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10

助更生者就業

團體助更生者就業
促政府外判撤審查
【明報專訊】更生人士重投社會,往往面對僱主歧視,協助釋囚的社區組織協會促請政府以身作則,訂立清晰機制和指引,訂明個別工種不設品格審查,特別是外判工,長遠則應立法消除就業歧視。

有3次偷竊和打架案底的阿寶(假名)兩年前再「出冊」,輾轉覓得餐廳侍應一職,卻未敢坦白自己有案底,僱主不時讚賞其工作表現,亦把帳目和人事管理讓他處理,他獲升職為主任後承認自己有案底,僱主卻不再容許他管理帳目,更懷疑他曾經「落格」,心灰意冷的阿寶只好離職,他慨嘆﹕「我的升遷已跟工作能力無關,而是我有沒有案底。」他直言,當更生人士「無得食無得住」,便不會在乎多添一次案底,反而犯事被拘捕可解決食住問題。

團體:遭歧視 投訴無門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將於周二討論這議題,社協昨日舉行論壇,出席的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和社協組織幹事吳衛東質疑,政府容許干犯輕微罪行並在3年內沒有重犯的更生人士考取保安員牌照,卻有案例顯示不容許他們入職政府外判的搬運清潔用品工作,政策明顯自相矛盾。

吳衛東補充,政府外判工現時遭歧視卻投訴無門,公務員卻有多個途徑申訴,認為當局應設立有關上訴機制,並說明現時有何政策法例保障更生人士免受就業歧視。

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防止虐待兒童會

財案年撥500萬支援
團體倡加碼護幼
【明報專訊】繼商場掟女跳樓案後,昨又發生失婚母親攬子跳橋慘案,再次響起家暴警號。日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建議每年撥款500萬元,設立全新的家暴受害人支援計劃,支援800名虐偶或虐兒個案等的受害人。有保護兒童組織希望政府再增加撥款,幫助受父母離婚影響的兒童,鞏固香港的未來「支柱」。

6月開始 計劃已招標

社署指出,有關計劃包括情緒支援、陪伴事主出席司法程序,並提供法律、居住、經濟、臨時撫養權、學校及醫療評估等資訊及支援。

計劃預計於今年6月開始,將招募義工協助事主建立互助網絡,減輕他們的恐懼及無助情緒,早日回復正常生活。社署已收到多間非政府機構投標,甄選審核結果將於3月尾公布。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雷張慎佳歡迎政府的計劃,該會亦已投標申辦。

不過,雷太批評政府不斷提出鞏固工業等「支柱」,但兒童是香港未來的重要支柱,預算案卻無顯著字眼關懷他們。雷太說,受害人支援計劃暫時局限幫助家庭暴力的「證人」,其實本港離婚個案連年高企,倍之於刑事家暴案件,不少正辦理離婚的家庭中,兒童每日生活在衝突和不安全環境,痛苦漫長的折磨可能會影響他們成長。雷太認為政府應該增加撥款,擴大計劃範圍,令受到父母離婚影響的兒童能有更多保護。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跨區戒毒機構超荷

觀塘元朗重災
跨區戒毒機構超荷
【明報專訊】青少年吸毒調查推算全港有2萬名中學生曾吸毒,當中以觀塘及元朗最重災,兩區各估計有逾2000名吸毒中學生。但現時並非18區均有戒毒支援服務,不少戒毒機構須跨區支援,有前線社工指現時每名社工要處理達40個案,人手嚴重不足,促加強人手及購置醫療設備。

1社工跟40個案

現時一間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需要服務附近2至5個地區,其中服務荃灣、葵青及屯門區的明愛容圃中心社工督導主任馮慶球表示,該會現時8名社工負責約300個案,不少社工每日工作10多小時,除了個案管理,還要兼顧學校講座、小組輔導、外展工作等,「有人更做到病」。

倡增駐場醫護加快療程

路德會青欣中心主任鄧國禧認為,醫護與社區中心合一可助短期戒毒發展,建議政府為機構增聘駐場醫生、護士及購置超聲波掃描器,可加快戒毒治療。

預算案建議注資30億元到禁毒基金,包括在深水、荃灣/葵涌、黃大仙/西貢和港島增設輔導中心,禁毒專員黃碧兒表示,未來將加強戒毒治療中心的資源,發展短期戒毒模式。

教育局表示會在短期內發出通函,鼓勵中小學於下一學年發展一個包含禁毒元素的校本《健康校園政策》,重點助學生發展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抗拒誘惑的技巧等。當局亦會在3月中旬向學校派發資源套及舉辦研討會,分享抗毒經驗。

倘獲復耕牌 菜園村10月搬

倘獲復耕牌 菜園村10月搬
【明報專訊】一直以「不遷不拆」的石崗菜園村關注組昨日宣布,關注組、反高鐵大聯盟和政府會面後,三方確定以共同重建家園為目標,並已擬定重建未來時間表,故村民已同意於10月搬出菜園村,大前提是政府須守諾,在之前確定向每戶村民發出農業復耕牌照。

盼「魔鬼不在細節」

本周日為政府特惠賠償登記截止時間,村民將和政府作登記,並遞交復耕牌照申請,要求每戶均可復耕。反高鐵大聯盟發言人葉寶琳表示,希望「魔鬼不在細節中」,政府能合理審批申請,不會設置障礙,若一切順利,就會搬村,否則可能繼續堅持。

5月新村土地成交

菜園村村民昨晚9時半就在村內召開大會,與政府代表會面,會上村民與政府擬定的重建未來時間表,包括5月時新村的土地將成交,新村會於10月中會建成供居住。

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表示,雙方已同意朝10月中搬村方向進發,若村民能滿足漁農署復耕計劃申請要求,就會發出牌照。

元宵節報告重建詳情

早前每逢大時大節,菜園村都會舉辦活動,吸引市民及支持者入村參加。本周日是政府特惠賠償方案的最後登記日期,亦是元宵佳節,菜園村關注組將於當日下午4時,於村內舉行元宵團拜,並向反高鐵運動參與者報告重建菜園村計劃詳情。

鎖羅盆再失高生態價值地

鎖羅盆再失高生態價值地
地署指屬私地 環團促納保育
【明報專訊】荒廢逾30年、距離沙頭角約10分鐘船程的鎖羅盆村,繼2008年被揭發逾千棵大樹遭砍伐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本周二到該處觀察,發現再有一幅面積等於2個標準足球場的高生態價值土地遭移平,當中包括紅樹林、海草脇、淡水濕地及風水林等多種生態環境。基金會估計,大規模的開發活動可能已破壞稀有褐扁顱蝠在港的唯一棲息地。

移平濕地紅樹林 面積2個足球場

漁護署表示,該署定期派員到鎖羅盆村一帶巡查,近日發現有清除植物工程,由於涉及範圍為私人土地,該署已通知地政總署跟進。地政總署表示,鎖羅盆村內絕大部分為集體契約私人農地,在這些私人農地上開墾及砍樹並無違反地契條款。北區地政處並無接獲村民更改地契的申請。

地署﹕無違反地契

本周二到鎖羅盆視察的基金會高級環保主任梁士倫,批評政府一直未有制訂政策,保育具高度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他日前到現場視察,發現原本綠油油的原始生境變成沙塵滾滾的地盤,上面擺放覑重型機器,「看覑自然環境被破壞,竟然無法阻止,政府束手無策,不能單說一句是私人土地就算」。他促請政府盡快將該處未被破壞的土地,劃為保育地帶。

08年遭大規模砍樹

鎖羅盆位於船灣郊野公園外,除了由沙頭角坐船約10分鐘,經沙頭角海可直達,亦可由烏蛟騰出發,經荔枝窩步行約3小時抵達。由於交通不便,該處一直人舻罕至,但隨覑禁區有望開放,鎖羅盆於08年首次被發現大規模砍樹活動;基金會日前到該處巡視,發現破壞範圍進一步擴大,沿覑岸邊的紅樹林幾乎消失,新開闢的混凝土行人路從岸邊一直伸延至內陸,總長度至少半公里,一直伸延至荒廢的鎖羅盆村。

明報記者 馬耀森

Thursday, February 25, 2010

樂施會早被指屬非法

樂施會早被指屬非法
2010年02月25日
【本報訊】樂施會被內地教育部門封殺事件有新進展。原來早在本月初,廣州多間大專院校的校內網頁,已上載樂施會是非法組織的消息,呼籲學生不要參加樂施會舉辦的志願活動。內地教育部新聞辦公室,未有回應是哪些人上載資料到學校互聯網。

教育部不知誰上載

有線電視昨日報道,在農曆新年前,廣州多間大專院校的網頁已上載樂施會是非法組織的消息,學校更自行組織學生參加志願活動。教育部新聞辦公室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表示,不知道哪些人上載有關資料到大專院校的互聯網。樂施會表示,教育部仍未回應封殺原因。

教育部早前向全國高校發出一份名為《防止香港樂施會招聘大學志願者》的緊急通知,批評樂施會向內地滲透、與維權組織合作,並指該會負責人是反對派骨幹。

樂施會資料顯示,該會董事局主席盧子健是民主黨成員、副主席陳智思是前行政會議成員、董事何芝君是反高鐵停撥款大聯盟成員;此外,前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也是董事局成員。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樂施會停內地學生實習計劃

樂施會停內地學生實習計劃 (20:23)
據內地大學的網站引述教育部黨組通知,要求學生不要參加樂施會的義工實習,樂施會已暫停有關計劃。

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網站發出中共教育部黨組織發出的緊急通知,指香港樂施會的中國分部自2005年以來一直與境內部分維權組織開辦大學生志願者培訓項目,安排合適人選到各城市實習。通知指香港樂施會屬於竭力向中國「滲透」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為「反對派」骨幹,要求各大學斷絕與它來往。通知又要求大學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實習的組織管理,認真做好就業指導服務,進一步加大對特殊群體畢業生的就業扶助力度,防止畢業生到所謂維權機構實習。

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表示,不知通知的真偽,亦沒有收到教育部的解釋和聲明,他強調,樂施會在國內的活動一直守法,在內地的合作伙伴八成是政府機構。

廖洪濤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會方的工作一直不涉及政治,也不違反法律,也不會挑戰中國政府。

他表示,樂施會在內地的扶貧工作是與內地的合作夥伴工作,直接參與的很少,八成合作夥伴是政府或政府認可的組織,包括共青團,但亦有非政府組織。

他說,樂施會從2006年開始,已協助北京、廣東及山東等地40多名社工系畢業生到合作夥伴機構實習及做志願者,今年原計劃招募16人,現已停止計劃。

(即時新聞)

樂施會歡迎監督內地工作

樂施會歡迎監督內地工作 (15:40)
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表示,樂施會在內地的工作一直守法,歡迎各界繼續監督樂施會或樂施會合作伙伴的工作。

對於教育部黨組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防止樂施會中國分部在內地大學招募大學生義工。廖洪濤表示,他不認為是與樂施會接觸內地愛滋病人的工作影響,指有關計劃與內地的政策一致。

他表示,樂施會一直嚴謹監督在內地的合作項目,不違反法律,在內地的財政控制亦相當嚴謹。樂施會歡迎各界繼續監督樂施會的工作,以及樂施會與合作伙伴的工作,有意見或問題,可以直接和樂施會接觸。

(即時新聞)

