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06

關注婦女權益會

團體質疑危機中心未合需要 (17:50)
2006年7月31日

政府準備設立綜合危機介入及支援中心處理各項家庭問題,但有團體質疑,中心未能提供一站式服務。

政府的綜合危機介入及支援中心,主要是協助受性暴力及家庭暴力受害人,但團體認為這個構思不可行,質疑難以同時為兩類性質不同的受害人提供服務,沒有針對不同受害人的需要,亦未能提供一站式適時適切的服務。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認為,政府將過往處理性暴力的一站式服務,推倒重來,令受害人成為另一項計劃的試驗品。

關注婦女權益會則批評,現時家庭暴力受害人的避靜中心宿位不足,要求當局加強這方面的服務。

Saturday, July 29, 2006

神託會助婦女轉職創業

神託會職能培訓
助婦女轉職創業

2006年7月29日

【明報專訊】Sonia有3名在學子女,丈夫月入萬多元,是家庭經濟支柱,她一直希望找到愜意的工作幫補家計。一天她看到社福機構的美容課程招生,燃起她「重操故業」的希望。完成美容培訓還不到一個月,她已找到4名客人,定期上門提供美容服務。現在她得到的不僅是每月4000元的收入,還有創業帶給她的喜悅和自信。

40歲的Sonia曾在美容院工作,後來美容院搬遷,她唯有另覓工作。「我曾應徵售貨員,但僱主認為我的年紀不適合。」她最終在一所便利店工作,但工作時間長,工資亦不高。今年6至7月,她邊工作邊修讀香港神託會的美容課程,重拾已丟下兩年的美容技巧,她在完成課程後辭職,斥資6000元購買美容儀器創業。「現在多了自信心,家人亦很開心,很支持我。」

香港神託會獲九龍崇德社撥款25萬元推出就業技能培訓課程,包括理髮、銷售服務、課餘託管、美容和食物到會,對象為30歲以上的失業或欲轉業的婦女,各課程名額約15人。該會在沙田的會址更設有模擬商舖,為學員提供實習和創業機會。新一期課程現正接受報名,詳情可致電2647 8816查詢。

Friday, July 28, 2006

康融服務有限公司

精神病康復者 合作社展新生
2006年7月28日

【明報專訊】由附屬扶康會的康融服務有限公司經營的醫院管理局職員合作社昨日開幕,合作社共聘請5名殘障人士,主要為精神病康復者,另設有10個培訓職位,訓練殘障人士待客之道、收銀、將貨物上架等。

職工之一、35歲的陳佩儀以前面對日復日的零售工作,每天上班至深夜,並且要承受公司每日最低營業額的壓力。這重重的「負擔」令她在97年患上精神病,患病後,她立即看醫生及服藥,經過幾年時間,近兩年終完全康復。

在扶康會的協助下,陳佩儀在職員合作社當店員,負責收錢、執拾貨架等。她很滿意現時的工作,上班兩個月,「人精神了又開心了﹗」她現時每月約有3000元薪酬,雖然只及從前的一半,但工作愉快,她不考慮到外面工作。

Monday, July 24, 2006

藝發局支持藝評工作做了多少

楊慧儀 ﹕請問主席藝術評論如何起步﹖
——由藝評網頁計劃說起

按﹕香港藝術發展局最近招標建立藝評網頁,備受爭議,早前更觸發一批藝評人與藝術工作者聯署杯葛;藝發局藝術評論組主席楊慧儀,最近終於就此開腔,撰文回應。

文﹕楊慧儀

7 月份,一些評論人對藝發局一個招標計劃提出了意見﹔事緣計劃公開邀請任何有興趣之藝術團體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建立網頁,每月就20個藝術項目(包括演出、展覽或其他)刊登評論各兩篇,為期1年,藝發局資助經費上限為$200,000。有些評論人認為經費太少,不足以支持計劃進行,進而質疑藝發局對支持藝術評論之方向及方法。如果有人說藝發局對藝評或香港藝術發展已提供足夠支持,藝發局功績彪炳,那肯定不是笑話就是謊話﹔藝發局由結構至運作問題多多,有內因亦有外因,有些先天,有些後天,後文再談﹔先說說藝發局對支持藝評的工作做了多少。

游擊戰
 藝發局自1995年成立開始,在業界推選給港督/特首委任的十個業界代表中便佔1席,可是大會轄下的藝術小組只有7個,為舞蹈、音樂、戲曲、戲劇、文學、視覺及媒體藝術(近年分為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2個小組),小組都有自己的錢囊,支持第一元藝術創作活動(primary act activities),而藝術評論、藝術行政及藝術教育只設業界代表,不設小組,3名代表參與大會事務或加入個別藝術小組。

