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0, 2012

中港矛盾激化

香港年終回顧: 中港矛盾激化
湯惠芸 香港 29.12.2012
(美國之音 link)

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15周年,但中港矛盾不斷激化,大陸「雙非孕婦」湧港產子、水貨客推高物價等問題,令港人生活大受影響;多次遊行都有示威者高舉港英殖民時期的「龍獅旗」,令北京懷疑「港獨」抬頭。有學者認為,中港矛盾源於一國兩制變質。

​​由2011年底開始,中港兩地民眾磨擦的事件接連發生。今年1月初,九龍尖沙咀一間經常有大陸遊客光顧的名店保安員,阻止香港人在行人路拍攝櫥窗,激起港人不滿;1月中,大陸遊客在港鐵車廂吃點心麵,被港人乘客阻止,雙方對罵短片在互聯網上熱播;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針對陸客吃麵事件,罵港人是狗;2月初,有港人在報章刊登「反蝗」廣告,針對大陸「雙非孕婦」,即父母均非港人,湧港產子,令香港孕婦分娩床位短缺等問題表達不滿。

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統計顯示,自2003年實施大陸遊客赴港自由行後,大陸自由行遊客赴港人數不斷上升,而2009年深圳宣佈戶籍居民「一簽多行」,即是一年內可無限次到香港,同年大陸赴港自由行遊客突破1千萬人。今年首3季,大陸赴港遊客超過2,530萬人次,其中超過66%是自由行,全年預計超過2,000萬大陸自由行旅客赴港,深圳「一簽多行」今年首3季有接近700萬人次,較去年增加接近60%。

​​香港民間團體「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今年8月底與多位立法會選舉新界東地區直選候選人,在上水火車站召開記者會表示,2009年深圳戶籍居民實施「一簽多行」赴港自由行以來,有大量水貨客到最接近羅湖口岸的新界上水購物,運返深圳轉售圖利,估計每天有超過1千名水貨客在上水火車站不同出口集結,情況非常混亂,上水火車站經常需要實施人潮管制,令上水居民生活大受影響。譚凱邦對美國之音表示,如果大陸進一步放寬自由行旅客赴港,將會令中港矛盾加深。

譚凱邦說:當香港人的生活受到影響、生活空間越來越小,只會對大陸來的人更加厭惡,中港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激烈。所以在未解決水貨問題的時候,未解決香港人厭惡(大陸)自由行的時候,是應該要減少不是再放寬。

​​在新界上水居住30年的黃女士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上水是郊區,以往的生活很寧靜,近年由於大陸放寬自由行,大陸自由行遊客及水貨客到上水購物越來越多,令上水居民生活大受影響。

黃女士說:現在人越來越多,搞得我們的衛生不好,物價又搶貴了,想買的東西買不到,被人全部搶光拿回大陸,我們買東西要出九龍買了。

面對反對聲音,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8月31日宣佈,暫停開放原本在翌日實施的非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措施。不過,水貨客問題仍未解決,數十名香港網民於9月中發起多次「光復上水」行動,到上水火車站驅趕大陸赴港水貨客,有示威者高舉港英殖民時期的「龍獅旗」,甚至舉起「中國人滾回中國」的標語,事件引起北京高度關注,懷疑有「港獨」勢力抬頭。

今年7月底成立的社交網站群組「我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至12月底有超過25,000人讚好。這個群組的成員有參與「光復上水」的反水貨客行動,今年10月1日中國國慶日,號召數十名網民,手持港英殖民時代的「龍獅旗」到北京駐港機構中聯辦示威,要求北京當局除了國防及外交,不要介入香港事務,尊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群組發起人陳梓進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高舉港英旗幟示威,達到預期效果。

​​​​​陳梓進說:令到更多人討論,例如較早前陳佐洱、魯平先生都走出來說,我們是一群搞獨立的份子,我在很多媒體都說過,我們不是搞一個獨立的宣傳,這件事情其實可以告訴我們,做這些示威是有用的,因為中共是會看的,其實我覺得我們某程度上是成功了,但當然不是完全的勝利,是某程度我們知道執政者、當權者是會留意這一群人在做甚麼,希望他們從而理解到我們的信息,改善施政。

問到會否擔心造成反效果,令北京當局收緊香港的自由、民主等政策。陳梓進表示,在目前的社會氣氛下,需要用激烈的示威方式刺激當權者注意,他認為,無論有沒有高舉港英旗幟示威,北京當局都會收緊香港的自由、民主進程。

陳梓進說:我們走出來只是希望做一件事情,就是叫醒一些香港人,其實中共是一直收緊香港的自由。

​​另外,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12月底公佈最新調查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人」認同感更升至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新高,由今年6月的8.11分升至8.43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增幅則最少,由上次的6.12分微升至6.39分。

陳梓進表示,香港人身份認同感上升最快,主要是由於近年赴港的大陸自由行旅客很多不文明的舉動,例如不守秩序、小孩隨處大小便等,激化港人對中國的排斥。陳梓進又認為,中共建國之後,「中國人」這個身份被政治化,自認中國人等如認同中共政權,所以他的群組稱為「我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但他不會否認自己的血緣、地緣與中國大陸這片土地的聯繫。

陳梓進說:你可以說我是華人、說我是唐人,但你絕對不可以說我是中國人。

另一個社交網站群組「香港自治運動」顧問、學者陳雲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今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15周年,中港矛盾卻不斷激化,主要是由於北京部署很多中港融合的政策,例如不斷開放自由行,以致在教育方面企圖推行國民教育,抹殺港英殖民時期的歷史及制度,令很多香港人感到一國兩制變質。

​​陳雲說:她(北京)會將以前殖民政府留下的文明,或者殖民政府保存到一些華廈文化,例如廣東話的漢音及正體字,以及好的、文雅的公共用語、公共的中文或者英文,這些慢慢會當是前朝歷史,或者當作殖民地餘孽來掃除。甚至三權分立、司法獨立、人權法這些由殖民政府引入香港的現代東西,都會被當作外來的殖民霸權,慢慢淡忘,承接中國的蘇維埃或者共產黨的體制。

​陳雲並表示,中共立國63年一直維持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他認為,北京承諾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會漸漸走向一國一制。

陳雲說:如果香港人不反抗,國際社會不監察的話,是會走向一國一制,即是走向非法的中國殖民統治,這個要看香港人能否覺醒及反抗,爭取普選及抗拒一切違反《基本法》的、中共的干預,因為香港的《基本法》寫得很明確,也算是相當好的一部小憲法、鬥爭或者抗爭的基礎其實是存在的。

陳雲並表示,中共不會容許香港擁有高度自治,影響中國的高度集權制,預期未來中港矛盾將會激化。

哈維、空間公義與城市烏托邦

哈維、空間公義與城市烏托邦
阮耀啟

載於《墟.冚城市——本土自主經濟與良心消費

過去十年間,香港的社會運動可説是一浪接一浪,在中港經濟融合、地產霸權及金融資本的權力結構底下,很多時運動的焦點都落在城市空間的運用及對「城市權」(the right to the city)的抗爭,坊間很多論述都以「空間轉向」(spatial turn)、「空間公義」(spatial justice)及「城市空間運動」等視角,嘗試了解及分析這些牽涉「空間政治」的社會行動與實踐。

如我們更細緻的分類,這些與城市空間相關的社會運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民間社會的力量反對「城市權」被掠奪,抗衡區域發展及市區重建的士紳化,盡力保衛一些經由市民長年累月建立起來的城市生活空間,免受國家及壟斷資本入侵,如保育喜帖街、保衛天星皇后碼頭、保衛菜園村反高鐵運動、尖碼之聲保育運動、以至最近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等抗爭。

若然第一類型的抗爭,是要保衛一些舊有城市空間及市民現有的生活方式免受破壞,第二類「城市空間運動」要做到的,更是要打破目前由壟斷資本所塑造的城市空間,對市民日常生活的控制,尋找及開拓大商場及連鎖店以外的「另類經濟」的實踐空間。一個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由龐一鳴所發起的「唔幫襯大地產商」行動,以及與該行動相關連的良心消費運動。而其他例子就包括反領滙撐小店運動、支持小販及排檔的運動、本地農業運動,及以提升團結合作為目標的合作社運動及公平貿易運動等等。

在本質上,兩類型的空間運動一破一立,前者對抗壟斷資本及其他外來力量侵佔市民的城市權,以行動直接打擾及破壞政商聯盟,永無休止要加強操控城市空間的圖謀;後者則要求運動的參與者,重新檢視本身作為「城市共同體」(the urban commons)一份子的責任,以個人的日常生活為本位,重新建立富公義的消費習慣及經濟生活模式。當然持久的城市空間運動是需要兩者兼備的,一方面以最大力度保衛現有的城市生活空間,另一方面透過各式各樣的另類經濟實踐,改變城市生活的面貌及內涵,並持續不斷與其他市民一起共創(co-create)富空間公義的城市生活環境。

社會經濟的佔領運動

在資本與政權「勾結合謀」的權力結構底下,港式城市發展大都以便利資本流動,以及協助資本累積為主要目標,無論是區域發展及市區重建,都只是地理學者哈維(David Harvey)所言的「奪取式資本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代名詞。當香港市民的城市權不斷被掠奪,要對抗壟斷資本在城市生活中任意進行剝削,單單去保衞現有的城市生活空間也只能是消極的抵抗,要重奪屬於廣大市民的城市權,並實踐空間公義,我們就必須以更積極及更具創意的方法,重新「佔領」目前已被各大地產商,以及領滙霸權所操控的城市生活空間。

這說法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有點異想天開,但以另類的經濟實踐回應城市權被剝奪,其實只是很多弱勢群體的自救行為。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經濟受到重大打擊,對弱勢群體的影響尤大,特區政府的回應是削減綜緩及於社福界改行整筆撥款制度,以減低政府的財赤壓力;不同的弱勢群體為求自救,在前綫組織者的協助下,他們紛紛在不同的社區及城市空間,開展了為數不少的社區經濟項目,這些另類經濟的實踐經驗,最後被樂施會輯錄成《不是烏托邦——社區經濟理論與實踐》一書,該書成為回歸以來,記錄社會經濟「佔領運動」的重要著作。

社會經濟(或稱為「團結式經濟」或「社區經濟」),是指一些在主流市場以外的另類經濟實踐,是一場要求參與者通過自我提升,以達致經濟生活模式改變的社會運動。社會經濟的實踐五花百門,包括生產者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公平貿易、社會企業、社區貨幣、良心消費、集體購買、社區支援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等。簡單而言,社會經濟的目標,是要重建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社會關係,反對放任資本主義只著眼於狹隘個人利益和利潤的追求。每一個社會經濟的實踐,本身都是城市生活空間的抗爭,都挑戰著主流市塲資本運作的邏輯,所以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要面對主流市塲的打壓。

對社會經濟的參與者而言,他們都相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但在地產資本的操控下,這些另類經濟的「異托邦」(heterotopia),能否持續生存於香港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的城市空間,實在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它們會否變成保守、與社會脫節而只有極少數人參與的「自留地」運動?它們會否輕易的被主流市塲所吸納,變成壟斷資本重塑城市空間的方便藉口?縱使我們的行動者極力反對,喜帖街的抗爭運動最終並未能扭轉社區被毀滅的命運,換來的只是市建局在原址重建一個以「姻緣」為題的購物商場,結果是方便資本家謀取更大的商業利益!

社會經濟實踐的進步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要發展成具規模的城市運動,廣納市民參與,運動的組織者就要回應:社會經濟的實踐「是否真實可信」這個疑問。面對主流市場,它是否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想像?若然所有社會經濟的「異托邦」,最終的命運都只會是被排擠或被吸納,我們是否仍要秉持烏托邦的理想,還是我們應接受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詛咒?

哈維:「城市共同體」與「城市烏托邦」

哈維在他不同的著作中,都有關於烏托邦想像的討論,其2000年的舊作《希望的空間》(Harvey, 2000)重點探索「城市烏托邦」(urban utopianism)的可能性,提出「辯證式烏托邦」(dialectical utopianism)的實踐,是追求城市烏托邦的唯一出路,而他為回應「佔領華爾街」運動而編著的新作《反叛城市》(Harvey, 2012),當中對「城市共同體」的描述,就更加充實了他在《希望的空間》一書中對城市烏托邦的討論。

無論是佔領華爾街運動,又或是社會經濟的佔領運動,其目標都是改變目前主流經濟體系的面貌。數年前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全球超過八十個國家接近100個城市相繼出現佔領運動,挑戰全球金融資本霸權;整個以城市為軸心的佔領運動有極高的象徵意義:示威者佔據金融區的城市空間,以「城市權」作為和平抗爭的武器。佔領運動其後被各地政府所取締,可説是意料中事,但運動提出了「我們是99%」的口號,成功讓全球的民眾醒覺放任資本主義的不可行及不公義,開拓了一個極大的「構想空間」(conceived space),讓更多人開始想像另一個可能的世界。社會經濟的佔領運動,同樣以城市為軸心對抗在地的地產霸權,但與佔領華爾街運動不同,它要開拓的不是一個「構想空間」,而是一個在地而又真實可行的「實踐空間」(lived space),這個空間能夠讓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投入進另類經濟的實踐之中,達到自我改變及自我提升,並逐步驅動社群經濟生活模式的改變。

作為一批判地理學家,哈維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及想像,絕不限於純物質性的「經驗空間」(experienced space),他認同法國哲學及社會學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見解,認為經驗空間、構想空間及實踐空間三者應保持著動態的辯證關係,而只有當我們的空間認同能超越(transcend)這三個空間領域,我們才有可能邁向真實的城市烏托邦。

在《反叛城市》一書中,哈維用其中一個章節描述背景各有不同、為數眾多的城市居住者如何一起建設城市共同體,其中心思想就是城市居住者,是通過生活實踐一點一滴的去共同塑造城市的空間景觀,而城市空間的形成,則反過來影響城市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及經濟模式,以及他們對城市空間的建構所可能出現的構想。這有關城市共同體的討論,就隱含著經驗空間、構想空間及實踐空間三者的辨證關係,而這亦是哈維所指出能引領我們走向城市烏托邦的唯一進路。

「想像」與「實踐」的辯證成長

金融海嘯之後,新自由主義者所推崇的自由市塲烏托邦想像已全然破滅,滴漏效應的神話不再,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還需要烏托邦的想像嗎?哈維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寫作《希望的空間》一書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不要放棄希望。

目前,社會經濟運動所面對的挑戰亦是與經驗空間、構想空間及實踐空間三者息息相關:在地產霸權底下,另類經濟實踐當然要對應高租金高地價,及公共空間被建制權力限制使用的困局,但同樣窒礙運動發展的並不單是物理性的城市空間。目前由國家與資本共同塑造出來的城市空間,正緊緊控制著市民的日常生活,令大部份人對城市空間的構想都變得茫然,而只有少數的人會認為,另類的經濟模式是有可行的實踐空間。只有當我們能做到將經驗、構想及實踐互相結合,我們才有可能保持運動的進步性,並引領不同的另類經濟實踐,都能持續不斷在批判中成長。


鄒崇銘、許寶強、黃洪編(2003).《不是烏托邦:社區經濟理論與實踐在香港》。香港:樂施會。
Harvey, D. (2000). Spaces of Ho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vey, D. (2009).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 (2012). 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Verso.

《墟.冚城市》

《墟.冚城市——在地自主經濟與良心消費》
主編:鄒崇銘.王慧麟.周嘉慧

出版社:在地生活、印象文字等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活在今日香港,反對福利、市場至上、財團壟斷、政府管制等經濟邏輯似乎規範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為,可有想過重新去定義我們的社區、工作和生活﹖《墟冚城市》就希望探索另一種可能,它討論外國理論所提供的另種方案,與及近年來相關的新議題如「公平貿易」,還有討論香港近幾年來政府管理對社區所產生的影響,與及香港社區經濟的一些實踐。由於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市場壟斷型社會,所以討論社區經濟實在有點不可思議(比如我們曾經熟悉的辦館,都被領匯給趕走或規管了)。但這些社會規管和壟斷經濟的結果只會扼殺我們的想像力和社區凝聚力,在聲討全球化及城管化甚囂塵上的今天,我們或會思考《墟冚城市》帶給我們的一點訊息,即使這些訊息是多麼微弱。

世界在看甚麼?
《墟冚城市:在地自主經濟與良心消費》
主編:鄒崇銘、王慧麟、周嘉慧

為了抗衡壟斷資本在城市的任意剝削,有人起來抗衡重建士紳化,保衛市民長年建立的生活空間,也有人嘗試實踐另類經濟,從消費生活模式入手改變城市內涵。要讓城市空間運動持續,兩者都是需要的。此書由一班推動自主經濟、良心消費、社企運動等非主流經濟的有心人編寫,記錄了不少公民抗命的本土案例,嘗試將個人消費行為聯繫宏觀社會體制,討論責任採購、公平貿易城市、公共空間運用等議題。本書從多個範疇入手,帶讀者看見消費者運動在日常生活實踐的可能性,值得支持。

小拔萃謝師宴每位1700元

拔小天價謝師宴 每位1700元
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30日

【本報訊】養兒育女供書教學開支不菲,連小學的謝師宴亦要講「派頭」,家長擔子越來越重。九龍塘拔萃小學,計劃明年到馬會會所舉行謝師宴,每位索價高達1,700元,引起家長譁然,「津小學生都食咁豪」。據悉,奢華謝師宴由該校家長教師會策劃,家教會又要求家長記名捐款,有不甘就範的家長準備向校方投訴。

有網民在討論區不具名透露,其姪女就讀的一間九龍塘津小,家教會建議明年到馬會舉行每位收費1,700元的天價謝師宴,該網民大呻家教會更要家長記名捐款,派發寫有學生姓名的信封,要家長捐出300元至1,000元不等款項。網民紛紛質疑是否有人「獅子開大口」,亦有家長表示,子女在尖沙嘴五星級酒店設謝師宴,連同回贈禮物,費用亦不過約500元。

家教會籌辦家長不滿

據悉擬舉行奢華謝師宴的是九龍塘拔萃小學,校方曾表示反對謝師宴收費太高,但未阻止家教會續籌辦。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六生家長表示,多名家長已準備在學校假期結束後,約見校長反映不滿,「要搞清楚係邊個意思」,並要求家教會諮詢其他家長意見,才決定是否辦奢華謝師宴。本報昨未能接觸校方回應。

根據馬會資料,跑馬地及沙田馬場會所均有提供謝師宴服務,以自助餐形式進行,最少50人起,人數越多價錢越平,若超過125人,每人收費338元,亦可另加費用點選更高級食物,包括最貴4,000元一份的燒安格斯牛肉。有籌辦謝師宴經驗的九龍城區家教會聯會副會長陳鳳雯表示,謝師宴每位收費1,700元過高,估計費用可能包括抽獎及攝影等開支,以小學生謝師宴而言,「350元已經好合理」,捐款應屬自願性質。

油尖旺區家教會聯會會長劉李偲嫣指出,拔萃小學的學生並非全部來自富貴家庭,加上設謝師宴的意義是感謝老師,並非「越豪越好」,否則會令學生有豪花的錯誤價值觀,若價錢不合理地高,需先諮詢家長意見。

露宿者行動委員會

露宿者免費飯堂 除夕關閉
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30日

【記者梁琬珊、黃偉民報道】明天是2012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寒夜,街邊巷尾天橋底,一群露宿者仍要為未來三餐一宿而徬徨。露宿者人數突破1,500人(社區組織協會數字),支援他們的慈善機構卻買少見少。其中成立27載、全港唯一開放會址讓露宿者免費享用飯餐的慈善團體──露宿者行動委員會,便定於明晚解散,有義工坦言決定讓人心痛,擔心無數受助露宿者失去依靠。

斑腩飯雞湯絕不馬虎

位於油麻地砵蘭街的露宿者行動委員會,周一至五都會開放會址,予露宿者免費享用午餐和晚飯。約千呎中心可容納50多人,提供的飯餸絕不馬虎,「每日由廚師去街市買,噚日有豆腐斑腩飯同椰子煲雞湯,仲有生果,單係成本都要20幾蚊一個人」。義工擔心中心一旦關閉,露宿者想喝啖熱湯都難。

據知委員會董事間出現糾紛,成員不欲「家醜外傳」,大多婉拒採訪,記者只能在會址外觀察。職員和義工們每天如常早上10時和下午3時,開始準備飯餐和清潔地方。

早上11時半,以及黃昏5時正,數十名「老友記」便魚貫走入單位吃飯。他們先在門口登記身份,再到廚房領取飯菜,「今日有南瓜蒸排骨同番茄薯仔湯」。記者見廚師為露宿者盛上一大碟白飯,他們接過飯菜後,便到大廳坐下吃飯。大廳裏有數張圓桌,廳的中央有一台電視機,他們都喜歡電視撈飯。

職員傳教惹董事分歧

其實只要有需要的,都可到中心吃飯;但已領綜援的人,便要用六元買飯票。住套房的嫦姐大讚抵食:「6蚊咁平,平時只夠買個麵包!」雖然中心即將關閉,但來吃飯的陳生仍蒙在鼓裏,他知道噩耗後,不禁擔憂︰「唔知點算,以後唔知仲有冇飯食……」租住籠屋的黃先生則興嘆:「冇辦法,見步行步。」

有「露宿者契媽」之稱的曹德雪是委員會董事之一,她稱成員間有矛盾,導致不歡而散,「好心痛,但呢個係集體決定,我無言以對」。她指,三年前成功獲政府以一元象徵式租金租借上址,並獲利希慎基金每年贊助30多萬膳食費,「呢啲都要付諸流水」。委員會主席容聞達只無奈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每樣嘢都有個完結。」

知情人士透露,委員會五名董事均為義工,各有正職,故聘請兩名全職員工打理中心,本來一直相安無事。自從年前請了一名有宗教背景的職員後,有人於工作期間不斷向老友記傳教,又不斷找來教會人士當義工,「將中心變成自己地頭,連董事意見都唔聽」。有董事反對中心宗教化,成員間爭執驟增,談不攏下最終一拍兩散。

據社署數字顯示,2012年露宿者登記人數為525人,但根據社區組織協會的最新數字,全港有超過1,500名露宿者,當中有專業人士和年輕人。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鄭宏泰:龔如心與遺囑

從「龔如心遺囑案」看中國女性的繼承問題
信報財經新聞 | 21-12-2012 | 鄭宏泰

2012年12月17日,「龔如心遺囑案」再次成為社會焦點,高等法院應律政司要求,就龔如心2002年遺囑的條文如何詮釋作出聆訊,決定華懋慈善 基金到底是「擁有」龔如心的遺產,還是只屬信託人身份。對於王龔兩家千億遺產案一再在法庭上演,市民除了在旁「看熱鬧」外,似乎沒什麼可做,但遺囑傳遞的 道德和價值觀問題,則值得大家深思。

無論從思考血脈延續的角度,或是從檢視婦女繼承財產、領導企業的角度,甚至從理解遺囑如何左右繼承大局的角度看,發生在龔如心及其家族種種令人感覺謎一般而難以置信的故事中,顯然可以提供不少難能可貴的研究題材,尤其可讓大家對上述三個問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

女性不享繼承權

在俟後的章節中,筆者先會粗略介紹中國家族傳統的繼承和核心價值,然後略述龔如心的人生點滴;接着將集中討論她與丈夫王德輝在確定沒法生育、血脈可能斷絕後 的應對,並剖析夫婦二人遺囑安排的考慮因素和矛盾之處;最後則會從社會學的視野談談當中某些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乃至中國與西方文化和價值的誤區,從 而加深大家對華人家族企業和婦女繼承等問題的了解和掌握。【註一】

在古代的父系社會裏,政治、經濟、社會、宗教和文化等有形無形的制度、規 章和價值均以父權或男性為中心,根本沒有所謂婦女的繼承問題;當時社會的核心,除了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外,還強調父系延續、父系繼承等。由是之故,女性 雖然在生兒育女和延續血裔方面承擔着無可替代的位置,但在繼承方面【註二】,很多時卻遭排除在外。舉例說,唐朝《律令》清楚列明:「子婦無私貨,無私畜, 無私器」。

血脈紐帶最重要

說得直接一點,在古代父系社會,婦女最大的「作用」只在於延續香燈,確保宗祧後繼有 人,而這正是婦女地位和身份能否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簡單而言,女人若嫁為人妻而無所出,則是「犯」了「不孝」之罪,可能要面對休離或丈夫另娶的命運,在 家族中的地位和身份岌岌可危;若然丈夫沒有休妻或納妾,或證實無後的問題出於丈夫一方,為了確保香燈不滅、年老時有子孫養生送死,也多會選擇過繼以續宗 祧。

值得指出的是,就算確定過繼或收養【註三】,挑選條件亦不能隨便,血脈紐帶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簡單來說,在古代社會,過繼一般是「須令同宗昭穆相當之侄承繼,先盡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遠房及同姓為嗣」。

由此可見,古代父系社會,無論是婚姻或是過繼的安排,核心所在是確保延續香燈。可見,延續血脈的核心問題,會放到中國文化一個極為神聖的位置,就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言:「中國人在血緣關係裏獲得永生」。

女性事業可傳誰

穿過歷史的時光隧道,由古代來到今天的香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壓榨女性的規章制度,已先後給人拋進歷史的垃圾桶。現代的香港女性,無論婚姻、教育、工作、政治參與等,已經獲得前所未有的平等對待,亦能一展所長。

不過,對於繼承問題,現代香港女性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擺脫傳統的窠臼?在父系社會,男女之間的繼承問題明顯存在巨大差異,對於男性而言,個人財產、功業可由兒 子繼承和發展,反映男性建立事功的背後,帶有代代相傳、不斷延續的內在價值;但對於女性而言,卻有一定的矛盾和不協調。

女性努力建立的「王國」,最後可以傳給誰?傳給兒子?他是跟從父親姓氏、彰顯父親成就的。傳給女兒?她最終會出嫁,跟從夫姓,轉到另一家族。正因如此,女性的繼承問題便陷入 一種延續上的吊詭和矛盾,個人努力的成果、建立的事功,不可以像男性藉着姓氏代表,綿延不絕地流傳下去,反而會在自己身故後銷聲匿迹。這種制度無疑令不少 女性感到沮喪,相信這也是她們不願看到的結局。

如何面對血脈斷絕

同樣值得玩味的研究課題是,古代社會強調血脈延續、注重香燈不滅,這觀念在現代社會裏,人們是否已不當作是一回事?在面對血脈可能斷絕的情況下,夫婦是否同樣可以豁達面對?

