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嶽﹕建立基層醫療 提升全民健康
2008年4月22日
【明報專訊】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建立一個人人享有的基層醫療系統,不但是民生之所需,也是對醫療服務的準確定位。
理想的基層醫療系統發揮多重作用。基層醫護人員與個人家庭建立穩定、持續而互信的關係,除了治療疾病,更要預防疾病,為病人作檢查和評估病情,照顧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的健康和鼓勵健康生活。各醫護人員在社區要聯成網絡,為市民提供不同範疇的醫護服務如西醫藥、中醫藥、牙科護理、社區及外展護理(特別是為長者)、精神健康,以及其他醫護服務等。
可是,現時本港的基層醫療距離理想的模式還有相當遠的差距。大部分市民的門診服務由私家醫生提供,現時以家庭醫生模式提供醫護照顧的醫生仍屬少數。有家庭醫學專科資格的醫生,全港不夠200名。提供基層服務的中醫、牙醫等,大多各自為政,以聯網形式經營的醫護人員只屬少數。
大部分市民習慣有病才看醫生,也沒有固定的家庭醫生。有定期身體檢查的市民不及四分之一,檢查的目的旨在偵測疾病,而非進行全面的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很多時候做了非必要的,甚至昂貴而具風險的檢測。很多市民誤以為進行化驗和以先進儀器進行檢查就等於預防護理。
反觀其他發達經濟體系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都設有由普通科醫生擔任家庭醫生的制度,減少了不必要的醫療和住院,亦達到保障市民健康的目標。但亦有反面例子。例如美國缺乏全民醫療制度,以個人購買或僱主提供的自願醫療保險為主;這產生不少弊端,如保險公司與醫療集團缺乏規管,濫用或過度提供服務賺取保險金,及以有違醫德的手法經營務求壓低成本等。
7方面覑手改變治病文化
要改變現時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治病文化和行為模式,就要從以下幾方面覑手:
(1)讓市民可以選擇自已信任的家庭醫生作為健康顧問。
(2)醫護專業共同建立面對不同年齡、性別組群的基層醫療基本服務模式和臨脇指引。
(3)設立家庭醫生名冊,讓公眾自由選擇醫生。家庭醫生亦須參與電子病歷互通系統,確保公私營界別的醫生、醫院的配合和協作。
(4)資助市民接受家庭醫生提供的預防護理,包括健康檢查和評估,及適當的疫苗注射等。
(5)建立社區的多專業醫護服務網絡,令市民,特別是長期病患者、體弱老人及殘疾人士,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6)改善公共基層醫療服務,加入預防護理,確保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可以得到全面的基層醫療。
(7)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疾病等工作。
現時政府用於基層醫療的開支佔公共醫療開支約一成,要推動上列各項基層醫療的改革,政府須額外投入一成多的資源。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以現時公共醫療開支380億計算,我們需要額外投入約40至50億,將來的投入還要因為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而增加。
逐步把專業醫護融入基層醫療系統
要全面加強基層醫療,便必須確保有穩定而持久的額外醫療資源。所以在今次醫療改革諮詢之中,我們並沒有因為政治敏感而迴避醫療融資這個炙熱的議題,我們希望通過理性討論,與市民尋求解決辦法。
向基層醫療投入額外資源,並非只是讓私家醫生多做點生意。推動基層醫療,也並非以大政府的方式將私營醫療變為公營。相反,我們是希望通過公私營合作,包括醫療券等「錢跟病人走」的方式,讓市民保留選擇權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加物有所值的服務。政府的角色,將會是提供資助,同時確保受資助服務受到監察,以確保醫療資源用得其所。
基層醫療改革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複雜和困難程度絕不比融資改革低,上述各項改革只是開端。未來我們還要逐步把其他專業醫護服務融入基層醫療系統的框架內,建立一套鼓勵協作的互動模式。
作者是食物及衛生局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