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0, 2008

人權監察不滿拒高志活入境

人權監察不滿拒高志活入境 (18:03)
2008年4月30日

香港人權監察組織不滿港府拒絕「國殤之柱」創作者高志活來港,要求解釋。

該組織去信警務處和入境處,希望奧運聖火在本港傳遞期間,充分照顧人權自由,令和平示威請願可以順利進行。

重慶市設立紅十字基金會

重慶市設立紅十字基金會 (17:44)
2008年4月30日

重慶市紅十字基金會今天成立,這是中國設立的首家地方紅十字基金會。

重慶市紅十字基金會是經重慶市政府批准,根據《基金管理條例》規定成立的以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法人單位。在全國各省市中,重慶是第一家成立地方紅十字基金會的城市。

重慶市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羅慶中表示,該機構通過在重慶市內組織募捐湊集資金和接受全國範圍內募捐的合法資金作為基金來源,設立了紅十字會基金。同時,重慶市紅十字基金會根據捐款人的意願,在紅十字基金內設立了紅十字專項基金,該基金包括救災、救學、衛生、福利事業等十項內容。

Tuesday, April 29, 2008

張建宗:整筆撥款有可取處

張建宗:整筆撥款有可取處 (10:00)
2008年4月29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強調,給予福社界的整筆撥款制度既獲津助機構廣為採納,定有其可取之處。

張建宗表示有信心整筆撥款獨立檢討委員會在充分諮詢社福界後,會向政府提出有用及中肯的建議,協助政府完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

張建宗表示政府非常關注社福界在該制度下所面對的困難,過去十個月來一直積極回應業界的訴求。

他說,政府過去數年間已向津助機構提供了合共二十四億元的過渡期補貼及特別一次過撥款,去年又因應公務員薪酬調整而向機構提供了三億三千萬元的額外經常撥款。去年年底向津助機構提出一系列涉及約三億元的紓緩措施,包括從獎券基金撥出二億元,以鼓勵機構重組架構及重整服務。

業界對整筆撥款制度的運作模式也有不少意見。張建宗強調這個制度既獲津助機構廣為採納,定有其可取之處;但亦同意現在是時候仔細檢視這個實行了七年的制度,以探討有否改進的地方。

Sunday, April 27, 2008

原址重置皇后碼頭

團體多屬意原址重置皇后碼頭
2008年4月27日

【明報專訊】規劃署昨就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諮詢專業界及學術機構,大部分與會者選擇原址重置皇后碼頭,但亦有認為,在碼頭已清拆的情下,「不能不同意」在恢復碼頭及原址重置二選其一,規劃署重申,兩個方案都體現碼頭的歷史價值。

規劃署昨邀請專業團體、學術機構及政府部門代表,就研究的建議和設計概念表達意見。約百名專業團體及學術界代表出席,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規劃師學會及工程師組織等。

就碼頭重置方案,與會者大多選擇原址重置,亦有表示兩個方案都不喜歡,部分人士指出,把碼頭重置於具創新設計的九號和十號碼頭之間,並不配合其歷史設計,亦減少整體碼頭的泊位,屬浪費公帑;但他們又感到原址重置會影響P2路工程,指兩方案均不可取。

共建維港委員會成員司馬文指出,政府可先興建已刊憲的P2路,在原址重組皇后碼頭時再興建經修訂的P2路,完成後可清拆最初的P2路,惟土木工程拓展署港島及離島拓展處長韓志強指出,雖然有關建議技術上可行,卻會拖延重組碼頭的時間。

Saturday, April 26, 2008

《校本條例》難豁免

孫公﹕天主教校法團校董難豁免
2008年4月26日

【明報專訊】有「拆彈專家」之稱的教育局長孫明揚,正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商討《校本條例》問題。天主教香港教區去信教育局要求豁免成立法團校董,但孫明揚表明難以豁免。

張文光﹕新一屆立會可押後條例

天主教香港教區日前向教育局提出書面建議,講述天主教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困難。孫明揚昨日出席活動時拒絕透露信件內容,但表明要豁免天主教學校實行校本條例比較困難。被問及與天主教區會否再次對簿公堂時,孫明揚表示雙方會就條例再「坐低傾」。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表示,訂立校本條例時下了個聰明的鎖匙位,10月新一屆立法會有權通過押後兩年實行條例。他建議,下屆立法會首要爭取押後校本條例,同時要求政府和辦學團體組成聯合小組,將各辦學團體的辦學模式納入條例。他說﹕「校本條例不是單一的條例,應包含各持份者的意見。」

此外,對於有建議學校以分班、分科劃分教學語言,孫明揚表示仍要與學校、教師商討,不期望短期內有結果。

2012政制發展研討會

公共專業聯盟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合辦


2012政制發展研討會


  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在去年已宣佈在2017年和2020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進行普選。有見及此,公共專業聯盟及香港民主發展網絡為了令公眾能直接參與政制改革的討論,將會提出有關2012過渡方案的建議書,並邀請各界人士就建議書表達意見。

日  期: 2008年5月4日(星期日)
時  間: 下午2:30-5:30
地  點: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部101室禮堂(香港駱克道3號)

第一節:兩民間智庫發表有關2012年過渡方案建議書

主持﹕ 陳健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講者﹕ 馬 嶽--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梁兆昌--公共專業聯盟成員

第二節:政黨及智庫代表回應

主持﹕ 陳家洛--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回應嘉賓﹕ 李永達--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梁家傑--公民黨立法會議員
葉健民--新力量網絡成員研究總監

報名﹕rsvp@procommons.org.hk / info@hkddn.org (請留下姓名、電話及公司/機構名稱)

查詢:
公共專業聯盟 潘小姐 電話﹕ 8200 6332 / info@procommons.org.hk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盧偉明 電話﹕ 9252 9175/ info@hkddn.org

--

Grace Poon 潘藹婷
Development Assistant 發展助理
The Professional Commons 公共專業聯盟 (www.procommons.org.hk)
Email: grace.poon@procommons.org.hk
Tel.: (852)2831 7012 / 8200 6332
Fax: (852)2903 0089
Mobile: (852)94507672
Address: Unit 10A, Times Media Centre, 133 Wanchai Road, Wanchai, HK

Thursday, April 24, 2008

副學士良莠不齊未解決

科專生應轉讀銜接課程
副學士良莠不齊未解決

2008年4月24日

【明報專訊】醫管局為了收拾爛攤子,特別推出一項銜接課程,讓未獲專業認可的香港科技專上學院(下稱科專)護理學副學士課程的139名學生入讀,這是醫管局為這批學生安排的最佳出路,符合學生的最大利益;不過此事所暴露辦學團體收生良莠不齊的問題,當局必須正視,並應以實際措施防止不久將來又要再收拾另一檔爛攤子。

當局這次為辦學團體所產生問題「包底」,做法罕有,雖云為了139名學生的前途覑想,以免令學生浪費了時間和金錢,不過醫管局轄下醫院曾讓科專學生實習,而且收費,客觀上這批學生對日後成為護士的憧憬,醫管局有一定責任,因此醫管局這次的破格作為,與其說「捱義氣」,毋寧說也是應有之義,但不能一錯再錯。

雖然這次醫管局為科專學生度身訂做入讀條件,但是權宜以外,仍然堅持不降低學歷要求和專業標準,值得肯定。這項銜接課程已經得到護士管理局認可,學生只要及格達標,就可以取得專業資格。不降低標準的做法恰當而必要,因為護士工作是照料病人,人命關天,不能有任何折扣。

醫管局這項銜接課程,屬於一次過性質,科專學生要在下月之前抉擇,逾期便會失去這個機會。日前有73名科專學生以「全體學生」名義發表聲明,表示只接受三年級的銜接方案,他們堅持完成科專的整個課程,才銜接當局的課程。

科專學生作何種選擇,當然有完全自由,不過由前景和學費負擔而言,很難理解學生為何不選擇轉到伊院護士學校。先說前景,今年科專未能通過護士管理局的專業評審,按照規定,未來18個月,科專的護理學副學士課程將不會再得到專業評審,因此,繼續在科專修讀有關課程,前景並不明朗;至於伊院護士學校特別為他們而設的銜接課程,已經得到護士管理局認可,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取得專業護士資格,因此前景清晰而明確。學費負擔方面,留在科專,每年學費要4萬多元,讀伊院護士學校的銜接課程,每年學費只是2.8萬元,學生可以省回一筆錢。

至於學生表示伊院護士學校的課程,不能申請助學金及低息貸款,只可申請高息貸款,因此希望在科專完成副學士課程後,才轉讀當局的課程。其實學生如果這樣做,學費總額會增加,而且時間方面也不划算。雖然科專校方表示暫時不會再招收護理學副學士新生,我們認為校方若進一步對學生陳以利害,勸喻學生轉讀伊院護士學校的銜接課程,會是積極和最負責任的做法。

專業評審 發揮質素把關功能

副學士課程所衍生諸多問題,學生質素良莠不齊,最受關注,辦學團體在激烈競爭之下,出現濫收情。副學士的學歷要求,本來需要中學會考中、英文科都要及格,但是一些辦學團體未嚴格遵行,也未確切做到「寬進嚴出」,致使一些僱主對副學士畢業生的質素大有保留;以今次科專事件為例,139名學生之中,一半只有中五程度,亦有學生未修讀過會考程度的生物學,顯示科專的收生存在問題。

今次科專學生質素參差的問題得以曝光,全靠專業評審發揮了有效的把關功能──護理學課程需要通過護士管理局的專業評審,只有達標學生才取得專業資格,這個規定就像X光機,將副學士良莠不齊的真象呈現公眾眼前。可惜,香港很多副學士課程學生的質素,由於只由辦學團體以考試方式評核學生的水平,外界難以判斷其良窳。

較早前政府完成的副學士課程檢討報告,提出22 項建議措施,其中逾半涉及提高和確保副學士的質素,顯示斷症正確,切中問題核心。政府已經成立一個由教育局、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和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組成的三方聯絡委員會,定期商討與副學位界別質素相關的問題,這個機制如能主動運作,特別多關注入學和結業水平是否合乎要求,應該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問題只是如何確保辦學團體貫徹落實執行。

我們重申較早前的建議,當局應該以陽光政策的思維,強制辦學團體增加透明度,公布所開辦副學士課程的資料,增加透明度,令一些企圖魚目混珠、以牟利為目標的學店,遭到自然淘汰,副學士課程的質素得到保證,認受性才會提高。

醫療券兩年後檢討

醫療券兩年後檢討
2008年4月24日

【明報專訊】多名議員要求政府增加長者醫療券的金額,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昨在立法會表示,長者醫療券是一項嶄新的概念,政府除了會在3年試驗計劃期完結後全面檢討,亦會在第二年就計劃的運作和效益作中期檢討,並安排調整。他說﹕「如果我們確定計劃可行,便會積極考慮擴大醫療券計劃。」

周一嶽在《2008年撥款條例草案》二讀答辯時談到醫療融資,他說,政府已考慮到可以有過渡機制,讓僱主及僱員已購買的醫保,過渡成為規範醫保。他又指出,去年私營保險的保費平均增加了12%,若醫療通脹持續,中產人士很快便無法負擔自願保險的保費。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不會應議員要求停止向外傭僱主收取僱員再培訓徵款,因為再培訓局今後的服務對象及範疇都會比過往大幅增加,需要穩定資源應付經常開支。

對於進一步放寬長者領取生果金離港時限的建議,張建宗表示會在生果金檢討中一併研究,但他強調,高齡津貼全部來自政府的一般收入,必須確保公帑是用在以香港為長期居住地的香港居民身上。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香港教育評議會

教評會抗議CNN (19:02)
2008年4月23日

香港教育評議會約十名代表下午四時半到裵魚涌濠豐大廈的CNN香港分部抗議,不滿早前電視台主播辱華言論。

代表要求道歉及撤換卡弗蒂,CNN有責任彌補對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傷害,主動拍攝中國產品的優質監控過程、突顯中國人在各方面愛好和平的良好形象。教評會將一封抗議書交給CNN香港分部代表。

香港戒毒會財政管理「混帳」

戒毒會衛署各有各說
私下續聘 總幹事

2008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香港戒毒會年屆退休年齡總幹事畢永利延任問題,進一步令該會與衛生署之間的分歧曝光。續聘總幹事的安排,前者說簽約前14天限期中署方並無反對,署方則堅稱會上清楚表明立場;連最基本的執委會投票權,戒毒會執委會主席強調政府代表一直擁有,但衛生署長卻說一直無權,甚至不會獲邀參與要投票的會議。

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昨日討論審計署對戒毒會的報告,多名議員對於戒毒會與衛生署多方溝通不足和意見分歧感到詫異,其中會計界譚香文更批評戒毒會的財政管理是「混帳」,質疑該會總幹事畢永利,不待執委會通過周年財政預算案直接提交政府,「可能會隻手遮天」。

衛署﹕須先獲批 何京文﹕毋須

而畢永利未經衛生署長批准、私下獲戒毒會續約更成為焦點,戒毒會執委會主席何京文接受質詢時解釋,他們是考慮到戒毒會有重大項目在手,畢永利亦能幹,加上聘用專業人員困難,2006年10月23日會議投票議決畢續任兩年。

何京文先是承認是自己理所當然以為簽約後衛生署長便會自動endorse(認可),但其後說在會上並未得知續約一事須先經衛生署長批准,會後給予署方14天限期,對方無反對,便與畢簽約。

衛生署長林秉恩則說,署方代表在會上清楚表示續約一事必先獲署長批准,但他們也是於11月14日接獲會議紀錄初稿,才獲悉早已簽約;兩日後去信表示不同意,要求作公開招聘。雙方就事件作多次書信往來後,何京文說,最終他們遵從衛生署指示,作了兩次公開招聘,並將畢的兩年合約取消。

執委會投票權 理解亦不同

雖然戒毒會和衛生署也不認同他們之間有「糾紛」,但事實上,雙方連最基本的投票權也有不同理解,何京文澄清,審計報告指政府代表在該會的執委會上無投票權並不正確,強調該會章程亦指政府代表有投票權。

林秉恩則表示,以他自93年參與戒毒會工作至今的理解,政府代表無權投票,就連一些要進行投票選舉的會議,該會也不邀政府代表參與,但他承認未閱讀過戒毒會的章程,並說他們「不需要」投票權也能執行其對戒毒會監管的工作,且政府代表僅有3名,其餘有投票權的委員卻有20多名,他們投票意義不大。

至於審計署根據06/07年戒毒會會議紀錄,不點名指一名受薪執委,即石鼓洲康復院行政院長麥偉強,全年6次會議全缺席,麥昨出席聆訊時稱,不清楚審計署所指是否他自己,何京文亦說,麥有出席會議,要跟進了解為何會議紀錄指他缺席會議。

世界華人協會

程萬琦稱辦全球市長論壇 港府不知
指自資3000萬 計劃明年9月會展舉行

2008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世界華人協會創辦人、本港體壇三大龍頭之一的籃球協會永遠會長程萬琦,稱將出資3000萬元,於明年9月在港首辦一連4日的「全球市長論壇」,聲稱預料有過千名全球各地市長出席。不過,論壇的地點、日期、嘉賓等均尚未落實,港府當局亦表示未收到有關通知。自言是自掏腰包舉辦此盛會的程萬琦,過去曾被指與華人黑幫有關連而遭加拿大拒絕入境。