這 種情況發生在尋常百姓家裏,由於本身資源不多、選擇有限,只能逆來順受;但若發生在富家大族、尤其擁有龐大企業的家族,由於家財豐、人脈廣、企業牽連面 闊,如果沒有恰當的繼承安排,所產生的家族和社會問題將明顯更為巨大,他們會否如尋常人家般無奈面對?或者像當今不少西方富豪般把財富悉數捐出,成立慈善 基金遺愛人間?【註四】

繼承方法頗有不同

另一值得注意的理論問題是繼承方法。在古代中國社會,財富家業父死子繼、代代相傳的傳統依據的是血脈關係,即由後嗣(男性子孫)繼承,然後才到配偶或其他親屬,這種方法類似今天社會的無遺囑繼承(intestate succession,亦稱法定繼承)。

不 過,今天香港社會則以遺囑繼承(testate succession)為主。一個人去世前,若按本身意願立下遺囑,遺囑將於該人去世後生效;當一個人去世前沒有立下遺囑,才會以無遺囑的繼承方法處理, 受益人的優先次序,則以配偶為先,其次為後嗣(子女同等),再次則為其他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親屬。

這種安排,與古代社會以親生兒子為優先的做法頗有不同(婦女,包括配偶和女兒沒繼承權;除非沒有兒子,就連過繼兒子也沒有,才會把部分財產傳給配偶和女兒)。

到底,當年王德輝和龔如心面對不育無後時,是如何處理龐大家業的繼承問題?他們的選擇與人生經歷有何關連?若他們的意願偏離常理人倫,又會帶來什麼紛爭?這些問題,下文將會一一探討。

龔如心與遺囑.五之一.明天續

「龔如心遺囑案」有餘波
自終審法院去年駁回商人陳振聰上訴,並確立龔如心2002年的遺囑有效,千億遺產爭奪案看似塵埃落定。

不過,律政司今年5月以遺產守護人身份入稟法院,要求法庭解釋遺囑條文,以釐清華懋慈善基金的角色,當中包括確認基金是受益人還是信託人;案件排期今年12月17日一連三天在高等法院開審。


註一:筆者沒曾接觸王德輝或龔如心的任何家族成員,亦沒曾訪問華懋集團的員工。手上資料均來自對報章、雜誌、書本、專題論著和法庭公開文件的耙梳、鈎沉;所作的分析,純粹是一種社會學的學術觀察和推測,全屬個人觀點的表達而已,目的是藉此提出一些婦女與繼承的理論問題。

註二:傳統上,繼承包括繼嗣(即繼承血脈)、繼祀(即繼承宗祧)、繼業(即繼承財產)三個層面;前兩者幾乎「傳男不傳女」,後者在某些情況下部份可傳給婦女。

註三:在傳統文化中,過繼子或養子跟誼子(俗稱契仔)的身份和地位不同,過繼子或養子有延續香燈、養生送死的責任,同時亦享有繼承財產等權利;誼子則屬擬親屬化的社會關係,較多用於「拉關係」,毋須承擔延續香燈、養生送死的責任,亦不享有繼承財產等權利。

註四:較著名例子是全球首富蓋茨(Bill Gates),他與妻子捐出名下財產,成立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屬全球性的推動保健、扶貧、興教的慈善機構。


龔如心生前生後的三個「兩次」
信報財經新聞 | 2012-12-22 | 鄭宏泰

龔如心世紀爭產案的法庭戰,自1997 年王廷歆入稟高院、要求法庭確認他為唯一受益人開始。這場世紀爭產之戰,開展又豈會無因!如果先回顧一下龔如心與王德輝的人生點滴,或許能夠找到燎原烽火的起燃點。

龔如心,1936 年生於上海,年輕時曾在上海師範大學求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移居香港,1955 年下嫁青梅竹馬的王德輝,人生從此進入新階段;王德輝,生於1934 年,祖籍浙江溫州,據說乃「商賈世家」,其父王廷歆早年在上海經營染料和麵粉等生意,頗有規模,並曾在香港設立分公司。大陸解放前夕,王廷歆舉家遷港,香港的分公司反而成了發展主力。

1951 年,王德輝高中尚未畢業,便進入華懋公司協助父親打理業務。由於經營得法,父親遂把華懋交由王德輝主理,自己則退居幕後【註一】。在王德輝的努力下,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其中又以地產投資表現最突出,例如在六七暴動時,王德輝覷準時機,以極低價格購入大批地皮,待暴動平息後,物業市道反彈,華懋也因而賺個「盤滿缽滿」,建立起龐大的地產王國,成為香港地產界的一株奇葩。

丈夫兩遭綁架

婚後,龔如心生活無憂,雖曾參與華懋的工作,但只屬玩票性質。1983 年4 月,王德輝上班途中遭人綁架,勒索龔如心1 億美元。繳付贖金後,王氏獲釋,匪徒則先後落網,繩之於法。不料七年後(1990 年4 月),王德輝再次被綁架, 這次勒索的金額高達6600 萬美元。在繳付部分贖金時,警方逮捕了數名綁匪,但餘匪與龔如心的聯絡立即終斷,王德輝自此下落不明。

王德輝失蹤後,龔如心倉卒間披甲上陣,管理企業規模不小的華懋公司。最初,她覺得壓力頗大,還曾經這樣說: 「如果我做得好,人家便說是老公剩落的,倘若我做得不好,他們便彈(批評)我摧毀老公的基業。」可是,她沒有墨守家業,表現較丈夫積極進取,她先後收購上市公司亞洲證券和博富臨兩成多股權,又入股英美生物科技公司。

顯然,龔如心本身也具有敏銳的投資目光和進取精神;至於華懋集團的投資,則在龔如心的連番努力下進一步多元化。

華懋業務保持增長而龔如心財富不斷膨脹之際,本港兩份報章1997 年5 月22 日刊登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尋人啟事: 「尋人:王廷歆尋兒子王德輝(原華懋集團主席)。自你於1990 年4 月10 日失蹤後,不知所終,了無音訊,各方人等知其下落者,請即與本人代表律師書面聯絡。1997 年7 月22 日」。

家翁兩番勝訴

啟事引來不少社會人士的關注,有報章察覺到山雨欲來,已爭相報道事件。評論多認為蟄伏多年的王廷歆將有所動作。啟事刊登四天後,王廷歆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法院頒令王德輝已死,並向法院申請確認他手上持有王德輝1968 年3月15 日所立的遺囑有效,他是遺產唯一受益人。

龔如心對家翁的挑戰,明顯不敢怠慢。一方面,她堅稱丈夫尚在人世,另一方面則拒絕承認家翁乃丈夫財產的受益人,更指自己所持有的1990 年遺囑,才是丈夫生前訂立的最後遺囑,自己才是唯一受益人。由於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態度強硬,背後代表着巨大利益,一場稱為「世紀爭產案」的官司戰終於展開。

審訊期間,一如所料地揭露了不少家族內部鮮為人知的恩怨情仇、感情轇轕(詳見另文)。2002 年7 月, 「世紀爭產案」尚未有結果,龔如心亦立下遺囑,把名下財產留給華懋慈善基金。同年11 月,審訊期長達172 日的「官司戰」終於有第一回合的裁決:王廷歆一方獲判勝訴,龔如心敗訴,她所持遺囑被裁定偽造。

對法院的判決,龔如心當然不服,並於2003 年9 月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經過一輪審議之後,再次判龔如心敗訴;龔如心再次表示不服,並於2005 年7 月向終審法院提出「終極」上訴。終審法院經過一輪聆訊後,於2005 年9 月16 日作出「終極裁決」,其結果則是峰迴路轉地判龔如心勝訴。

終審法院戲劇性的判決,不但一錘定音地宣布龔如心乃王德輝約400 億港元遺產的唯一受益人,亦意味困擾龔如心長達八年多的「官司戰」終於可以劃上句號,而龔如心亦毋須再面對偽造遺囑的刑事檢控。年多後,坊間傳出龔如心身患不治之症的消息, 龔如心亦於2007 年4 月3 日因癌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遺囑兩鬧「雙胞」

龔如心雖然去世,但她留下的巨大遺產卻引發另一場更為戲劇性的爭產案,核心問題又與遺囑鬧出「雙胞胎」有關。龔如心身患重病消息傳出時,社會已十分關注她將如何分配遺產,到她逝世約半個月後的2007 年4 月20 日,一名叫陳振聰的商人透過律師樓公開表示,自己是龔如心遺產的「唯一受益人」,並向記者出示一張龔如心與陳振聰約在九十年代初(即王德輝遭綁架失蹤後不久)的合照,暗示兩人關係匪淺,他的聲明、與龔如心的點滴立即成為中外媒體搶先報道的焦點。

像早前王廷歆對龔如心的爭產官司一樣,由於華懋慈善基金與陳振聰各執一詞,連串私下和解方案也沒法達成【註二】,雙方只好對簿公堂。

經過連串法律程序和手續,另一場舉世矚目的爭產「官司戰」於2009 年5月11日在香港高等法院正式上演。

一如所料,雙方強勁的律師團隊在法院上展開唇槍舌劍、雄辯滔滔。

聆訊期間亦如上一次「官司戰」般揭露出不少鮮為人知的秘聞,成為城中熱話,而最牽動中外社會無數人神經的,當然是「千億遺產」到底花落誰家。

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先後判陳振聰敗訴,並指其所持屬偽造遺囑,顯示陳振聰除無緣染指龔如心千億遺產外,更要承擔巨額訴訟費用,以及面對警方的刑事調查【註三】。對於有關裁決,陳振聰曾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許可」的申請,但因理據不足而不獲接納。

不過,這宗擾攘多年的爭產官司,至此仍未劃上句號。除陳振聰偽造遺囑案仍未完結外,華懋慈善基金對千億遺產到底有多大的控制權等爭議,同樣仍未落幕(華懋慈善基金現由主席龔仁心及龔如心兩位妹妹龔因心和龔中心任監管人),千億遺產案最終何去何從,市民將拭目以待。

龔如心與遺囑.五之二.下周一續

法律爭辯的啟示
龔如心一生傳奇,可以看到她接掌華懋雖然帶有「逼於無奈」之下才扛起擔子的意味,但她披甲上陣後,可以帶領企業不斷發展,令公司規模、財富不斷上升,反映她的管治能力、生意觸覺等方面,均巾幗不讓鬚眉;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只要給予機會和條件,婦女同樣可以叱咤商界,在不同層面上指點江山、盡領風騷。

不過,若從繼承問題上思考,則會發現各方律師的爭辯,以及最後判決的考慮要點,只着眼於與遺囑有關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程序的詮釋和理解,對於父系社會的繼承邏輯,以及背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則着墨不多。

這樣的爭辯和結局,除了可為那些家財萬貫的富翁上了寶貴一課,告訴他們如果不想子孫後代和親朋友好在自己死後為其遺產「爭餐死」,最好還是在有生之年把財產分配好之外,對於我們理解人類社會如何考慮延續的問題,以及其行為模式、思想脈絡背後的社會道德和文化價值制約,似乎沒有什麼幫助。


註一: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華懋置業有限公司(Chinachem Investment Co. Ltd.)於1960 年9 月7日註冊,主要董事為王廷歆和王德輝。1961 年的股份分配名單則顯示,在總數達380股的股份中,王德輝佔最多,達171股,王廷歆、龔如心和葉理光各佔38 股,其仍在求學的弟妹王德淼、王德栽、王德嫻和王德華,則分別佔29 股、28 股、19 股及19股。

註二:資料顯示,陳振聰與華懋慈善基金之間在2007 年年中曾經幾乎達成和解協議,條件是陳振聰歸還龔如心生前總值達26.8 億港元的餽贈、給予龔如心三名弟妹每人各一億美元,並向包括王廷歆及其家人、華懋忠實僱員、雙方律師及大律師等支付應得款項,以及支付遺產稅和相關費用。至於所剩餘款,則按35:65 的比例、即陳振聰得35%、華懋慈善基金得65%的方式分配。由於和解協議須獲律政司同意才能生效,但律政司則以慈善基金屬公眾利益,協議有可能與此牴觸為由,拒絕接納,因而令和解協議胎死腹中,雙方須法院相見。

註三:陳振聰為爭取扭轉敗局費煞思量之際,年紀老邁的王廷歆於2010 年7 月1 日去世,享年99 歲,顯示龔如心遺產爭奪戰的潛在變數進一步減少。


王德輝對遺產繼承的安排與思考
信報財經新聞 | 2012-12-24 | 鄭宏泰

藉連串與龔如心有關的遺囑官司,本文今天將談談有關法律條文以外的繼承問題。

正如前文提及,華人社會注重血脈延續,婚姻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兒育女,誕下血裔;不能生育,後繼無人,自然視為人生大忌。

這種思想和價值,在現代社會無疑已經大大減退,但當人們真正面對絕後問題的威脅時,能夠毫不在乎,看破紅塵的,卻又似乎不多;王德輝和龔如心夫婦的情況,是否屬於極少數能有這種胸襟的例子?

在王廷歆對龔如心爭產案的聆訊中,王廷歆一方透露,早於1964 年,王德輝已證實不育的問題,顯示他最遲在那時應已確認「絕後」的事實。緊接着的問題是,面對那無法改變的命運安排,家族(主要是王德輝父母、王德輝夫婦)到底有何打算?

舊遺囑精神重視孝道

由於這個問題並非決定遺產誰屬的焦點所在,案件中的律師當然沒興趣深究,我們因而無法得出準確答案。不過,他們在某些問題的盤問上,則多少可以看到王德輝內心的籌劃和思想的痕迹。

資料顯示, 「王德輝首次訂立遺囑是1960 年4 月23 日」,那時他才二十七歲(即婚後五年);促使他這樣做的原因則是「患有腎病」,並且是「到律師樓訂立」的,主要安排則是「列明遺產由父親王廷歆及妻子龔如心均分,假如王德輝與妻子有子女,則會從妻子所得的一份中再分一半給子女」。

大家不妨細心一點想想,根據香港法例,如果王德輝沒有訂立遺囑而突然去世,妻子龔如心應可獲得最大份額的遺產,其次為兒女,再其次則是包括父母兄弟子妹在內的親屬。王德輝選擇訂立遺囑,並把一半遺產贈予父親,反而妻子最多只能獲得一半財產(如育有子女,比例更少),顯示在王德輝心目中,父親的地位較妻子為高;訂立遺囑的主要目的,看來亦是為了保障父親(背後當然還包含父親的子孫),因為他不但把訂立遺囑一事告知父親,還把遺囑交他保管,其價值觀與中國社會重視孝道並無二致。

王廷歆一方在法院披露的資料顯示,1963 年至1967 年間,王德輝「曾到美國接受切除腎臟的手術」;至1968 年3 月,他再次透過律師辦理遺囑事宜,並「要求立下的遺囑,父親是唯一遺產受益人」(即廢除妻子的繼承權,那時夫婦結婚已有十三年,就連原本「假如有子女」一項亦不作考慮);又同樣把事情告知父親,然後把遺囑存放銀行保險箱。導致王德輝作出如此重大改動的最大原因,據說是「男的不忠、女的偷漢」,不但一度分居,還曾鬧離婚。

雖然夫妻最終重歸於好,但自1968 年至1990 年的二十二年間,當華懋的生意日大、個人財富日豐之時,王德輝似乎沒有因應絕後問題而作出安排,則明顯令人覺得奇怪,甚至可說「有違常理」,除非他認為1968 年的遺囑已經解決相關問題。

新遺囑多感性表達

正如前文談及,在華人社會,當遇上絕後問題時,在同宗昭穆中挑選過繼子屬最傳統的做法。由於王德輝是長兄,在胞弟王德淼和王德栽的兒子中找過繼子,應該合乎情理。當然,如果他認為過繼只屬形式,心中已有「伯如父、侄如子」的觀念,只要過世後有侄繼承宗祧即可【註】,因此不計較正規儀式,亦不難理解。

深入一點看,1968 年訂立的遺囑,基本上考慮了血脈繼承的文化傳統和道德原則,屬於深思細慮之後的理性安排。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說呢?因為按此遺囑,若王德輝真的較父親「先走一步」,全部遺產將會落到王廷歆手中,而王廷歆應該會按傳統傳予一眾子孫,有否安排過繼,似乎影響不大。

也即是說,所謂王廷歆乃「唯一受益人」的說法,只屬字面上的意思,王德輝並沒把母親、弟妹(亦包括妻子)和侄甥等排除在遺產繼承的名單之外,顯示遺產仍會留在王氏家族手中;至於如何分配、誰多誰少等問題,則交予父親而非妻子。

1983 年4 月,王德輝遭人綁架而經歷「死過翻生」,似乎沒有動搖1968 年訂立遺囑時的思考邏輯和分配原則。但是,在重歸平淡七年後的1990 年3 月12 日,他卻另訂一份只有四頁紙的遺囑,這次不但沒有到律師樓辦理,亦有予人覺得格式草率、內容含糊之感;但更重要的疑問,則是指派龔如心為「唯一受益人」的安排上。

必須指出的是,遺囑的原則是我手寫我心,可自由表達意願。若與1968 年的遺囑相比,1990 年遺囑的行文用詞顯然少了理性籌劃,多了感性表達,所以內容出現「我愛妻子,世上她是我最愛……,我的身體,都屬於我愛妻」等語句。

沒指明成立慈善基金

就算如此,外人對於立遺囑者如何分配個人財產、如何抒發感受,實在無權置喙。然而,筆者想從社會學的角度,指出如下兩點分析,作為補充與思考:一、1990 年的遺囑令王德輝變得「兩面不是人」。遺囑中,王德輝除了提及要照顧父母和有病的妹妹,對於自己王氏家人和妻家龔氏家人,則直斥其「令人失望」及「令人討厭」;並語氣頗重地指出「切不可將任何金錢利益或物業交贈我王家其他任何人」,以及「也不容許將財產分贈你龔家任何人」。這樣的安排,明顯令本來已經絕後的王德輝變得更為「孤立」,既沒有了「家」的關係內涵,亦失去了「歸宿」的實質意義。

說得更為直截了當一點,這樣的安排(或行為),很有可能令他去世後出現沒有親人(只有妻子)送終,甚至成為「無主孤魂」的結局。換個角度說,王德輝不把財產分給龔氏家人或者尚算情有可原,但不分給王氏家人、尤其父母,則有逆常理。

除了表面的孝道問題,華懋集團其實並非王德輝從無到有一手創立的,而是其父早年奠下的基石,之後交到王德輝手上,由他發揚光大而已;由是之故,王德輝其實不能否定父親「奠基」之功,起碼應把部分財產「分」給他,才讓人覺得合乎情理。

二、遺囑失去延續的中心思想。作為繼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訂立遺囑的原因,當然是為了延續。但是,授予妻子作為「唯一受益人」的做法,卻沒法達致延續的目的。一方面,遺囑中強調不能把任何財產分贈王家及龔家的任何人,另一方面則不能否定夫婦「絕後」的事實,王德輝到底想妻子最後會把龐大財產交給誰呢(因訂遺囑之時,龔如心已五十二歲)?他沒在遺囑中指明要成立慈善基金,令其財富可遺愛人間。

理論出現謬誤

明顯地,指派妻子龔如心為「唯一受益人」的做法,並沒像指派父親王廷歆為「唯一受益人」般具有延續下去的內在邏輯,反而出現顯而易見的理論謬誤,即龔如心本身後繼無人,傳給她、同時又拒絕給王、龔兩家的成員,則明顯跌進前無去路的死局。

當然,以上說法只屬推測而已。原則上,獲得遺產後的龔如心,其實可有多種延續的選擇。一方面,她可考慮改嫁,另組家庭;另一方面,她可按自己的意願領養或挑選過繼子。至於把所有財產悉數捐出,成立慈善基金,亦屬可行辦法。

前兩項似乎不可行,因王德輝的遺囑註明「One life one love」,若龔如心在夫死後改嫁,另結新歡,還把王家家產贈予情人,顯非王德輝所樂見。

過去近三十年間,王德輝又沒有正式挑選過繼子,加上王、龔兩家的成員均被指為「令人失望」或「令人討厭」,能否有雙方「情投意合」的過繼子人選,似乎機會難求。

反而第三項則較為可行,既可彰顯夫妻的高尚情操,亦能達致財產與事業綿延不斷的目的。基於此,龔如心日後以第三項為其不二之選。

龔如心與遺囑.五之三.星期四(27日)續

註:從龔如心弟妹在她去世死後以王德輝名義發出的訃聞中,稱龔如心為「先室王龔如心夫人」,王德輝兩侄(家驊、家麟)的名字,排在王德輝名字之後,較龔仁心、龔中心及龔因心名字前,反而王德輝弟妹的名字,則並沒一同列出,顯示王家驊和王家麟可能帶有繼承王德輝一房宗祧的意味。若按此傳統,辦理喪事的應是王家,而非龔家;或者說主人家是王家,龔家只上給予協助而已。另一點必須指出的是, 王德輝早於1999 年9 月已由法院裁定「死亡」,因而才能進入處理其遺囑的聆訊。但龔如心的訃聞,則以王德輝的名義發出,這種思想和邏輯上的謬誤,頗讓人覺啼笑皆非。


龔如心如何為絕後安排財產繼承
信報財經新聞 | 2012-12-27 | 鄭宏泰

相對於王德輝,龔如心對自己人生和遺產的安排,似乎又有另一層次的價值與想像,值得深思細味。王德輝尚未失蹤前,正如法官任懿君在法院中所言,龔如心對王德輝只能「尊重服從」,暗示她應該沒法獨立自主。王德輝失蹤後,龔如心不但接管了華懋的管理大權,還有了更為自在自主的人生;這其實是父權社會下不少同時代普羅婦女的寫照。

接掌華懋後,業務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龔如心本人的財富看來亦同步向前,後者成為她日後可以完全自決自主、訂立遺囑的重要部分。資料顯示,1997 年5 月開始的爭產官司,明顯令龔如心十分困擾,亦相信成為她思考如何安排名下財產的其中一個重要背景。

遺囑着眼「永續發展」

2002 年7 月28 日,即高等法院尚未就爭產官司作出裁決之前,在胞妹及華懋老臣子等人的協助下,龔如心訂立了遺囑,把所有個人財產撥入華懋慈善基金【註一】,並指明該基金既要管理好華懋集團的業務,亦要令慈善事業不斷發展。而對家族的照顧方面,在遺囑中她要求基金必須:一、對王氏家族的老一輩,王廷歆先生及任玉珍女士須給予按其意願、令其滿意的供養。

二、負責王德華的生活與醫療,以及照顧其子女和深造之需要。至於我丈夫王德輝的其餘弟妹,如有需要公司也有責任給予照顧。其子女如升讀大學或深造,公司均應負責。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龔如心的遺囑明顯較其丈夫的遺囑更值得深入討論。其一是此遺囑由絕後女家長所立,在父系社會的繼承上具突破性意義;其二是此遺囑觸及如何確保個人財產、企業與名聲「永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其三是遺囑彰顯了「捐身家」的高尚情操,擺脫遺產只傳血脈親人的狹隘思想;其四是遺囑內同時表達了對親屬、職工及其下一代的照顧與關懷,而非像王德輝般把家人至親視作陌路人而排除在外,具有人性化一面。

沒兒沒女的龔如心「捐身家」、並強調「永續發展」的舉止,令我們想二千多年前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寡婦清(一位出生及姓名均記錄不多的人物),她憑着精明幹練與善於經營的才能,積累了巨大財富,最後連睥睨一切的秦始皇亦對她肅然起敬,為她修築「女懷清台」,以表稱頌;能獲秦始皇帝表彰的原因,相信是她捐出巨資支持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

若從傳承的角度看,我們或者可以大膽推斷,沒兒沒女的寡婦清,可能亦想到如何才可「永續發展」,讓自己流芳百世的問題。至於捐出身家,獻盡財富,博取帝王或社會的認同,看來可能是她最後的選擇與決定,這與二千多年後同樣無後「女強人」安排遺產的做法,可謂並無二致。

此外,若再細心思考龔如心在遺囑中作出決定的理念,應該與王德輝1990 年的遺囑有關聯,因為王德輝已在該遺囑中清楚說明, 「切不可將任何金錢利益或財產交贈我王家其他任何人」,同時「也不容許將財產分贈你龔家任何人」,顯示沒有子女的龔如心,根本可選之路不多,所處位置頗為被動。至於把全部遺產撥入華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則是較為簡單直接,既能彰顯高尚情操,又確保企業與名聲「達致永遠」。

「捐身家」只屬「口惠」

另一值得玩味的地方是,龔如心為何在爭產官司尚未了結前急於訂立遺囑?自「官司戰」開始後,龔如心便須面對巨大壓力,除可能輸掉官司外,更有可能因偽造罪而受牢獄之災。龔如心在當時決定訂立一份「捐身家」遺囑,是想留個後着,在遇到「不測」之時可以作為「護身符」,還是另有考慮【註二】,外人自然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她那時的「捐身家」,其實只是「口惠而實不至」而已,因為嚴格來說,爭產官司一日未有裁決,華懋的大部分財產,其實仍在王德輝的名下。

龔如心於訂立遺囑不久,高等法院有了裁決,判王德輝1990 年遺囑為偽造;她不服上訴,然後是一再敗訴,至終審法院才戲劇性地反敗為勝,成為王德輝遺產的唯一受益人。終審法院頒布終極裁決約九個月後的2006 年6 月16 日,按陳振聰的說法是龔如心在當天(年約68 歲)訂立了新遺囑,表示死後把所有財產轉贈陳振聰,並認為陳振聰有能力及決斷就其遺產作出恰當分配及運用。

龔如心去世後,各持不同遺囑版本的華懋慈善基金與陳振聰便展開新一輪「官司戰」。由於龔如心在與家翁「官司戰」中能反敗為勝的關鍵是,原告人須證明被告人一方手持聲稱「最後遺囑」屬於假冒,華懋慈善基金很自然亦從這個方向展開進攻。

渴望有自己血脈

結果,華懋慈善基金初時指陳振聰手持遺囑屬「不完整的遺囑」(partial will),一時又指其實乃「風水遺囑」,之後又傳召多名筆迹專家,力證陳振聰所持遺囑的簽名並非出自龔如心及兩位見證人之手。除此之外,華懋慈善基金還從龔如心的立遺囑能力提出質疑。最終,華懋慈善基金獲判勝訴。

在此,我們不想針對陳振聰一方的遺囑作深入分析,只想利用聆訊期間的一些資料,從社會學的角度,了解龔如心對絕後與繼承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法庭聆訊中,陳振聰提及他於1992 年與龔如心相識不足一個月便「相戀」、發生性關係,龔如心渴望懷孕,誕下自己的血脈。到底這種心願有多強烈?她又曾採取何種手段以達到目的?

