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張超雄: 社福界罷工 非留戀鐵飯碗

社福界罷工 非留戀鐵飯碗
2007年11月29日

【明報專訊】11月28日,對社福界有特殊意義,因為沉默的界別不再沉默,20年後終於踏上罷工征途,要求政府檢討整筆撥款。不過,因長期受壓而觸發的抗議行動未有贏得輿論同情,反而惹來質疑。周一本報社評便對界別爭取同工同酬表示懷疑,認為界別的人力資源架構與公務員既已脫鹇,加上公務員薪酬機制僵化,界別訴求似乎沒有依據。何社福機構管理自主,機構將撥款變成儲蓄,矛頭應指向管理層。

筆者意見與社評其實部分相同,但社評對社福界別運作,卻是存在局部誤判——社福界罷工的核心,不是戀棧與公務員薪酬掛鹇,而是薪酬機制被推翻後,界內的巨大薪酬差距的確導致專業不穩,而這又的確導致服務質素下降。

同樣從事社會工作,但在整筆撥款下,新入職者薪酬卻低於舊制員工最少三成,其合約更是超短年期。與政府社工比較,社福機構入職薪點更是差天共地。由於兩者工作內容沒有明顯差異,薪酬差距實無據可依。當然以上還未算及在社福機構工作的非專業前線員工,他們往往因人手編制短缺臨危受命,角色吃重,卻偏是最缺乏議價能力的一群。這一切均是在政府放棄訂定薪酬基準下,活生生呈現的現實。

其實若以增加撥款為目標,界別根本不需罷工,因為調高經常撥款事實既成,問題只剩下調整幅度。現時界別的苦困,更深層的還是機構管治崩壞。機構在資源封頂的財政壓力下,即使未有面對削資也要降低成本,除了向員工開刀,還要惡性競逐有限資源,千方百計堆積小金庫以積穀防饑。

筆者同意社評認為肥上瘦下涉及的是機構管治問題,但政府在新機制下仍有必然責任,監管公帑運用是否得宜和對員工造成間接剝削。

社評質疑社福界反對整筆撥款,是渴望返回薪酬與公務員掛鹇的舊制,其潛台詞是贊同社福界適應商業原則,以提高效率。這是不理解社福界作為政府及商業世界以外「第三部門」的責任。

社福界從事的是公共社會服務,強調穩定性,注重與受眾建立互信,機構提供服務,當中並無利益誘因;商業服務則是純市場運作,強調壓低成本和抬高利潤,利之所向,無利可圖的服務不會承接,而且優勝劣敗,一方被淘汰,另一方取而代之,本來就是常態。若要將後者規則硬套於前者,結果是本以慈善為本的小型機構無法生存,其餘為了求存也要不斷減省成本,衝擊服務質素。偏偏社福界在整筆撥款下,就是被迫陷入商業競爭的惡性循環。

作為「第三部門」的責任

同理,輿論不認同社福界需劃一薪酬基準,員工入職薪酬跟隨市場趨勢並無不妥,同工同酬口號更成了界別奢求鐵飯碗的罪證。其實所謂同工同酬,是保障不同機構擁有同等學歷和資歷的員工,享有相同薪酬待遇。薪酬架構減低流失率,維持服務穩定,是各地社會服務一貫方針。選擇在社福界工作者,經濟低迷時可能享有高於市場水平的薪酬待遇,經濟好景卻沒有別人更多的賺錢和爬升機會。兩者各有際遇,從來是社會共識和不變定理,但不知從何時起,界別對薪酬基準的訴求變成了原罪。

罷工是任何勞工的基本權利,特別是當社會服務在芸芸公共服務中,被刻意針對而實施整筆撥款,教育和醫護服務等卻仍可大致維持原有的薪酬編制,為何我們不能以罷工為謀,向不公義大聲疾呼?我們要的不是鐵飯碗,而是穩定的工作環境,讓我們可以專心服務,令弱勢社群真正受益。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內地逾22萬人染愛滋病毒

內地逾22萬人染愛滋病毒 (10:50)
2007年11月29日

衛生部通報,截至上月底,中國累計愛滋病毒感染者和愛滋病病人223,501個。

其中愛滋病病人62,838個,死亡個案22,205宗。

在2004年,當局指有84萬至1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2005年就估計有65萬人。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中美對話基金會

組織指華拘捕涉國安罪倍增 (17:01)
2007年11月28日

以美國為總部的中美對話基金會指出,去年中國因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名而拘捕的人數倍增。

該個以三藩市為總部的組織稱,去年有604人因為步及國安條例而被捕,高於前年的296人。

中美對話基金會主席康原(John Kamm)表示,數字上升顯示中國加強鎮壓異見分子。

" Greater China "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 Greater China "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Cho Yiu Conference Hall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14-15 July, 2008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 Pacific-Studies (HKIAPS) an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 (ACPS-USA) will co-organiz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be hel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rom 14-15 July 2008, with check-in on the 13 th of July 2008 and departure date on the 16th of July 2008. The conference will be co-sponsored by HKIAPS, ACPS-USA, and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 (HKIRRA) Roundtable Hong Kong.

Conference Theme:

We invite papers which investigate any aspect of "Greater China" in the midst of Globalization. Papers can address the major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environmental, legal, foreign policy, regional security and peace, regional and global governance) facing China, HK, Macau, and Taiwan, particularly with the rise of China in the region, and examine the role of China as a responsible "regional citizen" and "global citizen" with its rising power in shaping a Greater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role of HK and Taiwa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role of a greater China in competing with one another and competing possibly as an economic community with the other group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ll researched conference paper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1) to be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JCPS); (2) and/or to be published in edited books flowing from the conference.

Submission:

All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who are working in the related fields are invited to submit proposals for consideration. Please send proposals no later than 31 December 2007. Paper proposals should include paper title, names of authors,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title/position, mailing address, phone number, fax number, e-mail address, and an abstract of 250-300 words – everything in one page. Paper proposals should be emailed to both Dr. Simon Shen at simonshen@cuhk.edu.hk and Dr. Sujian Guo at sguo@sfsu.edu. To facilitate our selection process, we hope you could put " 2008 HKIAPS conference paper proposal" in the subject line of your emails.

環團:造紙已不環保

環團:造紙已不環保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造紙廠標榜以「最環保」方式造紙,每個工序都加入環保元素,但有環保團體批評,世上根本沒有環保造紙法,砍樹造紙的過程會加劇溫室效應、沙漠化,樹木減少致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令氣候暖化問題惡化。要真正做到環保,只有節約用紙或使用再造紙。

環保團體消費者力量項目統籌郭惠玲表示,即使造紙廠找農民種樹,農民所使用的肥料亦會造成污染、土壤流失,至於改以氯化合物漂白技術,仍會產生氯酸鹽等有毒化合物,氯酸鹽屬強力殺草劑,能殺害水中藻類植物,破壞生態。

至於環境保護署發言人表示,過去4年,政府決策局及部門所用的影印紙均為環保紙張,包括由可再生林木所製造的紙張或再造紙。至於再生林木紙何以屬於環保紙?發言人解釋,有關林木是以一個可持續發展及對環境負責,對社會有益,加上紙張生產程序有國際環保認證,故屬於環保紙張類別。

種稻借錢度日 農民種樹脫貧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數代都是務農為生的Somsak Sarasiri(64歲),在泰國曼谷東部有一大片農地,本用作種稻米,數十年來勉強能養活一家五口。但天氣無常,乾旱時影響收成,收入不穩,令他經常要向朋友借錢度日,直至10年前開始改種尤加利樹,才讓他擺脫貧窮,3名女兒亦可「出城」讀書。

稻米易枯難賺錢 阡陌種樹當「外快」

回想由種稻米至種樹的經過,Somsak娓娓道出種稻米的辛酸,「泰國天氣太乾旱,稻米很易枯死,遇到惡劣天氣,甚至水災,辛苦耕作的稻米又會眦於一旦,種稻米很難賺錢。」14年前有紙張製造商向他推介栽種尤加利樹,種了3、4年就可賣回給紙廠圖利,令他踏出種樹第一步。

Somsak 最初在稻田的阡陌上種樹,當賺「外快」,「這些地方(阡陌)原本都是空的,只用來分隔耕作物,種樹不影響本身的耕作,一試無妨」。直至4年後,他發覺種樹收入較穩定,遂決心放棄種了多年的稻田,全身投入種樹,28公頃農地,一半可種5000棵樹,每次賣樹利潤達20萬泰幣(約港幣5萬元)。

放棄養活數代人的稻米田,不可惜嗎?Somsak微笑道﹕「種樹除收入穩定外,太太及3名女兒可出市中心讀書、工作。」獨自留在鄉間種尤加利樹的他不怕寂寞,眼見家人生活改善,他說已感到很滿足。

良心造紙 減害扶貧

良心造紙 減害扶貧
樹木可再生 幫補泰農生計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進口逾8萬公噸紙張,等同砍伐192萬棵樹,別說破壞環境「唔關你事」。縱然科技發達,我們距離「零紙張」的生活還非常遙遠,除了節約用紙之外,如何在生產紙張時減低對環境的傷害便成了重要的環保議題。

在泰國,有造紙廠把樹苗交由農夫、學校種植,樹木砍伐後又能再生,漂白紙漿時棄用氯氣,剩餘的樹皮用來發電「自給自足」,打造環保造紙王國。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入口紙張數量逐年攀升,由2004年約7萬公噸,增至去年的8.8萬公噸,今年首9月個已有7.6萬公噸(見表)。單是今年區議會及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短時間內就耗用了103公噸紙,等同砍伐了2472棵樹。

日常生活要完全放棄用紙實在很困難,更環保的製造工序可能是較好的選擇。泰國曼谷紙張製造商Double A早前帶記者參觀其造紙王國,強調由種樹到一張張雪白紙張從機器吐出來,每個工序都加入了環保元素。

收成3次才拔樹 毋須霸地

種樹方面,造紙廠拒絕仿效印尼在森林砍樹,善用泰國六成人口是農民的優勢,自行研發樹苗,以每棵5泰幣(約1.2港元)賣給農民,讓他們在稻田、木薯田、甘蔗田或粟米田的阡陌上栽種生長特快的尤加利樹,約3、4年後,當樹木長至20米高,農民便可鋸下樹幹賣給造紙廠,每棵價值100泰幣(約25港元)。被鋸下樹幹的樹會再生長,約3年後再有收成,可重複鋸3次才需連根拔起,原來的位置在翻土後,又可再栽種樹木。

此合作模式既可幫補農民生計,亦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毋須霸佔大量土地種樹。目前泰國已有100萬名農夫參與此項「互惠互利」的計劃。另外,造紙廠5年前開始在10所小學進行種樹試驗計劃,校方可以把賺回來的錢添置學校設施,例如電腦等。

由木碎製成紙漿,耗水量絕不少,造紙廠就自行建立3600萬平方米的水庫收集雨水,供應全廠造紙需要,又把漂白紙漿時的用水量減至最低。在紙漿漂白工序上,造紙廠棄用氯氣來處理漂白紙漿,以免氯氣混合木漿會釋出有害物質,改以氯化合物漂白技術(Elementary Chlorine Free),強調生產時不會製造氯氣與有害物質,減低環境污染。

樹皮發電 紙廠「自給自足」

而生產過程中用剩的樹皮,及廢水處理後剩下的沉澱物,造紙廠亦不放過,將之應用於發電,為廠房提供能源,務求在資源上「自給自足」,一年可節省2億公升電油,多餘電力更可出售。

Double A副總裁Thirawit說,歐美國家愈來愈注重環保,加上地價上漲,不少造紙商都把工場遷往亞洲,隨覑中國、馬來西亞及台灣等經濟增長,紙張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造紙環保化將是國際大勢。

他引述澳洲經濟研究顧問公司Access Economics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時全球1%的紙張原材料來自砍伐熱帶雨林,17%來自砍伐山林,37%來自砍伐後重新用種子栽種的樹木,但採用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植樹模式生產的紙張只有29%。

明報記者 徐慧華

改善整筆撥款制度

余志穩:會審視整筆撥款制 (11:24)
2007年11月28日

社會褔利署署長余志穩說,政府一直與社福界緊密合作,審視整筆撥款制度不足之處,並就執行細節作出改善。

對於社福界員工今日的罷工行動,余志穩表示尊重業界表達意見的權利及集會自由,但希望他們的行動以不影響服務及市民利益為依歸;在行動中能理性克制,發揮專業精神。政府樂意加強與社福機構及員工的三方協作,期望業界以冷靜的態度向前看,繼續為服務弱勢社群而努力。

余志穩說,政府一直透過重開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與福福界緊密合作,政府理解社福界在落實整筆撥款制度時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並已務實地採取了一些紓緩措施和跟進工作,包括每年多撥三億三千萬元經常性開支給資助機構,以助業界應付因入職薪酬調整及公務薪酬調整而帶來的壓力。

他說,社署並提出放寬使用儲備中盈餘的限制,容許機構主管抽調部分資源作為補貼臨時工加薪開支,建議得到業界的正面回應。社署會朝覑這方向,在維持整筆撥款的大原則下,繼續與業界檢討和改善津助制度的執行細節。

就社福界委員早前提出涉及基線撥款的共識方案,余志穩表示政府正在積極研究中,並承諾年底作出具體回應。

至於「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最近才提出成立獨立「整筆撥款檢討委員會」及「接受投訴委員會」的建議,委員會在上次會議已同意召開特別會議商討。有關會議定於十二月十七日舉行。

逾千社工集會罷工爭權益 (10:59)
2007年11月28日

社福界今日發起罷工,要求盡快檢討整筆過撥款制度,逾千名社工在修頓球場集會,準備遊行到社署靜坐。

逾千名社工在灣仔修頓球場集會,準備遊行到胡忠大廈及靜坐,他們下午還會遊行到政府總部抗議。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緊急服務不會受到影響,並呼籲社工團體理性冷靜,透過對話協商,又強調局方樂意和社工界溝通。

由於社工的罷工時間由今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一些青少年中心、長者中心要關閉,非緊急服務都要暫停,但於天氣轉涼,一些社工已提早向長者派發禦寒衣物及乾糧。

香港有機週

香港有機週

Please refer to this link if cannot read the message below.

各位會員及友好:

全城參與 支持有機
香港有機週

綠田園基金將於2007年12月1-7日,一連7天舉辦全港首次的「香港有機週」活動。期間,市民更可以優惠價選購有機產品,還未成為有機消費者的,可藉此活動嚐一口有機滋味;習慣綠色生活的,又可趁機入貨,是一次鼓動全城有機的機會!

全港共有50多個(約80個分點)有機農場、商店、超市及食肆參加了這個活動。讓香港市民有機會直接與有機農戶、有機商戶接觸,認識有機食物由種植,到烹調,到銷售的整個過程,是一次「由農田到餐桌」的認識有機旅程(註:多數參觀及導賞活動均需事先預約)。歡迎瀏覽本會網頁 www.producegreen.org.hk 以查看參與機構名單及活動詳情。

免費索取《香港有機地圖2008》及《香港有機生活指南2008》

地圖及指南內列出全港超過300個有機機構連分店,可讓消費者更容易尋找生活軌跡內的有機產品或服務。有興趣的市民可到本會網頁下載地圖,或寄A5回郵信封連3元(地圖)或5元(指南)郵票到本會索取。

多謝各位支持!

綠田園基金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ll be jointly held by the CUHK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MIT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ritical Policy
Studies of China, and Creative Commons China Mainland.

Time: 17-18 December 2007
Venue: Cho Yiu Conference Hall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Central Campus, CUHK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see the attach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enquiry,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s Hung at 2609 7701 or via
email at hunglina@cuhk.edu.hk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捐款呼籲:勞工團體註冊人籌款治療



深圳勞工團體接連遭砸店 註冊人被砍至重傷
香港團體促請中國政府全力緝凶 保障勞工團體成員安全

近日,深圳市接二連三發生勞工團體給砸店及其註冊人遭砍傷的暴力事件(詳見附件一:事發經過),令多個香港團體極為震驚及憤怒,同時嚴厲譴責此不法的暴力行爲。事件反映深圳某些既得利益集團,針對勞工主張權利,明目張膽對抗保障勞動人民的國策。

遭受暴力打擊的深圳勞工團體—打工者中心位於深圳龍崗,是一家以工商註冊的民間勞工團體,免費為外來工提供借閱圖書服務、宣傳勞法相關知識、提供勞法諮詢。 近期中心推廣《勞動合同法》賦予勞工的各種權利,以配合國家政策在明年1月1 日的實施,接受多個有關的勞法諮詢,協助以合法途徑緩解地方上的勞資矛盾。疑因此引起某些既得利益集團的敵視,意圖使用暴力手段阻嚇勞工團體的工作。據工人反映,深圳龍崗、寶安和東莞地區,先後發生多起工人在追討工資時遭毆打受傷或出言恐嚇,他們並表? 緦Ξ數卣畧谭α可罡惺J谴问录䜩K非單一的治安事件,而是地區上存在公然違反中央政策的既得利益集團,以暴力手段侵害工人的社會問題。團體希望深圳市政府履行其保護居民人身安全的責任,全力偵查,將凶徒和幕後主使緝拿歸案,以具體的行動遏止此風氣。

11月20日,受害的中心注冊人黃慶南,外出前往醫探訪受傷工友,在中心後面的小區被兩名持刀歹徒砍傷,遭受嚴重傷害,背部、腰部、左腳被多處有長達十厘米長的刀傷,左腳傷勢最為嚴重,筋骨、血管、肌腱與神經全被砍斷,只剩少許皮肉相連,一度需留醫於深切治療部,現時已轉骨科病房,但情況仍然嚴重,康復機會成疑。由於他曾在工廠遇上嚴重的意外,全身燒傷,多處肌肉伸展困難,為治療帶來不少障礙,團體呼籲深圳市政府能協助黃慶南得到適切的治療和復康。

在事發後,打工者中心發出呼籲信(詳見附件二:致香港團體呼籲信)向香港民間社會尋求支持,多個從事內地勞工項目的香港團體,勞動力、中國勞動透視、亞洲專訊、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全球化監察立即嚮應。如果是次事件,受害中心和工作人員得不到公正處理,勢將助長暴力風氣,波及其他民間團體,直接危害其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愀蹐F體促請深圳市政府加強治安工作,預防暴力行為,保障民間團體工作人員? 娜松戆踩S持社會安寧。