樂施會不擔心影響合作

樂施會不擔心影響合作 (15:27)
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表示,不擔心教育部發出通知,影響日後的合作關係,他們是從事人道救援及扶貧工作。

廖洪濤在記者會上表示,在過去4年,他們曾招募40多名內地大學生義工,其中3成日後到非政府組織工作,這對大學社工系學生,了解弱勢社群,是很有幫助的。

他表示,不擔心事件影響日後的合作關係,他們保持樂觀的態度,而有關通知已從公共網站中刪除。

他指出,樂施會義工的個人政治取向及興趣,不會影響到扶貧及救援工作。

(即時新聞)

樂施會強調在內地一直守法

樂施會強調在內地一直守法 (15:20)
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強調,樂施會在國內的活動一直守法,在內地的合作伙伴八成是政府機構。

本港傳媒報道,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防止樂施會中國分部在內地大學招募大學生義工。通知指香港樂施會屬於竭力向中國「滲透」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為「反對派」骨幹,要求各大學斷絕與它來往。樂施會北京辦公室負責人說,他們正在了解情況,不明白教育部為何發出有關通知及涉及哪些項目。

廖洪濤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會方的工作一直不涉及政治,也不違反法律,也不會挑戰中國政府,而會方至今未收到內地教育部門的解釋。

他表示,樂施會在內地的扶貧工作是與內地的合作夥伴工作,直接參與的很少,八成合作夥伴是政府或政府認可的組織,包括共青團,但亦有非政府組織。

他說,會方也會向內地大學社工系畢業生招募義工,以提供實習機會,今年計劃招募十六人,現已停止。

(即時新聞)

教育部阻大學生參加樂施會

教育部阻大學生參加樂施會 (15:10)
本港傳媒報道,教育部黨組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防止樂施會中國分部在內地大學招募大學生義工。

本港無電視新聞報道,有關通知指香港樂施會的中國分部自2005年以來一直與境內部分維權組織開辦大學生志願者培訓項目,安排合適人選到各城市實習。

通知指香港樂施會屬於竭力向中國「滲透」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為「反對派」骨幹,要求各大學斷絕與它來往。

報道引述樂施會北京辦公室負責人說,他們正在了解情況,不明白教育部為何發出有關通知及涉及哪些項目。

通知又要求大學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實習的組織管理,認真做好就業指導服務,進一步加大對特殊群體畢業生的就業扶助力度,防止畢業生到所謂「維權」機構「實習」。
教育部關於樂施會通知全文 (15:18)
中共教育部黨組織關於防止香港「樂施會」中國分部通過互聯網在我國高校招聘「大學生志願者」的緊急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教育(高校)工委、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黨委:

據有關部門掌握,2005年以來香港「樂施會」中國分部一直與境內部分「維權」組織合作開展「大學生志願者」培訓項目。近期,該機構決定採取「互聯網群發」方式,將招聘信息直接發布到境內各高校指導中心,鼓勵院校教師推薦人員,再由其篩選出「合適人選」安排到各大城市有合作關係的「維權」機構實習。實習期為2010年3-6月。

香港「樂施會」屬於竭力向我內地滲透的非政府組織,且其負責人是反對派骨幹。鑑於我教育系統特別是高校的特殊性,要斷絕與其任何來往,不與其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統一思想,提高警惕,認識到香港「樂施會」招聘我「大學生志願者」的用心不善,切實做好防範工作。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強對香港「樂施會」在我高校招聘「大學生志願者」的監控,特別是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我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及校園網招聘信息版面的管理。高校廣播電視、校報校刊、板報牆報和校園網等不得刊載任何與所謂培訓項目有關的信息。

二、要求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及各院(系)不得以任何形式為所謂培訓項目推薦人員。如發現師生已參與所謂培訓項目,要立即採取妥善措施加以勸阻,並做好教育引導工作。

三、規範學生社團活動審批程序,堅決防止香港「樂施會」及其合作機構以資助、贊助等形式,在校內宣傳造勢。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實習的組織管理,認真做好就業指導服務,進一步加大對特殊群體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力度,防止畢業生到所謂「維權」機構「實習」。

各地和高校在開展工作時,既要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又要內緊外鬆、注意方式方法,防止別有用心的人的藉機炒作。凡涉及重要情況,要及時報告當地黨委、政府和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
2010年2月4日

(即時新聞)

大嶼山保護動物NGO

大嶼山國際啤酒競賽
2010 年3月13日, 上午9時半登記, 10時起步
大嶼山動物保護協會
http://www.pals.org.hk/

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v=info&ref=ts&gid=5472304711


競賽範圍:-
全長5公里,由塘福麻布坪監獄出發,沿引水道、大嶼南道、到下長沙。沿途中須於各中途站飲下一少量啤酒,各站亦為參賽人士提供飲用食水。

獎品:
* 個人男子獎
* 個人女子獎
* 最先隊伍獎(最小4人成隊)

* 最佳打扮獎

賽事籌得所有款項將全數捐增大嶼山動物保護協會http://www.pals.org.hk/) 及 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v=info&ref=ts&gid=5472304711)。

參加辦法:

網上即時發記:http://regonline.activeglobal.com/Checkin.asp?EventId=817575

下載報表格: http://www.sportentry.com/files/beerdash2010entryform_en.pdf
之後請將填妥表格電郵到: lantaubovine@gmail.com ,註: 大嶼山國際啤酒競賽

賽後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到下長沙南非餐廳 'the Stoep'午膳

當日成人套餐為hk$160,包小食飽點、雞、沙律和烤時菜,不包飲品。小童套餐為hk$50,包特大熱狗一隻、薯片和飲品。有意訂坐人士請於 3月7日前至電:2980 2699 。

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

57%網民認同文責自負 (21:54)
一調查發現,57%受訪網民認為,網上討論區出現侵權、誹謗及侵犯私隱等法律風險時,應由發文者承擔。
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在今年2月中透過5個網站訪問約5000名網民,調查結果顯示,網民都很理智,並非常珍惜網上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87.7%網民為了能暢通無阻交流資訊、抒發感受和看法而願意文責自負或由網站和發文者共同承擔責任。

有57.4%網民認為,當用戶在網上討論區的留言出現如侵權、歧視、誹謗、私隱等法律風險問題時,應由發文者負責;30.3%認為應由網站和發文者共同負責;只有11.5%認為應由網站獨力負責。

調查又發現,當網站收到投訴指用戶的言論含侵權、歧視、誹謗、私隱等成分,35.5%網民希望給予限期,讓用戶自行決定應否刪除;18%希望讓用戶直接與投訴人調解;14%希望無條件保留有關言論;8.4%表示有理據要對簿公堂;23.6%希望網站自行刪文了事。

換言之,超過75%網民希望有適當渠道處理被投訴的言論,不願意讓網站單方面刪除言論。

調查也訪問41個網上服務供應商,結果發現,所有業界都認為,必須尊重網民的言論自由,不應隨意禁制網民發表意見,供應商要盡可能合情、合理、合法地處理網上言論的投訴。

大部分網上服務供應商過去12個月都有收過有關投訴網民言論的信件,投訴內容主要涉及中傷、誹謗、失實、版權、歧視和私隱。網站大都刪文了事,也有交由律師處理,或與投訴人商討解決方案。

不過,60%業界認為,現在的法律制度不能有效保障網上內容和服務供應商。

調查又發現,不少網站已進行自願性審查討論區內容,確保網站運作符合法規。

調查機構表示,如果要網站自行處理網上言論問題及承擔法律負責,會對小型網站,造成沉重負擔,促請香港政府正視網上資訊流通的問題,完善法規。

另外,為保障超過430萬名香港網民享有合法交流和自由資訊傳遞,提升網上服務水平及帶動互聯網服務發展,互聯網專業協會和10個網上服務供應商今天宣布成立「網上服務供應商聯盟」。

(中央社)

Monday, February 22, 2010

活化工廈逼走藝術家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
活化工廈反逼走藝術家 白雙全遷出伙炭

(明報)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黃津珏與白雙全。

黃白二人中學時是同學。黃津珏會考後到英國 升學 ,大學主修音樂,現在是自由身音樂製作人,參與民間電台廣播,寫過樂評和雜誌稿,有時做做運輸幫補收入。政府的活化工廈計劃導致區內工業大廈單位租金上揚,觀塘區內的音樂同好不能負擔租金,又有工廈業主寄望政府重建收地,不肯與經營搖滾樂表演場地的音樂同好續約;有見及此,他發起了「自然活化合作社(自活社)」,替使用工廈的創作單位發聲抗議爭取權益。

白雙全是香港中文大學 出身的藝術家,曾在海外多次參展,作品集有兩集《單身看》。他的單位「二樓五仔」是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的發起單位之一。試過蒙著眼跟團去旅行,用相機代替眼睛觀光。黃白二人對本地自主藝術空間的發展,都有頗深入的參與。

下面是二人的對談。

本地的創作環境

錄音室裏有許多拆開了的電子組件,零散放在各處。我們坐在錄音室後面一個有一扇大窗的房間。我拍照,他們對談,我間中也提出意見。

「現在創意工業很難做。試過接到委託,要製作一首兩分鐘左右的配樂,做兩個版本,二選一,工資只得九百元。最後客人還想在選好版本之後將工資減半!這樣我情願去送貨。」黃津珏用這個事例起頭,他認為香港做創作的環境很差,節奏太快,往往為了快起貨就「抄巧改款」,扼殺了原創的空間。

官僚制度對藝術的滲透也很嚇人,大規模的藝術活動已成為申請資助的手段,規模加大,同時應付行政的時間和成本都增加,許多時候搶走了藝術創作方面的時間和資源。白雙全在香港藝術界的經驗裏,明白到此中利害。除了租金,要面對的難題也有一大籮。但活化工廈是直接影響到生存空間的政策,不能坐以待斃。

不斷升溫的運動

自活社發起遊行,將會去多個政府部門請願,昨日到藝術發展局的遊行是第一站。「其實已經被許多人問過,為什麼去藝發局。藝發局雖然只是政府架構裏面的小角色,與活化工廈政策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這步是象徵的層面上做的;藝發局方面也很配合,會派人出來收請願信。信裏面有一些調查項目,是我們認為藝發局在活化工廈的前題下,應該為藝術界搜集的資料。」黃津珏又說,之後運動會升溫,一定會遊行去發展局找林鄭月娥。第一波的運動參與的主要是文化界的朋友,第二階段想工場和廠家都參加,因為事件與他們都有關係。

活化工廈政策之下,得益的就只有地產市場。一直在工廈裏面靠廉宜租金維持的藝術單位,卻被連根拔起,快要煙消雲散。白雙全談到伙炭藝術工作室群組的發展,最初由一班中大藝術系學生,為了找廉租單位來製作藝術系的功課,然後大學教授都加入租戶行列,到近年地產商贊助搞開放日,吸引了公眾注意,是活化工廈的契機之一;政策推出之後,租金也上揚了,他考慮明年會遷出伙炭。黃津珏察覺到,創作社群會對沒利可圖的空間作出填補﹕「用火炭做例,當年大量工廈單位空置,政府不知該做什麼,地產商又不知該做什麼時,那裏就有創作人走進去。現下政府急著要為工廈做些什麼,是揠苗助長。」用市場的無形之手,拉起高地價政策之下死剩的創作單位,讓人見到便以為苗長得快,這是筆者的聯想。「真正地為工廈帶來生機的是我們這班人。現在所說的活化工廈,根本就是抄襲民間藝術單位的求生手段,來向地產商獻媚。現下的情况真的太離譜,不能保持沉默。一定要嘈。」

