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7, 2012

綠色和平: 兩電的公民責任在哪?

兩電的公民責任在哪?
星島日報 | 2012-08-27
A14| 每日雜誌| 綠色論壇| By 古偉牧
 
兩電在未來數年,因燃料成本上升而需要大幅增加電費已是老調,而社會上亦當然地出現不少反加價的聲音。不過,最近亦有不少投資專家、經濟學家等提出「反反加價」的論調。他們相信企業存在的唯一目標就是盈利,符合根深柢固「殘酷資本主義」理論。在「反反加價」的支持者眼中,認定環保是要付出的,企業是要「賺盡」的,所以要市民付貴電費也是天公地道的。

四年純利升 市民反捱貴電

假如我們接受「盈利唯一」是現代企業的絕對目標,市民為自己的荷包去反加價,其實亦合情合理。市民在「殘酷資本主義」下,亦有權以「盈利唯一」的目標存在。要知在現代法律上的基礎,企業的身分跟一個市民一樣是一個法人,而香港部分企業更享有令一般市民妒忌的功能組別投票權。所以,我認為企業是有不可推卸的公民責任,因為我實在想不到市民與企業,在公民身分的天秤面前有甚麼分別。

如果我們接受「殘酷資本主義」的理論,就不應指控政黨、指控市民反對加電價。因為政黨、以至市民同樣有權最大化自己的「盈利」,包括政治資本。如果是以同一「殘酷資本主義」去量度,「反反加價」其實是沒有任何理據去批評反加價的政黨和傳媒,因為他們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盈利」。「反反加價」,其實是不公平地衡量兩電和市民,他們認為企業沒有公民責任,只有市民是有公民責任。

兩電身為公民社會的一分子,到底過去又為環保付出甚麼代價?翻查紀錄,過去四年兩電在香港的純利節節上升,相反市民電費的開支卻不斷增加。香港社會的整體現象原來就是市民不斷為環保付出代價,而兩電卻沒有為環保付出真正的代價,反而不斷從中「抽水」,愈賺愈多。

試想像:如果有一天,兩電宣布因為環保而加價二成,同時預測明年的盈利將下降二成,相信各大政黨、傳媒,都應該會高抬貴手,不再猛烈批評兩電。因為,社會上看見的是一個願意與市民分擔環保成本的企業。但現時市民、傳媒、政黨,卻只見到兩個把環保成本全數推卸給市民,口中卻又不斷宣稱環保的電力企業。

倡加節能條款 改革機制

可惜,現時政府與兩電的合約《管制計畫協議》還會延續至少五年,因此社會上有不少人呼籲市民要有尊重合約精神,繼續履行合約。但面對如此不合時宜、容許電力公司將環保成本全數轉嫁市民頭上、推卸一切社會責任的合約,實在是延續一日也太長。所以,社會必須開始討論如何改革《管制計畫協議》。反正明年就是《管制計畫協議》的中期檢討,特區政府至少要提出明確的檢討方向,絕不可以一句「尊重合約精神」就甚麼也不提出。如果盲目尊重合約,香港島和界限街以南,現時仍然是一片英國殖民地。過去全球去殖化的潮流,令當年割讓香港島的合約失效;今日公民社會的發展,和「殘酷資本主義」的褪色,也是特區政府改革《管制計畫協議》的一個契機。

要令電力公司履行應有的義務,《管制計畫協議》應加入強制電力公司為客戶節能的條款,定下每個年度的節能目標,及以扣減利潤作為罰則;同時亦規定電力公司將可再生能源分拆銷售,並開放電網接納其他公司供應可再生能源。最後,必須改革電費機制,令收費符合「多用多付」、「能者多付」的兩大原則,避免現時浪費電力的大戶反而享有優惠的不公平現況。

如果環保是社會上每個公民都要付出的,兩電作為企業,是否亦擁有「公民」責任?是否需要為環保付出?不同意識形態,可能會有不同答案。八月三十一日下午二時在灣仔溫莎公爵大廈就電力市場有一場研討會,歡迎不同意識形態人士參與,歡迎公民的不同意見。

古偉牧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Sunday, August 26, 2012

康文署「體育資助計劃」

本地運動員慨嘆
有公平選拔體壇才有希望

2012年08月24日 AM730

倫奧結束,為延續運動熱潮,本地慶祝活動一籮籮。特首上周為香港代表隊舉行祝捷會。明日起更邀得倫奧金牌運動員訪港三天表演,政府還有一位體育專員準備上馬。風光背後,有本地運動員批評,香港體壇其實是敗絮其中。各體育總會長年各自為政,壟斷資源卻選拔不公,無法派出真正最強陣容為港爭光。本報接觸其中三項運動的精英運動員都遇到相同慘歷——遭多方扼殺,前路茫茫,有人被解僱、被迫做黑市教練,更有人離開體壇,遠走他方。
文:簡淑明

港府近年對體育運動越加重視,確是有跡可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料顯示,現時共有58個體育總會正透過「體育資助計劃」接受康文署整體撥款資助,由09年撥款1.86億元,至2012-13年度大幅增至2.5億。費用暴增,但康文署只著眼公帑是否適當運用,採購程序是否合法,對監管選拔健兒上只輕輕帶過。久而久之,選拔誰人可入港隊,誰人可參加國際賽,成為了個別體育總會的尚方寶劍,可在界內操控生死,製造了壟斷封閉、黑箱作業的困局。

柔道學會的黃柱光與太太兼學員李嬪,09年起一直走在前頭跟不公平體制抗衡。「我1981年成立柔道學會,教咗柔道卅幾年,但因為我唔係柔道總會嘅人,所以一直考唔到香港教練牌。亦都因為咁,我嘅隊員幾叻都好,都唔可以代表香港出去參加世界賽。」黃的五名弟子,由09年起至今,每年在本地一級賽事幾乎囊括所有獎牌,其中一名女隊員葉巧澄單是09年,便獲得兩金一銀,累計積分300,早已超出了明文規定能加入香港代表隊的70分標準,李嬪的積分也有280。「但因為我唔係柔道總會嘅團體會員,我班徒弟攞盡A級賽冠軍都好,都無得入港隊。」黃柱光發起體育苦主大聯盟,聯同受到迫害的不同運動員上街遊行。因為走在前線太惹火,連在警察柔道會任教練的職務也被解僱,黃柱光唯有轉行做電腦工作,兼職當教練,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得知黃的柔道班學員,都無法晉身港隊,遂紛紛求去,落得門庭冷清。

「如果我哋因為怕事唔出聲,咁體育界裡面嘅不公平就會一直延續落去。即使有好多運動員因為怕事而相繼離開苦主聯盟,我哋都會堅持落去。」爭取三年,多番去信立法會議員、康文署、民政事務局及奧委會,黃柱光終成功爭取加入成為柔道總會當個人會員。當了會員,以為徒弟們努力打比賽贏積分,就可以入港隊。但好事多磨,他們繼續遇到不同挫折及制肘。「由前年開始,柔道總會話參加賽事就要買保險,我哋唔係團體會員,唔會幫我哋買,我哋五個出面好多保險公司都唔保,我哋曾經請求柔總代買,我哋俾番錢,但佢哋拒絕,結果因為保險問題被卡住,我5個徒弟幾乎有一年無比賽。」即使及後保險問題解決,隊員出賽凱旋,以為終有機會踏進港隊門口,但柔道總會的人就在報到的大門前阻攔他的隊員。

「佢哋去接受訓練,我想在場監督同埋拍攝,但大會唔俾,我話康文署的撥款指引講過選拔一定要公開公正,我只不過想睇住自己嘅學員接受港隊啲乜嘢特訓啫,然後裡面有個教練當住我面前,揪起佢個隊員好大力撞落隔籬塊玻璃度,同我哋講,就係咁練㗎喇,你打唔打吖?我感覺係一種莫名嘅恐嚇,好似係話俾我哋知,如果唔驚俾人咁撻法,你咪入嚟練囉!」拉鋸不下,黃最後帶著隊員離開,而五名徒弟被認為出席不夠訓練次數,最終仍無法出賽。

本報就黃柱光事件向康文署查詢,署方則回覆稱已多次接獲黃柱光提及的不滿,署方解釋柔總有既定機制選拔運動員加入香港代表隊,只要申請者是柔總會員,並於本地柔道賽事中取得足夠分數便可申請入隊。但該署卻始終無回應柔總沒有公開選拔過程,是否違規。

賽前被屈因傷退出
劍女:我想過自殺

沒有黃柱光的硬淨,前香港劍擊隊成員周梓淇「被犧牲」以後,激動時曾經想過一死了之。「我練咗劍擊13年,係港隊劍擊隊成員,08年世界排名去到第14,排名榜裡面另一位香港人已經係第64名;喺多哈亞運贏過兩個銅牌,09年個人攞世界大獎賽亞軍。因為左腳軟骨磨蝕及韌帶撕裂,我要入院做手術。手術後一個月已經逐步接受番訓練,足足一年,狀態完全恢復。2011年,我迎戰亞運,連港隊制服都做埋。但劍擊會到公布出賽運動員名單嗰一刻,竟然話我因傷退出。」愕然及激動,自不待言。

「我係有傷患,但已經恢復正常,我仲搵咗4個佩劍教練及我嘅主診醫生寫證明,證實我完全康復。但無人理我,我再提出,如果唔信我能力,可以圍內搞比賽,我逐個對打,如果贏咗,都應該俾我出賽。」周梓淇是前劍擊港隊總教練王銳基的愛將,當時適逢劍擊總會與體育學院的權力鬥爭,不僅周梓淇呼救無望,最終甚至師傅王銳基、2名匈牙利教練及1名內地教練,也要黯然離開港隊。

「我向港協奧委會投訴,但奧委會將封信交番俾劍擊總會處理,我無辦法接受,曾經有諗過自殺,劍擊係我一生人嘅目標,我為咗打劍乜都願意捱,13年心血就咁付諸流水,我接受唔到,更因為之後一年無比賽,我儲唔夠積分,第2年,我連精英運動員資格都無埋……」申訴無門,大局已定,2011年3月31日周梓淇正式掛劍,「一拎起把劍我就喊,就會諗起當日唔開心嘅事,我已經冇再玩劍,依家偶然會去玩射箭。」

記者致電劍擊總會副會長黃贊查詢事件,他承認劍會當日與體育學院在政策上有不協調,才陸續有多名教練離職,但否認刻意不讓周梓淇出賽,黃贊堅持周梓淇的傷勢仍很嚴重,「當時佢每一次練習完之後膝蓋會腫起上嚟,我哋唔想隊員搏命參加比賽,影響咗以後的生活,所以先拒絕佢出賽啫。」事實上,周受傷位置是左腳,並不是膝蓋。

沉澱兩年,周梓淇終收拾心情,今年9月離港到德國海德堡大學修讀哲學碩士,「去到外國,有機會的話或者會再拎番起把劍,如果有機會入校隊,我都會參加,始終我真係好愛劍擊。」

被迫做黑市跆拳教練

有人站到最前力爭公道,有人求去,也有人寧做駝鳥,都想繼續在體壇發光發熱。跆拳界的阿石(假名),曾經擁有名下徒弟3年內勇奪98個獎牌的輝煌成就,但因為跟原職的跆拳館不咬弦,導致阿石從此要走上黑市教練的崎嶇路。

「跆拳界有一個不成文嘅規定,入咗一個館,不論黑帶隊員定係教練,唔能夠自行轉館。我03年因為不滿原先教拳嗰間館將我啲黑帶學生隨意轉俾其他教練,一怒之下辭職,點知從此俾原館封殺,仲講明邊個館收咗我,就會制裁嗰個館。我仲因為咁,即使已經攞晒國際教練牌照,都考唔到香港教練牌。好彩有一間館最終決定要我,但為咗保住啲生意同埋啲學生能夠參加跆拳道協會搞嘅比賽,要我做黑市教練,即係我平日負責同學員訓練,但出面嘅嘢就唔到我做。」阿石慨嘆,全港有過百個跆拳道組織在營運中,為何只有當中45個能夠成為協會成員,其餘都被摒棄在門外,又為何45個會員當中也僅得廿多人擁有投票權。

體育總會壟斷政府資源,在選拔健兒問題上牽涉黑箱作業,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承認,這個現象在體育界早已是一個死結,「政府只係睇條數,無貪污就算,本來搞得體育會嘅都係有心人,又加上本著奧運精神,體育總會係民間組織,唔需受到公眾干預同埋監察,但呢個傳統隨著政府嘅資源越來越多,係時候檢討一下。」

社企「鑽的」專接輪椅人士

社企「鑽的」專接輪椅人士
【明報專訊】人口老化,醫管局非緊急救護車服務去年接載人次近40萬,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李祥美直言,接載病人並非醫管局核心服務,故單靠醫管局不能滿足服務需求。

醫局﹕非緊急接送非核心服務

病人現時也可預約「鑽的」(Diamond Cab),即俗稱輪椅的士,或易達轎車,它們專為輪椅人士提供接載服務。

「鑽的」點到點單程90元起跳

「鑽的」由社會企業營運,與的士公司、安老院舍、志願機構合作,專為坐輪椅者提供接載服務。一般點到點收費單程90元起,「鑽的」也提供時租收費,現時有5部輪椅的士投入服務。香港復康會提供復康巴士,而易達巴士、易達轎車等也為行動不便要坐輪椅的病人提供接載服務,但設有標準收費,服務實行會員制。

機構接載服務 部分行會員制

李祥美表示,非緊急救護車服務本來由消防處負責,1994年按消防處要求將服務轉交醫管局。

「佔領」研走出中環

清場前夕 「佔領」研走出中環
社運成員倡佔新界東北

【明報專訊】高等法院早前頒令「佔領中環」者須於明晚9時前撤走,10個月來建立的小社區踏入倒數。有曾在佔領中環營地共宿的社運人士認為,佔領行動不應在中環止步,提出可將佔領延至新界東北以至日常生活,讓佔領意念遍地開花。

fb討論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佔領中環成員只表明清場晚上會舉行音樂會,「要繼續做,但用什麼形式?是否10多個人一定要黏另起爐灶?我們無實質計劃或目標,但相信這裏出來的(意念),會慢慢滲出去」。成員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清場只是另一場抗爭的起步點。

由去年10月高峰期有數百人參與,至近月只餘下約20名骨幹成員,大多只每周回上址開會,間中留守。明日是清場日,雖然成員在法庭頒清場令時聲言「打死唔走,清你個頭」,但早前成員在facebook專頁上回應「打死唔走」策略時表示,「被清場當然會是收看率十分高的事件,但大家堅持了10個月,為的不是製造一單可觀的新聞事件,最希望的也絕不是多了幾多個觀眾。而是直面的、真正的溝通。」似是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不僅爭收看率更盼真正溝通」

佔領中環營地辦過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工作坊、導賞團,贏得不少掌聲。昨日討論會上,曾留守的「左翼21」成員覃俊基憶述,曾對行動打倒資本主義寄予厚望,但佔領日久及成立小社區後,生活細節成了問題主調,分薄了其他研討,雖間中支持不同社會團體,但始終沒好好連結,未能深化反資本主義的信息。不過另一成員陳寧並不認同,認為討論正好反映眾人皆能參與其中,並對議題增進了解,是邁向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佔領中環一直強調將被資本壟斷的空間從新開放,還給每一個人。曾於早期留宿營地的陳可樂認為佔領意念不止於佔領中環,也可佔領「實際被逼遷地方」。他舉例,現時因「被規劃」而熱起來的新界東北,有不少荒廢村落將被地產商收購,「是經濟(誘因)帶來的轉變結果,亦是佔領的因。」他續指出,政府曾以馬屎埔多荒地為由欲收回開發,但不少人佔領開發耕種,「政府說是荒地,透過重奪『使用權』,可挑戰這說法」。

「重奪使用權 荒地變耕地」

成員周思中亦認同,即使失去中環的營地,意念仍可持續,「皇后碼頭清場翌日,我們該去哪?是否就沒了保護的對象?」他認為佔領會進入生活,「累積到的經驗,摸索到的生活方式,是否可(在日常中)繼續?在其他地方衍生開去?」佔領華爾街運動啟動時抗議者高舉「我們是99%」的標語,成員黃韻思說,「好難回答(行動)是成功或失敗,因為我們數不到受影響人數。」佔領中環前路未明,但成員間最大共識和希望,是「不只一個人或10個人去對抗這麼大而我們不要的制度」。

明報記者 袁柏恩

他們眼中的佔領中環
【明報專訊】★潘太、潘先生﹕為社會帶來反思

潘先生本為生意人,10多年前生意失敗由中產變基層。生活劇變,令他對社會有更多反思。「以前會覺得有些人懶才沒工作,但仔細想想,現在工時長,不如從前能準時下班,的確很辛苦。」

潘先生和太太認為佔領中環為社會帶來反思,知悉舉辦研討會後,昨日到場支持。「很多人認購領匯股票時沒想過原來影響這麼深遠,原來會令基層這麼辛苦」,潘太說。二人十分欣賞發起行動的年輕人,觀察數小時後認為「這班後生仔好有心,絕不是搞事的」,二人期望行動成員能將活動在生活中延續,「需要他們走前一點,社會才能有更多思考」。

