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05

香港觀鳥會

燕鷗訪港大跌

【明報專訊】踏入夏季,3種燕鷗會專程來港繁殖下一代,剛到的150多隻燕鷗為了補充體力,與海上的大魚合力上演了一幕鳥 魚圍捕小魚的情節,蔚為奇觀。不過,香港觀鳥會表示,首批訪港的燕鷗數量較前大減,其中一種名為褐翅燕鷗跌幅近四成,估計與燕鷗棲息地點有旅遊活動等人為干擾有關。

身兼觀鳥會主席及該會燕鷗組組員的張浩輝表示,每年約5月,褐翅燕鷗、黑枕燕鷗及粉紅燕鷗便會陸續抵港,集中在東北的岩島棲息及繁殖,燕鷗組成員上月初到該處一帶,遇上約3群、每群50多隻的燕鷗在覓食,牠們不時在水面掠過,嘴裏銜一條條小魚,而燕鷗覓食的範圍外,原來亦有一群體型較燕鷗更大的魚在追趕小魚,共同上演一幕鳥魚合作圍捕小魚的奇景。

連場大雨浸壞燕鷗蛋

他說,不同生物合作捕捉獵物在外國也有文獻紀錄,大型吞拿魚與海鳥以海空兩路夾擊群游小魚,增加捕食的成功率。如以另一角度分析,可理解為大魚在捕捉小魚之際,剛巧大群燕鷗飛過,順道加入戰團,遂形成有趣的畫面,這種情景在港則頗罕見。

本港近期連場暴雨,剛好是燕鷗訪港的季節,該會發現剛產下的燕鷗蛋大多被浸壞,孵不出小燕鷗。張浩輝說,燕鷗在訪港期間只會生一次蛋,因為有待小燕鷗成長,隨父母一起遷徙,不可太遲孵化,如果未來數周天氣轉好,燕鷗會再生產,但牠們今年離開本港的時間應會較遲。

褐翅燕鷗數目跌四成

該會又發現燕鷗訪港數目較去年下降,其中以數量最多的褐翅燕鷗跌幅最大,只有約250隻,較過去幾年平均約400隻下降近四成,粉紅燕鷗亦錄得輕微跌幅,黑枕燕鷗則與往年相若,估計與近年磯釣及本地旅遊活動頻繁有關。

燕鷗廣泛分佈於熱帶海域,每年約5月訪港,直至8至9月雛鳥學識飛行後才會一起飛走。為了增加燕鷗的繁殖意欲,漁護署至今在燕鷗繁殖的岩島上設置了46個人工巢箱,在巢箱內的孵化率高達80%,遠較沒有庇護下的28%為高。

明報記者馬耀森

為何明光社小題大做

瓶情﹕為何明光社小題大做

作者為﹕教會工作者
【作者曾於教會擔任傳道人,現於基督教機構工作】

最近明光社就同志 在七一遊行中領頭一事高調地聲言杯葛,指民陣在遊行中派發的彩虹旗,會使人聯想到一些同志組織沿用彩虹旗作為爭取特權的標誌﹔此外,民陣開始時只印製有關宣傳性傾向歧視立法的單張,所以有理由相信同志團體希望藉七一遊行宣傳同性戀,為性傾向歧視立法造勢,因此「希望各位打算參與今年七一遊行的市民密切留 意……避免在不知情的情下被個別團體理解為支持同志運動」。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明光社沒有採取較溫和的其他斡旋途徑,相反一開始就要以那麼強硬和激烈的手法,使是次原本已不被看好的七一遊行加上沉重一擊呢﹖

早前明光社與其友好團體在《明報》刊登了4大版的聯署,指出同志將會因為性傾向歧視法而受到特殊保護,並可以使用這些法律懲罰不認同同性戀的人,有關法例更 會為同性婚姻開路,衝擊家庭制度及現時學校的價值觀。更可怕的是,此舉會造成骨牌效應,會為諸如的戀童、性虐待、濫交等性傾向或性喜好制訂歧視法。聲明巧 妙地把有關立法定性為政府有意要為一些不道德的人,訂立懲處道德的人和破壞現有制度的可怕惡法。為了加強這種效果,聲明又加上了4個令人驚慄心寒的所謂逆 向歧視的個案,最後表示﹕「以上論述均有大量分析與證據,請參考明光社網址。」

全面封殺

在明光社的網頁中找到的「大量分析與證據」,綜合來說,就是同性戀者多是後天因為成長過程、家庭背景、個人性格等出了問題,甚至是受到性侵犯或與異性有惡劣的相處經驗而形成﹔而同性戀者一些常見的心理特徵都是較負面的(如懼怕與退縮、疏離、自憐與羨慕等),她/他們較多是一些受孤獨和沮喪困擾者和濫用藥物、酗酒者,比一般人較多曾經認真 考慮或企圖自殺,也較多男同性戀者有戀童癖傾向﹔其他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方面,尤其常見的包括了焦慮、緊張、寂寞、偏執或妄想,以及飲食失調。身體健康方面,較容易從性接觸(尤其是肛交)感染多種性病、肝炎及愛滋病等,而肛交也使肛門括約肌操作失常,引致失禁、腹瀉、直腸潰瘍,同志的預期壽命也比普通人短 25至30年。最後,在婚姻方面,建立及保持成功婚姻的機會大為降低。不過最後也不忘指出﹕「就算同性戀傾向不是病態,並不表示該行為是合乎道德的。」

也就是說,這套詳盡的論述明確地塑造了一個形象﹕同性戀者是心理或生理上不健康和道德上不潔淨的,是有缺陷和不正常的次等人。所以一方面要憐憫這些比我們低一等的人,但另一方面還是要高度提防她/他們,因為這些人都是仇視異性戀者的,希望透過立法來懲罰正常的、有道德的因而不認同同性戀的人﹔同時她/他們都 是陰險的,暗地裏藉七一遊行宣傳同性戀,藉推動民主為名,魚目混珠宣傳另一些議題,強迫大眾接納性小眾的個別訴求和義無反顧地支持同志運動。

唯有透過這一整套論述的思維邏輯下,我們才可以明白,為什麼明光社等人會那麼小題大做,高姿態地反對在七一遊行中領頭,因為這樣才可以一如既往地全面封殺任 何有利於這班不潔及破壞秩序的同志,防止她/他們出櫃和「誤導」社會她/他們是正常的普通人,即使賠上了民陣和七一遊行也是值得和必要的,否則的話,我們 的社會就會給這些人弄得烏煙瘴氣,道德淪喪。

近日看來,明光社等人的逢同性戀必反的策略還是蠻奏效的,不過,其實接受這種思維的社會,不但不會變得更健康和潔淨,相反,我們要為此所付上的代價,將會是過於我們預期和所能夠承擔的。

香港性權會

香港性權會主席﹕新法具參考作用

【明報專訊】香港性權會主席邵國華因出席一個同志律師會議身處加拿大多倫多,適逢加國通過全國同性婚姻法,他表示不少加國人,包括同性戀者、平權人士或異性戀者,都對通過法案感到滿意。

赴加結婚同志料增加

邵國華對本報記者說,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士聞訊上街慶祝,當晚多倫多街頭有如開派對般熱鬧。他指出,同性婚姻獲法律認可,便能申請已婚人士可享有的福利﹔他認為加拿大通過同性婚姻法,對本港應具參考作用。他估計往加國結婚的同性戀伴侶可能有所增加。

邵國華與伴侶吳展鵬於01年在美國佛蒙特州註冊,惟僅取得列為「Civil Union」(公民締約)的證書,直到03年9月他們前往批准同性戀婚姻的多倫多註冊,終取得印有「marriage」(婚姻)字樣的結婚證書。

明報記者

Wednesday, June 29, 2005

團體預訂康樂體育設施程序放寬

團體可6個月前訂康文署場[16:03]
明報即時新聞 2005/06/29

康文署後日起放寬預訂康樂體育設施的程序,正式註冊的協會及社團最早可於6個月前優先預訂。

根據現行的預訂程序,這些協會和社團只可以在3個月前辦理預訂手續。為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康樂體育活動,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康文署決定放寬相關程序。

康文署表示,程序放寬後,這些協會和社團可以有更充裕時間籌辦各類康樂體育活動,同時可提高康文署設施的使用率。

有關的放寬措施適用於下列的康樂體育設施:

(一)於非繁忙時間(包括星期一至五早上7時至下午5時,公眾假期除外)的體育館主場和活動室,

(二)任何開放時段的壁球室和健身室。

正式註冊的的協會及團體一般包括各區的非政府機構(例如社會福利機構、殘疾人士中心、長者中心和青少年中心)、體育總會的屬會、婦女團體、互助委員會、街坊福利會、文化和藝術表演團體,以及公司和社團等。

陳日君﹕「打官司的勝算很高」

陳日君﹕兩手準備告教局勝算高

【明報專訊】一向敢說敢做的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近年因《校本條例》與教統局關係瀕臨決裂。陳日君昨 日明言,不會再就《校本條例》跟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會面,免浪費時間,「還有什麼關係值得珍惜,它們(政府)已破壞了,根本不當我們是伙伴,而當我們是敵人」。陳日君警告,已徵詢大律師意見並作出兩手準備,一旦財委會下周五通過教統局建議提供彈性撥款鼓勵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將提出司法覆核控告教統 局,甚至要求政府撤回校本條例,並指「打官司的勝算很高」。

指教局視教區為敵人

近年多項教育政策引起教區與教統局激烈爭議,陳日君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政府並不尊重多年來出錢出力的辦學團體,甚至視教區為敵人。對於羅范椒芬最近在立法會討論法團校董會事宜時「突然」揭發逾一成學校運用撥款不當,陳日君認為這言論影響教區學校名聲。

斥「益律師論」可笑幼稚

為維護教區學校權益,陳日君已向大律師及法律專家徵詢意見,並作好兩手準備,一旦財委會通過提供彈性撥款予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將根據《基本法》141條控告教統局,「我們可以告它通過撥款是不公平的,或者可以由頭至尾要求撤回《校本條例》,我們的勝算很高﹗」

陳日君認為,是政府迫使教區提出司法覆核,又不滿教統局長李國章指教區打官司是浪費,「一個有教育的人這樣說話好可笑,打官司怎會是益律師﹗這是輕視法律運作,打官司是在文明社會維持公義的做法,李國章是醫生,難道去醫院就是益了醫生﹖這說法很可笑、很幼稚﹗」

教統局發言人表示,政府已在立法會聽證會上聽取各議員和教育界人士意見,並且尊重各方意見。發言人稱,局方現正作進一步研究,稍後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文件,盼建議可獲通過,並希望將政府資源直接投放予教育。

明報記者陸倩盈


Earlier posts:

天主教香港教區 vs 教統局?
成立校董會「起動費」
社福界考慮申請司法覆核

自由黨1000萬扶貧基金

1000萬扶貧基金接受申請

【明報專訊】自由黨成立1000萬元扶貧基金,讓有需要的學童、單親家庭、長者等申請,申請人可要求現金或物資援助,每項申請都不設上限,審核委員會因應申請人的需要批核款項。受助人及其家庭的資產總值,不得超過合乎領取綜援資格的上限。

審核委員會主席陳聖澤表示,1000萬元是來自2003年工商界為SARS受影響人士成立的基金餘款,捐助人認同將之轉為扶貧基金。陳稱,申請者可要求現金或物資援助,例如報讀短期課程、學習物品、生活必需品,甚至殘疾人士購買輪椅。他又指綜援家庭也可申請基金,但購買物資必須是綜援資助範圍以外項目,委員會亦會與社署跟進綜援家庭申請基金的情。陳又表示,委員會收到申請後,4至6星期內會下決定,批出後會跟進受助人有否濫用款項。委員會預計每年批核約300萬元。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表示,若反應良好,會繼續向工商界籌款。有意申請者可致電2523 9696查詢,或向自由黨各區辦事處、自由黨網頁(www.liberal.org.hk/contents)下載申請表格。

Tuesday, June 28, 2005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生命天使」教育中心...

思民生與環境利弊

【明報專訊】政府制訂政策時,應權衡多數人的需要或少數人的利益﹖這問題看似與我們沒有直接關係,但想深一層︰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市民,落實推行政策是否應考慮我們的需要﹖

阿煩最近上地理堂,老師跟大家談及關於河流怎樣影響人類的活動,又說什麼新三峽工程會怎樣破壞環境。起初阿煩真的完全摸不頭腦,「三峽」似乎離他很遠、很遠,但在思索的過程中,他不難體悟抉擇時的顧慮原是這麼遠,卻又那麼近……

老師在課堂上,在熒光幕上打出「世界風景區、長江第一灣虎跳峽——面臨巨大生態災難。」電腦迷的阿煩只留意熒光幕上字體是新細明體,更批評老師為何不把字「Bold」了,不是更清晰嗎﹖要在虎跳峽建設高壩水庫,對阿煩來說,真是一項「偉大」工程啊﹗

要求交功課

反思設高壩好與壞

不過當老師播放一段錄影節目——探討虎跳峽建設高壩,阿煩深深被節目中當地居民的分享所感動﹔但同時又被地方政府官員的建壩演說所說服。正在兩難間,阿煩又 要面對另一個難題,就是要預備這次的作業了。老師要求每名同學遞交一份功課﹕探討虎跳峽建設高壩是好是壞﹖對我們有何啟示﹖阿煩想難道老師認為學生「統統 都識」﹖為了完成功課,阿煩只有連夜思量,想想虎跳峽建設高壩究竟是好還是壞﹖

圖、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生命天使」教育中心



【明報專訊】建造大壩水庫,有助經濟發展,很多人可以有工作,記得老師曾經提及這樣可以增加國家收入。國家收入多了、自然可以改善當地人的生活。

●當地人貧窮,生活又落後,建壩後他們就可以過有水、有電的生活了。正如電視節目中的官員所說﹕「幫助當地人脫貧﹗」

●有這樣好的自然財產,難道白白浪費﹖我們要學習善用資源啊﹗這個一庫8級梯級水電站的偉大工程,一定令中國揚名國際。

●建壩會令周圍的環境熱鬧,肯定可開拓當地交通,建設更多新設施。

●雖然當地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主要以農務為生,但為何不可接受一些新事物的衝擊呢﹖加入新元素,人才會有進步,讓他們能有機會發揮內在潛能。



【明報專訊】這個工程完全破壞「三江並流」的世界自然遺產(阿煩想起地理老師曾經頗激動地表達意見),當地的地質、生態也因而受到嚴重污染。若遇上地震,後果就更不堪設想。

●所謂幫助當地人脫貧,其實只是假象,事實是令他們失去良地耕作,貧上加貧。

●帶動經濟發展只會令某些投資財團得益,或許更會引起很多貪污問題,最終大部分當地人可能沒有任何得益。

●一項工程要讓10多萬人集體遷徙,他們的家園被活埋,到一個新環境生活,這實在並不簡單,也會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國家是否有足夠配套服務給他們﹖值得嗎﹖(特別鳴謝煩爸的高見﹗)

●當地的納西族東巴文化(阿煩是否很有文化呢﹖)可能會隨時消失,中國的少數民族就很像國寶熊貓一樣,愈來愈少,我們是否可以避免呢﹖

●阿煩自己也想不到可以如此投入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最後的一個問題就由你們跟阿煩一起完成﹕此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未回答前,看看我們社會中有否類似的情出現﹖要選擇時,應權衡多數人的需要或是少數人的利益呢﹖

公民社會不夠膽量

葉蔭聰﹕公民社會不夠膽量

作者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不少人估計,今年七一遊行人數會減少,而在媒體及明光社的推波助瀾之下,民間人權陣線又好像鬧出爭議,究竟同志應否帶頭,支持普選,反對官商勾結﹖

去年是基層帶頭,今年除了同志,其實還有基層婦女同行,為何偏偏對同志帶頭有意見﹖有人說,這次事件涉及香港是否包容同性戀者平權運動,但我對事件又有另一番解讀。

有宗教及道德背景的明光社,對同性戀有清楚立場,但除此以外,對同志帶頭有異議者都說,自己不「恐同」(homophobic),只是擔心香港市民不接受,影響遊行人數,如果這種「擔心」也算是「恐懼」,我們可以戲稱之為「恐恐同」。

如果做問卷調查,我相信支持同性戀不受歧視者,應該超過半數,甚至可能有七至八成,換言之,香港的大眾可能是恐懼那兩至三成人的反對,所以有人說,我們還是維持所謂「最大公因數」,不要把性小眾突出。

有趣的是,據民陣所說,這次安排其實已夠謹小慎微了,同志團體在隊伍前頭,只會拉民陣標語的布條,派發的旗幟,也是大會標語,沒有明顯同志色彩﹔倒是媒體與部分異議者實在太「保險」了,他們說,還是不要讓人把大會信息搞混亂了,甚至把同志帶頭說是成是「扭曲」七一精神。

香 港的公民社會不是太開放,不是太保守,而是不夠膽量,我們明明知道同志平權,已漸成社會共識,我們清楚了解,民主不是大部分人的統治 (majorityrule),而是要保障個人及小眾權益,「酷異」(queer)這個代表反抗壓迫支持多元的同志名詞,也愈來愈多人知道,但是,我們還 是不敢走得太前,只敢重複喊了20年的口號﹔這就好像一位成年健全人士想爬山,但想了大半天,還是只敢坐纜車到山頂逛一下。

相反,香港上層精英已擺脫董建華的「頹」相,愈來愈大膽,曾蔭權拿到714人支持,便說成獲得全港市民的認受,曾蔭權夠膽「博懵」,而我們的公民社會還在擔心同志太「出櫃」。

長江澳亞大學生交流

長江集團捐2700萬助澳亞大學生交流

【明報專訊】為推動高等教育邁向國際化,長江集團撥出2700萬元設立「長江澳洲毅進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及澳洲大學生赴對方院校交流,首屆共29名港生獲獎。

8院校29人獲獎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史端仁表示,政府資助港生參加交流計劃面對財政困難,呼籲私人企業及機構大力支持高等教育。

長實副董事總經理甘慶林昨日公布學生獲獎名單,八大院校共有29人獲獎,包括11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每名本科生獲5000澳元(約3萬港元)赴澳洲各 大學交流一個學期,每名研究生獲2.5萬澳元(約15萬港元)進行為期4至6個月的研究。另外,本地院校將接待22名來自澳洲的大學生。

另外,政府建議撥款10億元推出第二輪等額補助金計劃,部分校長批評7個月籌款期限太短。史端仁回應,教資會無意延長期限,認為「新一輪計劃作出幾項放寬,包括容許配對捐款用於頒發獎學金,均有助院校籌款。」

該計劃於去年由長實集團及澳洲政府等額出資設立,為澳洲首個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的教育資助計劃。獎學金為期3年,每年資助亞洲及澳洲學生各70名互訪交流。新一期計劃正接受申請,本科生及研究生截止日期分別為7月1日及8月12日,詳情可向院校查詢。

Monday, June 27, 2005

病人組織

病人組織質疑狼來了

轟誇大醫療開支

【明報專訊】約20個病人組織昨日就醫療融資,跟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官員及學者對話時,批評政府誇大醫療開支負擔,有「狼來了」之嫌。在場官員反駁,若醫院管理局以現時的醫療開支模式運作,至2033年,每100元稅收有50元以上要花在醫 療服務上,可能影響其他社會福利的發展。約20個病人組織組成「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融資聯席」,昨日舉行公開論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馮可立表示,美國的健康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14%,加拿大和日本亦佔8.8%和7.8%,遠較本港僅5.6%為高,「政府其實是有空間增加這方面的開支,不要相信一增加醫療開支,政府就會倒下的說法」。

