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

「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
政務司司長開幕典禮致辭全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出席「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開幕典禮的致辭全文:

Jane(籌委會主席李正儀博士)、KK(籌委會副主席謝家駒博士)、各位主禮嘉賓、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我今日很榮幸能夠來到「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主持這個開幕典禮。

  進入這個會場當然與一般的高峰會很不相同,亦很高興看到很多我的舊朋友,因為過去無論在社會福利署或民政事務局的日子裏,都與各位有交往,亦知道各位對於香港社企發展盡心盡力。所以今日能夠匯聚在這裏大家聚首一堂參加這個民間高峰會,我感到非常開心。

  好像Jane剛才所說,香港民間社企高峰會創辦在二○○八年,轉眼已經踏入第五年。今年,得到民政事務局聯同十六個民間機構一起組成,本身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對於社企發展和支持的動力。

  我還記得,當年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人士已經對社會企業在香港日益發展表示關注,所以當然對於有這個民間的高峰會,為社企的發展再注入新的動力表示支持。

  今年高峰會的主題是「推動社會創新.營建都市活力」。我一看到後半截「營建都市活力」就不期然想起我自己過往五年的工作,因為rejuvenate the city其實要靠很多東西,我隨便都可以套用前半截,我們推動綠色建築,我們推動文物保育,今日陳智思先生也在這裏,都是希望營建香港這個城市的活力。

  所以,我今日很高興可以看到在我們「營建都市活力」方面,尋求社會創新都成為一個大家非常支持的主題。這個主題也很有意思,因為社企正正是可以推動社會變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力量,亦有助可以幫助解決香港面對的問題,帶動跨界別的合作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最終將會成為香港這個藉以驕傲的公民社會一個重要的力量。

  我自己對於社企的認識是始於二○○○年進入社會福利署,當時探訪一個非政府機構,它是負責協助殘疾人士的,第一次聽到社企的意念,因為它提出我們是否應該只用傳統的服務形式,譬如一些庇護工場、一些輔助就業,來幫助傷殘人士自力更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從而融入社會。有沒有另一種更創新的方法可以達致同樣的目的呢?於是便提出了希望社會福利署能夠研究社會企業,從而就運行了,或誕生了「創業展才能」這個計劃,或者「3E」計劃。朱太太今天亦在這裏,她當日幫手推動「創業展才能」這個計劃。

  其後,我加入民政事務局,當時大家都知道有前一屆政府的扶貧委員會,亦希望透過社會企業能夠增加就業,特別是在地區經濟方面,所以設計了「伙伴倡自強」這個社會企業計劃。今日在座的張仁良教授有份推動香港的「伙伴倡自強」社企發展。

  即使去到過去五年,我們推動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都注入了這個社企的要求,即是所有為政府的建築物進行活化,我們都要求它是一種社會企業的運作。因為理由很簡單,社企就是可以融會了既是用一種企業的經營,但又達致一個社會的效益,所以對政府來說,企業營運的優勢就是不需要長期以政府的公帑來支持,經過了初階的支持,這些項目是可持續的,是一個一個可以不斷營運下去的。

  當然在這兩三年,還有由曾德成局長主持的社會企業的諮詢委員會,為開拓社企在香港發展給予很寶貴的意見。

  早前,行政長官在他的競選綱領內很具體地提出希望在獎券基金撥款,成立一個社企的發展基金。在上任後我們即馬不停蹄地研究,究竟這個社企的發展基金,在今日已經有了這麼好的根基,以及社企發展應該扮演一個甚麼角色?所以我們在想了一段時間後,亦與在座很多位朋友傾談過後,第一件事已做了的就是改名,今日最新的名字是「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

  所以既能夠繼續社企的發展,但是是第一次很強調,我們是要求有社會創新,要有一些突破性,最好是從前沒有想過,但現在覺得這件事是可以行得通,當然在創新的過程,Jane已經說過,不簡單,如果要搞一個社企高峰會創新都不簡單,你可以想像在政府內部政策的創新有多大的難度,但我相信在在座各位的支持下,這個社會創新和社企的發展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我們這個基金既強調社企發展,亦同時很強調、很重視能夠創新。不過,無論是創新或發展,最終的主導原則或最終的精神,都是社會精神,都是希望能夠透過創新也好,透過發展也好,來令到我們的社會進步。無論是協助解決眼前的社會問題,或是建立一個我們大家都公認是更開明、更進步的公民社會。

  我每一次接受新挑戰時,都要去學習,因為我們的認知實在並不是全面的,去到社企發展儘管我剛才說在過往三個不同的工作崗位,我都有涉及社企發展,但這方面的認知仍然是有局限性,所以最近我利用了我前往倫敦外訪,探訪了大家都時常聽到的一個機構UnLtd,與這機構的主席Cliff Prior傾談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亦就覑他怎樣看社會創新、社企發展交換了意見。我回來後亦與我的同事分享,希望日後我們在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的基金的工作做得好。

  當然這項工作做得好,必須有好的領導,好的領導並不是我,好的領導坐在這裏,因為這個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非常榮幸,在專責小組內能夠找到張仁良教授再次出山,擔任專責小組的主席;李忠德先生亦會是專責小組的副主席,我相信在座有幾位長期協助社企發展或有實踐經驗的朋友稍後亦會被邀加入這個專責小組,來幫助我們推動這個基金的發展。

  在用這個基金的同時,我覺得UnLtd有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很認真地考慮和借鏡的,第一,就是除了一般的非政府機構單位之外,對於一些創業者,即是個人,特別是年青的社會創業家,他們只有一個構思,我們是否能夠為他們提供研究和分析,讓他們的生意或企業的構思能夠有發展的機會。第二,就是除了金錢的支援之外,其實大部分社企都需要有一籃子的技術上支援,在UnLtd中可以得到的有導師、網絡、知識培訓,以至推廣方面,換句話說,讓這些有企業構思的創業者能夠從導師身上得到一些啟蒙和實際的提點,然後把這些構思和理想一步步地推向成為一種企業,最終當然希望這個企業能夠發揚光大。

  今日藉覑這個社企民間高峰會不但有本地的社企專家朋友,亦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專家來到參與。我希望這個社企民間高峰會能夠匯聚更多的智慧和動力,亦配合扶貧委員會日後利用這個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為我們共同嚮往的進步社會繼續努力。

  多謝大家。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44分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明光社

明光社關啟文: 
憂團體要求同志婚姻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7日

被同志團體視為「頭號敵人」的明光社,短短九日間取得近三萬個簽名,力阻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諮詢,該社董事關啟文認為,現時同性戀者的處境已大為改善,基本人權沒受損,擔心一旦立法會影響言論自由,宗教團體憑良心發言動輒得咎。他同時憂慮打開反歧視立法閘口後,同志團體會進一步要求同志婚姻。

怕立法會帶來寒蟬效應

本身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的關啟文認為,自1991年肛交非刑事化後,社會風氣漸改,同性戀者的處境已大為改善,「明哥(黃耀明)出櫃,有冇人攻擊佢吖?家唔係唔畀佢申請公屋,唔係唔畀佢攞綜援,如果你話同性戀者比較窮,要畀啲subsidy(津貼)佢,我係支持㗎喎,但呢樣嘢唔同立法,因為立法係規管自由」。

他認為一旦立法等於宣佈同性戀無問題,「應該等公民社會辯論,可能最終個社會會變,慢慢走向liberal(自由開放),我哋呢啲保守嘅人慢慢被淘汰都唔定,但係你家用咁嘅方法唔畀我講嘢,我個心就係唔服」。

他認為法律條文難以寫得完全清晰,會扼殺反同性戀嘅聲音,「好似『侮辱』、『嘲諷』呢啲字眼,點樣可以寫得清楚啲?原來騷擾、冒犯、不受歡迎嘅言論,同埋批評都唔可以㗎喎。」他擔心條例會帶來寒蟬效應,「好似23條咁,見到把刀你仲敢唔敢郁吖?平機會會幫啲人申請打官司嘅錢,唔使付代價,僱主就算贏官司,都要付堂費,有冇人想受咁嘅折磨先?」

「一成啱都唔應該被禁」

他表示,若法例「斬件」討論,他或會考慮,但現時社會討論已走向極端,「話我哋講同性戀等於肛交人鬧我哋,我哋從來冇話兩樣嘢係等同,家有理說不清,係對唔贊成同性戀嘅人高度不平等……話我哋係道德塔利班,塔利班殺人㗎喎」。

「我哋講緊嘅家庭價值,可能有九成係rubbish(垃圾),就算得一成啱,都唔應該被禁,你要講Voltaire(伏爾泰),至死維護對方嘅發言權利,但我見唔到有人維護明光社嘅權利喎。」他認為一旦反歧視法通過,同志運動下一步就是爭取公民結合、同志婚姻,「佢攞咗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好似反國教咁,啲團體都係第一步都唔讓,一定要政府撤回,因為擔心政府會利誘學校做」。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iProA獲政府續約

財政亂 iProA仍獲政府續約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2日

【本報訊】多次被揭管理混亂的互聯網專業協會(iProA)再爆出醜聞,協會有份參與多項獲政府撥款資助的社區及科技服務,但協會財政一團糟,欠債纍纍,包括虧欠政府資助服務的款項;但其早被批評為管理不善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合約期本已屆滿,但卻臨時再獲半年合約。
會長自爆負債300多萬

最新一期《壹週刊》報道,曾聲言要絕食撐國民洗腦教育的「梁粉」iProA會長洪為民近日向部份會員發電郵求救,指協會陷入財政危機,負債300多萬元,包括欠員工9月份薪金,以及欠前會長鄧淑明的私人公司100多萬,又欠信息共融基金會及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基金會款項。

報道又指,去年被廉署批評管理混亂的信息共融基金會獲政府撥款提供「上網學習支援計劃」,部份服務便是由iProA負責,服務合約上月屆滿,iProA再入標,但負責審標的三人中有兩人是iProA成員,結果協會再獲半年合約。而政府撥款成立的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基金會,由iProA負責日常管理,但部份受資助項目至今未收齊尾數。

洪為民以書面回覆查詢時稱,協會負債並非300多萬元,而信息共融基金會兩名審批標書的成員已在會上申報,兩人亦無參與協會會務。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言人表示,信息共融基金會主動向政府提出,服務合約招標結果不理想,需時間重新檢討,政府在有條件下同意臨時延長iProA合約半年,其間須嚴格控制開支。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關愛基金入不敷支