★吳先生﹕大部分人心中支持

吳先生昨日與友人路過佔領中環營地時,一度駐足觀看營地四周相展。雖然10個月來,行人都行色匆匆,吳先生亦認同「每個熱潮都會退卻」,但認為「大部分人心中支持」。他說﹕「一個社會和諧不是只代表一個聲音,即使全香港只剩這10多人認為這行動有意義,都應該支持。」

從事會計界的吳先生贊同行動成員帶出本港極端資本主義的問題。「社會貧富懸殊不均,為什麼中環大班駕數百萬元靚車,但一街之隔,執紙皮的婆婆推車大汗疊細汗,每月卻只有一兩千元收入?」他認為成員若期望延續活動,除了紮營,應多辦遊行和嘉年華,「有個topic,讓市民可參與。」

★鴻姨﹕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在一眾青年骨幹成員中,年過半百且一拐一拐,穿梭叮囑成員收拾的鴻姨顯得相當突出。她自佔領中環第一天便一直留守與年輕人共同進退,記者笑她像母親,她亦笑否認,「我們在這裏是平等的!」她又對這班年輕人豎起拇指。

事實上,鴻姨的社運資歷絕不淺。「八九(民運)前我乜都唔知,返工放工有兩餐飯食就OK,八九後我就開竅了,這是很多條人命喚出來的良知!」自此她常參與遊行,為支聯會做義工,也在政府清拆碼頭時保衛過「皇后」。對於行動的未來,她認為清場後應重回佔領中環,「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原音社

"Original Sound"(原音社)
"Original Sound"(原音社)為非牟利藝術團體,一向致力研究及推動原創聲音、音樂與不同藝術媒體的互動可能性。從替舞台劇 、舞蹈的配樂, 到文字、書畫等視覺藝術的同步互動創作; 我們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另外我們亦致力推動社區文化, 提倡社區居民於文藝上的自給自足, 及自我提昇。

HONG KONG GREEN JAZZ FESTIVAL
http://www.hkgjf.com/

NGO工作者的光環

主場新聞: NGO工作者的光環
主場新聞: NGO工作者的光環 ()(

Friday, August 24, 2012

天主教區喝停國教科

天主教區喝停國教科
函197屬校禁推行 已改科名須還原

【明報專訊】繼中學校長會反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後,本報獲悉,天主教教區在周一(20日)正式向轄下全港110間小學及87間中學發信,表明「不贊成以獨立成科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對於個別天主教小學考慮9月推行國教科,教區更一律喝停,要求全部屬校回復「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教區雖明言不支持罷課及罷教,但若個別教師堅持響應,可以如常返校後在課堂內進行。

15萬學生回復公民教育科

天主教香港教區屬校數目佔全港兩成,是最大辦學團體,共有逾15萬名中小學生就讀。教區上月已發表聲明透露9月不推行國教科,隨今次發出內部指引確認反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立場,以及喝令所有屬校回復公民教育科,意味學生9月可如常上傳統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不受新課程影響。

近月,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一人一信運動,要求成員的母校和子女就讀學校交代國教科立場,令學界感到壓力。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黃若嫻修女本周一致函教區各中、小學校監及校長,直言今次爭議令教育工作者不好受,她奉香港教區湯漢樞機諭,發信重申教區立場,促所有屬校依從。

重申反獨立成科 應批判學國史

函件中提到,教區不贊成以獨立成科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稱天主教學校一直將國民教育元素融入德育及公民教育學科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又指國民教育科的教材編寫和課程評估,必須推廣正確愛國精神,避免「偏狹的國家主義」,另要教導青少年以批判持平態度學習本國歷史、文化和傳統價值,再以福音精神和普世認同價值補足。

促將政府開科津貼獨立入帳

函件要求屬校在所有公文上,必須沿用舊有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禁止所屬學校在新學年內推行國教科,指「如某校已率先更改科目名稱,請即恢復採舊名稱」。函件又要求學校將政府發出的每校53萬元一筆過津貼,要記錄於獨立分類帳,同時須預留部分津貼,以供資助教區的專責小組統籌及編寫教材。

反對罷課 教師響應可課堂進行

對於罷課抗爭,教區表明反對,指下學年教區沒有學校推行該科,沒有理據亦沒有需要參與行動。但教區表示,若個別教師堅持響應,學校應予尊重,請教師如常回校後在課堂內進行,學校再向教區報告。就關注組的一人一信運動,教區說可向關心人士致謝,和適時交代教區立場。

胡紅玉﹕可「先德育後國教」

教育局日前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由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任主席。胡紅玉昨接受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表示,推展期的3年內,學校並無約束要硬推,不起步亦可,若有學校想起步,亦不必獨立成科,可先以滲透性教學試行,強調局方沒有硬性規定。委員會向教育局建議,若有學校未能做好國民教育,可先將其剔出暫時不做,只做德育科,待檢視過教育局的教材後再作決定。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言人陳惜姿批評,「先德育、後國教」的說法是「掩眼法」,她指出關注組最擔心的問題在於推行該科的目的,而非推行的形式,「現在並不是先後問題,政府不要再用掩眼法,無補於事」。

明報記者 蕭輝浩 黎嘉愉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浪費食物之都

浪費食物之都 香港拋離台韓
【明報專訊】按環保署數據,香港固體廢物中,食物佔1/3,2009年香港每日棄置堆填區的廚餘為3280公噸,但至今已升至每日3310公噸,重如128架雙層巴士。地球之友早前把香港的浪費食物量,與台韓的同類數據比較後發現,香港的每日人均浪費食物量為三地中最高,達0.47公斤,台灣和韓國分別為0.34及0.3公斤。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向本報說:「單從數據可見香港每日所產生的廚餘比台韓高兩至三成,這反映港人浪費食物情最嚴重,而且超市亦因其銷售手法而傾向拋棄未到期食品,如此種種都令香港成為『浪費食物之都』。」

香港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則向本報說,他們今年6月曾以抽樣調查方式成功訪問約千市民,發現只約三成市民外出用時能完全吃清所有食物;至於會吃剩食物的受訪者,一般平均會吃剩三成或以下的食物。何漢威坦言﹕「這情其實已比2006年同類調查中僅13%市民外出用時能完全吃清所有食物,有所改善,反映市民對減少廚餘的意識已見提升」。

僅三成港人吃光盤中餐

將食物捐給食物銀行,是減少浪費的方法之一。香港首間食物銀行樂餉會向本報說,該會靠捐贈獲取食物(主要為乾貨),幫助有需要人士,收集渠道除了向企業、機構或個人募捐,也包括向食物業界(諸如農場、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手,惟迄今未獲任何連鎖超市答應捐贈。

明報記者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中學校長會

中學校長會主席:洗腦源自教材非課程
【明報專訊】獲邀加入教育局「開展國教科委員會」、有400會員的中學校長會表明,不支持國教獨立成科,主席阮邦耀昨稱,「洗腦」問題源自教材而非課程,認同需設立敏感議題教材庫,否則將加重教師壓力。他又建議國教科參考高中「其他學習經歷」做法,按校本需要決定是否採用獨立課時或課後滲透式學習,給予學界更多彈性。

促設敏感議題教材庫

教育局本周內將公布國教科委員會24名成員名單,中學校長會榮譽顧問黃謂儒將出任成員之一。該會主席阮邦耀昨接受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強調,當局不應一刀切將國教獨立成科,他指國民教育在港推行十多年,一直非獨立科目,認為若學校按校情,整理出等同課程要求總課時5%時間以進行國民教育,便毋須強制要求於時間表內劃分常規課時。

應按校情課餘彈性推行

阮邦耀解釋,新高中「其他學習經歷」亦屬課程不可或缺部分,但不一定要編排在正常時間表,學校可按校情安排在課後、假期推行,包括參觀、考察、交流等活動。他認為,當局應給予學校彈性選擇是否將國教成科,否則只為滿足獨立課時要求,而將學界原本的滲透式活動切割出來、強行成科,將令學界十分「難做」。

阮邦耀又說,不少教師一直把握課堂和周會時間簡介國情,包括講解六四事件等,但現時國教科爭議已成政治、社會問題,教師壓力大增,可能擔心此類做法惹來抨擊。他認為,若有一個當局、學界及公眾可接受的敏感議題教材庫,有助令教師安心。對於是否贊成以罷課作爭取手段,阮稱經長時間討論,該會不贊成罷課,因未有迫切性及會令學界不安。

「沒迫切性」 反對罷課

同樣獲邀加入「開展國教科委員會」的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認同當局可製作敏感議題教材,但不可強制要求學校選用。對於中學校長會不支持國教獨立成科,廖認為非討論重點,因國教科課程文件只提供框架,實際上並無被認為「洗腦」的指定議題或內容,盼委員會將研討重回教學專業正軌,並給學校更多資源、彈性推動國教。

Tuesday, August 21, 2012

農村貧富差距擴大

農村面臨貧富差距擴大隱憂 (19:35)
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在2011年已達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國際警戒線。

這份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發表的《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對6000多戶農村居民過去三年的現金收入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發現,收入最高的20%樣本農戶與收入最低的20%樣本農戶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分區域來看,西部地區農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為8.81:1,東部次之為7.71:1,中部為7.16:1。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鄧大才在發布會上指出,務工與務農收入差距是導致農村收入擴大的重要因素,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是中國社會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在農村的集中體現。

報告顯示,最高收入的20%樣本農戶中,務工農戶佔比88.9%,務農農戶佔比11.1%;在最低收入的20%樣本農戶中,務工農戶佔比17.5%,務農農戶佔比82.5%。

2011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3191.87元,與2009年調查數據相比增長15.09%,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98%,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對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足三成。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自2006年啟動百村觀察計劃,目前已覆蓋258個村、4000個農戶、103個社區,一直秉持獨立調查的原則。調查報告的所有數據都來自一線實地調研。

這次調研採用的現金收入數據均為調研人員入戶調查獲得,由於研究院沒有對國內通脹指標進行獨立測算,所以本次基尼系數的測算並未剔除物價因素。

研究院院長徐勇說,對中國來說,未來的改革重點就是要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破除體制和法律上的束縛,盤活人財物,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來確保務農收入不低於城市務工收入,這樣中國的農業就不必為接班人發愁!(新華社)

《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研究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研究發佈

(source from CDI)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繼發表《香港立法會議員使用社交媒體概況討論文件》,將會發佈另一與香港網絡及社會運動有關的研究,題為《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

隨着互聯網日益普及,新媒體漸漸發展為一個多元的互動平台。近年,有更多市民透過新興的網上媒體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和社會運動。為了探究這個新興的現 象,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這個新興現象進行探索式研究。是次式研究旨在嘗試了解網民(網台)的特徵和探討新媒體(網台)在社會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並嘗試剖析市民及網民參與社運的原因及不同的參與形式。

經過網上問卷調查、聚焦小組及個案研究收集數據及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新傳媒較能推動社會參與(研究表格十二)
    • 73.9%的回應者認為新傳媒較能推動社會參與,只有2%選擇傳統傳媒,選擇兩者皆是、兩者皆非和沒有意見的分別為20%、0.4%和3.7%。
  2.  政治明星不是最影響社運參與者關注和參與社運的因素
    • 在曾有參與社會運動的回應者(176名)中,認為議題本身最影響他們開始關注和參與社運的分別佔61.4%(表格十四)和67%(表格十五),而受到政治明星感染而關注或參與社運的受訪者只佔小數,分別為11.4%及6.3%。
  3. 網民接獲社運邀請後,響應程度一般
    • 當接獲關於社會運動的邀請或通知後(表格十八),50%的回應者選擇一般響應,而選擇活躍的佔32.4%。
研究更發現,新媒體在香港社會運動中為十分重要的輔助角色,並為集體行動場所和社會資本積累平台。

如欲下載整份研究,請按這裡

Monday, August 20, 2012

香港中學校長會

中學校長會反國教成科
倘政府堅持 或退出教局委會

【明報專訊】代表415間中學校長的香港中學校長會,昨向教育局長吳克儉發公開信,表明反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要求容許中學以非正規課程推行國民教育,否則不排除將退出教育局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是首次有教育界議會組織就國教科表態。學民思潮、教協、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歡迎校長會公開表態,但堅持政府應撤回國民教育科再諮詢。

教局:3年開展期是該會建議

教育局回應稱,設3年國民教育科開展期等建議是採納中學校長會建議而制定,又呼籲不同團體接受邀請,參加「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透過委員會討論。

中學校長會主席阮邦耀昨表示,校長會不反對推行國民教育,但反對教育局一刀切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建議改為非正規課程,由學校自行以課外活動推行。他續說,現時課程指引只容許中四至中六彈性處理國教科,但校長會在去年諮詢期間,已提出中學不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惟教育局未有採納。

「反一刀切 曾倡中學不設科」

校長會委派榮譽顧問黃謂儒加入教育局「開展國教科委員會」,黃表示希望收集校長及其他持份者意見,並於委員會內提出,以及監察國教科推行。不過他同時表明,若教育局最終堅持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校長會將不反對退出委員會」。

在課程內容方面,阮邦耀認為國教科課程指引內,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課程內容比例合理,但應以德育為主,再加入國民教育元素,並建議設立「國民教育敏感議題教材庫」,由學校以多角度解釋各個議題。

學民思潮、教協、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均對中學校長會表態表示歡迎,但堅持教育局應先撤回國教科再諮詢。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解釋,社會訴求已十分清晰故會堅持立場,教協昨日起設街站收集市民簽名,稍後會將良心約章寄至各校,讓教師以個人名義簽署。

大聯盟9.1政總集會

另外,包括教協在內的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計劃在9月1日於新政府總部舉辦大型反國教科集會,向政府發「最後通牒」;若9月3日限期前政府不撤回國教科,教協將考慮採取包括罷課在內的下一步行動。

創立社企集資難

創立社企 七成受訪者稱最難集資
【明報專訊】一項訪問有意成立社會企業人士的調查發現,近七成人稱資金不足是創業最大挑戰,六成人為迫切社會問題而想創立社企,不少人希望政府提供等額補助基金、購買社企產品,加強支援。有社企青年創業家坦言,除了放棄穩定職業,更一度要賣樓集資,才能展開社企業務。

青年創業家為社企賣樓

兩年前賣樓發展社企ATB Auto Art的胡思穎,專門回收廢車零件設計及製造藝術品家具,為行業日漸式微的維修五金技工提供就業機會。公司除獲德國柏林電台關注,更與BMW合作,現時作品買家當中不少是愛車之人。

胡思穎說,全身投入社企前曾任設計師,平均月入3萬多元,因為深知研發投產需時,社企未必能即時有利潤,只好變賣物業,現時僅收支平衡,而在昨日獲頒青年社企創業者大賞的10萬元獎金,也會用於宣傳,吸引訂單。

社企民間高峰會較早前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70多名有志創立社會企業者,當中約三成是全職社會企業家。調查反映,七成受訪者認為資金不足是創立社企的最大挑戰;半數受訪者希望政府成立配對基金,四成四人希望政府鼓勵公益金、賽馬會等慈善機構,主動援助社會企業。

Sunday, August 19, 2012

惜食堂

惜食堂剩食煮餐 日派增至千份
【明報專訊】為了自源頭減少剩食廚餘,去年起成立的「惜食堂」至今回收逾2萬公斤來自25間超市、酒店、會所及快餐廳的多餘食材,轉交非牟利團體製成飯餐送予獨居長者及低收入家庭。食堂日前新設中央廚房,預計年底前可將每日生產飯餐量由400份增至逾千份,至明年可達至每日1500份。

加設中央廚房增產量

環境局資料顯示,本港每日產生約3200公噸廚餘,當中來自菜市場、超市及酒店等工商業廚餘佔840公噸。小寶慈善基金遂於去年3月成立「惜食堂」,並於上月中在柴灣設立佔地1800呎的中央廚房,兼容冷藏及食物處理等設備,聘任3名廚師,每日最多可製2000份飯餐。

基層受惠 下月增派晚餐

基金主席董愛麗指出,回收食材均會經過食物安全顧問的安全檢測,包括保證無過期、奶類產品、魚生及沙律等高危食品,食材處理後可製成營養飯餐,再分發至7個非牟利團體派予區內人。基金希望明年每日飯餐量可增至1500份,每月約5萬份,至下月起又會增晚餐飯盒。

黃錦星﹕10月立會討論廚餘回收

現時食材主要來自酒店及食物製造商,董愛麗坦言正與領匯、便利店等接洽,目前暫有8間百佳超市捐贈食材,日後望再有增長。出席開幕禮的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預計10月中會於立法會討論18區廚餘回收的具體內容,也正為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選址,待立法會通過撥款,有望於2015年可落成,處理每日約300公噸廚餘。

融樂會批警聘少數族裔進展慢

巴裔女警出更 回歸後首人
團體批警聘少數族裔進展慢

【明報專訊】警察學校昨舉行結業會操,畢業者包括1997年以來首名土生土長巴裔女警Heina,精通英語及巴基斯坦官方語的Heina稱,受訓時待遇與其他學警無異,畢業後盼能成為警隊、市民與少數族裔溝通的橋樑。融樂會歡迎警方走出第一步,但質疑警方聘少數族裔進展太慢,主因是對少數族裔的中文要求太高。