伙國際姐妹城市聯盟主辦

據展覽業界人士表示,舉辦國際性大型會議,必須最少借助半官方機構,才能動員城市級的官員參加,以個人名義或「人面」難有號召力。「全球市長論壇(下簡稱「論壇」)」昨日召開記者會,主席程萬琦說,此論壇的其中一個主辦機構,是美國的半官方民間外交機構「國際姐妹城市聯盟(另見稿)」,旗下有2500個姊妹城市成員,相信能動員各城市的市長來港參加,加上他在內地的人脈關係,相信內地各市的市長屆時亦會出席。程說﹕「紐約、倫敦各知名城市的市長,我們已發邀請,相信他們出席機會也很大。」

「論壇」的本地主辦機構名為「國際市長交流中心」,該中心的董事會榮譽主席就是程萬琦。據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國際市長交流中心」是有限公司,05年註冊成立。

程萬琦說,今次自掏荷包出資3000萬元舉辦這個論壇,目的為國內城市加速與外國溝通,在城市規劃、環保、能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交流,互相取經。程指出,屆時將有200名國際知名的市長、30名中國城市官員、聯合國官員等來港參與,暫定在灣仔會展舉行。

旅發局指公關公司曾聯絡

對於這個大型國際性質論壇,政府尚未知道詳情,保安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均表示暫未收到有關消息。

旅遊發展局指出,論壇的公關公司曾聯絡他們,他們固然歡迎論壇在港舉辦,正為協助論壇選址,並提供酒店、運輸等服務的資料,他們已安排屆時嘉賓到達香港機場,將會打出歡迎字句迎賓。

曾舉辦類似市長級研討會的資深展覽業界人士說,回歸前香港較多舉辦這類市長論壇,但多針對內地省市,國際性的較少。他指若論壇以非牟利性質舉辦,對香港旅遊、貿易等行業是好事。

林本利﹕醫療改革 不單是錢的問題

林本利﹕醫療改革 不單是錢的問題
2008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最近特區政府發表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名為《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內容提及如何改革醫療制度,以及探討不同的輔助融資方案。

閱讀百多頁的諮詢文件後,不少人會覺得文件內容似曾相識。倘若我們翻開另一份在1993年發表,名為「促進健康」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便會發覺到兩份文件的內容大同小異。

15年前發表的諮詢文件,同樣強調香港將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醫療費用會不斷上升。文件指若醫療制度不改革,尋找新的財政來源,醫療體系將無法面對未來20年的新增需求,服務質素將大幅下降。

15年後的今日,香港的醫療體系大致上仍然能夠滿足市民需求,並未崩潰。政府今次重施故技,在諮詢文件中大談香港醫療制度必須改革,現時倚賴政府稅收資助的醫療融資模式,並非持久的做法,有需要開拓新的「輔助」融資模式。

現時特區政府坐擁巨額財政盈餘,再加上外匯基金的歷年投資回報盈餘,兩者加起來達11,000億元,足夠政府5年的開支。此外,自從2000年底開始強積金計劃後,僱主及僱員每月需要把合共10%的收入作為供款,存入強積金戶口內,現在強積金戶口總額已超過2600億元。再看看銀行的數以萬億元的存款總額及其他投資金額總值,便知道很多市民已經未雨綢繆,為未來退休生活及醫療開支作出準備。

政府在諮詢文件中以大篇幅介紹個人健康保險儲備,強迫在職人士參加計劃和供款,恐怕很難得到大部分市民支持。不少人認為政府一味「靠嚇」,目的是額外徵稅,減少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承擔,並且將市民收入轉移至負責管理強醫金的金融機構及醫療保險機構。

還要問:錢往哪裏去?

政府過去10多年,不時以香港人口老化為由,希望在市民身上取得額外收入,以應付未來的醫療開支。政府一直強調「錢從哪裏來」的問題,卻沒有清楚告訴市民,獲得額外收入後,錢將往哪裏去?

根據政府推算,長者佔本地人口的比例會由現時的每8人中有1名長者,增加至2033年的每4人中有1名長者。醫療方面的總開支亦會由現時佔本地生產總值5%左右,上升至9%以上,增加幅度超過七成。

問題是即使政府的推算數字正確,未來20多年,長者比例及醫療開支差不多倍增,政府又和市民在醫療融資問題上達成共識,獲得額外收入,這額外收入將投放在哪方面呢?醫療融資不單是錢及需求的問題,亦需要考慮供應層面。本地的醫護人手及病脇數目能夠相應增加,去滿足未來的新增需求嗎?

從資料顯示 (見附表),由2000年至2006年,本地註冊醫生數目每年平均只增加200多人,註冊及登記護士人數則大幅下降了一成。公營及私營醫院的病脇數目,亦不增反降。過去幾年本地出生率回升,產科病脇短缺的情不斷惡化。倘若醫護人手及病脇短缺的問題持續下去,日後市民在醫護方面的額外支出及供款,恐怕只會推高醫療服務收費,對改善醫療服務質素幫助不大。

因此,醫療融資問題並非政府首要解決的醫療問題。即使醫療融資問題未有定案,政府亦可以落實諮詢文件內的其他建議,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及互通。政府有需要制定政策,去增加本地醫療服務的供應,防止壟斷。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應用作興建更多私營醫院,培訓更多的醫護人員,甚至必要時從外地輸入人才,去應付未來的醫療服務需求。

為了紓緩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政府應改變入境政策,鼓勵市民生育,吸引更多的內地及海外年輕人移居香港。政府亦有需要調高公務員退休年齡,讓更多人可以工作至65歲,甚至70歲,有較大經濟能力承擔醫療支出。

港大周永新教授提出的醫療融資方案,與筆者建議相若。政府不應因為政治原因,迴避公營醫院增加收費的問題。政府應向市民提供清楚信息,日後將分階段調高醫管局的收費,藉此提供誘因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醫管局加費所得到的額外收入,將用作津貼市民購買醫療保險。連同政府預留的500億元,以及保費可獲免稅優惠,相信會吸引更多人自願地購買醫療保險。

澳門職工民心協進會

澳門勞團﹕「派錢」不能解決失業
2008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澳門職工民心協進會總幹事黃沛林表示,歡迎政府推出多項還富於民措施,但問題是這些只是短期「派錢」措施,不能解決本地工人失業問題,仍有不少「黑工」及外地勞工在搶本地人飯碗,他本人便失業了逾年。

黃沛林質疑,政府為何不全面打擊黑工及禁止所有承建商聘請外勞,若只限於「部分政府工程」禁止聘用外勞,完全無助本地工人就業。

議員﹕市民收入嚴重兩極化

澳門幸運博彩業職工總會理事長鄭康樂表示,政府「煞停」賭業發展,可避免惡性競爭,加上限制賭場及相關行業聘請外勞,長遠而言,可為現時2萬多個荷官提供晉升機會,由他們替補現時由外地勞工所擔當的高級職位。

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表示,現時澳門人的收入中位數為7000元,較3年前的4000元大增3000元,但這只是由賭業從業員「拉高」,普通澳門人收入只為4000至 6000元,兩極化問題非常嚴重,故政府只是不停推出短期措施,例如電費補貼、租金津貼,甚至派現金,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應推出一些長期措施,方能真正紓解民困。

對於澳門推出多項紓困措施,香港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健表示,澳門人口較香港少,只有50多萬,加上「反對」聲音較小,故可以很快推出不同措施。但港府亦應學習澳門政府紓解民困的態度及決心。

Tuesday, April 22, 2008

港人慣拍賣 換物風氣未盛

港人慣拍賣 換物風氣未盛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Freecycle在Yahoo亦設有網上聯盟供本港市民加入,留言徵求或轉贈二手貨物。而除了它之外,環保署亦有設立「二手物品交換平台」,以減少廢物量。但有環保團體成員指出,類似的網上交易於本港仍未算普及,市民其實可選擇用拍賣形式,將大型家具廉價售予有需要人士。

環署設二手物品交換平台

Freecycle於本港有825名會員,但聯盟使用率不算太高,4月只有11個留言,主要以英文為主,但會員留言時不可同時張貼貨品圖片,需要在另一檔案擺放相片,而大部分人均沒有張貼圖片。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說,從未聽聞過Freecycle,而港人對環保署的交易平台亦不太認識,「香港人反而較多拍賣二手物品,例如以數元起標,數百元便將全屋不要的家具電器拍賣掉」。

她說,捐贈給慈善團體的物品多用於幫助長者或低收入家庭,而參與網上交換的卻未必是低收入人士,「有些租屋人士寧願用二手家俬,到買屋時才買新家具」。她說,慈善團體其實沒空間收容舊家俬,這些家具最適合作網上交易,以減少廢物,「香港交通便利,要自行取貨亦容易,但交易平台最好有貨品圖片,市民會覺得貨品較有保證及安全」。

環團雅虎合作 推動以物易物

交換廢物救地球
環團雅虎合作 推動以物易物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今天(4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地球日」,世界各地有不少活動呼籲人們保護地球。其中,雅虎網站與美國環保組織「Freecycle」宣布結成合作伙伴,呼籲雅虎5億用戶透過Freecycle網上聯盟,將自己不用的「垃圾」與會員交換,推動循環再用,為救地球出一分力。

「將東西抽離堆填區」

雅虎期望透過與Freecycle結盟,推動全球5億用戶加入該非牟利環保組織,響應廢物循環再用。Freecycle負責人比爾(Deron Beal)說﹕「我們的宗旨是要將東西抽離垃圾堆填區。廢物若再沒有任何用途,就只會變成垃圾,有人用得覑它們,確是妙極。」

結盟後,網民登記成為Freecycle會員後,可透過雅虎網站作交換平台,以電郵等方式與其他會員聯絡,以物易物。會員可在網站留言,寫下他們想要或獻出的物品,雅虎已將「Freecycle聯盟」區分成85個國家及地區,方便他們與鄰近的會員易物。收到信息及衡量需要後,獻取雙方可自行商議交換地點。「Freecycle」在雅虎搜尋器的環保類別中排名第3,僅次於「循環再用」及「全球暖化」。

比爾形容,這項鼓勵人棄我取的交換活動規模能夠擴大,「實在令人安慰」。他直言,很多人閱報初次認識Freecycle時,都認為他們「注定失敗」,但事實證明,這項計劃非常成功。

「Freecycle聯盟」用戶500萬

Yahoo! for Good項目負責人卡爾森(Erin Carlson)聲言,若將從堆填區取回來的可供循環再用物品,放上垃圾車堆成高塔,其高度足以是珠穆朗瑪峰的4倍。他指出物盡其用「是人們每天都可做的事,而不僅只限於在地球日」。他說﹕「每人都有些東西是他們想獻出又或得到的。環保不用花多錢,那可是免費的。」

Freecycle(網址http://www.freecycle.org)現有近500萬用戶,會員交換的物品包羅萬有,有人徵求襪子;有人提供半樽黑髮染髮劑,又或一盒未吃完的朱古力等。該組織亦設有一張不可交換的物品清單,包括前男女朋友、廁紙及用過的釘書釘等。

法新社

國際勞團組「公平奧運」 關注工人權益

裕元被轟血汗鞋廠
國際勞團組「公平奧運」 關注工人權益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北京奧運日近,由多個國際勞工組織組成的「公平奧運2008」昨日公布最新報告,希望各界關注內地及多個國家「血汗工廠」的工人苦,這些工廠多為不同世界名牌生產各式運動鞋或服裝,工人不單每天工資少於2美元(15.6港元),甚至只有10分鐘午膳時間,不能達到生產目標的工人更要提交「心理分析」報告,交代為何不達標。

裕元否認指控

「公平奧運2008」10多個團體代表昨午到全球最大運動鞋生產商「裕元工業」位於尖沙嘴的總部抗議,要求公司改善內地廠房工人的惡劣工作環境。該公司執行董事李義男親自接收請願信,並即時與4名代表開會。

裕元:月薪千元 勿信片面之詞

李義男回應稱,裕元是其中一間「最守規矩」的工廠,工人普遍月薪有1000元,他希望外界不要相信「片面之詞」。「公平奧運」代表之一張麗霞在會後表示,裕元將責任歸咎於外判工廠,又說「並非公司可以控制」,但裕元承諾會繼續開會討論有關問題。

昨日發表的《清除障礙》報告中,裕元正是其中一間被重點「研究」的生產商。報告指出,該公司包辦了全球六分之一的運動鞋生產,著名品牌Nike、Adidas、Puma、New Balance、Converse及Reebok等皆是其客戶。

報告指出,在該公司東莞的工廠內,一名運動鞋縫合工人每天工資少於2美元(約14元人民幣),做足一個月亦只有約500元人民幣,遠遠低於深圳所規定的850元最低工資。報告引述一名New Balance生產線員工說,廠方規定他與另一工人需要每小時縫合120雙鞋子,忙到連去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

東莞廠工人被指薪低違規

為達到生產目標,報告稱,廠方會削減工人的休息時間,甚至將午膳時間減至半小時,甚至有工人只得10分鐘時間吃飯;不少工人亦要每天加班4至5小時;亦有工廠要求工人有「忠誠時間」,需要分別提前及延遲半小時離開,以無償形式清潔廠房。

若工人達不到生產目標,不單會被管理人員責瘗,甚至有工廠規定不達標工人要提交「心理分析」報告,交代為何不達標,並要求工人翌日一定要達標。

環團轟市建局不肯面對錯誤

灣仔街市重建 堅持摩廈方案
環團轟市建局不肯面對錯誤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市建局計劃將被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的灣仔街市,改建成39層高現代化摩天住宅大廈,日前遭環保團體質疑建築設計不合比例,又不符合保育原則。市建局昨日回應表示,把部分具歷史價值的舊建築保留,然後在上蓋興建新部分作出其他用途,世界各地曾有不少成功例子,相信現時灣仔街市重建方案,同時兼顧發展和保育兩方面,本月底會將設計交給城規會。

市建局昨午召開記者會,解釋有關以「主體保育」形式保留灣仔街市的方案。市建局規劃及發展執行董事譚小瑩表示,現時建議的設計,灣仔街市可維持現時外形,具特色的流線形外牆、灰柱及階梯等逾四成前半部的樓面均能保留,後面才興建電梯槽及住宅大廈,在街市上的天台會變成私人休憩空間及綠化設施,而以「主體保育」方式保留街市,估計工程需多花6至9個月。

譚小瑩指出,將新舊建築融合興建,其實世界各地亦有不少類似的建築概念,例如德國柏林國會大樓、澳門大西洋銀行及尖沙嘴的半島酒店等,相信此方案是同時兼顧發展和保育兩方面。市建局正為灣仔街市進行結構研究。

申土地交換 恐計劃再拖

她又說,若不以「主體保育」方式,選擇再申請其他土地作交換,可能要多花最少1.5年,然後再規劃、諮詢,有可能要將計劃一再拖長。外間曾建議可將住宅移向後山,全面保留灣仔街市,但譚小瑩指出,由於後山的斜坡屬防癆會所有,並非政府土地,故難以像景賢里一樣以土地轉移方式交換地皮。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認為,在僅兩層的灣仔街市上興建39層住宅,只是將街市變成平台,不可當作保育,市建局手上仍有很多計劃,可與發展商華人置業交換,亦可在附近另覓地皮代替,他批評市建局今次堅持計劃,是不肯面對錯誤。

周一嶽﹕建立基層醫療 提升全民健康

周一嶽﹕建立基層醫療 提升全民健康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建立一個人人享有的基層醫療系統,不但是民生之所需,也是對醫療服務的準確定位。

理想的基層醫療系統發揮多重作用。基層醫護人員與個人家庭建立穩定、持續而互信的關係,除了治療疾病,更要預防疾病,為病人作檢查和評估病情,照顧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的健康和鼓勵健康生活。各醫護人員在社區要聯成網絡,為市民提供不同範疇的醫護服務如西醫藥、中醫藥、牙科護理、社區及外展護理(特別是為長者)、精神健康,以及其他醫護服務等。