停募捐 關愛基金入不敷支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1日

【本報訊】將被納入扶貧委員會專責小組的關愛基金,成立近兩年,推行17項援助項目,預計涉款約17億元。惟至今商界僅承諾捐款18億元,但分三年交付,政府至今實收只得9.5億元,恐入不敷支。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表示,不會再向商界募捐,強調基金仍然「夠使」,暫時毋須動用政府注資的50億元。

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今日將以獨立身份召開最後一次會議,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檢討援助工作及交代基金去向。關愛基金將納入扶委會其中一個專責小組,由羅致光任主席。羅表示,關愛基金不會與其他援助基金合併,且會考慮擴大援助範圍,但基金會否出現入不敷支情況,他指仍言之尚早,「加埋利息,應該夠」。

關愛基金去年把政府注資的50億元存放在金融管理局,以賺取投資回報,去年獲利逾1.6億元,但存款期要六年,其間不得取回本金。據悉,今年基金的投資收益有近3億元,即使加上實收商界9.5億元,仍未夠支付17項援助項目合共約17億元的支出,目前基金已發放援助津貼逾4億元。
下年2月推特別津貼

此外,關愛基金建議向租用輔助呼吸醫療儀器的嚴重肢體殘疾人士,提供每月最多2,500元的特別津貼,需符合入息規定。最快下年2月接受申請,預計約400人受惠,涉款約1,200萬元。

特首夫人開設非牟利廚餘公司

開廚餘公司 梁太死撐利益輸送畀市民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1日

【本報訊】特首夫人唐青儀私下開設廚餘公司被指有利益衝突,她昨晚首度開腔回應說:「係有好大利益輸送,呢個利益輸送畀全港700萬市民,我作為700萬市民之一,我都有700萬分之一嘅利益。」但隨即表示只是「講吓笑」,稱自己一舉一動是受傳媒監察,堅持機構上軌道後才退出。環保團體和立法會議員都呼籲唐青儀盡快辭任董事避嫌。

亂噏港督夫人成立公益金

唐青儀前日被本報揭發成立公司Food for Good,推動廚餘和食物資源政策。她昨日出席活動時面帶笑容回應事件,指有利益輸送亦是輸送予全港700萬市民,旗下公司是非牟利機構,猶如做慈善活動,又辯稱當年公益金都是由港督夫人成立。

不過,根據公益金網頁,公益金是由一群社會賢達創立,包括已故的唐炳源議員、馮秉芬爵士夫人、何瑾爵士夫人等,港督夫人只擔任榮譽性質的會長職位。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炮轟做法不妥,指機構上軌道後才辭職,意味着已接受捐款,造成利益衝突,「各大商家反正要捐,捐畀特首夫人囉,多一個討好特首嘅途徑」。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呼籲梁太盡快辭任董事,改任榮譽顧問,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已排期下周三立法會大會,質詢政府的利益申報機制能否防止特首配偶有利益衝突。

廚餘政策風波不絕,環保署前日被揭取消小蠔灣廚餘廠招標。環保署昨回覆本報承認去年6月招標時,只找到3間合資格承建商,去年11月截標時僅收到兩份標書,投標價遠高於政府4.89億元預算,終以公眾利益為由取消招標。

環署藉故取消廚餘廠招標

小蠔灣廚餘廠在2007年提出,原定最快2013年建成。環保署指正研究降低建造成本及營運費用的措施,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批評,政府招標程序慢,令投標價隨通脹節節上升。

環境局將於下月舉行第三場持份者會議,討論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垃圾徵費等議題。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非牟利新公司「Food for Good」

梁太待廚餘計劃上馬後辭董事
開非牟利公司 被質疑不恰當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本月中成立一間非牟利新公司「Food for Good」,推動本地回收廚餘,環保團體綠領行動並證實在梁太協助下可望獲批一筆捐款,讓20間小學獲發廚餘桶回收廚餘。不過,事件曝光後,學者及議員均質疑特首夫人以公司董事身分參與和政府政策相關的業務,會涉利益衝突;特首辦昨晚回覆,唐青儀待計劃上馬後便辭任董事一職,轉任名譽職務,不會參與行政工作。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於本月13日成立了Food for Good Limited,屬於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公司,董事只有唐青儀一人。公司章程列明,該公司會向政府提出建議,以達到減少廚餘目的,另外又會接受捐款,包括金錢或物業。

綠領行動受助 可望獲捐款

據了解,梁太今年9月開始陸續接見多個環團,表示新公司會利用自己作為特首夫人的優勢,推動廚餘回收,至今至少有一個計劃,在唐青儀「穿針引線」下,差不多獲批捐款。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計劃初步有20間小學參加,學校會獲發廚餘桶,以傳統發酵方式堆肥,既可減少廚餘,亦具教育意義。

環團:不涉利益衝突 讚唐青儀有心

何漢威力撐唐青儀關心環保,「並非得個講字,上星期梁太到屯門兆麟苑,親自了解住戶如何將收集的廚餘堆肥。」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表示,難得特首夫人願意「落手落腳」推動回收廚餘,只要不涉及利益衝突,認為沒問題。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廚餘是蝕本生意,根本無利可圖,認為梁太較前兩屆特首夫人更積極推動環保,因此表示支持。

學者恐好心做壞事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認為,唐青儀不算干預政府施政,但她卻可能好心做壞事,恐她未來遭團體利用她的號召力獲得資助,被公眾質疑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特首辦表示,Food for Good計劃是非牟利性質,旨在為香港社會建立平台,推動廚餘回收,以源頭減廢,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計劃亦提倡將回收到的食物轉贈予社會上有需要人士。Food for Good計劃希望連結社會上志同道合人士,在社區、餐飲業、屋苑及學校等層面倡議廚餘回收。最終的目標是宣揚珍惜食物的信息,並向社會各界推廣處理廚餘的正確態度。

寶血﹕醫療中心非牟巨利

寶血﹕醫療中心非牟巨利
【明報專訊】獲政府批地須非牟利經營的寶血醫院內設7間醫療中心,負責管理的香港明愛醫療服務部部長源永樂,否認7間中心屬分租,強調只是以合約形式外判服務,這些中心並無牟巨利,否則「寶血會自己做」,但他未能提供利潤數據。他又強調早前10多年間醫院累計蝕6000萬元,至近年雙非產子潮才有賺,填回約4000萬元。

稱合約外判非分租

雖然源永樂否認分租,但審計報告揭寶血醫院分租處所的豁免在2005年屆滿,至今年7月一直無進展。源永樂昨稱,近月已獲地政總署批准,承認以往確認合約拖長了時間。地政總署昨晚至本報截稿前未有回覆。

寶血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兼明愛總裁楊鳴章昨交由源永樂回應審計報告。源永樂解釋,寶血醫院因人力問題於1993年把醫院交由明愛管理,往後10多年一直經營困難,累計蝕6000多萬元,由明愛墊支,至近年雙非產子潮才有賺,每年1000多萬至幾千萬元,暫已填補以往所蝕的4000至5000萬元。

審計報告指寶血內有醫療中心分租未獲豁免,源永樂指有關安排不是分租,而是外判服務,雙方以合約形式合作,並會拆帳,而寶血會徵收在院內經營的牌照費,病人屬於寶血。「過去一直艱苦經營,只希望提供更好的服務。」

寶血醫院須以非牟利形式營運,但外判的醫療中心卻可牟利。源永樂稱,在7間醫療中心之中,印象中寶血在兩間持有股份,其中維寶醫學治療中心佔股55%,但全數盈利用在醫院。他說﹕「服務提供者賺到的錢不是我們的,他們持股45%,都要生存,他們有些少盈利,是合理回報,否則怎叫人做?」

稱有向衛署交帳目

不過,源拒絕提供7間中心的盈利數據,強調目前生意額不是好大。他說﹕「大家要有合理盈利,如果認真有暴利,我們自己做就得,不用他做。」

至於「寶血醫院(明愛)管理有限公司」的帳目在去年只有利潤16,050元,源永樂解釋,這帳目不反映醫院帳目,這公司只是用以持有牌照及管理醫院管理層。他否認藉此隱瞞醫院帳目,並指有向衛生署提交帳目。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嚴格上寶血有不對,但該院確艱苦經營,不及真正牟暴利的醫院,且更應受批評的是負責監管的衛生署、稅局及地政總署。

明報記者

世界綠色組織

余遠騁搞非一般環團
失落副局長位

【明報專訊】環保界最近又添新力軍,名為「世界綠色組織」,由前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氣候項目主管余遠騁(William),伙拍環保企業家、球誼環保集團行政總裁汪振富創辦。William今年中應徵環境局副局長而為人認識,雖然最後個位落陸恭蕙手上,William仍可繼續以民間團體身分,監察政府施政。

主要關注弱勢社群

William噚日同傳媒茶敘,介紹世界綠色組織大計,佢話呢個組織唔單止關注環境污染、保育等問題,亦關心因環境引發社會問題,尤其弱勢社群生活需要,所以組織定位同一般環團唔同,既研究政策,亦推動地區活動,改變市民生活習慣,頭炮係下月初協助基層舉辦對抗加電費活動。

林超英陳智思做顧問

世界綠色組織目標係打破「環保、經濟、民生」各自為政局面,為實現理想,梗唔少得幕後顧問團隊,猛人包括前天文台長林超英、行會成員陳智思、前環諮會主席林健枝、美國綠色建築標準LEED創辦人Robert Watson等。對於名單之入面有重量級「梁粉」林超英,William話唔怕組織被定型,仲講笑咁話如果佢係「梁粉」,早就做副局長,仲使另起爐灶?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私家醫院混賬一揭再揭

法國醫院變提款機 
修會97年起吸金13億 建超豪宿舍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9日

【本報訊】私家醫院混賬一揭再揭。審計署日前踢爆聖德肋撒醫院(俗稱法國醫院)在09及10年,以捐款及支付「許可使用費」名義,先後向經營團體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送上巨款。《蘋果》翻查醫院歷年財務報告,發現修會早已將醫院當成提款機,未計自組牟利公司在醫院提供服務,自97年起已從醫院吸金逾13億元。財源滾滾下修會更於07年一筆過支付2.05億元購入醫院附近地皮,建成15層豪華護士宿舍。
記者:嚴敏慧