 沒有評論、行政及教育小組不代表藝發局對這3類藝術活動不予支持,其他7個藝術小組資助的計劃或團體,就有一些以評論、行政或教育為重點或其中部分,支持個別藝術類型的評論、行政及教育工作,牽涉超過一種藝術形式的,則由「跨界別」(不是小組,只為臨時性的資助計劃評審小組)支持﹔例如2004至2005年度,以評論為主而分佈於各小組的計劃撥款約300萬,其他綜合性計劃中的評論活動部分所用的款項未計在內。

 可是,這絕不代表藝發局對評論、行政及教育3類活動就有了充分的支持,相反,把評論(先不說藝術行政及教育)分散於其他組別工作之內,便只能作零散的游擊戰,充當偶然之作,缺乏對培養藝術評論的整體規劃及遠見,零碎之作只能成就零碎之活動,對推動評論絕對說不上有任何可見的成績。

空錢囊小組
 2002 年開始,這情有了轉變﹔藝發局內部重組,在7個藝術組別之外加上評論、行政、教育3個小組,可是這3個小組仍然沒有各自的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形式,經過大會向民政局申請從體藝發展基金批撥一次過的計劃資助,然後公開招標,邀請藝團或藝術工作者遞交建議書接辦計劃。藝評小組(由藝術界推選之界別代表為主席,再邀請5至7位業界顧問組成)由2002年至今經過大會向民政局遞交了3次申請,催生了4個計劃。藝評小組沒有常年財政預算,只能以個別項目申請一次過撥款,產生了兩大問題﹕

 1.只能資助一次過小額計劃,仍然不能對培養評論作長遠規劃。

 2.藝術組別的建議,在送往大會審核之前,往往先分類送往「中層委員會」檢核,中層委員會包括「策略委員會」、「藝術推廣委員會」、「藝術支援委員會」及「資源拓展委員會」﹔多了一重關卡,好處是利於統籌及提防可能因組別之間缺乏溝通而引起之混亂,可是由於「中層委員會」各自又有本身職能(藝術推廣、資源拓展等),於是檢核藝術組別提出之計劃時,未必能以藝術組別原有的關注點為前提,反而對計劃提出推動「中層委員會」本身職能的其他建議供藝術組別重新考慮,可能沖淡了藝術組別對計劃原本的設計。假如小組開會討論後堅持原意,再上大會通過,這樣來來回回,時間拖得久,計劃的時效性往往大大減低。而這樣重重關卡的程序,對3 個沒有各自財政預算的界別影響最大,因為這本是它們唯一的財政來源,亦是唯一能有規劃地推動藝術評論、行政及教育的途徑。

吃窮飯
 過去1年多,局內不斷有聲音,強烈要求改變內部資源分配,讓3個界別有常年資金,加強對3個界別的推動工作。可是,這又談何容易﹔藝發局整體常年資源不變,要增加這3個界別的資源,即是要削減其他界別的資助。首先,這在大會難以通過,其他7個界別均有代表,都深深體會自己界別的困難,又怎肯同意削資﹖在情理上,現在哪個界別的資源都不足夠,試問能向、該向誰開刀﹖﹗

 回頭說受到爭議的評論網頁計劃。2005至2006年度藝發局在整體支出省下了一小筆錢,大會邀請各組別主席在有限時間內提出計劃,大會將盡快撥款處理。藝評小組過去4次邀請藝術界遞交的建議書中,有多個建議成立藝評網頁,都因缺乏資源而沒有獲批,因此把握這次機會,成功向大會要求支持。原意是進行一個試驗計劃,保證1年之內在固定的網頁內有持續性的藝評文章刊登,得到經驗,評估成效,才有實證通過大會爭取更長期的承擔及更好的條件,使計劃能夠發展下去。在藝發局的內部會議中,我及其他委員、同事均察覺到這計劃的條件緊絀,因此在邀請建議書上鼓勵以最低技術成本先建立最簡單的網頁,至於財政預算的細節及各項目支出的先後次序,則交由建議者作出提議,稿費固然也由建議者決定。此外,藝發局一向鼓勵承辦計劃者同時找尋局外資源,希望承辦計劃者還有空間調整財務。說實話,這計劃固然沒有能力支持一個五星級的網頁,但窮人總要吃窮飯,資源從來就不夠,也不能等夠了才做事,能做多少,只好先做多少。

幹一點實事
 可是,這絕不是說藝術界就該認窮嘆倒楣完事,這次事件的良好結果是一些藝評人採取了行動,對一直以來藝術資源短缺的情況強烈地表達了意見,突顯了藝發局在現有資源下,根本沒有足夠條件恰當地擔當起「藝術發展」的任務,而必須正視因外在條件而引起的內部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藝發局只握有一小部分公共資源,卻擔當重大任務,繁多的工作必須分工,於是造成複雜的內部結構,本來已少的資源更加分散。這情的外在因素要牽涉公共資源分配,以及政府、市民、市場對藝術的態度,這裏篇幅所限,將來有機會再另文討論。

