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場前夕 「佔領」研走出中環
社運成員倡佔新界東北
【明報專訊】高等法院早前頒令「佔領中環」者須於明晚9時前撤走,10個月來建立的小社區踏入倒數。有曾在佔領中環營地共宿的社運人士認為,佔領行動不應在中環止步,提出可將佔領延至新界東北以至日常生活,讓佔領意念遍地開花。
fb討論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佔領中環成員只表明清場晚上會舉行音樂會,「要繼續做,但用什麼形式?是否10多個人一定要黏另起爐灶?我們無實質計劃或目標,但相信這裏出來的(意念),會慢慢滲出去」。成員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清場只是另一場抗爭的起步點。
由去年10月高峰期有數百人參與,至近月只餘下約20名骨幹成員,大多只每周回上址開會,間中留守。明日是清場日,雖然成員在法庭頒清場令時聲言「打死唔走,清你個頭」,但早前成員在facebook專頁上回應「打死唔走」策略時表示,「被清場當然會是收看率十分高的事件,但大家堅持了10個月,為的不是製造一單可觀的新聞事件,最希望的也絕不是多了幾多個觀眾。而是直面的、真正的溝通。」似是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不僅爭收看率更盼真正溝通」
佔領中環營地辦過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工作坊、導賞團,贏得不少掌聲。昨日討論會上,曾留守的「左翼21」成員覃俊基憶述,曾對行動打倒資本主義寄予厚望,但佔領日久及成立小社區後,生活細節成了問題主調,分薄了其他研討,雖間中支持不同社會團體,但始終沒好好連結,未能深化反資本主義的信息。不過另一成員陳寧並不認同,認為討論正好反映眾人皆能參與其中,並對議題增進了解,是邁向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佔領中環一直強調將被資本壟斷的空間從新開放,還給每一個人。曾於早期留宿營地的陳可樂認為佔領意念不止於佔領中環,也可佔領「實際被逼遷地方」。他舉例,現時因「被規劃」而熱起來的新界東北,有不少荒廢村落將被地產商收購,「是經濟(誘因)帶來的轉變結果,亦是佔領的因。」他續指出,政府曾以馬屎埔多荒地為由欲收回開發,但不少人佔領開發耕種,「政府說是荒地,透過重奪『使用權』,可挑戰這說法」。
「重奪使用權 荒地變耕地」
成員周思中亦認同,即使失去中環的營地,意念仍可持續,「皇后碼頭清場翌日,我們該去哪?是否就沒了保護的對象?」他認為佔領會進入生活,「累積到的經驗,摸索到的生活方式,是否可(在日常中)繼續?在其他地方衍生開去?」佔領華爾街運動啟動時抗議者高舉「我們是99%」的標語,成員黃韻思說,「好難回答(行動)是成功或失敗,因為我們數不到受影響人數。」佔領中環前路未明,但成員間最大共識和希望,是「不只一個人或10個人去對抗這麼大而我們不要的制度」。
明報記者 袁柏恩
他們眼中的佔領中環
【明報專訊】★潘太、潘先生﹕為社會帶來反思
潘先生本為生意人,10多年前生意失敗由中產變基層。生活劇變,令他對社會有更多反思。「以前會覺得有些人懶才沒工作,但仔細想想,現在工時長,不如從前能準時下班,的確很辛苦。」
潘先生和太太認為佔領中環為社會帶來反思,知悉舉辦研討會後,昨日到場支持。「很多人認購領匯股票時沒想過原來影響這麼深遠,原來會令基層這麼辛苦」,潘太說。二人十分欣賞發起行動的年輕人,觀察數小時後認為「這班後生仔好有心,絕不是搞事的」,二人期望行動成員能將活動在生活中延續,「需要他們走前一點,社會才能有更多思考」。
★吳先生﹕大部分人心中支持
吳先生昨日與友人路過佔領中環營地時,一度駐足觀看營地四周相展。雖然10個月來,行人都行色匆匆,吳先生亦認同「每個熱潮都會退卻」,但認為「大部分人心中支持」。他說﹕「一個社會和諧不是只代表一個聲音,即使全香港只剩這10多人認為這行動有意義,都應該支持。」
從事會計界的吳先生贊同行動成員帶出本港極端資本主義的問題。「社會貧富懸殊不均,為什麼中環大班駕數百萬元靚車,但一街之隔,執紙皮的婆婆推車大汗疊細汗,每月卻只有一兩千元收入?」他認為成員若期望延續活動,除了紮營,應多辦遊行和嘉年華,「有個topic,讓市民可參與。」
★鴻姨﹕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在一眾青年骨幹成員中,年過半百且一拐一拐,穿梭叮囑成員收拾的鴻姨顯得相當突出。她自佔領中環第一天便一直留守與年輕人共同進退,記者笑她像母親,她亦笑否認,「我們在這裏是平等的!」她又對這班年輕人豎起拇指。
事實上,鴻姨的社運資歷絕不淺。「八九(民運)前我乜都唔知,返工放工有兩餐飯食就OK,八九後我就開竅了,這是很多條人命喚出來的良知!」自此她常參與遊行,為支聯會做義工,也在政府清拆碼頭時保衛過「皇后」。對於行動的未來,她認為清場後應重回佔領中環,「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社運成員倡佔新界東北
