待儲備的未來用途,仔細公開機構的財務資料,並表明過去的薪酬編制有否涉及肥上瘦下,造成對新入職前線員工的剝削。我相信這亦是社會的普遍期望。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二零零七年九月廿五日

公屋聯會

領匯加租 三成人難捱貴貨
2007年9月27日

【明報專訊】領匯接收全港180個公屋商場已經兩年,公屋聯會在7月至8月在領匯旗下約90個商場及街市訪問逾2700名市民,當中半數受訪者表示貨品格價上升,逾三成人說難以負擔。公屋聯會促請領匯停止引入名牌連鎖店,趕走舊有個體商戶,讓公屋居民可保持傳統便宜的消費模式。

公屋聯會促停止引入名牌連鎖店

公屋聯會分別在領匯旗下49個商場和43個街市做問卷調查,成功收回2760份問卷,當中商場問卷佔53%、街市問卷佔47%。調查發現,有37.3%受訪者認為,領匯商舖提供的貨品選擇較以往增加,認為選擇減少者有12.7%,認為與過去相若者則有五成。

雖然受訪者感到貨品選擇多了,但有約五成受訪者認為價格上升,當中約有三成人認為加價是由領匯加租引起,另外約有三成人則認為受通脹影響,四成人認為有其他原因。另外,約五成受訪者對現時貨品價格表示「可以負擔」,三成受訪者表示「很難負擔」及「愈來愈難負擔」。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透明國際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香港廉潔度全球排14 (22:09)
2007年9月26日

全球貪污監察組織透明國際公布全球百多國國家或地區的廉潔程度,其中香港由去年的15升至14。

該個總部在柏林的組織進行的調查,是以 10分代表清廉度滿分,在全球180個評分的國家或地區中,居首是丹麥、芬蘭和新西蘭,均有9.4分;新加坡和瑞典有9.3,居第四位;冰島有9.2,排第六;荷蘭和瑞士排第七,得9分;加拿大和挪威排第九,得8.7分;排十一是澳洲,有8.6分;盧森堡和英國排第十二,得8.4;香港居十四,得8.3 分;奧地利排十五,得8.1;德國排十六,有7.8分;愛爾蘭和日本排十七,有7.5分;法國排十九,有7.3分;美國排二十,有7.2分。

台灣以5.7分與澳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同列第卅四名;中國則有3.5分,排七十二位,與巴西、印度、墨西哥、摩洛哥、秘魯和蘇里南同級。包尾的是緬甸和索馬里,得1.4分。

社署允研究增社福界撥款

社署允研究增社福界撥款
2007年9月26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要求增加撥款運動漸露曙光,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承諾,在維持一筆過撥款的大前提下,可研究向社福界增加經常性撥款,並提升運用撥款的彈性。業界方面,代表社福機構管理層的社聯認為,社署有誠意解決問題,但代表工會的「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不滿政府遲遲未交代撥款方案,聲言不排除發動罷工。

由余志穩領導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昨日召開長達3小時會議,與業界達成3項共識:

●繼續檢討整筆撥款制度;

●研究增加經常性撥款;及

●在未增加經常性撥款前,提供過渡性安排,助業界紓困。

余志穩形容,昨日會議氣氛良好,亦有建設性。對於社聯要求每年增加6億元經常性撥款,以彌補早年因資源增值和節約措施而被削減的資源。余志穩說,會將有關方案提交政府考慮,強調「政府的立場是在不改變整筆撥款的大前提下,檢討整筆撥款的落實」。

工會不滿政府沒交代撥款方案

本月初社福界發動5000人遊行爭取同工同酬,

由21個社福機構工會組成的「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召集人張國柱批評,政府至今仍未回應業界訴求,沒有交代增加經常性撥款的金額和時間表,要求政府承諾下財政年度起增加撥款。他又指不排除會發動罷工。

余志穩回應稱,尊重工會發動罷工的權利,但呼籲業界不要影響市民福祉。

小學推社會企業

小學推社會企業
聘智障精神病康復者

2007年9月26日

【明報專訊】為改變學生以貌取人態度,正確地認識弱能人士,聖公會基福小學上學年起聘用一間社會企業,負責學校課後的清潔工作,16名職員均是智障或精神病康復者,但工作質素比原先的專業清潔公司更理想。

該校曾聘用一間專業的清潔公司負責清潔全校,但校長認為服務未達要求,故聘用現時16人代替,發現新聘者服務比專業公司更佳。負責課後清潔的梁卓珊,患中度弱智,曾到油站工作,後因太辛苦而辭職。誰知禍不單行,未找到新工前,爸爸突然離世。回想這段不幸經歷,卓珊不禁低頭飲泣說︰「我未能在經濟上幫助家人,覺得很不孝。 」

薪金只及一般清潔工六七成

卓珊現時所掙取的薪金,只及「工資保障運動」中一般清潔工的六七成,即每月約3000多元,僅能餬口。不過,工作令她覺得是個有用的人。基督教懷智服務處經理陳美顏解釋,他們能力比一般人低,故只能支付一般人薪金的六七成。

同樣是中度弱智的崔樹芬,曾在商場任廁所清潔工,但常遭同事欺負,工作不愉快。直至到該校任清潔工,她才找到快樂。她家住粉嶺,每天需花3個多小時來回,但她不怕辛苦,因「覺得學校的環境較適合」。

基福小學校長陳志榮說,這群清潔工暫時較少機會與學生接觸,會考慮邀請他們參與學校12月舉行的嘉年華,鼓勵彼此共融。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42萬在職貧窮

在職貧窮42萬 10年增九成
行業擴至文職零售 議員促訂最低工資

2007年9月25日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經濟明顯復蘇,失業率下降,但樂施會報告指出,月入5000元以下的就業人士,由10年前22.28萬人增至去年的41.86萬人,增幅達87%,平均約7至8名在職人士中,便有1人屬「在職貧窮」;更令人憂心的是,「在職貧窮」已由非技術工人層面,擴散至文職和零售業。多名勞工界人士批評,現行工資保障運動沒有成效,當局應盡快立法制訂最低工資。

在職貧窮:月薪5000以下

樂施會昨日公布《有份工,但貧窮:香港就業人口的貧窮問題》報告,引用統計處數據,回顧過去10年本港工人貧窮情和趨勢。該會以月入低於入息中位數一半(5000元)來介定「在職貧窮」(working poor)人士。

由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間,月入低於5000元的「在職貧窮」人數增加了87%,由22.28萬增至41.86萬,佔總勞動人口13.1%。

負責研究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黃洪指出,「在職貧窮」已擴散至其他層面,月入低於5000元的非技術工人,由10年前的91,800人增至 127,300人;月入低於5000元的服務工作及商店銷售人員數目,亦大幅增加,由同期30,200人增至63,700人,增幅達111%;「在職貧窮」的文員亦急升約一倍,由15,100增至30,300人。

中年婦女受盡歧視

黃洪指出,「在職貧窮」多為飽受性別和年齡歧視的中年婦女,她們往往只能從事散工掙微薄收入,加上不少行業出現兼職化,工人收入大減。他指出,在通脹下,低收入人士扣除工作必要開支後,根本沒有餘錢改善生活。

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擔心,隨覑「在職貧窮」人數增加和通脹加劇,愈來愈多打工仔需申領低收入綜援。他指「在職貧窮」問題已蔓延至文職和零售業,政府應盡快就最低工資立法,保障各行各業。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表示,政府下月就「工資保障運動」作中期檢討,特首曾蔭權應把中期檢討納入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內,為最低工資立法做好準備。樂施會亦認為政府應立法制訂最低工資,同時採取具體及全面的扶貧政策,解決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問題。

社福界要求年增6億資助

社福界要求年增6億資助
2007年9月25日

【明報專訊】由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領導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今日開會,討論社福界增撥資源問題。66間社福機構今日在報章刊登聯合聲明,要求政府每年增撥6億元資助,處理不斷惡化的社會問題,並全面檢討一筆過撥款機制。

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運動持續近3個月,爭論的焦點是,社福機構的管理層被指「肥上瘦下」,即使政府向社福界增加撥款,前線員工亦未必獲得加薪,無助解決社工低薪的狀。因此,由21個社福機構工會組成的「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日前拋出「整筆撥款終極方案」建議書,促社署在向社福機構發放的撥款中,把「員工薪酬」和「其他支出」區分,當中員工薪酬採用「實報實銷」方式撥款,其他支出則以整筆撥款形式發放,由機構彈性處理。據了解,政府肯定一筆過撥款有成效,能讓社福機構靈活調配資源,暫時無意重回「實報實銷」舊路。委員會繼續尋求解決方案,預計年底才有結果。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環保姨姨社區環保網絡」

「姨姨」倡用環保衛生巾
南韓引入 更通爽不致敏

2007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衛生巾是女士們貼身恩物,亦是她們袋裏每天少不了的東西,有沒有想過衛生巾也可循環使用?各位姊妹有沒有興趣一試?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環保姨姨社區環保網絡」最近從南韓引入了「環保衛生巾」,只要每次使用後用水洗滌乾淨,便可重複使用一年以上,更較市面「即棄」衛生巾舒適通爽。產品預計最快可於兩個月後在協會內發售。

一班「環保姨姨」過往與觀塘區婦女傾談,發現原來不少婦女使用即棄式衛生巾時,都會出現痕癢敏感等問題。至今年初,該會代表到南韓出席亞洲婦女聯網會議,得悉環保衛生巾在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地相當普及,而售價只是約8美元(約62.4港元),於是便買下幾片研究,覑手嘗試自行製造。

翼位有鈕 內分4層

製作環保衛生巾只消約半小時,表面看來和即棄式無異,只是在翼位設有鈕扣,只要把左右翼扣好,便可固定位置。衛生巾分為4層,最內層為毛巾布,第2層為棉花,第3層為防水布料,而最外層為棉布。衛生巾因使用不經漂染及加工的棉料,所以不會引起敏感及不適,既環保亦舒適。

最快兩個月後推出

因直接和廠商購買碎布條製作,一片環保衛生巾的物料成本約港幣10元,零售價則未定。環保衛生巾至今仍在研發階段,協會希望加強防漏功能、改善角位車功、保持質料保證及改善成更方便攜帶,待一班會員親自使用測試後才推出,預期最快兩個月後面世。

協會執委陳寶瑩指出,和一般衛生巾一樣,環保衛生巾的用家也要注意清潔,每日要定時更換4至5次,便不會有衛生問題。

「環保姨姨」於去年年底成立,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策劃,旨在推動減少廢物及循環再用,希望透過身體力行的方法推動環保。計劃現有20多個成員,其中多以家庭主婦或從事兼職工作婦女為主。

陳寶瑩表示﹕ 「主婦對家庭健康的概念較強,希望通過她們把環保概念從社區推動至家庭。」「環保姨姨」會定期舉辦課程,教導婦女製作環保豆腐面膜、廢油肥皂等,亦開辦二手店,以低廉價錢發售物品,讓低收入及基層家庭受惠。

「每個兒童一部筆記本電腦」計劃

美國推出兒童廉價手提電腦 (10:27)
2007年9月24日

推動「每個兒童一部筆記本電腦」的協會決定在美國推出廉價手提電腦,但買家要付兩部的價錢,其中一部贈送給發展中國家的學童。

「華爾街日報」報道,原本協會希望能找到筆記型電腦廠商生產價格在一百美元以下的產品,再由政府或是基金會認購,提供給開發中國家的學童使用。顯然一百美元以下的生產價格太低,廠商難以配合。

「每個兒童一部筆記本電腦」計劃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格羅龐提的構想。他在二零零五年提出這項計劃,在教育界及業界引起迴響,在波士頓的「每個兒童一部筆記本電腦」非營利的協會一直致力於計劃的實現。

目前這項計劃已初步在柬埔寨、盧安達及巴西試行,大約有七千部具有簡單及必備功能的筆記型電腦樣品贈送給當地的學童使用。

為了擴大實現這個計劃,協會決定在美國推出被命名為XO的筆記型電腦,購買者付三百九十九美元買兩部,其中一部是贈送給開發中國家,幫助縮小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數位落差。

協會也聯繫美國的一些州政府及學校,希望他們能大批購買。

協會表示,XO筆記型電腦將自十月份開始量產,第一批出貨估計在四萬部,到今年年底產量應可增加到兩、三倍。

政府料推特別撥款派糖

政府料推特別撥款派糖
2007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明日召開會議,討論增撥資源問題。據了解,自本月初社福界發動5000人大遊行後,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常任秘書長鄧國威及社署署長余志穩頻頻約見社福界代表,尋求解決辦法,預計政府將拋出一套中期方案,以特別撥款方式向業界「派糖」,但未定出實際金額。