理想的空間

黃又談到音樂製作和工廈的關係﹕「畫畫的還可以在家畫。但搞音樂要錄音,用唐樓的話至少要花幾十萬做隔音工程。近年搞的創意辦工室,也不可能接納音樂製作的申請。曾有人批評那些辦工室是動物圖式管理,我們可是連動物園都不會想關住的人。我們只能在工廈做。」他提到以前租觀塘建業街的單位,就算樓上是絲母廠,傍晚六時下班後,環境靜下來了,就可以做錄音的工作。還說工廈裏還有老鼠曱甴,搞創作的人能屈能伸,都不介意這些。「政府應該去修葺外牆和工廈的結構,凍結租金。能做到的話已功德無量。」

白雙全都贊成這種低介入性的措施﹕「當初伙炭找到地產商贊助,理想中的方案,是每人贊助幾百元用來付租金,當然是不可能的。」企業要報施,必定要做到全香港人人知。沒有宣傳效果的贊助,財團不會做。「看長遠的話,藝術家的收入來源,應該回歸到市場,脫離政府的援助。政府可以做的,是培養一種氣氛,讓藝術家能夠與主流市場接合。香港還欠缺一個畫廊體系,對在本地的藝術家身上去作長遠的投資。一個畫家賣三四張畫,就已經能生活好一段時間了,但現在香港的藝術市場,實在太淡。香港有足夠數目的藝術家,去支持一個活躍的藝術市場。政府想要一些藝術巨星,想要能吸引幾萬人參加的展覽活動,就得由根本做起,慢慢培養。藝術也是抽象的,不能只用一件件作品和一個個活動來做單位衡量。」當然,如果工作室的空間,都要被政府和財團收編,再由他們高姿態地分派,藝術家也許只能是一種副業了。

「如果你對政府說一件事它一定會實行,那會是什麼?」忽然間,白問黃。「減租吧,減租的幫助最大。不過也是天馬行空吧。」「都不算天馬行空,政府要做的話一定做得到。」白這句語帶相關。這政府什麼都做得出。

不能讓步

不過,與其求一部管治機器去明白被逼遷者的訴求,難道爭取時間和空間,抓取資本不是更重要嗎?「現在我們不是要管治機器去做什麼,而是要它不做什麼。不要以『活化工廈』之名來奪去我們的生存空間。沒有工廈工作室,我們絕對做不下去。」黃津珏斷言,白雙全接著補充﹕「用活化工廈這個名義的話,就不應該用來謀利。一開始『活化工廈』所發布的訊息,是幫藝術單位找空間,新聞上所訪問的都是相關的單位。但現在卻暗地裏向地產商做利益輸送,是完全地本末倒置。」

黃又繼續說﹕「再起酒店起商場,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我真不明白。這個政策推出之後,有關部門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說有九成人贊成,但一查之下原來只問了三十個人,而且全是來自建築和地產界的人。我們在火炭和觀塘都做過同類問卷調查,對政策十成反對。民間和政府,視野相差竟是這樣大。還要說政策的受益人是我們,簡真恐怖。這種荒謬的事情,一定要讓大家知道。」

文、圖 湯舜

編輯 徐志堅

Sunday, February 21, 2010

香港青年領袖同盟(UYL)

名校生試當難民
吃垃圾堆冷飯
【明報專訊】這春節假期天氣特別寒冷,但來自29間中學代表,自願經歷貧民生活,大冷天睡地板、在垃圾桶掏冷飯吃、無故被軍官騷擾、勉力以手作物維生。經此一「營」,原本生活安逸的青年,經歷了海地災民以及戰亂地區的難民生活,「原來難民每刻身處恐懼之中,每秒在溫飽線上掙扎」。

爬「地雷陣」「賣女」 被迫睡「天橋底」

香港青年領袖同盟(UYL)的66名中四及中六學生,來自本港29間傳統名校,剛參與了十字路口基金會舉行的兩日一夜難民體驗營。難民生活包括被軍官「虐待」,逼他們在地上爬過模擬地雷陣;吃飯得到垃圾桶找出飯盒,用手掏豆渣及冷飯來吃;又必須在限時內把報紙做成紙袋,賣給附近店舖,用來租地方棲身及上廁所。

在德望中學就讀中四的高天慧表示,「如不是參加這營,我可能正在家中煲台劇或溫書」,但結果她及同組「家人」因無法支付租金,被迫睡「天橋底」,又要賣掉組中兩個「女兒」供別人做小老婆還債,她說:「這當然是模擬情節,但想想,現實中真的有人要賣自己器官還錢,令我覺得很震撼。」高天慧表示,營內生活令人「從心底發抖」,每刻活在恐懼之中。

體會無法安身壓力更磨人

成功「交租」的人,雖然能逼在一間房內「打地鋪」,但也不會睡得安穩。半夜不停有飛機警報及坦克行駛聲音,還有「軍官」以電筒照來照去巡房,隨意拉人搜身檢查非法軍械。在凌晨3時,軍官還在攝氏5℃天氣下突然開大冷氣,令房間慘變「雪櫃」。經歷過後,聖約瑟書院中四生麥承思坦言,終於明白貧窮不單指吃不飽、穿不暖,而是一種無法安身的精神壓力。

立志為窮人爭取公義

他說,自己和朋友均來自中產家庭,雖然曾看紀錄片講述貧窮問題,但從沒有機會親身感受,「不用說海地和四川的災民,其實香港貧富差距亦非常嚴重,經歷這些後,我們應反思如何為窮人爭取公義。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也應以此為努力目標」。來自拔萃男書院中四生朱國豪亦說,UYL擴闊了他的國際視野,「看見世上很多人在承受苦難,當我們在爭取自由和更多福利時,他們只要求有安全地方棲身」。他目前會努力考好會考,希望將來可加入無國界醫生,到落後地區服務貧苦大眾。

明報記者 曾愛盈

文化界遊行 抗議活化工廈推高租金

文化界遊行
抗議活化工廈推高租金
【明報專訊】約300名藝術工作者昨由銅鑼灣出發遊行至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抗議政府推出的活化工廈政策變相令工廈租金上升,趕絕文化藝術工作者,要求藝發局發揮其角色,協助他們與政府相關部門磋商。

火炭呎租3年升四成

發起遊行的「自然活化合作社」發言人黃津表示,活化工廈政策操之過急,藝術工作者未能受惠之餘,反被逼遷、加租。據該社統計顯示,火炭工廈的平均呎租由06年的3.76元上升四成至09年的5.24元。他希望政府活化工廈之餘,亦能推出相應措施如凍結租金等協助藝術工作者。

藝發局行政總裁茹國烈對於活化工廈政策可能對文化界帶來的影響表示關注,指會積極蒐集意見,向政府有關部門包括民政事務局及發展局等反映。他透露,藝發局早前已決定進行一項「另類藝術空間」的調查,了解目前藝術空間的現及需要。

遊行隊伍示威期間三次停下,向後退十步,用以表示政府施政「大倒退」,最後把請願信連同早前不獲續租被迫遷的租戶的大門交予藝發局。

司法覆核 社運抗爭

智障童敗訴 成功爭學額
【明報專訊】一班智障學童及家長不滿教育局要求18歲智障學童須離校的安排,去年6月發動了多次的請願、示威、遞信,然而在立法會議員多次斡旋下,教育局仍未退讓。最終18歲智障學童唐偉庭由母親代表提出司法覆核,但法官張舉能最後判花名「唐唐」的唐偉庭敗訴,學童家長在炎炎夏日聞悉噩耗,在法庭前不禁聲淚俱下。

意想不到的是,教育局在覆核勝訴後讓步,以增加學額來解決問題。這個最後勝利,讓一班智障學童和家長喜不自勝,司法覆核敗訴時的烏雲一掃而空。有份參與抗爭的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成員張超雄說,絕不後悔提出司法覆核﹕「法官在判辭中提出新的理據讓我們參考,或許這令政府衡量過後,終在宣判後轉,撤除智障人士的18歲讀書年齡上限。」

張超雄﹕引社會關注不後悔

除了法官「襄助」,張超雄指出,提出司法覆核前,他們的抗爭未能得到廣泛傳媒報道,會見官員及上立法會多次也無所得;官司敗訴後,惹來社會明顯關注,雖不敢說這與事件的美麗結局有關,但亦是出乎意料。

張超雄覺得,司法覆核未必「萬能」,因為法庭不會輕易干預行政權力,加上挑戰政府部門的財政及勝負壓力之巨,小市民未必可輕易負擔﹕「一班家長學童只是小市民,首次參與社運,除了輸贏外,唐唐及其家人都要面對親友的意見及壓力;未取得法援前,更有訟費壓力。」儘管如此,他認為司法覆核讓市民與政府公平較量,希望訟費問題不會令市民卻步。

明報記者

香港動物政策網誌

香港動物政策網誌

http://hkanimalpolicy.blogspot.com/
本網誌旨在收集與記錄有關動物權益的新聞、評論、統計、影像等,以便資訊流通,利於討論教育。 歡迎大眾把親自撰寫或轉貼的文章投稿至本網誌編輯部,唯編輯部保留發表與否的權利。如為轉貼文章,請註明出處。投稿電郵:hkanimalpolicy@gmail.com。

本網誌為獨立運作,不屬於任何組織。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0

拆解正生的死結

拆解正生的死結
週一, 2010-02-15 11:20 — 謝冠東


Full article at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174


自去年八月正生被揭發在內地和日本有多項巨額投資,社會各界人士質疑為何正生不把金錢投放於改善正生學生的食宿。正生則辯稱該等投資是正生會經費而非正生書院的經費,並表示會把正生會與正生書院的帳目拆開以資證明,雖然令人驚訝地花了半年仍未拆完,相信那是一盤不能收拾的爛帳了。

然而,帳目問題以及正生會校方的人格問題並非我所最關心的。我最關心的還是梅窩學生和正生學生。一方面,梅窩學生到今天仍要每天花四小時來回上學,嚴重影響他的成長,有些更可能只是小學生——因梅窩小學校舍細小,只有六個課室,無法收容所有梅窩小學生——觀乎近來天氣嚴寒,大家更想像到那種五點幾起床的苦況;另一方面,正生學生則依然每天在劣等校舍讀書和生活。

這個問題如果要等正生會完成拆帳才能解決,我想對兩邊學生也是不公平。首先,正生的爛帳不知要拆解到何年何日;第二,我們不應因正生的帳目混亂而繼續懲罰兩邊的學生。(雖然,容許帳目混亂的學校繼續營運,是有可能會浪費公帑。)

為了兩邊學生的幸福著想,我們應構思解決方法。其實那解決方案實在十分簡單,正生和梅窩都需要校舍,而梅窩卻只有一幢校舍;梅窩學生有必要要在梅窩上學,那才能減少車程;但正生學生是住宿的,基本上學校設在何方,都不會影響了上學車程的問題。顯而易見,校舍應該交給梅窩學生,辦它的中小學一條龍學校。我相信正生要找空置校舍落戶不難,尤其近年殺校不斷;而即使真的竟然沒有任何校舍合適,那就為其再建一幢就是(即使是建在梅窩也可,如有合適空地),畢竟正生不是一般中小學,需要的建築物也不一樣。

現在的問題只是正生校方的執著,非要梅窩的南約校舍不可,實為繼帳目不明後的一錯再錯。我懇請梅窩和正生首先放下敵對,那就萬事好商量。讓雙方為兩大目標共同爭取:一方面為梅窩學生爭取原區就學,一方面為正生學生爭取新校舍,那就各有所得,皆大歡喜。雙方不再敵對,一方面爭取校舍時就少一層重大阻力,另一方面還因多了一個朋友而如虎添翼,何樂而不為?