他又質疑,政府在10年內削減對公共醫療的投資近50億元,是「逼出財赤」,有病人更直指政府經常就醫療 開支「喊窮」是「狼來了」的做法,「政府縮減醫療開支縮得如此快,但醫療融資一般要數十年才能發揮作用,豈不是很奇怪嗎﹖」他又說,本港經濟雖然好轉,但 低下階層仍未能受惠,倘推行融資,這群人恐難以應付。

衛福局﹕港稅基狹窄不能跟外國相比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助理秘書長林秋 娟醫生承認,本港健康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確較其他先進地區低,但香港的稅基狹窄,根本不能跟外國比較﹕「現時,每100元的稅收中,已有27元放在醫療上﹔我們估計,到了2033年,投放的錢會增至超過50元,哪香港的教育、福利和基建等又怎辦呢﹖」她強調,當局絕無「狼來了」之意,融資問題的確十分嚴峻,「其實現時主要都是三個方案,一是用者自付、二是保險、三是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沒有特別的取向,主要都是看市民,即使是雞尾酒模式的混合使用也可考慮」。

樂施會無國界社工災區重建

重建災區樂施會重點助婦女貧弱

【明報專訊】昨為南亞海嘯半周年紀念日,樂施會發表報告,建議在重建海嘯災區過程中,向窮人提供更多支援,該會在5年內會動用19.5億推行重建項目,並加強關注婦女及貧窮邊緣社群的援助。

窮國援助主要惠及商家

另外,無國界社工亦第二度發起到泰國蔻立,為當地災民提供心理支援及輔導工作。樂施會的報告中指出,在海嘯中受災最嚴重的3個國家,包括印尼、印度及斯里蘭卡,都是最貧窮的國家,而貧窮群體的抗災能力原已較弱,如房屋以木材、茅草及泥土等材料搭建,在海嘯中完全被毀。雖然各地的重建工作都有效幫助貧窮人士, 但部分工作卻傾向滿足地主、商人及地位較高者的需要,而非優先為貧窮群體提供救援。

樂施會於3個海嘯重災區展開重建工作期間,發現援助分配不均的情,其中在斯里蘭卡一條被海嘯破壞的村莊,村民的平均收入由每人每日6.4美元下降至0.4美元,跌幅達94%,但他們的需要卻被忽略,因政府提供的援助大部分都落在已登記的營商者身上。

地權男性名下婦女無法行使

在印度的大部分援助亦集中在漁民身上,勞工、農民及鹽場工人之中,佔大部分為婦女及低下階層人士,只得到較少的援助。印尼亦因窮人沒法提供地權證明,或地權在男性名下,婦女無法行使,令部分災民無法取得土地重建家園,故現仍有逾千名窮人滯留在難民營。

樂施會為協助窮人重建家園,除撥款外,重建計劃會眼消減貧窮措施,其中在印度重建鹽場,為過千名貧苦勞工提供工作機會。無國界社工亦組成10人義工隊,再度自費往泰國難民營,昨晨出發續為營內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服務。

Sunday, June 26, 2005

環保團體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環保團體頭大

薪金低晉升機會少

【明報專訊】繼地球之友總幹事吳方笑薇提出請辭,綠色和平的第三代「舵手」廖洪濤3個月後亦會離職,加盟樂施會出任中國項目副總幹事。本地主要的環保團體近年為人才嚴重流失而傷透腦筋,原因是資源削減和晉升機會較少,環保界難以留住富有經驗的骨幹。

廖洪濤於98年加入綠色和平,02年加盟樂施會,一年後,他再返綠色和平擔任總幹事,大力拓展內地的環保運動。

推進環保運動需有歷史感

「人事交換很正常,內地的綠色和平由最初不到10名職員,2年後員工數量增加3倍,加上已制訂了未來的5年計劃,是時候要找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廖洪濤對本報說,國際綠色和平會暫時調派管理亞洲事務的Mario Damato代理總幹事1年,組織明年將公開招聘本土「舵手」。

資源大減高薪聘人才不易

本地環保團體過去幾年不斷出現資深骨幹請辭,包括地球之友副總幹事葉廣濤和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高級保育主任邱淑逑。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認為,環保界是時候檢討未來方向和如何維繫人才,「環保是歷史的延續,員工若沒有歷史感,很難進一步推進香港的環保運動」。據了解,綠色力量去年有3位初級職員離 開,薪金和晉升機會較少,是他們離職的主要原因。

Latest Issue of "Democracy & Society"

Georgetow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he Third Sector (CDATS) announces its latest issue of "Democracy & Society," a venue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bout crucial issues relating to democracy and the third sector.

The new issue features articles by E.J. Dionne, Jr. (Georgetown) and Kayla Meltzer Drogosz (Georgetown), Adalbert Evers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Philippe Schmitter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and others.

Please download the PDF:
http://www.georgetown.edu/centers/cdats/newsletter.htm

---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he Third Sector
Newsletter Contact: Marni Schultz
Email: cdatsnews@georgetown.edu
Web: http://www.georgetown.edu/centers/cdats

Saturday, June 25, 2005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第三部門」港情

邵善波﹕「第三部門」港情

作者為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中央政策組前顧問練乙錚在報章發表連載文章,回憶在中策組6年來的工作,可讀性很高。作為圈中人,練的觀察對了解董建華和特區政府過去六、七年的施政有一定幫助。他提到曾協助前首席顧問鄭維健推出發展「第三部門」的政策,並獲董特首支持,在01年施政報告宣示。練文指筆者「當初也曾對董先生說,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並不適合香港」。事實上,筆者不曾參與關於這政策的討論,也不會持這樣的意見。

「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確是事實,但這理論所提出的東西,在香港存在已久,而且做得很好,歷史悠久的東華三院和保良局就是好例子。七八十年代後,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社聯及各種服務機構,包括近年興起的各種環保團體都是所謂「第三部門」的例子。這西方理論雖來自「西方」,但在港早已發揚光大,筆者又怎會說它「不適合」香港呢﹖香港根本就是研究「第三部門」在社會發展能扮演什麼角色和有什麼問題的好地方。

政府提出這政策時,市民一般的印象是,政府肯定這些社會團體的作用,願意與他們合作,鼓勵他們發展,董先生在01年的施政報告更具體提出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予社會團體辦活動。這印象跟練乙錚現在說的,「第三部門」的政策主要是針對改變現時非政府團體依靠政府撥款提供服務的情,把他們變成一「財政自立」的部門,似乎不大一樣。

處理「第三部門」財政問題難逃厄運

港府一直透過很多不同非政府機構向市民提供各樣社會服務,政府只提供大量資源,作出一定程度的監管,但避免自行直接提供服務。惟經過二三十年發展,這做法近 年已陷於僵化,這些機構的一些操作,跟政府的官僚操作沒多大分別,員工薪酬福利亦與公務員掛,政府近年推動改革,提出一筆過撥款,以增加其靈活性,以及 將這些機構的員工薪酬與公務員水平脫等,就是要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來自有關機構員工的抗拒和反對之聲不少。若推出發展「第三部門」就是要改變政府與這 些社會服務提供者的財政安排,減少直接向他們撥款,另以稅制及其他辦法支援其工作,這雖然是正中時弊,卻是個極大的動作,必然引起更大的爭議。

練乙錚在文中提到,很多人認為董先生施政上犯的一大錯,是「大有為」三個字概括下的架勢和後面的領導心態和管治理念,但關鍵是落實上的問題。政府如要處理「第三部門」的財政問題,也難逃這厄運。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方敏生﹕福為民開須經濟與社會發展並重

作者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香港即將進入新紀元,不論是新的特首或是新任特首,其治港班子面對的挑戰不單是促使香港經濟振翅高飛和政治矛盾迎刃而解,難度更高的是整合經濟與社會政策,真正福為民開。這裏指的「民福」並不能直接與 經濟能力劃上等號,當中還包涵和諧、互助、關懷,這等讓港人引以為傲而又不為物慾所動的核心價值。

在可見的將來,香港仍然面對不少影響社 會和諧、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困局,包括人力資源嚴重錯配,仍有21萬人失業,青少年的失業情尤為嚴重,而低學歷、低技術人力過剩的情未來難有改善。此外,在職的低收入人士也超過25萬,他們一直面對裁員、減薪、短期合約、被迫自僱、缺乏勞工保險及退休保障等多重壓力,但仍然堅持工作,自力更生。

其實,香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清貧長者、就業貧窮等問題正在惡化,更有26萬兒童成長於貧窮家庭,假若他們得不到合適的發展機會,最終會影響香港的人力資源和競爭力。

有觀點認為只要經濟優越,自可解決一切問題。然而,香港經過這幾十年的變遷,經濟起起跌跌,試問社會問題又何曾停止。經濟發展的確能令巿民生活質素改善,但各項社會民生問題都不會突然消失。再者,新的經濟就業模式自會衍生另一套社會問題,例如工時長和頻繁的跨境就業,已影響到家庭生活和結構,令家庭失去照顧 長幼功能。

經濟逆轉利益團體矛盾尖銳

家庭解體和凝聚力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單親家庭的數目由85年的3.6萬多人上升至 目前超過5.9萬人,家庭暴力問題亦不斷上升,這不單帶來大量的服務需求,同時影響香港社群健康發展。傳統家庭肩負的社會支援及關顧角色經已褪色,但新的社會凝聚力量和支援網絡卻仍未建立起來。

與此同時,生育率急跌令香港的人力資源青黃不接,使社會更難以回應人口老化的挑戰。65歲以上的長者數目將會在未來10年上升至123萬人,差不多每5名巿民需要撫養一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而到2031年,長者人口更超過212萬,可見長期護理、 醫療及社會支援服務的需求將會高速增長,政府應考慮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讓每一位長者均可安享晚年。

社會政策向來複雜,畢竟涉及700 萬的人福祉,而且牽涉的投資相當重大,未來的治港班子不能掉以輕心。事實上,經濟逆轉導致社會不少利益團體的矛盾尖銳化,在香港這個高度競爭、急速轉變的 社會,無可避免會引致疏離、不安和貧乏的社會現象。在社會出現種種困局的時候,政府是時候檢討社會政策,造就一套能夠「預防社會問題、改善巿民生活、建立 社會資本」的策略,與經濟政策相輔相承,貫徹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為社會和諧及穩定打好基礎。

地球之友總幹事

環保界大姐吳方笑薇半年後請辭

自我批判﹕已經脫節

【明報專訊】每次跟她分享環保故事,她都滔滔不絕,她激動的表情已成為 香港環保運動的一個記號。被稱為環保界大姐的香港地球之友總幹事吳方笑薇昨日向記者透露決定於半年後請辭,義務工作了12年,她自我批判地說﹕「我已經脫節。」一句簡單的說話,交代了她為何要轉換戰場,深入內地農村和工業城鎮散播環保種子……

成功制止地產商拆紅灣半島

地球之友去年有份參與擊退兩大地產商,透過多次群眾社會運動,成功制止他們拆卸未入伙的紅灣半島,過去又與其他環保團體聯手捍衛上水塱原和大埔沙羅洞濕地,戰績令人鼓舞。當然,這並非吳方笑薇一人的功勞,但政府官員和環保團體頭目昨日都對她的環保熱忱表示高度讚賞。

這名於美國留學返港的「家庭主婦」,首份公職是擔任漁護署郊野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委員,隨後加入地球之友做義工,跟無償地一頭栽進環保事業,走過了10多個年頭。

斥建機場未擴展郊野公園

但回顧過去12年的領導工作,她坦言打勝仗少,打輸仗多。提到這裏,她氣憤地說﹕「興建赤角機場要填海,政府當年承諾擴展大嶼山郊野公園作補償,但至今仍沒有行動。」此外,地球之友曾3次去信申訴專員公署投訴不同政府部門失職,包括籌備迪士尼項目時未有及時發現財利船廠遺下大量二噁英,但投訴最終被推翻。

對於未能捍衛市民的申訴權和知情權,她昨天顯得耿耿於懷。她說,希望接班人是來自「草根」、願意走進群眾,以「智取」達成環保目標,其中一個是爭取開放環境諮詢委員會的會議。她身為委員曾動議開放會議,因欠缺其他環保代表支持,動議數月前被否決,她當時激動落淚。

吳方笑薇今年58歲,地球之友現正公開招聘,希望年底前找到接班人。她透露退休後將轉而戰場,專心發展內地的環保工作,難道她為香港的環保進程感到意興闌珊﹖

轉戰場發展內地環保工作

「我已經脫節……」吳方笑薇續說,她希望放下忙碌的議會工作,再次走進群眾。她透露,退休後希望多了解港商在珠三角工業重鎮的環保發展,又計劃到陝西等地的農村推行向日葵計劃,鼓勵當地的婦女實踐環保概念,到學校舉辦講座和培訓活動。

上月,她被國家委任為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常務理事,協助內地制訂環保政策和監察環境評估制度。

新特首曾蔭權上任,何不考慮留在香港,而捨近圖遠﹖她解釋說﹕「能夠專注發展內地如珠三角的環保工作,其實是從另一層面改善香港環境。曾先生(特首曾蔭權)至今仍不願與環保團體面談,我們只能靜觀其變。」

明報記者黃綺湘

商人方潤華長女任總幹事不受薪

【明報專訊】吳方笑薇是富商方樹泉的孫女,協成行集團董事總經理方潤華的長女,丈夫是建築師,育有兩名兒子。當了12年全職總幹事,一直都堅持不受薪,她昨日坦言這與其家境富裕有關。

吳方笑薇家境好,但她沒有像中學師姐陳方安生和任關佩英般進入政府建制工作,反而於1972年越戰年代選擇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修讀人類學。

畢業翌年,到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研究,其後從美國返港成家立室,其間當義工,照顧癌病兒童。

她於90年代加入環保戰線,致力於推動香港環保教育,近年多協助內地省政府培訓環保人才,鼓勵農村婦女實踐環保。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

政府設計同性戀問卷被指偏頗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在7月底進行一項有關市民對同性戀者看法的電話調查,民政事務局「少數性傾向論壇」昨日舉行會議,諮詢有關團體對問卷設計的意見。有團體批評,問卷設計有引導性,對同性戀者持負面態度。

調查將訪問2000名介乎18至64歲的市民,問卷分5部分,分別了解受訪者對同性戀的認知、接受程度、觀念問題、權益看法及解決同性戀者的政策問題。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董事莫偉文稱,問卷用字偏頗,例如問受訪者是否同意「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病態」、「同性戀違反社會道德倫理」等,他認為這些提問已經先把同性戀者定性,對同性戀者不公平。

他認為,政府已簽署遵守國際人權公約,無論調查結果如何,政府應盡快訂立法例,保障同性戀者的權益。

促立例保障同性戀權益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余志穩表示,是次民意調查並非立法基礎,只是了解民意,從中檢討現時法律、政策及未來發展,他表示暫時未有訂下立法時間表,政府亦無意統計全港同性戀者總數。

Friday, June 24, 2005

為反李嘉誠

陳君﹕為反李嘉誠 堆砌口號


作者為香港大學舊生

我是接受甚至支持冠名的。你可以說我是向現實妥協,但在看不起我以先,我想問的,是現在究竟大家在反的是什麼﹖是反對接受捐款,反對命名買賣,還是反的是李嘉誠﹖

我實在弄不明白,或許過去我有所不知,原來大家一直反對,甚或強烈反對大學各幢大樓、研究院的命名。但是,假若原來大家對於各次命名,包括徐展堂、何鴻燊,甚至任白,也沒有強烈反應的話,對於今次李嘉誠的命名批評,大家為何能夠提出理直氣壯的論調﹖

老實說,反對接受捐款,如何處理大學的財政來源,是現實的問題,只求政府加稅是否就可達到目的﹖社會上各福利環節目前也是杯水車薪,是否加稅後教育經費就會源源不絕﹖

或許你會說向民眾籌款,如無國界、如綠色和平。如此,我還可接受背後的道德觀。但是,我個人實在以為同樣地,並不現實。

若果反的是命名買賣,但又願意接受捐款,那請問我們如何爭取捐款呢﹖請問我們是否應一併要求大學取消過去所有命名,包括太古堂、李國賢堂,同時要求以後不可再犯,這樣我們的立場才一致呢﹖

一併取消過去所有命名﹖

如果純說一個學院不同一幢建築物,這說法的根據是什麼﹖接受舍堂命名──李國賢堂、太古堂、利銘澤堂、何東堂等等的理據又是什麼﹖

最後,這是我對於今次事件的強烈感覺。大家現在反的,不是什麼捍衛清譽、保護學術自由等美麗的口號,而是骨子裏,大家情感上反對李嘉誠。若此,我認為也是可 以接受的,因為這是大家實實在在的感受,但是,大家可能心底裏都知道這太意氣用事了,並不是成熟的表現,更難以獲大眾認同(有誰願意說自己並不理智),所以,堆砌出一大堆口號式的立場……

作為一個港大學生、一個港大舊生,我們可以輕鬆的說反對命名。但是無論如何,經過今次事件,日後港大實在難以有人願意作出顯著的捐款,無論是不是一個沽名釣譽的人,有誰願意捐出金錢後不但不獲歌頌,反被批鬥﹖

Thursday, June 23, 2005

小童群益會尋人大行動

群益之友尋人大行動

【明報專訊】香港小童群益會即將踏入成立70年,會方呼籲童年時曾在群益會成長的人士,公開分享成長小故事,或回來作新一代年輕人的導師,一起分享邁向70周年的喜悅。歡迎新舊會員參加,有關故事將輯錄成書,講述香港兒童的歷史。

電話 ﹕25279121
傳真 ﹕28654332
電郵 ﹕info@bgca.org.hk
網址 ﹕http://friends.bgca.org.hk


陳哲民童年不寂寞

「入會」帶來姿采

【明報專訊】「如果沒有香港小童群益會,當時的我在球場玩耍,很容易學壞,誤入歧途。」陳哲民說。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曾經在演藝圈活躍過一段日子,淡出後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陳哲民說,能夠在演藝圈過演戲癮,又能為人師表執教鞭,恩師正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群益會「天台兒童會」。

餐廳內,陳哲民回憶加入群益會經過時不禁靦一笑﹕「當時常常聽到區內小朋友說『入會』,還以為是黑社會。」仍是小學生的他,好奇地問朋友什麼是「入會」,方 知自己一直擺烏龍﹗「街坊跟我說,某座天台有一個叫『香港小童群益會』的地方,有好多東西玩,於是心思思想去,但又怕要付錢,不敢去。」

幼時參與播音劇

戰戰兢兢下,陳哲民踏上梯級,步進老虎岩(現今的樂富)香港小童群益會天台會成為會員。當時是下午校學生的他,更把天台會當作第二個家,是上學前必到之處, 度過一個不寂寞的童年,「大人要上班,家中地方小,唯有自己出外玩﹔在球場踢波打發時間,自從『入會』後,常留在會內玩波子棋、乒乓球,一大班人嘻嘻哈哈」。

兒時被群益會抽中到電台參與播音劇,令陳哲民與演藝界結下不解緣,陳哲民憶起當年時嘴角泛起絲絲微笑,「步進電台一刻,感到好奇、很舒服,非常開心,相信那一刻起,我注定將來要投身演藝界工作」。雖然已經離開娛樂圈的花花世界,但直至現在,陳哲民仍然從事戲劇工作,並教導學生演出廣播劇。