  近來公布,將有另一個機構產生,管理10個接受常年資助的藝團,即是現有由藝發局批核3年資助的團體,將脫離與藝發局的關係。這裏有2個關鍵﹕

  1.新的機構是否能從藝發局及康文署的經驗學習,避免二者遇到及造成的問題﹖

  2.藝發局的資源是否相應減少,還是保留現有常年經費,而為3年資助以外的團體及工作者作出較有效的支援﹖假若如此,藝發局必須盡快作出內部調整,找出一個明確的工作方向,為這新方向爭取合理資源,才能夠在將來幹出一點實事。

明報 - 世紀版 2006年7月24日

Wednesday, July 05, 2006

綠色團體拯救深涌

綠色團體反發展
海陸空拯救深涌

2006年7月5日

【明報專訊】深涌是政府列為全港12個最具保育價值的地點之一,城規會下周五(14日)將審議該地點的發展審批地區草圖,深涌的命運到時可能會有定案。為了避免發展商的發展大計獲批,包括綠色力量在內的多個團體將於周日(9日)發起「拯救深涌、向地產商Say No﹗」行動,動員100名義工,以海、陸、空方式進行一日的生態記錄,然後提交城規會,要求修改草圖,保護生態。

有份發起行動的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該100名義工將分成4隊,負責記錄雀鳥、蜻蜓、蝴蝶、海洋及河流的生態,他將帶領其中一隊以潛水方式,拍下該處的水底生態,由專家鑑定,並即時標示於巨型地圖上,以示單日監察亦可發現豐富物種。這些資料亦會於下周五提交城規會。

另一發起團體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深涌的發展審批草圖不足以保護該處免受進一步破壞,該組織反對將約25%土地劃作農業用途,恐怕會被用作有限度填泥及使用殺蟲劑等破壞生態活動。

長春社也認為現有草圖不足以保護深涌生態,指該處是本港少數的淡水濕地之一,建議縮小鄉村式發展面積、將農業用途土地及燒烤地點改作綠化地帶等。

城規會下周審議發展草圖

城規會今年初公布深涌的發展審批草圖,然而環保團體與發展商的角力並未完結,發展商新鴻基亦有提出反對,指政府將其持有地皮劃作農業用途,有礙其發展權益。根據發展商的建議,要求將農業用途的地皮,轉為康樂及旅遊用途,以便進行低密度發展。本報昨日聯絡新鴻基,至截稿時仍未獲回覆。

深涌的發展草圖包括32.4公頃的土地,約2.6公頃劃作鄉村式發展,8.3公頃劃為農業用途,其餘為綠化地帶及自然保育區。政府於04年推出自然保育政策,列出包括深涌在內的12幅土地,邀請公私營合作方式進行發展及保育。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小童群益會擺擂台

小童群益會擺擂台群揪
成立70年 向貧童發擦鞋賣報牌

2006年7月5日

【明報專訊】一談起「小童群『揪』會」,不少人都會立即聯想到是「小童群益會」的暱稱,但究竟此名何來﹖「70年代時小朋友喜歡『隻揪』打交,故各中心都會配備拳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擂台,讓他們進來打,又可加入他們的圈子﹗」1958年起在群益會工作逾20年的主任鄧福猷(又稱鄧Sir),細說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法官警察宗教人士創立

康樂棋、乒乓球、《兒童樂園》及圖書館等,可謂小童群益會社區中心吸引兒童的必殺技,也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

眨眼間,小童群益會成立70周年,該會的成立源於1935年時社會蕭條,一個揹擦鞋箱幫人擦鞋的貧童,因無牌擦鞋而被控無業流浪,他在兒童法庭訴說自己的苦,結果一批法官、警務人員及宗教人士創立小童群益會,幫助貧苦兒童。

當年的小童群益會並非主力舉辦青少年活動,而是向兒童發出「擦鞋牌」、「賣報紙牌」等,以幫助街頭孩童的生計。50年代中,該會又製作麵條、派發牛奶,並教孩童織藤椅、車衣等,及後更於不少平房區及屋設立中心。

「當年不少孩童到中心報名參加活動﹗還記得有活動只餘一個名額時,看小童抱弟妹來報名,也會讓他們一起參加。」曾經在油塘、秀茂坪等中心任當主任、現年70歲的鄧Sir,回想起60及70年代,不少孩童要一邊要照顧弟妹、一邊到中心打波畫畫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我都是一手抱幾個月大的妹妹,一手打乒乓球,好穩陣,不會跌﹗」小時候常到西邊街小童群益會流連、現為兒科基金會董事的吳彥明醫生,懷緬小時候家貧,常到該會玩樂的歲月。

名人憶昔日玩樂歲月

其實,群益會孕育不少兒童,如現任中電常務董事阮蘇少媚,童年愛到中心看《兒童樂園》的智力遊戲,而藝人蔡子健童年鍾情會內的《世界大戰》及「Scrabble」(英文砌字)遊戲。

時代轉變,新一代兒童物質充裕,活動不外乎打機上網等。鄧Sir表示,無論50年前還是今天,最重要是透過活動,培育小朋友的責任感。

明報記者 曾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