相反,把對方樹立為敵人,只會落得互相廝殺,兩敗俱傷。尤其正生校方,梅窩人執著於南約校舍情有可原甚至合情合理,但正生就不要執著於南約校舍吧!早日和正生學生搬進新校舍,才是你們的目標吧,你又何必這樣樹立敵人,拖慢自己呢?捫心自問,這樣做法還是不是以學生的利益為先呢?期望正生校方早日發揮大愛精神,以梅窩及正生學生為念,早日放下執著,迎向光明的未來。

「香港體育苦主大聯盟」

體育苦主陸續有來
女子花劍培訓中心惹爭議

週二, 2010-02-16 13:08 — Wing

東亞運過後,霍震霆領導的港協暨香港奧委會(下簡稱港協)已準備討論是否爭辦2019年亞運會;而足球金牌到手後,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發展足球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然而,體育界所面對的問題似乎不單是政府的支持是否足夠,體育界自身的管治是否完善更值得關心體育的人士關注。繼有柔道運動員在東亞運期間發起「香港體育苦主大聯盟」上街抗爭後,今次到女子花劍項目的運動員遇到難題。

Full article at 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184

Friday, February 19, 2010

團體倡延續數千臨時職位

團體倡延續數千臨時職位
【明報專訊】最新公布失業率維持4.9%不變,就業不足率下跌至2.2%,經濟情改善。但青協及職工盟皆表示,青少年失業問題仍嚴重,財政預算案應延續數以千計的臨時職位,為青年進入勞動市場提供踏腳石。

失業率維持4.9%

統計處公布,2009年11月至今年1月失業率為4.9%,與上季相同,是去年初以來的低位;就業不足率由2.3%下跌至2.2%,失業率下跌的行業主要為資訊及通訊業、住宿業等。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說,新年期間營商環境改善,預期失業會進一步紓緩。他特別指出,青年失業率續下跌,15至19及20至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分別下跌至18.6%和9.9%。

據了解,政府正研究是否延續數千個臨時職位,職工盟李卓人及青協督導主任鄧良順指出,去年預算案動用16億元在未來3年創造6.2萬個職位及培訓機會,撇除展翅及再培訓等培訓名額,工作職位約有8000個,部分職位已因活動(如東亞運)結束而完結。

兩人表示,另外仍有3000多個為期3年的活動工作員職位會在下年度結束。他們指失業率未見明顯改善,青少年失業率仍約20%,有關職位可增加年輕人工作經驗及求職機會,希望政府延續。

社聯建議重開扶貧會

社聯倡17億助窮人 重開扶貧會
建議交津多納4區
【明報專訊】政府下周三(24日)公布新一年度財政預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提出10多項扶貧建議,要求當局最少將交通費支援計劃擴展多4區、為41萬基層學童提供上網費,以及增加綜援人士的租金津貼等。有關建議涉及17.3億元,估計可創造2200個職位空缺。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並促請政府重開扶貧委員會,應付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

社聯就預算案提出多項建議,方敏生強調,社聯並不是要求政府「派糖」,亦不認同一次過的派糖措施,例如過去兩三年政府派出800億元「糖」,當中八成是中層受益,而且是「派完就算」,社聯今次建議的措施是以「能力建設、幫助脫貧」,例如要求政府在未來數年增加安老院舍宿位及社區長期護理服務名額,同時為低學歷人士提供逾千個就業機會。

黃大仙三人爭一份工 必須跨區

方敏生不諱言,要求擴大交通費支援計劃變相是一種生活補貼,但政府若可以為在職貧窮人士提供助力,他們是可以自力更生,希望政府最少將計劃擴展至深水、黃大仙、觀塘及葵青等4區。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補充說,如果計算每區工作數目與勞動人口的比例(見表),黃大仙區是最低,差不多是三個人爭一份工,故一定要跨區工作,加上有關地區的無業家庭及低收入家庭等指標皆偏高,有需要交通費支援。

物價難追 促增綜援租津

蔡海偉續稱,2003年至09年根據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顯示,私人房屋租金約上升11.2%、交通開支升4.3%,但同期的工資中位數只上升6%,故除交通費外,租金是在職貧窮者面對的另一個沉重開支。

社聯指出,在現時約19.4萬獲發放租金津貼的綜援家庭中,有13.3%(約2.5萬戶)的實際租金是高於綜援租金津貼,例如3人家庭的租金津貼為3330元,若月租4000元,他們便約要補貼700元,故希望政府提高有關綜援金的租津。

方敏生批評曾俊華拒見

方敏生指出,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愈趨嚴重,因此政府應重開於07年結束的扶貧委員會。她指當年的扶貧委員會中有不少社會精英,例如王冬勝及蔡元雲等,政府可以有效掌握社會脈搏及制訂應對措施,而再次成立扶貧委員會亦可顯示政府對貧窮問題的重視。

方敏生認為,特首曾蔭權早前承認香港有貧窮問題是好開始,但她無奈指出,近幾年於財政預算案公布前約見財政司長曾俊華,但對方未答允會面,只交由勞福局長張建宗處理,反映司長輕視貧窮問題。財政司長辦公室發言人表示,已收到社聯對預算案的建議書,已將建議交予相關政策局研究。

明報記者 梁偉健 曾愛盈

高耀潔旅美趕著書

高耀潔旅美趕著書﹕
死前揭內地愛滋真相
【明報專訊】有「中國防愛滋第一人」之稱的維權醫生高耀潔,為保存中國愛滋病禍源自「血漿經濟」的真相資料,半年前避開嚴密監察逃到美國,寄住當地教會家庭。即將84歲的高醫生上月在美國接受港台節目《頭條新聞》訪問,自言年事已高,必須分秒必爭,盡快把手上的資料結集公諸於世,方能死得眼閉。

提及中國愛滋孤兒便流淚

高耀潔醫生本是河南大學醫學院醫生和教授,1996年揭發中國大批貧民因賣血而感染愛滋病,多年來受中國政府監視,生活被嚴格限制。她在訪問中表示,四川作家譚作人於去年6月被國家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逮捕,令她想到自己的處景,「我也不知明天是否活,生前無人知(愛滋村),死後誰會知道?」於是她開始了逃亡旅程,先在廣州匿藏,再在美國教會團體協助下,本年1月前往美國得州,一個教會家庭讓她寄住。

節目編導鄭秀慧表示,追訪高耀潔的過程,令她感到對方是悲天憫人的長者,提及中國愛滋孤兒便流淚,說起內地腐敗便憤怒,令她不禁產生疑問﹕「一個80多歲、充滿愛心的老人家,為什麼要被迫流落異鄉才能做想做的事?」

親生兒女不支持 感心痛

鄭秀慧說,高耀潔在訪問中曾透露對子女的失望,相對收留並照顧她的海外華人家庭,在內地的親生兒女反而不支持母親的維權行動,令她感到心痛。

高耀潔在訪問中說,兒子14歲時曾因反革命而坐3年冤獄,自此性格怕事,50多歲的他現於大學任職,從不認同母親的工作,甚至對母親「埋骨異地」之行亦不聞不問。

爭取維權換來子女離散,高強調沒因此後悔,「我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我一想到他們就哭,早上起來哭,吃飽又哭,我造夢也牽掛國內貧苦的愛滋病孤兒啊」。

訪問節錄明晚《頭條新聞》播出

她又憶述,曾有一名孩子因賣血而染上愛滋病,後來和好朋友打架,大家頭破血流,結果把病傳至對方,二人一起病死。目前她在美國每天趕稿,把這些故事結集成《目睹愛滋病疫情——高耀潔暮年的足》一書,將在台灣出版。她又計劃臨終前另外再出版兩本新書,揭露內地權貴隱瞞愛滋村的真相。

訪問片段的節錄將於本周六(20日)下午7時於無翡翠台《頭條新聞》播出,全長約6分鐘。足版訪問將於當日上載至港台網站(http://tv.rthk.org.hk),片長約15分鐘。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0

本土行動﹕共建維港委會缺民意

共建維港委會正式建議升格
【明報專訊】商界去年炮轟政府管理海濱土地不善,建議設立法定機構管理海港項目。共建維港委員會早前成立的專責小組完成研究,正式建議把共建維港委員會「升格」,由新海港管理委員會(暫名)取代,由發展局長任副主席,並直接向財政司長匯報。

共建維港委員會李焯芬認為新架構下,可加強公私營合作發展海濱項目;但本土行動批評,有關組職未能真正吸納市民意見,對這架構完全沒有期望。

發展局長任副主席

成立6年的共建維港委員會今日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委員會早前成立專責工作小組,因應維港兩岸海濱不少規劃工作陸續展開,檢討委員會未來的路向。小組最終建議籌組一個海港管理委員會,以取代現行的共建維港委員會,與現時委員會成員由環保團體、商界等各方面的代表組成不同,小組建議新的委員會成員要來自專業組織、海港關注團體和地區人士,最重要是由獨立人士擔任主席,發展局長擔任副主席。小組討論後認為,現行的諮詢角色不變,故海港管理委員會毋須具備法定或行政實權,但會直接向財政司長匯報,將會監督及諮詢維港海濱發展。

發展局旗下的海港工作小組則會全力協助新委員會,並成立項目小組為新委員會提供行政、聯絡及技術上的支援,亦可加強與政府部門聯繫。委員會今日開會討論有關建議,最快數月後成立。

新委員會其中一個重點工作,是鼓勵更多公私營合作的海濱發展項目,但小組亦指出,明白社會對公私營合作海濱發展項目有不同意見,強調日後新委員會確保在工作過程中,讓不同持份者有機會參與,並滿足公眾期望。

共建維港委員會主席李焯芬教授表示,當委員會升格後,相信能鼓勵更多公私營合作的海濱發展項目,因為發展局長身任委員會副主席一職,加上直接向財政司長匯報,故對統籌各部局工作有積極作用。

本土行動﹕缺民意 沒期望

本土行動成員朱凱迪卻指出,即使委員會升格,甚至直接向財政司長匯報,但委員會仍只屬諮詢性質,委員亦缺乏民間代表聲音,認為新委員會的作用成疑,沒有什麼期望。

關注城市規劃社區大聯盟

舊樓強拍降門檻 被轟偏袒發展商
團體批政策無助急待重建樓宇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在4月1日把高樓齡樓宇的強制拍賣重建門檻由九成業權降至八成,多個團體昨力陳強制拍賣有四大問題,指摘地產商在拍賣時互相讓路,結果19宗強制拍賣有17宗是以底價成交,灣仔市區向海樓宇金國大廈低至3000多元一呎成交,小業主全無保障。他們又質疑降低門檻只有利發展商在優質地皮建豪宅,無法幫助有真正重建需要的舊樓。

建議豁免已維修舊樓

關注城市規劃社區大聯盟發言人吳彥強建議,應只讓那些有危險的舊樓降低門檻,已維修或情良好樓宇亦應豁免。環保觸覺譚凱邦建議把強制拍賣重建土地列為綜合發展區,重建時要經城規會批准。