公開獲表揚成績好感興奮

膽怯的小伙子,長大後能站在幾百萬觀眾面前從容表演,毫不怯場,全憑在天台會中學會獨立, 重拾自信,「當時參加了群益會的功夫班,要在灣仔總會上課,逢星期六,自己獨個兒搭車、坐船往灣仔,這麼大個人是頭一次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又有一 次,升中試考得好,被派到一間好中學,天台會導師在集會時向所有小朋友公開表揚他,聽到掌聲如雷,陳哲民感到「相當自豪」﹗一次波子棋比賽,更令他至今依然興奮無比,「這是我一生人第一次冠軍.雖然只打敗了十個小朋友,但已經令我信心大增」。

導師循循善誘免學壞

每個小朋友 都愛到球場踢足球,陳哲民說,群益會導師幫助小朋友過健康生活,「導師重視德育、人際關係及智慧開發,在玩樂時候循循善誘,在一般的學校的老師是辦不到 的」。他笑言,如果沒有天台會,他早在球場上學壞了,「當時一大班人在球場踢足球,年紀大的會『蝦蝦霸霸』,容易學壞。升上中學後,在街上看到聯群結隊、流連不回家學壞的一群,就是當年沒有『入會』的一群。」

明報記者徐慧華

Wednesday, June 22, 2005

國際獅子會

創立88年熱心公益

【明報專訊】國際獅子會(Association of Lions Clubs)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服務組織之一,在193個國家中共有近140萬名男女會員。早在1917年,美國芝加哥商人茂文鐘士(Melvin Jones)構思成立獅子會,於20年代已積極投入對視障者的服務。

助210萬中國人重見光明

至1997年,國際獅子會跟中國政府合作,推動「視覺第一中國行動」,至今協助210萬名中國同胞重見光明。稍後在港舉行的第88屆獅子會年會,會正式展開第二階段行動。大會亦將於本港的會議上選出新任國際會長。

除協助失明人士外,獅子會亦力發展青少年服務、提倡環保、提供殘障者安身處所、支援糖尿病防治教育、主持聽力活動,以及在全世界提供災難援助。同時,獅子 會每年都會在全球不同國家或地區舉辦年會,並在會議揭幕前一天舉辦大型巡遊,寓意來自世界各地的獅友冀融入當地人中,互作文化交流。

Tuesday, June 21, 2005

創業互助會

創業互助會被冒發函稱解散

【明報專訊】專門教人創業、會員逾百的香港創業互助協會,遭人偽造信件,向傳媒訛稱該會快將解散,並指控協會部分高層疑涉及不法行為。協會回應時強調,該信指控全屬造,並已報警,但有協會委員承認教人創業很困難,曾有會員申請僱員再培訓局「自僱創業支援計劃貸款」後創業失敗,故協會盼本周日改選新主席及執委能改善協會運作、更有效教人創業。

近期曾辭退委員已報警

協會執委近月曾表決通過辭退一名委員,指該委員涉嫌泄露機密資料及破壞協會名聲,亦有會員因不滿協會而離開。快將卸任的協會主席鄭廣雄小姐稱,不知道偽造信件與上述兩事件有沒有關連,但協會已報警。大律師陸偉雄則指,冒認某組織名義發信發出錯誤的結束運作消息,除涉誹謗外亦可能觸犯偽造文件或行使假文件罪名,最高可判監14年。

該封虛構信件盜用了協會的印章,及8名委員包括主席的簽名,訛稱協會本月26日將正式宣布解散,更聲稱由於協會做法不當,有創業會員欠下高利貸及破產。

協會主席鄭小姐澄清,該會確有3至5名會員曾申請僱員再培訓局「自僱創業支援計劃」及獲銀行批出貸款(最高10萬),其中一名創辦食肆會員因SARS打擊市道而結業,但無人破產。

再培訓局則指,上述創業貸款試驗計劃為期2年,03年8月底已結束,其間銀行向已完成再培訓課程的失業學員批出共39宗貸款,當中三分一變壞帳,涉款100萬元,負責擔保的政府須以公帑賠償七成壞帳即約70萬元。

明報記者

明光社

黃國堯﹕明光社前途不光明

6月18日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在本版的文章提及,對今年七一遊行主辦組織民間人權陣線把同志團體放在遊行人士的最前線,感到不滿,並明言杯葛遊行,因為民主才是最大公因數,而並不是同志運動。他還懷疑民陣與同志運動掛(這消息在基督教報章《時代論壇》中為近期最多人關注的一條)。

不錯,明光社是近年一個熱心基督教關心社會的組織,這與昔日教會與世界分離而不理會社會死活的情是有了進步。但問題是,這些人見賭波反賭波,見同性戀反同性戀,慢慢給人的印象是道德主義者多於理性主義者。筆者雖不贊成賭波合法化或同性戀合理化,但卻不會動輒便把人上綱上線。基督徒雖是有我們的道德標準,但卻不要以衛道之士自居,更不要讓人覺得我們思想狹窄,為古老石山之流,更不要拒人於千里。

蔡志森的觀點若真的代表明光社,明光社的前途則十分黯淡,因為連同性戀者在遊行者前方也不能接納,你說他明光社的氣度是何等小﹗因為民主既然是最大的公因數,那又何必計較誰行先誰行後,即使我們不贊成同性戀的行為,我們也毋須把水潑走時,連水中的嬰兒也潑出去。

至於民陣是否與同志運動掛,在未有真憑實據時,我們不應胡亂推測,更不應當以為真。若以為民陣讓同性戀者走在前頭就等於他們支持同志團體,在邏輯上也不一定對,因為近日對反性傾向歧視法的討論而引來各方對同性戀者的同情和諒解下,民陣可能也是基於同情諒解他們而並不一定表示舉手支持。就如教會舉辦講座如何幫助同性戀者,是否等於支持同性戀行為呢﹖所以,體諒關心比支持可能更真實。

筆者深覺基督教會應以寬宏的心對待同性戀人士,因為他們長年以來活在不見得人的境中,近年才力爭到較為社會人士所認同。作為基督徒的我,只覺要有主耶穌的態度,就是將殘的燈火,不應吹滅﹔壓傷的蘆葦,不應折斷。盼望更多有心人,真正扶持同性戀者,使他們感覺被愛和被尊重,以致他們真能被接納進教會的群體中。

梁偉怡、陳景輝﹕別讓機會主義打垮七一

【梁偉怡是香港非正規教育研究中心成員,陳景輝是青年公社成員,兩人亦是支持民陣決定由同志團體帶隊聯署發起人之一。】

今年七一遊行,民間人權陣線邀請同志及基層婦女團體為遊行隊伍領頭,引來明光社蔡志森的不滿,並揚言杯葛。

蔡更於6月18日於《明報》論壇版發表文章,質疑主辦單位有意將同志團體的訴求化成七一遊行的隱藏主題。然而,領頭團體的主張是否如其所言變成了與「全面普選,反官商勾結」平行的大會主題﹖連番依據猜測造成的爭拗實屬無益,惟說明背景事實才能助我們理性討論。

為何今年要由同志(及婦女)團體為遊行領頭﹖

猶記得,03年的七一遊行,站在最前列的是平日已曝光不絕的政黨領袖。事後,不少團體不滿七一遊行變成為政治明星的個人表演。有見及此,民陣遂決定擴大民主戰線,自去年始由基層團體帶領七一的遊行隊伍。弱勢社群的聲音由於備受爭議排斥,常被蓋在民主運動的地氈底下,民陣的安排展示出一種更深更廣的民主視野﹕民主運動並不只限於選舉和政制改革,而應是耕耘一種尊重弱勢和少數的胸懷。往年七一遊行帶頭的基層團體的議題,並無蓋過大會主題,今年七一遊行,我們將看見基層婦女和同志團體站在爭取民主的人龍的最前線,拿的依然是「爭取全面普選,反官商勾結」的主題橫額,並無隱藏主題。

為何主辦單位印製支持性傾向平權的宣傳品﹖

民陣的全名是民間人權陣線,顧名思義,人權議題自是這個組織致力推動的,不同的民主及人權議題向來是民陣關心的題目,民陣今年七一還印製了模擬公投、呼喚市民再上街支持全面普選和關於青年政治訓練營的單張,以及不少配合大會主題的T恤和貼紙,有關性傾向平權的單張只是遊行中多如繁星的宣傳品之一,過去兩年的七一遊行參與者應記得亦曾接過不少關於不同議題的單張,今年亦沒有改變。

借機打壓異議

延續政治道德保守運動

或許你不一定同意同志團體的主張,但在七一維園的草坪上,你可以親手接過平常不能接觸到的同志團體的單張,你還可以在未經傳媒過濾篩選的條件下和她/他們直接交流,你甚至可以直接向同志團體提問質詢,感受如何和而不同地為了民主並肩前行,畢竟,承認差異、接納多元正是七一大遊行的精神﹗

其實民陣對安排早已交代得清楚不過,蔡的言論不禁令人感到部分道德保守勢力不惜借任何機會打壓異議聲音的做法。

近日網上傳播兩篇蔡於02年撰寫支持23條立法(article_v1/jsp/a0000336.jsp),以及去年撰寫維護功能組別選舉及不表支持07/08全面普選的文章(article_v1/jsp/a0000448.jsp)。此顯示其實蔡過去兩年亦不支持七一主題及民主多元的精神,今年他有關領頭安排的言論其實只是借機打壓異議聲音,延續其政治及道德上的保守運動。

臨近七一,與其花時間討論機會主義者引起的無謂爭拗,倒不如將精力放在思考七一的議題上。過去兩年,左派及親董勢力散播的謠言打不垮七一的公民社會精神,今年,我們別讓機會主義打垮七一。

綠色和平

研究指空氣污染緩和環團轟失實

【明報專訊】解決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刻不容緩,亞太經合組織澳洲研究中心最新發表的報告卻「唱反調」,認為香港現時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已下降至1990年水平,不但顯示港府成功控制這種污染物,表現更較不少發達國家為佳,指如再進一步減排,可能牽涉電力公司龐大投資,成本會轉嫁消費者,本港生產總值將因而下降,削弱競爭力。不過,有環保組織批評報告玩弄數字遊戲,未有反映本港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高企的情。

增燃氣發電比例較減排化算

研究中心主席Alan Oxley表示,2000年本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佔全球的0.18%,近年本港工業北移,加上電力公司增加使用天然氣發電,本港現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至1990年水平,如要再大幅減排,可能要透過加電費及徵碳稅來達到,推算若本港電費增加約一成,經濟增長將降低0.126%。

報告力陳本港減排可能帶來的後果,強調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或令本港商業活動北移等,甚至指「京都協議已經不合時宜」。報告建議香港應增加燃氣發電的比例,較制定「苛刻」的減排目標更有效。

電廠溫室氣體佔整體近六成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發電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港整體近60%,經濟活動增加,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比例皆有上升趨勢。能即時見效的紓緩方法是節約能源,長遠則可透過增加使用天然氣為發電燃料、廢物轉化能源技術、提高燃煤發電機組效率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張韻琪表示,本港2002年每人年均排放二氧化碳量為8.78公噸,較1990年上升25%,已發展國家如英國、丹麥及瑞士的人均排放量卻有下降趨勢,批評港府推行減排工作未夠積極。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Another case that could be used for the CAFO SE study...

馮檢基扶貧添食開清潔公司

【明報專訊】香港政黨各有特色,講到工商黨,人人都知是自由黨,如果講到扶貧黨,則非民協莫屬。民協近幾年搞的三行公司,搞得不俗,更讓一些失業人士得以脫離綜援網,民協主席馮檢基食髓知味,決定再開清潔公司,為失業者再謀出路。

阿基說,民協的三行公司,替失業的三行工人找工作,現時一個月有20萬元營業額,扣除三四萬元營運開支,其他錢都是袋入工人袋。他又說已有10多名參與計劃的失業三行工人成功脫離綜援網。

阿基現計劃開多間清潔公司,他說﹕「已經有一商界跟我們合作,讓我們清潔他們的連鎖店。」但他不肯講是哪間連鎖店,只說不是「7-11」,也不是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旗下的超級市場。

10億元第二輪等額補助金

議員倡予1年籌款期

第2輪等額補助金

【明報專訊】教育統籌局建議撥款10億元,推出第二輪等額補助金計劃,協助大學籌款,建議籌款期限有7個月。多名立法會議員擔心,籌款時間太短,對規模小的院校不利。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將去信財政司長,建議延長籌款限期至1年。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第二輪等額補助金計劃,若方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將於本年8月1日至明年2月28日接受院校申請,趕及於3月底財政年度 完結前批出撥款,當大學獲私人捐款,便能得到政府撥款。立法會議員張文光稱,籌款期只有7個月,時間不足夠,建議延至12個月。教統局長李國章又指出,不 會承諾將等額補助金計劃變為永久政策,須視乎每年財政預算,有餘款才可設立等額補助金計劃。

另外,教統局建議撥5.2億元於中學推出提早退休計劃,名額840個。教統局副秘書長鄭恩賜解釋,名額可彈性運用,如申請的教師多數年資高,賠償相應增加,名額便會減少。

捐錢學問

First article - Ming Pao's Editorial today; Second article - A commentary also published today...

捐錢也講求策略效益既可揚名還惠澤後人

富商李嘉誠捐贈10億元予香港大學,主要用作發展醫學研究。原來此舉藏有「後」,李嘉誠在一段短時間內,還先後向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醫學院捐贈巨款,3家海外醫學院的捐款額合共約8億港 元,而捐款條件包括3家海外醫學院與港大醫學院將組成研究網絡,分享科研成果,並且容許港大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實地參與3家海外醫學院的尖端科研項目,以促進香港的醫學研究能力。這個別出心裁的捐贈計劃,顯示香港的富豪開始脫離捐款蓋建築物或設獎學金的簡單傳統,轉為朝可持續發展、惠澤後代的方向邁進, 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新方向。

香港還有不少富豪,例如李兆基、邵逸夫、新地郭氏兄弟等,都是樂善好施的。但過去香港的「捐贈模式」相當局限,富豪捐錢給教育、醫療或福利機構,一般是用來蓋新大樓﹔大樓落成後,用捐贈者的名字命名,請捐贈者來剪綵便了事﹔以後的各項行政費用,通常由政府撥款或馬會資助。帶有延續性質的捐贈甚少,較常見的是獎學金,和歐美龐大、複雜及持久的捐贈計劃相比,香港的捐贈模式,顯得相當落後。

中國社會科學院幾位資深人員2001年聯合撰寫了一本書,叫《冷眼向洋》,試圖總結美國、歐洲和俄羅斯三大勢力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成就與啟示,其中有關美國的部分,用了相當長的篇幅,探討以卡奈基、洛克菲勒、福特三大基金會為代表的慈惠力量,在美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3家基金會都有悠久的歷史,捐贈面很廣,除了傳統的教育、科技和文化領域,還觸及最尖銳的社會問題(如種族衝突),以及最敏感的國際關係課題,其共通之處,是基金體積龐大,有大隊專業人士管理,讓資源生生不息,並且在投放資源上,講求策略和效益﹔一旦認定目標,便不斷投放,確保受資助的項目開花結果,綿延後世,而非曇花一現。

以洛克菲勒基金為例,它1913年註冊成立後,第一個重要行動,就是建立「國際衛生小組」,把防治蟲病、瘧疾、傷寒的工作向全世界推廣﹔其後,洛克菲勒醫學院不斷從事開創性的研究,對流行腦膜炎、小兒麻痺、黃熱病和梅毒的研究取得突破成果,重要醫療儀器如探測鏡、X光分解儀等,也是在基金會支持下取得成果。其後,洛克菲勒基金會更把發展醫療與扶貧結合,在第三世界建立了一套頗為完整的扶貧脫困方案。

賺錢是一門學問,同樣,捐錢也是一門學問﹔要捐得有智慧、有策略,同一筆錢才能發揮最大的乘數效應,令捐贈者的名字永垂後世。從今次李嘉誠基金會先捐10億給港大醫學 院,再捐約8億給3間國際著名大學醫學院的佈局來看,李嘉誠基金會深諳這個道理。我們希望見到更多的富豪,不單取諸社會、用諸社會,而且捐得其法,令捐款產生更大的效用。


陳日東﹕命名的底線在哪

學生賣旗籌款,有孩童給完兩塊錢,問﹕「受惠者怎答謝我﹖」父母會教訓他﹕「施恩莫望報。」但當善款多達10億,可促進大學以至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價值觀便大大不同﹕行善講求回報,天公地道﹔捐款有償,批評者以「商業交易」視之,反遭貶斥,說是妒忌心作祟。

一所大學的校長,為何要以學院的命名權答謝捐款者,捐款者又為何欲拒還迎,不一口拒絕﹖若這10億元是真正的善款,大學給善長一張感謝狀便可,為何要押上學院的百年清譽﹖校方堅持冠名,「善長」卻之不恭,各得其所,視之為交易,有何不可﹖

胡恩威和劉細良,兩位知名文化人,同日撰文,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批評反對港大醫學院冠名的校友道德掛帥,罔顧捐款的公眾效益。二人迴避了前述的基本倫理問題,戮力批評反對者打道德牌,卻毋視自己所用的,其實也是道德語言,犯了雙重標準的謬誤。

為什麼非效益為本的道德、舊生對母校的感情以及對學院(術)尊嚴的維護,統統不被考量﹖這意味什麼﹖

是否出得起錢,加上提升競爭力、有助社會發展之類的理由,什麼都可出賣﹖是否什麼都有一個價﹖以往是建築物,今次是學院,下次可能是大學的名字,我們的底線 在哪﹖或者根本沒有底線﹖我們的輿論權威,為何不探討這些問題﹖難道所謂「世界趨勢」便合理化一切「交易行為」﹖我們有沒有自己的尺度﹖這尺度是否經過深 廣的討論,得到社會的認同﹖沒有這尺度,何來自己的格﹖沒有格的城市(國家),如何像南韓一樣,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

李嘉誠聲明

李嘉誠﹕棄冠名損港大聲譽

函港大挺徐立之反擊冠名爭議

【明報專訊】捐贈港大10億元的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昨日表明,不會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對而放棄港大醫學院給與他的冠名。他致函港大校長徐立之指出﹕「在高壓高姿態的情下,任何人更絕不應該為了一己的超然灑脫,而折損港大校務委員會和校長的尊嚴及大學的國際聲譽。」

港大首度發聲明反駁「反冠名」

逾50名港大醫學院校友周日穿白袍靜坐抗議大學冠名「李嘉誠醫學院」,一直期望「息事寧人」、低調安撫校友的港大管理層,終於高調反擊。港大網頁昨日首先刊出李 嘉誠給校長的信件,再發表聲明反駁反對冠名的校友。反冠名發起人、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批評,李嘉誠的言論更加反映冠名決定是一項交易,質疑冠名決定並 非如港大所指由校方提出,而是李嘉誠主動要求。

「不需再為冠名之事磋磨」

李嘉誠在給港大的中英雙語版信件中,首度開腔力挺港大校長徐立之,開宗明義指出,「不需再為冠名之事磋磨」,又表示佩服徐立之的寬容,「對一些人加諸您(徐立之)的責難,我是感逾身受」。

對於部分校友批評李嘉誠沒有拒絕冠名安排,有沽名釣譽之嫌,李嘉誠昨日道出接受冠名的兩大原因,指「我相信日後這種國際普及的個人與大學的深化合作關係,將更獲社會的尊重和認同」。另外,他認為透過他對各國的捐款項目,能令香港的學生可踏上國際交流平台,赴外地名校學習,增強香港的核心競爭力。