業界知情人士指出,本月初社福界遊行聲勢浩大,一度令政府「頭痕」,但隨覑社福機構管理層被揭發坐擁龐大儲備、有「肥上瘦下」之嫌後,社福界內部開始出現內訌,甚至「掉轉槍頭」指向管理層管理不善,間接令政府增加了談判籌碼。

事實上,當日發起遊行的「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近日亦變得低調,未見有進一步行動,「大聯盟」只呼籲同工明日到會議場外集會聲援,見步行步。

社福界管理層反駁

社福界管理層反駁:
儲備為營運 非肥上瘦下

2007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運動擾攘近3個月,除了要求政府增加撥款外,最近矛頭更直指社福機構管理層「肥上瘦下」、以「中位薪酬」作為員工頂薪等罪狀,終有社福機構管理層作反擊。上年度獲2.2億元撥款、坐擁逾6500萬元儲備的救世軍表示,儲備金乃為應付明年起政府停止發放特別補貼後的營運,即使有6500萬元儲備,預計5年後亦將出現赤字;救世軍又質疑社署的「中位薪酬」與時代脫節,促請政府檢討。

由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擔任主席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明日將開會討論增撥資源問題,預計政府將拋出一套中期方案,向業界「派糖」。

社福界要求增加撥款,但資料顯示,現時全港164間受資助機構中,有138間錄得儲備,06年滾存儲備達18億元,令外界矛頭直指社福機構管理層「肥上瘦下」。救世軍社會服務部總監郭原慧儀表示,政府自2000年向社福界推行一筆過撥款,為確保2000年之前入職的「定影(舊制)員工」薪酬福利不變,政府先後提供「過渡性撥款」及「特別一次過撥款」,但有關特別撥款將於下年度停止。

稱明年停特別撥款 5年現赤字

救世軍現時有426名「定影員工」,佔整體員工42%,他們的薪酬均超過政府薪級表的「中位薪酬」。郭原慧儀表示,救世軍上年度獲1000萬元特別一次過撥款,但明年終止撥款後,便要動用儲備金應付日常營運,以及繼續支付「定影員工」的原有薪酬福利,預計2011/12年度將出現赤字。她續稱,政府規定機構儲備金額可達所獲撥款的25%,因此機構坐擁儲備屬合情合理。

另外,在一筆過撥款下,政府以員工職級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例如社工職級薪酬由總薪級表的第18點至33點(月薪2.2萬至4.5萬元),政府則以第27點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社署署長余志穩早前在《城市論壇》上質疑,部分機構以「中位薪酬」作為員工的最高薪酬,做法值得商榷。

批評「中位薪酬論」脫節

郭原慧儀反駁指「中位薪酬論」跟時代脫節。她解釋,以大學畢業的學位社工為例,一般投身助理社會工作主任(ASWO)職位。現時長者中心、青少年中心及護理安老院均設ASWO職位,雖然工作性質大不同,但在公務員薪級表架構下,卻採用同一起薪和增薪架構,有欠靈活。她說,救世軍自2002年起自訂薪級表,更切合員工需要。

明報記者 陸倩盈

「育苗計劃」體驗貧童困境

港生山區上學 體驗貧童困境
2007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協助內地危校,不僅是大人的事,小學生也可以參與。北角官立小學五年級生陳梓謙和油泺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六年級生鄭凱齡,就跟隨「育苗計劃」到廣東省博羅縣,體驗偏遠山區學童上學的困境,又聯同校長及教育官員送上108萬捐款,協助當地危校改善校園設施。

捐108萬 改善校園設施

教育局副秘書長鄭文耀、北角官立小學校長鄧愛蓮及油泺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張志鴻,連同兩名小學生,於9月16至18日參加「育苗山區學校體驗團」,探訪博羅縣兩所小學,體驗山區學童上學困境,感受甚深。陳梓謙表示,其中一所老彭小學很殘舊,「窗戶破爛,有些學生沒有校服穿,很多設施都沒有,而我的小學就有冷氣、有電視」。

為了幫助山區學生,陳梓謙甘願掏出500元儲蓄。捐出利市錢時曾經「有少少不捨得」的鄭凱齡就說,在電視上得知山區學生的苦,感到「他們很慘,我應該幫」,所以最終願意捐出利市錢。

他倆又與當地學生聊天分享,讀出由香港學生寫的心意卡,送上關心和祝福。張志鴻認為︰「學生來這裏,比上學所學更多。」

籌辦天主教大學啟步

明愛兩校結盟 籌辦天主教大學啟步
2007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為設立「天主教大學」鋪路,本學年起明愛徐誠斌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結盟,成為將來大學學院成員。原徐誠斌學院校長關清平成為兩所院校的總校長,行政合一,學生共享兩校資源。

徐誠斌白英奇結盟 共享資源

關清平表示,為準備成立天主教私立大學,明愛兩所院校9月起結盟,非教學工作已合併,如設一名校長及一名教務長,兩校課程需更多時間調整,新學年兩校課程仍然分開,連開學的日期也不一樣。他指兩校結盟,資源亦共用,「如我們一間學校的圖書館逾8萬本書,另一間有萬多本,合共10萬多本書,兩校學生均可借用」。其他如運動場所、設備等也是共用。

前明愛聖方濟各中學(已遷校及改名為「明愛胡振中中學」)的堅道校舍,亦已撥交兩校管理。關清平表示,校舍內設全新的圖書館,又有室內運動場,現時兩校於港島及九龍共有4所校舍,希望申請政府撥地,在同一地方建設、合併所有校舍,成為私立大學。

白英奇增海外大學銜接學位

他表示,白英奇專業學校新學年增加與海外大學合作的銜接學位,與英國赫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合辦有關設計的學位銜接課程。他又說,去年學院獲得明愛撥款數百萬元支持,今年收生與去年相差不遠,暫無需要申請辦學團體額外撥款,至於學位課程則仍在籌備中。

明報記者 曾媚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創新思維關懷社會開辦企業

信報財經新聞
P21 | 時事評論 | 大班人語 | By 鄭經翰 2007-09-21
標示關鍵字
創新思維關懷社會開辦企業
鄭經翰

  行政長官曾蔭權競選連任期間,積極主張發展社會企業,扶助弱勢社群,以體現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對於社會企業,基本的精神,其實應該符合三大條件:一、企業必須有創業的能力,可以增加工作職位,為低下階層及弱勢社群製造就業;二、企業一定要有盈利能力,只是賺取的利潤會重投放於社會企業,創造更多社會資源;三、企業不應與現在社會存在的行業重疊,避免不必要的競爭。

  我們過去一群有心人士創辦的長者安居服務協會,以福利辦企業,由企業養福利,長期持續發展,便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因此,不少有意向政府申請資源創辦社會企業的人士,都不明白有關政策的要求,缺乏創意,說來說去,只懂在環保回收工業、大廈管理、清潔工作或足沐按摩等項目眼,甚至目的旨在要求政府撥地,以便大規模發展回收工業。

社企重再持續發展

  其實,環保不是不重要,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意念也是再持續發展,但回收廢料已經成行成市,重覆有關項目不單缺乏創意,也有與民爭利之嫌。況且回收工業目的也是賺錢,最終只會有利私人企業,與社會企業精神背道而馳,所以有心人士一定要創新思維,另闢蹊徑,才有可能成功創辦社會企業,獲得政府撥款支持。

  澳洲有一間志願機構名為Crossroad,是世界性的組織,全球各地皆有分支,香港也有支部,其成功經驗實在值得借鏡。作為社會公益事業, Crossroad的意念很簡單,就是建立一個交易平台,讓全世界各地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一來可以為有需要的地方和人民提供所須的物資,二來也善用資源,充分發揮循環再用的環保概念。譬如說,非洲缺乏衣服和電腦,Crossroad便在富裕國家收集有關物資,然後轉送非洲。現在Crossroad在香港的分支機構已極具規模,全職員工達七十人,義工逾六百人。   將Crossroad的創業概念應用於香港,轉化為社會企業,發展成為賺錢項目,我即時想到不少富裕人家的多餘物資,其實可以在社會上循環再用,一方面既可以為低下階層和弱勢社群創造就業,另方面也可以善用資源,避免浪費,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眾所周知,香港的富裕人家經常購物,家裏一定有很多舊衣物、舊傢俬及舊電器如電腦、音響、電視等等。他們裝修家居的時候,也會丟棄不少家庭用品如廚具、潔具或冷氣機等。這些物資大多是名牌產品,款式或過時,卻大多仍有使用和市場價值,胡亂丟掉未免暴殄天物,可惜得很。平時,這些富裕人家都會為更換這些物品而費煞思量,但倘若有人以慈善為名向他們募捐,他們一定如釋重負,樂於捐贈。如果我們創辦一個社會企業,專向全港富裕家庭募捐所有棄置物資,便可無本或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例如搬運和儲存費用)創業,只要是非牟利組織,一定可以獲得政府和社會廣泛支持。這些棄用物資只要稍加整理或翻新,便可重新出售,為社會企業帶來利潤,養活一群員工。

捐出月餅分享佳節歡樂

  事實上,這個意念並非無中生有,早已存在於社會之中,就是五、六十年代香港曾經盛行的收買佬行業。現在日本也大行其道,名之為「古」,有關企業將收集的物資放在不同的Outlet Store出售,大受歡迎。香港是富裕社會,物質條件豐厚,但社會貧富懸殊情況嚴重,完全有條件創辦同類社會企業,不但可為低下階層和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更可紓緩社會階級矛盾,有利締建和諧社會。

  這些outlet更可成為景點,吸引本地消費和自由行遊客,對本港旅遊業肯定大有裨益。

  近日英基港島中學一群學生發起的「月餅愛心行動」(Operation Mooncake),我的兒子是其中一名成員,意念便與上述社會企業相近,實在值得支持。由於中秋節臨近,普天同慶,絕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會吃月餅賞月,共聚天倫。可是,社會上不少貧困人士卻買不起月餅,無法分享歡樂。然而,月餅的價值卻是一瞬即逝,過節前可以貴至成千上百,過節後卻一文不值,不少人吃不完也會丟棄。與其如此浪費,有能和有餘人士,大可在過節前將多餘的月餅捐出來,讓有需要的人士也可歡渡佳節。這個慈善行動,不但有益於社會,對參加的學生也大有教育意義,不單讓他們有機會關懷社會,對他們未來晉升海外著名學校,亦大有幫助,因為所有海外名校招生,除了重學業成績外,也要求學生有社會意識,沒有社會服務經驗和資歷,入學機會也會大打折扣。

  承蒙富利堡汽車集團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黃毅力先生的鼎力支持,免費提供所有物流服務,以及港台《晨光第一線》主持曾智華義務宣傳和多個飲食集團慷慨捐輸,今次「月餅愛心行動」在很短時間內已能收集超過四千個月餅,轉贈全港有需要之貧困人士。今次的行動只是一個試驗計劃,倘若完滿順利完成,今後便可擴大推行,動員社會上更多學校學生參與,裨益社會更多有需要人士。

  推而廣之,香港一年四季都有佳節,其實都可以倣效上述的意念進行不同慈善行動,例如端午節搞粽子愛心行動、聖誕節搞聖誕禮物愛心行動、新年搞年糕愛心行動,將應節的物品由豐裕卻用不盡的人士,轉贈匱乏有需要的人士。上述所有慈善行動,背後的意念,都是分享、分配和再用,鼓勵全港社會各個階層互愛互助,善用資源,無私施予,為締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應有的一分力量。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年秋佳節,恒指迭創新高,衝破二萬五千點的關口,本港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但不少人卻仍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哀嘆。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有能有餘之士,個人歡樂之餘,若能以蒼生為念,作出小小捐獻,為人家帶來歡樂,做到真正的普天同慶,不是更有意義嗎?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增撥資源與社福機構管治崩壞

增撥資源與社福機構管治崩壞
《蘋果日報》論壇版  2007年9月14日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日前在社福機構和社工總工會的默契和充份合作下,社福界出現一場罕有的大型工業行動。「僱主」和「僱員」的矛頭一致向外,直指政府扣減9.3%的撥款背棄承諾,要求恢復真正的撥款基準(true benchmark),令機構有足夠資源改善員工薪酬待遇,拉近社署與非政府機構員工的薪酬距離,從而達致「同工同酬」的目的。另一方面,兩者亦要求檢討現時政府對非政府機構的資助模式,批評整筆撥款制度是幕後黑手,機構和員工皆受害。

對機構而言,眼見在公務員加薪後,不同界別也因同業薪酬差距進一步擴大而發起抗爭,亦希望借勢爭取政府增加資源,改善財政狀況,於是與總工會合作,甚至主動帶領員工參與工業行動。兩方面的力量糾合,結果促成了這場前所未有的社工工潮。

政府理解工潮不利管治,亦不再可能對界內日積月累的不滿視而不見,更不可只「分糖」予醫護和教育界而完全忽視社福界別,因而無可避免也要「做點事」。據知政府已達致初步方案,同意略增常規資源,提供額外補助,更容許近半數已超越「中位薪酬」的機構以更長時間將撥款回復至中位水平。預料在政府解決方案未出台以前,談判焦點將繼續集中於政府回復扣減的9.3%撥款。雖然增撥資源多寡,還待政府與業界之間的反覆角力,但相信兩者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結局便是機構資源增加,總工會「成功爭取」,對業界有所交待,兩者皆獲「應有回報」。

不過,資源增加以後,所有問題是否迎刃而解?即使政府最後恢復真正的撥款基準,界內的巨大薪酬差距會否至少逐步收窄?還有檢討整筆撥款的訴求,撥款增加了,整筆撥款的遺禍是否便可拋諸腦後?

