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機構承諾增財政透明度

無公開帳目3機構
承諾增財政透明度
【明報專訊】本報翻查發現,未有向外公開全年詳細善款帳目的免稅慈善團體,還包括「慈光社群服務網絡」、「長洲鄉事委員會青年綜合服務中心」以及「康馨婦女會」。三機構回應時以「人手少」、「主要收入非募捐或賣旗」等原因,解釋過去為何無披露全年度善款收支。但三機構均承諾為增財政透明度,會考慮日後公開詳細帳目,供捐款者參考。

三機構中,以康馨婦女會的透明度相對較高,它在每季通訊中,會交代較大筆善款的收支。該會主席廖美玲稱,過往該會主要收入來自核心成員奉獻,而非公開募捐,覺得毋須公開經審核帳目。但她指隨該會規模漸大,會考慮從社團註冊改為以擔保有限公司註冊,並研究公開年度帳目。

稱無隱瞞賣旗收益

上述三機構均獲准賣旗,但三機構均指賣旗收益數字,經核數後須提交社署,及在報刊登廣告公開,絕無隱瞞。社署則補充,除賣旗善款數字要登廣告外,慈善機構的賣旗捐款收入及善款用途,亦必須獨立列載於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表內,副本並須呈交社署作紀錄,以加強問責性。

劃一慈善團體監管標準

陳茂波倡劃一要求
慈善團體每年交帳
【明報專訊】本港可免繳利得稅的慈善團體數目逾5000個,每年申請扣稅捐款更達50億元,但政府的監管卻有兩套標準,鬆緊不一。像以擔保有公司營運的免稅慈善團體,每年必須向公司註冊處呈交已審核的收支帳目,公眾有權查閱,財務監管較嚴;但若改以社團或私人有限公司營運者,卻毋須向公眾交代帳目,捐款者知情權無保障。

每年申扣稅捐款達50億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及執業大律師陸偉雄均建議,當局應修例劃一要求,日後不論以何形式營運的免稅慈善團體,都必須每年公開收支帳目,以保障捐款者。兩人均指善款收支沒理由隱瞞,否則易令捐款者卻步。

健康快車香港基金稱當年為運作方便,用私人有限公司作執行機構,但陳、陸均認為做法不太妥當,因理論上一般私人公司容許股東攤分公司資產。為釋疑,以擔保有限公司經營慈善機構或較理想。

其實律政司亦留意本港慈善機構缺乏完善法例作全面監管,包括無強制公開帳目的問題,故2007年8月時已要求法改會成立小組,研究是否需訂立新法例加強監管,但至今仍未有定論。

慈善團體監管鬆緊不一

健康快車12年未公開帳目
慈善團體監管鬆緊不一
【明報專訊】本報偵查發現,慈善監管法例未追上現代社會要求,令以私人公司或社團營運的免稅慈善團體可以毋須公開帳目。其中特首曾蔭權任贊助人的「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每年雖收逾千萬元捐款,但因基金以私人有限公司方式營運,故成立12年來縱從未公開完整帳目,仍屬合法。

健康快車回應時承認財務透明度不足,答允公開善款收支。立法會議員陳茂波認為慈善帳目不應隱瞞,促當局修例保障捐款人知情權。

正生事件令人關注善款監管。本報抽樣審查約70個本年度獲准賣旗的免稅慈善機構,發現4間機構的財務透明度不足。它們均未有在機構網頁或公司註冊處公開詳細帳目(見另稿),故捐款人無法監察善款。

非擔保公司 僅稅局可查

但4機構並非違法,因法例只要求以擔保有限公司成立的免稅慈善機構,才須每年把已審核帳目提交公司註冊處讓公眾查閱;而上述4慈善機構則採用其他方式,包括社團、信託基金及私人公司等組成,故依例毋須公開帳目,只有稅務局才有權審查4機構每年帳目。

證監主席任基金副主席

4間慈善機構中,以健康快車香港基金(下稱基金)規模最大。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於1997年由前行政會議成員、現全國政協常委方黃吉雯創立,它用流動火車卡,12年來免費為內地10萬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做手術。基金主席一職現由陳國超擔任,方黃吉丈夫、即證監會主席方正為副主席,特首曾蔭權則是基金贊助人。