《龔如心傳奇》一書有如下描述:「龔如心認識陳振聰之時,其實已經五十五歲,但她對擁有自己骨肉的希望從來未減。雖然陳振聰曾提議,可以將長子過繼予龔如心,但龔如心『志不在此』,斷言拒絕……,龔如心甚至曾親赴意大利,查看複製人的可行性,但最終未有嘗試」。

身為風水師,對中國繼承傳統應該有基本認識的陳振聰,提及「將長子過繼予龔如心」的安排,看來並非隨便說說,藉以安撫龔如心「絕後之憂」的信口開河。

因為正如前文談及,過繼子擁有繼承權,若然陳振聰的建議獲得接納,其子便可堂堂正正地變成龔如心的繼承人。龔如心應該很明白,她不能接納陳振聰長子為過繼子,因為做法必然引起更多矛盾與爭拗,所以她「斷言拒絕」了陳振聰的提議。

雖則如此,龔如心對於懷孕生育一事,看來則十分堅持。聆訊資料進一步顯示,因應丈夫不育問題,龔如心曾經想到利用丈夫胞弟的精子做試管嬰兒(可作「同宗昭穆」另一詮釋),但不知何故最終未能成事。到了晚年之時,她仍念念不忘要有自己的親骨肉,並多次到美國接受高劑量的雌激素注射,希望藉此刺激卵巢排卵,爭取讓自己懷孕生子。這樣的做法維持長達十五年之久【註三】。本身乃醫生的龔如心胞妹龔中心進而指出,年過半百之時的龔如心接受高劑量雌激素注射的行為,很可能引至她癌症惡化,最後斷送了生命。

若我們細看王德輝失蹤後龔如心的人生,則不難發現,她一直牽掛並在不斷追尋的,除了她的丈夫、華懋集團的事業、新的愛情,其實還有血脈延續,即傳統社會所說的「求子」之心。可以想像,夫婦苦心建立的龐大商業王國由於絕後而沒法傳承;接着丈夫失蹤,自己年華漸老,但膝下猶虛,令求子之心愈烈,這相信屬情理所在。

正因龔如心內心深處渴望能有自己的血脈,結果不但招致另有所圖的人乘虛而入,更為了能夠一索得子,就算理性上明知不可行,亦會拼命一試。結果是求子不得,反害了卿卿之命。

龔如心與遺囑.五之四.明天續

註一: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華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Chinachem Charitable Foundation Ltd.)創立於1988 年8 月5 日,創立股東(董事)則為王德輝和龔如心兩人。

註二:在華懋慈善基金控告陳振聰的官司中(詳見另文討論),龔如心胞妹龔因心在法院表示,胞姐曾向她表示, 「曾聯絡聯合國秘書長及中國國務院總理代表」(協助監管華懋慈善基金),又指「到了2005 年(即終審法院尚未作出判決前),龔如心找她(龔因心)草擬,寫信給時任國家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信中要求賈春旺擔任華懋慈善基金的管理人」。

代表陳振聰的律師即時作出反駁,指「龔如心……在原訟庭輸官司,故特意用中文撰寫遺囑,目的是希望取得中央政府支持,企圖扭轉敗局」。陳振聰代表律師的回應自有其觀點與理由,但我們想指出的一點是,遺囑是在立遺囑者離世後才生效的,立遺囑者其實可隨時隨地、隨心所欲,並在不用花費太多金錢而手續又毫不複雜的情況下隨便更改的,日理萬機的聯合國秘書長和國家領導人沒可能花時間糾纏於一份尚未生效並且可隨時更改,變成廢紙的文件上(今時今日該基金會仍沒什麼聯合國或國務院代表在董事會,則是其中之一的說明,而日後鬧出陳振聰所持遺囑問題,則是一種說明)。

這意味那時龔如心的連串舉止頗着痕迹,很難不讓人有可「另有所圖」,或「聲東擊西」的聯想。或者可以這樣說,由於龔如心最終贏了官司,以上的連串行動乃沒有發揮效果,我們因而沒法對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註三:若以2006 年龔如心癌病惡化沒法再打雌激素作終點計算,推斷早於1991 年(即王德輝失蹤不久)龔如心已開始相關的「求子」行動。


龔如心「灑脫捐身家」底蘊
信報財經新聞 | 2012-12-28 | 鄭宏泰

遺囑,從法律角度看,並非什麼複雜的協議或契約,所以無論格式、內容,以至訂定過程或手續等,均沒嚴格要求。今天訂立的遺囑,明天不喜歡,可立即將之廢除,改立另一份,或是更改受益人、分配比例等;所強調的重要原則,是我手寫我心,表達個人心願,並要求第三者作見證人,各方簽署作實。

正因遺囑彰顯個人意願,受益人是誰、分配份額多少,乃至如何安排等,理論上是可以毫無準則的,很多時只是立遺囑者的主觀意願或判斷而已。因此,按傳統法定繼承受益的人可以在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剔除在名單之外,例如王德輝1968 年所立的遺囑,便把本屬最優先的髮妻排拒在外。

立遺囑變得神秘化

由是之故,訂定遺囑變得個人化、神秘化,因而容易衍生誤會猜忌、滋長矛盾衝突。不可不知的是,遺囑真正發揮作用之時,立遺囑者已不在人世,若有血脈親屬或潛在受益人對遺囑的安排不滿,亦不能向立遺囑者「討個說法」或要求解釋,因此對簿公堂,要求獨立公正的法庭在白紙黑字之間尋求答案,很多時便變成唯一手段。

事實上,不少人一直以為訂立遺囑只是個人主觀好惡的決定,是個人自由意志的表現,什麼傳統道德價值之類的東西可不用理會。但從前文的分析中,應該不難察覺,遺囑乃繼承制度的重要部分,而繼承的核心,則在於延續;至於繼承時的主要考慮因素,往往只是血脈親情,以家為本更被認為乃綱紀倫常的重中之重。

基於此,遺囑的訂定,應屬立遺囑者深思細慮和周詳計劃的結果,而非一時衝動的急就章,或只憑個人的主觀好惡。否則若立遺囑者的安排,不符合內在邏輯,或含有歪倫常之安排,最終只會導到至親友好法庭相見,相信這亦非遺囑之本意。由此可見,遺囑既會折射社會文化及傳統的底蘊,更會反映個人價值與觀念的內涵。

這些抽象的東西,不但難以憑法律的「秤」可清晰輕易地「秤」出來的,我們在理解時,亦不易從表面的行為中洞悉其核心原因和社會倫理所在。

此外,本系列文章的原意是從社會學角度,沿着婦女繼承的脈絡,探討家族企業與婦女繼承的問題,從而回答坊間就王德輝與龔如心遺囑糾紛引起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問題,理順當中某些富爭議性的問題。可惜,因資料殘缺不全、真假難分,部分討論不但未能釐清,反而牽扯出更多難以理解且讓人覺得有歪常理的問題。

而且,筆者在梳理事件之際,更相信目前的資料應該並非事實的全部,某些極為關鍵的事件尚未揭露;某些言之鑿鑿的枝節,則可能是別有用心的誤導,與事實頗有距離。正因如此,在理解前文連串事件與行為舉止時,實在應該小心謹慎,不可囫圇吞棗,照單全收。

至於本文希望處理的核心問題:在父權社會,女性在繼承問題上是否可以擺脫傳統的窠臼?前無古人的武則天,年老力衰並且發現陽壽無多時,據說對皇位由誰來繼承的問題頗為困擾,有過一番掙扎,是交給姓武的侄兒,保留「大周」國號,還是交給姓李的兒子,讓其恢復李氏皇朝呢?

其中的大臣李昭德所說的一番話,看來令武則天頗有感觸,最後毅然作出「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的決定;而李昭德令武氏感受良多的那番話則是: 「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正因如此,到武則天死後,天下重歸李氏手中。

「捐身家」或趨普遍

誠然,像寡婦清一樣,龔如心絕後,在考慮如何安排身家財產方面看來可以較為「灑脫」,既不分給王氏家人,又不分給龔氏家人,寧可「捐身家」,把遺產悉數撥作慈善。這一重大決定,看來應是經過一番掙扎、深思細慮之後覺得屬於最為理想的安排。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婦女以遺囑方法安排個人財產的做法,在早年香港社會已經出現,捐身家者雖十分罕見,但亦曾出現,例如何東平妻張靜蓉把所有名下財產捐予東蓮覺苑作永遠基金(endowment fund)便是一例。但因沒兒沒女而「捐身家」者,同樣為數不多,龔如心的做法可十分少見。如同屬單身無後的樂壇天后梅艷芳,其遺囑安排便是將部分物業財產分贈予好友及姪甥,並成立信託基金,用作供養母親,直至梅媽過世後才把餘款捐出予宗教團體,便反映出先親其親,再及他人之傳統價值。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社會湧現不少高薪單身婦女(更有些是結婚後不願生孩子)的情況,她們日後又會如何安排其名下的財產?

「捐身家」會變得愈趨普遍嗎?從這個角度看,龔如心的處理方法,明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因而值得我們日後再作深入研究。

龔如心與遺囑.五之五.完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12

青年會玩具銀行

玩具銀行兩萬存貨爆倉
港孩物質過盛 捐簇新貴貨

明報記者 袁柏恩 陳倢朗

【明報專訊】在專門收集玩具轉贈基層的「玩具銀行」內,近兩萬件簇新玩具正等候新物主。價值近千的木馬、數百元的Thomas火車頭及原箱LEGO等,都是在未曾「踏離」紙盒半步的全新狀態下,被送到玩具銀行。聖誕節等於收禮物這條方程式,早在小朋友心中植根,今天是「拆禮物日」(Boxing Day),玩具銀行存貨滿瀉,多得要研究將玩具轉送其他機構,反映社會物質過剩。社福機構說,愈來愈多市民捐出玩具,可讓更多兒童受惠,亦籲市民為孩子選購禮物前三思,「要讓他們知道得來不易,才會珍惜」。

個人捐贈激增 佔八成

自踏入聖誕檔期之後,玩具店內水泄不通的情况已維持一段時間,有家長不諱言,每年購買和收到10多份玩具是等閒事。孩子玩具禮物大豐收,但多少件最終可得到主人長久「寵幸」,常伴身邊?本港近年有社福機構設立玩具銀行,回收捐出的玩具或文具(見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東涌中心,2009年起營運玩具銀行,基層兒童完成目標後,可在此換領一份玩具。中心初期主要向廠家收集玩具,但隨着個人捐贈倍增,現時比例已逆轉,個人捐贈佔約八成。在中心約200方呎的貨倉中,儲有多達近2萬件玩具,每年玩具流轉量約1.6萬件。

部分未拆盒 反映浪費問題

中心主任包秀怡表示,初期靠廠家捐贈,貨源不穩定,每年只收到數千件玩具,一度還擔心玩具銀行可能倒閉。不過,近年收集的玩具,一件比一件簇新、一件比一件新款,每逢臨近節日,玩具倉更接近爆滿,「玩具銀行『常滿』,當然很開心,但二來亦反映了浪費的問題」。她表示,「很多玩具連盒也沒拆開,多少反映了香港社會情况,相對富裕的小朋友物質生活過盛」。她慨嘆,情况反映香港貧富懸殊嚴重。

基層童「達目標」獲送玩具

中心目前有約300名合資格兒童參加玩具銀行計劃,拿着「存摺」,他們要與家長一同訂立目標,例如每日吃水果、改善行為問題、多次默書達60分以上等;達到目標之後,可以來中心領一件玩具。包秀怡說,東涌位置較為偏遠,基層兒童「出城」機會不多,父母更不多帶他們逛玩具店,因此他們每次到玩具銀行時格外雀躍,積極爭取達到目標。

包秀怡呼籲,家長即使經濟能力可以負擔,亦不應太過輕易送孩子禮物,她建議可以仿效玩具銀行的做法,要求子女達到目標後才可買禮物。她說﹕「要讓他們知道得來不易,才會珍惜。」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中華兒慈會稱不存洗錢行為

中華兒慈會稱不存洗錢行為
48億數字屬審計疏漏

2012年12月21日 趙超、衛敏麗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趙超、衛敏麗)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20日就2011年年報財務報表中的錯誤數字情況舉行說明會,公布了由北京市中立誠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第三方專項審議結果。審計結果稱,中華兒慈會2011年不存在48億元的貨幣資金流量,不存在洗錢行為,48億元的數字屬會計報表編輯錯誤。

  北京市中立誠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曹豐良稱,此次審計是針對公眾高度關注的中華兒慈會是否存在48億元資金洗錢以及與此有關的貨幣資金及理財產品的收支情況進行專項審計。此次審計屬於公益審計,無任何費用。

  審計報告說,在審計過程中發現,中華兒慈會2011年度的現金流量表數據不是直接由財務軟件直接生成,而是根據財務軟件生成的電子數據手工編制出來的,在填制“收到的與其他業務活動有關的現金”和“支付的與其他業務活動有關的現金”兩個欄目的過程中,填制其他貨幣資金科目發生額4.75億元時多輸入了一個“0”,因此變成了47.5億元,進而使“現金流入小計”和“現金流出小計”超過48億元。

  審計報告還稱,中華兒慈會累計發生理財產品支出為5.25億元,其中的15筆計4.75億元記錄在其他貨幣資金明細賬中,另一筆0.5億元記錄在短期投資明細賬中。

  曾負責中華兒慈會2011年度財務審計的北京中証天通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也在此間聲明,承認在審計中華兒慈會2011年財務報表時出現疏漏,沒有審計出“現金流量表”中的錯誤數字,並對此表示歉意。

  中華兒慈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林表示,事件發生后,中華兒慈會已制定相關整改措施: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對相關部門進行整頓﹔成立特別社會監督委員會,讓社會愛心人士和專家對基金會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為更好地開展慈善救助工作獻計獻策﹔將設立公眾開放日,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基金會工作。

  近日,有網民在微博中稱,中華兒慈會2011年年報財務報表中的“現金流量表”中“收到的其他與業務活動有關的現金”和“支付的其他與業務活動有關的現金”所載的數字大大高於該年報財務報表中“接受捐贈收入的現金”所載的數字,因而疑有巨額資金下落不明,也讓人產生了洗錢聯想。

成龍基金會捲入兒慈會洗錢醜聞

成龍捲入兒慈會洗錢醜聞
http://dailynews.sina.com/bg/focusnews/news/CCAFC1225/index.html

中華兒慈會被指48億去向不明

兒慈會被指48億去向不明
http://dailynews.sina.com/bg/focusnews/news/CCAFC1225/index.html

女同學社

性小眾藝術作品展覽
社會越來越關注同志平權議題,同志團體女同學社噚日喺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行性小眾作品展覽,有數十件陶泥、文字及視覺藝術作品,其中有支持同志運動嘅少女,製作咗一封寄畀教會嘅信,信上畫有同性及異性手拖手,喺彩虹下和睦生活,寫滿基督教對同志嘅惡毒批判句子;作者B女相信只要真心信主,同志仍可上天國。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及首位出櫃議員陳志全周六會到場參觀支持。

場內又有一封希望寄畀自己情人嘅信,上面寫上二人一起走過的日子,「我記得七一、六四……」另有名為「愛無懼」嘅陶泥作品,表達同志要面對世人排斥及奇異目光,但在雙方家人及朋友支持下了無懼色,強調彩虹終會出現。展覽以「關係」為主題,為期三周,希望各界人士了解不同性傾向人士想法,消除誤解、尊重差異。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強積金難保基層婦女
團體倡落實全民退保

【明報專訊】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2011年出生的女性預期壽命達86.7歲,較男性80.5歲高,婦女的人口老化問題較嚴重。女性較長壽,有團體指出,強積金難保障到基層婦女的退休生活,建議政府改革強積金制度和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基層薪低 強積金有限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上月訪問近300名基層中年婦女,當中逾七成為退休、主婦等非在職人士。委員會政策組召集人鄺國全指出,強積金屬職業性保障,未能保障家庭主婦、長期病患者等非在職人士。

餘下三成受訪基層在職婦亦收入偏低,生活未受保障。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女性僱員的入息中位數為11000元,但調查發現,僅2.6%受訪婦女達標,更有四成收入低於5500元,連中位數一半也達不到。

鄺國全指出,基層婦女收入低,強積金金額亦偏低,難以保障生活。調查顯示,受訪在職婦女中,七成有強積金戶口,但絕大部分人認為供款不足應付退休需要。

七成受訪婦女望子女供養

調查顯示,七成半受訪者表示退休後會依靠子女供養、四成半會以高齡津貼維生,僅一成人會依靠強積金。同時,亦有近半數受訪者怕別人看不起,不願申請綜援。

長津屬過渡 倡改善強積金

委員會建議,政府應立即就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展開諮詢,並希望政府教育公眾,減低綜援的負面標籤效應。對於立法會早前通過的長者生活津貼,委員會認為應是過渡措施,始終都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做到老有所養。同時,委員會建議改善強積金制度,放寬為全自由行、限制受託人管理費上限等。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良心消費難救社會企業

良心消費難救社會企業
C觀點 - 施永青 2012年12月12日

【am730專欄】昨文指出,社會企業的生存空間很小。原因是凡值得經營的生意,商界都不會放過,剩下來的,都可能因服務對象的負擔能力不足,而不能靠自負盈虧的方法持續發展。此外,社會企業必須在善待員工、公平貿易與環境保護上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令經營成本往往比普通企業高。再者,現時社會企業的搞手多為社工出身,他們缺乏企業管理經驗,要靠他們帶領社會企業度過夭折率極高的企業始創期,成功機會實在不多。因此,我不贊成拿公帑去支持社會企業。公帑應直接援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而非浪費在一些虛有其表的社會企業上。要做這類實驗,讓私人資金自己去冒風險算了。

當然,已經辦起來的社會企業,是不願意不經掙扎就退出歷史舞台的。最近他們想出一種方法,就是鼓勵良心消費。我也認識一些這項運動的推動者,他們本來希望我能寫些文章,去推動市民改變一下消費習慣,把選擇時加入一些良心上的考慮。

我初聽時,亦覺得這項運動值得支持,但想深一層,卻不認為社企可以憑這種方法生存下去。我是一個實話實說的人,我不會為了捧朋友場,而去寫一些自己也不認同的東西。

所謂良心消費,就是鼓勵消費者幫襯社會企業,以支持社會企業的成長。消費者可以透過自己的有意識的選擇,達到以下的效果:(i)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ii)促進公平貿易為基層生產者帶來更合理的待遇,得以過更有尊嚴的生活;支持本地小店可以在日益惡劣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令社會文化可以更多元化。

這樣的行為當然值得鼓勵,然而,社會企業的原意,是希望讓一些福利性質的服務,也可以透過企業化的經營而持續下去。但企業化的經營靠甚麼呢?靠的是食準市場空間,合理分配資源,成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並藉着員工的協作與創意,為顧客提供不一樣的消費體驗。一般的企業都不會把自己的生存,寄託在消費者的良心支持上。一般企業都很明白,如果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不是比行家優勝,自己的價格不是比行家吸引,自己是不配在市場立足的。有這種心態,企業才會不斷創新,不斷提升營運效益。

社會企業亦應該有這種心態,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逐步佔領市場更多的空間。如果單靠消費者的良心選擇,實質上承認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都未到家。否則,憑消費者的自然選擇已經可以勝出了。

社會上的消費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要他們在消費時刻意作良心選擇並不容易。況且現時市場上的社企並不多,並非總有一間在左近。要消費者舟車勞頓去「眾裏尋他千百度」,並不實際。所以主辦機構也不敢要求消費者長期這樣做,只敢推良心消費「月」,但一個月之後,社企可以怎麼辦?

社企在香港有存活空間嗎?

社企在香港有存活空間嗎?
C觀點 - 施永青 2012年12月11日

【am730專欄】香港的社會企業剛舉行了一場大型活動,名為「社企民間高峰會」。這個自稱為「民間」活動的會議,其實更似是「官方」活動。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親臨主禮,民政事務局由局長曾德成及其下的有關官員都傾巢而出,給了大會不少支持。相信政府在資金上亦對這次活動有資助,令大家可以高規格地在會展舉行。然而,社會企業的宗旨不是要立足社會,以企業的經營模式服務社會嗎?如果變成主要依賴政府贊助,這樣的社企還有發展前途嗎?