現時社福界內問題叢生,但機構滾存的盈餘共逾18億元,問題因此並不純粹源於撥款不足,而是更深層的制度問題。二千年整筆撥款推行之初,是誰首先手操屠刀,對員工大開殺戒?是誰立即將新入職員工全部改以短期合約聘用?是誰與員工簽訂三個月、五個月、甚至更短期的合約?是誰以七折、五折支薪?今天機構惺惺作態高喊政府不斷壓縮它們的生存空間,但過去七年,是誰爭先「強撐」整筆撥款靈活可取,甘與政府前後呼應?

多年的資源短缺已令服務脫軌,特別是院舍人手短缺,很多機構早已發現整筆撥款下的資源封頂,連低度的服務水平也難支持,派錯藥事件接連發生。社工難以抽身深入了解服務受眾需要,而服務受眾也只見社工每天忙作一團,服務質素瀕臨崩潰。機構服務中產化,賺不了錢的服務無人承擔。同工不同酬已成「行規」,資深員工變成負資產,合約員工經歷被不斷壓榨的「去權」過程。凡此種種,不是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由於部份機構因財失義,放棄作為良好僱主和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忘卻社會公義,凡事以機構的利益為先,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利益只屬次等,甚至不是考慮。

若這次工潮最終以政府增撥資源結終,則機構只會繼續用盡整筆撥款容許的彈性,前線員工的處境難有重大改善。其實事情的關鍵是一套監管和制衡社福機構的機制,令機構必須向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問責,管治走向透明化。政府當然明白箇中利害,不願面對這個艱鉅的改革工程,同工同酬、改善人手編制等也意味著增加資源承擔,因而政府只求繳付「掩口費」,為求將這次工潮的主要力量(機構和總工會)「收編」,結果工運的真正參與者 – 社福機構員工,與及需要服務的弱勢社群 – 只會全部淪為輸家。

我相信業界誰也樂見政府增撥資源,但體制改革必須與此掛?,大力改善社福機構管治,例如機構董事會必須加入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的代表,財政必須公開透明。在更廣泛的層面,政府必須制訂各類服務的人手編制和不同職級的薪酬基線,重新展開福利發展規劃,訂定有持份者參與的社會福利藍圖。

請機構和總工會不要忘記,這次社工工潮是五千名社福員工共同經營的結果。他們要求的不是純粹資源增加,而是再也不能忍受在整筆撥款下,社福界生態的扭曲。我們將不能承受錯過這次要求政府檢討整筆撥款機遇的代價,社福員工的汗水不能徒勞,社福界也不可繼續沈淪下去。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工人健康中心

近八成速遞員健康出問題 (13:47)
2007年9月16日

調查顯示,近80%受訪速遞員入行後,健康都出現問題。

調查由工人健康中心負責進行,訪問了149名速遞員,其中約120人表示入行後身體曾不適,最多人肩膀和上臂不適,其次是腳部。

工人健康中心指,速遞員經常揹重物和步行時間長,都有損健康。該中心促請業界為員工提供正確工作姿勢和使用輔助工具的訓練,減低員工的工作負荷。

腦有所為大行動

九成癡呆症長者不知患病
2007年9月16日

【明報專訊】老年癡呆症是長者常見的病患之一,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主席戴樂群指出,調查顯示全港70歲以上長者中,約有10%是患上老年癡呆症,但當中有 90%患者不知自己患有癡呆症,未能及早作出治療。針對有關問題 ,中電會與社聯進行大型合作計劃,在各區尋找約5000名「隱藏癡呆症長者」。

記憶退 失禁 辭不達意

戴樂群表示,癡呆症患者初期出現的病徵是記憶力衰退、經常忘記剛做過的事情,例如有長者會多次到銀行提取存款,故他指出﹕「銀行是一個協助找出患者的好地方」。

由患病初期至晚期,歷時約8至10年,晚期病患者會嚴重至辭不達意、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進食。戴樂群表示,若及早確診並配合治療,可以將患者病情惡化速度延遲18至24個月。

料30年後有20萬患者

戴樂群指出,較早前有研究指出本港70歲以上長者中有一成患有癡呆症,但當中有九成不知自己是患者,形成社會出現一批「隱藏癡呆症長者」。他表示,按人口數字推算,癡呆症患者數目會由現時的7萬多人,增至30年後的20多萬。

謝小姐的母親在95年手術後被發現患有癡呆症,謝小姐表示,起初照顧母親時會有困難,尤其在心理上一時難以適應,因為母親會不時發脾氣、亦曾試過突然離家出走或晚上去買Å。

中電培訓義工助長者

中電及社聯昨日開展一個全港性,為期一年的「腦有所為大行動」,並獲30間社福機構支持。希望可以在一年內為5000名出現早期癡呆症病徵的貧困長者,免費提供檢測及治療服務,希望可以讓病患者及時治療。

中電義工隊亦已招募了110員工,並為該批員工提供培訓,以協助癡呆症護理員在長者中心為長者進行認知障礙檢查及記憶訓練活動。本周五亦會舉行籌款活動,市民每捐100元,中電便會相應捐出100元,以40萬元為上限。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AEON Education & Environment Fund

AEON Education & Environment Fund

AEON Education & Environment Fund is a charity organization, aimed at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charitable projects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Founded in 2005,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is an independent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based in Hong Kong. The Foundation's main mission is to foster and support Chinese arts and culture, in particular arts edu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nother aspect of its mission is to promo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 Buddha taught and practiced in a way that is relevant to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o apply insights from Buddhist philosophy to the practice of creativity. The Foundation furthers its mission mainly through sponsorship, working with other strategic/external partners, and creating the Foundation's own programmes.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關懷僱員支出可抵稅

社聯倡關懷僱員支出可抵稅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積極推廣「企業社會責任」,鼓勵企業透過義工服務回饋社會,並透過5天工作周等措施提升員工生活質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建議政府進一步推出抵稅額(tax credit),把企業用於男性侍產假或員工託兒服務等方面的支出,從利得稅中扣除,直接鼓勵僱主善待員工。財政司長曾俊華說,會研究為企業捐助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免稅條款。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昨日舉辦「企業社會責任香港論壇2007」,吸引過百名企業代表出席,分享落實「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的心得。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說,上月向特區政府遞交建議書,促請政府於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抵稅額措施。

侍產假 託兒彈性假期

蔡海偉解釋,現時企業為僱員提供男性侍產假、託兒服務、彈性假期,以及為初為人母的僱員增設哺乳間等設施,均需額外開支,社聯建議把有關支出的50%從利得稅中扣除,直接鼓勵僱主善待員工。舉例說,企業花5萬元為僱員提供託兒服務,即可少付2.5萬元利得稅。蔡海偉說,英國分別於1997年及2003年推出類似措施,值得港府參考。

曾俊華在致辭時說,政府一直致力提升港人生活質素,推動商界履行社會企業責任,包括2002年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扶助弱勢社群,並於2004年成立「攜手扶弱基金」,為企業的捐獻,作出對等的資助。曾俊華稱會研究為企業捐助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免稅條款,並增撥資源推動社會團體和企業合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馬時亨表示,企業關懷僱員,能吸引及挽留高質素員工,乃雙贏方案。政府已身體力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將成立一個由相關部門、業界和社會人士組成的專責小組,共同制訂數碼共融策略,協助弱勢社群融入資訊社會。

SACOM: 「迪士尼埋單」

商品暴利137倍 團體促保障工人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香港迪士尼昨日兩歲生日,樂園內未見慶祝活動,反而有民間組織「踩場」贈興,拉起橫額,高叫「迪士尼埋單」的口號,指迪士尼公司剝削內地工人以牟取暴利,要求他們提高工人的待遇。他們下午本希望入場,趁樂園舉行巡遊時示威,但被樂園拒絕入場。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發言人丘梓惠表示,迪士尼公司以價低者得的方式,在內地工廠生產商品,「迪士尼的商業產品收入,去年達21億美元,而成本只是1600萬美元,支出與收入比例高達137倍」,但她指工人就面對工業安全不足、工時過長和工資低於法例規定等問題。他們要求迪士尼立即改善工人的待遇,和簽訂勞動合約,以保障工人權益。

迪士尼﹕已設審查制度

他們在下午擬購票入場,但被職員拒諸門外,指他們上午曾在樂園外示威,而為確保賓客及演藝人員的安全,進行安全評估後決定拒絕他們入場。示威者在樂園門前擾攘近20分鐘後放棄入場,在門外高叫口號後散去。

華特迪士尼公司發言人回應,指會嚴肅對待內地工人被剝削的問題,並已設立審查制度,確保工廠工人的安全和待遇,又承諾一旦有工廠被揭發剝削工人,將與廠方開會,商討解決方法。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

迪士尼血汗工廠罷工追薪
加班百小時始獲深圳最低工資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被本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指摘為迪士尼「血汗工廠」之一的深圳龍崗進達塑膠五金製品廠,以及浩威手板設計模具廠,實為同一家族企業。兩間工廠百多名工人指摘資方剋扣工資、醫療及社保費用,以及利用欺詐手段騙取員工改簽為臨時合約工,連日來前往南灣街道勞動站罷工抗議,要求資方補回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加班費及遣散費。龍崗區勞動局緊急介入協調,但未有實際進展。

生產資格被撤 私下接訂單

本報記者昨天傍晚致電浩威,廠方以負責人在開會為由拒絕採訪。

連續3日在南灣街道勞動站靜坐的工人代表朱先生對本報表示,「浩威」和「進達」的老闆是兩兄弟,浩威廠數年前因不達標而被迪士尼取消生產資格,後改用進達公司重新接單,在生意旺季,進達私底下又將訂單拿回浩威生產。

朱先生說,資方為達到最大利潤,根本不理會深圳特區最低月薪為710元人民幣(下同)的規定,無論是新舊員工都不設固定月薪,而採用計時和計件的方式發薪。他向記者出示一份同部門員工的詳細收入表,只見60名員工的收入從百餘元至上千元不等。他表示,平時是每小時4.02元,假日和加班則按每小時4.5元計算,如公司覺得員工收入過高,又會改用計件的方式,大部分員工往往每月加班累積百小時以上才能拿到700至800元。

另一李姓員工說,因大部分工人年紀較大,在外不易找到工作,明知資方刻薄也只有啞忍。此外,廠方也以低薪聘請部分童工。

騙簽短期約免賠遣散費

朱指稱,資方在5月份稱要應付上級的考核,拿出一份空白的勞工合約給所有員工簽名,否則不准上班。當時工廠有700多名工人,絕大部分都簽了名。

數日後,員工收到的副本顯示,工廠與工人簽的新合同聘用期限只有短短幾個月,大都是在今年9月到10月之間終止合約關係,但因為無法猜透廠方的真實意圖,工人並未多計較。

直至廠方告示將於年底前搬遷至東莞時,員工才明白過來,認為是資方為避免裁員賠付巨額遣散費而設的圈套。

「這是工廠的陰謀,我們絕不答應。」朱先生說,為了爭取合理的賠償和追討數年來廠方少付了的血汗錢,百多名員工自周一(10日)起到南灣街道勞動站上訪抗議。朱先生表示,不排除稍後會採用阻街等激烈的示威方式,爭取與資方展開對話。

明報記者 黃少君 深圳報道

職工盟贏家 工聯會輸家

職工盟贏家 工聯會輸家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歷時36天的紮鐵工潮,是工聯會及職工盟兩大勢力的角力戰,從現場氣氛來看,一直支持工人的職工盟可謂贏了漂亮一仗。與工人相擁、喜極而泣的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宣布,周六會為工人開大食會慶祝,並成立紮鐵工會,正式與工聯會打對台。