審計署報告揭發,聖德肋撒醫院在2009及2010年兩年間,分別向經營團體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支付3.03億元許可使用費,又捐出1.8億元給「擁有共同董事的公司」。

本報翻查聖德肋撒醫院,自97年成立公司以來呈交過的財務報告,發現修會將醫院當作提款機由來已久,醫院每年都有支付巨額許可使用費予修會,並作出捐款予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其中歷年支付的許可使用費累積高達7.24億元;而給予擁有共同董事的公司的捐款,累計亦接近5.87億元,兩者都以審計署揭發的09及10年金額最高。

買二億地皮毋須做按揭

修會更與醫院本身,以及數十名專科醫生合組多間私人公司,在院內提供醫療服務搵真銀,其涵蓋範圍包括掃描、腫瘤治療等。根據政府與修會簽訂的批地條款,若醫院有盈利,必須用於改善或擴展醫療服務,但現時醫院透過成立私人公司形式將醫療服務分拆,作為這些私人公司大股東的修會,每年便可直接獲利入賬。

修會歷年來不斷吸金逾13億元,源源不絕的財政收入使修會變得財大氣粗;除早年斥巨資為姊妹醫院聖保祿醫院,進行翻新及重建工程,更有足夠資金買地建樓。本報發現,由修會持有的一間私人公司「穗安」,於07年9月以2.05億元,購入九龍城露明道一幅逾9,000平方呎地皮,土地註冊處記錄更顯示,穗安當年買地毋須做銀行按揭。

穗安董事包括聖保祿女修會省會長何美蘭、張月娥、馮彩華及古穗生,四人同時亦是聖德肋撒醫院的公司董事。而穗安隨後以買賣方式將地皮轉到修會名下。修會隨即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建做一幢15層高的護士宿舍及訓練學校,大樓已於去年完工。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修會把醫院當成「搖錢樹(cash cow)」,把13億元巨款轉移入修會,做法有極大問題。他促請政府迫令醫院公開所有賬目,而過去從醫院取走的金錢亦應歸還,「除直接減價回饋病人,政府應透過罰款減少醫院儲備」。

浸會轉移盈餘3000萬改用途
【本報訊】審計報告揭發私家醫院以捐款為名,把醫院巨額盈餘轉到關連機構,令資金可作醫院發展以外用途。

「善用」財技的浸會醫院除早前被踢爆在09年向「香港浸信會醫院慈惠基金有限公司」捐出500萬元外,其於過去五年轉移的金額原來高達3,000萬元,「受惠」單位還包括醫院營運者浸信會聯會,以及由醫院成立的託兒所和診所。

浸會醫院07至11年賬目顯示,醫院轉移到關連機構的實際金額逾3,000萬元,遠超審計報告披露情況。

當中,由醫院分拆出來的慈善基金,先後獲撥備500萬元及兩度注資,四年間合共獲804.8萬元。至於浸信會聯會則於前年及去年,獲醫院提供90.1萬元和127萬元,並無解釋用途。

由醫院成立,於10年停診的浸信會沙田社區診所,醫院累積補貼了1,000萬元經費;同樣由醫院成立的培恩幼兒園,亦累積獲醫院注資1,054萬元,其於2006年7月結業。

Food for Good

開廚餘公司 特首夫人干政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9日

【本報訊】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打破特首夫人「不干政」的傳統,本月中靜悄悄成立了一間名為「Food for Good」的公司,推動廚餘政策。據了解,唐青儀成立Food for Good,目標是成為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非政府組織。不過,學者擔心唐青儀並無政府職銜,親身推動政策會予人干政的感覺。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則憂慮該組織可能成為利益輸送溫床,財團透過捐款給唐青儀,影響特區施政。
記者:潘柏林

據了解,唐青儀在今年9月底廣邀環保團體和社福機構會面時,透露Food for Good是非政府機構。本報獲得一封由她本人於今年10月發出的電郵,提及她創立Food for Good,呼籲接獲電郵的團體加入和給予意見。

擬夥團體尋求資金

該電郵附有一份計劃書,具體訂立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的短、中、長期目標。短期在中央收集資訊,投入人力資源做食物分發、教育公眾和進行研究。中、長期計劃聯合各個團體,游說政府立法及尋求資金(advocate for legis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unding resources),甚至在全港十八區建立社區農圃處理廚餘,成為內地處理廚餘的榜樣,也是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組織。有曾與梁太討論此大計的人士透露,梁太表示Food for Good可向商界籌募經費。

解決廚餘問題是梁振英重要政綱,本年參選時提出「推動消滅廚餘運動」,鼓勵工商界參與,建議增建回收處理設施。他擔任城大校董會主席時已大力提倡,與廚餘再造公司合作,廢物利用廚餘加工成魚糧;去年1月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智思,聯絡餐飲業發起「減少廚餘源頭做起」運動,梁太牽頭成立減廚餘組織,顯然是執行梁振英的政綱。

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梁太於11月13日正式成立了Food for Good Limited,屬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有限公司,創辦成員及董事只有她本人。公司章程列明,只要符合公司宗旨,可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或物業。章程同時列明,該公司會向政府提出建議,以達到目的。

被指利用丈夫權勢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多次表明,減少廚餘是重點工作之一,包括不排除用徵費方式減少廚餘,結果引來商界強烈反對。據知局方計劃先成立跨部門委員會處理廚餘問題,這時梁太插手介入,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予人特首夫人干政感覺,「我選嗰位係特首,唔係太太,搵太太推政策未必適合」。

工黨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梁太身份及地位特殊,成立機構推動立法並不恰當,「大家會質疑佢有特殊身份,可以透過家庭關係快啲立法」。她又指,該機構日後在收取捐款時,或有利益衝突,甚至成為利益輸送的溫床,「特首夫人咁有權力開口募捐,大家係咪要畀面討好特首,大手筆捐款?」她指公眾必定質疑梁太運用丈夫權勢籌款,「如果梁太不知自律要他律,最終只會自取其辱」。

本報上周四起兩次向特首辦查詢梁太成立Food for Good的詳情及有否利益衝突問題,但特首辦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Food for Good公司
章程重點

1)收集食肆的剩餘食物,分發給有需要的貧窮人士
2)只要符合本組織宗旨,會進行募捐及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與物業餽贈
3)會向政府或相關機構提出建議,以達成本組織的目標

資料來源:公司註冊處

Sunday, November 18, 2012

國際十字路會(Crossroads)

港人舊物變貧困國家寶藏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3日

【本報訊】本港一部部舊單車,成了岡比亞孩子上學的代步工具;多件遊樂場設施,送到烏干達為一間收容內戰孤兒學校的學童帶來歡樂;學校的舊枱凳,令柬埔寨一班學童上堂可坐下寫字;香港醫院一批舊病床,送到海地令當地病人不用睡在地上。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性慈善機構Crossroads(國際十字路會),17年來無間斷將港人掉往垃圾堆填區的物資運到60多個國家,變成貧窮人的寶藏。

機構位於屯門黃金海岸的總部,每天都運來一車車二手但簇新的物資,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則忙着為物資分類、入箱、存入貨櫃,再付運到第三世界國家。

香港收集得來的舊單車,送到岡比亞給孩子使用。 受訪者提供圖片 2010年海地大地震,香港醫院一批舊病床,轉送到當地。

運到60多個國家

由地產商更新服務式住宅丟棄的750部電視機、幼稚園放不下的20萬元遊樂場設施、酒店更換的500張床褥、餐廳搬遷整個不要的廚房、以至航空公司不要的毛氈……這些原本運到堆填區的物資經處理及配對,部份轉送本港清貧家庭,其餘運到60多個海外國家給有需要人士。

創辦機構的澳洲夫婦畢馬勤(Malcolm Begbie)和畢慰恩(Sally Begbie)分別為會計師及公關顧問,由1975年起參與國際救援工作。二人因工作來港定居,植根香港。1995年遼寧水災,負責統籌物資和義工救災。參與救援,令夫婦深切體會世間疾苦,於是建立十字路會服務世界各地貧窮人士。

機構由最初只有一兩間公司捐贈二手物品,到今天有近千間公司定期送贈簇新物資,今天還推廣公平貿易,又在國際推動關注難民和貧窮問題。畢馬勤的兩名兒子David及Josh,近年更承繼父母使命,接棒推動國際人道援助工作,成為機構靈魂人物。

兄弟二人曾遠赴瑞士,在聯合國難民署合作世界經濟論壇會場旁邊,建造一座難民營,吸引與會的達官貴人入內親身感受。David表示,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維基百科的創辦人Jimmy Wales都曾參加體驗。「在漆黑一片中被武裝分子用槍指嚇,加上四處瀰漫彈藥氣味,10分鐘體驗後再由前難民細訴走難時的經歷和苦況,不少人感動落淚」。

望港人與他們同行

他們將概念帶回香港,在前身是啹喀兵軍營的國際十字路會總部,興建貧民窟,又加入第三世界國家盲人及愛滋病患者的體驗設施,供學校、團體及機構使用。

Josh解釋:「要了解一個人,就必須穿上他的鞋,走他走過的路。」他們邀請多間大公司高層來搭難民營,供機構員工入住,國泰和CNN的高層都已在營地搭建簡陋屋舍,「讓生活安穩富裕的港人,體驗失明和愛滋病患者的無奈和驚恐,繼而伸出援手」。兄弟寄望,有更多港人與他們同行,「除捐贈物資,更希望有人擔任長期義工,將更多物資轉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中」。

十字路會的理念,是要將需要幫助和提供幫助雙方,在十字路口聯繫起來。如欲索取物資,做義工、捐獻及參與導賞團,可到該會網站http://www.crossroads.org.hk/瀏覽。

開辦全港最大公平貿易店
香港人假日喜歡到處逛,Crossroads位於屯門黃金海岸的總部是好去處。那兒除有一個包含幾十個貨倉的「環球分派中心」,還有一間裝修雅致、專門出售公平貿易咖啡的咖啡店,以及全港最大的公平貿易店,出售來自全球40個國家,共800種公平貿易手工藝品和食物。

