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環團籲反對擴建堆填區

環團籲反對擴建堆填區
2008年12月31日
【明報專訊】政府以本港3個垃圾堆填區快將爆滿為由,計劃在清水灣郊野公園「割讓」5公頃土地供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之用。地球之友趁計劃刊憲的60天公眾諮詢期內,發動5000名會員向政府提交反對意見書。

該計劃去年及今年先後獲諮詢架構包括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環境諮詢委員會通過。地球之友環境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表示,政府罔顧民意,一意孤行落實計劃,呼籲該會會員及市民要趁最後機會(1月12日前)向政府表達意見。西貢區議員陳繼偉批評政府漠視民意,在全體區議會反對下仍強行推行計劃,正發起「一人一信」運動,預料最少會有數千名居民參與,稍後亦會發起遊行示威活動以表不滿。

清水灣郊野公園於1979年9月18日成立,之後公園範圍從未有任何改動。政府擬縮減的5公頃郊野公園面積僅能延長堆填區6年壽命,若其間未能興建焚化爐,不排除需要再徵用更多土地興建堆填區。

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綠色力量﹕應推公私營合作保育模式

環團﹕港保育模式被動 應推公私營合作
2008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香港天然資源豐富,不少新界土地具高度生態價值,但由於缺乏管理,以致生態價值下降。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政府應加快推動自然保育政策,物色更多具生態價值的地點,讓發展商與環保團體合作,進行有限度發展,發展商則撥款管理土地,提升生態價值。

「頭痛醫頭 天災人為破壞持續」

文志森指出,政府一直沿用被動的方式去保育,將具生態價值的地點列為自然保育區或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等土地用途,但這種方法流於「頭痛醫頭」,未能主動保育全港所有具生態價值的地點,亦不能阻止天災或人為惡意破壞,讓這些地方「自生自滅」。

政府04年提出的新自然保育政策,至今僅得少數地點成功以管理協議方式進行有限度保育,例如進行有機耕作或生態旅遊,始終未能徹底解決問題。至於較高層次的公私營合作模式,則遲遲仍未開展。他指出,外國批准發展商從發展項目撥出部分款項成立基金,讓保育計劃持續運作,發展亦得以解凍,平衡了發展及保育,香港的公私營合作模式亦是循這個方向保育土地,他希望政府可加快推動。

后海灣重要濕地 鷺挱覓食處

香港觀鳥會水鳥普查統籌余日東指出,南生圍是后海灣的重要濕地之一,主要由大片漁塘組成,近后海灣一段山背河及漁塘,每逢冬季都有大量候鳥覓食,區內有3000多隻鷺挱棲息,是該種雀鳥在米埔以外的主要棲息地。

他指出,南生圍傾倒泥頭及山火的位置,暫未直接威脅候鳥棲息地,但人為活動會對雀鳥造成滋擾,亦會逐步蠶食漁塘及濕地,雀鳥生存空間愈來愈小,長遠生態價值亦會下降。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傷殘人士團體反對最低工資豁免

傷殘人士團體達共識
反對最低工資豁免

200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政府應否為殘疾人士提供最低工資豁免,成為立法過程中一個爭議問題。香港復康聯盟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兩大組織已達成共識,認為政府不應為殘疾人士提供最低工資豁免,但同意為他們引入能力評估機制。

聯盟主席張健輝表示,傷殘人士團體已有共識,反對政府給予豁免,應由市場決定殘疾人士的薪酬水平,因部分傷殘人士應付日常工作時完全無問題,若有豁免,反而擔心他們不受最低工資保障,被迫接受低於市場水平工資。

明途聯繫總經理楊建霞指出,每個康復者的能力不同,公司是支持最低工資,但希望當局同時引入一套由僱主及僱員進行的能力評估機制,方可因應不同工作特性作評估,決定員工是否適合該工作及決定其應得薪酬。

精神病康復者阿雄在卓思廊任店長多年,其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得到公司認同,現時月薪有7000至8000元。

他贊成最低工資,相信可保障弱勢社群。阿雄十分珍惜現時的工作,因為「至少感覺可融入社會,並非與外界隔絕」。

勞工處發言人說,該處正蒐集各界意見,對是否為殘疾人士提供豁免或實施技能評估,暫未有定案。

社企無奈減聘弱勢員工

社企推最低工資 無奈減聘弱勢員工
籲制訂雙贏薪酬水平

200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政府決定立法制定最低工資,但弱勢社群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本港較具規模的社會企業「明途聯繫有限公司」,親歷「最低工資」的利弊﹕弱勢社群有基本收入保障,工作機會卻有可能減少。明途曾承包巴士公司的清潔工作,在工資保障運動下,失去其中一份標書,當中精神病康復者僱員比例數目亦要減半,公司唯有開拓其他業務,以維持他們的工作機會。

主力經營售賣長者及長期病人醫療用品「卓思廊」的明途聯繫有限公司,是本港較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去年度營業額高達2500萬元,較對上一個年度的1700萬,大幅增加逾40%,盈利有15萬元。

付最低工資 巴士公司減工時

「明途」亦有競投私人公司的清潔服務,在早前工資保障運動推行期間,剛巧與一間參加運動的巴士公司續新清潔服務合約,因要支付員工「最低工資」,故巴士公司唯有收緊每月工作時數,由8000小時減至6000小時,員工需於短時間內完成工作。

另拓業務 吸納受影響康復者

明途總經理楊建霞說,為達到巴士公司要求,難免要減少僱員中精神病康復者所佔比例。以往明途承投巴士公司兩份清潔合約,共有100名員工,當中60%是康復者;其後因競投失敗,只剩下一份合約,在40名員工當中,康復者比率亦減至30%。明途特別在今年開拓速遞傳單業務,吸納受影響未能從事清潔的康復者。

明途經營的「卓思廊」多位於醫管局旗下醫院內,由於屬公營機構,員工受最低工資保障,醫管局規定員工薪酬要根據統計處有關工程的入息中位數來釐定,故員工享有不錯的薪酬待遇。

工資水平需顧及企業營運

楊建霞說,與公營機構不同,絕對理解私人企業在幫助弱勢社群同時,亦要兼顧商業運作。對於最低工資,她認為要小心訂定工資水平,以明途為例,若時薪加1 元,140名員工每年的薪酬開支便增加逾10萬元,相對去年的15萬元盈利,「盈餘很容易全被蠶食」,故最低工資水平不可訂得太低或太高,要幫到弱勢社群同時,亦要維持公司運作。

明報記者 梁偉健

民主黨辦社企安置落選黨員

民主黨擬辦社企 「安置」落選黨員
2008年12月29日
【明報專訊】民主黨於去年區議會選舉中成績未如理想,有意籌辦社企容許黨員全職服務社區。民主黨主席何俊仁透露,除會研究政府相關撥款資助計劃外,亦打算由黨撥出數十萬元的種子基金,作為營運社企的經費,希望幫到有需要的人。他透露,社企可交給落選區議會的黨員或有心從政的黨員經營,社企結合社區的工作方式,讓他們全職做地區工作。

可全職投入地區工作

何俊仁表示,民建聯成員就算在選舉中落敗,仍可獲黨發薪及委派人手資源,讓他們全職在該區工作。但民主黨資源不足,未能資助黨員作全職的地區工作,他說:「選票決定選舉的勝負,要有地區服務支持,如果沒有地區系統,選舉的樁腳慢慢會輸掉……輸掉所有區就大件事。」

他認為,如果籌辦社企,可令社企結合社區工作,除了讓他們有份職業及收入,亦可全職做地區工作。他又透露,籌辦的方式與民協的籌辦方式相似,初步構思籌辦與教育、環保有關的生意,例如做回收生意,香港的有錢人多,很多時他們丟出來的東西其實還有市場價值。他又表示,民建聯送了不少黨員回內地考取大學資格,民主黨目前正構思在黨內設獎學金計劃,資助黨員考取律師、會計師等專業資格,及為有困難的黨友找資助人;另外,他亦建議開設工作坊,讓區議員分享成功地區個案經驗。民主黨楊森透露,現時他們已聘請數名全職職員籌辦社企,希望社企能夠自負盈虧。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慈善團體籌款困難

紅十字會稱捐款減 或動用儲備
2008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面對金融海嘯,慈善團體籌款亦有困難。香港紅十字會副秘書長黃莫輝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金融海嘯下,捐款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減少,企業捐款減少尤其顯著。若情持續,紅十字會可能要動用儲備支援現有服務。目前,他們會開源節流,確保服務使用者不會受影響。

副秘書長﹕不能維持太長時間

黃莫輝在港台節目《清談一點鐘》中指出,雖然捐款減少,但由於上半年的籌款成績尚算不錯,故相信今個財政年度的籌款收入不算太差。但紅十字會估計,若金融海嘯持續,有可能影響現有服務。他指若面對財政危機,紅十字會唯有加大籌款力度,同時開源節流。黃莫輝稱難以估計紅十字會的儲備能維持運作多久,但相信不能持續太長時間。

另外,黃莫輝表示港人為四川大地震的捐款,已累積至12.3億元。捐款大部分會用作重建,包括設置過萬間民房和衛生站。紅十字會又打算在汶川附近興建一所縣級醫院。

他指出,不少災民在地震中截肢,紅十字會在當地改建一所康復中心,至今已為300多人安裝義肢及提供康復訓練。

愛護動物協會

領養少一成
動物協會宿位恐爆滿

2008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表示,受到金融海嘯影響,11月領養動物數目較10月下跌逾一成。該會助理總監王灝鳴坦言,若情惡化,協會的「宿位」可能會爆滿,屆時部分動物會面臨被人道眦滅的噩運。

愛護動物協會每月統計顯示,11月被領養動物數目是233隻,較10月的275隻下跌超過10%。王灝鳴預期,隨覑經濟轉差,領養數目會進一步下降。他說:「由於金融海嘯剛發生不久,領養數字未有明顯變化,但我們估計在明年3月後,領養動物的人數會比現時更低。」

王灝鳴指出,若被領養動物數目持續下降,協會可能面對「宿位緊張」問題,未能獲得容身之所的動物,難免會被人道眦滅。他表示,協會正籌備新一輯宣傳廣告,呼籲市民切勿因經濟問題遺棄或放棄領養動物。

明年全港增5個狗公園 協會歡迎

另外,康文署計劃明年在大埔、上環、東涌、深水及將軍澳加開5個狗公園,王灝鳴歡迎有關建議,但他指出,目前狗公園的數目仍然嚴重不足,政府應逐步開放全港公園,讓狗兒有更多活動空間。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信任合作的治理

信任合作的治理:論公民公益行為與中國公益基金會發展
作者:陳秀峰,李 莉
發佈時間:2008-10-18 信息來源:社會學視野網

陳秀峰* 李 莉*
發表於《廣東社會科學》,2008.5

[內容提要]我國和諧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呼喚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質、發展公益事業。公民的公益行為來源於公民內心的德性精神,而日漸興起的公益基金會不僅為公民公益行為的組織化與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還進一步推進了志願精神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公民與公益基金會相互構建信任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走向更「善」的治理。

關鍵詞 公民 公益基金會 治理


市場經濟、信息化和科技進步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個體化社會」(鮑曼語)的到來,陌生的「他者」越來越多地介入我們的生活。在原子化社會的背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增大,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共同點在減少,出現了信任危機的徵兆。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我國黨的十七大及時提出「社會建設」的新目標,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基礎上,致力於構建一個結構更趨合理、運行更趨規範的有序社會。而以利他主義為價值觀、以奉獻愛心為宗旨的公益基金會無疑是我國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倡導人們對善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負責,引導人們不斷提高公民的道德水準。因此,發掘公民公益行為的動因,彰顯公益精神的影響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成為我國開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徑。

一、公民公益行為的緣起與動力:公民德性

「公民」一詞最初來源於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典,指的是城邦中有財產、知識、地位的成年男性自由民,不包括婦女、兒童、奴隸和外來人口。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解,公民是與政治緊密相連的一個概念,「全稱的公民是凡得參加司法事物和治權結構的人們……,只有具有理性討論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適合成為公民,而只有自由人才具有這種理性的選擇能力。」[①]他的理解與城邦的社會結構相吻合。隨著現代社會「公域」與「私域」的劃分,公民已經成為一個個體相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而言的概念,主體性成為公民基本的價值規定,它不僅意味著每個人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而且他們能夠通過民主的體制共同自主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社會公共事物。[②]現代公民的概念體現了公民作為人的社會性、理性、德性和權利。

公民德性概念被西塞羅稱為virtus,在西方與公民素質、公共精神、公民倫理在同等意義上理解和使用。後來的共和主義理論家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③]麥金太爾也都曾經研究。[④]社群主義的公民德性理論是一種強調實踐社群「公共善」的公民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公民德性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強調「公共善」是社會成員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價值目標。二是公民對其所屬政治社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主要表現為對國家的忠誠和認同。三是公民對公共事務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強調社會成員在社會的共善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換言之,它強調公民必須對自己所在的社會共同體包括國家、民族、組織具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國家的基本法律和組織的規約具有強烈的道德自律感,對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社區包括自然事物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由、公平、正義、良知、誠實等人類的共同的善或美德具有強烈的嚮往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公民德性理並不簡單地如同培根所說的「善德在於人心」。它並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層次的道德行為, 更是對共同體成員在交際生活中的要求,即在公共生活中對待陌生人(一般他人)的恰當的態度和行為習慣,也就是外化為了與他人交往時必須遵循的道德行為規範。這種道德行為規範一方面是個人作為公民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共同職責;另外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調適人與人發生相互關係所相應的相對職責。這一判斷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尊重我們自己的社會角色,專注於自我的社會職能分工。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有著共同的利益與共同的目的,相互需要、相互肯定,在一種普遍性的生活中構成一個利益、榮辱與價值彼此共融的共同體。

二、公益基金會體現的公民公益行為:公益捐贈與志願服務

公民德性作為公民行為的內在價值尺度和動力機制,直接產生了公民在社會活動中的公益行為。其中,公民的公益行為從形式上看又分為直接行為和間接行為兩種。前者是指公民直接將公益活動作用於被助者,例如收養孤兒、送錢給患者、投資建校等,而後者則是公民選擇制度化的組織,通過正式的程序幫助受助者或參與開展公益活動。