昨日方案落實後,李卓人頓成全場最受歡迎人物,被工人簇擁,在台上發言時更聲淚俱下,向工人數次90度鞠躬。他說,成果完全是工人自己爭取得來,工潮中難免有人沒有堅持,但他看到整體的團結,今次成果體現了工人集體談判權。李的言論獲得全場如雷掌聲,工人舉起V字手勢,與李相擁。

另一邊廂,工聯會一方昨成眾矢之的,屬會建造業職工總會理事長蔡鎮華、要求工人投票之際,惹來在場聲援工人噓聲四起,蔡被罵「縮頭胧」,工潮30多天以來沒有聲援罷工工人,卻在最後一刻來「彩」。工人又以鑼鼓、粗言、噓聲阻止蔡鎮華發言,拒絕投票。

一番擾攘下,陸蔡二人要靠對家職工盟李卓人「出馬」,李用擴音器分析形勢,呼籲工人冷靜及接受方案。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認為,職工盟是贏家,工聯會是輸家,前者「有氣勢」,想起工人便會想到職工盟,雖然到後期聲勢回落,相信工潮完結後,職工盟可招攬更多建造業工人,提升該會的江湖地位。相反,工聯會影響力被對家分薄,他建議工聯會不應高高在上,汲取教訓。

紮鐵工潮畫句號

日薪860 紮鐵工潮畫句號
勞資達共識 工作8小時 今起生效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歷時36天的紮鐵工潮終告結束。香港扎鐵商會、工會代表昨經逾6小時的馬拉松會議後,雙方達成共識,將工人日薪增加約14%至860元,每天工時 8小時,下午5時45分前收工;新方案今天起即時生效,紮鐵工人復工。勞資雙方並承諾明年3月再討論08年的薪酬問題。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形容今次是工人團結爭取得到的「慘勝」,周末會成立紮鐵工會,揚言明年3月捲土重來,爭取日薪加至950元。

明年再爭取加薪至950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昨晚到場見證勞資雙方達成共識,他認為談判結果體現了香港勞資雙方有良好溝通,願意鍥而不捨理性對話,互諒互讓,商會亦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他否認政府沒有努力斡旋,強調早於上月8日已開始關注事件,又坦言今次談判工作困難,「有38個判商,等於有38個僱主」,工人亦有不同訴求,談判過程是「每十蚊十蚊、每分鐘咁爭取返來」。

增幅14.24% 超時當加班論

工人代表侯太樂向工人表示,日薪860元是勞方可接受的上限,與罷工前的800元比較及工時由本來8個半小時縮短至8小時,實際加幅為14.24%。工時方面,侯指新方案是「真正8小時工作」,日後工人需因應情與判頭商量工作時間,但以不超過下午5時45分作標準。若超過該時間便作加班論,由勞資雙方自行決定計算方法。

侯續稱,勞資雙方同意明年3月會再討論工人加薪問題。他又引述商會指,工人日薪若加至880元或900元,成本會增加兩成,變相逼扎鐵商結業,呼籲工人與商會互諒互讓。另一方面,現時仍有很多舊合約已簽訂,若工人給予多一年時間,商會可給予950元的日薪。昨日的談判在勞工處斡旋下開始,扎鐵商會、工會合共300名代表下午3時30分於上環勞工處總部開會,而建造商會會長黃天祥亦稍後加入。

工人曾拒接受 李卓人游說

經過6小時的會議,約在晚上8時45分傳出消息指勞資雙方達成初步共識,工人起初得悉新方案860元日薪後,表現不滿,拒絕按工聯會指示投票。後來由職工盟李卓人及工人代表多次游說下,終於決定接收方案,擾攘了45分鐘。

藝發局促撥款增培訓

藝發局促撥款增培訓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硬件整裝待發,但演藝人才培訓和藝術教育等文化軟件發展仍然滯後。統籌全港藝團資助培訓的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指出,現時每年只獲政府撥款7000萬元,遠遠不足夠支持西九所需的人才和教育工作,政府須盡快增撥資源。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表示,政府會採取措施同步改善本地文化「軟件」,包括增撥資源支援專業及新晉演藝團體,加強藝術教育,又會考慮將博物館管理公司化。他指出,本地文化發展樽頸在於場地不足,全港演藝場地的座位將隨文化區內設施陸續落成,分階段增加37%,公共博物館的面積亦會增加52%,有助紓緩表演場地不足。

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坦言﹕「等到頸都長,但好過沒機會等。」他說,須趕在文化區落成前培養藝術人才,並由教育入手,培養更多觀眾。

西九文化區規劃

打造三大文化地標 耗10億收購珍藏
2007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未來西九文化區將由M+博物館、戲曲中心和音樂廳組成核心文化地標,並與大型零售娛樂設施產生協同效應,達至日與夜均可吸引人流,文化和商場互相補足。西九管理局成立後,將舉辦設計比賽打造三大地標外貌,M+博物館更會耗資10億元收購當代一流藝術品,建立世界級文化中心。

設戲曲中心發展粵劇

西九文化區將由演藝場館、博物館和休憩公園三大區組成。政府建議首階段率先興建15個不同類型及規模的表演場地,包括一個擁有1.5萬個座位、媲美紅磡體育館的表演場館,作為舉行演唱會的地方。此外,首期亦設有由400至2200個座位不等的劇院和音樂廳等表演場地,迎合不同規模的藝術活動。

針對粵劇界批評場地不足,文化區將增設一個可容納1200至1400名觀眾的戲曲中心,和一個有400座位的小型劇院,場內將附設「戲曲茶座」和排練室等設施。

M+博物館媲美紐約倫敦

博物館設施則由去年提倡的4個博物館,變成「四合一」的M+博物館,聚焦20和21世紀當代視覺文化,以活動影像、流行文化、設計及水墨藝術為主題,展覽面積足以媲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等。

政府建議在博物館啟用前,先在其他土地上興建臨時M+,作為培訓專業人員和蒐集藏品的平台。西九財務顧問預計,首筆收購藏品支出高達10億元,以後每年花2000萬元作恒常購置。

除文化設施,區內劃出面積達23公頃的休憩用地,當中15公頃為地面公園,規模與維園相若,另有3公頃的廣場和5公頃的平台休憩空間。西九管理局未來規劃文化區時,會將文化和休憩空間加以整合,配合擬建的海濱長廊和單軌列車系統,讓市民在區內舒適暢遊。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Anita Roddick 1942-2007

羅迪克(Anita Roddick)1942-2007
2007年9月12日

【明報專訊】1976年,羅迪克在英國布賴頓開設首間Body Shop,當年那間小店,今天已發展成跨國大企業,在全球逾50國家開設逾2045間分店,服務12個時區7700萬顧客。

「為養活兩女開店」

然而,羅迪克當年開店原來全因生活逼人,她透露﹕「我的丈夫戈登當年在美洲遊歷,我為了養活自己及兩名女兒,開設了Body Shop。我沒營商經驗,戈登當時教我將每周生意額定在300鎊,這是我唯一的營商概念。」

她打趣說,Body Shop的綠色商標全是誤打誤撞,因她開設首間商店時,這是唯一能遮蓋店子牆壁霉菌的顏色,但這卻與其環保意念♣合。她說﹕「公司成功是連串意外,店舖氣味吸引、名字有趣、總店位於兩間殯儀館之間引起討論,加上1976年熱浪侵襲,催谷了生意。」由於環保意念廣受歡迎,令Body Shop在半年後即開設分店。至02年,她與丈夫已卸下Body Shop主席之位,但她繼續擔任顧問。

美聯社/獨立報

Related link:
http://louisykl.blogspot.com/2006/04/blog-post_04.html

Body Shop創辦人病逝

綠色女王病逝
Body Shop創辦人享年64歲

2007年9月12日

【明報專訊】有「良心資本家」、「綠色女王」等美譽的Body Shop創辦人羅迪克(Anita Roddick),周一因嚴重腦出血病逝,享年64歲。英國政商領袖均讚揚其「良心企業」改變商界,令「綠色企業」興起,她的奮鬥歷程,更鼓勵無數女性建立自己的事業。

羅迪克周日晚上突然劇烈頭痛,隨即昏迷,被送進醫院深切治療部搶救,需倚賴儀器維生,延至周一傍晚6時半不治。她離世時,丈夫戈登與女兒賈斯廷及薩姆都陪伴在側。消息人士稱,對於羅迪克猝逝,家人都感到難以接受。

輸血染丙型肝炎 腦出血猝逝

羅迪克2月時在網誌透露,1971年誕下幼女薩姆時,因輸血感染丙型肝炎,其後引致肝硬化,05年驗血才知患病。她呼籲將丙型肝炎視為「公眾健康的挑戰」,又慨嘆﹕「患上丙型肝炎是有點倒霉,但抱怨後總要重新振作。此病令我深深感到人生有限,令我更積極過活,誓要達成目標。」

環保公平貿易先驅

羅迪克是在因緣際會下,於1976年創辦Body Shop,主要賣化妝及護膚品。但與同業不同,Body Shop強調企業要對社會和環保負責,列出五大價值,包括反對動物測試、支持社區貿易、尊重自尊、捍衛人權以及保護地球。羅迪克一直游說政府尊重人權,呼籲杯葛違反人權的企業。

作為環保及公平貿易先驅,羅迪克曾表示﹕「我討厭美容行業,它是販賣虛幻夢想的怪物,只會欺騙剝削女性。」然而去年當她以逾100億港元將Body Shop賣給法國歐萊雅,令公司擁躉大為震驚,因為歐萊雅一直有用動物作測試,有違Body Shop的核心價值,還一度招來消費者杯葛。面對猛烈抨擊,羅迪克當時保證公司的環保理念會延續下去,如今Body Shop基本上仍能依其原則,保持獨立運作。

Body Shop現任主席貝拉米說,羅迪克「遺下的精神將在Body Shop長存……說她以社會及環保運動改變商界並不為過」。政界人士及環保組織昨日均向其家人致哀,英國首相白高敦則表示悲痛,「世人將銘記她是出色的社會運動家、偉大的企業家。作為英國最成功的女商家之一,她啟發其他女性努力奮鬥,建立事業」。

綠色和平負責人索弗形容羅迪克是「了不起的女性」,「她對環保及人權等的熱誠,令人得到很大的啟發。她顯示做生意不止於唯利是圖,可顧及環保。如今很多公司都標榜環保,你就知道她走快了數十年,她是真正的環保先驅」。地球之友、國際特赦、反對死刑組織Reprieve等亦向她對人權事務的貢獻致敬。

美聯社/法新社

「商業機構有力量做好事」
2007年9月12日

【明報專訊】「商業機構有力量做好事。」羅迪克留下的格言,寄託了她希望透過「綠色企業」改革社會的願景。

羅迪克1942年生於英國利特爾漢普頓,是意大利移民之女,10歲讀過記載納粹屠殺的書籍,賦予她強烈的道德使命感。她原希望成為教師,曾到訪以色列人民公社,並代表聯合國探訪各國,認識了她後來的丈夫戈登,兩人婚後育有兩女。

由於母親經歷過二戰之苦,生活儉樸,令羅迪克亦養成節儉、珍惜事物的性格,影響她日後踏上環保之路。然而,她的環保營商理念,最初卻是緣於開店之初沒有足夠瓶子!