社會企業的概念源自英國,主張社會服務不一定要靠政府或慈善機構去做,而是可以透過企業營運的方式,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自負盈虧,持續發展,不斷壯大。

曾蔭權在2007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應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建立新的關懷文化。為此,民政事務局成立了社會企業的支援小組,動用公帑去推動社會企業夥伴計劃。

由於政府肯提供起動資金,各類服務社會的非政府組織都紛紛提交計劃,希望得到政府的資助。可惜,成績並不太理想,真正能靠自己的經營能力而存活下來的社企並不多。大部分的嘗試,都在耗盡政府提供的首批資金後無以為繼,要麼結束,要麼改為依賴資助的社會服務。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大部分社會服務,只要有盈利機會的,商界都會搶著去做,餘下來的某些服務,雖有迫切的社會需要,由於服務對象是弱勢社群,他們根本付不起錢,所以只能靠慈善組織或政府部門去提供。硬要這類服務的提供者,也以社會企業的方式去經營,根本不切實際。

現時從事社會企業的人,大部分都是來自社福界的社工,他們根本缺乏企業營運的經驗,要他們去發掘市場機會,降低經營成本,還需經過長期的鍛練與考驗。短期裡很難出現奇蹟。

要這類人做普通生意尚且有困難,更何況是要他們去做一些一般生意人都認為沒法做的生意?再者,社會企業的標準可不是有服務兼有錢賺就算,還要善待員工,公平貿易,顧及環保等。這無疑會增加成本,令社企更難生存。

其實即使在商界,新成立的公司大部分在創立的頭兩年就倒閉。創業的夭折率高,全世界都如是,並無大幅降低的良方,社企也難逃這個命運。私人去創業,花的是他個人的錢,他想建立自己的事業,就得承擔風險。但社企用的起動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與慈善機構,是否應該拿去冒這麼大的風險,就很值得懷疑,普通NGO,還是腳踏實地搞福利性質的服務算了,無謂浪費精力與資源去搞虛有其表的社企。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

28萬家庭住劏房兼被劏
平均呎租27元 貴過大型屋苑

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7日

【本報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被踢爆出租劏房謀利,事實上經營劏房確實有價有市。關注劏房居民團體「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調查發現,全港30年樓齡的私人樓宇中,約42%單位被改建成劏房,估計有逾28萬個家庭「蝸居」在各區的6.7萬個、平均只得137呎的劏房裏。劏房租金更嚇人,平均租金2,985元,呎租高達27.14元,高於全港85個大型私人屋苑的22.2元。
記者:蔡建豪 譚靜雯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於今年10月至11月間,委託200多名大專生巡查了全港4,045個樓齡達3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單位,發現約42%、合共1,639個單位被改建為劏房。全港共有約16,000幢同類樓宇,保守估計劏房單位最少有6.7萬個。該組織指以一個單位被劏成4.3個小單位推算,居於劏房家庭數目超過28萬戶。記者昨日觀察,一個劏房平均住了三至四人,以此推算,香港或有84至112萬名劏房居民。

平均面積137呎

調查也成功訪問了465戶居於有關樓宇的居民,其中90%受訪者承認居於劏房。調查顯示,劏房的平均租金達2,985.44元,佔有關家庭入息比例的36%,較政府統計署早前公佈租金開支佔入息比例25.7%的結果為高。劏房戶平均居住的面積為137呎,平均呎租為27.14元,有居民付出2,600元租住10平方呎的床位,相對呎租更達到260元。事實上,中原地產於今年10月新簽租約統計顯示,全港85個大型私人屋苑的平均呎租為22.2元,劏房呎租竟然比大型私人住宅更高。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召集人賴建國表示,逾60%的受訪者稱正申請公屋,反映劏房戶渴望透過上樓改善生活。不過,公屋輪候冊突破20萬大關,政府根本不能做到三年上樓的承諾,建議改建工廈、空置校舍及政府建築物作過渡性房屋,以及非政府機構營辦出租的社區房屋,短線解決劏房問題。

僭建醜聞纏身的特首梁振英昨出席港台施政報告論壇,多名市民向他大吐苦水,「樓價貴得好厲害,家貧苦大眾有啲冇得住,有啲就住板間房。」亦有市民要求梁振英大幅增加房屋用地的地積比率。梁振英反指,政府提出改變土地用途興建居屋或公屋時,會遇到不少阻力,要求市民持「一家人」的心態,作出犧牲和讓步。

此外,陳茂波昨回應有報道指其妻子家族公司景捷在政府推出買家特別印花稅(BSD)前,出售大角嘴劏房單位,他稱其妻已於今年八月出售公司股份,該公司的商業活動與他們無關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磅巷關注組促保育文物

磅巷關注組促古蹟辦保育文物
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14日

【本報訊】政府擬斥資2億元在西營盤磅巷興建全長200米的扶手電梯,連接般咸道至太平山街。但磅巷關注組指,工程將摧毀逾百年歷史的磅巷公廁和浴室、石牆及樓梯,已去信古蹟辦及城規會要求將磅巷及附近的卜公花園評級,保育歷史文物。

鼠疫後首個公共浴室

關注組召集人楊子傑表示,磅巷見證香港開埠初華人聚居的辛酸,而1894年香港發生鼠疫,為改善衞生環境而建的磅巷公廁,及全港首個公共浴室極具歷史價值。他指磅巷雖沒有歷史評級,但現時面臨清拆,將嚴重破壞社區環境,也對現存的百年台階造成破壞。

他透露,由於部份路段只有3.5米闊,興建扶手電梯有困難,政府建議把電梯分兩層,「一層畀人行、一層就電動扶手電梯,設計有啲奇怪」。他認為政府無需清拆磅巷也可方便居民出入,「用斜路代替扶手電梯,附近種樹就得,唔使一定要用咁多錢。」

他又批評磅巷扶手電梯只是「大白象」工程,擔心該地淪為商業區,樓價、租金狂升影響居民,又指特首梁振英曾提出在全港18區進行改善無障礙設施工程,擔心區議會為求達標,令「大白象」工程越來越多,「唔知下一個會輪到邊個區遭殃」。

Sunday, December 09, 2012

磅巷關注組

關注組反對磅巷建扶手梯
星島日報, 2012年7月14日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政府擬在上環磅巷建二百米長半山行人扶手電梯,連接般咸道及太平山街。由磅巷商戶及居民成立磅巷關注組質疑計畫欠諮詢,提出反對,免增加人流破壞社區寧靜,促政府擱置為項目顧問研究報告招標。但有議員贊成先完成研究報告,再作諮詢。

  現存的中環些利街半山扶手電梯系統,由中環街市至干德道,全長八百米。據工聯會估計,中半山人口在未來三至五年上升約百分之二十五,屆時電梯系統使用量大增,建議政府在附近另築新扶手電梯。政府現擬在上環磅巷建半山扶手電梯系統,紓緩半山交通。

  憂影響社區寧靜

  磅巷關注組發言人楊子傑指,興建計畫未有諮詢公眾,質疑磅巷人流少,山下太平山街遠離港鐵站,興建扶手電梯或無人使用。他強調,即使日後扶手電梯使用率高,人流增加會破壞社區寧靜,希望政府擱置耗資二百萬元進行項目顧問研究報告招標,並善用現有的扶手電梯。

  兩年前遷到磅巷的窗簾商劉先生表示,該區寧靜舒服,若項目落實動工,他會因嘈吵而遷離。經營髮型屋的洪慧賢,因租金上漲而遷入磅巷,惟倘磅巷發展成第二個蘇豪區,變得嘈雜、租金上升,亦會考慮搬遷。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及中西區區議員張翼雄,昨約見運輸署及機電署代表,建議在卑利街設半山行人扶手電梯,但運輸署指該址難以施工。王國興指可退而求其次,贊成招標研究磅巷建扶手電梯可行性,並強調公眾諮詢須基於顧問研究,宜先推研究招標。運輸署及路政署表示,磅巷扶手電梯計畫現仍處於初步研究階段,須完成初步設計方案後才進行諮詢。

  張翼雄則指,現存些利街半山扶手電梯系統有近二十年歷史,去年底始故障頻生,平均每兩日一壞,日間維修會阻礙行人,建議在夜間進行維修。機電署指已向環保署申請於晚上九至十一時進行維修。記者 陳錦洪

Tuesday, December 04, 2012

龐一鳴: 捐錢?你中伏了沒有?

龐一鳴: 捐錢?你中伏了沒有?
2012-12-2 10:57:44

NGO在街上聘請青年人籌募捐款已不是新鮮事。但每次在街上見到,仍然心傷。

昨天,趕去做一個訪問,遇到一位青年人拿著「綠色和平」關注Zara用有毒物料製造成衣的傳單在爭取簽名抗議。我停下來,想作簽名支持。他在我還未簽完名,就開口游說我向綠色和平捐款。首先,我對這種借市民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停步簽名,實則為了「推銷」捐款的做法相當不滿。本來想即閃,但見到這位青年人十分賣力,我打算當支持賣旗般,一次過捐十元八塊了事,現場卻沒有這個選擇。青年人跟我行了一段路,我說我沒有時間停在這裡填表,著他給我一張,填完交給他。

他多次問我是不是真的會填,我說,我問得你攞,就一定會填。最後他給我表格,再追問我何時可以交,我說我沒有傳真機,要幾天時間,下一次到學校上課就可以傳真。他連忙問我電話,相信是幾天後會來電跟進,我說沒有問題,給了電話號碼就走了。

轉過身,我真的打算填表,打算一次過捐一點點錢,當做支持他們最近爬到海港城頂,展示大型橫額,反對中電平買貴賣電力賺錢的行動。誰知道,表格上竟然沒有一次過捐款的選擇,只有每月捐款的可能。我即時邊行邊動氣,每天無數市民在街上跟籌款幹事短短幾分鐘交談後,要做的,原來是每月定額捐款決定。再讀畢全份表格,找不到任何捐款期限的選擇。吓,原來填了表,交上了信用卡號碼,綠色和平可以收你捐款直到永遠。

這位青年人,不好意思,我要食言了,我實在無法交上這份表格。這種不良籌款手法和大財團的不良營商手法如出一轍。小市民除了被電力公司、巴士公司、領匯等榨取本來已不多的工資,現在連NGO也加入這個行列,可悲可惡。

各位,募捐是要支持的。我們要令社區上弱勢得到幫助。但是,面對不妥當的募捐手法,我們要多加反思。

(以下連結為綠色和平的回應: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綠色和平回應龐一鳴/ )

回應龐一鳴
2012-12-2 18:32:58

龐一鳴先生於12月2日《主場新聞》專欄中提及綠色和平籌款一事 (原文〈捐錢?你中伏了沒有?〉),本會現作以下澄清。

文章提及綠色和平在街頭籌款使用的捐款表格,只容許每月捐款,沒有一次過捐款的選擇。事實上,街頭籌款只是捐助綠色和平的其中一種方式,其他捐助方式包括網上填寫信用卡資料、繳費靈、便利店現金捐款、遺產捐贈、Paypal、支票等等。市民可以通過以上方式一次過捐款或每月捐款予綠色和平,詳情可參閱網頁:http://www.greenpeace.org/hk/donate/ 。

市民每月捐款,完全出於自願,我們的籌募大使皆向市民清楚表明,若決定停止捐助,可隨時致電本會會員服務熱線,由專人立即安排停止捐助。文章所言「交上了信用卡號碼,綠色和平可以收你捐款直到永遠」,並非事實。文章要求加入的「捐款期限」一欄,反而有可能誤導市民,以為這是一份「死約」,市民必須承諾在此期限捐款。

綠色和平是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與大部份慈善團體不同的是,為了保持不偏不倚的聲音,推動政府和企業實施更環保的政策,我們絕不接受政府、政黨、企業任何捐款,只接受市民大眾和獨立基金會的資助。因此,市民長期的捐助對我們尤其重要。

綠色和平於1997年在香港設立分部以來,一直採用名為「直接對話行動(Direct Dialogue Campaign)」的方式,由籌募大使在街頭向公眾講解環境問題及綠色和平的工作,並希望公眾成為綠色和平的會員,每月捐助綠色和平的環保工作。我們相信,通過在街頭直接與市民溝通,邀請市民成為我們的會員,接收我們給會員的定期匯報,有助市民更深入了解綠色和平及我們的全球環保工作。我們期望在街頭接觸到籌募大使的市民,盡量考慮每月捐款,旨在通過市民幾個月、一年或數年的定期捐助,讓我們可以為環保項目進行更長遠的規劃。

「直接對話行動」的籌款方法要行之有效,有賴我們每天在街頭向市民講解的專業籌募大使。籌募大使必須由專人接受培訓,清楚向公眾解釋慈善團體的宗旨和工作,並每星期工作不少於30小時,所以義工並不適合擔任籌募大使,我們必須聘請全職員工進行籌款工作。

相對於郵寄籌款信、媒體廣告、電視籌款、賣旗及義賣等,「直接對話行動」街頭籌款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籌款方法之一,獲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眾多慈善團體採用,以取得市民大眾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指「直接對話行動」街頭籌款是不良籌款手法,實非公道之評論。

綠色和平總部及各分部的財務報告完全公開,亦為國際非政府組織問責約章(INGO Accountability Charter)發起及簽署團體之一,致力進一步提高組織運作的透明度和問責性。我們歡迎市民大眾繼續監督慈善團體的運作,支持我們繼續以行動帶來改變。如對綠色和平的籌款手法及運作有任何進一步的疑問,歡迎隨時與本人聯絡。(電郵:fung.ka.keung@greenpeace.org)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行政與區域發展總監 馮家強


回應/發表評論

Fung Ka Keung
謝謝大家的提問。

綠色和平是少數擁有自己街頭籌款團隊的慈善團體之一,街頭籌款團隊由綠色和平直接聘用。由於人手問題,自2008年起,我們也有委托街頭籌款服務公司同時進行街頭籌款活動招募捐款會員。平日你在街上碰見的綠色和平籌募大使,大部份都是綠色和平直接聘用的非外判員工,而綠色和平的籌款團隊所招募的月捐會員一直佔大多數。

不論是通過綠色和平自家籌款團隊或委托的籌款服務公司成為捐款會員,綠色和平皆會收到捐款會員百分之百的捐款。與其他慈善機構一樣,我們每一年都會調整整體收入的分配比例,其中包括招募新捐款會員的籌款開支。綠色和平為維持獨立性,絕不接受政府、企業和政黨的(通常是大額)捐款,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籌款活動,呼籲個人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的工作。綠色和平籌款經費少於目前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我們在年度報告中也有刊登相關資料,從不隱藏任何籌款開支,與大多數國際非政府組織相似。

成功的慈善機構並不會單用招募新捐助者的籌款成本去評估籌款計劃的效益,而採用招募新捐助者的籌款成本與與捐助者捐助多年的捐款比例作出更客觀的標準。在招募長期捐助者的第一年,成本或許較高,但因為慈善團體只須承擔月捐籌款最初開始招募的成本,及後定期捐助持續愈久,慈善團體的籌款成本便愈低,所以,即使將街頭籌款與郵寄籌款信、電視廣告、賣旗、賣物等每次籌款皆須付出行政成本的籌款方式相比,街頭月捐籌款仍然是更具成本效益,亦即有更大比例的善款用在我們的環保項目上。

如有其他疑問,歡迎與我聯絡。

馮家強

Fung Ka Keung
相信大家都希望了解事實詳情,我當初才回應得比較多。你希望我簡單直接回應,沒有問題:

1. 現時綠色和平直接聘請的籌款團隊約佔70%,委托的街頭籌款服務公司約佔30%,不過我們仍有職位空缺,直接聘請的團隊所佔比例應更高。

2. 重申一次,市民100%捐款皆直接捐助綠色和平。綠色和平籌募大使的薪酬不與市民捐款額掛勾,所以恕我當初無從回答這條問題。

3. 我們的「直接對話行動」是鼓勵市民成為月捐會員,所以表格上是填每月捐款,原因已在回應文章清楚寫明,在此不再重覆。若市民要求只作一次過捐款,我們也會接納,在表格上註明一次過捐款即可。

今天我亦從在場的籌募大使中得知,籌募大使當時未有足夠時間解釋清楚,龐先生亦太急未及向籌募大使查問一次過捐款的選擇,便取走表格。及後龐先生僅依照他手上的表格認為我們不容許一次過捐款,純屬誤會。

馮家強

Sunday, December 02, 2012

「齊心基金」

中策組奪撥款權 勢益梁粉
蘋果日報 2012年12月2日

【本報訊】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去信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要收回研資局審批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權力,剛巧政圈盛傳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將於短期內宣佈成立「齊心基金」,充當梁的智囊及研究機關。有學者及議員擔心,邵善波將公帑私相授受予「齊心基金」一類「梁粉」機構,借研究為名、打輿論戰為實,促檢討中策組職能。

張震遠成立齊心基金

港府在05年推出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大專院校研究公共政策,從每年2,000萬元撥款中,撥出一半成立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兩個計劃均由研資局審批撥款。但昨日有報道指,邵善波在上月13日去信研資局主席錢大康,決定改變資助計劃的運作模式,表明2,000萬元款項的審批權統統撥歸中策組,申請資格由八大院校學者擴充到自資高等院校以至智庫。巧合的是,兩名忠實「梁粉」行政會議成員的張震遠、前平機會主席鄧爾邦,部署短期內宣佈成立「齊心基金」。翻查公司註冊署資料,張、鄧兩人早在梁登基前,已成立了香港齊心基金會有限公司,來自政界消息指張、鄧兩人近日開始有所動作,有意將「齊心基金」打造成梁的智囊和從事研究,作為梁政治造勢及反擊對手的「炮台」。

曾獲計劃資助研究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憂慮,法律上無界定何謂智庫,由中策組審批恐令公帑落入親建制組織,以便為政府造勢,亦使資源不多的學者更少資源。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擔心,日後由中策組審批,「標準會唔會係將啲款項私相授受去啲所謂嘅外圍梁粉機構呢」。

工黨李卓人斥責邵善波已經「冇王管」,中策組擅自作出挪移撥款審批權這重大改動前,竟然不經立法會討論,擔心中策組「將資源畀番梁粉研究所,專係幫梁振英做研究」,他要求立會相關委員會全面檢討中策組職能。

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

「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
政務司司長開幕典禮致辭全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出席「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開幕典禮的致辭全文:

Jane(籌委會主席李正儀博士)、KK(籌委會副主席謝家駒博士)、各位主禮嘉賓、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我今日很榮幸能夠來到「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主持這個開幕典禮。

  進入這個會場當然與一般的高峰會很不相同,亦很高興看到很多我的舊朋友,因為過去無論在社會福利署或民政事務局的日子裏,都與各位有交往,亦知道各位對於香港社企發展盡心盡力。所以今日能夠匯聚在這裏大家聚首一堂參加這個民間高峰會,我感到非常開心。

  好像Jane剛才所說,香港民間社企高峰會創辦在二○○八年,轉眼已經踏入第五年。今年,得到民政事務局聯同十六個民間機構一起組成,本身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對於社企發展和支持的動力。

  我還記得,當年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人士已經對社會企業在香港日益發展表示關注,所以當然對於有這個民間的高峰會,為社企的發展再注入新的動力表示支持。

  今年高峰會的主題是「推動社會創新.營建都市活力」。我一看到後半截「營建都市活力」就不期然想起我自己過往五年的工作,因為rejuvenate the city其實要靠很多東西,我隨便都可以套用前半截,我們推動綠色建築,我們推動文物保育,今日陳智思先生也在這裏,都是希望營建香港這個城市的活力。

  所以,我今日很高興可以看到在我們「營建都市活力」方面,尋求社會創新都成為一個大家非常支持的主題。這個主題也很有意思,因為社企正正是可以推動社會變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力量,亦有助可以幫助解決香港面對的問題,帶動跨界別的合作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最終將會成為香港這個藉以驕傲的公民社會一個重要的力量。

  我自己對於社企的認識是始於二○○○年進入社會福利署,當時探訪一個非政府機構,它是負責協助殘疾人士的,第一次聽到社企的意念,因為它提出我們是否應該只用傳統的服務形式,譬如一些庇護工場、一些輔助就業,來幫助傷殘人士自力更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從而融入社會。有沒有另一種更創新的方法可以達致同樣的目的呢?於是便提出了希望社會福利署能夠研究社會企業,從而就運行了,或誕生了「創業展才能」這個計劃,或者「3E」計劃。朱太太今天亦在這裏,她當日幫手推動「創業展才能」這個計劃。

  其後,我加入民政事務局,當時大家都知道有前一屆政府的扶貧委員會,亦希望透過社會企業能夠增加就業,特別是在地區經濟方面,所以設計了「伙伴倡自強」這個社會企業計劃。今日在座的張仁良教授有份推動香港的「伙伴倡自強」社企發展。

  即使去到過去五年,我們推動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都注入了這個社企的要求,即是所有為政府的建築物進行活化,我們都要求它是一種社會企業的運作。因為理由很簡單,社企就是可以融會了既是用一種企業的經營,但又達致一個社會的效益,所以對政府來說,企業營運的優勢就是不需要長期以政府的公帑來支持,經過了初階的支持,這些項目是可持續的,是一個一個可以不斷營運下去的。

  當然在這兩三年,還有由曾德成局長主持的社會企業的諮詢委員會,為開拓社企在香港發展給予很寶貴的意見。

  早前,行政長官在他的競選綱領內很具體地提出希望在獎券基金撥款,成立一個社企的發展基金。在上任後我們即馬不停蹄地研究,究竟這個社企的發展基金,在今日已經有了這麼好的根基,以及社企發展應該扮演一個甚麼角色?所以我們在想了一段時間後,亦與在座很多位朋友傾談過後,第一件事已做了的就是改名,今日最新的名字是「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

  所以既能夠繼續社企的發展,但是是第一次很強調,我們是要求有社會創新,要有一些突破性,最好是從前沒有想過,但現在覺得這件事是可以行得通,當然在創新的過程,Jane已經說過,不簡單,如果要搞一個社企高峰會創新都不簡單,你可以想像在政府內部政策的創新有多大的難度,但我相信在在座各位的支持下,這個社會創新和社企的發展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我們這個基金既強調社企發展,亦同時很強調、很重視能夠創新。不過,無論是創新或發展,最終的主導原則或最終的精神,都是社會精神,都是希望能夠透過創新也好,透過發展也好,來令到我們的社會進步。無論是協助解決眼前的社會問題,或是建立一個我們大家都公認是更開明、更進步的公民社會。

  我每一次接受新挑戰時,都要去學習,因為我們的認知實在並不是全面的,去到社企發展儘管我剛才說在過往三個不同的工作崗位,我都有涉及社企發展,但這方面的認知仍然是有局限性,所以最近我利用了我前往倫敦外訪,探訪了大家都時常聽到的一個機構UnLtd,與這機構的主席Cliff Prior傾談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亦就覑他怎樣看社會創新、社企發展交換了意見。我回來後亦與我的同事分享,希望日後我們在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的基金的工作做得好。

  當然這項工作做得好,必須有好的領導,好的領導並不是我,好的領導坐在這裏,因為這個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非常榮幸,在專責小組內能夠找到張仁良教授再次出山,擔任專責小組的主席;李忠德先生亦會是專責小組的副主席,我相信在座有幾位長期協助社企發展或有實踐經驗的朋友稍後亦會被邀加入這個專責小組,來幫助我們推動這個基金的發展。

  在用這個基金的同時,我覺得UnLtd有一些做法是值得我們很認真地考慮和借鏡的,第一,就是除了一般的非政府機構單位之外,對於一些創業者,即是個人,特別是年青的社會創業家,他們只有一個構思,我們是否能夠為他們提供研究和分析,讓他們的生意或企業的構思能夠有發展的機會。第二,就是除了金錢的支援之外,其實大部分社企都需要有一籃子的技術上支援,在UnLtd中可以得到的有導師、網絡、知識培訓,以至推廣方面,換句話說,讓這些有企業構思的創業者能夠從導師身上得到一些啟蒙和實際的提點,然後把這些構思和理想一步步地推向成為一種企業,最終當然希望這個企業能夠發揚光大。

  今日藉覑這個社企民間高峰會不但有本地的社企專家朋友,亦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專家來到參與。我希望這個社企民間高峰會能夠匯聚更多的智慧和動力,亦配合扶貧委員會日後利用這個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基金,為我們共同嚮往的進步社會繼續努力。

  多謝大家。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44分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明光社

明光社關啟文: 
憂團體要求同志婚姻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7日

被同志團體視為「頭號敵人」的明光社,短短九日間取得近三萬個簽名,力阻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諮詢,該社董事關啟文認為,現時同性戀者的處境已大為改善,基本人權沒受損,擔心一旦立法會影響言論自由,宗教團體憑良心發言動輒得咎。他同時憂慮打開反歧視立法閘口後,同志團體會進一步要求同志婚姻。

怕立法會帶來寒蟬效應

本身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的關啟文認為,自1991年肛交非刑事化後,社會風氣漸改,同性戀者的處境已大為改善,「明哥(黃耀明)出櫃,有冇人攻擊佢吖?家唔係唔畀佢申請公屋,唔係唔畀佢攞綜援,如果你話同性戀者比較窮,要畀啲subsidy(津貼)佢,我係支持㗎喎,但呢樣嘢唔同立法,因為立法係規管自由」。

他認為一旦立法等於宣佈同性戀無問題,「應該等公民社會辯論,可能最終個社會會變,慢慢走向liberal(自由開放),我哋呢啲保守嘅人慢慢被淘汰都唔定,但係你家用咁嘅方法唔畀我講嘢,我個心就係唔服」。

他認為法律條文難以寫得完全清晰,會扼殺反同性戀嘅聲音,「好似『侮辱』、『嘲諷』呢啲字眼,點樣可以寫得清楚啲?原來騷擾、冒犯、不受歡迎嘅言論,同埋批評都唔可以㗎喎。」他擔心條例會帶來寒蟬效應,「好似23條咁,見到把刀你仲敢唔敢郁吖?平機會會幫啲人申請打官司嘅錢,唔使付代價,僱主就算贏官司,都要付堂費,有冇人想受咁嘅折磨先?」

「一成啱都唔應該被禁」

他表示,若法例「斬件」討論,他或會考慮,但現時社會討論已走向極端,「話我哋講同性戀等於肛交人鬧我哋,我哋從來冇話兩樣嘢係等同,家有理說不清,係對唔贊成同性戀嘅人高度不平等……話我哋係道德塔利班,塔利班殺人㗎喎」。

「我哋講緊嘅家庭價值,可能有九成係rubbish(垃圾),就算得一成啱,都唔應該被禁,你要講Voltaire(伏爾泰),至死維護對方嘅發言權利,但我見唔到有人維護明光社嘅權利喎。」他認為一旦反歧視法通過,同志運動下一步就是爭取公民結合、同志婚姻,「佢攞咗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好似反國教咁,啲團體都係第一步都唔讓,一定要政府撤回,因為擔心政府會利誘學校做」。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iProA獲政府續約

財政亂 iProA仍獲政府續約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2日

【本報訊】多次被揭管理混亂的互聯網專業協會(iProA)再爆出醜聞,協會有份參與多項獲政府撥款資助的社區及科技服務,但協會財政一團糟,欠債纍纍,包括虧欠政府資助服務的款項;但其早被批評為管理不善的「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合約期本已屆滿,但卻臨時再獲半年合約。
會長自爆負債300多萬