所謂公平貿易,是要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在透明的商業關係下,以平等及互相尊重的態度與交易夥伴相處。交易價格經雙方同意,符合社會公義與環保,並為生產者提供公平及合理報酬。

Crossroads經由國際的公平貿易網絡取得這些工藝品,在扣除成本後,賣物所得收益都交回生產商或獨立生產者。工藝品背後都寫有物品背後的故事,讓大家明白在貧困地區生活人士的苦難。

子彈造鈴鐺助脫貧

店內每件貨品都「大有來頭」,David拿起手上的一個鈴鐺(圖)說:「鈴鐺來自柬埔寨,全部都是用子彈製造,希望這些殺人的兇器,現在可變成助人脫貧的武器。」他又介紹一款由被迫當娼妓的貧困印度婦女生產的環保袋說:「袋子給了她們多一個生計選擇,不但幫助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希望他們早日脫貧」。

《蘋果》記者

蒲窩悄悄染紅

蒲窩悄悄染紅 趕絕藝術青年
創作天堂變洗腦基地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8日

【本報訊】洗腦國民教育陰霾未散之際,昔日為追逐藝術夢想青少年提供創作環境的蒲窩青少年中心,卻悄悄被專辦洗腦團的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入侵。本報發現去年底宣告由青少年藝術搖籃轉型文化保育的蒲窩,其位於舊香港仔警署的會址,亦同時成為中華青年交流中心辦事處,涉嫌違反優惠批地條款。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是「機構僭建」。
記者:張岳弢 林偉聰

中華青年交流中心持旅行社牌照,不僅在網頁上顯示其香港辦事處地址在香港仔大道116號蒲窩青少年中心,即使是由交流中心舉辦的國情研習班、國內交流團的單張,上面提及的報名及查詢地址,亦是在香港仔大道116號,電話及傳真號碼亦與蒲窩一樣。

涉違反優惠批地條款

中華青年交流中心與蒲窩同屬和富社會企業屬下機構,主席正是近年主力搞洗腦交流團的港區人大代表李宗德。不過,政府在1995年將舊香港仔警署批予蒲窩青少年中心作為會址,每年收取象徵式1元租金時,租約條款同時訂明,會址不得轉予其他機構使用。

負責將舊香港仔警署批予蒲窩的政府產業署確認,根據租約條款,蒲窩青少年中心如擬將該物業分租或轉租予其他機構或組織,須事先徵得政府書面同意,而自租約生效至今,並無接過申請,產業署亦無收過有關該物業被更改用途的投訴。

該署在接獲本報查詢後曾到舊香港仔警署實地視察,並無發現有其他機構或組織分租或佔用該物業。蒲窩青少年中心亦向該署表示,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從未以舊香港仔警署作為辦事處,只曾以舊香港仔警署作為其舉辦活動的聯絡地址。經該署勸喻後,該中心已修正其宣傳物品及網頁上的資料,以其位於彌敦道的辦事處作為聯絡地址。

不過,本報記者上月以有意參加中華青年交流中心活動名義到訪舊香港仔警署,兩名職員都承認,中華青年交流中心的辦事處亦設在該處,並引領記者至一間辦公室拿取報名表,又指蒲窩與該中心兩批職員並不相同。

職員又表示,因交流中心與蒲窩同屬和富,故將辦事處設在該處,但承認因該處地點不方便,故交流團面試等活動會在和富位於旺角的辦事處進行。

議員轟如「機構僭建」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表示,產業署批租約予非政府組織,一般有特定要求,即使是同一機構在上址提供性質不同的服務,亦要重新向政府申請,故若有其他機構在內,更是明顯違規。

教育界立法會代表葉建源更批評,這等於「機構僭建」。本報自本月初起,曾多次分別以電話及電郵聯絡蒲窩的中心經理何仕明及和富,惟一直未有回覆。

轉型後大搞國情學習班
【特稿】蒲窩去年底宣告轉型,當時最後一場在蒲窩舉行的音樂會上,還有樂隊大唱「吃人的中國共產黨去死」。不過,今年的蒲窩明顯添了紅色,既有舉辦國情學習班,更有到昂船洲軍營參加軍民同樂日的舞蹈表演。

舞蹈隊到解放軍營表演

蒲窩1992年由當時任教香港大學的方維德教授成立,希望為青少年提供創作環境,發揮音樂、舞蹈才能。根據蒲窩的網頁資料,過去一年雖然仍有舉辦音樂、舞蹈活動,不過亦同時舉辦或參加了「紅色」的活動,如蒲窩的舞蹈隊Zero Gravity便在中秋節,參加了在昂船洲軍營舉行的軍民同樂慶中秋表演。

蒲窩轉型要多做保育,旗下的環境資源中心便擬辦「走進世界遺產」國情學習班,到訪福建土樓、湖南張家界及江南蘇杭,提高青少年對國家環境、歷史與文化的認識。

蒲窩轉型,新舵手正是昔日在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工作的何仕明,他當時主力負責「同根同心」、「薪火相傳」等國民教育活動。資助機構和富社會企業當日解釋,蒲窩轉型是因架構及資源重組。

不過,記者翻查蒲窩上年度的賬目,雖然蒲窩去年仍累積虧蝕154萬元,但財政狀況有改善,單獨一年計錄得約12.6萬元的盈餘,其中收到的捐款、租用設施及會費收入都較2010年上升。

《蘋果》記者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2

聖德肋撒變私人盈利場

聖德肋撒變私人盈利場
醫院設7公司 利潤撥修院醫生獲派息

明報 2012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審計署質疑聖德肋撒醫院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有違地契之嫌,本報進一步揭發,在聖德肋撒醫院營運的牟利公司最少7間,是醫院、醫院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下稱修會)和逾80名醫生三方共同投資,當中,修會是擁逾半股權的大股東。擁有股權的兩名醫生謝鴻興和周伯展證實,他們近年的確從有關公司獲派股息。換言之,修會在攤分股息後,毋須按地契要求,將利潤再投資回聖德肋撒醫院的帳目,而是直接轉到修會戶口。

公司收益不納醫院利潤涉違地契

審計署日前發表報告指出,聖德肋撒醫院在2009及2010年兩年,曾向承批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合共支付3.03億元「許可使用費」,同期又將1.8億元捐給「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另外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收益不計入醫院的利潤。審計署批評衛生署沒有過問院方的大額交易及捐款,又無過問牟利公司在醫院經營,疑違反地契條款。

本報翻查地契及公司註冊處多份文件,發現該批「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女修會以大股東身分,與聖德肋撒醫院以及為數約80名醫生,三方共同組成,涉及至少7間私人公司(見表),營運醫院不同醫療服務,例如掃描、腫瘤治療、聽覺、視覺、言語治療等,而這批公司的申報地址都在聖德肋撒醫院內。本報記者昨日到掃描中心,確認該中心在醫院地庫運作。

私人公司帳目不公開難監管

政府與女修會於1959年簽訂的地契中列明,若醫院有盈利,必須用於改善或擴展醫療服務,但因如今醫院將醫療服務分拆由不同私人公司提供,這些公司不屬非牟利公司,帳目毋須公開,政府更難以監管。這些分拆出來的公司利潤,便按持股量分配予三方股東,但因私人公司毋須向公眾及交代收益,這些利潤究竟是多少及如何使用,公眾難以知悉。

兩名醫小股東認每年收股息

醫學會會長謝鴻興是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的小股東,佔1%股份;眼科醫生周伯展是聖德肋撒醫院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的小股東,佔4%股份。二人向本報表示,多年前女修會牽頭與多名醫生組成不同公司,由於近年有錢賺,他們每年收到公司派發的股息,但他們不願透露具體金額(見另稿)。

院方﹕所有收益作慈善

聖德撒肋醫院昨日回覆有線新聞表示,醫院所有收益均用作慈善用途,包括添置先進醫療設備、擴建醫院及興建護士學校,醫院有需要與醫生合作引進新科技,該些關聯公司成立的主要宗旨,是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衛生署發言人回覆查詢說,批地條件有財務規定的私家醫院,須提交核數師報告和相關財政資料予該署。署方已將有關情通知地政總署,並繼續與地政總署跟進私家醫院是否遵守有關地契條件。

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批評,政府對私院的監管形同虛設;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對獲得不少優惠的私家醫院可以牟取巨額利潤,而沒有考慮公眾利益深表關注,二人促請政府盡快交代,並會要求立法會委員會討論。

明報記者 蔡傳威 鄭穎瑩 錢瑋琪

名醫﹕修會稱缺錢買儀器招入股
【明報專訊】對於聖德肋撒醫院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醫院內開設9間公司,其中7間股權由修會、醫院及個別醫生擁有,在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有限公司有股權的醫學會會長謝鴻興解釋,當年與醫院合組公司,是因為醫院不夠錢買掃描儀器。

謝鴻興﹕初不望有回報

謝鴻興說,20年前,他當時在聖德肋撒醫院任駐院醫生,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以醫院不夠錢購買掃描儀器,邀請他與多名醫生「湊錢」,組成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有限公司購買儀器。他當時認為,醫院應該提供掃描服務,於是也湊了一份錢;該中心在醫院內營運,起初佔一間房,現佔一層樓。

稱沒理回報最終去向

他強調,起初不指望投資有回報,他只持有約1%股份,是小股東。近年有錢賺,每年他可按所持股份獲派股息,但獲利最多是持逾五成股份的大股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謝鴻興稱,他不是公司董事局成員,因此沒有理會修會如何處置投資所得回報。修會則邀請不同的專科醫生,合資開設各種專科中心,如眼科及視力矯力中心有限公司、泌尿專科中心有限公司等,公司若有錢賺,股東便有股息派,若蝕錢公司便關閉。

私家眼科醫生周伯展表示,約10年前曾向聖德肋撒醫院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提供一些意見,並獲邀成為小股東。眼科中心近年有錢賺,每年他可按所持股份獲派股息,但他沒有理會公司運作。

善導會總幹事自加人工兩萬

善導會總幹事自加人工兩萬 前線凍薪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7日

【本報訊】善導會爆出高層頻頻用公帑外遊,又度身訂做新職位加薪後,善導會前員工、社福機構員工會主席何家漢,亦發文大爆總幹事吳宏增緊隨副總幹事升職加薪,亦幫自己加2萬人工,月薪破10萬,但會方卻壓榨員工,包括更改要留宿服務釋囚的員工合約,只加工時不加薪金。

