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01, 2005

《亞洲華爾街日報》論港大醫學院命名

張楚勇﹕《亞洲華爾街日報》論港大醫學院命名

作者為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5月30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不滿的醫生》(Disgruntled Doctors)的社論,批評部分港大醫科畢業生「無知」和「偏見」,認為他們不應該反對校方的建議,為表揚李嘉誠向港大捐獻10億元而以李嘉誠的名字命名港大醫學院。

雖然港大醫學院命名一事,在香港頗引起一些風波,但也有些傳媒朋友跟我說,說到底這是港大的一樁家事,算不了什麼一回事。因此,當我讀到《亞洲華爾街日報》 這篇社論時,感到頗為意外。我想,大概李嘉誠在國際財經界已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因此,和他有關的新聞,特別是以政經新聞為主的傳媒對此加倍重視,也不難理解。

這份由道瓊斯公司擁有的美國日報,從美國的習慣觀點出發,自然不覺得以捐獻者的名字命名大學醫學院是有什麼不對的。畢竟,就是世 界頂尖的哈佛大學,其名字也是由創校捐獻者約翰哈佛而命名,更何一家醫學院的名字。《亞洲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提醒反對命名的港大舊生說,從愛奧華到新加 坡,接受這類命名的醫學院在世界上有不少先例。社論更半打趣的說,港大舊生並不反對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醫學院,但我們不要忘記孫中山正是籌款界的高手,為革命而到世界各地奔走籌集經費。

該社論認為,香港的大學主要靠政府資助,在全球的競爭之下,已逐漸落後於他人,必須急於學習美式的做法, 積極吸引私營部門的捐助。社論相信李嘉誠的10億捐款,正是引發私營或私人捐獻的榜樣,反對以李嘉誠命名醫學院的醫生,應多想想未來的香港醫生是否能接受一流設備的醫學院訓練。

孫中山正是籌款高手

我雖然不是醫學院畢業,但作為港大舊生,我倒不覺得以捐獻者名字命名學院是什麼一定不能接受的事。我另一家母校中文大學以逸夫命名其下的一家書院,並不見得對中文大學有什麼壞影響。

當然,以捐獻者名字命名新的學院或建築物,比起命名一家有過百年歷史的醫學院,肯定是容易得多的,因為這不會涉及眾多舊生的母校認同問題,更何樹大招風的李嘉誠在香港特別容易惹起爭議,因為不少人擔心香港會成為李家的天下。

不過,我想這個爭議隨時間是會平息下來的。我不認為這場爭議是內耗,因為舊生的情緒和擔心,是應該表達出來的。港大校方正好趁此機會,學曉更細心妥善處理以後的籌款活動,務求把香港大學辦成一家世界級的大學,這便是對我們社會的最好回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