最新一期《壹週刊》報道,曾聲言要絕食撐國民洗腦教育的「梁粉」iProA會長洪為民近日向部份會員發電郵求救,指協會陷入財政危機,負債300多萬元,包括欠員工9月份薪金,以及欠前會長鄧淑明的私人公司100多萬,又欠信息共融基金會及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基金會款項。

報道又指,去年被廉署批評管理混亂的信息共融基金會獲政府撥款提供「上網學習支援計劃」,部份服務便是由iProA負責,服務合約上月屆滿,iProA再入標,但負責審標的三人中有兩人是iProA成員,結果協會再獲半年合約。而政府撥款成立的無障礙輔助科技研發基金會,由iProA負責日常管理,但部份受資助項目至今未收齊尾數。

洪為民以書面回覆查詢時稱,協會負債並非300多萬元,而信息共融基金會兩名審批標書的成員已在會上申報,兩人亦無參與協會會務。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言人表示,信息共融基金會主動向政府提出,服務合約招標結果不理想,需時間重新檢討,政府在有條件下同意臨時延長iProA合約半年,其間須嚴格控制開支。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關愛基金入不敷支

停募捐 關愛基金入不敷支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1日

【本報訊】將被納入扶貧委員會專責小組的關愛基金,成立近兩年,推行17項援助項目,預計涉款約17億元。惟至今商界僅承諾捐款18億元,但分三年交付,政府至今實收只得9.5億元,恐入不敷支。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表示,不會再向商界募捐,強調基金仍然「夠使」,暫時毋須動用政府注資的50億元。

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今日將以獨立身份召開最後一次會議,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檢討援助工作及交代基金去向。關愛基金將納入扶委會其中一個專責小組,由羅致光任主席。羅表示,關愛基金不會與其他援助基金合併,且會考慮擴大援助範圍,但基金會否出現入不敷支情況,他指仍言之尚早,「加埋利息,應該夠」。

關愛基金去年把政府注資的50億元存放在金融管理局,以賺取投資回報,去年獲利逾1.6億元,但存款期要六年,其間不得取回本金。據悉,今年基金的投資收益有近3億元,即使加上實收商界9.5億元,仍未夠支付17項援助項目合共約17億元的支出,目前基金已發放援助津貼逾4億元。
下年2月推特別津貼

此外,關愛基金建議向租用輔助呼吸醫療儀器的嚴重肢體殘疾人士,提供每月最多2,500元的特別津貼,需符合入息規定。最快下年2月接受申請,預計約400人受惠,涉款約1,200萬元。

特首夫人開設非牟利廚餘公司

開廚餘公司 梁太死撐利益輸送畀市民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21日

【本報訊】特首夫人唐青儀私下開設廚餘公司被指有利益衝突,她昨晚首度開腔回應說:「係有好大利益輸送,呢個利益輸送畀全港700萬市民,我作為700萬市民之一,我都有700萬分之一嘅利益。」但隨即表示只是「講吓笑」,稱自己一舉一動是受傳媒監察,堅持機構上軌道後才退出。環保團體和立法會議員都呼籲唐青儀盡快辭任董事避嫌。

亂噏港督夫人成立公益金

唐青儀前日被本報揭發成立公司Food for Good,推動廚餘和食物資源政策。她昨日出席活動時面帶笑容回應事件,指有利益輸送亦是輸送予全港700萬市民,旗下公司是非牟利機構,猶如做慈善活動,又辯稱當年公益金都是由港督夫人成立。

不過,根據公益金網頁,公益金是由一群社會賢達創立,包括已故的唐炳源議員、馮秉芬爵士夫人、何瑾爵士夫人等,港督夫人只擔任榮譽性質的會長職位。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炮轟做法不妥,指機構上軌道後才辭職,意味着已接受捐款,造成利益衝突,「各大商家反正要捐,捐畀特首夫人囉,多一個討好特首嘅途徑」。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呼籲梁太盡快辭任董事,改任榮譽顧問,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已排期下周三立法會大會,質詢政府的利益申報機制能否防止特首配偶有利益衝突。

廚餘政策風波不絕,環保署前日被揭取消小蠔灣廚餘廠招標。環保署昨回覆本報承認去年6月招標時,只找到3間合資格承建商,去年11月截標時僅收到兩份標書,投標價遠高於政府4.89億元預算,終以公眾利益為由取消招標。

環署藉故取消廚餘廠招標

小蠔灣廚餘廠在2007年提出,原定最快2013年建成。環保署指正研究降低建造成本及營運費用的措施,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批評,政府招標程序慢,令投標價隨通脹節節上升。

環境局將於下月舉行第三場持份者會議,討論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垃圾徵費等議題。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非牟利新公司「Food for Good」

梁太待廚餘計劃上馬後辭董事
開非牟利公司 被質疑不恰當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本月中成立一間非牟利新公司「Food for Good」,推動本地回收廚餘,環保團體綠領行動並證實在梁太協助下可望獲批一筆捐款,讓20間小學獲發廚餘桶回收廚餘。不過,事件曝光後,學者及議員均質疑特首夫人以公司董事身分參與和政府政策相關的業務,會涉利益衝突;特首辦昨晚回覆,唐青儀待計劃上馬後便辭任董事一職,轉任名譽職務,不會參與行政工作。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於本月13日成立了Food for Good Limited,屬於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公司,董事只有唐青儀一人。公司章程列明,該公司會向政府提出建議,以達到減少廚餘目的,另外又會接受捐款,包括金錢或物業。

綠領行動受助 可望獲捐款

據了解,梁太今年9月開始陸續接見多個環團,表示新公司會利用自己作為特首夫人的優勢,推動廚餘回收,至今至少有一個計劃,在唐青儀「穿針引線」下,差不多獲批捐款。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計劃初步有20間小學參加,學校會獲發廚餘桶,以傳統發酵方式堆肥,既可減少廚餘,亦具教育意義。

環團:不涉利益衝突 讚唐青儀有心

何漢威力撐唐青儀關心環保,「並非得個講字,上星期梁太到屯門兆麟苑,親自了解住戶如何將收集的廚餘堆肥。」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表示,難得特首夫人願意「落手落腳」推動回收廚餘,只要不涉及利益衝突,認為沒問題。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廚餘是蝕本生意,根本無利可圖,認為梁太較前兩屆特首夫人更積極推動環保,因此表示支持。

學者恐好心做壞事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認為,唐青儀不算干預政府施政,但她卻可能好心做壞事,恐她未來遭團體利用她的號召力獲得資助,被公眾質疑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特首辦表示,Food for Good計劃是非牟利性質,旨在為香港社會建立平台,推動廚餘回收,以源頭減廢,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計劃亦提倡將回收到的食物轉贈予社會上有需要人士。Food for Good計劃希望連結社會上志同道合人士,在社區、餐飲業、屋苑及學校等層面倡議廚餘回收。最終的目標是宣揚珍惜食物的信息,並向社會各界推廣處理廚餘的正確態度。

寶血﹕醫療中心非牟巨利

寶血﹕醫療中心非牟巨利
【明報專訊】獲政府批地須非牟利經營的寶血醫院內設7間醫療中心,負責管理的香港明愛醫療服務部部長源永樂,否認7間中心屬分租,強調只是以合約形式外判服務,這些中心並無牟巨利,否則「寶血會自己做」,但他未能提供利潤數據。他又強調早前10多年間醫院累計蝕6000萬元,至近年雙非產子潮才有賺,填回約4000萬元。

稱合約外判非分租

雖然源永樂否認分租,但審計報告揭寶血醫院分租處所的豁免在2005年屆滿,至今年7月一直無進展。源永樂昨稱,近月已獲地政總署批准,承認以往確認合約拖長了時間。地政總署昨晚至本報截稿前未有回覆。

寶血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兼明愛總裁楊鳴章昨交由源永樂回應審計報告。源永樂解釋,寶血醫院因人力問題於1993年把醫院交由明愛管理,往後10多年一直經營困難,累計蝕6000多萬元,由明愛墊支,至近年雙非產子潮才有賺,每年1000多萬至幾千萬元,暫已填補以往所蝕的4000至5000萬元。

審計報告指寶血內有醫療中心分租未獲豁免,源永樂指有關安排不是分租,而是外判服務,雙方以合約形式合作,並會拆帳,而寶血會徵收在院內經營的牌照費,病人屬於寶血。「過去一直艱苦經營,只希望提供更好的服務。」

寶血醫院須以非牟利形式營運,但外判的醫療中心卻可牟利。源永樂稱,在7間醫療中心之中,印象中寶血在兩間持有股份,其中維寶醫學治療中心佔股55%,但全數盈利用在醫院。他說﹕「服務提供者賺到的錢不是我們的,他們持股45%,都要生存,他們有些少盈利,是合理回報,否則怎叫人做?」

稱有向衛署交帳目

不過,源拒絕提供7間中心的盈利數據,強調目前生意額不是好大。他說﹕「大家要有合理盈利,如果認真有暴利,我們自己做就得,不用他做。」

至於「寶血醫院(明愛)管理有限公司」的帳目在去年只有利潤16,050元,源永樂解釋,這帳目不反映醫院帳目,這公司只是用以持有牌照及管理醫院管理層。他否認藉此隱瞞醫院帳目,並指有向衛生署提交帳目。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嚴格上寶血有不對,但該院確艱苦經營,不及真正牟暴利的醫院,且更應受批評的是負責監管的衛生署、稅局及地政總署。

明報記者

世界綠色組織

余遠騁搞非一般環團
失落副局長位

【明報專訊】環保界最近又添新力軍,名為「世界綠色組織」,由前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氣候項目主管余遠騁(William),伙拍環保企業家、球誼環保集團行政總裁汪振富創辦。William今年中應徵環境局副局長而為人認識,雖然最後個位落陸恭蕙手上,William仍可繼續以民間團體身分,監察政府施政。

主要關注弱勢社群

William噚日同傳媒茶敘,介紹世界綠色組織大計,佢話呢個組織唔單止關注環境污染、保育等問題,亦關心因環境引發社會問題,尤其弱勢社群生活需要,所以組織定位同一般環團唔同,既研究政策,亦推動地區活動,改變市民生活習慣,頭炮係下月初協助基層舉辦對抗加電費活動。

林超英陳智思做顧問

世界綠色組織目標係打破「環保、經濟、民生」各自為政局面,為實現理想,梗唔少得幕後顧問團隊,猛人包括前天文台長林超英、行會成員陳智思、前環諮會主席林健枝、美國綠色建築標準LEED創辦人Robert Watson等。對於名單之入面有重量級「梁粉」林超英,William話唔怕組織被定型,仲講笑咁話如果佢係「梁粉」,早就做副局長,仲使另起爐灶?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私家醫院混賬一揭再揭

法國醫院變提款機 
修會97年起吸金13億 建超豪宿舍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9日

【本報訊】私家醫院混賬一揭再揭。審計署日前踢爆聖德肋撒醫院(俗稱法國醫院)在09及10年,以捐款及支付「許可使用費」名義,先後向經營團體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送上巨款。《蘋果》翻查醫院歷年財務報告,發現修會早已將醫院當成提款機,未計自組牟利公司在醫院提供服務,自97年起已從醫院吸金逾13億元。財源滾滾下修會更於07年一筆過支付2.05億元購入醫院附近地皮,建成15層豪華護士宿舍。
記者:嚴敏慧

審計署報告揭發,聖德肋撒醫院在2009及2010年兩年間,分別向經營團體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支付3.03億元許可使用費,又捐出1.8億元給「擁有共同董事的公司」。

本報翻查聖德肋撒醫院,自97年成立公司以來呈交過的財務報告,發現修會將醫院當作提款機由來已久,醫院每年都有支付巨額許可使用費予修會,並作出捐款予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其中歷年支付的許可使用費累積高達7.24億元;而給予擁有共同董事的公司的捐款,累計亦接近5.87億元,兩者都以審計署揭發的09及10年金額最高。

買二億地皮毋須做按揭

修會更與醫院本身,以及數十名專科醫生合組多間私人公司,在院內提供醫療服務搵真銀,其涵蓋範圍包括掃描、腫瘤治療等。根據政府與修會簽訂的批地條款,若醫院有盈利,必須用於改善或擴展醫療服務,但現時醫院透過成立私人公司形式將醫療服務分拆,作為這些私人公司大股東的修會,每年便可直接獲利入賬。

修會歷年來不斷吸金逾13億元,源源不絕的財政收入使修會變得財大氣粗;除早年斥巨資為姊妹醫院聖保祿醫院,進行翻新及重建工程,更有足夠資金買地建樓。本報發現,由修會持有的一間私人公司「穗安」,於07年9月以2.05億元,購入九龍城露明道一幅逾9,000平方呎地皮,土地註冊處記錄更顯示,穗安當年買地毋須做銀行按揭。

穗安董事包括聖保祿女修會省會長何美蘭、張月娥、馮彩華及古穗生,四人同時亦是聖德肋撒醫院的公司董事。而穗安隨後以買賣方式將地皮轉到修會名下。修會隨即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建做一幢15層高的護士宿舍及訓練學校,大樓已於去年完工。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修會把醫院當成「搖錢樹(cash cow)」,把13億元巨款轉移入修會,做法有極大問題。他促請政府迫令醫院公開所有賬目,而過去從醫院取走的金錢亦應歸還,「除直接減價回饋病人,政府應透過罰款減少醫院儲備」。

浸會轉移盈餘3000萬改用途
【本報訊】審計報告揭發私家醫院以捐款為名,把醫院巨額盈餘轉到關連機構,令資金可作醫院發展以外用途。

「善用」財技的浸會醫院除早前被踢爆在09年向「香港浸信會醫院慈惠基金有限公司」捐出500萬元外,其於過去五年轉移的金額原來高達3,000萬元,「受惠」單位還包括醫院營運者浸信會聯會,以及由醫院成立的託兒所和診所。

浸會醫院07至11年賬目顯示,醫院轉移到關連機構的實際金額逾3,000萬元,遠超審計報告披露情況。

當中,由醫院分拆出來的慈善基金,先後獲撥備500萬元及兩度注資,四年間合共獲804.8萬元。至於浸信會聯會則於前年及去年,獲醫院提供90.1萬元和127萬元,並無解釋用途。

由醫院成立,於10年停診的浸信會沙田社區診所,醫院累積補貼了1,000萬元經費;同樣由醫院成立的培恩幼兒園,亦累積獲醫院注資1,054萬元,其於2006年7月結業。

Food for Good

開廚餘公司 特首夫人干政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9日

【本報訊】梁振英太太唐青儀打破特首夫人「不干政」的傳統,本月中靜悄悄成立了一間名為「Food for Good」的公司,推動廚餘政策。據了解,唐青儀成立Food for Good,目標是成為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非政府組織。不過,學者擔心唐青儀並無政府職銜,親身推動政策會予人干政的感覺。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則憂慮該組織可能成為利益輸送溫床,財團透過捐款給唐青儀,影響特區施政。
記者:潘柏林

據了解,唐青儀在今年9月底廣邀環保團體和社福機構會面時,透露Food for Good是非政府機構。本報獲得一封由她本人於今年10月發出的電郵,提及她創立Food for Good,呼籲接獲電郵的團體加入和給予意見。

擬夥團體尋求資金

該電郵附有一份計劃書,具體訂立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的短、中、長期目標。短期在中央收集資訊,投入人力資源做食物分發、教育公眾和進行研究。中、長期計劃聯合各個團體,游說政府立法及尋求資金(advocate for legis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unding resources),甚至在全港十八區建立社區農圃處理廚餘,成為內地處理廚餘的榜樣,也是全港唯一全面處理食物資源和廚餘問題的組織。有曾與梁太討論此大計的人士透露,梁太表示Food for Good可向商界籌募經費。

解決廚餘問題是梁振英重要政綱,本年參選時提出「推動消滅廚餘運動」,鼓勵工商界參與,建議增建回收處理設施。他擔任城大校董會主席時已大力提倡,與廚餘再造公司合作,廢物利用廚餘加工成魚糧;去年1月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智思,聯絡餐飲業發起「減少廚餘源頭做起」運動,梁太牽頭成立減廚餘組織,顯然是執行梁振英的政綱。

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梁太於11月13日正式成立了Food for Good Limited,屬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有限公司,創辦成員及董事只有她本人。公司章程列明,只要符合公司宗旨,可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或物業。章程同時列明,該公司會向政府提出建議,以達到目的。

被指利用丈夫權勢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多次表明,減少廚餘是重點工作之一,包括不排除用徵費方式減少廚餘,結果引來商界強烈反對。據知局方計劃先成立跨部門委員會處理廚餘問題,這時梁太插手介入,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予人特首夫人干政感覺,「我選嗰位係特首,唔係太太,搵太太推政策未必適合」。

工黨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認為,梁太身份及地位特殊,成立機構推動立法並不恰當,「大家會質疑佢有特殊身份,可以透過家庭關係快啲立法」。她又指,該機構日後在收取捐款時,或有利益衝突,甚至成為利益輸送的溫床,「特首夫人咁有權力開口募捐,大家係咪要畀面討好特首,大手筆捐款?」她指公眾必定質疑梁太運用丈夫權勢籌款,「如果梁太不知自律要他律,最終只會自取其辱」。

本報上周四起兩次向特首辦查詢梁太成立Food for Good的詳情及有否利益衝突問題,但特首辦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Food for Good公司
章程重點

1)收集食肆的剩餘食物,分發給有需要的貧窮人士
2)只要符合本組織宗旨,會進行募捐及接受任何人士的捐款,包括金錢與物業餽贈
3)會向政府或相關機構提出建議,以達成本組織的目標

資料來源:公司註冊處

Sunday, November 18, 2012

國際十字路會(Crossroads)

港人舊物變貧困國家寶藏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3日

【本報訊】本港一部部舊單車,成了岡比亞孩子上學的代步工具;多件遊樂場設施,送到烏干達為一間收容內戰孤兒學校的學童帶來歡樂;學校的舊枱凳,令柬埔寨一班學童上堂可坐下寫字;香港醫院一批舊病床,送到海地令當地病人不用睡在地上。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性慈善機構Crossroads(國際十字路會),17年來無間斷將港人掉往垃圾堆填區的物資運到60多個國家,變成貧窮人的寶藏。

機構位於屯門黃金海岸的總部,每天都運來一車車二手但簇新的物資,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則忙着為物資分類、入箱、存入貨櫃,再付運到第三世界國家。

香港收集得來的舊單車,送到岡比亞給孩子使用。 受訪者提供圖片 2010年海地大地震,香港醫院一批舊病床,轉送到當地。

運到60多個國家

由地產商更新服務式住宅丟棄的750部電視機、幼稚園放不下的20萬元遊樂場設施、酒店更換的500張床褥、餐廳搬遷整個不要的廚房、以至航空公司不要的毛氈……這些原本運到堆填區的物資經處理及配對,部份轉送本港清貧家庭,其餘運到60多個海外國家給有需要人士。

創辦機構的澳洲夫婦畢馬勤(Malcolm Begbie)和畢慰恩(Sally Begbie)分別為會計師及公關顧問,由1975年起參與國際救援工作。二人因工作來港定居,植根香港。1995年遼寧水災,負責統籌物資和義工救災。參與救援,令夫婦深切體會世間疾苦,於是建立十字路會服務世界各地貧窮人士。

機構由最初只有一兩間公司捐贈二手物品,到今天有近千間公司定期送贈簇新物資,今天還推廣公平貿易,又在國際推動關注難民和貧窮問題。畢馬勤的兩名兒子David及Josh,近年更承繼父母使命,接棒推動國際人道援助工作,成為機構靈魂人物。

兄弟二人曾遠赴瑞士,在聯合國難民署合作世界經濟論壇會場旁邊,建造一座難民營,吸引與會的達官貴人入內親身感受。David表示,維珍航空老闆布蘭森、維基百科的創辦人Jimmy Wales都曾參加體驗。「在漆黑一片中被武裝分子用槍指嚇,加上四處瀰漫彈藥氣味,10分鐘體驗後再由前難民細訴走難時的經歷和苦況,不少人感動落淚」。

望港人與他們同行

他們將概念帶回香港,在前身是啹喀兵軍營的國際十字路會總部,興建貧民窟,又加入第三世界國家盲人及愛滋病患者的體驗設施,供學校、團體及機構使用。

Josh解釋:「要了解一個人,就必須穿上他的鞋,走他走過的路。」他們邀請多間大公司高層來搭難民營,供機構員工入住,國泰和CNN的高層都已在營地搭建簡陋屋舍,「讓生活安穩富裕的港人,體驗失明和愛滋病患者的無奈和驚恐,繼而伸出援手」。兄弟寄望,有更多港人與他們同行,「除捐贈物資,更希望有人擔任長期義工,將更多物資轉送到有需要人士手中」。

十字路會的理念,是要將需要幫助和提供幫助雙方,在十字路口聯繫起來。如欲索取物資,做義工、捐獻及參與導賞團,可到該會網站http://www.crossroads.org.hk/瀏覽。

開辦全港最大公平貿易店
香港人假日喜歡到處逛,Crossroads位於屯門黃金海岸的總部是好去處。那兒除有一個包含幾十個貨倉的「環球分派中心」,還有一間裝修雅致、專門出售公平貿易咖啡的咖啡店,以及全港最大的公平貿易店,出售來自全球40個國家,共800種公平貿易手工藝品和食物。

所謂公平貿易,是要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在透明的商業關係下,以平等及互相尊重的態度與交易夥伴相處。交易價格經雙方同意,符合社會公義與環保,並為生產者提供公平及合理報酬。

Crossroads經由國際的公平貿易網絡取得這些工藝品,在扣除成本後,賣物所得收益都交回生產商或獨立生產者。工藝品背後都寫有物品背後的故事,讓大家明白在貧困地區生活人士的苦難。

子彈造鈴鐺助脫貧

店內每件貨品都「大有來頭」,David拿起手上的一個鈴鐺(圖)說:「鈴鐺來自柬埔寨,全部都是用子彈製造,希望這些殺人的兇器,現在可變成助人脫貧的武器。」他又介紹一款由被迫當娼妓的貧困印度婦女生產的環保袋說:「袋子給了她們多一個生計選擇,不但幫助個人,而是整個家庭,希望他們早日脫貧」。

《蘋果》記者

蒲窩悄悄染紅

蒲窩悄悄染紅 趕絕藝術青年
創作天堂變洗腦基地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8日

【本報訊】洗腦國民教育陰霾未散之際,昔日為追逐藝術夢想青少年提供創作環境的蒲窩青少年中心,卻悄悄被專辦洗腦團的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入侵。本報發現去年底宣告由青少年藝術搖籃轉型文化保育的蒲窩,其位於舊香港仔警署的會址,亦同時成為中華青年交流中心辦事處,涉嫌違反優惠批地條款。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是「機構僭建」。
記者:張岳弢 林偉聰

中華青年交流中心持旅行社牌照,不僅在網頁上顯示其香港辦事處地址在香港仔大道116號蒲窩青少年中心,即使是由交流中心舉辦的國情研習班、國內交流團的單張,上面提及的報名及查詢地址,亦是在香港仔大道116號,電話及傳真號碼亦與蒲窩一樣。

涉違反優惠批地條款

中華青年交流中心與蒲窩同屬和富社會企業屬下機構,主席正是近年主力搞洗腦交流團的港區人大代表李宗德。不過,政府在1995年將舊香港仔警署批予蒲窩青少年中心作為會址,每年收取象徵式1元租金時,租約條款同時訂明,會址不得轉予其他機構使用。

負責將舊香港仔警署批予蒲窩的政府產業署確認,根據租約條款,蒲窩青少年中心如擬將該物業分租或轉租予其他機構或組織,須事先徵得政府書面同意,而自租約生效至今,並無接過申請,產業署亦無收過有關該物業被更改用途的投訴。

該署在接獲本報查詢後曾到舊香港仔警署實地視察,並無發現有其他機構或組織分租或佔用該物業。蒲窩青少年中心亦向該署表示,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從未以舊香港仔警署作為辦事處,只曾以舊香港仔警署作為其舉辦活動的聯絡地址。經該署勸喻後,該中心已修正其宣傳物品及網頁上的資料,以其位於彌敦道的辦事處作為聯絡地址。

不過,本報記者上月以有意參加中華青年交流中心活動名義到訪舊香港仔警署,兩名職員都承認,中華青年交流中心的辦事處亦設在該處,並引領記者至一間辦公室拿取報名表,又指蒲窩與該中心兩批職員並不相同。

職員又表示,因交流中心與蒲窩同屬和富,故將辦事處設在該處,但承認因該處地點不方便,故交流團面試等活動會在和富位於旺角的辦事處進行。

議員轟如「機構僭建」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表示,產業署批租約予非政府組織,一般有特定要求,即使是同一機構在上址提供性質不同的服務,亦要重新向政府申請,故若有其他機構在內,更是明顯違規。

教育界立法會代表葉建源更批評,這等於「機構僭建」。本報自本月初起,曾多次分別以電話及電郵聯絡蒲窩的中心經理何仕明及和富,惟一直未有回覆。

轉型後大搞國情學習班
【特稿】蒲窩去年底宣告轉型,當時最後一場在蒲窩舉行的音樂會上,還有樂隊大唱「吃人的中國共產黨去死」。不過,今年的蒲窩明顯添了紅色,既有舉辦國情學習班,更有到昂船洲軍營參加軍民同樂日的舞蹈表演。