現時九成門檻強制拍賣的法例實施了逾10年,土地審裁處共發出了19宗強制售賣令。多個團體代表和受強制拍賣影響的前業主在記者會上力數現制度四大問題。

首先,是19宗拍賣中,只得2宗不是以底價成交,原因是沒有其他發展商競投,讓路給已手握九成以上業權的發展商,大部分拍賣呎價都是約3000至4000元一呎。在08年被強制拍賣的灣仔金國大廈前業主王志森指出,自己在11樓的向海單位曾做過估值,3000多元一呎加上重新發展價值,應達6000多元一呎,但強制拍賣只得3000多元一呎,「我單位向海,可以看煙花,3000元一呎如何買得回來?」

第二,即使小業主不服,以樓宇並非殘舊至必須重建為由在土地審裁處上訴,也九成半輸掉。之前為強拍而打官司的希雲街醬油舖業主冼先生指出,發展商有工程師、結構測量師等支援,「任何一個律師都說小業主沒可能贏」。

部分小業主稱遭恐嚇

第三,吳彥強指控發展商用很多不道德的手法,「例如令到間樓宇顯得很舊,想維修亦不准許」。人民規劃行動王浩賢指出,近年曾訪問過一些重建樓宇的業主,有些個案指收到發展商恐嚇,若不出售業權就「渣都沒得剩」。

第四,他們表示從過去19宗強拍個案的經驗,看到發展商只有興趣重建一些可以賺到錢的項目,降低強制拍賣的門檻,並不會幫到有需要重建的舊樓。他們現時正游說立法會議員,要求撤回降低強制拍賣門檻的附屬法例。

Sunday, February 14, 2010

內地小額貸款助婦女創業

內地小額貸款助婦女創業 (12:17)
全國婦聯指出,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國家政策的出台,幫助創業初期的婦女解決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

據了解,2009年,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全國婦聯共同制定出台了《關於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推動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通知》。《通知》對現有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進行了完善,給予婦女特殊的優惠政策支持,在貸款額度、貸款覆蓋、貸款組織及獎補經費等四個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這些新突破包括:提高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額度。經辦金融機構對婦女個人新發放的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由5萬元提高至8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婦女合夥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明確經辦金融機構可將人均最高貸款額度提高至10萬元。將小額擔保貸款政策覆蓋面由城鎮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拓展至農村婦女。依託婦聯組織開展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婦聯組織被納入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體系。財政部門將為婦聯組織提供工作經費支持及獎補資金。

據了解,這一政策出台之後,各省(區、市)婦聯積極與當地相關部門進行協調溝通,推進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目前,河北、黑龍江、吉林、上海、江蘇等20多個省(區、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台了貫徹落實意見,細化了項目實施方案,加大了政策社會宣傳力度,加強了項目執行人員的業務培訓,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營造了環境。

(新華社)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Fabrik Gallery

<< The Great British Show >>
Fabrik Contemporary Art is pleased to present the works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British artists of our generation: Damien Hirst, Francis Bacon, Gilbert and George, and Banksy.

This exhibition will show one of Damien Hirst’s photogravure etchings from a set called Memento that included 6 butterfly etchings, 6 skull etchings and a single diamond skull etching, emphasizing on Hirst’s obsession with life and death and having direct lineage with Warhol’s death and disaster series......

<< The Great British Show >>
我們是Fabrik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即將會在2月舉辦一個展覽 - << The Great British Show>>
展覽作品的藝術家包括 Damien Hirst, Francis Bacon, Gilbert & George 和 Banksy

Fabrik Gallery
412 4F Yip Fung Building
2-18 D'Aguila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 852 2525 4911
www.fabrik-gallery.com

紅會控青協疏忽勝訴

紅會控青協疏忽勝訴
女導師營地受傷
【明報專訊】紅十字會醫院學校女導師8年前在香港青年協會轄下營地參加活動時受傷,紅十字會按勞工法例賠償女導師近70萬元後,控告青協疏忽引致意外,要求賠償涉訟的開支共88.5萬元,法官昨判紅十字會勝訴。

法官在判辭指出,相信案中女導師陳碧雲(譯音)及活動參與者的證供,陳於02年在青協轄下的賽馬會西貢戶外訓練營參加活動,走過一條木製浮橋時,因橋其中一塊木彎曲及鬆脫,導致陳跌落水中傷及腰骨,意外乃青協疏忽引致。

免責條款不清晰變無效

另一方面,陳在入營時曾向青協職員口頭通知將會參與的項目,並由青協職員填寫活動表格。法官指雖然表格上有免責條款,訂明「本人/本團體證明以上資料均屬正確,並願意遵守……倘在營期內違反營規或發生任何意外,後果概由本人/本團體自負」,但職員未有將「本人/本團體」其中一項劃去,因免責條款的對象不清晰而變成無效,故裁定青協須為事件負責,要向紅十字會賠償該88.5萬元。

【案件編號﹕DCCJ2233/07】

灣仔浸會愛群「10元開飯」

「10元開飯」
半年萬人次受惠
【明報專訊】在百合谷餐廳開辦「10元開飯」的灣仔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發現,投資失利而求助的個案比例,雖然較半年前大幅減少一半,但受失業、減薪而影響的人沒顯著減少,反映不少失業及低收入家庭,無法分享經濟復蘇的成果。

灣仔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曾永強表示,「10元開飯」計劃自去年7月起累計為逾1.3萬人次提供服務,每晚平均有80人,登記成為會員有550人,當中130人需由社工跟進。

550會員 130需社工跟進

機構在會員中調查發現,逾九成食客表示經濟或情緒受金融海嘯影響,當中約四成人承認在海嘯中投資失利。機構下月檢討「10元開飯」,視乎需求決定今年6月計劃完結後會否延續。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0

青年協會八十後調查

八十後青年不滿貧富懸殊 (20:19)
青年協會公布一項調查顯示,新生一代青年對於本港社會的貧富懸殊、教育政策以至樓價過高等問題,均感到不平。

是項調查列舉多項近期較受社會關注的議題,發現整體500名受訪青年中,分別有超過三分之二被訪者表示,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嚴重(69.7%)、教育政策朝令夕改(67.2%)、及樓價過高(64%)等情況,最令他們感到憤憤不平。其他問題亦包括:社會偏重某階層利益(55.1%)和社會環境保育不力(44%)等。

調查同時發現,四成二被訪青年認為,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在處理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上轉差,百分比遠高於表示轉好者(7.7%)。

不過,調查卻發現,分別有接近三分之二被訪青年認為,香港是一個充滿機會(65.9%)或公義(65.1%)的社會。但當問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時,七成二青年表示不同意他們有能力影響香港社會政策的發展,反映他們就影響社會政策方面,存有明顯的無力感。

該項名為《80後新生代》調查,於1月12至28日期間進行,以隨機抽樣方式,透過訪問員用電話成功訪問全港500名15至34歲青年。

負責調查的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魏美梅表示,對於近期備受關注的80後青年問題,綜合該會過去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他們對香港社會的歸屬感、當家作主的感覺,以及承擔感方面均較前減弱;此種負面情緒持續蔓延,將不利香港的長遠發展,當局須予以正視。

(中通社)

「民粹主義」vs.「公民社會」

梁文道:大快人心
【am730-觀念】「大快人心」就一定是個好東西嗎?當我們使用這個詞去形容某些政策時,有否想過其實是多麼地含糊;它也許可以用來稱讚一項德政,但它不一定能夠用來描述好的政治。「民粹主義」在政治學裡是個污名化了的概念,雖然它能在一些特定時刻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但大部分人都很鄙視它,一提到它就會想起希特拉和墨索里尼。可是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它只專屬於獨裁威權政府。不,即便是實行代議民主的國家,同樣會變成民粹主義的沃土,例如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搞的那一套,就被一些左翼學者斥之為「威權式的民粹主義」。又如拉丁美洲有不少國家雖然具備形式上的民主普選政府,但它們一樣有長遠的民粹傳統,而且甚麼立場都有。前幾年出一批人大談自由化,鼓動風潮,再過幾年又來了一群左派英雄,聲稱要還富於民。

民粹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沒有固定的政治意識型態,可以左可以右。它的本質不是一組政治價值,而是一種情緒,一種壓惡精英,藐視既存制度的情緒。每當社會上積壓了許多不滿,就會有人跑出來告訴大家,這全是一小撮精英的錯,他們把持了體制,把屬於全民的東西異化成自己的玩具。這種人往往是在野的政客,他鼓動這種情緒,然後以改革者的形象上台。如果他是右派,他要打擊精英就是龐大的官僚階層;如果他是左派,他要打擊的則是經濟上的壟斷階層。更妙的是,有些改革者本身就是握有政府的最高領袖,他認為自己和人民中間有一道巨大鴻溝,不顛覆那橫亙在他們之間的僵固體制,民情就不能上達,他就無法毫無阻礙地聽到人民的心聲。

民粹主義的問題在於它披上了民主的外衣,骨子裡卻癱瘓了民主的真正動力。因為任何種類的民粹政治都總是把政治領袖和人民設定在一種應答的關係上,要不是人民高聲呼救被領導聽到了,就是領袖發出號召被人民響應了,他們追求最透明最直接的連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連心地站在一起。

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為甚麼要說它不民主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它不需要人民變成公民,不需要公民的主動參與和積極創造。你要甚麼告訴我一聲就行了,一切有我,不勞你費心思索更用不著你賣力行動。你要的我都知道,你的心聲我都明白。你甚至不用透過議員和媒體說話,因為他們可能也是壞體制的一部分。取消一切中間組織,取消公民的動力,取消任何構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讓公民變成被動的百姓,領袖自會滿足他們的願望。所以政策何以追求大快人心,政治卻不能以此為最高目的,因為「大快人心」這四個字裡的人心往往是很被動的,政府不應該總是以取悅人心為目標,人民也不應該把自己矮化成期待被人「大快」的一顆心。

真正的公民不是需要被討好的消費者,而是有行動能力的參與者;政府不只是了解他們的生產商,更是他們實行願景發揮權力的工具。我們如此習慣「大快人心」的說法,總是盼望著被人「大快」一場,卻忽略了民粹與民主。雖一字之差,其實大矣。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4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continued...)

Prospects of S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In presenting these three SE tales, my simple message is that for any SE initiative to make a real difference, we have to combine compassion with out-of-the-box thinking, so as to explore creatively destructive means of solving intractable problems in loc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Es is not a simple reaction to public policy or the result of available government grants that lure existing NGOs to develop social businesses. One thing in common to all of them is the presence of young social entrepreneurs who witness from their own positions something suboptimal or even unbearable, and they take it upon themselves to try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doing so, they challenge existing norms, work against existing practices, and attempt to set in motion new social and cultural tides that work for a better future.

The SE tales also give u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possible reach of Hong Kong's SE sector. NVPSS is confronting a local problem at the neighborhood level; it is fighting a war at the frontline battlefield, one clinic at a time. SVHK, on the other hand, is focusing on developing social infrastructures for suppor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CNEX operates across a much wider territorial border while utilizing Hong Kong as one of its strategic operation bases. While varied in size and reach, they all face difficult challenges and one's work would not be any easier than the other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above SE case stories are not in any sens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scene, nor could we expect rapid proliferation of similar ventures in the near future. Hong Kong's SE stratum is still dominated by work-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WISE) many of which are set up by existing charities in response to preferential government policy. For the SE sector as a whole to make a real difference, we need to institute social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to these social enterprises and turn them into a genuinely collective new approach for eliminating social ills.