可是,現時本港的基層醫療距離理想的模式還有相當遠的差距。大部分市民的門診服務由私家醫生提供,現時以家庭醫生模式提供醫護照顧的醫生仍屬少數。有家庭醫學專科資格的醫生,全港不夠200名。提供基層服務的中醫、牙醫等,大多各自為政,以聯網形式經營的醫護人員只屬少數。

大部分市民習慣有病才看醫生,也沒有固定的家庭醫生。有定期身體檢查的市民不及四分之一,檢查的目的旨在偵測疾病,而非進行全面的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很多時候做了非必要的,甚至昂貴而具風險的檢測。很多市民誤以為進行化驗和以先進儀器進行檢查就等於預防護理。

反觀其他發達經濟體系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都設有由普通科醫生擔任家庭醫生的制度,減少了不必要的醫療和住院,亦達到保障市民健康的目標。但亦有反面例子。例如美國缺乏全民醫療制度,以個人購買或僱主提供的自願醫療保險為主;這產生不少弊端,如保險公司與醫療集團缺乏規管,濫用或過度提供服務賺取保險金,及以有違醫德的手法經營務求壓低成本等。

7方面覑手改變治病文化

要改變現時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治病文化和行為模式,就要從以下幾方面覑手:

(1)讓市民可以選擇自已信任的家庭醫生作為健康顧問。

(2)醫護專業共同建立面對不同年齡、性別組群的基層醫療基本服務模式和臨脇指引。

(3)設立家庭醫生名冊,讓公眾自由選擇醫生。家庭醫生亦須參與電子病歷互通系統,確保公私營界別的醫生、醫院的配合和協作。

(4)資助市民接受家庭醫生提供的預防護理,包括健康檢查和評估,及適當的疫苗注射等。

(5)建立社區的多專業醫護服務網絡,令市民,特別是長期病患者、體弱老人及殘疾人士,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6)改善公共基層醫療服務,加入預防護理,確保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可以得到全面的基層醫療。

(7)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疾病等工作。

現時政府用於基層醫療的開支佔公共醫療開支約一成,要推動上列各項基層醫療的改革,政府須額外投入一成多的資源。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以現時公共醫療開支380億計算,我們需要額外投入約40至50億,將來的投入還要因為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而增加。

逐步把專業醫護融入基層醫療系統

要全面加強基層醫療,便必須確保有穩定而持久的額外醫療資源。所以在今次醫療改革諮詢之中,我們並沒有因為政治敏感而迴避醫療融資這個炙熱的議題,我們希望通過理性討論,與市民尋求解決辦法。

向基層醫療投入額外資源,並非只是讓私家醫生多做點生意。推動基層醫療,也並非以大政府的方式將私營醫療變為公營。相反,我們是希望通過公私營合作,包括醫療券等「錢跟病人走」的方式,讓市民保留選擇權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物有所值的服務。政府的角色,將會是提供資助,同時確保受資助服務受到監察,以確保醫療資源用得其所。

基層醫療改革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複雜和困難程度絕不比融資改革低,上述各項改革只是開端。未來我們還要逐步把其他專業醫護服務融入基層醫療系統的框架內,建立一套鼓勵協作的互動模式。

作者是食物及衛生局長

審計揭戒毒會問題

審計揭擅用公帑支援非資助機構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審計署發現,戒毒會帳目的主要問題是投放過多資源於海洛英濫用者戒毒,忽視此需求已漸減,報告更揭示,戒毒會曾自行調配其取於政府的資助資源,給予另一非政府資助機構「培康會」,而戒毒會把周年財政預算案提交衛生署要求撥款前,亦不會先提交給執行委員會審批。

戒毒會94%經常收入來自衛生署每年逾7000萬元撥款,但審計署調查發現,戒毒會不但沒有定期把最新財務狀資料向執行委員會報告,即使總幹事或行政總主任向衛生署提供周年預算案前,全部內容都沒有經執行委員會審批,才會出現資源用於非資助活動的糾紛。

調人手協助「培康會」服務

事實上,審計署調查揭發戒毒會在2000年初,曾自行調配政府資源,派出4名職員為另一獨立於戒毒會的機構「培康會」就一項輔助就業服務執行前線職務。

戒毒會的會計師更為培康會提供會計支援,另一文書主任則每月為培康會綜合各項帳目。

有關亂調資源問題直至去年9月才結束。

調查又發現,戒毒會執委會嚴重缺席會議,06/07年度執行委員會會議中,3名有投票權的委員在年內的6次會中,只出席了一次會議,其中一名特聘委員,在02/03至06/07年度的27次會議中,更只出席了兩次會議。即使委員出席率其低,依舊可再獲邀連任。

戒毒會私下續聘總幹事

戒毒會私下續聘總幹事
已過退休年齡 衛署下令方公開招聘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每年獲衛生署撥款逾7000萬元的香港戒毒會,早前被審計署調查發現帳目欠妥善,但報告背後更揭示戒毒會總幹事畢永利在去年初年屆60歲退休之年,未獲衛生署批准便獲得香港戒毒會私下續約留任,至今仍未退下。署方其後要求該會全面公開招聘總幹事,但至今仍未覓得人選,畢永利每月繼續拿取約10萬元薪金。

月薪10萬 「未請到人做住先」

由於衛生署與戒毒會之間,一直未有列明特定職位須公開招聘等「津貼服務協議」條文,戒毒會不滿署方干預其內政,遂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最終投訴非但不成立,報告甚至指目前總幹事一職並非依正當程序聘用,理可不獲承認,建議可不予發薪。

戒毒會總幹事畢永利昨回應指出,就審計署的批評及建議,今日會在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上清楚交代,但他強調,年屆61歲仍未退休並非他不肯退位,只是「未請到人就做住先」。他說去年3、4月及12月初,已先後登報公開招聘其職位,「這一行的人才十分缺乏,並非人人合適,我們曾經接見應徵者,但至今未找到合適人選,我們有跟足程序辦事」。

立會今研訊戒毒會審計報告

該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何京文亦指出,在未有合適人選前,畢永利會繼續留任幫忙,一切按既定程序,沒有不妥當地方。

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今日會就香港戒毒會審計報告研訊。報告指出,審計署調查期間,發現衛生署與戒毒會長期出現「糾紛」,經問卷調查發現,衛生署一方認為,糾紛源起於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期間,發生總幹事公開招聘和匿名投訴紛爭。

審計署指出,戒毒會質疑衛生署是否有權要求該會因應總幹事屆退休年齡而作公開招聘,又不滿衛生署就一宗針對戒毒會職員處理會內工作及財務事宜匿名投訴的處理方法。該會堅持他們是獨立機構,即使涉及資助金運用,署方介入也屬干預內部事務。

投訴衛署過問「內政」

戒毒會一方則指出,署方指示不足,既並無訂明處理非財務事宜投訴的方法和權力,而執行委員會應有全權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力,衛生署不應對日常工作事事過問,甚至以「強迫就範」的態度要求戒毒會依從其指示。

有戒毒會職員其後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衛生署,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報告形容這是「不幸的事件」,因衛生署和戒毒會之間不和諧的關係,「明顯已令雙方員工之間產生相互猜疑損害互信」的地步,不利向公眾提供優質服務所需的友好合作關係,應及早糾正。

由於衛生署向戒毒會的撥款並非以「一筆過」形式,衛生署指出,如他們與戒毒會之間有津貼及服務協議,訂立條文列明管制人員的角色、特定職位要公開招聘、處理投訴程序等,雙方矛盾或可改善。戒毒會亦指出,會盡早商訂行政措施備忘錄及協議。

明報記者

Monday, April 21, 2008

中國人權研究會

中國人權與西方有明顯區別 (13:44)
2008年4月21日

中國人權研究會長羅豪才表示,中國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的人權保障同西方有明顯區別。

羅豪才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北京人權論壇」上表示,通過三十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的人權保障同西方有明顯區別。

他指出,首先,中國認為,人權同其他任何權利一樣,都不是絕對的。權利的享有應該同所盡的義務一致。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中國反對將權利和義務割裂開來。

其次,中國認為人權不只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而是既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也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各項人權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要實現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就必須有相應的公民、政治權利的發展。沒有一定程度公民、政治權利的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發展是無法想象的。中國人權發展的歷程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羅豪才稱,中國認為,人權不僅僅是個人權利,還應包括集體人權。集體人權和個人人權是相輔相成的。中國既重視保障個人人權,又重視保障集體人權。這是中國之所以實現國家穩定、社會和諧與人民自由的重要原因。

羅豪才說,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醫療、教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這是所有人都承認的事實。但是,容易受到忽視的是,這一時期,《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列舉的幾乎每一項人權,在中國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中國人民享有前所未有的各種自由和基本人權,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和參與政治的權利。中國公民、政治權利的發展,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發展一樣迅速。

一筆過撥款缺有效監察制度

缺有效監察制度 一筆過撥款捱批
2008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長者送飯服務質量下跌,前線社工將矛頭指向一筆過撥款,批評制度助長機構胡亂花錢卻未有顧及受助人真正需要。社署則指,一筆過撥款除了薪酬還包括「其他費用」,以支付機構膳食、交通費、設備等項目支出。由於「其他費用」會參照政府整體物價變動而每年調整,因此食物價格上升會反映在每年整筆撥款合約款額的調整之上。

社工﹕寧建寫字樓不增膳食費

有社福機構廚師及前線社工表示,一筆過撥款實施前,機構獲發指定撥款營運膳食服務,每當年內出現盈餘,長者可間中獲發冬菇及罐頭鮑魚等貴價食物。「但一筆過撥款推行後,機構寧將錢調動來建優質寫字樓、留用儲備至『水浸』,也不願大額投放在沒錢落袋的服務。」該名廚師表示,機構多認為送飯服務難回本需「貼錢」營運,故不願意投放大額資源。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批評,政府推行一筆過撥款的同時,未有建立有效機制監察機構的營運開支,如今通脹暴露了機構罔顧長者膳食需要,呼籲政府認真檢討一筆過撥款引伸的問題。

社署表示,在整筆撥款資助機制下,機構可自行調配款額及更具彈性運用儲備。政府今個財政年度起,向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的162間機構特別增撥每年2億元經常性撥款。政府將於年底前完成一筆過撥款檢討。

社福機構送飯服務

勿讓送飯服務質素下降
2008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過去一年通脹加劇,食物價格的升幅尤其厲害,多家向長者提供送飯服務的社福機構被發現轉用廉價食物,令貧困長者的膳食質素下降;當局應該主動介入,對症下藥,以免香港最弱勢的一群成為通脹的受害者。

根據統計處數字,今年2月的通脹率高達6.3%,食物升幅更是驚人,豬肉價格較去年升56%,牛肉升49%,蔬菜升32.7%,近日米價也開始茘升。

目前社福機構實行一筆過撥款,開支並非按個別項目實報實銷,而是由政府整筆撥款,再由機構自行調配資源運用。在這種制度下,遇上通脹肆虐,社福機構若無法開源,自然選擇「節流」,削減服務的質與量。食品價格急升,長者送飯服務容易首當其衝。

食物佔草根階層的開支比重較高,食品價格急升,基層市民受影響最大,政府也提出多項措施回應,包括提早檢討用作計算綜援金額的綜援物價指數,以便提早調高綜援金。我們認為,政府也應該及早檢討長者送飯服務的撥款安排,如果政府真的增加撥款,也須加強監察,讓長者直接受惠,例如規定新增撥款必須用於購買食物;社署還應採取措施,確保社福機構提供的食物質量必須符合要求,確保長者有足夠營養。

防止虐待長者協會

鮮肉變凍肉靚米變硬米 長者投訴送飯質量降
通脹升 社福機構「7招」將貨就價

2008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通脹升溫,不單止普羅家庭荷包收緊,連貧困長者的膳食質素亦不斷惡化。多家向老人提供送飯服務的社福機構被發現偷工減料轉用廉價食材,例如鮮肉變凍肉、瘦肉變肥肉、貴菜變爛菜、靚米變硬米等。防止虐待長者協會兩個月內接獲20多宗投訴,批評社福機構漠視長者營養需要。社福機構反駁指,送飯服務在通脹下已變成「貼錢營運」,採用次等食材乃「迫不得已」,並將矛頭指向政府未有增加撥款。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關注事件,將於下月8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討。

立會下月開緊急會議商討

有社福機構廚師向本報透露,通脹加實施整筆過撥款後,行內機構為節省營運開支,暗地採用次等食材為長者煮食。他舉例,以往用的鮮肉變成凍肉:「鮮肉每斤30元,凍肉只是6元,價格可相差5倍。」他說,機構甚至採用較廉價的肥肉代替瘦肉煲湯。

廚師﹕「次等食材」煮食

蔬菜方面,該廚師稱機構多選用較便宜的冬瓜、芽菜、豆腐,菜葉腐爛亦照用。米價近日急漲,社福機構早已由泰國米轉用廉價但質感較硬的內地米,為免長者吃不下,便吩咐廚師「加多些水來煮」。水果則轉為派發較細小的橙,長者亦不再像以往般,過時過節會有瑤柱及罐頭鮑魚等(見表)。

本港目前共有28個非政府機構為長者提供送飯服務,去年平均每月送飯約21萬次,以每人每日吃兩餐推算,估計受助長者達3500人。長者每餐須視乎入息,按社署規定繳付12.6至18.6元不等,有關收費已沿用10年。

防止虐待長者協會副總幹事余嘉龍表示,過去兩個月不斷收到長者投訴,指送飯服務的質素變差,得悉有機構每餐補貼1至2元成本亦不能解決問題,估計機構須每餐多花4至5元,才可在通脹下確保食物質素。

現時提供較具規模送飯服務的聖雅各福群會及基督教服務處,均承認有採用凍肉代替鮮肉,但強調食物營養不減。其中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經理馮啟民表示,有長者吃不慣雪藏味道,曾跟他說:「不如我每餐多給你2元,你替我煮鮮肉?」他指,通脹帶來嚴峻營運壓力,唯有將貴價及廉價米混合,並選購較廉價蔬菜。他希望政府檢討現行收費準則。另一家提供送飯服務的大機構明愛,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社署﹕設監察機制未收投訴

社會服務聯會已獲悉有關問題,正要求各機構繳交開支實數深入了解,初步得悉單是肉價開支1年內便增加56%,故多家機構須補貼營運送飯服務。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上周已向社署署長余志穩反映問題,他認為,政府有責任按通脹向社福機構增加撥款,機構亦不能將貨就價罔顧長者利益,應及早向政府表達營運困難而非私下偷工減料。社署發言人回覆本報表示,設有監察機制評估機構的送飯服務,至今並無收到投訴,亦沒有計劃向長者增加收費。

明報記者 盧曼思

Friday, April 18, 2008

張文光﹕私立大學的泡沫和鏡子

張文光﹕私立大學的泡沫和鏡子
2008年4月18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的副學士報告,不肯認錯,但資料誠實。

報告顯示副學士已供過於求,2006年超額4000多,未來更不敢想像。這是個別副學士院校,急欲轉型私立大學,換取生存空間的原因。經歷副學士大躍進的噩夢,教育局應有足夠的清醒,不再迷信市場,讓泡沫愈吹愈大。當炸彈爆發之日,官員已經離職,但公眾的記憶和憤懣不會抹去,帳是遲早要計算的。

台灣大學的浪潮與泡沫,是教育局的前車之鑑。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說:短短10年,大學教育竟變成全民可讀的國民教育,結果大學生程度低落,文科生竟看不懂英文,畢業生不敢出國留學,大學生等同過去的中學生,削弱台灣總體的競爭力。現時,很多大學面臨倒閉,政府也考慮退場機制。劉源俊沉痛的總結是:雖欲愛之,其實害之;追求卓越,手法拙劣。

孫明揚接了羅范椒芬的燙手山芋,用盡力氣也只能突破借貸的關卡,對所有大專生一視同仁,但面對超過2萬的副學士,既無力增加資助,也無法提供更多的升學機會,解決不了資助、質素和升學的鐵三角,陷於進退維谷的困局。

孫明揚的質素保證,有點自欺欺人。當前副學士的收費,5萬已算昂貴,扣除大學供樓費和行政費,真正用於教學的成本只有4萬多,遠低於預科6萬和資助副學士12萬的單位成本。院校不是神仙,怎能以低於預科的成本辦大專,簡直是一場帶淚的玩笑,質素保證從何說起?