多個關心中國,在中國從事勞工項目的團體,認為必須維護中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還中國勞工和其他民間團體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並強烈要求 中央及深圳政府:
一、公開譴責這種暴力,對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全力緝捕行兇歹徒;
二、協助深圳打工者中心維持正常運作,註冊人黃慶南得到適切的治療和康復;
三、執行中國國家政策,維護當地勞資關係平衡,預防暴力行爲,保障民間團體工作人員人身安全。

勞動力、中國勞動通透視、亞洲專訊、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全球化監察

百佳腰斬膠袋籌款 環團促三思再行

百佳腰斬膠袋籌款 環團促三思再行
2007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百佳超市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由,突然「腰斬」膠袋自願捐款計劃,遭地球之友批評「退縮迴避」,容易被人質疑對環保欠缺承擔和決心,並發信促請親自叫停計劃的和黃集團董事總經理霍建寧「三思再行」。消委會則收到6宗涉及百佳膠袋收費措施的投訴,包括不滿購物無膠袋,以及取消不要膠袋有現金回贈的安排。

30萬人次捐款 共籌6萬

百佳的膠袋自願捐款計劃上周三展開,至周日只是推行了短短5日後便告吹,百佳5日內共收到近6萬元的膠袋捐款,以每取一個膠袋捐出2角計算,即有30萬人次在百佳購物後取用膠袋並有捐款。至於百佳中斷計劃,是否因為市民嫌沒有膠袋供應,轉往其他超市購物而影響生意,發言人強調「絕對無關」。

消委會6投訴 不滿不派袋

不過,消委會在該計劃推行3天之內已接獲6宗投訴,包括2宗不滿百佳此舉對消費者帶來不便,因為取膠袋循環再用一樣環保,不明白購物後取膠袋盛貨為何要再付錢。另外4宗投訴,不滿百佳取消從前不取膠袋可獲1角現金回贈的安排。

環保組織地球之友對百佳中斷計劃感到失望,發言人指計劃推出後遭多方抨擊,是因為事前宣傳不足,以及未有清楚交代捐款用途,與解決膠袋污染問題的原意無關,但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託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退縮迴避,看不出百佳當初聲言為環保跨出一大步的決心。

地球之友昨午特別到長江中心遞信,促請該集團總結經驗,重新推出膠袋自願收費計劃。百佳發言人強調,他們會繼續鼓勵顧客自備購物袋,不會主動派發膠袋,但當顧客要膠袋則毋須再捐出2角。

環境局長邱騰華對百佳收回計劃感到可惜,並指事件反映出在推行環保措施時,需要多做準備工夫、諮詢和得到社會共識。他重申,政府會繼續落實產品責任制的法案,使每個巿民都可為環保出一分力。

黃英琦﹕「地區工作」的創新

黃英琦﹕「地區工作」的創新
2007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4年前,泛民區選報捷,當時蔡子強撰文力勸泛民區議員要加把勁,緊握機遇,幹出一番成績。我是同意的。區議員總不能把視野局限於三條街道或半個屋鸷的小選區,要提升議政水平,就要認識宏觀政策,累積管治上的歷練。

學者坐在大學辦公室這樣寫了,對習慣於傳統「地區工作」的民主派議員,卻起不了任何漣漪。是3年前吧,從葵青區議會主席周奕希口中得悉,葵青雖「綠化」多年,但泛民議員與街坊派沒分別,只關心自己的小選區。當主席的唯有同意把議會資源盡量平均分配,例如為避免顧此失彼,同意批款在十多個不同選區搞同類型的中秋晚會。我訝異:那資源不是相當重疊?你要出席那麼多主禮,也夠累的了。他只有苦笑。

我認識的區議員都很實際,也相當「認命」,大家樂此不疲的累積「爭取過馬路時綠公仔多閃三秒」的政績。這本沒什麼不妥,但如此辛苦參選,難道甘心只做雜瑣事項?區議員能否有某些「軟權力」,可影響社區的規劃、更新和發展?大家卻劃地為牢,不敢踰越,或功利的認為太「虛」,箍不了票。

過去4年,灣仔面對重建的衝擊,徘徊在過度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岔路上。我和金佩瑋以及公民起動成員就利用議會的平台,創新區政,在社區可持續發展、民主規劃、街道管理、優質公共空間,以及活化古蹟等範疇主動提出政策建議,鼓勵居民參與,與民同行。今次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對某些發展項目的煞車,是間接肯定了我們的工作。

那我們有否忽略「傳統地區工作」?沒有。大廈有僭建、單位有漏水、過馬路要加安全島、長者被逼遷要上樓、居民被大型外牆廣告的「光害」滋擾,我們都認真的一一處理。我、金佩瑋、何秀蘭都如是。

還以為我和公民起動這些年來是在回應蔡兄的呼籲,要泛民幹出「成績」,讓公眾明白我們也有視野和管治能力。誰知區選失敗後他卻撰文,高捧街坊民主「實幹派」,把公民起動揶揄為「高層次的理念派」,「低估當區議員的難度」。真是莫名其妙,也感到世態炎涼。

學者關在校園談理論

這些天來,我和身邊的朋友在反省:應如何跳出傳統框框,突破「地區工作」?為何人家的網絡比我們的細緻?「傳統」能否創新,「創新」又有怎樣的代價?

舉例說,功利的議員一般不會太落力協助重建戶,因為幫一戶就失兩票。金佩瑋為數百個利東街受影響家庭的福祉發聲多年後,居民都搬了,重建政策摧眦了社區網絡。於是,她的接棒人要繼續「營造社區」,就少了數百票。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利東街「保衛家園」運動,展開了社區參與規劃的新一頁,對規劃民主化、區議會「左右」重建策略的角色,均影響深遠。選票上的短痛,換來的是民主在社區的實踐。

福利主義的傳統地區工作可以繼續做,但請記覑,人家也在做,而那是「夕陽行業」。我相信智慧在民間,市民有獨立思考,懂得判斷。我堅信地區工作不限於小恩小惠,新一代民主派議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和裝備自己,也要開啟民智,與民同行,讓居民履行自身的責任,讓他們能夠在與自身攸關的事務參與、發聲。

學者關在校園談理論,泛民區議員要立足社區,幹出成績,就要講行動,要有跨越「傳統」的決心。區議員不能再認命,反要好好學習政策,除了搞嘉年華,也要運用區議會資源多作研究,讓議政質素提升,為社區充權。

假以時日,這些今天被謔為「虛」、「高層次」的理念,會化成實實在在、走不掉的支持。

作者是灣仔區議會主席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關注副學士大聯盟

副學士「炸彈」待拆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約100名副學位學生遊行到政府總部及禮賓府,促請政府關注副學士前景。發起遊行的關注副學位大聯盟將副學士問題比喻為炸彈,一觸即發,並分別將兩個「炸彈」送給教育局長孫明揚和特首曾蔭權,希望被學界譽為「拆彈專家」的孫明揚解決問題。

大聯盟批評副學士質素參差、認受性低,資歷認可存疑,令畢業生就業困難,受資助的銜接學額亦不足。聯盟建議政府規管課程質素,讓開辦副學士課程的院校毋須償還建校貸款,並增加資助銜接學額,讓副學士學生申請低息貸款。

衝出圍城遊行人數遜預期

衝出圍城遊行人數遜預期
社工﹕新移民不想「搞對抗」 不願站出來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由天水圍街坊發動的「衝開圍城,踏出新天」單車大遊行昨日舉行,但參與人數達不到預期的2000人目標,主辦單位昨聲稱共有900人參加,警方則指有500人。遊行發起人對人數感到失望,但對完成創舉感到滿意。社工邵家臻分析,佔天水圍人口大多數的內地新移民昨不願站出來,除有感上街是與政府對抗,亦可能因自卑而不願挺身而出。

發起人之一的天水圍師奶梁彩琴說,原本準備了20架城巴由天水圍接載遊行人士出中環,最終只開動了10架﹕「那10架還是坐不滿的。」她說﹕「這麼少天水圍街坊願意走出來,很難用群眾力量向政府爭取什麼。」

主辦者稱有900人 未達2000目標

不過,主辦單位「衝開圍城 踏出新天大聯盟」發言人鍾婉儀說,雖然人數跟預期有差距,但對完成創舉感到滿意。記者觀察,昨由天水圍出發約有400人,當隊伍抵達中環政府總部時,人數增至大約700。

大遊行昨晨9時半在天水圍北部宏逸廣場起步,出發前先由一班泛民主派議員發言,矛頭直指周一嶽未有加快在天水圍興建醫院,更批評特首曾蔭權花30萬元建魚池,卻將天水圍30萬人的生活置之不顧。參加者不停大喊口號﹕「衝開圍城,踏出新天」、「天水圍,不悲情。」

居民嘆「遊行有什麼用?」

遊行人士分單車及步行兩隊伍出發,高舉「為天水圍打氣」的藍色旗幟,當踏足天水圍大馬路時,引來不少居民圍觀,蔣先生一直駐足行人路遙望,卻拒絕接收傳單。他感嘆﹕「遊行有什麼用?政府若有心一早就做了。」街坊李太亦說﹕「行出中環好麻煩,我怕落樓、又怕見報,好似自閉青年一樣終日留在家。」她認為遊行只是議員做騷的工具,不會為天水圍帶來改變。

天水圍社工邵家臻說,昨遊行時聽到有街坊表示﹕「香港是有錢人話事,住天水圍預鰦衰。」、「我以前再窮都係咁,上街做什麼?」邵分析,佔天水圍人口大多數的新移民不願站出來,因有感上街是與政府對抗,亦可能因自卑而不願出來。「他們誤以為遊行等同向政府乞求、或是反政府的激進舉動,腦裏根本沒有走出來爭取的意識。」邵家臻指遊行人數未達預期可能跟路線太長有關。

單車及步行隊伍巡迴天水圍區,分別抵達元朗及天水圍西鐵站後,轉乘巴士到中環天星碼頭再遊行至政府總部集會,遊行人士綁上鹹水草寓意政府應關注草根階層,又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地下寫出對天水圍的三大索求﹕建醫院、增就業、減車費。遊行下午2時結束。

李太完成遊行後慨嘆﹕「我好憎天水圍,住在那兒讓我看到很多悲慘婦女的經歷。」來港10年的李太,在丈夫不辭而別後獨力撐起家庭,天水圍一個又一個悲情故事令她走不出陰影。李太知道自己走不出天水圍,卻希望曙光早日降臨,離開政府總部時,她帶覑一絲希望。

政府發言人說,高度關注天水圍居民的福祉,現正積極探討如何改善區內情和強化鄰里支援網絡。被遊行者炮轟的周一嶽重申﹕「我前日說希望10年內可有一間醫院,究竟時間有多長,我們要重新規劃。」周說,興建一間醫院有很多軟件和服務配套,並要考慮急症服務,並非短時間可決定。

大澳規劃比賽 公眾參與發展

大澳規劃比賽 公眾參與發展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發展局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舉辦大澳規劃比賽,邀請保育人士、專業團體、地區人士等參加,希望透過公眾參與,擬定一幅保留大澳特色的發展藍圖。發展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指出,參賽作品需考慮如何透過硬件和軟件措施規劃大澳的旅遊發展,政府將以一筆過撥款,資助勝出的隊伍營運設計。

明年初第二階段諮詢

土木工程拓展署今年中完成大澳發展的初步設計概念圖,建議於大澳道建設一個以水鄉為主題的廣場、在石仔建公眾碼頭、以棚屋形式建築民俗博物館等。有關設計將於明年初展開第二階段諮詢。

楊立門表示,有關工程不會影響棚屋生態,但設計未有定案,希望收集市民意見。他認為現時大澳的生態旅遊與當地居民的關係不大,「其實大澳有很多資源未重用,如舊大澳警署未活用,部分空置公屋可考慮用作旅舍讓遊客過夜」。

發展局早前已與測量師學會、建築師學會、長春社和綠色力量等會面,下一步將諮詢區議會。「希望參賽者會是一個團隊,有地區人士、建築師、保育人士等」,他表示政府將於比賽後擬定整體的大澳發展藍圖,再諮詢公眾,才決定最後定案。

維港兩岸地皮擬公私營運

維港兩岸地皮擬公私營運
避免政府發展商分割式管理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由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以至海輝道、啟德和西九發展,維港兩岸的發展近年惹來不少爭議,為免由不同政府部門及發展商「分割式」管理地皮,發展局擬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管理維港兩岸的發展,初步構思以公私營機構營運兩岸的零售用地。當局將於下月5日與共建維港委員會商討有關議題。有立法會議員擔心,若合作模式不涉公共財政或更改土地用途,將能繞過立法會和城市規劃委員會的監管,難以確保公眾能使用海濱(見另稿)。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現時維港兩岸土地主要由政府管理,並非最好的發展模式,「若照舊由政府賣地給某發展商興建兩幢大廈,康文署招標建一個小食亭,隔壁有另一承建商興建的零售設施,是較『分割式』的發展」。

邀私人團體發展 提升效率

他以星光大道為例,希望邀請私人發展商或團體發展和管理沿海用地,「星光大道現時做得不俗,政府讓新世界營運20年,由康文署靈活安排管理,發展商自然有誘因推行很多活化項目,與政府自己管理有分別」,他認為公私營合作能提升營運效率。

楊立門拒絕透露哪幅地皮將優先採取公私營合作和合作的模式,但他認為合作未必與土地用途有牴觸,未必需要城規會通過。

政府將以合作協議訂下發展條件,「如要符合土地規劃原意,確保港人能享用海濱,亦可能要求定期舉辦活動吸引人流,或規定管理模式,例如要多少人管理等」。

建議紅磡沿海地作試點

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港計劃檢討小組委員會前主席吳永順表示,該會於兩年前曾探討有關問題,「紅磡海旁部分海濱一直空置,政府一直不願做,有附近酒店的發展商曾到委員會建議由他們管理該片空地,但不少委員擔心海濱會淪為私人酒店的一部分,公眾去不到,最後不了了之」。

他建議政府以試點計劃在較小規模的沿海用地如紅磡、尖沙嘴海濱長廊的餐廳試行公私營發展模式,確保有足夠人流後,才把新的管理發展模式擴展至中環、灣仔等具爭議性的地皮。

測量師學會高級副會長余錦雄指出,現時多塊沿海用地皆有潛質採取公私營發展,如中環怡和大廈後方土地及西九龍部分地皮。

中環新海濱設計 1月公布

另外,楊立門表示,規劃署已完成涉及皇后碼頭和中環舊天星鐘樓位置的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本周內將與顧問公司商討研究結果,並會加入早前在海濱設計比賽勝出的作品元素,例如增加綠化地帶,預計明年1月公布研究結果,屆時當局會展示多個中環海濱的設計,經3個月的諮詢和收集市民意見後,相信可於明年中落實設計。


明報記者 何嘉敏
或繞立會城規監管 難保市民享用海濱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和營運土地的例子,包括新世界贊助興建星光大道和2005年公布的西九發展等,可謂寥寥無幾。有立法會議員坦言,政府公私營合作的經驗不多,擔心有關管理繞過立法會和城規會監管,無法確保市民能享用海濱。

文化康樂 應由政府營運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成員蔡素玉擔心,公私營合作發展沿海用地會繞過城規會的審批,「政府可委任『自己人』進入共建維港委員會,若不涉及更改土地用途,商討好便可落實。若靠政府的合作協議,當中不涉條例監管,政府有多少議價能力?若涉及收費設施,政府可否爭取給予長者優惠?」

蔡素玉認為,涉及公眾利益的沿海用地,如文化藝術、康樂等,應由政府負責營運和管理,「始終發展商以商業考慮為主,未必能保障公眾利益,市民可能難以直達海濱」。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成員劉秀成則指出,若有關合作不涉公眾財政,立法會便無法監管沿海模式,建議政府多諮詢立法會及專業人士。

測量師﹕合作協議足以監管

測量師學會高級副會長余錦雄認為,政府與發展商的合作協議足以監管沿海發展,「若寫明一半地皮用作老人中心,也可確保公眾用到海濱,不是只有城規會能監管」。共建維港委員會海港計劃檢討小組委員會前主席吳永順則建議,釐定協議合約期時,要清楚列明,若達不到要求可轉用其他發展商,以保障公眾利益。

社聯甘冒赤字劃一加薪

社聯甘冒赤字劃一加薪
代價:每人多做一點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現行「整筆撥款」制度導致社福機構加薪不一,不少低薪新入職同事因不滿加薪幅度遠低於舊制同事,近日在網上抒發不滿及憤怒,斥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亦有舊制員工坦言自己不好過,因新同事怨氣難免影響合作。有社福機構唯有各自出招,盡力提升低層員工加薪幅度,但他們憂慮加薪難題可能逐年惡化,令人才不斷流失。

消息指出,約有80人的社會服務聯會,不惜冒明年出現赤字之險,亦決定今年高、低級同事可劃一享4.62%加薪,但管理層已提醒同事,代價是要節省人手,須每人「多做一點」或「多籌點款」。

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羅淑君亦指出,經濟好轉,但社福機構加薪有限,導致同事流失率嚴重,她指該會已採取措施,希望增加同事成就感以挽留人才,例如打破一些升級的年資限制,容許有才華的新同事破格提早晉升。

但她說,整筆撥款下,政府與受資助非政府機構起薪點或加薪的差距問題暫時無法解決。例如現時兩者註冊社工的入職薪酬相距可達5000元,她更得悉有同事跳槽後加薪達7000元,故挽留人才倍感困難。

社工界:改革整筆撥款才可解困局

撥款變「儲蓄」 疑損員工加薪
政府禁社福機構擁過量儲備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社工界強烈要求政府增加「整筆撥款」改善新入職員工待遇之際,本報發現近年有政府撥款不斷遭轉化成社福機構儲備,疑影響員工加薪幅度。社會福利署回應時透露,本財政年度(07/08)開始,會重新執行「非政府機構累積儲備不得超過營運開支25%」的規定,即禁止社福機構再坐擁過量儲備。有社工界人士認同此舉有助解決過量儲備的問題。

