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1

In Profile: 8 Organizations to Watch

This story originally appeared in our November 19, 2010 e-magazine. Click here to subscribe.

Beyond Profit and SEEP Network learned about many commendable social enterprises through our joint case study competition held from August to October. Read up on them below.

Wello: Walking Water
As we noted in our last issue, access to clean drinking water is a huge issue in most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Women, usually, have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get water for the entire family. Wello, has engineered a rolling water container that can hold more than five times what a traditional barrel can—up to 20 gallons. This would weigh 175 pounds, but the wheel design creates an effective weight of only 20 pounds. The company’s pilot will focus on Rajasthan, India, where 90% of the population is reliant on the disappearing ground water.

PEPY: Living by Learning
Short for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 Yourself,” PEPY has two arms: an NGO registered in the USA and Cambodia, and a tour operator providing education programs. The organization’s goal is to help rural communities improve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with a focus on education. Currently PEPY supports more than 1,700 families in 12 villages and 6 schools in rural Siem Reap. During it first four years, PEPY tours transformed from a volunteer-based tour company to one that provides a learning experience to participants.

GreenSoul Shoes: Soles for Kids
GreenSoul Shoes has a lofty goal: provide 1 million shoes to shoeless children in five years. To make that goal more challenging, the shoes are 100% recycled. Each pair of GreenSoul sandals is made from discarded, recycled tires with no glues, no sealers, and no stitching. Their “buy one, give one” policy ensures that even poor children will receive shoes. So far, the company has given away more than 1,000 pairs of sandals in the Philippines.

Sharan Craft Centre: A Knit Idea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economies in the newly formed countries tanked—unemployment remained at 50% in many countries for years. One of these countries was Armenia, where the brother-sister team of Aram Sharambeyan and Anush Sharambeyan started Sharan Craft Centre (SCC). Founded in 1993 with the goal of providing jobs, the for-profit company makes children’s sweaters and knit home accessories. Recently they started another business that makes and sells wooden furniture. Currently SCC provides jobs for more than 100 women and has provided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000 people. The company sells US$650,000 a year in textiles.

Odegard: Decorative Art
Odegard Carpets, started by Stephanie Odegard in 1987, has brought high style to the traditional hand-knotted rugs of Nepal. Stephani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the art of hand-knotted rugs on an assignment for the World Bank to study economic opportunities in Nepal. Now, years later, the rugs provide color and class to places such as the Getty Museum and Condé Nast publishing in New York City. The company has provided a boom in the industry in Nepal—in the 1990s, more than 1 million people wer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volved. The company has patented 324 unique designs and does more than USD$10m in sales every year.

Kambiri: Milking Jobs for the Poor
Kambiri was founded by local Christians as a response to the high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dependence on the Kakamega forest—the last remaining rain forest in Kenya. More than 52% of the residents in this area were below the poverty level and did not have access to jobs. In order to avoid the pitfalls of foreign-based organizations, Kambiri raised funds from local churches and communities. The enterprise now has 20 dairy cattle, which provide milk to local people, and provides the company with Ksh. 2,400,000 (US$31,257).

Santa Fe International Folk Art Market: Growing Art Business
This market takes place every July in Sante Fe, though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orks year-round to support folk artists worldwide. The market generally includes 130 artisans from more than 50 countries and does US$2m in sales over two and a half days. Each stall averages US$15,000 in sales, and participants keep 90% of that revenue. About 92% of the participating artisans live and wor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 not only does the market help support disappearing art forms but also helps provide livelihoods for the poor. Prior to each annual market, participants attend a two-and-a-half day business training to help boost their market sales and their business back home.

Cluster Pulse: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Communities
Cluster Pulse works to support micr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MSMEs) through a “cluster” format that creates groups of small entrepreneurs. The company has worked with more than 14,000 MSMEs and artisans in 82 clusters in 10 countries. The company has saved nearly US$20m. Cluster Pulse works extensively in India and has projects in energy, textiles, and engineering.

Images courtesy of Wello, PEPY and Greensoul Shoes.

青少年義工活動交流

港台青年交流體驗農村生活 (22:03)
香港30名學生義工今午抵達高雄市旗山社會福利中心,展開4天3夜交流活動,明天起進行農村、社區體驗。

據悉,高雄市也將選拔大專院校、高中學生義工明年訪問香港。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與香港青年協會、香港協和中學合作規劃辦裡「鄉村生活學習及民宿體驗」活動,籌備1年,今天成行。

香港學生義工由香港青年協會社工張嘉慈帶領,下午抵達旗山社會福利中心,與青少年義工活動交流,晚上住宿美濃區中正湖畔的民宿。

香港學生義工明天上午到美濃民俗村學習客家擂茶及紙傘製作,下午到美濃有機農場體驗農作,晚上到美濃義工家庭學習客家菜餚;2 日上午到美濃區吉東國小義務教學,下午到伊甸基金會旗山早期療育中心義務教學;3日遊墾丁國家公園。

社會局長期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推動兩地青年交流,除每年舉辦「兩岸四地優秀社工學生交流團」、「港台青年自助行交流」外,旗山青少年志工代表去年獲邀到香港出席全球社會工作論壇,也促成這次的交流。

為提供兩地青年更深度的文化認識與交流,香港與高雄共同規劃互訪行程,今年由市府社會局旗山社福中心青少年志工隊當主人。

(中央社)

大運會招募志願者

二千港人報名服務深大運會 (22:11)
2000多香港人報名參加大運會志願服務,最終選出800人,創下香港志願者參與內地大型活動的新紀錄。

大運會執行局副局長張志華表示,大運會賽會志願者招募工作從2010年1月啟動以來,海內外各界通過各種渠道踴躍報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共有85303人報名,遠超過賽會志願者需要的22000人。其中深圳以外的志願者共1785名,當中有800名將委託香港志願者協會招募。

張志華說:「現在報名參加的香港居民已超過2000人,在他們中間將選拔出800人,其中600人將承擔香港機場和香港入境口岸的志願服務,200人將在深圳參與賽場和小語種服務。」

(新華社)

Friday, April 29, 2011

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

團體擬抗議Prada上市 (16:35)
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下周一發超抗議活動,反對涉勞資糾紛的Prada在本港證券市場上市。

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表示,Prada在日本的分公司自前年起捲入一宗對女員工性別歧視、性騷擾及無理解僱的糾紛,更涉嫌強迫員工購買旗下產品。

他們表示,女事主Rina Bovrisse於2009年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起訴,去年也曾到聯合國在《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公約》的大會上作出控訴。迄今,案件仍未得到解決。

他們指出,Prada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正籌備今夏在本港招股上市。Prada在過去十年間曾數次申請上市,均以失敗告終。

女事主Rina與香港的勞工團體和婦女團體取得聯繫,他們對於這家國際知名的時裝品牌涉嫌觸犯性別歧視及無理解僱女員工的行為,深表驚訝及不滿。

他們要求Prada在香港上市前,有責任向香港公眾交代事件。他們計劃下周一到Prada 位於廣東道的分店抗議。

(即時新聞)

台灣營養基金會

十大危險小食鹽酥雞踞首 (12:32)
台灣康健雜誌今天公布10大危險小食,包括鹽酥雞、蔥油餅、鍋貼、肉圓、蚵仔麵線等都是量不大,但熱量超高的飲食。

康健雜誌與營養專家走訪台灣小食,公布10大危險小食,包括鹽酥雞、蔥油餅、鍋貼、大腸包小腸、滷肉飯、油炸臭豆腐、米糕、肉圓、蚵仔煎、蚵仔麵線、珍珠奶茶。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在記者會表示,尤其150克的鹽酥雞,約有585大卡(1大卡=1000卡路里),也相當於吃進了2大匙油,如果每天吃1份,1個月下來就會暴肥2公斤。另外,製作蔥油餅需要很多油,因此,通常四一塊蔥油餅,就有500大卡熱量。

上班族愛吃的鍋貼,方便又好吃,但吳映蓉說,10個鍋貼熱量超過700大卡,如果飯後再來杯珍珠奶茶,相當於又吃了1碗飯加2匙油。她說,這些危險小吃的特性都是體積看來很小,但卻是高熱量食物。

另外,這次也公布健康小食,包括米苔目湯、蔬菜類滷味、花生仁豆花、潤餅等。

吳映蓉說,危險小食並非完全不能吃,而是要聰明吃,例如到了夜市先挑選低熱量小食,像是燙煮的滷味,有菜有肉的潤餅等,最後再吃高熱量食物。

(中央社)

新工黨爭取年底出世

新工黨爭取年底出世
張超雄否認煲無米粥

【明報專訊】張超雄自去年10月退出公民黨後,一直盛傳佢拉攏李卓人、梁耀忠同何秀蘭等籌組新工黨,事隔半年,組黨之說仍然只聞樓梯響,不過張超雄早前同Emily講,新工黨並非「煲無米粥」,希望今年底成立。

聽聞已設60人籌委會

張超雄話最低工資立法後,令佢更覺得香港需要一個維護「打工仔」政黨,「我唔係想搵幾個有知名度人出,戙支旗就話組黨,而係希望有個有理念、有政綱政黨」。

Emily聽聞佢已經成立一個約60人籌備委員會,主要由工會同民間團體代表組成,但目前以個人身分加入先。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話到明,加唔加盟新工黨仍要等8月諮詢職工盟各屬會意見,強調組黨後仍會兼顧職工盟,所以鍋粥煲唔煲得成,都係未知數。

勞工界元老﹕好睇唔好食

不過,有勞工界元老就認為成立工黨係「好睇唔好食」,因為即使龐大如工聯會有成35萬會員,暫時都難以將會員轉化為選票,而工運中知名度最高李卓人,過往選舉都要大打告急牌,足以說明工會票唔夠「實」。

佢分析,如果真係要搞工黨,最佳時機係今年區議會選舉前,頭炮係派李卓人去選區議員,贏後再選明年立法會「超級區議員」,咁樣,佢新界西鐵票就可以過畀張超雄,令工黨議席增加。反之,新工黨區議會選舉後成立,選舉策略上作用就唔大喇。

拒盲人登機涉歧視

香港航空拒盲人登機涉歧視
莊陳有:沒按國際慣例尊重殘疾人權利

【明報專訊】失明人士朱閩前晚於香港機場乘搭「香港航空」飛往上海,被地勤職員以「盲人不能單獨坐飛機」為由阻止登機,朱閩報警、致電平機會及機管局後,香港航空終讓步安排他乘輪椅上機。失明人協進會質疑香港航空涉違反《殘疾歧視條例》。平機會指不時收到殘疾人被拒登機的投訴,認為部分航空公司做法不理想。香港航空昨晚未有回應事件。

平機會發言人表示,數月前收到另一宗投訴,3名坐輪椅者與6名友人外遊,在機場被某航空公司職員以「航班不能同一時間照顧多名輪椅者」為由,拒絕3人登機。事主向平機會投訴後,航空公司答應和解,翌日讓9人登機前往目的地。平機會指航空公司在沒有合理原因下拒絕殘疾人登機,可能違反《殘疾歧視條例》。

今次事件主角是35歲內地人朱閩,去年起來港於社企「黑暗中對話」擔任培訓導師,曾於美國讀書並多次外遊。他前晚乘搭9時20分的香港航空班機飛往上海,7時抵達機場辦理登記手續時,香港航空職員拒絕讓他登機。

「今年3月我乘香港航空,也有類似情,當時我要求出示條款,職員卻指條款『機密』,我反駁既然條款機密為何要乘客遵守?為何我買機票時不獲通知?最終那次職員讓我上機。」

要求坐輪椅上機

前晚地勤機員堅持不讓朱閩登機,他於是報警及致電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求助。莊陳有趕赴機場,並致電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平機會職員到場調解後,香港航空讓朱閩上機,條件是要坐輪椅。「我覺得很侮辱,明明我行得走得。」他說,其他航空公司都會讓失明人單獨上機,做法是派員扶盲人登機,不會要求坐輪椅。朱閩表示,再選乘香港航空因航班時間較合適。

莊陳有指出,朱閩將於5月9日乘香港航空回港,屆時會留意他在上海登機情。他批評,香港航空未有按國際慣例尊重殘疾人權利,反映香港航空職員訓練及認知不足,他已去信香港航空投訴,稍後亦會正式向平機會投訴。

明報記者 盧曼思

聖公會擬斥8億重建中環建築群

港中醫院遭聖公會收地
教會擬斥8億重建 入稟「逐客」

【明報專訊】聖公會2年前宣布斥資8億元,重建旗下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建築群,向聖公會租用地段的港中醫院亦須拆卸。惟雙方早前就租約問題纏訟,聖公會日前入稟高院下「逐客令」,指港中醫院遲遲拒絕遷出,要求對方交出地皮,並且賠償損失。

聖公會:希望醫院積極找地搬遷

聖公會教省辦事處秘書長管浩鳴牧師昨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入稟並非存有惡意,否則多年來不會以相宜租金出租予醫院,但聖公會希望定下限期讓醫院積極找地方搬遷,或提出實際方案讓聖公會考慮,以免無了期拖延影響重建。

他又強調重建絕不涉及任何地產商,一切資金由聖公會包辦,日後新建的兩幢大樓,一幢會作行政及醫療中心,另一幢則為住宅,供聖公會相關人士入住或租用。

原訴為中環下亞厘畢道1B號的業主香港聖公會基金,被告為港中醫院有限公司。根據港中醫院網頁,醫院已於該址經營數十年。原訴指出,最近一次雙方於2009年6月29日簽約,租約為期兩年,港中每月繳租26.29萬元,租約訂明租約生效9個月後,雙方可於3個月前通知要求終止租約。

去年通知終止租約 遲遲未搬

去年3月19日,原訴通知醫院要求提早終止租約,希望醫院於同年6月30日交吉,原訴並按應醫院要求,3月起將租金下調三分之二,只收醫院8.76萬元租金。惟原訴指醫院遲遲未搬,多番要求延期,至本月原訴拒絕收租,要求醫院即時交吉。原訴指醫院的拖延令其造成損失,尤其是多個月來少收的租金。

2009年香港聖公會教省宣布,將斥資7至8億元重建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建築群,計劃以非牟利為基礎,保留當中4幢包括會督府在內歷史建築物(始建於1841至1919年)。其餘多幢、包括港中醫院在內建築物會拆卸重建,改建兩幢樓高11至13層的綜合大樓,設施包括醫院及辦公室等。

【入稟編號:HCA734/11】

Thursday, April 28, 2011

香港新媒體協會

理念

我們深信:
# 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互聯網自由乃香港最重要核心價值之一。
# 維護資訊自由流通不受過濾或審查,才能保障言論自由。
# 提倡創新精神可使社會繼續進步向前。
# 反對一切形式之官僚,可使自由的人通過自由途徑獲得經濟回報。

成立

香港新媒體協會成立於2009年,為非牟利、政治中立專業團體,由一群新媒體從業員、 解決方案分析師、 程式員、市務人員、設計師、作家、 創作人、創業家等組成。

本會會員的專業均與新媒體有莫大關係,宗旨是為香港提供培訓新媒體項目管理才能,培育普羅社會對新媒體之接受及應用程度,發展新媒體商務及事業之機會,冀能締造及增強社會階梯之流動性,為香港社會長遠的發展作出貢獻。

連結

Google site
www.hkanm.org

數碼巷
youtube.com/user/thehkanm

容向懷: 藝術抗爭的誕生

藝術抗爭的誕生
2011年04月28日

各區相繼出現聲援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的塗鴉,警方指塗鴉屬違法行為,出動重案組參與調查,意圖檢控涉事者。

純粹以犯法與否來判斷對錯,實為極度狹隘的看法。因為當法律不再以人為本,便會失去其原有意義,尤其是在一個獨裁政府手上,法律很容易成為迫害異見者的工具。

有教育大眾功能

我們着眼於法律的同時,亦應該注意該塗鴉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塗鴉作為一種公共藝術,有其獨有的社會功能。它起源於紐約的貧民區,當地的年輕人在牆上噴上圖案或字句,有時內容牽涉政治及對社會的不滿。心理學家認為塗鴉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宣洩,當心中的怒氣得以紓緩,年輕人便不會把行動升級,轉為實行更嚴重的罪行。所以美國政府很聰明,對此,警察不會動輒把人檢控,反而順其自然,更把塗鴉創作容納於其文化之中,成為一幅獨特的社區風景。

近三十多年,世界各地出現一種「新類型公共藝術」( new genre public art),與傳統放置在公共空間的雕塑、裝置藝術所不同,它利用一切的形式,可以是有形(如繪畫),也可以是無形(如表演),主題皆與公共議題相關,作為藝術家對議題的一種意見表達與回應,同時含有一種開放性,與大眾互動。美國藝評家 Suzanne Lacy指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特性為:「以大眾利益為依歸,並隱含一種改變社會的想法。」

這種新類型公共藝術打破了藝術與公共生活的隔閡,把定義藝術的權力由傳統文藝機構,轉交至大眾手上,讓大眾可以自由參與、討論,其背後即含有「平等」的民主理念。

以此角度來看,艾未未塗鴉絕對是一種新類型公共藝術。塗鴉的內容並非傳播色情,也非鼓吹暴力。相反,它作為圖像符號,象徵了勇敢發聲、捍衞公義及為弱勢抱不平的普世價值,有着教育大眾的功能,使更多人關注艾未未「被失蹤」的事態,在本質上對社會整體利益有正面影響。中共和特區政府害怕的並不是塗鴉本身,而是背後的這些意識形態,及其可能引發的社會效應。
僅有的多元意見

在香港,艾未未塗鴉這類新類型公共藝術尤其應獲得重視,亦更不應將作者檢控。因為面對擁有武力的政權和漠視公義的社會主流,尚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去發聲,其實就是一種僅有的多元意見的平衡(即港人愛說的「持平」),縱使其選用了一種稍微激進的表達方式,對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是完全承受得起的。我們對此種弱勢的聲音理應予以尊重包容,而非將其消音,否則香港將會淪為一個「一言堂」式的單一性社會。

從報道中所見,塗鴉風格越來越多變,暗示有更多人走上街頭,用藝術來抗爭。現已由一個個人「行動」,變為一場「運動」。多得中共及特區政府,令新類型公共藝術終於在香港誕生。只要有勇氣,人人都是藝術家。

容向懷
自由撰稿人

美孚居民挑戰「屏風樓」

美孚居民獲批法援 挑戰「屏風樓」
【明報專訊】10多名美孚居民及殘疾人士爭取交通半費優惠聯席,昨日在政府賣地時示威,美孚居民更自製新世界發展股票代號「17」的牌,在場內三度舉起,高呼「地產霸權」,3次都被趕離場。美孚居民代表盧松昌表示,有居民申請法援提出司法覆核,已獲批准,將挑戰屋宇署批准發展商祥達興建「屏風樓」的決定。

3舉「偽17號牌」阻拍賣

賣地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10多名美孚居民分開3批,先後舉牌高呼「新世界地產霸權」、「新世界可恥、賣馬路起屏風樓」等,令拍賣數度中斷,他們最後均被請離場。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亦有舉牌,批評政府賣地屬「假供應」,形容拍賣結果以超高價成交,估計該地建成樓房後呎價達1.5萬元。

「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工作小組」的盧松昌指出,昨日致電法援署,得悉早前一名美孚居民申請法援已獲批,但未正式收到文件。至於發展商祥達入稟高院申請禁制令,並向居民索償140萬元及每月1.7萬元保安費一案,身為被告之一,他周五會到法庭抗辯。他表示,「任何擅闖地盤或阻止發展商進入地盤人士」也被列為被告,「即是不給予結集言論自由,若禁制令獲批,香港便玩完」。他指出,美孚居民5月1日會到旺角「周大福」集合發泄,要求與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對話。

殘疾人士示威 要求九巴予優惠

殘疾人士爭取交通半費優惠聯席昨日亦在場外示威,要求九巴大股東之一的新鴻基地產,督促九巴為傷殘人士提供半價優惠。召集人之一陳錦元稱,早前有九巴車廠變為地產項目發展,如荔枝角車廠變成曼克頓山等,相信新地收益不少。港鐵已實施傷殘人士優惠,希望巴士公司也一盡社會責任。

約50名聯席成員又上演街頭劇,批評運輸及房屋局和勞工及福利局在推動巴士半價優惠問題上,互相推卸責任。

領匯監察

領匯今年不加管理費
【明報專訊】領匯昨宣布,約4000名外判服務合約的清潔、保安、車場管理及維修職工,會與領匯聘用的員工一樣享有有薪休假及飯鐘,領匯目前有15個服務外判商,若有需要領匯將補足之間的差額。另外,領匯董事局同意凍結2011/12年度管理費,減輕商戶因最低工資帶來的影響。

領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王國龍未有透露上述措施涉及的金額。他表示,最低工資條例實施,領匯商戶的營運開支預計有不同程度的調升,小商戶對這方面尤其敏感,即使領匯今年度的管理開支會增加,但不會轉嫁至商戶身上。

領匯監察主席陳寶瑩形容凍結管理費是好事,不過商戶仍要面對調整租金、營業分成(即營業額一旦達到一定水平,便須向領匯上繳部分利潤)等壓力,希望領匯有其他寬減措施。

工會指3大學餐廳扣飯鐘錢

工會指3大學餐廳扣飯鐘錢
樓面稱被迫無薪落場

【明報專訊】尚有3天最低工資正式生效,本報向8間大專院校查詢其外判工人飯鐘及休息日會否計薪,部分院校回覆指仍未有定案。不過,職工盟接獲大學外判餐廳工友投訴,指浸大、中大及科大有外判餐廳為應對最低工資,扣減工友飯鐘錢、增設無償落場,更有外判商遣散工友,改以時薪聘人。

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組織幹事胡穗珊表示,近日接獲工友投訴,指浸會大學的聯福樓及聯福餐廳於5月1日起扣減員工工時2至2.5小時,改為落場時間,同時1小時飯鐘變為無薪,雖然員工月薪維持5750至6150元,但實際上工友每天上、下班時間不變,變相被剋扣約2548元工資。兼職員工亦被扣減工時,收入減少,約40名員工受影響。

樓面:落場2.5小時不足返家

96年起於聯福餐廳任職樓面的陳女士(化名)表示,朝10晚8工作,月薪6150元,15年來都未有加薪,最低工資實施後,公司要求她於下午2時至4時半落場,飯鐘錢亦被扣減。她說落場時間不足以往返家中休息,有感不便,她無奈說:「為份工,都要接受。」

浸大:規定承辦商遵守合約

聯福樓經理林永棠接受查詢時表示,所有員工薪酬高於時薪28元,酒樓一向設落場機制,更新合約亦予校方作參考。浸大發言人表示,校方確保最低工資實施後外判工薪酬均符合法例要求,並規定承辦商須遵守合約條款及呈交支薪證明文件。

胡穗珊指出,曾向其他院校工友了解,發現中大有外判餐廳要求工友簽約,同意飯鐘有薪變無薪,亦有時薪不足28元的工友被遣散,餐廳改聘時薪工友。科大有外判餐廳口頭表示有意扣減工友飯鐘錢。

本報曾於4月20日透過電郵向八大查詢外判工(包括保安、清潔及飯堂工友)休息日及飯鐘錢安排,直至昨晚為止,科大、城大、嶺大、浸大均表示未有定案,理大發言人要求記者直接向外判商查詢。

港大要求承辦商計飯鐘錢

港大發言人稱,已明確要求承辦商把飯鐘錢計算入工資。教院發言人表示,其外判保安員將保留有薪飯鐘及休息日,其他承辦商亦決定把飯鐘或休息日計薪。中大發言人則指出,校方已去信要求各承辦商在最低工資實施後,須遵照政府指引確保員工薪金符合法例要求。

明報記者 陳家俊

屯門婦女會港婦聯同一班底

屯門婦女會港婦聯同一班底
梁愛詩同任榮譽贊助人

【明報專訊】今次捲入送禮事件的兩個婦女會,不單關係密切,甚至猶如「雙胞胎」般,骨幹成員都是來自同一批人。翻查資料,屯門區婦女會與民建聯更是交情不菲,除正、副主席是民建聯區議員外,其榮譽贊助人更是建制派重量級人馬、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

民建聯區議員包辦正副主席

今次提供「超豪入會套餐」的屯門區婦女會,在1976年成立,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根據其網頁簡介,除了兩名正、副主席葉順興、陳秀雲來自民建聯外,婦女會的名譽顧問來頭更大,包括民建聯現任新界西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及張學明、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前灣仔區議會主席林貝聿嘉等。

屯門區婦女會聲稱子宮頸及大腸檢查的贊助,來自「另一個團體」香港婦聯。不過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兩個婦女會的骨幹成員有不少重疊,包括主席都是同一人葉順興,屯門區婦女會副主席陳秀雲則是香港婦聯秘書長。而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更同時擔任兩個會的榮譽贊助人。

屯門區婦女會職員曾經點名提及4個名媛,有份贊助4000元的大腸檢查費用,包括廖創興家族成員廖湯慧靄、九巴雷氏家族雷羅慧洪、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夫人郭秀萍及黃許珮冰,當中雷太及廖太同時是香港婦聯的永遠榮譽顧問;至於子宮頸檢查,亦是申請婦聯的「子宮頸檢查」優惠計劃,同樣由廖太贊助。

民建聯議員辦助派5000元數
資助驗腸免費剪髮 當事人:提供福利非為選舉

【明報專訊】今、明兩年將分別舉行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有市民發現政黨大灑金錢,向街坊「密密送」的情愈見嚴重。近日有屯門街坊收到「屯門區婦女會」的宣傳單張,市民只要花費約50元入會費,便可享用估計總值逾5000元的服務,包括4500元大腸檢查資助、免費剪髮睇中醫等「貼心服務」。本報翻查該會架構,發現其正、副主席均是民建聯現任屯門區議員,本報記者偵查發現,入會手續可在議員辦事處進行,宣傳單張更指可替入會者做選民登記。

屯門區婦女會6優惠攬會員

「屯門區婦女會現加開兆康西北服務處,為居民提供優質的社會綜合服務。」近日有屯門居民在街頭收到一份宣傳單張,呼籲街坊加入「新開張」的婦女會,普通會員入會費為50元,長者及學生則分別為10元及20元;不過,單張列出的6項「會員優惠」才最「吸引眼球」,包括可獲資助4000元做大腸檢查、80元做子宮頸檢查、免費拍攝證件相、剪髮及中醫義診、推拿等。記者假扮街坊致電查詢,職員進一步解釋,婦女會會先資助500元給街坊做大腸初步檢查,若發現需要進一步檢驗,則可憑醫生紙申領4000元資助,即一共資助4500元。若加上其他優惠,這個婦女會的「入會獎賞」估算總值超過5000元,換言之屯門街坊付出50元,便可以取得近100倍的獎賞。