私立大學是另一個神話,最誠實的校長陳坤耀一語道破:現時資助學位成本20萬,私立大學收費4萬至6萬,根本無法做到高質素,除非校長是超人。但私立大學已是孫明揚最後的一根稻草,只能像大海的浮木一樣死抱不放,否則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如何是好?

最近,教育局放寬8間大學海外收生的比率,由一成增加至兩成,海外生只須支付邊際成本,但政府的資助卻維持不變。大學認為增收兩成海外生,並沒有影響教育質素。根據教資會2006年的數字,除了中大、港大和科大,其他大學海外收生不超過5%。為什麼教育局不能增加彈性,讓部分大學用海外生的餘額,以邊際成本吸納本地優秀的副學士畢業生呢?政府已承諾提供2000學位,連同海外生約1000餘額,就能擴闊升學樽頸,解決副學士的燃眉之急。

私立大學的成敗,並非孫明揚所言:只欠東風,只要提供免費土地,私立大學便可點石成金,一帆風順。劉源俊反省台灣大專教育崩堤的原因,是在教育改革的大帽子下,完全不顧人口因素和經濟因素,教育成為政治祭品。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台灣的鏡子照見香港副學士的荒唐,怎能讓私立大學重蹈覆轍?

Thursday, April 17, 2008

張超雄: 人口老化 真令醫療開支急增?

人口老化 真令醫療開支急增?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經濟日報》投稿 
2008年4月17日

政府為醫療融資磨拳擦掌,終於等到方案出台的時機。長達131頁的諮詢文件,還有印刷精美的小冊子,要傳達的訊息只有一個,就是人口老化令醫療開支急速上漲,政府必須為融資另闢蹊蹺。簡而言之,就是向市民伸手要錢。不論是加稅、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還是採用強制醫保加強醫金的混合模式,翻來覆去,說的就是未來市民必須增加醫療開支的承擔。

然而,政府的一輪「靠嚇」攻勢,是否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真實圖像?本港的醫療體制問題,是否真的可以濃縮為一個融資問題?可以說,整份諮詢文件充滿誤區,政府顯然有意引導市民作出錯誤結論。

首先,整個諮詢根本建基於一個錯誤的前設。在政府的宣傳中,長者再次被描繪成社會的負累,因為人口老化將會令醫療開支大幅增加,而這又由更少的工作人口承擔。不過,外國的研究顯示,人口老化和醫療開支上漲未必直接相關,由此導致的醫療開支增加,僅佔整體增長的0.6%至0.7%。相反,醫療技術的改良、新藥物的研發等,才是導致醫療開支上漲的主因。這些研究同時指出,要有效控制醫療成本,政府必須做好基層的醫療配套,包括推動市民注意個人衛生,為市民創設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環境等,可惜這些措施在諮詢文件中均無著墨。何況政府鋪陳的理據,似乎有意撇除整體生產力上升的趨勢。實行更具彈性的退休年齡,將有助減低人均醫療開支的承擔,故此人口老化並不必然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

而政府經常掛在咀邊的公私營醫療失衡亦非事實。相反,目前公營醫療佔本地生產總值只有大約3%,相對其他先進國家高於6%的比例,仍有相當大的距離。何況市民並無如政府一直宣傳般,高度依賴公共資源作為醫療服務的供給。根據醫療政策論壇的研究,60.2%市民已受僱員、私人醫療保險或兩者的同時保障,43%的醫療使費其實一直由私人付出。在外國,私人與公共醫療駛費的比例甚至是三七之比,顯示本港市民已承擔相當部份的醫療開支。尤其是本港的收入結構問題明顯,家庭總收入低於二萬元的佔總體住戶高達56%。若在強積金以外加上醫療供款,將會對他們構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一方面,政府在預算案中向有錢人大灑金錢,另一方面卻要「呻窮」,意圖向中低收入的市民開刀,前後矛盾得實在令人費解。

無可否認,醫療系統的確存在各種問題,例如專科服務輪候時間特長、醫生與病人比例偏低、醫生診症時間壓縮造成診療質素下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和用藥政策等,這些均是亟待解決的醫療問題,而與人口老化並不相干,可惜在這次諮詢中,政府根本無意處理,反而將精力放在子虛烏有的融資問題上。

政府目前該做的,首要是弄清上述問題的成因,再訂出醫療改革的目標。在改革過程中,甚麼問題需要解決,解決的方法是否涉及額外資源等,均是公眾需要探討的課題。若涉及的額外資源需要透過融資途徑解決,那麼政府便需詳細考慮不同階層市民的收入狀況,再訂出可行的融資模式。政府亦應定出可為市民廣泛接受的底線,在保證醫療服務不低於這個水平的前題下,為中產市民提供更多選擇,包括購買私營醫療服務等。若目前的醫療服務水平未有達到這個標準,則政府便需研究如何改善服務,若當中牽涉融資問題,屆時市民才需在融資方案中作出抉擇。

今天醫療融資討論下去可能不具意義,最重要是市民認清醫療問題的根源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政府沒有誠意進行醫療改革,以為只以簡單的錯誤推理,便能說服市民政府向自己開刀,這是低估了市民的智慧。醫療改革必須尋根溯源,盲目融資只會將目前的醫療亂局延續。

蔡子強﹕副學士爆煲 AO神話破滅

蔡子強﹕副學士爆煲 AO神話破滅
2008年4月17日

【明報專訊】「我十分擔心董特首的兩次『大躍進』:房屋『八萬五』及教育『五萬五』,會使香港演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債務社會』,30歲以上的人背覑房屋這個負資產;而20至30歲的人,則因教育而同樣背上沉重的債務。

隨覑經濟持續低迷及失業率高企,年輕人的債務問題可能將轉化成一個爆炸性問題。而低下階層的財政儲備(俗稱殼種),被政府用這個方法抽乾,將使他們承受經濟逆境的能力大大降低,到時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悲劇出現。

情就如大躍進時,為了響應領導人的號召,滿足他們好大喜功的目標,升斗小民把屋裏的所有家當也都拿來煉鋼,結果『一仗功未成卻萬骨枯』,不單鋼未煉成,百姓的生活卻陷入絕境。董的高等教育五萬五及副學士私營化,會否也令本港小市民盡獻家當,並被送進如斯境地呢﹖」

這幾段是我在6年前,2002年5月7日,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就副學士私營化所舉辦的聽證會時之發言。

當時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讓本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提升一倍,到60%,把專上教育學位數目增加約28,000個,總數達55,000個,但卻沒有解釋,六成這個目標,是如何根據本港實際情和需要而計算出來,令人疑慮這只是盲目攀比發達國家的結果。而在經濟差、庫房緊絀的情下,官員為了應酬董而開出的處方,原來就是以副學士課程來充數,而且幾乎是「一刀切」,把即使原有受政府資助的副學士、文憑、高級文憑等課程,以及計劃新增的,都幾乎一律改以自負盈虧的形式運作。當時筆者已經指出,這將是繼董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後,另外一次,不理客觀條件,只憑長官意志決定上馬的「大躍進運動」。結果是一眾民間辦學團體倉卒上馬,良莠不齊。

向兩官員痛陳利害 徒勞無功

當時筆者於城市大學任教由政府資助的副學士課程,明白到一旦私營化將會帶來的禍害,於是努力向當時的教育及人力統籌局長羅范椒芬、大學教育資助委會秘書長張寶德兩位主要負責官員,痛陳利害,可惜最後仍然徒勞無功。

我想我永遠會記得,羅、張二人在立法會、在電台、在公開論壇,與我辯論時的官僚嘴臉,我清楚知道真理在我這一方,而當時她們唯一能報以的,只是官僚的強權和傲慢。6年後,隨覑私營副學士課程陸續爆煲,歷史證明我是對的,我想我永遠不會原諒她們兩人,不是因為個人意氣、私人恩怨情仇;而是因為她們對萬千年輕人、低下家庭所造成的重大傷害,一代人就因為她們兩個人而賠上。

當我看到科專護理學副學士課程不獲通過學歷評審;又或者港大SPACE為了吸引學生報讀,可以把副學士課程由兩年豁免一年,結果修讀學生竟然可以用3個月的副學士成績取代高考成績來報考其他大學時,我都十分痛心,深切感受到教育私營化、市場化帶來的效果。

這也是讓我親身領教所謂「AO神話」的一次難免機會,傳說中冷靜、理性、為港人守護公眾利益的天國精英,原來也可以如此缺乏常識,只曉得奉承上級。你可以說房屋八萬五由始至終是董個人的「pet project」;但副學士私營化,並不是董的主意,所帶來的傷害及遺留下來的炸彈,教統局一眾官員,可說是責無旁貸。

為了幫副學士這個燙手山芋拆彈,上周教育局長孫明揚又建議思考私立大學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但我就認為在私立大學於香港缺乏歷史傳統及認受性的情下,恐怕只是讓學生由一個泡沫,走到另一個更膨脹的泡沫,最終落得一身債務和次等學位。

我們沒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這類歷史遺產下來的寶貴教育資產,香港唯一有條件發展成私立大學的,恐怕只得歷史悠久的港大。但即使港大真的要發展成私立大學,恐怕他們也不會自我定位為副學士收容所。除了少數如樹仁的創辦人般有教育理想之外,以自負盈虧的私立大學去處理成績較差的學生,我們要慎防發展出更多的學店﹗

難道這些高官、AO,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前車可鑑嗎﹖

作者是中文大學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Wednesday, April 16, 2008

張炳良﹕副學士出路在於銜接

張炳良﹕副學士出路在於銜接
2008年4月16日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專上書院開辦的護理學副學士課程不獲護士管理局予以專業承認,再一次引起社會上對副學士前景的關注。儘管政府剛公布了《專上教育界別檢討第二階段檢討報告書》,提出22項改善措施,但仍有不少人士擔心副學士出現泡沫化趨勢。

護理學副學士課程不被承認,科專負責人把矛頭指向護管局,認為受其封殺。事情底蘊,有待雙方公開往來文件,方可斷定,但是一般而言,學術評審與專業資格評審目的不同、標準有異,而護管局的確有責任確保專業學歷達至應有水平,不能馬虎。近年有關副學士質素或專業承認出了問題,雖時有聽聞,但不應以偏概全;事實上不少副學士課程皆經營認真,很多更由大學的附屬學院開辦,其質素除受大學本身內部評審監察外,更由「香港大學校長會」屬下的質素保證評核委員會定期審視。

實事求是看,副學士這個專上教育的新生事物,自2000年出台以來,便遭受妾身未明、學歷前景模糊之苦。當年特區政府乃基於大幅擴張高等教育就讀率至60%的策略考量,而毅然推出副學士,使考不進大學的學子,多一個渠道升學,自成單一學歷,又可有機會銜接大學課程,可謂雙得。可是,推行下來,卻令副學士生感到「雙重」受害。

副學士絕不屬於一個災難

首先,是資源分配問題;其次,是學歷資格問題。本來學制比較簡單,中小學是9年免費教育,中三以上有資助;中七升上大學者,繼續得到大量公費補助,升不上者一是出來找工作謀生,一是重讀中七再考大學,晉升階梯明確。有了副學士後,多了選擇,也多了負擔;副學士乃自費為本,增加了這新學歷後學生入不了大學也得付出昂貴學費去修讀此學歷,否則便落後於社會了。跟外國社區學院的成人在職學生不同,香港大部分副學士畢業生指望升讀大學,因而副學士人數愈多,則對「銜接」大學學士課程的需求壓力愈大,在大學本科學位僧多粥少下,便等同埋下定時炸彈。以前理工學院的副學位一般是以職訓為導向的文憑及高級文憑課程,但是副學士的課程設計,大多是以銜接大學課程為依歸,以增招生之效,更加提升了副學士生的「合理」期望。

一邊是受公費高度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受僱主承認,另一邊是自費修讀副學士的苦學生,付多了錢、花費多了時間卻仍不保證入得大學,且學歷資格成疑,其突顯的不均與落差,頗為矚目。就算在大學附屬學院修讀的副學士生,表面上師資及教學設施都比私辦的較好,但與受公費資助的同校學士生並排一起,在一校內存在兩套待遇、一個學生會內存在兩種身分截然不同的會員,其矛盾與張力可以想像。

這樣說不等於漠視,多年來,副學士課程對不少初次高等程度考試失敗的學生提供了希望及進修的另途。筆者以前任教城市大學時,發現一些由副學士畢業轉修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其學習動力與表現,往往高於由中學直升大學的,故副學士絕不如一些悲情者所形容屬於一個災難。無論如何,副學士不能走回頭路,反應確認它為香港高教學制的正常部分,視副學士生為社會的資產,並為他們開拓就業和升學的路徑(path ways)。

需有深思熟慮私立大學政策配合

政府在上述第二階段檢討報告書中提出為專上院校撥出低地價土地以拓展校舍設施、延長院校開辦課程免息貸款計劃的還款期、設立1億元的質素提升津貼基金,並向副學士生增加財政資助及生活費貸款,都屬方向對頭的改善措施。提升質素及質保監察、提升學歷地位,皆有助增強社會對副學士的信心。但是,話得說回來,一旦質素改善,副學生便會更確信其就讀能力提高,因而對銜接學士有更高預期。

從處理需求的角度言,一是調節副學位課程的結構,鼓勵多辦有較明確就業出路的實用文憑和高級文憑課程(其實近年副學位市場已出現這種轉移);二是開闢學位銜接的機會,盡量讓有能力升讀者晉升。在公費大學本科學位不易大量增多下,鼓勵設立私立大學,由政府給予多點財政資助去修讀私大學位,似是可行之路。不過,就算由私大去開辦課程,成本也不可能太低,否則只會為求搶學生而大量生產,犧牲質素,到頭來大學畢業生似是多了,但部分卻更受冷待,這樣便重蹈覆轍,出現目前副學士般的死胡同。副學士的出路在於銜接,銜接的出路在於一個深思熟慮的私立大學政策,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學生資助制度。

作者是行政會議成員、亦為香港教育學院校長

Tuesday, April 15, 2008

副學士不以升學為目標

陳坤耀:私大缺錢難保質素
2008年4月15日

【明報專訊】政府當年大幅增加副學士學額,嶺南大學前校長陳坤耀曾公開批評是「大煉鋼」。退休近半年的陳坤耀認為教育局剛推出解救副學士的22招之中,無一招可解決副學士銜接升學的期望。他又指政府鼓勵成立私立大學但欠缺資源,只是將副學士問題延遲兩年,斷言私立大學難保質素。

責政府推副學士「學鱓唔學鱓」

陳坤耀昨為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主持博雅教育講座,他接受專訪時提及,新加坡、美國等地的副學士多數不以升學為目標,本港副學士生卻對入大學抱過度期望。