新制員工頂薪減1.7萬

善導會前中途宿舍員工何家漢,以職工盟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會長身份,指工會亦接獲員工投訴,踢爆副總幹事李淑慧由總監「升格」加薪,總幹事吳宏增隨後亦幫自己加2萬人工,月薪破10萬;相反前線工作有增無減,凍薪多年卻無人問津,默默耕耘,令人痛心失望。

他更以過來人身份,訴說在中途宿舍駐守時被壓榨的苦況。他表示,會方以月薪形式聘用駐守中途宿舍的員工,合約上列明每周工作44小時,但連同留宿候召時間,工時已超標,「最低工資實施後,講明留宿候召要列入工時,但吳宏增竟然話,我哋唔係拎最低時薪28蚊,無額外津貼。」又將合約工時改至54小時,令員工無法追討留宿候召的津貼,「為咗飯碗,邊個敢反抗?」

會方去年年報顯示,善導會已成功滾存6000萬基金儲備,未見財政緊絀,但何指出,會方獲一筆過撥款後狂削資源,令新加入員工比舊人待遇差很多。他舉例指出,舊制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頂薪為每月$54,665(薪級點33),但同職級的新員工頂薪只得$37,860(薪級點25),高層卻用其他方法,例如新增中層職位,混淆視聽,「升職唔加人工有乜意思?」

善導會執委蕭詠儀接獲記者查詢時說,不清楚有關薪酬問題,但相信管理層的決定,又指會方多年為社會貢獻良多,管理層亦經常通宵達旦,出心出力改善會務,強調主席湯寶臣法官很重視員工福利,望各方理解。

善導會剛於昨晚舉行籌款晚宴,總幹事吳宏增接受電話查詢時,指早前已發聲明予職工盟和員工回應留宿候召和副總幹事職位等事。他強調僱傭合約經法律人士審核制訂,宿舍員工的月薪已計算留宿候召的工時,做法從沒改變,而礙於資源緊絀,只能逐步改善現有薪酬制度。他又說詳情在晚宴後才連同自己獲加人工的事一併回答。

被指肥上瘦下善導會千字文反擊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8日

【本報訊】社福機構員工會主席何家漢前日用前善導會員工身份,發文指斥會方肥上瘦下政策,善導會昨日以千字新聞稿回應,否認總幹事吳宏增的月薪至逾10萬,又指薪酬標準由職員福利事務委員會和執委會共同檢討制定。

善導會又表示,42%員工經7月的薪酬檢討,已按比例加薪,亦有前線職位因為長期招聘困難獲增加三個增薪點,強調所有合約薪酬安排合情合理。

「出手低做死前線員工」

何家漢則反駁善導會,有關吳宏增的人工增加至10萬的消息,來自會方現職人員,但他不便透露身份。何家漢說︰「佢(吳宏增)肯光明正大公開條數,接受社會監察,大家就唔會對佢咁多猜忌」。

此外,有前線員工不接受會方的回應,指所謂的加薪,根本無助解決新舊制員工薪酬差異,更批評職福會無能,「有無諗過點解前線職位咁難請人,咪因為佢出手低囉!結果做死班現職員工」。

善導會管理七宗罪

善導會兩巨頭 豪花公帑月月出埠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1日

【本報訊】年獲億元公帑資助、幫釋囚更生的香港善導會爆出醜聞,男女正副總幹事外訪頻繁,五個月內以公費遊盡巴西、英國及北京;又以考察為名,到韓國洽談麪館專營權,聲稱辦社企協助釋囚就業,可是入職要求懂英文,被指難助釋囚就業。女副總幹事更獲度身訂做新職位升職加薪。立法會議員質疑善導會管理層誠信,促社署和審計署介入調查管理及賬目問題。 記者:李凱琳

善導會網站歡迎義工隨時加入,聲稱有定期培訓活動;記者9月底到該會慈雲山樂天倫中心報名,又透過電話和電郵向義工服務部報名,但一直不獲回覆,石沉大海。該會10月在沙田港鐵站B出口外辦街頭募捐活動,根據網上資料,活動每周兩次,時間為下午1至7時;記者在10月4日下午1時到場,卻不見人影,即時上網翻查資料,發現時間改成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半。

記者在10月12日街頭募捐日再到場,發現時間又轉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募捐當日中午12時半才有員工到場。有員工向本報透露,這些街頭募捐活動只是「形象包裝」,管理層未顧及前線人員工作量,結果名不副實,「前線為咗服務對象已忙到嘔,根本就做唔到呢啲搞作。」

向韓國麪館洽專營權

會方活動虛張聲勢,高層外訪卻不間斷。會方2010年資料顯示,管理層4月先訪巴西、6月再到英國、8月則赴北京,聖誕前到廣州考察,據知短線團更幾乎每月出發。這些外訪團由該會正副總幹事輪流帶團,巴西和北京之旅更二人齊齊上陣,巴西之行更只得二人同行,而這些外訪團涉及多少開支,全沒公開。

男總幹事吳宏增與女副總幹事李淑慧似乎很熱衷出埠考察,今年以會方轄下社會企業明朗服務之名,兩度到韓國。

據悉,身兼明朗總經理的李淑慧,向韓國連鎖麪館Chef's Noodle洽購專營權,擬在香港開店,以社企形式運作,聲稱協助更生人士就業。

雙方在7月底完成協商,麪館將於本年底在灣仔開業,李稍後會再出團,與獲聘員工到韓國一星期學煮麪;有善導會員工質疑,為何勞民傷財搞跨國企業,「香港冇食肆咩?仲要畀加盟費(牌照費)同人拆賬?」未開張的麪館本年8月刊登招聘廣告,除洗碗工外,總廚和侍應等職位也要有一定中英文讀寫能力,要求比麥當勞還高。社區組織協會指釋囚一般學歷低,入職要求懂英文是強人所難。

總幹事吳宏增聲稱與副總幹事同行考察,是獲會方董事指派或外國機構邀請出席,強調其他員工也不時到外國培訓,非高層專利。

而購入專營權開辦韓國麪館是經深思熟慮,因社企要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更生人士,但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專營權費用及投資金額。至於募捐活動臨時取消,吳宏增辯稱因員工繁忙所致,又指因未定義工培訓期,才疏於處理義工報名,為此致歉。

有份到韓國洽麪館專營權的善導會執委、明朗董事會主席王則左稱,韓國麪館有與社企合作經驗,故選擇與其合作,又表示李淑慧獲升職經執委和董事同意;至於做麪店生意是否有虧本風險,他說,「所有機構都有改善空間」。

「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不接受活動造假的解釋,質疑管理層誠信有負公眾期望,認為社署和審計署應介入,重新檢視獲公帑資助的機構,有否確切履行服務。

社會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柱,也認為社福機構應全面公開行政支出,以洽談專營權開麪店為例,若不公開賬目,公眾難以監察投資能否回本及是否善用款項,「外訪唔等於工作,叫佢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點解正副總幹事要一齊去,係咪真係有必要?」

善導會管理七宗罪
•正副總幹事頻頻外訪,開支不明
•原為業務總監的李淑慧,被指獲度身訂做增設副總幹事升職加薪,沒有公開招聘
•薪酬福利肥上瘦下
•不找本地食肆合作辦社企,反遠赴韓國洽購麪館專營權
•麪館入職要求懂英文,被質疑門檻高,難助釋囚就業
•義工招募只說不做
•街頭募捐時間表混亂,更臨時取消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Sunday Workshop--生活達人

認識陳劍青以來,幾乎每次見面或通電,他都會有新發現的「規劃陰謀」告訴我,「政府而家講緊個×××項目,第日其實會變成咁咁咁的。」

如果時間或場合許可,順手就找出一堆圖表文件給我看,哪裏將要建鐵路、拆樓房、毁生態、割地賣港……早在地圖、設計圖、上千頁的環評報告和官方文件之間隱藏蛛絲馬迹。09年反高鐵是起點,之後陸續揭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香港被規劃事件、汽車及遊艇自駕遊、新界東北「深港富豪雙非城」等中港融合黑箱規劃;以學術研究的力量,解構政客和利益集團的大話連篇。「現代政府的管治方式,就是用理性幌子去包裝利益和權力意志」,不斷以公眾利益為由,說一切為你好、解決房屋需要、為香港未來長遠發展、創造就業,「挑戰這種政治操作,關乎真相與謊言的角力,你要用數字、理據,清楚講出那套說辭的荒謬,背後包裝着什麼。揭開問題本質、講出真相,就是一個研究者在社會裏的介入位。」

文:林茵
圖:劉焌陶

地理是, 地方的道理

揭穿謊言之餘,身體力行組織反對運動,後果是成為政府眼中釘;月前劍青主力協助村民抗議新界東北被規劃,被左派報章封為「癱瘓新東發展幕後黑手」,大肆批鬥,「佢拗唔贏才會抹黑你,代表佢驚你。佢抹黑,就確認我講中問題核心,應該繼續去」。

在成為「幕後黑手」之前,陳劍青其實是個地理學研究員。在社運組織者或媒體評論時政的熟悉臉孔中,很易找到讀政治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經濟學出身的人,地理學系則少見。

「好多人以為讀地理就是學石頭、氣候。大學year 1 時有個地理學者跟我們說,咩係地理?就是地方的道理。去睇各地方如何運作,當中有無道理可言?他這樣定義地理學科的關懷。當一個地方無咗道理,新界鄉郊可以比原居民亂來、邊境可以被黑箱規劃,就是地理學介入的時候,重提這些改造城市空間、破壞土地行為的不公義在哪裏。」

地理學無處不在

要判斷一個地方有無道理,涉及法律、人權和眾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從空間角度提問,基本上在地理學之前加個形容詞,就可成為一獨立科目。例如犯罪地理學,研究犯罪與空間的關係、地區分佈或犯罪空間的特色。剛寫了篇文關於動物地理學,講動物的空間行為,人認為門口是一間屋的邊界,對我隻貓來說,只要門開着,牠會走到門外樓梯對落三層的地方才不再前進;我們認為窗邊是屋的盡頭,懸崖一樣,貓卻企得好安詳,不認為窗框是邊界,這就是貓的地理,跟人的理解不一樣。還可以講城市建築跟動物的關係、動物的空間權益等。其他如暴力地理學、性別地理學、倫理地理學、死亡地理學,都以空間角度豐富對問題的理解,地理學無處不在,可以介入所有議題。」