香港婦聯贊助4500元驗腸

當中4500元的大腸檢查所費不菲,記者本周一以街坊身分,向婦女會職員查詢資金從可而來,一名女職員原先表示是「取得政府資助」,但市民不得直接向政府申請,而「必須透過婦女會申請」。記者隨後向醫管局及衛生署查詢,兩個部門均表示沒有資助該會提供任何大腸檢查。

於是,記者昨日再以街坊身分追問,對方即改口說是「申請了坊間基金」,再三追問下,才透露是取得另一個慈善團體、香港婦聯的贊助。不過記者翻查這兩個團體的架構,發現主事人都是同一批人,屯門區婦女會的正、副主席,分別為葉順興及陳秀雲,兩人同為民建聯現任屯門區議員;無巧不成話,葉順興亦是婦聯主席,陳秀雲則是婦聯秘書長(見另稿)。

議員落足嘴頭 辦事處代辦入會

記者於是再到陳秀雲位於屯門寶田的議員辦事處,發現該處張貼了不少屯門婦女會的宣傳單張,由於當時陳秀雲亦在場,她即時辦事處職員拿出簡介及活動單張,「落足嘴頭」叫記者入會。「你可以在這裏交表入會,我是(屯門區婦女會)副主席,你現在入會就有優惠!」

記者假意想申請子宮頸檢查資助,陳秀雲知悉後即時表示要先成為會員,並說為免麻煩,可在她的辦事處直接填表,日後申請到的資助,亦可憑收據到其辦事處領取。她隨後又向記者展示其他入會優惠,如可獲迪士尼樂園及海洋公園的優惠門票等。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標榜服務婦女、長者的組織,卻同時在宣傳單張上表明可代為登記做選民。有政黨中人質疑,屯門婦女會提供「大堆頭」優惠,又替選民做登記,是藉此蒐集選民資料,為日後選舉鋪路。

主席葉順興﹕沒指示做選民登記

屯門區婦女會主席兼民建聯區議員葉順興回應本報查詢時解釋,屯門區婦女會過去3年一直有提供推動婦女體檢的計劃,並非選舉年才這樣做。「我沒有叫他們(婦女會)做選民登記,我亦都不清楚有這樣做,但婦女會提供的服務是長年累月的。」她續說,陳秀雲是婦女會副主席,協助婦女會舉辦活動,故在議員辦事處張貼宣傳單張不足為奇。陳秀雲則在截稿前未有回覆。

學者﹕不少政黨疑走法律罅

對於婦女會的行為會否構成賄選,本身是資深大律師的湯家驊認為,由於涉事人並未宣布參選,又沒有呼籲選民投票給他們,現階段難以證明是賄選。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則認為,目前不少政黨都會透過非牟利機構作為平台,向選民提供好處,有走「法律罅」之嫌。

選舉事務處回應指出,根據《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11條,任何藉提供、索取或接受利益以影響某人的投票選擇的行為,均受禁止。選舉事務處如接獲有關投訴,若有需要會將個案轉交有關的執法機關跟進。

明報記者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團體反對丙崗建豪宅

丙崗申建豪宅 團體斥濕地
【明報專訊】有財團計劃在上水丙崗發展大型住宅項目,遭多個環保團體反對,早前修訂計劃,縮減發展規模,再提交城規會審議。新界東北關注組趁昨日向城規會提交意見的最後限期,在社交網站設立群組,呼籲網民提出意見,向鄉郊農業豪宅化說不。規劃署表示,該項目暫安排於6月17日的城規會會議聽取申述意見。

指農地擁高度生態價值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丙崗是目前本港少數仍有人耕種的大片農地,附近是政府的大隴農場,規模雖不及塱原,卻是買少見少的淡水濕地,擁有高度生態價值,例如有逾百種雀鳥出沒,蝴蝶和蜻蜓品種豐富,應加強保育,若獲批發展成住宅項目,甚為可惜。

聯冠發展早前向城規會申請,把丙崗一幅較維園略大的20.9公頃農地,改為綜合發展區,發展洋房項目,遭環保團體反對,後來修改發展方案,把興建單位數目減少13%,由212幢減至184幢,仍遭環保團體反對,指該處一帶物種豐富,錄得逾150種雀鳥出沒。

新界東北關注組於社交網站facebook設立「反對丙崗鄉郊農業帶豪宅化」群組,呼籲網民向城規會提交意見,指發展項目會破壞鄉郊環境,數十戶非原居民會因此被逼遷。該組織表示,新界鄉郊應以融合社區及環境的經濟活動為持續發展方向,不應為了賺取短線利益,容許破壞現有環境。

Tuesday, April 26, 2011

2011中國慈善藍皮書

2011中國慈善藍皮書:
去年慈善捐贈總額達700億元

2011年04月26日 11:55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國社科院今天發佈了2011中國慈善藍皮書,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國慈善實業有哪些發展,詳細情況連線中央臺的記者王宇。

記者:在過去一年裏,中國慈善事業無論是政策法規建設,慈善組織的培育發展,慈善捐贈的數量,社會慈善意識,還是專業人才培養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標誌著中國慈善事業已經邁進了穩步發展的軌道。

在慈善捐贈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我國的社會慈善捐贈總額達到了700億元,比2009年542億元有大幅度增長,彩票發行籌集的公益金達到489 億元,兩項合計是1189億元。2010年中國慈善組織增幅明顯,尤其是非公募基金會的增幅比較大,已經與公募基金會數量基本相當。

在過去一年裏面,還有一些社會輿論比較關注的慈善事件將一些名人、不同的觀點推上風口浪尖。比如陳游標高調發放紅包,還有章子怡等明星被牽出捐款門事件,再度引發明星慈善的信任危機以及對慈善監管資訊公開制度的質疑。而去年9月舉辦的巴比慈善晚宴,更是引發了對中國慈善的理性思考。同時,對於玉樹地震捐款匯繳的通知,讓社會輿論和慈善組織再次對如何確定政府在慈善捐贈中的角色發生了爭議和思考。

過去一年,慈善捐贈總額不僅有較大幅度上升,而且公民捐贈的熱情高漲。尤其是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比如網路、微博、電話捐贈等等,打開了普通民眾捐贈的善路,改觀了中國公民捐贈善路不通的問題,捐贈格局正走向均衡化。均衡化當中,國營企業的捐贈總量依然佔據重要位置,過去一年110家中央國企發生了對外捐贈支出,累計將近42億元。其中神華集團捐款最多10億元,中石油、中國電信、南方電網,中國海油捐款都超過了2億。

但是儘管有數十家央企、國企都進行了過億的鉅額捐贈,但是捐贈的數額佔他們利潤的份額仍然不是很高。民營企業方面,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毫不示弱,在全年捐贈過億的36筆當中,民營企業的數量佔到了一半,首次出現了國企與民企旗鼓相當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2011慈善蓝皮书》发布会
http://vnetcj.jrj.com.cn/2011/04/2614359826301.shtml

綠色和平反核電話亭

綠色和平設反核電話亭 (11:55)
綠色和平在中環設置木製反核電話亭,呼籲市民致電環境局長,表達反對核電的的意見。

綠色和平約10名成員,在中環娛樂行附近派發傳單,印有環境局官員的電話,要求市民致電他們,反映對核電的憂慮,並要求擱置增加輸入核電計劃。

(即時新聞)

香港護士協會

護協要求改善護士待遇 (12:43)
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顯示,公立醫院夜更護士與病人比例達1比22至24,較國際標準1比4至6為高。

護士協會在今年2至3月期間,以以問卷形式訪問3500多名護士,受訪護士認為,急症內科的工作量和壓力最大,其次是深切治療部和兒科。

調查亦指出,大部分護士均感到工作不開心及缺乏滿足感。護協建議,醫管局要從薪酬待遇、培訓及管理等多方面改善護士情況。

(即時新聞)

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工作小組

美孚居民明賣地踩場
向新世界祥達開戰

【明報專訊】發展商祥達早前入稟控告美孚新居民,指摘他們阻撓工程,居民正醞釀反擊。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昨日聲言,未來一周將與地產商新世界和祥達「三度開戰」,頭炮是明天到拍賣紅磡高山道豪宅地皮的賣地會場「踩場」,向新世界示威,五一黃金周亦會再度召集居民「逛周大福」。

官司周五開審 潘熙代表出庭

工作小組計劃,明天到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的賣地會場示威,向新世界表達不滿,示威者將在場叫喊口號,但預料最終會被請離場。至於祥達控告小業主的官司,本周五將開審,工作小組已請來何俊仁律師行的事務律師文浩正,以及多次協助小市民打官司的大律師潘熙代表出庭。當日有份「街」阻礙工程的美孚居民梁以文認為,祥達發展控告他們阻礙工程,但美孚居民月初「街」示威當日是星期天,發展商根本不能進行工程,他們不可能阻礙發展商動工。

不過,一旦法庭判祥達發展勝訴,居民不單不可阻止祥達開工,更要賠償逾140萬元,被告之一、該區公民黨區議員王德全指出,現階段未有下一步對策,但若被入罪,不排除會上訴。

五一「幫襯」周大福

除了打官司和「踩場」,工作小組將再號召美孚居民,在下周日五一勞動節當天,下午2時到旺角登打士街「幫襯」周大福金舖,再度向新世界示威。

至於工作小組早前聲言要透過司法覆核,推翻屋宇署批准祥達興建「屏風樓」的決定,工作小組召集人葉少舟表示,現尚待完成法援的申請手續,預料未來一兩周有結果,屆時會正式入稟,預料案件3個月內提堂。

藝發局助尋良心業主

藝發局助尋良心業主
【明報專訊】政府沒有支持創意產業的具體政策,藝術工作者紛進駐廉租工廈自救,Loft Stage主理人謝健民透露,香港藝術發展局正協助他們尋找「良心業主」,提供幾層工廈單位,以平租金租給有需要的藝術工作者,成為「良心業主」的良好示範。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又建議政府將空置校舍交給藝術組織管理,分租給藝術家。

測量師﹕工廈炒風無關活化

對於炒家入場致工廈租金急升,資深產業測量師彭兆基認為,炒風主要來自資金追逐資產,只有小部分和活化工廈政策相關。他解釋,由於住宅和商廈的價錢已去到較高水位,工廈價錢相對落後大市,且租金回報較有吸引力,資金流向工廈是正常市場行為。

不過,租用火炭工廈的視覺藝術家李傑形容,自從去年政府實施活化工廈政策後,開始有發展商派人主動拍門、寄信詢問是否有意出售工廈單位。

針對租金急升問題,工廈藝術家關注組提出4項建議,分別是︰1)政府提供稅務優惠,鼓勵良心業主成立基金會協助他們租用工廈;2)政府利用空置校舍分租給他們;3)政府撥地發展藝術村;4)放寬工廈土地用途和消防要求。

環團促港鐵大圍站項目減幢減高

港鐵大圍站項目
環團促減幢減高

【明報專訊】港鐵計劃於大圍站上蓋興建8幢樓高逾40層的住宅,環保觸覺要求港鐵減低發展密度,包括將原本計劃興建的8幢樓宇,減至6幢,並降低樓宇高度,避免加劇區內的屏風效應。

環保觸覺自行委託測量師,評估部分兩鐵合併時涉及的前九鐵上蓋物業項目,結果指其中柯士甸站及車公廟站項目,港鐵預計可獲利85億元;兩鐵當年合併時,包括該2項目在內的4個前九鐵物業,估值只為20.54億元,今次2個項目預計利潤,是當年4項目估值的3倍。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認為,港鐵發展大圍站上蓋時不應賺到盡,因此提出新方案,包括將原本計劃興建的8幢樓宇,減至6幢,並由樓高41至49層,減至一律39層,住宅樓面面積縮減36%。至於零售樓面面積及私家車位數目,分別減少五及七成。

港鐵大圍車廠上蓋的名城及盛薈,是區內新建成的豪宅,一共有12幢大廈。譚凱邦認為環,該兩項目的樓宇一字排開,影響區內景觀及通風,若再於旁邊興建8幢樓宇,擔心加劇屏風效應,因此建議縮減2幢,令項目中間形成一條通風廊。

2010润益年度十大公益组织

2010润益年度十大公益组织
润益工作室 2011-04-06 14:16

“勇气 价值 创新”——2010润益年度公益榜样
制作:润益工作室
http://www.51gongyi.org/space.php?uid=887&do=thread&id=8540

2010年,在喧哗与骚动、宏大叙事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以微博为首的“微”。从微博,到微公益,再到微民,一个个与具体的个人有关的微小的善念、诉求最终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得到了回应、放大,获得了原本不可企及的“胜利”。这“胜利”虽然卑微、艰辛,但它坚韧、庞大,以不可消灭、此起彼伏的姿态始终坚持对生活的希望。

2010年,“润益年度公益榜样”筹划再次出榜的时候,注定继续忐忑。唯一的不同是,经过李华芳、姬十三、任君恒、善养浩然之气、邱大立、张浩而、冯永锋、霍庆川(排名不分先后)的指点,这份榜单开始尝试给出明确的上榜理由,也开始着手更详细的规则和标准。

诚如“2009润益年度公益榜样”发榜词所言,我们通过“2010润益年度公益榜样”再次向2010年为中国公益、慈善业做出贡献的前辈、朋友致敬!我们明年再见!

特别感谢2010润益年度公益榜样评审专家组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李华芳、姬十三、任君恒、善养浩然之气、邱大立、张浩而、冯永锋、霍庆川;

特别感谢2010润益年度公益榜样志愿者(排名不分先后):千江月、夕木、常征;

润益工作室
2011年3月


年度公益表情:微物之神
是微民之微,是实在之物,是信念之神。微民时代,从线上到线下,从偏僻一隅到中心广场,微民的血脉与时代的宏大叙事暗合呼应,以涓涓细流,成澎湃民意。微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微物之神,是对脚下这一片土地扎实的垦作,是对信念的星空始终的坚守。

年度公益组织(10个):
1、 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的发展之快、之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原本由兴趣聚合在一起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姬十三卓有成效的领导,已经超越原本的纯粹公益爱好,成为一种蕴含国民精神重塑可能的领袖型组织。风投的介入和科学松鼠会的相对独立,则显示了姬十三等领导者的平衡智慧。

2、 NPI
NPI 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组织孵化组织。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的NPI,均成为当地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心。NPI除了孵化一批有潜力的草根组织,更通过系统培训促进了更多初入公益慈善行业的新鲜血液快速了解行业现状。NPI在政府和民间的良好的平衡能力,也值得诸多草根机构借鉴。

3、 社区参与行动
社区参与行动作为专注城市社区建设的公益组织,除具体的项目运作之外,还进行相关的专业人员培训。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对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有着英国社区文化背景的社区参与行动,将是这一摸索阶段的重要代表。

4、 乐施会
乐施会对扶贫领域的长期关注,及其对大规模灾害的快速反应,都表现出一个成熟组织的应有水准。作为一家境外组织,乐施会在香港通过与政府、公众人物的合作,推动全面参与募款的形式,以及通过就社会热点话题与大型门户网站合作进行传播的尝试,都使乐施会较好地保持了组织的正面形象,维持了组织知名度。乐施会在大陆对扶贫领域的专注,及与政府等管理部门的积极沟通,有效减少了产生误解的几率,保证了在大陆项目的持续进展。

5、 中外对话
中外对话以中英双语向中国及世界提供与环境有关的资讯。中外对话的全球视野、沟通使命,使这一网站所发布的信息均有相当的质量保障,并因此吸引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从业者成为其读者、作者。中外对话中允、务实的姿态,并没有消减其监督、行动的锋芒,反而因此呈现出极为微妙的策略艺术,值得借鉴。

6、 鹤童
鹤童几乎是中国最著名的民间养老公益性机构。目前,鹤童已经进入智力输出阶段,通过养老人才培训等方式,全面推动中国养老产业及养老事业的发展。鹤童及以其为代表的民间养老机构长期探索的结果,将为中国日渐严峻的养老事业的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持。鹤童及其他民间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将是中国养老产业及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7、 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助学项目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并非单纯地知识性扶助,更在于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培植。这种带有乡村实验性质的公益活动,并不急于扩张,而是努力切实做好每一个站点,其中的抱负显然不同于那些纯粹的图书捐赠组织。立人乡村图书馆和SOHO中国基金会发起的美德教育同为致力于人心的公益性教育类公益项目,他们同样孤独,同样发人深思。

8、 乐创益
乐创益因为与城市画报的渊源,自创立即贴上创意、时尚、潮流的标签。随着乐创益的不断发展,目前乐创益已经开发出相对完备的公平贸易操作体系,并有相对明确的品牌形象定位,其项目落地点简HAUS渐成青年潮流文化新地标。在NGO全面上淘宝网的时代,乐创益在公益产品商业化方面的尝试值得关注。

9、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积累性数据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监督力量。马军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使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诸多行动均能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进而成为社会热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实地调查和传播、行动方面的实践,以其稳健、积极的作风,令人对中国本土环保组织的水准提升持乐观态度。

10、 瓷娃娃关怀协会
瓷娃娃关怀协会善于运营各种社会和媒体力量,推动其项目进展,更获得公众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瓷娃娃关怀协会,是中国国内以单一特别群体为关注对象的公益、慈善组织的典型代表。未来,中国将出现更多更专业、专注的类型公益、慈善组织,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切实从相关群体内部需求出发推动相关群体权益的保障和改善。

年度勇气公益组织: 立人乡村图书馆

年度价值公益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年度创新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

Monday, April 25, 2011

北京地下基督教「守望教會」

北京地下教會聚會又遭驅散
【明報專訊】北京地下基督教會「守望教會」昨日早晨在復活節進行的戶外聚會,警方再次進行驅散。這是該教會連續第三個星期天舉行戶外集會並遭到驅散,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稱,至少34人被帶走。

BBC中文網稱,警方星期天(4月24日)一早就在教友們聚會的中關村某廣場處戒備,把教友逮捕後送上巴士載走。而中關村所在的北京海淀區公安分局則拒絕評論事件。

據對華援助協會透露,昨日現場至少有34人被帶走,而包括牧師金天明在內的教會所有管理人員及多達500名的信徒也被軟禁家中。守望教會有1000名信眾,是北京主要的基督教地下「家庭教會」。

佛教慈濟基金會

證嚴法師創立 47國設分支
【明報專訊】佛教慈濟基金會是台灣慈善團體,由證嚴法師於1966年創立,是台灣具規模的慈善團體,其創辦人證嚴法師近日就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今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慈濟基金會官方網頁稱,該會在47國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曾援助71個國家或地區。該會1993年在港成立分會,舉辦環保回收、定期探訪醫院和療養院等活動。

受助者斥慈濟誇大援助宣傳
【明報專訊】大埔沙埔仔去年7月發生嚴重水災,不同慈善團體到災區賑災,但當中有團體涉嫌「作大」,利用災民個案宣傳。沙埔仔災民劉太早前向本報投訴,指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年初帶同鳳凰衛視攝製隊,拍攝該會到她家中探訪,向她聲稱片段不會公開播放,但最後片段不單止在鳳凰衛視全國播映,內容更有誇大之嫌,「如果一早知道會在電視播出,我一定拒絕拍攝,這根本就是欺騙!」有關方面承認疏忽,並向劉太道歉。

慈濟拍攝隊認疏忽致歉

目前無具體法例規管慈善團體的宣傳工作,有議員認為政府日後制訂慈善法時有需要改善,否則市民可能會被慈善團體提供的不實資訊或表面工夫誤導(見另稿)。

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下稱慈濟)回應本報查詢時承認,劉太在訪問當天曾表示不希望樣貌曝光,鳳凰衛視當時答應會在其樣貌「打格仔」。慈濟會稱,劉太後來同意片段「打格仔」後,可在鳳凰衛視播放。節目後來未經「打格仔」出街,節目製作單位已致函劉太道歉,而慈濟會義工亦已親自向劉太道歉。負責製作節目的鳳凰衛視外判公司「神州電視有限公司」上月致函劉太,承認因「技術原因」未能滿足劉太的要求,就事件致歉,而鳳凰衛視網站「鳳凰網」上亦刪除了片段。

探訪片違諾沒打格播全國

劉太的投訴除了有關節目有否「打格仔」,亦涉及節目內容涉嫌誇大。劉太說,去年7月發生意外後,多間慈善機構曾協助她,包括慈濟。到今年初,慈濟會忽然來電,稱翌日會到她家探訪,鳳凰衛視攝製隊會隨行採訪,她即時表明不欲出鏡,對方回應稱她毋須出鏡,故她未有拒絕。翌日早上,攝製隊與慈濟職員到訪,劉太當時再次表明不想「上電視」,慈濟職員強調拍攝片段只供內部觀看,不會在電視播放。

稱隔周補習 被指「做戲」

不過,劉太2月初趁農曆新年返內地探親時,赫見該片段在鳳凰衛視頻道的《走讀大中華》節目播映,該集節目介紹慈濟的慈善服務,節目中除了沒有為她和女兒「打格仔」,劉太更指當中內容誇大,如片段聲稱慈濟會義工每隔一星期就會為其兩名年幼女兒補習英文,鏡頭拍攝義工指導女兒功課,「根本那天是在鏡頭面前做戲!」義工在片段中說留下一盒英語錄音帶給女兒練習,但記者發現錄音帶中並無錄音。

另外,片段又稱慈濟會曾協助她和女兒辦理來港的單程證(劉的丈夫為港人,但因癌病已逝世,劉太與女兒持雙程證),但其實並無此事;慈濟會則回應稱,過去曾替劉太女兒補習5次,並曾協助劉太辦證(見圖)。

被人幫羞家 「怕子女被取笑」

劉太感到被慈濟會矇騙,斥該會未經她的同意就利用她宣傳,「如果一早知道會在電視播出,我一定拒絕拍攝,這根本就是欺騙!他們是假好心,真心幫人就不會利用人!這啖氣我吞不下!」劉太說,節目在內地播出後,她受到不少親友的閒言閒語,承受極大困擾,「最怕子女被人取笑,鄉下與香港不同,在內地要人幫是羞家的事」。

明報記者 屈俊樂

慈善團體宣傳無王管

慈善團體宣傳無王管
議員促慈善法加規限

【明報專訊】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黃成智稱,現時並無機制監管慈善團體的宣傳工作,有必要將之納入監管,否則市民可能會被慈善團體提供的不實資訊或表面工夫誤導,誤以為該團體做得好而捐錢。他認為政府應在即將推出的《慈善法》諮詢文件,加入慈善團體宣傳的規管。

社聯:倘規管宣傳 增行政負擔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海偉表示,現時無機制審查慈善團體的宣傳內容是否真確,主要靠它們自律。但他認為除非宣傳失實情嚴重,令市民對慈善機構失去信心,否則暫時毋須設立審查機制,「大多數慈善機構均很自律,『呃錢』、『報大數』的情並不嚴重,而且市民普遍仍信任慈善機構」。

蔡海偉說,若設立機制規管宣傳工作,會增加機構的行政負擔,機構一般亦不希望被政府「綁手綁腳」,「服務人數有否『報大數』?內容有否虛假失實?若所有內容均要經過審核,機構要花很多工夫才能滿足其要求」。至於有慈善機構被指未經受助者同意,擅將其片段在電視播出,蔡說慈善機構應尊重受助者,並應清楚向受助者解釋他們有權拒絕拍攝。

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專責小組擬立法全面規管慈善團體,並建議參考英國的《慈善法》,成立慈善事務公署,諮詢文件將於年中推出。英國的慈善事務公署除負責審批團體能否成為註冊的慈善機構外,亦有權調查行為不當的慈善團體,以及監管慈善團體的籌款工作。

「長者屋」樂頤居

房協長者屋 管理費加至每呎3元
【明報專訊】位於將軍澳坑口的房協「長者屋」樂頤居,受最低工資及通脹影響,6月起加管理費5%,平均每呎管理費達3元豪宅水平。一眾長者租戶對加費極為不滿,直斥管理費為全港之冠,「要知道這裏是長者屋,我們無入息,又不是大老闆,咁加法(管理費)係咪唔合理?」

房協以「居住權」為概念推行「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先後於2003及2004年推出將軍澳樂頤居及牛頭角彩頤居,以終身租住形式向長者出租單位,長者繳付一筆租住權費後,即可入住至去世,只需支付管理費;惟由於長者屋較一般屋苑有較多護理設施,如按摩池等涉較高支出,導致管理費不菲。

指最低工資下 營運現赤字

樂頤居管理服務中心上周向租戶發通告,表示由於最低工資下月生效,加上通脹持續,預料下年度保安及清潔服務的營運成本上調及出現赤字,故決定6月起增加管理費5%,以抵消開支。實用面積約269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由786元增至825元;實用面積約398平方呎的一房單位,由1166元增至1224元,即每平方呎管理費達3元。

負責管理的基督教靈實協會回應本報記者稱,增加管理費由房協負責。房協發言人表示,樂頤居對上一次加管理費為2007年,加幅3%,相隔4年因通脹影響,故在6月起加費5%。至於位於牛頭角彩頤居,則於5月起增加管理費5%,是入伙7年來首次加費。居於樂頤居7年的張伯批評:「我們的管理費應該係全港最貴,住豪宅都唔使咁貴!」張伯慨嘆,現時依賴積蓄支持生活費,平日已節衣足食,難以再從其他開支節省。

區議員批加幅大加費密

另一租戶蔡婆婆一聽到管理費加價,即時大嘆:「嘩!真係貴啊!」她住的開放式269呎小單位,將增加40元管理費,至825元。她說:「加少少就話無得講,但我斗零入息都無。」

西貢區議員方國珊批評,樂頤居管理費加幅大,加費次數頻密,雖然屋苑被指是長者「富貴屋」,但不等於租戶「富貴」,「其實長者大都已七老八十,部分更需以輪椅代步,要由義工協助,他們沒有收入,可說是『食老本』,即使入住優質長者屋,並不等於他們有生財能力」。她認為房協及靈實財政健全,不一定要轉嫁開支給長者。