徐立之﹕不負李嘉誠所望

港大校長徐立之透過發言人表示,非常感激李嘉誠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將不負李嘉誠所望,致力把港大發展成世界級知名大學。港大昨日發出聲明,高調駁斥反對 冠名的言論,例如有校友指醫學院可能跟長實集團成員「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利益衝突。聲明指出,「有個別校友稱命名為交易或出賣,這是對於捐贈與 命名之徹底誤解。對於大學捐贈,保護學術自由是道德底線,因此捐贈與命名不含收購或者商業結盟的意思」。

港大校務委員會上月18日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冠名為「李嘉誠醫學院」,答謝李嘉誠基金會捐贈10億元,事件引起廣泛爭論,支持及反對冠名的校友都曾在報章刊登聯署聲明,表達意見。

李嘉誠致函港大英文版全文及港大聲明網址﹕http://www.hku.hk/daao/lksdonation/new

李嘉誠致函港大全文

【明報專訊】徐立之校長及港大各位朋友:

感 謝您們來訊關心和鼓勵,近日來海內外連綿不斷的支持也為我帶來莫大的欣慰。與您們一樣,我認為不需再為冠名之事磋磨。我非常欽佩徐校長您的寬容,對一些人 加諸您的責難,我是感逾身受,然而,人之擇善堅持,在輕率頑誤的社會中卻更顯罕貴。您們不用擔心某些帶侮辱性的嘲弄會給我帶來困擾,替我不值。最重要的是 今天我還是能很高興地告訴您們,我是一個快樂的人,作為一個人,一個市民及一個企業家,我盡了一切所能服務社會。

不知我者,也許會誤認接 受冠名是一種虛榮的表現﹔我確曾撫心自問,既然在過去三十年間,80%以上的捐贈項目我都沒有選擇冠名,為何唯獨在這對我並無特別益處、現在又令我不是滋 味的一事中,我仍不改變初衷﹖我內心的答案是明顯不過,香港是我家,既然這是一件合乎香港利益的事情,而港大醫學院的使命和追求卓越的理念與我相符,這是 我貫徹此承諾的正確選擇。而「在高壓高姿態的情下,任何人更絕不應該為了一己的超然灑脫,而折損港大校務委員會和校長的尊嚴及大學的國際聲譽」。我相信 日後這種國際普及的個人與大學的深化合作關係將更獲社會的尊重和認同。這是我願意接受醫學院命名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我,依然固執地對未來 充滿夢想,期盼一個有智慧、公平、自由及關懷的社會的實現。我深信,通過教育、醫療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達到這些核心價值的關鍵元素。近年我分別在英、美、 加三所頂尖大學之醫療科技研究領域捐資八億港元,在科研發展之外,我是希望透過這些項目,令香港今天和未來的學生可踏上這個國際交流平台,他們的成就也將 是增強香港核心競爭力的成就,這亦是我樂於接受冠名的另一個原因。誰會知道,每一次國際知名學府的校長向我推介不同計劃時,我總是感嘆︰別人可吸引當地社 會及全球的慷慨,而香港的大學還得依靠本地社群的捐獻,因此您我的信念是相符的?猁?猁希望藉此能激發我們民族新的奉獻文化,帶動政府及社會對教育策略性 的投資。縱觀全球,多個國家均重點投資醫療及科技的發展,怎樣急起直追是我們需迫切研究的問題。

我曾經向大家打趣地說基金會是我第三個兒 子,這兒子將延續我對醫療、教育終生不渝的事業。能將六十多年不倦工作中賺取的部分所得,用於推動有利於香港、國家及人類健康發展的事,遠超越財富及金錢 的價值,作為企業家,我足以自豪,能與香港大學同仁共同踏出這新的一步。我深信您們必能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未來,必能為香港帶來長遠的福祉。

願在此與大家共勉。

李嘉誠謹啟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日


Monday, June 20, 2005

練乙錚: 發展「第三部門」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6-20
時事評論 P15
浮桴記 練乙錚
鄭維健倡第三部門 董支持


二千年時,鄭維健領導中央政策組向董先生提出特區政府要在社會上樹立「第三部門」這個概念並強化其功能、支持其發展。


   貧富懸殊和收入分配,是物質方面的問題;完善的社會政策還必須體現一個政府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支持和承擔。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認為,我們既不能寄 望港英政府留下來的社會政策有足夠的人文價值,也不能寄厚望於一個還未從馬列毛鄧迷霧中猛回頭並深切反省的北京中央及其在香港的附屬體系中獲得完整的政策提示,特區政府在這方面要有自己的突破。

  二千年時,鄭維健領導中央政策組向董先生提出特區政府要在社會上樹立「第三部門」這個概念並 強化其功能、支持其發展,可說是突破的起點。能否有這個起點,董先生的態度是關鍵;結果他力排眾議,大力支持,並把「第三部門」這幾個字寫進當年及後來的《施政報告》裏,可見他對香港社會整體還是十分關心,確實值得稱道。

  社會科學家所謂的第三部門,指存在於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全部社會空 間。所有民眾自發組織和活動,只要不是由政府管轄、不是受市場利潤原則支配,都屬於這個部門。一些政府官僚部門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一些市場牟利機構不願 滿足的需要,第三部門往往能提供比較妥當的應付辦法。這是就消極方面而言。

  積極方面,一個現代多元社會的文化、學術、社會和自然環境以至民眾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既不能靠政府官僚包辦,更不能由市場的利潤機制主導,而主要靠民眾自己通過在第三部門的實踐去成就;在所有這些方面,從古今中外大範圍看,第三部門成績斐然。

取經清華 獲益良多

   中策組提出重視發展第三部門之初,曾遇各種反對之聲;個別官員認為香港第三部門組織運作經費目前既然大部分由政府提供,擴大和發展第三部門豈非要增加政 府的財政負擔不可?然而,這不過是誤解。如何將第三部門發展成一個財政自立的部門,正正是必須徹底解決的社會政策問題之一。

  此外,「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幹事邵善波當初也曾對董先生說,「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並不適合香港。其實,「第三部門」名字也許西化抽象,但所 指的社會實體卻一直存在於兩千年來的傳統中國社會和近、現代香港。中策組論及第三部門之初,也注意到當時的朱鎔基總理支持北京清華大學在這方面的理論探索 和社會實踐。我曾代表中策組兩度參加內地學者主辦的兩岸三地第三部門學術討論會,第一次在北京清華大學,第二次在蛇口,獲益匪淺,所以並非照搬西方。

   讀者會問,「第三部門」,概念而已,政府提與不提,有何分別?其實,當時我們的構思,具有強烈政策內容。如前所述,港英政府在六七年之後,銳意加強社會 建設,於是大批受助社會服務和文康體機構出現,原先存在的志工團體也獲得更多補貼。有政府財力支持,當然有好處,但三十多年來,處於「無憂」狀態下,一些 機構變得臃腫、官僚,漸漸滿足不了民間不斷出現的新需要。這一點,連政府自己也察覺到,所以才有近年社福界財務改革如一筆過撥款等。

   但要真正發揮這些機構的全部積極性,片面改革並不足夠。如果說政府不宜介入市場,同理也不應介入第三部門、以資助來操控這些團體的運作。換句話說,政府應 該停止扮演這些團體的「乳母」角色,特別是當社會已經意識到第三部門的工作遠遠不只提供社會服務,還有更豐富、更積極的內容之時。這當然不是說應減少投入第三部門的資源總額,而是要改變其投入途徑,讓社會資源更有效益地不經政府而能直達第三部門組織和用家手中。

  此外,由於第三部門不靠利潤去量度效益和汰弱留強,如何令其中所有機構的運作充滿活力、令支持者和受益者都得到最大滿足,很視乎整個部門的體制設計是否完備恰當。在這些方面,可做的工作實在很多。

一個改革構思

   二○○一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以及其他現存中介基金,正可為這些更大更深遠目的服務。設想基金由政府、市場、第三部門代表組成 獨立三邊委員會管理;政府只對基金作前期投資,接着着手設計公司溢利稅和個人入息稅制中的誘因安排,把相當於目前向第三部門發放資金總數的稅收,變成企業和個人的「代稅捐獻」進入這個基金,由基金負責發放並考核各團體資金運用效益和工作表現。如此,政府便可從目前角色淡出,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當基金累積並整理好詳盡的團體工作性質和效益資料之後,扼要提供給社會,讓企業和私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圈定代稅捐獻目的團體或活動種類;這樣,愈來愈多的社會資源便可直達第三部門組織,不必通過政府,從而增加效益。上述只是一個簡略的構思,部分來自現有稅法、本地業界意見和一些世界各國先進 經驗,還不一定是最完善的。

  我不是搞社會學或政治科學的,第三部門研究非我所長;鄭維健把研究任務交給我,我只好硬着頭皮接,後來在多位社會人士、專家、學者、公務員同事幫助下完成了兩個大型的初步研究,總算是開了一個頭。

   第二屆特區政府運作不久,一位應用社會科學學者加入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工作,我覺得正好值此機會讓賢,免除濫竽充數之苦,於是便向這位新同事提議,由他接手有關第三部門的研究,不料他推卻了,說他是來做民意調查、問卷設計的。他既志不在此,我於是只好繼續負起這一件我很喜歡、很重視、很投入,但並不十分在行的工作,只不過沒多久便被迫放下離職。此前,鄭維健亦於二○○一年底離開政府。本來在政府內支持、推動和研究第三部門改革的幾個人相繼離去,往後特區政府對第三部門的態度便很大程度要看社會人士如何繼續爭取了。

謀府生涯六載事與思.十七之七.待續

塱原可持續發展計劃

社區環境經濟3方向

推動塱原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環保組織成功向可持續發展基金申請撥款145萬,與社會各地區人士合作,推行為期2年的「塱原可持續發展計劃」,透過社區、環境及經濟三方面發展塱原濕地,期望在新界地區急速都市化及農業日漸萎縮下,保護這片絕無僅有的本港淡水濕地。

長春社於去年得到可持續發展基金撥款145萬,該組織會將三成撥款用於推行社區工作,例如讓農民認識有機種植的益處及教導他們有機種植的方法,三成撥款用於 推行環境保育工作,例如維持及恢復當地水耕農田的濕地環境,另外三成撥款將用於經濟發展方面,包括訓練原居民導賞員及推廣生態遊。該組織在3年前,已開始構思如何協助塱原濕地進行持續發展,但由於有部分當地人士誤解持續發展的原意拒絕合作,令計劃遲遲未能實行,但現時居民已明白持續發展計劃對塱原濕地的重要。

新地閱讀計劃

黃奕鑑﹕閱讀可增工作效率

新地撥1000萬推閱讀計劃

【明報專訊】近年,政府大力鼓吹港人閱讀之風,推動「終身學習、終 身閱讀」,不少私人機構亦提供協助,其中新鴻基地產,本年撥出1000萬元推出閱讀計劃,本身是愛書之人的新地執行董事黃奕鑑接受本報專訪,暢談閱讀之道 ﹕「讀書為增進內在修養、尋找精神上的豐足,並非為讀書而讀書﹗」

日理萬機的黃奕鑑,懂得爭取時間閱讀,例如在睡前或在飛機上看書。他最愛看有關工管商理的書籍,因為有助更新自己的工管思維和管治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被問及有何「心頭好」,黃奕鑑首推工管書籍《Good To Great》。該書作者Jim Collins花上逾5年時間,蒐集了28間企業的業務資料,進行全面詳細分析,探討表現不俗的企業如何能搖身一變成為業績表現超乎理想的大公司,從而歸納出企業成功的關鍵。

設新地讀書會擴闊員工視野

為何醉心閱讀﹖黃奕鑑坦言,閱讀為他提供精神食糧,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並非為讀書而讀書」。此外,新地一向重視員工閱讀之風,故特別設立新地讀書會和圖書館。

黃 奕鑑表示,閱讀可擴闊員工視野,刺激思維,甚至提升工作效率,「我們(公司)一向深信,閱讀能為個人增值,知識能創造未來,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因此,我們 鼓勵員工將閱讀習慣視作生活的一部分,通過閱讀開拓更深、更廣的知識領域,提高學養,建立國際視野層次,不斷自我提升,達至終身學習。」



支持「三三四」捐助不分院校項目

【明報專訊】教育統籌局提出高中及大學學制改革,黃奕鑑表示,支持政府推出「三三四」(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改革,並認為通識教育科,可擴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思維,有助推動全人發展。

教統局近年推動大學籌款,並推出等額補助金等措施。黃奕鑑表示,新地將繼續捐助教育及培訓項目,捐款時亦不會針對個別院校或特定研究項目。新地贊助中文大學舉行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本月初邀得3名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來港,討論「從環球經濟看中國之崛起」課題。

除了在企業內推動閱讀,新地亦推動港人閱讀風氣,今年撥出1000萬元推出「新地開心閱讀計劃」。該計劃全年共推薦約50本中英文好書,並每季舉辦閱讀後感創作比賽,鼓勵市民以文字及圖畫等方式製作讀後報告。

比賽按年齡分為初、中、高3個組別進行,每組設冠、亞、季及優異獎﹔評審團包括中大校長劉遵義、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及香港作家聯會理事周蜜蜜等人。首季推薦的10本好書以積極人生為主題,商務印書館會於旗下門市為10本好書提供八五折優惠。

詳情可瀏覽http://www.shkpbookclub.com

Sunday, June 19, 2005

冠名風波

袁國勇﹕對捐贈文化要新思維
2005/06/18

港大冠名風波

【明報專訊】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昨提到港大接受李嘉誠10億元捐款引起的醫學院命名風波,指出外國亦有好些例子,命名不會影響學術自由,亦不影響醫學院的運作和使命,他認為香港對捐贈文化要有新思維。

袁國勇昨於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醫學院必定要走在醫學研究的尖端,要有很強的研究基礎,要投入大量資源才可實現。

港大校友今靜坐

他說,外國對大學和研究的捐贈文化極為深厚。「捐贈的人和受惠的機構,互相欣賞,互相尊重,以至造福社會,不是很好嗎﹖或者香港是時候要有一個捐贈文化的新思維。」

港大醫學院一批校友,今日舉行父親節靜坐,反對校方冠名決定,將會出席的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表示,外國大學不少是私立大學,在捐款及命名方面有一定歷史及傳統,但港大醫學院是「公有資產」,倘若要更改命名,需要有一定的機制、準則及諮詢,但以上3點,現時港大全都欠奉,令人有「買賣」的感覺。

港大醫學院校友不滿冠名[16:08]
2005/06/19

港大醫學院大約五十名校友在港大醫學院門外靜坐,要求校方撤回將醫學院冠名為李嘉誠醫學院。

集會發起人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醫學院以商人的名字冠名,會影響公信力,以及浪費公眾在過去百多年來支持醫學院成長的心血。他又建議為港大發起全球捐款行動,希望港大收回冠名的決定。

靜坐人士穿著醫生袍,手持橫額及寫上「愛港大名不改」的紙牌,他們指港大醫學院是師生多年努力的成果,校方不應向錢看。

港大校務委員會於5月18日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答謝李嘉誠基金會10億元捐獻,事件引起廣泛爭論。

港大醫學院不會撤回冠名[18:40]
2005/06/19

港大醫學院數十名校友舉行靜坐,要求校方撤回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但校方重申不會撤回決定。

集會發起人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醫學院以商人的名字冠名,會影響公信力,以及浪費公眾在過去百多年來支持醫學院成長的心血。他又建議為港大發起全球捐款行動,希望港大收回冠名的決定。

港大副校長李焯芬接請願信時說,今次冠名有嚴謹程序,符合學校法規,亦不損學術自由,校方不會改變決定。

李焯芬又以「飲宴做人情」比喻今次冠名事件,他表示,冠名並非刷鞋,而是禮尚往來,但在場約五十名校友不滿,報以噓聲。

靜坐人士穿著醫生袍,手持橫額及寫上「愛港大名不改」的紙牌,他們指港大醫學院是師生多年努力的成果,校方不應向錢看。

港大校務委員會於五月十八日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答謝李嘉誠基金會十億元捐獻,事件引起廣泛爭論。

Thursday, June 16, 2005

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

青協資助貧窮青年見工車費

【明報專訊】元朗及屯門區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當中不少來自清貧家庭。青年協會青年就業網絡推出「職場救兵」計劃,資助青少年見工車費、服裝費及首個月上班車費,名額20個。就業網絡單位主任張志偉說,參加計劃的青年,最多可獲250元購買見工服裝,並最多有5次見工車費津貼,每次40元,獲聘者更可獲600元作為首個月上班車費津貼。他指該中心會接受家庭入息少於8000元的申請者。除了資助金錢,中心人員會教授青年見工面試技巧及提供輔導,並會為就業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跟進,希望青年人能穩定工作。

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u21.org.hk/yen

Wednesday, June 15, 2005

鄉局社團

鄉局社團七一巡遊

否認與民陣打對台

【明報專訊】19個社團組織包括工聯會、中華總商會、鄉議局等,將於7月1日上午舉辦舞獅、民族表演大巡遊,以和諧、穩定等為主題。大會主席兼工聯會會長鄭耀棠預計有2萬人參與,他又否認巡遊是與當日下午的民陣遊行「打對台」﹔他說,香港是多元化的社會,可以有不同訴求。

鄭耀棠表示,七一回歸是歷史日子,標誌殖民地統治完結,希望透過活動展望更和諧社會。被問及七一遊行是否令社會不和諧,他說﹕「民主社會是各自尊重對方,我尊重你表達,你尊重我。香港是多元化社會,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

打鑼鼓銀樂隊舞巨龍

大巡遊於早上10時半開始,在香港大球場集合,巡遊經銅鑼灣,到灣仔修頓球場解散,預計要3小時。巡遊單位有老爺車隊、銀樂隊、潮州鑼鼓、長洲飄色及超過100人舞動的巨龍等。

他又指出,參加大巡遊的團體可製作橫額提出訴求,但要貼近大會主題「創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進展」,就算是工聯會支持的「最低工資」,基於部分大會團體不認同,所以大會不便接受。他說,暫時未決定是否邀請新的特首出席活動。

Tuesday, June 14, 2005

鄉議局促成立保育基金

鄉議局促成立自然保育基金

【明報專訊】政府就新保育政策推行試驗計劃,容許發展商申請在包括烏蛟騰及沙羅洞等12幅具生態價值的土地作有限度發展,申請期上月底截止。新界鄉議局昨促請政府成立自然保育基金,將所有從發展計劃所得的收益撥入,以便執行新政策,包括買、換、租用更多土地作保育,不過,環保署發言人重申,基於財政困難及其他因素,收地並非可行方案。

批評政府資源投放不足

新界鄉議局又批評,政府就新保育政策投放資源不足,政府毋須就公私營合作模式動用公帑,至於透過管理協議提升土地保育價值的模式,亦只由環境保育基金撥出500萬元以供申請。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說︰「興建籃球場,政府都會動用公帑,現時的情,說得俗一點是搵人笨﹗」他明日將會於立法會提出動議辯論,指出新的自然保育政策未能持 續保育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更引起土地擁有人不滿權益受損,促請政府檢討。