「咁闊一個學科,但你好少在主流傳媒見到地理學者去comment 各種事情,導致香港人好似完全唔認識這城市。為何香港人會到2012年才開始問「政府其實有幾多地?」這本身不應該是所有市民的地理常識?咁大家學的地理去晒邊?一係你畀人洗腦,「香港地少人多」,二是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地理學者,無出來講清楚件事畀公眾聽。」

本土地理學與社會脫節他形容,現時本土地理學界跟社會的接觸完全失效。七十年代的香港地理學家大部分都研究香港問題;近十幾年卻追隨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熱」,為了論文容易發表、學術資金充裕,逾七成學者都以內地為研究對象。

「但這一方面也是個迷思,你們是否真的不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的paper 一樣有學術期刊登,為何完全忽視香港本身的內涵對整個學術討論的重要性?在後殖民、城市和區域範圍裏,香港都是個好豐富的研究對象,日日咁多事發生、咁多爭議。」

學術研究無法介入本地爭議,理論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令香港人長期缺乏土地問題和空間政治的意識。

「從前社會運動以政運、工運較多,也有抗拆運動,提出居住權、安置賠償等問題,都從人出發的關懷為主,強調村民、居民的感情,理念上例如人民規劃,道德上批評佢假諮詢等。但諮詢永遠都是假的嘛,所以你也只可以不斷咁批評佢,政府亦好純熟地回應。」城市地理學關心以上這些,但同時還包括整個城市發展的邏輯、城市空間如何被形塑、社區發展的脈絡、土地如何分配的問題。

「比如新界東北這次,你見到研究的力量,真正在社會爭議的過程中打開了土地問題,原來「土地供應不足」呃了香港人幾十年。其實是土地分配失衡,佔人口一半的公屋居民,只住在兩成已建屋土地上,丁屋人口卻用了逾四成的建屋土地。」知識和數據拆穿新界東北發展的謊言,學術研究有效地支援社會運動。

港人空間意識崛起

土地和城市空間成為市民關心的主題,只是近年的事。

「我04、05 年讀大學,那時研究院的師姐說,香港最關鍵的就是土地問題,其實我聽唔明的。土地?在城市生活,你住緊一幢「樓」、見到重建影響一群「居民」,你見不到什麼土地,空間這些詞彙很抽象。」從前人們對土地的理解,大概限於業權、買賣等商業行為,隔鄰樓宇重建,就算影響自己都覺得無權干涉,因為「塊地是人家的」。

「03、04 年的紅灣半島是一個轉捩點,按從前思維,人家有地權、有審批、鍾意拆咗幢樓再起過,關你咩事?但那次竟然有香港人關心起隔鄰的地方來,會問人點解要拆樓。其實唔係好影響佢哋,可能起咗私樓,第日附近樓價仲好。但佢哋關心。這是港人空間意識的崛起,這種關心會由你想了解、發表意見、去到想參與決策,一步步提升。」

對抗和戳穿規劃的謊言

及至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空間論述開始進入主流媒體;事件中,空間除了是爭取保留的目標,也作為社運策略,「保衛皇后碼頭時一個組織者講得清楚,不止要動員人們來這空間,在將這裏變成大家會進入、聚集、舉辦活動豐富它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要透過皇后碼頭這空間來組織群眾」。以理論家HenriLefebvre 的「三元空間論」(production of space)來說,現代社會空間的其中一種叫「呈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 ofspace),例如規劃師、技術官僚畫的設計圖,有房屋、有商業、有綠化地帶,營造一個抽象、概念化的空間,一切都很有秩序,彷彿對市民有一種全面的關懷、為令人相信這規劃是合理和中立的,但這種「呈現的空間」抽空了地方本來存在的日常生活、發展脈絡。要對抗和戳穿它的謊言,須透過「空間的呈現」(spaces of representation),重提在該真實空間裏人們的生活模式、曾有的歷史、各種互動的空間實踐、人們是如何運用這地方,以證明這空間的性質跟「呈現的空間」不一樣、政府專家企圖展現的是一幅假象。例如市區重建的規劃構想圖往往只有被重建區的一塊,彷彿它跟現存的生活及重建區周邊的空間都沒有關係;或如最近的蓮塘口岸,政府將其呈現為單一、自存的口岸工程,一塊獨立的空間,要說出這工程的問題,研究者或社運組織者便需要告訴群眾,蓮塘口岸一旦開通,跟新界東北發展成豪宅區的關係、而這區變成內地富豪居住的地方,又跟全港的整體發展有何關係,以帶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黑箱規劃港人失地

近一兩年港人對城市空間和土地的關注大增,卻同時跟中港族群矛盾相互交纏——痛恨自由行入侵港人生活、大陸資本炒貴住屋、商舖,新界東北淪陷為「雙非城」。劍青認為,港人關心自家土地,不必然要牽連上族群對立,「問題根源自深港兩地政府的黑箱規劃,由高鐵、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到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三個新發展區,還有一簽多行、自駕遊等措施,佢哋暗裏有一幅深港同城、中港融合的藍圖,你從各項政策文件會睇得出整套思維和發展方向是這樣,但他不告訴你,更不讓你參與決策和討論,你問佢會不斷否認,話一切係為香港好,係「香港人的新市鎮」,高鐵、自由行製造幾多就業和經濟效益。其實根本係國家落order要做,為國家發展服務。」深港同城族群矛盾「自由行從來不是一個旅遊概念,他們來是買奶粉的,這是個生活概念來的。03 年好似順理成章,香港經濟差,中央送大禮。但你睇返文件,其實SARS 之前,親中智庫一直已諗緊自由行,為的是未來深港同城化,只欠一個時機推出。於是03 年經濟上給些「甜頭」你,然後變成一簽多行,畀大陸人來香港生活、探親、生仔、讀書,建立粵港一小時生活圈。」

「族群衝突好大部分源自生活經驗。我自己都試過,搭東鐵往上水,明明架車已滿,水貨客一嘢飛個篋入來撞你對腳,你縮個空位出來,佢個人就攝埋上車。如果你真的住那地方,日日咁畀人撞,你一定有情緒。族群衝突是從這些經驗出發的一種關心。但如何令佢哋明白,這其實是一個黑箱決策導致的?知識分子和社運應該帶出來一個清晰的說法。」

劍青認為,在兩地政府的思維裏,一簽多行、然後變免簽證,逐步令關口消失,深圳居民來香港買貨根本是計劃之內的正常事,不是什麼「打擊水貨客不力」;但市民不知情下,日日見水貨客搬來搬去,就會覺得水貨客本身是問題,看不到這是有政府官員私自為香港定下深港同城發展方向所導致。

「我覺得行動上要講清楚,如果只睇到具象,去光復上水站趕走佢哋,但繼續一簽多行,唔會解決問題。甚至梁振英可以話,「唔想見到水貨客?我哋去北區搵塊地專做佢生意、隔離佢哋, 唔影響香港人生活了」,相信好多人會收貨,但咁佢咪成功更改香港條邊界囉。」

那些都是港人無法參與

一簽多行、自駕遊、宜居灣區等中港規劃,香港人完全無法參與,甚至不被知會。「法改委話諮詢過香港,原來是諮詢過港區人大!但我哋唔想要喎。」爭取區域規劃民主化是關鍵。

「成個未來設計佈局是好黑箱的,無人會睇大陸的簡體字文件,也未能講清成個脈絡和論述。新界已經被定位為國家戰略發展土地,如果不說清楚成件事是去到這個層次,大家只會繼續討論「香港人的新市鎮」應該點設計,或者只能將矛頭指向政策下的一些表徵,例如水貨客和雙非。」

儘管不希望事件落入族群矛盾和衝突,但劍青認為,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上,市民開始有「香港人的地方,為何要畀大陸人來住」等質疑,也算是意識上的進步。

「以前講土地,永遠用一種技術語言去討論,例如賣地收益有幾多、如此地積比有無浪費、成本化唔化算,所以應該或唔應該起;但唔會質疑背後整個政治經濟的邏輯,土地開發為誰、為何而做。現在香港人不會再覺得,土地拎去賣好正常,而會問,這規劃背後有咩政治目標、服務哪些人、對我們的城市有何好處?土地應該如何分配?我覺得意義上是進步了的,變成全民都可以參與的討論。

在這時機下,將焦點引導向要求規劃和決策權的層次,逼政府交出一套城鄉發展和整全的土地策略,是民間應該爭取的方向。」

研究力量介入社運

地方變得沒道理,就是地理學者介入的時候。天星、皇后碼頭、利東街等保育運動劍青都有參加,但並非組織和決策者。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研究, 「只不過係個讀書人,對規劃、空間批判和城市理論有興趣;但實地考察得多就發現,香港情况真的好差。09 年第一個令我落手跟進的個案,是新界東北天平山村,有塊田畀貨櫃場圍堵,如果我唔幫個村民手,三個月後佢就會被貨櫃場吞併,彷彿從沒存在過一樣。理論如果唔實踐,研究可以永遠繼續做,這些事也會繼續發生。」

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

其時反高鐵運動醞釀中,劍青和數名朋友組成調查小組,幫手研究整個基建項目的成千上萬頁的資料文件,發現這不止是拆一條菜園村的事,沿線村落會被抽走地下水無法耕作、大角嘴舊區會沉降有塌樓危機,功能組別有利益輸送嫌疑,令抗爭運動帶上高峰,「那時我們有個口號,『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才可以砌冧佢」。雖然撥款仍通過了,劍青至今仍協助沿線受工程影響的村民。其後新界東北、豐樂圍、南生圍、西貢鄉郊,丙崗村等發展項目,還有其他中港融合政策措施, 「十幾廿個issue,這一兩年來無停過」。除了看文件、跟個案,還寫文章,網上宣傳,帶記者考察採訪,最近新界東北進入關鍵時刻,索性辭工,靠積蓄全職搞社運。「反高鐵後成立『本土研究社』,現時約有十個核心成員幫忙,大家都看到研究的力量,希望孕育本土知識、做本土研究和支援社區運動,也是個鼓勵知識生產、靠捐款計劃嘗試養起研究者和社運組織者的實驗。