在發展中國家,化妝店會鼓勵客人回收舊化妝品容器,以節省資源,羅迪克由此得到啟發﹕「若顧客可以拿舊的化妝品容器重新添滿,為何要丟棄這些容器呢?我們的經營方式,就像我母親當年經歷打仗,一切都可重新添補,循環再用。」

推舊樽再用 樹良心企業形象

除了推出「舊樽再用」,羅迪克亦積極推動使用再生能源,近年更投資英國威爾士的風力發電廠。她同時推動人道事業,反對死刑、家庭暴力;Body Shop更自設人權獎,表揚全球人權鬥士,又拒絕售賣利用動物測試的化妝品。1996年,她到歐洲議會門外抗議,反對各國以動物作各種測試。為協助弱勢社群脫貧,她鼓勵貧窮國家社區發展商業,並向他們入貨。在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她為《獨立報》任客席編輯,披露伊拉克難民苦。

在環保企業、公平貿易等概念興起前,羅迪克30多年前已覑手推動這些社會運動,這種營商理念開創了全球先河,亦令Body Shop建立起「良心企業」的形象。英女王為表揚羅迪克對商界、人道事業及慈善活動的貢獻,於2003年封她為女爵士。

羅迪克曾形容,踏入黃昏才是人生最精彩的一刻,「當年紀愈大,就愈來愈反叛。年長的女性是不會受世俗羈絆的」。她的不羈作風更遺傳給女兒薩姆,她在03年曾舉辦裸體反戰派對。

美聯社/獨立報

Related link:
http://louisykl.blogspot.com/2006/04/blog-post_04.html

非牟利民間組織Heritage Hong Kong

團體覆核求推翻西區規劃
放寬商業發展彈性 恐影響古蹟保育

2007年9月12日

【明報專訊】繼保衛皇后碼頭的司法覆核後,早在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及前中央裁判司署原址,亦因規劃發展方向而掀起訴訟。非牟利民間組織Heritage Hong Kong(HHK)早前曾針對「西營盤及上環分區計劃大綱圖」向城規會提出修訂建議,但屢遭城規會反對。HHK指城規會理據飄忽,開會時不知會HHK,日前入稟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有關決定。

修訂建議遭否決 申司法覆核

據悉,HHK去年3月反對當局放寬涉及中區警署古蹟群的圖則註釋內容,容許日後發展酒店等商業用途時有較大彈性。但HHK指有關放寬影響未來古蹟保育工作,並提出建議修訂,包括加設高度限制、增加額外管制以確保日後的建築物能夠持續發展和作文化保育,以及確保公眾有權進入該些建築物等。

申請人HHK在入稟狀指出,去年8月城規會否決其修訂建議,原因是現時的草圖已達保育目標,若當局要清拆中區警署建築群,已獲相關法例的監管,而招標過程亦已照顧到文物保育、設計、高度、交通等影響。

指城規會理據飄忽 開會不知會

至今年7月,城規會突然召開會議,重新考慮申請人的建議,雖然同樣拒絕接納申請人的修訂,但改變口風,指城規會本身為獨立於政府的委員會,招標等因素並不在其考慮之內。申請人又稱,今次會議沒有HHK代表出席,程序上構成不公平。

城規會遂正式否決HHK的建議,拒絕對「西營盤及上環分區計劃大綱圖」作出修訂。1個月後,城規會將上述大綱圖呈交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HHK指過程不公平及諮詢不足,他們未有代表參與會議,故入稟要求法庭、城規會及行政會議推翻上述決定。

【入稟編號:HCAL104/07】

港大籌款計劃獲獎

港大籌款計劃獲獎
2007年9月12日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自設的等額配對籌款計劃「何鴻燊校友挑戰計劃」,獲得國際非牟利協會「高等教育促進及支援協會」(CASE)頒發2007年籌款項目組別的卓越金獎,該會今年共收到全球700所院校3100份參賽計劃,競逐40組獎項。

何鴻燊05年承諾捐出5億成立籌款計劃,每年以1億為限「一比一」地回應校友,捐款予母校。港大表示,計劃已推動校友回饋母校的捐獻文化,05/06年的捐款金額比前一年同期升逾6倍;參與人數亦跳升,05/06年共有2455名校友捐款,截至近期更獲近4000名校友捐款。第二年度計劃的等額配額10月底將告終,目前已籌得約八成捐款。港大將繼續推出各類活動,如下周舉辦電影《色,戒》慈善首映禮,希望把籌款數目再推高。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

勗勵軒月助50賭徒
五分一過大海輸錢

2007年9月11日

【明報專訊】在求助電話中成功救人的何雅嫺,是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勗」粵音「沃」)戒賭中心輔導員,該中心是全港4間由民政事務局平和基金成立的戒賭輔導中心之一,今年2月才投入服務。

何姑娘透露,該中心現時每月接觸50多名賭徒,當中約10人是前往澳門賭博後輸錢。她指自賭波合法化,青年人求助的個案有上升趨勢;而馬季、球季相繼開鑼,求助數字亦隨之上升。據去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調查港人賭博行為與心態的研究報告指出,約七成港人曾參與不同類型賭博,當中逾五成賭徒年齡在20歲或以下。

賭波合法化 青年求助升

該中心位於將軍澳寶琳路北康盛花園商場一樓,除了接聽求助電話外,亦會為戒賭者進行為期半年的輔導服務,輔導員會先與事主面見,亦會做家訪,讓家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勵戒賭者;也透過小組讓遇上相類問題人士互相支持,有需要時更會給予心理治療。另外,他們亦組識了「導航足球隊」,主要由戒賭者及義工組成,目的是讓曾沉迷賭博,尤其是賭波的賭徒朋友,重享足球運動之樂。

林大輝捐助教育

林大輝捐3000萬建校強國
「每個中國人有能力也應做」

2007年9月11日

【明報專訊】40多歲的企業家林大輝,捐款贊助教育近10年,在港已有一所以他命名的中學。多年來與內地生意來往頻密,目睹內地沒有椅子、桌子凹凸不平的窮學校,他為之動容,決心於5年內捐出3000萬元,於內地窮鄉僻壤興建100所小學。出錢又出力,他卻不覺得捐助學校是一回大事,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向他們提供生活必需品。」

從事製衣業的林大輝,80年代初開始到內地設廠,見證內地城市由落後走到繁華,亦哀見部分省市的人民依然生活於貧窮線之下,「青海經常維持零下廿幾度,那些屋破破落落,入面只靠燒一堆煤來取暖,學生一年只洗澡一兩次,臉龐凍到又黑又瘀」。

探訪窮校為之動容

林大輝親身走入內地窮地方的課室,眼前的情更加不堪入目。「他們沒有椅子,站覑上堂,大家迫在一間細小的房間裏,䒷是凹凹凸凸,鉛筆短到細細枝,那裏並非不適合居住,而是不適合逗留﹗䒷又爛,幾個人share(分享)一本書,看到那境,誰能不動容?」

說到內地教育,林大輝分外「肉緊」,2000年開始零零碎碎地捐贈獎學金,累積捐款已達幾千萬元。2005年更決定在5年內,捐3000萬元在內地貧窮省市興建100所小學,如今他在青海市和河南省,已建成或正興建23間小學,甘肅、寧夏、新疆、西北地區是下個據點,他不會選擇在廣州、深圳建校。教育成為林大輝捐獻的最主要項目,金額早已算不清。

提升英文 與外國接軌

林大輝指內地每間學校的建築費30萬元,外形統一。「起一所學校後,便是一個模,之後間間都是一樣。」他希望主力提升內地學生的英文水平,與外國接軌,振興中國。

「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需要優秀人才,好的教育才可培訓人才。除了國家出力,每個中國人如有能力也應該要做。」事業如日中天的林大輝,百忙之中卻願意花大量時間、精力,幫助內地興建學校。他認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會追求不同目標和人生觀,希望國家強大是其中之一。

至於會否擔心被人以為捐款只為「撈」政治本錢﹖林大輝則有另一個看法︰「我完全不會這樣想,人應該向覑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曹操都有知心友,關公都有對頭人,為什麼受人三兩句不真不確的說話,就影響自己做事的模式呢?如果是這樣,會很失敗。」

製衣業訓練局主席林大輝1981年畢業於理工大學,手持一張紡織工藝高級文憑,加入半島針織集團,由基層做到總經理,打造著名時裝名牌Belford。多年來,他向母校理大捐獻無數。2000年,林大輝資助理大成立全港首個時裝及紡織品設計文學碩士,以獎學金形式贊助內地大學講師來港授課。

明報記者 姚國雄

西九管理局

西九管理局擬財地分家
防變「獨立王國」 發展諮詢明公布

2007年9月11日

【明報專訊】政府明日公布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發展諮詢,並一併解釋未來西九管理局的法定職能。據了解,政府為防管理局變成「獨立王國」,將實行「財、地」分家,收回文化區地皮的物業發展權,改由規劃署以傳統賣地方式發展,政府則從庫房撥出約200億元現金直接注資,並設財務審批機制,由政府監管西九管理局日後帳目。

政府過去成立法定機構管理大型公共項目時,財政支援上有兩種常見模式。第一種是效法兩鐵物業發展模式,政府將地皮直接注入法定機構,由該機構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地產項目,賺取利潤補貼公共基建。另一種是現金撥款,由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以現金注資機構以作營運。

40公頃文化區地皮抽起 交規劃署

據了解,政府認為西九管理局的工作應集中在興建和營運區內文化設施,不應對整幅地皮有太大發展權力,因此西九文娛區名義上是自負盈虧,由物業發展補貼文化設施,但實際帳目上「土地收益」和「文化設施開支」分開處理。政府消息稱,現時構思是將40公頃地皮內的物業發展地段抽起,交由規劃署重新規劃,透過傳統賣地方式出售。以整幅地皮地積比率1.81倍計算,預計賣地收入約200億元。

庫房撥約200億直接注資

另一邊廂,當政府向立法會正式提交《西九管理局條例草案》時,會申請撥款興建文化設施,包括首期M+博物館和部分表演場地。當第二階段設施動工時,政府會再申撥第二筆注資,兩筆資金合共約200億元。西九管理局動用這筆注資前,須向財政司長提交財務計劃,確保管理局財政穩健。此外,政府展開諮詢時會同時公布西九發展概念圖,粗略說明40公頃土地的發展佈局,其中主要是海濱土地的地段,將用作休憩用地及興建文化場館,期望做到「還港於民」;物業發展則移後至鄰近九龍站一帶土地。

西九諮詢小組成員之一、春天舞台行政總裁高志森說,上周五政府向西九諮詢小組簡介諮詢內容,並向成員保證,會盡快讓西九文娛區上馬,不希望再拖延。他引述政府官員稱,管理局將由文化界人士領導,不會出現「行外人管行內人」問題。

但測量師彭兆基擔心,以撥款方式代替向管理局注入土地,將減低管理局的財政靈活性,憂慮立法會將對管理局撥款設下關卡,令西九發展添上不明朗的政治因素。

明報記者 梁美儀賴偉家

陳清僑﹕對西九文化區發展的期望

陳清僑﹕對西九文化區發展的期望
2007年9月11日

【明報專訊】文化是細水長流的。在過程中,文化事業是關乎眾人的人文建設工程,文化發展是長遠的社會投資和工作。

今天,西九項目是香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到了明天,它的果實,便可望在每個香港人所能享用的都會、社區和生活環境之中散播。文化,正是社會未來和諧發展的指南針。

因此,文化的發展必須是有內涵、持續而具視野的;同時,文化的規劃也必須是多維度和全方位的;不論今天或明天,我們所關心的西九計劃不能也不應只局限於西九龍。我們十分關心西九,我們更關心香港文化的發展。我們認為:

在建設西九文化區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兼重城市規劃和文化規劃,並且把計劃的精神跨越西九的40公頃,把項目的文化內容帶出西九填海範圍,放眼香港整體18區的在地文化發展。

這樣的文化發展必須是以民為本的,即以規劃文化社區和社區文化為核心策略,以培育文化創意人才和建設文化都會為長遠目標,真正的透過群策群力,把西九打造成香港未來文化願景的縮影。這應該是未來「西九管理局」的首要任務。

所以,在具體的規劃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只覑眼於西九項目內文化設施的規模和類別;此刻,政府必須拿出誠意,並顯示最大智慧和承擔,落實與公民社會就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及協作﹕

1. 西九區的整體規劃(master plan)——這偌大的項目必須整體規劃,絕不容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必須就各硬件建設(表演場地、博物館、商住用地、公共空間等)、基礎建設(道路、交通等)、軟件發展、營運管理、財務安排等作全盤考慮、配合和安排;在整體的計劃裏,我們不希望再看到隨機斬件處理,片面地將分散的意見和利益的考慮拼湊成事的情。

2. 城市規劃(urban plan)——西九新建設必須與鄰近社區構成有機的互動關係,更須設計出與維港兩岸相融、跟市區整體發展呼應的宏觀規劃大綱。城市規劃須具備前瞻性的文化視野,並強調在地的社會脈絡,結合開放式的公眾參與。

3. 文化規劃(cultural plan)——必須同步制訂香港整體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策略,並對照西九計劃中的各項新建設的規模及功能,重新檢視及規劃全港各區文化設施的軟、硬件,結合各地區的特性而發展,加強文化在社區更新成長時的根基和作用,同時促進社區對文化發展的主導性。

在進行城市和文化的雙重規劃過程中,當局可積極研究將各社區內適合的學校改裝成社區文化場所,開放給民間團體使用;同時,亦可結合文化保育工作的改革,將諸如中區警署及古建築群、中央街市及灣仔街市等,改裝成民間藝社、社區文化論壇、黑盒劇場等在地公共文化空間。

由此可見,要認真討論西九規劃,我們絕不能避談香港整體文化政策的進一步發展、規劃和落實;而文化政策並不限於博物館、表演藝術等範圍,卻必須結合保育工作、文化傳承工作、社區文化發展、文化公民教育、自由創作環境、創意人才和產業、媒體教育和公眾參與等一籃子的政策範疇全面推行。