巴漢出局警:無歧視

融樂會王惠芬透露少數族裔要獲聘為警員殊不容易,年前曾有一名勤奮、會考英文奪A,亦懂說廣東話的巴裔青年投考警察,疑因中文書寫能力較低致在面試階段出局,當時質疑是否屬歧視,差點引發司法覆核。

王惠芬稱感覺警隊近年已有讓步,包括引入新規定為懂中英文以外其他外語的應徵者加分,據她所知現有一名尼泊爾籍少年有意投考警員。

曾任聯絡助理 英文好獲聘

警方消息強調招聘時絕無種族歧視,但鑑於日常警務工作多用中文,故要求前線警員須有一定中文程度。

昨日在警校與百多名同學一起畢業的21歲巴裔女警Mohammad Heina Rizwan,父母同為巴裔,Heina稱她外公亦是警員,故早對警隊工作有濃厚興趣,她中五畢業後修讀毅進課程,然後獲元朗警方聘用為地區聯絡助理,負責翻譯及舉辦活動協助少數族裔融入社區,其後成功投考警察。消息則指Heina英文良好,雖然中文書寫能力略低,但她任聯絡助理時表現優秀,警隊遂決定聘用。

新紮師妹:望成溝通橋樑

Heina將於元朗區駐守,她希望能成為警隊、市民及少數族裔的溝通橋樑。

無獨有偶,97回歸後首名獲聘的土生土長非華裔男警察呂文迪(中巴混血兒),去年畢業後亦是駐守元朗。

團體質疑坪輋發展

坪輋發展拆村落保貨場
團體質疑為省賠償 逼遷非原居民

【明報專訊】涉及上水、粉嶺及坪輋打鼓嶺3區村民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第三期諮詢本月底結束。數百戶居於坪輋逾半世紀的村民上月才知家園將受影響,打造171公頃「優質產業區」。本報翻查圖則,發現圍繞發展區一帶有逾124公頃「露天貯物」用地未被納入發展範圍。有團體質疑,政府發展「特殊工業」犧牲本地農業,並拆遷可賠償較少的非原居民村落,沒仔細因應土地用途作規劃,是嚴重破壞新界面貌。

前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施政報告內,曾提出發展新界東北,把粉嶺北、古洞北和坪輋打鼓嶺3個區域打造成新市鎮,2009年完成第二階段諮詢後,至今年6月恢復第三階段諮詢,並更改發展模式。自出生已居於坪輋昇平村的李葆恆,上月底才得知坪輋將屬新發展區一部分,遂自發組成保衛家園聯盟,通知受影響村民有關資訊。

調查:九成村民反對遷出

村民與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朱凱迪研究和統計發現,他們接觸的600多戶村民,近九成反對遷出,在171公頃發展規劃下,坪輋約有三分之一(50多公頃)農地會受影響。朱凱迪指出,若發展計劃落實,50多公頃農地將會「被消失」,換來只有6公頃的「綠化地帶」,而村民的原居住地更會發展成36公頃未必有實際需要的「特殊工業」用地。

本報翻查資料,發現現時位於發展計劃東南邊,有至少124公頃「露天貯物」用地,儲存建築材料、貨櫃場等,並有數公頃工業用地,全部未有納入今次發展計劃,意即日後的住宅和特殊工業,將有可能被大量貨倉包圍。從衛星圖片所看,只見相關土地滿佈貨倉,住屋較少。

政府曾指收地首選臨時倉庫

城規會曾指出,工業用地(丁類)涉及對環境不利的工廠,應鼓勵逐步重建,而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覓地建屋時,政府亦表明會首選研究北區的工業用地、臨時倉庫及荒廢農地作房屋發展。村民代表李葆恆表示,不明白在新界東北發展中,政府要集中徵收有村民居住的地帶,而不考慮重新規劃周邊貨倉地,而政府指要發展「特殊工業」,卻犧牲本地農業,解釋牽強。

村民:為工業犧牲農業 解釋牽強

朱凱迪亦批評,近年政府發展新界地方,經常力打擊非原居民,質疑政府是否因為貨倉地可能屬原居民所擁有,涉及巨額賠償和遷置費。

明報記者 鄭穎瑩

社会经济专题

社会经济专题 《開放時代》2012年第6期
http://www.opentimes.cn/list.php?fid=360&name=06

专题:社会经济

团结经济:主要概念和问题

伊桑·米勒

公共资源的未来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指南针:指向社会主义的替代性选择

埃里克·欧林·赖特(Erik Olin Wright)

社会经济在香港
——超越主流经济的多元性实践

潘 毅 陈凤仪 阮耀启

社会经济作为视野
——以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为例

潘家恩 杜 洁

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
——社会经济视角下的新化数码快印业研究

谭同学

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香港社會經濟實踐之二:
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全文請閱《開放時代》2012年第6期

另一種社會經濟的重要實踐是在消費領域,這個領域一般人比較陌生,在香港,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世貿會議在香港召開,可說是香港公平貿易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令很多市民開始思考全球貿易不公平的問題。然而當一星期的會議結束,市民對議題的關注冷卻下來之後,公平貿易運動又如何能夠植根香港,變成真實可行的經濟實踐?無可置疑的是,要扭轉全球的貿易不公平,是需要世界各地作為消費者的廣大民眾有所覺醒,經由改變每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從而逐漸改變整體經濟的運作模式,但在缺乏其他可行選擇的情況下,一般市民只能繼續原有的生活方式,公平貿易運動是否會迅速被遺忘?可幸的是,世貿會議過後,一些尋求社會變革的種子已散播於香港的土壤,一些個人及團體都繼續尋找邁向經濟公義的進路,並探索另類經濟生活模式的可能,當中就包括“公平點”這家推動公平貿易發展的社會企業。

“公平點”的創辦人趙善榮喜歡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形容這些支持公平貿易、維護經濟公義的朋友,他們之中很多也曾經選購“公平點”的貨品,也可能是“公平點”六千多名會員的一分子,但有別於“顧客”或“會員”,趙善榮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稱呼他們,有著獨特的意涵。它可被理解成是“進行式”,代表著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大家在路上一同探索,共同實踐維護經濟公義的終極目標。

(一)從推廣到實踐

每一位“同行者”參與另類經濟實踐的歷程都不盡相同,趙善榮本人就是在2004年開始他探索公平貿易的旅程。趙善榮原來的職業是電腦網路工程師,他于2004年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踏上旅途,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遊歷全球各地,當中有13個月在中南美洲度過。在旅途中,他看到農民和工人在經濟全球化的急速步調下受到嚴重的壓迫和剝削,這使他開始萌生要在香港開展推動公平貿易及引導社會反思全球化的工作。適逢2005年世貿會議在香港召開,來港參與示威抗議的韓國農民讓香港市民瞭解到不設限、放任的全球貿易給全球小生產者的生計所帶來的衝擊,社會也增加了對全球化議題的關注和討論,趙善榮便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於同年年中成立了一個網上平台“香港公平貿易網路”,主要在教會及學校做推廣教育的工作。

這些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迴響,但他們很快便面對一個難題:除了公平咖啡外,當時在香港市面上基本上很難找到其他公平貿易產品,支援經濟公義的市民如何才能參與公平貿易的另類經濟實踐?在朋友的鼓勵下,趙善榮在原來的平台外再成立社會企業“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及以品牌“公平點”做營運,將公平貿易產品由全球各地引入香港,開始了以商業營運為切入點推動公平貿易的旅程。

(二)“公平點”和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

“公平點”是一家社會企業,它不會只關注商業盈利或只著重社會目標,而是要共同達到商業營運和社會使命的雙重目標;可喜的是,“公平點”的營運模式正好能巧妙地將兩者連結在一起而互不排斥。

“公平點”要持續營運並不斷生產社會價值,就要讓更多的本土消費者去購買世界各地小生產者(也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土的生產者)的產品,協助生產者改善生計;而另一方面,要更全面地去推廣公平貿易的精神,“公平點”更多走一步,著力讓購買者瞭解公平貿易運動,並不應以“消費”或“慈善捐獻”的心態去參與,而是要透徹地去瞭解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實踐經濟公義,所以對於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來說,參與公平貿易運動其實是一個持續學習和實踐理念的過程。

要實現這個組織願景,“公平點”不僅要促成產品的銷售(這只能夠在金錢上幫助生產者),更要在理念層面上讓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都能同時實踐經濟公義,而只有後者才能真正達到“公平點”推動公平貿易運動的社會目標。要幫助購買者做到知行合一,“公平點”會非常清晰地向公眾解釋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如詳細介紹由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所制訂的《公平貿易運作標準及原則》,讓購買者瞭解公平貿易標籤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這些意義包括:第一,為貧窮及弱勢生產者提供改善生計的機會;第二,運作及買賣過程具透明度和問責性;第三,持久的貿易關係;第四,給予生產者合理價格;第五,禁止使用童工或強迫勞工;第六,反對歧視、促進性別平等及結社自由;第七,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第八,提升生產者能力;第九,推廣公平貿易運動;第十,生態環境維持可持續發展。

這些公平貿易標準的內容,都可以在“公平點”的宣傳刊物和網站中找到,它們能起到進行最基本宣傳教育的效果。然而,對於這些參與推動經濟公義的“同行者”而言,認識這些標準只是學習的起步點;公平貿易作為一個社會運動,需要參與者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而這也是“公平點”經常舉辦讀書會與研討會的原因。

(三)產品背後的人與事

“公平點”在2011年慶祝機構成立五周年,特別出版了紀念特刊,收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生產者的介紹及照片,當中包括中國山西、中國甘肅,以及南亞國家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地。在山西,“公平點”踫上了由農村婦女組成的永濟市紅娘手工藝合作社。合作社有200名成員,她們自己種植棉花,利用農閒時間以傳統手工織制土布,再製成布藝產品;山西的生產點是“公平點”的重要合作夥伴,該專案讓公平貿易運動與農村生產合作運動相連結,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意義。

“公平點”在國內的另一合作夥伴是甘肅“巧手工作坊”,與“紅娘手工藝合作社”不一樣,工作坊原是一個扶貧專案點,後經由香港的施達基金會作為仲介,於2008年發展成為“公平點”的一個手工藝品生產點。“公平點”先向工作坊的婦女們提供多方面協助,提高生產品質並共同研發產品,經過兩年的努力,工作坊的運作漸上軌道,工作坊不僅成功改善了農村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更將一部分利潤撥出成立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由社員自主管理用於支持社區的持續發展。

在尼泊爾,“公平點”與非牟利組織“尼泊爾婦女技術組織”(Nepalese Women Skill Organization)合作,銷售以尼泊爾傳統紡織工藝生產的布袋。該計畫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先規模只有十多位元婦女的專案,逐漸發展到目前有超過200位元社員的規模,參與的婦女不僅被傳授傳統紡織工藝製作技術,更有機會學習管理知識,成為組織的管理者。

(四)重建經濟背後的社會關係

認真去發掘並對待這些隱藏於產品背後的人和事,是“公平點”營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平點”在組織目標上與一些也出售公平貿易產品的商業機構(如目前也有出售少量公平貿易產品的大型超市)所不同的地方。

“公平點”的工作不是簡單地去協助生產者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並從每一宗銷售中賺取利潤及幫助生產者),而是要著力將生產、銷售、消費這三個經濟范疇重新扣連在一起,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再次認識到經濟生活背後所隱藏的社會關係。現代消費主義生活模式,會刻意將經濟生活背後的社會關係隱藏、抹去,甚至消滅掉;支持公平貿易,就是要讓我們再次學會關懷這些絕不遙遠的社會關係,以及伴隨著這些社會關係的“其他”,如消費與保育的關係、城與鄉的關係、食物與土地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等等。

伴隨著市民大眾對血汗工廠及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更多的人已 意識到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系統所存在的弊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運作模式將生產消費之間的倫理關係割斷,消費者不必在乎生產者的生計,生產者也不必在乎消費者的死活。然而市民大眾對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可能只是出於自利,公平貿易運動則要提倡經濟公義,要重建不同個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將生產、銷售、消費重新扣連在一起,就是要建立起主流貿易以外的“產—銷—消”網路,創造真實並且不須依附於主流經濟的另類經濟實踐空間,讓一眾“同行者”都可以參與真實的另類經濟實踐,避免將公平貿易看成是一個空洞的圖騰再加以消費,如將它看成是中產品味或“樂活一族”(LOHAS)的玩意,忽略背後重要的社會意義,甚至任由運動被吸納成為消費主義經濟模式的一部分。

生活在香港這個高度都市化的資本主義“自由”社會,市場上的貨品種類繁多,我們好像有很多選擇,然而公平貿易運動卻讓我們清楚看到,置身於香港這個資本壟斷的經濟體系當中,我們不僅毫不自由,其實很多時候更在有意無意間變成了剝削生產者的幫兇。要在經濟生活中尋找一個公平點,除了要身體力行支持公平貿易運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切切實實地改變生活態度,反對剝削,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樣我們才可以避免不經意跌進“消費”公平貿易的迷思之中。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社福機構累積25億儲備

164社福機構累積25億儲備
【記者王家文報道】社福界經常呻窮,但現時有164間社福機構接受政府一筆過撥款,坐擁25億元的累積財政儲備,佔今年度政府整體的社福撥款25%。由獨立委員會與業界制訂的《最佳執行指引》已完成初稿,規管社福機構必須把每年政府加薪撥款全數用於員工;且要將過去多年「打斧頭」的4.35億元強積金供款「回水」給員工。

接受一筆過撥款

社福界自2001年實施一筆過撥款後,撕裂勞資關係。整筆撥款獨立檢討委員會08年向政府提出36項建議,其中委託理工大學就《最佳執行指引》進行研究和草議工作,最近完成初稿,社會福利署今與業界開會討論。據了解指引主要分建議和必須執行,前者沒約束力,後者考慮設懲罰機制,違者或被削減撥款等。

現時有164間社福機構接受一筆過撥款資助,至今共累積25億元財政儲備,最多一間滾存儲備達1.88億元;其中七間儲備佔營運開支達45%。社福機構過去除減薪削福利外,機構也剋扣員工強積金供款以增加儲備。政府當年承諾向受資助的社福機構承擔6.8%強積金僱主供款,但大部份機構採用強積金最低5%供款水平,自行把當中1.8%餘額「落格」滾存,至今累積的強積金儲備已達4.35億元。

據悉指引要求社福機構須公開財政儲備,並按表現回撥部份給員工用於強積金供款。至於同工不同酬、縮減人手編制等問題,指引也要求機構必須將每年政府的加薪撥款,全數用於員工。社署表示理解持份者有不同意見,稍後會就指引再諮詢業界,預計明年推行。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幹事邱智恆認為部份指引可保障員工福利,但須訂定具體內容,免機構反口;他預期勞資角力不斷,批評社署沒作協調。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樂施會促政府訂貧窮線

樂施會促政府訂貧窮線
倡設扶貧專員擴闊諮詢平台

【明報專訊】扶貧委員會籌備小組近日正諮詢不同團體,預計最快在9月底公布委員名單及扶貧措施,樂施會指出,前扶貧會建議的措施成效不彰,與蒐集意見渠道單一有關,建議政府仿效愛爾蘭及英國,設立扶貧專員及擴闊諮詢平台。樂施會要求政府必須承諾訂立貧窮線,並清晰列明各類貧窮數字、滅貧目標,如發表施政報告前仍未有方向,該會將拒不收貨。

盼列明滅貧目標

樂施會建議,新扶貧委員會應設屬政府架構首長級的「扶貧專員」,由特首委任獨立人士擔任,負責統籌及協調,樂施會香港項目倡議幹事黃碩紅認為此職位不應由內部官員出任,以確保廣納及包容民間聲音。在英國亦設有「反社會排斥大臣」一職,組織跨部門減低社會排斥。

要求施政報告前有承諾

黃碩紅批評,政府多年來從無設立官方貧窮線,「要知有哪些人窮、有多少人,才知資源應如何分配」。她舉例,交通津貼計劃出台後,政府只強調已推出計劃、申請人數,卻從無公布申請人中多少因此跌出在職貧窮網、收入提升多少。

樂施會提供的例子中,英國清晰列出如收入低於住戶入息中位數六成,即會列入貧窮定義,又設多種指標,如就業、教育等以反映貧窮狀(見表)。黃期望,政府在發表施政報告前應承諾訂立貧窮線及鎖定關注群體,否則拒不收貨,「這是好基本亦好卑微的要求」。

籌備小組早前的內部建議文件,扶貧會執委會擬設低收入兒童及青少年、失業及在職貧窮、貧窮長者、社會及地區4個附屬委員會。黃碩紅建議,扶貧會應在附屬委員會以下加設「社會伙伴平台」,以廣納不同規模的公民社會組織,平台的代表可獲委任入附屬委員會。

以愛爾蘭為例,平台成員可逾百,有助確保不同組織均受諮詢。黃指出,「(不同組織)有一個位置,不是你喜歡就諮詢一下。」

社企參加美食博覽

美食博覽社企擺檔助弱勢
【明報專訊】聽日(周四)至下周一會展有「香港貿發局美食博覽」,Emily一班為食同事已蓄勢待發準備掃貨。今年除一蚊鮑魚等美食,仲有4間社企參加,大家不妨去支持一下,食之餘又可以幫幫弱勢社群。

Emily睇過4間社企名單,樂群社會服務處「樂群健康速遞」同仁愛堂「綠家居」,專做健康營養食品同有機食品,雖然奧運剛結束,唔使再捱通宵睇電視,但零食永遠打工仔朋友,入番乾果、洛神花蜜餞都唔錯!聖雅各福群會「土作坊」仲出品標註健康花生醬、腰果醬等等,晒OL。呢幾間社企都力為區內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

買助更生人士

明朗服務「有粽計劃」就請唔少更生人士。佢靠賣起家,係連鎖餐廳指定供應商,Emily試過,大隻之餘用料足,佢近年積極開拓其他市場,好似鮮牛油曲奇同海鹽腰果曲奇呀咁。4間社企將會輪流1E公眾館D12及D14攤位。美食博覽入場費25元,3歲以下同65歲以上免費。

Tuesday, August 14, 2012

Three Hong Kong CSR Studies

富德樓包租婆

爽人物:一樓一藝包租婆 
革命基地靠佢摸


這陣子,位於軒尼詩道的富德樓好紅;七一遊行,標語掛滿大樓外牆(小圖),成為另類景點;上周獨立媒體被惡漢搗亂,其辦公室正設於此。這幢60年代落成、外形平平無奇的舊商廈,原來大有來頭,BBC追訪、成為港府改建工廈為藝術村的計劃藍本。60歲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監馮美華,是富德樓包租婆,對於隱世藝術村成為「革命基地」,她有話要說。
記者:呂麗嬋

10年前,喺藝術中心有個論壇,講藝術空間,富德樓大業主係低調文化人,聽完論壇主動聯絡我,話喺富德樓有14個單位,以前做板間房乜嘢都有,𠵱家丟空,問我:『可以點幫啲藝術家?』我有籌辦牛棚藝術村嘅經驗,同佢講,大部份藝術家好窮。平租、適當空間,無為而治就好。

來自民間嘅富德樓藝術村,於是成形。以低價出租單位畀藝術家,500平方呎嘅單位,月租2,000,只及同區市價嘅五分一。入住嘅藝術家,要符合資格,除咗夠窮,仲要有創作計劃。一開始我哋扶佢一把,一旦能夠喺商業社會立足,就終止租約。好好彩,咁多年嚟,冇遇過租霸!