公民為什麼會選擇公益基金會組織開展公益行為?在西方,公民的捐贈早期都是個別的、零散的捐贈行為,而且基本上是救濟性的。後來, 生產力的發展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帶來數量巨大的物質資源,社會問題的複雜化也決定了依賴個人或零散的慈善活動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同時,慈善活動的規模化、規範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發展趨勢使得如何高效獲取信息、使用慈善資源成為必須解決的命題。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政府組織和國家機制構成的政府部門,以及由企業組織和市場機制構成的市場部門,都只能顧及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無法、無力或無暇全面涉及在它們之外的慈善和公益事業。於是,由那些非營利的、公益性的、具有志願精神的、獨立自主的民間組織所構成的第三部門彌補了政府和企業的不足。公益基金會就是創造出能夠刺激、激勵並支持公民從事支援工作的專業組織,它可以採取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多樣化的項目設計、多樣化的人財物等資源的募集方式來開展公益活動,吸收各類志願者,滿足各類志願者的需求,基金會在其中起到了組織、整合、開發作用。對於西方來說,正是由於公益基金會的興起,發揮了作為捐贈人和受贈人之間紐帶作用,推動募款方式由宗教組織的挨家挨戶募款向有組織、高效率的聯合集資募款方式轉變,實現了私人捐贈行為的社會化、制度化的飛躍。

在基金會的公益事業發展中,公民的慈善捐助以及以志願(或自願)貢獻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他們表達出完全相同的關注公益的實質,其中體現的就是一種公民德性與公共精神。公益捐贈是指公民個人將擁有處分權或所有權的資金或財物通過基金會組織交與他者使用或擁有。公益捐贈所體現的財富走向是從社會個體流向公益組織, 再從公益組織流向眾多的受益個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公益捐贈是公民應該履行的一項社會責任。這是因為,公民責任是公民身份的標誌,公民身份作為一個政治術語,意味著積極承諾,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一個人在社區、社會和國家中有某種影響。志願服務是強調公民為了其他社會成員或公共事業而自覺自願地提供時間、精力和勞務。與公益捐贈一樣,志願行動也體現了人性的崇高品質。美國學者德魯克認為,志願服務的本質與特性主要是改善人類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質的一種無形的東西:使人獲得新知、使空虛的人獲得充實。其精神是仁愛的、利他的、為公益著想的,其做法應兼具系統性、持續性與前瞻性。德魯克認為人們之所以願意做志願者的重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戰、缺乏足夠的成就感、缺乏足夠的責任、在現在的工作中感受不到使命的召喚,有的只是利害權衡。」總之,自發性、自願性、利他性、公益性和非經濟性為公民志願行為的基本特性。

公益捐贈和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重要社會資源,成為公益基金會發展的重要支持和力量。據統計,1993年整個美國參與志願工作的成人佔全美成人人口的47.7%,達到8,920萬人,義務工作時間總計218,400,000小時,創造勞動價值達1,823億美元。1996年美國個人捐贈給公益部門的資金是1199億美元,另外還有105億美元以遺產捐贈的方式捐贈給公益團體。除此之外,公益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志願服務可以折合2016億美元,估計還有590億美元的志願服務還沒有計算在內,所有這些貢獻加在一起已經超過當年美國社會保險金的總額,而且遠遠超過聯邦政府用於收入保險項目2260億美元的支出。在中國,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民的慈善意識特別是「富人」的慈善意識也在逐步加強。在2004年公佈的《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共有50位企業家入榜,他們在2003年共捐贈了10.2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和物資。2005年排行榜中人數又攀升到了136位。所捐款項約有1/3 涉及扶貧,用於設立救助基金、參加貧困地區的危舊房改造及貧困縣市的建設;約有1/4 投向了教育,比如希望工程、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等;此外,環保事業、養老院、兒童福利院也受到了企業家們的關注。但從總體上看,公民的公益意識和公益行動的普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據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葛道順估計, 中國現有近100多家慈善公益機構所掌握的資金總估計佔GDP的0.1%, 而美國在1998年即已經佔到了GDP的9%。[⑤]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私人慈善捐贈達17億元,人均不過1元多一點,不到當年人均GDP的萬分之一。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國內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公益捐贈明顯不足。在公民的捐贈行為中,除了道德型捐贈即受道德責任感驅使產生的純粹利他的捐贈之外,在現實中還存在有這樣幾種捐贈現象:一是回報型捐贈,也可以稱為利益補償型捐贈。在這種行動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對收益回報的期望和理性盤算,這既包括對物質回報的希冀,也包括對非物質收穫的企盼,施予與收穫是否平衡決定著行動是否發生。美國教授哈保乎(harbaugh)把慈善捐獻可能給捐獻者帶來的利益分為內心得益( intrinisic benefit)和聲譽得益(prestige benefit)兩個部分。按照他的說法,內心得益就像教徒捐奉那樣,因為捐奉而獲得內心的平衡或內心的滿足。而聲譽得益,主要取決於別人是否知道他捐了多少。慈善捐獻得益的聲譽部分,具有交換或交易的性質:捐資人一定要能夠從捐獻中得到他預期的聲譽享受,才肯做出相應的捐獻。聲譽得益成為現在企業家、富人捐贈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學基金會就曾經將海內外一些捐款數額較大的人士邀為該會的副理事長、顧問或者理事。有的基金會還會在開展專項的公益活動中出讓「冠名權」,即用捐贈人的姓名為活動冠名的方式,給予捐贈人一種利益補償。二是帶動型捐贈。受外來力量的臨時鼓動或影響,而一時為之。內在的考慮可能是出於感動,或者是希望與所屬群體保持一致,抑或是其他臨時的念頭。在大學校園裡很多學生的捐贈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的感染而產生的。三是疏離型捐贈。這種行動往往發生在外來力量或明或暗的強制之下,個體無法拒絕不得已而為之,但內心對這種性質的行動並不認同。在中國,很多大規模的募捐活動都是依賴行政方式完成的。黨組織對各級單位提出要求、規定數額,由單位領導、黨員帶頭,人人有份,一個也不能少;所捐款額則按照級別、職稱等級加以限定,一分也不會多。如此一來,捐款就不僅是奉獻愛心,而成了完成任務,不是出於自覺自願,而是礙於情面,甚至帶有強迫的色彩。雖然募捐的最後效果會不錯,但行政命令式的募集方式削弱了人們對救助他人的自願心與責任感,也使公益基金會缺乏獨立地位和自主權。

在志願服務方面,美國每年有9000萬人次的志願者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美國18歲以上的人就開始貢獻他們的時間和知識。而在中國志願服務參與率按目前4000萬人計算,為3%,而美國為44%。[⑥]中國大量的志願者並不屬於某個志願者組織,他們的參與更多的是一種個人道義行為。即使在公益基金會工作,志願者也是往往參加一次之後就消失了。同時,基金會目前對項目活動中的志願服務還缺少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尤其缺乏對志願活動的鼓勵及對參與者的認可政策或制度,諸如對志願者活動的物質性和精神性獎勵,有關志願者個人的權益保護、福利、保險的法律和政策,為志願者提供培訓、深造、陞遷機會,完善的志願服務時間儲蓄制度等,這無疑極大地制約著中國志願服務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信任合作的治理:公民公益行為的彰揚與公益基金會發展趨向

公民社會走向「善」的治理離不開公民與公益基金會的互動合作。從價值取向的角度看,公民社會的價值目標既不是國家權力的效率優化,也不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實現對權力和權利的超越。由於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網絡不再以公共權力或個體權利為軸心進行建構,因此,人們需要富有意義的社會生活,需要在工作之餘、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之外做出貢獻,就需要自主自願加入或參與各種形式的合法產生的公益基金會,表達公共利益和公民精神。因此,公民的公益行為離不開公民社會中的基金會組織。現代公民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下,通過與基金會的互動,「每個人都知道社會的普遍繁榮與他們本身的幸福是一致的,每個人都習慣於把社會的繁榮看作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每個人都認為公共的財富也有他們的一份,並願意為國家的富強而效勞。」[⑦]

而與此同時,基金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公民的慈善捐贈和志願者的參與。慈善捐贈和志願服務體現了一種利他性的精神,這是一種不為報酬而自願參與的精神,不僅推動了社會進步、社區發展和社會福利,還為基金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支持、人力資源、精神力量和道德源泉。物質捐贈是基金會開展工作的前提,志願者是基金會項目活動的重要推動者和實施者,這兩個條件就像是基金會的「手」與「腳」一樣,缺一不可。而與此同時,公民的捐贈精神與志願工作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協助解決或預防社會問題,還可以增強基金會的公益服務意識,彌補基金會組織人員專業技能的不足。志願人員的參與不但提供了時間和精力投入服務,同時還和基金會的員工結成夥伴關係。他們的無私奉獻對員工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作用。

因此,公民公益行為與中國公益基金會發展要共同走向「公共善」的治理,形成良好的互動,需要兩者之間形成一種信任合作的夥伴關係。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形式,一方面瀰漫在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時刻觸及著行動者個體,有著極強的個人性,另一方面又作為一種社會關係,浸潤著制度、結構等社會性因素。按照美國學者福山的定義,信任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們從一個規矩、誠實、合作、互惠的行為所組成的社群中分享的規範和價值觀中產生出來的一種合理期待。現實的經驗告訴人們,相互信任是社會交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維護一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條件。社會信任使公民社會裡的集體活動較易於進行。在一個社會中,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看到在中國公民的公益行為中還大量地存在著對基金會不信任的情緒和行為,大大降低了社會交往成果。很多人捐助時的一個抱怨就是:我也見不到受助者,誰知道我的錢到哪裡去了?志願者則會想:怎麼沒有人出來說一聲「謝謝你」?2004年8月16日,上海慈善基金會黃浦區辦事處對商業區募捐箱進行調查時得出結果,一個募捐箱平均每天僅能募到4角錢。可見,在中國公民的公益行為與公益基金會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一方面來源於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形成的慈善觀念。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其社會信任的模式可以說是一種「因親情而信」。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屬於遵循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即人與人之間以人倫親屬為序,一圈一圈向外擴散。凡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為近,無親屬關係的為遠;相識者為近,不相識者為遠;與自己有利益關係者為近,無利益關係者為遠。韋伯也提出中國人的信任是「建立在親戚關係或親戚式的純粹個人關係上面」的,是一種憑藉血緣共同體的家族優勢和宗教紐帶而得以形成和維續的特殊信任。因此對於那些置身於這種血緣家族關係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來說,中國人是普遍地不信任。福山進一步發展了韋伯的觀點,他認為傳統中國的家族主義文化強調和重視家庭、親戚及血親關係,將信任家族以外的人看作是一種不可允許的錯誤。公民社會信任的闕如,使人們對於公共製度、公共輿論、公共權力、公共福利等社會公共問題缺乏基本的關注,使人們放棄了對於個人健全生活的各種制度保證條件的追問,人們既沒有明確的政治共同體的自覺認同,也缺乏強烈的國家主人感。緣於此,中國人的慈善原則,往往也是由近及遠,由親及疏;人們的捐助首先指向親屬、朋友鄰居、熟人,對陌生人的捐助則較為罕見。中國傳統捐助活動濃厚的鄉里情結和親族情結導致了捐助事業的封閉性和內斂性,與現代公益事業的社會化、開放性、廣泛性、公平和公正原則等基本特徵不相符合,也妨礙了普通公民對公益事業的普遍參與。

信任危機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於中國公益基金會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建立「誠信」機制。捐贈行為中公眾對公益基金會的信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該組織的動機問題,即該組織會不會履行義務,提供公益服務,滿足捐贈者的期望。二是該組織的能力問題,組織有沒有能力履行它的義務,以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公益服務。由於尚未建立一套科學的、推廣性強的評估方法和程序,中國基金會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譽賬戶」。基金會往往把捐款和物資從捐贈者那裡募集起來,然後再分配給受助者,之後的溝通工作很少做,導致捐贈者和受助者之間脫節,缺少必要的聯繫與溝通,捐贈者往往不知道錢到底用到何處,沒有辦法性行使對自己款物使用的知情權,使捐贈者的積極性嚴重受損,造成人們往往懷疑募捐者的動機。況且有的機構在管理、使用中由於缺乏法律的規範,撥放款物時還存在暗箱操作的現象,使捐贈人「捐得不放心」。名列《2006胡潤慈善家榜》榜首、被國家民政部評為《2006年度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第二名的余彭年,就對捐贈資金的安全性提出過質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余彭年就相繼為某醫院捐助救護車和醫療設施。但數年之後,他發現捐贈的10台配置齊全的救護車並沒有用於救護。這使他改變了以前只出錢、不親自參與實施的做法,從2003年開始籌備彭年光明行動,余彭年和他的慈善團隊對每一個程序都要親自把關,以最大程度地杜絕貪污和浪費。他說:「我要確保我的捐助在使用上沒有違背我的初衷,確保我的捐助沒有人雁過拔毛,從中漁利。」因此,要建立公民與基金會之間在現代社會中的「信任合作」的夥伴關係,需要從這幾方面努力完善:

一是建立「因原則而信」的社會信任模式,形成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公益意識。根據福山的觀點,社會劃分為低信任社會和高信任社會,低信任社會是指信任只存在於血親關係上的傳統社會;而高信任社會是指信任超越血親關係的現代社會。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都發生了深刻的革命,中國已從熟人社會向公民社會轉變。公民社會是一種「生人社會」,其主要特點是以一般的原則關係為基礎,並且社會流動性大,人們基本上生活在一個陌生人的世界裡,現代公益是對「陌生人的倫理」,是中國文化中「五倫」以外的第六倫。因此,現代公益事業不應再是建立在傳統社會道德基礎之上,也不是建立在個人之間感恩基礎之上, 而是建立在公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價值目標之上,建立在公民對公共事務積極主動的參與的意識上,也即建立在公民的社會責任與權利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公益捐助裡沒有人身依附的約束,也沒有私人間感恩圖報的負擔, 而是為了尋求社會公正的一種普遍互助的價值觀念,其產生的社會後果是公民對其所屬政治社群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對國家的忠誠和認同。可見,捐獻者、志願者與受助者分離成為現代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它使「捐獻者少了恩賜的色彩,多了回報社會的光榮;使受助者少了感恩戴德的負擔,多了正常融入社會的機會」。[⑧]現代公民社會需要公民在社會責任的驅使下形成每個人對社會共同體的忠誠和主人翁精神——這個社會是我的,我有責任使它變得更加美好。在這樣的道德理念下,公民才具有公民社會應有的志願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把公益志願活動變成完全自覺的公民行為。