在評估西九文化設施作為文化發展項目時,我們切忌僅僅覑眼於其面積大小、營運成本等,還需仔細研究和設計各個項目的具體文化功能和發展階段,及其對整體入場受眾數目的影響,作用和效益。「西九管理局」將有責任向社會交代和落實這方面的文化發展計劃,而不能淪為一個龐大的物業管理公司。

在考量成本回收及進行財務預算時,應將西九的場地分成三類作不同處理:

1. 所有可盈利的場館(包括大型表演場地、大劇院、展覽中心等)交由商營機構負責,政府毋須補貼;

2. 一些收入僅夠支付部分成本的場地(如戲曲中心、中型劇院等);

3. 成本遠超收入的場所(如博物館、音樂廳等)。

總之,對於西九的建設成本及營運費用,政府不應僅僅視作補貼文化的支出,而是看成大家對文化及社會發展的投資。作為一個有長遠目標的「香港文化都會計劃」,西九聯席將繼續倡議成立「文化都會智庫」,推動社會就文化發展和規劃作更深入的研究、拓展和討論,並促使政府早日發展及推行具體文化政策和文化教育的方案。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西九聯席」召集人】

宜查清社福機構儲備

是否涉肥上瘦下剝削
宜查清社福機構儲備

2007年9月11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爭取加薪和增加撥款的要求,最新發展是部分受資助社福機構,被指剝削員工,事態真相究竟如何,社福界有責任澄清;政府現階段不宜怯於遊行抗議,為求解決事件而輕率地答允社福界的要求,因為事態性質可能涉及公帑資源是否妥善運用、機構是否肥上瘦下剝削員工的問題。

社福界最近連串行動,主要因為政府月前大幅度增加公務員薪酬和入職點,把問題一下子暴露出來,這是政策向公務員傾斜的後遺症;不過,社福界把檢討一筆過撥款、要求同工同酬及增加撥款等不同訴求合而為一,有模糊事態之嫌。

政府由2001年起,改變以實報實銷方式,向社福機構實施一筆過撥款(又稱「整筆撥款」),當時社福機構都贊成這個改變,因為可以財政自主,毋須再受制於社署。政府當日以社福機構員工起薪點與頂點之間的「中位薪酬」,計算機構獲得撥款額的基礎,例如,社工職級薪酬由總薪級表的第18點(月薪2.2萬元)至 33點(4.5萬元),政府則以第27點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但不少機構是以低於「中位薪酬」,甚至低過起薪點請人,機構遂出現「盈餘」;至於03 年因為經濟不景,政府徵得社福機構同意,削減撥款基準9.3%,但是各機構進行資源增值後,不少的儲備仍有增加,現時又要求增撥資源,政府認為於理不合。

有社工界人士透露,目前164個受資助社福機構之中,75間的薪酬高過「中位薪酬」,也就是說,其他89個社福機構的薪酬僅及或低過「中位薪酬」,各個機構薪酬準則不一,顯示並非單純資源問題,而是涉及各個機構管理手法不同,會否有機構管理不得其法,值得關注。

另外,《明報》昨日報道,現時全港164間受資助社福機構中,有138間(逾八成)錄得儲備,06年滾存儲備達18億元,較04年的14億增加4億元,排首名的機構儲備額高達1.446億元,個別機構到06年的儲備增幅,較04年超過40%。

有社福界人士辯護說,當年實施一筆過撥款時,政府對社福機構給予過渡補貼,過去7年機構約共收23億元,由本財政年度起這項補貼已經終止,而儲備的數額,亦符合政府規定不得超過所獲撥款25%的要求。

社福機構管理層和前線社工對於儲備,一直有不同看法。部分前線員工不滿管理層以靈活運用資源為名、肥上瘦下為實,壓榨員工薪酬,因此要求政府取消一筆過撥款制度,重回實報實銷的舊路。

為免令外界覺得社福界對一筆過撥款立場分化,20多個社福機構的管理層本月5日在社工遊行前,率先召開聯合記者會,實行先發制人,指出機構經營困難,儲備乃用作未來支付員工的長期服務金,並非肥上瘦下,他們又力挺一筆過撥款具彈性,但希望政府不斷檢討和完善有關制度云云。

既然社福界內部對於機構的儲備都有不同意見,那麼政府是否應該先搞清楚社福機構的儲備是怎麼一回事?是否需要那麼多的儲備?是否涉及肥上瘦下的剝削員工?而不是現在為了不想再出現遊行示威場面,就答允短期內以一次過或以其他方式向社福機構增撥資源。對於給社福機構增加經常撥款之議,更要小心考慮,不宜輕率地大幅度增加這方面的開支。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社福機構中位薪酬當最高薪酬

社福機構被質疑剝削員工
中位薪酬當最高薪酬 社署署長批評

2007年9月10日

【明報專訊】面對社福界增加撥款及加薪等強烈訴求,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質疑,有部分資助機構,無視政府以社福機構員工起薪點與頂點之間的「中位薪酬」,計算機構獲得撥款額的基礎,而以「中位薪酬」作為機構員工的最高薪酬,這做法值得商榷。

據悉,政府認為社工界將檢討整筆撥款、要求同工同酬及增加撥款等不同訴求合而為一,是混為一談的做法。整筆撥款推出時,是按機構開支中位數釐定,不少機構所獲資源都有增加。在03年各機構進行資源增值後,不少機構都有儲備,但現時又要政府撥出資源,是於理不合。

部分資助機構剝削員工手法備受質疑,有社福界人士指出,政府是以員工職級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例如社工職級薪酬由總薪級表的第18點(月薪2.2萬元)至33點(4.5萬元),政府則以第27點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但不少機構是以低於「中位薪酬」,甚至低過起薪點請人,機構遂出現「盈餘」。

八成資助機構錄得儲備

余志穩昨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中表示,資助機構與政府是在雙方同意下實施整筆撥款,即使期間削減9.3%撥款,亦是在資助機構同意下進行。他特別指出,社署以「中位薪酬」作為計算撥款水平,是希望在資助機構員工薪酬未達「中位薪酬」水平時,機構可有時間積存儲備,以應付日後員工薪酬上調至中位或中位以上時所需;但若機構是以「中位薪酬」作為員工的最高薪酬,這做法值得商榷。

資料顯示,現時全港164間受資助機構中,有138間錄得儲備(逾八成),06年滾存儲備達18億元,較04年的14億增加4億元,排首名的機構儲備額高達1.446億元(見表)。



消息指出,2000年整筆撥款制度實施時,獲確保薪酬福利不變的「定影員工」(於2000年前已入職)亦被減人工。另外,部分資助機構亦有獲馬會、民政署、教育局等部門撥款,發展個別服務項目,但機構將有關項目所聘的合約員工計入編制內,要求同工同酬,期望獲政府增撥資源。

余志穩表示,整筆撥款的督導委員會將討論業界及服務使用者的意見,期望年底前有初步結果,協助解決業界目前問題。

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張國柱說,整筆撥款制度已令社會服務質素下降,機構在資源不足下,唯有開辦新的收費服務。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會長蔡海偉則表示,若政府不按照合約精神,給予原來所承諾的撥款水平,唯有考慮嘗試司法覆核。

許寶強﹕社會兩極化下的政治修辭

許寶強﹕社會兩極化下的政治修辭
2007年9月10日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6月發表的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報告,受到部分學者和立法會議員批評,指統計處企圖淡化香港貧富懸殊的實。統計處隨後回應,強調他們的研究報告「曾諮詢學者專家,將蒐集的意見適當地採納在內」,而且是「客觀」、「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因此絕無評論者所指的「欲蓋彌彰」。

我相信統計處確實「曾諮詢學者專家,將蒐集的意見適當地採納在內」。撇開什麼是「適當地採納」這問題不談,諮詢本就是公務員運作的常規工作。不過,題為《香港的住戶收入分佈》的報告所悤調的「客觀」和「全面」等修辭,卻值得進一步分析。

收入分佈的政治修辭學

統計處引用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國際學術界一般都被用來量度收入不均(income inequality)程度,有時也會用收入的差距(income disparity)和收入分散程度(income dispersion)來描述這些指標指稱的內涵。統計處在整份報告中,特別是介紹堅尼系數時,主要選用「收入分佈分散程度」這用語,放棄「收入不均」的說法。為什麼統計處棄用容易理解的「收入不均」,而選擇字面意思不太清楚的「收入分佈分散程度」?是因為後者更「全面」和「客觀」?還是想避免「不平均/不平等」這些語詞,以淡化社會矛盾?

另一有趣現象是報告中的「國際比較」。統計處選取與香港作「國際比較」的6個國家,基本上全是英語地區 (加拿大、英國、新西蘭、新加坡、美國和澳洲),而且相對同屬高收入地區的北歐國家,獲選的6個國家的堅尼系數都是偏高的。為何只選這6個國家?報告沒有解釋。我們只知統計處的「國際比較」結論是﹕「香港的堅尼系數與英國及加拿大的較接近,是處於較高水平。至於收入差距的變化,香港並非唯一於過去10年收入差距擴大的經濟體系。新加坡和新西蘭在過去數年也出現收入差距擴闊的情,而且幅度較大。」這又是否在淡化香港收入兩極化問題?

儘管統計處盡量避免使用「收入不均」等語詞,並嘗試努力說明堅尼系數不斷上升並非香港獨有,但報告發表後,傳媒報道選用的字眼主要仍然是「貧富懸殊」。統計處的努力,似乎並沒能引起太多和應。除了傳媒的慣性運作外,這恐怕也與當前香港的社會脈絡有關。

據統計處數字,2006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每月收入,相差51.75倍,而1996年則是38倍。儘管有論者爭辯這只是「富者愈富」,而「貧者沒有愈貧」,但也無法否認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確實在進一步擴大。社會兩極化的其中一個結果,是資源朝向富裕階層流動。一些相對有限的資源,例如土地,如果只用作興建豪宅,低收入階層的生活空間便會愈來愈少。歸根結底,在香港這類發達都市,貧富主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象徵性政策的失效

在這種新的社會脈絡之下,僅僅以「曾諮詢學者專家」的意見,或採用避重就輕的政治修辭,真的能夠有效地回應社會上愈來愈尖銳的批評和反對聲音?解決由兩極分化而衍生的各種社會矛盾?還是只能為政府提供一個「說法」,讓它能夠向公眾交差?

然而,在新的社會脈絡下,政府要「交差」恐怕也不容易。教育學院前校長莫禮時和政治學者斯科特在他們兩年前發表的研究中(Morris and Scott 2005)【註】,提出了象徵性政策(symbolic policy)的概念,用來分析1997年以前政府的教育政策。他們指出,殖民政府的政策往往並非是「來真的」,而是在面對社會上不同的訴求和壓力時,嘗試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議或修辭,以表明已關注到有關的問題,並正在處理,因此這些政策都只是象徵性的。儘管Morris和Scott討論的主要是1997年前的教育政策,但象徵性政策這概念,用來分析和描述後97的香港政策特質,特別是以曾蔭權先生為首的政務官主政後的政府運作方式,恐怕也是適用的。

然而,香港過去行之有效的象徵性政策,到了今天,似乎愈來愈不適用。儘管「諮詢了專家學者」,又或是起用了政治公關、採用了「適當」的政治修辭,仍然無法防止天星、皇后抗爭,也不能讓醫護人員、社工、教師賣帳,更不用說持續了超過一個月的紮鐵工人罷工。這些此起彼伏的社會運動,彰顯了諮詢式的政治和象徵性政策的失效。過往政務官的運作邏輯,往往在於避免責任,準時交差。但如果「做好份工」指的是do right things,而非僅僅是do things right,告別象徵性政策恐怕是唯一的出路。

告別虛擬的政治

儘管在新的社會脈絡下,政府愈來愈難迴避不同社群的訴求,但要讓政務官以積極和負責任的態度了解和回應社會新的脈搏,還需要有實力的民間政治的推動。

要建立堅實的民間政治力量,首先得超越缺乏政治主體(political constituency)的虛擬政治(simulated politics)和反智的民粹政治。Julia V. Emberley在她的《皮草的文化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Fur)批評保護動物團體(Lynx)在反皮草運動中,污名化土著獵人和穿著皮草的女性,演練的其實只是一種虛擬的政治,也就是把日常生活抽象化,在沒有真實的政治主體的訴求下,建造一種假裝的政治鬥爭,以道德主義和自詡正義的聲音,去「代表」不能發聲的社群,例如動物的權益。由於缺乏政治主體的具體訴求,虛擬政治一般難以建立堅實的根基和積累力量。