崇尚無為而治

我一直深信,入得嚟嘅創作人,都有團火。就係呢種信任同自由創作嘅氣氛,令富德樓成為示範藝術村。港府之前話改建工廈,都有派人過嚟取經。有人話富德樓嘅創作人,越來越社會性。大廈位處遊行必經之路,七一遊行,不同樓層嘅工作室,喺外牆掛滿標語,成為另類遊行景點。

藝術家關心社會,其實好正常。兩、三年前,一樓嘅指壓中心結業,業主收回。當時,剛好遇上老牌書店曙光大批英文書冇人接管,我建議轉型成為文化書店,又附設茶座。漸漸,成為文化人聚腳嘅空間,加上如獨立媒體一類機構進駐,討論社會議題嘅氣氛,越來越熾熱。

未全職做藝術行政工作前,做咗近廿年公務員,喺培訓處負責培訓中層公務員,體驗到管得太多嘅壞處;簡單如寫一封信,喺政府,都有固定模式,指引多到你唔信。離開公務員體制,協助籌建創意書院,我嘅行政經驗,仍大派用場,牛棚藝術村、富德樓,無為而治,可激發更多火花,信不信由你。

Finding cures in social economy

Finding cures in social economy
By Andrea Deng (HK Edition)



Big capital and monopolies are destroying Hong Kong, say those who called themselves social economists. They are people dedicated to creating a new community spirit and opportunities for all. Andrea Deng re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economy and society is on the verge of a cliff," the document intoned ominously. "Reeling from the bouts of financial tsunamis ever since 1997, (Hong Kong has seen) the monopoly of land and capital aggravated. The house prices stay high-rising, inflation continues, the possibility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 is shrinking, the yawning gap of wealth has widened as the number of poor rocketed."

There were only two reporters at the July 7 press conference at which that document was released by the Hong Kong Social Economies Alliance. It was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Day. The dozens of others who filled the seats of the hall that day were mostly housewives.

The chilling forecast was part of the prologue of a 28-page policy framework that calls for changing "the order of the economy and of society".

The alliance advanced its idea of social economy as the remedy, transforming the mod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reconnecting economic activities to the community. The document enumerates such elements of social economy as cooperatives, social enterprises, community currency, fair trade,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so forth.

On the surface, it sounds rather idealistic, but seen in practice, a different story emerges.
Tse Chun-man, majored Geography in China Studies in university, reveals his passion for his ideals, speaks in words that are direct and blunt.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ke City'Super here, you've come to the wrong place," said Tse, in an assertive, possibly even aggressive tone. The explanation was not needed.

Tucked away in one of those ramps in Wan Chai a 10 minutes' walk from the MTR link, the shop where Tse works as an operations officer looks like an ordinary grocery store without any air-conditioning in the place, The ceiling fans above whirled and ground out a repetitive rhythm reminiscent of the old Hong Kong.

At his shop Ground Works, the small jars and bottles storing honey, apple cider vinegar, camellia oil, and all sorts of jams made of mushroom, roselle, cashew nuts, sesame, are placed to one side; while the shelf on the other side are placed bigger jars storing tempting biscuits made of peanuts, and sesame. In the baskets are small bags of ginger candies, dried flowers and black lotus seeds.

Some of the crops they produce are raised in the New Territories, like the longer-than-usual hairy squash which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thers hail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cider vinegar, for example, is made of apples from Shanxi province, from orchards located in an unpolluted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where the ample sunlight, the dry and loose soil prove most suitable to grow apples. Nevertheless, the rugged country road and the bad transportation usually prevent sales of the fresh apples outside the region. Some of the apple growers had to pick up non-local varieties which stay fresh longer, but in the end they have to spend more money on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Those are pretty common scenarios facing most Chinese farmers, Tse contended. The result is, it's usually the pesticide sellers and the fertilizer sellers who earn most of the profits. But for the farmers, it costs even more to grow the better quality fruits, vegetables and rice. Yet most of the consumers don't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When the consumers complain that the farmers have sprayed too much chemical on the vegetables, 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it is mass consumption that has forced farmers to do so in order to survive, because they are only buying vegetables that look green and clean and do not have holes (eaten by the worms)," Tse said.

To tag Tse's store with "organic" would oversimplify Tse's ideal behind the little shop, which actually is an entire social enterprise.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was one of the tags he gave to this business.

"We tried to adopt a business model that could change the livelihood of the farmers," said Tse. Making cider vinegar out of the apples to keep them for a longer time is an example,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Shanxi farmers to continue growing local apples, and it makes the entir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much more sustainable.

Another way is to process the food to attract consumers. "Most consumers do not know how to cook these organic foods. Even if many are aware that brown rice is good for health, few are willing to spend an hour or two to immerse the rice before cooking it. So we process the brown rice into powder, so that people can easily mix it with milk or soymilk to eat. In this way, we create added-value to the product, so we could tag a higher price, get more people to buy it, and we pay the farmers more."

Advocates of social economies believe that consumers are wrong most of the time. As Tse put it, consumers are usually told by the smart marketers and sophisticated campaigns about what kind of life they should lead and what kind of the products they should own. And this is especially so in Hong Kong, where a high degree of commercialism is thriving and driving the economy. It has been so for decade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mart marketers, brand builders, and business strategists have swarmed to the city to get rich by steering the market and driving consumptions by anticipating carnal human desire.

"Social economy cares about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all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se summarized, adding that it's about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ers and the retailers, the retailers or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 customers, the managers and the staff, the community and the economy.

Polly Luk Siu-king, director-general of the Green Women Cooperative - an eco-friendly soap and detergent manufacturer with staff mainly comprising housewives, said i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their cooperative faced with 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cut-price detergent manufacturers. The growth in demand for the product has been very slow.

"If you ask people whether they support eco-friendly products, all of them will say yes. But it's a different matter getting them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said Luk.

The cream-colored soap they produce from recycled waste oil, is not fancy looking at all. It does not have a bewitchingly nice smell. Its packaging is decent enough. In order to vie with the burgeoning cooperatives and companies that produce similar soaps, Green Women Cooperative started to produce and sell eco-friendly detergents to provide some variety.

Workshops were held to educate NGOs, schools and companies. Luk said it not only brings in another revenue stream to Green Women, but is also a way to spread the idea and pave the way for more consumption of the products.

But to Green Women, social economy is more than just figuring out ways to survive amid the cracks among the competition with non-social economies. This cooperative offers a chance particularly to housewive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Luk and her team members strive to manage the cooperative.

"Our motto is to let grass-roots women shine with their talents, while promot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id Luk while pointing at the written motto on the wall of their crude and simple office located in Tuen Mun.

About 1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in Hong Kong are housewives, 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housewives to return to the workplace once they have left it. We try to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them even those who have not much education, and we try to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 most housewives are regarded only as being capable of cooking," said Luk.

The women work only six hours a day. The hours are flexible for them, as they need to take care of families. What's more, the job opportunities provided to housewives are not confined to just cooking.

A similar story is told in a program devised by The Neighborhood Advice-Action Council (NAAC), and funded by the government's Community Investment and Inclusion Fund. The Community Mutual Aid Group, supported by the NAAC, has between 120 and 130 people from the community - 90 percent being housewives, single mothers, middle-aged women who are unemployed, and new immigrants. They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get paid hourly, while around 600 others are on a waiting list and ready to serve, according to Chiu Ka-cheung, centre supervisor of the NAAC. The services currently offered include escorting elders for medical visits, or haircuts. They offer house cleaning for the elders, computer classes, babysitting, postnatal care, and so forth.

The program was receiving full subsidy until 2004. Now the scale of the economy has grown to approximately HK$180,000 a month, said Chiu. Meanwhile, around 1,200 elders are escorted to the hospitals, and about 200 to 300 elders are getting haircuts provided by the NAAC every month. With the part-time work available, these families who offer hourly-paid services earn an extra HK$1,500 per month.

"For a three-person family which earns less than HK$10,000 a month, HK$1,500 will b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extra income to the family," said Chiu, adding that there are 1.2 million families in Hong Kong suffering from the same level of poverty and deprivation, or worse.
But if these housewives look to the free market for job opportunities, most of the time they are only able to find jobs that require long hours of toil with very low pay, Chiu said.
For Mandy Lee, a housewife who teaches retired people and new immigrants basic computer skills in the community of Sha Tin, says it's also about confidence-building. She teaches slowly, because many of her students are elders.

"It feels good for me to see my students learning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when they don't even know how to use the mouse in the beginning," said Lee. "M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have been much better. They are my students, they're also my friends, we can bump into each other in the community and drink tea in the dim sum house. I'm more confident of myself, and so are my students, because we're not like the new generation who have used computers since childhood."

Meanwhile, only five percent of their earnings are collected by the group,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executive expenditure and insurance, while the program's participants retain 95 percent of their earnings.

"A good society provides decent jobs and decent pay to the people. We think that women should not be taken as cheap labor," said Chiu.

But still, for this Community Mutual Aid Group, it's more or less a charity sort of economic behavior, because the five-percent quasi-commission can never fully support the group if it's an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Currently, the operation of the group requires not only funding from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from the NAAC itself. And for social economy entities that do not secure funding from the government they may either rely on bigger organizations, or survive independently.

Not surprisingly, failures are many, said Wu Mei-lin, coordinator of the Hong Kong Women Workers' Association, which supports several social economy projects in Kwun Tong.

"It is not that there is no adequate soil for the growth of social economy in Hong Kong, there has always been the soil," Wu argued. She said that consumers do not always choose cheap products, as they may prefer to shop from a little store run by a granny, or they may prefer to shop from someone who does not cheat. Consumers have the kind heart and many are actually willing to pay for products made out of good deeds or service that supports the poor, Wu said.

"It's just that the consumers have yet to realize that the social economies exist," Wu contended. "The elements of social economy have always existed, it's never something out-of-ordinary. But our society is riddled with commercialism, social economy has been marginalized and not taken as seriously."

(HK Edition 08/02/2012 page4)

社企存活率低 需打破3大局限

社企存活率低 需打破3大局限
香港經濟日報 | 2012-08-14
A34| Management| By 鄧玉燕

  發展10多年,香港現在仍只有368間社企,有向社聯提交財務報告的41間中,仍有25%處於虧蝕狀態,去年更有9間結業。中大社會系副教授陳健民指,香港社企的局限等同中小企難生存。「租金壓力、資金人手不足及科技發展基礎貧乏等。」

  政府現正計劃以5億社企發展基金,貸款及支援社企發展。「第一件事就需定義:何謂社企?分紅、不分紅;NGO或私人經營?」5億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只局限於貸款,需在根本上改善社企生態。舉例:台灣政府會帶頭採購社企產品,創造對社企產品的需求;租金問題要解決,但就不能如活化大廈計劃般,趕走藝術家;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更要鼓勵私人基金投資社企。陳健民說:「與不少香港商家接觸過,他們願意幫助社會,但不想只捐錢,而是要有可持續性。」

  然而,香港大企的CSR工作多是面子工程,遑論如Danone般集資。曾於樂施會09年CSR報告中,得分最高的HSBC,出事後即裁綠色職位;新鴻基這等10名內的大地產商都有賄賂醜聞;參加「商界展關懷」等計劃的公司,近1年只增約13%。

  港企CSR要提高至良心產品層次,有待:1.公眾更關注;2.投資基金積極要求;3.公司股東關心。「香港只得個股壇長毛,外國不少人特地買一手股份,去股東大會舉牌要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佔領中環」行動

佔領中環被告:打死不走
【明報專訊】匯豐銀行不滿「佔領中環」行動在其總行地下廣場進行,由去年10月持續至今,入稟高等法院要求清場,案件下周一提訊。其中兩名被告梅啟明(梅艷芳兄長)及何耀勝均表示,就算法庭判令清場,之後仍會回來繼續表達訴求。亦有佔領者表示不會撤離,揚言「打死唔走,清你個頭」。

被匯豐列為3名被告之一的梅啟明表示,不會在乎勝算,被問到若法庭判令清場,他表示:「今日走,聽日返嚟!」另一被告何耀勝表示,會以地下廣場的公眾利益於庭上自辯,若被清場,他會在不騷擾公眾的情况下返回廣場。

倘清場 不排除肢體衝突

「佔領中環」行動成員梁穎禮表示,他和其他「核心成員」下周一會到法院聽審,但認為不會變成「自投羅網」。他與一眾成員表示會「打死不走」,若最後出動警方清場,他們不排除有肢體衝突。現時他們計劃在上址繼續舉辦活動及導賞團,希望大眾明白公共空間的重要。

民間爭取最低工資聯盟

舖租升幅遠超工資 團體倡租管
【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委員會月內將再討論最低工資水平,民間爭取最低工資聯盟早前訪問194間中小商戶,結果顯示,有聘請員工的小商戶中,薪酬開支增幅低於一成,但租金增幅卻達兩成以上,聯盟建議政府應針對租金問題入手,「在租金壓力下,商戶很難提升工資,但如租金受到管制,是(勞資)雙贏局面」。有經濟學者認為租金管制不可行,但政府可以開拓新界商業用地,以釋放市區舖位,從而紓緩租金壓力。

於尖沙嘴經營髮型屋的劉聖威原擁有3間分店,但近月其中一間因捱不住貴租結業,現聘用約50名員工,當中三分之一受惠於最低工資,工資成本增幅5%至10%。他表示,租金不斷攀升,最近一店由月租12萬加至18萬元,增幅達50%,另一店亦加租30%。他估計若工資水平上調至35元,工資成本增幅或達15%,但相較租金增幅「不算好可怕」。

近半商戶:最低工資無影響

調查顯示本港不少中小商戶同樣面對沉重租金壓力。聯盟於6至7月訪問194間中小商戶,主要是位於小型商場的零售商店,其中48%有聘用員工,約五成受訪商戶設於領匯商場內。

調查顯示,實施最低工資後,有聘用員工的商戶中,40%薪酬開支增幅為10%或以下,45%表示全無改變,商戶反映實際影響經營的主因為租金。194間商戶中,約八成租金佔成本三成以上,97%商戶據以往經驗,預計約滿後會加租,當中62%估計加幅至少兩成。就商戶經營困難主因,依次為租金成本(93%)、來貨成本(52%)、消費者需求下降(35%),工資上升(19%)。62%商戶贊成最低工資每年一檢,以免數年後水平大幅上升增加壓力。

聯盟成員羅佩珊認為,調查反映租金才是中小商戶面臨困境的主因,建議從租金入手,如限制加租幅度,聯盟並要求將最低工資水平調高至不少於35元。

學者:租管不可行

科大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認為,租金上漲主因為市區商業用地供應量不足,租管無法解決問題:「香港土地總量1108平方公里,商業用地只佔4平方公里。」他建議政府可在新界北、東涌等地發展更多核心商業區,興建大型商場,以釋放市區舖位,「既吸到遊客錢,亦可製造就業機會,商店不用在市區爭,推高租金」。