鄉議局要求政府將所有從發展保育區所得的收益,如改變土地用途及補地價等,撥入自然保育基金,張學明表示,基金可用作買地、換地及租用土地,這樣對土地業權人較公平,長遠而言,這筆錢亦可用作保育其他具生態價值的 土地,解決不必要的爭拗。他舉例說,新界的農地可發展幅度遠較城市低,如以農地的地積比率換取市區土地,所需的補償土地面積應不會太多。

12生態地發展收益撥入

政府至今共接獲6項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的申請,鄉議局認為雖不乏創新意念,但地權問題仍未解決。

除了元朗天福圍的申請外,其他5個項目的申請人並未擁有有關地點的私人土地,若政府批准發展計劃,可能因缺乏統一業權而影響計劃順利進行。


「支持」環團稱對基金不知情

【明報專訊】新界鄉議局促請政府設立自然保育基金,昨罕有地邀請多個環保團體列席,明顯「有備而戰」,在新聞稿上亦列明至少獲8個團體支持,但在記者會完結前,卻發生了一段插曲。坪洲綠衡者總幹事陳烈芳突然表示,她於到場後才得悉鄉議局將該會的名字放在支持團體的名單內,事前對保育基金的內容全不知情,對鄉 議局的處理手法感到詫異。

陳烈芳會後向本報表示,她於日前收到鄉議局電郵,但沒有隻字提及保育基金的內容,記者會的新聞稿卻演繹成「環保團體支持發展計劃帶來的收益應撥入基金」,陳指「這是他們(鄉議局)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代表我們也認同」。她引述,有出席記者會的爭氣行動主席 Christian Masset,亦向她表示不清楚基金內容。她又指,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在會後「補鑊」,指稍後會與環保團體研究基金的用途。該局顧問邱榮光表示,電郵有提 出是否同意成立保育基金的問題,以供填寫,不過他承認只是列出大方向,沒有註明內容。

Monday, June 13, 2005

十億元大學籌款基金

政府設十億元大學籌款基金[17:10]
2005/06/13

教統局申請撥款10億,作為8間大學的等額配對基金,鼓勵院校籌款。

教統局建議,每間院校最多可獲2.5億元資助,大學在籌得4500萬元,可獲政府1比1配對資助,其後就每籌獲2元可獲1元資助。政府預料,有關10億元配對基金可為院校帶來30億元款項。

「善治」

陳健民﹕不談統治與管治重視「善治」
作者為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中央棄董挺曾,主要是看中曾蔭權的管治能力,因此無論他在選委 會中要表現愛國愛港,或在公眾面前要表現親民開放,亦同樣要突顯他決策明快、強力穩健的管治風格。但政府既是龐大的官僚架構,要全體成員同心同德,談何容 易。近日曾蔭權提出大部分問責官員退出行政會議,然後再加強行會和策略發展委員會的精英性和代表性,試圖在無普選的情下重構管治核心,既要提高決策效率,又要確保認受性。這樣的改革是否足以提高特區的管治水平﹖

首先,特區因在民主化問題上糾纏不清,體制改革往往環繞權力核心的佈局,而無法旁及各個公共部門如何在新形勢下求變。西方政府過去20年多來,即使在民主政治下亦要勵行公共部門改革,是因為社會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令管治日漸困難。

西方頻現管治問題 港再加董建華

B. Guy Peters在《The Future of Governing》一書指出,在經濟因素(增長放緩、不穩定)以外,有更迫切的原因要推動制度改革。

首先是人口結構老化,醫療福利支出日漸龐大,引來西方右派對增加公共開支和加稅的批評。為此,公共部門必須改革以削減開支,並以改善效率來爭取公眾支持加稅。但西方左派批評的卻是公共部門過度官僚化、對社會需要表現冷漠、服務提供不足和敵視弱勢社群。攻擊政府官商勾結、甚至監控窮人的民粹主義亦一度出現, 此非瘦身增值的改革所能回應。

另一個引發管治問題的原因,是政府發現當前的經濟與社會愈來愈難於管理。

首先是社會日趨多元分化──在全球化影響下,先進的福利國家亦難以解決貧富日益懸殊的問題,再加上移民帶來的種族和文化衝突,政府難於整合社會。

第二是經濟問題複雜化──當前有關可持續經濟發展、財富分配和就業等問題,比二戰後任何一個時期來得嚴重。這些經濟問題往往與種族、性別、參與和公平等問題摻雜一起,舊有處理勞資衝突的機制已不足以化解「後物質主義」時代的經濟矛盾。

第三是舊有機制的失效──以往歐洲賴以化解政治衝突的「法團主義」(corporatism)制度(以集體談判和高層次諮詢組織實現)漸漸失效,工會成員人數減少,政府談判對手代表性下降。在其他社會事務上,只要公民覺得現存公民社團不能代表其意見,便會組成新團體。面對多元的公民社會,政府發現與社會力量協商的過程更趨複雜。

細心一看,上述引發西方管治問題的成因都在香港出現,我們還牽涉一國兩制、中央與特區、民主化和認受性問題,再放一個欠政治能力的董建華當特首,難怪出現管治危機。

面對管治困難,西方民主國家實行不同的公共部門改革﹕
●有引入市場原則,以削減成本為主軸,衡工量值,增加公共部門內部競爭﹔
●有提出彈性政府,實行公共服務外判和聘用更多合約公務員,同樣為減輕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亦有主張為政府管理模式鬆綁,減少無謂的規限,令官員發揮創意﹔
●最後更有提出進一步開放政府,增加公民的參與,在政策制訂中加強諮詢。

港府過去已引入不少市場和彈性政府的措施,以減少公共開支和增加效率,但對於解決日趨複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並無突破,甚至引發公共部門員工(公務員、教師、社工等)不滿。特別是在普選無望下,港府要在現有憲制框架下,加強政府的認受性和建構和諧社會的能力,就更應參考西方「參與性政府」(participatory government)的改革。

港應參考「參與性政府」改革

參與性政府以精簡官僚架構層級(delayering)、推動「公民約章」或服務承諾、擴大諮詢組織、公聽會、公開調查的功能、鼓勵前線員工和服務對象參與決策、增加政府透明度等為主要改革措施,背後理念受幾種思潮影響﹕

第一是「參與式管理模式」,認為增強員工參與感有助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其中「全面品質控制」(TQM)被視為一種有效對員工賦權(empowerment)的管理方法。由於政府官員與民眾差距日大,「差異管理」(managing diversity)被視為當前公共部門的新挑戰,鼓勵接觸民眾的前線員工參與決策愈益重要。與此息息相關的是公共行政學界對前線部門(street-level bureaucracy)的重視,認為低層的執行部門不單影響整個政府的效能,更是許多政策改革的始作俑者。

另一重要思潮是「對話式民主」(discursive democracy),其哲學根源來自德國社會理論家哈巴馬斯和盧曼等。

哈巴馬斯的「理想話語情境」理論指出,理性的社會有賴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讓人們在講求理據而非權力的環境下對話,此乃民主社會的理想決策模式。

在這思潮影響下,人們質疑官員和專家是否已具備所有或適當的資訊去壟斷決策權。很明顯,這種公共對話的主張一定和效率問題產生矛盾,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規管公眾參與的領域、形式和適當規模等問題。港府最近成立由600位中產專業人士組成的公共事務論壇,正是這種實驗。

最後一個影響參與式政府的重要思潮是「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這套理念強調個人對社群的義務,鼓吹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發揮互助精神,毋須政府事事插手。具體來說,社群主義鼓勵「第三部門」的發展,在政府與市場這兩個部門以外,推動以非營利組織(如教會學校、社會服務組等)為主的另一部門為社會服務。

善治社會借助市場與第三部門

這 概念源於Theodore Levitt的《The Third Sector》一書,指出有些事情是其他兩個部門不願意做、做不好或做得不足,必須由第三部門回應。簡單來說,政府組織龐大,成本高、反應慢﹔而市場的功 利取向、忽視弱勢群體、抗拒參與,都要靠第三部門補足和監察。

順第三部門的思路,今天在理論界談的不再是統治或管治,而是善治(good governance)。據聯合國亞太經濟及社會委員會定義,善治包含8項元素﹕
● 公眾參與﹔
● 尋求共識﹔
● 向社會問責﹔
● 高透明度﹔
● 適切回應社會訴求﹔
● 高效能﹔
● 平等包容﹔
● 法治精神。

一個善治的社會要維持廉潔、決策時尊重少數人和弱勢群體的聲音。當代的政府已認識到要妥善治理社會,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還要借助市場和第三部門的力量。

政治領袖不能單眼於政府內部體制改革,還要力發展與其他兩個部門的網絡。如何運用市場和第三部門減低公共開支、增加效率、提高服務質素、促進公眾參與、化解社會矛盾,是曾蔭權必須思考的問題,可惜未見於其治港理念與方針。

進一步說,要提高管治水平,又豈止制度改革便能達到。專研政治領袖學的Adel Safty在其新作《Leadership and Democracy》中這樣說﹕

「管治改革必須以民為本﹕民主化和管治改革不單涉及制度改革,而是關乎人民和他們的生活。政府必須要透過公平的經濟增長消滅貧窮、創造就業、鼓勵自發精神、增加教育機會、保育環境、為婦女、兒童、少數族裔、土著和弱勢群體創造可發展的環境。」

在小圈子選舉裏,誰又真正關心這些問題﹖


延伸閱讀﹕

1. B. Guy Pe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6
2. Adel Safty. Leadership and Democracy,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Service-Learning and Leadership, 2004
3. W. Robert Lovan et al.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ldershot: Ashgate, 2004

反削過渡補貼遊行

3000社工遊行反削過渡補貼

【明報專訊】約3000名社工昨於炎熱天氣下遊行,反對社署於下年度開始取消「過渡補貼」,並以為期2年共 8億元的「特別一筆過撥款」代替,擔心這會迫使社福機構裁員減薪,遊行隊伍一度高呼社署署長鄧國威下台。遊行發起人張國柱表示,早前民調反映業界有較多人 支持特首競選人曾蔭權,期望他不要向業界開刀,如果曾蔭權無視社福界的訴求,一定會惹來反彈。

來自21間非政府機構的社工及多名社工系學生,昨午3時開始陸續在灣仔修頓球場集合,然後遊行至中環政府總部,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張國柱估計,遊行有3000人參加,警方則估計遊行人數有1800人。

指迫使機構裁員

張國柱批評,社署以「特別一筆過撥款」代替目前的過渡補貼,即將社會福利責任完全推卸予非政府機構上,迫使機構裁員減薪,嚴重影響已達頂薪點的資深員工薪酬及合約員工的工作前景。

張國柱指,早前的民調反映社工界內有較多人支持曾蔭權擔任特首,代表業界對他有期望,如果曾蔭權無視業界聲音,一定會惹來反彈。他稍後會約見曾蔭權及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周一嶽,並繼續諮詢法律意見,就措施是否違反《基本法》144條所指,各資助機構任職的人員均可根據原有制度繼續受聘,研究提出司法覆核。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回應,政策有助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及改進,並無牴觸《基本法》,如果社福機構有財政困難,政府會協助找出解決方案。

昨有不少社工帶同家人遊行,不少小童在炎熱天氣下,跟隨父母邊撥扇邊遊行。任職福利工作員15年的譚太,昨帶同2名7歲及3歲大的兒子參加。她表示現時月 薪有2萬多元,擔心取消過渡補貼後可能要減薪近7000元,影響供樓及生活支出。現職助理社會工作主任的馮少芳憶述,5年前社署推出一筆過撥款時,同任社工的丈夫即時被機構解僱,令當時懷有身孕的她頓失家庭經濟支柱。

Sunday, June 12, 2005

灣仔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灣仔有座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明報專訊】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的富德樓,樓高14層,隔鄰是當舖,大大一個「押」字簡潔說明了這地帶的老練。但有誰想到富德樓正五內翻騰,遷進了16戶文藝工作者,為舊樓注入保鮮劑,由內而外去皺。原來當政府蠢蠢欲動企圖將殘舊的長沙灣工廠大廈變成「創意藝術村」、如火如荼籌建「西九」之時,早於2年前已有好心業主,寧捨高租金收入,默默地為一群文藝工作者創造空間,以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租金,開闢16片沃土,讓藝術村的嫩芽筆直向上滋長,長成「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租平限制少交通便捷

文藝工作者從來需要的是無限創作空間,從北角油街到土瓜灣「牛棚」,發展至上樓搬進工廠大廈,由火炭走到柴灣,都是文藝工作者自發創造而衍生的。表面看,他們像各自為政,但深入看, 他們卻因同駐一地而互有交流,組織成藝術村。私人租地方的好處,是限制少了,不像「牛棚」那樣由政府管理,處處掣肘,貼海報、拍照都要申請。但私人單位的租金卻相對貴了,所以富德樓的出現,租平、限制少、交通便捷,成為這群非牟利文藝工作者的安樂窩。

升降機成為交流平台

至今已有15戶各類文藝工作者進駐富德樓,包括多媒體創作、紀錄電影、繪畫、音樂,甚至由教師組成到山區教育的團體都有,他們的組成年齡由4個月至1年多不等,希望能互動帶出新意念,至於另外的1戶則是租給外地來港藝術人士暫住。遷入富德樓的用家都感激地說﹕「業主真的很好心。」說到直立藝術村與「牛棚」的分別,他們異口同聲說缺乏聚會平台,租用9樓365號成立「活知識立群社」的李展華笑說﹕「我們經常在升降機相遇,升降機便成為交流的平台了。」

不過,他們都相信,只要有心,縱使跑上跑落都能交流,就像陳師奶到李師奶家借糖借鹽串門子,談話內容當然不是「東家長,西家短」,而是「咦﹗你也有興趣搞這類活動﹖不如找天大家談談吧﹗」租用10樓365號成立「緊急實驗室」的劉柏基,上次到14樓367號向吳子昆借電鑽時就順便作了交流,劉柏基覺得這是直立藝術村的特色。

尋找成立直立藝術村的因由,要由這座樓的代理人兼獨立文化工作者馮美華開始。她2年前出席藝術中心一個論壇,探討有關文藝工作者的空間問題,沒料到灣仔富德樓其中一位擁有近20單位的業主就在現場。聽了之後,業主希望為有需要但無錢的年輕文藝工作者作出貢獻。

收取市價25%租金不可留宿

業主於是將一直丟空的富德樓16個旺租單位,交給馮美華全權負責,她以2500元月租的劃一超低價,將每個600平方呎單位租給文藝團體。其實,現在大廈內未租給藝術家的其他單位中,有被間成3個房間再分租,每個房租金就要4000多元,即一個單位可以租起碼1萬元。

馮美華說,雖然自由度大了,但也要履行簽下兩年租約的責任,「單位只能作為創作空間,不可留宿,並要在這兩年間確實進行文藝發展。」說到這裏,大家都可能都想知業主是什麼人。馮美華形容,「他是一個讀很多書、對文化有見地,且為人低調的人。」

文﹕張麗珊

圖﹕賴俊穎,部分受訪者及「藝術地圖」提供

Saturday, June 11, 2005

活在「貧窮線」以下

16萬港人月入少於3000元

【明報專訊】這邊廂香港富豪年年增加,那邊廂香港現時仍有16萬人活在「貧窮線」下,他們月入少於3000港元,但不靠綜援過活。有學者和社區組織認為,富豪增多只是少數現象,香港的貧富差距依然很大。

立法會福利界議員張超雄認為,香港仍然面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困境。他引述統計處兩年前完成的研究指出,若把香港人按收入分成10等,只有最高收入的一成人的薪金在增長,但收入最少的四成人的薪金則一直在下調。

議員促設最低工資

張超雄解釋,香港的經濟增長側重在金融和地產等界別,但香港的稅收卻很低,且沒有足夠誘因鼓勵富商把賺取的報酬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人士。他認為只有設立最低工資,培訓低收入者和改革稅制,才可改善貧富懸殊。

根據政府統計處於今年5月公布的「每月收入劃分的就業人數」研究,香港現時仍有16萬人月入少於3000港元,雖然數字比去年下調約7%,但月入3000至3999港元的人士仍有上升趨勢,比去年增加約6%。

拒領綜援自食其力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指出,港府沒有具體政策幫助窮人脫貧,即使為外判工人訂下最低工資,亦沒有足夠法例監察政策是否有效落實。他稱,月入少於3000元者可說是活在「貧窮線」以下,但他們寧願靠雙手過活也不領取綜援。

公益金「商業及僱員募捐計劃」

匯豐720萬善款捐公益金

【明報專訊】香港公益金昨日舉行「商業及僱員募捐計劃」的支票遞交儀式及頒獎典禮,匯豐銀行慈善基金代表將籌得超過720萬元的支票,遞交予經濟發展及勞工局長葉澍,今次是匯豐連續第4年獲得「超卓貢獻大獎」。

本年度參與計劃的機構、團體及政府部門超過600個,由04年7月至今年3月首9個月已籌得逾6100萬元,比對上一個年度全年(03年7月至04年6月)的6600多萬元相距不遠。

「商業及僱員募捐計劃」是公益金主要募捐項目之一,在過去數年均佔公益金籌募活動所得捐款約三分之一。參與計劃的機構及僱員可以直接捐款,或按月將部分薪金撥捐公益金,同時計劃也歡迎機構自行籌組募捐活動。

「整筆撥款」社工調查

九成受訪社工﹕整筆撥款無助改善服務

【明報專訊】社福界明日將發起大遊行抗議政府削減撥款,社會福利界張超雄議員進行一項調查,指九成受訪社工認為現行的「整筆撥款」資助制度不能改善服務質素,而七成受訪者更指社會福利署現行的監察機制無效。

張超雄議員辦事處近月邀請全港社工(執業註冊有8000人)填寫問卷,成功收回688份,半數是定影員工(即以新資助制度推行當天為界線,在之前入職的員工薪津受保障)。當被問及現時的「整筆撥款」制度能否達至社署提出的五大目標(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質素、鼓勵創新、增加問責、靈活回應社會需要),最少有五成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其中,不同意整筆撥款能改善服務質素的受訪者更高達九成。另外,逾七成受訪者不同意現時社署的監察機制,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能有效處理問題。

七成受訪者恐失工作

問卷發現,高達九成半受訪者認為財政考慮對服務規劃十分重要或頗重要。近八成受訪社工指工作士氣低落,近七成受訪者擔心會失去工作,三成三表示曾面對減薪。張超雄促請政府暫延過渡補貼,並全面檢討福利界撥款制度。

社署稱,尚未收到調查,但重申過去幾年機構是自願參加整筆撥款,並得悉很多機構能成功過渡達標,明白個別機構有困難,會聽取意見。

Friday, June 10, 2005

延長過渡期補貼(TOG)的問題

黃洪﹕不民主促成大獨裁與小獨裁

作者為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近期,社福界工會及同工就延長過渡期補貼(TOG)問題,向政府作出連串爭取行動,希望社會福利署能改變立場,不單只以為期兩年的特別一次過撥款(SOG)來回應員工訴求,而是延長過渡期補貼安排。社福界同工的爭取,不單為了爭取本身的權益,更重要的是避免進一步人才流失,令服務質素下降,損害受助人利益。

表面看來,這只是社福界內部事務,是政府與非政府機構之間就撥款問題出現的爭議。但問題其實涉及更廣泛的層面,涉及眾多有關弱勢社群的服務。

社 署推出一筆過撥款,潛在目的是控制社會福利開支增長,而利用競投方式推出服務合約,是希望以市場機制來壓低社會福利開支。政府漠視香港人口老化,漠視貧窮 問題的嚴重,漠視不同邊緣社群的需要,一心只想令香港福利開支可以封頂,只重財政考慮,缺乏思量政府在社會福利的責任。可以說,一筆過撥款的安排是政府「無良」的表現。

而另一方面,社會福利服務開支最重要支出的員工薪酬,機構接受了政府的一筆過撥款,又要接受以價低者得方式去競投服務合約,不要說要開展新服務,就算是為了讓現行服務繼續運作,繼續要聘請現行的員工,回應過渡期補貼將取消的現實,很多時都要節流開源,包括以較低薪酬、較低 職級及較短期合約來聘請新員工,而新員工大部分是合約制僱員,部分機構要更多的引入自負盈虧及收回成本的服務,甚至有小部分機構會以年資短的員工來替代年資長的員工,以非專業的員工來替代專業員工。這又是一筆過撥款及過渡期補貼的安排,迫使社福機構成為「無良」僱主。

政策制訂缺乏民主參與

其實,「大無良」政府迫令機構成為「小無良」僱主,根本問題在於在政策制訂缺乏民主參與。一筆過撥款安排是政府採用「大獨裁」的手法,明示或暗示機構若不接受有關安排,便難於會有政府繼續的撥款。機構方面,對於如何回應一筆過撥款,如何可以開源節流,亦很少諮詢員工意見,沒有員工民主參與,機構利用一筆過撥 款所賦予的新權威成為「小獨裁」組織。我們要關注一筆過撥款及過渡期補貼的安排,但亦要關注在制度上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制訂有否公眾參與及監督,以及社福 機構內部管理的民主參與問題。沒有民主,只會出現大無良促使小無良、大獨裁支持小獨裁的局面。

思匯政策研究所

One of the researchers of this study is Rowena Kwok from our Department at HKU, and she has presented her findings in a departmental seminar earlier this year.