另一方面,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指出,香港過去10年見證了民粹政治和犬儒文化的泛濫。儘管如此,現實中的政治卻並非只有一種,除了運用「民粹邏輯作民眾動員」外,政治還可以是一些認真、鑥實和細緻的組織、行政、研究、商談、書寫工作。漠視政治工作的多樣性和長遠性,眼中只剩以「民粹邏輯作民眾動員」,除了反智外,恐怕還會阻礙堅實的民間政治力量的壯大。

在香港,強調「中立」/「客觀」和代表「市民」/「社會整體利益」,又或簡單地把不同的社群訴求約化為支持或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政治修辭,除了產生以「民粹邏輯作民眾動員」的作用外,也同時在支萦覑缺乏主體訴求的虛擬政治。與此同時,主體清晰、訴求具體的紮鐵工潮,彰顯的正是一種與虛擬政治相反的政治。不論工人最終能否爭取合理的工時工資,紮鐵工潮的完結,遠不是非虛擬政治抗爭的結束。相反,要有效迫使政府放棄象徵政策,積極回應不同社群(特別是無權勢者)的訴求,需要長時間投入的組織、行政、研究、商談、書寫等政治工作,儘管可能會「令人沉悶20年」,但恐怕還是無法避免的。

註:文章題為"Education Reform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Hong Kong",刊於《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Quest for Excellence - The Hong Kong Story》一書。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河南提高愛滋病救助標準

河南提高愛滋病救助標準 (12:26)
2007年9月9日

中國河南省政府日前下發通知,提高愛滋病致孤、致困人員的相關救助標準。

「河南日報」報導,根據新的救助標準,愛滋病致孤人員救助提高為每人每月人民幣兩百元,單親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救助每人每月六十五元。居住在農村的愛滋病患者家庭成員,救助標準為每人每月不低於三十元。

通知也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提高在生活、醫療、就業、教育、兒童撫養等方面救助標準。

河南省是中國愛滋病病情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據河南省衛生部門統計,到去年底為止,河南省累計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三萬五千兩百三十二人。

郊野義務搜索隊

成立日期﹕2007年5月2日
成立宗旨﹕由本港熱愛野外活動之人士牽頭,集結社會力量,為市民提供郊野義務搜索服務。
召集人﹕ 由七位來自本港熱愛野外活動的資深領隊、退役民安隊攀搶隊長、退休警察野外巡邏隊主管等發起組建。
服務原則﹕
1. 本搜索隊衹在官方或事主家屬要求之下才會提供服務或考慮出動。
2. 所有求助必定先由官方作出緊急處理,本搜索隊衹擔任輔助角色。
聯絡﹕市民及官方人員可利用公佈的電郵郵址 lingsir@netvigator.com 或 wmingkwok@gmail.com 與兩位行動辏籌聯絡。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余志穩:增撥資源持開放態度

社署:增撥資源持開放態度 (17:29)
2007年9月8日

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指出,對增撥資源的建議持開放的態度,並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得出方案。

余志穩今天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社福機構在過去數年推行資源增值計劃和節約措施,在減省了9.3%款額的情況下維持服務;但服務量和複雜度均增加了。

他表示,關注社工流失率高的問題,但認為,有關情況並非完全與整筆撥款制度有關,經濟和社會轉變也是因素;他強調,制度設有監察機制,確保服務水平。

他指出,過去兩個月會見社福機構代表和前線員工時,發現服務較單一或規模較少的機構,未能應付這問題。

因此,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這個包括政府、服務使用者、社福機構代表和前線員工的平台,將研究方法,幫助這些機構解決問題。

他重申,政府的承擔是為香港市民提供有質素的服務,並與社福機構研究如何解決問題。

被問及「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時,余志穩表示,政府在公務員加薪的同時,也撥了同等百分比的撥款予社福機構,涉資共3億3,000萬元。

余志穩表示,自整筆撥款機制推行以來,一直設有監察機制,量度社福機構提供的服務量和水準是否達標。

他指出,大部分機構均達標,只有少數在部分指標出現偏差;並強調,整筆撥款機制可讓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和服務對象,以靈活創新的手法提供服務,故較以往的機制為佳,也獲各界接受。

余志穩稱,以投標方式批出合約,不等於價低者得;並指出,投標制度屬雙封套的制度,即包括審核標書的技術指標和標價,通常前者佔較重評分比率。

吸毒成愛滋病主要傳播途徑

吸毒成愛滋病主要傳播途徑 (10:47)
2007年9月8日

新疆、雲南、四川等部分地區,注射吸毒人口感染率超過五成,吸毒已經成為中國愛滋病新感染的最主要途徑。

上海《解放日報》報道,監測顯示,中國吸毒人口中愛滋病感染率,從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6年的7.5%;2006年進行追蹤的個案中,吸毒和性傳播分別佔42%及32.7%。

據報道,愛滋病擴散途徑主要是藉由吸毒與性傳播,吸毒者透過賣淫購買毒品並感染愛滋病,再經由不潔針頭在吸毒者間傳播愛滋病,而經濟條件不佳令暗娼人數大增,嫖妓將愛滋病由高危險人群圈子傳播到一般人群。

目前注射吸毒人口共用針頭吸毒的比例超過50%,11%的吸毒者有危險性行為,私娼人口堅持使用保險套的比例僅38.7%,這代表性傳播讓愛滋新感染的速度愈來愈快。

根據中國衛生部愛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專家預測,如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中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將超過1000萬人,而在愛滋病感染者中約70%是吸毒者。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Road to Read (RtR)

捐書計劃 港捐款冠全球
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20萬本兒童圖書將於年底由飛機運送抵港,但它們不會被放進香港圖書館,亦不是用來售賣,而是慈善機構Road to Read(簡稱RtR)獲國泰航空贊助,將20萬本由美國學校捐贈的兒童圖書運到香港,再轉運至亞洲各地的圖書館,令發展中國家兒童受惠。

國泰義助運送兒童書

舉辦Literacy One捐書計劃的RtR創辦人兼行政總裁Johh Wood表示,今年估計可獲捐款1500萬美元(約1.2億港元),當中以香港捐款總額為全球之冠,大概有150萬美元(約1200萬港元)。他說,有意將計劃拓展至中國大陸,但現在仍難以估計何時才能實現。昨日有份出席活動的國泰主席白紀圖(Chris Pratt)說,自己細時亦喜歡兒童書,記得8歲時閱讀Arthur Ransome的《Swallows & Amazons》,故事大概講述兩班兒童駕船探險,後來仲拍成電視及電影。

Related link:
Leaving Microsoft to Change the World

高耀潔:賣血轉地下

高耀潔:賣血轉地下
高調處理 實未禁絕 蔓延多省

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內地著名愛滋病維權人士高耀潔醫生昨日在香港表示,自從河南愛滋村賣血事件曝光後,當地政府雖高調處理,但實未禁絕,賣血轉為地下運作。目前賣血已擴散至廣東、貴州等地,並已變成全國問題。

高耀潔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河南自賣血事件曝光後,表面上大力推行防愛滋病工作,一時「把調子搞得很高」,更把其中一個賣血黑點文樓村當作「樣本」,讓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參觀,但卻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據她所知,現時河南賣血活動已轉入地下,這些賣血站在晚上12時才開始運作,至早上6時散去,外來人未必能發現,但賣血的村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高耀潔強調,賣血不止是河南的問題,已不斷擴散開去,在貴州、山西及廣東等地都有賣血,令人擔憂。

無良醫生濫輸血助長賣血風

她指出,賣血活動猖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利潤很大,河南一些村民賣800毫升血便賺到80元,在當地來說是很大一筆收入。另一方面,很多無良醫生動輒給根本不需要輸血的病人輸血來賺錢,造成醫院血庫存量長期不足,間接助長賣血買血活動猖獗。

她還指出,當地很多假醫生,欺騙病人能治好愛滋病,除了騙去愛滋病人的金錢外,還胡亂替病人治療,令他們病情惡化。

「政府送相機手機盼我講好話」

對於她的生活近,高耀潔稱,現時當局對她表面上是友善了,「政府還送相機及手提電話給我呢!」但當局的目的是希望她為河南的愛滋病防治工作說好話。

不過,政府對高耀潔的監控絲毫未放鬆,當局在她家附近裝了4個閉路電視,她的電話也被監聽,屋外有公安監視,但她的行動仍是自由的。

目前河南記者已不能採訪她,早前她當選中央電視台的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後,連北京來採訪的記者也被當局拒之門外。

明報記者 陳龍杰

李韶夫婦推動交流活動

李韶夫婦父母心推動交流
10年捐3000萬 贊助1200大學生

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李韶未必為一般人認識,但在大專界廣為人知,李韶夫婦自1998年至今共捐款約3000萬元,贊助1200名大學生參與交流活動,捐款數目非最大,但夫婦二人積極贊助大學交流活動,促進內地、香港、美國精英學生互相認識及了解彼此文化。夫婦倆事事親力親為,如篩選學生、籌辦活動、開列演講嘉賓名單等等。李韶笑言,「看交流團的學生成長,好似培育子女般」,兩人則成為「交流團父母」。

1997年香港回歸,李韶夫婦自言已苦候多年,急不及待籌辦內地、外國及本港的大專交流活動,安排內地、美國、香港學生共同生活4至6星期。李韶談到往事仍興奮地說﹕「早早覺得外國對中國不認識,香港及內地學生亦欠世界觀念,構思跨國大專交流活動,已等了很多年。」

捐款「不能停、不可停」

1998年他捐款給嶺南及香港大學舉辦有關交流活動,其後中文大學亦加入。當時大型交流團可謂少之又少,李韶說﹕「香港不做真是醜死鬼,給外國人笑死。」捐款籌辦交流活動多年,他笑言現已「不能停、不可停」。

為準備交流團冷落女兒

交流計劃除2003年受SARS疫症影響被迫暫停外,開辦至今每年暑假從未休止。李韶夫婦對交流計劃出錢出力,每年6月開始是一年中最忙的日子,3間大學交流計劃、3份歡迎辭要全部親筆撰寫才放心,大部分籌辦工作也會參與,就連到美國探女兒,也只顧「做功課」準備交流團的工作,女兒難免感覺被冷落而發脾氣。兩人樂於捐款,更享受籌辦過程,笑言﹕「大學辦交流團開會不叫我們,我們會不開心。」

為保交流質素 寧缺勿濫

兩人對學生的交流質素一絲不苟,沒有信心辦好便寧願放棄。去年負責籌辦嶺大交流的主管,因學歷問題遭減薪降職而打算辭職,李韶夫婦立即向當時嶺大校長陳坤耀反映,堅持「若那主管離去,便不再捐錢資助交流團,避免質素下降」,嶺大維持原判將該名主管減薪降職,李韶夫婦臨近交流團開幕,仍決定忍痛腰斬活動。李太說﹕「不少有意參加的學生感萬分失望。」

「從未對大學生失望」

李韶多年堅持捐款支持大學生交流,覺得大學生有理想,世界上很多大事都由大學生發起。兩人多年來接觸無數大學生,亦收到無數參與交流的學生來信、撰文答謝,當中不乏感人肺腑的回應,哭答謝兩人,亦感激有機會交流學習。李韶對交流的大學生充望寄望﹕「多年來,我從未對他們失望,交流可幫助他們,但日後仍要靠他們的努力。」

明報記者梁永樂

李韶父親為慈善家李耀祥
2007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李韶的父親是已故慈善家李耀祥,自言受其父生前熱心公益所薰陶,現時全力參與慈善工作,回饋社會。李韶於香港出生,現為Shum Wan(投資)有限公司主席、李韶家庭基金有限公司主席。

李韶在美國耶魯大學獲取化學碩士和博士銜,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美國Ohio Northern University任教化學,及在美國杜邦公司從事化學研究,1970年由美返港。李韶除多年來贊助大學生的交流學習活動,2001年更捐助崇基學院舉辦「李韶文化交流學習中心」,透過各類文化及學術活動,為中國現代化培育人才。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07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專業人士團體倡2017普選
2007年9月6日

【明報專訊】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昨提出政改建議,認為普選應先繁後簡,先普選行政長官,後普選立法會,建議2017年可「高門檻」普選特首,立法會則在2020年新增5個議席,讓不屬功能組別的選民投票。

協會會長容永祺昨表示,該會建議在2012年先擴大特首選舉委員會,由800人增至1600人,至2017年才普選,候選人需要得到25%的委員提名,至2017年後才降低門檻。

增5立會議席 不取消功能組別

副會長梁美芬提倡2012年先擴大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選民基數,到2020年增加5個議席,由不屬於任何功能組別的選民從區議員中選出,從而達至「一人兩票」。

另外,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昨到屯門區議會諮詢政改意見。他會後表示,政改諮詢到目前為止,各界反應都是理性及相當務實。