明報記者 陳家俊 勞雅文

關愛資助清貧學生遊學

「關愛」效應 暑假遊學客料升八成
旅社推3000元內行程

【明報專訊】復活節長假期吸引學童參加境外遊學團,康泰旅行社指近日出發的遊學團達40個,人數較去年上升五成。康泰指出,在關愛基金資助清貧學生3000元遊學的效應下,會特別推出3000元遊學團,包括上海、北京、台灣及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之4天團,預計暑假遊學團參加人數將增加八成。

幼稚園生也遊學

遊學團熱潮下,年僅3至5歲的幼稚園生也遊學體驗海外學習。康泰與私立營辦的右思維幼稚園合辦的北京音樂學習團昨出發,7天團費每人約8500元,吸引了共130多名學生及家長參加,行程包括到當地音樂學院學音樂等。

歐陽女士與丈夫帶同5歲半的女兒一家三口報團,歐陽女士說,女兒4歲半開始學鋼琴及大提琴,對音樂有濃厚興趣,去年亦有參加同類遊學團到維也納體驗當地音樂。她指該次經驗對女兒很深刻:「她現時返到屋企都唔會睇電視,即使睇都唔會話要睇卡通片,而係要睇馬友友(著名大提琴家)或其他著名的指揮家。」

康泰旅行社董事總經理黃進達表示,復活節長假期間共有40個遊學團出發,超過1300名學生及家長參加,較去年同期增加五成,內容主要以語言學習、國情教育、軍事體驗、音樂學習及文化交流等。黃進達表示,去年成立「康泰遊學中心」,主動聯絡學校設計各類遊學團,今年在關愛基金效應下,特別於暑假推出3000元以內的遊學團,他認為:「(價錢)平貴係睇需要,課程設計範圍仍然很廣泛,但實際安排則要視乎學生及家長需要。」

過往透過旅行社辦遊學團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主任陳志松認為,關愛基金提供3000元遊學團的資助未令團費急升,學校採用報價的方式,3至4間旅行社提供行程、團費等,有競爭下令團費便宜。陳志松指出,現時北京或上海遊學團需要約4000元,主要因為人民幣升值及通脹影響。

遊學團費未見急升

津中議會主席、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校長廖亞全指出,舉辦內地遊學團一向不會透過旅行社,當地接待機構會負責提供膳食、車船、住宿等,他笑言:「3000元關愛基金資助不會增團費,但政府派6000元有機會令團費升。」

環團遊行促停增核電

460人遊行反核 環團促停增核電
【明報專訊】綠色和平昨日發起反核遊行,吸引約460人參加,隊伍由中環遮打花園步行至政府總部,並在大會的反核模型上繫上要求停止擴核的黃絲帶,不少市民帶同年幼子女到場,期望將反核信息傳到下一代。綠色和平促請成立獨立核電管理局,監管大亞灣核電廠的運作,以及擱置增加核電計劃。

陳淑莊:災難成本一代還不完

環境局發言人回應,考慮本地能源組合時首先考慮安全,局方必須審視福島事件對核電發展和應用的影響,借鑑福島核事故經驗審慎而行。

泛民主派多個政黨昨日亦有出席遊行,一致指擴核並非最佳應付供電的方法,長遠而言應發展可再生能源及推廣節能。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政府未做好節能措施即擴核是本末倒置,「就算再起核電廠,起幾多都唔夠!政府有無考慮過災難成本?這個成本一代也還不完」。她認為政府應堅持推行節能措施。

5歲童:我們要安全地球

於非政府組織任職環保項目幹事的吳思敏,昨日帶同兩名5歲的侄兒參加遊行。她認為核泄漏可令數以萬計的人受影響,是世世代代的問題,故帶同侄兒同往,「我向他們解釋,若不發展核電,我們或需減低用電量」。兩名小朋友答應:「我們要安全地球!」

73歲的陳伯昨日亦走畢全程,他認為大亞灣、內地發展的核電廠均有潛在危險,故要身體力行反對擴核,「反對也是為下一代好」。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表示,港人過去甚少就環境議題上街,日本福島核事故令港人明白發展核能的危險。他批評政府只聲稱大亞灣核電廠安全,卻未有推行保障市民的實際措施。綠色和平至今已於街頭及網上收集得7萬個市民反對增加核電的簽名,組織又將於明日舉行投訴活動,並促請環境局於本周五的立法會會議上宣布擱置擴核計劃。

Sunday, April 24, 2011

綠色和平

切記現場感﹕你們、我們、他們
切爾諾貝爾最後的後記

【明報專訊】從切爾諾貝爾回到香港,腦海卻徘徊在香港、福島及切爾諾貝爾之間。我看你們、我們和他們的故事正在上演。相信在共產鐵幕的生活中,切爾諾貝爾的民眾其實沒有拒絕相信的權利,只得默默接受和相信核電、一種數十年來被譽為「先進」的能源會改善本來窮困的生活。五萬名居民搬到一個名為Pripyat的小鎮。後來,生活真的改變了,卻沒有朝好的方向。

香港人居住在七百萬人的小城,貧富懸殊問題存在,但大部分人尚算生活安穩,下一個問題是如何令城中的你我他生活更加美好,至少原則上應該是如此。大部分的我們,相信未來城市在未來需要更多電力。也許我們亦不相信核電,但我們選擇了核電。

多數的我們以這個小城為家,相信這是一片福地,從前相信獅子山那幾塊石所代表的精神,或者我們都被教導的這種精神。這精神發揮至極致時,夜空都照耀得璀璨生光。可惜,我們已經不再相信光,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太多的光。我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工作,朝9晚11。早午晚三餐在擠迫的茶餐廳中,那毫不意大利的叉燒炒意大利粉足以令我們滿足。晚上偶然還會遇上一個豉油王炒麵小販,或者賣外脆內軟的雞蛋仔的伯伯。我們毋須擔心,隨便停下腳步,就可以細味街頭美食。因為這個小城非常安全,我們的生活其實安穩。

其實上天是在挽救你們

他們也曾經以為自己不用為安全而擔心。1986年正式要撤離家園的那一天,從沒有想過再沒有機會回到熟悉的街道上散步。切爾諾貝爾的傷痕太深,到今天還沒有復原過來,生活被活生生的徹底改變了。他們當中不幸一部分,生命劃上了句號。幸運的,一隻紀念碟和一段文字或會紀錄他們生命的一小段。一些倖存的,卻不幸地繼續在苟延,身體的傷痕不知應向誰追討,但仍得每天重複這累人的思考——他們當中一個,今天就在切爾諾貝爾博物館任職保安員,見證更多人,到來認識歷史刻在他身上的悲劇,和更多的歷史敘述。

出入灣仔那幢出入環境局公務員大樓的你,可能並不擔心被追討。因為多年以後,你們可能轉了工作出崗位。雖然你們正嗟怨時不與你(們),因為近幾年你工作的部門,推銷每項政策都遇上不大不小的阻滯。連本來最萬無一失、簡單省時的增加輸入核電大計,也馬前失蹄,遇上福島核災。明明世界在切爾諾貝爾事故發生25年後,已淡忘了核電凶險與污染,甚至被spin成「清潔、安全」的能源。你們也許會認為上天在捉弄你們,但其實上天是在挽救你們。

我們從沒有關心的貼身真相

相遇我們也為了她們的同胞默禱,因為我們也和她們一樣,已不懂如何對為世孤立的福島伸出援手,只可在夜幕低垂之時,點起燭光,化為璀璨夜色下的星願。彼此都在祈求核災難盡快穩定,一切最後能逢凶化吉。我們也默默禱告,為小城的命運,因為在我們家的不遠處,也有幾座核電廠。切爾諾貝爾的他們遇上福島她們。全球媒體忽然注視已被遺忘的他們,渴望他們耐心地分享當日經驗,為福島指點明燈。今天,切爾諾貝爾的他們,當中幾個決心透過選舉,爭取加入政府,只為更直接追討當日失去的一切,也為了阻止切爾諾貝爾被遺忘和掩蓋。也許幾年後,她們也會走入政府,代表福島的傷痛,要求世界公允地審判。在小城的我們,終於要正視核電問題了。一場不幸的災難,令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我們從沒有關心的貼身真相。超過一半的市民要求灣仔公務員大樓的你們擱置增加核電計劃。我們的轉變必定令你們手足無措,我們也很清楚你們會選擇逃避,因為這是你們一貫的公事公辦。我們和你們雖然常常相遇,但很多時也無法改變你們的做法。我記得在基輔的切爾諾貝爾博物館中,遇上了兩個正在做功課的大學生Anna和Mary。兩人出生在切爾諾貝爾。她們都不約而同告訴我,是切爾諾貝爾將全世界拉近在一起,將我們、你們、他們和她們拉在一起,成為我們。

我們有人正為大亞灣辯護,有人正為反核遊行,有人正為食物擔憂,有人正為無核的將來思考出路,也有人正在說服我們在核電以外根本沒有選擇。是耶非耶?我由衷的希望在我最後一篇的切爾諾貝爾紀錄中,令報紙前的你,在政府及核電工業的宣傳口號之外,認真思考核電的本質。我也希望大家能認真思考,為何兩間電力公司可以在香港海域內興建大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但卻沒有推動在成本更低,風力同樣豐富的廣東沿岸海域興建更多風場,供應更多更便宜、安全及潔淨的可再生能源。我也希望香港商界浪費用電的習慣可以從此改變。你可以說我痴人說夢,但我知道我不是唯一。希望切爾諾貝爾和福島為我們帶來的,是改變的勇氣。今日下午三點,中環遮打花園,香港挽手,遊行反核。

文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

編輯 陳嘉文

藝術公民 遊行撐艾未未

2500藝術公民 遊行撐艾未未
2011年04月24日

【本報訊】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應該享有表達自由。 2,500名本港藝術家和市民昨日迎着微雨,走上街道透過藝術手法,要求內地政府立即釋放「被失蹤」 21日的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和所有政治良心犯,同時要求港府停止濫用警力威嚇自由表達的人士。面對警方堅持遊行隊伍只能在遠離行人路的「快線」進行,逾 500名示威者公民抗命,在 3條行車線遊行抗議,最終成功迫使警方讓步,開放貼近行人路的「慢線」讓隊伍通過。記者:林俊謙、黃偉駿

由本港藝術工作者發起的「藝術公民大聲行」,近 500名市民和藝術家昨午 2時半開始,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集合,以不同的藝術品發聲,聲援艾未未。有人敲鑼有人打鼓,隊伍由一隻大型草泥馬開路。遊行隊伍放出多個寫有「釋放艾未未」和「藝術無罪」等字句的氫氣球後,於下午 3時起步,至 5時左右到達終點尖沙嘴文化中心,沿途都士氣高昂。

沿途數以百計市民加入

警方一度以圍繩和十多個鐵馬隔離遊行人士和市民,及後在藝術公民抗議下,方收回圍繩。現場所見,至少有 4部警車在場戒備,逾 30名軍裝警員和 3名督察到場監控情況。部份遊行人士不滿警方只准隊伍行「快線」,由登打士街轉出彌敦道後,即佔用 3條行車線進行抗議,雙方僵持 20分鐘後,警方作出讓步,容許隊伍使用貼近行人路的「慢線」進行。

遊行隊伍沿途向市民派發傳單和宣傳,不少市民對遊行要求釋放艾未未的訴求表示支持,即場加入遊行。警方估計,遊行起步時約有 500人,抵達文化中心時人數達 900人,大會則宣佈遊行人數有近 2,500人。

「香港自由越來越收窄」

昨日參與遊行的人士來自不同社會界別,除有老、中、青藝術家到場聲援艾未未,爭取藝術和表達自由外,亦有不少一般市民到場。任職文員的文先生表示,「香港係唯一可以自由表達嘅地方,如果咁都唔行出嚟,我覺得對唔住艾未未」。首次參加遊行的中四學生周小姐稱,「今次行出嚟,係因為真係睇唔過眼,點解艾未未講真話,都會俾人捉咗去?」藝術工作者黃先生則指,近日警方出動重案組調查塗鴉少女,「係一個警號,話畀我哋聽,香港嘅自由越來越收窄,所以一定要行出嚟表達不滿」。

逾千遊客駐足觀看拍攝

當遊行隊伍行至尖沙嘴廣東道一帶時,一度吸引逾千名趁復活節假期來港購物的內地同胞和外國遊客駐足觀看和拍攝,人潮一度逼爆廣東道行人路。遊行隊伍終在下午 5時許到達終點尖沙嘴文化中心,並隨即到香港藝術館外集會,之後在藝術館外牆掛上「真相無罪」、「藝術無罪」和「誰在害怕艾未未」等橫額,高呼:「我哋個個都係維權藝術家!」

遊行人士接着到文化中心原名「自由戰士」的雕塑外進行集會,有遊行人士在雕塑貼上「未未」兩字和「撐艾未未」海報, 10多名文化中心保安和約 30名警員到場監視,但未有阻撓。

藝術公民發言人鄧小樺認為,今次遊行人數遠超估計,是因為釋放艾未未的訴求獲得市民支持,加上不少過去甚少參加遊行的藝術家也有出席。鄧指出,警方若如過去遊行一樣,一開始就開放慢線讓遊行人士使用,根本連十多分鐘的交通塞阻也可避免,「一個民主社會嘅警察,應該係諗辦法令遊行順利進行,令市民嘅公民權利得到表達,而唔係用各種方法留難市民」。

Saturday, April 23, 2011

國際筆會「世界之聲」文學節

知名作家抗議華打壓廖亦武 (13:55)
以拉什迪為首的多位知名作家發表聲明,對中國當局不准敢言的中國作家廖亦武前往紐約出席文學節活動表示抗議。

作為紐約國際文學節主席的拉什迪說,廖亦武在出發前數天被中國當局禁止出境,他與其他作家「強烈抗議這個出境禁令」。

廖亦武本來獲得拉什迪的邀請,將出席國際筆會美國中心主辦的「世界之聲」文學節。

法新社引述印度出生的拉什迪說,廖亦武是作品被刪減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廖的同胞多年來都無法接觸到他劃時代的作品;現在,北京政府又想把審查之手伸到海外來。

拉什迪譴責說,禁止廖亦武出境的命令「非常遺憾地表明,中國當局無意進行自由和開放的文化交流」。

拉什迪表示,文學節將在廖亦武原定出席的活動場地擺放一張空椅來代表他。

《華爾街日報》引述國際筆會美國中心自由寫作項目主管西姆斯說,廖亦武本來是出席「世界之聲」文學節開幕式當晚的嘉賓之一。

西姆斯說,中國當局禁止廖亦武出境並禁止他的書籍在中國出版,從某種程度上說侵犯了中國公眾和各國人士了解其思想的權利。

廖亦武原本計劃在參加完美國的活動後,取道澳洲,為他在澳洲推出的新書做宣傳。但現在這些計劃均無法實現。

廖亦武筆名老威,1958年生於四川鹽亭,他是中國70和80年代較活躍的地下詩人。

1989年六四事件後,廖亦武因寫作詩歌《大屠殺》和拍攝自己痛哭著朗誦詩歌的電視片《安魂》而被監禁四年。

他在1999年出版的《沉淪的聖殿》和2002年出版的《中國底層訪談錄》等作品都被中國當局查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廖亦武曾赴地震現場採訪和攝影,發表多篇地震紀實,並匯整成《地震瘋人院》在台灣出版。

(英國廣播公司)

「藝術公民」遊行聲援艾未未

團體稱二千人聲援艾未未 (19:27)
團體「藝術公民」今午遊行,聲援被拘留的內地藝術家艾未未,大會稱隊伍在文化中心聚集時有二千人。

聲援艾未未的遊行隊伍,由旺角行人專用區起步,目的地是尖沙嘴文化中心。隊伍沿彌敦道行車線前行,以不同的形式促內地釋放艾未未,有人拖著巨型「草泥馬」公仔遊行,有人舉起蟹形紙板諷刺中央「和諧社會」的主張,也有人全身染紅,手舉「相煎何太急」標語。

其間,隊伍因被限制只准在馬路快線前行,不准走近慢線,跟在場維持秩序的警員發生爭執,經一輪爭拗和協議,隊伍獲准沿慢線行走。

警方表示,遊行隊伍開始時約500人,抵達文化中心約900人,但大會則表示有多達2000人在文化中心聚集。

(即時新聞)

「藝術公民」發起遊行聲援艾未未

藝術家今遊行 「踢走白色恐怖」
【明報專訊】香港聲援內地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的情緒進一步升溫。一群藝術家今午3時會在旺角西洋菜南街集合,遊行至尖沙嘴文化中心,要求內地釋放艾未未,預計約600人參加。發起團體「藝術公民」呼籲遊行人士帶同「發聲道具」,齊齊高呼「踢走白色恐怖,保護言論自由」。

不滿「處處敏感」 料600人參加

是次遊行的主題橫額,會寫上「藝術公民,要你放人;藝術無懼,真相無罪」的口號,遊行搞手藝術公民召集人程展緯預料,今日參加遊行的除了一般市民,大多是藝術家,遊行終點設在文化中心,屆時會有集會。

藝術公民昨日在facebook發動群眾參加遊行,表示當中國和香港藝術市場發展蓬勃之際,艾未未卻因敏感創作被帶走失蹤,香港也出現重案組追捕塗鴉藝術家的白色恐怖。「處處敏感、步步消音的年代已經來臨,表達自由已經成為藝術家與所有公民必須緊守的底線」。

程展緯認為,因艾未未失蹤一事聚合了一群藝術家,塗鴉少女一事由重案調查,亦顯示對言論自由的壓迫不僅在內地,香港亦存在。昨晚約30至40名藝術公民成員,率先在銅鑼灣街頭發表宣言表示毋懼白色恐怖,並以噴漆製作艾未未恤衫、讓市民留言製作許願樹等,要求釋放艾未未及其他被捕維權人士。

撒「未」字剪紙 寓艾未未獲自由

藝術家花苑以剪紙剪出「未」字然後撒在地上,寓意釋放艾未未,她直言「不知會否有一天好似艾未未一樣,但在言論自由較多的地方,想做多一點」。她指每個人都有權知道真相,認為藝術家有責任以自己的方法,引發公眾思考。

早前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半裸手持「誰怕艾未未」畫像而被警方阻撓的唐偉津,昨繼續以半裸及蒙頭方式要求釋放艾未未,並手持艾未未的畫像,他不擔心警察騷擾,又強調自己沒有犯法,今天會參與遊行。

Friday, April 22, 2011

香港單車旅遊會

港蜀單車籌款今起步 (15:16)
由本港慈善團體發起的騎單車籌款活動「港蜀連心單車行」的第三段「桂黔路險志更堅」今早舉辦起步典禮。

今次籌款目標為50萬元,全數作為汶川地震的傷者康復治療費用。香港單車旅遊會及黃禮培慈善基金從2009年汶川地震一週年開始,聯合主辦為期5年的騎單車籌款活動,藉以提醒香港人繼續關注四川地震同胞及支援受災地區。該活動每年一次,路線為香港——廣州——桂林——貴陽——重慶——四川綿陽,全程逾2300公里。過去兩屆共籌得善款逾66萬港元。

此次是第三段路程——桂林至貴陽,全程710公里,歷時10天,約200名志願者及義工參加。他們將先由沙田騎至上水,其中逾100人將繼續過境至深圳,坐飛機至桂林,再由桂林出發騎至貴陽。

(新華社)

香港新生兒服務關注組

團體倡拒高危內地孕婦預約
2011年04月22日

【本報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量持續上升,令公立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 NICU)超出負荷。八間公院新生嬰兒服務組人員昨向當局「攤牌」,表明目前 100張 NICU病床最多只可服務 7.5萬嬰兒,較政府定出上限 8.8萬名少 15%;並建議拒絕懷有雙胞胎或高血壓等高危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但有婦產科醫生指不可行。

香港新生兒服務關注組昨與周一嶽會面,討論公院兒科人手不足問題。關注組發言人陳衍標指出,私家醫院每 100名出生嬰兒中,有 0.8名需轉到公院 NICU治療;他建議雙胞胎、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高危孕婦,應留在居住地產子,讓家人多些照顧及以免舟車勞頓。

醫生指實行有困難

陳指此舉可減少公院 NICU的壓力,他引述局方反應正面,相信私院樂意配合。但關注組未有探討拒絕高危孕婦來港可能性,「但如果唔控制工作量,冇可能再承受落去。」關注組上周發起一人一信,五日內接獲逾 1,500名、即八成公院新生嬰兒服務人員簽名支持。

私家醫院聯會發言人劉國霖指會研究建議是否可行。有婦產科專科醫生稱,在私院出生而需轉介到公院 NICU的嬰兒中,只有一半由內地孕婦所生,其餘是本港孕婦所生;故拒絕高危內地婦在港產子,未必解決問題。

該醫生指內地孕婦一般懷孕 10周便來港預約病床,懷孕 12周可證實是否雙胞胎,並非所有雙胞胎屬高危。高血壓、妊娠糖尿、產前出血及胎兒生長不正常等,要懷孕 7個月才出現,故沒可能預知是否高危及拒絕預約。「就算 7個月知道,人哋都畀咗錢,唔可以叫人唔嚟」。取消高危內地孕婦預約,反令她們非法留港,「要生時先去急症室」。周一嶽表示,政府正與私院及醫管局研究解決方案。

香港肌健協會

多發性硬化症發病可奪命
2011年04月22日

有些際遇下場不是家破就是人亡,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一旦發病可以全身癱瘓甚至喪命,要保命就要每月自付藥費 1萬元注射干擾素,現行機制卻要求患者整家人的經濟狀況到綜援水平才可獲資助,結果有人自殺,有人逼太太離婚。

盼政府撥款資助

香港肌健協會副主席劉偉明指,本港現有約 300名病人,澳洲、日本、韓國、台灣可免費注射干擾素。由於干擾素不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經濟困難的病人只能向撒瑪利亞基金求助,但基金審批以家庭為單位,即患者要花光整個家庭的積蓄才獲資助。

現時約有 30人因為財政問題不注射干擾素,劉偉明呼籲政府撥款資助,每年只是 288萬元,「等佢哋過正常嘅生活」。甄俊傑 08年發病,「申請撒瑪利亞基金要我行 100米,我根本行唔到。病到第 6年,眼神經萎縮,膀胱完全萎縮,插晒喉,搞到我家要坐輪椅」。他不想連累妻子,提出離婚,但妻子不允,他走投無路,曾想過自殺。醫管局稱干擾素只能紓緩症狀,減少復發頻率,在改動藥物名冊時會考慮藥物安全性、效果及成本效益。

美孚居民:破產都要打落去

美孚居民:破產都要打落去
街阻建樓 遭發展商索償

【明報專訊】美孚新居民反對第8期旁原石油氣庫地皮建「屏風樓」,多次堵塞工程車輛進出,發展商祥達發展有限公司日前入稟高院申請禁制令,更向居民索償損失140萬元及每月1.7萬元的保安費。被告之一、「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負責人盧松昌表示,祥達今次等同用金錢欺壓小市民,「我知道輸便要賠百幾萬,再打落去都要用好多錢,但總之我打到傾家蕩產,要我破產,我都要打落去,最多我自己抗辯吧!」他說,居民會繼續全日留守屏風樓地盤的附近,確保祥達不會施工。

事實上,一班美孚業主已表明會透過司法覆核阻止發展商施工,但有關行動至今仍未進行。有法律界人士分析,如今發展商搶在司法覆核前「先下手為強」,若法庭短期內就批出禁制令,令發展商能搶在司法覆核前動工甚至迅速興建,「生米煮成熟飯」的結果,可能會令後來的司法覆核變得無意義,甚至影響法庭是否會作出任何推翻工程的裁決。

發展商申禁制 索賠140萬

原訴為祥達發展有限公司,7名被告為公民黨深水區議員王德全、示威召集人葉少舟、美孚新居民盧松昌、張志賢、李慧娟及余慧根,連「任何擅闖地盤或阻止發展商進入地盤人士」亦被列為被告(見另稿)。發展商下周五將到高院申請臨時禁制令。

祥達發展的兩名董事李穎賢和葉宏德,都是高李葉律師行的合伙人,居民一直相信他們背後其實是新世界發展,而社民連成員昨日亦與居民代表到中環新世界大廈外示威。新世界一直強調與事件無關,集團發言人表示不會回應今次事件。

原訴於入稟狀詳列被告堵塞地盤的詳情,除要求法庭發出禁制令及索取延工損失外,更要求法庭要重罰被告,指被告明知工程合法仍不合法地作阻礙,漠視原訴已將施工日期由去年8月延至今年3月,曾多番與居民磋商及配合,被告等又發動傳媒戰來施壓,質疑他們只為個人利益、如樓價下跌等因素,不惜負上賠償責任但求令工程停止。

小業主申覆核法援待批

據悉,計劃透過司法覆核阻止工程的「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工作小組」,目前正等候法援審批申請。被告之一、工作小組負責人盧松昌表示,祥達發展控告他們等同用金錢去欺壓小市民:「他們自恃財雄勢大,找間大律師行(孖士打律師行)來控告我們,但我們的抗爭有理。」他說,居民會繼續全日留守屏風樓地盤附近,確保祥達不會施工,但其實自從事件鬧大後,對方已停工。

月入約2至3萬元、從事時裝設計的盧松昌,昨捧那疊數百頁的入稟狀,深明要為自己「伸張正義」並不容易:「我知道要輸便要賠百幾萬,而再打落去都要用好多錢,但總之我打到傾家蕩產,要我破產,我都要打落去,最多我自己抗辯吧!」他稱,小組稍後或籌款打官司,硬碰祥達。

居民團結倡分擔百萬訟費

另外兩名被告余慧根和妻子李慧娟同是退休教師,居住在美孚新30年,二人均有強積金作後盾。2009年加入工作小組的余慧根,表明即使要動用自己老本打官司,也同意要繼續抗爭下去,「我即使要宣告破產,也要和對方玩下去」。工作小組召集人葉少舟批評,祥達發展旨在以法律程序嚇退美孚居民,但他們並不懼怕。一直跟進事件的深水美孚新區議員王德全說,雖然去年搬離美孚,但如今與美孚居民齊齊被告,感到無限光榮,直言未有居民言退,有居民更建議若輸掉官司,百多萬官司費用可由六七十位居民一起分擔,「我們全都是誓不低頭!」