家長教師會聯會

18區家教會 僅3區定國教科立場
吳克儉只獲18區主席個人支持

【明報專訊】教育局長吳克儉早前聲稱,曾與18區家長教師會聯會開會,「與會者」一致支持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事宜。但原來當日絕大部分代表僅以個人身分表態。本報昨再了解各區家教會取態,10個回覆的家教會中,3區表態支持或有條件支持,6個至今未有立場,預料9月3日國教科正式落實,大部分地區仍未開始諮詢。另外,上月底有數以萬計市民上街反對「洗腦」教育,但吳昨表示反對課程指引的家長只佔少數。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言人陳惜姿批評吳克儉不尊重家長、做法取巧,今次只是修正過往說法。她續稱,各區家教會諮詢各學校家教會需時,擔心9月前無法完成諮詢,家長無法向政府明確表態,要求教育局先撤回國教科再廣泛諮詢。

吳:反對指引家長佔少數

吳克儉昨稱,目前家長關心國教科是否「洗腦」,日後期望學校視乎情於未來3年決定何時推國教科,並向家長解釋課程不涉洗腦,相信反對課程指引的家長只佔少數。針對外界指國民教育科與其他現有科目重疊,吳解釋,「通識教學生思維、中史教史實、國教科則教感覺和價值觀」。

他又稱,7月28日是他首次邀請18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以主席身分一同討論國教科,會後他們一致以個人身分表態支持國教科。吳續稱,日後他會沿用同類形式與不同代表見面,拒絕教協要求公開與教師見面的邀請,並計劃下周公布國教科專責委員會成員名單,將邀請教協、學民思潮和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代表加入委員會。但3個組織均表示不會加入。

多區9月始諮詢

兩周前各區家教會主席以個人身分就國教科表態,本報昨再致電18區家教會,了解各區家教會最新立場。10個回覆本報的家教會中,僅南區和大埔有明確立場,表示支持國教科,教育局毋須撤回課程指引;另油尖旺區則稱有條件支持。東區、元朗、離島、灣仔、西貢、深水6區表明未開執委會暫沒有立場,而北區則有待回覆。

另外,多區家教會均表示,預料最快9月才能諮詢。東區家教會主席趙明及灣仔家教會主席顧羅素君表示,港島4區家教會計劃聯區諮詢,期望能在9月諮詢,而所有諮詢程序、形式等有待落實。深水家教會主席黎玉玲則稱,現時正值暑假難以諮詢家長,計劃9月開學後才諮詢。

家長關注組首日擺街站

家長關注組首日擺街站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昨日起擺設街站,首日先與學民思潮於中環收集市民簽名,反對新學年試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又呼籲市民繼續「一人一信」,了解學校會否新學年參與試行。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指,「一人一信」於周三開始,首日已有近千名市民參與,涵蓋逾四百所學校﹔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直言,街站多番被警方滋擾對成員造成心理壓力。

  繼學民思潮連日來擺設街站,反對國民教育科後,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亦於昨日起一連七日擺設街站,首日先聯同學民思潮到中環收集簽名,爭取撤回國民教育科,並呼籲市民「一人一信」向學校了解試行情況。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指,「一人一信」行動首日有近千名市民參與,涵蓋四百三十八所學校。

  至於日前警方以擔心學民思潮成員安全為由,到街站查問,她笑言成員只是家長,毋須大家擔心。

  此外,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指,個別街站被警方滋擾後,簽名數目倍增,但警方行為對成員造成心理壓力。「個別成員連十五歲都未夠,根本毋須帶身分證外出,他們亦不適應警方的查詢。」他指學民思潮願意與警方合作,惟警方必須有理由地要求他們出示身分證,以及紀錄聯絡電話。

街頭籌款申請複雜

籌款申請複雜 民陣促簡化
【明報專訊】本港不少民間團體靠籌款營運,根據本港法例,任何人於街頭籌款,須按不同性質事先向食物環境衛生署、社會福利署或民政事務局申請。曾多次協助申領籌款街站牌照的民陣成員沈偉男直言,多個部門中以食環署「臨時小販牌照」較易申請,故亦最多民間團體選用,但有關申請必須滿足是「義賣」籌款的條件,故一般會準備簡單紀念品「出售」。

「小販牌」最易 須符義賣條件

政府批核街頭籌款活動手續,分為食環署涉買賣性質的「臨時小販牌照」(與籌款活動有關)、社署作慈善用途的「公開籌款許可證」及民政事務局「籌款活動許可證」。沈偉男表示,食環署牌照雖最易申領,但以往已曾遇過不少困難,以每年舉行的七一遊行為例,民陣一般需提早個多月申請,但署方多以「拖字訣」處理,多數至6月底才批出牌照。

對於學民思潮涉違例籌款,沈偉男認為,街頭籌款安排牽涉多個政府部門,有關部門又無公布批准或拒絕申請的詳細準則,一般民間團體要理解規定已十分困難,遑論一群欠缺經驗的中學生。沈建議政府簡化、加快團體申領籌款許可證程序,助民間團體依法籌款。

學民思潮生手擺街站

生手擺街站 學民違規籌款
黃之鋒:參考民團政黨 馬上更正

【明報專訊】學民思潮上周日(5日)起於全港各區擺設街站,一班中學生疑因欠法律知識、經驗,未申領民政事務局許可證,便在部分街站接受市民捐款。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坦承,擺街站方式是參考其他民間團體、政黨做法,承認對有關法例不熟悉,將馬上更正做法及尋求律師意見,另外將定時發表學民營運的清晰帳目。

可罰500元監禁3月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回應表示,近期沒收到由學民思潮提出籌款活動申請,按法例規定,任何人在公眾地方進行慈善以外用途的籌款活動,須向當局申請許可證,活動期間須將許可證副本放於當眼處展示,否則最高可被處罰款500元或監禁3個月。

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上周日開始「五區行動」,每日於港九新界多區擺街站,收集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市民簽名。本報記者昨到訪位於銅鑼灣鵝頸橋底、北角港鐵站出口及大圍火車站出口街站所見,街站均擺出透明膠箱、外有索帶綁緊,內裏有不少10元、20元或100元紙幣,全為市民捐款。

知不可募捐 市民投錢「意見箱」

以大圍街站為例,記者昨傍晚逗留半小時期間,共有兩名女士主動捐款,其中一人捐出100元,當時學民成員並無將膠箱放出,但當市民行近主動表示欲捐款時,成員隨即拿出內有大量現金的膠盒,讓市民將錢投進。本報記者遂上前詢問街站負責人,對方承認「知道不可募捐」,並解釋膠箱實為「意見箱」,若市民主動要求捐款才用作收集款項。

此外,本報翻看近日拍攝的學民思潮街站圖片,發現8月5日銅鑼灣東角道街站、8月8日沙田港鐵出口街站,同樣有市民在記者拍攝期間,主動捐款到透明膠箱內。

「全數營運街站 定時公開帳目」

就學民街站涉違例籌款,有豐富社運經驗的人士透露,社會議題不會「擇日」發生,團體為打鐵趁熱擺街站,未必可趕及申請籌款許可,加上街頭籌款規例政出多門、申請程序繁複,令團體「依法」申請更見困難(見另稿),因此確有團體寧冒險「偷雞」籌款。但若未正式申請,街站人員一般不會主動募捐,只會讓市民按意願主動捐錢。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回應時坦承,「五區行動」街站有接收市民捐款,但有關透明膠箱實為意見收集箱,不少市民將意見書連同捐款投入膠箱,學民並非以籌款為唯一目的。

他續解釋,據他所知有團體同樣未有申請便籌款,故他們事前對此問題未有警覺,學民將立即開會討論、修正做法,並尋求沒政黨背景的法律人士意見。

黃之鋒補充,學民籌得款項全數用作支持街站營運,例如他們為是次「五區行動」購置了8張枱、8個揚聲器及加製旗幟,另外亦用作籌備遊行、記者會等。他表示,由今年六四紀念晚會首次籌款以來,已有義務核數師協助核帳,將按一般非政府組織做法,每年公開帳目一次,即預計每年6月會公開帳目。

明報記者

Friday, August 10, 2012

魏華星: 黃耀明 X 社會企業

黃耀明 X 社會企業
2012-8-9 16:56:12

黃耀明敢言,因爲心裏有一把尺,一把能判辯是非的尺。但明哥對社會的關心,不光只停留在嘴巴裏,他會身體力行。《暗中作樂》聲演會肯定是一個例子。

跟明哥合作《暗中作樂》Concert in the Dark已進入第三個年頭(8月24-26日又再推出新創作),猶記得最初找他參與這個全球首次的大膽嘗試,當他知道背後的社會目標是為視障朋友發聲,他和人山人海的朋友就很爽快的答應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覺得這個創作的旅程非常過癮。

兩年内創造數以百計的媒體報道(CNN GO 去年也曾報道)、奪得HKMA/TVB市場推廣創新獎和小本推廣獎,加上本地與外國的廣泛關注,《暗中作樂》不但在音樂和創作領域成爲歷史,它還成爲一個主流社會或主流商業,創造了一個價值。

遇上CSL1O1O和他們背後一斑有心的同事,是《暗中作樂》的福份,沒有他們的贊助,活動很難達到現在的高質素;但我們不想只停留在「好心幫幫手」的階段,方法是要為企業也創造商業的價值 -- 品牌的正面形象、客戶參與後的關係建立、員工對公司的觀感等等,期望《暗中作樂》成爲另一個渣打馬拉松的同時,也希望在社會上做一個跨界別新社會企業模式的演示。

是此演出更開創了一個嶄新企業社會責任的商業案例,一個香港最大的流動通訊網絡商以商業活動的方式,支持參與這個富創意的社會企業活動。再一次證明企業的元素在社會企業中,能扮演持續、擴效的重要角色。

假如你到過《黑暗中對話》或其開發其他好玩的產品,如全黑的企業培訓、黑暗中品酒、黑暗生日會的話。《暗中作樂》聲演會是你更不能錯過的,因爲黑暗管理不易,每年只能給一、兩千位「觀」眾參與這畢生難忘的體驗。除了人山人海的黃耀明、今年還有容祖兒、古巨基、陳志雲、盧凱彤、林二汶、G.E.M.、CAllstar、周云蓬及泰迪羅賓,加上視障專業舞台管理團隊,一起創造一個創新的感受、一個同理的社會。

買飛趁早。

© 2012 主場新聞

環團倡10勾地建居屋

環團倡10勾地建居屋
料可增1.6萬單位

【明報專訊】為協助市民置業,環保團體「環保觸覺」建議政府,將勾地表內其中10幅分別位於將軍澳南、何文田、啟德、元朗及屯門等地區土地,轉為居屋用地,估計可提供1.6萬個居屋單位。環保觸覺認為,現時政府提出填海,以增加公營房屋數目,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的做法,認為將勾地表部分土地轉為居屋用地,是更直接的做法。

特首梁振英上場後多番表明要增加土地供應,以協助市民置業;不過環保觸覺認為,即使政府不斷推地興建私樓,但由於內地及本港富戶「水源」充足,無助降低樓價,未能針對普羅市民無力置業問題。

將軍澳14地13幅建私樓

環保觸覺指出,現時政府勾地表政策,未能針對普羅市民置業需要,其中勾地表內將軍澳南的14幅土地中,有13幅劃作興建私樓,只有1幅是公屋用途,沒有任何作居屋用途的地皮。

環保觸覺表示,將軍澳南是填海得來,上任特首曾蔭權當時表明不興建居屋,但現時情與當時不同,促政府檢視將軍澳南的規劃。

環保觸覺評估勾地表後,認為其中10幅土地可轉為居屋,使土地能物盡其用,估計能即時提供1.6萬個居屋單位。此外,環保觸覺促請政府與港鐵商討修改大圍站及康城站項目的發展密度,以減低屏風樓效應。

環保組織「膠災」反應

揭「膠災」組織指政府積極環團冷淡
【明報專訊】7月25日,颱風韋森特襲港後的第三天,環團DB Green成員兼愉景灣居民Tracey Read獨自到家附近的三白灣沙灘拍照,本來準備組織義工協助清理被颱風上岸的垃圾,竟發現沙灘上滿佈透明膠粒,經驗告訴她,這是大件事,於是她找伙伴通報政府,然後再向40多個環保組織求助,最後政府部門翌日來了,回應的環團卻屈指可數。她坦言這教他們失望,批評環團和媒體初期置之不理,但當事件鬧大了,就只懂炮轟政府及涉事公司。

一開始便參與「執膠」行動的組織Sea Shepherd的Gary Stokes說:「就像房屋火,我們到處打響警鐘求救,竟然無人理會,於是我們自己也跳進火場,忙與政府一起救火,可惜為時已晚,房子燒了,這時才有人指摘說『為什麼隱瞞』、『為什麼不通報』。這令人非常灰心。」

批環團媒體只懂炮轟政府

竭力「救火」的Tracey憶述「膠災」鮮有人提及的一面,她指發現膠粒後翌日,政府即派出數十人到愉景灣清理,而中石化及中海集運的代表也在第三及第四日分別與他們見面,當時才知道跌落海的膠粒竟有150噸之多,「還以為颱風把幾箱膠粒由堅尼地城碼頭那邊吹過來……到了周末,我們陸續收到各個沙灘發現膠粒的消息,才知道情嚴重」。

事件揭發後的第六天(7月31日),DB Green與政府、中石化等代表開會商討行動計劃。到8月4日,即事件揭發的第10日,本地主流媒體才開始報道。但Gary表示,早於7月27日至8月1日,他們已向44間本地環團、及80間本地及海外傳媒發新聞稿,要求外界關注,但僅有數間環保機構回應,另只有一家報章以小篇幅報道。他更點名直斥綠色和平「根本不知自己在說什麼……他們只懂說媒體想聽的批評話,光說話不做事!」

魚胃有膠粒非新鮮事

Tracey亦說:「現在只好花更多時間解釋這些謬誤。其實香港海域一向有不少膠粒,在魚的腸胃內發現膠粒絕非新鮮事,只是從未有人關注……而最近有魚排發現魚類死亡,其實與這些膠粒並無直接關係。」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張韻琪否認指摘,認為綠色和平對事件是以事論事,團體有責任向政府施壓及表示對現的擔心,機構亦有於社交網站上呼籲會員自發到就近沙灘清理。

香港人對清潔海灘等環保議題一直不感興趣,DB Green過去每月組織的清潔沙灘活動,通常只有10多人參加,最多亦只有150人,但市民今次的反應遠超預期。上周日,上千名義工千里迢迢到南丫島協助清理,令他們特別感動,「那天在我們最累、差不多要倒下時,見到近千人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到東澳幫忙……是他們的活力支持我們……」他們更盛讚清理沙灘的食環署工人,「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Tracey希望乘事件引起的公眾對沙灘清潔的關注。

明報記者 黎嘉愉

Thursday, August 09, 2012

DB Green

視港為家 兩外籍人士率先救災
【記者馮樂琳報道】膠粒風暴持續影響本港,揭發這場生態災難的是一批愉景灣居民,當大部份人都蒙在鼓裏時,他們已組成了第一支「執膠」隊伍,當中的領軍人物 Tracey和 Gary,來自澳洲和英國,是愛護海洋環境的環保人士。其中來港七年、就在海灘上執足七年垃圾的 Tracey向記者說:「 This is my home!」(這是我的家)。

首先發現膠粒的 Tracey是澳洲人,七年前放棄去英國當護士,隨夫來港生活,第一次踏足愉景灣的三白灣,她瞪大雙眼說:「周圍都是垃圾,膠桶、油瓶、牙刷……膠樽蓋都有200個,我很震驚!」此後,她每隔10天、半個月就在愉景灣發動海灘執垃圾的活動,每次都撿回大量塑膠垃圾。

08年,她與數名愉景灣居民組成 DB Green,分別負責清潔海灘、綠化、循環再造等範疇,四出到學校推廣。她計劃成立海洋污染的環保團體,早前更花一個月,隨志願團體從日本橫渡太平洋至美國夏威夷,研究海中的塑膠垃圾,回港後便揭發今次膠粒事件。

犧牲與子女相處時間

連日帶隊執膠粒, Tracey忍痛犧牲與一對7歲和4歲子女的天倫時間,某天小女兒不斷聽着電話留言,一問之下,她回答:「我好掛住媽咪,所以聽她的聲音。」

從英國來港22年的 Gary,是國際保護海洋生物組織 Sea Shephend的香港聯絡人,組織不時派人阻止漁船捕鯨,被捕鯨國家視作眼中釘。 Gary作為攝影師,經常參與 Sea Shepherd的行動,又為不少保育團體潛入海,拍攝海洋生態。「沒有酬勞,但每張相都可能改變世界。」他對記者說。

Gary在愉景灣經營餐廳,近日要將繁忙工作扔給妻子,他坦言心裏後內疚,但又為自己的堅持而感到自豪。上周末,大批市民湧到海灘清理膠粒,他和 Tracey大為感動, Gary形容港人每遇危機,都有如軍隊一樣迅速行動起來。

居港多年,兩人已自視為香港人,也發現香港的塑膠廢物問題越見嚴重,「香港一如其他先進城市,生活節奏快,產生特別多預先包裝、用完即棄、外賣盒等污染物」。他們希望今次事件能令社會更重視環境保護。