思匯政策研究所

功能組別議員未能平衡利益

【明報專訊】思匯政策研究所就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的角色,及其保留價值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功能組別議員大多反對改善經濟競爭環境、公民自由、提升政治問責和促進民主發展的動議,思匯質疑此舉損害資本家和香港長遠利益。

思 匯昨日發表多份研究報告,指功能組別議員在提出動議、參與事務委員會及社會政策的制訂過程中,不及地區直選議員般積極、投入。有份進行研究的城大公共及社 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成名表示,回歸後立法會內有關改善經濟競爭環境、公民自由、提升政治問責和促進民主發展的動議大多由直選議員提出,他們亦較功能組別議員 更為支持這些議案。

指較少留意市民整體利益

成名稱,從功能組別議員的表現和其投票行為來看,他們大致未能發揮平衡利益的作用。研究又發現,由於功能組別議員可能從不需要就界別以外的議題面向選民,他們或因而認為不必經常留意市民的整體利益。

思匯另一份報告發現,自從回歸後設立分組點票制度後,動議、議案及修訂案的通過比率都較以往低,回歸前的比率最少比現時高兩倍。

Thursday, June 09, 2005

公開大學校舍籌款

公大校舍籌款

最貴課室命名最廉手繩

【明報專訊】各大學正摩拳擦掌推出籌款攻勢,公開大學亦不例外,為籌建耗資1.7億元 的第二期校舍,正準備向逾3萬名畢業生及校友募捐,不單出動命名課室及圖書等多種籌款招數,有校友更建議推出貼近潮流的七彩手繩,並寫有標語,每條50元。公開大學早前宣布獲郭得勝基金捐款4000萬元,並向政府申請一半興建費用,即8500萬元的貸款。公大向校友及社會人士籌募餘下約4500萬元的經費。新大樓最快於2008年底或09年初落成。

明報記者王凱音

小童群益會70周年

籲受惠人共享成長小故事

尋找會員大行動

【明報專訊】小童群益會快將踏入70年,陳黃穗希望藉慶祝活動,進行「尋找會員大行動」,希望曾受惠的人站出來分享成長小故事,或回來當新一代年輕人的導師,她解釋﹕「許多慶祝活動都是過眼雲煙,我們希望有長遠影響,不是切蛋糕笑一餐便算數。」她希望曾受惠的人站出來,一起分享喜悅,回饋群益會。

群益會蒐集這些成長小故事後,會輯錄成一本講述香港兒童歷史的書。除了故事,群益會亦邀請新舊會員提供與該會有關的舊物,例如活動相片、會員證、紀念品等,標誌不同年代兒童的快樂歲月。有意者可以下列方式聯絡﹕

電話 ﹕2527 9121
傳真 ﹕2865 4332
電郵 ﹕info@bgca.org.hk

陳黃穗與小童群益會

陳黃穗離開群益會要鎮靜劑

心繫小童十年後重返

【明報專訊】晝夜為消費者委員會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陳黃穗,當人人記她消委會總幹事的身分,每天為消費者的利益打拼之際,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她擁有一顆善心,最關心的仍是小童問題,除了工作與家庭,在她心中,佔重要位置的,還有「小童群益會」。

作為關注兒童身心發展的機構,小童群益會見證每個年代小孩的生活變遷。本報由今日起,每周回顧不同年代的兒童生活。今天的主角是曾當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十載的陳黃穗。

陳黃穗不諱言童年並非在小童群益會度過,她說﹕「回想第一次接觸群益會,年紀很小,當時一名阿姨帶我到群益會,嘗試當電台廣播劇的兒童播音員,但印象不深,去了幾次後,不知何故,沒有再去了。」但這一次結束,並不代表與群益會絕緣,直到中學會考後,她往群益會當義工,想不到成長後,更當上群益會的總幹事,一幹便是10年。

十年光陰,對陳太來說「霎眼間就過」,她坦言在群益會的日子很充實,擴闊了眼界,學會不少,是一個鍛煉、學習的好機會,當 總幹事期間,遇上許多難關,她也一一闖過。「當時為了尋找營地(即現今的白普理營),四處通山走,結果選址偏僻,政府不批,周旋一輪才成功。」她為了令營地與別不同,更想出與天文學會合作,在營內設天文望遠鏡,讓小朋友可以觀天象。陳太直言,在群益會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對她日後工作有一定幫助。

85年決定離開工作了十載的群益會,加入消委會的一刻,內心多番掙扎,陳太說﹕「在群益會工作得非常愉快,加入了便不想離開,但另一方面,也想給機會新人接棒,擦出新火花。」要跟同事說「再見」,陳太做足準備。「當時我計劃跟同事說要離職,已準備半粒鎮靜劑給自己,怕失控,喊不停。」她記不起該半粒鎮靜劑是 否落入肚中,只憶起那一刻的她還是忍不住聲淚俱下。

雖說離開,陳太的心卻從沒離開過。在消委會的日常工作中,每當她遇到與兒童有關的問題,也會即時告知群益會現任總幹事梁魏懋賢,叮囑她多加留意。對群益會的一份不離不棄的感情,令她在10年後,再次重返群益會當執行委員會會員,更於去年當上副主席。

現今小童更需要情感支援

「別人問我為何沒有小朋友,我答,小童群益會裏每一位也是我的小朋友。」陳太笑說。畢竟從事小童工作多年,陳太對小童非常了解,說起新舊兒童,她娓娓道來﹕ 「以前的小朋友貧窮,但不會比較﹔現今小朋友從各媒體接觸到貧富懸殊,看到其他小朋友富裕,開始比較起來。」她又表示,從前的大家庭模式,兄弟姊妹一起生 活樂也融融,現今小孩則較寂寞,遇到家庭破裂等問題,面對的挑戰、困難,比以往更多,「以往給錢便可解決問題,現在小童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援、輔導」。

明報記者徐慧華、黎凱欣

社福界削員工待遇投訴數字

社福界削員工待遇

4年共接17宗投訴

【明報專訊】社福界將於本周日(12日)發起千人大遊行,抗議政府停發薪酬補貼。遊行前夕,政府首次透露福利機構涉嫌因撥款制度改變而削減員工待遇的投訴數字,4年來共有17宗,其中3宗被判成立,個案中的員工被扣減公積金或工作津貼。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周一嶽回覆立法會提問表示,自2001年社署改變福利機構的撥款安排,社署共接獲17宗有關投訴,其中9宗涉減薪、3宗涉及凍薪、5宗是扣減員工福利,如公積金和津貼。

17宗投訴中,6宗已轉介至社署成立的仲裁小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裁定3宗成立,其餘11宗被判不成立。另外,社署收到26宗涉及機構的人事管理事宜,除2宗正在調查中,其餘均確定與整筆撥款無關。周一嶽指,社署現時處理機構是否違反撥款原則的措拖,已具足夠制約力。

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成員吳文穗指出,3宗成立的個案,分別是有機構要求30名因進修而獲加薪的員工退回每月2000元的津貼,另有4個服務於智障院舍的起居照顧員被無理解僱,和有機構削減100名員工的公積金供款。衛福局指,有關機構已發還扣減的公積金及津貼。

Wednesday, June 08, 2005

社署就整筆撥款資助安排之回應

社署就整筆撥款資助安排之回應

張超雄在6月8日向衛生福利局提問有關「整筆撥款」投訴個案的數字、內容及處理方法等,有關的問題及衛生福利局之回應請到此下載。但回應中,政府認為「在監管機構行政及保障服務質素的範疇上,社署認為現時的措施已具有足夠的制約力」,更認為機構內的一切行政屬機構內部的事宜,社署並沒有理據干預資助機構的人力資源政策。未知各位同工是否同意政府的回應呢?歡迎以電郵與我們辦事處聯絡thomas@cheungchiuhung.org,我們會就著同工的意見繼續跟進「整筆撥款」的問題。

此外,我們亦邀請閣下一同參與「612保社福、護尊嚴」之遊行,讓公眾明白到社福界正在「水深火熱」中,以行動積極表達社福界對「整筆撥款」的感覺。有關遊行之宣傳單張,請到此下載,並廣傳給各社福界朋友,亦請代張貼在工作單位「當眼處」,讓更多同工得知有關資訊及一同參與。如有問題,請致電2509 0132或thomas@cheungchiuhung.org與陳先生聯絡。謝謝!

立法會張超雄議員辦事處(社會福利界)
8-6-2005

籌款公司Global Philanthropic

籌款公司擬為港大學籌謀

【明報專訊】為吸引巨額捐獻,部分海外大學會聘用籌款公司協助開展籌款工程。國際籌款公司Global Philanthropic 行政總裁Ben Morton Wright早前來港,有意跟本港4所大學合作,分別為他們制訂5年籌款計劃。他表示,亞洲的捐款文化有別於歐美地區,希望為本地院校度身訂做一套合適的籌款計劃。

中大拓展及籌募處總監鄭文珊表示,很多歐美大學都會透過籌款公司協助籌款,但本港尚未普及。他表示,若跟籌款公司合作,部分籌得款項將用作支付該公司,未知會否影響善長的捐款態度。

港大校長徐立之表示,沒有打算跟任何籌款公司合作,「港大常與海外大學交流,分享籌款心得和經驗,暫時未有需要跟任何籌款公司合作」。

海外大學冠名「價錢」

海外大學冠名毋須諮詢校友

西北大學﹕接受大筆捐款反保學術自由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擬命名「李嘉誠醫學院」以答謝其10億捐款,引來部分校友反對,指沒有諮詢校友意見。海外不少名牌大學醫學院均以捐款人命名,芝加哥大學及西北大學回覆本報稱,接受捐款後,沒慣例就冠名諮詢校友。西北大學並指接受大筆捐款,反能保衛學術自由。一直反對冠名的港大醫學院校友郭家麒表示,將號召校友穿上醫生白袍,本月19日到港大醫學院靜坐集會。

據香港大學提供資料,醫學院冠名「價錢」最高的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該校同屬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在2002年獲捐2億美元(約15.56億港元)(見表),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冠名價」亦達10億。

加州大學「冠名價」15億

美國西北大學獲慈善團體捐款1.03億美元(約8億港元)後將醫學院冠名。該校對外關係副校長Alan Cubbage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學院冠名已獲由獨立人士組成的信託人通過,毋須再諮詢校友。他表示,曾收到數名校友反對冠名,「因為他們不喜歡新名字」,經校方解釋後,事件已解決。

對於港大爭拗,他認為不宜對個別事件作評論,但認為受政府資助的公立大學需要時間接受捐款文化。他以美國情為例,私立大學不受政府直接資助,已建立百年捐款文化,但近10年由於公立大學撥款緊絀,不少公立大學也開始積極募捐。他不認為冠名會損害學術獨立,反認為大筆捐款能保衛學術自由,「大筆捐款令學校避免短期內面對財政壓力。」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港大醫學院校友聯絡人郭家麒不認同港大搬出美國的大學作例子,他指出,美國大部分為私立大學, 香港8所大學則全部由公帑資助,港大代表香港人,屬於每一個香港人,「為何一定要跟從美國的商業、功利文化﹖」他表示,中國、英國的傳統重要大學,都沒有命名習慣,對港大跟從美國做法感到荒謬。

郭家麒號召校友靜坐反冠名

他表示,將呼籲校友穿上醫生白袍,於本月19日到港大 醫學院靜坐集會。至於其網頁的反對冠名聯署行動,已收到400多個簽名,部分校友將於報章刊登廣告,要求港大撤回冠名決定。郭家麒又表示,不會預計靜坐集 會的出席人數,又認為尚有機會推翻命名﹕「事在人為,(基本法)23條都可以撤回」。

明報記者李曉雯、王凱音、陸倩盈

協青社

My personal encounters with 協青社 (Youth Outreach):
  1. When I was the Allocations Manager with the Community Chest around the year 1999 or 2000, I studied the outreach services of youth organizations and first leart about Youth Outreach and its mobile van outreach services for youth "night drifters".
  2.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thesis of my Master Program at HKU, I examined youth servic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nd again did some research on the mobile van outreach services of Youth Outreach (around year 2000).
  3. While cooperating with St. James' Settlement to undertake the CAFO Social Enterprises research project (late 2004 or early 2005?), the research team interviewed Youth Outreach to learn about their three "business ventures" - running a 7-Eleven, a courier service, and the partnership with 表哥餐廳 located at Youth Outreach's new service building at 西灣河 (as a kind of job training, all three services employed the youth clients/members of Youth Outreach). Yet I only read the interview reports as I has not taken part in that particular interview.
  4. After going hiking with some NGO friends (around late 2004??), we went to 表哥餐廳 at Youth Outreach's premises for dinner. For the restaurant, it pays a below market rent to Youth Outreach, but it pledges to employ the youths from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re should also be a profit sharing plan. We paid a brief "visit" to the building and grabbed some service brochures.
  5. Last Sunday Juliana participated in the girls' hip-hop dance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the Hip-Hop School of Youth Outreach, and her team - the 4 Dimensions - won the second runner-up (after being demoted from first runner-up).
Overall, I think Youth Outreach is a very good service agency, very innovative and willing to try out new service models, and not relying on a lot of government funding (at least during its early time - don't know the situation now).

Tuesday, June 07, 2005

成立校董會「起動費」

撤法團校董會「起動費」

教局修改方案再交立會

【明報專訊】教育統籌局早前計劃向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提供每年35萬元 「起動費」等優惠,引來辦學團體批評,立法會議員亦擱置處理,局方決定修改方案,將方案斬件,把具爭議的建議抽起。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希望文件「斬件」後,先推行給予成立法團中、小學享彈性撥款部分方案,暫不推行35萬元撥款優惠,期望立法會接納。

羅范椒芬昨日在公開場合表示,將上周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擱置處理的文件「斬件」後,希望可盡早在成立法團的學校,落實彈性撥款。安排一旦落實,成立法團的中、小學每年可以較靈活運用500萬及300萬元撥款。

至於修改方案是否代表向辦學團體讓步﹖羅太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不要用這兩個字,(這兩字)好刺激我。」

循道衛理聯會教會反對成立法團校董會,教會學校教育部執行幹事袁天佑批評,教統局的修訂仍然「優惠」率先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未能一視同仁。

「捐款」為何物﹖

From today's Mingpao...

郭家麒 is really going hard after Li's donation, and the reference to "feeling" is the only area I can tender my support to him. But if this is the only sound argument he has, he and the other alumni of the medical school better make some personal sacrifice for the higher common good. The Uni should get its share of the blame in its way in handling the whole incident, but now it seems that the damage would have been even greater if the decision is reversed.

As a stud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faculty, we're well aware that the medical has drained so much resources from HKU, and with more private donations going to the medical school, hopefully it would help relieve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f the Uni and allows it to divert a larger share of its regular budget to other faculties that are less donor-savvy, including areas lik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t is wrong to assume that HKU should divert Li's "undesignated donations" to whatever causes it like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preference of the donor. It's simply not good donor relationship building. There has been lots of arguments on the issue of donor designation and as much as we would like to see donations not attaching any strings to the dona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big donors), there's always some imperfections in the real world. It's not a simple black and write issue.

It seems like 郭家麒 also wants to respond to the article by 胡恩威, with the quotes of the two poems 「人文精神?」and his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 term 「腐犬」in the article.


郭家麒﹕命名風波情為何物

「問世間,情為何物﹖」

(元好問)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

醫學院的名稱,有118年的歷史。前身是1887年創立的華人醫科學院,後命名為香港西醫書院,以「天下為公」的國父孫中山是第一屆畢業生。1911年香港 大學建校,成為香港第一所高等學府的首間醫學院,香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教育使命,依附其命名,印刻在香港大學發展史的紀念碑上,是同樣珍貴、重要和無價的。

名稱不改,使命不變。港大醫學院有其歷史背景和人文事蹟,源遠流長,持續永久記載大學的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校友們想保留的不是商號牌匾,非計較金錢利益﹔想守護的不是貞節牌坊,非迂腐犬儒情操。我們深愛港大醫學院,才不願接受新命名。當命名風波一起,大家爭相奔告,促成我們歷屆由老到嫩的舊生,藉這份感情的維繫,不離不棄,勇於站出來表達個人感受,本良知發出內心聲音。我們謹記港大「明德格物」的校訓,它代 代相傳,讓所有港大學生都記得,要對知識有抱負,對人生有寄託、對道德有堅守。港大舊生有責任保衛香港大學優良卓越的傳統,也要肩負醫學院傑出崇高的使 命。

大家對醫學院的新命名冠上「李嘉誠」,感到傷害和不舒服,並不表示對捐款者不敬,或對銅臭金錢輕蔑。我們非常欽佩李嘉誠先生的慷慨捐 款,以及對教育、醫療的重視。對此,我們由衷感激,從未質疑李嘉誠先生的捐款動機和值得傳誦的善行﹔我們對李嘉誠先生因熱心捐獻,而被捲入大學內部校政爭 議及醫學院命名風波,深感抱歉。

欽佩李嘉誠慷慨

李嘉誠基金會自1980年成立以來,慈善捐獻的金額高達76億港元,就連由他創立的汕頭大學,20年來累積捐款已高達20億港元,他也曾婉拒命名答謝。很多表揚李先生善行的文章,都稱頌他生活簡樸,淡泊名利。

李先生以港為家,樹立慈善家無私奉獻的典範,藉今次捐款鼓勵和發揚香港捐款文化,給予恰當的答謝以表彰其善行是應當的。

今次命名風波出現令人難堪的局面,主因是校方在短短兩周內,作出將醫學院冠名「李嘉誠」以答謝捐款者的決定。新命名由醫學院院長自己提出,抑或捐款人主動要求呢﹖校長徐立之教授在5月5日曾表示,捐款沒有指定用途,不限於特定項目。李嘉誠基金會聲明提及集中巨額捐款,是因為港大歷史悠久,辦學出色,主要供作 教育及科研之用。不過,到5月18日校務委員會通過這項前所未有的命名決定時,就變成優秀大學與傑出慈善家聯手,給醫學院冠上新名,展開大學與社會合作。醫學院隨即公布發展大計,表示會利用李嘉誠的捐款,發展包括生物科技在內的科研項目,提供科研人才的培訓和招聘國際級專才等。

從此「香港大學醫學院」一定要改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校方一再向外表示,校務委員會有權作出命名的決定,這是最後的決定,是不會改變的。冠名是由醫學院和校方主動提出,李嘉誠先生欣然接受,這是人之常情。校友們表達對醫學院深厚的感情,不願意和不捨得改名,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直接向校方查詢事件經過,追問命名準則,是基於愛之深,責之切,期望保留有紀念價值的命名,要求校方撤回冠名的決定,然後再思考更恰當的答謝方式。由始至終,我們不希望命名風波吹向李嘉誠先生,對他造成任何困擾,或者破壞他對港大的信賴。

醫生校友和李嘉誠先生一樣,支持醫學研究和教育事業,肩負關懷病弱貧苦和培育社會 棟樑的理想。我們重申,非常敬佩李先生帶頭鼓勵和造就香港社會的捐款文化,這是香港的福份。我們會珍惜,會感恩,會呼應,會支持﹔我們願意一同為香港,為未來,創造希望,改變命運,貢獻社會,實現理想。

Monday, June 06, 2005

「命名風波」

「...大學的私有化、市場化、功利化、企業化、商品化、官僚化、工具化,威脅各院校學系和教職員的安危存亡,蠶食大學的獨立和學術自主,窒礙大學自由的成長。」

「...捐款價位的高低和院校名位的貴賤,變成資源掠奪和商品交換...」

Oh my Gosh... [see the full article below.]