【入稟編號:HCA708/11】

明報記者 姚國雄 陳穎鏇

Thursday, April 21, 2011

中國境內各省外遊警示小組

民間組織發北遊警示
指內地白色恐怖 切勿提茉莉花河蟹

2011年04月21日

【本報訊】有民間組織指出,過去兩個月內地最少有 62名維權和異見人士遭無理拘查或被迫失蹤,嚴厲打壓言論自由,指內地已進入白色恐怖年代。該組織推出「中國境內各省外遊警示」,提醒港人返內地時要三思而後行,避免與「茉莉花」、「河蟹」等事物扯上關係,以免遭內地公安無故拘查。
記者:謝明明

國保出沒 旅遊警示

由本港 6個關注人權及言論自由的民間團體組成的「中國境內各省外遊警示小組」,其數名代表昨上午到旺角中國旅行社外請願,抗議內地當局自內地網上傳出響應「茉莉花運動」後,在過去兩個月最少無理拘查或勞教 62名維權及異見人士,包括著名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維權律師滕彪、維權作家冉雲飛等。

小組發言人麥燕庭引述有聯繫的內地網民直言,內地當局近期連串嚴厲打壓行動,已進入白色恐怖年代,令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導致近期內地上網的人數減少,「已經引起寒蟬效應,唔少網民都無再喺網上發表意見,間接連五毛黨都減少埋」。

小組根據近期內地各省市無故拘查維權及異見人士數目及手法,推出「中國境內各省外遊警示」,提醒港人返內地時要慎言慎行。麥燕庭說:「唔好以為自己唔會成為目標,可能講咗一句說話,亦已經被國保(內地公安)邀請去飲茶,甚至無故被拘查」。
根據該警示,分別無理拘查多名維權及異見人士的北京、上海、四川省及廣東省均被列為黑色旅遊警示,小組提醒身在有關地區的市民應避免與「茉莉花」和「河蟹」等敏感事物扯上關係,例如「茉莉花茶好好飲」。

該警示又提醒身在北京的市民應避免前往王府井地區,亦應避免於個別快餐店正門出入或停留,如有必要,可向店員查詢後門位置,方便「逃生」;身在上海的港人應避免點「河蟹」類菜式;身在廣東省的港人應避免 6人以上的飯局,以免引起「犯罪」誤會;身在四川的港人避免出現任何廣場,若必須前往,可帶備掃把,以配合執法人員的洗街行動,以示清白。

不滿重案組查塗鴉少女

另外,麥燕庭不滿本港警方出動重案組調查本港少女在街上塗鴉撐艾未未事件,直斥警方已成為「國保」,「警方要公開解釋點解要出動重案組去查,我覺得佢咁做係想殺一儆百,警告其他人唔好咁做,否則後果嚴重」。

關愛基金商界捐款未夠數

商界捐款僅 40億 未夠數
2011年04月21日

【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去年 10月宣佈成立官商各出 50億元的百億關愛基金,半年後,基金主席兼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宣佈首批援助項目,仍拒絕透露目前籌款數字。據了解,至昨日政府仍未從商界籌夠 50億,需趕在下月 6日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前作最後衝刺。

百億元如何用?政府最初的如意算盤是先將 50億交給金管局投資六年,另外 50億元,首年派 5億扶貧,餘下存入銀行收息,預計六年後共有約 17.2億元回報支持基金運作。但據了解,商界捐款的反應未及預期。有關愛基金委員私下估計,外界捐款至今仍未夠 40億,若基金埋單計數最後不足 100億,運作計劃將要再調節。

三年後「唔知有冇錢」
有委員指出,由於政府注資的 50億先存入金管局六年,但基金首年「派錢」已由原定 5億變成近 10億,之後每年計劃派約 11億元,「如果商界籌款最後係得 30億左右,咁第三年過後就唔知有冇錢用,所以政府開會口風有變,話放喺金管局嗰 50億,如有需要,未夠六年都可以攞番出嚟」。

政府消息人士稱,對商界籌款仍有信心,目前不想高調談論籌款數字以免予人「揼人心口」的感覺,部份商界人士亦答應了分期捐款。

Wednesday, April 20, 2011

中國去年近七萬人死於愛滋

中國去年近七萬人死於愛滋 (18:02)
中國日報引述衛生部統計稱,2010年中國有6.8萬人死於愛滋病。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郝陽說,90年代許多人農村賣血感染愛滋病,令到上述數字上升。

目前官方統計稱中國感染愛滋病病毒患者總數為74萬人,其中14萬人已經發展成為愛滋病患者。

(彭博)

災後心理輔導協會

熱情災民感動赴日義工
【明報專訊】日本發生地震1個多月,災後心理輔導協會24名義工上周深入日本岩手縣花卷市5天,為230名災民進行心理輔導。義工的輔導不但讓災民重拾生存希望,更有人稱要採海帶送給義工,亦有災民以僅有的紙皮製成心意卡回贈義工,災民的熱情令這班「情緒醫生」深深感動。

協會總幹事杜永政表示,當地食物和食水供應充足,但大部分災民仍居於環境惡劣的收容所,「好像露宿者般以紙皮隔便睡」。義工團隊於當地為230名災民提供災後輔導,發現當中約三成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與過往災難的情相若。

自欺家人無恙 婆婆開解後釋放情緒

杜永政憶述其中一次家訪,婆婆一直表現平靜、臉上掛笑容,經義工一輪輔導後,婆婆才痛哭起來,道出8名家人被海嘯捲走,只她一人倖存的事。「原來她一個月以來一直說不出來,向自己和身邊人都說家人沒事。」道出真相後,婆婆情緒亦得以釋放。

災民紙皮簽名送輔導員

災民的熱情同樣打動義工。義工趙威廉憶述,一名以採海帶維生的86歲婆婆遭逢家人遇難,其房屋亦在海嘯中摧,但她經輔導後稱,希望政府重建該市後,她可在一年內重操故業,義工擔心她重投危險工作,她卻表示,希望採海帶送給幫助她的義工,足見她重拾支持自己的動力。在物資短缺的情下,災民找來僅有的紙皮,簽名及貼上紙鶴送予義工,對義工亦是很大的鼓舞。

杜永政表示,是次活動花費約16萬元,目標是未來1年訪問當地20次,並培訓當地人成為災後心理輔導員,預算需花費100萬元。

環團爭粵核站監察權

環團促邱騰華爭粵核站監察權
【明報專訊】環境局長邱騰華昨日率領代表團啟程前往北京,與國家環保部轄下的國家核安全局進行交流活動,今日將開會了解國家環境輻射監測及核安全檢查方面的工作。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表示,邱騰華應向內地爭取本港監察鄰近地區核電站安全的權力,增加透明度。

環境局發言人昨表示,望透過交流活動,加深認識內地能源安全及發展。代表團包括多名本港能源專家及學者、能源諮詢委員會成員及業界,政府部門包括保安局、天文台、生署及機電署代表等,未有交代行程。

邱赴京交流核安全

據悉,活動包括在今日舉行會議,明日參觀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綠色和平對內地放慢發展核能不樂觀,認為邱騰華應把握機會,向內地爭取監察其他地區如台山及陽江核電站的權力,「福島事件反映核事故影響範圍較想像中大,鄰近核電站出事,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港人應有權得知鄰近核電站情」。

Tuesday, April 19, 2011

「自在生活」結業

小店是寶:無店面小舖「自在生活」結業 有機產品營銷艱難
週一, 2011-04-18 16:35 — 梁寶

Inmedia

Monday, April 18, 2011

民主對藝術的挑戰

民主對藝術的挑戰︰艾未未事件的還原思考
文︰黃靜

wongching@hkej.com
http://silenceyellow.wordpress.com/
《信報》,2011年4月18日

「藝術之所以政治,並非因為它關注的對象,而是因為它分泌一種生產異議或腐蝕共識的敏感,如此敏感將看不見的人和事情放進焦點」——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教授洪席耶(Jacques Rasciere)

艾未未被捕了。此時此刻,應否行動,如何行動?若然緘默,意味了懦弱抑深思?記者嘗試向藝術工作者和機構提出,這個所有公民也可回答的提問。

藝術界聲援逐漸升溫,昨日有國際發起的「艾未未1001 張椅子」藝術行動,仿傚艾作《童話》,帶1001 張椅子和1001 名中國人到德國文件展的做法,示威者帶着椅子到示威現場。香港也有響應,聚坐西環中聯辦門外。因為艾未未, 「藝術」成為社會焦點詞。藝術家因維權被捕,與藝術界和藝術本身有何關係?

藝術家也是公民,這概念容易理解卻不易實踐。或許這次,當代藝術的重要問題在兩岸三地得到內省的時機——藝術以專業者角色介入社會,與現代社會民主追求中的平權理念產生的張力,應如何理解?

有內地藝術家迴避電話,有香港藝術組織在話筒裏指事態敏感,希望面談以了解記者「想寫什麼」,並曉以大義,指出此專題的重要性,言下之意是不能亂寫錯寫。另一邊廂香港藝術工作者組成「藝術公民」群絡,藝術家和公民聚焦成疊影,是「在路上」的狀態, Crisisbecomes a way of life,但也是凝聚的契機。

少女︰行動力命中要害

艾未未的「維權作品」直接果斷。他拍過楊佳案的紀錄片;赴譚作人案作證受襲,又即時拍攝下被公安圍困於電梯,照片即時上傳。別的藝術家工作室遭拆,他衝上長安街。時效是他強調之處。紀錄片工作者艾曉明認為艾未未啟發了公民運動形式,紀錄者直視衝突、「非常有力地強化了公民拍攝的合法性」,以速度和技術跑贏政權,無償傳播,大量拍送,並且催動大眾容易參與的簡單藝術方案。

艾被捕後,有本地香港藝術家「回歸公民」,參與支聯會遊行或自發街站,街招貼滿城市。早前還有朋友思量要否辦評價艾未未作品的公聽會,至近日慢慢理出以藝術作為行動力的路途。此外,獨行少女短短數十小時把「誰害怕艾未未」的模版印遍中環,引來重案組通緝。少女利落多產,恍如艾未未觸及中共「紅線」,令政府過度反應,擊中建制對公民運動的恐懼。

八十後︰國情面前的香港焦慮

八十後青年蔡芷筠在天星、反高鐵運動一路走來,其文宣設計在網上平台、在運動中,動員力強大。就艾未未事件,她寫了「個人的聲明」動員藝術家後,則陷入沉思。「我未想通的是,每日都有維權人士被捕,為何我平時沒作聲,而艾未未被捕就出聲呢?因為他是藝術家?另外,近來的政治形勢令我猶豫。當事情連上中國大陸,我霎時失去掌握,圖像突然闊得要命。近來本地運動也少參與,我不太知道自己能參與的位置,要先思考。」她上微博,參詳內地與香港社運的牛蚊之比,嘗試適應簡體平台的資訊交流模式, 「莫說內地,新界特權抗爭中遇到土霸我都會『短路』。」前年她和年輕藝術工作者在六四二十周年成立「80 後六四文化祭」(P-at-Riot),辦系列文藝活動回應他們自身的六四記憶。「我們慢慢發現,我們不是支聯會式的一腔怒火,反而對廣場上自由奔放的青年酷態印象深刻。文化祭令我梳理自己和中國的關係。沉澱是好事,將個人內裏和事件扣連才行動。」

「如何理解中國國情」這問題看似大得難以想像,但活化廳CEO、藝評人劉建華,看到的則是「香港問題」:有能力發聲的藝術機構在此時沉默,不少藝術家也沉默,這正是艾未未事件落到香港藝圈反映的真實面貌,香港的自由價值漸受侵蝕。「若我們的運動就是要拉動藝術圈正視艾引發的問題,其實問題已被引發出來。」

藝評人︰藝術不能動員╱動員即藝術

藝術家和社運朋友討論行動,程展緯提出拍短片記錄往政府機關申請影片牌照的過程,若遭禁止,即突出了「香港禁止藝術活動」的信息。「你可以說這是藝術作品,但它可能更到肉地動員。」劉建華認為,香港藝術家尖銳的回應和動員,重點應在於透過關注艾未未,肯定香港不可退讓的價值。大家提議集體抄襲艾未未以破抄襲之說,或舉辦介紹艾未未作品的聚會, 「別被輿論、官方說法拖着走。我們要讓藝術圈明白問題有多貼身,而不是把艾的維權行動和所謂藝術作品割開。」劉建華指,古根漢領頭的國際藝術館聯署聲明很銳利,只講表達自由、創作自由。「我們不須要評價艾未未的『藝術』」。

2003 年,劉建華是威尼斯雙年展參展成員之一,「當時是二十三條立法爭議時期,因沙士我們都戴上口罩。如此氣候,我寫了篇文章從社會氛圍談其中一件參展作品的位置,深化作品脈絡。另一參展成員曾德平接到藝發局電話,說可否刪節大半篇文章,以及刪掉另一篇參展成員的文章,曾當然不肯,最後妥協成分拆出官方場刊和民間場刊。結果他們用手段令民間分冊在開幕當日趕不及印起。我一直罵政藝發局政治審查他們都無反駁。參展團體Para/Site 或大會也沒有理會。那時我才發覺整個藝術生態這麼差,一些關口原來一直沒有處理好。」今天,他從藝術組織的態度見到相似的癥候。

當茉莉花運動激發中共大力搜捕異見人士,當維穩成為國家開支政策,香港的政治壓迫也一點不假: 「財政預算案遊行拘捕一百一十三人事件以後,和社運文學朋友談過,現時的情況令人失意:面對更大的暴力時,香港今天的連結力量夠不夠強?一直以來,我們的行動前提建基於理解香港為法治非暴力社會,當終有一日不再如此,我們應怎樣估量如何行動?」蔡芷荺說。不過少女塗鴉事件後,蔡芷荺也稍稍回復活潑,在街站叫咪,在面書寫道:「人人都是藝術家:如果有三百個人,人人都試着做一款海報╱stencil 在街上傳播,抵擋白色恐怖的黑氣,那革命真的可以來吧!」

內地︰今天明天不自由

「藝術公民」宣言道: 「何謂自由?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認為,當人可以在公共空間中自由地行動和談論政治,他/她才是自由的個體。艾未未和許多異見人士的被捕都讓我們發現,當代中國的所謂自由只是一種幻象。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可以自由談論艾未未及各種敏感話題的地方,應該持續地發出自由之聲。」眾人皆知內地人民為何沉默。北京前天原有藝術家號召「A 行動集體曬太陽」,應是首個內地具體聲援行動,消息在周五被截獲,發起人被帶走。為使動員變得不可能, 「今天」和「明天」已是網絡敏感詞。

內地獨立音樂工作室「白糖罐」主持人老羊楊立才,因參與維權、聲援被捕藝術家吳玉仁,名字早被列入黑名單。老羊指, 「就是連艾被捕反映基本公民權利被剝奪,這樣的共識也未看到。」他觀察到,內地知名或有影響力的人物,又或曾跟艾合作的人,今次也沉默了。

「其實有非常長的時間,當權者已成功把民間社會分化成各自很小的世界。」當然,我們仍讀到作家章詒和、韓寒等的強挺。老羊是其中一個被攆出北京798 藝術區的人,他因在工作室放映關注中國民生的紀錄片子被抄家。而曾駐於008 藝術區的吳玉仁,因突然被發展商與政府趕出008 區而跟同區藝術家到長安街抗議。吳被捕後,夥同的藝術家拿到賠償,掉頭離開。只有老羊一直到監獄探望吳玉仁。艾未未被關,吳玉仁卻在這時被假釋。這是怎樣的自由交換?

今天中國不少重要的前衞藝術家,都以概念作品探問社會的真實與幻象,例如從事多媒體裝置創作的汪建偉。他剛在舉行的個展《黃燈》,製造一個中間的、難以定義的黃燈區域,我們大多數人正寄居其中。汪建偉思考大部分「中間狀態合法」的公民組成「黃燈共同體」的可能, 「一種使事物總是處於允許與禁止;主動與被動的途中狀態,並通過反覆的中斷與修正,使現場成為無法融合、不可相容的異質共同體」。現場搭建了哲學家邊沁的圓形監獄設計,被監視者慢慢養成「自我監視」的本能。汪認為它存於無形處,我們身在黃燈區,根本沒能意覺看不見的危險。

那麼艾未未和異見人士觸及了真正的危險嗎?若然大部分人處在黃燈區裏,是否指大部分的公民只能處在「主動與被動的途中狀態」?汪沒正面回應,只道,藝術家選擇立場的時候,若反對或贊成都非常的一致,又或「當你懷疑一件事情,又以事情的同一個方法懷疑」,值得反思, 「我們可能只安全的把自己劃到另一個集體裏去。」汪的展覽鼓勵當代藝術和公共經驗接駁,在每個人都可能是創造者的預設下參與現場作品的繕改修正。這種展場中的充權和現實行動如何關聯?這大概不是如此政治環境下的「黃燈藝術家」能夠開腔回答的問題。

台灣︰學習社會運動

「台灣的表達自由比較充分,不能設身處地為他們着想。」積極參與文化行動的台灣藝術家湯皇珍說,她這月剛好來香港當活化廳駐場藝術家。台灣也沉默了嗎?前幾天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舉行艾未未事件講座,有出席的年輕人在面書上道,資深劇場人王墨林提出事件的在地化想像值得深思, 「若只把艾未未事件看成是發生於遙遠的他方、可以閱讀來增長知識的客體,而不能正視(台灣)內部的問題……那我們對艾未未的聲援算得了什麼呢?」

湯皇珍看見香港藝術家的敏感、觸動, 「但聽他們開會行動,覺得他們有『組織恐懼症』」她笑道。「社會運動是可以學習的」,湯皇珍以今次台灣藝術家工會成立運動為例, 「找工會朋友幫忙。上電視、把問題提上立會。領藝術家上街示威,到立法會敲門。然後我找工部門,申請工會。但我在去年突然發現社會對這問題的思考不夠深化,所以我做了作品《遠行的人》。」一張尋人啟事,說朋友不見了,去了找藝術,遺下線索:一份關於什麼是藝術家的問卷。

「我在不少座談把作品連繫工會推動的關係。去年8月政府終於問我:給你最後機會,你解釋什麼叫藝術創作。我把提問放上臉書,引來熱議,大家問『那麼你公務員是做什麼的……』最後政府屈服,法律承認了我們的職業。我第一次用藝術作品直接介入實際發生的社會運動。這議題牽涉到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形態以至身份認同等非常藝術的問題。如不搞清這問題,你沒法把工會催生出來。藝術家有很多質疑,必須慢慢釐清。」

艾未未︰社會雕塑家

市民可能對近年社運的創新語言不太陌生,正如「藝術公民」宣言所言, 「言論自由的空間須要共同維繫,藝術更應能提供一些令人驚喜的維繫方式。」但有人認為藝術無力即時變革,也有人喊出「人人是藝術家」,或「做什麼也是藝術」的動員口號。藝術家和市民可能不免困惑於這種說法的真正意義?這些口號如何在脫離藝術史認知的情景下,找到產生社會改革動量的辦法,而不是把個體的充權意識抵消?

古根漢美術館發起釋放艾未未的聯署聲明指出: 「我們已經在網上發起請願活動,將串聯起在臉書及推特上的百萬追隨者。我們期望藉由艾未未深信能夠實現『社會雕塑』的媒體——網絡,來達成對釋放這位擁有美好遠景的藝術家及朋友之請求。」「社會雕塑」正是當代藝術核心人物波依斯(Beuys)的藝術延伸概念。

他認為,社會上每個人投進創造力的語言、行動、思考、物件,就是以藝術雕塑社會、模塑社會觀念。艾未未的維權行動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早已是尖銳的藝術。劉建華說︰ 「香港的『本土行動』也無人聲稱自己是藝術家,皇后碼頭佔據運動就是藝術呀。這種佔據、這種想像規劃、這種使用,以美學政治語言去說,就是一種資源再分配的想像實驗計劃。」藝術將一個觀念付諸行動,公民共同參與,是先鋒抗爭語言,是意志、想像、深刻,如槓桿般揭示社會龐大腫瘤的核心,倒錯權力關係,反敗為勝。

人人都╱不是藝術家

國際藝術界有回歸社會意義、公義等更形踏實的議題浪潮,十多年前已有「六十年代的復興」︰社群藝術、介入社會的藝術又在當代藝術的語境重生。「其實當代藝術被『做乜都得』悶了好久。」劉建華提到法國哲學家Rasciere, 「他近年紅了起來,雖然未必這麼容易接駁其他思想體系。簡化來說,他指出美學的責任是將見不到的成為能見,當中指涉平等概念。政治就是將一些人踢出討論範圍,最迫切的工作就是將被忽略掉的人拉入『議程』。」

劉建華看到新一代藝術家和社會連結的自然。「我和程展緯這輩在九十年代初學院出身的,方法論、懂做的東西很有限,參與社會運動也是綁手綁腳、性格不合。下一代應該會比我們好,我們仍被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得緊,很藝術中心、個人主義。這種訓練對參與行動有時是種阻礙。」

問題反而可能是,如果我們不了解當代藝術的「自由」如何從藝術解放的歷史裏走過來,而去輕易談論「人人都是藝術家」,情況可以很可怖。劉建華說︰ 「藝術擺脫不到專業精英的特質,但當代藝術發現到現代社會渴求民主。精英的藝術和民主可如何結合,藝術又如何吸收這現代精神?這很矛盾,也正是當代藝術其中最想挑戰自己做到的事情。在『我說是藝術就是藝術』的年代,如艾未未的維權工作可以叫做藝術,就是大家想讓大家去看的東西,可以為社會帶出新的空間平台。」藝術行動者如何填充「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內容, 「人」和「藝術」又如何不致面目模糊,仍將是藝術家必須求索、且無法結案陳詞的問題。

fb

紅棉社

八方人物:「輸了人生球賽的球王」
2011年04月18日

灰色由黑與白組成,精神病康復者譚緯亮( Simon)卻只着眼當中的白。 Simon遇到工業意外後患上抑鬱症,但在精神病康復者的會所「紅棉社」,他遇上比自己際遇更差的同路人,讓他明白人生是由黑暗與光輝的歲月組成,即使後來患上末期肺癌,他也能積極面對,活出生命的藝術。

笑對抑鬱症努力抗癌

「就像是一場比賽,距離完場只剩三分鐘,我們落後三比○。這個時候,是否應該放棄?不,縱機會渺茫,也要努力完成。輸了球賽,踢得精采,仍是球王。」這段文字記載在 Simon追思會的場刊內,是他臨終前一個月,得悉標靶藥治療失效後,安慰女兒 Jessica的一席話。
Jessica形容父親是個藝術家,擅於寫詩和作畫,患病前從事的雖是縫製窗簾工作,但父親會稱之為「布藝」。這位藝術家十多年前卻因為一次工業意外,手筋被切斷,手部無法用力,工作大受影響,懷疑因此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抗拒與身邊人溝通,也不喜歡笑。 Jessica記得,當時為博爸爸一笑,一家人拍了數百張貼紙相,相中只見爸爸一臉勉強。

Simon的人生因患上抑鬱症變得灰暗,但也因為此病,他接觸到紅棉社,認識到許多比自己更慘的同路人,例如本身高薪厚職卻因精神病失業的患者。自此 Simon接受了患病的現實,學會帶病生活,黑暗時刻變成光輝歲月,「爸爸會覺得抑鬱症就好似傷風、感冒,定時要食啲開心藥」。
紅棉社的職員和會員也說, Simon非常積極參與活動,同時兼任定期刊物編輯和劇社編劇,連外國訪客到紅棉社位於九龍醫院的會址參觀,都是由 Simon擔起介紹的工作。

醫不好卻豐富了親情

不過,就在 Simon重新投入生活之際,卻被確診罹患肺癌。這對 Jessica是噩耗,對 Simon本人卻只是人生難免遇到的逆境,縱使接受標靶藥物後病情無好轉,他仍認為自己病得有價值。「我當時只會因為用咗藥都無效而沮喪,爸爸反而覺得自己成功咗。」 Jessica說,父親的「成功」指標,是兩個女兒在他患癌症後變得更懂得為人設想,他與妻子的關係也較以往親密。但 Simon最終未能戰勝癌魔,去年 12月離世。

追思會上, Jessica讀出 Simon在確診末期癌症的第三天、所寫的一段題為《灰中取白》的短文。文中, Simon形容自己活出了「灰」,活出了「灰中取白」的自我價值,在黑與白的混合中只看到當中的白,積極面對先後患上精神病和癌病的人生。

記者 陳凱迎

慈善組織監管

除牌慈善團體 善款無法追
雲南狎孤社工案揭監管漏洞

【明報專訊】法律改革委員會正研究加強監管慈善組織籌款的立法建議,本報將於連續數個周一,為讀者剖析現時慈善組織籌款的監管問題。今天首先報道,在雲南狎孤的香港社工李國華雖於今年1月被判囚,但其創立的施比受協會籌得的30萬元捐款如何處理,至今仍未解決。

撤免稅資格團體增 善款去向未披露

香港施比受協會雖已被撤銷免稅慈善團體資格,但因現行法例漏洞,當局原來無法永久凍結或討回該會滾存的逾30萬善款。警方消息稱,只能循善款籌集時是否涉欺詐善長的方向調查,望能阻止李國華最終成為善款的「得益人」。

事件並非孤例,09/10年便有97個團體被撤銷免稅資格,較08/09年度激增兩倍,這些團體籌得善款的去向成謎,因負責監管的稅務局沒有披露。

前社工李國華早年創辦免稅慈善機構香港施比受協會,協會聲稱宗旨是資助雲南鄉間的孤兒院,吸引不少善長包括義工岑丹鳳捐錢。後來岑丹鳳揭發李國華竟涉淫辱內地孤兒院多名女童,李國華最後於今年1月被香港法院被判監8年,施比受協會的銀行戶口同日被暫時凍結,連協會網站也跟消失。但原來善款爭議仍未完結。

警查是否涉騙 盼追回款項

岑丹鳳透露,警方港島總區重案組近日與她面談,查問有關施比受協會募捐善款詳情。據她了解,警方是希望調查善款當初收集是否涉刑事,例如有否欺騙善長,若有證據,警方希望再作檢控,並向法庭申請把施比受協會滾存的逾30萬善款視為犯罪得益,以從速討回,免最終落入李國華或相關人等手裏。但警方暫仍未能掌握足夠證據行動。

岑丹鳳引述警官稱,警方關注的是現時籌款行政費無監管,故擔心施比受協會的負責人可能巧立名目,濫用善款。

警方消息人士證實,警方確關注施比受協會善款的去向,現時關鍵是欲了解當初該會籌款時,是否有人曾就捐款用途誤導善長或涉不適當處理善款。警方發言人呼籲,若市民有任何涉及非法籌款或懷疑行騙的罪案消息,應向警方舉報。