特稿
慨嘆環團只懂博掌聲

《蘋果》記者上周六往愉景灣視察膠粒污染情況,當時已有義工在「執膠」,他們埋怨記者:「點解咁大件事,家先報道?」

原來, Gary Stokes在揭發事件後的第五天,已經向多家傳媒「發稿」,並去信多個環保團體尋求協助,可惜沒有多少回音。一場香港海洋大災難,竟然只有 Gary和 Tracey兩人四出奔波,令 Gary不禁問:「批評政府的同時,是否應自我反省?」。

Gary感謝環保團體連日來熱心幫助,但他發覺有些人卻講多過做,博取掌聲:「他們只是說傳媒喜歡聽的話,但未必是真相;他們喜歡批評,卻沒有參與解決問題。」

事件中,政府、中石化及中海運接連捱轟, Gary則希望在群情激昂的時刻,大家都能保持理性,想辦法解決事件。《蘋果》記者

尖碼之聲

改建無利可圖 尖碼總站獲保留
【本報訊】擾攘了七年的尖沙嘴碼頭改建為露天廣場計劃,因天星碼頭地基結構太舊,無法擴建一層加設商舖及餐廳,變成無利可圖,政府昨終於宣佈將整個項目擱置。有近90年歷史的尖沙嘴巴士總站毋須搬走,但耗資1.43億元興建的尖東麼地道新巴士總站將繼續丟空,等如白白浪費。

地基結構舊 負重力不足

旅遊事務副專員羅淑佩表示,政府去年因應公眾意見,修訂了尖沙嘴露天廣場計劃,將廣場面積縮減四成,並融合活化尖沙嘴碼頭的項目。計劃重新諮詢的法定時限昨日屆滿,共收到7,000份反對意見。工務部門對翻新天星碼頭進行技術評估後,發現在1959年興建的碼頭地基,不能承受大規模擴建工程,唯一解決方法要填海,並不可行。

麼地道新總站恐遭浪費

若單獨在巴士總站興建新迴旋處及廣場,廣場面積只會有5,000平方米,難以作具規模的發展。她又表示,尖沙嘴區近年已有前水警總部的文物酒店落成啟用,廣東道亦已發展成購物區,露天廣場計劃可帶來的額外旅遊和經濟效益相對有限。權衡各項考慮後,政府決定擱置露天廣場計劃。天星碼頭及巴士總站將會作適當的翻新。

為了搬遷碼頭的巴士總站,政府早在07年耗資1.43億元於尖東麼地道興建了一個新巴士總站。羅淑佩指出,新巴士站有助疏導尖東交通,並無浪費。審計署去年曾發表報告批評,麼地道新巴士總站內有9個巴士停車處,只有3個有巴士使用,早上繁忙時間只有16名乘客候車,斥運輸署規劃失當。

一直爭取保留巴士總站的尖碼之聲主席陳嘉朗指出,由於廣場計劃多年來懸而不決,天星碼頭對出的行人道及巴士總站多年未有修葺,部份地方已殘破,希望當局盡快翻新,並定出長遠的保育計劃,例如可加資料牌,向旅客介紹巴士站及碼頭的歷史。至於麼地道的新巴士站,可開放給現時停泊在路邊的旅遊巴使用。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關注組擬製「國教版圖」
發起「一人一信」 收集各校國教資訊

【明報專訊】距離9月3日開學日尚餘24天,要求開學前撤科的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昨推出網頁,呼籲家長舉報學校使用涉「洗腦」的教材,並發起「一人一信」行動,預料會有逾萬家長、學生及校友響應,查詢母校或子女就讀的學校何時推行國教科,收集到的資訊會製成「國教版圖」。教育界擔心家長、校友等持份者施壓,可能令推行科目的學校被標籤,成為家長與政府談判的「磨心」,促請教育局盡快出面斡旋。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指出,政府無視9萬人參與「7.29遊行」,隨開學日逼近,決定把行動升級。關注組已經把逾千所中、小學資料上載至網頁(www.parentsconcern.hk),家長可根據「一人一信」電郵範本發信,內容主要要求學校就開辦國教科三思,並要求校方確實交代何時推國教科、選用什麼教材、是否及如何運用53萬元津貼。

關注組:集資訊增談判籌碼

陳惜姿呼籲家長、學生於8月15日前發信,並要求校方於一周內,即8月22日前回覆,關注組會收集各校的回覆,趕於開學前製作「國教版圖」,作為家長選校參考,「鐵定9月開科的學校會標籤成紅色,不開科的為藍色,態度曖昧未明的是灰色」。關注組網頁亦設有「報料站」,讓家長舉報學校使用的偏頗「洗腦」教材,陳惜姿指出,以上方法可表現家長真切關注,又可收集情報,如學校或辦學團體本身不想開科,更可添加家長反對聲音作為與當局的「議價籌碼」,強調行動目的並非要令校方「難做」。

學校憂成教局家長「磨心」

九龍地域校長聯會副主席兼小學校長陳志榮指出,若收到家長和校友來信會如實回答,但擔心若把國教科與家長選校、學校收生掛,只會令學校成為「磨心」,「教育局真的沒有逼我們9月開科,學校、老師都想用多點時間觀望,家長若過度施壓,可能令收生有困難的學校額外受壓」。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恐有關做法可能破壞家校互信,「報料」機制有機會構成另一形式的「批鬥」,「當局應盡快出面調停,分別與家長、辦學團體談判,避免令學校處於尷尬位置」。

林大輝中學校監林大輝表示,國教科的中學開展期在2013年,因應現時情,該校會在16日(下周四)召開校董會討論國民教育科,包括如何編寫教材、培訓師資等。他表示,會聘請教師負責國民教育科,個人認為教師即使有政治立場亦不要緊,最重要是在教授有關科目時不帶立場。

「學民」街站連遭查身分證

「學民」街站連遭查身分證 警稱接投訴
【明報專訊】學民思潮上周日起在各區擺設街站,宣傳反國民教育科,卻引來警員向街站學生查身分證及登記個人資料。警方昨晚證實,由於接獲市民投訴及報案,過去兩日分別到學民思潮5個街站了解,並記錄成員身分證資料。香港人權監察發表聲明批評,警方即使在接獲投訴下到場,如無合理根據,亦不應隨意索閱工作人員身分證,要求警方銷有關私隱資料。

警察公共關係科表示,前日(7日)接獲市民投訴指有團體使用揚聲器造成嘈音,遂到學民思潮位於荃灣、旺角的街站了解,要求對方注意聲量,記錄資料後離去。至昨日(8日)警方又收到一名自稱教師的市民報案,指學民思潮於葵興、尖沙嘴及粉嶺收集簽名,擔心成員安全,故分別安排便衣及軍裝警員了解及記錄工作人員資料。

人權監察促停無理查證

警方強調,處理投訴及報案時,並沒有驅趕或要求學民思潮離去。對此,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表示,工作人員曾要求到粉嶺街站了解的便衣警員出示委任證,但對方至離去前才願意告知警員號碼,質疑警方為何不願證實身分。此外,警方除記錄身分證資料,更記錄成員地址、電話等私人資料,做法不合理。

香港人權監察發表聲明指,人數不足50人的集會毋須事前通知警方,質疑警方接獲投訴即抄錄中學生身分證資料,要求警方立即停止無理向街站成員索取身分證等私人文件,並銷已取得的私隱資料。

「獨立媒體」遇襲

獨媒公民記者主導
8年來靠捐款營運

【明報專訊】遇襲的「獨立媒體」自2004年成立至今,旨在以公民記者身分深入報道社會、政治及文化議題,包括菜園村、反高鐵、丁權收地等爭議事件,並倡議民主及言論自由的社會運動,主要靠外界捐款運作,成員均屬義務工作。學者認為,目前新媒體對社會影響力漸大,針對小眾事件的深入報道,能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及跟進,推動公眾輿論。

獨媒04年成立,06年才搬入現時的灣仔辦公室。獨媒創辦人之一葉蔭聰指出,組織每年營運開支約50萬元,用以支付每月3000元租金、內部3名行政職工薪酬,資金主要來自海外基金、小額捐款及民間籌款活動,但不接受大財團或政黨資助。

編輯記者均義工 受海外基金資助

現時獨媒有8名編輯及逾15名特約記者,全為義務工作人員,組織在09年成立記者團隊前,只靠市民或民間團體來稿運作。葉表示,獨媒無限制目前特約記者、實習記者的採訪議題及內容,有鼓勵他們作持平、資訊為主的報道,但部分仍屬評論與報道並存的文章,稿量約每周2至3份。

對於獨立媒體或公民記者對社會的影響力,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網上平台不但予市民另類渠道發表意見,也建立由公民記者主導的新媒體。有別於傳統傳媒受日常新聞運作影響,新媒體的報道可集中關注單一議題,同時為傳統傳媒提供補充、互動作用,引發社會更大迴響。

學者﹕新媒體集中單一議題 迴響更大

他續說,雖然社會新媒體,包括獨媒的資金缺乏,但由於它們對於小眾消息、市民反應有更緊貼的掌握,可成另一種新聞發布系統,故認為打擊相關媒體,等同打壓言論自由。

Wednesday, August 08, 2012

關注組籲一人一信反國教科

關注組籲一人一信反國教科 (16:10)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一人一信行動」,鼓勵市民去信學校,要求學校在推行國民教育科前三思。

關注組召開記者會,發言人陳惜姿表示,關注組會在未來數周,擺設街站,亦會把收集來的資料,整合成「國教版圖」,供家長及學生參考,讓他們知道哪一區學校有「洗腦」教育及活動。

(即時新聞)

獨立媒體辦事處遭破壞

獨立媒體(香港)就惡勢力肆意破壞辦事處之聲明
週三, 2012-08-08 18:22 — 朱凱迪

今日四名歹徒有計劃地到獨立媒體(香港)社團辦事處肆意破壞,我們感到極度憤怒,希望香港警察能盡快緝兇,防止針對民間小型獨立媒體的暴力行為再次發生。

本社團於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支持香港公民媒體的發展,過去多年撥款資助多個獨立及公民媒體的運作,包括目前由 Nevada 註冊公司 (inmediahk.net LLC)管理的香港獨立媒體網 inmediahk.net、acopy.net及八鄉錦田地區報等項目。

本社團相信,這次強行入屋破壞的行為,是有計劃及針對公民媒體的行為。該四名戴口罩及手套的歹徒,在短短幾分鐘內,針對破壞辦公室內的電腦,明顯是要以暴力行為,恐嚇香港的獨立及公民媒體。

我們譴責這種惡勢力,同時,亦憂慮更多黑手伸向香港的媒體,扼殺港人的言論自由。我們呼籲市民站出來,投入更多人力及物力,支持所有獨立於政府與財團的公民媒體!

獨立媒體(香港)社團執行委員會
2012年8月8日

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20808/gb31902c.htm

佔領中環:不武力抵抗 清場後重返

佔領中環:不武力抵抗 清場後重返
【明報專訊】匯豐銀行不滿「佔領中環」行動持續7個月在其總行地下廣場進行,匯豐入稟高等法院欲清場取回業權,案件下周一提訊。不過,有佔領者揚言不會撤離,會以「靜態抵抗」,但不會動用武力,離開後亦會重回現場繼續佔領。有律師稱,如禁制令無列明時效,佔領者可立即回去,但入稟者可短時間內重新申請有時效的禁制令,若佔領者不理會,或會被控蔑視法庭。

匯豐入稟清場 下周一提訊

佔領行動自去年10月至今,佔領者和大量帳篷、家具和書籍滿佈中環匯豐銀行總行地下廣場,今年6月底匯豐入稟要求清場,案件下周一再提訊。佔領者之一黃衍仁表示,不會因匯豐入稟而撤離,仍留守的10多名核心佔領者亦無被嚇退,打算堅守「領地」,倘若匯豐最終清場,他們會「靜態抵抗」,不會動用武力,但詳細做法仍未決定。問及離開後的打算,黃直言沒有多想,清場後便會嘗試搬回現場,但預料匯豐會加強控制場地。

此外,匯豐早前入稟只列出3名具名被告,即黃仲衡(譯音)、梅啟明(梅艷芳兄長)及何耀勝。對現場另有不具名佔據者,但在7月中沒有人向銀行提出加入成為被告。有參與佔領行動的黃衍仁表示,稍稱後會向公眾回應事件。

律師黃國桐表示,如法庭的禁制令無列明時效,佔領者確可立即回去,但匯豐可短時間內重新申請有時效的禁制令,若佔領者不理會,或被控蔑視法庭。

黃續稱,因案件屬民事,警方開始時不會介入,惟若匯豐發出警告卻不獲回應,便可申請執行令,由警方代為執法。

政府對手是公民社會

政府對手是公民社會、不是政治力量 /盧子健
【明報專訊】新政府開局形勢差,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政府本身如何分析目前的形勢呢?

從政府最高層官員的言論及其一些支持者的分析看來,雖然新政府感受到壓力,但看來他們也認為目前的困難是暫時性。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目前的困難主要歸因於政治力量的挑戰。可是,如果政府只把注意力放在政治力量之上而忽視了公民社會,其所遇到的困難就不會是暫時性,而香港的政治亂局或僵局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有些政壇耳語說﹕政府認為在立法會選舉過後,施政就會暢順一點。

左派元老吳康民先生曾在本報多次撰文,指目前政府遇到的挑戰,是因為既得利益集團、港英餘孽和泛民主派的聯手攻擊。

較早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深圳會見香港政壇人士,會面內容有不同版本的傳言。其中一點是中央認為由於梁振英當選特首並非原來的「劇本」,因此有些人未能接受。如果傳言屬實,應該是指唐英年的支持者。

至於特區政府的高層官員又有什麼話呢?他們的身分使其發言不會太直接和坦白,但一些談話內容與上述傳言、耳語的調子有共鳴,值得綜合分析。

梁振英最近在一個訪問中說,現時進行中的立法會選舉中民生話題沒有熱起來,因為政府主導了民主話題。言下之意是政府的批評者在找不到民生問題作為攻擊點之餘,唯有選擇政府改組、國民教育、官員誠信這些話題造勢。而梁本人及其特區政府相信民生問題才是市民最重視的,因此不怕政治問題的挑戰會影響其施政能力。

此外,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7月落區時曾經說過,由於立法會選舉漸近,難免有種種示威和狙擊行動。在國民教育的激烈爭議中,教育局長吳克儉也說過,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他是在暗示有些反對國民教育的人無非想製造競選議題。

綜合以上觀察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圖像﹕中央以至特區政府決策層認為目前有多股政治力量由於不同原因製造事端挑戰政府的威信,但它們不至於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第一,政府掌握民生政策的主動權,而這亦是大多數市民對政府施政最關注之處;第二,不少政治話題會炒熱是因為立法會選舉,所以不會持久。特區政府決策層似乎判斷立法會選舉結果會有利於建制派,而目前一些不接受梁振英的建制派力量在一段時間後,在威迫或利誘的影響下,應該會重新歸隊。

上述分析並非沒有道理,但如果政府真的如我所估計是依據上述分析行事,就犯了極大的偏差,過於側重政治力量對香港社會政治形勢的影響而沒有給予公民社會足夠的重視。

其實自2003年「七一」大遊行以來,體制外公民社會的政治能量遠比體制內的政治力量大。表面上,2003年政府撤回《基本法》23條立法是因為自由黨轉,令政府在立法會內無法取得多數支持,但自由黨的轉當然是因為超過50萬人上街所產生的龐大政治震撼。

此後幾年,保護維港運動、文化保育運動、高鐵項目中菜園村保衛戰,以至最近的國民教育爭議,以及近年愈來愈多人出席的六四悼念晚會、愈來愈多市民發聲支援內地維權人士等,都是公民社會為主要推動力。各方政治力量在這些重大社會政治事件中都只是配角。

公民社會是目前香港政局的大笨象,但政府看得見嗎?無論是曾蔭權當權時或者現在梁振英當權,中央以至本地當權者都傾向把政治紛爭聯繫到政治力量(尤其是泛民)的攪局。事實上,香港公民社會所產生的政治衝擊波特別大,就是因為無論是建制派或者民主派,都並沒有與公民社會建立起有秩序的互動關係,所以每一個小爭議可以變成大爭議,而每一個大爭議都沒有什麼妥善的政治妥協出路。政治壓力無法緩減、民怨始終不散,就是曾蔭權政府在第二任期間民望不斷下滑的原因。

香港的公民社會從一開始就不信任梁振英,所以他上台的民望遠比董建華和曾蔭權上台時為低,這不是因為什麼既得利益集團、港英餘孽、泛民主派等有這麼大的能耐。

由於泛民近年的頹勢,建制派在即將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取得比上屆好的成績並不出奇,但香港的政治主戰場在近年已由建制內轉移至建制外。倘若政府繼續忽視公民社會,則政治亂局和僵局很可能持續下去。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Tuesday, August 07, 2012

周大福基金

鄭家純助基層童夾Band
【明報專訊】暑假是家長推孩子上英文班、興趣班的黃金檔期,但基層家庭尋找免費興趣班卻非易事。社區組織協會今年獲扶貧委員會成員、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贊助25萬元及找來場地,讓基層兒童一嘗「夾Band」滋味。社協希望繼續獲資助,讓基層兒童的音樂夢得以延續。

