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0, 2008

梁啟智﹕醫療融資的人生博弈

梁啟智﹕醫療融資的人生博弈
2008年4月10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諮詢出爐,傳媒大多注視中產的負擔會否百上加斤。面對通脹重臨和樓市升溫,筆者明白市民難免會抗拒對任何的新增支出,卻擔心只討論供款多寡會使香港社會平白失去一個辯論公共價值的機會。談醫療融資,其實就是談香港社會的一些基本價值。

整份諮詢文件長131頁,當中的技術問題多不勝數。筆者認為在研究各個方案之前,市民應先自問兩條基本問題,才有可能衡量當中的優劣長短。

第一、我們是否認同收入較多的市民應該幫助收入較少的市民。

第二、我們是否認同患病機會較低的市民應該幫助患病機會較高的市民。

如果我們不同意這兩個觀點,則自然該選取以用者自付或個人儲蓄為主的方案。相反,我們則該選取以社會供款和分散風險為主的方案。換句話說,醫療融資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是否願意自己的供款有可能用來替別人的醫療費用買單。

「無知之幕」或可帶來啟發

對於多數年輕力壯的成年人來說,難免會希望自己賺得的工資留在自己的口袋,確保將來生病時可以應付。「自己的錢自己花」,也合符自由經濟的本地街頭智慧。然而這個表面上最合符個人利益的想法,其實並不一定明智。運用政治哲學學者羅爾斯(John Rawls)在《正義論》中所提出的「無知之幕」,或可對這選擇題帶來一點啟發。

假設我們還在母親懷中,不知道出生之後將會是貧或富、聰明或愚鈍、健康或殘疾,也就是對自己的情一無所知。若在這原初狀態下去選擇醫療融資的安排,我們通常會認為收入較多和患病機會較低的市民,有義務去幫助其他的普羅大眾。在此,醫療融資成為了一場人生博弈。基於趨避風險的原則,我們因為不確定自己會否成為最不幸的一群,自然會確保遊戲規則將會保障這一群人。

這個「無知之幕」的假設並不只是一個想像實驗,而是討論當前香港醫療改革諮詢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其實和未出生的嬰兒類近,同樣不知道在何時會遇上交通意外,又或者惡病纏身,使自己的處境忽然逆轉。然而雖然我們作為個人不能控制未來的順逆,作為選民卻可能左右逆境來臨之時會否得到政府的照顧。如果我們同意羅爾斯的說法,那麼我們就算以個人利益為先,以社會為本的供款仍可能比以個人為本的供款更為有利。

羅爾斯的理論並非無懈可擊,我們也可以引用其他的哲學傳統來談醫療融資,並得出各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筆者在此提出政治哲學的討論,是因為諮詢文件出台至今,政黨的回應往往流於表面,彷彿只想尋找批評政府的媒體精句,而非為了推崇任何一種的未來願景。

在擔心「魔鬼在細節」之前,我們必需先確立一些分辨魔鬼和天使的原則。任何的論政者,無論是議員還是官員,都該對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有一套完整的價值判斷。他們對任何政策的喜惡,都該由這一套價值判斷出發。

且看這次的醫療改革諮詢,能否讓市民看清楚香港政壇上各個角色,背後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理念和看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