岑丹鳳稱,欣賞警方鍥而不捨的態度,但今次事件反映,現時缺乏法例監管慈善團體的善款收支透明度、善款使用及善款凍結問題。她批評施比受協會成立及曾獲稅局免稅資格多年,卻因僅以社團註冊,致一直毋須公開善款收支(見另稿),她促當局改革制度,從速制定慈善法。

稅局:團體解散須捐出資產

稅務局發言人則證實,今年1月已撤銷了施比受協會的免稅資格,但以保密條款規定為由,沒公開撤銷資格的原因。稅局指出,《稅務條例》沒授權它凍結被取消免稅資格的慈善團體的資產及銀行戶口,但稅局會要求要申請免稅資格的慈善團體,要具備規管其活動的文書,文書要確保團體收入及財產只能用於促進其所列明的慈善宗旨、禁止成員之間分攤入息及財產,並在解散時把餘下資產捐贈其他相同宗旨的慈善團體。

明報記者 陳志偉

免稅慈善「社團」 財務毋須公開
【明報專訊】狎童社工李國華創立的免稅慈善社團「香港施比受協會」,究竟收過多少善款?做過幾多善事?行政費有幾高?主要成員是誰?這四大核心問題,無論是善長或記者都得不到答案,因本港法例一直存在嚴重漏洞,便是以社團形式成立的免稅慈善團體毋須向外交代成員資料或財務收支,令善長被迫「摸黑捐款」。一旦慈善社團因主要成員失蹤或判囚而暫停運作,善款去向外界即無從監察。

善長欲查善款 警拒公開資料

揭發李國華淫行的女善長岑丹鳳,談到善款的「零透明度問題」至今仍一肚氣。她透露,年前已覺得施比受協會由運作到善款處理幾乎由李國華「一腳踢」做法不妥,但她欲調查善款去向卻處處碰壁,因公司註冊處沒有資料,批出非牟利社團資格的警方牌照科卻又以私隱為由,拒公開協會的社團註冊資料。她質疑政府做法不當,剝奪了捐款者的知情權。

據資料,現時獲免稅資格的慈善團體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財政透明度較高的,是按《公司條例》以擔保有限公司成立,它每年須把董事名單、已核數的財務報告包括善款收支加入公司註冊資料,公眾可隨時查閱;第二類則是財政透明度較低的、僅按《社團條例》成立的社團(如施比受協會),雖然這類免稅慈善社團仍須每年編製財務報告,但卻只須向稅務局或社署交代,有關財務報告毋須公開給公眾或善長查閱。

現時本港有超過6000個獲免稅資格的慈善機構,稅局未能提供當中有多少以社團形式成立,亦未有回應外界質疑免稅社團財政透明度低的指控。

不過稅務局發言人強調,不論是免稅社團還是有限公司,稅局都會不時查核其宗旨是否仍具慈善性,有否違規,或有否妥善編製財政報告。若稅局發現有免稅團體違規或已停止運作,有權撤銷其免稅資格。

盲人輔導會工廠

盲人輔導會工廠
拋11生產力要求

【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尚有兩周實施,香港盲人輔導會旗下的盲人工廠,在新例實施前突然訂出11項「生產力評核準則」,要求僱員達到其中5項方才可獲得28元的最低工資,香港失明人協會會長莊陳有質疑做法有違法例精神。輔導會相信全廠殘疾工人均可達標,但坦言若真有人不達標,或要「轉行」。

通過5項方有28元

受僱於盲人工廠的失明者邱苑玲指出,11項準則包括:每日能車20件衫領、15件衫身、24件衫腳及間襟等(見表),僱員最少要達5項才可領取28元最低工資。如未能達標,廠方可按僱傭合約解僱有關員工。另外,僱主又要求簽訂新的僱傭合約,每天削減工時及員工福利,令她即使可領取時薪28元,最後全年收入其實維持不變。

莊陳有質疑違法例精神

香港盲人輔導會行政總裁譚靜儀承認,廠方最近才提出11項要求,但要求其實相當低,相信工廠全數76名殘疾員工均可達標,又稱提出要求是為了讓工作能力較好的,領取更高工資。但她承認,未達標僱員代表他不適合有關工作,可能被要求「轉行」。

莊陳有指出,法例要求生產能力評估必須由殘疾僱員主動提出,僱主自行制訂生產力評核準則有違法例精神,但他承認「工場不能承受最低工資的影響,引入生產力評估可能是為了維持工人就業」。

爭取殘疾人士最低工資大聯盟發言人張超雄稱,現機制令殘疾僱員飽受壓力,可能會變相令他們辭職,靠綜援過活。他建議政府提供工資補貼,以確保殘疾者亦能領取最低工資。他統計,全港約有1.2萬殘疾僱員受最低工資影響,如果他們平均生產力達八成,政府補貼其餘兩成工資,每年約需1.7億元,較一半受影響僱員轉領綜援金的約3億元為低。他又質疑政府遲遲不訂明生產力評估準則,令評估無法可依從。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回應稱,「如果有太多要求,結果反會打擊僱主聘用殘疾人士的意欲」,但指若有僱主不公平對待僱員,政府不會坐視。

Sunday, April 17, 2011

餐飲聯業協會

麵店女工為公屋棄萬元職
老闆轟福利政策與工資脫軌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宣布,最低工資實施後,政府外判工人休息日有薪,令他們月入拉至最高近萬元。但有基層工人擔心入息增加後,會超出公屋及交通津貼的申領上限,喪失資格,旺角一家麵店就有女工為申請公屋,辭去月入近萬元的全職工作,寧做一份收入較少的兼職。老闆及業界代表都批評政府福利政策與最低工資脫軌,暴露漏洞。

旺角花園街「羅坤發粉麵食店」老闆羅坤華大吐苦水:「我個伙記蓮姐辭職,佢同我講,話我畀的人工超晒額,佢申請唔到公屋。」蓮姐時薪30元,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休息一天,另加400元津貼,月入9760元。記者向蓮姐求證,她點頭道:「間公屋對我好緊要,我寧願搵份4000多元的兼職,計埋家人的一點收入,就符合申請公屋資格。」蓮姐不願透露家中狀,羅老闆說:「之前我出9000幾蚊糧畀佢,佢叫我係糧單寫7000蚊,唔好寫咁多。最低工資推行後,我點可以咁做?萬一我被差人拉就死。」

「公屋對我好緊要 寧掙4000元」

「她要上公屋我理解,香港地買層樓好難。但如果係咁,政府搞最低工資可能會令更多人寧願唔做,係唔係政府其他福利政策要有改變先得?」

62歲的羅老闆,1973年入行製麵,1995年開店,至今有一廠一店,他的「蝦子撈麵」及「胡椒雞腳豬肚豬骨麵」在SARS期間大賣,逆流而上,現時每月有數萬元利潤,「做咁多年,經歷過起起伏伏經濟周期,最慘係家,我請唔到人做,有想過再請唔到人就執笠」。

難請洗碗 麵店轉用發泡膠碗

他為確保招牌「蝦子撈麵」味道上乘,堅持聘請7名員工坐鎮,早前3人辭職後,如今只餘4人,蓮姐即將離去,羅老闆急登廣告。「家好唔夠人做,我唯有改用發泡膠碗唔使洗,每日單是發泡膠的開支就逾百元。」用發泡膠便宜過請人洗碗?「我寧願請洗碗工,可幫手做其他雜務,而且用發泡膠碗盛菜的感覺不好。」

羅老闆續說,請人的要求不高,學歷經驗都不重要。「我自問對員工不薄,唔明點解無人肯做?十年前我出時薪22元,來見工的人排長龍。究竟係政府政策有問題令人唔想做,抑或現今的人唔似上一輩、唔再心甘命抵靠雙手捱生捱死?」

餐飲業恐「有工無人做」惡化

羅老闆將請不到員工歸咎於最低工資引發的政策漏洞,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表示同意,他認為政府沒有全盤配套考慮,扭曲最低工資協助基層就業的本質,同時令中小企百上加斤。他指行內亦有老闆遇上為申請公屋而放棄工作的員工,擔心「有工無人做」問題惡化。黃家和建議羅老闆,考慮將12小時的長更制改為兩更、或在繁忙時間請工時較短的散工,並為工人提供例如「做麵」培訓、建立晉升制度,增加員工歸屬感。

明報記者 盧曼思

港鐵工會

港鐵工會不滿飯鐘錢安排
【明報專訊】港鐵3個相關工會表示,約7000名前線員工如維修部、站務運作等,用膳時間不計入工時,但員工需要「隨時候命」,夜更維修員工更只能以麵包及水充飢;而港鐵設有14人的「快速應變隊」,公司近日曾建議為該組員工提供「飯鐘錢」,但只願意計算其中9名員工的用膳時間,工會批評方法不公道,打擊員工士氣。

港鐵回應時稱,僱傭合約訂明港鐵員工工時不包括用膳時間,但若工作性質需要留守崗位用膳,公司會計算工時。

香港鐵路職員工會、香港鐵路員工總會、香港鐵路管理及專業人員工會批評,前線員工用膳不計薪的情存在已久,但近日政府就最低工資推出的指引,指員工若用膳時間留守崗位,理應計算工時。

香港鐵路員工總會副理事長林偉強舉例,一般員工每天工時約7.5小時,另公司規定員工約有30至45分鐘不計算工時的用膳時間,但部分員工用膳時仍要攜帶公司電話隨時候命,發生事故時要即時趕抵現場處理,員工實際上一直處於「戰鬥格」。

工聯會副理事長麥培東本身亦是港鐵車站管理人員,他指夜更人員情更嚴重,例如每站只有一名夜更站長,值班時不可能離開崗位,夜更維修人員亦需在短時間內完成檢測和維修、撰寫報告,結果很多時員工只能「站在旁邊吃麵包和喝水」,他認為該些時間理應列入工時計算。

港鐵﹕值班用膳列入工時

港鐵人力資源總經理陸建平表示,根據現行合約,員工工時不包括用膳時間,但若某些員工如車務控制室員工,因工作性質需於整段值班時間內留守崗位,公司會將有關時間視作工時計算,員工可留在崗位用膳。他又強調,普遍公司扣除用膳時間後,每周工時約42至54小時,而港鐵前線員工每周工作42小時,在市場上屬工時較短。

青協派米

青協派米 申領家庭升七成
【明報專訊】香港青年協會連續第二年舉行派米計劃,主要針對月入低於政府公布的收入中位數75%的家庭,無領綜援的家庭將獲優先權。該計劃的受惠地區由去年的11個增至14區(新增油尖旺、九龍城及大埔),申請家庭由去年的2980戶急升76%至5242戶,其中元朗和屯門區的申請升幅最顯著,分別從233及171戶急升至939及491戶,受惠家庭亦由2000戶升至2500戶。

元朗屯門升幅最顯著

青協將於本月29日派米,受惠家庭每月獲得一包7公斤白米,計劃將持續至明年3月。

青協單位主任劉慧心稱,申請家庭大增的原因,除了通脹令物價上升外,亦因計劃去年開始實施,有社工把計劃告知市民所致。

一家三口居於青衣的植太,去年已有參與計劃,今年繼續申請,她一家主要靠任職保安的丈夫6700多元月薪過活,經濟狀加上物價上升,一家只能省用錢,她於兼職的學校吃午飯時會拿一盒白飯給丈夫,晚飯亦以簡單及便宜為主;兒子亦未有上任何興趣班,每日放學就回家。她稱領到米時能每月節省八九十元,每月可多買一包米食用。

單親父月入2萬養五口

與父母同住、照顧兩名子女的單親爸爸林先生,家中每月收入約2萬元,去年亦有參與計劃。他坦言食物開支用去月入的五分之二,但這方面的費用不能省,加上其他方面的開支慢慢增加,故現時飯菜以簡單為主。他表示,一包7公斤的米不夠食用,平均一個月需要兩至三包才足夠,但每個月少買一包米,則可為子女購買日用品。

皇仁書院縮班關注組

皇仁校友斥舊生會未阻減班
校管會被指沒投票

【明報專訊】官校參與減班再度掀起校友不滿。中西區英皇書院與灣仔區皇仁書院,昨日再度有校友炮轟教育局推行減班欠選擇與諮詢,是迫令減班。數十名皇仁舊生更與舊生會鬧分歧,指舊生會一直沒有代表校友表達反縮班意見,又引述校方「承認」校管會沒有投票已參加減班,該批校友今日會召開記者會要求撤回減班。

皇仁書院副校長梁維信回應指出,校方早於去年已開始與各持份者溝通,舊生會作為舊生代表,已代校友表達意見,決定減班是基於校管會成員的共識。校方會繼續聆聽校友意見,但暫時會跟隨校管會決定,繼續下學年減班,以承擔適齡學童人口下降的責任。

校友﹕早前未知被迫減班

皇仁書院早前有校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組成「皇仁書院縮班關注組」,反對學校減班。關注組聯絡人表示,縮班名單公布近一個月後才高調反對學校減班,是由於在本月中之前,部分校友仍以為減班是校管會集體決定,直至教育局長孫明揚在日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指出,官校校管會沒有權力決定是否參與減班,才得悉皇仁是被迫令減班。

該校友批評,舊生會未有效表達舊生反對減班的意見。他說,教育局在處理人口下降問題犯錯,包括沒顧及基層子弟入學機會,多年前已知出生人口下降仍加建中學,「拖累」學界現時要共同承擔責任,故今日會召開記者會聲討當局。

林超英:減班對同學家長不公

另外,一直反對英皇減班的校友會會長林超英,昨再度在網誌批評當局的減班措施,令英皇留給中西區統一派位的名額大減,遠超人口下降數字,令學生進入心儀學校機會下跌。他說,已就此事去信孫明揚,指學額大減「對中西區的同學和家長不公平,對基層家庭同學希望透過教育爭取向上是一次打擊……我們深感惋惜」。

Saturday, April 16, 2011

中华慈善总会上善动物慈善基金

中华慈善总会·上善动物慈善基金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3456321.html?fromTaglist#sub3456321

  中华慈善总会·上善动物慈善基金是由爱心企业家发起,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支专注于动物慈善与福利的基金,于2010年1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该基金隶属于中华慈善总会,在“中华慈善总会”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

  上善动物慈善基金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善待动物及人道屠宰的推广与宣传;
  二、促进《反虐待动物法》的立法。

上善动物慈善基金的愿景与使命

  中华慈善总会·上善动物慈善公益基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我们的宗旨是通过减少对动物的商业剥削和贸易、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及救助危难中的动物来提高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的福利。我们积极倡导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爱护动物理念,推广人与动物共同受益的动物福利和保护政策,宣传善待动物的理念、倡导建立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文明社会。 上善,从善待动物开始。

中华慈善总会上善基金

內地志願者攔截屠狗車 (16:17)
昨日中午在通州區京哈高速主路張家灣路段,一輛裝有五百多隻狗的屠狗車,被動物保護組織志願者駕車攔截。

這些狗從河南開往吉林長春後會被屠宰,志願者將這些狗解救出來,後經北京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核實,河南當地動檢部門開具的檢疫證等真實有效,雙方在警方協調下,商討以收購方式解決此事,中華慈善總會下屬上善基金表示願出10萬元,離貨主出價仍有兩萬元距離,其後以11.5萬元成交。

(京華時報、新華網)

藝術公民

藝術公民宣言:
支持特立獨行,捍衛表達自由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8%97%9D%E8%A1%http://www.blogger.com/img/blank.gif93%E5%85%AC%E6%B0%91-Art-Citizens/179399555442195

我們是「藝術公民」,我們是香港的藝術工作者,我們是關心藝術和公民社會的人。

引發我們連結成平台的誘因,是中國藝術家艾未未遭到無理拘捕。2011年4月3日,艾未未在北京機場被公安帶走,至今下落未明。事件引起國際強烈關注。

表達自由不但是藝術創作的必要土壤,也是公民社會必要的構成元素。我們相信,所謂創作自由和表達自由,意味著公民可以無恐懼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立場。我們反對一切的審查形式。何謂自由?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認為,當人可以在公共空間中自由地行動和談論政治,他/她才是自由的個體。艾未未和許多異見人士的被捕都讓我們發現,當代中國的所謂自由只是一種幻象。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可以自由談論艾未未及各種敏感話題的地方,應該持續地發出自由之聲。

艾未未作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他除了以挑戰中國威權統治為長期的創作主題外,亦用各種藝術方法替民眾維權,在網絡及行動上為民眾發聲,包括為汶川地震死難者作調查,不間斷地每日在網上發佈。他亦曾因為出席譚作人的審判,而遭到公安毆打致頭顱受傷。艾未未所體現的是藝術家與公民兩種身份的融匯結合,面對強權而堅持說出真相的勇氣,以及藝術不受拘束的自由及幽默。他曾說:「我最在乎的是怎麼做一個正常的人,維護正常的權利和獲取最普通的快樂。」中共政府對艾未未的無理扣押,便是同時踐踏著艾未未所代表的自由價值。

自艾未未被帶走後,一直處於失蹤狀態,多日來,官方連正式罪名都未曾提出,就通過官方媒介發動連串抹黑,對艾未未進行人格謀殺。這種徹底不透明的拘捕手段,是令人吃驚的白色恐怖,逾越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歷史所見,中共政府打壓言論自由其來有自;而在2011年這個特定時刻,對民間(如茉莉花革命)的恐懼令中共政府失控。除艾未未外,已有200多名異見人士、維權人士被帶走、處於下落不明狀態,或被控顛覆國家等重罪,包括冉雲飛、文濤、滕彪等人。

我們想以一國兩制下僅存的起碼的表達自由,為其它不能暢所欲言、基本人權不得保障的人們發聲。同時,在回歸13年,香港本土的表達自由也在緊縮中,例如警方對於示威的態度已似乎變成像內地公安的「維穩」鎮壓,而非尊重示威為公民的天賦權利;以各種藉口包裝的政治打壓已經降臨到我們身上。捍衛國內的言論自由,就是捍衛我們自身的言論自由。如果我們今天不為艾未未他們站出來,說不定我們自己有天也會被莫名其妙地帶走而下落不明。言論自由的空間需要共同維繫,藝術更應能提供一些令人驚喜的維繫方式。

「藝術公民」因為艾未未被捕事件而成立,但我們的關注絕不限於艾未未個人。我們將以創作、行動、言論,引動藝術界及社會各界去關注國內和香港的狀況,去捍衛表達自由,對抗各種對藝術或隱或顯的審查,同時實踐各種創意的表達形式。「藝術公民」目前乃是一個鬆散開放的平台,期待在未來的日子,更多人會與我們攜手,共同發出多元而堅定的聲音,做自由的人,幫自己幫別人。

請加入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8%97%9D%E8%A1%93%E5%85%AC%E6%B0%91-Art-Citizens/179399555442195

電郵:artcitizens.hk@gmail.com

灣仔綠屋交藝術中心營運

灣仔綠屋打造動漫基地
藝術中心營運設工作坊展覽室

【明報專訊】除了動漫節外,一眾動漫發燒友明年中又有多一個好去處。由市建局活化保育的灣仔綠屋項目,將交由香港藝術中心打造成「動漫基地」,讓動漫業界搞展覽、設工作室和教學。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透露,法國動漫學院Gobelins亦有興趣在綠屋開設辦事處,在港搞工作坊。

位於灣仔茂蘿街1號至11號單數門牌及巴路士街6至12號雙數門牌合共10幢唐樓的綠屋,建於1920年代,面積約8400方呎。市建局投放2億元作為補償及發展成本,並向藝術中心支付營運費用,以及支付保安、維修保養和清潔等開支。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坦言,靠租金不足以回本,這個項目的重點是保育活化,為市民提供文化創意設施。

保留外牆 設天橋連接唐樓

「綠屋」命名是因為該建築外牆清一色為綠色,然而它其實是港英政府在後來復修時漆上的,故重建復修後的綠屋不會全是綠色。負責新綠屋建築設計的凱達環球執行董事施家殷稱,會將巴路士街較殘舊的唐樓內部拆除,只保留外牆直立面,製造出3000方呎的公共空間,並設兩條天橋連接原裝保留的茂蘿街唐樓。

施家殷強調,會保留及復修綠屋的一些元素,例如木門、木窗等。其中1至7號的外貌大致上與剛落成的樣子差不多,故會復修成舊貌,至於9至11號則會加入新的設計,以反映歷史蛻變。

法國動漫學院有意駐場

負責營運的香港藝術中心決定採用動漫畫作為主題,林淑儀稱香港的動漫市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日本和美國,而且香港的動漫發展反映了香港歷史發展。藝術中心初步與一些業界人士商討,其中香港動漫聯會將會搬遷會址到綠屋,而法國動漫學院Gobelins亦有意開設辦公室。

市建局希望長遠收取市值租金,林淑儀強調,香港動漫界最需要的不是辦公室,而是展覽場地,因此在租出「動漫基地」的單位時,會有不同元素,有些是工作坊,有些是辦公室,有些則是展覽室。除了動漫畫外,她希望能夠吸引相關的業界,例如手辦公仔業等。

動漫基地的地面會作主題零售點,一樓有餐飲設施,二樓及三樓有文化創意主題的工作室,提供活動和展覽空間。

同志團體闖明光社

同志團體闖明光社抗議釀推撞
【明報專訊】同性戀團體9名成員昨衝入明光社會址,在一間正舉行教師性教育講座的課室高叫口號,批評講座內容涉及恐懼同性戀,推撞間一名明光社女職員報稱受傷。示威者在警員到場調解後散去。

同志團體:講座涉恐同

發起示威的「還我本色」,由多個同性戀團體組成。聯絡人Tommy仔稱,示威是針對明光社講座,批評其內容涉及恐懼和反對同性戀。Tommy仔稱有保安員粗暴拉扯示威者,更用手拍向一名女示威者的胸部,聲言保留追究權利。

蔡志森:行為不文明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表示,該講座為「性教育教師訓練系列——青少年的性與愛」,約60人參加,多為中學教師,亦有社工,部分內容涉及同性戀。蔡指同性戀團體以往亦曾上門示威,但未曾衝入辦公室。他批評示威者行為不文明,即使有不同意見亦毋須作出衝擊行為。蔡又稱,保安員曾要求示威者離去,但有男示威者叫保安員不要碰他,否則「嗌非禮」,令保安員無可奈何。

昨午近3時,9名示威者手持寫上「光明結業,不再恐同」的花牌,衝入荔枝角長裕街8號億京廣場11樓明光社會址抗議,並試圖闖入一間正舉行性教育講座的課室,其間在課室門口與一名明光社女職員推撞,女職員報稱腳部受傷。

示威者闖入課室後用大聲公高呼口號,又在投影屏幕貼上「恐同教室」貼紙。警員到場調停後示威者自行離開,報稱受傷的職員稱毋須送院。

「一視瞳仁」基金會

義務視光師為貧弱驗眼送眼鏡
【明報專訊】眼睛是靈魂之窗,看得不清楚,世界便少一分精彩。抱「視力無界」的信念,幾名視光師和一家眼鏡廠成立「一視瞳仁」基金會,義務為弱勢社群驗眼,免費為有需要人士配眼鏡,希望他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忽略眼睛健康。

伙眼鏡廠成立基金會 招視光師

「很多低收入家庭,視力不是放在第一位……即使小朋友看得不清楚,家長都不敢帶他們驗眼,因為怕負擔不起費用。」註冊視光師兼一視瞳仁基金會主席盧迪富(Dick)有見及此,1999年開始為弱勢社群義務驗眼。2009年,恰巧有一家眼鏡廠願意捐出眼鏡,Dick便和幾名視光師成立義工隊,定期為小童、長者及少數族裔等驗眼,並由基金會贊助,免費為他們配眼鏡,至今共送出逾600副。

除低收入家庭外,特殊學童更需要有關服務。上月12日義工隊去到明愛樂務技能訓練中心,為中心的特殊學童驗眼。21歲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張柏森,自小在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配眼鏡,但有關服務在他18歲便完結,之後3年一直無再驗眼。

張媽媽試過帶他到眼鏡店配眼鏡,視光師把左右眼的鏡片調轉了,柏森也不懂得表達。張媽媽慨嘆﹕「他的表達能力較差,一般視光師可能會誤會他的意思。」

訓練中心護士鄭禮斯表示,這是中心第一次和義工隊合作,她認為,為特殊學童驗眼,經驗很重要:「他們有時會因驗得太久,而不想再驗下去,而故意說『看不到』。」

基金會創辦人之一陳靄和表示,現時基金會只有5、6名視光師能夠定期出席服務,不足以應付日漸增加的需求,希望有更多視光師能參與其中。基金會計劃推出社區伙伴眼鏡店計劃,令註冊視光師可留守店內,為附近居民提供免費驗眼服務,現已有超過10間眼鏡店參加。

明報記者 余卓善

皇仁舊生會

皇仁校友反對減班
舊生會否認有關

【明報專訊】官校減班再遭校友反對。繼中西區英皇書院後,灣仔區傳統名校皇仁書院亦有舊生反對學校減班決定。該批皇仁舊生批評,教育局長孫明揚曾表示官校減班前會諮詢持份者,但皇仁校方沒諮詢校友,認為是「教育局夾硬減班」。

不過皇仁舊生會與反對校友劃清界線,在官方網頁上表明無計劃參與反對減班行動,指充分理解及尊重學校的決定,並會留意計劃實施的成效。

九華:已籌逾30萬

反皇仁減班的舊生譚先生表示,教育局公布學校減班決定,才得悉皇仁減班,事前沒有任何諮詢,認為是教育局「夾硬逼學校減班」,明日將與其他反減班舊生召開記者會,以及後日於報章刊登聲明,要求教育局收回皇仁減班決定。

另外,九龍華仁書院在本月13日自行發起「無條件愛華仁」籌款,希望獲250萬元捐款在校內推行小班教學。校方昨在網頁上公布,發起籌款活動一日後,已獲30.5萬元捐款。有校友在facebook討論區引述校方,指若捐款者在本月內捐款逾6000元,將獲邀出席5月6日舉行的捐款儀式,並獲贈一張「華仁銀行」的個人化支票。