升小五的阿海,和升小六的阿華、阿強,這個暑假很充實,他們參加了社協「小小Band友」和英文興趣班,每周「上課」3天,他們均樂在其中,拿起電結他扮「Band友」似模似樣。家住房的阿海只曾在音樂課接觸木結他,這次一試電結他即愛上,即使之後或無機會再上課,他亦打算到朋友家練習。阿強則在學校學習小提琴一年,其母黃太說,自從阿強參加夾Band班後,即使回家後沒結他在手,也「苦讀」結他譜,並常興奮地與她分享興趣班中的人和事。

教基本技巧 打好基礎

音樂課程統籌楊潤龍的眼中,這班基層兒童「好乖、好積極」,他們沒錢買私伙樂器,故除以贊助購買結他,楊潤龍亦四出借用鼓組、電子琴等,務求讓他們嘗試各類樂器。「其他學生多數於大型琴行、音樂中心學音樂,他們(基層童)可能會被標籤為較差。想讓他們知道,即使連結他也沒錢買,都可jam到歌。」他坦言課程只有兩個月是較短,目標是盡可能教曉學生基本技巧如讀譜、調音等,打好基礎。楊潤龍又找來舊生當助教。

除了「Band友班」,社協是次亦安排了英文拼音班和寫作班、節奏樂班及託管等,共110名低收入家庭兒童受惠。社協組織幹事施麗珊表示,以往亦會辦暑期班,但限於資源,英文班不及今年獲資助下的多元化,辦音樂班動輒每小時300元,加上中心狹窄,一直不成事。

施麗珊稱,剛加入扶貧委員會的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早前落區後,即答允從同系的周大福基金捐出25萬元,並借出其當校監的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校舍供社協免費使用,才能辦得成興趣班。她期望基層兒童可透過接觸音樂擴闊視野並得到滿足感,並考慮安排表演,讓兒童演奏剛學的《真的愛你》。

明報記者 袁柏恩

Monday, August 06, 2012

寮屋關注組

寮屋關注組倡政府改例
【東方日報訊】現時全港有逾十萬間俗稱「寮屋」和「牌照屋」的臨時房屋,居民不計其數,惟政府八十年代起便無更新相關政策,其中最為人詬病者,乃嚴格規定寮屋居民維修屋宇時,只可用「原有物料」,令不少居民徬徨無助。數個鄉事委員會昨日宣布成立「寮屋關注組」,促請政府成立正式的專責委員會,研究和制訂與時並進的寮屋政策,希望社會關注這類居民的需要。

促放寬修葺用料要求

根據發展局一○年答覆立法會議員質詢的答案顯示,現時全港有超過八萬五千間寮屋,以及一萬六千間牌照屋,但就沒有居民的統計數字。沙田和大埔鄉委會昨日宣布成立寮屋關注組,發起人之一的沙田鄉委會主席莫錦貴強調,現行寮屋政策已實行超過三十年,部分規定過分苛刻,未能切合居民實際需要,要求政府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討及修訂寮屋政策:「好似話寮屋失修,維修要用原有物料,部分寮屋幾十年,用石綿做會致癌喎,即係逼人住劏房!」

此外,關注組亦要求地政總署放寬寮屋修葺的用料要求,容許居民以較堅固和隔熱的物料維修,改善寮屋的居住環境。莫錦貴補充,現行地政總署處理寮屋維修和重建的個案時,有故意拖延之嫌,居民申請後遲遲不獲回覆,情急下自行維修,即會誤墮政府圈套,地政總署發現會即時發信取消該寮屋的登記,要求居民即時拆卸和遷出,目的便是讓寮屋自然消失,他們上月已去信特首梁振英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要求關注上述問題。

亦有關注組發起人指出,寮屋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當中更有不少是少數族裔,他又提到,有寮屋居民申請重修,地總政署要求以原有物料進行工程,鄉委會和義工無計可施,幸最終勉強覓得使用的二手物料:「香港唔只新界有寮屋,港島都好多,呢個計時炸彈爆起上嚟,肯定係重大社會問題。」

逾千義工南丫島救亡執膠

逾千義工南丫島救亡執膠
【東方日報訊】政府處理致癌膠粒「慢半拍」,昨續有逾千名市民義工,響應網上呼籲自發到多個離島泳灘清理膠粒,挽救生態危機。有環保團體批評,單靠民間發動力量有限亦鬆散,促請當局應及時「補鑊」設立跨部門負責統籌及指揮,並將收集回來的膠粒送交回收商循環再用。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昨日亦聽取過上述關於成立跨部門的建議,當局現時正採用跨部門方式處理事件,今早會再跟食物及衞生福利局局長高永文開會,詳細研究加強合作。

昨有逾千名市民響應九個包括DB Green及海洋公園等環保組織,自發前赴南丫島石排灣清理膠粒。現場所見,膠粒遍布沙灘每一角落,就連石縫也被填滿,義工全日檢拾,也只能清理近半,未來數天仍要繼續努力。

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指,南丫島深灣受影響情況未及石排灣,但由於深灣正封閉讓綠海龜上岸生蛋,他正申請派義工進入清理。昨已聯同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於社交網站招募義工,期望能帶頭號召逾千人於下周日到深灣及石排灣清理,並於網站匯報南丫島最新「災情」,程明天亦將到深灣及石排灣潛水視察海底狀況。

掉進堆填區再製造災難

文志森呼籲,義工清理時應將垃圾及膠粒分開袋,避免可回收使用的膠粒被當成「垃圾」掉進堆填區,因膠粒花一百年也不會分解,造成另一個生態災難。他們正聯絡塑膠回收商「接收」收集回來的膠粒。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稱,不少偏遠、人煙較少或缺乏交通工具的海灣,如大鴉洲的索罟群島仍「無人理」,她們今明兩日將持續到該處清理,又強調單靠民間力量有限,拯救地點不時會重疊,呼籲當局應盡快設立跨部門小組加強巡查並負責統籌,包括通報仍「受災」的地點及需要人手等。

八鄉綠色生活社

八鄉綠色生活社與浸大合作推廣有機農業
八鄉綠色生活社與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合作,成功向浸大「知識轉移合作項目」申請十萬元種籽基金,落實「八鄉錦田地區有機農業推廣計劃」。計劃將於九月份開始,一連六個月進行,項目包括本區農場產業調查、「本地產‧本地銷」地區運銷網絡,以及居民農業工作坊等等。

陳允中表示,計劃有三個目標,包括:

1)將有機耕種及休閒農業發展成八鄉錦田的首要產業,促進農夫之間的知識交流,並根據累積的經驗,推動香港農業政策改革;

2)以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為方法,串連農民、居民和鄉事代表,建立重視本區農業及農地保育的新共識;

3)發展以農業為核心的社會企業,包括導賞、農業學校、飲食、民宿等,為鄉民增加本區就業的機會,通過社會企業的模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八鄉綠色生活社」主席馮汝竹表示,很高興得到浸大資助計劃,將會在九月前在社區內公布詳情,讓更多居民和農友能參與其中,一起為發展本區的有機耕種產業努力。

(轉自:好消息:八鄉綠色生活社與浸大合作推廣有機農業)

香港貓咪俱樂部

女義工上「貓咪俱樂部」當
被呃養60隻貓狗 耗200萬退休金

【本報訊】《蘋果》早前踢爆註冊慈善團體「香港貓咪俱樂部」向政府申領街頭義賣牌照,卻非法出租檔位予小販後,負責人王雪晶被警方調查,但她突然「玩失蹤」,《蘋果》追查事件期間,再發現她借貓狗來博取善款,錢到手後便將貓狗硬塞給義工照顧。有義工為了照顧60多隻狗,傾盡200萬元退休金,欲哭無淚︰「點解要呃善心人!」
記者:梁琬珊、麥超億、黃偉民

「佢真係好冇良心,呃盡香港人嘅善心,錢根本冇落到貓狗身上,反而係我哋負擔,好唔公平」。67歲的孔雲平,為了照顧王雪晶推給她的60多隻貓狗,三年前用80萬元購買和修葺粉嶺軍地一間千呎寮屋,作為貓狗安樂窩。

[平姐每餐會煲一大鍋白飯再加入狗糧、雞肉及蝦供貓狗進食。 麥超億攝] 平姐每餐會煲一大鍋白飯再加入狗糧、雞肉及蝦供貓狗進食。 麥超億攝

收養後斷供糧食

她帶記者入屋,甫打開鐵閘,即飄來一陣惡臭,隨之而來是震耳欲聾的狗吠聲。屋前一塊約500呎空地,以鐵欄圍住,裏面有10多隻唐狗,見有陌生人到來,立即撲向鐵欄狂吠。「嘈咩!唔准嘈!」平姐大喝一聲,狗吠聲逐漸減弱,當她走入狗場時,狗隻圍着她團團轉。平姐蹲下身,將數頭大狗一擁入懷:「知你哋錫媽媽啦,好乖……」看着一屋貓狗,她感慨落淚︰「我真係好後悔當初接收咗,但佢哋真係好慘,丟又唔係,唔丟又唔係。」

年過半百的平姐,年輕時曾經是娛樂場所「揸弗人」,手下幾百人跟她「搵食」。退休後身上尚有二、三百萬元積蓄,夠她享享清福,誰知一張街招,改變了她下半生的命運。

「喺街見到有街招話幫動物絕育,咪試吓幫屋企隻狗囉!」平姐透過貓咪俱樂部,認識了王雪晶,還開始當義工,「佢叫我幫佢照顧住啲狗,畀番狗糧我」。王雪晶每次抱來6至7隻貓狗,兩個月內她共接收了40多頭狗和20多隻貓,之後王開始斷供糧食,平姐致電或到其寓所亦找不到其蹤影。

[看着這群可憐的流浪貓狗,平姐擔心最終無能為力再照顧牠們。] 看着這群可憐的流浪貓狗,平姐擔心最終無能為力再照顧牠們。

「寧願自己食少啲」

為了養活這60多隻「貓狗仔女」,平姐每月花近兩萬元,連同修葺寮屋供貓狗住宿,三年來幾乎花了二百萬積蓄,「有時會賒啲糧,唉!錢又冇,家自己又有病……」平姐患的是糖尿病,近日才驗出來:「醫生話我辛苦,操勞得滯!」
雖然累得幾乎眼皮也掉下來,平姐仍堅持每天照顧這群貓狗:「每朝6點起身,幫佢哋清潔再餵嘢食,到下午自己出去食個飯,返嚟再清潔、餵藥同餵嘢食,搞搞吓12點幾先有得瞓,咁就一日!」每次餵食,更要煲滿一大鍋白飯,加入狗糧、雞肉、蝦混在一起。「撈埋飯佢哋先肯食㗎,唔食驚佢哋營養唔夠,所以寧願自己食少啲都要咁整」。不過,平姐坦言積蓄將用盡,加上精神日差,希望善心人領養部份貓狗。

記者其後往王雪晶位於屯門黃金海岸瑜翠園的寓所追訪,屋內一名男子應門,表示王不在,叫記者離開。事後記者多次致電王亦未有回覆。據知警方的重案組一直無法聯絡到王,要求記者協助提供她的資料。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則表示,獲得發牌的慈善團體必須編製一份收支結算表,並且交由會計師審計,並在90日內向社會福利署提交審計報告,列明善款的用途、收入和支出。審計報告須保存好以供公眾查閱。發言人稱,如果籌款涉及刑事罪行,會轉介警方處理。

街頭騙局
聘學生旺區籌款無間斷

「香港貓咪俱樂部」已沒有會址,電話無人覆,連負責人王雪晶也「玩失蹤」,但街頭籌款活動卻沒有間斷。該會每月約有6天在葵芳、旺角、銅鑼灣和中環等旺區港鐵站出口設置攤檔,由早到晚進行街頭募捐。

[香港貓咪俱樂部已無會址,但每月仍會進行街頭募捐。] 香港貓咪俱樂部已無會址,但每月仍會進行街頭募捐。

「義工」時薪28元

知情人士表示,王雪晶取得義賣及籌款牌照後,便將籌款工作交予中介公司負責,然後雙方拆賬。「所謂義工,其實係支薪,家暑假大把學生哥做!」受聘的學生「義工」穿上寫着「請支持 HKCR(香港貓咪俱樂部)的動物絕育」的粉紅 T恤,揹着錢箱不斷向路人募捐。不過,他們對該會認識不多,記者問如何協助流浪貓絕育時,他們竟呆了呆說︰「唔係太清楚。」雖然如此,不少路人仍慷慨解囊,10元、20元塞入錢箱內。

義工「阿頭」黃先生,負責指導義工募捐和將錢箱帶回公司。上周四傍晚,黃先生在銅鑼灣「收檔」後,將錢箱帶回旺角總統商業大廈的曼爾斯人事顧問公司,記者問他是否替「貓咪俱樂部」籌款時,他否認並即時報警,聲稱自己只是義工,甚麼也不知道。

曼爾斯人事顧問公司負責人阿 Man拒絕記者採訪,表示公司只負責替「香港貓咪俱樂部」招請義工,每名義工每小時可獲28元津貼,並安排位置讓俱樂部暫存錢箱。

建立王國
女創辦人每月穩袋18萬

王雪晶09年將「香港貓咪俱樂部」註冊為慈善團體,聲稱主要為流浪貓狗進行絕育,並已分別向社署及食環署申領牌照,長期進行街頭籌款及義賣。不過,王雪晶表面上是街頭籌款,實際上則利用籌款名義,以不同招數建立其「籌款王國」。

首先,她廣招義工,在街上捕捉流浪貓狗,進行絕育後拍下照片,以此用作向社會福利署申請街頭籌款及義賣牌照的「業績」。而經絕育的貓狗,王則以提供糧食誘騙義工接收,最後卻斷供糧食「玩失蹤」。此外,王雪晶成功申請在各區街頭籌款及義賣的牌照後,便會把牌照出租給小販,日租400元,每月穩袋18萬元。

拒絕公開賬目

王雪晶又在多間動物診所,以優惠價八折為貓咪俱樂部的動物進行絕育。若要透過俱樂部享用絕育優惠,則先要申請成為會員,人頭費500元。貓咪俱樂部09年已被指聘用的籌款公司收取過高行政費,又被義工投訴拖欠寄養狗隻的狗糧費用,王雪晶其後否認指控,揚言遭抹黑,又以不少寵物慈善團體沒有公開善款賬目為由,拒絕公開賬目。

善心惹禍
假會址屬受害義工住所

「香港貓咪俱樂部」的宣傳單張註明,會址位於屯門掃管笏,專用來接收流浪貓狗。但記者日前依照單張上的地址追查至掃管笏一間兩層高寮屋,應門的譚先生激動說︰「呢度係我哋屋企,唔會再收留流浪貓狗,我哋已經俾王雪晶搞到好煩!」

游說借出單位

譚先生表示,其母3年前認識王雪晶,對方知道她一向有餵流浪貓狗,便叫她當義工,並說服她借出單位作會址,但想不到惹來麻煩:「呢個女人真係好煩,搵人笨。開頭抱10幾隻貓叫我媽養住先,點知越來越多,最終接收咗30幾隻貓同4隻狗!」原來譚太跟平姐一樣,出於好心接收了貓狗後,王雪晶便銷聲匿迹。

「每個月只係貓糧同狗糧已經要5,000元,仲未計其他費用,王雪晶冇畀過錢我哋,亦冇送過糧食嚟」。譚先生說他們跟貓咪俱樂部已沒有任何關係,希望不要再將其居所當會址。而譚母亦表示,與王雪晶是當義工時認識,已很久沒有聯絡。

《蘋果》記者

Sunday, August 05, 2012

「國際匿名行動組」( Anonymous)

反網絡23條 黑客轟警以言入罪
【本報訊】警方前日突擊搜查被指是黑客組織的「國際匿名行動組」( Anonymous)(下稱匿名)於香港的聚腳點,帶走「匿名」亞洲聯絡人「 T」回警署盤問,並撿走其電腦、手提電話等。「 T」批評警方針對他在網上的言論,是以言入罪,猶如網絡23條提早降臨。

「 T」5月於「匿名」網站號召網民發動網絡攻擊,以反對網絡23條立法,當時曾被警方拘捕。今次再出事,「 T」懷疑警方盯上「匿名」,企圖打壓、瓦解該組織,「錄口供時不斷問及組織運作,又問我識唔識其他組織成員」。

稱若被起訴會反擊

「 T」指已將事件知會組織,組織非常關注事件,將伺機採取行動反擊。他揚言一旦被落案起訴,會針對警務處網站發動 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警方證實正在調查一宗有關「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案件。今年6月至8月期間,有人在社交網絡聲稱會攻擊七個政府部門網站,調查後拘捕一名21歲的男子,涉嫌干犯「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罪行,被扣留以作出進一步的調查。案件現在已經交由商業罪案調查科轄下的科技罪案組跟進調查。

學民思潮收集簽名抗洗腦

號召羣眾
學民思潮收集簽名抗洗腦

繼九萬人響應反洗腦大遊行後,學民思潮再發動全民行動。今日起連續八日,在全港五區擺設街站,讓市民簽名表態,滙集各區反對國民教育的力量,目標每日收集兩萬個簽名,連同泛民早前已收集約五萬個簽名,預料有20萬人向政府表達踢走洗腦教育的決心。