舞蹈隊到解放軍營表演

蒲窩1992年由當時任教香港大學的方維德教授成立,希望為青少年提供創作環境,發揮音樂、舞蹈才能。根據蒲窩的網頁資料,過去一年雖然仍有舉辦音樂、舞蹈活動,不過亦同時舉辦或參加了「紅色」的活動,如蒲窩的舞蹈隊Zero Gravity便在中秋節,參加了在昂船洲軍營舉行的軍民同樂慶中秋表演。

蒲窩轉型要多做保育,旗下的環境資源中心便擬辦「走進世界遺產」國情學習班,到訪福建土樓、湖南張家界及江南蘇杭,提高青少年對國家環境、歷史與文化的認識。

蒲窩轉型,新舵手正是昔日在中華青年交流中心工作的何仕明,他當時主力負責「同根同心」、「薪火相傳」等國民教育活動。資助機構和富社會企業當日解釋,蒲窩轉型是因架構及資源重組。

不過,記者翻查蒲窩上年度的賬目,雖然蒲窩去年仍累積虧蝕154萬元,但財政狀況有改善,單獨一年計錄得約12.6萬元的盈餘,其中收到的捐款、租用設施及會費收入都較2010年上升。

《蘋果》記者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2

聖德肋撒變私人盈利場

聖德肋撒變私人盈利場
醫院設7公司 利潤撥修院醫生獲派息

明報 2012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審計署質疑聖德肋撒醫院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有違地契之嫌,本報進一步揭發,在聖德肋撒醫院營運的牟利公司最少7間,是醫院、醫院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下稱修會)和逾80名醫生三方共同投資,當中,修會是擁逾半股權的大股東。擁有股權的兩名醫生謝鴻興和周伯展證實,他們近年的確從有關公司獲派股息。換言之,修會在攤分股息後,毋須按地契要求,將利潤再投資回聖德肋撒醫院的帳目,而是直接轉到修會戶口。

公司收益不納醫院利潤涉違地契

審計署日前發表報告指出,聖德肋撒醫院在2009及2010年兩年,曾向承批人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合共支付3.03億元「許可使用費」,同期又將1.8億元捐給「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另外容許牟利性質的公司在醫院內經營,收益不計入醫院的利潤。審計署批評衛生署沒有過問院方的大額交易及捐款,又無過問牟利公司在醫院經營,疑違反地契條款。

本報翻查地契及公司註冊處多份文件,發現該批「有共同董事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女修會以大股東身分,與聖德肋撒醫院以及為數約80名醫生,三方共同組成,涉及至少7間私人公司(見表),營運醫院不同醫療服務,例如掃描、腫瘤治療、聽覺、視覺、言語治療等,而這批公司的申報地址都在聖德肋撒醫院內。本報記者昨日到掃描中心,確認該中心在醫院地庫運作。

私人公司帳目不公開難監管

政府與女修會於1959年簽訂的地契中列明,若醫院有盈利,必須用於改善或擴展醫療服務,但因如今醫院將醫療服務分拆由不同私人公司提供,這些公司不屬非牟利公司,帳目毋須公開,政府更難以監管。這些分拆出來的公司利潤,便按持股量分配予三方股東,但因私人公司毋須向公眾及交代收益,這些利潤究竟是多少及如何使用,公眾難以知悉。

兩名醫小股東認每年收股息

醫學會會長謝鴻興是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的小股東,佔1%股份;眼科醫生周伯展是聖德肋撒醫院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的小股東,佔4%股份。二人向本報表示,多年前女修會牽頭與多名醫生組成不同公司,由於近年有錢賺,他們每年收到公司派發的股息,但他們不願透露具體金額(見另稿)。

院方﹕所有收益作慈善

聖德撒肋醫院昨日回覆有線新聞表示,醫院所有收益均用作慈善用途,包括添置先進醫療設備、擴建醫院及興建護士學校,醫院有需要與醫生合作引進新科技,該些關聯公司成立的主要宗旨,是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服務。

衛生署發言人回覆查詢說,批地條件有財務規定的私家醫院,須提交核數師報告和相關財政資料予該署。署方已將有關情通知地政總署,並繼續與地政總署跟進私家醫院是否遵守有關地契條件。

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批評,政府對私院的監管形同虛設;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對獲得不少優惠的私家醫院可以牟取巨額利潤,而沒有考慮公眾利益深表關注,二人促請政府盡快交代,並會要求立法會委員會討論。

明報記者 蔡傳威 鄭穎瑩 錢瑋琪

名醫﹕修會稱缺錢買儀器招入股
【明報專訊】對於聖德肋撒醫院主辦機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醫院內開設9間公司,其中7間股權由修會、醫院及個別醫生擁有,在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有限公司有股權的醫學會會長謝鴻興解釋,當年與醫院合組公司,是因為醫院不夠錢買掃描儀器。

謝鴻興﹕初不望有回報

謝鴻興說,20年前,他當時在聖德肋撒醫院任駐院醫生,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以醫院不夠錢購買掃描儀器,邀請他與多名醫生「湊錢」,組成聖德肋撒醫院掃描中心有限公司購買儀器。他當時認為,醫院應該提供掃描服務,於是也湊了一份錢;該中心在醫院內營運,起初佔一間房,現佔一層樓。

稱沒理回報最終去向

他強調,起初不指望投資有回報,他只持有約1%股份,是小股東。近年有錢賺,每年他可按所持股份獲派股息,但獲利最多是持逾五成股份的大股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謝鴻興稱,他不是公司董事局成員,因此沒有理會修會如何處置投資所得回報。修會則邀請不同的專科醫生,合資開設各種專科中心,如眼科及視力矯力中心有限公司、泌尿專科中心有限公司等,公司若有錢賺,股東便有股息派,若蝕錢公司便關閉。

私家眼科醫生周伯展表示,約10年前曾向聖德肋撒醫院眼科及視力矯正中心提供一些意見,並獲邀成為小股東。眼科中心近年有錢賺,每年他可按所持股份獲派股息,但他沒有理會公司運作。

善導會總幹事自加人工兩萬

善導會總幹事自加人工兩萬 前線凍薪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7日

【本報訊】善導會爆出高層頻頻用公帑外遊,又度身訂做新職位加薪後,善導會前員工、社福機構員工會主席何家漢,亦發文大爆總幹事吳宏增緊隨副總幹事升職加薪,亦幫自己加2萬人工,月薪破10萬,但會方卻壓榨員工,包括更改要留宿服務釋囚的員工合約,只加工時不加薪金。

新制員工頂薪減1.7萬

善導會前中途宿舍員工何家漢,以職工盟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會長身份,指工會亦接獲員工投訴,踢爆副總幹事李淑慧由總監「升格」加薪,總幹事吳宏增隨後亦幫自己加2萬人工,月薪破10萬;相反前線工作有增無減,凍薪多年卻無人問津,默默耕耘,令人痛心失望。

他更以過來人身份,訴說在中途宿舍駐守時被壓榨的苦況。他表示,會方以月薪形式聘用駐守中途宿舍的員工,合約上列明每周工作44小時,但連同留宿候召時間,工時已超標,「最低工資實施後,講明留宿候召要列入工時,但吳宏增竟然話,我哋唔係拎最低時薪28蚊,無額外津貼。」又將合約工時改至54小時,令員工無法追討留宿候召的津貼,「為咗飯碗,邊個敢反抗?」

會方去年年報顯示,善導會已成功滾存6000萬基金儲備,未見財政緊絀,但何指出,會方獲一筆過撥款後狂削資源,令新加入員工比舊人待遇差很多。他舉例指出,舊制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頂薪為每月$54,665(薪級點33),但同職級的新員工頂薪只得$37,860(薪級點25),高層卻用其他方法,例如新增中層職位,混淆視聽,「升職唔加人工有乜意思?」

善導會執委蕭詠儀接獲記者查詢時說,不清楚有關薪酬問題,但相信管理層的決定,又指會方多年為社會貢獻良多,管理層亦經常通宵達旦,出心出力改善會務,強調主席湯寶臣法官很重視員工福利,望各方理解。

善導會剛於昨晚舉行籌款晚宴,總幹事吳宏增接受電話查詢時,指早前已發聲明予職工盟和員工回應留宿候召和副總幹事職位等事。他強調僱傭合約經法律人士審核制訂,宿舍員工的月薪已計算留宿候召的工時,做法從沒改變,而礙於資源緊絀,只能逐步改善現有薪酬制度。他又說詳情在晚宴後才連同自己獲加人工的事一併回答。

被指肥上瘦下善導會千字文反擊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8日

【本報訊】社福機構員工會主席何家漢前日用前善導會員工身份,發文指斥會方肥上瘦下政策,善導會昨日以千字新聞稿回應,否認總幹事吳宏增的月薪至逾10萬,又指薪酬標準由職員福利事務委員會和執委會共同檢討制定。

善導會又表示,42%員工經7月的薪酬檢討,已按比例加薪,亦有前線職位因為長期招聘困難獲增加三個增薪點,強調所有合約薪酬安排合情合理。

「出手低做死前線員工」

何家漢則反駁善導會,有關吳宏增的人工增加至10萬的消息,來自會方現職人員,但他不便透露身份。何家漢說︰「佢(吳宏增)肯光明正大公開條數,接受社會監察,大家就唔會對佢咁多猜忌」。

此外,有前線員工不接受會方的回應,指所謂的加薪,根本無助解決新舊制員工薪酬差異,更批評職福會無能,「有無諗過點解前線職位咁難請人,咪因為佢出手低囉!結果做死班現職員工」。

善導會管理七宗罪

善導會兩巨頭 豪花公帑月月出埠
蘋果日報 2012年11月11日

【本報訊】年獲億元公帑資助、幫釋囚更生的香港善導會爆出醜聞,男女正副總幹事外訪頻繁,五個月內以公費遊盡巴西、英國及北京;又以考察為名,到韓國洽談麪館專營權,聲稱辦社企協助釋囚就業,可是入職要求懂英文,被指難助釋囚就業。女副總幹事更獲度身訂做新職位升職加薪。立法會議員質疑善導會管理層誠信,促社署和審計署介入調查管理及賬目問題。 記者:李凱琳

善導會網站歡迎義工隨時加入,聲稱有定期培訓活動;記者9月底到該會慈雲山樂天倫中心報名,又透過電話和電郵向義工服務部報名,但一直不獲回覆,石沉大海。該會10月在沙田港鐵站B出口外辦街頭募捐活動,根據網上資料,活動每周兩次,時間為下午1至7時;記者在10月4日下午1時到場,卻不見人影,即時上網翻查資料,發現時間改成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半。

記者在10月12日街頭募捐日再到場,發現時間又轉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募捐當日中午12時半才有員工到場。有員工向本報透露,這些街頭募捐活動只是「形象包裝」,管理層未顧及前線人員工作量,結果名不副實,「前線為咗服務對象已忙到嘔,根本就做唔到呢啲搞作。」

向韓國麪館洽專營權

會方活動虛張聲勢,高層外訪卻不間斷。會方2010年資料顯示,管理層4月先訪巴西、6月再到英國、8月則赴北京,聖誕前到廣州考察,據知短線團更幾乎每月出發。這些外訪團由該會正副總幹事輪流帶團,巴西和北京之旅更二人齊齊上陣,巴西之行更只得二人同行,而這些外訪團涉及多少開支,全沒公開。

男總幹事吳宏增與女副總幹事李淑慧似乎很熱衷出埠考察,今年以會方轄下社會企業明朗服務之名,兩度到韓國。

據悉,身兼明朗總經理的李淑慧,向韓國連鎖麪館Chef's Noodle洽購專營權,擬在香港開店,以社企形式運作,聲稱協助更生人士就業。

雙方在7月底完成協商,麪館將於本年底在灣仔開業,李稍後會再出團,與獲聘員工到韓國一星期學煮麪;有善導會員工質疑,為何勞民傷財搞跨國企業,「香港冇食肆咩?仲要畀加盟費(牌照費)同人拆賬?」未開張的麪館本年8月刊登招聘廣告,除洗碗工外,總廚和侍應等職位也要有一定中英文讀寫能力,要求比麥當勞還高。社區組織協會指釋囚一般學歷低,入職要求懂英文是強人所難。

總幹事吳宏增聲稱與副總幹事同行考察,是獲會方董事指派或外國機構邀請出席,強調其他員工也不時到外國培訓,非高層專利。

而購入專營權開辦韓國麪館是經深思熟慮,因社企要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更生人士,但他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專營權費用及投資金額。至於募捐活動臨時取消,吳宏增辯稱因員工繁忙所致,又指因未定義工培訓期,才疏於處理義工報名,為此致歉。

有份到韓國洽麪館專營權的善導會執委、明朗董事會主席王則左稱,韓國麪館有與社企合作經驗,故選擇與其合作,又表示李淑慧獲升職經執委和董事同意;至於做麪店生意是否有虧本風險,他說,「所有機構都有改善空間」。

「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不接受活動造假的解釋,質疑管理層誠信有負公眾期望,認為社署和審計署應介入,重新檢視獲公帑資助的機構,有否確切履行服務。

社會工作者聯會會長張國柱,也認為社福機構應全面公開行政支出,以洽談專營權開麪店為例,若不公開賬目,公眾難以監察投資能否回本及是否善用款項,「外訪唔等於工作,叫佢交代開支非吹毛求疵。點解正副總幹事要一齊去,係咪真係有必要?」

善導會管理七宗罪
•正副總幹事頻頻外訪,開支不明
•原為業務總監的李淑慧,被指獲度身訂做增設副總幹事升職加薪,沒有公開招聘
•薪酬福利肥上瘦下
•不找本地食肆合作辦社企,反遠赴韓國洽購麪館專營權
•麪館入職要求懂英文,被質疑門檻高,難助釋囚就業
•義工招募只說不做
•街頭募捐時間表混亂,更臨時取消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請用地理來說服我
Sunday Workshop--生活達人

認識陳劍青以來,幾乎每次見面或通電,他都會有新發現的「規劃陰謀」告訴我,「政府而家講緊個×××項目,第日其實會變成咁咁咁的。」

如果時間或場合許可,順手就找出一堆圖表文件給我看,哪裏將要建鐵路、拆樓房、毁生態、割地賣港……早在地圖、設計圖、上千頁的環評報告和官方文件之間隱藏蛛絲馬迹。09年反高鐵是起點,之後陸續揭出「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香港被規劃事件、汽車及遊艇自駕遊、新界東北「深港富豪雙非城」等中港融合黑箱規劃;以學術研究的力量,解構政客和利益集團的大話連篇。「現代政府的管治方式,就是用理性幌子去包裝利益和權力意志」,不斷以公眾利益為由,說一切為你好、解決房屋需要、為香港未來長遠發展、創造就業,「挑戰這種政治操作,關乎真相與謊言的角力,你要用數字、理據,清楚講出那套說辭的荒謬,背後包裝着什麼。揭開問題本質、講出真相,就是一個研究者在社會裏的介入位。」

文:林茵
圖:劉焌陶

地理是, 地方的道理

揭穿謊言之餘,身體力行組織反對運動,後果是成為政府眼中釘;月前劍青主力協助村民抗議新界東北被規劃,被左派報章封為「癱瘓新東發展幕後黑手」,大肆批鬥,「佢拗唔贏才會抹黑你,代表佢驚你。佢抹黑,就確認我講中問題核心,應該繼續去」。

在成為「幕後黑手」之前,陳劍青其實是個地理學研究員。在社運組織者或媒體評論時政的熟悉臉孔中,很易找到讀政治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經濟學出身的人,地理學系則少見。

「好多人以為讀地理就是學石頭、氣候。大學year 1 時有個地理學者跟我們說,咩係地理?就是地方的道理。去睇各地方如何運作,當中有無道理可言?他這樣定義地理學科的關懷。當一個地方無咗道理,新界鄉郊可以比原居民亂來、邊境可以被黑箱規劃,就是地理學介入的時候,重提這些改造城市空間、破壞土地行為的不公義在哪裏。」

地理學無處不在

要判斷一個地方有無道理,涉及法律、人權和眾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從空間角度提問,基本上在地理學之前加個形容詞,就可成為一獨立科目。例如犯罪地理學,研究犯罪與空間的關係、地區分佈或犯罪空間的特色。剛寫了篇文關於動物地理學,講動物的空間行為,人認為門口是一間屋的邊界,對我隻貓來說,只要門開着,牠會走到門外樓梯對落三層的地方才不再前進;我們認為窗邊是屋的盡頭,懸崖一樣,貓卻企得好安詳,不認為窗框是邊界,這就是貓的地理,跟人的理解不一樣。還可以講城市建築跟動物的關係、動物的空間權益等。其他如暴力地理學、性別地理學、倫理地理學、死亡地理學,都以空間角度豐富對問題的理解,地理學無處不在,可以介入所有議題。」

「咁闊一個學科,但你好少在主流傳媒見到地理學者去comment 各種事情,導致香港人好似完全唔認識這城市。為何香港人會到2012年才開始問「政府其實有幾多地?」這本身不應該是所有市民的地理常識?咁大家學的地理去晒邊?一係你畀人洗腦,「香港地少人多」,二是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地理學者,無出來講清楚件事畀公眾聽。」

本土地理學與社會脫節他形容,現時本土地理學界跟社會的接觸完全失效。七十年代的香港地理學家大部分都研究香港問題;近十幾年卻追隨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熱」,為了論文容易發表、學術資金充裕,逾七成學者都以內地為研究對象。

「但這一方面也是個迷思,你們是否真的不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研究香港的paper 一樣有學術期刊登,為何完全忽視香港本身的內涵對整個學術討論的重要性?在後殖民、城市和區域範圍裏,香港都是個好豐富的研究對象,日日咁多事發生、咁多爭議。」

學術研究無法介入本地爭議,理論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令香港人長期缺乏土地問題和空間政治的意識。

「從前社會運動以政運、工運較多,也有抗拆運動,提出居住權、安置賠償等問題,都從人出發的關懷為主,強調村民、居民的感情,理念上例如人民規劃,道德上批評佢假諮詢等。但諮詢永遠都是假的嘛,所以你也只可以不斷咁批評佢,政府亦好純熟地回應。」城市地理學關心以上這些,但同時還包括整個城市發展的邏輯、城市空間如何被形塑、社區發展的脈絡、土地如何分配的問題。

「比如新界東北這次,你見到研究的力量,真正在社會爭議的過程中打開了土地問題,原來「土地供應不足」呃了香港人幾十年。其實是土地分配失衡,佔人口一半的公屋居民,只住在兩成已建屋土地上,丁屋人口卻用了逾四成的建屋土地。」知識和數據拆穿新界東北發展的謊言,學術研究有效地支援社會運動。

港人空間意識崛起

土地和城市空間成為市民關心的主題,只是近年的事。

「我04、05 年讀大學,那時研究院的師姐說,香港最關鍵的就是土地問題,其實我聽唔明的。土地?在城市生活,你住緊一幢「樓」、見到重建影響一群「居民」,你見不到什麼土地,空間這些詞彙很抽象。」從前人們對土地的理解,大概限於業權、買賣等商業行為,隔鄰樓宇重建,就算影響自己都覺得無權干涉,因為「塊地是人家的」。

「03、04 年的紅灣半島是一個轉捩點,按從前思維,人家有地權、有審批、鍾意拆咗幢樓再起過,關你咩事?但那次竟然有香港人關心起隔鄰的地方來,會問人點解要拆樓。其實唔係好影響佢哋,可能起咗私樓,第日附近樓價仲好。但佢哋關心。這是港人空間意識的崛起,這種關心會由你想了解、發表意見、去到想參與決策,一步步提升。」

對抗和戳穿規劃的謊言

及至保衛天星、皇后碼頭,空間論述開始進入主流媒體;事件中,空間除了是爭取保留的目標,也作為社運策略,「保衛皇后碼頭時一個組織者講得清楚,不止要動員人們來這空間,在將這裏變成大家會進入、聚集、舉辦活動豐富它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要透過皇后碼頭這空間來組織群眾」。以理論家HenriLefebvre 的「三元空間論」(production of space)來說,現代社會空間的其中一種叫「呈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 ofspace),例如規劃師、技術官僚畫的設計圖,有房屋、有商業、有綠化地帶,營造一個抽象、概念化的空間,一切都很有秩序,彷彿對市民有一種全面的關懷、為令人相信這規劃是合理和中立的,但這種「呈現的空間」抽空了地方本來存在的日常生活、發展脈絡。要對抗和戳穿它的謊言,須透過「空間的呈現」(spaces of representation),重提在該真實空間裏人們的生活模式、曾有的歷史、各種互動的空間實踐、人們是如何運用這地方,以證明這空間的性質跟「呈現的空間」不一樣、政府專家企圖展現的是一幅假象。例如市區重建的規劃構想圖往往只有被重建區的一塊,彷彿它跟現存的生活及重建區周邊的空間都沒有關係;或如最近的蓮塘口岸,政府將其呈現為單一、自存的口岸工程,一塊獨立的空間,要說出這工程的問題,研究者或社運組織者便需要告訴群眾,蓮塘口岸一旦開通,跟新界東北發展成豪宅區的關係、而這區變成內地富豪居住的地方,又跟全港的整體發展有何關係,以帶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黑箱規劃港人失地

近一兩年港人對城市空間和土地的關注大增,卻同時跟中港族群矛盾相互交纏——痛恨自由行入侵港人生活、大陸資本炒貴住屋、商舖,新界東北淪陷為「雙非城」。劍青認為,港人關心自家土地,不必然要牽連上族群對立,「問題根源自深港兩地政府的黑箱規劃,由高鐵、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到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三個新發展區,還有一簽多行、自駕遊等措施,佢哋暗裏有一幅深港同城、中港融合的藍圖,你從各項政策文件會睇得出整套思維和發展方向是這樣,但他不告訴你,更不讓你參與決策和討論,你問佢會不斷否認,話一切係為香港好,係「香港人的新市鎮」,高鐵、自由行製造幾多就業和經濟效益。其實根本係國家落order要做,為國家發展服務。」深港同城族群矛盾「自由行從來不是一個旅遊概念,他們來是買奶粉的,這是個生活概念來的。03 年好似順理成章,香港經濟差,中央送大禮。但你睇返文件,其實SARS 之前,親中智庫一直已諗緊自由行,為的是未來深港同城化,只欠一個時機推出。於是03 年經濟上給些「甜頭」你,然後變成一簽多行,畀大陸人來香港生活、探親、生仔、讀書,建立粵港一小時生活圈。」

「族群衝突好大部分源自生活經驗。我自己都試過,搭東鐵往上水,明明架車已滿,水貨客一嘢飛個篋入來撞你對腳,你縮個空位出來,佢個人就攝埋上車。如果你真的住那地方,日日咁畀人撞,你一定有情緒。族群衝突是從這些經驗出發的一種關心。但如何令佢哋明白,這其實是一個黑箱決策導致的?知識分子和社運應該帶出來一個清晰的說法。」

劍青認為,在兩地政府的思維裏,一簽多行、然後變免簽證,逐步令關口消失,深圳居民來香港買貨根本是計劃之內的正常事,不是什麼「打擊水貨客不力」;但市民不知情下,日日見水貨客搬來搬去,就會覺得水貨客本身是問題,看不到這是有政府官員私自為香港定下深港同城發展方向所導致。

「我覺得行動上要講清楚,如果只睇到具象,去光復上水站趕走佢哋,但繼續一簽多行,唔會解決問題。甚至梁振英可以話,「唔想見到水貨客?我哋去北區搵塊地專做佢生意、隔離佢哋, 唔影響香港人生活了」,相信好多人會收貨,但咁佢咪成功更改香港條邊界囉。」

那些都是港人無法參與

一簽多行、自駕遊、宜居灣區等中港規劃,香港人完全無法參與,甚至不被知會。「法改委話諮詢過香港,原來是諮詢過港區人大!但我哋唔想要喎。」爭取區域規劃民主化是關鍵。

「成個未來設計佈局是好黑箱的,無人會睇大陸的簡體字文件,也未能講清成個脈絡和論述。新界已經被定位為國家戰略發展土地,如果不說清楚成件事是去到這個層次,大家只會繼續討論「香港人的新市鎮」應該點設計,或者只能將矛頭指向政策下的一些表徵,例如水貨客和雙非。」

儘管不希望事件落入族群矛盾和衝突,但劍青認為,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上,市民開始有「香港人的地方,為何要畀大陸人來住」等質疑,也算是意識上的進步。

「以前講土地,永遠用一種技術語言去討論,例如賣地收益有幾多、如此地積比有無浪費、成本化唔化算,所以應該或唔應該起;但唔會質疑背後整個政治經濟的邏輯,土地開發為誰、為何而做。現在香港人不會再覺得,土地拎去賣好正常,而會問,這規劃背後有咩政治目標、服務哪些人、對我們的城市有何好處?土地應該如何分配?我覺得意義上是進步了的,變成全民都可以參與的討論。