惟記者翻閱基金網頁,找不到善款收支帳目。記者再查閱公開註冊處紀錄,發現一間「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有限公司」,其股東為方黃吉雯及陳振彬(寶的集團主席),但同樣找不到帳目。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審視該有限公司資料後,質疑有不妥。他指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有限公司約章,主要是講及該公司以做生意為主,卻鮮有談及慈善宗旨,甚至未有禁止股東分享公司財產,令人有疑問。

稱人手不足 允稍後公開

記者曾佯作捐款者,到基金辦事處欲查閱慈善帳目,健康快車香港基金總幹事葉小姐當時指因人手不足,暫未有公開帳目,但透露基金每年收取捐款逾1400萬。記者其後再正式查詢,葉小姐承認基金財政透明度不足,承諾稍後公開慈善收支。

對於「有限公司」約章乏慈善宗旨,葉小姐解釋,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是負責籌款的信託基金;至於名字類近的「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有限公司」,其實只是基金的執行機構,權益由基金會擁有。對於有限公司章程(約章)被指範圍較廣(可做生意圖利),她解釋只是為使運作更靈活,堅持不涉商業運作。

但陳茂波對解釋未滿意,他指基金及有限公司名稱幾乎一樣,易令人混淆;而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有限公司的股東是兩個人(方黃吉雯及陳振彬),亦令人感不妥。

陳茂波指為令公眾釋疑,最好改由基金擔任有限公司股東,並把公司約章改成以慈善為宗旨,及每年公開帳目。健康快車香港基金葉小姐承諾考慮外界意見,她補充基金2008年收捐款約2000萬,行政費佔支出13.6%,總儲備約為5000萬,而基金97年以來已曾4次被稅務局審核帳目,均沒問題。

稅務局以保密為由,拒絕評論健康快車個案,但強調會定期覆查各免稅慈善團體帳目,而獲免稅資格團體必須具備文書,禁止成員間分攤入息及財產。

明報記者 陳志偉

美國民主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致力推動海外民主化
美國民主基金會小檔案
【明報專訊】美國民主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在1980年代初成立,始於當時美國總統列根提出要研究美國如何推動海外民主發展,當時經American Political Foundation研究後提出成立一個跨黨派、私人的非牟利組織,並由美國國會每年撥款作經費,以資助海外的民主化運動。

現時基金會會長是Richard Gephardt,是美國眾議院少數派前領袖,專長是經濟問題和外交事務。主席則是Carl Gershman,是前美國眾議員。基金會董事會包括現任參議員、眾議員、商界高層及學者等。

基金會資助海外團體時,會明確列明不會資助涉及任何個人、團體或政府的暴力活動,亦不會資助有關競選公職的活動。

思匯人權監察 獲美基金贊助

思匯人權監察 獲美基金贊助
組織曾資助疆獨大會
【明報專訊】近月內地新聞網,包括人民網,有多篇指控美國民主基金會扶植熱比婭推動新疆騷亂的文章。原來該基金會去年亦有資助3個香港項目,香港人權監察和思匯政策研究所分別獲資助17萬美元和5.9萬美元。香港人權監察總幹事羅沃啟強調不會受美國民主基金會控制,但民建聯葉國謙憂外國勢力間接影響香港。

葉國謙憂外國勢力影響

《基本法》第23條列明,禁止香港政治性團體與外國政治性團體建立聯繫。根據《社團條例》,香港政治性團體為政黨或支持一些人參選的團體,外國政治性團體則包括外國政府或其代理組織等。不過,葉國謙認為香港人權監察是否屬政治性組織,需要討論,但收取外國政治組織的資金,或會出現間接控制,會令外國勢力對香港影響更明顯。

根據美國民主基金會的網站,2008年基金會在香港一共資助了3個團體,包括香港人權監察(17萬美元)、Americ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Labor Solidarity(125,456美元)和思匯政策研究所(59,967美元)。

其中有關資助思匯的描述,上述網站指思匯會推動公眾討論管治改革,提出關於普選、政制改革的研究和公眾教育。對於香港人權監察的資助項目,網站則指是提升香港人權保障和民主發展的水平。

基金會亦同時資助了多個西藏和新疆的民主組織,包括被指疆獨領袖熱比婭任主席的世界維吾爾族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去年基金會資助了4個新疆維吾爾族組織,合共570,105美元。