累積儲備不得超過營運開支25%

政府早前因應中、低級公務員加薪4.62%向受資助非政府機構增撥款,希望其員工亦可加薪,但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發言人張國柱說,收到約5至10機構新入職員工投訴,指今年加薪幅度低於4.62%,部分加薪不足2%。

新入職不滿加薪2至3%

消息指出,部分新入職員工加薪偏低,是因為社福機構確有財政困難,但亦有部分大型社福機構近兩年疑因擔心撥款難以維持,遂把省下的政府撥款過分轉化成儲備積穀防饑,造成儲備激增,卻影響員工加薪。

有約900員工的耆康會,近日即有新入職合約制前線員工強烈不滿加薪幅度僅得2%至3%,他們不滿舊制員工(2000年前入職、薪級與公務員掛鹇)加薪達4.62%,認為肥上瘦下,又指該會有巨額儲備,應動用儲備改善新員工加薪。

有員工指士氣低落考慮辭職,有員工亦指後日可能有一至兩成員工集體罷工或請假,以示不滿。但亦有員工為耆康會解畫,指增儲備非為牟利,又指該會07年出現近400萬經營赤字,故難劃一加薪4.62%。

本報翻查耆康會帳目,顯示它06年獲政府整筆過撥款逾1.5億元。該會於06年滾存儲備及基金總額高達逾9000萬元,較03年累積激增35.7%,但同期員工薪酬支出僅微增1.2%,意味儲備增幅遠大於加薪幅度。

耆康會盼增撥款解決加薪問題

耆康會署理總監梁綺眉強調,新入職前線員工今年加薪視乎表現,加薪幅度介乎2%至逾5%。她說,希望政府能增撥款以助耆康會解決加薪問題,但對於員工建議用儲備提升加薪,她指儲備運用須交由董事會決定。

社署接受查詢時指出,十大儲備最多受資助機構,06年儲備額介乎0.49億至1.45億,10間機構累積總儲備達8.09億元,較04年增33.5%。本報分析發現,有4個機構06年累積儲備金之多,已超過了該年政府津助撥款額的四成。

社署不評論個別機構的儲備高低問題,但指本年度開始,會重新實行「非政府機構累積儲備不得過該年度營運開支25%」的規定,該儲備上限規定04/05年度起曾經暫停,目的是令機構有額外儲備可暫時應付政府撥款的削減,以及時調整,儲備亦可用於額外加薪;但由今年度起,機構須再次把儲備超過上限的部分退還政府。
社工界:改革整筆撥款才可解困局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社工界周三發動千人罷工要求當局檢討「整筆撥款」前夕,主辦者「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發言人張國柱說,累積收到5至10機構新入職前線員工投訴加薪幅度遠低於公務員的4.62%。對於耆康會疑在擁巨額儲備下,部分新入職同事加薪仍低於2%至3%,他批評做法不當,但長遠而言,要改革整筆撥款才能解決加薪困局。

撥款按中位薪酬 不能應付舊員工加薪

本報曾訪問耆康會、青協等團體多名中層員工,他們均同情部分機構如耆康會,擁巨額儲備但也無法加足新入職同事薪金的困境。他們解釋,社署整筆撥款是按有關職位的「中位薪酬」(起薪點與頂點的中間數)去發放員工薪金。但問題是2000年或以前入職的「定影員工」,當局已承諾其加薪不受影響,但這批舊員工薪酬多已超過中位薪酬。

換言之,政府按中位薪酬計的額外撥款不足以應付舊制員工的加薪(4.62%),社福機構唯有拉上補下,如減低新入職員工起薪點或加薪幅度、或減人手,控制薪酬開支,在這財政困難下,機構難免傾向積穀防饑增加儲備。他們和張國柱均指出,要改革整筆撥款制度解決問題,一是把中位薪酬提高;二是仿效教育界撥款(教師),以實報實銷解決加薪問題。

後日千名社工罷工

對於後日罷工,張國柱透露,曾收到有員工投訴指有社福機構準備在該天召開員工大會,有阻撓員工罷工之嫌,但他相信仍有約千人參加。

對於罷工,社署指尊重業界表達意見的權利及集會自由,但希望其行動以不影響服務及市民利益為依歸。政府明白業界對整筆撥款制度有不同意見,故會繼續持開放態度研究如何完善該制度。

明報: 罷工爭利益 無關社福質素改善

A very irresponsible commentary by Mingpao...

罷工爭利益 無關社福質素改善
2007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向來對社會福利機構的整筆撥款制度不滿,經過連串的示威及集體請假行動後,本周三(11月28日)終於走上罷工一途。發起運動的社福界同工同酬大聯盟估計,會有500名同工參加。不少社會福利服務一天也不能少,如老弱傷殘人士的照顧、前線社工及輔導人員的緊急服務等,聯盟表示已去信各社福單位,希望盡量維持最緊急服務。由於工種特殊,社福界不輕言罷工,如今終於也走上工運的最激一途,社福界的理據是否充分,值得探討。

引發新一輪社福界工潮的導火線,是政府數月前根據最新薪酬趨勢調查,大幅增加公務員薪酬及入職點,結果引來醫生及教師等界別,紛紛要求跟隨公務員系統調高薪酬,社福界也在這情下,根據「同工同酬」的理念,要求加薪,由示威、靜坐、集體請假,最終走到罷工。

社福界就整筆撥款問題,與政府一向存在爭議。社福機構管理層贊成整筆款撥,認為有助機構靈活調配資源,但前線社工一貫持反對立場,認為有損社工及服務對象權益。但事態發展至今,前線社工為求與管方連成一線,如今已變成接受整筆撥款的理念,但要求在執行細節上有重大改動,要求恢復與公務員同工同酬、工資實報實銷、薪津與公務員掛鹇。

這樣的轉變和要求,實際上是在當前的架構下,社福機構管理層與前線社工聯手爭取利益。爭取加薪,成為這次抗爭行動的目的。

現在的問題是,社福界爭取加薪是否合理,而前線員工爭取的對象,是否找對了。首先在整筆撥款制度下,社福機構的運作與人力資源架構已經與公務員脫鹇,今天社福機構員工與公務員,不論在工作要求還是薪津評核標準上,已經互不關連,所謂「同工同酬」,不知道從何說起。另外,香港經歷過數年嚴重財赤問題,深知政府節省開支的其中一個最大阻力,就是僵化的公務員薪酬制度,令公共開支易增難減。公務員那種不問表現只計年資自動加薪兼有增薪點的僵化制度,社會早已大力鞭撻,社福界要求重回舊路,希望時光倒流,是與社會的普遍期盼脫節。

今天的社會共識,是薪酬調整不應與公務員掛鹇,而是必須與工作表現掛鹇。要加薪,就要改善服務,提高效率,沒有自動增薪這回事了。

另外,在整筆撥款機制下,負責制訂員工薪酬的,不是政府,而是社福機構的管理層。較早前有報道指出,在連年的資源增值要求下,社福機構的儲備不減反升,有機構以員工工資中位數為員工頂薪點,甚或削減前線員工薪津以肥上瘦下,到底誰是無良僱主,社福同工要清楚了解。前線社工要抗議,對象應該是他們的僱主,也就是社福機構的管理層。

社福界同工為自己的利益而走上罷工一途,從工人運動的角度來看,爭取利益,無可厚非,但是社會最關注的,並非個別界別的員工福利,而是香港整體的社會福利服務,到底有沒有改善。除非社福界能說服大眾,為何與僵化的公務員體制同工同酬,就代表社福服務的受眾可以自動獲得更佳服務,否則,社福界這次罷工,很難獲得社會認同。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日本民間組織銘心會

日婦探求真相 教學生面對歷史
2007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中國人無法忘記,但在日本,右翼分子千方百計希望國民忘記南京大屠殺,甚至說屠殺從沒發生。然而,有日本人毋懼社會阻力,花了20多年探求歷史真相,努力轉告下一代。

退休教師、日本民間組織銘心會會長松岡環說,第一次到南京,發覺當地人以敵視眼光看她,後來她才知道,仇視她的人心中想法:「見到日本人便不舒服,為什麼你們政府不承認大屠殺?」身為日本人,她最初亦不相信南京大屠殺是事實,但到過南京見到倖存者,聽過他們的故事後,便決心要回國將真相公開。

呼籲提供資料被威嚇

不過,日本政府傾向不相信南京大屠殺,就算她想將史實告訴學生亦遇上阻力,「會給校長、學校管理層阻止,若繼續的話更有可能給文部省責罵。」她指曾在電視、網上呼籲人們提供南京大屠殺的資料,3日內便收到130個電話,其中13個提供了資料,但一半以上卻是威嚇她不要插手,「有人會說,(南京大屠殺中)30 萬人死?你們講大話」。

為了追尋真相,松岡環學得一口流利普通話,亦曾帶兒子去南京。她在過去20多年,到訪南京不下數十次,蒐集大屠殺的資料,訪問了200多位倖存者;在日本,她亦訪問了100多名老兵。她說,部分老兵會隱瞞真相,但亦有對自己所做一切感悔疚的人,「有人承認曾強姦逾50 名婦女,因為在戰爭中頭腦一片空白,有些人都承認自己的過錯」。

4年前,她帶學生到南京去,希望讓他們看到真實一面,又帶他們到受害家庭探訪。她指,日本年輕一代只會為考試而讀書,希望他們能透過親身體驗相信這段歷史。「作為一個日本人,應該認真面對這個歷史問題。」松岡環說。
小資料 日軍屠城6周 死逾20萬
2007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在城區及郊區展開長達6星期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史稱「南京大屠殺」

■遇害者人數仍未有統一數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20萬以上,中國學者則認為30萬以上

■城陷之時,估計城區人口約40萬,當時南京人口約60萬

■日軍進城時兵力約5萬,除在個別地域小規模地對南京居民任意殺戮,還對中國青壯年進行過若干次大規模「集體屠殺」,方式包括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

■有資料顯示,集體大屠殺有28宗,共19萬人遇難,而零散屠殺逾800案,15萬人受害

■日軍侵佔南京期間強姦了成千上萬婦女,有婦女受不住日軍折磨而死,估計當時發生的強暴案超過30萬宗

■《東京日日新聞》(現改稱《每日新聞》)曾圖文並茂連載兩名日本軍官的「殺人競賽」,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競賽誰先殺滿100人為勝,後來因未能確定誰勝出,便決定重新比賽再鬥快殺150名中國人

資料來源:網上資料

苗圃行動 助人自助

苗圃行動 助人自助
2007年11月24日

【明報專訊】與我年紀相若的一代,不少都懷覑一顆中國心,希望能為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人生經歷又告訴我們,最有意義和最有效的工作,莫如為內地貧困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機會,故近年不少人願意捐資助學,也有人抽時間當義工,直接參與教學及師資培訓,部分更帶同家人參與助學活動,希望下一代能從中認識國情,以及明白能在香港成長實在非常幸運,從而珍惜學習的機會,將來學有所成、回報社會。

朋友當中,有幾人非常熱心扶貧助學,不但提早退休、全情投入義務工作,而且有意把這項工作發展成社會企業,吸納更多志願工作者,讓內地更多貧窮學童接受教育,將這項愛國行動推廣和持續發展。相信不少讀者聽過「苗圃行動」這個組織的名字,也曾直接參與或捐款予「行路上廣州」或「助學長征」等活動,他們用「腳」籌款,已令數十萬名貧困學生獲得教育機會。

草根志願團體籌款成績驕人

一個草根的志願團體,為什麼能在短短10多年間,活動被傳媒的廣泛報道,籌款得到社會的信任?苗圃行動助學活動的特色是﹕一)所有參與者都是自願出錢出力,並且助人自助,透過艱苦步行體驗山區學童上學的困難;二)他們籌得的款項全部都直接用在助學的用途,工作人員是義務的,行政費用要靠另外的捐款,帳目透明公開;三)志願人員堅持對助學計劃採取實地考察、長期跟進和直接資助的方法,雖在助學過程中與內地政府單位相互協作,但整體運作維持獨立自主。

據了解,苗圃行動籌款助學的成績驕人,前後已獲捐逾億元,而且不少海內外捐款人自動與機構繼續聯繫。組織的捐助硬件近千間,包括學校和宿舍,而接受資助的學費和生活費亦超越20萬人次,近年機構更投入山區師資培訓的工作,並向職業高中和民辦學校買位,讓城市裏的農民工子弟入讀。此外,苗圃行動的誠意和創意亦打動了內地人民的心。據說,機構已開始收到不少來自內地的捐款,很多捐款人並不富有,但是他們也和香港的志願者一樣,既出錢又出力,親身參與步行,而且願意為監督山區學校工程及當上義務教師作出貢獻。不少內地人民對於內地機構目前處理慈善捐款的方法頗有意見,除了財政透明度及監管不足外,行政費用高以至聯繫捐款可有「回佣」等不合理制度,都使內地人民卻步。反之,外來的苗圃行動使他們眼前一亮,因而自願投下信心的一票。

人手組織問題待解決

與苗圃行動的朋友談起,未來若要籌得更大的款項去幫助更多的內地學童,組織和人手兩個問題都需要解決。目前機構的全義工制度和人人平等參與的文化,確實能體現組織民主及讓每個參與者直接獲得滿足感,但意見紛紜和機構的工作效率,卻有可能削弱了機構吸納更多捐款的能量。此外,由於內地政府近年發現不少境外的志願機構,在內地活動時出現「政治越軌」,對機構註冊成為獨立團體,自行吸收捐款和招募內地義工均有保留,從而使機構面臨缺少本地人參與學校的建設工作,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不無影響。我希望苗圃行動能迅速找到新路向。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梁文道﹕期待泛民主派的維新運動

期待泛民主派的維新運動/文﹕梁文道
2007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區議會選舉結束,民主派大敗已是公認的事實。它的原因是什麼?又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3點開始思索﹕

一、血管淤塞

區議會本是有志從政者的入門途徑,但是自從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雙雙廢棄,它已淪為道地的地區諮詢組織。一般區議員限於知名度和工作範圍,很難越級挑戰立法會層次的競選,所以有實力有企圖的精英多半不願參與這種以服務街坊為主的議會工作。這是事實,也是泛民主派(尤其民主黨)同情者常常拿出來的說詞;然而,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龐愛蘭和梁美芬的參選及獲勝呢?這兩位都是親建制派的星級人物,時常在媒體曝光,何以情願「紆尊降貴」,下降到地區參選呢?她們之前可沒做過多少修理漏水冷氣機之類的「地區工作」呀。而且一般相信,她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立法會的議席。再看公民黨的陳淑莊,她不也是顆眾人注目的新星,不也是下屆立法會的熱門人選嗎?可見在重重局限底下,區議會依然保有輸送政壇新血的部分功能,依然可以吸引有能力的精英參加,只是民主黨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比起民建聯這回有21個新人當選,民主黨有沒有21個新人參選呢?民建聯固然財雄勢大,固然有機會染指即將開設的副局長及局長助理,但是民主黨真的就只能束手就擒,全無還手之力嗎?我已不只一次在此批評過民主派的「大老文化」了,找陳方安生代替甘乃威出戰港島區立法會議席補選,等於是另一次證實了民主黨區議員永無出頭之日的命運。上層的大老永遠佔覑上層,甚至情願尋找外援也不眷顧兄弟,那批 40過外的「少壯派」和「第二梯隊」眼睜睜瞧覑20多歲的對手一個個爬頭,心中是何滋味?有興趣參政的外人看在眼裏,又怎會願意加入民主黨,以之為自己晉身政壇的台階呢?

二、「地區工作」

所謂的「地區工作」是區議會選舉裏頭的最大迷思。什麼是區議員的「地區工作」呢?無非就是集傳統「三團三宴」一類的地區康樂總主任、協助街坊解決生活問題的超級社工,和改善地區建設的政府顧問等3種角色於一身的大雜燴。前面兩種角色都需要龐大的財政資源和人力網絡,都不是區議會的小量預算與區議員的微薄收入可以應付的。泛民主派要在這兩個領域裏和以本傷人的民建聯纏鬥,敗陣乃意料中事。至於和政府部門協調,要求他們替街坊弄好點小工程之類的工作,泛民主派恐也不是親政府的民建聯的對手。但這並不表示泛民主派的大敗乃非戰之罪,全無值得檢討之處。

且以民協在深水的淪落為例,身為該區的地頭老龍,深根厚植的民協就算在財力上不如人,又怎會輕易失卻這麼多的議席呢?對手精密部署的選舉策略自然該記一功,可是民協自己也沒有抓住轉型的機遇。市區重建是近年新興的熱門議題,深水正是受到市區重建影響的重災區,當地居民為此自發形成社區組織,力抗拆遷,主張參與規劃。他們曾經向民協求援,得到的卻是冷淡的回應。比起灣仔區的黃英琦和金佩瑋,民協更有興趣的似乎還是和市區重建當局妥協,頂多替居民商量一個好價碼,無意於推展新型的社區規劃。如此作風,又怎能不叫懷抱新思維的老街坊心寒?