二是加強公益基金會的公共責任機制建設,形成以「問責、透明、公開」為標誌的公信力。信任危機實際上是公民在與組織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由於缺失有效性承諾而導致缺乏基本信賴的普遍不確定乃至不安全關係狀態,因此,要提高潛在捐款人對基金會的信任,前提是建立公益基金會的公共責任機制,回應外部環境的客觀要求。

公益基金會的公信力不僅體現為契合法律法規,更重要的是對公共利益的維持和對利益相關人(如捐贈者、服務對象)承諾的公共責任,包括公共信息的披露、法律與管制的遵守、理事會的監督與信託責任、組織效能、募款倫理與廉潔、對關係人的響應、組織使命的正當性、利益衝突的避免與解決,以及公共資源的管理等。公益基金會要承擔公共資金使用的公共責任,必須接受有關部門和有關社會人員的監督。一方面是政府通過制訂相關法律,加強公益基金會向公眾提供信息的力度。比如中國於2004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就針對保障基金會的公信力制訂了相關條款。政府應加大對這一制度的執行和監督。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獨立的評估機構,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機制,保證捐助者的知情權。獨立的評估機構能夠為捐贈者提供公正、有用、容易明白的信息,以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捐贈決定,也幫助一些信譽良好的公益基金會獲得公眾的信任,這種系統、全面、常規的評審活動還可以逐漸形成一種制度,在更高的水準上激勵公益基金會堅持公益宗旨,提供高質量的公益服務,最終促進公益基金會的發展。當然,公共責任機制包括了法律機制、政治機制、行政機制、社會機制、市場機制等,需要加強社會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完成。

三是倡導制訂公益基金會的道德倫理守則,建立中國公益基金會的信用文化。美國有一個存在於各非營利組織之外的獨立部門,是由800多個自願組織、基金會組成,它制訂了美國非營利組織的9項標準倫理守則,以維護公眾對慈善事業的信任和信心。並要求每個非營利機構做到以下幾點:制定一個機構的「信條」,每年進行一次道德標準的審核並把它與每年的財務審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一系列支持性的規範和標準;在行動過程中把全體人員都吸納進來;把行動協調和文件融入整個機構的文化之中。中國要在公益基金會中進行道德倫理的文化教育,要培養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志願者隊伍,讓他們不斷傳播這些理念,共同培育公益基金會的社會問責與評估文化,在組織中樹立「信用是最重要的無形資本」的意識。

註釋:

項目來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大學教育基金會研究」,批准號:06CSH015。

*作者簡介:陳秀峰(1969.10— ),男,湖北安陸人,武漢科技大學基金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作者簡介:李莉(1974.8-),女,湖北荊州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基金會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非營利組織

[①] 包利民,生命與邏各斯——希臘倫理思想史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頁。

[②] 趙黎青、帕特南,公民社會與非政府組織,國外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③] 許繼霖,共和、社群與公民,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頁。

[④] [美]A.麥金太爾著,龔群、戴揚毅等譯,德性之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

[⑤] 楊團 葛道順,公司與社會公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47頁。

[⑥] 何鎮飈,慈善文化及其傳播方式,http://cszh.cnnb.com.cn 2007-03-15。

[⑦]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71頁。

[⑧] 陳建民、陳祖為、阮耀啟,《捐獻、信任與中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范麗珠主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頁。

香港露宿救濟會

善心人捐款40萬
雙拼飯暖露宿者心

2008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原來這個世界是有免費早餐及晚餐的。正當市民普天同慶歡度聖誕,沒有家的露宿者要為兩餐溫飽而煩惱。幸運地,今個聖誕因為一位善長的捐助,這班露宿者可以有一個熱辣辣的雙拼飯,喝一啖例湯,暫且放下煩事,盡情吃一頓。

聖誕佳節,不少香港人在銅鑼灣、尖沙嘴逛街及看燈飾,吃大餐;位於深水的露宿者之家,昨晚宿友輪流領取一客雙拼飯及一碗例湯,便一邊看電視,一邊享受這頓免費餐。在這裏住了一個多月的Peter說﹕「有飯吃,才有力氣找工作!」有人的聖誕願望是中6200萬元的六合彩,但Peter的願望實際得多,「我希望身體健康,最重要找份長工」。

「感到社會仍有人關心」

一向做跟車的Peter,3個月前失業,一個多月前入住露宿者之家,平日靠打散工,如到菜欄做運輸等掙錢,但經濟不景,一個月只有數百元收入,「外面一個燒味飯也要十幾蚊」。現在有免費飯盒,每天更有免費麵包,雖然 Peter不知道是誰捐贈,但此舉確令他感到社會仍有人關心他們。

香港露宿救濟會在油麻地、深水及灣仔設有3個露宿者之家,提供約200個宿位,幫助無家可歸者。因為金融海嘯,近月中心的宿位「常滿」,有關消息經傳媒報道後,有一名善心人主動聯絡救濟會的負責人,要求到中心走一趟,看看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忙。

善心人身分保密

香港露宿救濟會負責人鄧先生接受本報訪問時稱,十分感激這位善心人,「他第一個條件是要保密身分,我只能說他是一個很慷慨的天主教徒。」善心人很爽快,只探訪了中心一次,便跟鄧先生說「你需要什麼幫忙,寫個proposal(計劃書)畀我吧」,接覑這善長便捐了40萬元給救濟會,為3個中心約200名宿友提供每天的早餐,而星期日及大日子如聖誕節,則多提供一個雙拼飯連例湯。

鄧先生說﹕「一個麵包5元,200人的話,一天便1000元,一個月大約3萬元;再加上飯盒,因為我們與餐廳熟絡,雙拼飯加例湯也是20元。這筆善款可幫助宿友約6個月。」

善款助換風扇電視機

除了食物,善款又用以幫助中心更換風扇,本來舊式的電視機亦換上37吋高清電視機。鄧先生說,善心人也不是捐了錢便不管,救濟會須定期向他匯報善款的使用情,「好似換了風扇,我們會拍照,交給他看」。

救濟會一年經費約100萬元,透過馬會及公益金支持一半開支,餘下一半便靠該會買匯豐銀行的股票,收取利息支持,近日股市波動,匯豐由高位的逾130元跌至近日的逾70元,鄧先生擔心匯豐會減少派息,影響中心的運作,「所以我們好感激那位天主教徒,好多謝他的捐款,我們會繼續努力」。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教區擬就校本條例上訴

教區擬就校本條例上訴
指政府沒給「好處」 最快兩周內決定

2008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就《校本條例》與政府對簿公堂敗訴後,雙方今年3月同意將上訴無限期押後,原本希望透過談判庭外和解。但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稱,與政府談判數月卻「聽不到對方會給予好處」,故最快於兩三星期內決定是否提出上訴,並暗示一旦敗訴而要推行條例,可能退回部分學校的辦學權。

陳日君昨日接受香港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早前與教育局長孫明揚就《校本條例》的談判,「有些結果,但看清後,長遠計劃仍要上訴」。他解釋,與政府和解屬暫時性質,不可能無限期拖延官司,他又期望政府能夠讓教區學校長期豁免實行條例。

陳日君透露,孫明揚雖希望雙方和解,但法例最大問題是無法保證教區可依照理念辦學,他說﹕「(一旦成立法團校董會),教區近百間學校會被法例拆散晒,學校直接向政府交代。」

敗訴或退回部分辦學權

官司可能令教區花費不菲,陳日君希望教友可幫忙訟費。他指一旦上訴至終審法院卻被判敗訴,結果與和解相差不遠,「輸了要馬上執行(校本條例),執行時會有困難。若到時人手不能保證在新制度下每間學校都可依照教區理念辦學,要放棄(辦學權)。」

教區與政府對簿公堂,引致雙方關係決裂,陳日君批評這是政府造成,「教區為政府辦學多年,現政府立這樣的法例,對教區不太好」。

教局擬准延遲兩年執行

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近80間學校,與有基督教背景的香港聖公會管業委員會、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有限公司的65間學校,全部均未成立法團校董會。

聖公會小學監理委員會總幹事謝振強指出,聖公會對《校本條例》的看法與天主教香港教區一致,希望政府可豁免,假若天主教提出上訴,聖公會會支持。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則希望雙方可透過坦誠討論,避免訴訟。他透露,孫明揚希望延遲兩年執行《校本條例》,爭取更多空間與天主教區對話,解決分歧。他建議局方在這兩年成立委員會檢討校本管理模式。

教育局長新聞秘書表示,解決條例爭議的主動權在教區,孫明揚早前就《校本條例》與陳日君傾談,雙方提及和解的可能性。孫明揚今年4月表示,難以豁免天主教學校實行條例。

現時全港377間津貼學校,53%即198間學校已成立、申請註冊、計劃申請註冊法團校董會。

校董會加校外人 教區憂失自主權
2008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政府於2001年提出校本條例草案,要求全港中、小學註冊成立法團校董會,加入選舉產生的家長、教師及校友代表。條例於2004年獲立法會通過,辦學團體可委任最多六成代表,但條例觸怒天主教香港教區及部分辦學團體,認為當局做法削弱辦學自主權。

天主教教區於05年提出司法覆核,06年高等法院判教區敗訴,07年1月教區就司法覆核提出上訴,至今年3月上訴官司開審,教區和政府申請無限期押後案件,望可透過談判達成庭外和解。

政府原要求學校於明年7月前註冊成立法團校董會,但截至本月,全港近半學校仍未成立。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康文署僵化扼殺中小劇團

高志森轟康文署僵化 扼殺中小劇團
2008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中小劇團難敵經濟寒冬,觀眾入座率在金融海嘯後大跌一半,著名劇團搞手高志森批評康文署支援不足,扼殺劇團生存空間。他力數康文署「三宗罪」,包括不肯延長售票期、資助金額太遲發放等,怒斥署方做法僵化、態度官僚,恐在環境不景下,有半數中小劇團要結束。

接投訴即停止售票

劇團「阿盧製作」下月首度公演《勾心鬥角》一劇,康文署接獲投訴指該劇譯名侵犯版權,即要求改名,又在城市電腦售票網停止其公開售票及回收所有宣傳品,其後才弄清投訴不成立,劇團白白失去兩日售票期。

春天劇團行政總裁兼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高志森批評,當局是「怕✈鑊」,加上停售日是周末假期,令票房大受打擊。該劇團創作總監盧俊豪指出,其間曾一度應康文署將劇名改為《鬥角勾心》,又要加印另一批單張,多花六七千元,但一直都未有收過康文署書面通知及解釋。

城市電腦售票網掌握主要表演場地門票銷售,效率之低一直為人詬病。高志森指出,康文署一直死守表演前1個月開始售票的原則,未有考慮因應經濟轉差而放寬,「最多可以畀多兩日時間,就好似開恩咁」。

他指出,私營售票網可提早3個月至半年前售票。

或逾半中小劇團捱不過海嘯

政府現時透過場地伙伴計劃資助劇團,七成資助額在節目完結後才發放,高指出,表演製作費大多要在開始前付清,不少人根本無法在表演前墊支,尤其是中小劇團。他又指出,曾在表演藝術委員會上提出要求,但多年來從未有官員正視。

他預計,會有最少一半中小劇團捱不過金融海嘯,在幾個月內會結束,以現時約有50個中小劇團計算,幾個月後可能淨下約20個,「今日不培養,西九建成後難有人接班」。

就《勾心鬥角》的風波,康文署表示該署曾收到涉及版權的投訴,即時轉交藝術中心處理,門票停售安排是根據主辦機構指示作出,而城市電腦售票網開售時間亦是根據主辦機構安排。

至於「場地伙伴計劃」問題,為保障公帑,署方會分4期按節目時間表發放資助。康文署又強調,會透過主辦及贊助節目方式支援中小劇團發展,今年更會出版綜合演出小冊子,提供更多宣傳渠道。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社企餐廳生意逆市升一成

社企餐廳生意逆市升一成
廉價到會服務 吸引省錢公司

2008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全港有超過280家社會企業,但香港政策研究所早前調查數十間社企卻發現,只有約一成社企能做到可持續經營。然而在經濟不景下,有專做到會服務、收費較便宜的社企餐廳,反而多了批為節省到酒樓、酒店搞聖誕派對費用的中型公司生意,結果有餐廳今年的到會服務生意額,較去年同期上升一成。

多公司取消酒樓酒店派對

浸會愛缌社會服務處轄下兩間社企餐廳經營多年,總幹事曾永強說,今年到會生意的確較去年好。他相信,多了公司由以往到酒樓、酒店搞聖誕派對,改為在公司叫到會,所以生意多了。他以其中一間位於灣仔的百合谷餐廳為例,因應經濟轉差,餐廳今年改提供更多實惠食物,如去年曾在餐單出現的貴價越南大蝦,今年則不復存在,最貴的也只是煎羊扒,5磅也只是280元,「去年10多人要2000多元,今年平均只需千多元」。

實惠食物代貴價大蝦

他說,以往不少政府部門都會以身作則,如中央政策研究組開會等,都會輪流找不同社企餐廳提供食物到會等,今年則多了中型公司向他們訂到會,「可能去年經濟好景時,不會找我們吧!」他說,在聖誕日當天,更首次有公司在其餐廳包場慶祝。

經濟不景氣,餐飲業亦受影響。不過曾永強說,兩間社企餐廳至今經營情不俗。他說,該餐廳不是牟利機構,故價錢比同級食肆低,最重要是一方面可提供工作機會予康復者(餐廳約半數員工為康復者),讓他們重投社會;另一方面可向區內街坊以合理價錢提供具質素的食物。