指教局22招難解銜接問題

「當年政府推出政策時學外國,但學鱓唔學鱓,導致問題叢生。」他形容,政府對副學士質素參差不齊只抱覑醫生「救鰦先」的心態,浪費教育及社會資源。

陳坤耀指出,政府希望以私立大學解決副學士銜接升學問題,但私大只能收取每名學生4萬至5萬元學費,扣除興建教學大樓的成本及上繳本部的盈餘等,課程成本只剩每人約3萬元,質疑難確保質素︰「剩下3萬,與政府資助的學士成本(每人)18萬相比,除非校長是超人,我做校長就做不到。」他認為,除非私大獲贈巨款支持,否則不可能維持高質素,樹仁大學則屬極少數的例外。

陳坤耀任嶺大校長辦副學士期間亦險被內地教授所騙,曾有一名相識一年的內地教授,與他商討安排內地生來港就讀副學士,該教授其後被揭發向內地生「開包單」,保證每人5萬元可保送來港,藉此斂財,他立即終止合作。不過,陳坤耀打算再次出發,與山東省的大學合作推動成立博雅學院。

公私營合作保育

沙螺洞骨灰龕獲環諮會推薦
2008年4月15日

【明報專訊】政府於2004年底推出的「新自然保育政策」終於取得突破,環境諮詢委員會昨日審議5份申請後,推薦沙螺洞發展計劃作為公私營合作發展及保育高生態價值土地的首個項目。環諮會主席林健枝指出,計劃建議在沙螺洞(又名沙羅洞)興建骨灰龕,政府日後與發展商簽訂合約,亦會加入環保條款。

公私營合作保育首項目

根據計劃,沙螺洞發展商會將持有的96%、即約50公頃私人土地交出,用作換取外圍邊緣一幅約5公頃的土地,興建日式骨灰龕。保育方面,發展商擬耗用1.2億元成立基金,每年利息撥為營運沙螺洞保育的經費,另撥5000萬元發展基建,包括在沙螺洞成立教育中心和其他配套。

據了解,環評報告早前已完成,稍後會提交環諮會的環評小組審議,若獲得批准,就會提交大會審議,決定是否向環保署長建議發出動工許可證。

由於骨灰龕不包括在環評條例的名單內,因此毋須進行環評。助理環保署長謝展寰解釋,若要將骨灰龕加入法例內,就要修例,過程涉及大量公眾諮詢,需時甚長。他說,透過行政安排,亦可令沙螺洞的發展項目達到法定的環保要求。

公私營合作計劃共有6項計劃申請,除了沙螺洞獲推薦,只有大蠔有望捲土重來,環諮會明確指出,其餘計劃不會獲推薦。林健枝表示,發展商在大蠔持有私人土地不足,不符公私營合作的要求,發展商應與居民多接觸,取得支持就可再申請。

邵逸夫獲終身榮譽獎

內地捐贈累積25億
邵逸夫獲終身榮譽獎

2008年4月15日

【明報專訊】掌管無铫電視及邵氏娛樂王國、年過百歲的邵逸夫爵士,因向內地捐贈累積達25億港元,獲中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評選委員會指邵逸夫對國內教育、辦學不遺餘力,是香港歷史上,再過100年都不可被忽視的人物。無铫電視表示,邵逸夫為人低調,若該獎項有頒獎儀式,他亦未必會出席。

同時獲獎的港人包括恒基兆業副主席李家傑,他獲得「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獎」。無铫電視外事部助理總監曾醒明表示,去年邵逸夫獲頒亞太影展終身成就獎,亦沒有出席,故今次若有頒獎禮,邵也未必出席。曾醒明又指出,據他了解,邵逸夫近來身體沒有「特別情」。

曾醒明透露,邵逸夫一向透過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向內地捐助,並非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之名。邵逸夫對內地教育甚為重視,他認為教育辦學無分國界,因此捐助都不限於家鄉的學校。曾醒明認為,邵逸夫獲獎是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支持慈善項目3000個 80%為教育

邵逸夫所獲的「中華慈善獎終身成就獎」,由05年開始舉辦,是中國民政部為了表彰助學、助醫、賑災、扶貧等作出貢獻的個人或機構,今年已是第3屆。中國民政部副司長龐陳敏指出,今年收到各地近千份推薦名單,再參考全國1300名網民投票的結果,最後由評委會選出獲獎者。

邵逸夫由1973年起在港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社會公益事業。05年起,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助1000萬元。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捐出1億港元,支持內地公益事業,對內地教育特別重視。

據中華慈善獎評委會表示,近20年來,邵逸夫支持的內地慈善項目超過3000個,80%為教育項目,例如上海幾乎每所大學均有一幢「逸夫樓」。資料顯示,去年中國慈善市場資金總額達865億元人民幣,其中來自國內的公眾和企業的捐贈逾223億元。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座談會

溫家寶主持醫改座談會 (18:50)
2008年4月15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4月11日、15日分別主持召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座談會。

溫家寶說,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就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舉行座談會,聽取醫務工作者和基層群眾的意見。他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既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緊迫工作。必須充分認識這項改革的重要性、艱巨性、複雜性,認真總結以往改革經驗,加快推進和深化。

溫家寶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重視聽取醫務工作者意見,因為他們工作在第一線,最熟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要重視聽取基層群眾的意見,因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最終要面向人民群眾,工作做得好壞,要靠群眾評判,要以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標準。座談中大家提出關於整體方案中的防、治、康三者的結合,醫藥之間的結合,城鄉之間的結合,中醫和西醫的結合,整體規劃和分步實施的結合等意見和建議都很寶貴,對修改《意見》稿很有幫助,工作小組和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吸收,使《意見》稿更加符合實際,更具操作性。

座談會上,醫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藥品生產和流通企業負責人、參加新農合的農民、農村醫療救助對象、農民工、企業工會主席、國企職工、外企職工、縣級新農合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居委會負責人、中學校長等22名群眾代表先後作了發言。與會者就政府投入,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醫療行業監督,醫學科研,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康復醫學建設,中醫藥發展,加強社區醫院、鄉村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改進藥品招標制,醫療救助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並就《意見》稿提出了具體修改建議。

Monday, April 14, 2008

邵逸夫獲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邵逸夫獲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15:07)
2008年4月14日

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的邵逸夫爵士,獲中國民政部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邵逸夫爵士長期致力於慈善事業,累積向內地捐贈款物達25億港元。

「中華慈善獎」是中國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項,下設「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最具愛心慈善行為楷模」、「最具愛心內資企業」、「最具愛心外資企業」、「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5個獎項,其宗旨是表彰在助學、助醫、賑災、濟困、扶老、助殘、救孤、環保及支援文化藝術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機構及項目。

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記者協會研討會

指憲法內條文界定模糊
學者質疑胡佳以言入罪

2008年4月14日

【明報專訊】在奧運開幕前4個月,內地維權人士胡佳本月初被判「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罪成入獄,有熟悉內地法律的學者批評,中國申辦奧運時信誓旦旦表示會改善人權狀,但在人權問題上卻愈走愈遠,尤其有關「煽動」、「顛覆」罪及刑罰上限,在憲法內的有關條文界定模糊,質疑案件只是「以言入罪」,藉以打擊異見人士。

兩記協昨辦研討會

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記者協會昨日舉行研討會討論胡佳案,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王友金說,胡佳案並非顛覆國家安全的嚴重罪行,但今日經條文解釋卻變成另一回事,根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5條第2款所指的「煽動」、「顛覆」的定義及刑罰上限,都沒有清楚定明,中國卻利用憲法內的模糊部分對付異見分子,如果《23條》在香港訂立,今日被判刑的不止胡佳,而是香港每一個記者及作者。

對於胡佳判囚,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聶依文認為,新加坡《海峽時報》高級撰稿員程翔獲假釋不久,如今胡佳被判入獄,尤如噩夢重複,質疑中央將異見人士作為跟國際社會談判的籌碼。

三十會論政不參政

三十會論政不參政
「現實版facebook」

2008年4月14日

【明報專訊】新論政組織「三十會」中一群年輕專業核心成員,被外界視為局長助理或參選立法會的可能人選。三十會的核心成員接受訪問時坦言,至今沒有清晰論政目標,亦無意發展成為政黨,本身為大律師的核心成員李律仁認為,三十會以「第三力量」的公民社會團體角色論政,空間更大。

核心成員年輕專業

「我們恍如一個現實版facebook!」從事藝術創作的成員鄭志明打個譬喻,三十會並非如外界想像般具組織性,屬開放組織,歡迎任何有興趣討論關心議題的人士自由參與。

三十會至今已有600名成員,當中不少是律師、會計師、醫生等專業人士,也有來自文化藝術界及各大政黨。從事電訊專業的魏華星說,三十會其實是個比較鬆散的網絡,亦沒有會員名冊,大家聯繫靠電郵,或到成員借出的會址,談談社會議題及政制。

不過,有意參選的成員龔耀輝認為,三十會未來應強化組織,在政策研究方面做得深入一點。

三十會成員李律仁及莫宜端都被傳獲政府垂青,招攬加入當局長助理,李律仁說,三十會暫時仍只議政,而非參政。

陳智遠﹕社會企業的拿來與接軌

陳智遠﹕社會企業的拿來與接軌
2008年4月14日

【明報專訊】「如何拿來?如何接軌?」是學者及官員在引入外國新興概念或政策到本地應用時經常面對的難題。順手拈來外國理論,若抽空背後的大社會、政治脈絡,實踐時容易失真失實;片面及選擇性地吸納政策內容,脫離其獨有社會意義,易流於「見樹不見林」。既不拒絕借鏡舶來物,同時拒絕「照單全收」,平衡如何拿難,需要全民一起探索。

近年大行其道的社會企業便是一例。在香港,社會企業經常被政府及社福界視為扶貧解困的靈丹妙藥,社福團體亦紛紛抽調資源人手,加入社企行列。在社會企業發展尚算剛起步的今天,或許我們有需要領略社會企業興起的背景及意義,為社企在香港的未來發展定下更準確的方向。

社會企業的特點,在於運用企業的經營模式與技巧,在創造經濟收益、自負盈虧的大前提下,持續地解決社會問題。透過企業運作創造社會價值,於人類經濟發展有覑更深遠的歷史意義。

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近年努力不懈,在世界各地分享在孟加拉建立「鄉村銀行」的成功經驗,在新著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中,他更把社會企業的討論,與資本主義的未來發展掛鹇。他大膽指出,現今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態並不健全,只是停留在發展中段(half- developed structure)。他批評現今市場經濟將企業家「非人化」,把他們貶抑成純粹為擴大盈利的「經濟動物」,卻無視企業家同樣可以承擔起政治、社會、文化,甚至宗教等範疇的抱負。資本主義將企業行為與人性完全割裂,商營企業存在則只為擴大股東利益,甚至不擇手段亦在所不惜,而我們衡量企業的勝敗功過,亦單純從利潤出發,不理會其社會成就。

Yunus斷言,這套資本主義邏輯並不會持久,也無助推動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因為它忽視人性的多元性,漠視企業家在其他社會範疇上的角色,扭曲了人性的企業發展經常導致市場失衡,直接危害人類社會。要完善資本主義,便需要將市場經濟及企業運作跟人性重新接軌。Yunus指出,以生產社會價值的社會企業,正正彌補現今資本主義不足,為市場經濟另一條支柱,修正今天市場經濟被扭曲了的情。

嶄新社會企業觀

企業的角色與責任,會因社企的出現而被重新定義。以往企業只須奉公守法,避免商業行為危害人類或環境;而近年流行的社會企業責任,則提倡企業需要主動推動社會公益,但一切仍是企業利潤為先。社會企業的出現,卻是將企業活動與人道精神、利他主義完全結合,以冒險精神及商業效率為社會問題帶來新解決方法,足以塑造嶄新的企業價值:經濟自由及選擇,除了被企業家用來爭逐私利,更能夠用以提高社會道德和自然規律,與及捍衛公義與公平。

促進社會公益,自此再非政府或公民社會的「專利」,這套嶄新的「社會企業觀」(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世界漸備受注視,David Bornstein便在《志工企業家:提昇人類社會的力量》一書中講述Ashoka Foundation這個私人基金如何幫助社會企業家在東歐、非洲及南亞等地落實新項目,將社會企業觀普及全球,類似國際基金(如Skoll Foundation、Schwab Foundation)亦如雨後春筍。而世界各地的商學院也早作配合,以耶魯大學的商學院為例,它試圖培養畢業生的人文素質,改變企業以追求盈利為唯一目的,並打破傳統上所謂「公營、私營、非牟利機構」的人為劃分。當大部分商學院都以金融、經濟、管理學為課程重點時,耶魯商學院則預留三分一的課程予其他與商科無關的課程,更收錄一些不是讀工管出身和沒有企業工作背景的學生,透過跨學科的視野,在商業運作的同時「體現企業人性的一面」。同理,其畢業生亦散佈於不少非牟利機構,以企業運作的經驗改善管理和營運上的陋習。

社企拉闊了大眾對貢獻社會投身公益的平面想法,除了捐助金錢,創意、管理經驗及執行力更是商界精英貢獻社會最大的資產,而具商業抱負,但對傳統企業工作失望的人才,也可以在開拓社會企業當中尋求新目標及刺激,企業家為社會福祉發揮所長的天地,自此變得更遼闊。

擴闊了商界的社會參與,不單提升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意與效能,更會引發連鎖效應,全面釋放社會力量。商營機構自此難免要更加關注社會公益事宜,傳統非營利機構也需要提升本身的質素,透過優化管理,提高效率,追求更長遠持續的發展,公民社會組織變革隨之而來。而當社會企業漸漸植根社區,也能夠釋放地區社群的創造性能量,並因勢利導轉化成正面推動社會的動力。

社會福利替代品?