人權監察:基金會沒干預操作

羅沃啟回應本報記者查詢時表示,基金會的資助要求很簡單,並沒有干預他們的實際操作,不存在受基金會控制的問題。他又坦言在香港難找到足夠的資助,所以要向基金會、歐盟等尋求贊助。去年香港人權監察約花費200多萬港元,即基金會的資助佔開支接近一半。

張達明:人權監察非政治組織

前香港人權監察主席何秀蘭強調,最重要是香港人權監察沒有為美國人講說話,大家可以看到他們是公正地跟進香港的人權問題。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則指出,在法例上,香港人權監察不算是政治組織,故收受外國政治組織資金沒違反法例。本報至截稿前仍未能聯絡到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陸恭蕙。

明報記者

社企總會成立

社企總會成立 擬推Q嘜認證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曾一度提出要重點發展社會企業,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但至今仍欠缺一個具體及長遠的計劃。一班社福界人士籌備近一年,今年初自發成立社會企業總會,希望推動本港發展社會企業,現正構思「Q嘜」制,以加強市民對社會企業的信心。

基督教青年會會員及社區服務總經理郁德芬是新成立的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會長,她接受訪問時表示,創會成員有10人,分別來自不同機構,包括東華三院、社聯、基督教青年會等,但強調全以個人身分參加。

郁德芬表示,本港很早就有社會企業,但至今社會對社企認識不深,故希望成立總會有系統及計劃地去發展本港的社會企業。

採會員制替「社企」定義

郁德芬續稱,現時本港約有200多間社企,但政府及業界至今未能掌握本港社企具體情及帶來的經濟效益,總會已委託機構全面調查本港社企的營運、聘用人手數目、盈虧情等,方便日後對症下藥改善。

總會日後會採用會員制,他們亦替何謂社企下定義:包括以扶助弱勢社群為宗旨、盈餘投資社企、經費總額不少於50%是來自營運所得以體現自負盈虧、董事不分紅、要有年報及核數師報告等。機構入會費為2000元,年費1000元,個人會員會費則500元。

現時坊間有不少社企湧現,市民根本分不清那些是「真社企」,郁德芬透露,總會現正構思一些類似的社企嘉許計劃,社企只要符合上述資格,便可以獲得「Q嘜」標誌,增加市民對社企的信心。但她表示,一些小型社企可能未能有資源做核數報告,總會日後會因應個別情審批。

設4小組提供全面服務

郁德芬表示,部分社企失敗原因包括產品質素不好及資金流動出現問題,故總會旗下設有4個小組,包括政策研究小組、會員教育小組、推廣小組、籌款小組,希望可以為社企提供全面服務。亦希望政府可以加強對社企提供的支援。

民政事務總署06年6月推出「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是其中一個支持社企創業計劃,計劃自推出以來,合共批出撥款約8800萬元,資助約90個新的社企計劃,造約1,500個工作職位。當中除了有3個因業務表現未達預期目標而決定停辦外,餘下的仍繼續營運。

明報記者 梁偉健

Sunday, August 30, 2009

籠屋租金調查

調查指籠屋租金高於豪宅 (23:10)
社區組織協會公布的調查發現,金融海嘯下,籠屋及板間房的租金在金融海嘯下不跌反升,部分租金高於豪宅。

協會於4至6月訪問了260多名籠屋及板間房的住戶發現,在金融海嘯下,香港籠屋、板間房的租金不跌反升,平均上升10%至20%;平均每平方呎租金由2007年的23.9元,大幅增至今年的32.9元,最高每平方呎租金為港幣90元,高於豪宅。

社區組織協會建議香港政府推出租金津貼計劃,補助低收入人士改善居住環境,以及增建公屋安置低收入人士。

(中央社)

互愛中心

互愛中心月蝕15萬
得生重建須籌千萬
【明報專訊】基督教互愛中心沒有接受政府資助,該中心事工總監李輝平表示,現時每個宿位每月平均成本約7000元,主要靠教會捐獻支持,但在金融海嘯下捐獻減少,近期每月皆出現6位數字虧損,例如7月便虧損15萬元。李輝平表示,現時70%至80%經費是來自教會資助,故捐獻減少對中心影響頗大。