很多人以為部分區議員、評論人與學者提倡的新型地區工作(如近年灣仔區議會推出的社區保育與公共文化活動)是務虛不務實,不如保守派喜好的老式手法來得紮實。但是當保守派在財源、人力與政府關係這三樣本錢上都要勝過你的時候,你還要跟他們鬥那種「務實地區工作」,豈不是自取滅亡嗎?灣仔區的經驗限於當地的居民背景,或許不能複製於其他地區;但要是不能在「地區工作」上拓展新思維,泛民主派是永遠鬥不過保守派的。

三、面目模糊

上一屆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挾覑七一效應大獲全勝。可是一來,支持盡早施行雙普選的政治議題本來就和區議會選舉拉不上多大關係。二來香港早已進入我曾在此說過的「人人都是民主派」的時代了,當對手也掛覑「獨立參選」的招牌聲稱自己支持2012雙普選,你就只能批評對手「假民主」標榜自己「真民主」,把競選議題玩得愈來愈窄。第三,民主的旗號在區議會選舉的層面上有時反而會引起負面效果,讓對手輕鬆地將彼此的分別打成「務實對口號」的對壘,徒惹實際的選民反感。

當民主標籤失效,當對手和自己的區別日漸模糊,泛民主派是否應該放棄民主的大旗呢?不,他們應該把民主的精神更徹底地推展到地區層面。「民網」學者群和我等一批不同立場的評論人都曾提議改造區議會,一方面大幅度重組區議會結構,配合立法會選區形成五大區議會,效仿內地及世界各大城市,推出區域行政概念;另一方面爭取擴大區議會資源權能,使政府下放最關乎地區民生的權力給地區議會。可惜此議提出經年,政府和泛民主派的態度一樣平淡。

即使現在做不了大規模的改革,泛民主派的成員一樣可以在目前的格局底下推動社區民主的概念。例如在規劃和社區工程的問題上,他們一樣有能力成立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和區民大會,讓持份街坊加入。只有把民主精神貫徹到地區層面,他們才能與在給定的範圍內「提供服務」的對手區隔開來,成為真正的民主派。

黃毓民兄在此次選舉之後,慨言泛民主派日後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個真正的反對派。不知道他曉不曉得,如今部分泛民主派的區議員平常不只不是反對派,反而做了官方的好幫手好朋友。有的在市區重建的爭論中站在當局那一邊,和官方人士稱兄道弟;有的在開會前要地區民政主任告訴自己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更有一些人在紀錄公開的會上要求政府委任自己加入諮詢組織甚或派發勳章!如此民主派,就算支持爭取「2012雙普選」,又怎能叫人相信他的理想和志願呢?

總結以上3點,泛民主派與其學習根本學不來的對手,抱怨對方「幕後勢力」龐大,倒不如深刻反省自己的過失,追求區議會和區議員的維新運動。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郭氏基金

郭氏基金捐1200萬
修北京西黃寺

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新地昨日通知Emily,郭氏基金剛再捐贈1200萬元(人民幣,下同)修繕北京西黃寺,並邀得新任中共中央第十七屆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親自出席簽字儀式,郭氏兄弟的「老大」郭炳湘更獲劉延東親自接見。

西黃寺擁有逾350年歷史,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傳佛教皇家寺院之一,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同時也是十一世班禪到北京舉行重要法事活動的藏傳佛教重地,極具歷史價值,亦是歷史上西藏達賴喇嘛五世和班禪六世到京時的行宮。郭氏基金早在2004年已捐贈1500萬元修繕這座別具歷史及宗教意義的寺院,3 年內共捐了2700萬元。

癡呆長者遠距照護系統

長者三寶全天候「跟蹤」
理大研遠距照護系統 助尋回失蹤癡呆長者

2007年11月21日

【明報專訊】患有老人癡呆的長者容易迷路,而子女外出工作又未能時刻貼身照顧。理工大學研發首套遠距家居及社區照護系統,系統由三件設施組成,互相配合,可監測長者的健康指標及室內的一舉一動。倘若發現長者失蹤,可透過系統的定位裝置,即時確定位置,以便尋回。

香港理工大學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300萬研發一套3件的遠距家居及社區照護系統,包括「尋人系統」、「室內活動感應系統」和「可佩戴式生命信息感應系統」。三件系統可監測使用者的健康及24小時的活動情,同時備有定位系統,可迅速確定使用者的位置。系統針對本港的獨居和患有老人癡呆的長者,方便家人確定獨留在家中的長者是否安全和及戶外位置。

現時的定位系統只能確定戶外及空曠位置的定位,未能確定室內的定位。理大將現時3種現有的定位技術結合在「尋人系統」中,包括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蜂窩式無線電系統(GSM)和射頻訊標,使該系統可應用於室內及室外。

全球衛星系統確定失蹤者位置

雖然該系統適用於室內及戶外,但室內定位需時。理大協理副校長兼系統研究督導委員會主席麥福達表示︰「如使用者在戶外,該系統可即時透過全球衛星系統確定失蹤者位置。但當失蹤者移動或於高樓大廈內等室內位置,則較困難去確定位置,最差的情況則須6小時去確定位置。」

獨居長者長時間留在家中,但家人未必肯定長者在家中是否安全。「室內活動感應系統」利用無線感應器監控長者在室內的活動量。該系統可安裝在門外,若長者外出,便可啟動「尋人系統」,家人可確定長者的位置。

雖然家人可確定長者已留在家中,但未必知道長者的健康狀況。長者可佩帶「可佩戴式生命信息感應系統」,感應器探測使用者的脈搏、皮膚溫度和活動量,監測長者的健康狀。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有意使用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有意使用該套系統,但仍未有既定的時間表。現年80歲的馮婆婆獨居於公屋,並試用整套系統。她說︰「使用整套系統無礙日常生活。我亦不感到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

文﹕楊曉楓

Social Enterprise Think Pieces

Social enterprise think pieces

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 has asked five leading thinkers to set out their ideas on the future of social enterprise by preparing ‘think pieces’ on five different topics.

The think pieces, which focus on policy, were commissioned following the launch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in November 2006, and published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action plan, on Social Enterprise Day 2007.

The papers are:

The ideas set out in the papers are the authors' own, and do not represent Government policy on the issues. The think pieces aim to inform policy-making and the wider debate about social enterprise. They challenge thinking about the contribution social enterprises can make, and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supporting them.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氣溫低平安鐘使用率上升

氣溫低於23度 平安鐘使用率上升
2007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天氣開始轉冷,各位市民除要記得添衣,亦要注意家中長者的健康。有調查顯示,當氣溫低於23度時,長者按動平安鐘或需送院的個案亦會隨之上升;而當氣溫低於13度,求助更高約一成。有長者就大呻,平日需「睇天做人」,天氣轉冷時最辛苦。為方便長者,天文台和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已開設一個名為「關顧長者天氣」的網頁,向長者及其家人提供天氣資料。

13度以下 求助增一成

天文台與長者安居服務協會早前聯手進行一項調查,在2004年3月至2007年9月期間,紀錄每日的氣溫,亦統計長者按動平安鐘或需送院的次數。結果發現,溫度介乎23至26度屬於適中,長者按鐘次數介乎950至1000次之間;而送院個案則為約70宗,兩者均是最低水平。

當溫度過冷和過熱,超出23至26度範圍,長者按鐘求助次數和送院個案均會上升,而當氣溫低於13度,每日按鐘數目為約1300宗;而需送院的數字就為每日80宗,兩者均比最低的數字高出一成。

今年78歲的王端患有哮喘,與妻子居於馬頭圍鸷,他表示一到「轉風」時,就要「睇天做人」,「天氣剛剛轉涼時,比大冷天更加難受,每次都要做好保暖,入院風險亦較高」。他在01年安裝了平安鐘後,曾按鐘120次,共被送院6次,其中3次就在今年年初。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總幹事馬錦華指出,會再和天文台研究酷熱天氣對長者的影響,預計在夏天來臨前公布結果。

新網頁為長者提供天氣預報

天文台和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已開設一個名為「關顧長者天氣」的網頁(http://www.weather.gov.hk/sports/socarec.shtml),提供各種天氣預報的資訊,以及社署、衛生署、或其他長者服務網頁的連結,以供長者或家人瀏覽。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環保組織誓截日本捕鯨船

環保組織誓截日本捕鯨船 (14:30)
2007年11月19日

日本捕鯨船隊將前往南極捕鯨,綠色和平表示,會派船阻截,如果捕鯨船隊,他們會以非暴力行動予以阻止。

日本捕鯨隊計劃捕鯨超過1000頭,其中包括最多50頭座頭鯨。座頭鯨曾屬於瀕臨滅絕動物,據信日本這次捕鯨活動是1963年以來最大規模捕殺座頭鯨的行動。

國際捕鯨委員會禁止商業捕鯨活動,但並不禁止以科研為目的的捕鯨。與以往一樣,日本再次稱這次捕鯨活動的目的是「科考」。

綠色和平說,他們的抗議船「埃斯佩蘭薩」號正在日本水域外等待捕鯨船隊。這艘船會跟蹤捕鯨船隊,拍攝捕鯨過程,然後向公眾展示血腥的捕鯨行為。

托馬斯是「埃斯佩蘭薩」號上的負責人之一。她說,「我們將竭盡所能減少他們的捕獲量,日本的研究計劃純屬虛假,我們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它……南極沒有捕鯨者的位置,那里是和平與科學之地。捕鯨不是科學行為。」

古洞北發展

環團憂人口增損濕地生態
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與古洞北村只有一河之隔的塱原濕地,乃香港最大片的淡水濕地,有過萬隻雀鳥,今年更發現新雀鳥,生態多樣性極豐富,環保團體擔心古洞北發展將吸引居民湧往塱原及北面的鳳崗山,破壞生態環境。

政府早於1999年已建議於洪水橋、上水古洞及粉嶺北發展「環保城」,標榜區內以鐵路為主,沒有汽車廢氣污染。

規劃署早年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建議,古洞北的住宅發展將於九鐵古洞北站約500米的範圍,發展用地不觸及塱原濕地。

不過,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擔心發展會間接影響塱原和鳳崗山的生態,「將來古洞北至少可能居住數萬人,政府在哪裏找到足夠的休憩用地供給幾萬人?最後他們只會湧至塱原和鳳崗山」。

雀鳥敏感易被嚇走

他表示,「雀鳥較其他動物敏感,一有人聲便飛走,大量居民一定會嚇走牠們」, 他建議政府規劃新發展區時要提供足夠的休憩用地,並限制進入塱原濕地的人數,「建築時亦要留意建築物會否阻擋雀鳥的航道」。

半世紀居民:又少一鄉村
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老虎,來探我嗎?」60多歲村民的一句問候,換來古洞北村村代表藍少虎一臉尷尬地說︰「哈哈,是的。」他紅覑臉對記者說︰「這些是由小在村內玩到大的,連我的乳名也叫得出﹗」在古洞居住半世紀的藍少虎,眼看這條充滿人情味的鄉村將納入新發展區範圍,由一起上學、遊山玩水到彼此白髮銀鬚、兒孫滿堂的老朋友將面對分離,藍少虎其中一名「老友」鄒廣存只黯然拋下一句︰「香港又少一個鄉村了。」

未夠1歲便在古洞北居住的藍少虎家住東方區,原來東方區這名字與所在位置無關,「日本仔入侵香港時,在這裏興建農場,名為東方農場,戰後港人紛紛搬進農場居住,就叫這裏做東方區」。

古洞北村並非原居民鄉村,只有少於100年歷史,至今只住了3代人,但居民相見即能道出姓名,暢談一番。記者想找一個高位拍下古洞北全貌,在這裏居住40多年的劉兆雄指覑鳳崗山說︰「這裏無山路或車路,我們小時候都是自己爬上去的。」不危險嗎?「哈﹗小朋友怎會識死?」

望保留工業提供職位

劉兆雄不反對政府發展古洞,但希望保留具經濟價值的工業,提供足夠職位,令居民能自給自足,「不要像第二個天水圍,搬了一大班人入來,卻無能力出外工作」。

相反,67歲的鄒廣存聲言不願妥協,在古洞北有兩幅土地的他居於政府短期租約的地皮,是1970年代政府給予非原居民申請租地的受惠者。他一手一腳興建居所,對古洞北的地和人皆充滿感情,「即使你送一個私人樓宇單位給我,我也不要,我們習慣鄉村生活,逍遙自在,政府不應強行發展」。

明報記者

公私合作防「官商勾結」

古洞發展區 財團購地佔半
政府倡公私合作 學者籲防「官商勾結」

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建議恢復古洞北、粉嶺北、坪輋和打鼓嶺(三合一計劃)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研究,但本報發現,早年已預留位置興建的古洞北九鐵車站方圓逾300米範圍內,有一半土地屬私人土地,有發展商更早於施政報告發表前兩天與業主簽訂交易意向書,並於上月底繼續積極收地。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曾聲言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新發展區,有學者提醒政府需小心處理與發展商合作細節,以免被批評「官商勾結」。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明年將就「三合一」式新發展區計劃展開規劃和工程可行性檢討研究,過程中會詳細考慮公私營合作的可行性、模式及細則,現階段未有定案。而新發展區的設計及實施策略亦會讓公眾參與,確保各界人士,包括地區代表、土地持有人及環保團體的意見適當及有效地納入發展計劃中。

新世界發言人回應表示,暫未在古洞北購入土地,恒基地產則稱會考慮任何發展機會,長實及新鴻基在截稿前未有回覆。

已預留位置建九鐵車站

上水以西、落馬洲以東的古洞北區佔地374公頃,現有約1500名居民,整個古洞北分為東方區、塘角區、煙寮區、聯和區和鳳崗區5區,除散落各區的村屋外,上水展能運動村以南一帶約有50間工廠營運,以木廠、廢物回收場、食品廠、車廠為主。

九鐵早年興建落馬洲支線時,已在古洞東方區地底預留車站位置。本報向北區地政處取得古洞站的土地圖則,發現車站方圓逾300米範圍,約五成土地屬私人擁有(見圖),主要集中在車站東面,而地皮西面則多屬官地,部分暫由政府以短期租約方式批出。

長實10年前開始收地

儘管古洞實際規劃仍未明朗,但私人發展商早已積極收地,以增加該區土地儲備。古洞北村村代表藍少虎表示,多個發展商早於10多年前在古洞北買入土地,最早「進駐」的是長實。據了解,長實早於1995年買入雙魚河西面部分土地,至今已擁有近100萬平方呎土地。

新鴻基施政報告公布前趕購地

當區村民表示,新鴻基於年多前開始於東方區收地,直至上月底仍積極與業主洽商,而施政報告公布前兩天,新鴻基與6名業主簽訂意向書,計劃買入古洞北村公所附近約6萬平方呎農地,呎價為320元,惟因協商不遂,交易最終告吹。

本報查閱該區的土地交易紀錄,發現今年內部分毗連古洞站的地段已成功出售,其中車站東南面一幅面積約9400平方呎的地皮,便在今年3月以198萬元售出,地皮呎價約210元。另一幅同今年3月成交的地皮,面積則達5.4萬平方呎,成交價為500萬元,地皮呎價約93元。

學者倡設基準增透明度
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面對私人發展商「進佔」新發展區選址,有學者坦言政府已無法採取1980年代主動收地的發展策略,但過往多個「公私營合作」的發展項目或計劃如數碼港,惹起「官商勾結」批評,學者提醒政府與發展商洽商時應保持透明度,並透過設立「公營部門比較基準」及城規程序,確保私人發展符合經濟效益及社會需要。

發展商持地多抬高價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指出,新發展區內,政府要先收地,才能控制發展,但收地過程中,在區內擁有大量業權的發展商議價能力較強,會抬高地價,故政府收地所需資金和時間也無法估計。

他建議政府就新發展區訂下發展大綱,由私人業主透過市場力量收地及發展,發展區內的政府土地則興建基建及公共設施,而所有發展參數及項目內均需經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這可減低政府收地的阻力,政府亦可透過比較與發展商的工程造價,提高經濟效率,更有效運用資源。」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建議政府訂下「公營部門比較基準」,即是在假設的情下,經風險調整後,估計政府自行推展工程項目的費用,以比較發展商的設計、建築、保養、人手、融資費用等。

議題應於立會討論

他形容政府與私人業主合作乃大勢所趨,「不能夠事事等政府做,若想加快項目完成,政府應與私人機構保持良好關係」。但他坦言市民日後會擔心合作引致「官商勾結」,提醒政府劃分與發展商的合作範圍、財務安排、規劃要求等的時候,保持高透明度及公平原則,亦應把新發展區的發展內容帶至立法會討論,廣諮民意。

港大師生赤足籌款

港大師生赤足籌款
2007年11月19日

【明報專訊】約100名香港大學師生、職員和市民昨日舉行赤腳步行籌款,為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山區的高中學生籌募學費。港大學生會中國教育小組今年資助40名山區學童上學,該會昨日發起「赤足行」,由港大步行至山頂廣場,全程1.5小時,赤腳一段由港大黃克競平台經大學徑至松林廢堡,約歷時半小時,共籌得5萬元。

懷集縣山區高中的學費一年5000多元,除了是次籌得的5萬元,港大學生會中國教育小組已覓得21名善長,以「1對1」方式資助共21名學生3年的學費,小組亦在已舉行的賣物會中籌得1.5萬元。

(港大學生會中國教育小組提供)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慈善名人堂名冊

李嘉誠成《商業周刊》名人 (09:41)
2007年11月18日

《商業周刊》今年編撰了「慈善名人堂名冊」,本港商人李嘉誠成為「名人堂」唯一榜上有名的華人慈善家。

《商業周刊》每年都編列美國全年捐獻最多慈善家排行榜,《周刊》表示,「慈善名人堂名冊」並不根據誰捐出了最多金錢而決定,名冊所載的都是那些為慈善捐獻帶來重大改革的人或機構。

媒體報道,身兼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主席的李嘉誠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統籌他在醫療、教育、文化以及其它小區福利項目的私人捐獻。自成立至今,李嘉誠基金會所捐獻的金額已超過了84億港元。

李嘉誠較早曾公開承諾他會將其三分一資產捐獻給「第三個兒子」,即名下的基金會。根據福布斯的富豪榜資料,李氏的身家(2006年)約有1800億港元,三分一即大概是600億港元。

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由零開始 公大籌款無壓力

公大率先籌得4500萬
為配對補助金下限 目標設億元發展基金

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新一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納入自資的公開大學和樹仁大學,公大校長梁智仁宣布,已率先籌得配對補助金下限,即4500萬元。梁智仁認為公大不獲政府經常性撥款是籌款最大優勢,今次籌款目標是設立1億元發展基金,支援學術和研究發展。

沒政府資助 成籌款優勢

雖然公大首次被納入配對補助金計劃,卻絕非籌款新手,如該校耗資2.27億元興建的第二期校舍,當中1.4億元靠籌募而來。校長梁智仁接受訪問時說﹕「捐款者明白公大沒有政府經常費用資助,反而一看其他大學的數字,如中大和港大一年近30億元資助,我們一毫子都沒有(指經常性費用),捐款人覺得公大真正有需要,因為我們除了學費,沒有其他經費來源。」