曾永強說,餐廳全年提供到會服務,但由於平日亦有經營堂食等,為方便安排人手,一般要提早5天預訂。

餐飲業料聖誕生意跌一成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坦言,今年經濟不景,以往不少在酒店、餐廳辦聖誕派對的公司,可能改為在公司內叫到會慶祝,部分大眾化食肆或因此能搶走生意。他說,雖然今年食物價格下調,但反應卻令人失望,預計聖誕餐飲生意仍會下跌一成。

明報記者 張岳弢

宴會表演社企MY Concept Event Management

宴會表演社企 嘆生意艱難
2008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這邊廂,搞飲食、開餐廳的社企受惠於金融海嘯,生意逆市上升;另邊廂,搞表演娛賓的社企卻未見生意興隆。由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成立的MY Concept Event Management說,雖然今年聖誕期間的整體生意不比去年差,但客人明顯變得審慎,要花較長時間才能接到生意。

近年不少晚宴等活動都流行設魔術、舞蹈等表演助興,但受金融海嘯影響,部分公司取消了派對或宴會活動,更遑論非必要的表演。獲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資助的MY Concept,成立約1年,主要是為有志於表演藝術行業發展的低學歷青年提供出路,目前有20名年輕藝人,可表現魔術及唱歌。團體經理鄧蕙茵說,今個聖誕接到12宗生意,分別來自旅遊發展局、大型商場及私人屋苑等,宗數雖較去年增加,客人層面亦比以前更廣,但每宗生意的「騷錢」卻減少了。

花較長時間討價還價

她說,去年有客人找他們出10場騷,今年亦一直有合作,但經濟轉差後,客人即時取消了他們公司的表演,改找只象徵式收取酬勞的表演團體。她坦言,客人在價錢上特別審慎,會花較長時間討價還價,「以往一星期已傾妥,現時可能要長達一個月」。

為爭取客源,她說只好主動出擊聯絡不同公司,亦會向舊客提供九折優惠。為在市場上突圍,亦會在表演中加入創意,如將hiphop舞蹈與舞獅結合。她坦言,由於公司成立不久,暫難達到收支平衡,但期望日後可在經驗中找出持續發展之道。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醫療改革第一階段諮詢結果

醫療改革首輪諮詢 七成支持自願醫保
2008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公布醫療改革第一階段的諮詢結果,6個方案中,有七成市民支持「自願醫療保險」,支持度高於政府早前力推屬強制供款性質的「強制醫療保險」及「醫療儲蓄戶口」方案。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承認,目前當局還未能得出一個主流方案,但期望明年上半年推出第二階段諮詢時,可以就單一具體方案繼續討論。

次輪諮詢 集6方案大成

消息人士稱,對明年經濟情並不樂觀,而預期政治壓力亦會相當大,故政府會小心逐步推行醫療改革,並會加強與市民、政黨的溝通,絕不會貿貿然推出一個市民不接受的方案。他說,第二階段的諮詢不會是只抽取第一個階段6個方案中的一個,而是會集6個方案的大成,將各方的優點糅合成一個方案再諮詢市民。政府會以「休養生息」的角度推行改革,即使屆時社會就方案達成共識,落實時間仍會與大眾商討。

強制融資仍未獲主流意見支持

第一階段的諮詢收到4900份個人及團體意見書,發現意見傾向支持「自願性保險」;政府另委聘多個獨立顧問進行電話調查,結果發現「自願性保險」的融資方式亦是最受市民支持,無法扭轉早前政府力推兩個強制性融資方案未獲主流意見支持的局面。

周一嶽表示,調查顯示有近七成市民同意現時立即推改革醫療制度,只是對於融資方案的細節有分歧。他說政府仍會在財政儲備中預留500億元,以輔助融資方案「上馬」。

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李淑儀說:「現階段無一個方案特別呼之欲出,但在第二階段,一定唔會係再推出6個方案咁多。」她說每個方案都會考慮其流弊及可行性,當局會研究是否可堵塞方案的漏洞,例如會覑手研究在續保及保金涵範圍方面的問題是否能夠解決。「哪個方案也好,都需要成立規管、堵塞漏洞,起碼也要幾年之後才可落實。」

周一嶽﹕醫療融資不能逃避

另外,當局亦就金融海嘯在12月初進行意見調查,結果發現七成市民同意政府繼續諮詢;而如果方案可押後至經濟好轉才推行,則有八成市民支持明年繼續諮詢工作。不過,周一嶽表示,計劃是否能如期在明年推出,要視乎金融海嘯對本港經濟的影響。他又強調:「醫療融資的問題,可以拖延討論,但不能逃避。」

立法會醫學界代表梁家騮對「自願醫療保險」感憂慮,「如果由保險公司自行決定,擔心長者及有病史的高危一族會不受保。」他建議政府考慮以扣稅方式,鼓勵市民自行購買「醫保」。

用官方調查數據惹質疑
諮詢結果非摘自4900意見書

2008年12月20日
【明報專訊】食衛局長周一嶽說,在各項醫療融資方案之中,「自願私人醫療保險」有最多支持,達71%,但在政府向傳媒簡介諮詢結果的會議上,食衛局官員承認有關結論其實來自局方於今年3月至8月做的電話民意調查結果,並非摘自4900份首階段諮詢文件的意見。有學者認為有關做法值得商榷。

稱意見書難量化 結果與民調相若

食衛局常任秘書長李淑儀解釋﹕「由於4900份意見書沒有統一格式,市民或團體各自發表意見,很難將4900份意見量化。」因此在今次公布首階段諮詢結果上,並沒有將市民對6個方案的意見分佈數據量化及公布。但李說,整體上4900份意見書的意見與食衛局做的民意調查大致相若。該4900意見將上載到網上。

食衛局副秘書長陳松青表示,今年3月至8月,局方共做了15次電話調查,每次樣本有800至1000人,得出「71%支持自願私人醫療保險」的結論。該局未有公布電話問卷的題目。

李淑儀說,政府在首輪諮詢工作中,從幾方面蒐集意見,包括蒐集4000多份市民及團體就諮詢文件發表意見,官員出席各大小論壇聽取的意見,以及局方做的民意調查、立法會議員的意見,綜合分析得出諮詢結果。

嶺大公共管理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認為,政府蒐集市民書面意見後卻未有作整理數據及公布,做法與過往不一致,容易令人產生聯想,質疑政府有意藉電話訪問減低某些民意傾向。他表示,政府另做電話調查沒有問題,但應該公布早前諮詢所得的結果,即使現時電話調查反映市民不支持政府力推的方案,亦會引起不必要的質疑,對調查的信任程度減低,做法值得商榷。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釀空心化
2008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在中國30年變革的巨幕中,農村上演了一場交織覑輝煌與沉重的多部曲,分田、進城、失地、維權;而10份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每年第一個文件) 都是涉及「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大量農民湧入城鎮,但城鄉融合卻寸步難行,鄉村「空心化」衍生大量民生問題。

全球9%耕地

養活20%人口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8年前,時任湖北省某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致信總理朱鎔基,以此13字概括中國鄉村狀,改善「三農」問題由此逐漸成為舉國共識。

在顯示農村發展的眾多統計結果中,「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一句在內地家喻戶曉。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接受專訪時指出,實際資料應該是,用9%左右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至1479萬左右,全國農村已進入由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階段」。但問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到2007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1/3。農業部研究機構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目前的貧困標準定得較低,如果按國際標準,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將非常龐大。」這也印證了安徽小崗村流行的一句民謠:「一年跨過溫飽線,幾十年沒過富裕坎。」

只顧分田到戶 忽略管理

1982年至1986年,中央曾連續5年以「一號文件」發布農村改革政策,但主要是肯定並穩固分田到戶制度,在社會管理、村民自治等政治層面的改革逐漸滯後。這為後來官方及資本勢力操縱土地,群體事件難以平息埋下了伏筆,也大大損減中共基層執政能力。

宋洪遠指出,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在縣以下建立鄉鎮政府,實行行政管理,在鄉鎮以下設立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經過20多年的運行,「鄉政村治」結構存在的政府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權利與責任不清、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問題,導致鄉村債務增加,農民需要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

參與起草近5年「一號文件」的宋洪遠指出,重建政府與農民的關係已成為下一步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不同區域的農村狀態不盡相同,在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鄉村直接選舉較為普遍;而在河南、甘肅等中西部省份,農民對「自治」一詞還很陌生。強制徵地、司法腐敗往往會引起大規模群體事件。

今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尊重農民意願」,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永包可保農民權益

在土地歸屬上,官方在話語層面仍然摒棄私有制,但已有高層智囊提出了「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永久不變」的建議,反對者也只是稱「沒有什麼東西是永久的」。宋洪遠透露,土地永包制未嘗沒有實施的可能,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可使農民充分享有土地權益。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是這名官方學者對中國未來農村描繪的藍圖。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

農村公共發展 不進反退
2008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城鄉之間最大的差距表現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上」。雖然在過去的幾年裏,政府連續出台廢止農業稅、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擴大農民參加醫療保險覆蓋面等重大惠農措施,然而在統籌城鄉公共資源的分配上,在國民待遇的享受上,城鄉戶籍的區別對待依然很明顯。

孔祥智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東部發達地區的少數農村外,大部分村落的公共水平供給處於停滯狀態,有的領域甚至倒退。比如,在70年代曾經一度普及的農村合作醫療,到了1998年覆蓋率僅存6.75%。據2003年的一項調查,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從教育水平看,2001年農村小學師生比為1比23,而城市為1比19。從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看,目前社會保障體系主要限於城鎮,還沒有延伸到農村。

城鄉差距礙社會穩定

「城鄉差距過大,必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並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效率。」因此,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覑重致力於破解「三農」難題。在孔祥智看來,在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 2020年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基本目標,其中「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正是力圖在 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目標時,使城鄉差距能夠明顯縮小,「三農」問題能夠得到緩解。

土地流轉須防土地流走
2008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今年10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視察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時強調,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係將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同時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要根據農民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明確農民擁有承包土地

10 多天後召開的中共十七大三中全會以決議形式將此上升為全黨意志,被外界解讀為中共又一土地新政。北京知名學者、社科院農村問題專家于建嶸稱,決議昭示出中共土地政策兩大走向,一是土地確權,即明確農民對承包土地所擁有的權利;二是土地流轉,其中又以確權為新政之「新」。

于建嶸表示,「確權」貫穿中國30年來的土地政策變革。是1978年後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大意義在於確認了農民的土地經營自主權,從而極大釋放了中國農村壓抑已久的生產力。

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確權又成為中國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說十七屆三中全會有土地新政推出,那麼它的新就在於強調土地確權,當前中央土地政策的重心還是在這一塊。」于建嶸說,現在農村徵地中貪污受賄、黑箱操作屢見不鮮,其中重要原因在於不法官員常常以「土地不是你的而是村裏的」或者所謂「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將土地低價拿走高價賣出。現在中央明示農村土地承包長久不變,一旦權利入戶到人,非法徵地將變得困難,有利於維護農民利益。

警惕地方政府借機非法徵地

談及土地流轉,于建嶸指出,由於今時土地承載太多利益鏈條,因此必須警惕將土地流轉變為土地流走的各種伎倆。當前尤需警惕以下幾種趨勢:一種是所謂「以土地換股份」的合股經營。鼓吹這種形式的企業主通常會允諾給農民各種好處,但一旦股票貶值公司破產,農民土地就有去無回,即便公司獲利,但股份公司中大股東決定經營權,農民年底能否分紅仍是未知數。另一種是部分地方政府打覑招商引資的旗號「以租帶徵」,借土地轉租之名行非法徵地之實,最終農民手中的土地會流走。

同時,三中全會後官媒對土地流轉話題持續發酵,「在這種情下,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升起用土地流轉的規模和數量來衡量政績的強烈衝動,一旦如此,官員將逼覑農民流轉土地,這種趨勢也會對農民權益造成巨大傷害。」于建嶸說。

農改成就大 城鄉差距闊
2008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1978年底,安徽小崗村18名農民冒死在「包產到戶」的契約上按下紅印,從此揭開30年中國改革的大幕。30年後,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再次吹響農村改革的號角。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總結說:「中國農改3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突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鄉差距在擴大。」

「30年來,農村各個方面都取得顯著變化。」據孔祥智掌握的資料,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134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4140元,增長逾30倍,平均每年增加138元,年均增長7.1%;2004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每年都超過6%,絕對值每年超過 300元,是中共主政以來最高的4年。糧食總產量在2007年達到10,300億斤,而1978年僅為6095億斤,30年間總產量增長了64%,畝產提高了88%。

農村收入僅城鎮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亦是明顯的事實。孔祥智首先就指出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6比1,此後這個比值在持續擴大,到2007年達到3.33比1。2007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3,786元,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140元,絕對差距達近1萬元。「這樣低的收入水平,造成農村居民的消費嚴重偏冷。據統計,目前縣及縣以下社會商品零售額僅佔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不到1/3。」

防止虐待長者協會

團體要求看齊3巴
港鐵拒評長者優惠

2008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3間巴士公司日前延長長者假日2元乘車優惠後,政黨和長者團體將矛頭直指港鐵,要求恢復剛於本月1日取消的相同優惠。防止虐待長者協會昨已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港鐵,立法會正研究舉行特別會議向港鐵質詢,但港鐵主席錢果豐昨在公開場合回應傳媒提問會否向長者恢復優惠和送「聖誕禮物」時,只說﹕「我預祝所有老人家有一個好快樂的聖誕和健康快樂的新年!」

錢果豐﹕祝全港長者聖誕快樂

3間巴士公司昨「轉ɜ」延長65歲以上長者在周日及公眾假期使用八達通乘車可享2元乘車優惠一年,至2010年1月底,但在12月1日取消該優惠的港鐵未有跟隨。

防止虐待長者協會不滿港鐵「企硬」,昨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要求立法會向政府及港鐵施壓,並質疑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在處理事件上是否有行政失當。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鄭家富說,正與委員會主席張學明商討舉行特別會議,邀請港鐵代表出席。自由黨與多名長者到港鐵總部請願及去信錢果豐,要求盡快恢復優惠。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整筆撥款獨立檢討報告