社福界一筆過撥款

愛恨一筆過撥款
2007年9月6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對一筆過撥款可謂又愛又恨,一方面可以藉此靈活運用撥款,集中火力提供最適切服務,另一方面卻為此須與公務員薪酬架構脫,令機構有可能肥上瘦下,剝削前線員工的薪酬。

現時全港共有13,000名註冊社工,絕大部分任職非政府社福機構,提供的服務佔全港社福服務九成。政府在2001年前以實報實銷方式,向非政府社福機構提供撥款資助,機構提供的服務只需符合撥款準則即可;但01年起,當局實施一筆過撥款(又稱「整筆撥款」),以舊資助模式下的人手編制作為基準,按人數及職級,對照同等職系的公務員薪級中位數計算,每年為非政府社福機構提供一筆過撥款,總金額約70億元,此舉令機構可靈活運用資源,但同時要自負盈虧。

2003年,政府在經濟不景下,以「資源增值」和「效能節約」為由,削減撥款基準9.3%,令一筆過撥款減至現時每年68億元,部分機構唯有透過削減員工薪酬來維持營運,令非政府機構社工與社署社工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隨政府今年宣布公務員加薪,「同工不同酬」的情進一步惡化,觸發社福界爭取每年增撥約6億元,即抵消當年削幅,回復2000年水平。

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有部分前線員工,不滿管理層以靈活運用資源為名、肥上瘦下為實,壓榨員工薪酬,因此要求政府取消一筆過撥款制度,重回實報實銷的舊路。為免令外界覺得社福界對一筆過撥款態度分化,20多間社福機構的管理層昨日在社工遊行前,在早上率先召開聯合記者會,實行「先發制人」,指出機構經營困難,財政儲備乃用作未來支付員工的長期服務金,並非肥上瘦下;他們又力挺一筆過撥款具彈性,但希望政府不斷檢討和完善有關制度。

明報記者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青少年社會參與

參與社會事 港青多講少做
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於網上討論區「吹水」,原來是香港青少年最常參與社會事務的方法。一項調查顯示,雖然近八成青少年認同自己有責任參與社會事務,但大部分人只會跟家人、同學或在網上討論區談論時事,少有參與遊行、簽名等社會運動或了解政府施政。調查機構指出,青少年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政府不重視他們的聲音,令他們不熱中參與實質的社會行動。

「突破」機構於7月抽樣向14間中學共1300名15至19歲的學生發問卷,逾八成受訪者認同自己有責任維護大眾利益並願意貢獻社會。超過八成受訪者對香港有歸屬感,64%為自己的中國人身分感自豪。

不過,近八成受訪青少年認為,自己不能影響政府的決定。公民參與方面,近八成受訪者曾跟家人、同學或在網上新聞組討論時事,96%表示有留意時事,但只有22%曾參加簽名、遊行等活動。

突破社工促增渠道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認為,結果顯示青少年有良好的社會意識,對中國和香港有強烈歸屬感,但政府沒有足夠渠道讓青少年表達意見,令社會意識難以轉化成實際的公民參與,只停留在認識和關注社會事務的層面。他指05年特首曾承諾籌組青年議會,但卻無疾而終。他促請政府增加渠道,讓青少年有效參與公共事務。

田家炳基金會

田家炳儉己疏財捐輸
八成身家獻教育 慳家月花3000

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的事業,亦造就許多無懼艱難、捨己為教育的動人故事。本報教育組今日起連續兩星期推出「教育有心人」系列,報道那些對教育上心、有心及盡心的人物故事。

田家炳是最慷慨又最儉樸的富商,多年來傾囊捐助香港、內地教育,建設一所又一所學校,大半生奮鬥得來的財富逾八成獻給教育,累積逾10億元。他過簡樸至極的生活,每日出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鐵、火車,同一件西裝可穿著逾40年,每月開支不過3000元。「節儉自已,慷慨教育」的他對教育捐助不帶絲毫吝嗇︰「會一直捐,捐到沒有(錢)為止。」

出入搭公車 穿舊衣舊鞋

現年87歲的田家炳,被譽為香港「人造革大王」,廣東省大埔縣出生,曾在越南、印尼經商,50年代來港從事人造革工業。初中失學的他,深切體會教育的重要,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捐助各項慈善事業,當中九成屬教育捐助,至今幾乎全國都有「田家炳學校」。田家炳對教育一片熱忱,深信唯有教育才能興國,捐錢是為拋磚引玉︰「我是真心希望提倡教育,希望激勵大家辦好教育。」

明明是億萬富翁,田家炳卻過得安然淡泊,躬行節儉。他放在口袋的手表,是山東師範大學送的紀念品,價值才幾十元;一套西裝穿了幾十年,都變色了,上一對舊皮鞋穿多年,他捨不得丟掉,後來到雲南看學校時掉了鞋底,寸步難行,當地人買一對皮鞋送他,一穿又是幾年。

田家炳認為,若每人每天扔一個水樽,全港700萬人就會扔掉700萬個,故他得先做好自己,不浪費資源。他出門備水樽、帶肥皂,擦過的抹手紙也不丟,白紙得前後頁都寫滿字才扔,能省的都省,因為「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擔,享受的都是社會資源,所以珍惜每件東西,包括一張紙,想到它製作出來經過許多程序,我就不敢浪費」。

他吃的多是豆腐青菜,又沒有私家車,出外靠火車地鐵,如此克制物慾的生活卻非刻意,也不覺得苦︰「只要幾元(坐火車),就很舒服把你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家人耳濡目染 家務不靠菲傭

田家生活充分體現客家人的簡樸,田家炳9名子女深受他的影響,殷實省儉。太太也持家有道,連家務亦不用菲傭多做,田家炳說︰「她完全不是有錢太太,是個鄉下婆的樣子。」據知,他與太太每月開支3000元。樸實的他,自言不適合做生意︰「稍為偏門的都不會做。」他早已把化工廠交予兒女打理,現時基金會的收入來自其4幢工業大廈的租金。

明報記者 曾媚

長城基金會

長城基金邀企業贊助
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不久前,網上出現了名為「長城基金會」的組織,並公布了募捐方式,據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說,網上的基金會是由八達嶺管理處主辦,而中國長城基金會尚在籌備中,未具合法身分,正報政府審批,年內通過審批「還看不到希望」。

每1公里樹立保護里程標誌

北京一名書店老闆表示,如果有機構能公開、透明地把籌集的資金用於文化遺產保護,他樂意捐助,「能拿出多少錢說不了,但起碼還是會參與,看到長城不斷給破壞,大家都挺痛心的」。

根據中國法律,成立長城基金會需要啟動資金800萬人民幣。對此,中國長城學會已經有了打算,董耀會說﹕「我們制訂了長城里程碑計劃,在長城沿線每隔一公里的地方樹立保護標誌,每一段長城都將由某個企業或個人志願保護。而在0公里處認保的企業將出資800萬,在我們發布這個消息後,有3家企業願意參加。」

政府謀策企業斥資百姓出力

文物專家羅哲文說﹕「雖然鄧小平早就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但目前的保護原則依然是『政府主導,民眾參與』,這個原則短期內不會改變。」董耀會稱﹕「政府推動力量是很重要,但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政府代表人民利益,但並不是說政府就要替民眾做每一件事情,應該是政府出政策、企業出資金、民眾出力量,這樣就構建了一條保護長城的『長城』﹗」

呂大樂﹕世代之爭 關乎政治

呂大樂﹕世代之爭 關乎政治
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年過中年的朋友很認真的對我說:「不幸的是,時間仍然站在我們這一邊。」他有他的道理。

道理之一是主流意識形態仍是阻礙價值轉變的重要力量。無論我們對主流意識形態如何有保留,甚至覺得應該加以批評,但現實是它總是較新的價值觀更易找到接棒人,比想像中更有條件延續下去。問題倒不在於社會的惰性,而是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上利益分配佈局關係密切,要徹底擺脫它的影響談何容易,而與此同時,現存的意識形態系統往往有辦法將種種新觀念、價值「納入正軌」,令它們失去了原有的尖銳特點,變為建制的一環。

道理之二,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社會轉變的關鍵不在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理論上,上一代人總會過去(至少不可能長生不老),由下一代人所替代,因此新一代人的價值、關懷總有一天可以取而代之,從邊緣的位置晉身成為主流。問題是這個替代過程能否出現,決定於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已經建立一種容許並且鼓勵輪替的社會機制,而不是一個人口自然更替的結果。沒有輪替的機制,什麼新思維都會流於空泛,難以在短時間之內轉化為推動革新的具體政策。

原班人馬 支配大局

但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改朝換代之後,但卻又是由原班人馬支配大局。在過去四分一個世紀的政治過渡期裏,建制內外,新面孔是極少數。所以,雖然我們的政府由不干預轉為大有為之後又再退回到「大市場,小政府」,在姿勢上一轉再轉,但是擔當主要角色的人物,還是來自同一個核心。至於建制內外的保守派與反對派,基本上亦是「堅定不移」,沒有內部的更新;在同一個時期裏,其他國家的執政黨及在野黨早已出現過好幾次換班,只有香港的始終如一。不幸的是,香港政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縮影,而不是例外。

我那位中年朋友之所以認為「時間仍然站在我們這一邊」,是因為他明白香港人夠彈性,「要做,實做得到」。於是無論是政府、保守派還是反對派,永遠「從善如流」,群眾覺得這樣不好,他們會略作調整,群眾對那樣不受落,他們也可以調整一下。但一切都只是表面工夫,而結果就是陽奉陰違,「掛羊頭賣狗肉」,又或者可以理解為「政治包裝」,缺乏真實的內容。在香港,只有「見招拆招」,沒有大動作或思維上的突破。

或者讀者會表示:放過他們吧!以政務官為主體的新特區政府並不習慣堅持己見(用另一種說法,是沒有政治意志),也很少會問為什麼,而是多從管理技術層次考慮問題。所以當社會上要求環保、文化保育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時,領導班子捧出了「進步發展觀」,旨在平衡,減低政治壓力,而這並不表示從此環保、文化保育等概念就能打入建制,在領導班子中找到一位有此政治承擔的代言人,並且成為管治新思維的一部分。

關於我們的政治保守派,他們從來沒有在政治思維上做過工夫(所以,嚴格上我們只會在香港見到保守的政治行為,而不是保守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多年以來,只要靠近掌權的系統(有時是香港政府,有時則是北京),小罵大幫忙,就已算是大功告成。在政治思維上,保守派差不多全交白卷。至於反對派,其實早已變為一股道德力量;每到重要關頭,他們總是回到中港之間的矛盾(具體而言是一種互不信任的關係),於是相關的評估完全決定於反對派有無堅持原則(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政治道德立場)的問題,而不是他們有無嘗試介入現實政治議題,有無跟建制及民眾展開新的對話。

在這樣的情下,香港政治的建制內外、左中右各派之中,沒有促進政治辯論的黨內路線之爭,也無真正管治思維與班子的更替。表面上這是一種抗拒政爭的風氣,實質上由特區政府領導層以至建制外的反對派,從來都是一種一元化系統,沒有新舊交替這一回事。

這並不是說香港社會沒有新思維,而是在它們出現之後,迅速便會在既定系統之內消化,沒有造就新人上場,把新的意念貫徹執行。時間未會如期望般的轉到年青一代的一邊,因為必須通過輪替,新一代的價值觀念才不至於由上一代人包辦代替,將來才有認真實踐的機會。但現在我們還未有好好建立這個促進更替的機制。

所以,最終,世代之爭是關乎政治——特別是民主政治。沒有輪替的機制,上一代不會落車,而新一代也沒有機會上車。

【呂大樂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瀋陽慈善日」

瀋陽今日度過首個慈善日 (20:34)
2007年9月1日

九月一日是首個「瀋陽慈善日」,也是中國首個副省級以上城市、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確定的慈善日。

在首屆「瀋陽慈善日」當天,瀋陽市倡導全市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捐一日工資」、駐瀋部隊官兵「捐一日津貼」、個體勞動者「捐一日利潤」、中小學生「捐一日零錢」、普通市民「捐一元善款」的「五個一」慈善日系列捐贈活動。

慈善日期間,瀋陽市還開展了慈善義拍、義賣、志願者慈善貼花募捐、發行「瀋陽慈善日」紀念幣和紀念郵品、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資助貧困大學生、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等一系列活動。

同時,為了使慈善日活動得到社會更高的關注,中華慈善總會與瀋陽市政府聯合在今日舉辦了中華慈善文化(瀋陽)論壇。瀋陽市副市長祁鳴表示,希望通過這項重要活動,進一步擴大瀋陽慈善日的影響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