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0, 2005

練乙錚: 發展「第三部門」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6-20
時事評論 P15
浮桴記 練乙錚
鄭維健倡第三部門 董支持


二千年時,鄭維健領導中央政策組向董先生提出特區政府要在社會上樹立「第三部門」這個概念並強化其功能、支持其發展。


   貧富懸殊和收入分配,是物質方面的問題;完善的社會政策還必須體現一個政府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支持和承擔。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認為,我們既不能寄 望港英政府留下來的社會政策有足夠的人文價值,也不能寄厚望於一個還未從馬列毛鄧迷霧中猛回頭並深切反省的北京中央及其在香港的附屬體系中獲得完整的政策提示,特區政府在這方面要有自己的突破。

  二千年時,鄭維健領導中央政策組向董先生提出特區政府要在社會上樹立「第三部門」這個概念並 強化其功能、支持其發展,可說是突破的起點。能否有這個起點,董先生的態度是關鍵;結果他力排眾議,大力支持,並把「第三部門」這幾個字寫進當年及後來的《施政報告》裏,可見他對香港社會整體還是十分關心,確實值得稱道。

  社會科學家所謂的第三部門,指存在於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全部社會空 間。所有民眾自發組織和活動,只要不是由政府管轄、不是受市場利潤原則支配,都屬於這個部門。一些政府官僚部門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一些市場牟利機構不願 滿足的需要,第三部門往往能提供比較妥當的應付辦法。這是就消極方面而言。

  積極方面,一個現代多元社會的文化、學術、社會和自然環境以至民眾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既不能靠政府官僚包辦,更不能由市場的利潤機制主導,而主要靠民眾自己通過在第三部門的實踐去成就;在所有這些方面,從古今中外大範圍看,第三部門成績斐然。

取經清華 獲益良多

   中策組提出重視發展第三部門之初,曾遇各種反對之聲;個別官員認為香港第三部門組織運作經費目前既然大部分由政府提供,擴大和發展第三部門豈非要增加政 府的財政負擔不可?然而,這不過是誤解。如何將第三部門發展成一個財政自立的部門,正正是必須徹底解決的社會政策問題之一。

  此外,「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幹事邵善波當初也曾對董先生說,「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並不適合香港。其實,「第三部門」名字也許西化抽象,但所 指的社會實體卻一直存在於兩千年來的傳統中國社會和近、現代香港。中策組論及第三部門之初,也注意到當時的朱鎔基總理支持北京清華大學在這方面的理論探索 和社會實踐。我曾代表中策組兩度參加內地學者主辦的兩岸三地第三部門學術討論會,第一次在北京清華大學,第二次在蛇口,獲益匪淺,所以並非照搬西方。

   讀者會問,「第三部門」,概念而已,政府提與不提,有何分別?其實,當時我們的構思,具有強烈政策內容。如前所述,港英政府在六七年之後,銳意加強社會 建設,於是大批受助社會服務和文康體機構出現,原先存在的志工團體也獲得更多補貼。有政府財力支持,當然有好處,但三十多年來,處於「無憂」狀態下,一些 機構變得臃腫、官僚,漸漸滿足不了民間不斷出現的新需要。這一點,連政府自己也察覺到,所以才有近年社福界財務改革如一筆過撥款等。

   但要真正發揮這些機構的全部積極性,片面改革並不足夠。如果說政府不宜介入市場,同理也不應介入第三部門、以資助來操控這些團體的運作。換句話說,政府應 該停止扮演這些團體的「乳母」角色,特別是當社會已經意識到第三部門的工作遠遠不只提供社會服務,還有更豐富、更積極的內容之時。這當然不是說應減少投入第三部門的資源總額,而是要改變其投入途徑,讓社會資源更有效益地不經政府而能直達第三部門組織和用家手中。

  此外,由於第三部門不靠利潤去量度效益和汰弱留強,如何令其中所有機構的運作充滿活力、令支持者和受益者都得到最大滿足,很視乎整個部門的體制設計是否完備恰當。在這些方面,可做的工作實在很多。

一個改革構思

   二○○一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以及其他現存中介基金,正可為這些更大更深遠目的服務。設想基金由政府、市場、第三部門代表組成 獨立三邊委員會管理;政府只對基金作前期投資,接着着手設計公司溢利稅和個人入息稅制中的誘因安排,把相當於目前向第三部門發放資金總數的稅收,變成企業和個人的「代稅捐獻」進入這個基金,由基金負責發放並考核各團體資金運用效益和工作表現。如此,政府便可從目前角色淡出,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當基金累積並整理好詳盡的團體工作性質和效益資料之後,扼要提供給社會,讓企業和私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圈定代稅捐獻目的團體或活動種類;這樣,愈來愈多的社會資源便可直達第三部門組織,不必通過政府,從而增加效益。上述只是一個簡略的構思,部分來自現有稅法、本地業界意見和一些世界各國先進 經驗,還不一定是最完善的。

  我不是搞社會學或政治科學的,第三部門研究非我所長;鄭維健把研究任務交給我,我只好硬着頭皮接,後來在多位社會人士、專家、學者、公務員同事幫助下完成了兩個大型的初步研究,總算是開了一個頭。

   第二屆特區政府運作不久,一位應用社會科學學者加入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工作,我覺得正好值此機會讓賢,免除濫竽充數之苦,於是便向這位新同事提議,由他接手有關第三部門的研究,不料他推卻了,說他是來做民意調查、問卷設計的。他既志不在此,我於是只好繼續負起這一件我很喜歡、很重視、很投入,但並不十分在行的工作,只不過沒多久便被迫放下離職。此前,鄭維健亦於二○○一年底離開政府。本來在政府內支持、推動和研究第三部門改革的幾個人相繼離去,往後特區政府對第三部門的態度便很大程度要看社會人士如何繼續爭取了。

謀府生涯六載事與思.十七之七.待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