社福機構整筆撥款倡保留
檢討報告完成 指「同工同酬是倒退」

2008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回應去年社工大遊行而成立的整筆撥款獨立檢討委員會已完成報告,建議保留整筆撥款制度。主席王英偉指出,硬性規定「同工同酬」是一種「倒退」,未有「正視現實」。小組並就機制提出36項改善建議,包括建議政府聘請精算師替非政府機構(NGO)計算儲備,避免囤積儲蓄。社工團體則批評建議未有觸及問題核心,或再發起遊行。

王英偉表示,整筆撥款增加機構彈性,目前難以劃一薪酬標準或把薪酬與資歷掛鹇。他說,機構可享自主權,但政府亦要有一定監察,小組建議政府與社福機構共同制定執行指引,只要有機構跟從再加上政府壓力,其他機構亦「唔跟唔得」。

報告建議還包括設立福利服務檢討機制等(見表)。王英偉指出,由於有機構擔心儲備未必足夠支付日後「定影員工」(新制前根據公務員條件聘用人士)的薪酬,於是不停滾存儲備,小組建議政府應為NGO提供精算服務,由政府花錢聘用精算師,NGO可申請使用有關服務以評估儲備是否足以支付有關薪酬,建議機構將盈餘用作改善員工工作條件。

2007 年數字顯示,55%受資助機構累積儲備已達政府要求維持在營運開支25%的上限,當中有一半、即約26%機構的儲備更逾40%,當中140間累積儲備共達 20.5億元。另一方面,有13%的機構完全沒有儲備,現時本港共有162間NGO接受政府每年約80億的整筆撥款資助。

勞福局長張建宗對報告表示歡迎,指當局會仔細研究報告建議,預料一至兩個月後會有全面及具體回應。他又指出,NGO員工的不滿主要來自內部矛盾及勞資問題,希望各方持客觀、務實態度看待報告。

社工團體失望 不排除上街

捍衛社會福利大聯盟召集人兼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對報告感到失望,認為委員會未有觸及問題核心。他說,人手編制與服務水平掛鹇,NGO社工處理的工作或比政府社工更沉重,同工不同酬對他們並不公平,他對局長的回應感到失望,會先看政府能否落實建議,不排除再發動社工上街遊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認同保留整筆撥款制度,但認為報告未有處理業界所關注的長遠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如按協議補回每年約2億多元的經常撥款。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中國特色的"NGNO" (非政府非組織)

民間組織精英化
在有限空間輾轉騰挪民意

2008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古語云三十而立,中國民間組織在過往30年從無到有,力量從小到大。拉薩「三.一四」騷亂爆發後,獨具中國特色的「NGNO」(非政府非組織) ——新銳網路論壇在反藏獨、挺京奧浪潮中脫穎而出,風頭一時無兩;8月奧運會前夕,身為NGO(非政府組織)的保釣組織在北京罕見舉行了反日示威遊行,令各方為之矚目。

民間組織的崛起滿足了民眾與生俱來的結社願望,也為社會帶來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獨立民意。然而,在中國現實政治環境之下,官方對民間組織的管轄原則並未改變,民間組織需要在有限空間中輾轉騰挪才能為自己的發展爭得一席之地,箇中的分寸拿難頗耐人尋味。

30 年間,昔日被視作邊緣群體的NGO在中國嬗變。北京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總結指出,十幾年前,活躍在中國NGO 領域的主要是離任退休官員,如今愈來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精英成為NGO全職成員,眾多中高端白領擔當志願者,NGO「精英化」趨勢十分明顯。

社會捐贈增加吸引精英加入

康曉光認為箇中原因主要有二:其一,NGO等概念的社會認知度大幅提升,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中層十分認同,令年輕精英願助NGO一臂之力;其二,隨覑內地企業的壯大以及富人對慈善、社會責任的熱中,中國NGO接受的本土捐贈持續增加,連帶工資亦「水漲船高」,反過來吸引更多精英加入。整體來看,中國 NGO人員素質、專業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與十多年前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政府立場﹕多幫忙 少添亂

然而,由於NGO兼具結社和集體行動雙重屬性,政治挑戰能力很強,官方對NGO的管理準則並未改變。康曉光說﹕「從過去到現在,政府始終用『多幫忙,少添亂』的準則來管理NGO組織,既要利用,又要控制。」

康曉光表示,NGO可以在扶貧、養老、環保等方面提供大量民眾所需、政府又無能為力的社會服務。官方不僅允許這類NGO存在,而且給予一定立法空間,幫助這些組織規範管理。例如現在各類扶貧NGO不僅註冊方便,組織募捐、接受媒體訪問亦甚少受干擾,甚至有時官方還會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它們在貧困地區展開工作。

另一方面,任何帶有政治色彩、有政治訴求的NGO一直都受到官方的嚴格控制。「毛澤東時代對NGO的態度是『一刀切』,嚴禁民間組織的存在,現在中國政府可以說是分類控制,『添亂』的就控制嚴一些,幫助政府提供重要緊急社會服務的就扶持多一些。」

任何機構「規模大了就不行」

康曉光解釋,1989年中國頒布管理NGO相關條例,其中人員規模可算是懸在NGO頭頂的「高壓線」。「政府的態度是,不論什麼機構,也不管有何目的,只要人員規模大了就不行。」以官方清理氣功、傳銷組織為例,這些只為賺錢的組織一度有上千萬成員,即便沒有明確政治目的,但如此龐大的人員規模,仍令官方高度警覺,擔心萬一出現政治訴求,會很難控制局面。「現在官方對NGO的資金規模不太在意,更在意的是NGO的人員規模,對NGO潛在的集體行為最為擔心」。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

網上論壇冒起
反藏獨 挺京奧

2008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今年3月西藏拉薩騷亂發生後,內地網路掀起一股反藏獨、挺京奧熱潮,其中猶以新銳網站反CNN網站(anti-cnn.com)引人注目。該網站是由23歲清華大學畢業生饒謹所創立,曾被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當作內地民眾自發譴責西方媒體不實報道的典型例證,一度引來媒體紛紛追訪。

網上交流發聲具中國特色

反CNN網站背後是近年在中國大量湧現的新銳網路論壇。這些論壇在政府與企業之外發出聲音,論壇成員只在虛擬空間展開討論和交流,並不在現實世界結成實體組織,堪稱深具中國特色的「NGNO」(非政府非組織)。

隨覑網民人數的激增以及在網上花費更多的時間,網上論壇在內地的影響力持續發酵。饒謹說,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反CNN網站建站後的第3天就登門採訪,被外交部「點名」後,他更接受了逾百家海內外媒體的採訪。迄今該網站已有15萬註冊會員,包括眾多海外留學生在內的300多名志願者無條件為網站提供信息和翻譯支援。

今年4月京奧火炬在法國巴黎傳遞受阻後,內地曾掀起聲勢浩大的抵制法資家樂福超市活動,網上論壇是其中重要的推動者。在火炬傳遞受阻的當天,即有網民在網上論壇留言呼籲抵制「法國製造」及家樂福,在手機短訊與MSN的助推下,幾天後就有民眾在家樂福超市門口舉起了抗議標語。

論壇雲集社會中堅知識精英

此外,網上論壇雲集了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活躍其中的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他們作出的民意表達較易引起官方重視。據饒謹統計,反CNN網站註冊會員中,約一半是英語流利、國際化程度較高的80後一代,另一半則包括年齡在30到40歲之間的高級投行經理、上市公司老總以及公務員等。

現實結社困難 願望投射網絡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表示,網上論壇興盛深具中國特色,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因為外國民間組織註冊登記並不困難,中國卻剛好相反,因此在信念、目標、規則等方面持有共同看法的民眾將結社願望轉向較易實現的虛擬空間,致使網上論壇在中國遍地開花。

康指出,網上論壇由於欠缺組織資源,更多是靠共同興趣把大家凝聚起來,所以一旦事過境遷,眾人很可能各奔東西,因此難以對特定領域保持持久的關注,「不過網絡的特點就是它能隨生隨滅,可以不斷地重新聚集,而且網民往往速度很快,只要找到新的興奮點就可以。」

保釣組織﹕知道政府底線
2008年12月16日
【明報專訊】今年6月18日,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在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前舉行示威遊行,抗議日本軍艦撞沉台灣漁船,並反對與日本在東海劃定「中間線」。時值奧運會前夕,中日又剛剛宣布達成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協定,保釣組織能在此非常時期公開示威遊行,讓媒體驚訝不已,一時間警民「配合無間」、背後暗藏政治算計的揣測四散傳播。

不過,全程參與策劃那次抗議的保釣聯合會新聞發言人李南對與政府「配合」之說斷然否認:「那是不可能的事,政府從來不會要我們做什麼或者怎麼做,它絕對不可能說這種話。」

李南說,「媒體之所以驚訝是因為沒有看到我們之前所做的努力,幾年來我們做了很多事,而且做得很有策略,最終他們知道我們怎麼去做,我們知道他們的底線,慢慢形成了良性互動。」

從「有名」到「有實」

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在1996年就已成立,但鑑於當時大環境相當緊張,聯合會在內地無法組織出海保釣或示威遊行,可謂「有名無實」。李南回憶,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他與聯合會的成員特意前往上海,準備在日本領事館前舉行抗議活動,但所有人全部被警方遣返北京,抗議活動無疾而終。

2003年6月,包括李南在內的十多名保釣人士從浙江出發,首次成功出海宣示保釣。那次出海成為大環境開始寬鬆的標誌,回來後除了接受相關部門的詢問外,什麼都沒發生。

官民默契﹕理性抗議

李南稱,經過多年的溝通與交流,官方對保釣聯合會已比較了解,在此基礎上他們已然與官方形成一種「默契」。例如,相關部門會明示可以抗議,但嚴禁扔瓶子、燒國旗等行為,保釣聯合會對此表示接受,堅持理性抗議,類似燒、砸這樣的過激行為自己就會制止。他表示,「六一八抗議」之所以在相當敏感的時期順利組織,正是得益於保釣聯合會多年來與官方的良性互動。

李南說,「其他一些團體做事情為什麼會打壓得那麼厲害?他們要麼之前沒有鋪墊,要麼一下子就弄得不可調和,這是方式方法的問題,我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成,把呼聲喊出去。」

Social Enterrpise Journal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The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s offer the very latest thinking from leading social enterprise specialists and is a fantastic resource for anyone looking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ssue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enterprise. Download Volumes 1 and 2 here, free of charge.

The third volume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was launched on March 30th 2007. Click here to download it, free of charge.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新空氣指標 環團轟大倒退

新空氣指標 環團轟大倒退
2008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政府承諾採納世界衛生組織嚴格的「空氣質素指引」,取代沿用21年的「空氣質素指標」。不過,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指摘政府魚目混珠,新建議採用的指引多應用於發展中地區,對空氣質素要求較本港現行更低,質疑改用「空氣質素指標」是大倒退,難保障市民健康。

指已遭多國棄用

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質疑,該「嚴格」標準實質很寬鬆,是「指引」門檻最低的「中期指標1」,內地目前亦已採用「中期指標3」。「現時的可吸入懸浮粒子(10微米)上限為每立方米55微克,如果改用新標準則會放寬至70微克。本港建議採用的新標準,就連印度、泰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已經棄用。」

他建議,政府應採用世衛的最嚴格指標,訂出時間表及措施,例如淘汰歐盟前期、1期的柴油車輛,逐步達標,減低空氣中會導致哮喘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含量。

非牟利團體「樂善行」

樂善行6健兒跌傷
途經蚺蛇尖山路崎嶇

2008年12月15日

【明報專訊】為善事不遺餘力,更有健兒跑出血汗!非牟利團體「樂善行」昨日在西貢北潭湧舉行第七屆樂善盃行山比賽,為四川大地震災區重建學校籌款,吸引 3500人參加。惟善舉中,至少有6名長跑健兒,途經蚺蛇尖及東灣山時,疑因山路崎嶇失足跌倒,幸全部僅受輕傷,由直升機送院敷治後無礙。

專家﹕不算險要 泥石較多

被譽為香港三尖之首的蚺蛇尖,為西貢東北面最突出的山峰,高達468米。香港攀山總會顧問鍾建民表示,蚺蛇尖是熱門行山地點,惟意外率亦較高。他說該處不算過於險要,但部分路段泥石較多,遠足人士容易跣腳跌倒,而且該路段狹窄,估計是賽事人數過多,釀成爭路情而導致多人受傷。

每年一度的「樂善盃」行山比賽由非牟利團體樂善行籌辦,自2002年起至今,已為內地偏遠山區籌款興建30多間學校及多間診所。上屆樂善盃亦有4名男女受傷。樂善行發言人吳兆偉承認部分路段崎嶇,惟表示現場有足夠的救護設施,並對參賽者設立年齡限制,呼籲健兒有行山經驗始參與長跑賽事。據悉,大會已為參加者購買保險,善款總額則需時點算。

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表示,行山、跑步等慈善活動因參加人數眾多,意外風險又不大,主辦單位一般投保的保費較少,個別條款可能對扭傷腳或頭暈不適等輕微事故不作賠償。

部分腳骨折 1人頭部傷

他提醒,市民參加活動前,需查詢主辦單位有否購買保險及相關條款,如保額不足應自行投保,以加強保障。

第七屆樂善盃昨晨10時於西貢北潭湧傷健樂園起步,有3500人參與,分短途及長途,其中長途經蚺蛇、長嘴、東灣等地再折返北潭湧,全程30公里。至中午12時許,3名健兒途經蚺蛇尖近米粉頂時滑倒受傷,稍後再有3人在東灣意外跌倒。

以血汗換取善款的5男1女,年齡介乎14至51歲,主要手腳擦損,部分腳部骨折,1人頭部受傷,全部清醒由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治理,並無大礙。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環團擔心縮諮詢期做法「冒進」

環團不滿縮諮詢期
指未能充分討論做法冒進

2008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對於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責成部門處理反對工程意見的時間,由9個月減至4個月,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擔心政府的做法「冒進」,未能讓社會充分討論。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代表議員劉秀成則同意政府的做法,認為4個月足以讓政府去處理反對工程聲音。