Of course there're many problem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but to make all these allegations in the article (linking them all to Li Ka Shing's donation) is simply outrageous. Having spent 4 months in the US to study how philanthropy works there, I think I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what good philanthropy should look like (and the US model has a lot of problems too)...

And if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in Hong Kong is not good (yes it is not good at all!!), we could/should talk abou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reas (some related discussions were made in an article here which was written by me after the SARS outbreak).

It is one thing to criticise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can make all these allegations to your alma mater and to ANY donor who is acting in good faith. I can't believe someone will do this just for the sake of getting political benefits. I shall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is article later when I have time...

命名風波揭示大學危機
郭家麒醫生

蘋果日報; 2005年06月06日

醫學院冠上「李嘉誠」之名,校方表示沒有價目表,只是參考外國例子和命名做法。我們質疑的,是答謝捐款的機制是否健全,和捐款用途的分配是否公道。香港大學是政府資助的高等學府,即使接受私人捐獻,仍是社會資產,倚賴公帑維持學校營運。港大未來的發展路向,能否繼續肩負服務社會的重責?日後重點開發的知識領域和科研項目,在尋求學企合作,在學術研究和商業投資之間,若出現利益衝突,應作何取捨?

校方至今仍欠社會一個合理解釋,為甚麼捐款數目和命名院校,可以在沒準則依循,沒足夠理據支持下,由五月五日沒有指定捐款用途,到五月十八日倉卒決定新命名,並宣布計劃投放在醫療和生物科技的研究開發之上?捐款價位的高低和院校名位的貴賤,變成資源掠奪和商品交換,又能否鼓勵健康的捐款文化呢?

聖經福音書有一個故事,耶穌見財主捐款,又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他對門徒說,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自己有餘,拿出來捐獻,但窮寡婦自己不足,卻把一切獻上。美國的捐款文化深受基督教信仰影 響,金錢是帶不走的,最後要悉數歸還上帝,所以美國人熱心捐獻,樂意將接近全部的財富,捐贈慈善事業,報效社會。

個人自願捐獻所考慮的, 是有錢人想利用慈善公益回饋社會,直接幫助窮人。因此,不計較市場商業收益,不倚賴政府福利保障。為確保捐款分配公平和用得其所,捐款人大多信賴民間的慈善組織或私人基金會,達致縮窄貧富懸殊和解決社會矛盾的作用,避免因政府低效率和官僚中飽私囊,影響捐款意欲或擔心捐款到不了窮人手上。

當前大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政府投放的資源極度不足,經過連年削資,各院系都要轉型求存、開源節流,為免職系裁減和收縮,積極向商企尋求捐助,維持辦學水準。大學必須保持競爭優勢,爭取更高的立足點,才能衝出亞洲,走向國際。

不過,民間捐款解決不到大學經費不足,亦無法紓緩政府財赤。李嘉誠集中巨額捐給港大,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港大校方應當思考財富共享,是否一定要冠名醫學院才對等,是否醫學院才夠資格尊享榮譽,獲得最多捐款?校內院系分家,重商輕文,到學企一家,資源傾斜,這個格局,是禍是福,尤應關注。大學的私有化、市場化、功利化、企業化、商品化、官僚化、工具化,威脅各院校學系和教職員的安危存亡,蠶食大學的獨立和學術自主,窒礙大學自由的成長。

反思大學之道,重建大學理想,談論人才培訓、服務社會,現實卻受政府削資掣肘。命名事件的爭辯過程,暴露正反思維的根本差異,要服從政治經濟戰略、維繫社會團結和諧原則,抑或放棄歷史追思和人文關懷,不把文化當作社會生活的靈魂?以大勢所趨向反對者施壓,無助大學獨立發展和實現文明進步,反會倒退到為滿足市場需要,大力保住醫法商學科的發展;處於弱勢的文理社科系,卻因得不到政企支持而相繼萎縮停辦。命名事小,大學危機影響深遠,應如何化解?

「捍衛社會福利大聯盟」

社福界「大聯盟」遊行反撥款方案

【明報專訊】由10多個社會福利機構員工組成的「捍衛社會福利大聯盟」,因不滿社會福利署在未有全面諮詢業界意見下,拒絕收回「特別一次過撥款」文件,大聯盟計劃在下周日(12日)舉行大遊行,預計有5000人參加,他們亦正考慮就《基本法》第144條申請「司法覆核」。

指社署沒監管無理解僱機構

「大聯盟」稱,自政府在2000年實施「整筆撥款」後,導致社福界員工士氣低落,服務質素受影響,而部分社福服務因資源不足而要增加收費。他們並批評社署沒有 監管無理解僱員工的機構,而負責監察「整筆撥款」勞資糾紛的「督導委員會」,亦只能作出勸喻,卻沒有強制機構執行其建議的權力。

大聯盟又指摘社署最近拋出的「特別一次過撥款」方案,是強迫機構與員工「買斷關係」,因機構必須在08年前與員工解決薪酬問題。

地球之友

環團設城市雪房舉報熱線

【明報專訊】聯合國將每年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今年以「清新空氣,舒適城市」為主題, 希望藉此鼓勵市民停車熄匙,並把空調室溫調節至攝氏25.5度,節約能源。環保團體指現有不少公用地方,如食肆、交通工具以至私人屋苑大堂,均如「城市雪房」,並點名指私人屋苑泓景臺一大堂錄得18度的低溫,因此特設熱線供市民舉報「城市雪房」黑點。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表示,暫時收到市民舉報的「雪房」黑點,包括電影院、巴士、離島線渡海輪、茶餐廳甚至屋苑大堂,其中私人屋苑泓景臺第六座的大堂、香港醫學會位於灣仔溫莎公爵大廈的餐廳,曾經錄得室溫低至18度。

全港空調25.5度可省10億元電費

朱漢強稱曾向泓景臺方面反映,「暫時並未得到對方積極回應,溫度過冷情也沒有明顯改善」。泓景臺由港基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本報昨曾致電該公司的管理服務中心,但因周日假期暫未能聯絡上。至於市民舉報的黑點,朱漢強表示該會將陸續測試溫度,預期在今年7月可以得到初步報告。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陳瑞緯表示,去年10月,環保署已向政府各部門發出指引,設定空調室溫於25.5度,署方會監察部門有否遵守指引,但仍在蒐集資料中。陳瑞緯指出, 每把空調氣溫調高一度,便可節省3%電費。他指現時全港有關空調電費開支約100億元,「只要全港空調全面調節至25.5度,能省下約10%電費,金額可達10億」。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昨日出席「香港世界環保日2005」儀式時強調﹕「環保工作並不易做,但不等於不做。」她希望市民響應停車熄匙和調節室溫,並購買符合能源效益的電器。

■地球之友舉報空調過冷「城市雪房」熱線電話﹕25285588

市民也可在該會網頁填寫表格提交,網址﹕www.foe.org.hk

「消費者動力」

消費者力量﹕政府年浪費600萬紙張

500樹木耗16萬元

【明報尃訊】政府在「世界環境日」呼籲公眾愛護環境,但有調查顯示,一半受訪的文職公務員指政府辦公室存在浪費紙張情,受訪者中大都認為日常使用的一成以上紙張是浪費的。環保團體推算政府一年因而浪費約600多萬張A4紙,相等500棵樹木。同時,有半數的受訪者不知道或不清楚政府部門「辦公室用紙守則」內容。

半數受訪者不清楚辦公室用紙守則

環保團體「消費者力量」在今年4至5月訪問了300多名來自10多個政府部門的文職人員,52%受訪者認為辦公室存在浪費紙張情,當中約九成認為有浪費紙張10%或以上,團體以政府16,000多名文職人員推算,一年便浪費約600多萬張A4紙及8112噸水,同時產生了8112噸含二噁英及哥羅芳等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團體指按政府物流服務處2002/03年用逾519萬美元購買6864噸紙計,推算因而浪費約16萬港元。

團體發現浪費紙張的主因,分別為未有以電郵代替紙張傳訊、貪方便(如不以雙面影印)、資源不足及紙張是免費等。

2004年政府用了5819噸紙印刷宣傳單張,比去年多了220噸,再造紙只佔5%,團體認為宣傳單張大多未有用環保油墨印刷,而且部分加程序如過膠等是不需要的。

批評「環保採購守則」不夠環保

團體批評環保署在2000年制定的「環保採購守則」不夠環保,建議把辦公室用紙的用後廢料紙含量比例由30%增加至100%及不以氯漂白﹔又建議政府加強文職人員的環保意識。

政府物流服務處發言人表示,他們一向節約用紙,購紙審批過程中有加入環保規格,會一直留意市面上可供政府購買及使用的新環保紙張,並會仔細研究調查內容。

調查推算公僕浪費52噸紙[5/6/2005; 13:57]
2005/06/05

「消費者動力」舉行記者會。

一個團體呼籲政府檢討現行環保守則,並加強教育公僕的環保意識,將可每年省回52噸紙張。

「消費者動力」5月向306名文職公務員訪問有關辦公室的用紙情況,六成認為辦公室浪費紙張的程度為一般;五成二認為有浪費紙張的情況出現,其中約一成認為情況嚴重。

「消費者動力」估計,若按政府文職人員近1.62萬名每日平均用紙20張推算,每年浪費52噸紙張。所以,促請當局檢討2000年制定的環保採購守則,以及加強教育文職公務員環保意識。

Saturday, June 04, 2005

天主教香港教區 vs 教統局?

法團校董會津貼立會觸礁

議員轟利誘學校欠公平擱置討論

【明報專訊】教育統籌局建議提供多項彈性撥款及「優惠」津貼,鼓勵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建議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觸礁」,民主黨、民建聯及泛聯盟議員均認為局方有「利誘」學校之嫌,指政策欠公平,決定擱置討論。若建議趕不及7月提交財務委員會,9月新學年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將不能獲得各種「優惠」。

教會考慮申請司法覆核

代表全港逾300間小學的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和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一直反對《校本條例》,3個辦學團體昨日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教統局的建議。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 日君於文件中表示,教統局此舉是「以金錢獎勵聽政府話的,間接懲罰我們,是違反了法律的原意﹗」並稱考慮申請司法覆核﹔聖公會教育幹事夏永豪呼籲立法會議員不要通過條例。

教統局建議,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可靈活運用撥款,令小學及中學可分別彈性運用每年300萬及500萬津貼﹔學校每年另可獲得35萬元「起動費」,但只會撥款至2008/09年。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批評,早一年成立法團校董會,即獲多一年起動費,對後來成立法團的學校不公平,「若學校2008/09年才成立法團,之後幾年怎樣拿撥款﹖」

李國章﹕不要益了律師

教統局長李國章解釋,給予學校起動費不算獎勵,首批學校法團將面對不少困難,需要經濟支援,亦希望學校利用額外撥款,到其他學校分享經驗。他強調局方對所有學校一視同仁,「我們好開放,誰申請(成立法團)就批錢,這還不叫一視同仁﹖」他又表示,是按學校工作量批出撥款,因此絕對公平。

李國章的言論引來議員炮轟,委員會主席楊森打斷李國章發言,並指斥他﹕「誰來定學校的工作量﹖你愈講愈『離譜』。」民建聯議員曾鈺成亦坦言教統局此舉「很難避免不叫利誘」,建議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學校可獲相同撥款。議員最後通過擱置文件,決定邀請辦學團體出席公聽會討論有關事項。建議將押後至7月8日交財委會本立法年度最後一個會議審批。

李國章會後表示,35萬元起動費採「實報實銷」政策,不會有濫用問題﹔至於較遲成立法團的學校的實際撥款金額,則要待首批成立法團學校的經驗而定。對於有否信心撥款於今年獲立法會通過,李國章笑言,「我幾時對立法會都無信心啦﹗」回應天主教區有意申請司法覆核「反擊」時表示﹕「希望資源投放在教育,不要『益』了律師。」

「攜手扶弱基金」

獲千萬元商界捐款

社福界申配對基金

【明報專訊】政府為推動官商民合作的「攜手扶弱基金」已收到40多個申請,涉及1000萬元商界捐款,若全數獲得政府以一對一配對成功,社福界將獲得2000萬元的資源。

為推動政府、商界和社福界三方合作扶助弱勢社群,前特首董建華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宣布設立2億元的攜手扶弱基金,社署今年2月表示,其中1.9億元會用作配對,社福機構若從商界籌得1元,可申請基金作配對。

申請基金配對6月有結果

社會福利署長鄧國威昨午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表示,基金5月底已截止申請,共收到40多個申請,涉及1000萬元,若全部配對成功,將為社會服務帶來2000萬元資源,但有關申請仍需批核,6月底會有結果,他指「審核會寬鬆」。

另外,社署將以8億元「特別一次過撥款」取代過去5年對福利機構資深員工的補貼,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表示,正徵求法律意見,研究社署有限期地照顧資深員工, 並在過去幾年因資源增值措施而削減對機構撥款是否涉及違反合約或行政失當。方敏生指出,社聯不排除會採取法律行動,並會在9月底前有決定。鄧國威昨拒絕回 應整筆撥款可能引發的訴訟潮。

Friday, June 03, 2005

香港自閉症聯盟

港料7000人患自閉

(資料來源︰香港自閉症聯盟及互聯網資料)

【明報專訊】自閉症是由神經細胞紊亂影響腦部運作所致。有充分證據顯示,自閉症是由生理因素形成,例如由於神經機能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所致。自閉症常伴有智障、癲癇、過度活躍等問題﹔至目前為止,並無藥物可以根治。根據非正式統計,全港約有7000名自閉症人士。自閉症患者常見行為特徵如 下﹕

● 和別人相處有障礙

● 有過分活躍的行為表現

● 自我傷害行為(拔頭髮或體毛、抓傷手、拍打身體等)

● 過敏的自衛反擊行為

● 對某些物件有難以解釋的依附及擁有慾

● 愛獨處、不合群

● 身處嘈雜環境中,情緒極為不安定

● 對改變生活習慣有強烈抗拒反應

● 愛重複轉動某些物件

社工﹕整筆過撥款違基本法

社工﹕整筆過撥款違基本法

【明報專訊】政府決定停止向資助機構提供「過渡補貼」事件,可能會演變成一場訴訟。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皆指政府實施的「整筆過撥款」計劃,有違反《基本法》第144條之嫌,兩會正諮詢法律意見,研究提出訴訟的可能。

指計劃令員工薪酬下調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社署決定取消「過渡補貼」,但會提供一筆達8.2億、為期兩年的一次過特別撥款計劃。出席會議的12個社福團體皆批評,「整筆過撥款」計劃及停止發放「過渡補貼」,令員工薪酬不斷下調,影響服務質素。團體要求政府先檢討整筆過撥款計劃,其間延續過渡期的補貼。

正諮詢法律意見或提訴訟

社協福利事件關注委員會委員羅致光及社總會長張國柱皆表示,按《基本法》第144條指出,「原在香港各資助機構任職的人員均可根據原有制度繼續受聘」,但當局在2000年實施「整筆過撥款」計劃,已令不少社福機構員工被減薪裁員,若再取消「過渡補貼」,有關情會惡化,有可能牴觸基本法。

鄧國威﹕不牴觸基本法

張國柱表示,根據《基本法》,當局在回歸後應繼保障資助機構員工的聘用情不變,情有如《基本法》保障公務員一樣,加上較早前公務員為減薪問題勝訴後,更強化社福機構提出訴訟的決定,他們現正諮詢法律意見及在尋找一個1997年前已入職的合適個案,現時未可肯定何時可提出訴訟。

社署署長鄧國威回應說,按《基本法》第145條訂明,政府可根據經濟條件和社會需要,自行制訂其發展、改進的政策,加上社福界是自願參加「整筆過撥款」計劃,故不存在牴觸《基本法》問題。但委員會委員不滿署長解釋,要求當局提交正式的法律意見文件。

委員會最後通過動議,反對政府計劃取消「過渡補貼」並要求社署撤回諮詢文件,並全面檢討一筆過撥款安排。但鄧國威拒絕收回諮詢文件,並強調政府對社福機構是有承擔。與會機構代表對此不滿,並即時離場抗議。

Thursday, June 02, 2005

整筆撥款調查

前線社工調查﹕整筆撥款未達改善服務目標

【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近日宣布停止發放「過渡期補貼」給福利機構,兩個有關的大型民意調查已接近尾聲,其中一個集合700名社工意見的調查發現,社工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超時工作沒有補假,社工更指近年引入的「整筆撥款」制度,根本未能達到「改善服務質素、鼓勵創意」等社署最初預期的目標。今日10多個社工團體將到立法會發表對撥款制度的意見。

社署自2001年更改對福利機構的撥款制度起,社福界的爭拗便不斷,2006年將是1.6萬名資深社工獲薪酬補貼的限期,社署已委託羅兵咸顧問公司進行調查,收集百多機構主管的意見,決定停止補貼,改行「特別一筆過撥款」,以8億元作為機構的「最後支援」。

大專議員自行民意調查

這安排引起社福界不滿,9間大專院校的社工系,及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均自行進行民意調查。張超雄早於5月底開展調查,他指社署的調查只訪問了機構的主管、只談財政,他們則訪問前線員工,並重理解整筆撥款的「政策原意」能否落實、對服務和員工士氣的影響等。

張的研究成功收集到700名前線社工的意見,初步發現,社工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大多超時工作卻沒有補假,社工並認為「整筆撥款」實施了4年,並不能達到社署當初預期的目標,如提高效率、改善服務、鼓勵創新、增加問責、靈活應付社會需要等。有關調查結果將於6月10日前後公布。

另外,9間大專院校的社工系亦進行一個民意調查,召集人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趙維生表示,另起爐灶做調查,是因為有感整筆撥款制度帶來了福利界巨變,社會人士有誤解,「以為社工在爭取自己利益,咬高薪不放」,他希望透過獨立調查,令討論變得冷靜理性。

他們已發出400份問卷,預計結果會在6月12日大遊行前後公布。

社署﹕制度受歡迎

社會福利署回應稱,整筆撥款已執行數年,帶來服務自由度及自主權,而且福利機構大多已參加,表明制度受業界歡迎。

政府拒撤回一筆過撥款方案[11:53]
2005/06/02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通過動議,反對政府計劃向社福機構發放一次過特別撥款的方案。

動議由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提出,要求政府撤回一次過特別撥款方案,並全面檢討一筆過撥款安排。

不過,社會福利署署長鄧國威強調,不會撤回有關方案,但會考慮在未來檢討整筆撥款機制。

Wednesday, June 01, 2005

公民教育意見調查2004(II)

Apart from 升國旗 (that's the media interest), the research also covers other areas concerning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Findings concerning civic engagement, participation i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giving to charity include:
   公民及社會參與方面,約40%的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曾參與公民社會組織所舉辦的活動,而最多人參與的是家長會、校友會及其他教育組織(19%),最少人參與的是政黨、壓力團體及其他關注組織(3%)。另一方面,有約80%的受訪者於過去一年曾參與由朋友組織的小組活動,而最多人參與的是有關運動(62%)和文娛的活動(64%),最少人(28%)參與關注社會事務的活動。有約38%的受訪者曾參與通過互聯網的活動,且多每週參與。

   履行公民責任方面,25%的受訪者曾參與義務工作,而其中半數曾於過去十二個月參與少於十次。其餘75%未曾參與義工活動的受訪者中,超過一半表示沒有時間參與。有60%的受訪者曾於過去十二個月內捐款予不同的機構,而其中80%曾向社會服務或慈善機構捐款,37%則曾向學校或辦學團體捐款,45%的捐款額少於一百元而30%的捐款額是一百至五百元。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can be found at:
   公民教育意見調查2004
   * 文件摘要(只有英文版)
   * 問卷(只有中文版)
   * 主要數據統計
   * 簡報

公民教育意見調查2004

Another piece of research work undertaken by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Policy 21) at HKU (the following is a quote from MingPao instant news - reported today). The coverage of the research is much broader and the news report could not do justice to it (perhaps more detailed coverage would be given in tomorrow's newspaper). The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report (in pdf format) can be found here, and a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found here.