因此,社企的大社會意義,並不是社會福利的代替品,也不是將提供社會福利的責任由政府推到商界、非牟利機構以至受眾本身,更不是要社企淘汰現有的企業,而是希望平衡公營、私營、非牟利機構三個方面的利益,並整體地提升社會效益,以及應付社會問題的創新及應變能力。

把焦點放回香港,近年左派思潮在香港冒起,立足點往往建基於資本主義及勞資市場的「不人道」上,矛頭指向市場經濟,指摘其只服務大資本家,剝削低下階層,且罔顧環境保護、不尊重勞工、不關照弱勢社群等。如果我們視社會企業為對傳統「叢林資本主義」邏輯的修正與改造,發展社企便有可能補充香港市場經濟運作的不足,提高其回應社會不公、市場失效的情,效果足以天翻地覆。

要做到這點,卻需要超越簡單的「拿來主義」,真正理解社企發展的大社會意義。可惜,在香港社企往往只被視為社會福利的補充,社會福利機構為主導,額外調配人手,申請政府資助,社企的角色也被局限在提供就業機會,這樣便好像閹割了社企的功能,亦為社企推動社會向前的可能性嚴重設限。而事實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企,絕少是社福機構或公民社會團體的分支,營運項目是該組織的主要業務。

政府在發展社企一事當然有重要主導角色,但要全面發揮社企的潛力與效能,需要政府、商界、志願團體和弱勢社群作全面配合及協調,政府的中界角色,更加舉足輕重。商界當然也需擴大參與,大企業可以「自立門戶」,透過創立種子基金令社企發展百花齊放,商界精英也可開創新風,建立游走於傳統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的「旋轉門」文化。

若社企在本土的落實只是流於補充社會福利制度,它頂多只能催生另類的福利資本主義(welfare capitalism),而沒法根本地提升資本主義應付社會問題與提升社會質素的能力,那香港將會錯失另一次重要機遇。

作者是Roundtable成員

Sunday, April 13, 2008

內地貧困線擬提至1300元

貧困線擬提至1300元 (23:50)
2008年4月13日

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正計劃調整扶貧標準,將貧困線由人均年收入1067元,提高至1300元。

按實際購買力計算,首次到達日收入1美元的國際標準。這一調整將令4000萬人受惠。

《經濟觀察報》報道,此次調整是將絕對貧困線和低收入貧困線「合二為一」,統一稱為「貧困線」。新的貧困線將不僅關注貧困人口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還將考慮他們在教育、醫療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如1300元的貧困線最終得到國務院認可,全國貧困人口將由目前的4000萬增加到8000萬。

據了解,1985年,內地確定人均年純收入200元作為貧困線,此後根據物價指數,逐年微調。而在貧困線下,還設置收入更低的絕對貧困線。

Saturday, April 12, 2008

解救副學士

院校批「緊閉副學士升學之門」
教局反駁﹕1/8大學生副學士銜接

2008年4月12日

【明報專訊】被指為解救副學士的《專上教育第二階段檢討報告》日前公布,有院校代表昨日出席公開論壇時質疑,政府未有增加資助學額供副學士銜接升讀,是「緊閉副學士升學之門」。與會的教育局副秘書長黃偉綸即場反駁,指將來每8名大學生中,便有1人是副學士畢業生,駁斥緊閉升學之門的說法對副學士生不公平。

香港高等院校持續教育聯盟昨日舉辦「香港副學位教育︰從質素保證到質素提升」研討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社區書院副校長林培燦於台上質疑﹕「副學士生一般期望入讀本地資助學士課程,但本地銜接資助學位課程學額較少,令不少副學士生失望。」他又反問﹕「不清楚政府鼓勵院校開辦私立大學,能否解決副學士的問題?」

增近千資助學士銜接學額

台下的教育局副秘書長黃偉綸立即語帶不滿地反駁,指政府擬在2008/09學年把供副學士升讀的資助學士學額增至1927個,以1.45萬個大學新生計算,即每8個大學生便有一人是副學士畢業生。他回應林培燦說﹕「有關副學士升學門緊閉的說法,對學生不公平。」現時大學二年級的資助銜接學額是960個。

黃偉綸說︰「現時全港共有5.7萬個政府資助及私營的學位課程,少於一成屬私營,私營學位課程比率遠低於韓國及日本的逾50%、美國的逾30%。」黃偉綸發表回應後,以開會為由離開會場。

另外,黃偉綸接受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強調,院校從開辦學士學位直至發展為私立大學是漫長的路,院校需通過合理及高質素的門檻。若有表現佳的海外大學希望來港成立私立大學,政府亦會歡迎。

副學士畢業生平均月入8500

他於節目中引述數據,證明社會對副學士有一定認受。政府因應06年畢業的學士、副學士及預科生進行調查,發現學士畢業生平均月入1.2萬元,副學士為8500元,預科畢業生則為7000元,副學士的薪酬高於預科生,低於學士生。

黃偉綸又引述教育局向立法會遞交的文件,指近四成副學士畢業生選擇投身工作,他們任職公務員將獲總薪級第13點,即月薪1.79萬元。

Friday, April 11, 2008

陽光政策保證副學士質素

陽光政策可增透明度
副學士質素較有保證

2008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問題多多的副學士課程,政府完成檢討報告,提出22項建議措施,其中逾半涉及提高和確保副學士的質素,檢討報告在判症方面,可說切中問題核心,現在就看具體規範細節和執行力度,能否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我們認為,當局應該以陽光政策的思維,強制院校公布所開辦課程的資料,增加透明度,自然會淘汰一些企圖魚目混珠、以牟利為目標的學店,使副學士課程的質素得到保證,認受性也必然提高。

檢討報告提出讓開辦副學士課程的院校,可以將還款期由10年延長至20年;另外讓自資副學士學生,與公帑資助的學生看齊,可以透過資助計劃,取得助學金或生活貸款,畢業生在修讀自資學位或銜接學位課程時,也可以獲得學生資助;此外撥款1億元供院校申請作語文學習教材、支援課程發展、發展有效教學方法及就業輔導等用途。這些變相「派錢」措施,確實幫助到有需要的院校和學生,可以消弭部分怨氣,但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向社會證明:副學士的質素貨真價實,可以安心接納他們升學和聘請他們工作。

由2000/01 至2005/06短短6個學年,自資副學士學額供應量增加達9倍,一些院校視之為生財之道。這樣急速膨脹,量變而質變,有院校降低標準,濫收學生,而師資、課程和其他配套設施,也未能配合需要,這種良莠不齊、粗製濫造「生產」的副學士資歷,自然難以得到社會普遍認同,事實上,就算政府招聘公務員,絕大多數職位也未向副學士畢業生開放,這種情,又如何說服私人企業接納副學士資歷?

檢討報告建議政府制訂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的通用指標,為副學位定位,這個十分必要,可以消除妾身不明的現狀,讓社會知道副學士究竟是什麼資歷。據知,當局將確立副學士乃介乎中七與學位之間的資歷,應該恰當。副學士資歷在職場的價值,應該由政府做起,先體現在招聘公務員一事,私人企業據之以參考,自能為副學士資歷塑造出一個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定位。

須強制披露資料 讓學生知所選擇

在提高副學士課程質素方面,政府已經成立一個由教育局、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和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組成的三方聯絡委員會,定期商討與副學位界別質素相關的問題,這個機制如能主動運作,特別多關注入學和結業水平是否合乎要求,應該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問題只是如何確保各院校會貫徹落實執行,當局若強化監管執行機制,在質素保證方面,可以予人較大信心。

最有效監督開辦副學士課程院校的做法,應該是強制院校公布詳盡的資料,讓傳媒和公泷直接監察。政府將推出一個專用網站,介紹副學士院校及課程,能否起到效用,主要視乎網站提供的是一些什麼資料。

現在教育局的網站,也有一些院校開辦的副學士課程資料,但是內容簡略,參考價值不大。當局應該強制院校提供一些資料,在專用網站公布,這些資料應該包括:學生的入學成績,符合中學會考中英文及格的學生,所佔比例有多少;畢業生升讀銜接學位課程的比例有多少;師資方面,有多少教師擁有碩士、博士等學歷等。諸如此類的資料,才可以讓公泷判別院校的質素孰優孰劣。一些院校可能抗拒公布這些資料,但是我們認為當局不能因為院校的利益,漠視了公泷的知情權。事實上,抗拒公布所謂「敏感資料」的院校,所提供課程的質素就應該受到質疑。

勿讓私立大學淪為次等大學

院校公布具參考價值的資料之後,如果仍有學生選擇入讀劣質課程,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把院校的資料都攤在陽光之下,一些濫竽充數、只求牟利、罔顧學生利益的院校,自然會被市場捨棄。讓市場力量發揮監察作用,最直接和也最有效,值得當局考慮。

當局雖然強調副學士資歷是獨特和有價值的,並指出副學士課程的主要目的,並非為銜接學位課程,但是許多學生視副學士課程為升學的階梯,政府所做調查也顯示,目前每年約1.1萬個自資副學士新生,約有60%至70%的意願是繼續升學。現行大學學額有限,檢討報告建議促進可頒授學位的自資院校和私立大學的發展,以增加副學士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機會,政府對此建議積極回應,表明若有意辦學團體只欠東風(例如需土地建校舍),政府樂意玉成其事。

私立大學在許多國家和地方,是大學教育的重要板塊,本港在這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不過要指出一點:本港推動私立大學發展,不應以解決副學士的升學問題為出發點,因為這是把副學士的問題交給私立大學處理而已。以這樣為出發點的私立大學,一開始就被打上「次等」烙印,不僅無助於私立大學的發展,更可能衝擊本港大學學位的價值,當局應該謹慎行之。

4.8億救副學士 凍學額挽信心

4.8億救副學士 凍學額挽信心
報告提22招改善現狀 鼓勵私大銜接

2008年4月11日

【明報專訊】副學士課程每年收生近3萬人,課程及學生質素良莠不齊。教育局公布《專上教育第二階段檢討報告》,斥資4.8億元,設計22招打救副學士,並宣布凍結副學士學額,希望挽回公眾信心。教育局為解決副學士升學樽頸,鼓勵增設私立大學開辦自資學士供銜接升學。有議員恐私立大學質素難以監管,同樣難獲認可,「副學士泡沫變學士泡沫」。

教育局長孫明揚昨公布副學士檢討報告,提出加強院校質素保證、提高透明度及資助學生等措施(見表)。報告提出08/09年額外撥3.8億元予副學士生助學金及低息貸款,並逐年遞增至5年後8.8億元;又會提供1億元予院校申請,以提升質素。他強調,不同意外界形容副學士為「教育界八萬五」,報告目的是改善院校違規情。

額外撥助學金低息貸款

報告顯示,早於05/06年已出現副學士學額供過於求,06/07年學額為3.1萬,比真正入讀學生多出3647個。孫明揚指出,本港六成專上教育比率已足夠,暫時不會再增加副學士學額。每年約有2萬名副學士畢業生,但預計08/09年銜接的資助大學學額只有3800個。為增加銜接升學機會,政府推出象徵式批地、提供一筆過資助金等措施,鼓勵院校成立私立大學,提供自資學位課程,應付副學士升學需要。孫明揚強調,會要求私大設立質素保證機制。

議員憂私大重蹈覆轍不獲認可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說﹕「副學士期望升讀政府資助學士,而非從自負盈虧的副學士走進自負盈餘的私大學士。」他又提醒﹕「私立大學極可能重蹈副學士課程惡性競爭的覆轍。」他說,私立大學既缺資源,又無直接監管,質素難保證。自資學士與政府資助學士之間會形成「極不健康的分化」。他批評報告未能解決副學士沒有直接資助,以及升學樽頸兩個基本問題。

關注副學位大聯盟發言人馮偉華擔心,政府鼓勵學生升讀自資學士課程,放手讓自資課程市場化,會重蹈覆轍衍生副學士質素參差等各種問題。他建議政府加強評審院校水平,否則只會令學生受害。他指出,貸款資助可紓緩學生財政壓力,但自資副學士和學士學費昂貴,學生負擔仍然沉重。學友社社長伍德基盼政府批核私大時能嚴謹考慮課程、師資、理念及辦學團體實力等因素,保證質素。

多間社區院校讚揚報告正面,明愛兩院總校長關清平指大受鼓舞,「我想明天就申請(轉為私大)」。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歡迎報告,認為加強對院校的支援,可確保副學士畢業生資歷獲認可。

Thursday, April 10, 2008

梁啟智﹕醫療融資的人生博弈

梁啟智﹕醫療融資的人生博弈
2008年4月10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諮詢出爐,傳媒大多注視中產的負擔會否百上加斤。面對通脹重臨和樓市升溫,筆者明白市民難免會抗拒對任何的新增支出,卻擔心只討論供款多寡會使香港社會平白失去一個辯論公共價值的機會。談醫療融資,其實就是談香港社會的一些基本價值。

整份諮詢文件長131頁,當中的技術問題多不勝數。筆者認為在研究各個方案之前,市民應先自問兩條基本問題,才有可能衡量當中的優劣長短。

第一、我們是否認同收入較多的市民應該幫助收入較少的市民。

第二、我們是否認同患病機會較低的市民應該幫助患病機會較高的市民。

如果我們不同意這兩個觀點,則自然該選取以用者自付或個人儲蓄為主的方案。相反,我們則該選取以社會供款和分散風險為主的方案。換句話說,醫療融資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是否願意自己的供款有可能用來替別人的醫療費用買單。

「無知之幕」或可帶來啟發

對於多數年輕力壯的成年人來說,難免會希望自己賺得的工資留在自己的口袋,確保將來生病時可以應付。「自己的錢自己花」,也合符自由經濟的本地街頭智慧。然而這個表面上最合符個人利益的想法,其實並不一定明智。運用政治哲學學者羅爾斯(John Rawls)在《正義論》中所提出的「無知之幕」,或可對這選擇題帶來一點啟發。

假設我們還在母親懷中,不知道出生之後將會是貧或富、聰明或愚鈍、健康或殘疾,也就是對自己的情一無所知。若在這原初狀態下去選擇醫療融資的安排,我們通常會認為收入較多和患病機會較低的市民,有義務去幫助其他的普羅大眾。在此,醫療融資成為了一場人生博弈。基於趨避風險的原則,我們因為不確定自己會否成為最不幸的一群,自然會確保遊戲規則將會保障這一群人。

這個「無知之幕」的假設並不只是一個想像實驗,而是討論當前香港醫療改革諮詢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其實和未出生的嬰兒類近,同樣不知道在何時會遇上交通意外,又或者惡病纏身,使自己的處境忽然逆轉。然而雖然我們作為個人不能控制未來的順逆,作為選民卻可能左右逆境來臨之時會否得到政府的照顧。如果我們同意羅爾斯的說法,那麼我們就算以個人利益為先,以社會為本的供款仍可能比以個人為本的供款更為有利。

羅爾斯的理論並非無懈可擊,我們也可以引用其他的哲學傳統來談醫療融資,並得出各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筆者在此提出政治哲學的討論,是因為諮詢文件出台至今,政黨的回應往往流於表面,彷彿只想尋找批評政府的媒體精句,而非為了推崇任何一種的未來願景。

在擔心「魔鬼在細節」之前,我們必需先確立一些分辨魔鬼和天使的原則。任何的論政者,無論是議員還是官員,都該對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有一套完整的價值判斷。他們對任何政策的喜惡,都該由這一套價值判斷出發。

且看這次的醫療改革諮詢,能否讓市民看清楚香港政壇上各個角色,背後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理念和看法。

Wednesday, April 09, 2008

港大「第一代大學生助學金」

港大獲捐500萬
資助家中首名大學生

2008年4月9日

【明報專訊】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年少時生活窮困,18歲前從未穿過新衣,全靠政府每月2元助學金完成中學課程。11年前他坐在名車上憶起當年生活艱難,決心低調展開助學生涯,至今已秘密捐助教育逾千萬元。他昨日捐出500萬元成立「第一代大學生助學金」,資助父母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香港大學學生,參與海外實習及交流計劃等活動。

「窮過便知日子艱難」,楊國強說,10多年來他秘密捐出逾千萬元資助本地及內地貧窮學生,又於內地興建學校,他笑說︰「捐款助學並非了不起,但因現在公司上市後被指為富不仁,所以決定公開捐款。」

助海外交流及實習

昨日捐出5萬元的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志明(筆名曹仁超)自言,中學成績優異,考試未曾跌出三甲以外,但因父親早死及家貧,無法入讀大學,成為人生的最大遺憾。他更說﹕「曾經好憎大學生,點解別人可以讀自己卻不可以?」他說,雖然自己已廣為人識,但內心都因未讀過大學而有點自卑,為了幫助大學生,他決定捐款贊助交流活動。

「第一代大學生助學金」只限港大生申請,申請者必須為家庭中首名大學生,父母均沒有接受大學教育,下學年正式展開。楊國強捐出500萬元,每年資助100名一年級本科生,支付往海外的學習活動開支,為期5年。申請人須為剛入學的全日制本科生,以及家庭月入不超過 1.2萬元,每人可獲資助1萬元,若有特別需要最高可獲3萬元。根據港大調查,該校每年約600名學生符合申請資格,計劃預計每年需要600萬元,港大校長徐立之呼籲善長捐助所需的開支。

副學士收生水平擬網上公布

副學士收生水平擬網上公布
檢討報告覑重質素規管 行會通過

2008年4月9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檢討副學士政策的專上教育第二期檢討報告,昨於行政會議通過,明日正式公布。據知,報告重點在規管院校質素,要求院校公開所有數據,包括敏感資料如收生水平、銜接升讀資助學士的比例等。資料於網上發放,「全民監察」院校質素。近日香港科技專上書院護理學副學士被拒專業認可,亦觸發當局要求院校公開課程評審進度。

