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2, 2005

灣仔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灣仔有座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明報專訊】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的富德樓,樓高14層,隔鄰是當舖,大大一個「押」字簡潔說明了這地帶的老練。但有誰想到富德樓正五內翻騰,遷進了16戶文藝工作者,為舊樓注入保鮮劑,由內而外去皺。原來當政府蠢蠢欲動企圖將殘舊的長沙灣工廠大廈變成「創意藝術村」、如火如荼籌建「西九」之時,早於2年前已有好心業主,寧捨高租金收入,默默地為一群文藝工作者創造空間,以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租金,開闢16片沃土,讓藝術村的嫩芽筆直向上滋長,長成「直立式」文化藝術村。

租平限制少交通便捷

文藝工作者從來需要的是無限創作空間,從北角油街到土瓜灣「牛棚」,發展至上樓搬進工廠大廈,由火炭走到柴灣,都是文藝工作者自發創造而衍生的。表面看,他們像各自為政,但深入看, 他們卻因同駐一地而互有交流,組織成藝術村。私人租地方的好處,是限制少了,不像「牛棚」那樣由政府管理,處處掣肘,貼海報、拍照都要申請。但私人單位的租金卻相對貴了,所以富德樓的出現,租平、限制少、交通便捷,成為這群非牟利文藝工作者的安樂窩。

升降機成為交流平台

至今已有15戶各類文藝工作者進駐富德樓,包括多媒體創作、紀錄電影、繪畫、音樂,甚至由教師組成到山區教育的團體都有,他們的組成年齡由4個月至1年多不等,希望能互動帶出新意念,至於另外的1戶則是租給外地來港藝術人士暫住。遷入富德樓的用家都感激地說﹕「業主真的很好心。」說到直立藝術村與「牛棚」的分別,他們異口同聲說缺乏聚會平台,租用9樓365號成立「活知識立群社」的李展華笑說﹕「我們經常在升降機相遇,升降機便成為交流的平台了。」

不過,他們都相信,只要有心,縱使跑上跑落都能交流,就像陳師奶到李師奶家借糖借鹽串門子,談話內容當然不是「東家長,西家短」,而是「咦﹗你也有興趣搞這類活動﹖不如找天大家談談吧﹗」租用10樓365號成立「緊急實驗室」的劉柏基,上次到14樓367號向吳子昆借電鑽時就順便作了交流,劉柏基覺得這是直立藝術村的特色。

尋找成立直立藝術村的因由,要由這座樓的代理人兼獨立文化工作者馮美華開始。她2年前出席藝術中心一個論壇,探討有關文藝工作者的空間問題,沒料到灣仔富德樓其中一位擁有近20單位的業主就在現場。聽了之後,業主希望為有需要但無錢的年輕文藝工作者作出貢獻。

收取市價25%租金不可留宿

業主於是將一直丟空的富德樓16個旺租單位,交給馮美華全權負責,她以2500元月租的劃一超低價,將每個600平方呎單位租給文藝團體。其實,現在大廈內未租給藝術家的其他單位中,有被間成3個房間再分租,每個房租金就要4000多元,即一個單位可以租起碼1萬元。

馮美華說,雖然自由度大了,但也要履行簽下兩年租約的責任,「單位只能作為創作空間,不可留宿,並要在這兩年間確實進行文藝發展。」說到這裏,大家都可能都想知業主是什麼人。馮美華形容,「他是一個讀很多書、對文化有見地,且為人低調的人。」

文﹕張麗珊

圖﹕賴俊穎,部分受訪者及「藝術地圖」提供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想請問如何可租用富德樓的單位?可以提供聯絡電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