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呂大樂﹕世代之爭 關乎政治

呂大樂﹕世代之爭 關乎政治
2007年9月3日

【明報專訊】年過中年的朋友很認真的對我說:「不幸的是,時間仍然站在我們這一邊。」他有他的道理。

道理之一是主流意識形態仍是阻礙價值轉變的重要力量。無論我們對主流意識形態如何有保留,甚至覺得應該加以批評,但現實是它總是較新的價值觀更易找到接棒人,比想像中更有條件延續下去。問題倒不在於社會的惰性,而是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上利益分配佈局關係密切,要徹底擺脫它的影響談何容易,而與此同時,現存的意識形態系統往往有辦法將種種新觀念、價值「納入正軌」,令它們失去了原有的尖銳特點,變為建制的一環。

道理之二,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社會轉變的關鍵不在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理論上,上一代人總會過去(至少不可能長生不老),由下一代人所替代,因此新一代人的價值、關懷總有一天可以取而代之,從邊緣的位置晉身成為主流。問題是這個替代過程能否出現,決定於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已經建立一種容許並且鼓勵輪替的社會機制,而不是一個人口自然更替的結果。沒有輪替的機制,什麼新思維都會流於空泛,難以在短時間之內轉化為推動革新的具體政策。

原班人馬 支配大局

但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改朝換代之後,但卻又是由原班人馬支配大局。在過去四分一個世紀的政治過渡期裏,建制內外,新面孔是極少數。所以,雖然我們的政府由不干預轉為大有為之後又再退回到「大市場,小政府」,在姿勢上一轉再轉,但是擔當主要角色的人物,還是來自同一個核心。至於建制內外的保守派與反對派,基本上亦是「堅定不移」,沒有內部的更新;在同一個時期裏,其他國家的執政黨及在野黨早已出現過好幾次換班,只有香港的始終如一。不幸的是,香港政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縮影,而不是例外。

我那位中年朋友之所以認為「時間仍然站在我們這一邊」,是因為他明白香港人夠彈性,「要做,實做得到」。於是無論是政府、保守派還是反對派,永遠「從善如流」,群眾覺得這樣不好,他們會略作調整,群眾對那樣不受落,他們也可以調整一下。但一切都只是表面工夫,而結果就是陽奉陰違,「掛羊頭賣狗肉」,又或者可以理解為「政治包裝」,缺乏真實的內容。在香港,只有「見招拆招」,沒有大動作或思維上的突破。

或者讀者會表示:放過他們吧!以政務官為主體的新特區政府並不習慣堅持己見(用另一種說法,是沒有政治意志),也很少會問為什麼,而是多從管理技術層次考慮問題。所以當社會上要求環保、文化保育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時,領導班子捧出了「進步發展觀」,旨在平衡,減低政治壓力,而這並不表示從此環保、文化保育等概念就能打入建制,在領導班子中找到一位有此政治承擔的代言人,並且成為管治新思維的一部分。

關於我們的政治保守派,他們從來沒有在政治思維上做過工夫(所以,嚴格上我們只會在香港見到保守的政治行為,而不是保守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多年以來,只要靠近掌權的系統(有時是香港政府,有時則是北京),小罵大幫忙,就已算是大功告成。在政治思維上,保守派差不多全交白卷。至於反對派,其實早已變為一股道德力量;每到重要關頭,他們總是回到中港之間的矛盾(具體而言是一種互不信任的關係),於是相關的評估完全決定於反對派有無堅持原則(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政治道德立場)的問題,而不是他們有無嘗試介入現實政治議題,有無跟建制及民眾展開新的對話。

在這樣的情下,香港政治的建制內外、左中右各派之中,沒有促進政治辯論的黨內路線之爭,也無真正管治思維與班子的更替。表面上這是一種抗拒政爭的風氣,實質上由特區政府領導層以至建制外的反對派,從來都是一種一元化系統,沒有新舊交替這一回事。

這並不是說香港社會沒有新思維,而是在它們出現之後,迅速便會在既定系統之內消化,沒有造就新人上場,把新的意念貫徹執行。時間未會如期望般的轉到年青一代的一邊,因為必須通過輪替,新一代的價值觀念才不至於由上一代人包辦代替,將來才有認真實踐的機會。但現在我們還未有好好建立這個促進更替的機制。

所以,最終,世代之爭是關乎政治——特別是民主政治。沒有輪替的機制,上一代不會落車,而新一代也沒有機會上車。

【呂大樂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