環境衛生業界大聯盟

政府外判商爭取無償解約
【明報專訊】代表九成政府清潔外判商的環境衛生業界大聯盟,昨日再度去信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對當局仍拒絕為勞工保險及遣散費差額作補貼表示不滿。大聯盟提出酌情賦予外判商「退出機制」,在最低工資實施首三個月內,以兩個月通知期無償解約遣散後離場,避免外判商因無法承受差額開支而倒閉,同時讓政府有足夠時間重新招標。

勞保遣散差額 倡實報實銷補償

大聯盟在信中亦建議政府就勞保及遣散費差額,以實報實銷形式補償予外判商,並直接將差額補貼支付予工人,不由外判商經手,確保款項直接落入工人口袋,而外判商亦可依照原本合約支薪。

大聯盟召集人甄瑞嫻表示,日前與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及多個部門代表會面後,對政府拒絕為勞保及遣散費補貼感不滿,大聯盟認為政府作為外判商的僱主,有責任承擔差額。她又批評,政府太遲公布安排,令業界難以應付,故再度去信張建宗,若在下周二或之前不獲當局回覆,將動員下周三到立法會外示威抗議。政府發言人表示,已收到大聯盟的信件,會了解信中內容。

香港失明人互助聯會

僱主3招省殘疾人工資
轉兼職減工時提高要求

【明報專訊】殘疾人士的工資普遍較平常人低,香港失明人互助聯會中心主任盛李廉指出,近日收到不少投訴指僱主想出三招節省工資,包括全職員工轉為兼職、減少工作時數,以及重新簽訂僱傭合約提高聘用要求,使殘疾員工不敢做能力評估,以保留原有工資水平。

機構愈大 投訴愈多

盛李廉說,投訴多針對福利機構,因為它們聘用最多殘疾人士,值得注意的是,愈是大型的機構,投訴個案就愈多,「大機構的儲備有幾千萬,明明有足夠資源保障員工……反而較小型的機構絕少被投訴」。以香港復康聯盟為例,機構旗下有兩家便利店及一家復康用品公司,員工約20人,其發言人稱他們已全面調整殘疾員工的時薪至不低於28元。

新生會:賺錢責任不在員工

新生精神康復會聘請約百名殘疾人士,涉及19個社企,有餐飲、零售、清潔、物業管理甚至生態旅遊等,行政總裁游秀慧表示,將全面調整員工薪酬以符合最低工資,估計薪酬開支因而增加約一至兩成,但他們會努力開源,爭取收支平衡,「(賺錢)責任應在僱主,沒理由要員工負責」。

另外,殘疾人士在爭取最低工資的過程中有分歧,一方面力爭工資與一般人看齊,但亦有意見認為殘疾人可取一個「打折」的薪金,以換取工作機會。

家長憂子女失工作機會

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幹事邱珍坦言,若硬性要求僱主以時薪28元聘請殘疾人士,未必是好事,「將心比己,你做僱主都寧願請個精靈啦!」她的30多歲智障兒子在私人鋁廠工作,暫時未收到消息會如何安排,但兒子已在此公司工作十二三年,一直工作愉快,她擔心反受最低工資拖累,影響他們的工作機會,「就算呢個月請你,下個月都未必請你!」

大亞灣民間監察會

大亞灣測出輻射氚
未超標準 專家質疑排水不當

距離香港市區僅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站外,去年6月開始測試時氣體「氚」(放射性物質,音「川」 )便已測出,雖然未有超出標準,但一直有測到排放。至去年12月累積釋放量已達衛署年可吸入上限的八分之一。剛巧去年5月及10月大亞灣核電站先後發生泄漏及喉管出現裂紋事故,未知兩者是否有關。綠色和平關注事件,已向保安局、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港核投)跟進,專家則估計事件與核電廠排水程序不當有關。

保安局未回應 學者促查反應堆

港核投發言人回應表示,因國家環保部去年6月開始將「氚」納入監察放射性物質之一,港核投因應有關安排將氚的資料上載。保安局對事件未有回應。

理大固體電子學講座教授胡仲豪稱,「氚」主要出現在核反應堆的水中,估計大亞灣核電站或因壓力太大,排水時有程序不當,所以才會有測量出氚,有需要跟進反應堆的情。氚的半衰期約12年,胡仲豪指氚在空氣中不會對人體構成太大損害,但氚在水中有可能被人體吸入,氚可破壞DNA組織,影響內臟。

水中吸入 破壞DNA

大亞灣民間監察會昨舉行首次會議,討論港核投網頁上監察放射性物中,自去年中多加監察的「氚」放射性物質後,雖然排放量一直未有超出標準,但一直累積增加(見圖)。

根據港核投網頁,大亞灣核電站運行數據中有關放射性物質的排放量,一向只監察惰性氣體、鹵素及氣溶膠等三個項目,這些物質的排放量佔每年許可限制的百分比,大部分時間均低於0.1%。然而,自去年6月開始加入監察「氚」,其每年許可限值定為24太貝克,6月的排放量佔每年許可限值為2.07%,12月已累積升至5.26%,相當於1.26×1012貝克,即約為本港衛生署所訂每年吸入上限的八分一。

去年兩宗泄核 未知是否有關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有關數據提供的資訊很少,「點解會排放?排放濃度幾多?」這些問題都未有答案,他指氚的半衰期亦長達12年,而且屬放射性物質,擔心對人體有影響。

古偉牧又指出,去年5月大亞灣核電站曾出現反應堆核泄漏事故,形容「好多巧合出現」。他表示會繼續跟進事件,包括向港核投、保安局了解是否出現了什麼狀。

去年5月23日,大亞灣核電站二號機組反應堆核心的一根燃料棒,疑因質量問題出現「小洞」造成泄漏,令反應堆冷卻水的放射性碘核素和放射性氣體均上升。同年10月27日,核電站發現冷卻反應堆的喉管出現裂紋,滲漏出帶有輻射的化學物質,屬國際核事故級別中第一級的「異常事件」。

明報記者 黃靜雅

Friday, April 15, 2011

渣打馬拉松籌367萬

渣馬籌款升三成 撥3機構
【明報專訊】2月舉行的渣打馬拉松共籌得逾367萬元,較去年升三成,分別撥給3間受惠機構:奧比斯137萬元、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180萬元、防癌會50萬元。渣打銀行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洪丕正(左四)昨日頒贈支票予3間機構代表。負責舉辦賽事的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會增加處理善款的透明度,研究聘請核數師記錄並公開報告。過去14年錄得的渣馬善款,田總都沒有交代核數報告。

東亞運捐款

林大輝促東亞運回水
「贊助人A」早表明餘款要歸還

【明報專訊】審計報告前日揭發東亞運公司一系列糊塗帳,包括把一半盈餘捐給兩個支持運動員的計劃及基金,其餘1150萬元更去向未明。當年捐出600萬元、東亞運其一「最豪捐款者」的立法會議員林大輝,昨日公開要求政府「回水」及清楚交代帳目。另一邊廂,報告列明,東亞運公司捐出的款項,來自「贊助人A」,捐款時指明若未用盡捐款,餘款應歸還,然而當局最終慷他人之慨,照捐如儀。

另外,東亞運完結至今14個月,當局仍未公開帳目。民政事務局昨回覆本報查詢,指清盤人正處理東亞運公司的清盤安排,最終財務報表將於日內完成,會呈交公司註冊處,完成稅務安排後,剩餘撥款歸還政府。

由於籌款能力強勁,東亞運公司在2009年共籌得1.31億元款項,除林大輝外,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亦捐出4000萬元(見圖)。

林大輝﹕盈餘應助體育界發展

不過,一向支持體育運動的林大輝,在東亞運公司被揭糊塗帳後,昨日在立法會公開要求當局「回水」。他說﹕「如果捐款未用盡,就應該『回水』,不應擅自決定餘額去向!」記者追問他會否去信當局「追討」,林大輝表示考慮。他其後補充,盈餘應用作資助體育界發展,而非撥歸庫房,「我的捐款並非用來給政府掃地和種花!」林大輝要求,東亞運公司應清楚交代捐款與立法會撥款兩條帳目,給公眾查閱。

然而官員反駁林大輝的「回水論」稱,捐款者已取得了所有的「好處」,如「得到了認許」、「貴賓式的安排」、多張門票等,如今要「回水」顯得莫名其妙。

除了林大輝要求回水,另一邊廂審計報告亦發現,當局有違反贊助人意願之嫌。根據報告,一名在09年11月捐出1000萬元資助開幕典禮的「贊助人A」,指明善款如有餘額,便要退還。不過,由於東亞運公司籌得足夠贊助,毋須動用該1000萬元,康文署在民政事務局支持下,建議把款項用作支援運動員發展的「傳承項目」,又認為做法符合立法會批准的資助範圍。康文署後來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轉達意向,局方看法卻不同。

捐款推動傳承項目 政府有分歧

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康文署文件,局方認為由於東亞運公司沒有以兩個獨立帳目處理政府撥款及自行籌得的贊助,換言之錄得盈餘,理應屬於「剩餘撥款」,要撥歸庫房,用作「資助傳承項目並不恰當」。

但局方補充,由於東亞運公司未曾動用「贊助人A」的1000萬元,因此可把這筆款項從整體資源中區分出來,有理由不視作「剩餘撥款」,同意毋須歸還庫房。不過建議東亞運公司「尋求贊助人A澄清」,把錢捐作傳承項目是否恰當。對於在捐錢時是否有尋求贊助人A同意,政府消息人士昨晚稱未能確定。審計署則在報告中明確指對於東亞運公司把錢捐出的做法「有所保留」。

公民黨陳淑莊亦質疑,當局應交代是否違反「贊助人A」意願,擔心政府含糊處理捐款,將影響日後商業機構捐助政府大型活動的信心。政府消息人士承認,最初沒估計東亞運有盈餘,事前沒考慮如何處理餘額,今次可說是經一事、長一智,日後會作清楚交代。消息人士又解釋,將捐款捐給傳承項目,並非東亞運公司挪用款項,因民政事務局及財庫局均沒表明反對捐款。

明報記者 何曉勤

Thursday, April 14, 2011

正生書院原址擴建

正生書院原址擴建
【明報專訊】正生書院擴建問題取得突破進展,校長陳兆焯透露,禁毒處聯同多個政府部門前日探訪正生大嶼山下徑和長洲校舍後達成共識,準備在原址下徑校舍附近一幅5000呎的政府土地上,興建兩層高校舍,並向禁毒處申請最高5000萬元上限撥款執行計劃,最快明年9月「入伙」。

保安局禁毒處發言人承認,在探訪校舍期間,有鼓勵正生會向禁毒基金申請撥款,推展各項臨時改善措施及長遠發展和重置計劃。而禁毒基金在去年中獲30億元後,已決定擴大轄下「特別撥款計劃」範圍,給予戒毒中心更大財政支援,進行工程。每個工程的最高資助額將由300萬增至5000萬元,又指此計劃快將實施。

申禁毒基金撥款

正生書院2007年向政府提出,將校舍遷去空置多年的梅窩南約區中學,以應付芝麻灣下徑校舍殘舊問題,但政府要求正生先解決帳目混亂問題。

正生會和正生書院早前宣布成功分拆帳目,並在立法會門外紮營5天表達遷校訴求。

禁毒處代表前日聯同多個政府部門、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和陳茂波,探訪下徑校舍,提出「改善辦法」。

建兩層校舍 供百人上課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接受查詢時透露,政府同意學校擴建下徑校舍,暫時紓緩校舍擠迫問題,初步計劃由正生設計圖則,再入紙申請撥款,目標興建兩層高的樓房,讓100名學生在內上課,明年9月完成工程。

陳兆焯指此臨時校舍可使用5年,政府承諾其間代為改善現有課室設備、防火等設施。他解釋,此擴建校舍可在短期內解決校舍擠迫,「感受到政府誠意,但長遠還是希望學生可在梅窩有正常校舍」。

議員張文光指出,教育局官員前日公開承諾,若各政府部門合作,會盡快批准擴建校舍註冊。對於早前公眾批評正生帳目混亂,引致遲遲未能遷校或擴建,他指正生書院已於昨日重新與教育局展開帳目討論,正生亦承諾公帑會用得其所,「現時最重要是確保學生有妥善教學和住宿設施」。

扶康會整筆撥款儲9000萬

扶康會整筆撥款儲9000萬
【明報專訊】審計署發現,為殘疾人士提供服務的非牟利機構扶康會,至去年整筆撥款儲備已達9000萬元,但並未有制訂運用該筆儲備的詳細計劃,更曾花當中200萬元用作新辦公室翻新工程。審計署同時發現,扶康會員工流失率嚴重,嚴重工傷個案增加,二級及助理康復導師更出現逃亡潮。

有社福界人士批評整筆過撥款存在漏洞,不少機構滾存或亂用撥款,致服務受影響。

違規挪用200萬裝修

截至2010年3月31日,扶康會已累積9000萬元的整筆撥款儲備,按社署規定,這筆撥款需要用於《津貼及服務協議》訂定的活動和有關支援服務。審計署發現,扶康會並無制訂策略計劃,說明運用儲備的優次和時間,亦無投資策略。審計報告披露,雖然《整筆撥款通告》規定扶康會如作重大購置項目和大型翻新工程,應向獎券基金申請撥款,但扶康會09年6月租用新辦公室和培訓中心前,在整筆撥款中抽取了約200萬元進行翻新工程,並得到社署批准。審計署同時批評,《通告》並無界定什麼是重大購置項目或大型翻新工程,建議社署制訂機制和詳細指引,確保機構妥善使用整筆撥款。

張超雄:整筆撥款制度所致

正言匯社社長張超雄批評整筆撥款的制度,社署亦無嚴格規管。他得悉不少機構不停滾存撥款,儲備甚至達20億元。「例如老人服務,你撥10元給我,我儲起2.5元,餘下的才用來做服務,剝削員工和服務使用者。」

扶康會整體員工流失率雖然由07/08年度25%,下跌至09/10年度19%,但部分前線員工流失率甚高,二級及助理康復導師整體流失率高達37%。審計署質疑員工流失率偏高或會影響服務質素,並導致工傷偏高,建議扶康會除定期評估員工流失和工傷問題,亦應考慮運用整筆撥款儲備以履行對員工的合約承諾,加強服務和培訓。

Wednesday, April 13, 2011

The Earthpulse Foundation Limited

Our Goals

* Earthpulse is an independen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focused on restoring balance and sustainability in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s.

* We dedicate our efforts in working for and with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 people as we envision a pluralistic world where women and men enjoy equal rights and well-being.

* We promote equality, sustainability and humanity among different strata of the society to tackle different social issues.

* Our three core focuses are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Website: www.earthpulse-hk.org
Blog: http://earthpulse.wordpress.com/

政府研幼稚園免費政策影響

政府研幼稚園免費政策影響 (16:42)
教育局長孫明揚改變口風,提出考慮免費幼稚園教育的影響及解決方案。

孫明揚在立法會辯論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在預算辯論中,有議員倡議政府推行15年免費教育。他指出,政府一向務實積極促進及承擔幼稚園教育,並在穩健的基礎上,持續優化幼兒教育發展。政府在學前教育的經常開支在過往幾年穩步增長,由2007-08財政年度的17.1億元至2010-11財政年度的24.9億萬元,增幅高達45.6%。

他表示,本港的幼稚園一向屬私營,提供半日制或全日制服務。他強調,在公平原則考慮下,免費教育將無可避免地將幼稚園標準化及統一化。社會要仔細考慮標準化及統一化對幼稚園教育生態及幼稚園體系所帶來的改變、持份者的需要、幼稚園教育質素等。

孫明揚稱,全面免費的幼稚園教育所牽涉的並非純粹是資源或技術上安排,而是免費幼稚園教育所帶來的一連串的改變,包括如何保持幼稚園教育的多元發展及靈活性、家長的選擇、如何規管幼稚園的教學質素等。故此,政府將盡快考慮這些深遠的影響,及研究解決方案。

(即時新聞)

扶康會

審計署促扶康會改管治架構 (14:47)
審計署對非牟利機構扶康會進行的審查報告指,該會在招收會員、管治架構和出席董事局會議上都有改善空間。

審計署長發表的第56號報告書中指出,扶康會可收500名會員,但截至2010年9月,會員人數只有170名,其中59名是不活躍會員。

審計署建議扶康會應改善其策略,以吸納會員並促使會員積極參與活動。

至於在扶康會的董事局,截至2010年9月,在18名董事局委員中,6人(33%)連續10年在董事局任職,審計署指扶康會可能過度倚重數名主要人士在其管治架構中任職,建議加強措施吸引更多新的人才加入董事局。

另針對出席董事局或委員會議的出席率偏低問題,審計署建議扶康會提醒董事局或委員會委員盡量出席會議之餘,也在審議是否再度委任委員會委員時,考慮他們出席會議的記錄。

(即時新聞)

微型金融

蘇偉文﹕微型金融不易行
【明報專訊】今年預算案的風風雨雨教人不勝唏噓,筆者無意在預算案裏再作文章,反而在預算案中提到的微型金融,財政司長已交由按揭證券公司研究是否在香港可行。筆者以為,微型金融在香港不易闖出名堂,因為香港在培植微型金融方面的土壤不足,微型金融在香港的成效並不會如其他地方般高。

微型金融的興起,首推孟加拉的農村銀行,是以合作社形式經營,由一個群體內的成員組成微型金融機構,成員可向微型金融機構借貸,通常涉及的貸款銀碼不高,而且借款人的借貸目的,往往在於得到起始資金去進行生產。由於微型金融機構屬於各成員,所以免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中間費用,而且由於借款人皆是微型金融所屬群體的成員,借款人的借貸目的自是逃不過其他成員的審核,所以微型金融的信貸風險,反過來比傳統的金融機構的低,微型金融在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迅速。談到這裏,微型金融好像已是經濟落後的專利,這也難怪,因為微型金融一詞由世界銀行全球推廣,其「扶貧諮詢委員會」更是研究微型金融的國際權威機構。

在香港,要以微型金融來扶貧,甚至是扶持年輕人創業卻不容易。首先,香港的初級生產佔生產總值已不至1%,微型金融起家的農村經濟已不存在,所以香港假若真的要搞微型金融,也只能朝創業的方向發展。然而,香港的創業成本很高,兼且失敗率很高,假若是以借貸形式的將款項供出去,借款人的還款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若簡單的以為可以應用微型金融模式,以創業方法來解決失業和貧窮,這是一個不夠深思熟慮的想法。

其實香港青年協會有一個類似微型金融的創業貸款計劃,主要是借款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雖則借貸金額不高,但借款人可以得到創業計劃上的輔導意見,該計劃並且已有些成績。可是,這並不等於微型金融在香港可以成功。因為青協的貸款是免息的借貸,對創業者來說是很有利,而且青協提供的創業輔導是免費的,不少專業人士以服務社會的角度,來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意見,減低其失敗的機會,其實假如我們將利息和諮詢的成本算進去,青協的計劃其實用性和成功便大打折扣。

引入商業考慮 成功機會難說

所以,在微型金融的應用上,我們若只視之為一種福利,不計利息和其他行政開支,其生存空間還是有的。若我們將微型金融交由商業銀行打理,商業銀行必然會以商業角度去處理,也就是以賺錢為目的,一旦引入商業考慮,微型金融的成功機會便很難說了。

最近印度的微型金融發生危機,也令人對微型金融產生疑問──去年印度不少經微型金融借貸的農民,在政客的煽動下拒絕償還貸款。當一項金融活動和福利難以區分時,後果是不可預料的。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

Tuesday, April 12, 2011

關注海洋生態及物種保育團體BLOOM

8成人接受婚宴無魚翅 (21:40)
一項訪問超過1000人的意見調查顯示,近8成受訪者接受魚翅從婚宴餐單剔除。

關注海洋生態及物種保育的非牟利團體BLOOM,委託港大在09至10年進行「香港消費者對魚翅及鯊魚副產品之消費習慣與態度研究」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在香港有出售的鯊魚副產品,包括鯊魚肉、魚翅、鯊魚丸及鯊魚軟骨中,魚翅最經常被食用。約7成港人在09年,最少進食一次魚翅,當中近9成在婚宴場合進食。約43%受訪者表示曾考慮以其他菜式,例如花膠、海蔘等取代魚翅湯。更有9成半受訪者支持禁止魚翅入口。

BLOOM指出,有科學家估計,由於要滿足消費者對魚及相關食品的需求,每年約有7300萬條鯊魚遭獵殺,香港每年平均的魚翅貿易量佔全球一半。

(即時新聞)

「守望教會」堅持聚會

北京地下教會堅持戶外聚會 (20:20)
在北京的基督教地下教會「守望教會」表示,儘管受到當局的打壓,教會將繼續堅持戶外聚會。

上周日(4月10日),守望教會在北京中關村附近的一廣場舉行戶外敬拜。據該教會周二發表的聲明稱,參加敬拜的有200多人,160多人被警方送到附近的彩和坊小學訊問。

聲明說:「截止到11日晚,仍有李小白牧師夫婦仍在被關押中」。

守望教會治理委員會發表的這份聲明說,這次敬拜完全是宗教活動,「教會不當受任何外在勢力的控制或支配」,將堅持戶外聚會。

聲明還敦促政府部門作出負責任的決定,「與守望教會一同來面對當下的政教關係的新局面」。

「守望教會」成立於1993年,是一個主要活動在北京中關村地帶的基督教地下教會,目前約有1000名成員。

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蔡葵說,教徒不僅應信奉上帝,還應是好的公民。他說:「熱愛祖國與信仰宗教並不矛盾。」他敦促中國基督教徒為國家和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做貢獻。

(英國廣播公司)

中國千萬富豪達96萬人

中國千萬富豪達96萬人 (20:16)
胡潤研究院發布2011胡潤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達96萬人,全國每14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

其中北京市富裕人士最多,分別有17萬千萬富豪和1萬名億萬富豪;炒房者和職業股民佔逾三成。

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底,除香港、澳門、台灣之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相比去年增長9.7%。其中包括6萬名億萬富豪,比去年增長9.1%。

從地域看,北京有17萬名千萬富豪和1萬名億萬富豪,排名第一;廣東有15.7萬名千萬富豪和9000名億萬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3.2萬名千萬富豪和7800名億萬富豪,排名第三。北京、廣東、上海三地千萬富豪人數佔全國富豪人數近一半。

報告顯示,中國千萬富豪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企業主、「炒房者」、「職業股民」和「金領」(打工皇帝)。

企業主佔所有千萬富豪的55%,大約有53萬人。企業佔其所有資產的65%。他們擁有20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30萬的汽車,以及120萬以上的可投資資產(包括現金、股票和其他投資)。

「炒房者」人群佔20%,大約有20萬人。他們擁有25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30萬的汽車,另外還有一點點藝術品收藏。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比其他千萬富豪高一點,為45歲。基本從十年前就開始炒房。

「職業股民」佔15%,大約有15萬人。股票投資佔其所有資產的60%。他們擁有30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和50萬的汽車。平均從2004年開始炒股。

「金領」佔10%,大約有10萬人。他們擁有500萬以上的自住房產,和50萬的汽車,可投資資產佔其所有資產的40%。

(中通社)

香港環境衞生業界大聯盟

休日計薪引爆最激抗爭
政府外判商揚言抗命「告我哋,請便」

2011年04月12日

【蘋果日報】政府宣佈休息日計薪,引爆最低工資立法以來僱主最激烈抗爭。環境衞生業界大聯盟昨晚向政府發最後通牒,限本周五中午前與業界開會討論最低工資補貼安排,否則將拒絕履行最低工資法例,揚言即使入獄也在所不惜,召集人甄瑞嫻表示:「到時要告我哋,請便,我哋好歡迎。」李卓人批評僱主公然挑戰法律,要求政府制訂方案,隨時接收所有外判工人。
記者:林浚川 麥志榮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宣佈,政府外判服務工人可獲休息日計薪,估計近四萬人受惠,獲加薪一成半。政府亦要求法例實施後所有新招標合約,承辦商須計算有薪休息日,但不必支付「飯鐘錢」。張建宗指政府會向所有外判服務商提供一次性補貼撥款,彌補外判商因落實最低工資而額外支付的薪酬和強積金差額。

外判商增三成財務費

成員佔逾九成政府清潔外判服務合約的環境衞生業界大聯盟,昨午召開緊急會議,會後宣佈拒絕接納政府的補貼安排。副召集人甄韋喬解釋,政府方案只補貼薪酬和強積金差額,但員工整體薪酬增加,會刺激勞工保險和長期服務金成本上升,估計令外判商額外增加兩至三成財務費用。

聯盟召集人甄瑞嫻表示,若政府不補貼上述兩項額外開支,外判商平均要為每名員工每月額外補貼 300元,「點解我哋要幫政府承擔,由頭到尾我哋都冇承諾要俾最低工資。」她形容外判服務商只是合約代理人,真正僱主是政府,又指自去年 12月起,曾七次去信要求與張建宗會面,但一直被拒,她批評政府閉門造車。大聯盟又不滿張建宗昨日表示保證補貼會落入工人手上,形容其言論是對業界不信任和侮辱。

大聯盟限令張建宗周五前答應會面,否則當日發起到政府總部靜坐,若仍不得要領, 4月 21日會去信通知會員, 5月 1日最低工資法例執行後,繼續以舊合約支薪,薪酬及其他福利差額由政府自行向工人發放。甄瑞嫻否認蓄意違法,形容是「官逼民反」:「政府補啲唔補啲,要我哋幫佢啃,我哋做唔到。」保安業同樣受政府休息日計薪補貼和招標安排影響,保安業關注組今日開會商討對策。

勞福局擺出強硬姿態

對於大聯盟或拒絕履行最低工資法例,勞福局擺出強硬姿態回應。發言人表示,勞工保險屬承辦商整體運作開支,與僱員工資水平未必有直接關係,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則屬非必然和非即時支出,不宜由公帑補貼。

職工盟李卓人批評僱主言論是公然挑戰法律和政府,要求政府應作最壞打算,隨時接收所有外判工人:「政府要做好準備至有談判基礎,最緊要係保住工人飯碗。」街工梁耀忠則批評,政府不計飯鐘錢是開壞先例,令工人須工作才有薪。

政府向資助機構提供補貼

公營資助機構將獲補貼
【明報專訊】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除政府外判工外,當局原則上願意向受影響的公營機構和資助機構提供補貼。社署發言人表示,正評估最低工資對受資助服務的影響,考慮向受資助非政府機構提供額外資源。醫管局及房委會昨表示會跟隨政府決定,機管局亦正與外判商磋商員工的薪酬安排。