Tuesday, November 06, 2012

鄉土學社SoIL



鄉土學社SoIL (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 於2012年盛夏成立,位於上水梧桐河畔華山村旁。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重新認識生活。


| 鄉土教育 |

再思鄉土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就是鄉土。那個空間可以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可以是我們定居以後,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地方。但在城市不斷失衡發展下,鄉土正在一點一滴被抺去。保育鄉土,就是保存社群及個人的根。

再思教育
主流教育以考試為本,偏重知性發展,限制了學生發掘生活空間的多元和豐富。鄉土教育,就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識覺,認識我們生活的空間,使社群成員認識和欣賞鄉土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和文化的獨特性,認同生命的尊嚴,尊重差異和不同的生活選擇,促進社會公義。

................................................................................................

| 永續農業 |

耕種是學習鄉土文化的重要一環,同時我們以生產模式進行耕作,親身加入農業市場,與本地農夫站在同一陣線,支持本地農業。

鄉土學社的實習農夫都曾於馬寶寶社區農場學習永續農業耕種或Permaculture自然永衡法,我們都一致地認同當中的永續理念:

- 不施化學物品於農田,保護土地以及四周環境
- 遵從自然規律,不時不植
- 循環再用社區資源,回收廚餘、收集乾草造堆肥
- 本地生產及銷售
- 農產質素由社區認證,非「有機認證」。設立認證是因為買賣雙方不信任,靠認證來保護雙方。在「社區認證」的概念下,消費者能直接接觸農夫和農田,親身了解農產的種植環境和方法,從而建立信任,不靠中間人。

................................................................................................

| 社區網絡 |

廚餘回收
我們每天到上水石湖墟的食肆和店鋪收集廚餘,拿到田裡造堆肥。廚餘種類主要為未經煮熟的菜尾果皮、豆渣、咖啡渣、藥材渣,這些原本被標籤為「垃圾」的資源能延續其未完的生命,既減輕埋填區的負擔及運輸消秏,亦能物盡其用,成為肥料滋養土地。

學社依靠與社區的合作來養育土地,也讓區內居民認識在梧桐河邊一小片田野上的鄉土情懷和與自然共生的概念,重構鄰里關係,建立社區網絡。

................................................................................................

| 聯絡 |
地址:上水華山村DD51 LOT503&4 (近梧桐河及舊華山村公立學校)
電話:9807 8327 (沈 Sum)
.................................................................................................
Basic Info
Founded 2012
Contact Info
Website http://soilhk.wordpress.com

文藝復興基金會

資助創作打入市場 言傳身教扶掖後進
黃耀明牽頭設文藝基金

星島日報 文化產業系列 2012-10-29

本港文化藝術發展官辦色彩一直濃厚,相反個人及企業投入則較少,最近本地歌手黃耀明及內地作家韓寒等牽頭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打正旗號支持音樂、電影及文學三界獨立藝術家,既出錢:撥款資助創作及協助打入市場,又出力:親身扮演師傅,言傳身教扶掖後進。基金會不以救世主自居,「沒有幾億幾億的錢去派」,「不過我們無歷史、無包袱,只望比現時體制做得更多、更廣。」

近年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看似不俗,不論政府資源或是演藝節目,數量均有增加,但是量的增加未必帶來質的轉變,本港文藝生態比以往更豐富嗎?文藝復興基金會似乎不以為然,其中獨立創作人更往往遭受孤立,基金會正想予以扶持,「香港沒有預備一個適合土壤讓他們成長,現時人人也有器材,可以輕易創作,但是如何尋找觀眾?這是最大難題!」

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黃耀明音樂出身,他以本港知名Live House 「Hidden Agenda」事件為例,質疑政府不讓文化更易發展,「樂隊排練及錄音地方本來都在工廈,如Hidden Agenda等經常有人查牌,查完一樣又一樣,當然有些基本規則要守,同時措施可否較放寬呢?」由要求停辦商業節目,事件傳遍本地文化藝術圈子,成為文藝發展困難重重的「傳奇」。

這邊廂本港處處難行,那邊廂英國放寬限制,英格蘭與威爾斯所有二百人以下小型表演場地,現已毋須申領主辦牌照,黃耀明認為這正反映兩地文化政策差異,「很不一樣的文化政策,為何我們的社會如此害怕『夾Band』及『開Party』,這其實都是很好的事,讓人宣泄過多能量及想法」,政府未能拆牆鬆綁,業界只好自食其力,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就是其中一步。

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行文藝資助及評獎計畫,開放接受兩岸四地人士報名,專業評委每年選出約二十五名音樂、文學及影像獨立創作人,「我們傾向資助具有獨立精神的創作人,注重的是他們探討的內容,而非其技術水平,我們不是要去訓練技師,而是發掘有創意的人」。黃耀明坦言,有關準則較為抽象,基金會未來亦會多作研究,有關資助準則及詳情最快十二月公布詳情。

除了出錢,盡情發揮「軟實力」亦是基金會特色之一,「基金會內很多人在其行業都很有經驗,絕對願意與大家分享」,黃耀明直言,與其他組織相比,基金會資助額未必是最高,但就希望支援是最貼身,形式包括大師班及師徒制等等,「一個新進的跟一個老行尊,大家一起創作,定期會面及互相交流,其他基金會可能收到計畫書後就給你錢,我們希望不止如此。」

基金會才剛成立,不少細節仍待敲定,不過在黃耀明心中,已見一幅藍圖,「我不想只能看到那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不想只能看到好像賀歲片等等的大型節日電影,希望會有很多有趣的、小本的作品,提供更多不同題材及風格作品」,透過不斷灌溉和耕耘,基金會期望本港可以生出更多「具有獨立思想、創新思維的創作人及作品」。

文藝復興基金會成員

*理事長黃耀明
本地著名歌手及創作人,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董事長

*副理事長韓寒
內地著名作家,曾經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

*理事彭浩翔
本地著名導演、編劇,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及最佳編劇等獎項

*理事賈樟柯
內地著名導演,2006年憑作品《三峽好人》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理事周耀輝
本地著名填詞人,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助理教授

*理事舒琪
本地著名導演及影評人,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理事郭啟華
本港著名藝人經理人,現為新城電台節目總監

*理事姚謙
著名華語填詞人,歷任SONY唱片及EMI科藝百代唱片總經理

*理事張元
內地著名導演,曾獲美國《時代雜誌》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表年領袖」

*理事黎穎瑜
智經研究中心政策倡議總監

辦音樂節電影節 打響頭炮

基金會剛成立不久,已密鑼緊鼓籌辦多個大型活動,包括下月底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免費音樂節,黃耀明親身上陣,亦會邀請陳珊妮等兩岸四地音樂人助陣,一同展示華人世界獨立音樂力量;電影亦是主打項目,基金會十一及十二月會舉行連串電影放映,作品為資深及年輕導演的首部作品,分享其創作起源的種種經歷。

基金會頭炮是下月二十四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下午三時開始,馬拉松式演出至晚上十時,本地演出單位包括黃耀明、林一峰、黃靖,以及樂隊Atomic Bubbles,其他嘉賓則來自內地及台灣,全部均是獨立音樂創作人,音樂節全日免費入場,樂迷周四開始登入基金會網頁登記索取門票即可。

黃耀明指出,兩岸四地一直有很多「好的聲音」,本地樂迷卻是所知不多,透過舉行大型音樂節,一方面促進各地創作人交流,另一方面可為本港音樂界引入更多不同元素,「希望可將不同地方的先行開路人及新潮樂隊樂手放在一起,以往香港極少受到邀請參與中國及台灣音樂節,別人不受我們玩,我們也可自己作主,反過來邀請他們參加。」

今次的演出單位名單,全屬有心思、有想法的結合,在官方宣傳海報上,黃耀明、陳珊妮及左小祖咒組成了「三把時代最壞的聲音」,黃耀明解釋,例如左小祖咒,其作品題材不少也是取自社會議題,在國內非常具有爭議性,「三人也是很辣的」;至於林一峰、周雲蓬、巴奈及黃靖,四人均是接近民歌形態音樂人,常常以結他作樂器,宣傳語句則是「四把最不靠譜的結他」,至於如何「不靠譜」,觀眾則要親身入場才知分曉。

緊接音樂節的則是「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舉行地方則是本港獨立電影聖地、深受影迷愛戴的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基金會特別揀選一些中港兩地資深及年輕導演的首部作品進行放映,聚焦於他們創作起源的點點滴滴。

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詳情

日期:11月2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晚上10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海濱
演出單位:黃耀明、陳珊妮、左小祖咒、林一峰、周雲蓬、巴奈、黃靖、五條人、Atomic Bubbles
門票:費用全免,本周四起登入www.rfhk.com.hk即可索取門票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詳情

日期:11月25日起一連數個周六或周日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簡介:放映資深及年輕導演的初次創作,分享其創作經歷,另設年輕導演映後座談,鼓勵觀摩交流
門票:即將公開發售,詳情可以登入www.rfhk.com.hk
焦點作品 《媽媽》 導演:張元

簡介 被丈夫拋棄年輕母親獨立撫養腦殘疾兒子,兒子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母親卻執着地相信兒子總會有天好起來,試圖利用各種方法喚醒兒子童年記憶,過程令她陷入巨大生活壓力;有一次,兒子失蹤時癲癇病發作……

特色 張元為享譽國際的中國第六代導演,曾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等大獎,《媽媽》屬於其執導首部作品,亦是中國第一部獨立電影,其數碼修復版今次將作亞洲首映。

焦點作品 「香港晚安」組片之《三月六日》 導演:黃進

簡介 三月六日,宜示威,忌警察,113名示威者被警方控告非法集結。滿腔熱血新派青年遇上等退休無宗旨老差骨,革命派與建制派即時上身,展開連場民主自由市民權利辯論,氣氛直逼立法會,為被踐踏的民主聲音出一口氣。

特色 本港年輕導演麥曦茵策劃的「香港晚安」組片,展現回歸十五年三個本地年輕導演,面對現況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視野,其中黃進的《三月六日》更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缺乏往績募捐不易
「文藝復興基金會」由醞釀到成形,前後不過半年,理事長黃耀明透露,基金會的成立源於一群朋友的閒聊,「有些做傳媒的、有些做金融的,大家都想為文化藝術做些事,一開始想做電影,其後慢慢想到音樂……」