指規管多 不接受資助

對於不接受政府資助,李輝平解釋,若受政府資助,便需要受很多規管。但目前環境下,他希望政府可施援手,惟同時希望將規管減至最低。互愛中心亦將會在10月舉行賣旗籌款,希望「幫補一下」。

互愛中心每月虧本,得生團契則因重建,需籌款600萬至1000萬元,現正四處張羅。得生總幹事馮都新表示,單是重建宿舍便需要1600萬元,若加下裝修及添置家具,約需2000萬元,現時在有心人幫助下已籌得1000萬,會繼續努力籌錢。是次重建對得生非常重要,因為得生日後可否獲發正式戒毒院舍牌,要符合不少條件,一個合資格院舍設施尤為重要。

馮都新表示,之前遇到多名有心人,在他轉介及協助下不單籌得1000萬,更有退休工程師義務協助整個新院舍的設計及建築,他續稱﹕「將來院舍所在位置是舊院舍不遠的一塊空地,由申請到獲城規會通過,一切皆十分順利。」有關工程最快可在年底開展,預計半年至一年完成。

馮都新坦言,受金融海嘯影響,籌款工作亦受累,他坦言﹕「舉例說以前有人可能答應畀100萬,現時可能少幾個零。」正生帳目混亂事件,亦令得生籌款活動受影響,馮都新透露,發生正生事件後,已有得生董事越洋至電回港查問是什麼事;甚至有原本願意資助得生的機構,亦特別向得生「問多兩條問題」,可見對方較以前謹慎。

基督教得生團契

前警察戒毒後創辦得生
【明報專訊】基督教得生團契於1989年成立,其創辦人馮都新亦是傳奇人物,他年輕時曾任警察,因好奇而嘗試吸毒,之後曾想過自殺,機緣巧合下創立得生團契,救助與他有相似經歷的青少年。

常接觸黑幫 以為夠定力

單從外表,馮都新似「江湖大佬」多於教會人士,但他滿口都是感恩的說話,說一切好像自有安排。

馮都新說,以前做警察時接觸不少黑社會人士,自以為夠定力,「可以食可以唔食」,結果成為別人口中的「道友」。他續稱﹕「當時身上經常有兩支炮,一支是槍,一支是針筒,毒癮起時就打針。」他一邊說、一邊展示兩臂因吸毒留下的針孔痕艫。他之後經歷兩段失敗的婚姻,亦因犯了刑事罪失去工作,萬念俱灰時曾想過自殺,但想到家中母親,可幸打消死念。

其後他到晨曦島戒毒,一年過後毒癮戒除,但反而決定留下來協助其他人戒毒,一留8年。1989年他離開晨曦島,成立得生,至今20年。
「大師兄」監房邊緣回頭
【明報專訊】得生團契以福音戒毒為主,但同時提供不同訓練及興趣課程,如電腦、鋼琴班等,亦會提供中、英文語言訓練。得生亦會安排學員到學校做見證及表演,讓他們從「實戰」中學習。

曾是得生學員、20多歲的嘉華所走的路有點像馮都新。嘉華中一時因好奇嘗試吸毒,之後因毒品案被捕,被判入得生感化,戒毒後重投社會,但年多之後,他在 2001年第二次涉毒品案被捕,原以為在地區法院一定會被判入獄,結果再次被判入得生,此次他終於學懂珍惜機會,戒除毒癮後留下來協助其他戒毒青少年,現擔任副組長及導師。

受馮都新鼓勵,嘉華之後學駕車,在機緣巧合下,得生在上年引入犬隻訓練,令他成為犬隻訓練員,現時繼續學習寵物美容,同時教導新學員,很多新人都「怕」這名滿有威嚴的大師兄。

嘉華說滿意現時的生活,與家人的關係也好了很多。他熱愛犬隻訓練,甚至希望神給他更多智慧以明白犬隻的思想。他說透過訓練犬隻,也可訓練學員的服從性。

戒毒院舍拒轉型戒毒校

戒毒院舍拒轉型戒毒校
正生暫停收生 政府尋同類服務
【明報專訊】青年吸毒問題趨嚴重,加上校園驗毒計劃即將實施,預計青年戒毒服務需求會相應增加,但正生書院卻宣布暫停收生。據了解,政府有意協助其他與正生性質相近的戒毒院舍轉型為戒毒學校,以免過度依賴正生,然而部分機構表明暫無意轉型,亦擔心增加宿位反而會影響服務質素,無打算增收戒毒青少年。