【明報專訊】高等法院早前頒令「佔領中環」者須於明晚9時前撤走,10個月來建立的小社區踏入倒數。有曾在佔領中環營地共宿的社運人士認為,佔領行動不應在中環止步,提出可將佔領延至新界東北以至日常生活,讓佔領意念遍地開花。
fb討論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佔領中環成員只表明清場晚上會舉行音樂會,「要繼續做,但用什麼形式?是否10多個人一定要黏另起爐灶?我們無實質計劃或目標,但相信這裏出來的(意念),會慢慢滲出去」。成員稱,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清場只是另一場抗爭的起步點。
由去年10月高峰期有數百人參與,至近月只餘下約20名骨幹成員,大多只每周回上址開會,間中留守。明日是清場日,雖然成員在法庭頒清場令時聲言「打死唔走,清你個頭」,但早前成員在facebook專頁上回應「打死唔走」策略時表示,「被清場當然會是收看率十分高的事件,但大家堅持了10個月,為的不是製造一單可觀的新聞事件,最希望的也絕不是多了幾多個觀眾。而是直面的、真正的溝通。」似是暗示不會激烈抗爭。
「不僅爭收看率更盼真正溝通」
佔領中環營地辦過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工作坊、導賞團,贏得不少掌聲。昨日討論會上,曾留守的「左翼21」成員覃俊基憶述,曾對行動打倒資本主義寄予厚望,但佔領日久及成立小社區後,生活細節成了問題主調,分薄了其他研討,雖間中支持不同社會團體,但始終沒好好連結,未能深化反資本主義的信息。不過另一成員陳寧並不認同,認為討論正好反映眾人皆能參與其中,並對議題增進了解,是邁向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
佔領中環一直強調將被資本壟斷的空間從新開放,還給每一個人。曾於早期留宿營地的陳可樂認為佔領意念不止於佔領中環,也可佔領「實際被逼遷地方」。他舉例,現時因「被規劃」而熱起來的新界東北,有不少荒廢村落將被地產商收購,「是經濟(誘因)帶來的轉變結果,亦是佔領的因。」他續指出,政府曾以馬屎埔多荒地為由欲收回開發,但不少人佔領開發耕種,「政府說是荒地,透過重奪『使用權』,可挑戰這說法」。
「重奪使用權 荒地變耕地」
成員周思中亦認同,即使失去中環的營地,意念仍可持續,「皇后碼頭清場翌日,我們該去哪?是否就沒了保護的對象?」他認為佔領會進入生活,「累積到的經驗,摸索到的生活方式,是否可(在日常中)繼續?在其他地方衍生開去?」佔領華爾街運動啟動時抗議者高舉「我們是99%」的標語,成員黃韻思說,「好難回答(行動)是成功或失敗,因為我們數不到受影響人數。」佔領中環前路未明,但成員間最大共識和希望,是「不只一個人或10個人去對抗這麼大而我們不要的制度」。
明報記者 袁柏恩
他們眼中的佔領中環
【明報專訊】★潘太、潘先生﹕為社會帶來反思
潘先生本為生意人,10多年前生意失敗由中產變基層。生活劇變,令他對社會有更多反思。「以前會覺得有些人懶才沒工作,但仔細想想,現在工時長,不如從前能準時下班,的確很辛苦。」
潘先生和太太認為佔領中環為社會帶來反思,知悉舉辦研討會後,昨日到場支持。「很多人認購領匯股票時沒想過原來影響這麼深遠,原來會令基層這麼辛苦」,潘太說。二人十分欣賞發起行動的年輕人,觀察數小時後認為「這班後生仔好有心,絕不是搞事的」,二人期望行動成員能將活動在生活中延續,「需要他們走前一點,社會才能有更多思考」。
★吳先生﹕大部分人心中支持
吳先生昨日與友人路過佔領中環營地時,一度駐足觀看營地四周相展。雖然10個月來,行人都行色匆匆,吳先生亦認同「每個熱潮都會退卻」,但認為「大部分人心中支持」。他說﹕「一個社會和諧不是只代表一個聲音,即使全香港只剩這10多人認為這行動有意義,都應該支持。」
從事會計界的吳先生贊同行動成員帶出本港極端資本主義的問題。「社會貧富懸殊不均,為什麼中環大班駕數百萬元靚車,但一街之隔,執紙皮的婆婆推車大汗疊細汗,每月卻只有一兩千元收入?」他認為成員若期望延續活動,除了紮營,應多辦遊行和嘉年華,「有個topic,讓市民可參與。」
★鴻姨﹕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在一眾青年骨幹成員中,年過半百且一拐一拐,穿梭叮囑成員收拾的鴻姨顯得相當突出。她自佔領中環第一天便一直留守與年輕人共同進退,記者笑她像母親,她亦笑否認,「我們在這裏是平等的!」她又對這班年輕人豎起拇指。
事實上,鴻姨的社運資歷絕不淺。「八九(民運)前我乜都唔知,返工放工有兩餐飯食就OK,八九後我就開竅了,這是很多條人命喚出來的良知!」自此她常參與遊行,為支聯會做義工,也在政府清拆碼頭時保衛過「皇后」。對於行動的未來,她認為清場後應重回佔領中環,「要有個姿態,好過做順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