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資助新人,到底錢從何來?「現時仍在進行募捐,主要私人層面去做,日後也有可能有些公開募捐,希望多些人會支持」,至於目前成績如何,黃耀明則未有透露,等待基金會十二月公布資助計畫詳情時,或有進一步交代。

本港個人及商界過去一直較少支持文化藝術發展,現時叩門募捐,難度是否很大?「都不容易」,黃耀明解釋,基金會主力扶持獨立創作人,往往缺乏往績支持,需要更多時間爭取支持,「到底甚麼是獨立創作呢?與主流的有甚麼分別呢?這些都要耐心說明,當然亦會有人一聽就懂,即時填寫支票,但是整體上都要慢慢去做。」

基金會名為「文藝復興」,予人很大聯想空間,基金會總幹事梁東解釋,名稱非指向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的那些運動,「基金會最想做的,就是一些『文藝』可以『復興』,就是如此簡單,名字就是需要。」

藝團斥政府漠視專屬場地要求

政府因應顧問報告改革資助制度
藝團斥漠視專屬場地要求

星島日報 文化產業系列 2012-09-17

政府發表顧問報告,建議引入財政賞罰措施鼓勵演藝團體提升表現,並嘗試吸納有潛質藝團加入主要藝團行列,改革資助主要藝團制度。民政事務局因應報告開展兩年試驗計畫,提供一千五百萬元撥款讓九大藝團競爭。「進念.二十面體」批評報告不全面,更漠視藝團對發展專屬場地要求,香港小交響樂團則擔心試驗計畫,僅是政府未有長遠政策下的過渡措施。

二○一一至一二年度,政府文化藝術總開支超過二十八億元,其中大約一成、即是大約二億七千萬元,用於資助九個主要藝團,包括香港小交響樂團、進念.二十面體及香港話劇團等(下稱「九大藝團」),對於資助制度,藝壇內外意見甚多,例如政府用何標準挑選藝團、能否新增或刪減藝團(下稱「上落車制度」),以至藝團之間定位、工作均有差異,如何透過同一資助平台處理等等。

民政事務局二○○八年已經提出委託顧問展開研究,旨在制訂主要藝團全新資助及評審機制,原定二○○九年上半年完成,結果一拖再拖,當局回覆查詢時,指顧問二○一○年年初才展開研究檢討,並無解釋原因,顧問調查了香港及多個海外國家,包括澳洲、新加坡及美國等地的資助表演藝術情況,並與九大藝團及其他本地藝團訪問。

研究顯示,本港現有機制優點在於能為藝團提供穩定可靠財政來源,但就缺乏對藝團表現的有效評估,並無清晰表現指標,顧問作出一系列建議,包括九大藝團應該制定自我評估及檢討藝術表現程序,每年向政府匯報,而九大藝團資助水平應與其目標及表現直接掛鈎。

政府方面,顧問認為可引入財政賞罰措施鼓勵藝團提升表現,而「主要藝團」準則必須清晰,並考慮讓有潛質藝團晉身主要藝團行列,除了一般恒常撥款,顧問建議政府開設具競爭元素撥款,增加對九大藝團整體資助,藉此推動藝團配合政府工作。

民政事務局回應研究表示,大致接納顧問建議,具體跟進包括推出為九大藝團而設具競爭元素的資助試驗計畫,約有一千五百萬元,至於包括長遠資助水平,以及主要藝團資助制度涵蓋範圍等,當局日後再作考慮。

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胡恩威認為,報告有關海外經驗部分不仔細、不全面,並批評顧問完全漠視藝團對發展專屬場地的關注,「讓藝團擁有場地是減少依賴政府重要一步,既可加強觀眾培育,亦可幫助訓練更多藝術及行政新人,紓緩斷層問題」。他又指適值西九文化區場地陸續落成,有空間研究是否為文化中心等政府場地引入其他管理模式,促進藝團發展。

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則指報告不少結果,都是藝壇討論已久課題,關鍵在於當局有否魄力執行,「好像『上落車制度』,我二十多年前入行已經有人討論,問題是香港始終無人願意出來做評判,討論完再討論,始終沒有落實」。她又擔心,例如試驗計畫等只是政府未有長遠政策之下的過渡措施,「文化局成立與否仍屬未知之數,是否因此當局人人採取觀望態度,無人願意承擔責任?」

撥款審批結果 最快下月公布

民政事務局因應顧問研究推出試驗計畫,分為「推動個別藝術形式發展」、「加強藝團長遠籌款能力」及「就拓展觀眾等合作研究及分析經驗」三個項目,每個範疇資助上限為五百萬元,合共一千五百萬元撥款,計畫由表演藝術資助小組委員會負責審批,成員包括擔任主席的經濟學家林本利、本港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梅卓燕,以及曾任考評局主席的顧爾言等,計畫七月底截止,預計最快下月公布結果。

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期望計畫具有一定持續性,否則作用有限,「好似畀五百萬你要求你裝扮一下,扮完一次後不會再有錢,試問你又靚得幾耐?」樂團提交的計畫主要針對本地人材培訓,除了聘用一名副指揮,樂團亦計畫開展樂師學徒及藝術行政人員實習,並為樂團內較資深員工提供進一步培訓,樂團也希望加大力度支持本地創作,包括委約更多作品。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則說,作為改革資助制度的起步工作,試驗計畫具有一定價值,不過由於顧問來自外地,對本土情況認識有限,因此整份報告或者較難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建議,「好處是顧問比較中立,同時建議難免比較『大路』,可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報告花了這麼長的時間,說不定一開始有很多很尖端建議,及後政府建議再作改動又未定,這些我們較難估計。」

劇團計畫推出名為「舞台新浪潮系列」活動,透過開放形式邀請團外藝術家參與編劇、導演及舞台美術設計等不同崗位,劇團則會擔當藝術指導,為藝術家提供意見,並同時提供黑盒劇場作演出場地,加強培育本地新晉藝術家,另外亦配合一系列劇評計畫,同時培育劇評人。

主題藝術節票房往績佳

政府的文化藝術投資,除了直接資助九大藝團,亦會舉辦主題藝術節,邀請各地藝團來港獻技,讓普羅市民以可負擔水平票價欣賞不同類型藝術節目,其中「新視野藝術節2012」於十月中至十一月中舉行,表演單位包括曾擔任北京奧運開幕式舞蹈總監策劃的華人現代舞蹈家沈偉,以及亞洲劇壇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等。

康文署每年舉行兩個自家製藝術節,分別是每年夏季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及隔年秋季交替舉行的「新視野藝術節」和「世界文化藝術節」,旨在提升社會大眾對國際及本土藝術的認識,相對已有逾四十年歷史的香港藝術節,康文署藝術節一般規模較小,同時會有特定主題,以「新視野藝術節」為例,目的是為本地藝術愛好者推介以亞洲為焦點的創新表演,以及具前瞻性國際演藝節目。

今年節目包括德國著名多媒體藝團「phase7 performing.arts」的三維立體聲歌劇《空》,以及日本街舞團體「雷勁舞團」全新編排的街舞作品《無上偽品》等。

康文署藝術節過去的票房成績不俗,以「世界文化藝術節」為例,二○○七年「地中海」、二○○九年「絲綢之路」,以及二○一一年「遊藝亞洲」三個藝術節,整體入座率介乎百分之八十二至九十六,票價屬市民可負擔水平,過去的最低票價平均一百一十元,已可欣賞包括香港管弦樂團、上海越劇院,以及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等節目。

立法會辯論同志平權議案

教會團體反擊同志平權議案
函立會舉例﹕童話再不能只說王子公主成眷

【明報專訊】立法會明日將辯論「同志平權」議案,由工黨何秀蘭提出促請政府盡快就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平等機會、基本權利諮詢公眾,旋即引起正反團體角力。支持同志平權的團體及議員形容議案溫和;明光社則發動反對議案聯署,當中更包括浸信會的幼稚園。反對團體指如立法肯定同性戀,便會「嚴重損害教育自由」,並舉例稱童話故事日後不能只說「王子和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要說「王子和王子亦可締結美滿良緣」(見圖)。

網上聯署 1.8萬人簽名

何秀蘭提出同志平權議案,有4名議員修訂,當中新民黨葉劉淑儀、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本為同志的人民力量陳志全,都作正面修訂,包括要求政府檢視家暴條例對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成效、保障不同性傾向者在就業等各方面都不受歧視等。自由黨鍾國斌則要求將立法、展開公眾諮詢等字眼刪除。

議案一出,明光社即發動網上攻勢,包括發起網上聯署關注同志平權,指立法將影響教育自由等,至今有約1.8萬人簽名。立法會昨日更收到與明光社聯署文章一樣的電郵表達意見,寄件團體分別為「灣仔浸信會」和「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聯署內容稱,根據有就性傾向歧視立法的國家經驗,有僱員因為表達不贊成同性戀而被警告、減薪,甚至解僱。

同志組織蒐簽名集會抗衡

同志組織亦盡力游說議員及發起簽名抗衡,籲議員支持,「女同學社」執行幹事曹文傑說,在網上發起「支持開展性傾向歧視公眾諮詢」聯署活動,至今逾4300簽名,明日中午亦會在立法會外集會,並將簽名交予議員。同志團體今日將在政府總部外舉行記者會,出席者除包括何秀蘭等議員,亦有藝人黃耀明等,他們將表達對性傾向歧視立法的態度等。

陳志全批評,明光社電郵內容是無限上綱上線,「我從無聽聞孤兒院執笠、老師因此被解僱」,直言何秀蘭的議案僅要求公眾諮詢,內容十分溫和,但明光社也要反對。他認為在諮詢過程中,反對團體也可表達意見,但連諮詢也不容許,形容有關團體只是掩耳盜鈴。

陳志全:議案溫和 僅要求諮詢

對於明光社的網上攻勢,陳志全表明不擔心,「其理據愈來愈無市場,根本不屑一駁」,但對於要推動同志平權,他並不樂觀。他透露,早前與高層官員提及要求將性傾向歧視立法,該官員說,特首政綱沒提到有關立法,政府不會優先考慮。范國威亦說,明光社理據荒謬,認為香港是開明社會,現時是適當時候討論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