不過梁智仁坦言,公大校園面積小,建築物數量也少,可為善長名命的大樓不多,不能與有數十座建築物的大型院校相比。他又分析,創新的科研較容易吸引捐款,公大屬教學型大學,科研較其他大學少,成為公大輸蝕之處。不過,公大有創新的教育,如近期推出網上課程供市民免費試讀,大學環保科研亦做得出色,相信能吸引捐款。

包括部分李兆基捐款

公大過去所獲捐款大多有指定用途,如設立獎學金和教學中心,未來的籌款目標是設立達1億元的大學發展基金,發展創新的課程及研究等。梁智仁說,獲納入配對補助金計劃,捐款人更樂意捐助公大,「例如告訴捐款者我們希望獲得1億元,對方會說﹕現在捐5000萬便可以。」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早前宣布捐贈5000萬元給公大,成立發展基金。

新一輪配對補助金計劃定明,當局為每所院校預留4500萬元,每籌得1元配對1元的方式發放補助金,若超過4500萬元,補助金以2元配對1元的方式發放,各校最多可獲2.5億元。梁智仁透露,目前公大已籌得的4500萬元,包括李兆基部分捐款,另有畢業生一筆過捐出100萬及200萬元。該校今年9月推出「薪火相傳」計劃動員校友捐款。「我們有45萬畢業生,不期望每人都捐款,但如果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畢業生,每人每月捐100元,便很重要。」

明報記者 胡幗欣
由零開始 梁智仁:籌款無壓力
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籌款已成本地大學校長的重任,公開大學首年獲納入政府配對補助金計劃,校長梁智仁說﹕「(籌款)沒有壓力!因為由零開始。」公大過往接獲不少巨額捐款,梁智仁總結捐款人或有意捐款者為謹慎型、爽快型及「空談」型,對於「空談」型捐款人的動機仍不明所以。

捐款人分謹慎爽快空談3類

過去3年公大共籌得約2.3億元,梁智仁滿意成績,認為校董會主席李業廣和副主席高鑑泉居功不少。經常接觸不同善長的梁智仁將曾接觸的捐款人劃分為3類。第一類小心謹慎型﹕捐款人很關心善款用途,決定捐款後會仔細查問大學如何運用捐款,如學生海外考察,對方會詢問考察機構和地點,擔心善款會被用來玩樂。由考慮捐款到做決定,往往需要一整年時間。

第二類是爽快型﹕梁智仁憶述,曾有捐款人只考慮一兩月,便決定捐數千萬元。為表答謝,校方獲捐款後不久便會舉行答謝活動,並在當日與對方午膳,善長午宴時即場簽支票,數千萬元即席交給梁智仁。

第三類是「空談」型,梁智仁曾接過一封電郵表示願意捐出巨款,但校方進一步詢問時,卻不獲對方回電,目前仍未知是沒有誠意還是惡作劇。梁智仁總結,前兩類都是有心人,第三類則動機不明。

近期曾向公大捐款的善長包括﹕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陳曾熙基金會、慈善家李鉅能、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鄭裕彤、公大校董陳振彬等。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手拉手餐廳 宣揚智障零歧視

手拉手餐廳 宣揚智障零歧視
老闆專聘智障青年 助投入社會重建自信

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內地不少傷殘和智障人士都因為遭外界歧視,無法找到工作,又或即使找到工作也很快被人辭退,令他們失去自信,日後更難投入社會。為打破此困境,北京一名智障青年的家長,近日開設了全國首家專門聘用智障人士的餐廳,讓他們可自食其力,重建信心,更希望社會更多人關注這個弱勢群體。

北京朝陽區的「手拉手愛心餐廳」日前開業,餐廳老闆趙先生表示,「有愛無礙」是餐廳的宗旨,市民只要存有愛,即使在有智障人士服務的餐廳進餐都不會覺得有任何妨礙,他更希望以此餐廳為契機,讓智障人士恢復信心,讓社會關注這一群體。

兒子先天腦癱 盼將來自食其力

趙先生的兒子趙九合也是智障人士,17歲的趙九合患有先天性腦癱,目前就讀於一家培智學校,還有一年便完成9年義務教育。按智障教育政策,他還需接受兩年職業技能培訓,再投入社會。不過連殘聯也認同的是,幾乎沒有企業願意接納智障孩子,他們絕大多數畢業即失業,無法擺脫終身呆在家裏的命運。

趙先生和其他家長們談到這話題時,經常為孩子的出路感到無助,並感嘆「連死的權力都沒有」。父母死了,孩子由誰來照顧?去年底,趙先生決定開辦餐廳為智障孩子提供實踐機會,並選定朝陽區的一處餐館。據說這裏人流多,空間固定,較適合智障人士接觸社會。今年10月5日,趙九合在特奧會上獲得25米蛙泳冠軍,成為其父母的驕傲,並堅定了父親開辦餐廳的決心。

招呼客人無難度 客人專程光顧

本報記者日前以普通顧客身分光顧該餐廳。餐廳面積不大,大約能容入約20人用餐,員工除廚師和收銀員外,5名侍應中有3人是智障人士,一般侍應所從事的工作,這些智障者一樣可以應付。食客王女士表示,她來這裏吃飯不是為看熱鬧,而是覺得智障人士生活也挺不容易的,她來消費是希望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更有顧客慕名去找餐廳老闆趙先生,查詢餐館聘請智障人士的條件。

圖、文﹕梁海明

世界自然基金會 「海洋十寶」

保護瀕危動物 港人偏心
白海豚最受關注 黃唇魚最受忽視

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有「海上黃金」之稱的黃唇魚,因其魚肚(花膠)有食療價值而深受食家喜愛,但這種喜愛亦為牠們帶來「滅門之禍」。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行「海洋十寶」網上選舉,由市民選出最喜愛及最關注的瀕危海洋生物;然而當眾人眼光聚焦於活潑可愛的中華白海豚時,真正最瀕危的黃唇魚卻被眾人忽略,成為被關注程度最低的十寶。

經海洋專家挑選出的「海洋十寶」,全屬香港野生、存活狀受不同程度威脅的海洋物種。中華白海豚在「最喜愛」及「最需要關注」選舉中都榮登榜首,其次為綠海胧。至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分別評為「極度瀕危」及「瀕危」的黃唇魚和紅斑,卻在兩個選舉中居於榜末。

可製頂級花膠 黃唇魚招殺身禍

基金會高級海洋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解釋,由於黃唇魚體型巨大(可重達50公斤),魚肚更能製成頂級花膠,因此被漁民密集捕撈至瀕臨滅絕,全球黃唇魚魚獲數量,由1930年的50公噸劇減至2004年的少於1公噸,預計未來10年數目將再跌逾八成。在買少見少下,黃唇魚價格暴漲至每條50萬港元,為濫捕提供更強誘因。

專家︰可改食牛筋汲取骨膠原

花膠所提供的骨膠原是女士的美顏恩物,中醫指能「滋養肝腎陰」,對治療血管硬化及腎氣虛弱均有裨益。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花膠是否以黃唇魚肚製,對功效無大影響。他又說,若要吸收骨膠原,牛筋、雞鴨腳、鵝掌和豬軟骨都是好選擇;若要調理肝腎功能,則可服用其他中藥材,不一定要獵殺瀕危物種。

朱炳盛亦提醒市民「有求才有供」,這次網上選舉反映港人多關注外形討好、具觀賞價值的海豚海胧,對於桌上佳餚的瀕危狀所知不多;海洋十寶中的黃唇魚、紅斑及黃花魚都是瀕危食用魚,保護牠們的最佳方法就是不再購買。基金會就市面常見海鮮列出選擇指引,鼓勵市民避免食用瀕危物種,該指引可於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seafood/download.php下載。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

共享基金預留款項 支援天水圍居民
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天水圍慘劇發生後,不少團體要求增加區內的支援措施。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昨日表示,在實施5年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餘下近2億元中,會預留一筆款項讓機構申請,專為天水圍提供服務,為區內市民提供更多支援服務。

張建宗表示,天水圍值得特別關注,現時已有11個計劃在區內推行,以加強社區網絡、家庭倫理觀念,以及提供兒童託管,張認為該數個層次皆可進行深化及優化工作,把鄰里網絡進一步鞏固,亦可與地區組織串連,達至協同效應。

基金啟動時有3億元,現時用剩約2億元,張建宗說,相信預留給天水圍的款項不會太少,當局會了解有哪些計劃可引伸到天水圍,尤其投資在新移民身上,例如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婦女一起可以「你教我廣東話,我教你普通話」,最重要是政府可提供一個良好環境配合。

青年受惠學打鼓增自信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成立5年來,至今撥出1.1億元,資助了140多個社區項目,包括兒童託管服務、鄰舍關懷等,其中55個已完成。張建宗認為基金過往審批太嚴謹,希望將來處理申請更具彈性,回應社區訴求。

明愛05年獲基金撥款60萬元開展名為「體藝動力」的計劃,透過培訓青年學習各類樂器及音樂,提升青年自信及讓他們重拾正軌。

26歲的阿火中五畢業後曾當散工超過一年,其間生活完全沒有目標。之後透過「體藝動力」學習打鼓,不單發掘到自己的專長,亦以自己所學教導一班邊青學習樂器,月入2萬元,透過音樂教導青年自律亦令他得到滿足感。

「強醫金」

強醫保外再投保 政府或有現金回贈
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政府正就稍後發表的醫療融資改革報告作最後審核和總結,據了解,報告將集中就本港的基層醫療問題、公私營醫療合作空間、未來醫療融資三方面重點交代,當局早已透露的「強醫金」,供款月薪範圍至今未作最後定案,但無論供款多少必會抽出一定比率,強制購買醫療保險,政府更擬向購買私人醫保市民,提供現金回贈或退稅等優惠作鼓勵。

供款資格月供金額未定

據了解,政府擬於明年1月發表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當局除會向市民保證以稅收為本的融資安排不會改變,甚至會略增醫療開支,更會建議引入個人醫療儲蓄戶口(俗稱﹕強醫金),以及強制性醫療保險,以「三頭馬車」支撐未來有增無減的醫療開支。

消息指出,政府目前正就強醫金供款月薪及供款比率作研究商議,有考慮過8000元,亦有考慮以港人月薪中位數1萬元作起點,前者涵蓋的打工仔達230萬人,後者則只有180萬人;供款率以不能太多或太少作考慮,3至5%較可行,但政府目前仍未作最終決定,很可能會設定一個供款月薪範圍,向市民分析不同供款率對整體醫療融資的影響。

擬強制買醫保 紓公立醫院人流

由於政府將限定市民在年滿65歲後,才能動用強醫金,針對65歲之前的醫療費用承擔,政府擬在市民的強醫金月供款項中,抽出一定比例用作購買強制性醫療保險,有關保險將為全港打工仔提供劃一「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分流市民到私營醫療市場,不用再在公立醫院「排長龍」。若市民想獲得更優厚的醫療保障,可額外再買私人保險。

消息指出,為鼓勵更多市民自行買醫保,政府會參考澳洲經驗,不排除向購買私人醫保的市民「送上甜頭」,給投保人回贈保費,而澳洲的做法,是向私人醫保投保人回贈30%保費。根據醫療保險協會資料顯示,現時全港有140萬人次由公司購醫保,160萬人次則有自行買醫保,前者一年保費2400元,後者2300 元,協會估計,全港326萬名打工仔中,多達100萬人並無任何醫療保險保障。

計劃增醫療撥款

針對人口老化對未來醫療開支的壓力,政府更會稍為增加醫療撥款,但長遠而言,會否因為設立強醫金和強醫保,而將醫療開支封頂,則未明確交代。初步擬定,強醫金會如強積金一樣,直接由薪俸中扣除,但僱主未必須為僱員供多一份強醫金,但在購買醫保上有一定角色。

僱主或毋須供強醫金

至於非在職人士的醫療保障,政府暫不會強制人人也要開設強醫金戶口,但家庭支柱可自行選擇為其家庭成員開戶口供款。

明報記者

1128罷工檢討整筆撥款

社工界發起1128罷工
促檢討整筆撥款

2007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為迫使政府檢討現行整筆撥款制度,社福界同工同酬大聯盟繼9月初舉行5000名社工集體請假及遊行後,決定將行動升級,在本月28日發起罷工一天,初步預計會有500人參加。聯盟將去信各單位機構,盡量維持最緊急服務。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呼籲社工克制,繼續理性地對話。

張建宗籲克制理性對話

張建宗昨日呼籲社工克制,發揮專業精神,並強調為弱勢社群服務才是真正目標。他表示,由社署署長擔任主席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已開了多次會議,進展不錯,希望社工界可給予當局時間及空間,覺得現時任何工業行動都是不必要的。

被問及會否考慮社工界建議,由政務司長成立獨立委員會檢討制度?張建宗表示,督導委員會上次開會也提出不同建議,這只是其中一項,署長已承諾會再研究。政府希望可在年底前提出具體方案,以解決社工關注的問題。

張國柱料最少500人參加

聯盟召集人張國柱表示,由於督導委員會會在本月底至下月初期間召開特別會議,故希望在會議前發起「1128罷工」行動,在當日罷工一天,警告社署必須在不設限情下,成立直轄政務司長的獨立「整筆撥款檢討委員會」,並於3月底完成檢討,當局亦要為同工設立獨立的投訴機制。

張國柱指出,由於罷工性質較集體請假嚴重,故估計人數會較集體請假少,但最少有500人。參加罷工人士會在當日早上10時至下午6時,到社署總部所在的灣仔胡忠大廈地下行人路舉行靜坐集會,每人身上亦會貼上大型「罷工」貼紙。為免影響市民出入大廈及店舖生意,聯盟要求靜坐人士需要在各店舖出入口保留數呎通道,讓顧客出入。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香港女障協進會

殘疾婦女研討會2008
最後通知及文稿徽集

香港女障協進會 (女障) 謹定於 2008年1月7日至9日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辦殘疾婦女研討會,並以『創意及方案為本』為大會主題。是次研討會將會是首個匯聚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殘疾婦女大會,現誠邀 閣下出席研討會及提供論文,敬希 閣下能撥冗出席。

研討會的主要目的,是聯繫亞太區關心殘疾婦女權益的團體及人士,並且建立平台,讓殘疾類型不同的婦女交流發聲,分享各項提高殘疾婦女生活質素的經驗,尋求為殘疾婦女解決困難的辦法,以及討論前瞻性的建議及方案。研討會將以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進行,並會提供即時傳譯。會議詳情請瀏覽大會網頁:www.awdhk-conf.org

香港女障協進會成立於 2000年3月8日,是一個非牟利自助慈善團體。

會員包括肢體傷殘、視覺受損、聽覺受損、智障、精神病康復者和長期病患者等。本會更是中國首個關注殘疾婦女權益的自助組織,一直以來致力爭取及維護殘疾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各界共同推動『助人自助、共建社群』的工作。

研討會的截止報名日期為2007年11月26日,敬請留意。歡迎 閣下發送此電郵至其他復康、婦女、教育機構等處,我們在此深表感激。

我們誠邀 閣下參與是次研討會。若有任何詢問,歡迎致電(852)2337 0826或電郵至women@awdhk-conf.org與本人或計劃幹事 黃海暉 小姐聯絡。

祝 身心健康﹗
香港女障協進會
主席袁煥珍謹啟
2007年11月15日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台灣兒福聯盟

台灣兒童貧富差距19倍 (16:44)
2007年11月14日

台灣兒福聯盟公布,台灣兒童貧富差距至少達19倍。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兒福聯盟公布「2007台灣地區兒童貧富差距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的兒童人權也出現兩極化的發展,富孩子與窮孩子在各項權益,如基本人權、生存權、教育權、文化休閒等面向,都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兒福聯盟舉例指出,富孩子家中都有兩台以上電腦,但半數以上窮孩子家裏卻沒有一張書桌;富孩子放學後會去打高爾夫球、學騎馬等才藝,但有3成的窮孩子卻需要幫忙家裡做生意;富孩子有吃不完的營養補給品,但近4成的窮孩子卻連生病都沒錢看醫生。此外,富孩子每年可以旅行2次以上、家中藏書豐富,都是窮孩子望塵莫及的,兩者間的貧富差距至少達19倍。

近日物價持續飆漲,對於貧窮家庭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以兒盟服務的一個弱勢家庭來說,每月只有一萬元收入,扣除固定房租、水費、電費、燃料等支出,實際可購買食物、生活用品的費用只剩下4,500元,但物價上漲多支出的2278元,「物價上漲痛苦程度」一下子飆高至50.6%,對照一般家庭7.9%的6.4倍。

因此,兒福聯盟正式宣布展開「經濟弱勢家庭物資補給行動」,除了提供白米、奶粉等生活物資給貧困家庭,也將主動拜會大賣場、奶粉、尿布業者、米商、罐頭食品等廠商,希望愛心廠商一起來協助幫助這些弱勢家庭,讓每個窮孩子都能三餐無虞度過今年的寒冬。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家家有腦」計劃

「家家有腦」計劃
「有電腦,無人要」

【明報專訊】委員會同時討論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資詢文件,議員關注清貧家庭的學童欠缺電腦而窒礙學習。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張國財回應說,現時「有電腦,無人要」,教育局與社福界合作推出「家家有腦」計劃,原本有2萬部電腦,卻只有1萬人申請。環保署與社福機構合辦電腦循環計劃,尚有600部電腦「無人要」,認同教育局需加強宣傳。

企業環保運動

邱騰華引經據典
籲企業重視環保

2007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環境局長邱騰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並非環保專家,昨日他出席匯豐銀行一項活動致辭時,引用兩名耶魯大學教授合著的著作《Green to Gold》,指出環保是企業經營策略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強調環保並非用來取悅公眾的門面工夫,而是真正可以令企業增值及提升形象的工具。

本港商界不時發起環保運動,香港總商會去年發起自願參加的《清新空氣約章》,但反應冷淡,至今只有600多間企業簽署,佔整體只屬九牛一毛。曾簽署約章的匯豐銀行,昨日舉行活動,宣布成立氣候伙伴行動計劃,供匯豐員工及其家屬參加,多名高層帶頭簽署約章,為對抗全球暖化出一分力。(網址︰www.hsbc.com.hk/climatepartners)

