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私院市場的荒謬與悲哀張超雄
《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0年2月10日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私營安老院的問題是個沒有受害者申訴的社會污點,若非有護理員被揭發強迫院友食屎,我想也難引來一陣哄動。私院質素參差,護老變虐老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每次都在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就在私營安老院爆出如此醜聞之時,政府有意在私營殘疾院舍引入相同的買位機制,我們應如何汲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安老院覆轍?
買位計劃的由來,源於津助院舍宿位不足,長者入住輪候經年,輪候隊伍也越來越長。政府為增加資助宿位的供應,於是向私營院舍買位,由私院提供資助宿位。買位既可較快達至可觀增幅,單位成本亦比津院宿位要低得多。由於私院一經參與計劃,包括非資助宿位在內的整間院舍便須達致同一標準,理論上可提高私院整體質素。
在政府的催谷下,私營安老院已在數年間由原來200多間增至580多間,佔總安老宿位超過六成。雖然私院宿位迅速增加,但輪候資助宿位的人龍卻未見減少,目前護理安老宿位的輪候期仍長達31個月,護理程度更高的護養院更長達41個月,而於買位計劃下的私院宿位則相對較短,只需10個月。同一時間,私院的整體空置率卻高達三成以上。就是說,社會對院舍的需求不斷增加,市場卻根本不能有效吸納這些需求,大部份體弱長者縱然有迫切需要,也寧輪候津院。事實上,在正輪候津助護養院宿位的長者中,多達43%已居於私院,而正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亦有25%。
對私院經營者而言,政府買位是利潤保證,因為不論空置與否,資助照樣落袋;但對院友而言,買位私院卻不一定較具質素,發生食屎事件的私院即為一例。由於絕大部份私院長者並無經濟能力,超過八成以綜援繳付院費,於是綜援水平便決定了私院質素。不過,綜援在過去十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4.3%;與此同時,私院經營成本卻不斷上升,單是租金便已上漲46%。經營私院既是商業行為,綜援金卻不足以為私院帶來合理利潤,院方因而必須壓低開支。本來買位的資助額已僅比綜援稍高,在困難的經營條件下,院方須拉上補下,犧牲的當然是服務質素。相對而言,津院由慈善團體營運,不以牟利為目的,差餉和租金等可獲豁免,經營環境受外圍影響較輕,所獲的單位資助額亦較私院高得多,質素自然較有保障。歸根究底,私院質素的背後,是更大的長者貧窮問題,任憑政府如何加強監管,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回到殘疾院舍的討論。與安老院情況相若,目前嚴重弱智及肢體傷殘津院均須輪候8至10年。不過,殘疾私院的情況比安老私院更糟,因為前者未有發牌制度,質素參差,設施和服務質素均不人道。幾年前政府終於同意立法規管,但人手編制和人均面積等標準卻比現行無約束力的實務守則還要低。為落實發牌制度,政府原以自願登記計劃協助私院提升質素,但在54間私院中,符合標準的只有區區6間,反映私院質素如何低落。目前,政府雖正計劃在四年內向私院購買300個宿位,但根本不能縮短輪候期,而資助額仍是貼近綜援水平。這無疑是將安老服務的失敗經驗照搬過來,以廉價市場吸納殘疾人士的院舍需求,最終也只會重覆安老私院的悲劇。
院舍服務不應由市場主導,市場也不是解決服務短缺的萬靈丹。政府與其繼續以津貼向私院購買低劣服務,何不將資源重投較有質素的津院?此外,加?日間及家居照顧服務,資助有需要的家庭聘請專職照顧者及增設照顧者津貼等,讓長者和殘疾人士在社區獨立生活,成本較低之餘,亦更有效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如此方案是否長期護理政策的可行出路?
網誌 : http://hk.myblog.yahoo.com/cheungchiuhung2008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cheungchiuhung
正言匯社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ForthrightCauc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