朱漢強指出,現時社會氣氛是為了創造就業而加快工程,但他擔心這是本末倒置,不是聰明的做法,因為那9個月期限,就是讓社會可以對工程充分討論。

劉秀成李永達贊成縮減程序

劉秀成則認同縮減施工前程序時間的建議,認為4個月已讓政府部門有足夠時間去處理反對工程的聲音。工聯會黃國健亦歡迎政策,表示現時建造業失業情嚴重,縮短審批可令工程盡快上馬,幫助建造業工人。他又歡迎政府積極考慮放寬甲級工程招標的上限,認為可以幫助小型工程公司投標,直接提高本地工人的就業率。

民主黨李永達亦贊成有關建議,在招標制度方面,他認為政府考慮放寬上限,有助小型工程公司承接工程,但他亦希望政府能同時放寬大型工程公司5000萬元的招標上限。他又贊成政府縮短施工前程序,相信不會影響政府處理市民對工程的反對聲音。

教界發動捐鞋援川

其他捐款電話
2008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捐款電話
■樂施會﹕2520 2525
■救世軍﹕2783 2333
■世界宣明會﹕2394 2394
■紅十字會﹕2802 0021
■東華三院﹕1878 333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833 6139

教界發動捐鞋援川
籲教師學生家長一人捐50元

2008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本報連日報道四川地震災民過冬情嚴峻,社會各界響應呼籲,紛紛發起捐款行動,其中教協發起「一鞋多襪」行動,呼籲全港5萬名教師,以及中小學幼稚園的學生家長,一人捐50元,購買鞋襪支援災民過冬。但地震重災縣市多達51個,其中北川及汶川政府向本報承認當局賑災偏重買衣被,忽略災民急需7萬及 10萬對禦寒棉鞋,呼籲港人捐輸。救世軍則指出,僅7個縣的緊急災民便需要超過1000萬元物資,但至今僅籌得150萬,情並不樂觀。

內地商家借救災宣傳 口惠實不至

救世軍四川地震災後重建項目總監陳喜威少校表示,各大志願機構在四川不同地方劃定範圍進行重建,避免資源重疊,其中救世軍負責中江、羅江、茂縣、綿竹、十邡等數個重災區,當中僅中江縣便要求多達26,342張棉被、23,849張毛氈、18,812件棉衣,但鞋類卻不詳。陳指出,估計棉鞋需求亦達2萬對。另外,告急的茂縣則急需350萬元捐款,救世軍估計,僅數縣10萬名危急災民便需要過千萬元物資。

當地政府認援助忽略腳部保溫

但國務院文件指出,地震災害影響範圍廣及237個縣、市、區,其中重災區多達51處,4600多萬災民中,1000萬人受災嚴重。救世軍直言,由於當地政府公布的物資需求數字亦未必準確,志願機構需深入鄉鎮摸底,全省需求之龐大無從估計,但其中缺鞋情最為嚴重,加上很多內地工廠商家,救災初期在媒體爭取曝光後,承諾的後續援助便無影無蹤,令災區雪上加霜。

香港紅十字會則表示,已發放2.5萬張棉被到綿陽山區,中國紅十字會投入的禦寒物資亦數以萬計;宣明會則派發了3.2萬件衣被;樂施會亦斥資過百萬援助四川過冬。但三會均表示,未收到當地政府表示缺鞋。不過,北川及汶川政府則向本報承認,援川的沿海省份大多忽略災民腳部保溫問題,令棉鞋短缺問題遠比衣被嚴重,現僅兩地便急需17萬對棉鞋,急需香港援助。

各方響應 捐錢買鞋

本報上周六報道,北川擂鼓鎮中心小學1247名學生及近百名教師,只能穿著逃生時穿的破爛布鞋及膠鞋捱過零下寒冬。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總主任吳志榮表示,董事會得悉情後,立刻撥款9萬元準備購置千多對鞋,希望盡快派員送到該校。另外,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總幹事陸幸泉牧師表示,該會已立刻撥出20萬元給救世軍緊急援川。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張文光表示,看到部分孩子在低溫下露覑腳趾上課,很多教師都很關心,教協隨即決定向5萬名教師發出電郵,與救世軍合作發動「一鞋多襪」捐款,呼籲每人捐出50元,為數以萬計名災區孩子各添置一對鞋及多對襪。教協又致函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呼籲學生家長捐輸,響應者眾,其中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校長潘天賜表示,最快將於今早開始籌款。

明報記者 梁海明 覃純健

《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

注目新書《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
2008年12月9日

一部寫在金融海嘯當下還敢為社會更美好想像的社企營運手冊

「社會企業」是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大力鼓勵,民間又努力嘗試的一種經營模式,然而有學者研究指出,2004-08年四年間在港200多間社企在統計期內能夠持續營運的就只得兩成,亦即倒閉率高達八成,反映社會對社企模式仍屬探索階段,尚有很大改進空間。

《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是香港首本關於社會企業營運「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分享書籍。作者以親身實戰的體會來具體闡釋「創造就業」的社會價值(或更該是「工作對於人的價值」),從而深度解說社會企業在世的角色,進而又如何用可量化的表述手法向外說明。該書並將工商管理常用的企業分析工具,化作中小企實例個案以作解說,由企業起步階段到擴展規模,深入淺出,對於缺乏商業訓練的讀者,提供了客觀和有系統的思考方法。

《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一書,既適合營運社企的社福界,以及金融海嘯下有意逆市創業的人士參考,亦有助商界理解社企的情況,從而策劃參與其中,利己利人。

《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更提出多項有助社會企業發展的概念,包括:動員社會剩餘智慧型勞動人才(例如:提早退休或全職家庭主婦等高學歷人士),既讓施予一方發展生命中的第二事業,亦讓受助一方得到額外支援;另外還包括社企招股集資,收購合併等等。期望為當下社會提供一點新思維和出路。

《營商能耐可以改變社會》
出版日期:12月19月
定售:$68
頁數:112頁
尺寸:180mm x 250mm
出版社:思網絡
發行:勤力德

──────────────────

作者簡介:

紀治興
科普策略顧問有限公司合夥人,前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副總裁暨惠普商學院院長,曾於崇基神學院修讀神學研究,碩士論文為「香港社會企業的神學反省」。現為豐盛職業訓練中心董事,於2006年為該社會企業轉虧為盈,今年初更招股集資,擴充發展,增加可服務社會的容量。

鄭敏華
矢志終身文字工作者;曾任職主流傳媒工作約十年。2004年與友人創辦SEE雜誌及所屬機構思網絡,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及文化研究的文字紀錄及出版工作,進而從平面擴展至展覽、文化導賞及海外研習等立體經驗活動。敢以「小商人」自居的文化單位,遊走商營與公眾教育無界限的經營模式。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政府研民間組織管理公共空間

政府研民間組織管理公共空間
2008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針對私人土地的公共空間管理問題,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昨日重申,單是小業主的沉重管理負擔,不足以作為豁免開放公共空間的理由,這是基於尊重合約精神及不輕易放棄公共空間,但正研究由非政府組織負責管理公共空間。

本港現時有25個由私人發展商提供的公共空間坐落於私人土地,其中7個屬非地面及位於住宅屋苑內,發展局指當中只有港灣豪庭的公共空間與住戶出入口相連,而附近又有不少公共休憩空間,林鄭月娥說︰「其餘例子如帝堡城,公共空間獨立於住戶出入口,不涉私隱及保安問題,若單以增加業主的管理負擔,不足以成為豁免開放空間的理由,因為他們當初簽訂的合約已訂明管理責任。」

議員促發展商成立基金

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認為,法團難以就管理公共空間達成共識,長遠不應負上管理空間的責任,「若業主是發展商,還算容易處理,但法團會覺得既然這不是自己用的,為何要花這麼多錢去管理?當中涉及利益衝突」。他建議政府日後可要求發展商成立管理公共空間的基金,再由非政府組織動用基金做管理工作。

林鄭月娥透露,當局正研究公共空間的管理問題,「其實紐約大部分公共空間皆不是由政府管理,而是透過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去做,我們正研究這是否可行」。

另外,多名議員擔心,政府一旦豁免港灣豪庭業主開放平台,將引來其他業主要求獲同樣待遇,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建議政府主動詢問有關業主是否希望豁免開放公共空間,但林鄭月娥重申,港灣豪庭個案特殊,政府不會輕易放棄公眾的公共空間。

Mainland firms more aware of CSR

Mainland firms more aware of CSR
China Daily Hong Kong Edition HK2, HK&Delta BiZ, by Carmen To

Mainland enterprises are more awa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than their Hong Kong counterparts, said Richard Welford, chairman of CSR Asia, the leading consultancy provider on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 in Asia.

"Some Hong Kong-listed mainland companies had the highest scores in our CSR research findings, namely China Mobile, 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 and China Resources Enterprises. They also want to keep pace with the global standards," Welford said.

Oxfam Hong Kong urges the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or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to follow the steps of th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in encouraging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to adopt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to tell the public about the impact of their actions.

In May this year, Oxfam Hong Kong invited CSR Asia to provide a presentation of how the 43 Hang Seng Index constituent companies weighed up on their CS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is was to assess current CSR initiatives, which could also serve as a basis for future dialogue with companies o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well as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The response rate, however, was woefully low, according to both organizations, with 16 out of 43 companies responding to the survey, representing only 37 percent of the total.

For companies that did not respond,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c domain such as 2007 annual or CSR reports to complete the survey questions.

"HSBC ranked the first out of all Hang Seng Index companies with a total score of 93 percent, followed by CLP Holdings (84 percent) and China Mobile (82 percent). However, 26 companies scored less than 50 percent and eight companies scored below 10 percent," an Oxfam statement said.

The poorly rated companies included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Cheung Kong Holdings, China Unicom, China Netcom, COSCO Pacific, Tencent,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and Wharf. These companies did not disclose their CSR activities, which also reflected a transparency problem.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

企業社會責任調查
匯豐第一 九倉包尾

2008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為了解本地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樂施會在 5月就7個不同範疇,包括企業管治、供應鏈質素監管、工作間質素、環境保護意識及社區投資等訪問43家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結果顯示匯豐在總評分中排第一 (見表)。樂施會補充,企業回覆率只有37%,即只有16家公司回覆問卷,回覆率低得「令人失望」,希望在經濟衰退期間,企業不單要有賺錢能力,還應反思社會責任的重要。

回覆率37% 低得「令人失望」

該報告名為「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由樂施會委託企業社會責任亞洲(CSR Asia)進行,7個調查範疇總分為147分,若公司表示在該範疇有積極發展,所得分數將愈高,對於未有回覆的公司,CSR Asia會蒐集企業年報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來填寫問卷。CSR Asia主席威理夫教授承認調查有一定限制,沒有回應調查的公司未有向公眾披露更多資料,令他們未能就公司實際情評分。

在報告中,得分最低的8間公司倒數為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遠太平洋、騰訊控股、恒基地產和九龍倉集團,新鴻基地產表示收不到問卷,恒基地產指未確定是否已遞交報告,而排最尾的九龍倉集團則未有回應報告。

報告顯示,企業於供應鏈質素監管、環境保護及工作間質素得分少於一半的企業數目,超過整體六成。樂施會總裁施日莊表示,結果或多或少反映受訪企業在3個範疇都欠缺長遠規劃及監察,例如個別企業即使有推動環保活動,都只覑重活動次數,並未針對成效有多大。樂施會已將調查報告寄給所有恒指成分股公司,希望藉金融海嘯的衝擊令企業能改善以往作風,承擔社會責任時不要單為建立企業形象而做。

救世軍試建醫療站

救世軍試建醫療站 三分一揭豆腐渣
2008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金融海嘯吹凍本港經濟,港人向四川捐輸的血汗錢更形珍貴。志願機構為求「每分每毫都對得起香港人」,連月嚴密監督當地重建工程,但香港救世軍仍發現有6間新落成的醫療站偷工減料,與地震中倒塌殺人的豆腐渣工程無異,一旦再發生地震,港人捐獻的救人場所,隨時會埋葬更多川人。但隨覑本港經濟惡化,部分團體兼顧香港社福服務已感相當吃力,籌集賑災善款極度困難。

「第一期驗收妥當才起第二期」

香港救世軍四川災後重建項目總監陳喜威少校表示,收到的8000萬元港人捐款大多用於興建600間醫療站,遍佈重災區什邡、綿竹、羅江縣一帶,每間造價約10萬元,每間配備1萬元醫療設備,向村民提供醫療、防疫等用途。但他說,由於內地建築質素參差,常有偷工減料,救世軍不敢「一次過投入全部資金,所以先起第一期18間作試驗,要求當地政府有真正招標程序,又與建築商簽訂合約,起完驗收,信得過才起第二期70多間,其間派人嚴密監工」。

匯報當地政府 或轉地點興建

不過,首6間新落成的醫療站已出現問題。陳說,監工人員發現建築物的沙含量多於水泥含量,遇地震會隨時倒塌;有些醫療站則擅自更改建築圖則,亦不符合國家設計局標準。地震之後,興建了多所「最牛的不倒小學」的四川漢龍集團董事局主席孫曉東曾指出,類似的偷工減料情導致多所學校活埋多條人命。救世軍表示,已經就事件向當地政府匯報,如果無法處理,唯有轉換地點興建。

另外,救世軍又資助28間學校的設施如電器、䒷苐、電腦等,但一些學校為爭取資源,「一年後才有校舍,卻早已要求電腦,造成資源浪費」。救世軍承諾,重建監督工作縱有難度,但一定會加強類似的巡查審核,不辜負市民的一分一毫。

港人減捐款 志願機構現財困

但本港受金融海嘯影響,賑災籌款非常困難,救世軍社區關係總監王國清表示﹕「災區很多地方仍欠缺物資,但香港人大多積穀防飢,漸漸淡忘災民仍身處水深火熱,加上本港經濟惡化導致更多家庭問題需要輔導,預計明年初露宿者人數更會增加三成,不少志願機構已經出現困難。近月籌款大跌三至五成,既要兼顧本港的社福支出,為時至少5年的四川賑災工作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他再度呼籲有能力的港人慷慨解囊,繼續支援地震生還者。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