See also:
Tale of 3 enterprises in HK:
http://www.seforum.sg/2010/01/17/tale_of_3enterprises_in_hk/

[4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3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continued...)

3. CNEX Foundation (CNEX)

CNEX is the short form of 「Chinese Next」 and 「See Next」, and the motto of CNEX is 「Looking for Chinese 2.0」.

Registered in Hong Kong as a tax-exempt charitable institution, CNEX came into existence in 2007 with the aspiration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ie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people. Firmly believing in the power of empathy, founder Ben Tsiang is determined to make CNEX the vehicle for people from within and beyond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 especiall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round the world [aka Chinese 2.0] - to better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through documentary films.

CNEX also strives to facilitat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rough supporting documentaries depic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 people of Chinese ethnicity, their lives and their society. With the mission of producing 100 documentary films about China's society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ten years, CNEX hopes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a library of global Chinese nonfiction work, and to enhance a sustainable strategy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ocumentary making.

Albeit a legal entity registered in Hong Kong, CNEX is strictly speaking not a Hong Kong-based social enterprise. Founder Ben Tisang is originally from Taiwan and is a successful IT entrepreneur co-founding the popular Internet search engine Sina.com, which gives him the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 deep cultural diversity across Chinese societies. Given the imperative for CNEX to operate in all major Chinese cities across the region, Hong Kong offers a strategic location for CNEX to instigate its activities. From 2007 onwards, a chosen theme would be announced annually to solicit documentary films, articles, publications, and art works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submissions, which allows CNEX produce, collect and disseminate influential works. The goal is to preserv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o serve as a memoir for future generations.

[3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2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continued...)

2. 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 (SVHK)

If what NPVSS does is to alter the status quo of the market for veterinary services, SVHK is likewise working to promote a new way of conducting the business of 「philanthropy」 in Hong Kong.

Modeled after successful venture philanthropy institutions (VPI)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VHK aims to provide financial, intellectual, and human capit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As a pioneer of venture philanthropy, one of the unique features of SVHK is to blend the talents of committed young professionals and the vis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 - using a high-engagement approach - to create social impact across many service realms.

Since its inception in late 2007, SVHK has already registered thousands of volunteer hours from its committed young professionals in supporting SE project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SVHK's direct investees. Entering into 2010, with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 past two-plus years, SVHK aims to gradually enlarge its SE investment portfolio which currently includes Fullness Hair Salon, arguably the most successful work-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in town, and Dialogue in the Dark, another high-potential SE just set foot on Hong Kong soil. By testing out new ways of combining different kinds of financial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tackle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SVHK is indeed practic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its core operations - what it provides is not just another platform but a unique mechanism that breathes new life into the long out-of-touch traditional philanthropy in Hong Kong.

[2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1 of 4]

SE Tales and One Man's View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It is difficult to delineate the state of Hong Kong's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around a thousand words. KK Tse, the most enthusiastic SE promoter in town, gave a largely optimistic view in his presentation delivered in the recent SE Summit held in Hong Kong. As someone more like an observer from the backseat, I agree with most of KK's observations. Here, rather than trying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I chose to go over just a few features from three SE case stories - the Three SE Tales as I would put it - which I believe are important in shaping Hong Kong's SE development.

Three SE Tales

One might find the SE tales I examined here kind of odd, as many won't even consider the three cases social enterprises. Yet an examination of these 「outlier」 cases could help us explore some important themes that might be overlooked by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1. Non-Profit-Making Veterinary Services Society Ltd (NPVSS)

NPVSS is a case tha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virtue and commitment in any socially entrepreneurial undertaking. In establishing NPVSS, the goal of founder Mark Mak is to bring veterinary services within everyone's means. Feeling fru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pets and their owners were deprived of basic veterinary services because of unreasonable pricing strategy of existing animal clinics, NPVSS was established in 2006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It is now running two clinics, with the second one opened in 2009 in response to huge service demands.

In order to attain self-sufficiency, the prerequisite of covering deficit is upheld in that it charges the veterinarian services and medicine separately based on a strict 「cost plus」 pricing principle. In essence, unlike other clinics which might take advantage of the empathy of the pet owners and exploit them with questionable pricing and trade practices, the spirit of 「fair」 professional services is instituted and entrusted to the pet owners utilizing its services.

And while it won't over-charge its regular service users, NPVSS would also offer special discounts to pet owners who are social security recipients. Instead of submitting to the view that the poor and the disadvantaged should not be pet owners, NPVSS recognizes that pets are sometime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anion for the socially disadvantaged - including the singleton elderly living in poverty who chose to have pets - and simply ignoring their demands for veterinary services is not doing justice to both the poor and their pets, not to mention the social cost that would likely incur if unconcern is the attitude we chose to take towards these pet owners (e.g. the lack of breeding control, animal abandoning problem, etc.). It is Mark's vision to turn NPVSS into a platform for offering the much needed services to the disadvantaged and their pets.

[1 of 4]

港團體到中聯辦聲援劉曉波

港團體到中聯辦聲援劉曉波 (15:08)
本港多個團體的代表中午遊行到中聯辦,聲援內地異見人士劉曉波。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今早駁回劉曉波的上訴,維持一審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約20名來自記者協會、支聯會、教協和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等團體的代表,從西區警署遊行至中聯辦。遊行人士戴上印有劉曉波肖像的面具,於中聯辦門外宣讀要求釋放劉曉波的聯合聲明,以及遞交請願信。中聯辦沒有派出代表接信,遊行人士把請願信貼在中聯辦外的鐵欄上後離開。

(即時新聞)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張超雄: 廉價私院市場的荒謬與悲哀

廉價私院市場的荒謬與悲哀
《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0年2月10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私營安老院的問題是個沒有受害者申訴的社會污點,若非有護理員被揭發強迫院友食屎,我想也難引來一陣哄動。私院質素參差,護老變虐老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每次都在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就在私營安老院爆出如此醜聞之時,政府有意在私營殘疾院舍引入相同的買位機制,我們應如何汲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安老院覆轍?

買位計劃的由來,源於津助院舍宿位不足,長者入住輪候經年,輪候隊伍也越來越長。政府為增加資助宿位的供應,於是向私營院舍買位,由私院提供資助宿位。買位既可較快達至可觀增幅,單位成本亦比津院宿位要低得多。由於私院一經參與計劃,包括非資助宿位在內的整間院舍便須達致同一標準,理論上可提高私院整體質素。

在政府的催谷下,私營安老院已在數年間由原來200多間增至580多間,佔總安老宿位超過六成。雖然私院宿位迅速增加,但輪候資助宿位的人龍卻未見減少,目前護理安老宿位的輪候期仍長達31個月,護理程度更高的護養院更長達41個月,而於買位計劃下的私院宿位則相對較短,只需10個月。同一時間,私院的整體空置率卻高達三成以上。就是說,社會對院舍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卻根本不能有效吸納這些需求,大部份體弱長者縱然有迫切需要,也寧輪候津院。事實上,在正輪候津助護養院宿位的長者中,多達43%已居於私院,而正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亦有25%。

對私院經營者而言,政府買位是利潤保證,因為不論空置與否,資助照樣落袋;但對院友而言,買位私院卻不一定較具質素,發生食屎事件的私院即為一例。由於絕大部份私院長者並無經濟能力,超過八成以綜援繳付院費,於是綜援水平便決定了私院質素。不過,綜援在過去十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4.3%;與此同時,私院經營成本卻不斷上升,單是租金便已上漲46%。經營私院既是商業行為,綜援金卻不足以為私院帶來合理利潤,院方因而必須壓低開支。本來買位的資助額已僅比綜援稍高,在困難的經營條件下,院方須拉上補下,犧牲的當然是服務質素。相對而言,津院由慈善團體營運,不以牟利為目的,差餉和租金等可獲豁免,經營環境受外圍影響較輕,所獲的單位資助額亦較私院高得多,質素自然較有保障。歸根究底,私院質素的背後,是更大的長者貧窮問題,任憑政府如何加強監管,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回到殘疾院舍的討論。與安老院情況相若,目前嚴重弱智及肢體傷殘津院均須輪候8至10年。不過,殘疾私院的情況比安老私院更糟,因為前者未有發牌制度,質素參差,設施和服務質素均不人道。幾年前政府終於同意立法規管,但人手編制和人均面積等標準卻比現行無約束力的實務守則還要低。為落實發牌制度,政府原以自願登記計劃協助私院提升質素,但在54間私院中,符合標準的只有區區6間,反映私院質素如何低落。目前,政府雖正計劃在四年內向私院購買300個宿位,但根本不能縮短輪候期,而資助額仍是貼近綜援水平。這無疑是將安老服務的失敗經驗照搬過來,以廉價市場吸納殘疾人士的院舍需求,最終也只會重覆安老私院的悲劇。

院舍服務不應由市場主導,市場也不是解決服務短缺的萬靈丹。政府與其繼續以津貼向私院購買低劣服務,何不將資源重投較有質素的津院?此外,加?日間及家居照顧服務,資助有需要的家庭聘請專職照顧者及增設照顧者津貼等,讓長者和殘疾人士在社區獨立生活,成本較低之餘,亦更有效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如此方案是否長期護理政策的可行出路?

網誌 : http://hk.myblog.yahoo.com/cheungchiuhung2008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cheungchiuhung
正言匯社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ForthrightCaucus

無國界記者譴責重判維權者

無國界記者譴責重判維權者 (10:08)
揭發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人禍的中國維權人士黃琦跟譚作人分別被判囚,無國界記者組織發出譴責。

總部設在巴黎的無國界記者組織9日在聲明中指責中國政府「把提出抵觸官方說法之川震受害者報告的博客跟維權人士視為罪犯」,並且譴責未遵循正當法律程序的這2宗嚴厲判決。

成都中級人民法院前天駁回黃琦的上訴,維持一審依「非法持有國家機密」罪名的3年徒刑原判;同法院昨天又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罪名一審判處譚作人5年徒刑。

法院是以譚作人發表有關「六四事件」的文章將他定罪,而沒有提及他調查川震。

無國界記者組織也抗議在昨天譚作人案宣判時,9名到場採訪的香港記者遭到公安粗暴對待,他們被短暫拘禁並沒收記者證,2名記者還在推撞中受傷。

56歲的譚作人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致力調查災區學校工程偷工減料導致學童傷亡慘重問題、蒐集遇難學生名單,並呼籲更多人投入調查。

他質疑中國政府未做或未公開災害調查和死亡人口統計,還打壓受害者家屬。去年3月他就被公安拘留。

47歲的黃琦是「六四天網」創辦人,2000年起就已因在網上批評當局而坐了5年牢,川震後他在網上揭露學校豆腐渣工程,2008年6月起被拘留,去年11月才獲一審判決。

去年12月,發起「零八憲章」政治改革請願的作家劉曉波被判11年徒刑,引起國際強烈關注,劉案預定將在11日進行終審裁決。無國界記者組織也呼籲法院獨立且人道地審理此案。

(中央社)