逾七成港人以中國人自豪[15:34]
2005/06/01

公民教育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有73%受訪市民以作為中國人自豪,但同意學校每天升國旗的只有38%。

委員會委託香港大學政策二十一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在去年十月至十二月期間以面對面形式,隨機抽樣訪問了1,054名15至69歲本港居民,回應率為70.2%。

公民教育委會主席香灼璣表示,香港回歸中國雖然只有8年時間,但香港市民整體的國民意識及國家自豪感相當高,實在難得。

香灼璣指出,調查研究顯示,香港市民對何謂不愛國行為的看法傾向開明。此外,香港社會具有頗高的世界公民意識,很支持一些國際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如人權、平等機會、民主等。這充分反映出香港市民的國民意識,是建基於香港作為一個多元、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的基本價值。

民間社會將沉默多久?

民間社會將沉默多久?
陳和順 新思維網絡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6-01

  董建華辭職,社會忽然趨於平靜。在曾蔭權宣布參加特首補選之前,每日的頭條新聞竟然是車禍和兇殺案,跟之前的平機會事件、維港巨星匯、西九爭論、紅灣半島及維港填海,給人透不過氣的感覺,簡直有天壤之別。沒有董建華的日子,好像有點令人失落!

   不過,社會的忽然平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團體和民間社會推動社會議題(agenda setting)的能力不強,影響社會討論的成績不彰。香港是開放社會,政府不能壟斷社會議題,報章的社論、專欄,甚至一封讀者來函,都有可能影響民意。 這是香港社會可愛的地方。

  但是,要推動社會議題,就必需有適當的公眾形象和具體的資料掌握作為基礎,再加上天時(時間)地利(社會位置和身份),才能夠成事。香港政治團體對於天時地利的掌握是經驗豐富的。但是,在公眾形象和資料掌握方面,卻並不突出。

(see full article at InMedi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Environment Field

發展保育地接2換地申請

【明報專訊】政府推出新保育政策試驗計劃,容許發展商在12幅具生態價值的土地上作有限度發展,申請期昨日截止, 共收到10項計劃,其中6個地點建議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進行不同程度發展,當中大蠔及沙螺洞更涉及換地,以「保育」換取「地產」發展,以挑戰計劃訂下盡量不換地的「底線」。餘下4項由環保團體與地主合作,透過申請撥款,提升當地的生態價值。政府稍後會成立跨部門的專責小組審議各項建議,預計結果在11月 底揭盅。

太古牽頭大蠔生態公園換東涌地

大蠔位於大嶼山北部,面積255公頃,私人土地約佔14%,根據太古地產有限公司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書,合作計劃由太古牽頭,其他發展商包括新鴻基地產及置地,建議在大蠔成立一個面積225公頃的生態公園,但政府需要另撥一幅在東涌的土地,供發展商進行住宅發展項目,並將部分收益成立一個信託基金,支付公園的建設費用。

政府去年底推出新保育政策,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多番強調,雖不排除以換地進行保育,但為免出現政府「派錢」的誤會,不會貿然批准。政府消息指出,提出換地不等於挑戰底線,如果發展商可證明計劃長遠能提升具保育價值地點,政府亦會考慮。

另外,消息人士指,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建議在沙螺洞興建骨灰龕,其實亦屬於換地,不過一來規模不大,且位置又坐落邊緣,不能與大蠔的項目相提並論。

試驗計劃的焦點落在6項公私營合作模式的建議,環保署證實,昨申請截止前,才收到一間名為Trueprofit Company Limited 的公司就榕樹澳作出申請,未有具體內容。除了大蠔及沙螺洞,以這種模式發展的建議地點,包括大埔烏蛟騰、梅子林及茅坪以及元朗天福圍,當中又以烏蛟騰的計劃內容最豐富。倡議人長春行建議在該處興建水療度假酒店、安老服務住宅、實驗農場及草藥展覽公園等。

烏蛟騰計劃包括水療度假酒店

至於餘下4項透過管理協議進行保育的地點,包括「雀鳥天堂」米埔、米埔外的的后海灣濕地、以蝴蝶種類繁多著稱的大埔鳳園,以及全港碩果僅存的淡水濕地塱原。消息人士表示,管理協議的審批程序較簡單,毋須進行環評及城規程序,但仍要跨部門工作小組審批及諮詢環諮會。

明報記者馬耀森


沙螺洞「高球場計劃」變骨灰龕

【明報專訊】政府推行新保育政策的其中一項重點,是要打破發展與保育互不相容的僵局,試驗計劃申請期昨截止,公私營合作的發展計劃,大部分由發展商與環保界合作,當中堪稱傳奇的沙螺洞,發展商在20多年來「屢敗屢戰」,結果由最初建議興建18個洞的標準高爾夫球場及低密度發展住宅,最終演變成骨灰龕,發展商更 願意在這片土地上投資進行保育措施,參與計劃的環保團體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表示,這反映發展與保育兩者之間可取得平衡。

綠色力量﹕與發展商幾經磨合

文志森表示,綠色力量與發展商並非一拍即合,正式提交申請前亦經歷了數個月的磨合期。發展商最初提出興建高爾夫球場與低密度發展的構思,但綠色力量認為難獲 批准,雙方進行多次商討,結果最後決定了是建骨灰龕。他說,發展商曾親自到日本京都取經,在沙螺洞建議興建的是日式骨灰龕,配合周圍環境。保育方面,建議 包括在河流及風水林加設攝影機,連接沙螺洞內學校原址改建的生態教育中心。另又會加強管理,提升蜻蜓的棲息生態。

至於管理協議,亦體現了土地擁有人與環保團體的合作,鳳園與米埔其實在新保育政策推出之前,環保團體早已展開游說工作。

大埔環保會主席邱榮光說,該會現租用鳳園2萬呎土地,提升生態價值,包括針對地種植植物,以吸引蝴蝶覓食及棲息,希望透過撥款,將保育區擴展至6萬呎。

民間智庫團體

民間團體邀候選人對話

【明報專訊】3個民間智庫團體聯同11名學者及專家,合辦特首選舉論壇,要求特首候選人交代政綱,真正面向全港市民。主辦團體已分別向曾蔭權、李永達及詹培忠發出邀請信,但至今只有李永達答允出席。

僅李永達答允出席

論壇將於7月2日,即提名期結束後舉行,估計有300至400人參加。3個主辦團體包括香港政策研究所思匯政策研究所新力量網絡,共邀請了11名學者,包括中大社會學系教授陳健民、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港大教育學院教授程介明及進念二十面體創作總監胡恩威等,各人會就政制發展、社會文化、環境保護等範疇,向特首候選人提出質詢,公眾亦可參與提問。

提名期後才辦論壇

新力量網絡主席張炳良解釋,他們不在提名期間舉辦論壇,是為免給人「一早預定沒有候選人競爭」的感覺。

另外,扶貧聯席本周五將向曾蔭權競選辦公室遞交邀請信,邀請他出席6月12日舉辦的選舉論壇。

民主派學者亦於6月10日邀請800名選委出席講座,要求他們交代投票取向。

優質教育基金

優質教育基金

撥1.4億資助551項計劃

【明報專訊】優質教育基金昨日公布批出1.43億元撥款,資助551項計劃。配合2009年推行新高中學制改革,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新一輪基金批出最大筆的400萬撥款,資助突破機構推動「創意通識學習計劃」,建立有關通識教育的網頁及協助教師設計教材。

獲400萬設計通識教材

突破機構市場總監吳渭濱表示,獲撥款400萬元推動通識教育,建立網頁、舉辦課外活動及培訓課程、拍攝短片,為教師提供平台,協助教師設計通識教材。網頁並 會定期因應時事,更新教材內容。他指出,現已有34中學參與試驗計劃,試用培訓課程,正展開有關計劃,預料兩年後計劃將全面落實,網頁的資料可供全港中學 使用。

新一輪資助款項較去年約增加4000萬,今年獲批成功率達62%,較去年46%提升。委員會主席戴希立表示,今年收到不少發展新高 中學制的通識教育課程的撥款申請。另外,今次亦批出360萬元予中國極地博物館基金,由探險家李樂詩負責有關計劃,推廣極地科學知識的計劃。優質教育基金 自98年成立以來,已資助5801項計劃,批出超過30億。

《亞洲華爾街日報》論港大醫學院命名

張楚勇﹕《亞洲華爾街日報》論港大醫學院命名

作者為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5月30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不滿的醫生》(Disgruntled Doctors)的社論,批評部分港大醫科畢業生「無知」和「偏見」,認為他們不應該反對校方的建議,為表揚李嘉誠向港大捐獻10億元而以李嘉誠的名字命名港大醫學院。

雖然港大醫學院命名一事,在香港頗引起一些風波,但也有些傳媒朋友跟我說,說到底這是港大的一樁家事,算不了什麼一回事。因此,當我讀到《亞洲華爾街日報》 這篇社論時,感到頗為意外。我想,大概李嘉誠在國際財經界已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和他有關的新聞,特別是以政經新聞為主的傳媒對此加倍重視,也不難理解。

這份由道瓊斯公司擁有的美國日報,從美國的習慣觀點出發,自然不覺得以捐獻者的名字命名大學醫學院是有什麼不對的。畢竟,就是世 界頂尖的哈佛大學,其名字也是由創校捐獻者約翰哈佛而命名,更何一家醫學院的名字。《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提醒反對命名的港大舊生說,從愛奧華到新加 坡,接受這類命名的醫學院在世界上有不少先例。社論更半打趣的說,港大舊生並不反對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醫學院,但我們不要忘記孫中山正是籌款界的高手,為革命而到世界各地奔走籌集經費。

該社論認為,香港的大學主要靠政府資助,在全球的競爭之下,已逐漸落後於他人,必須急於學習美式的做法, 積極吸引私營部門的捐助。社論相信李嘉誠的10億捐款,正是引發私營或私人捐獻的榜樣,反對以李嘉誠命名醫學院的醫生,應多想想未來的香港醫生是否能接受一流設備的醫學院訓練。

孫中山正是籌款高手

我雖然不是醫學院畢業,但作為港大舊生,我倒不覺得以捐獻者名字命名學院是什麼一定不能接受的事。我另一家母校中文大學以逸夫命名其下的一家書院,並不見得對中文大學有什麼壞影響。

當然,以捐獻者名字命名新的學院或建築物,比起命名一家有過百年歷史的醫學院,肯定是容易得多的,因為這不會涉及眾多舊生的母校認同問題,更何樹大招風的李嘉誠在香港特別容易惹起爭議,因為不少人擔心香港會成為李家的天下。

不過,我想這個爭議隨時間是會平息下來的。我不認為這場爭議是內耗,因為舊生的情緒和擔心,是應該表達出來的。港大校方正好趁此機會,學曉更細心妥善處理以後的籌款活動,務求把香港大學辦成一家世界級的大學,這便是對我們社會的最好回報。

整筆過撥款「過渡期補貼」

社署擬讓社福界兩點彈性理財

延長培訓撥款儲備餘額毋須上繳

【明報專訊】社會福利署長鄧國威明日將到立法會解釋對福利機構 停止發放「過渡期補貼」的安排,他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為增加機構的理財彈性,社署將考慮作兩點「鬆綁」﹕延長職員培訓「特別撥款」使用時限至5年﹔機構 亦毋須按原定計劃把3年後多於規定上限的儲備款項交還社署。鄧國威相信,兩點彈性理財措拖,將令機構順利過渡,不會引起社工裁員潮。

社工裁員潮可避免

鄧國威近日會見了百多間社福機構的管理層,有信心大部分機構會支持就停止過渡期補貼而發放的「特別一次過撥款」,但有多少機構會參加特別撥款下的兩個方案(方案一給機構支薪,方案二給機構培訓),他則表示未有數字。

鄧國威承認,有少數機構表示,方案一和二都未能解決財政困難,社署已要求它們提交資料作了解。他表示,2001年推出整筆撥款的條件,是要求機構盡力轉型,「很多機構說已盡力,我不是不信它,始終有時先小人後君子,我們是公家錢,你說我盡了力,要給我看數字」。

至於機構接納「一次過撥款」須聲明已解決財政問題,有機構擔心會成為脫離社署的「生死契」,鄧指並非事實,他日機構有其他財政問題,社署也會協助,簽聲明只 是表示機構已把「定影員工」的問題處理好。他亦希望機構會動用儲備支薪﹕「現在是下雨的時間,(機構)自己的傘要拿出來。」

為進一步協助機構,鄧表示,若機構決定接受領取相等於兩年過渡補貼作職員培訓的方案,機構不用急於兩年用完款項,社署亦可考慮支持長達5年的培訓計劃。

另外,原定3年後機構儲備若多於每年資助的25%須向社署上繳餘額,今後機構可保留餘額作長遠用途。

指過渡補貼不是永遠

對於前線社工擔心有減薪裁員潮,鄧國威說,特別一次過撥款已容許機構有兩年的適應期,相信短時間不會發生裁員潮﹔即使機構要減薪裁員,亦要顧及合約精神。他強調社署不是「卸責」,「過渡補貼是過渡,不是永遠,有限期是正確的做法」。

2001 年,社署改變對福利機構的資助模式,給機構理財彈性,推出相等於員工薪金中位數的整筆過撥款,2000年或以前入職的社工是謂「定影員工」,每年增薪點由 社署以「過渡補貼」資助。過渡補貼將於2006年停止發放,取而代之是「特別一次過撥款」,供機構作理財或職員培訓用途。現有1.6萬名「定影員工」。

明報記者


社署籲社聯訂良好管理指引

社聯﹕履行員工合約政府有責

【明報專訊】自「整筆過撥款」推出後,社會福利界勞資關係異常緊張。社會福利署長鄧國威表示,希望社福機構管理層與員工可以加強溝通,增加雙方互信,他亦希望業界、尤其是社聯可以制訂良好的人事管理指引,以協助社福界勞資雙方妥善處理各樣糾紛。

鄧國威強調,構思中的指引與勞工處的「裁員減薪」指引不同,社福界的指引「層次更高」,不只是一些「技術性」指引,希望可以站在社福界角度教導雙方如何處理員工問題。

社聯發言人表示,署方早前曾在非正式的場合上,向社聯提及制訂良好管理守則的概念,社聯認為這並非適當時機討論這個問題,故沒有就此建議作回應,而且從沒有在正式會議中作出討論。社聯亦認為政府有責任讓機構能履行對員工的合約,確保僱傭關係和睦。

Get ready to use your reserves, NGOs told

Get ready to use your reserves, NGOs told
Wednesday 1st June, 2005
POLLY HUI and QUINTON CHA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elfare groups will be eligible for funding to top up their wages for two more years, but after that they will have to "turn to their own pantry", the social welfare director has warned.

The funding proposal, to be discussed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s panel on welfare services tomorrow, will see the existing "tide-over" grant replaced by one-off two-year grants that will total $826 million.

The five-year tide-over grants, which run out next March, were introduced when the administration began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 a lump sum, based on the midpoint salaries of their staff, in an effort to wean them off government funding. Covering 163 NGOs and amounting to $1.47 billion between 2001 and 2006, the grants help NGOs pay staff who earn more than the midpoint level,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and their grading.

"This is the best offer we can give," Social Welfare Director Paul Tang Kwok-wai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yesterday. "If the NGOs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hey should go back to their reserves. In the same way, if people are hungry, they should turn to their pantry."

The welfare chief warned organisations against over-reliance on the government. "They should not just look at the government for money," he said, adding that they should instead improve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create new services and look for other income sources. "If an organisation cannot balance its books after 10 years, then we really have to look into the problems of its operations."

The latest proposal consists of two options. Welfare groups that are not prepared for the cessation of the tide-over grants can apply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for two more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will be required to undergo "organisation restructuring and service re-engineering" to achieve financial viability. But those ready for change will be given funds based on initiatives that will benefit staff, as well as priorities for new services.

Both options provide applicants with an amount capped at two years' worth of their tide-over grant for the current financial year.

Fernando Cheung Chiu-hung, the legislator representing welfare groups, said the new scheme would force NGOs to choose the second option to avoid being labelled as having operational problems.

"We believe over 50 per cent of the NGOs are having problems meeting their budget and fulfilling their obligation to pay their staff because of relatively large numbers of senior people. This means that they are doing well in retaining talented and experienced people. In that case, it is extremely unfair to punish them."

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 2006-2007

The 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 offers faculty and professionals numerous opportunities for lecturing, research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uring the 2006-2007 academic year in 140 countries and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wards range from two months to an academic year. Grants are in 45 disciplines and several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and many countries offer "All Disciplines" grants, which allow applicants to design their own award.

Awards in NGO management, philanthropy, or civil society are available in the Czech Republic, Hong Kong, Latvia, Romania, or Ukraine. The 'All Disciplines' awards in Bolivia, Lebanon, Pakistan and Poland list NGO management or civil society as priority fields. The Carleton University Research Chair in Canada welcomes applicants specializing in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North America.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are needed in some countries, but most Fulbright lecturing assignments are in English.

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for Fulbright traditional lecturing and research grants worldwide is August 1, 2005. U.S. citizenship is required. For information, other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and online application, visit our Web site at www.cie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