副學位報告覑眼規管院校質素,教育局官員透露,公開資料可由社會、公眾一同監察院校質素。報告亦會提出各種改善副學士的措施,如向副學士提供低息貸款,減輕學生經濟負擔;並加強認受性、增加升讀自資學士的機會等。不過,教育局不會直接資助副學士生的學費(詳見表)。

要求院校公開課程評審進度

教育局亦會主動監管院校質素,除透過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監察院校水平外,亦嚴格規管大學附屬院校的收生標準,避免濫收公開試成績不達標的學生。教育局亦會推出新一套評審機制,並定期抽樣評估院校課程。

對於科專護理學被拒專業認可事件,有教育局官員承認,事件對副學士形象構成負面影響,報告除了要求院校公開學術評審的情,亦須列明專業認受。教育局亦關注科專學生臨近畢業才得知不獲專業認可,將會建議專業團體定期公開院校評審進度,盡早公開評審情,由學生或家長自由選擇。該官員說﹕「科專一事反映,評審不單是院校與專業團體之間的事,相關的家長、學生亦對學術認可與專業認可的分別增加了認識。」

銜接學士學額不變

面對新高中學制,申請入讀大學的競爭更激烈,故將不會增加副學士銜接學士學額。報告鼓勵院校開辦私立大學,透過低息貸款資助副學士升讀自資學士課程。為減輕副學士經濟負擔,副學士資助將與學士看齊,除可申請助學金之外,亦可申請低息貸款,每月家庭總收入低於1萬元,可獲3萬至4.5萬元生活貸款。

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主席陳增聲指出,該會已召集專家小組編輯書籍,輯錄院校的優良做法,供院校及有興趣人士參考提升質素,有望今年秋季推出。他指該會已到5所院校視察,認為院校質素保證機制健全、適當及滿意,明年3月之前將到浸大、理大及教院視察,完成整輪視察。

對於報告的內容,明愛徐誠斌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總校長關清平表示,院校現有交出部分數據,但有院校「誇大亂寫」,政府需設監察機制核實院校公布的數據。關注副學位大聯盟發言人馮偉華對現時所知的報告內容感失望,擔心政府不直接資助學生,就未能為院校財政壓力「鬆綁」,缺乏資源提升院校質素。

長者醫療券試驗 明年首季推出

長者醫療券試驗 明年首季推出
2008年4月9日

【明報專訊】特首在07/08年施政報告提出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將於明年首季推出,計劃為期3年。凡於明年年滿70歲的長者,可憑身分證,獲得5張每張面值50元的醫療券(共250元),若長者在09年底才滿70歲,也可於翌年1月獲發醫療券。長者憑券可到貼有計劃標誌的醫務機構求醫。

電子系統發放 憑身分證看診

政府由今年第三季起,為參加試驗計劃的醫務機構登記;凡註冊的私營西醫、中醫、牙醫、脊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註冊護士、註冊登記護士、放射技師及醫務化驗師,均可向衛生署登記,亦會獲發登入電子醫療券系統的需要資料。衛生署並向他們提供計劃標誌,張貼於其執業店舖門外,讓持券長者識別。

醫療券通過電子醫療券系統發放和使用,不會另以紙張形式派發,長者毋需登記或領取醫療券。長者使用醫療券時,只需到參與計劃的醫務機構出示身分證,通過該醫務機構使用醫療券。

戒毒會 (SARDA)

戒毒會與衛生署爭論管治權 (11:04)
2008年4月9日

審計署的報告指出,獲7500萬元資助的戒毒會與衛生署長時間爭論,影響效率及效益。

審計署表示,戒毒會與衛生署爭論,主要是關於衛生署是否有合法權力就行政事宜向戒毒會提供指引。審計署建議衛生署署長應諮詢戒毒會,優先訂立衛生署與戒毒會的津貼及服務協議。

審計署稱,發現戒毒會部分委員在委員會會議的出席率偏低。戒毒會應採取措施改善委員出席委員會會議的情況。而出席率偏低的委員可再次獲選或獲委任加入執行委員會。

審計署稱,執行委員會審批的預算根據資助指引,戒毒會須經由執行委員會向衛生署署長提交周年預算案。審計署審查2002-03至2006-07年度戒毒會周年預算案的審批程序後,發現周年預算案提交缳生署前,全部沒有經由執行委員會審批。審計署建議戒毒會應確保向缳生署提交周年預算之前,已把周年預算提交執行委員會通過。

審計署亦指出,戒毒會並無釐定揀選招聘申請人參加面試的篩選準則,以及申請人不獲選參加面試的原因並無記錄在案。審計署建議戒毒會應妥為保存招聘工作的記錄。
審計署促檢討戒毒服務分配 (11:13)
2008年4月9日

審計署報告指,政府上年度戒毒治療及康復服務的開支,大部分仍分配給以海洛英濫用者,有需要檢討。

當局和醫管局同意審計署的所有建議。禁毒專員歡迎這項帳目審查,認為對本港戒毒治療及康復服務日後的發展提供了有用的意見和建議。

報告指,政府2006至07年1.63億元戒毒治療及康復計劃的開支,有多於67%仍分配給以海洛英濫用者,包括美沙酮治療計劃及由香港戒毒會提供的住院戒毒治療及康復計劃。

但鑑於近年濫用海洛英轉為濫用精神藥物的趨勢,審計署建議,禁毒專員應審慎檢討現時戒毒治療及康復服務的資源分配情況,並評估是否需要分配資源作治療精神藥物濫用者之用。

審計署並建議,禁毒專員應在諮詢衛生署署長後,審慎檢討香港戒毒會及美沙酮治療計劃所擔當的角色,以評估他們應否沿用目前的運作模式及如何理順現有資源。

審計署注意到,禁毒處沒有機制協助監察戒毒治療及康復機構重整服務的步伐,故建議禁毒專員應設立機制監察戒毒治療及康復機構重整服務的步伐,以及加強禁毒處的力度,呼籲和

協助戒毒治療及康復機構重整服務。

禁毒處每三年諮詢禁毒界及禁毒常務委員會,然後擬備《香港戒毒治療和康復服務三年計劃》。但審計署注意到,沒有任何有效機制確保三年計劃順利實施,因為用於推行三年計劃各項措施的撥款,並非由禁毒處控制。審計署建議, 禁毒專員應牽頭策劃及監督三年計劃各項建議的推行情況。

審計署又注意到,在治療精神有問題的精神藥物濫用者方面,物質誤用診所發揮重大作用。。審計署建議,禁毒專員與食物及衛生局局長應徵詢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的意見,然後審慎評估物質誤用診所服務的需求, 並加強物質誤用診所的服務, 以迎合社會需要。

在政府收集濫藥資料方面,在學校及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收到的資料,由於多屬自願性呈報,所反映的濫藥情況和趨勢未必完全可靠。審計署建議禁毒專員應研究其他輔助學校調查及檔案室的措施,以及視乎需要,盡早開發定性單元。

Monday, April 07, 2008

環團斥電腦回收計劃「做Show」

電腦自願回收計劃 環團斥「做Show」
2008年4月7日

【明報專訊】環保署一向強調「生產者責任制」,除了立法外,還推動業界落實自願回收計劃,盼可收產品「循環再用」之效。但由2005年提出至今,只有膠袋徵費可望於09年推行,其餘商品則只有部分電子產品業界肯「自願」、「自資」回收。環保團體批評所謂自願回收計劃,只是「做Show」,例如每個電腦商只付上幾萬元回收,真正收回的電腦很少,成效不彰。

環保署﹕共收集6600件電腦產品

現時業界肯自願回收的產品,包括電腦、電池及慳電膽。環保署回應稱,其中電腦回收計劃由3月底陸續在600個參與計劃的大廈及屋苑提供定期收集服務。計劃由今年1月開始推行至今,舉辦了兩天「舊電腦及電器回收日」,共收集到6600件舊電腦產品,全交由回收商處理。

地球之友指電腦商投入資金太少

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批評,電腦回收計劃由業界自願出資回收,本意良好,但計劃定下每年收取約5萬件電腦產品,回收目標偏低,「因為電腦商投入的錢太少,所以訂下的目標自然低」。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指出,20多個電腦商合共只投入60萬元,部分只要付幾千元即可「掛名」加入計劃,恍如「做Show」,未見回收之效多大。

香港電腦商會會長張耀成卻指出,他們委託沙田一間回收商收集舊電腦產品,運作良好,他鼓勵電視及其他電子產品的業界,亦應參照自願回收計劃。

周一嶽﹕醫療保險是什麼?

周一嶽﹕醫療保險是什麼?
2008年4月7日

【明報專訊】醫療開支高昂已經成為世界問題。政府目前醫療改革諮詢提及的各項醫療融資方案,就是希望市民能未雨綢繆,以應付將來可能遭遇的重大疾病及隨之而來的巨額醫療費用。人一生的健康際遇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必須思索的問題是:應以什麼方法及機制把錢滾存起來,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大病風險?

近日很多人談論醫療保險的利弊。究竟什麼是保險?它的作用是什麼?

對市民來說,保險一般是幫助個人應付經濟損失風險的工具。醫療保險有別於其他保險,在於它為個人應付無法預測的醫療服務需求及財務風險。醫保不只在投保人患病時給予一筆定額的現金賠償,真正的醫保,是照顧他病患時需要的各種專業醫療服務。

據統計,香港約有三成人可能患上癌症、三成人可能患上心血管病;若人均壽命是82歲,九成人會染上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這使相當數量的市民會在人生的某一階段面對沉重的醫療負擔,而各地醫療成本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種新的診斷和治療技術陸續出現。

私人醫保面對另一困難﹕道德風險

在自由市場,保費是根據投保人的健康風險釐定,其中包括年齡、性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因素。但個人的健康風險是難以完全準確測度的。逆向選擇,即高風險和得益機會較大的人士較為願意投保,這卻會增加保費,削減低風險人士的投保意欲。面對這個問題,保險公司通常會採用風險選擇的手法,例如不承保在投保前已患有的病症,或增加那些曾索償人士的保費,導致高風險人士無法獲享保險的應有保障。

私人醫保市場面對的另一個困難,是道德風險問題。有些醫療服務提供者可能會提供過量服務,或濫收費用;病人也可能會過量使用服務,並向承保公司申索過多醫療賠償。兩種情都會導致保費增加,浪費資源。保險公司通常會採用分擔費用或承擔免賠額(俗稱墊底費)的方法,減少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但這樣做會削弱保單的吸引力,減少客源。面對醫療服務提供者可能提供過量服務,保險公司有需要將保費提高到一定水平以止蝕,同時又可能採用不同的限制,令醫生在發揮專業的責任時有掣肘。

現時很多市民會選取一些只涵蓋基本醫療服務的產品,但這些醫保的風險分擔效果很小。還有一些醫保產品給予投保人對服務提供者的選擇非常有限,甚至為了降低成本,限制核心醫療服務的水平。我們實在懷疑這些產品能否真正幫助投保人應付病患的財務風險。

也有些保險計劃會向選擇公立醫院服務而不選擇私營醫院服務的投保人士提供現金津貼,因為投保人士這樣做,可以減少保險公司的支出。我們對這類產品應否獲稅務優惠很有保留,因為病人使用公共醫療服務已享有納稅人的高度資助,再從提供現金津貼的醫保獲得稅務優惠,就是雙重資助了。

現時醫管局提供的高資助服務其實是港人的終極保險,但我們沒法長期維持現有的市場佔有率和水平。因此,市民需要考慮是否要利用群體力量來分擔將來所需的輔助融資,或者是否要採用保險機制。有幾個問題要細心思考:究竟市民應選擇自由度較大的自願個人保險,或者是以大量參與人數為風險計算及分攤基數的強制保險?保險應涵蓋什麼疾病和應達到什麼水平的服務?市民應否同時利用保險來增加可以選擇的服務範圍?保險應否設定某種程度的投保人負擔額,以防止濫用?哪些保險產品應獲享稅務優惠?我相信市民的智慧,也期待市民就這些問題給予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作者是食物及衛生局長

Sunday, April 06, 2008

醫療融資三成人不識

調查:醫療融資三成人不識
學者斥諮詢文件方案多 重要數據少

2008年4月6日

【明報專訊】民主黨調查發現逾三成市民,不明白政府上月發表的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文件。上述調查結果,與本報於3月中旬所作的電話調查結果相當接近,當時有近四成受訪市民表示不明白這份諮詢文件。曾於10年前替港府撰寫醫療融資報告的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說,這份文件多達6個方案,欠缺重要數據,所以連他從事醫療融資研究30年的學者,都無從選擇哪個方案最合適。

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文件於上月發表,民主黨在13日至25日期間,透過電話調查,訪問了1393名市民對6個方案的選擇。調查發現不明白方案或無意見的市民佔31.4%,基層受訪者稱不明白或無意見佔36.6%,60歲或以上表示不知道或無意見佔38.8%。

楊森:應針對弱勢社群講解融資

政府大篇詳列很多優點的「強制醫療保險+儲蓄」方案,只有10.5%被訪者選擇。全民醫療保險由僱主僱員供款, 有20.7%屬最多人選擇的方案。民主黨醫療融資政策發言人楊森說,調查顯示基層、弱勢社群較難掌握醫療融資政策,政府應針對這些群組進行講解,並深入訪問。

港大昨日舉辦醫療融資研討會,出席的蕭慶倫,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楊永強;以及傳媒代表《南華早報》編輯楊健興,《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人黃永均表示,醫療融資是複雜議題,普羅市民不易明白,但諮詢文件卻一次過拋出6個醫療融資方案,既缺乏明確方向,亦令市民難以明白。

蕭慶倫批評諮文件提及強制醫療保險和儲蓄,但卻缺乏重要的數據解釋為何要選擇保險,保險和儲蓄的錢怎樣運用,保險若支持公營醫療,私營醫療很難與公營競爭,以及如何去監督融資等問題全部留空,但卻要市民從6個方案作選擇。

黃永指出聽眾表示不明白諮詢文件說什麼,普羅市民連融資是什麼也搞不清,基層市民不明白什麼是基層醫療,市民也不知政府想怎樣? 只知政府「攤大手掌」想向市民「錢」。楊健興批評諮詢沒有方向,令人質疑政府的改革決心,但醫療改革談了20年,希望今次諮詢不要再沒有結果。

哈佛大學醫療融資專家Winnie Yip稱醫療融資很複雜,政府如何了解不同階層,對融資的理解如以稅收、私人保險,如何影響醫療服務的選擇。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李淑儀表示,明年初政府會進行第二輪諮詢,政府會就不同階層展開針對性調查。

長者網絡發展協會

「香港最老博客」 網誌講古受歡迎
2008年4月6日

【明報專訊】「以前與家人一年見得7次,自從寫Blog之後,好像天天都見面,很開心,肚腩也大了!」92歲的黃偉超可能是香港最老的博客,他自兩年多前與網誌「邂逅」,自此便欲罷不能,愛上這潮流玩意,每日「唔寫唔安樂」,連兒子也向孫兒笑言,「如果你們兩天不見阿爺寫Blog,那便要打電話給他,看他是不是『香了』」。

8萬人次收看 網誌留言教仔

人稱超伯的黃偉超,與網上日誌的接觸緣於一次團年飯,那時兒子剛開了個人網誌,超伯上網瀏覽後也嚷覑要學,自始便展開了博客生涯。超伯的網誌題材起初以謎語為主,未知是否過於深奧,一直人氣欠佳,後來他聽從兒子意見,改為當「講古佬」,自始其網誌人氣急升,點擊率至今已達逾8萬次!