慈善組織支持徵全球金融稅

慈善組織支持徵全球金融稅 (08:18)
全球近50個機構包括樂施會,向英國政治領袖發信,要求對金融交易,徵收「羅賓漢稅」,以對抗貧窮及氣候轉變。

該批機構呼籲英國政府向金融機構,徵收「羅賓漢稅」,以對抗貧窮、氣候轉變及保護公共服務。他們提出對不同交易,有不同的徵稅率,而基本每1000英鎊交易,需交約5便士稅收,平均稅率為0.05%。

英國首相白高敦曾在去年11月的G20峰會上,提出開徵全球金融交易稅的建議。

(路透社)

Sunday, February 07, 2010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聲明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
就樂施會於2010年1月22日發出之聲明作出資料補充

對於樂施會於2010年1月22日發出聲明,表示曾資助本協會舉辦「支持『反高鐵』運動的一些相關活動」,本協會有下述資料補充﹕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向來關心本地可持續發展、社區經濟及結構性貧窮的情況,本協會眼見近年香港經濟發展過份依賴地產金融業,「高速發展是硬道理」的發展方向讓社會各階層也要付出沉重環境、生態、人文、土地農業、民生等代價。故此,本協會於去年9月向樂施會申請資助,倡導一個名為「關懷本土發展」計劃,透過高鐵項目反思以基建主導的發展模式,以及提出關懷本土發展的方向。

可惜自2010年以來,廣深港高鐵的討論已趨兩極化,整個「關懷本土發展」計劃的工作漸漸被坊間誤讀及約化為「反高鐵活動」,本協會對事態發展實在深感遺憾。

本協會去年9月至12月期間接受樂施會資助,主力舉辦研討會,反思城鄉發展及公帑運用;進行社區影響調查,包括統籌聯絡、文件回顧、實地考察、收集問題、撰寫報告、發佈結果等。透過這些深化工作,此計劃在去年成功引起社會將「城市發展」、「公帑運用」及「結構性貧富懸殊」三個概念並置討論,以致普羅市民明白「鐵路走線愈貧,總站愈富」的道理,了解以龐大公帑投資基建往往影響財富分配,知道大型基建未必增加基層就業,受鐵路穿地層的居民更體會資訊貧窮(Information Poverty)如何導致實際貧窮等等。

但是自本年來,廣深港高鐵的討論漸趨兩極化,以致有部份市民以「問責之名」挑戰樂施會資助顆伴機構的原則、審批程序,本協會認為部份要求超越理性範圍,忽視「關懷本土發展」倡議計劃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貧富兩極的問題,而聚焦於檢視活動的形式及參與者的立場是否反高鐵等等。作為樂施會的長期合作伙伴,本協會期望樂施會在面對公眾壓力時,秉持樂施會作為獨立機構的角色,維持其向來行之有效的行政程序。我們認為現時樂施會的首要任務是繼續其使命﹕

「樂施會是一個獨立的發展及人道援助機構,致力於消除貧窮,以及與貧窮有關的不公平現象。我們認為貧窮多源於不公平,要消除貧窮,必須配以經濟、社會及結構性的改革。我們與面對貧窮的人們和夥伴機構合作,一起推動發展項目、人道主義項目、政策倡議及公眾教育等工作。」

聯合國去年10月調查顯示,香港貧富懸殊積分佔全球 27個先進經濟地區當中首位,近年樂施會積極參與探討可能影響香港貧富差距或貧窮人生計的議題,可謂盡量緊貼香港社會脈博,為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探索出路。 本協會期望惡意攻擊的事件可以盡快告一段落,以致樂施會的時間及資源可以集中於前線工作,處理香港日益嚴重貧富懸殊的情況。

香港永續農業關注協會
二零一零年二月七日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

團體促重做高鐵地質評估
【明報專訊】大角嘴大廈間現闊罅隙,令居民擔心廣深港高鐵工程在樓宇地底挖隧道會影響樓宇安全。大角嘴高鐵關注大聯盟召集人麥發祥表示,要求政府和港鐵重新作地質評估。

政府早前完成一份地質評估,保證高鐵工程不影響大廈安全,但麥發祥說發生「罅隙擴闊」事件後,居民已不相信當局的評估報告,「旁邊打樁都咁樣,下面有工程點知會發生乜№事?」

麥發祥表示,油尖旺民政事務專員郭黃穎琦昨日按原定計劃與居民代表見面,他即時反映,要求政府重做地質報告,並希望高鐵的走線移開;居民前日亦曾會見港鐵代表,麥發祥表示昨日亦已致電港鐵轉達訴求。

一直跟進大角嘴樓宇問題的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成員陳劍青表示,早前已懷疑工程會影響樓宇安全,因為隧道工程會令該處地下水滲漏,對樓宇有潛在危險,政府曾表示會作鞏固或監測,但一直未提供詳細工程資料證明方法有效,他要求政府盡早作交代。

市區重建研居民主導

市區重建研居民主導
林鄭﹕市民先達共識 邀市建局介入
【明報專訊】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昨日起一連4個星期六透過電台節目與市民討論市區更新問題。昨日有市民批評現時重建決定由上而下的單向決定,「市民無法選擇不接受重建」,林鄭月娥直言過往「重視保密」的模式須重新檢視,若市民有共識,可考慮「由下而上」,由居民商討後邀請市建局介入重建。有關注團體形容有關做法屬「革命式」改變重建模式,有助體現以民為本的精神,但必須有足夠的公眾教育和社區支援配合。

團體形容「革命」改變

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昨與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委員吳永順出席《市區更新多聲道》節目,並透過電話和網上留言板與8名市民對話,其中居於觀塘的林先生直言,本想在其單位「住到終老」,「但只要政府容許,就算不簽名同意賣,也要我們搬走」。吳永順亦指出,市建局需要重建的逾200個項目有如「鎖了入夾萬」,一旦公布項目,「市民無得選擇賣或不賣?」有市民在留言版表示市民較喜歡「由下而上」的重建模式。

須檢視過往保密機制

林鄭月娥坦言,現時政府施政覑重以人為本,「過往我們重視保密,怕公開了重建名單,有人利用這機會搬入有關大廈拿賠償」,她認為有需要重新檢視有關做法,「現在我希望有共識,若市民個個都說喜歡由下而上,想市民傾完才叫市建局介入重建,我們可考慮」,但她指出,須小心處理如何防止有人濫用機制。

有接近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的人士透露,過往市建局及委員都有考慮把現時市區重建模式改至「需求主導」,但公眾對此暫未有深入討論。

參考上海模式 共識難達

委員會去年到上海視察,當地於2007年更改重建模式,先由七至八成居民達成重建共識,政府才介入,並於3個月內出價,至八至九成居民同意收購價才鐵定重建計劃。消息人士指出,由居民商討重建意向,因有「群眾壓力」,阻力會較現時由市建局派社工游說更少,但要達成共識並不容易,上海至今只成功透過「由下而上」模式決定一個重建項目。

議員倡設高門檻防濫用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市建局非執行董事涂謹申指出,近年開始感到有業主寧願由市建局重建,也不想斥資維修。他贊成「由下而上」模式,認為只要市建局設立較高層的介入門檻,例如對樓齡、殘舊程度、業主贊成比例等都有設定,便可防止有人濫用機制,「若有人刻意把自己的樓宇破壞,市建局門檻夠高,不介入,業主便要承擔不能重建的風險,自己斥資維修」。

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指出,「由下而上」屬革命性的改革,以人為本,解決現時重建與市民意願的錯配,但她指出,要業主自行商討達成重建共識,要更多的公眾教育及社工協助。

戒毒會推教材

戒毒會推教材
助濫藥母育兒
【明報專訊】母親濫用藥物對胎兒有什麼影響?鑑於濫藥婦女對於懷孕及生育等存有很多疑問,香港戒毒會與成長希望基金會推出一套專為戒毒服務機構、前線工作人員及濫藥婦女而設的教材,希望濫藥婦女亦能成為稱職母親。

沉淪毒海20多年的阿芳,13歲起吸食海洛英。已育有一女的她,年多前意外懷上第二胎,她深知自己的「毒」會禍延下一代,選擇墮胎但不成功,最後向社工求助。經醫生解釋後,她知道毒品對胎兒影響很大,且非常害怕會誕下畸胎,她毅然以美沙酮戒毒。她坦言﹕「沒有這個BB,我不會戒毒。」現時,她服食美沙酮的用量已由50毫克減至10毫克,並希望將來可停止服用,成為有能力照顧女兒的健康媽媽。

誤解藥物致不育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系副教授葉柏強指出,很多濫藥婦女誤以為藥物會令自己不育,因而拒絕避孕,導致意外懷孕;有些更誤以為美沙酮對胎兒的影響較白粉或軟性毒品大,事實上,精神科毒品如「冰」等,對胎兒的影響更深遠。

Saturday, February 06, 2010

環團支持離岸風場建設

環團表支持研對雀鳥影響
【明報專訊】對於本港建設首個離岸風場,離島區議會和環保團體雖表示贊成,但對工程細則有保留。

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表示,原則上支持任何可再生能源計劃,但全球離岸風場建設,均要考慮對鄰近居民和生態影響,雖然港燈稱風場並非位於候鳥路線,但仍要研究是否對本地雀鳥構成影響。因為興建風車發電機組,要在海打樁,不少動植物會被傷害,亦要注意開發技術。

推廣環保意識 具旅遊價值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氣候項目主任黃俊賢則表示支持項目,但政府和港燈未公開環評報告,暫時未知其具體影響。離島區議會主席林偉強表示,項目能推廣環保意識,甚至有旅遊價值,值得支持,但認為風場必須遠離民居,亦擔心漁民對其影響漁業的看法不一致,應靠談判解決問題。

Wednesday, February 03, 2010

「華懋慈善基金」

期望「華懋慈善基金」真正造福公益
【明報專訊】已故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的巨額遺產爭奪戰揭盅,原訟庭法官林文瀚裁定華懋慈善基金(以下簡稱基金)勝訴,商人陳振聰敗訴。龔如心這筆千億元的遺產,歷經她與家翁、華懋慈善基金與陳振聰兩場漫長爭產官司,至今已經13年,由於陳振聰聲言上訴,事態可能還會稍為拖延才確定下來,但基本大局已定。基於龔如心的心願,我們期望爭產告一段落之後,這筆巨款能夠真正作慈善用途,造福社會甚至全人類,而非變成供人揮霍的私產。

.. snip ..