港援失衡欠軟件
義工紛撤走 當地無復康觀念

2008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汶川地震震動華人世界,港人向各大志願團體捐款超過20億元,政府亦預算投入100億元協助重建。但有研究災後重建的本港學者指出,港府首兩階段的援助款項絕大部分偏重修路、蓋學校、醫院等「硬件」建設,驅動「硬件」運作的「軟件」卻嚴重缺乏,其中包括義工紛紛撤退、對傷殘者的醫療觀念落後、災後心理支援欠奉、缺乏資源重建社區經濟等,最後可能導致百億重建機器運轉不良。

一些志願團體則表示,已留意到有關重建失衡的情,正深入災區安裝「軟件」,但各團體手上資金「貧富懸殊」,部分機構已感有心無力。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曾多次到四川災區考察,又聯同北京師範大學多名學者綜合國外賑災經驗,撰寫研究報告呈交國務院制定重建政策。

「有醫院無人才 病人被送回家」

她指出,「香港特區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督導委員會」首階段19億元撥款,主要用作興建臥龍熊貓保護區的道路,興建學校、醫院、社區中心等,次階段16億元亦屬「硬件」建設,但香港自1970年代累積的社區重建經驗,是珍貴「軟件」參考,但這些心理支援、社區互助,卻毫未被政府應用到災區,不少地方空有醫院,卻無復康觀念及人才,傷殘病人紛紛被送回家。「比如紅白鎮,隨便到一戶人家,也會發現有一家之主骨折,無人跟進物理治療,他的手或就此殘廢。」有職業治療師亦指出,內地投入巨款買復康器材,卻無人懂得使用。

陳說,四川社區經濟無從恢復,不少人仍住在帆布遮掩的爛屋內,很多地方官死於地震,無人重整經濟,加上9月開學後,來自沿海省份的主力義工紛紛撤走,情令人憂慮,政府及各大志願團應慎重考慮避免援款使用失衡,亦應向香港人交代有關審批及帳目。

救世軍實驗「禮物傳遞」 每戶派兩豬種

香港救世軍承認災區急需「軟件」建設,其四川災後重建項目總監陳喜威表示﹕「災區農產停頓,救世軍正實驗『禮物傳遞』計劃,向每戶人家分派兩頭豬做種,每年可生兩三胎,每胎7至8隻,協助農民自給自足發展經濟,他們兩年內須交還3頭豬,傳遞予其他災民,期望生生不息的擴散效應,可振興當地畜牧業。豬糞又可導入『廁所』發酵沼氣,用作點燈、煮食或肥田料。」樂施會發言人指出,該會亦正開始類似軟件推動重建。

偏重硬件基建 議員﹕計劃實行較簡單

有賑災人員表示,很多災民物資仍嚴重不足,仍有不少孩子每天只能吃一頓飯。但本港團體之間「貧富懸殊」,紅十字會仍有2億多元備用金,曾撥予復康會為殘疾人開展「軟件」,但樂施會預算投入1.6億元,至今卻僅籌得1.53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亦欠1.14億才達籌款目標;救世軍的8000萬捐款更已全部撥入災區,幾近「彈盡糧絕」,其社區關係總監批評,政府設立的「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審核偏重「硬件」基建,令志願團體望而卻步。復康會亦正向港府申請有關撥款。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議員陳鑑林及何俊仁表示,政府當初選擇捐建「硬件」,是因為量化、審批、計劃及實行過程均比「軟件」簡單,下一輪審批時,將會提出是否應避免偏重,以便更合理投入資源。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言人回應稱,「重建督導委員會」正審批撥款申請,稍後將公布數據。

有四川省醫學院教授無奈指出,災區共有5萬至6萬殘疾人,涉款是天文數字,國家正全力解決急切的溫飽問題,香港根本無法應付所有「軟件」需要。

【系列之三.完】

明報記者 覃純健 梁海明

Saturday, December 06, 2008

內地稱貧困人口減至千四萬

內地稱貧困人口減至千四萬 (12:25)
2008年12月6日

國家統計局官員表示,中國大陸在30年前有2.5億貧困人口,但到2007年只剩下1400多萬。

專家表示,中國低估了實際數字,但比起改革開放前仍獲得相當成果。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趙建華,日前在一項網上座談時提出上述數據。

人民網表示,貧困人口減少的原因,趙建華將它歸功於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次。同時,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據統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農民平均收入只有人民幣136元,到2007年已提高到4100多元。

英國諾定咸大學中國貧困問題專家姚樹潔向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表示,貧困的定義有不同標準,中國政府低估了實際的貧困人口,但即使目前貧困人口達到1億,「也比30年前大量減少,政府還是取得了成果。」

據了解,中國在2008年的絕對貧困線標準為每人每年平均純收入785美元(約6000港元)以下,低收入貧困線標準為786-1067元。

但是中國的貧困線要低於國際通用的日收入1美元的標準。

(中央社)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中音協否認向殯儀館收版權 (08:56)
2008年12月6日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否認有說過會對殯儀館奏的哀樂,收取版權費,指版權費只適用於稱對商場、賓館等。

中音協早前宣布,向商場、賓館等7大類公共場所收取背景音樂版權費,其後傳出中音協擬對哀樂收取版權費的消息,中音協因此惹罵一片,甚至超八成受訪者狠批其「想錢想瘋了!」

昨天,中音協許可證部副主任劉連濱回應說:協會根本沒有向殯儀館收取哀樂版權費的計劃,只是部分不明身分者陷害協會,以致其陷入「不義」的境地。

中音協許可證部副主任劉連濱透露,協會主要精力在著手對咖啡廳、商場、賓館等7大類公共場所收取背景音樂版權費,而此前預計上月可在廣州成立辦事處收取背景音樂版權費一事,近期有新進展,廣州辦事處成立時間應不會超過年底。

(資訊時報)

北京首個土地合作社獲執照

北京首個土地合作社獲執照 (22:26)
2008年12月5日

北京首個土地專業合作社今日獲得營業執照,逾120多農戶以土地入股,再由合作社支付「租金」。

百合興盛土地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範圍就是經營社員存儲的土地,從事農業生產,開展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資訊咨詢服務。合作社由洙水村120多戶農戶組成,吸收農民成員377人,成員出資總額為4.65萬元。入社農民以承包經營的土地通過存儲方式,將土地存儲租金作為出資方式。土地合作社不改變土地所有制關係,不改變土地用途,農戶按入社土地產生的效益以及跟合作社的約定獲取分紅收益。

另據市工商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213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郊區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北京晚報)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本地愛滋感染個案增至4000

男男愛滋感染續趨升
本地感染個案增至4000

2008年12月5日

【明報專訊】衛生署公布今年第三季有119人感染愛滋病病毒,當中近三成是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本港已知的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累積已近4000宗。衛生署何理明醫生表示,近年透過同性性接觸而感染愛滋病的個案,有平穩上升的趨勢。有學者預期,至2020年每10名男男性接觸人士當中,就有3個可能患上愛滋病。

男性患者佔八成

資料顯示,現時感染愛滋病病毒人士中,以成年男性佔大多數,男女比例約為八比二。當中七成多的個案是透過性接觸感染。

何理明醫生表示,透過異性性接觸而受感染的人數,每季平穩佔20至30個新增個案,但自2005年起,透過男男性接觸感染愛滋病所佔的人數比例愈來愈大,由05年以前的每季20宗以下,上升至每季新增30至40人。

狂歡派對不安全性行為增

何理明醫生表示,八成男女都會有安全的性行為,但研究顯示,只有五成多的男士在男男性接觸期間會使用安全套。他解釋,透過男男性接觸而感染愛滋病的人數增多,主要受社會文化影響。如現時更多人透過互聯網結識,近年亦流行在派對中狂歡,又或受精神科毒品影響,令不安全的性行為增加。

籲正確使用安全套

何醫生預期,未來兩年因同性性接觸而染上愛滋病的個案,會佔整體新增的比例約三成。他表示:「透過同性性接觸而染上愛滋病的人數,一定會繼續上升。現只希望上升數字可以較平穩,維持在現時醫療服務可應付的水平之內。」

何又表示,現時還未有完全治癒愛滋病的方法,如染上愛滋病病毒而沒有接受治療,半數會在染病後10年內發病。他表示,市民應減少染上愛滋病病毒的機會,在性行為期間應正確使用安全套。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CNEX



「癡人。說夢」影展正式起跑,蔣顯斌再開麥拉。


由新浪網創辦人蔣顯斌於2006年底創立的CNEX立志要以十年的時間、提出十個主題、透過十個影展、拍一百部紀錄片!2007年的「開眼見錢」,是蔣顯斌為華人世界提出的第一個主題。2008年,蔣顯斌為華人世界提出了第二個主題:「夢想與希望」,拍攝了十部主題紀錄片,並且將在2008年的12 20日~1228,於台北隆重的推出第二屆的CNEX影展:「癡人。說夢」

(繼續閱讀

CNEX第二屆主題紀錄片影展:「癡人。說夢」

各位支持CNEX的前輩與好友們:

收信平安!

紛紛擾擾的2008年即將接近尾聲
感謝您過去一年來對CNEX的支持與厚愛

CNEX第二屆主題紀錄片影展:「癡人。說夢」
即將於聖誕節前夕於臺北誠品書局熱情展開
期待呈現紀錄片的多元觀點
重拾那煙波藍般的夢想與希望!

今年我們首度與兩廳院售票系統合作
期待您的共襄盛舉與指導
更歡迎您將此訊息大力轉寄
再次感謝您的參與!

敬祝 心想事成

CNEX基金會
王億雯 敬上
0921-137-211

社群藝術, 創意產業和社會企業


Taken from: 給城市寫信 letters to the city
我很喜歡 Venn Diagram, 這是一個例子.

社群藝術, 創意產業和社會企業都是近年在各個領域很熱們的題目, 說明社會上藝術, 社群和商業三個界別的領域, 行業和價值觀, 正在進行合作和越界. 看著這個 Venn Diagram, 我們會問: 1. 我站在這圖中的那一點? 2. 中間那個圓潤的三角形是甚麼?

創意社會企業? 社區創意產業? 社群藝術公司? 有這東西存在嗎?

然後我們會嘗試把這三角形的原素改變, 能否換入教育, 加入科技, 或者宗教又如何? 三角形可以變成四方城?
是不是很好玩?

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


戰後香港,中西與國共勢力匯聚,港英尊重法治及自由之餘,因事制宜,因勢利導,一度使香港成為多種族群、思想與制度混雜並存而開花結果之地。可惜除了零星研究項目之外,梳理史實、汲取教訓的功夫做得不足,以致本地學者常有建立香港研究之呼籲(洪清田謂之「香港學」)。文化政策方面,過去港英政府在戰後由於享受世界長期經濟增長的成果,兼且是來自境外而又有管治年限的殖民專政,故此只需行政技術穩當,能夠應付短期的市民需求即可,無必要整理出一套總體文化政策,留存後世參考,其道理就正如港英政府毋須整理出一套具備學理的工業政策、旅遊政策、教育政策、青年政策或房屋政策。政治學理遺產之空白,令香港在回歸之後,政府面臨空前考驗。行文之際,觀乎回歸十年以來政府的種種失策與失措,空白的政治學理遺產,正是特區政府的致命傷,整個政府猶如一套不能自我陳述道理的自動化機器。筆者有幸涉政十年,撰寫本書,亦在於補前人空白,資後人參考。

http://www.arcadiapress.com.hk/bookdata.aspx?id=417&writer_id=55

序言 文化用於政治

自民政局退職之後,近日封存家中舊物,讀到當年美國老師李明華博士(Dr Louie Crew)為我申請英國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寫的推薦書,當中有一句讚譽之言:Mr Chin's mind has never been colonized(陳君之心從未遭受殖民統治)。英文系向為公務員之苗圃,老師教的香港學生之中,漠視殖民政府淫威的,大概只有我一個吧。如今想來,老師也真的不夠世故,我取不了英國的獎學金,意料中事矣。我在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及比較文學,遊學德國,轉修民俗學,課餘寫小說、評論政治,涉入香港的文化政治,本是一場意外。因緣際會,至今難言是無心之得,還是無心之失。

從治史入手
自德國回港之時,港英政府仍在統治,香港的大學教席自是難覓,只能輾轉在幾家學院兼職糊口,抱幾本殘書爛稿奔走於途,看東家的面色做人,這原是中國文人的生活常態,也不介意。一九九七回歸之際,厭倦了教書生涯,便辭退一切學院散工,賦閑在家。巧遇葉國華先生創立的香港政策研究所聘請研究員,從事文化政策研究,冒昧求職,幸得錄用。當時藝術發展局仍是自由浪漫,研究所提議研究香港文化政策,順利獲得批款。是項研究的督導小組主席,便是何志平醫生,他當時是藝發局委員,也是市政局議員。我見何甚有復興中國文化之遠志,便將研究定位為香港文化政策的歷史溯源及現況描述。明其史,則掌握其命脈矣。研究報告公佈之後,文友(岑)朗天知我甚深,即在《明報》評論,道出來龍去脈,說報告儼然是香港的文化史。研究所的成員也有感到萬分慶幸的,其中一個更是舒了一口氣:「幸虧第一部的香港文化政策史,是由香港人寫的,不是由大陸學者代勞。」

爾後,何擴大藝發局的研究工作,我隨之加盟,二○○二年亦以幕僚身份,轉任民政局,二○○七年退職。十年來,從藝發局的文化政策到民政局的文化政治,親歷香港文化政治的大轉折,解散兩個市政局、文化委員會之興廢、藝發局改組及藝文政策之倡議(如創意工業),當中,關懷的問題只有一個,如何保存香港的制度與文化生機,轉而化之,以香港的制度復興中國文化,協助中國整體進入現代社會。用的總策略,是清末康有為等人提倡的復古更化,然而在復古更化之前,必須實踐深刻西化,明白西方制度與西方人在現代化期間經歷的掙扎、痛苦及委曲求全之道。吾人身處香港,條件比起康、梁等人寬裕得多,可以畢其未竟之志。繼承及發揚香港的英式制度,使之歸化,成為中國之用,是我們的落腳點,既然從事文化政策及行政規劃,便從此著手。