學民思潮今日起下午3時至7時,連續八日在全港擺設10個街站,包括銅鑼灣行人專用區、觀塘裕民坊及旺角東天橋等。

學民思潮已召集200名義工到街站幫忙,目標每日收集兩萬個簽名,稍後連同泛民收集的五萬個簽名,一併交給政府。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早前表態指,國民教育無必要獨立成科,最新一期《公教報》繼續力批洗腦教育。社論引述有九萬名師生及家長參加遊行,不滿課程內容洗腦,但官員面對質疑除了否認,「別無他法」。

特首梁振英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稱,當局評估過是否再推行國民教育,總結後認為只是市民不清楚國民教育內容,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不會因是上屆政府的政策而「揼咗佢」。他沒有表明三年後不推行國民教育的學校會否有後果,認為三年時間足夠讓當局作出解釋和學校準備好的教材、師資和課程。

《蘋果》記者

收集簽名街站地點

銅鑼灣行人專用區
東鐵沙田站巴士總站
灣仔港鐵站行人天橋
大埔中心
鰂魚涌吉之島外
西鐵屯門站
觀塘裕民坊
荃灣港鐵站
東鐵旺角東站天橋
元朗康樂路

資料來源:學民思潮

毅行尋自信 毅行者2012

車禍斷腳 毅行尋回自信
【明報專訊】33年前因車禍而失去左腳小腿,令從小熱愛運動的馮錦雄生命一夕之間出現重大改變,更曾非常介意別人指他是「跛」、「殘」。去年,馮錦雄在太太的陪同下,成功挑戰長達100公里的毅行者,令他真正放下心中芥蒂,重拾自信。今年,他計劃繼續以生命影響生命,帶領數名義肢人士挑戰「樂施會毅行者2012」。

裝義肢跑山 平衡最難

「老者不弱、殘者愈強」是60歲義肢毅行者馮錦雄的左右銘。為挑戰自己,去年他與太太及兩名義肢矯形師組隊挑戰「樂施會毅行者」,藉此鼓勵所有截肢人士積極面對人生。在「樂施會毅行者2011」中,馮表示,由於當中天氣惡劣曾下大雨,增加毅行難度,「義肢毅行者跑山最大的難度是保持平衡力,很容易因跣倒而跌落山」,最終他們以29小時28分完成賽事。去年的經驗令他更有信心完成今年的毅行者。現時無論天氣如何,他都堅持每星期最少訓練兩日,迎接11月的挑戰。

參加毅行者 應早6個月訓練

馮錦雄的自身經歷不但影響他對生命的看法,更吸引了約數名裝義肢的人士參加今年的毅行者。因工業意外而失去右手的林國樑表示,參加是受馮錦雄影響,並覺得毅行者活動非常有意義,「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如成功行畢全程,既增強自信,亦可訓練團隊精神」。

今年毅行者將於11月16日舉行,現約有4800人參加,參加者必須於48小時由西貢北潭涌走至大棠度假村,全程100公里。香港物理治療學會運動物理治療專研組代表熊國佳表示,賽前準備最為重要,參加者應早6個月起進行行山訓練,比賽當日亦應帶備充足水或其他防曬物資。

全城沙灘「清膠大行動」

港海污染兩周 梁班子仍沉默
「政府唔執我哋執」全民清膠

【本報訊】60億粒毒膠粒散落海港近兩星期,梁振英政府繼續沉默,推卸責任,全城憤怒。市民擔心聚丙烯膠粒在海洋不斷擴散,多個海灘勢必遭殃,網民急急發起全城沙灘「清膠大行動」。逾200名年輕人昨日到重災區愉景灣「執膠」,有人痛心不只是家園受污,而是「點解要外國組織嚟提我哋,先知發生乜事?」多個環保團體今日繼續發動市民參與拯救海洋行動。
記者:馮樂琳、關震海

對於市民一呼百應,環保組織 DB Green發言人 Tracey Read表示感謝,並呼籲今晨11時在愉景灣附近的稔樹灣繼續清膠行動。另有網上組織,號召市民今晨11時半在中環碼頭集合,到梅窩進行清理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表示,現時仍有一個載有25噸的聚丙烯膠粒的貨櫃不知所終,明日起會前往索罟群島搜索。對於化學物料散落海面是否有通報機制,環保署至今沒有回應,只言聚丙烯非有毒物質。但事實上膠粒吸收了海上毒素,便會成為致癌的毒膠粒。

大批90後義工昨晨9時,浩浩蕩蕩到愉景灣重災區的三白灣,其後人數更不斷增加,他們自備掃把、筲箕及沙網等在沙灘清理膠粒。雖然天氣時晴時雨,但無損年輕人環保的熱情,有赤膊壯男大力挖沙,亦有少女不怕風浪赤腳下海。

「外國組織提我哋先知」

「政府唔執,我哋執!」這些「清膠」言論,前日在多個交友網和討論區瘋傳,發起人之一、20歲的 Dragon率先到場,穿上勞工手套、拿起筲箕便上陣:「呢個係自己嘅屋企,冇理由俾人整污糟屋企你唔去執。」此外,17歲的阿 K前晚在網上看到海港受污的相片,大感驚訝,於是相約同齡的 Shirley晨早由荃灣到大嶼山執膠粒。

「真係好嬲,點解要咁耐先知?仲要由外國組織嚟提我哋,先知發生乜事!」 Shirley坦言對政府已失望。「其實佢哋(膠粒)好細,已經入咗沙灘深處,所以要挖出嚟,或者要逐粒執」。阿 K無懼昨日30度高溫,用筲箕挖起深沙,再用力篩走細沙,最後將遺留的小膠粒逐一拾起,放到黑膠袋。不消兩小時,年輕人已執滿20個大袋。

事實上,這場生態災難已發生近兩周。本報日前已到愉景灣一帶了解,當時仍有不少包裝袋寫有「中國石化」製造的聚丙烯膠粒浮到海邊,雖然經環保團體連日清理,透明的膠粒已大量減少,但破袋而出的膠粒四散,很難清理。

至昨日記者再到愉景灣附近的長沙欄及稔樹灣觀察,經大批義工協助下,情況已大為好轉。有份清理的19歲的廖同學心痛地說:「啲膠粒好似魚卵,啲海洋生物食咗咪會死囉!」他不顧安危,在堤壩伸出半邊身撈起海面上的膠粒。至於其他災區,包括赤柱、石澳及龜背灣,上周已有泳客目睹有透明膠粒浮上海面,不少泳客也經報道才得知膠粒是聚丙烯。

市民自發執膠粒

市民自發執膠粒﹕港人有責
漁民憂損生計 促官交代

【明報專訊】早前10號風球「韋森特」襲港令6個裝滿化學膠粒聚丙烯的貨櫃墜海,百噸膠粒散佈本港南面海域及海灘,有漁業團體擔心,膠粒充斥海域或會影響漁業,促請政府當局盡早處理事件。有市民及環團昨日自發帶備工具,繼續在愉景灣等海灘「執膠粒」行動。

食環署表示,繼前日清理了13噸沙灘上發現的塑膠原料後,昨日再清理多一噸塑膠原料。被問及為何未有一早公布事故,以及會否重新評估事件的嚴重性,海事處、食環署及環保署均沒有回應。

香港漁業聯盟總務姜紹輝表示,收到有漁民報告指,南面一帶海域出現小量異常死魚,屬市價較低、體型較細小的魔鬼魚。姜指出,有關部門至今仍未有具體解釋,但事件頻頻見報,加上未知膠粒會否影響生態,擔心消費者信心會受事件打擊,繼而影響漁業。姜紹輝表示,稍後會到受影響較嚴重的長洲一帶海域視察,計劃周一到漁護署要求有關官員交代事件。

促籌跨部門危機處理小組

昨日繼續有數十名市民帶同工具,到愉景灣內的稔樹灣等海灘清潔,自發前來清理膠粒的曾小姐表示,擔心聚丙烯膠粒會影響生態,「作為香港人,有責任清潔自己所住的地方」。她昨晨到達稔樹灣時,發現膠粒已與幼細沙粒混雜一起,並散佈整個沙灘,加上體積有如米粒細小,令清理更難;本來徒手上陣的曾小姐稱,逐粒逐粒清理極為費時,故後來也改用筲箕及鏟。她又稱,除膠粒外,尚有為數不少的垃圾如木板、樹葉等,同被颱風吹上岸。

環保署表示,有關的塑膠原料並無毒性,相關部門接獲投訴後,已即時跟進,事件沒有對附近水質造成影響。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認為,今次事件的化學膠粒數量屬史無前例,已成生態災難,他促請特首梁振英或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統籌一個跨部門的危機處理小組,盡快清理膠粒,並提醒參與清潔的市民,應自行準備手套、筲箕、垃圾鏟等清理工具。

揭發事件的環保團體DBGreen今日會續在愉景灣進行清潔工作,並建議市民亦可到長洲、梅窩等受影響泳灘清理。有意參加清理行動者,可瀏覽網址了解詳情:http://dbgreen.org

Saturday, August 04, 2012

150噸聚丙烯散落港海

百噸化學膠粒飄港海
環團﹕魚類誤吞積毒 恐進食物鏈

【明報專訊】上星期十號風球「韋森特」吹襲本港後遺下的樹木殘骸尚未清理,又有6個裝滿膠粒聚丙烯的貨櫃墮海。環保團體發現幾乎全數貨櫃已破,膠粒散佈香港西面及南面海域。有海洋專家指出,膠粒透明狀如魚卵,且會吸收海面污染物,恐細魚吃下後會影響整條食物鏈,危及食物安全釀成生態災難,促請政府處理。

海事處表示,上周韋森特襲港期間,一艘船駛經香港南面水域,疑因大風浪,船上7個40呎貨櫃墮海,其中6個裝有共150噸聚丙烯。海事處事後尋獲5個貨櫃,4個損,袋裝膠粒散落海面,處方至今在海面收集到50噸膠粒。食環署負責清理已被上沙灘的膠粒,至今收集到13噸。海事處稱會繼續清理,昨派直升機巡邏海岸線,搜尋散落的膠粒。

主管海面污染的環保署稱已派員視察,稱有關塑膠原料無毒,加上各部門跟進,意外並無影響附近水域水質,該署將繼續跟進。

颱風致貨櫃墮海 散佈西南海域

不過,揭發事件的環團DB Green負責人之一Tracey Read表示,每次潮漲潮退,均令更多膠粒浮現,義工一整天在各沙灘清理,仍撈得大量膠粒。她感謝政府部門派員清理,但認為部門間較難真正協作。Read稱發現意外後已即時聯絡政府部門,但延至本周一,數部門才在其邀請下參與會議交代工作,但此前團體成員已自行聯絡涉事的運輸公司及召集義工,又自行租用直升機巡視海面,「事態緊急,我們等不及政府」。

報告﹕含致癌物 損神經系統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上岸的膠粒只佔落入海中的小部分。她稱今次事件屬「生態災難」,因膠粒透明如魚卵,生物鏈較低層的小魚會視之為食物誤吞,吃下後未必即時死亡,但長遠會在體內積聚有毒物,影響整條食物鏈。李美華指出,日本曾有報告化驗飄浮在海面的殘餘聚丙烯,發現其致癌物PCB及DDE含量,較所處水域的平均含量高100萬倍,長期吸入有關物質,將影響神經系統,意味處於食物鏈最高層的人類亦陷食物中毒危機。

李美華認為,政府部門除搜索「可見」的膠粒,亦需要派員潛入水底搜索。她亦建議政府進行漁業資源調查,在香港海域抽樣解剖魚類研究其體內是否含膠粒,以評估膠粒是否已流入食物鏈及制訂應對方案。

募義工清理 「至少要200人」
【明報專訊】大量膠粒落入海中,揭發事件的DB Green約5名骨幹成員及10多名義工,每天奔走各沙灘,一邊收集膠粒擴散情報,一邊動手清理,爭分奪秒阻止生態災難爆發。成員之一Tracey Read坦言膠粒已入海一周,期望更多市民趁周末到場協助。

韋森特吹襲翌日,Tracey Read在愉景灣沙灘發現30包標示重25公斤的袋裝膠粒,約半數包裝袋破損,大量膠粒散佈沙灘,她預計將是一場生態災難。連日來,每天傳來膠粒擴散消息,梅窩、芝麻灣、坪洲、長洲,甚至南丫島、赤柱,均有市民報稱發現膠粒。

Read指出,上周連場大雨加快膠粒入海中,令清理更加困難。DB Green於06年成立,主力清潔海灘,她坦言今次最困難的一次,「時間每天過去,我們要落力再落力清理」。

部分成員為自由身工作,亦有義工放假自發到場。她評估要徹底清理,至少要約200人,到各處發現膠粒的海灘清理(見圖),尤以向南沙灘最嚴重。「每個海灘都要人幫忙,請去就近沙灘,就算只幫忙清理一小時,也可扭轉危機。」

有意參加清理行動者,可瀏覽網址:dbgreen.org

環團聯署特首 求保大浪西灣

環團聯署特首 求保大浪西灣
【明報專訊】位於西貢的大浪西灣在2010年遭私人發展商破壞,引來環保團體和社會反擊,政府當時宣布會盡快將郊野公園旁的私人「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或確立合適用途。事件至今兩周年,10多個環團昨日聯署特首梁振英,批評政府仍未肯將大浪西灣納入指定郊野公園,要求政府兌現承諾,並增加資源和資金保護高生態價值地點。

過渡保護明年到期

曾於2006年獲漁護署選為香港十大勝景之首的西貢大浪西灣,其臨近海邊一幅約1公頃的林地於2010年6月遭剷平,成為沙塵滾滾的地盤,而因土地屬私人擁有,政府無法可執。事件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及反對,政府隨即發表一張載有77幅被郊野公園包圍的私人「不包括土地」名單,宣布將「迅速」採取行動把此類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憲報同時亦刊登了大浪西灣的發展審批地區圖,作為對大浪西灣的過渡性保護,有效期3年,即明年到期。

環團促確立時間表

10多個環團包括長春社、大浪灣之友、香港地球之友等昨日聯署特首梁振英,要求在大浪灣事件兩周年時,政府盡快確立把大浪西灣納入為指定郊野公園的時間表,並要在明年8月過渡保護措施到期前完成相關程序。聯署提到,政府應把其他具高生態或景觀價值的「不包括土地」納入為指定郊野公園。另外,由於地政總署目前仍繼續接受並處理「不包括土地」的新界丁屋申請,若時間拖長,變相容許更多丁屋申請,最終只會進一步破壞生態。

Friday, August 03, 2012

陸恭蕙獲邀任環境副局

陸恭蕙獲邀任環境副局
智庫收中電資助 惹衝突質疑

【明報專訊】本報獲悉,前立法局議員陸恭蕙在特首梁振英力邀下,將出任環境局副局長。業界認為,陸恭蕙在政壇打滾多年,加上她成立的智庫主要研究環保問題,認為她有能力助環境局長黃錦星一臂之力;但擔心她的智庫接受中電資助做研究,恐存在利益衝突。

社聯蔡海偉任勞福副局

除了陸恭蕙,其他副局長招聘程序亦已接近完成,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將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部分人並已完成品格審查。消息人士表示,梁振英希望招攬不同黨派人士加入問責班子,但首輪邀請多名非建制派人士均遭婉拒。據悉,梁振英最初曾邀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出任勞福局長,方敏生以家庭理由婉拒,並向梁推薦蔡海偉。

至於陸恭蕙,據悉梁振英起初屬意她出任環境局長,但及後擔心她未能過中央的一關。後來政府招聘副局長,陸恭蕙曾表示沒有申請,亦不會去面試;至梁振英邀請她出山,陸沒有拒絕。

本報記者昨日致電陸恭蕙,但陸以電話接收不清掛線。陸恭蕙現時身兼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及保護海港協會主席,不時批評政府的環保政策,包括空氣污染物減排不力。

原屬意坐正 恐中央不批

對於梁振英主張源頭減廢的政綱,陸恭蕙去年接受訪問時表示認同,並批評上屆政府未盡全力減廢,「我沒有看到政府要當將軍,要帶我們(市民)去打仗,(政府)應有計劃,能夠給我們很多資訊,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可以打勝仗,若沒有這種魄力,是做不來的」。她有份創立的保護海港協會,多年堅守「零填海」原則,曾屢次與政府因維海填海工程對簿公堂。

為填海屢與政府打官司

有資深環保人士分析,陸恭蕙的智庫主要研究環保政策,加上她熟悉政壇運作,應可勝任副局長一職,但她的思匯政策研究所接受電力公司資助研究,恐會惹來非議,認為政府應主動拆彈,因為環境局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審議兩電的投資項目,以及於每年底調整電費時為市民把關。

去年核電論壇遇請願

思匯去年舉辦核電論壇,遭到團體到場請願,批評思匯作為獨立智庫,卻接受有份投資大亞灣核電廠的中電資助舉辦論壇。

明報記者 馬耀森 談誦言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婦女協進會促林煥光辭職

新婦女協進會促林煥光辭職 (23:20)
新婦女協進會發表聲明,指摘平機會主席兼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為國民教育科護航,要求他辭去主席職位。

聲明指出,林煥光既為平機會主席,在國民教育問題上為政府護航,要求他馬上辭去平機會主席一職。

林煥光早前說,參加反對國民教育遊行的市民,未必反對推行課程,協會對此表示極度憤怒,平機會應該研究課程是否與平機會推廣的平等人權價值相違背,然後才作評論。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