邱騰華出席該活動時,高舉《Green to Gold》,指出企業在制訂經營策略時,如事先沒有考慮環保元素,不僅對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更可能令企業數十年來建立的聲譽眦於一旦。

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
履行港商不足一成

2007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雖然港府近年一直鼓勵大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公民教育委員會一項調查發現,只有不足一成的受訪公司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並落實機制推行,有企業更認為交稅已是貢獻社會。研究人員認為,香港比歐美等國家較遲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應努力教育企業。

認為交稅已算貢獻社會

公民教育委員會委託香港大學公民社會及治理研究中心和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以問卷、小組調查等訪問了萬多間公司,當中大部分為中小企。調查顯示,只有23%的受訪公司知道「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另外,只有9%、即不足一成的受訪公司設立機制推行及監督「企業社會責任」,如跟持股份者對話、匯報企業社會等。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及治理研究中心主席陳祖為表示,香港在企業社會責任起步較其他國家慢,因此要努力追近其他國家。以英國為例,當地有部長級官員專門負責推廣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亦會發表社會責任報告。

近九成期望由政府帶動

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四大範疇: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辦事、減低不良影響、對社會作出貢獻及改善員工的狀。受訪企業最注重做生意要符合道德,88%受訪機構認為有責任向顧客提供安全及優質貨品或服務。不過,認為要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機構只有62%,部分更認為交稅便等於對社會作出貢獻,84%受訪機構期望政府能夠帶領推動社會責任,78%盼政府可給予公眾表揚。

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彭敬慈表示,要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應培養企業對概念的認知,同時亦要以內在誘因,例如增加員工福利以提升工作效率、參與義務工作可增加團體精神等,以吸引各機構實行,委員會亦會在本月24日與企業舉辦研討會。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香港企業公民意識調查報告

香港企業公民意識調查報告
************

下稿代公民教育委員會發出:

  公民教育委員會今日(十一月十二日)公布香港企業公民意識(一般亦稱作「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

  這項調查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至今年四月期間進行,目的是了解現時香港公司的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營運策略和措施,以及對企業公民的認知和看法,以便制訂在香港推廣企業公民意識的策略和方法。

  委員會委託了香港大學公民社會及治理研究中心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進行這項調查。調查方式包括聚焦小組討論、面談和一項對全港公司進行的大型問卷調查。訪問對象是從政府統計處機構記錄庫抽出的20 417家不同規模的公司,當中有10 094家公司完成問卷,回應率達61%。

  調查結果顯示,23%的受訪公司知道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而9%的公司已設有機制,以推行、監督及評估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計劃。大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有較多認識,並已推行有關的活動計劃;而認識這個概念的公司所推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措施,也較不認識這個概念的公司的有關措施為佳。

  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彭敬慈博士於今日記者會發表這項調查的主要結果時表示,這項調查特別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大範疇,即企業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辦事、減低不良影響、對社會作出貢獻,以及改善員工的現況。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並不特別高,但大部分公司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的原則,並認為值得推行,實在令人感到鼓舞。大部分公司相信,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長遠來說對他們有利,也認為本身有責任建立和發展公司文化,並認為所有公司都必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彭博士說:「就行動而言,調查結果顯示,公司的行動大多是按照基本道德規範或法律措施的規定。除此之外,這些公司只會因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能帶來商業利益,才履行這些責任。因此,他們在減低不良影響和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辦事這兩方面,表現頗佳,但卻較少會積極改善員工的現況或貢獻社會,認為此舉超越了本身應盡的責任。」

  彭博士補充:「關於誘因結構的分析顯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為公司帶來利益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其公司文化一部分(內在誘因)的公司,較因為法例規定或市場壓力(外在誘因)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更有可能推行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措施。」

  彭博士續稱:「這些公司認為應由政府牽頭推廣企業社會責任和推行有關措施,例如為公司提供培訓、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誘因、制訂企業社會責任約章等。」

  彭博士總結說:「日後委員會制訂企業公民意識推廣計劃時,會仔細考慮這次調查的結果。」

  有關企業公民的四個範疇,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範疇一:員工及其家屬的福利

* 88%的受訪機構已向員工及其家屬提供福利。

* 差不多所有僱用50人或以上的機構(超過98%)都有提供員工福利。

* 較多機構關注工作地點安全(65%)、工時(62%)、薪酬與福利(58%);較少機構關注教育(48%)、醫療福利(48%)和培訓(40%);更加少機構為員工及其家屬安排康樂活動(25%),以及為員工家屬提供福利(15%)。

* 大部分受訪機構認為,向員工提供福利可提高工作效率(73%)和有助減少員工流失(77%),相當值得。另外,61%的受訪機構認為公平機會是其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範疇二:減低不良影響

(甲)環境保護:

* 95%的受訪機構已採取環保措施或推行有關政策。

* 大公司較小公司更具環保意識。

* 大約三分之二的受訪機構認為,保護環境是其公司文化的一部分(64%);或認為保護環境有助提升公司形象(66%),以及減少成本(69%)。

* 30%的受訪機構認為,來自環保團體的壓力是機構推行環保措施的主因。有較多機構表示因為法律規定(51%)或顧客的要求(43%)而推行環保措施。

(乙)在招聘及僱用員工方面的反歧視措施:

* 74%的受訪機構既沒有訂立反歧視指引,也沒有採取有關措施。這個情況,在小公司當中更加明顯。

* 只有小部分受訪機構訂立指引防止性別歧視(14%)、年齡歧視(14%)及殘疾歧視(13%);大約10%的受訪機構訂立指引防止種族及家庭崗位歧視;大約9%的受訪機構訂立指引防止宗教歧視。

* 大約19%的受訪機構在招聘和僱用員工方面採取了防止歧視措施,較常用的方法是向負責招聘及僱用員工的同事解釋公司的防止歧視政策(78%),以及向所有員工解釋有關的政策(44%)。有些機構設有內部委員會,以防止歧視(10%)或促進平等機會(10%),但這不是常見的做法。

* 大約30%的受訪機構認為,僱用弱勢社缌人士是公司的傳統;大約35%的受訪機構認為此舉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形象。

範疇三: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辦事

(甲)符合道德規範的對待顧客方式:

* 大部分受訪機構都實行保障顧客的政策或措施,例如向顧客提供清晰準確的價格資料(86%)、售後服務(77%)和價格以外的其他資料(74%),他們也十分注重保障顧客的個人資料(80%)。

* 大部分受訪機構相信,機構有責任向顧客提供安全和優質的貨品或服務(88%);他們認為這樣能為機構帶來長遠利益(87%),也認為公平對待每位顧客是公司的價值觀(84%)。

* 外在因素對於鞏固符合道德規範的辦事方式,也十分重要。大約61%的受訪機構指出,除非法律有所規定,否則機構沒有責任披露貨品或服務的資料。同樣,66%的受訪機構表示,只會保證貨品或服務的安全程度達到法律規定的標準。此外,69%的受訪機構為貨品或服務定價時,完全按市場的力量來決定。

(乙)要求供應商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辦事:

* 受訪的機構對其供應商有較低的道德要求。在受訪的機構當中,已實行政策或措施以確保供應商守法的佔31%;確保供應商採取環保措施的佔18%;確保供應商實行良好的僱傭制度的佔16%。

* 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機構表示,與供應商的業務往來取決於市場力量(72%);另外,只要供應商守法,便無必要對供應商施加額外要求(68%)。

* 大部分受訪機構相信,使用合乎道德的手段跟對手競爭,較賺取利潤更加重要(77%);另外,他們認為使對手的公司倒閉是不對的(59%)。

範疇四:對社會的貢獻

* 18%的受訪機構在接受訪問前12個月內,曾向慈善機構捐款,捐款中位數為$3,000。

* 14%的受訪機構在接受訪問前12個月內,曾向慈善機構作出非金錢的捐贈,包括免費提供產品或服務。

* 15%的受訪機構在接受訪問前12個月內曾鼓勵員工捐款或參與義務工作,鼓勵方式包括給予獎勵、組織全公司員工參與義務工作、給予補假等。

* 整體來說,37%的受訪機構在接受訪問前12個月內,沒有向慈善機構作出金錢或非金錢的捐贈,也?有鼓勵員工參與義務工作。

* 三分之二的受訪機構同意為社會作出貢獻,有助建立團隊精神(69%),提高公司形象(67%),以及加強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66%)。

  公民教育委員會聯同民政事務局將於十一月二十四日舉辦一個名為「為你的企業增值 - 企業公民研討會2007」,向商業機構公布這次調查結果,希望透過嘉賓講者的分享和討論,進一步在本港推廣企業公民的概念。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7時25分

Wisegiving網站社福機構黃頁

社聯取消網上募捐
公益金指資源重疊 或扣資助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原本在本年第四季推出該會首個網上募捐平台Wisegiving網站,為社福機構籌款。但社福機構近日收到公益金通知,強調會向有關機構保留「扣減資助額差額」權利,事件最終亦令社聯取消網上捐款功能。有社福機構批評公益金做法「霸道」,但公益金則強調是為避免善款資源重疊,並正與社聯商討如何合作。

社福機構斥公益金霸道

部分公益金會員機構上月底至今月初收到公益金來信通知,關注社聯準備網上募捐,因有關機構亦受公益金資助,故強調機構應遵守資助規定,並會保留向有關機構「扣減資助額差額」的權利。

令社福機構不忿及認為公益金「霸道」的是,公益金在信內提出的兩個原因,指近年多了不同機構及團體帶頭進行籌款活動,為公益金角色帶來不利影響;其次,由於公益金亦有網上募捐,故擔心社聯新計劃會損害公益金的籌款能力。

公益金:從未禁止會員自行籌款

公益金發言人表示,曾向會員機構發出30多封信討論Wisegiving活動,希望他們信守承諾和合作協議。但她強調,並未禁止會員機構自行辦籌款活動。去年公益金批准的賣旗籌款及其他籌款活動的申請分別為70宗及116宗,是近4個年度新高。

發言人解釋,善款難得,而且為善用善款,故希望會員機構不要用公益金已資助的項目來作為籌款號召,並盡量避免與公益金的善款資源重疊。若機構是以非公益金資助項目向外募捐,公益金不會干預。

公益金現時共資助143間會員社福機構,07/08年度的撥款額達1.79億,公益金撥款正是不少社福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發言人強調,非常高興社聯支持及積極合作,並希望該網站能發揮它的作用。

社聯發言人表示,公益金與社聯在公開籌款與提升機構能力一直各司其職,為免服務重疊,遂決定停止Wisegiving網站網上捐款功能。但發言人強調,社聯一直與公益金及其他慈善基金保持溝通,認同提高慈善問責的重要。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表示,社聯及公益金兩面皆沒有錯,但社福機構近年募損困難是不爭事實,加上「僧多粥少」、募捐對象相若,難免引起爭拗,故希望兩個組織盡早解決問題,或改以主題募捐方式為社福構籌款。

明報記者 梁偉健
Wisegiving網站社福機構黃頁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社聯成立的Wisegiving(http://www.wisegiving.org.hk)計劃旨在提高香港慈善機構的問責及透明度,提供慈善機構管理、財務等資訊,供公眾參閱。

該網站會介紹各項社會需要、慈善機構的工作及公眾如何支持有關慈善項目。社聯希望個別捐款人、企業或慈善基金會可透過Wisegiving網站資訊,更了解社會需要、慈善款項的運用、慈善項目的成效等,從而決定捐款。

社聯特別指出,機構規模大小不一,籌款能力各異,一些知名度較低的機構籌款相對較難,故設立入門網站向公眾介紹各大小社福機構。

年薪百萬陳雲由幕僚淪為寫講辭

年薪百萬陳雲由幕僚淪為寫講辭
無獲委派研究任務 政府被轟大才小用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於2002年透過內部撥款,每年斥資150萬聘請前藝術發展局高層陳雲根(筆名陳雲)擔任研究總監及另外兩名研究主任,主力文化和創意產業研究。至今年6月底,3人小組隨覑何志平的離任而解散,陳雲根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政府無提供足夠資源落實研究建議,自04年起,小組再無獲委派重要研究任務,有逾兩年時間,小組僅負責替何志平撰寫演講辭和參與學術交流。

在政府工作年薪近百萬的陳雲根,形容其工作:「雖未算浪費,但缺乏支援。」政府這5年間,共花了700萬元支付3人小組的薪酬。而陳雲根準備將他在政府工作的經歷結集成書。

政府工作經歷擬結集成書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蔡素玉及委員張文光質疑政府浪費人才,張文光更炮轟民政局聘用幕僚的做法極不尋常,有違部門一貫以外判形式進行顧問研究,浪費公帑(見另稿)。

陳雲根離任後接受本報專訪,指任內以「幕僚」身分向局長提出解決各社會議題的可行方案,由部門首長按情勢作出政治決定。他說,首兩年工作十分繁忙,包括進行賭波合法化、體育學院改革及雙村長制選舉等極富爭議的政策研究。他亦曾負責推出「創意指數研究」報告,以人力及文化資本等評估香港社會創新能力。

指部門互掣肘 建議無法落實

回顧這5年入局經驗,他感到政府各部門互相掣肘,令不少研究建議無法實施。他憶述,當時很早已提出興辦創意工業,以填補經濟轉型下出現的低技術勞工失業問題,和提升本地文化價值。可惜他完成執行大綱後,政府拒絕撥款推行,令計劃一拖再拖,其他構思如推出推動中港藝團兩地合作的資助基金等亦無一落實。

他說:「辦創意工業政府又說無錢,甚至幾千萬都說拿不到。當年有一個執行大綱,先設跨部門聯絡小組,協調工商局(即現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下的電影、設計及動畫業等,和推出種子基金資助成立視藝學院,以及翻新空置政府大廈成創意工業鸷。本來政府肯出錢,數億元便可成功,可惜政府決心不夠大。」

政府搞創意工業決心不大

他首份合約於2004年底約滿後,再獲續約至今年6月底,才隨何志平離開政府,而研究小組亦告解散。

續約後,適逢本港SARS疫潮後的經濟衰退期,政府在巨大財赤下,文化政策的工作量大幅減少,接下來的逾2年,他再無委派進行研究任務,終日只替何志平撰寫演講辭。如何志平在回歸10周年前夕出席佛教界「子夜鳴鐘」讀出的讚詞,便出自其手筆。

此外,他又會出席中港兩地的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和參與民政局的內務會議。

他說:「尤其在暑假立法會休會期間,部分日子甚至整天也沒有收到一封電郵。」當時為善用時間,他唯有在上班時間爭取向政府內部,甚至向其他國家政府索取資料閱讀,以豐富個人知識及進行個人研究,希望有關文化政策的研究資料終可公開讓社會受惠。

明報記者 賴偉家
民政局:研究小組由局長指派工作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前民政事務局研究總監陳雲根指政府不重視其研究崗位,民政局回應時強調,陳雲根及兩名研究主任在受聘期間,直接向局長何志平負責,並由何志平指派工作,就文化藝術、體育康樂及青年發展等課題蒐集資料和進行前期研究,就社會局勢提供即時分析,何志平制訂政策時已適度考慮他們的調查研究和建議。

蔡素玉促增撥資源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蔡素玉認為,陳雲根在任的5年內,適逢香港經濟低迷及政府財赤嚴重,阻礙其研究工作及落實研究建議,浪費人才及資源實屬無奈。她要求民政局重新檢視當年各項提升文化及保育水平的建議,盡快增撥資源推行。

張文光:聘幕僚做法不尋常

另一委員張文光質疑,問責局長聘請「幕僚」的做法極不尋常,有違部門一貫以外判顧問進行政策研究的習慣,並對陳雲根沒有被委任合適研究工作,甚至只負責寫演講辭感到驚訝。他說,陳雲根是十分資深的文化人士,對政府浪費人才感到可惜,要求政府檢討日後開位聘請專才入局的安排。

何志平於2002年7月獲前特首董建華聘為民政局長,入局後2個月即公開招聘一名月薪7至8萬元的研究總監、一名月薪3.5萬至4萬的高級研究主任及另一月薪2萬至2.5萬的研究主任,當時吸引約20人應徵總監一職,另外兩個主任職位更吸引逾百人競逐,反應踴躍。

事實上,該研究總監一職是透過非公務員合約僱員計劃聘用,聘用權由部門首長自行決定,若涉及的薪酬開支較少,更可經由內部撥款調配,毋須經過立法會審批。

公務員事務局表示,非公務員合約僱員計劃於1999年實施,為部門首長提供靈活方式聘請編制外人手,應付短期工作,或從市場招攬專才的需求等。但在招聘安排上,以維持公平競爭原因及須通過富競爭性的遴選過程挑選合適人士。

截至2005年底統計,政府整體聘請了約1.6萬名非公務員合約僱員,當中有1000人的月薪達3萬元以上。
資深文化人與何志平合作無間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46歲的資深文化人陳雲根(筆名陳雲),多年來從事文化藝術政策的學術研究及執行工作。加入民政事務局前,曾在城市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文化政策,至1997年至2002年擔任藝術發展局策劃及研究總監,負責藝術策劃和管理各項推動文化計劃。2000至02年間,陳與時任藝發局主席何志平緊密合作,制訂多個藝團資助計劃。

在何志平與陳雲根合作的兩年期間,曾推出「3年計劃」,由昔日只注重撥款,改為主動協調政府及商界與藝團推行伙伴計劃,例如邀請房委會作為策略伙伴、在公共屋鸷內增設文化劇場及購置公共藝術品等。此外,藝發局又設立戲曲資源中心支援粵劇發展,或透過國際視藝工作者駐港計劃加強國際藝術交流。

何志平於02年7月獲當時特首董建華任為民政局長後,同年9月決定招聘研究總監,陳雲根最後透過公開招聘程序,獲聘為民政局研究總監,再次與何志平合作。

呂大樂﹕公眾議論 將問題工具化

呂大樂﹕公眾議論 將問題工具化
——回看天水圍事件

2007年11月12日

【明報專訊】每當社會出現嚴重問題或爆發危機時,我們會聽到很多意見。我感興趣的問題倒不是香港這個社會總是議論紛紛,難見達至共識,而是在眾多意見背後,其實考慮問題的態度、取向、方法,卻是出奇的狹窄。香港的問題不是意見太多,而是意見的類型太相近;在一陣熱鬧之後,我們並不會(似乎也沒有期望)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出新的視野、思維或想出新的解決辦法,並付諸實行。

說得更直接一點,我們可以在熱熱鬧鬧的討論過後,卻竟然可以像立法會議員或電台節目主持人般認為,回應問題的方法就是徹查、追究責任、增加撥款,或由政府提供服務之類的「標準答案」;這說明了在議論的過程之中,大家其實都沒有怎樣動過腦筋,認真想過問題。當整個社會在分析和討論問題的能力與水平跟立法會辯論或電台扣應節目相距不遠的時候,確實令人擔心。

近期城中最熱的議題是天水圍。必須承認,這可能已經是近年意見頻譜較為廣闊的一次公眾議題討論。至少在增加撥款、增加服務的意見之外,還有其他如停止在區內增加公共屋鸷住戶、為社區注入經濟動力、發展社區互助等不同建議。只可惜再發展下去,討論又走回舊路:

.天水圍是一個悲情社區嗎?