社福界﹕安老院兒童之家最需補貼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海偉說,數周前聯同社福界代表與社署商討最低工資對業界影響,以安老院及小型兒童之家等機構為例,由於服務性質及時間較長,特別需要補貼。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透露,社署傾向為資助機構補貼薪金差額,將向該署了解詳情。

官津學校方面,教育局發言人稱會按照有關安排處理官校外判承辦商的合約事宜,並鼓勵資助學校採用良好僱主的做法。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說,除非當局增加學校行政津貼,否則津校仍要動用現有盈餘,補貼額外薪酬開支。

約有3300名外判工的醫管局就跟隨政府決定,各公立醫院會與外判商討論執行細節,將向外判員工支付休息日薪酬,同時為外判商提供一次過特殊補貼,以應付有關額外工資支出。房委會發言人稱,原則上會跟隨政府決定,但仍要交由房委會小組委員會通過。機管局發言人表示,正與外判商磋商員工薪酬安排,並計劃補貼工資差額。

暫32公營機構跟隨政府

政府發言人解釋,現時有32個公營機構自願跟從政府外判工的工資規定做法,會了解機構最低工資後的薪酬安排。而資助機構如社福機構、學校等,特別是社福機構較受最低工資影響,社署正與這些機構商討。不過,政府至今未掌握所涉人數和金額,強調非天文數字,可負擔得起。「可能某些資助機構自己有儲備,如果它們有能力去承擔,不覺得為何政府還要給它一筆錢。」

德福花園業主權益關注組

德福業主轟港鐵
卸外牆維修責任

【明報專訊】太古城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就外牆業權及維修費用的爭拗仍未了結,業主表示,多年來從未授權管理公司代為買入外牆的業權及交予管理公司託管,堅持對方要賠償多年來億元計外牆維修費。另一邊廂,九龍灣德福花園業主亦表示,港鐵雖然將約1000萬元錯收的大廈外牆維修費用交還業主,但認為港鐵將業權歸還業主,其實是有鑑於大廈開始老化,才將維修責任卸回給業主。

太古城維修費爭議未解決

太古地產回應表示,太古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正跟進及處理事件,並指去年初管理公司及太古城業主已透過由業主代表組成的太古城物業管理聯絡議會討論事件。管理公司會繼續與聯絡議會溝通,有信心可妥善解決外牆業權事宜。

有份協助太古城業主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管理公司擁有外牆業權,多年來卻要業主承擔每年約1700萬元管理費並不公平,她會收集居民聯署再交給太古地產,追討錯收的數億元外牆管理費。

協助新民黨的律師駱健華指出,根據《建築物管理條例》,業權擁有人有責任維修,而太古地產最初保留外牆業權,至1990年代管理公司才聲稱代表業主向太古地產買下外牆業權,以託管人身分接管,他質疑業主並無授權管理公司,有權追回錯付的維修費。太古城業主吳銳堂亦稱,管理公司並無得到業主書面同意授權。太古城西區議員趙家賢則認為,大廈公契列明業主須分擔公共地方,包括外牆維修費用,但指《建築物管理條例》就有關信託人部分需釐清。

港鐵:會維修非結構外層

另外,九龍灣德福花園業主權益關注組主席詹順平指出,港鐵擁有外牆及天台業權,但過去一直向業主收取外牆維修費,涉及5000至6000萬元,去年港鐵將之前12年維修外牆費約1000萬元退回屋苑帳戶,並將維修責任轉嫁他們。港鐵發言人回應稱,諮詢過業主會、法律意見及獨立顧問意見後,港鐵會負責大廈外牆非結構外層部分及天台防水膜以上範圍的維修開支,而外牆結構部分和天台防水膜以下則由業主負責。

Monday, April 11, 2011

北京驅地下教會集會扣百人

北京驅地下教會集會扣百人
時間地點貼近「茉莉花」 否認聲援艾未未

【明報專訊】北京一個基督教地下教會「守望教會」計劃昨日在戶外舉行主日崇拜,時間地點與網上號召的「中國茉莉花」集會地點相近,數百名警察到場戒備並封鎖場地,百餘教友被帶走,在登記姓名、拍照及問話後釋放,教會主要領袖則在家被軟禁。有網上消息指集會是聲援被關押的藝術家艾未未,但教會負責人否認這次崇拜與艾未未或「茉莉花」有關。

守望教會一名長老劉官在電話中對本報表示,前晚開始有警察上門找他,禁止他在周日出門參加崇拜,至周日還在他家門口看守。對於網上有消息稱,教友將在周日崇拜中聲援遭當局帶走的藝術家艾未未,劉官強調「我不知道這個消息是從哪兒來的,我們跟艾未未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消息可能是別有用心的」。

領袖軟禁在家 教友遭拍照

昨日的崇拜原定有兩場,分別於上午8時半和下午2時,地點在海淀區中關村鼎好大廈、中鋼國際廣場中間相連的三樓平台廣場,此處為公眾場所,但距離「茉莉花」集會地點之一、海龍商場只有200多米。劉官說,地點定在這裏是因為交通方便,大部分教友都住在海澱區,而且三樓平台較為僻靜,適宜舉辦崇拜。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美國對華援助協會負責人傅希秋說,崇拜活動可能是為時間地點都與「茉莉花」巧合而變得敏感,他認為中國當局採取的態度「不理性」,把教會的聚會視為「茉莉花」一樣打壓。

據海外人權網站「參與網」報道,北京警方從昨日早上7時多戒備,教會的金天明牧師以及10多名核心同工都被軟禁。有100多名教友前往聚會地點,自行打開《聖經》讀經和唱讚美詩,警察將大部分教友趕上準備在一旁的巴士,帶往附近一間小學,其間一度有推撞。沒有被帶走的少數教友分散到附近餐廳等地繼續禱告、讀經。

餐廳受壓拒租場 轉戶外聚集

警方隨後封鎖平台,不准行人進入,周邊天橋亦有警察監視。至下午4至6時,被困在小學內的教友陸續獲釋,被要求登記姓名、拍照及問話。

守望教會原本定期在一處餐廳聚會,但餐廳受當局施壓,不再租場。傅希秋說,守望教會在兩周前開始安排戶外聚會,理由是當局干預他們租用場地聚會。

明報記者報道

教友多知識分子避沾政治
【明報專訊】北京守望教會成立於1993年,目前約有1000名教友,由於教會位於大學及IT公司雲集的海澱區,教友中有許多人是大學教師、學生及科技界精英。教會創辦人為清華畢業生金天明,現任教會主要牧師、長老游冠輝為北大哲學博士,另一長老孫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買下寫字樓不獲鎖匙

守望教會之前在網站上發表《告會眾書》及《戶外敬拜問題解答》,強調敬拜只是正常宗教活動,不是示威遊行,是信徒的基本權利。公告中指教會曾以教友捐款2700萬元人民幣買下一處寫字樓,但開發商受到當局壓力而遲遲不交付鑰匙。「我們作為教會會盡力地避免讓自己的宗教活動被染上政治色彩,但是否能夠避免則不由我們決定」。公告指出,教友應該做到像耶穌一樣,被人扣上政治罪名仍罵不還口,不能發生肢體衝突。

基督教近年在中國發展迅速,官方只承認「三自」(自治、自養、自傳)教會,拒絕向地下教會發牌。去年10月,守望教會曾派人參加南非的「洛桑世界福音大會」,但遭當局禁止出境。

團體聯署登廣告:本是同根生

200人邊說非歧視邊反新移民
團體聯署登廣告:本是同根生

【明報專訊】立法會周三將就財政預算案撥款表決,泛民陣營昨發起的反預算案遊行僅數百人參加,聲勢遠不及3月6日近萬人遊行。

同日,有近200人響應網上發起的「反對派6000元給非香港居民」遊行,有1970年代來港的新移民批評派錢令今天的新移民不勞而獲,也有遊行者批評內地孕婦佔用香港產科服務。另邊廂,多個關注弱勢社群的團體聯署刊登「本是同根生」廣告,指不應將新移民視作政府管治失效的代罪羔羊。

70年代新移民:派錢不勞而獲

由網民發起反對派錢給新移民的遊行,從灣仔修頓球場步行到中環政府總部,約200人出席,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和中年人。搞手之一的張小姐強調遊行並非歧視新移民,而是不滿政府的福利政策氾濫,及移民政策令內地人在港出生的子女可享有居港權。雖然如此,昨日遊行中,卻有人高舉「我們不要新移民」標語。

遊行隊伍當中,57歲的朱先生自言1973年來港,當時19歲的他來港第二天即開始做地盤工,一直做到現在。他說:「我們自細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現在派錢給新移民,有人不勞而獲,很不公平,攤薄了香港人的成果。」朱先生強調,自己不是針對新移民,而是針對沒有工作的人。他認為領取綜援也應該有一兩年的限期,不應讓人長期領取。

本地媽媽:分薄資源 拖延覆診

帶剛出世數個月的女兒一同上街的黃太,則最不滿內地孕婦來公立醫院產子,令醫院資源不足,「真是太過分,我3月底去登記,但要6月初才可以有產檢,通常開頭幾個月最容易流產,我便過了這個時間……生完個女,去健康院時,排期都要排到一星期之後。還有本應每個月覆診,但因為資源不夠,我要隔兩個月才可覆診」。對於那些港男內地太太來港產子,黃太說﹕「你娶得內地老婆,食得鹹魚抵得渴……這麼不滿意,返內地生啦。」

方小姐也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很有意見,說希望政府政策能夠公平一些,沒理由納稅人捱生捱死,但內地人來港即可享受到福利。她又批評內地人炒高香港住宅,令港人上不到車。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基督徒學會、民主黨、社民連等多個團體則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指港人生活苦困,是因為政府管治失效、偏袒財團、縱容壟斷和地產霸權,移民只是代罪羔羊,給政府作為轉移仇恨的對象。「新移民也是香港人一份子,也是我們的家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美孚居民堵周大福

美孚居民堵周大福﹕五一黃金周再來
【明報專訊】美孚新居民反對第8期旁原石油氣庫地皮建「屏風樓」,約30名居民和示威者昨日到發展商新世界集團的主席鄭裕彤旗下周大福珠寶旺角店抗議,並高調入店「幫襯」,嚇走不少顧客。示威者警告,下月1至5日的「五一黃金周」,將繼續「玩殘周大福」,看看誰人要「跪低求和」。新世界於截稿前未有回應昨日示威。

店內嚇走顧客 店外阻塞行人

「反對興建美孚新屏風樓工作小組」成員、美孚居民和示威者,昨中午12時半齊集旺角登打士街周大福珠寶店門口抗議。他們不滿新世界早前把美孚新第8期對開一幅地皮,賣給祥達發展,祥達並擬在此興建「屏風樓」,眾人在店外高喊:「反對地產霸權,由中產開始!」由於該店面積頗大,示威者在一邊門口抗議,客人自然被趕至店內另一邊。

由於登打士街熙來攘往,市民、遊客絡繹不絕,示威令行人路一度水泄不通,警方要將部分馬路改為單行,不少市民走過時均面露不悅,有送貨工人更「爆粗」辱罵示威者和警員。但亦有市民表示理解示威者,即使要繞路而行,問題也不大。示威者其後入店「幫襯周大福」,要求職員介紹金飾,最後僅得選民力量「星屑醫生」歐陽英傑買了700元飾物。

有店內顧客不滿示威者行動,正在買鑽戒給妻子的任先生直言示威「搞到好亂,都不知他們幾時才搞完!」周大福職員其後帶他到店的另一邊,避開示威者。示威者於近2時散去。

稱倘不對話 行動將升級

小組負責人盧松昌表明,昨日行動只是宣戰,警告若新世界不與他們對話,會將行動升級:「我在此警告周大福,5月1至5日的黃金周,我們會連搞5日,看看誰玩殘誰,看看誰人要先跪低!」但屆時會到哪間周大福,行動會如何升級,小組稱至今未有計劃。

Sunday, April 10, 2011

爭取財富合理再分配聯席

有示威者企圖衝入長江中心 (20:06)
爭取財富合理再分配聯席約廿名成員,傍晚擬衝入長江中心大閘被警方和保安阻止,雙方曾發生推衝。

他們下午在中環長江集團中心門外舉行論壇,警方指是非法集會,多次促他們離開並設置鐵欄。到傍晚有人跨過鐵欄,企圖衝進長江中心的大閘,被警方和保安人員阻止,入夜雙方仍在對峙。

(即時新聞)

北京地下教會「守望教會」

京警驅散地下教會帶走百人 (12:38)
北京地下教會「守望教會」在北京舉行崇拜時被警方驅散,據報有100人被帶走。

設在美國的對華援助協會表示,「守望教會」的信眾今天早上在北京海澱區進行戶外崇拜時遭到數百名警員驅散。

此前網上有消息稱,這次崇拜活動旨在聲援被拘留的藝術家艾未未,但知情人士與對華援助協會均對BBC中文網稱,集會與艾未未並無關聯。

分析認為,崇拜活動與此前「中國茉莉花革命」集會號召所公布的時間接近,使崇拜活動變得敏感。

(英國廣播公司)

醫院藥劑師學會

藥劑師:奶粉廣告誤導家長 (12:10)
醫院藥劑師學會的調查發現,部分奶粉廣告誇大添加成分功效,誤導家長。

醫院藥劑師學會分析過本港多個奶粉廣告,發現部份涉嫌誇大添加成分的功效。例如奶粉含有DHA或AA有助腦部及視力發展,但臨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對嬰兒未必有效。

另外,有奶粉商聲稱加入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軟化嬰兒糞便,但臨研究發現這些纖維可以增加老人家的排便次數,但對嬰兒可能未必有效。

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家長不要誤信廣告,又認為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奶粉商發放資訊,防止誤導消費者,同時參考世衛守則,盡早針對母乳代用品的宣傳草擬守則。

(即時新聞)

環保觸覺查港鐵發水屏風樓

港鐵擬建屏風樓 3校變夾心
天榮站4幢橫排 間距5至7米

【明報專訊】環保觸覺翻查港鐵提交城規會的文件,發現港鐵計劃在天水圍天榮站上蓋發展的項目,不僅「發水」,而且是高密度屏風樓。資料顯示,港鐵擬建的4座樓,每座高40層,而且尚有1層停車場及1層會所平台。該4座樓幾乎「一字排開」,最窄的座距只得5米。在輕鐵站對面的3間學校,日後有可能會被天榮站項目和嘉湖山莊夾在中間。有校長表示關注,指距離較遠的高樓數年前落成後,學校通風已明顯轉差。

港鐵:項目符法定要求

有元朗區議員指出,這些「屏風樓」可能影響近10萬居民,故表明反對,並要求港鐵修改地積比等,否則會發起抗爭行動。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建議把部分高樓略轉座向,令樓距增加至15米,亦希望港鐵減低發水比例。港鐵回覆時重申,項目是根據已核准的發展方案及法定要求去做。

譚凱邦說,該4座擬建的高樓幾近「一字排開」,座與座之間最窄只有5米,最遠亦只有7米,明顯是屏風樓。該處又是天水圍輕鐵交匯點,卻提供多達267個住宅車位,使停車場需要1層,令平台體積增大。

前後高樓包圍阻通風

與該項目一條馬路之隔,有3間學校,學校後方已有10座樓高約30層的嘉湖山莊5期麗湖居,若在天榮站再建4座40層高樓,3間學校便會像三文治般夾在中間。其中一間為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校長劉修妍對港鐵項目表示關注,表示在天榮站附近,另一距離較遠的屏風高樓柏慧豪園及柏慧豪廷相繼建成後,學校通風已轉差。她說,不反對建一些迎合社區需求的住屋單位,但亦希望可以顧及社區發展的平衡。

環團促停車場減半減發水

元朗區議員李月民亦批評港鐵建屏風樓,單是底座估計已有6、7層,可能影響附近多個屋苑和學校,估計會影響10萬居民。他說,上月區議會曾討論相關議題,出席者一致反對,要求港鐵修改地積比。他引述港鐵指出,會在個多月後再回覆。他說港鐵若一意孤行,以此模式發展,定會聯同居民代表等採取行動反對。

環保觸覺早前亦找專家推算,單位平均建築面積為612呎,但若跟舊例發水20%,將變成約730呎,所以很多單位會是中至大單位,以4500至5000元呎價計算,單位動輒達300萬至400萬元,一般市民難以在此「上車」。

而該處會所面積達2.7萬平方米,發水價值便達1.3億元。譚凱邦說,希望港鐵可考慮把停車場面積縮減一半,並把會所設施搬至與停車場同一層,減低發水比率。

明報記者 張岳弢

民間食物銀行

民間食物銀行送暖不設限
助社福「邊緣人」 毋須資產審查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宣布增加1億元撥款予食物銀行,但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掣肘較多,要通過資產審查,援助亦以6星期為限,不少有需要但未能符合要求的基層市民,唯有轉向不受資助的民間食物銀行。2009年成立的油尖旺食物銀行,一直強調不設審查,亦容許受助者無限量領取食物,以幫助跌出社會保障的「邊緣人士」,包括因手持舊樓而無法申領綜援的體弱長者、少數族裔,甚至與家人關係欠佳而「無飯開」的少女。除了派食物,機構亦會每周定期「開飯」,來自不同背景的受助者,在沒有標籤的環境下,同享受一餐安樂茶飯。

油尖旺食物銀行於2009年底成立時,只有約50名會員,至今年3月已急升至400人,當中約45%為長者、35%為少數族裔,其他包括持雙程證者、難民等。負責人龍緯汶說,自由和彈性是機構的最大特色:沒有指定的食物包,今天派通心粉,明天可能派曲奇餅,甚至是孩子吃的奶粉,時令的蘿蔔糕,甚至是市場賣剩的青菜。如此雜亂,只因奉行「乜都收」政策,無論是商店的「下架貨」、尚餘兩周就過期的食品、熱心市民送來的一盒蛋卷、家務助理義工從豪宅收集得來的菜,只要確定來源無問題,經義工檢驗後便統統轉贈。

奉行「乜都收」政策

「即使到期日剩一周,只要我今周內送了出去,也可以幫到人﹗」這是龍緯汶的信念,慈善之餘亦不失環保。他說,機構從不為受助者取貨設上限,「我相信他們不會令(食物)銀行擠提,事實上自營運以來,我們從未試過清倉﹗」他說,現時固定合作的食品公司共有10間、小商店6家,定期為他們回收食物的學校和慈善團體共20家,包括少數族裔經營的雜貨店每周3天轉贈賣剩蔬菜,亦有麵包店每周送出猶太麵包,甚受長者歡迎。

援助方式因人而異

有時菜太少,義工便即場決定將食物烹調後一起吃,或以食物盒盛好讓受助者取走。「有人問我,那幾個罐頭,可否先煮了才拿回家?有些人真的窮到連電飯煲也沒有!」。會員中,約八成定期在食物銀行「開飯」。油尖旺食物銀行的「彈性」,還在於會為有需要的人速遞糧食,亦會因應家庭所需,調節食物分量,曾有同時接受其他食物銀行資助的肥胖者,每逢假期較多的月份,便會因吃不飽而來求助,「政府處理服務時,個案都是數字,1個人便是1,高矮肥瘦、什麼情都是1,但每個人都應該不同的﹗」

明報記者 袁柏恩

尼泊爾廟內「開餐」 助巴籍難民
【明報專訊】佐敦渡船角一幢舊樓內,設有全港唯一的室內尼泊爾廟,油尖旺食物銀行亦在該處定期「開餐」,兩張餐桌坐了近30名長者跟3名巴基斯坦籍壯漢,熱鬧地吃「大廚」蓮姐與英姐的番茄麵筋撈飯或撈粉,「鵝煮圖瓜環落山道(我住土瓜灣落山道)﹗」金毛巴籍壯漢以半鹹淡廣東話跟70歲婆婆搭訕。「哦﹗Lock珊都(落山道)嘛﹗」婆婆一邊以疑似英語回應,一邊享受名副其實的免費午餐。

禁工作 靠千元津貼過活

40歲巴籍漢Hassan和兩名友人以難民身分留港,Hassan留港已10年,一直拿入境處發放的「行街紙」,他原本從事搬運工作,工資足夠餬口,但自從09年立法會修例,無論是等候甄別或尋求庇護的難民都不容許工作,Hassan與其他難民朋友只能靠政府提供每月千多元的房屋和食物津貼,加上動用積蓄過活。

哪裏派食物 就往哪裏跑

他們終日無所事事,哪裏派發食物,他們便往哪裏跑。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就是在家、坐巴士或走路去領食物、然後回家。基督教勵行會設於重慶大廈的服務中心每天派發食物,成為Hassan常去之地,但因該處的開放時間、人數都有限制,遲到或碰巧那天派完了,Hassan便會空手而回。

Hassan每次到油尖旺食物銀行,總會問「還有什麼可以拿走嗎?」油、米自是必需品,就連菊花精、嬰兒奶粉、糖果,甚至舊衣、破舊抽濕機,他和友人都毫不猶豫捧走。在油尖旺食物銀行職員眼中,他們不是貪心,而是於他們而言,任何援助都彌足珍貴,因此Hassan等人每次到訪,職員均會盡量搜出合適的食物和日用品轉贈。Hassan坦言希望自力更生,只是政策下不容許。「我仍然喜歡香港,唯一願望是可自由工作。」

婆婆省錢看病 擁舊樓仍受助
【明報專訊】與巴籍漢Hassan同桌的80歲李雪珍婆婆,與83歲丈夫居於大角嘴舊樓,該單位是自住物業,兩名子女每月給他們數千元家用,加上共2000元生果金,每月約有5000元可花,但由於丈夫患有腦退化症(前稱老人癡呆症),她又因長期腰痛要做推拿,為了省錢看病,唯有每周與丈夫撐拐杖前來「開飯」。

李婆婆說與丈夫都要看病,無法計算看醫生的頻率,總之有錢便看,無錢便不看。為了省錢,兩人吃不多,早上吃麥片,如果遇上食物銀行「開飯」,便來吃一餐,其他日子簡簡單單煮些粉麵當午餐,晚上再隨意吃一頓。兩人吃得簡樸,10元的肉可吃上數天。

李婆婆說,可以的話,情願在吃飯上省一點,把錢留來傍身和醫病。「吃還可以遷就,但看醫生數百元一次,一個月看一次也不得了﹗」她每次到食物銀行吃飯之餘,亦會領走麥片、奶粉、菜、麵包等,「有麵包便可以節省一點,早餐沒麵包的話,只可以浸梳打餅吃」。

難忘與長者分享月餅蘿蔔糕

不過,最令她難忘的,是跟其他長者分享月餅和蘿蔔糕。「幾廿歲,想吃又捨不得,自己蒸又難。」李婆婆坦言,以其經濟能力未至於不得溫飽,但「錦上添花」對長者尤其重要。

中港家庭權益會

團體爭港人內地妻產子權
斥公院停收內地孕婦不公

【明報專訊】全港公立醫院昨日起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婦預約分娩服務,直到今年底。醫管局表示,醫管局今年已接收的內地孕婦分娩和預約個案達9000宗,因此決定暫停預約,以維持本地孕婦服務的質素。但有組織指出,新措施對丈夫為港人的內地孕婦不公平,今日將向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請願。

醫局﹕停收為保服務質素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去年公立醫院共接待1.1萬名非本地孕婦,但今年只過了4個月,已有9000名非本地孕婦預約及使用服務,所以由即日起直至年底,停收所有非本地孕婦的預約。他強調有關措施是必須,目的是要維持本地孕婦服務的質素,減低婦產科的壓力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服務的壓力。至於長遠的婦產科服務量及人手安排,會先由政府協調,醫管局會全力配合。

不過,政府「一刀切」停止非本地孕婦的預約服務,引起關注中港家庭權益組織的不滿。中港家庭權益會發言人曾冠榮指出,政府刻意隱瞞「非本地孕婦」存在「港人內地配偶」及「父母雙方均為內地人」兩大類別,要求政府還「港人內地配偶」在港分娩的權利。

根據立法會文件,2009年由非本地孕婦所生的嬰兒有10,232名,其中有3492名的父親為香港人,組織認為每年應該預留5000個名額,給予丈夫為港人的內地孕婦。

關注組織促年留5000名額

曾冠榮說:「丈夫是香港人,孩子出生後也是香港人,為什麼政府要以行政手段,禁止他們享受作為港人應有的權利?」他指出,現時港人內地配偶來港產子要付3.9萬元,不少中港家庭未能負擔,「即使十萬個不願,亦只能返內地產子」。孩子出生後申請來港又要等兩三年,其間被迫分隔兩地,對家庭造成不良影響。組織今日聯同10名「港人內地配偶」,爭取與港人同等的分娩權利。

新移民組織同根社

內地來港學者:欠包容亦是沒公德
【明報專訊】對於Ada和Andy的心聲,內地學者和新移民組織質疑他們將「新移民」與「大陸人」兩身分混為一談,更將自內地的都籠統歸類為「攤大手板福利的懶人」。從內地來港12年的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副主任何舟提醒:「香港人不滿大陸人沒公德心,但不要忘記,欠包容的狹窄胸襟,都是沒公德的表現。」

指內地專才帶來貢獻

曾旅美多年的何舟說,像他一樣的內地專才都曾於外國生活,「來到香港,文化鴻溝自然減少,我們也不覺得被歧視」。他分析,港人近期對內地人爆發籠統式的不滿情緒,源於港人有感資源被分薄,「這方面,我認為香港政府確有責任,應想想如何調整政策……但我希望香港人不要將大陸人籠統定性,每個民族都有好人壞人」。何舟指出,在中港經濟融合的大前提下,不少內地專才為香港帶來貢獻,「中國富起來,很多來香港的內地人,其實都不為取福利」。

新移民組織同根社總幹事楊媚說:「近日我不敢講太多,我不明白為何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新移民。說60年代新移民不拿福利,因那時機會多。如今社會欠就業機會,都因為政府沒改變經濟結構、改變地產主導,新移民走投無路被迫領綜援。」

新移民:唯有忍氣吞聲

楊媚指出,同根社「兩朵花」的會徽近日被人畫上了幾條蝗蟲,「有人打來叫我教班婦女不要拿綜援,其實她們很多來港未夠7年,根本拿不到」。她說,不想和價值觀不同的人對罵,「唯有忍氣吞聲,今天我會叫班姊妹不要到港島區。周二我們會辦燭光晚會,呼籲社會支持新移民」。