在這時機下,將焦點引導向要求規劃和決策權的層次,逼政府交出一套城鄉發展和整全的土地策略,是民間應該爭取的方向。」

研究力量介入社運

地方變得沒道理,就是地理學者介入的時候。天星、皇后碼頭、利東街等保育運動劍青都有參加,但並非組織和決策者。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研究, 「只不過係個讀書人,對規劃、空間批判和城市理論有興趣;但實地考察得多就發現,香港情况真的好差。09 年第一個令我落手跟進的個案,是新界東北天平山村,有塊田畀貨櫃場圍堵,如果我唔幫個村民手,三個月後佢就會被貨櫃場吞併,彷彿從沒存在過一樣。理論如果唔實踐,研究可以永遠繼續做,這些事也會繼續發生。」

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

其時反高鐵運動醞釀中,劍青和數名朋友組成調查小組,幫手研究整個基建項目的成千上萬頁的資料文件,發現這不止是拆一條菜園村的事,沿線村落會被抽走地下水無法耕作、大角嘴舊區會沉降有塌樓危機,功能組別有利益輸送嫌疑,令抗爭運動帶上高峰,「那時我們有個口號,『睇文件要睇得快過高鐵』才可以砌冧佢」。雖然撥款仍通過了,劍青至今仍協助沿線受工程影響的村民。其後新界東北、豐樂圍、南生圍、西貢鄉郊,丙崗村等發展項目,還有其他中港融合政策措施, 「十幾廿個issue,這一兩年來無停過」。除了看文件、跟個案,還寫文章,網上宣傳,帶記者考察採訪,最近新界東北進入關鍵時刻,索性辭工,靠積蓄全職搞社運。「反高鐵後成立『本土研究社』,現時約有十個核心成員幫忙,大家都看到研究的力量,希望孕育本土知識、做本土研究和支援社區運動,也是個鼓勵知識生產、靠捐款計劃嘗試養起研究者和社運組織者的實驗。

Tuesday, November 06, 2012

鄉土學社SoIL



鄉土學社SoIL (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 於2012年盛夏成立,位於上水梧桐河畔華山村旁。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重新認識生活。


| 鄉土教育 |

再思鄉土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就是鄉土。那個空間可以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可以是我們定居以後,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地方。但在城市不斷失衡發展下,鄉土正在一點一滴被抺去。保育鄉土,就是保存社群及個人的根。

再思教育
主流教育以考試為本,偏重知性發展,限制了學生發掘生活空間的多元和豐富。鄉土教育,就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識覺,認識我們生活的空間,使社群成員認識和欣賞鄉土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和文化的獨特性,認同生命的尊嚴,尊重差異和不同的生活選擇,促進社會公義。

................................................................................................

| 永續農業 |

耕種是學習鄉土文化的重要一環,同時我們以生產模式進行耕作,親身加入農業市場,與本地農夫站在同一陣線,支持本地農業。

鄉土學社的實習農夫都曾於馬寶寶社區農場學習永續農業耕種或Permaculture自然永衡法,我們都一致地認同當中的永續理念:

- 不施化學物品於農田,保護土地以及四周環境
- 遵從自然規律,不時不植
- 循環再用社區資源,回收廚餘、收集乾草造堆肥
- 本地生產及銷售
- 農產質素由社區認證,非「有機認證」。設立認證是因為買賣雙方不信任,靠認證來保護雙方。在「社區認證」的概念下,消費者能直接接觸農夫和農田,親身了解農產的種植環境和方法,從而建立信任,不靠中間人。

................................................................................................

| 社區網絡 |

廚餘回收
我們每天到上水石湖墟的食肆和店鋪收集廚餘,拿到田裡造堆肥。廚餘種類主要為未經煮熟的菜尾果皮、豆渣、咖啡渣、藥材渣,這些原本被標籤為「垃圾」的資源能延續其未完的生命,既減輕埋填區的負擔及運輸消秏,亦能物盡其用,成為肥料滋養土地。

學社依靠與社區的合作來養育土地,也讓區內居民認識在梧桐河邊一小片田野上的鄉土情懷和與自然共生的概念,重構鄰里關係,建立社區網絡。

................................................................................................

| 聯絡 |
地址:上水華山村DD51 LOT503&4 (近梧桐河及舊華山村公立學校)
電話:9807 8327 (沈 Sum)
.................................................................................................
Basic Info
Founded 2012
Contact Info
Website http://soilhk.wordpress.com

文藝復興基金會

資助創作打入市場 言傳身教扶掖後進
黃耀明牽頭設文藝基金

星島日報 文化產業系列 2012-10-29

本港文化藝術發展官辦色彩一直濃厚,相反個人及企業投入則較少,最近本地歌手黃耀明及內地作家韓寒等牽頭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打正旗號支持音樂、電影及文學三界獨立藝術家,既出錢:撥款資助創作及協助打入市場,又出力:親身扮演師傅,言傳身教扶掖後進。基金會不以救世主自居,「沒有幾億幾億的錢去派」,「不過我們無歷史、無包袱,只望比現時體制做得更多、更廣。」

近年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看似不俗,不論政府資源或是演藝節目,數量均有增加,但是量的增加未必帶來質的轉變,本港文藝生態比以往更豐富嗎?文藝復興基金會似乎不以為然,其中獨立創作人更往往遭受孤立,基金會正想予以扶持,「香港沒有預備一個適合土壤讓他們成長,現時人人也有器材,可以輕易創作,但是如何尋找觀眾?這是最大難題!」

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黃耀明音樂出身,他以本港知名Live House 「Hidden Agenda」事件為例,質疑政府不讓文化更易發展,「樂隊排練及錄音地方本來都在工廈,如Hidden Agenda等經常有人查牌,查完一樣又一樣,當然有些基本規則要守,同時措施可否較放寬呢?」由要求停辦商業節目,事件傳遍本地文化藝術圈子,成為文藝發展困難重重的「傳奇」。

這邊廂本港處處難行,那邊廂英國放寬限制,英格蘭與威爾斯所有二百人以下小型表演場地,現已毋須申領主辦牌照,黃耀明認為這正反映兩地文化政策差異,「很不一樣的文化政策,為何我們的社會如此害怕『夾Band』及『開Party』,這其實都是很好的事,讓人宣泄過多能量及想法」,政府未能拆牆鬆綁,業界只好自食其力,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就是其中一步。

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行文藝資助及評獎計畫,開放接受兩岸四地人士報名,專業評委每年選出約二十五名音樂、文學及影像獨立創作人,「我們傾向資助具有獨立精神的創作人,注重的是他們探討的內容,而非其技術水平,我們不是要去訓練技師,而是發掘有創意的人」。黃耀明坦言,有關準則較為抽象,基金會未來亦會多作研究,有關資助準則及詳情最快十二月公布詳情。

除了出錢,盡情發揮「軟實力」亦是基金會特色之一,「基金會內很多人在其行業都很有經驗,絕對願意與大家分享」,黃耀明直言,與其他組織相比,基金會資助額未必是最高,但就希望支援是最貼身,形式包括大師班及師徒制等等,「一個新進的跟一個老行尊,大家一起創作,定期會面及互相交流,其他基金會可能收到計畫書後就給你錢,我們希望不止如此。」

基金會才剛成立,不少細節仍待敲定,不過在黃耀明心中,已見一幅藍圖,「我不想只能看到那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不想只能看到好像賀歲片等等的大型節日電影,希望會有很多有趣的、小本的作品,提供更多不同題材及風格作品」,透過不斷灌溉和耕耘,基金會期望本港可以生出更多「具有獨立思想、創新思維的創作人及作品」。

文藝復興基金會成員

*理事長黃耀明
本地著名歌手及創作人,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董事長

*副理事長韓寒
內地著名作家,曾經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榜」

*理事彭浩翔
本地著名導演、編劇,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及最佳編劇等獎項

*理事賈樟柯
內地著名導演,2006年憑作品《三峽好人》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理事周耀輝
本地著名填詞人,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助理教授

*理事舒琪
本地著名導演及影評人,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理事郭啟華
本港著名藝人經理人,現為新城電台節目總監

*理事姚謙
著名華語填詞人,歷任SONY唱片及EMI科藝百代唱片總經理

*理事張元
內地著名導演,曾獲美國《時代雜誌》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表年領袖」

*理事黎穎瑜
智經研究中心政策倡議總監

辦音樂節電影節 打響頭炮

基金會剛成立不久,已密鑼緊鼓籌辦多個大型活動,包括下月底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免費音樂節,黃耀明親身上陣,亦會邀請陳珊妮等兩岸四地音樂人助陣,一同展示華人世界獨立音樂力量;電影亦是主打項目,基金會十一及十二月會舉行連串電影放映,作品為資深及年輕導演的首部作品,分享其創作起源的種種經歷。

基金會頭炮是下月二十四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的「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下午三時開始,馬拉松式演出至晚上十時,本地演出單位包括黃耀明、林一峰、黃靖,以及樂隊Atomic Bubbles,其他嘉賓則來自內地及台灣,全部均是獨立音樂創作人,音樂節全日免費入場,樂迷周四開始登入基金會網頁登記索取門票即可。

黃耀明指出,兩岸四地一直有很多「好的聲音」,本地樂迷卻是所知不多,透過舉行大型音樂節,一方面促進各地創作人交流,另一方面可為本港音樂界引入更多不同元素,「希望可將不同地方的先行開路人及新潮樂隊樂手放在一起,以往香港極少受到邀請參與中國及台灣音樂節,別人不受我們玩,我們也可自己作主,反過來邀請他們參加。」

今次的演出單位名單,全屬有心思、有想法的結合,在官方宣傳海報上,黃耀明、陳珊妮及左小祖咒組成了「三把時代最壞的聲音」,黃耀明解釋,例如左小祖咒,其作品題材不少也是取自社會議題,在國內非常具有爭議性,「三人也是很辣的」;至於林一峰、周雲蓬、巴奈及黃靖,四人均是接近民歌形態音樂人,常常以結他作樂器,宣傳語句則是「四把最不靠譜的結他」,至於如何「不靠譜」,觀眾則要親身入場才知分曉。

緊接音樂節的則是「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舉行地方則是本港獨立電影聖地、深受影迷愛戴的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基金會特別揀選一些中港兩地資深及年輕導演的首部作品進行放映,聚焦於他們創作起源的點點滴滴。

文藝復興2012音樂節詳情

日期:11月2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晚上10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海濱
演出單位:黃耀明、陳珊妮、左小祖咒、林一峰、周雲蓬、巴奈、黃靖、五條人、Atomic Bubbles
門票:費用全免,本周四起登入www.rfhk.com.hk即可索取門票

文藝復興2012電影節詳情

日期:11月25日起一連數個周六或周日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簡介:放映資深及年輕導演的初次創作,分享其創作經歷,另設年輕導演映後座談,鼓勵觀摩交流
門票:即將公開發售,詳情可以登入www.rfhk.com.hk
焦點作品 《媽媽》 導演:張元

簡介 被丈夫拋棄年輕母親獨立撫養腦殘疾兒子,兒子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母親卻執着地相信兒子總會有天好起來,試圖利用各種方法喚醒兒子童年記憶,過程令她陷入巨大生活壓力;有一次,兒子失蹤時癲癇病發作……

特色 張元為享譽國際的中國第六代導演,曾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等大獎,《媽媽》屬於其執導首部作品,亦是中國第一部獨立電影,其數碼修復版今次將作亞洲首映。

焦點作品 「香港晚安」組片之《三月六日》 導演:黃進

簡介 三月六日,宜示威,忌警察,113名示威者被警方控告非法集結。滿腔熱血新派青年遇上等退休無宗旨老差骨,革命派與建制派即時上身,展開連場民主自由市民權利辯論,氣氛直逼立法會,為被踐踏的民主聲音出一口氣。

特色 本港年輕導演麥曦茵策劃的「香港晚安」組片,展現回歸十五年三個本地年輕導演,面對現況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視野,其中黃進的《三月六日》更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缺乏往績募捐不易
「文藝復興基金會」由醞釀到成形,前後不過半年,理事長黃耀明透露,基金會的成立源於一群朋友的閒聊,「有些做傳媒的、有些做金融的,大家都想為文化藝術做些事,一開始想做電影,其後慢慢想到音樂……」

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資助新人,到底錢從何來?「現時仍在進行募捐,主要私人層面去做,日後也有可能有些公開募捐,希望多些人會支持」,至於目前成績如何,黃耀明則未有透露,等待基金會十二月公布資助計畫詳情時,或有進一步交代。

本港個人及商界過去一直較少支持文化藝術發展,現時叩門募捐,難度是否很大?「都不容易」,黃耀明解釋,基金會主力扶持獨立創作人,往往缺乏往績支持,需要更多時間爭取支持,「到底甚麼是獨立創作呢?與主流的有甚麼分別呢?這些都要耐心說明,當然亦會有人一聽就懂,即時填寫支票,但是整體上都要慢慢去做。」

基金會名為「文藝復興」,予人很大聯想空間,基金會總幹事梁東解釋,名稱非指向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斯的那些運動,「基金會最想做的,就是一些『文藝』可以『復興』,就是如此簡單,名字就是需要。」

藝團斥政府漠視專屬場地要求

政府因應顧問報告改革資助制度
藝團斥漠視專屬場地要求

星島日報 文化產業系列 2012-09-17

政府發表顧問報告,建議引入財政賞罰措施鼓勵演藝團體提升表現,並嘗試吸納有潛質藝團加入主要藝團行列,改革資助主要藝團制度。民政事務局因應報告開展兩年試驗計畫,提供一千五百萬元撥款讓九大藝團競爭。「進念.二十面體」批評報告不全面,更漠視藝團對發展專屬場地要求,香港小交響樂團則擔心試驗計畫,僅是政府未有長遠政策下的過渡措施。

二○一一至一二年度,政府文化藝術總開支超過二十八億元,其中大約一成、即是大約二億七千萬元,用於資助九個主要藝團,包括香港小交響樂團、進念.二十面體及香港話劇團等(下稱「九大藝團」),對於資助制度,藝壇內外意見甚多,例如政府用何標準挑選藝團、能否新增或刪減藝團(下稱「上落車制度」),以至藝團之間定位、工作均有差異,如何透過同一資助平台處理等等。

民政事務局二○○八年已經提出委託顧問展開研究,旨在制訂主要藝團全新資助及評審機制,原定二○○九年上半年完成,結果一拖再拖,當局回覆查詢時,指顧問二○一○年年初才展開研究檢討,並無解釋原因,顧問調查了香港及多個海外國家,包括澳洲、新加坡及美國等地的資助表演藝術情況,並與九大藝團及其他本地藝團訪問。

研究顯示,本港現有機制優點在於能為藝團提供穩定可靠財政來源,但就缺乏對藝團表現的有效評估,並無清晰表現指標,顧問作出一系列建議,包括九大藝團應該制定自我評估及檢討藝術表現程序,每年向政府匯報,而九大藝團資助水平應與其目標及表現直接掛鈎。

政府方面,顧問認為可引入財政賞罰措施鼓勵藝團提升表現,而「主要藝團」準則必須清晰,並考慮讓有潛質藝團晉身主要藝團行列,除了一般恒常撥款,顧問建議政府開設具競爭元素撥款,增加對九大藝團整體資助,藉此推動藝團配合政府工作。

民政事務局回應研究表示,大致接納顧問建議,具體跟進包括推出為九大藝團而設具競爭元素的資助試驗計畫,約有一千五百萬元,至於包括長遠資助水平,以及主要藝團資助制度涵蓋範圍等,當局日後再作考慮。

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胡恩威認為,報告有關海外經驗部分不仔細、不全面,並批評顧問完全漠視藝團對發展專屬場地的關注,「讓藝團擁有場地是減少依賴政府重要一步,既可加強觀眾培育,亦可幫助訓練更多藝術及行政新人,紓緩斷層問題」。他又指適值西九文化區場地陸續落成,有空間研究是否為文化中心等政府場地引入其他管理模式,促進藝團發展。

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則指報告不少結果,都是藝壇討論已久課題,關鍵在於當局有否魄力執行,「好像『上落車制度』,我二十多年前入行已經有人討論,問題是香港始終無人願意出來做評判,討論完再討論,始終沒有落實」。她又擔心,例如試驗計畫等只是政府未有長遠政策之下的過渡措施,「文化局成立與否仍屬未知之數,是否因此當局人人採取觀望態度,無人願意承擔責任?」

撥款審批結果 最快下月公布

民政事務局因應顧問研究推出試驗計畫,分為「推動個別藝術形式發展」、「加強藝團長遠籌款能力」及「就拓展觀眾等合作研究及分析經驗」三個項目,每個範疇資助上限為五百萬元,合共一千五百萬元撥款,計畫由表演藝術資助小組委員會負責審批,成員包括擔任主席的經濟學家林本利、本港著名舞蹈家及編舞家梅卓燕,以及曾任考評局主席的顧爾言等,計畫七月底截止,預計最快下月公布結果。

香港小交響樂團行政總裁楊惠期望計畫具有一定持續性,否則作用有限,「好似畀五百萬你要求你裝扮一下,扮完一次後不會再有錢,試問你又靚得幾耐?」樂團提交的計畫主要針對本地人材培訓,除了聘用一名副指揮,樂團亦計畫開展樂師學徒及藝術行政人員實習,並為樂團內較資深員工提供進一步培訓,樂團也希望加大力度支持本地創作,包括委約更多作品。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則說,作為改革資助制度的起步工作,試驗計畫具有一定價值,不過由於顧問來自外地,對本土情況認識有限,因此整份報告或者較難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建議,「好處是顧問比較中立,同時建議難免比較『大路』,可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報告花了這麼長的時間,說不定一開始有很多很尖端建議,及後政府建議再作改動又未定,這些我們較難估計。」

劇團計畫推出名為「舞台新浪潮系列」活動,透過開放形式邀請團外藝術家參與編劇、導演及舞台美術設計等不同崗位,劇團則會擔當藝術指導,為藝術家提供意見,並同時提供黑盒劇場作演出場地,加強培育本地新晉藝術家,另外亦配合一系列劇評計畫,同時培育劇評人。

主題藝術節票房往績佳

政府的文化藝術投資,除了直接資助九大藝團,亦會舉辦主題藝術節,邀請各地藝團來港獻技,讓普羅市民以可負擔水平票價欣賞不同類型藝術節目,其中「新視野藝術節2012」於十月中至十一月中舉行,表演單位包括曾擔任北京奧運開幕式舞蹈總監策劃的華人現代舞蹈家沈偉,以及亞洲劇壇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實驗戲劇導演孟京輝等。

康文署每年舉行兩個自家製藝術節,分別是每年夏季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及隔年秋季交替舉行的「新視野藝術節」和「世界文化藝術節」,旨在提升社會大眾對國際及本土藝術的認識,相對已有逾四十年歷史的香港藝術節,康文署藝術節一般規模較小,同時會有特定主題,以「新視野藝術節」為例,目的是為本地藝術愛好者推介以亞洲為焦點的創新表演,以及具前瞻性國際演藝節目。

今年節目包括德國著名多媒體藝團「phase7 performing.arts」的三維立體聲歌劇《空》,以及日本街舞團體「雷勁舞團」全新編排的街舞作品《無上偽品》等。

康文署藝術節過去的票房成績不俗,以「世界文化藝術節」為例,二○○七年「地中海」、二○○九年「絲綢之路」,以及二○一一年「遊藝亞洲」三個藝術節,整體入座率介乎百分之八十二至九十六,票價屬市民可負擔水平,過去的最低票價平均一百一十元,已可欣賞包括香港管弦樂團、上海越劇院,以及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等節目。

立法會辯論同志平權議案

教會團體反擊同志平權議案
函立會舉例﹕童話再不能只說王子公主成眷

【明報專訊】立法會明日將辯論「同志平權」議案,由工黨何秀蘭提出促請政府盡快就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平等機會、基本權利諮詢公眾,旋即引起正反團體角力。支持同志平權的團體及議員形容議案溫和;明光社則發動反對議案聯署,當中更包括浸信會的幼稚園。反對團體指如立法肯定同性戀,便會「嚴重損害教育自由」,並舉例稱童話故事日後不能只說「王子和公主有情人終成眷屬」,要說「王子和王子亦可締結美滿良緣」(見圖)。

網上聯署 1.8萬人簽名

何秀蘭提出同志平權議案,有4名議員修訂,當中新民黨葉劉淑儀、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本為同志的人民力量陳志全,都作正面修訂,包括要求政府檢視家暴條例對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成效、保障不同性傾向者在就業等各方面都不受歧視等。自由黨鍾國斌則要求將立法、展開公眾諮詢等字眼刪除。

議案一出,明光社即發動網上攻勢,包括發起網上聯署關注同志平權,指立法將影響教育自由等,至今有約1.8萬人簽名。立法會昨日更收到與明光社聯署文章一樣的電郵表達意見,寄件團體分別為「灣仔浸信會」和「荃灣浸信會幼稚園」。聯署內容稱,根據有就性傾向歧視立法的國家經驗,有僱員因為表達不贊成同性戀而被警告、減薪,甚至解僱。

同志組織蒐簽名集會抗衡

同志組織亦盡力游說議員及發起簽名抗衡,籲議員支持,「女同學社」執行幹事曹文傑說,在網上發起「支持開展性傾向歧視公眾諮詢」聯署活動,至今逾4300簽名,明日中午亦會在立法會外集會,並將簽名交予議員。同志團體今日將在政府總部外舉行記者會,出席者除包括何秀蘭等議員,亦有藝人黃耀明等,他們將表達對性傾向歧視立法的態度等。

陳志全批評,明光社電郵內容是無限上綱上線,「我從無聽聞孤兒院執笠、老師因此被解僱」,直言何秀蘭的議案僅要求公眾諮詢,內容十分溫和,但明光社也要反對。他認為在諮詢過程中,反對團體也可表達意見,但連諮詢也不容許,形容有關團體只是掩耳盜鈴。

陳志全:議案溫和 僅要求諮詢

對於明光社的網上攻勢,陳志全表明不擔心,「其理據愈來愈無市場,根本不屑一駁」,但對於要推動同志平權,他並不樂觀。他透露,早前與高層官員提及要求將性傾向歧視立法,該官員說,特首政綱沒提到有關立法,政府不會優先考慮。范國威亦說,明光社理據荒謬,認為香港是開明社會,現時是適當時候討論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者。

Tuesday, October 30, 2012

「守護龍尾大聯盟」

附近重金屬含量驚人 建人工泳灘潛在危險
團體擬提覆核煞停龍尾工程


【本報訊】大埔龍尾泥灘的守護抗爭運動正式展開,15個關注龍尾的民間及環保團體,組成「守護龍尾大聯盟」,未來一周將發起大規模集會等行動,號召市民守護龍尾。大聯盟炮轟,政府的人工沙灘工程環評報告有誤導,未有考慮附近海域含重金屬,對市民健康有潛在威脅,要求政府撤銷工程環境許可證,否則提出司法覆核煞停工程。
記者:鄭啟源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李錦華指,現時龍尾泥灘對開500米的船灣海曾作為泥石傾卸區,面積達兩平方公里。根據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焦赳赳於09年環境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在龍尾附近海域,鉻、鈷、鎳等八種重金屬達不尋常偏高水平,其中鈷含量更較吐露港其他位置高出一倍,相信是泥石傾卸區廢料所致。

「水質差拍得住維港」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解釋,吐露港地理位置屬「內灣中的內灣」,馬鞍山一帶石礦物被帶到港內,因水流緩慢,重金屬容易沉積,再加上泥石傾卸區的污染,令重金屬含量偏高。

陳竟明表示,政府泳灘水質監察,並未有涵蓋重金屬物質,惟重金屬對人體有長遠影響,對市民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批評興建人工沙灘做法愚蠢,「龍尾水質差到拍得住維港,泳客有如喺維港游水」。

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郭慧玲表示,環評報告最少有三大問題︰未有考慮重金屬影響,未有提及沙田烏溪沙及渡頭已有兩個天然泳灘,現時物種數目亦較當年報告多一倍。她認為,報告資料不齊全兼誤導,特首及環保署署長理應撤銷工程環境許可證,先暫停工程,否則會研究提出司法覆核。聯盟又計劃本周內發起多項抗爭行動,包括發起市民簽名及舉行大規模集會。

不過,本身是環諮會成員的綠色力量文志森說,環評報告主要用以判斷工程對周遭環境的破壞,但人工沙灘不會排出重金屬,故毋須考慮有關問題,認為聯盟欠缺理據提出司法覆核。

黃錦星避談會否讓步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本港是尊重法律的地方,要視乎環團的司法覆核內容才可回應,對於環團指龍尾過去是污泥堆填區,相信進行環評時已考慮有關問題。對於大埔區議會明日將與環團代表會面,黃錦星未有正面回應人工沙灘工程是否沒有讓步空間,但指興建人工沙灘是基於地區人士訴求。

守護龍尾行動


日期:今日
時間:下午2時半
地點:環評條例登記冊辦事處
活動:撤銷龍尾工程環境許可證請願

日期:明日
時間:下午4時半
地點:大埔區議會
活動:聯盟與大埔區議會談判

日期:11月1至3日
時間:/
地點:全港各區
活動:聯盟設街站收集反對龍尾工程市民簽名

日期:11月4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政府總部草地
活動:守護龍尾大集會

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龍尾石灘照剷

龍尾石灘照剷 「汀角+」呃你


龍尾石灘改建成人工沙灘一事,又成特區政府最新管治危機。今早政府又召開跨部門記招,講述政府就龍尾人工沙灘的立場,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環境局 副局長陸恭蕙等政府官員出席,繼續大玩語言偽術,政府的決定相當簡單——龍尾人工沙灘繼續照去,但明明是一個在天然石灘上興建人工沙灘的計劃,記招標題卻 是「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由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開展一個名為「汀角+」的「保育」計劃,其他一切不變。

