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增撥資源與社福機構管治崩壞

增撥資源與社福機構管治崩壞
《蘋果日報》論壇版  2007年9月14日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日前在社福機構和社工總工會的默契和充份合作下,社福界出現一場罕有的大型工業行動。「僱主」和「僱員」的矛頭一致向外,直指政府扣減9.3%的撥款背棄承諾,要求恢復真正的撥款基準(true benchmark),令機構有足夠資源改善員工薪酬待遇,拉近社署與非政府機構員工的薪酬距離,從而達致「同工同酬」的目的。另一方面,兩者亦要求檢討現時政府對非政府機構的資助模式,批評整筆撥款制度是幕後黑手,機構和員工皆受害。

對機構而言,眼見在公務員加薪後,不同界別也因同業薪酬差距進一步擴大而發起抗爭,亦希望借勢爭取政府增加資源,改善財政狀況,於是與總工會合作,甚至主動帶領員工參與工業行動。兩方面的力量糾合,結果促成了這場前所未有的社工工潮。

政府理解工潮不利管治,亦不再可能對界內日積月累的不滿視而不見,更不可只「分糖」予醫護和教育界而完全忽視社福界別,因而無可避免也要「做點事」。據知政府已達致初步方案,同意略增常規資源,提供額外補助,更容許近半數已超越「中位薪酬」的機構以更長時間將撥款回復至中位水平。預料在政府解決方案未出台以前,談判焦點將繼續集中於政府回復扣減的9.3%撥款。雖然增撥資源多寡,還待政府與業界之間的反覆角力,但相信兩者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結局便是機構資源增加,總工會「成功爭取」,對業界有所交待,兩者皆獲「應有回報」。

不過,資源增加以後,所有問題是否迎刃而解?即使政府最後恢復真正的撥款基準,界內的巨大薪酬差距會否至少逐步收窄?還有檢討整筆撥款的訴求,撥款增加了,整筆撥款的遺禍是否便可拋諸腦後?

現時社福界內問題叢生,但機構滾存的盈餘共逾18億元,問題因此並不純粹源於撥款不足,而是更深層的制度問題。二千年整筆撥款推行之初,是誰首先手操屠刀,對員工大開殺戒?是誰立即將新入職員工全部改以短期合約聘用?是誰與員工簽訂三個月、五個月、甚至更短期的合約?是誰以七折、五折支薪?今天機構惺惺作態高喊政府不斷壓縮它們的生存空間,但過去七年,是誰爭先「強撐」整筆撥款靈活可取,甘與政府前後呼應?

多年的資源短缺已令服務脫軌,特別是院舍人手短缺,很多機構早已發現整筆撥款下的資源封頂,連低度的服務水平也難支持,派錯藥事件接連發生。社工難以抽身深入了解服務受眾需要,而服務受眾也只見社工每天忙作一團,服務質素瀕臨崩潰。機構服務中產化,賺不了錢的服務無人承擔。同工不同酬已成「行規」,資深員工變成負資產,合約員工經歷被不斷壓榨的「去權」過程。凡此種種,不是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由於部份機構因財失義,放棄作為良好僱主和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忘卻社會公義,凡事以機構的利益為先,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利益只屬次等,甚至不是考慮。

若這次工潮最終以政府增撥資源結終,則機構只會繼續用盡整筆撥款容許的彈性,前線員工的處境難有重大改善。其實事情的關鍵是一套監管和制衡社福機構的機制,令機構必須向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問責,管治走向透明化。政府當然明白箇中利害,不願面對這個艱鉅的改革工程,同工同酬、改善人手編制等也意味著增加資源承擔,因而政府只求繳付「掩口費」,為求將這次工潮的主要力量(機構和總工會)「收編」,結果工運的真正參與者 – 社福機構員工,與及需要服務的弱勢社群 – 只會全部淪為輸家。

我相信業界誰也樂見政府增撥資源,但體制改革必須與此掛?,大力改善社福機構管治,例如機構董事會必須加入前線員工和服務受眾的代表,財政必須公開透明。在更廣泛的層面,政府必須制訂各類服務的人手編制和不同職級的薪酬基線,重新展開福利發展規劃,訂定有持份者參與的社會福利藍圖。

請機構和總工會不要忘記,這次社工工潮是五千名社福員工共同經營的結果。他們要求的不是純粹資源增加,而是再也不能忍受在整筆撥款下,社福界生態的扭曲。我們將不能承受錯過這次要求政府檢討整筆撥款機遇的代價,社福員工的汗水不能徒勞,社福界也不可繼續沈淪下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