梳理史實,以啟來者
戰後香港,中西與國共勢力匯聚,港英尊重法治及自由之餘,因事制宜,因勢利導,一度使香港成為多種族群、思想與制度混雜並存而開花結果之地。可惜除了零星研究項目之外,梳理史實、汲取教訓的功夫做得不足,以致本地學者常有建立香港研究之呼籲(洪清田謂之「香港學」)。文化政策方面,過去港英政府在戰後由於享受世界長期經濟增長的成果,兼且是來自境外而又有管治年限的殖民專政,故此只需行政技術穩當,能夠應付短期的市民需求即可,無必要整理出一套總體文化政策,留存後世參考,其道理就正如港英政府毋須整理出一套具備學理的工業政策、旅遊政策、教育政策、青年政策或房屋政策。政治學理遺產之空白,令香港在回歸之後,政府面臨空前考驗。行文之際,觀乎回歸十年以來政府的種種失策與失措,空白的政治學理遺產,正是特區政府的致命傷,整個政府猶如一套不能自我陳述道理的自動化機器。筆者有幸涉政十年,撰寫本書,亦在於補前人空白,資後人參考。

筆者此書,即使是急就之章,濫竽充數,也令香港終於有了自己的文化政策專著。外邦有文化政策之書,但多是專題研究,不是通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文化政策通論等小冊,奈何萬國協商之後,都是一般指引,流於空泛。國史悠長,港情獨特,外邦之書,殊不適合。過去在藝術發展局接見來賓,講述香港文化藝術政策,苦於無書可贈;在大學講授文化政策課程,都是散論連篇,學生無書可考。台灣文士龍應台君,曾承諾著述文化政策,供華人社會參考,可惜等待經年,不見蹤影。與其綴拾文章,苦等君子,不如親自著述,以啟來者。此撰作此書之緣起也。

新書既成,無限感恩。遠者當銘感香港政策研究所同人,特別是葉國華主席之提攜與李正儀總裁之指導。其後,何志平教授於我先有知遇之恩,復有十年共事之誼,感激之情,難以言表。是書之研究基礎,乃在香港政策研究所奠定,當中有田林竹女士及李桂姮女士搜集資料,黃英琦、榮念曾、胡恩威諸君提供寶貴資料,陸人龍博士定論、審稿及批改,李正儀總裁定稿。及後,得研究同道及同文啟發,切磋琢磨,其中以黃清霞、莫健偉、周柏均、周凡夫、許焯權、阮耀啟諸君為最多。藝發局工作期間,蒙鄭新文總裁及林志釗總裁相繼督促,養成良善文書體例及工作習慣,周永成主席、陳達文副主席及盧景文教授等委員講述藝壇掌故,啟迪思想,獲益不淺。書中部分章節,曾在《信報》文化版、《明報》副刊及《打開》雜誌等刊登,多年以來,承蒙梁冠麗、劉進圖、馬家輝及梁文道諸君之垂青,使文章可以面世,文筆得以鍛煉。民政局歷任同僚,伍錫漢、蕭偉全、魏永捷、方毅、林潤棠、郭必佳、馮浩賢、謝祥興、孫玉菡、楊潤雄、梁文韜、袁愛雯、黃白露等諸君,時予教益,未可忘懷。

筆者論述香港文化政策,仿照古人著書立說之體例,分內篇、外篇及雜篇。是書為內篇,稍候編著之下卷為外篇,已出版之《我思故我在》及《五星級香港》則為雜篇。最後,筆者曾於二○○四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文化政策(屬文化管理碩士課程),是書之章節體例,即據當時之講義演述而成。當日之學生,聽我半熟不熟之言,可謂苦也,在此一並謝過。當日引薦我講授此課程之陳潔詩博士,亦開我系統講學之機緣,善莫大焉。

是書由花千樹出版社總編輯葉海旋君鼓勵出版,功不可沒;文章經編輯孔德華君校閱及考訂,三易其稿,感激不已。若有錯字衍文,責任當歸於己。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民協倡成立社企總公司及社會發展銀行

民協倡設社企總公司助失業者
2008年12月2日

【明報專訊】民協昨日提出促進就業和刺激經濟的建議,希望政府加快基建上馬、成立社會企業總公司,協助被市場淘汰的失業人士就業,推動多元經濟發展,以及成立社會發展銀行。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認為,建議是長期的經濟措施,希望政府能微調現行的制度,從而改善現時自由市場的不足。

建議政務司長統籌十大基建

馮檢基指出,現時政府審批基建程序繁複,建議成立由政務司長領導的基建委員會,統籌各部門加快十大基建進度,並加快中小型基建的開展,完成前市政局留下的項目。民協認為,市建局應在現時經濟不景下加快收購舊區重建,以及盡快推動舊樓復修。

倡成立社會發展銀行

馮檢基又認為,銀行收緊對中小企借貸,令中小企出現困難,他建議政府注資成立銀行,或收購現有銀行,轉型為社會發展銀行,為中小企提供信貸服務。社企方面,馮檢基建議政府用5億元成立社企總公司,競投較大型的項目後,自行承接或分攤工作給小企業。他指出,現時超過七成的社企都未能自負盈虧,政府應評估現時的狀。

Monday, December 01, 2008

「家電下鄉」

家電下鄉擴大至14省市 (14:54)
2008年12月1日

內地宣布,從今日起將「家電下鄉」實施範圍擴大到14個省區市,並從明年2月1日起在全國全面推廣。

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昨日聯合宣布,擴有有關計劃,各地實施時間統一暫定為四年。

據測算,連續四年在全國農村對電視機、雪櫃、洗衣機、手機四類農民需求量大的產品實施「家電下鄉」,可實現家電下鄉產品銷售近4.8億台,累計可帶動消費9200億元。

財政部表示,實施這一政策的目標是用四年左右時間基本使農村主要家電產品擁有率達到城市2000年水平,使城鄉家電普及率差距由目前的近20年縮小到10年,同時優勢企業可基本形成以農村市場為導向的家電生產和流通體系。

(新浪財經)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

基金會出動中醫把脈
桑拿室即場免費驗愛滋

2008年12月1日

【明報專訊】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確診感染愛滋病固然不幸,但更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人懷疑染病卻不願面對。為有效接觸愛滋病高危群體,香港愛滋病基金會今年5月起,出動中醫師到同志活躍場所如桑拿浴場,提供把脈服務,檢查身體之餘,亦為高危人士提供免費病毒感染的快速測試,20分鐘內即知道結果。該組織於近半年為1113人測試,當中15人證實感染愛滋病病毒,其中一人是透過桑拿浴室的上述服務驗出。

衛生署新一季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及愛滋病統計數字顯示,今年4月至6月愛滋病感染人數(帶菌者,驗出呈陽性反應但未病發)共121人,確診為愛滋病的有15人,全港愛滋病感染人數累積個案至今達3822人,愛滋病患者共966人。

15帶菌者 14人經男性性接觸感染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高級項目主任李文偉說,性接觸是感染愛滋病的主要途徑,組織近年關注男性高危群體,在4月至10月已為1113人做病毒感染測試,當中15 人為帶菌者,其中14人是經男性同性性接觸感染(見下表),情令人關注,故不時到本地4間桑拿浴場宣傳預防愛滋病信息。為免公眾尷尬,故以中醫義工在休息室提供把脈服務,先跟客人傾談,若發覺對方有不安全性行為,會建議對方做免費快速測試。

「當知道自己『中招』後,感覺比以前完全不知道好。」37歲男同性戀者永龍(化名)10月光顧桑拿浴室,經快速測試驗出自己是愛滋病帶菌者,他原有一名關係穩定的伴侶,分手後才接受測試。永龍說﹕「平日跟伴侶親熱時都沒用安全套,我相信他,從不過問他曾否有不安全性行為,自己則沒有其他性伴侶,問題發生後我沒有怨誰,也不會告知前度,只建議他接受測試,但他有沒有做就不知道了。」永龍認為,知道帶菌後會更小心選擇伴侶,親熱時必會使用安全套,保障對方健康。

另一名愛滋病帶菌者家俊(化名)表示,去年健康轉差,到衛生署做愛滋病病毒感染測試,證實為帶菌者後,告知任職醫生的伴侶,無奈感情最終破裂,他說患病後獨自面對,十分難受,但經愛滋病基金會的成員關懷,令他重拾勇氣,積極面對。

環團助農村夫婦建沼氣池溫室

雲南農村夫婦靠環保脫貧
環團助建沼氣池溫室 收入增9倍

2008年12月1日
【明報專訊】維持生計與支持環保,往往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雲南麗江美泉村一對夫婦在環保組織資助及教育下,安裝可將糞便轉化為能源的沼氣池及使用太陽能,並築起溫室種植草莓、葡萄等高價水果,每年收入由4000元翻9倍至4萬元,既能實踐環保,又可提升生活質素,擺脫以往大量砍伐樹木作燃料、既破壞環境又貧窮的生活。

四人家庭 年耗3噸柴

雲南西北方現時尚有不少農戶透過砍伐樹木燒柴生火,總部設於美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籌募及業務推廣經理馬素惠表示,以一個一家四口的家庭計算,每年約需消耗3噸柴、砍伐平方6公里樹木,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協會10年前投入100萬美元在雲南西北開展一系列保育工作,包括資助居民改用沼氣池及太陽能,估計砍伐樹木的情已下降三至七成。

沼氣池糞便化能源

雲南麗江美泉村現時約有25戶農民,其中張成貴早於1997年已自設小型沼氣池生火,免卻斬柴的辛勞。他說:「以前每逢冬季,我與太太連續3個月每天斬柴10小時,辛苦極了﹗至5年前,得到大自然保護協會資助,安裝一個大型沼氣池生火煮食,又利用太陽能產生熱能後,生活舒適得多了。」張笑言,現時寓所四周都已變得綠色,以前全是光禿禿的。

張成貴夫婦獲資助10萬元設立能源設施,但資金對他們來說已不成問題,因為設施改善有效令兩人脫貧,原來3個種植大棚已變成7個溫室,並由種植玉米、小麥等低價的農作物改為草莓、葡萄,收入一年可達4萬元,張的鄰居亦紛紛仿效。

另一方面,麗江的旅遊業正日益興旺,協會已在麗江古城成立辦公室及展覽館,向旅客推廣環保概念,希望旅客前來遊覽的同時,兼顧保護生態環境。

麗江老君山其中一個山脈千胧山是當地著名景點之一,因石頭似胧殼而命名,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對外宣傳經理朱力表示,協會正與地方政府商討將老君山列為國家公園,盼能更完善地規劃成生態旅遊區,免受遊客破壞。

明報記者 蔡惠華
大自然保護協會
保護水陸生態

2008年12月1日
【明報專訊】大自然保護協會於1951年成立,總部設於美國,致力保護全球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陸地和水域。協會於1998年應邀到中國開展保育工作,並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合作策劃雲南西北面的保育措施。港龍航空04年推出「點滴獻環保」計劃,協助大自然保護協會,於每班航機落降前以信封收集旅客善款,至今已籌得 700萬港元,全數用於雲南的環保項目,籌款活動目前仍繼續進行。

首屆「港澳性文化節2008」

人體素描要三點不露 被轟侮辱
性文化節風波 藝術界不滿警方要求

2008年12月1日

【明報專訊】首屆「港澳性文化節2008」昨日在中環遮打花園正式開幕,參觀人數達8000。它一方面遭宗教人士批評,另一方面疑因警方干擾而要收緊尺度,像有團體原打算在密封帳篷內舉辦裸體人體素描供市民欣賞,但遭警方要求遮掩模特兒重要部位及禁止18歲以下人士內進,引起藝術界人士不滿,認為屬侮辱。該活動昨吸引了1500名市民排隊一小時參觀。

雖然性文化節受質疑,但有參與市民認為,香港有需要舉辦性文化節以增進市民性知識,及讓性小眾發聲。今次是本港第三屆「性文化節」,除了首次衝出香港與澳門合辦,亦是首次在室外公眾地方有裸體(寫生)藝術表演,故惹來公眾關注。

1500市民排隊一小時觀看

人體藝術協會昨在遮打花園帳篷內示範人體素描,安排兩名男女裸體模特兒供畫家素描和讓市民觀賞過程,兩名模特兒的重要部位都以膠布或布條遮蓋,擺出的姿勢亦盡量隱藏重要部位,帳篷外張貼有18歲以下人士不得參觀字句。協會負責人張湖指出,原本打算模特兒全裸,入場人士年齡亦不設限制,但自從性文化節遭傳媒報道後,警方要求跟各參展機構見面及了解活動詳情,最後要求模特兒須遮掩重要部位及不准未成年人士入場,但沒有解釋原因。

張湖認為警方此舉屬侮辱﹕「整個人體都是藝術品,要遮三點就不完美,有如大衛像的性器官被遮掩般荒謬!」他指若下年警方有同樣要求,便不會參展。張估計由昨午1時至5時半左右,約有1500人入場,有參觀者稱要排隊逾一小時。

警方昨回應時承認曾接觸主辦機構「了解活動詳情」,並對活動中有模特兒會全裸示範及是否准許18歲以下人士參觀「表示關注」。會面期間,主辦機構向警方指參與活動的模特兒不會全裸,主辦機構昨亦不容許18歲以下人士進入參觀。

市民﹕可讓公眾吸收冷門性知識

另外,由男性性工作者組成的「午夜藍」在現場提供按摩服務,吸引大批人圍觀。成員李俊偉說,他們派小冊子介紹性病的健康知識,內頁有感染性病陽具的圖片,遭警方要求套上膠袋或加上警告字眼。

洪先生與妻子及18歲女兒Vivian前來參觀性文化節,他認為這類活動值得舉辦,因可讓公眾吸收較冷門的性知識。對於帶同女兒前來,他不感到尷尬,「性知識應該從幼稚園開始教育!」何先生及秦小姐特意前來觀賞人體素描,他們認為人體素描是藝術,不一定要禁止未成年人士觀賞。性文化節由香港家計會及香港性教育會等主辦,本月4至7日會移師澳門舉行一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