——於是今天新聞媒體會報道一個悲情故事,明天則寫一個陽光報告,是悲情,還是不是悲情,由新聞媒體自己一手包辦。

.社會的反應會造成標籤效應嗎?

—— 主修新聞的編輯和記者們似乎多年前修讀過「社會學導論」之後便忙於這個那個,沒有深入研究標籤理論,更沒有怎樣再翻過其他社會科學的書籍,於是自己設題,自問自答,找來專家做個反應,解讀一下會否因界定天水圍有社會問題而對該區及其居民產生標籤效應,寫一篇版面充實,但內容空洞的報道。

.是社會服務不足?

——最好是找到一個機構或工作人員疏於職守的個案,否則報道角度可以一轉,改為報道工作人員如何疲於奔命,突出政府撥款不足,服務未能應付大量需求。

.還是居民缺乏互助精神?

——照例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故事,也有陽光燦爛守望相助的動人情節。一方面,存在這種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存在那種可能性。至於一般情如何,反而沒有人去深究。

.政府角色?

——當然是追究責任、增加撥款、增加服務!評論人這樣說,官方回應也沿覑這種思路回應──政府當然會負責任,但問題的出現並非因為政府失職所致;政府會積極面對問題,會考慮增加撥款、擴充及改善服務……至於問題(眾數)本身的性質、根源,是另一個議題。

在一般情下,我們的所謂公眾議論就在這些問題上打轉。媒體的關注點放在人的身上(一時是個人的故事,一時是政府。而針對的政府,其實也只是人:特首、司長、局長……),總之就是要追究。議員、政黨的反應,則在左右言他(包括如何從街坊口中了解情,也包括一番分析、批評)之後,所謂較有深度的意見是「規劃失誤」,而直接的反應則是「政府有責,增加撥款」。

至於衙門上上下下,則只會從操作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世上處處有問題,重要的是有何短期應付問題的措施?有無反映狀的指標?找誰來做?如何安排?談問題的性質?這是「佛偈」(曾特首未做特首前的常用語)。調查研究?也是「佛偈」。向前線社工多了解?這是假扮聽「佛偈」的公關活動。表面上,政府、政黨/議員、媒介關係緊張,針鋒相對;實際上,它們共用一套思維方法,音頻相近。

我想指出的一個問題是:今時今日,我們的公眾空間(至少是主流建制的部分)並沒有幫助豐富公眾議論的內容。我甚至認為,每當議題進入這一種公眾議論,事情只會迅速簡單化、操作化,大家立即失去分辨的能力(哪些意見有根有據?哪些只是政治上的姿態?),滿足口慾之後,把原來的問題放下。

近日因工作關係,常有機會聽到一些前線社會工作者對實際工作的挑戰、局限、困難的意見,也聽到很多如何在種種限制下回應社會需要、開創新的形式和內容的服務、動員社區資源、助人自助的經驗。他們的意見、批評,並不一定就是增加撥款、增加服務。當中不少意見,是關於發掘問題、認識問題、動員相關的社會力、如何協力面對問題。他們不是從利益團體的角度來看問題,不是要「分豬肉」,而是如何為服務覑想。他們也不一定事事「社工化」,要納入服務範圍;他們視自己為「促成者」,是社區內的中間人,協助創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但這些寶貴的意見並未有在我們的公眾空間流通。難道有見地的意見「見光死」?是我們的所謂公眾空間將論述、訴求工具化、操作化,把那些真正切入問題的意見或批評都邊緣化?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CHINA CARE FOUNDATION

CHINA CARE FOUNDATION

China Care Foundation is 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registered in the USA. The mission of the China Care Foundation is to grant special-needs Chinese orphans the opportunity for a better life and to empower youth through direct humanitarian service. By providing extensive medic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devoted to children, China Care makes a lasting contribution to our shared future.

China Care began assisting orphaned children in China in 2000 and has grown very rapidly since 2004. We are now seeking a strong, capable, independent, smart, energetic person who is completely devoted to the cause of youth empowerment and caring for orphans to fill the post of: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The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has overall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for all China Care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in China. He/she is based in Beijing, China and reports directly to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who is based in the USA.

Responsibilities:
· Over the next year to transition into the role of taking on overall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current leadership (who departs at the end of 2008).
· Manage staff of 250 persons in several loc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 Manage annual program budget of 1-2 million US Dollars.
· Hold the legal person position of Chief Representative for China Care Foundation in China.
· Play an active role in all areas of China Care Foundation advancement including: fundraising/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new programs, government relations,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internal processes, etc.

Requirements:
· Strong manageri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needed to thrive in context of challenging and intense operating environment.
· Minimum 3 to 5 years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similar caliber position in either a for-profit or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 Fluent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nd Chinese (Mandarin).
· Ability to represent China Care in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lligence and passion that has made China Care stand out helping orphaned children and inspiring youth to serve others and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 High level of maturity to embrace open discussion and debate in a board-driven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This position is for 3-5 year commitment. We offer competitive compensation package for suitable candidate. Interested persons please send application letter, resume, and current and expected salary to: bjohnson@chinacare.org.

梁啟智﹕主規劃 知易行難

梁啟智﹕主規劃 知易行難
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近年的各項城市爭議,無論是市區重建、文化保育,以至屏風樓等的環境問題,都指向城市發展的制度缺陷,如何無法理順社會中的不同意見。筆者早前曾於本欄提出,並非所有的城市問題都可由城市規劃解決。然而就算只把討論集中於城規制度的改革,也不見得有清晰的路線圖可循。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現行的制度是沒有問題的:只要有更多的諮詢,更長的時間給予公眾發表意見,問題自然解決。此心態背後的原則,其實就是殖民政府一直以來的行政吸納,用行政手段來處理政治矛盾。只要每一個利益團體的要求都被照顧,官僚便完成其「諮詢公眾」的責任。

然而這種過去「行之有效」的管治手段,已愈來愈不能符合現今香港社會的需求。官僚為了避免責任和準時交差而作無止境的妥協和安撫,任何的宏圖願景都變成空談。新世代拒絕在體制內交涉的作風,更使整個諮詢機制頓時失效。

要從體制上解決問題,最理想的當然是建立一套公開、公平、具有公信力的「遊戲規則」,讓不同的發展願景在陽光之下爭取市民的支持,而不被支持的立場可坦然接受暫時的失敗。那麼政府在執行決策的時候,便毋須再背上「違反市民意願」的罪名。

這點說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非一兩句口號足以說清。改組結構固然是提高公信力的起點,卻非答案的全部。

我們大可以要求政府多委任兩個文化界代表來反映與地產商不同的城市發展願景,然而結果卻只會把城規會變成另一個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遊戲。接下來基層又會投訴機制向文化界傾斜,弄得政府只建博物館不建公屋,結果無論如何改革也會有利益團體不服。

如果以界別歸納不行,能否引入直選的民意代表來作決定?這又得先問決定權該屬於地方的還是全港的民意代表。如果讓全港的代表來決定,則地方的利益注定要被犧牲;如果讓地區的代表作主,則可預見每個社區也會拒絕任何影響樓價的土地用途來臨(無論是殮房、油站或中途宿舍),最終使一些香港必須的社會設施無處落戶。

以上的擔憂絕非空中樓閣,或象牙塔內的猜想。以啟德明渠為例,黃大仙區議會要將之覆蓋以擴闊彩虹道,立法會九龍東的陳婉嫻卻想綠化為「啟德河」,兩者都是民意代表,規劃部門該聽誰說的才對?

誰是民意代表?

或者我們該棄掉代議模式,辦工作坊讓居民直接參與規劃。可工作坊如果辦得不謹慎,便很容易被個別街坊的意見所主導。就算是在非洲部落搞參與式發展,也要分開男女兩組村民開會,確保婦女能夠發聲。在香港這大城市辦參與規劃,面對各種糾纏交織的利害關係,先別說如何能集齊所有利益相關者,開會前也得先花心思設計一套實用守則。

筆者認同要香港的城市發展變得更公平公開,必須離開以行政代替政治的參與模式,建立新的公眾參與體制。然而思前想後,發現這原來不是多安插數個界別代表、多辦數場諮詢大會就能辦得到。

此文的目的不是要鼓吹悲觀冷漠,也不是為建制提供拒絕改革的藉口,而是希望喊過「民主規劃萬歲」之後,可以開始尋找切合的實行方法。

「中國光棍協會」

光棍高校榜揭盅 理工藝術校佔多數
中大女生榜排第七 趙薇湯唯母校居首

2007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11月11日(星期日)是「光棍節」(未拍拖者)。一個自稱「中國光棍協會」的組織在網站上公布了「2007年中國十大光棍高校」,分男女兩榜,男光棍最多的高校是科研人才眾多的「中國科技大學」,「女光棍」冠亞軍則是分別是趙薇及湯唯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及「中央戲劇學院」,而香港的中文大學亦列入女光棍榜第七位。

「中國光棍協會」(www.china-ba.com)日前在網站討論區上公布了「2007年中國十大光棍高校」排行榜,其「光棍」意指不在戀愛狀態中的未婚者,稱榜單經過1個多月的網路與電話投票選出。其中「男光棍榜」上全部為是理工類高校,獲得「冠軍」的是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則分列第二、第三。有網友表示,中科大可謂實至名歸,常有外校女生到該校討論區認識男生,或者組織聯誼、交友活動。

「中國光棍協會」自稱民間性質

而「女光棍榜」則絕大部分是藝術師範類高校,如「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香港中文大學」亦排在第7。據光棍協會網頁解釋,這些學校因女生眾多,以致找不到男朋友。但據本報查證,中大男女生比例為 1:1.12,不致相差太遠。該協會一名姓姚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查詢時,並未透露有關調查細節,只表示「男光棍榜」是該協會的調查所得,至於「女光棍榜」的資料則是來自互聯網摘抄而成,並非是他們的調查,他們只是希望在「光棍節」前後更吸引更多人關注而已。

而早前內地有傳媒指「中國光棍協會」未在民政部註冊,屬於「非法社團」,姚先生則笑稱,光棍協會本身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組織而成,性質如一些「民間沙龍」,「不必上綱上線(政治化)了吧!」

明報記者 林迎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The 1st World Social Marketing Conference

External link to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Web site

Centre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Market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1st World Social Marketing Conference

Call For Papers: Academic Program

Conference Website www.nsmcentre.org.uk

Location: Brighton Centre, Brighton U.K.

Conference Dates: September 29-30, 2008

Submission Deadline: February 29, 2008

Description: We encourage submissions from all discipline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on all topics related to social marketing. We are interested in empirical 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marketing, whether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We do discourage case study submissions; because the conference has a practitioner track, we would encourage case studies to be submitted in that track.

Participants have two options for submission: Complete paper submissions and working paper submissions. All submissions will be evaluated in a blind peer review process. Accepted complete paper submissions will be scheduled for oral presentations. Accepted working paper submissions will be scheduled for poster sessions.

Format: Complete Paper Submissions. Authors should submit a completed paper no more than 20 pages in length, inclusive of title page, references, and tables/figures. Authors should submit two documents: (1) a title page that identifies the authors, their affiliations, and their contact details; and (2) a main document that begins with a title, which is followed by a brief abstract, and then followed by the remainder of the article with authorship information removed. Figures and tables should be embedded within the document, not separated and appended. Please use the Chicago style, which is that used b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Authors will have the option of publishing in the proceedings their accepted papers in either the full version (not to exceed 20 pages) or as an extended abstract (not to exceed 1,500 words). When submitting your paper, please indicate your publication preference.

Format: Working Paper Submissions. This option is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presenting their work that has not been completed, but sufficiently under development to present ideas to colleagues for feedback in a poster session. Authors should submit an extended abstract, not to exceed 1,500 words, inclusive of all parts of document. Two documents should be submitted: (1) a title page that identifies authors, containing their affiliations, and contact details; and (2) the extended abstract which begins with the title. Figures and tables should be embedded within the document, not separated and appended. Please use the Chicago style, which is that used b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Note: The Centre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Mark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is organizing the academic program for the 2008 World Social Marketing Conference instead of hosting its own “Social Marketing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SMART) conference for 2008.

Submission Instructions: Please submit your papers electronically by February 29, 2008, to srm@uleth.ca

Inquiries: Please direct your inquiries to srm@uleth.ca

Call for paper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uleth.ca/man/research/centres/csrm/pdf/cfp.pdf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張超雄: 讓社福機構做回良心僱主

張超雄: 讓社福機構做回良心僱主
《星島日報》雙龍會 8/11/2007

九月初社福界內風起雲湧,社福機構以其「苦主」姿態聯合社工總工會,高調發起一場大型工業行動,以爭取改善員工薪酬待遇和檢討整筆撥款制度為目標。

然而事隔兩月,界內氣氛已大有不同。社署署長在工潮前曾向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透露增加常額資助「有得傾」,工潮後已親自對外證實有關消息;而因應公務員加薪,政府亦向社福機構增發補薪撥款。政府的銀彈攻勢,足以令總工會同意將議程押後至兩個月後舉行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會議方作討論,更表態「增加 6%至8%也可接受」。結果,剛舉行了的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會議,只願將檢討整筆撥款的議程再作押後;而押後再押後的結果,將會是界別失去談判的籌碼。

至於在工潮背後內應外合的社福機構,一方面認為已達到迫使政府增撥資源的目的,早已鳴金收兵,另一方面也因工潮觸發的怒火而引火自焚。不少機構員工將矛頭直指機構在整筆撥款制度下,甘願放棄社會公義。

社福機構的「苦主」角色扮演失場,近因是有機構在各界注視下,竟仍涉嫌剋扣補薪撥款;遠因則是機構對檢討整筆撥款制度態度始終曖昧,既要高呼資助不敷應用,又留戀制度賦予無所制衡的管理自主。

而實際上,整筆撥款制度的問題核心,就是社福機構管治崩壞。從前政府對機構實施實報實銷的津助制度,如今政府由社會服務規劃者,變成純粹的購買者。政府不願為承包服務的機構訂下遊戲規則,令機構權力膨脹。面對整筆撥款下的資源封頂,雖然一些機構仍艱苦維持舊有薪酬待遇不變,但新入職員工大多以低薪和短約聘用。部份機構以新人補貼舊人,惹來肥上瘦下的批評。機構恐慌性地囤積巨額儲備,卻拒絕交待用途和機構財務資料,也令機構「呻窮」彷彿變成無病呻吟。

一些機構一方面壓縮成本開支,另方面也巧立名目,增加服務收費。從前面向基層的興趣班和補習班等收費廉宜,現在卻要收回成本。院舍長者陪診由家人負責,否則另外收費。結果社會服務逐漸趨向中產,傳統針對弱勢社群的服務,機構未必願意承擔。

此外,亦有機構為了開源,不惜投放大量人力於競投服務合約,不但計劃書要寫得漂亮,價格也要盡量壓低。服務計劃「賣大包」,合約金額只足夠聘請沒有資歷的社工,機構唯有從內部調配資深社工應付。督導人手被攤分,也影響原有的基本服務。部份機構亦花上更多時間物色基金,與商界打好關係。為了討好商界,經營一場又一場的「大龍鳳」,目的只為增加曝光率。

社福機構惡劣的工作條件,已令流失率不斷攀升,去年平均達到15%。有家長甚至告訴我,一天來到原來熟識的弱智人士日間展能中心,職員全是新面孔。在著重建立互信關係的社會服務行業,流失率高企直接打擊服務質素。隨著經濟好轉,加上公務員加薪,社福機構與政府和市場的工資進一步擴大差距,將引發新一輪離職潮。從前機構利用撥款機制彈性,壓縮薪酬以聘用更多社工人手,勉強應付倍增的工作量,如今這種對員工壓榨的手法,已不可能萬試萬靈,機構甚至感到社工短缺的壓力。

整筆撥款制度走到今天,雖然部份社福機構仍能堅守信念,但界別必須承認制度有徹底檢討的需要,而這個檢討不但包括一個確保社會服務資源充足的規劃機制,也必然觸及對機構的管治規範。社會工作從來以公義為本,機構是服務質素的最終把關人。當界別已自覺無力承托弱勢社群需要,則我們必須表現專業應有的自省能力,從自身做起,首先推動界內機構的管治改革,然後才有力將公義推己及人。我正發起「機構展關懷」運動,頭炮是邀請機構簽署「良心僱主約章」。我衷心希望業界理解當中的良好意願,因為重建管員之間的互信基礎,改革機構不合理的經營模式,不但有助消弭員工敵意,也能讓社工專業重新站穩道德立場,向公眾昭示界別徹底求變的決心。

2007年台灣社會企業國際交流論壇

2007年台灣社會企業國際交流論壇

http://www.csrtaiwan.org/
目前全球100大經濟體中有51個是企業,凸顯出跨國企業富可敵國的實力,也代表了政府的影響力已經不若以往。一個動盪的社會,不可能有成功的企業,企業是問題的一部分,也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因此,社會大眾對企業的期待愈來愈高,開始要求企業目標不應只針對股東權益及利潤,也必須要擔付更多的社會責任,也因此帶動了全球一連串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 議題有關的討論及發展。