一直爭取保留龍尾石灘的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黃志俊回應政府的「汀角+」的計劃,表示龍尾石灘與政府所謂的「汀角+」的其他地點如汀角東及紅樹木等是一個整 體,不可能破壞了其中一處然後說保育另一處。對於政府指已經多年諮詢,他認為政府是「自己呃自己」,根本沒一個環團接受在龍尾填沙的方案。他認為環團能做 的已經做了,龍尾的運動要進入另一階段。

香港獨立媒體網

「善.幫.愛聯盟」顧問公司

爽人物:
80後青年全職行善 
無錢買樓但無懼


黃子萌放棄收入穩定的政府工,成立顧問公司協助企業實踐社會責任,把行善變成事業。程志遠攝

賣旗、捐款、組團到沙灘執膠粒、發起「平等分享行動」……香港人善心冠全球,每次活動也是愛心彰顯;然而繁榮背後處處是極需幫助的弱勢社群,如何能讓有限資源幫助最多人?從小參與義工服務的80後青年黃子萌,每天也在思考以上問題,兩年前毅然辭去收入穩定的政府工,成立「善.幫.愛聯盟」顧問公司,期望把行善變成事業,且聽他有何妙計。

「我叫黃子萌,今年25歲,多謝家人喺我八歲時幫我改咗英文名叫Healthy,好能夠代表我個人嘅性格。
爸爸媽媽原本做家族生意,家境算係富足,九歲送咗我去英國讀書,但97年經歷金融風暴後出現經濟問題,後來仲破產。父母𠵱家都要幫人打工,而我就要返嚟香港,之後喺IVE讀咗運動管理學位。

家道中落感激獲幫助

家境轉差,但冇諗過係由天堂跌落地獄,反而覺得好多人幫咗我哋,好感激。我自細都做好多義工服務,但有時探訪活動或者賣旗之後會諗,嗰一刻可能幫到人,之後係咪真係有效呢?有乜嘢方法可以keep住去幫人呢?讀書時我考咗好多體育教練資格,例如游水、曲棍球等等,學位畢業後就去體育總會做板球推廣,接觸到好多少數族裔人士,睇到佢哋係社會上受忽視嘅一群,令我想幫人嘅慾望更大。後來遇到一位南亞裔嘅板球教練,原本係港鐵高層職員,佢有四、五個小朋友,話因為小朋友太掛住佢,決定辭咗份時間顛倒嘅優差,可以多啲時間陪仔女,令我覺得我都要做返啲嘢。

助企業實踐社會責任

我喺兩年後辭工,成立咗『善.幫.愛聯盟』顧問公司,為企業提供意見,教佢哋點樣實踐社會責任,計劃牽動到好多公司同非牟利團體一齊做,可以幫到更多人。好多公司都會用資源去推廣形象,但靠賣廣告效果唔大,所以我哋想企業將賣廣告嘅錢用嚟做善事,從中達到宣傳效果。

以前份工月入過萬,算係政府工,𠵱家靠做教練維持日常使費,家人同女朋友都畀緊壓力,但我做緊嘅事可以話冇人做過,機會好大,風險都大。我唔知可唔可以買樓,唔知幾時結婚,但呢兩年我睇錢唔係咁重要,係因為如果我哋機構真係幫到人,自然會有錢。我嘅夢想係全世界都有『善.幫.愛聯盟』,政府做唔到嘅,企業、唔同團體到每個人更加要做多啲,咁先係真正幫到人。」

記者:吳淑義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香港女同盟會

下月同志大遊行 慢必擔旗
蘋果日報

多個同性戀者團體計劃下月10日發起主題為「同志是敢的」大遊行,預計下午3時由維園出發前往中環遮打花園,並舉行晚會,主辦單位希望吸引3000人參加。

其中一個組織「香港女同盟會」表示,不少同性戀者在工作時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被同事揶揄,或者得不到應有的晉升機會,故呼籲屆時遊行人士,穿著與自己行業的有關服飾,希望外界關注工作間的性傾向歧視問題。

早前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的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慢必),將會擔任活動大使,他指出除了遊行外,下月初立法會將進行關於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的辯論,展開公眾諮詢。

Friday, October 12, 2012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內蒙實習扶貧 增投身社企信心
明報 – 2012年10月10日

【明報專訊】中大今年新增的「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安排學生前往內地農村、社企實習。有意於畢業後投身社企的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四年級生何敬熹,在今年暑假獲安排前往內蒙古社企實習,參與推動小額貸款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以及見證當地成立「愛心超市」。他說,「這些不再單單是書本上的成功例子,堅定我投身社企的決心」。

「不再單是書本上例子」

立志投身社企的何敬熹,自言學業成績一般,當初留意計劃強調「講心不講成績」,即二話不說報名,結果獲選前往內蒙古社企敖漢婦女發展協會實習,負責審批當地窮人申請小額貸款做生意的申請。他表示,要先了解和關心「客戶」的需要,才可為他們提供意見,協助他們改善生活。

計劃「講心不講成績」

何敬熹坦言,當初對本港社企的發展信心不大,「現時好多都是短期項目,難有持續發展」,但經歷親身參與社企運作的成功經驗後,令他對畢業後在本港營運社企充滿信心。

Tuesday, October 09, 2012

拓展公共空間 (HKPSI)

拓展公共空間

使命

1) 透過提供資訊平台以提高香港市民對公共空間的認識
2) 通過學術研究以促進公共空間的教育

背景及工作內容

拓展公共空間於2011年由一班青年人成立,為一非牟利的慈善機構。本會希望透過學術研究、宣傳及教育活動,把公共空間的知識帶進社會各階層,從而使香港市民更了解公共空間的意義及重要性。

透過我們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工作計劃,我們期望香港市民對公共空間的理解會大大提高,以鼓勵市民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間這些寶貴的城市資產。我們深信公共空間能連繫社區、滿足市民休閒需要及鼓勵社會互動,從而令香港更能可持續地發展。我們盼望有活力的公共空間能使香港不但成為一個更美好的生活城市,亦能成為吸引遊客及外籍人士選擇工作或定居的目的地。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HKPSI)

Mission

1) To raise Hong Kong people’s awareness of public spaces and their benefits through providing information and a platform for ideas exchange
2) To advance education on public spaces through contributing to academic studies

Description

Realizing that Hong Kong people are generally unaware of the benefits of public spaces,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founded the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HKPSI), a non-profi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in 2011. Through research, promotion and educational events, we strive to bring the knowledge of public space to the public realm, enabling people to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t values.

With a series of carefully planned programs, we aim to enhance the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spaces, and therefore encourage better use of such a valuable asset. Believing public spaces can enhance the city’s sustainability through bonding populations, fulfilling recreational needs and encouraging social interactions, HKPSI aspires to make Hong Kong a better living city for residents as well as an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tourists and expatriates.

https://www.facebook.com/HKPSI

政府拒考慮龍尾灘生態泳池

龍尾灘生態泳池 政府拒考慮
下月照起人工沙灘

【本報訊】政府決意填平生態價值甚高的龍尾泥灘,搬沙填海興建人工泳灘,惹來市民及環團強烈反對。有團體昨日建議在現址建全亞洲首個生態泳池,保留現有泥灘避免出現生態大災難,游泳之餘也可提供生態教育。但政府表明無意修改計劃,工程招標在周五結束後,如期在下月將推土機開進龍尾灘。記者:梁德倫

龍尾泥灘至少錄得逾200種海岸生物,包括海星、海葵、海牛等,但政府的人造沙灘工程將於周五截標,預計下月展開挖泥工程,屆時各種生物將面臨滅頂。自然生態論壇建議,政府撤回該份工程標書,再重新考慮更佳方案,建議在龍尾興建亞洲首個生態泳池,讓泳客在享受康樂設施之餘,也可近距離欣賞天然景觀和認識自然生態。

論壇成員郭惠玲指,政府的人工沙灘造價逾2億元,但海岸生態泳池只需1.3億左右,但已可保留自然地貌,同時又滿足地區人士的康樂需求,並為教育界提供理想的生態教育場所,是雙贏方案,「總好過起一個泳灘出嚟但大腸桿菌超標長時間唔游得水」。

參與設計生態泳池的建築師兼和聲關注組主席楊雲傑指,生態泳池位於泥灘外,泳池和泥灘會以透明物料分隔,市民可一邊游泳一邊欣賞生態區的動植物,同時加建棧道式小徑穿梭泳池邊緣和泥灘。他又建議在深海處加建漂浮泳池,以可收縮的浮橋連接,讓市民有海上暢泳感覺。

或引發生態大災難

多個環團昨午與政府代表會晤,商討修改人造沙灘計劃。團體在會上推介該生態泳池概念,但政府堅持不會改動原有方案,意味龍尾泥攤將臨生態大災難。當局又稱,在保持現有龍尾泥灘的前提下,可供發展生態泳池的土地並不足夠,又再三強調是「地區人士支持和渴望」龍尾泳灘項目能盡早落成。

參與會議的環團表明不滿政府態度,更斥當局只曾諮詢大埔區議會,受影響居民及新界其他區議會零諮詢。此外,當局提到會搬移具保育價值魚類及遷徙大量海星、海膽及海參往毗鄰汀角東,隨時造成另一場生態大災難。環團會於周五到土木工程拓展署收取工程招標處請願,堅決反對生態大災難工程。

樂施會「Grow糧食公義運動」

通識導賞﹕鬧市尋親 農夫你為何捱餓?
【明報專訊】每天我們放進口裏的每樣食物,最初都是出自農夫的一雙手,我們與農夫的關係本應非常親近。農業社會的年代,父母兄弟或自己就是農夫,餐桌上的 食物都是自家田裏來的,或跟鄰舍交換買賣的;近代一點,我們吃新界人種的絲苗、蔬菜、家禽,農夫仍離我們不遠;到了今天,我翻翻自己的食物櫃,粟米從泰國 來,番茄是荷蘭的,咖啡來自馬來西亞,士多啤梨來自美國,栽種這些的農夫是什麼模樣、過覑怎樣的生活,我想像不到。

又其實,我大部分時間放進肚子裏的,是食肆弄好的菜式,我對那食材源頭一無所知。比我再年輕一點的,會以為雞就是雞髀雞翼的樣子,米來自超級市場的貨架。因為我們是城市人,負責「高增值」的出賣腦力的工作,掙到錢就買,要吃什麼,自有專事食品產業的人賣給我們。

然而,這形式的分工合作,並沒有令世界更美好。農民明明種出足夠餵飽全球70億人的分量,但每日卻有10億人捱覑餓入睡,諷刺的是,當中8億捱餓人口就是種食物給我們的小農。

為何農民會過覑這樣的生活?食物從田裏到達我們手上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日前樂施會「Grow糧食公義運動」的成員便帶同志願者在灣仔鬧市進行一場「尋親」之旅,拜訪賣農作物的、煮食的、回收剩食的人們,打聽一下我們的衣食父母——農夫的下落。結果農夫找不到,但總算從各位中介者口中知道了一些農夫捱餓的原委。

1. 灣仔街市

不時食物 大量碳排放

「大家今朝早吃過什麼呢?」來到第一站的灣仔街市,我們便遇上經常跟食材打交道的「Grow」太太,參與者的答案各適其適,粉麵飯三文治都有,再問「為何揀了這些食物呢?」便都是因為「好吃」、「方便」。Grow太太卻提醒我們,其實選擇食物應該按時節,不時不食。

時值中秋,問到什麼是合時節的食物,大家只想起月餅和沙田柚!其實,萬物本都有其適合生長的時節和天氣,昔日全民耕作時,不用強記什麼才是合時節的 食物,因為自家田裏長出什麼、門前大樹什麼時候開花結果,收割來吃便對了。今天我們不耕作,街市是漁農作物的集散地、城市裏最貼近大自然的地方,然而我們 進內逛一圈,對於什麼是當造食物仍茫無頭緒。因整個食物產業都為了遷就我們對「好吃」和「方便」的要求,從世界各地輸入各種季節的食物,於是炎炎夏日我們 都吃到菜心、青紅椒,冬天又有苦瓜賣。

吃不合時節、異地輸入的食物,通常都不合自己體質需要,而且輸送過程為免腐壞,必定落重農藥,吃了也對身體不好;對農夫來說,空運食物產生大量碳排放,種不合時的作物也意味覑要建溫室、開空調,都會浪費能源資源,加劇全球暖化和氣候危機,令耕作變得更困難,生活百上加斤。

2. 樂農

土地種飼料 窮人不夠食

回到車水馬龍的軒尼詩道上,修頓球場對面一幢商廈的二樓舖,我們找到素食餐廳「樂農」。推門進去,樂農的氣氛寧靜平和,原來這裏是聘請聽障人士的社企,穿綠T恤的聽障店員落單、傳菜和應對顧客都駕輕就熟,配合手勢,笑容態度都比一般餐廳更可親。

名稱裏雖然有個「農」字,但這裏也沒有農夫。不過,素食確實是一種對農民和農業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例如養牛就比種菜多耗用20倍的水、排放更多 溫室氣體,而原本可以種粟米和大豆的土地用了來種牛飼料,而不是養人時,吃不起牛肉的窮人就不夠食物了。就算不能一下子改吃全素,平時多菜少肉,或一星期 吃一日素,都有助改善農民的生活和環境。

樂農餐廳的特色是少用素肉,真正瓜菜為主,除了固定餐單菜式外,也有是日鮮蔬推介。師傅認為,食材新鮮再加上花心思調味搭配,不用肉或仿肉製品都可 以很好吃。席間有參與者問,蛋和芝士算不算素食呢?師傅就解釋,市面上的蛋都是未受精,因受精後的蛋容易變壞,而生命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吃未受精的蛋可 以理解為沒有殺生;芝士用牛奶製造,毋須殺牛,所以部分素食者也會吃這兩種食材補充營養。

3. 盧押道垃圾收集站

丟棄食物 不止價錢損失

穿過修頓球場,下一站竟是垃圾站?原來很多食物離開農夫之後、來到我們手上之前,已被中間人丟到垃圾站和堆填區。香港人 每日浪費約3200噸食物,相當於120架雙層巴士的體積。而蘋果是最常被浪費的食物,每6個就有1個被丟棄;比如10蚊3個地買,總有一個半個被遺忘 了,放到腐爛不能吃。丟棄食物,損失的並不止是我們花在那食物上的價錢,它栽種和運輸的過程,都耗費了很多能源,丟在堆填區裏,腐化時亦會排放比二氧化碳 遺害更大的溫室氣體甲烷。

不過,丟棄食物除了是個人浪費的問題外,也與整個食品產業有關。早前超市丟掉未過期的麵包、凍肉、蔬果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食物銀行「樂餉社」負責 人Vincent就說,其實乾貨類都經常被丟掉,而它們很多都處於仍然適合食用的狀。因銷售者並非考慮「食唔食得」,而是食品是否仍有商業價值。例如罐 頭和飲料,運送過程中一件破裂了,漏出物弄污了箱內其他貨品,招紙染了色、撞凹了賣不去,乾脆整箱丟棄免佔用店舖空間;糧油麵食,接近到期便沒人買,就算 仍可食用都被丟掉。樂餉社的任務便是在銷售者跟垃圾站之間,把仍可食用的東西攔截下來,既不枉費農民的一番心血,也分發給有需要的人。

別以為飢餓離我們很遙遠,香港約18%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每月以少於3275元支付食物、住屋及一切生活所需;如今物價飛升,可以想像這些人都難以確保三餐溫飽。

4. 土作坊

投資撤走 土地產力盡失

儘管農業式微,新界仍有少數農夫在默默耕耘。從藍屋背後鑽進內街,是聖雅各福群會的社企小店「土作坊」。這裏售賣本地9個農場的有機菜、社區生產的 糧油醬醋、生活用品等,負責人阿民一定見過農夫的蹤影!果然,他的爺爺就是農夫,他自小在田間長大,「當你跟農田和農民有關係,知道蔬菜點來,在田裏摘新 鮮豆角炒來吃,係好開心的。香港人好鍾意食,所有電視台只要做飲食節目,搵個美食家搭幾個靚女嘻嘻哈哈,收視就一定高,成本又低。但究竟我們的食物係點生 產的?」

阿民解釋「糧食正義」,就是生產、銷售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你同農夫之間,你say多定佢say多?係你,因為你有錢,他要賺錢才能生活。」 香港人好喜歡吃菜心,一年四季都要吃,夏天華南地區種不到,香港商人就去寧夏投資農場種菜;寧夏凍,可以種冬天菜,蟲害少、地方大,好像很理想,但這就涉 及正義問題。因寧夏是半乾旱地帶,其實不夠水,強行引水大量生產,令土地鹽鹼化後便不能再種植。屆時投資者可以撤走另覓地方,當地的農民卻走不了,土地又 生產力盡失,如何生活?

「你食8蚊斤寧夏菜心,其實無計這個社會和環境成本,是當地人替你擔了。好多時商家話消費者鍾意,消費者又話自己無得揀,只可以去A店或B店買同一 來源的菜心。的確,賣菜的人話事權是最大的,種菜那個最細,我們買菜,消費者力量也可以改變一些事。有機菜比較貴,因為農夫採用對大自然好的方法,也替我 們承擔了天災、意外失收的風險。當我們知道背後的問題時,就應該找其他選擇。」

5. 天台農屋

都市人揮霍 農民吃不飽

離開土作坊,參與者流連橫街之間研究下一站的提示卡,忽見一幢舊樓天台上有人招手,又有茅屋的蹤影,連忙爬五層樓梯趕上去。可是,茅屋已人去樓空,天台牆壁上貼覑一張張替我們生產食物的小農面孔,以及他們的生活故事。

在高度都市化和社會分工下,農夫實在已於鬧市絕舻;我們的生活和食物都與農夫距離很遠,當農民靠多年經驗和出色技能努力適應環境、生產糧食時,都市 人則憑金錢肆意揮霍有限的食物和破壞環境。「氣候變化對香港人的影響少很多,因為我們有大廈保護、跟土地的連繫不緊密;對農民來說,卻會破壞他的生活、傳 統、家庭、所有生存必要的東西。農民吃不飽,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樂施會的成員總結。

傳遞種子

最後環節,參與者傳遞一小包類似種子的東西,有人猜是黑椒、有猜是薰衣草、有說是茴香,最後開估,原來是很多人都吃過的羅勒,「纒?乜basil咁 樣鮁咩?」吃了多年都不知道植物的模樣,正是都市人通病。活動的最後一環,送給各人一小杯泥土和羅勒種子,帶回家放在窗台試種,重拾與農作物、土地和農民 的一點連繫。

文 林茵

圖 林茵、尹錦恩

編輯 李寶瑜

Sunday, October 07, 2012

社企自助素食店進駐港大

「斷秤」自助素食店進駐港大
100克餸菜15元 糙米飯湯水任裝

【明報專訊】難得數日長假,不少人吃得杯盤狼藉,但盡興過後,可有想過,攝取的食物是否身體真正所需?新落成的港大百周年校園,進駐了香港首家純素食的大學餐 廳,首度引進「斷秤」收費概念,食物自助選取,但按重量收費,每100克只要15元,糙米飯和湯水免費,鼓勵同學珍惜、尊重食物。

港大擴建校園亦要引進新飯堂,「一念素食」是其中一間純素食(Vegan)餐廳,除了不提供肉類,亦不提供奶類、蛋類、和五辛(葱、蒜、胡荽等帶辛味植物),因此煮出來的菜式也較清淡,有青菜、紅蘿蔔和茄子等純素。

餐廳下午和晚上提供「覺醒自助餐」,客人按選取的食物分量收費,每100克15元,最低消費20元,糙米飯和湯水免費。一般女生約買200多克的主菜,付30多元便足飽肚,男孩也可按需要添食。

學生拿90元食物 眼闊肚窄

老闆之一伍成邦表示,讓學生珍惜食物是一個教育過程,「有學生進來,見到可隨意拿食物,便以為是『放題』,眼闊肚窄,結帳時發現拿了近90元食物才 『喊貴』。錢付了,最後撐得吃不下,丟掉又可惜」。不過,試業兩周多,學生已開始習慣按量收費,笑言有熟客單用手捧着便知重量,而曾經「眼闊肚窄」的學 生,現在亦懂得調節。

伍成邦說,食材價格不斷上升,學生仍可以特惠價格用餐,付錢後便不用對盤上的食物負責,吃不完便丟掉,是對他們過分保護。

「吃不完便丟」 嘆學生被過分保護

「一念素食」的食客,以附近的法律學院、文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為主,佛學研究中心的法師亦是常客。伍成邦說,有一名天生對肉類敏感的二年級生,開業 以來差不多每天光顧,有時一天來兩次,「一日他帶了父母來餐廳,媽媽說兒子去年就讀一年級時『搵食搵得好辛苦』,現在可以吃到健康的飯菜,特意來謝謝 我」。

伍慨嘆,校園內的食肆及飯堂多被連鎖飲食集團壟斷,素食者的選擇非常有限,有質素的素菜更是難求,希望餐廳可為師生提供價格相宜又有品質的食物。

餐廳亦與港大通識教育部合辦天台種植計劃,餐廳以廚餘製作肥料,讓學生在員工及導師帶領下,在校園內一個3000呎的天台花園種植時令蔬果。餐廳合伙人之一、負責計劃的梁懷敏希望,通過讓學生親身栽種,明白廚餘亦可循環再用,從而了解「零食物廢棄」的可能性。

明報記者 黎嘉愉

社企模式 茹素四友推廣「惜食」
【明報專訊】「一念素食」由4名志同道合的素食者合伙經營,投資額超過300萬,合伙人坦言,如此成本,加上社企的經營方式,在大學以外根本沒可能辦得成。不過他們希望可把握機會,以理念先行,在大學層面推動素食和「惜食」。

伍成邦曾任職《明報》副刊多年,其他合伙人包括富開設素食店經驗的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顧問凌浩雲、資深餐廳管理人員凌志超及積極投入有機種植推廣 的梁懷敏。伍成邦表示,雖然素食店與連鎖食肆為鄰,面對一定競爭,加上素食店成本不低,回本期亦不短,「單是洗菜的高氧水機,已7萬元,這是食客眼看不到的」,但他希望借餐廳引進素食到大學校園,讓他們慢慢明白和接受素食,「並不是齋鹵味而已」。

聘3殘障者 與健全員工同酬

餐廳聘用11人,包括2名聽障及1名智障員工,分別負責樓面及廚房工作,所有員工均同工同酬,亦提供膳食,「有些人可能覺得,為什麼健全的人與有障礙的人一起工作,拿相同的工資?這是考驗健全同事的慈悲心」,他亦喜見員工關係良好。

Saturday, October 06, 2012

中大博群社區市集

沈祖堯:大學應講社責良心
2012-10-05

中大排名升 稱不可只看名次

【明報專訊】《泰晤士高等教育》昨公布2012/13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文大學由去年151名躍升27位至124名。不過,中大校長沈祖堯昨出席校內活動致辭時強調,大學不應只講排名及卓越,「亦應講社會責任及良心」,而該校未來會引入社企和舉辦活動,讓學生除學習課本知識外,亦有機會接觸社企和環保團體,了解社會發展。

不能在班房教 要讓同學體驗

沈祖堯接掌中大後,即提出希望重新提倡人文精神,包括宣布不再公布畢業生薪酬。另外推出「I‧CARE博群計劃」,例如資助學生在本港或出國做義工,以及自昨日起一連兩日於中大舉辦「I‧CARE博群社區市集」,首次邀請11間本港社會企業及環團進入校園,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社企精神及理念。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大學排名,本港有4間大學列入全球首200名,中大排名由151位升至124名。不過沈祖堯昨致辭時說﹕「大學不應單單睇排名及卓越,亦應講社會責任及良心,而且這些概念不能在班房教,要讓同學親身體驗。」

他認為今次市集正可讓學生接觸各種團體,認識公平貿易、社會合作精神、綠色生活等理念。中大日後會在新的教學大樓引進社企咖啡店,以及安排在餐廳售賣公平貿易茶葉、曲奇餅,另在校園增設公平貿易產品售賣機,履行社企責任。

邀請社企環團進駐校園

今次市集邀請了11個本地團體,包括本地社企、婦女合作社、有機農戶等進駐中大文化廣場,售賣自家產品之餘,同時教授學生自製天然護膚品、有機種植等知識。其中一個以回收街市賣剩蔬果再烹調成食物的「食得好」,昨即場舉辦「廚餘剩宴」,菜式包括「味菜炒芽菜」及「沙葛青瓜煎蛋」,並由沈祖堯及《剩食》作者陳曉蕾試食。

試食期間沈祖堯談到陳年趣事,指過往任腸胃科醫生期間,曾被邀請到多間食店試食,「出發前特意『留肚』,往7間食肆品嘗美食,豈料每次都只是試食一道素菜,分量極小,結果試食後要再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