特首代表應參與監管 確保基金不變質

龔如心2002年的遺囑,把全部財產撥歸她與王德輝共同創立的華懋慈善基金。龔如心希望在她死後,將這個慈善基金交託與聯合國秘書長、中國總理和香港特區首長組成的管理機構監管。她的遺囑特別提到,這個慈善基金目的之一,是要設立屬於中國、類似諾貝爾獎一類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獎項。不過,龔如心死後掀起爭產官司,她的理想不單未見推行,中間還發生過基金險遭瓜分的插曲。

據知在爭產案進入司法程序之前,陳振聰和華懋慈善基金的董事,曾經接觸,安排和解,把基金的資產全部分了;就在雙方準備進行調解程序時,作為「慈善基金守護人」的律政司長得悉,以強烈措辭指事件涉及慈善基金,任何和解協議都必須得到律政司長及法庭批准。經律政司強烈表態後,雙方和解告吹。

由於曾經有此一幕,華懋慈善基金日後的管理和運作就備受關注了。現在基金的5名董事,3名是龔如心的弟妹,2名是華懋集團的老臣子,這個結構組合,實質上就是龔家控制和管理華懋慈善基金。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華懋慈善基金於1988年由王德輝和龔如心成立,公司章程列明二人任監管人直至去世,公司章程寫明基金可如一般商業機構般營運及投資,並將所得用於教育、扶貧等善舉。因此若有人存異心,透過「商業營運投資」,就可以把基金成為提款機。由此看來,當日龔如心立遺囑時「將這個慈善基金交託與聯合國秘書長、中國總理和香港特區首長組成的管理機構監管」,可能是高瞻遠矚之舉。

律政司的守護人角色,在一度隱現的「瓜分」操作中,起了關鍵煞車作用,證明具官方身分的監察,甚為必要。聯合國秘書長和中國總理以什麼身分參與,可以探討,行政長官參與管理,肯定無問題,行政長官可以委託代表(例如律政司長或社會福利署長)參與監管,確保華懋慈善基金不變質。

總之,贏了官司,伸張了正義,龔如心的弟妹和華懋集團中人值得高興;接下來是香港社會以至全人類,都會留意龔如心的善行和理想,如何透過華懋慈善基金實現。

菁英會

菁英會促選委會新增青年界別
《星島日報》2010年1月13日
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聽取市民對二○一二年政改諮詢文件的意見。會上多所大學的學生會代表均表明,反對二○一二年政改方案,並要求落實二○一二年雙普選。而菁英會主席施榮忻則強調,希望香港的政制發展不要再次原地踏步,並要求選委會中加入青年界別,反映年輕人的聲音。

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包括中大、浸大、理大及樹仁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學生會代表均強調,要求取消功能組別,以及落實二○一二年雙普選。他們均指,現時的政改方案,增加五個區議員互選的功能組別議席,只會增加日後取消功能組別的難度,今香港的民主發展「不進反退」,因此他們反對現時的政改方案。

施榮忻指,政制發展不能再原地踏步,因此他希望社會各界可以就政改問題求同存異,令香港政制能夠向前發展。他並希望,在二○一二年政改方案中,可以在選委會中君入青年界別,反映年輕人的聲音。

校本條例司法覆核教區敗訴

校本條例司法覆核教區敗訴 (10:39)
高等法院就《校本條例》司法覆核上訴作出判決,上訴庭法官一致裁定香港天主教區敗訴,並要兼付堂費。

高等法院三位法官一致裁定,《校本條例》並無違反《基本法》。代表教區的律師指基本法第136、137和141條,訂明宗教團體可以按50年不變原則,在回歸後繼續辦學,但法官認為條例並沒有違反基本法有關條文。

立法會在04年通過《校本條例》,規定津貼和資助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加入4成家長、教師和校友代表,主要辦學團體之一的天主教教區不服,認為新校董會削弱宗教團體的辦學理念,提出司法覆核,06年被判敗訴。政府與教區尋求和解不果,教區提出上訴。

(即時新聞)
教育局歡迎校本條例裁決 (11:51)
教育局歡迎上訴庭就《校本條例》的裁決,承諾會繼續協助尚未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提交章程草稿。

高等法院就《校本條例》司法覆核上訴作出判決,上訴庭法官一致裁定香港天主教區敗訴,並要兼付堂費。

教育局歡迎上訴庭的裁決,發言人表示,成立法團校董會有助學校管理更具透明度及具問責性,有效回應學生的需要。

教育局會繼續協助未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在明年7月1日前提交法團校董會章程草稿。

按照《教育條例》的規定,未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須在2011年7月1日之前提交法團校董會章程草稿。

據教育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月1日,有445所學校成立了法團校董會,另有31所資助學校已呈交法團校董會章程草稿。

(即時新聞)
教區對校本條例敗訴感遺憾 (15:01)
天主教香港教區就《校本條例》上訴失敗,教區副主教楊鳴章對敗訴感到遺憾。

《校本條例》司法覆核上訴案,上訴庭3名法官一致裁定天主教香港教區敗訴,教區要兼付堂費。天主教香港教區對裁決感到遺憾,正與律師研究判詞,未決定是否會提出上訴;教區重申,成立法團校董會會架空辦學團體,令學校難以實踐天主教理念。

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楊鳴章表示,對敗訴感到遺憾,會與律師研究判詞及跟進,如按照現時的做法,即一切辦學方針、價值觀的實踐,都放在法團校董會中,這樣做會架空辦學團體,因為家長及老師代表,每年都可以更換,令學校價值觀不斷改變,亦令學校沒有權去管治,形容情況像「你請食飯,我付鈔」一樣。

被問到會否於明年7月限期前,成立法團校董會,楊鳴章表示,仍然有時間研究。

教區同時亦發表了一份聲明,提到若教區學校有一日不能夠再以天主教的理念來辦學,這些學校亦不再名副其實是天主教學校。

(即時新聞)

藝發局的大佬思維:做生意或是做侏儒

何慶基:藝發局的大佬思維:做生意或是做侏儒
明報 D06 | 副刊世紀 |

世紀.Debate | By 何慶基 2010-01-27
藝發局創局工作小組成員、第一屆藝發局視藝小組及策略小組主席。現任教於中文大學,亦為《文化現場》董事局主席。

做生意

有一種思維,認為文化藝術活動應該自給自足,由市場決定它應否存在。沒市場的,讓它死掉吧!這種純從市場、商業角度考慮的思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恍似理所當然。生意人在商言商,理應只求經濟效益,但這也不是永恆真理,應用於藝術發展上,只反映出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狹視野,更未考慮文化藝術發展的生態模式及其社會功能和意義。

如跟隨這市場主導思維,那麼圖畫館借書便要收費。正因為我們相信社會中有些東西如教育、文化修養,社會是有必要去提供的。文化藝術是公眾透個自我選擇的模式和語言來溝通表達,有必要保證文化藝術能多元地存在、發展,支援沒市場甚至是必然蝕本的藝術活動,是要保障文化的表達和傳遞,能夠多元化地存在。獨沽一味地純從市場效益去考慮,只會出現單向的藝術發展。

以嚴肅的評論雜誌為例,在長久欠缺文化論述的社會,市場自然狹小,建立讀者群需要時間栽培,除非願意改成雜誌前頭是評論,後頭是刊載評論節目廣告的那類市場主導雜誌。這種評論雜誌的並無不妥,畢竟是它們的生存方法,但如果所有「評論雜誌」都是這樣,將不會是我們希望出現的單向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政府長期養育某種藝術活動,但也得明白,藝術的發展是要投資去開拓和培育觀眾,製造市場。每個地區文化生態不同,發展市場需要時間亦迥異,缺乏這基本的認知,以為在香港兩年內便可培育出市場來支援建高質素的文化評論雜誌,只是門外漢貽笑大方之言。

對市場主導的信徒來說,質素、多元化或許並非考慮焦點。在把「文化」視為「企業」的年代,純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文化的聲響愈來愈多。當連個別藝發局委員亦持此觀點,不禁令人生問:如果市場可以養活藝術,還要藝發局來幹什麼?

做侏儒

藝發局的撥款,有一特定政策,業內稱為「侏儒政策」。那是一種操控式撥款政策,不讓文化機構茁壯成長。當發展出現某些勢頭便要馬上停止下來,最好是讓藝術界長期停留在半生不熟階段,最近成績有目共睹的《字花》遭大幅削減開支便是個典型例子。童年時聽老人家說,馬戲團班主把小孩困於瓦缸內只容頭部伸出,令他們不能健康成長,以便在馬戲團內做小丑。想來藝發局就是這樣的班主吧!

為何會有這「侏儒政策」?藝發局的解釋是資源不足。但資源永遠是不足的,問題是怎樣根據文化生態發展需要和其潛在優勢,集中資源某領域作推資並以之牽動其他發展。人人可分些少齊齊吊鹽水,從官僚角度,少麻煩爭議且能滿足大多數,反正成效質素不能量度,年終報告項目多多一樣好看,管它藝術發展長期處於半成熟狀態又如何?

以往筆者主要從欠權威怕麻煩的角度來解釋這「侏儒政策」,但從最近藝發局部分委員機關算盡試圖扼殺《文化現場》,除了令人留意到藝發局逐步淪為少數懂玩弄權術者的私人遊樂園外,還反映出這「侏儒政策」背後那試圖控制文化發展的霸權心態。

據了解《文化現場》惹禍是因為於第14 期的編者話對藝發局作批評,令一兩位委任委員大動肝火,繼而動殺機。即使批評有誤,何不出來澄清或反批評?作為推動文化藝術的機構,胸襟狹隘如斯,如何領導文化發展?當年參與創立藝發局時,要建立的是個受命於文化界的機構,而不是與文化界脫節的私人霸王會所。這也反映出「侏儒政策」的終極思維,就是不能讓你有毛有翼,讓你長期營養不足,不能成長至可以站起來挑戰權威,一旦不分大細,夠膽走出來頂撞,必然殺無赦。方法是,久不久掉些少食物,不來個公開投標也搞些活動嚇嚇你,提醒你老細是誰。高高在上,觀看長處飢餓狀態者爭食的百態,既具娛樂性,又倍增自己的權力感。當年藝術界花盡精力、充滿理想憧憬,希望建立一個尊重、誠意支援藝術界的藝發局,看它今天變成這樣子,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文化發展何以長期處於困局,因為我們只有兩個選擇:做生意或是做侏儒。

Tuesday, February 02, 2010

政府拒博物館獨立

政府拒博物館獨立
政黨憂窒礙文化發展
【明報專訊】博物館委員會3年前建議成立法定機構,把全港14間博物館管理「公司化」,獨立於政府以外。但民政事務局昨日宣布否決建議,維持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並增聘70個公務員職位處理博物館工作。有政黨對政府決定表示失望,擔心香港的文化發展會停滯不前。

07年稱原則上支持

由政府委任社區人士組成的博物館委員會,2007年5月向政府建議成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當時民政事務局表示原則上支持建議,會盡力在3年內成立法定機構。

但民政事務局昨日舉行傳媒簡報會,常任秘書長楊立門表示,不一定以公司化、或法定機構模式來管理博物館,才能改善管治,現行規模一樣做得到。有記者質疑是否因為博物館「蝕本」、或因為公務員過渡問題而否決公司化,當局一一否認。

增聘70公務員管理

民政事務局將成立3個博物館專家顧問委員會(包括藝術、歷史及科學3個範疇),來吸納專家及民間意見,並就公共博物館的發展、推廣及管理策略等提供建議,並加強現時網絡及民間參與的機會。

另政府亦將恢復招聘70個公務員職位處理博物館工作,包括館長、技術主任等,期望在今年第4季完成招聘。

至於將來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楊立門強調會由西九管理局負責,不會由公務員管理。

議員:為何西九博物館可獨立

西九管理局諮詢會委員、民主黨李永達對政府決定表示失望,「為何西九文化區可以獨立於政府,但其他14間博物館卻做不到?」他認為文化藝術政策不應由官員主導,否則「一定好官僚」,正確做法是交由民間團體負責,能完善政策、提高管理彈性。

當年擔任博物館委員會委員的周奕希,亦對政府未有接納建議表示遺憾,他擔心單靠公務員管理,將窒礙博物館發展。「即使公務員是博物館專才,但一走入官僚制度,就好難跳出現有框架。」

但另一博物館委員會委員、民建聯葉國謙則歡迎政府做法,認為可以解決現任員工的過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