然而就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大師之一-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喊出CSR應該是公司的核心營運策略之一,建議企業必須運用核心能力,去選擇及執行社會投資,共創社會及企業雙贏的策略後。企業已經開始思考如何策略性執行CSR事務,同時在執行企業社區投資(Corporate Community Investment, 簡稱CCI)時,都希望對其贊助對象、團體或社區產生正面的影響,並適度回饋到企業的品牌價值及聲譽上。

而這股社會責任風潮,在同時間也帶動了許多有善心,且具有能力的專業人士,開始創立所創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SE),透過推動及成立可創造財富的事業或組織,善用企業所熟悉的管理方法與技術,去解決他們關注的社會問題,嘉惠特定社群、部門及地區的居民,創造社會價值。

如何以商業經營手法實現社會公益目標的社會企業,近年來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談論話題,本次論壇特別邀請來自歐、美、亞的社會企業家,來與台灣社會大眾分享社會企業的創業歷程與經驗,希望透過產、官、學、研的綜合對談,共同思考台灣發展社會企業的策略,以及如何運用社會企業的創新精神,形成讓劣勢群體也可以參與其中的、具有高度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機能的新興市場機制,竭誠歡迎您11月16日與我們一同分享。

一、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11月16日(星期五)9:00~16:30
* 活動地點: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國際會議廳
* 參加對象:國內產、官、學、研、NGO代表,對此議題有興趣者,共200人。 免費參加。
* 報名方式:網路報名,額滿為止,聯絡人:szting@csrtaiwan.org 黃思婷。

二、演講人介紹

1. TELEMANworld創辦人Miguel Reynolds Brandão
TELEMANworld 是一家葡萄牙的社會企業,創辦人Miguel透過一個名為THINK的計畫,訓練身心障礙者成為網路工作者(Teleworkers),透過網際網路,提供高品質的管理及後台支援服務。這是全球第一個,藉由網路工作模式,訓練、整合及提升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的公司,除了公司獲利,也解決了身心障礙者就業及學習的社會問題。目前這套模式已被系統性的推廣到西班牙,希臘,蘇格蘭,義大利,立陶宛、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等7個歐洲國家,獲得廣大的迥響。

2. Shokay創辦人Carol Chyau
Carol 與她的伙伴Marie,一個台灣人,一個香港人,他們在哈佛讀書時,共同編織出一個不平凡的社會企業夢,在哈佛大學一年一度的商業企劃比賽中脫穎而出,還獲得不少創投基金垂青,並被時代雜誌專訪。他們的公司Shokay,現在中國雲南和青海地區,建設犛牛奶酪廠,並研製犛牛毛製品,行銷至歐美。 Shokay藉此增加牧民收入,並將盈利盡量投放在當地的社區建設上,提升牧民生活品質。

3. 明途聯繫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建霞
明途聯繫有限公司附屬於香港心理衛生會,2002年時,適逢香港社會福利署推出「創業展才能」計劃,香港心理衛生會認為這是一個契機,把有關業務整合並加以擴展,明途因此而誕生。明途結合了官、商、民三方面的資源,以「市場導向」和「顧客導向」為營運基礎,替身心障礙人士和弱勢族群製造就業機會。目前公司業務包括便利店、復康用品專賣店、直銷業務及清潔業務等,逐漸成為香港具規模的「社會企業」。

4.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 黃淑德
台灣主婦聯盟之下,設有生活消費合作社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環境保護基金會推廣如食品安全、本土食品、水資源等環保議題,而合作社則透過共同購買來集結個人力量,藉此推動社員們於日常生活中,以消費行為來落實理念,並在尋找及研發健康、安全與環保的日用品的過程中,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力,以集體消費行為,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歐陽達初﹕就業不一定脫貧

歐陽達初﹕就業不一定脫貧
2007年11月7日

【明報專訊】曾特首不斷強調要發展社會企業,創造就業解決貧窮問題,勞工福利局長亦提及以就業解決貧窮,針對的就是失業(綜援)人士。先不論社會企業成效如何,更值得討論的是政府脫貧的邏輯:「有工就可以脫貧。」

一直以來,港府在社會福利方面都扮演覑市場補救者角色,在社會保障政策上更言明是協助最「不能自助」的人。再者,港人普遍相信自由市場是經濟成功基石,深信「自力更生」、「獅子山下」精神,褒有薪工作貶無償勞動、接受福利。這根深柢固的信念,加以政府奉行的剩餘福利觀,構成綜援制度長期維持在一個最低的水平。政府99年起要求健全失業綜援人士須參加「自力更生計劃」,包括求職及參與社區工作。政府認為這是學習歐美「工作福利改革」的經驗,矛頭直指有「工作能力」的福利接受者。簡單的說,就是在對他們提供經濟援助同時,需要他們參與工作或索性「以工代賑」,推動他們回到勞動市場,所謂「從福利到就業」(From welfare to work)。

欣曉計劃的失敗例子

「欣曉計劃」就是在香港推行工作福利的實踐(本質上與外國實行的不同)。政策規定最年幼子女12至14歲的家長,每月就業不得少於32小時,否則需要參加社署安排的就業計劃,並對未能符合要求人士扣款200元作懲罰。本組織與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去年展開為期半年的深入訪談,希望了解計劃對單親家庭的影響,以及可否達到「增強自助能力、融入社會、樹立榜樣」的目標。據研究結果,參與欣曉計劃的單親家長不但未能脫貧,更產生了另一些問題:

首先,這群家長進入了低薪、工作不穩定的「就業貧窮」狀態。她們一般時薪只有約20元,社署資料更顯示,7349名參與欣曉計劃的人士,只有1070人找到兼職有薪工作,而全職工資只有4300元,兼職月薪只有1600元,性質多屬替工、散工,職位朝不保夕,亦即所謂「零散工」或「邊緣勞工」。

其次,大部分參與欣曉計劃的家長,工作未能完全配合子女放學放假時間,因此要獨留子女在家。這剝奪了她們與子女寶貴的相處時間,使她們未能平衡照顧家庭與工作,顯示這種強制就業計劃並不「家庭友善」。社署只單以「找到有薪工作」來定義「融入社會」,想法相當狹隘。多元社會,公民可通過不同形式參與社會,如做義工、培訓學習等,就業只是其中一途。

反之參與欣曉計劃的家長,非但要放棄之前參與社區中心的義務工作,從事這些「惡劣工作」——低工資長工時低技術,對她們融入社會、脫離綜援毫無幫助。不少外國研究指出,這類強制福利受助人就業的計劃,只會製造更多在職貧窮人士,填補市場的低薪職位,維持她們貧窮、被社會排斥的狀態,令低收入工人議價力進一步降低,甚至拖低已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工資。

從欣曉計劃的例子可見,綜援單親並不容易就業,即使成功就業,現今就業市場的工資亦未能維持基本生活,其他綜援失業者的情亦然。因此,政府高喊以「就業脫貧」之前,應效法其他發達國家,設有不同的政策如最低工資、提升技術的培訓以及改善就業機會的措施,亦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平衡」的原則。當然,政府不能忽視社會保障亦應有脫貧的作用,如提升綜援安全網的「反彈力」,推出更多鼓勵而非懲罰措施,才能真正協助綜援人士脫貧。

沒有這些政策配合,「就業脫貧」只會流於口號。

作者是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組織幹事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陳家洛﹕借鏡「窮人銀行」

陳家洛﹕借鏡「窮人銀行」的社會改造精神
——解困天水圍

2007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本來樂見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放下身段、走入群眾」,跟天水圍居民對話。很可惜,在他「很關注」、「會考慮」、「跟進研究」之餘,他的臨場表現告訴居民政府依然缺乏對天水圍的新思維。既然特區政府不只一次承認天水圍的困局是過去規劃失當所致,為何事到如今還是交白卷呢?

天水圍是個窮困的社區,但貧窮不是窮人造成的。天水圍居民身陷重重困苦,是結構和政策因素造成,包括地區太偏遠、跨區交通費高昂、區內工作供不應求,在職貧窮工比比皆是、各類社區設施、社會福利服務和醫療服務的配套完全不足以應付28萬居民需要等。香港經濟整體增長和復蘇,對天水圍來說實質意義不大。諷刺地,股市金融暢旺,反而襯托出「一個香港、兩個世界」的強烈對比。天水圍居民「有手有腳」,只是苦無出路,過去15年只有等待政府慢動作地去「改善社區」,是誰之過?

官員言行失調症候群

居民的疏離感、自我形象低落和「被困圍城」帶來的壓力,除了源自一個結構上有缺陷的社區設計,還有一批言行失調的決策官員。如果張局長有做好功課才「落區」,他不會不知道單在06年就起碼有3位政府高官曾高調表示關注天水圍居民的困境。06 年10月天華鸷集體自殺事件後,時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的林鄭月娥表示:「我在2000年8月上任社署署長不久,便探訪天水圍,我是當時少數早期形容天水圍為悲情城市的人,發覺在一幢幢高樓大廈之間,無一個社區凝聚力和氣氛。」另外,馬時亨局長「覺得天水圍缺乏愛」,於是他和林瑞麟局長就參加了一次在天水圍銀座舉行的大型音樂宗教活動。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Gamwell主張政治家應有「人道精神的委身」(humanistic commitment)。他解釋宗教信仰和人道價值觀應該透過從政者的工作彰顯出來,透過民主的實踐,為人民帶來公義和社會福祉。如今天水圍再有家庭慘劇,社會震驚。問題是,既然政府有如此具先見之明的林鄭月娥,又加上滿有愛心的馬局長和林局長,他們又如何運用公共政策和資源協助天水圍,促成政府撥亂反正呢?

不知何故,官員好像都有些言行失調,做不到知行合一。今年2月,馬時亨局長出席一個青年活動時再次提及那次到天水圍的活動。不過他補充說,「政府可以做的有限」,「不可樣樣要求政府做,即使政府開展更多服務、投入更多資源,亦不可將愛直接給予青年人,這是政府與家庭之間最不同的地方」!

Gamwell的主張跟本地政治現實有很大距離,但更因為這樣,在天水圍喚起希望、散佈喜樂、播種仁愛其實就是政府和張局長本人現在必須面對的真正挑戰。若真的要為天水圍帶來愛,政府再也不應停留在「按既定方針辦事,做好一份工」層面。一些安慰的工作過後,市民會期望政策的改變和資源的配合。張局長真的要好好思量天水圍的出路,以及政府和他本人當中的角色。但請他緊記,天水圍自開區至今已等了起碼15個年頭了!前述官員言行失調的故事,張局長要引以為鑑,切勿模仿。

人窮志不窮

天水圍的前路,絕對是政府認受性和施政效能的量度標準。張局長要找靈感,開拓新思維,就要學習興辦「窮人銀行」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Yunus),離開辦公室的文件及撇下循規蹈矩的備忘和標準答案。「窮人銀行」被稱為一個「有社會意識的牟利企業」,是因為該計劃為窮人提供政策和資源,做到動員和充權並重,推動社會改革。這個概念先後在多個國家推行,亦產生了雷同的效果。

尤努斯不是從政者,他經歷過一次又一次來自政府、銀行界和商界的阻撓和冷嘲熱諷,但最後他證明了人窮志不窮的道理。他不斷公開質疑官方的強制再培訓計劃,批評政府只懂要求受援助的窮人做不實用的事,只滿足於一種由上而下、自以為是的官僚作風。他認為窮人都有為自己謀生的動力。他批評銀行借貸給有錢人,但呆壞帳高企。他發現窮人心不甘情不願地申領政府的援助和參加強制再培訓,形成對自尊的最大打擊,但為了生存,他們別無選擇。

事實上,這位奪得 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透過「窮人銀行」突顯強烈的人道精神和社會改革議程。為建立窮人之間的人際網絡,從一開始他要求居民先自行組成5人一組的互助和支援單位,才能跟「窮人銀行」商談各人的計劃。他用簡單的還款方法增強借貸人的還債的動力,也讓借貸人成為「窮人銀行」的股東,藉此提升窮人的自尊和自信。最特別的可算是「窮人銀行」的「女性優先」政策,因為他們知道婦女是貧困階層中承受最大壓力的一群,加上家暴和社會地位卑微,也就是需要優先協助的一群。「窮人銀行」見到的不是一群可憐的婦女。反而在孟加拉,女性的工作熱誠、持家之道和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都比男性出色,因而也更有力協助整個家庭脫貧。

不論是「窮人銀行」或是這陣子有較多討論的「社會企業」,都只是針對貧窮所採用的不同手法和參與模式。作為另類滅貧措施,尤努斯提倡人民有「貸款權」。「窮人銀行」的目的,就是透過提供小額貸款讓窮人成為自僱人士,善用本身已有的技能和經驗,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利用資金再發揮創意,邊做邊學地達到自力更生。

張局長當下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說服行政長官和其他主要官員,為了糾正政府規劃的錯誤所種下的禍害,就必需讓人道精神貫切天水圍。說到最後,人民對失效政府的耐性不是無限的!

閱讀:

作者:Franklin I. Gamwell
書名:Politics as Christian Vocation: Faith and Democracy Today

作者:Muhammad Yunus
書名:Banker to the Poor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校友7000萬捐男拔

校友7000萬捐男拔建宿
商人李德義:這是不牟利的投資

2007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商人李德義捐出7000萬元予母校拔萃男書院興建新宿舍,預計明年2月落成,學生最快能於下學年入宿,一年宿費約5萬元。認為自己只是個商人的李德義表示,豪擲7000萬是「不牟利的投資」,希望這筆「生意」不會蝕本,能投資在下一代身上。

拔萃男書院昨舉行新宿舍大樓的奠基儀式,宿舍將命名為「李德義大樓」,可提供300個宿位。捐款人李德義表示,這是他的最大額捐款,原來他四代均就讀男拔,包括祖父李雁南及父親李文華,他則於1958年畢業。李德義其中一名兒子,現時亦正就讀男拔附屬小學四年級。

當年未住宿舍感遺憾

李德義說,自己在男拔就讀7年卻未曾入住宿舍,是最遺憾的事。他說︰「由於我小時候居住在九龍塘,與學校的距離不遠,故步行回校。」直到中學階段,他以腳踏車代步回校。他形容,自己負笈美國的初期,不適應外國宿舍生活,要長時間適應,反觀曾住宿的同學則較能投入。所以,當得知男拔有意興建新宿舍,他不希望母校要賣地才能湊夠錢,決定捐出巨款。

從事地產發展和投資的李德義,業務遍及全球,包括英國、瑞士和日本等。他擁有倫敦中部超過200座建築物;他與家族在日本首都東京的主要零售區,亦擁有15座商業綜合設施。精於投資的他希望,捐出巨款的「生意」不會蝕本,能用作投資在下一代身上。他又期盼將來男拔學生就讀幾年中學,至少一年能住宿。

提供300宿位 設多項設施

耗資1.1億元的男拔新宿舍樓高8層,其中5層為住宿房間。除了提供300個宿位,大樓亦設有6條泳道的標準室內游泳池、籃球場和健身室等,該校還將增建一座環保玻璃餐廳及綜合活動室。另外,男拔將於09 年開辦國際文憑課程,預計每年取錄60名學生,一年學費約5.8萬元。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紫藤為性工作者爭權益

紫藤為性工作者爭權益
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紫藤」是由一群關心婦女權益的人士組成,包括社會工作者、勞工工作者及婦女研究員等,主要服務對象為本地及由中國大陸來港從事性工作的婦女。

本案事主曾在「紫藤」當義工,她在性交易後遭熟悉的嫖客,即本案被告在毫無理由下毆打,身體多處嚴重受傷。

紫藤本身是一種生命力強的植物,它們默默地生長,但很少人會注意,這正正代表一直遭受歧視和忽視的性工作者,她們得不到應有的權益,不但要面對被中間人剝削,更要面對被嫖客虐待或染上性病等問題。

紫藤成員接客被毆
嫖妓廚師認傷人不付款

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性工作者關注組織「紫藤」的女成員,今年6月於中環威靈頓街一單位內,為月賺過萬的熟客提供性服務後,對方拒絕付款之餘,更突然毆打女事主,緊勒頸項達1分鐘,令她失去知覺。28歲任職廚師的嫖客昨於區域法院,承認意圖傷害人身及不付款離去罪。法官指無案底的被告行為反常,為其索閱精神、心理及背景報告,押後至本月23日宣判。

控方透露,33歲的女事主為本地性工作者關注組織「紫藤」的女成員,亦是該會義工。

承認2項控罪的被告楊子祥(28歲),求情指他月入1.3萬元,在中環一家快餐店當廚師,案發當日他並非首次「光顧」,通常他會全數支付450元。辯方表示,相信被告當日襲擊事主後,因太驚慌而忘記付款,被告願意作出賠償。

求情續指出,被告親友指他生性溫順,其犯案動機不明,但強調他以往沒有精神病紀錄。法官亦指,被告從未犯事,行為不尋常。

案情指出,被告自今年2月起,不時前往中環威靈頓街一單位找女事主提供性服務。今年6月18日下午,被告突然反扣女事主雙手,將她由客廳拖行至睡房,並以右手緊握事主頸部,事主極力掙扎至失去知覺。事主其後曾致電被告質問,惟被告掛線。她被送院治理,醫生診斷其臉部因被勒頸,出現微絲血管爆裂,臉部、肩臂多處均受傷,現時已經痊癒。

【案件編號﹕DCCC703/07】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TechDonation 軟件捐贈計劃」

全港首個科技捐贈計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為協助非牟利機構更有效地使用資訊及通訊科,將與TechSoup合辦全港首個「軟件捐贈計劃-TechDonation」。

透過計劃,各機構只需繳付4% 的行政費用,便能獲得微軟指定的電腦軟件。計劃初期僅限微軟軟件,惟日後將與更多有意捐贈的科技供應商合作,務求令機構以大幅低於市價的成本,購入所需使用的軟件或其他設備。

有關TechSoup

TechSoup是美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型非牟利科技支援機構-CompuMentor之科技網站,專門為非牟利機構免費提供科技資訊、顧問、經驗交流來源及支援。

服務對象

-經香港稅務局確認為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及慈善信託
-產品只供給合資格機構,並不包括個人性質

計劃將於十二月七日推行,有興趣的機構可出席有關的開幕禮及研討會了解詳情,或致電2876-2420 / 2864-2947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