現時超伯每天最少花3小時撰寫網誌,內容包括生活點滴、個人創作故事,甚至早前的台灣總統選舉也是他抒發情感的題材,「仔女不時會瀏覽我的博客,亦會寫下留言,留下平常不會說的話,甚至取笑我寫的東西『唔掂』」。縱然子女亦已滿頭白髮,但超伯仍不忘藉網誌「教仔」,「有時個仔吹牛吹大了,我便會留言提醒他」。自妻子過身後,超伯便過覑獨居生活,然而他絕非孤獨老人,透過個人網誌,四代人縱是分隔加拿大及香港兩地,彼此關係卻比往昔更緊密。

瀏覽超伯網誌的不獨是他的親朋戚友,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素未謀面的網友,但超伯從不擔心會誤交損友,「我們從不相約見面,沒有利益衝突,只要不貪的話便不會中計」,他又笑言自己不貪圖美色,相信不會因而被年輕女網友迷惑。

長者網絡發展協會上月與新浪網進行「長者應用網誌情」網上調查,訪問了581名網民,在109名50歲或以上受訪者中,有逾八成表示曾瀏覽他人的網誌。逾六成50歲或以上受訪者表示曾撰寫個人網誌,開始撰寫的時間大多為半年至兩年。新浪網高級編輯潘詠鏗指出,現時網誌講求操作簡便,故近年長者博客有上升趨勢,他鼓勵長者培養寫網誌的習慣,藉此加深與家人的關係,同時擴闊生活圈子。

據維基百科顯示,現時全球最年長的博客為來自加拿大的Donald Crowdis,現年94歲。

超伯網誌:http://hk.myblog.yahoo.com/wchiuw91-cantoneseopera

明報記者 吳光熙

Saturday, April 05, 2008

生態地公私營合作

環諮委審議5高生態價值地
推行公私營合作

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破天荒以換地形式,令法定古蹟景賢里得以保留,令醞釀多年的公私營合作發展高生態價值土地計劃重現生機。環境諮詢委員會轄下的自然保育小組下周三開會,審議5份申請,包括蜻蜓天堂沙螺洞及蝴蝶樂園烏蛟騰等。據了解,小組將會即時作出決定,本月中向大會推薦優先推行保育計劃的項目。若過程順利,這些項目的倡議人,稍後可正式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為計劃打破僵局。

發展水療度假村或日式骨灰龕

政府於2004年底公布自然保育計劃,挑選了12幅高生態價值土地,推行管理協議及公私營合作發展計劃。當中管理協議已推行多年,由環保團體管理及推行措施,提高生態價值,其中包括鳳園及塱園。至於公私營合作計劃,當局收到6 份申請,其中一份撤回,餘下的5份申請分別是沙螺洞、梅子林及茅坪、烏蛟騰、榕樹澳及大蠔,發展項目包括水療度假村及日式骨灰龕等。

由於部分申請涉及換地等敏感議題,計劃自公布後一直未有進展,政府亦以「審批涉及複雜問題」作回應。環保署向小組提交的文件指出,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小組,包括環保署、漁護署、地政總署及規劃署審批申請,當中要考慮發展會否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以及是否可提高當地的生態價值。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活在邊緣》

港台實劇探討 跨代貧窮壓迫生活
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香港貧富懸殊惡化,在物質年代裏,貧窮不只是身無分文、三餐不繼,窮人的定義可擴闊為生活跟整個社會有明顯的落差,跟主流脫節的一群。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貧窮是普遍現象,但現時貧窮成因更見複雜,除了老弱傷殘以外,中年失業、新移民家庭、低技術人士、在職貧窮、單親家庭等,日漸複雜的社會問題把這群人逼得活在邊緣。港台將推出實劇集《活在邊緣》,透過10個故事去探視窮人所面對的困境以及精神面貌。

《活在邊緣》的第一集故事,根據真實個案改編了一個跨代貧窮的故事。張軍幼時隨母來港,一家生活雖然足襟見肘,但尚算快樂,他深信只要努力讀書,便可改善生活。直至升中後,他終面臨考驗:母親因患病長期在家,父親成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因此無法買新課本、電腦等用品,學習更見困難,張軍開始意識到「錢」比「功課」重要。他最後因為留班而激怒父親,二人大吵一場,張軍離家出走。正當他想犯案時,母親一個電話及時把從他從邊緣喚回來。

貧窮無關性格 六成受訪者意見相反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製作人員發現貧窮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影響尚未明顯,尤其是背景相近(例如新移民)的小孩子會被編配在一起,競爭和差距較小。升中後,學業使費增多,如要上網做作業、學吹長笛等,窮學生只能學牧童笛。

跨代貧窮是指子女因父母的社會、經濟條件惡劣而造成的貧窮問題,與個人是否「個性懶散、不思進取」無關。不過,港台早前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調查卻發現,六成受訪者認為貧窮主要是個人的「性格問題」,例如:個性懶惰、不思進取、好高騖遠、不知足。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所謂「基本歸因謬誤」,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人們偏向歸因於他本人的個性、態度,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則強調環境的影響。製作人員認為,貧窮人士的下一代,一方面要面對個人資源、社會資源貧乏的不公平起步點,另一方面亦要面對「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threat)。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學生發覺或被告知將會被歸入負面的刻板印象類別時,因為心理與自信心的因素,表現會受到負面影響,例如有實驗發現,一群男女生測驗數學,當學生被告知試題無性別差異時,男女生表現相仿,但當學生被告知女生試題較難,雖然試題無變,女生的成績依然下跌。

香港電台《活在邊緣》資料
第1集:《一路走下去》
播映日期:2008年4月5日(星期六)晚上7時30分
播出頻道:無铫電視翡翠台

港台網上廣播站(http://www.rthk.org.hk/rthk/tv/lifeonthemargin/20080405.html)
視像直播及可供重溫

*資料由港台提供

正生書院

書院每年學費逾10萬
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正生書院由基督教正生會營運,正生會雖然是非牟利組織,但正生書院的收費絕不便宜,每名學員每月需交逾萬元學費,每年學費10多萬元,為公立大學學費的數倍,可算是一所貴價私校。

學員申綜援 社署代交全額學費

以全院逾百名學員計算,書院年收入逾千萬元,但校監林希聖指出,書院雖然並非政府資助,但學員事實上亦不需自己繳交學費,「早在1994年正生書院尚只是收容中心時,當年所有戒毒中心都是由政府資助,我們就要求社署照此辦理,代學員支付學費;幾經爭取終於『講掂數』,書院可以幫學員獨立申請綜援,社署就可以資助綜援兒童的方式代交全額學費。」正生書院會向學員提供食宿,並開辦中三至預科的課程,甚至有導演班、攝影班等興趣課程提供。

自殺者遺屬支援服務

生命熱線推自殺者遺屬支援
2008年4月5日

【明報專訊】自殺者往往以為死後可以一了百了,卻忽略身邊親友所飽受的痛苦煎熬,其實,外國研究指出,1人自殺最少會影響6名身邊親友的情緒,而且部分人抑壓感受,令自殺者親友的自殺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至3倍。為了讓自殺者親友紓緩抑壓的情緒,生命熱線展開全港首項自殺者親友支援服務,讓他們能分享內心感受,協助他們走出陰霾。

研究:自殺個案可影響10親友

導演谷德昭的母親2006年4月在喇沙書院自殺身亡,不幸地,谷德昭的侄兒谷祖堯亦於去年在同一地點結束生命,懷疑與思念祖母有關。生命熱線副總監錢文紅引用上述例子後表示,雖然沒有證據顯示自殺者會影響在世親友尋死,但若未能及時疏導親友的不安情緒,有可能會步自殺者後塵。根據美國一研究指出,每名自殺者死後至少影響6至10名親友的情緒,故以本港每年約1000人自殺身亡推算,每年最少帶來多6000名自殺高危者。

撥款375萬 料3年處理270個案

她指出,自殺者親友最少要1年時間平復情緒,但與自殺者關係特別密切的親友,可能6、7年都無法改變心情。她解釋,親人死於自殺,比起親人病死或死於意外,情緒會較複雜,因為家人會有一種被離棄的感覺,亦會出現內疚、憤怒及尋根究柢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反問自己「為什麼他會自殺?係唔係我對他不夠好?」等問題,但礙於中國人視自殺為忌諱,往往因為一份恥辱感而不會向朋友道出心事。

本港目前暫時未有機構為自殺者親友提供情緒輔導。生命熱線得到「李家傑珍惜生命基金」撥款375萬元,由今年1月開始,展開為期3年的「釋心同行——自殺者親友支援計劃」,會透過社工面談及同路人互助小組等,協助自殺者親友過渡哀痛,重整生命意義,達到預防自殺的工作,又會向社區人士推廣珍惜生命的信息。錢文紅預期,3年內可以處理到270宗個案,稍後會向警方、家庭服務機構、醫院推廣計劃,盼他們能協助轉介有需要人士。

錢文紅呼籲,自殺者親友不要隱藏個人情緒,建議他們應向身邊值得信任的人傾訴,若發現長期情緒受到困擾,可致電查詢計劃:2382 2737。

明報記者 謝凱瑩

Friday, April 04, 2008

未成年人入馬場假諮詢

討論未成年人入馬場
團體轟假諮詢離場

2008年4月4日

【明報專訊】監管合法賭博的博彩獎券事務委員會昨日舉行諮詢會議,邀各關注團體討論讓馬主未成年子女進入馬場問題。各反賭風團體聲稱不滿當局「假諮詢」,中途離場。馬會主席陳祖澤強調容許馬主未成年子女入場不等於鼓吹賭風。

馬主協會、明光社及監察賭風聯盟皆有派代表參加是次諮詢,但會議開了個半小時,監察賭風聯盟召集人胡志偉及多名代表便中途離場,胡志偉批評當局未有開放會議予傳媒參與,質疑當局是「假諮詢」。

馬會發展事務執行總監麥建華則表示,在指定日子容許未成年的馬主子女入馬場措施暫不會改變。博獎會主席鄭慕智表示,會在6月再進行諮詢,並由民政事務局作最後決定。

馬會主席陳祖澤認為有關措施不會鼓吹賭風。他表示,「現時世界上99%的馬場皆容許18歲以下人士進入」,有關地方的病態賭徒問題未見嚴重,而且不少馬會會員根本不賭,或每次只賭百元;相反有問題賭徒亦並不是全因為賭馬造成,故不相信讓未成年馬主子女入馬場是鼓吹賭風。

Thursday, April 03, 2008

副學位課程檢討報告

孫明揚﹕全面資助副學士不切實際
2008年4月3日

【明報專訊】檢討副學位課程的報告即將出爐,教育局長孫明揚透露,報告內容集中監控副學士課程質素,及處理學生入學成績不達標的補救方法,強調全面資助副學士學費是「不切實際的考慮」,會對公帑運用造成沉重負擔,但考慮為學生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貸款。他並說﹕副學士學生「不會借到周身債」。

孫明揚就財政預算案教育部分昨日到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提到副學位檢討報告探討的範圍,包括會否向學生提供免息貸款或資助。

他回答議員楊森發問時直言,若要全面資助副學士學費,政府將難以承擔,而且近年副學士的快速增長全靠課程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自負盈虧,大家都負擔得來,都不是很吃力。但是(課程)質素方面,就需要做得好一點」。

孫明揚指出,副學士學生「不會借到周身債」,學生貸款於畢業後工作時才開始償還,安排合理。他又說,報告在監管副學士課程質素方面有「豐富的內容」,例如增設針對措施,解決院校取錄成績不合資格學生引起的問題,為學生「保底」協助學生修畢課程後,取得認可資歷,不致「白讀」副學士。

但立法會議員單仲偕認為,政府向副學士收取貸款利息及1.5%的風險利息,對學生造成負擔。孫明揚回應說,關注學生拖欠還款問題,同意需要檢討。學生資助辦事處監督李榮則回應,1.5%風險利息不足以彌補學生的拖欠貸款,扣除風險利息後,拖欠貸款總數仍有2億元。關注副學位大聯盟成員馮偉華表示,若政府不資助副學士,會感到失望,大聯盟亦會繼續爭取資助。

公眾參與維港規劃

黎廣德﹕灣仔繞道:政府阻礙發展難辭其咎
2008年4月3日

【明報專訊】2003年3月,終審庭完成審理兩場維港填海的官司:保護海港協會在灣仔填海的司法覆核勝訴,政府必須重新證明填海有「凌駕性公眾需要」始可開展;而政府則在中環填海的官司勝訴,工程得以繼續進行。但更重要的卻是終審庭法官的一番忠告:「法庭不是總城市規劃師!」設計理想維港海濱的工作不能倚賴法庭進行。

2004年4月,由16個組織(包括大學、環保團體和專業學會)組成的「想創維港」聯盟在籌備了半年、組織了多次想創坊和公民聽證會等公眾參與維港設計活動後正式成立,旨在協助政府推動維港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非常焦急,催促政府成立一個持份者圓桌會的新機制,否則一日未能證明灣仔填海有凌駕性公眾需要,工程就多拖延一天。

「想創維港」的代表與當時主管規劃的常務秘書長林鄭月娥協商,結果大家同意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雖然委員會只屬諮詢性質,但須明確由非官方成員出任主席,由關注團體委派代表,並正式肩負起推動公眾參與的職責,以符合法庭要求的「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

很不幸,4年後的今天,政府又再輸掉官司,陷入另一次拖慢發展的危機當中。

其實從05年初起,「共建維港委員會」就中環至灣仔繞道工程開始邀請公眾參與規劃。「想創維港」和多個團體的成員均不遺餘力,協助政府部門用既淺白又深入的方式向公眾解釋不同工程方案的利弊,邀請工程師為市民解碼,提供實物模型,召開多場不同形式的公眾活動,協助社區制定一套「可持續發展指標」,用以系統地評價每一個方案的優劣。這是一套雖非十全十美,卻相當嚴謹的程序,以便最終方案不但能取得大多數持份者支持,更可在公眾參與過程中累積足夠紀錄,以備需要時向法庭證明工程已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

經過兩年努力,終於產生了一個大多數持份者都認同的最佳方案,同意繞道從灣仔會展至銅鑼灣避風塘的一段以隧道形式建成,因此將填海面積減低至約13公頃。

心存僥倖拖慢工程

直至去年7月政府將工程刊憲,文件才披露原來需要額外「臨時」填海10.7公頃,其中包括並非興建隧道工程所必需的2.4公頃新防坡堤工程。法庭判定填海不能區分「永久」或「臨時」,均必須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因此政府敗訴。

其實,無論政府工程部門或顧問公司,均早已有設計方案,隧道工程必會涉及臨時填海。只要在公眾參與過程中將資料充分披露,定會獲得持份者的理解和支持,官司亦根本不會發生。為什麼決策局的官員拒絕尊重專業工程師的意見,心存僥倖,以至落得今天延誤發展的下場,更浪費了無數專家學者和民間團體多年來協助政府推動公眾參與的心力?哪一位官員應該問責?

當務之急,政府應該果斷採取三項措施:

1. 放棄上訴,馬上利用「共建維港委員會」作為現成的平台向公眾解釋臨時填海的不同方案,務求在3至6個月內完成「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使工程得以符合市民期望,盡快展開。

2. 制定方案以平衡3條過海隧道的流量,並且提早落實港島北岸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正如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最近的報告指出,大多數市民贊成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以減低路邊空氣污染,因此毋須等待繞道完成後才實行。

3. 加快建設由上環經銅鑼灣至北角的架空行人走道和海濱長廊,並探討如何採用行人運輸帶等新方式,使維港南岸成為步行之都,符合「低碳發展」的國際潮流。

尊重專業分析,謙卑聆聽民意。什麼時候我們的政府才會學懂?

作者是公共專業聯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