反新移民遊行

反新移民遊行搞手:最嬲港府不公
不滿分薄港人資源 堅稱無歧視

【明報專訊】內地孕婦來港迫爆產房加上政府派錢風波,激起社會分化浮面,約400名網民發起今天上街,高舉「不滿關愛基金向未住滿7年新移民派6000元」大旗,但揭開旗幟背後,他們對口中「大陸人」的不滿,又何止那6000元?遊行搞手過去一周在facebook動員,他們不是街激進青年,一個是年近四十的生意佬,一個是三十出頭的OL,均為中產的兩人之前毫不相識,亦沒有政黨背景,今天是人生首次擔大旗遊行,為何如此「火滾」?「我無歧視大陸人,最嬲係特區政府唔公平。」

生意佬Andy和辦公室女郎Ada都是土生香港人,思維都以「香港」而非「中國」為本,他們以「本土居民愛香港,捍衛家園沒有錯」的組織名義發起遊行,價值觀裏那條「公平界線」圍繞居港滿7年者畫圈,新移民即使踏進香港土地,根據他們的邏輯,其實還是在「圈外」,「大陸人的想法,跟我香港人真係好唔同」。

文化差異致不可融合

他們「不滿新移民」的邏輯,由不滿內地旅客說起。Ada九七後畢業,每天返工放工都見到這樣的風景:「大陸人無禮貌大聲講隨街吐痰屙屎撩鼻屎去到名店白鴿眼,香港人都忍氣吞聲,點解?因為大陸人送來一篋篋錢。」曾經,她一出街見到每年在港消費逾千億元的大陸人就會火滾,在網上發牢騷,卻被朋友反罵她歧視同胞。「直到有人提醒我:香港同大陸係兩種唔同文化,大陸人來到香港,我們無權要他們改變。於是我明白,大陸人隨街吐痰屙屎無得變,要變,就只有香港人變。」Ada所指的「香港人變」不是隻眼開隻眼閉,而是特區政府要變。

「回歸後,港府有很多政策說是中港融合,但無考慮過骨子裏根本融合唔到,因為香港和大陸的文化是兩碼子的事。」她不滿政府坐視不理: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攤分公立醫院資源、內地媽媽來港買奶粉無上限不用繳稅、單程證審批準則無公開致低學歷低技術內地人湧港,「這些,對納稅的香港人都好唔公平」。

針對好食懶非騙綜援者

經常往返內地做生意的Andy聲稱,接觸不少內地人很嚮往香港的資源:「佢覺得花5萬蚊來香港生個仔就有居留權,數過花600萬為下一代搞投資移民。又有些大陸人生完就留個仔香港,以為香港資源多福利可養自己個仔……呢都係香港政府一手造成,令大陸人可來搵數。」

福利的統統都是罪人?Andy說:「我唔係話綜援養懶人,綜援照顧老弱傷殘理所當然,但唔係養一班有手有腳可以照顧自己的大陸新移民。」記者解釋不少新移民是來香港後才被丈夫拋棄或失業,迫不得已才領綜援應急,「這些有真正困難的,我不反對他們領綜援,我只係針對那些呃綜援好食懶非者」。政府數字顯示,詐騙綜援數字其實不足1%,Andy就堅持「好多呃錢的政府都唔知」,但事實上,居港未滿7年獲酌情批綜援者,只佔28萬領綜援總人數的6%。

不敢反人人派錢 「畀人鬧死」

他們既然贊同援助有困難的人,向有需要的新移民派6000元又有什麼問題?Ada反問:「你認為政府真是向有需要的人派錢?新移民領錢有入息審查,即係基層勞工不到、唔做的反而到,根本派錢就係錯。」為何不索性反對政府向人人派6000元?「點反?畀人鬧死。」

兩人不滿大懶蟲,但好食懶非者又是否局限新移民?「所以我們唔係歧視新移民。我們企出來,是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自力更生,唔係攤大手板。」既強調不是歧視,為何遊行又要標榜「反對新移民獲發6000元」這帶歧視性質的口號?「這是網民的共識、也是gimmick(噱頭),講得太深奧無人明。」

嫌政治「污穢」 沒想民主政制

Andy一會後續說:「其他參加遊行的人點諗、有否歧視,我唔知,但我同Ada都無歧視,只係嬲政府。我企出來無分化社會,因為分化一早已經存在。」「有人罵我係納粹、右翼、法西斯,sorry,我唔知呢係乜,我唔想捲入政治。」Andy和Ada覺得政治「污穢」,因此亦沒有思考過民主政制對社會改革的重要性。

「上一代香港新移民自力更生不會數,那是我們兒時的香港。」Andy和Ada緬懷殖民地香港——那是港人叫大陸人做阿燦的年代,如今獅子山下香港人頭頂上是否仍掛昔日的優越光環?記者即使不問,答案其實亦擺在眼前。

明報記者 盧曼思

Saturday, April 09, 2011

香港人權監察

人權監察﹕村代表選舉原居民獨大
【明報專訊】香港人權監察昨發表《原居民與男性獨大的村代表選舉》報告,指出在最近的村代表選舉中,1358名當選村代表中,非原居民村代表只有186人,佔整體不足一成半,女性在村代表選舉的參選和當選亦佔極少數,只有30名女性當選村代表,促請政府改善非原居民和女性「代表不足」的狀。

女性代表不足

現時村代表的雙村長制,只有原居民才可選出原居民代表,原居民亦有權和非原居民選出居民代表。香港人權監察指出,在2011年當選的居民代表選舉中,有逾六成半為原居民。該會形容原居民有雙重權利,而半數村代表乃原居民代表,造就原居民獨大的問題。

香港人權監察擔憂現時的雙村長制和村代表選舉制度下,非原居民和女性難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促請政府處理非原居民和女性「代表不足」的情,令村代表、鄉事委員會和鄉議局等更具代表性,又指村代表若未能代表廣泛居民利益,類似菜園村的抗爭會愈來愈多。

香港人權監察建議政府研究原居民只可參與該村原居民代表選舉,居民代表則只可讓合資格的非原居民參與,並建議政府研究取消雙村長制,合併原居民代表和居民代表的席位,在不分是否為原居民的情下,讓所有合資格居民參選。

中國民辦博物館

中國民辦博物館達328家 (08:57)
國家文物局官員表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地通過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年檢的民辦博物館共有328家。

民辦博物館約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1%,這一數字是2002年的10倍。

民辦博物館是由社會力量利用民間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文化財產,依法設立並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化,民辦博物館得以快速發展。

(新華社)

Friday, April 08, 2011

SCMP: NGOs struggle with legal status despite new rules

NGOs struggle with legal status despite new rules
Ng Tze-wei Updated on Apr 08, 2011

The capital relaxed its registration rules for four categori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his year, but the change has been met with a lukewarm response from NGOs, long working under tight restrictions on the mainland.

The four categories of NGO benefiting from the change ar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harity,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service, Xinhua reported yesterday, citing officials from the Beijing Civil Affairs Bureau.

The report did not clarify the definition of each category.

NGOs have been tightly regulated as mainland authorities are wary of these often foreign-funded and rights-advocating groups.

"We have tried to register so many times," said Lu Jun of Yirenping, an NGO that focuses on anti-discrimination work and legal aid. "They might not give you a clear `no', but they just keep making requests and dragging the matter out."

Under the new policy, NGOs in the four categories can register directly with the bureau. They no longer need find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to act as "patron" before they can register.

Finding a patron had been a particularly big hurdle, since the supporting department would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ny misdeeds of the NGO. Those that could not find a patron had to build up enough capital to register as a company, or live a legally precarious existence.

The government's apparent change of heart may be linked to a realisation that NGOs can come in useful as it emphasises social harmony this year. In February, President Hu Jintao expound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concept of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which was followed by clear statements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for 2011 to 2015, of the need to develop NGOs.

Several cities, such as Shenzhen and Chengdu , have been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loosened NGO registration rules in recent years. In Beijing, the Zhongguancun area has been running a pilot scheme since July allowing those four categories to register directly with the area's civil affairs department. The authorities decided to expand the scheme to the whole of Beijing at the end of February.

Several NGOs that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poke to were unaware of the new policy. They said they did not have high hopes as yet, especially since the categories had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Lu said his group would not even try to register under the new policy since it was likely to mean another "futile struggle".

"Without detailed definitions, it would end up as just another arbitrary decision of the Civil Affairs Bureau official on duty," he said.

Professor Wang Mi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NGO Research Centre said he was not sure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services. "But I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introduce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Wang said, urging that the guidelines stipulate a unified use of the category names across the mainland.

Guo Yushan, of the Transition Institute, which does economic research, said he would probably not try to register either, as he believed the new push was more to strengthen traditional Communist Party or government-affiliated social organisations such a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workers' unions.

Environmental worker Wang Yongchen said her group, Green Earth Volunteers, was lucky to find a patron in 2007, but it still had to pay hefty tax as it was considered a "private sector non-company". "I hope the new policy can address this tax issue," Wang said. "We are running on donations and for every cent we spend, we have to pay tax."

社会组织注册无需主管单位

北京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注册
无需主管单位

2011年04月07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 赖臻)从今年起,北京市推行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无需再找主管单位,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政府部门业务指导的新型管理体制。这是记者7日从展望“十二五”之北京民政事业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根据现行的管理条例规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需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才能登记注册,而目前找不到政府部门或是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挂靠,成为很多社会组织的最大困扰。受此限制,社会组织不仅难以释放活力、耗损社会资源,而且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和规范的监督监管,夹缝中生存势必导致发展陷入窘境。

  北京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李新京表示,按照“依法审批、分类规范、政府监督、扶持发展”的原则,此举旨在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据介绍,去年7月,北京市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起,“四类社会组织可以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制度将辐射到全市。为此,北京还将建立和完善登记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管理和监督管理,并完善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公开承诺等制度,建立第三方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让社会组织的活动更加规范、透明。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7216个,年均增长8%,遍布全市城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社会作用、地位、影响在社会建设中越发突出。在服务民生的行动中,共申报项目2706个,筹集社会资金近23亿元。未来五年,北京市计划每年筹集1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并开展惠及800万人次的公益服务活动。

香港射擊總會

「平民」射擊場遭水務署收回
射擊總會:礙運動員進軍奧運

【明報專訊】香港射擊總會表示,水務署以該會多年未能恢復香港射擊聯合總會會籍為由,最快將於5月11日收回本港唯一合乎國際射聯標準的九華徑靶場,總會指靶場一旦遭收回,不但本港射擊運動員的練習場地買少見少,一般市民參與射擊運動的機會亦被剝奪,有會員呼籲於下周日(17日)齊集九華徑靶場商討對策。

擁最多會員 包括金牌得主

「一群香港射擊總會資深會員」昨於報章刊登廣告披露上述情。該群會員指出,香港射擊總會是全港擁有最多會員的槍會,部分會員是射擊選手,曾揚威國際賽事,例如於2005年東亞運動會奪得射擊金牌的王輝。

水務署表示,九華徑靶場是配水庫的一部分,該署以象徵式價錢租予該會數十年,每隔數年續約,由於香港射擊總會已非香港射擊聯合總會會員,正研究是否續約。

水務署:正研究是否續約

有香港射擊總會會員直斥水務署決定荒謬。該會員稱,總會與香港槍會於1995年創立香港射擊聯合總會,目的是設多一個辦事處,方便聯絡會員。但到2006年,總會因會務問題退出聯會,豈料予政府藉口收回場地,並不合理。

該會員指出,總會是非牟利團體,於1950年代成立,旨在推廣射擊運動,亦為市民提供機會參與射擊運動,堪稱平民槍會,至今約有600名會員。總會的九華徑靶場符合國際射聯標準,在該場地舉行賽事的成績,才獲奧委會承認,「若失去了這個場地,香港運動員要參加奧運會更加困難」。目前香港有多個槍會及靶場,但大都採會員制,入會費動輒逾萬元,收費遠高於香港射擊總會。

聯會總會曾鬧上法庭

香港射擊聯合會總會昨表示,由於該會代表全在海外參加比賽,下周才回港,因此未能回應事件。資料顯示,兩會2006年在會務上出現分歧,總會更因年費問題與聯會發生爭議,拒絕交年費,結果遭聯會終止會籍,雙方關係決裂。總會更一度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法庭聲明,按聯會章程,只要總會繳交年費,便有資格恢復會籍。

Thursday, April 07, 2011

北京放寬社會組織登記規定

北京放寬社會組織登記規定 (16:25)
從今年起,北京市工商經濟類、社會福利類、公益慈善類和社會服務類的社會組織毋須再找主管單位,可直接登記註冊。

根據現行的管理條例規定,任何一個社會組織需要找到業務主管單位才能登記註冊,而目前找不到政府部門或是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掛靠,成為很多社會組織的最大困擾。受此限制,社會組織不僅難以釋放活力、耗損社會資源,而且無法享受稅收優惠和規範的監督監管,夾縫中生存勢必導致發展陷入窘境。

北京市民政局新聞發言人李新京表示,按照「依法審批、分類規範、政府監督、扶持發展」的原則,此舉旨在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支持、引導其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積極推動社會組織管理創新,促進社會組織健康快速發展。

今年起,「四類社會組織可以到民政部門直接登記」的制度將輻射到全市。為此,北京還將建立和完善登記管理體系以及管理制度,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日常管理、活動管理和監督管理,並完善社會組織的信息披露、公開承諾等制度,建立第三方社會組織評估機制,讓社會組織的活動更加規範、透明。

(新華社)

北京四类社会组织将可无主管单位登记
南都讯 记者娜迪娅 发自北京

日前召开的2011年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北京市四类社会组织将无须“挂靠”主管单位,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此外,政府将推动公务员逐渐退出社会组织。

  四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婆婆”

  据民政部门主管人员介绍,放开登记审批的社会组织包括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在会议上表示,今后将按照“一口审批、分类管理、政府监督、扶持发展”和“宽审批、严监管”的指导方针,全部开放社会组织登记审批。除此之外,政府将进一步突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如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规定的审批程序或者做出不予办理的决定,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承诺制度。

  此前,根据我国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有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业务主管单位负有监督、指导社会团体活动之责。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郭玉闪将“主管单位”称为“婆婆”,他认为,主管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这种“婆媳关系”很难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信号”

  实际上自2008年起,深圳已经率先试水“无主管登记”,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三类社会组织实行“无主管登记”。此举被学者称为是社会管理领域的“破冰”之举。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不久前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北京出台新规则更具特殊意义,“北京作为首都,出台任何政策都相对谨慎,如果‘无主管登记’能在北京顺利实行,那也能在其他地区实行。”

  郭玉闪同样认为这是社会管理的进步,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出台具体的细则,对于能够直接注册的社会组织进行明确的规定,将这一政策真正地贯彻下去。

  对于此规定下一步的措施,邓国胜认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细则时应该做好相应的制度衔接,例如如何解决社会组织脱离主管单位后的外事活动、资金支持等具体问题。

  公务员逐渐退出社会组织

  这次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还提出,将加快社会组织的民间化步伐,公务员等将逐步从社会组织中退出。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新增社会组织中,登记审批时原则上管理人员中不能有党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现有社会组织中,存在党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的,将采取社会组织自律方式,在下届换届选举中原则上不再当选,实现逐步退出。

  邓国胜说,公务员退出社会组织是为了使社会组织还原其民间本色。

教科書商會

書商同意下學年分拆教材 (15:15)
兩個教科書商會同意,下學年出版及修訂的課本與教材分拆訂價,又要求政府設撥款機制,資助學校購買教材。

香港教育出版商會和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同時建議,將學生用書及送贈學校的教材分拆定價,由今個學年開始,但現有課本不適用。

另外,書商否認較早前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指書商要求局方「包底」的說法,強調只是建議教育局向學校額外撥款,令學校有資源購買教材。

(即時新聞)

明施慎選iDonate: 慈善法觀點

讓公眾張開雪亮的眼睛:
明施慎選iDonate 對香港將制定<慈善法> 的觀點

2010年4月3日

信念
* 每分每毫的捐款都應被妥善運用
* 網上平台能提高透明度並推廣善行
* 以公民身份在公共空間分享資訊,並提供平台讓公眾發聲。

現時,以下兩個問題未有劃一標準:
* 如何界定慈善機構擁有多少資產才算合理?
* 如何量度慈善項目的社會效益高低?

不反對慈善機構投資和擁有資產,因為
* 慈善機構需要穩健的財政狀況,不應完全依賴難以控制/ 預算的捐款和資助
* 應保持靈活性,有足夠資源供未來發展或研究之用
* 穩健的投資能抗通脹,是珍惜捐款和負責任的表現

慈善機構
* 資產多寡只反映是否急需金錢
* 是否必需把錢花盡仍有待商榷
* 不是政府部門,卻時刻應付(甚至解決)社會問題
* 需要資源、自由度和靈活性,以便盡快且有效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對公眾而言,最重要是慈善機構的透明度:
* 應公開說明服務方針、投資策略、未來發展計劃和資產用途
* 不論規模大小,只要向公眾募款,便應向讓公眾了解其營運和財務狀況

希望慈善法不會強行設限,例如制定行政費、盈餘和資產等比率等。只要慈善機構的透明度高,公眾便能理解營運狀況,然後安心捐獻。

贊同明報4月1日的社論: 旅發局的「優質旅遊服務」標誌值得慈善界借鏡。

建議
* 本港設立「高透明度慈善服務」標誌
* 慈善機構可自願參加,會員需要:
o 在網上公開過去3年的完整核數報告,讓公眾查閱
o 有渠道在特定時間或場合,公開回答公眾對財政和服務的問題
+ 似年度大會的問答環節
+ 為節省費用,可考慮於網上進行,免了場地租金、茶點、部份人手等。)

認為未來的<慈善法>
* 需著眼提高慈善機構的財務和項目的透明度
* 實行「積極不干預」方針,讓慈善機構能迅速回應社會需求
* 高自由度鼓勵慈善機構發揮創意並提高效益,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和策略,幫助有需要的人和改善社會。

希望慈善界百花齊放:有些會針對短期現象,有些則著重長遠規劃。

公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有充足的資訊,自會選擇捐錢捐時間給理念接近,兼且營運狀況佳的慈善機構。

巴士工會爭雙糧 撤合約制

5巴士工會爭雙糧 撤合約制
【明報專訊】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昨日率領5間巴士公司(九巴、城巴、新巴、龍運巴士、新大嶼山巴士)共10多名員工代表,與勞工處開會,要求勞工處協助他們向資方爭取取消合約制及恢復年終雙糧。

總工會第一副主席鍾健華表示,巴士公司2002年起實施合約制,削減新入職員工的福利;2004年起取消雙糧,去年僅設1800元年終獎金。他在會後表示,勞工處承諾會盡快與資方接觸。

九巴及龍運巴士發言人稱,員工薪酬是按他們入職時的市場狀而定,車長除底薪外另有獎金。新巴城巴發言人指本月19日將與工會磋商。新大嶼山巴士發言人稱未收到員工訴求,沒有回應。

全城有機日

唔對咀的「有機」——全城有機日小記
http://www.inmediahk.net/

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辦的「全城有機日」在上周日於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由2009年舉辦至今已是第三屆。小記今年才第一次來到這 裏,而且帶著對有機的一知半解,對「有機」的想像只限於一些没有用農藥,没有被基因改造的蔬菜果類之類云云,亦可能因為今年的口號為「有機.農情嘉年 華」,令我覺得是次活動是一個純粹的健康菜市場。但走訪完整個活動後,我認識到「有機」只是一個大體的概念,原來每個經營者對「有機」的看法都不同,雖然 他們都一同坐落在這個「有機」嘉年華,但做的可以是兩碼子的事。我在這條「有機大道」看到了各經營者對「有機」的不同詮譯:可以是小型耕作,可以是持續發 展,可以是生活態度,可以是企業良心,可以是自然教育,可以是興趣手作,可以是知識。

當天大約有五十個攤位在遮打道行人專用區擺賣,並分成兩翼,一邊是濕貨市場賣生鮮有機蔬菜,大概有十八個攤位;另一邊是乾貨市場,佔大部分的是賣有機健康食品一類,共十九檔,另外有七個攤位賣有機個人護理用品,還有三個檔口屬其他種類 (例如賣有機耕作村料)。

振生園小型耕作
小記首先到訪了由amway(安利)贊助的振生園有機農場。最初以為這是安利旗下的農場,原來amway只是一個以贊助商的形式來舉辦一場比賽,而振生園 則是這個「amway優秀認證有機農場比賽」的獲勝者,獲贊助在此擺賣。小記在三時多到訪這個攤位時,不過開檔個多小時,他們已把存貨賣得七七八八,枱面 空空的剩下一個結實的南瓜。與經營振生園的佘太詳談之下,知道原本他們是經營養豬場的,後來被政府收牌,在07年才轉營有機農場,而農場營運一年後才取得 有機認證。佘太表示搞有機農場比養豬辛苦得多,因為所有工作都要一手一腳做,工序細節很多,而且轉型到一個全完不相關的行業,缺乏實務的耕作知識技巧,幸 好得到漁農署的支持,給他們提供教學及其他支援,令新的農場經營者能生存下來。最難過的日子莫過於在初時,當未能取得有機認證又未有一批信任你的顧客,唯 有硬生生把辛苦種出來的有機菜以常規菜的價錢賣出去。在沒有認証前,紅菜頭批發價每斤只能賣一元多,認証後自家直接出售是$20元。現在,農作物以高價菜 為主,溫室栽培各種蕃茄,青瓜、蜜瓜、白紋苦瓜等;佘太也比較喜歡直接銷售,免除批發成本,除在大埔農墟擺檔外,也有集體訂購的長期顧客,甚至開車到米埔 的農場買菜。

辛苦經營後的成果,就是一班顧客對余太種出來的有機蔬菜的肯定。習慣了進食有機蔬菜的顧客能清楚分辨有機或無機,佘太更說她有一個朋友非吃有機菜不可,否則就會嘔吐。能把花多大心機種出來的有機菜賣給知心的食客,兩者皆大歡喜,令余太最滿足不過。

所謂有機耕作也有很多種,當日擺賣的主要是現時漁農署主導的一種,強化認証制度,原地水文、品種、碳足跡都不是考慮重點。例如佘太用的泥土,竟然不是就近 取材,而是買回來的!肥料有從大陸,智利入口。另外,有些有規模的「有機」農場,採用大型温室栽種單一品種,使生產更有效率,但這些人工製造的種植環境, 增加了碳排放,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當天有些大型的有機菜檔,供應多款有機菜給大眾選擇,當中有些不合時令的蔬菜,這些都是人工温室培植的成果。究竟 「有機」是指非基因改造,無農藥,無化肥等等的概念,還是可持續發展才是最根本的意義?印上「有機認証」標籤的是不是真正的有機?

有機是知識
小記走到健康食品的一類攤檔,採訪了「營康包餅製造」,銷售由原材料「有機麵粉」到由有機麵粉所造的食品如曲奇、麵包、餅乾等。店長黃先生是一位食物營養 師,他的經營並不限於普通買賣,推廣健康正確的飲食知識才是他的理念,所以這間店不只是單單賣自己製造的有機麵包,而且還代理由外國入口的有機麵粉,讓其 他人也可以從有機麵粉開始生產各自的食品。現在香港麵粉的入口大多來自大陸,營養價值比有機麵粉低,而且經個漂白處理;較健康的有機麵粉的價錢是普通麵粉 的兩倍,這個比例相比起其他有機產品不算高。

除了入口有機麵粉,這間公司還包辦食職業烘培訓練課程,學員通過國際試的認証後便能成為專業的烘培師。黃先生表示很多畢業的學徒能應用所學到的,並開始自 己的店舖,當天的攤位即有出售由該課程的學生所製造的曲奇。從該店的訓練課程、生產製造到門市零售,可見它對推廣飲食知識的不遺餘力。

但黃先生指出,店舖的生意未如理想,設於柴灣青年廣場的門市所銷售的有機面包雖然定價已比一般的麵包還低,可是大眾還是偏向選擇普通的麵包。「這可能是香 港人習慣了吃本地的麵包吧,又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兩者的分別:我們一般的麵包都是以麵粉加上牛油,全奶或蛋所製成的,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在外國並不是 主流,因為其營養價值低,並且會食肥人。在外國買到的面包都是以有機面粉所造,質感粗糙,有營養價值,把它當作正餐也可以。可是香港人大多以口感味道作標 準,選擇味道甜又鬆化的面包,粗糙的有機面包因此不被欣賞接受。」店主笑說:「你有冇見過鬼佬食「天使旦糕」? 」

店主表示已在香港做了幾年有機包餅的生意,但銷路都没怎麼上升,因為本地人對食物的知識不深,他們没有興趣去知道什麼是有機,自己對這盤生意做到有點心灰意冷,很可能把香港的生意結束,轉移到其他地方發展。

室內環境的有機概念
隨後,小記走到一個被劃分為紫色類別的攤位,即非食品或護理產品一類,這個檔攤擺放了一些特別的盆栽,兩大個棕色的陶瓷濾水器,還有一些火山石等等,這個 攤位在眾多攤位中別樹一格,銷售食品以外的有機產品,令我反省有機的概念不只限於食物上,而其實可以放大至其他生活細節上。店主Anna很友善,當我要求 訪問時,她很謙虛地說希望她能夠解答我的問題。總括的說,這間店就是希望以有機的方法來打造室內環境,也就是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實踐有機的概念,比 如說,普遍的人多用空氣清新機來淨化室內空氣,但其實在室內栽種一些特定的種物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減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又例如有機油漆的使用,無害於 人類的健康之餘又可以減低對環境的破壞;又或是使用以天然物料所做的陶瓷濾水器,以陶瓷本身的特性淨化水質等等。Anna表示這些產品和概念都來自外國, 是她的拍擋介紹下才知道的,她引進這些產品和概念來香港,希望能把這個有機生活化的理念帶到這裡。

青協:有機成為自然教育
另外,有機也成為教育的一環,香港青少年協會(青協)在元朗開辦了有機農莊,讓青少年親身落田體驗有機耕作,學會利用天然堆肥(馬糞)作肥料,和一些曬 田、輪耕的耕作方法令土地可以持續耕等等,透過實踐培養有機的概念。當天,青協農莊的職員Izzi便帶同三位青年義工參展有機日,賣出學員在農莊所種的有 機蔬菜。Izzi表示,農莊的教育活動會針對「3+3+4」學制所需,參加者可以透過這項活動取得「其他學習經歷」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