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光﹕私立大學的泡沫和鏡子
2008年4月18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的副學士報告,不肯認錯,但資料誠實。
報告顯示副學士已供過於求,2006年超額4000多,未來更不敢想像。這是個別副學士院校,急欲轉型私立大學,換取生存空間的原因。經歷副學士大躍進的噩夢,教育局應有足夠的清醒,不再迷信市場,讓泡沫愈吹愈大。當炸彈爆發之日,官員已經離職,但公眾的記憶和憤懣不會抹去,帳是遲早要計算的。
台灣大學的浪潮與泡沫,是教育局的前車之鑑。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劉源俊說:短短10年,大學教育竟變成全民可讀的國民教育,結果大學生程度低落,文科生竟看不懂英文,畢業生不敢出國留學,大學生等同過去的中學生,削弱台灣總體的競爭力。現時,很多大學面臨倒閉,政府也考慮退場機制。劉源俊沉痛的總結是:雖欲愛之,其實害之;追求卓越,手法拙劣。
孫明揚接了羅范椒芬的燙手山芋,用盡力氣也只能突破借貸的關卡,對所有大專生一視同仁,但面對超過2萬的副學士,既無力增加資助,也無法提供更多的升學機會,解決不了資助、質素和升學的鐵三角,陷於進退維谷的困局。
孫明揚的質素保證,有點自欺欺人。當前副學士的收費,5萬已算昂貴,扣除大學供樓費和行政費,真正用於教學的成本只有4萬多,遠低於預科6萬和資助副學士12萬的單位成本。院校不是神仙,怎能以低於預科的成本辦大專,簡直是一場帶淚的玩笑,質素保證從何說起?
私立大學是另一個神話,最誠實的校長陳坤耀一語道破:現時資助學位成本20萬,私立大學收費4萬至6萬,根本無法做到高質素,除非校長是超人。但私立大學已是孫明揚最後的一根稻草,只能像大海的浮木一樣死抱不放,否則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如何是好?
最近,教育局放寬8間大學海外收生的比率,由一成增加至兩成,海外生只須支付邊際成本,但政府的資助卻維持不變。大學認為增收兩成海外生,並沒有影響教育質素。根據教資會2006年的數字,除了中大、港大和科大,其他大學海外收生不超過5%。為什麼教育局不能增加彈性,讓部分大學用海外生的餘額,以邊際成本吸納本地優秀的副學士畢業生呢?政府已承諾提供2000學位,連同海外生約1000餘額,就能擴闊升學樽頸,解決副學士的燃眉之急。
私立大學的成敗,並非孫明揚所言:只欠東風,只要提供免費土地,私立大學便可點石成金,一帆風順。劉源俊反省台灣大專教育崩堤的原因,是在教育改革的大帽子下,完全不顧人口因素和經濟因素,教育成為政治祭品。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台灣的鏡子照見香港副學士的荒唐,怎能讓私立大學重蹈覆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