本港唯一一間「戒毒學校」正生書院,近期發生帳目混亂風波,宣布暫停收生。但政府認同其採用的「戒毒學校」模式,故針對吸毒青年日增,考慮協助其他戒毒中心轉型成戒毒學校,為該班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提供另一條出路,基督教得生團契及基督教互愛中心這兩間福音戒毒機構是政府其中兩間「目標」機構。

現時社署轄下共有14間受資助的戒毒中心,由6個非政府機構營辦,共提供373個戒毒宿位,其中296個為資助宿位,主要以社會工作手法及輔導方式(包括福音戒毒)協助吸毒者戒除毒癮。

得生拒超收 憂影響服務

得生團契是其中一間受資助機構,受資助戒毒宿位80個,每個獲社署補貼4000元,故是受資助機構中的「大戶」,另有8個宿位是自負盈虧,88個位已全爆滿,申請入住約要輪候1至2月。

得生團契總幹事馮都新表示,得生位於西貢的訓練村最多可讓100人入住,但現時仍只收88人,即使政府部門曾多次希望他們增收學員,亦被他拒絕。他解釋,現時得生約有30名全職員工24小時照顧88名學員,故再增收學員,反而會影響現有服務,對入住的青少年不是好事。

與正生「超收」不同,馮都新強調「夠便可以」,故他們暫不時會用盡宿位。得生最快會在年底展開重建,日後宿位會增至120個,但馮都新仍表示,若人手或其他配套措施不配合,亦不會大幅增收學員。

對於轉型至「戒毒學校」的問題,馮都新表示政府暫沒有與他們聯絡,亦覺得暫時沒需要。他解釋,學員在得生主要接受一年福音戒毒,期內會安排他們參加不同訓練。學員完成一年服務後,亦會送他們繼續升學,得生今年亦出了多名成績理想的會考生。

互愛中心恐人多難控制

基督教互愛中心事工總監李輝平表示,位於青洲的院舍原本有20個青少年戒毒者宿位,但亦只收了15人,故不打算增收學員,擔心若增收太多學員反而更難控制,擔心他們會在互相影響下「一齊走」,而人手不足亦是另個重要考慮的因素。

議員﹕不能勉強轉型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涂謹申表示,律政司長黃仁龍在其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報告中,已肯定正生作為戒毒學校的價值,因為這可以讓青年一邊戒毒、一邊讀書,避免浪費時間,預計需求會日益增加。但涂謹申強調,「戒毒學校」運作難度高,加上每間院舍有其專長,不能勉強一些院舍轉型,否則反而會好心做壞事。

明報記者 梁偉健 陳嘉婉

Friday, August 28, 2009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二期

藍屋列第二批活化歷史建築 (11:25)
港府推出第二批活化歷史建築,供非牟利團體於年底前申請營辦社會企業及保育,5幢建築包括灣仔藍屋等。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宣布,「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二期於今天起接受有興趣的團體申請,直至12月28日中午截止。5幢建築物包括:

一、舊大埔警署:上一期未能成功招標,今次再公開接受申請。

二、位於灣仔的「藍屋」建築群:包括「藍屋」、「黃屋」和「橙屋」。因現仍該處仍住有13戶人,營辦團體必須以「留屋留人」的原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保持並強化他們的社區網絡。

三、前粉嶺裁判法院。

四、位於沙田王屋村的「古屋」:建於1911年的法定古蹟,是今期活化計劃中歷史地位最高的建築,由於包括大片公園空地,可用地面積達8790平方米。

五、位於九龍城侯王廟新村的「石屋」:建於1945年。

當局將於9月14至18日,為5幢建築舉行開放日,同時於9月30日,為有興趣的機構舉行工作坊,提供資料。

(即時新聞)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復康會

復康會半癱導師 提「老教授」哽咽
【明報專訊】方心讓創辦的復康會發展50年,對傷健人士貢獻良多,既提供多元復康服務,亦聘用不少復康人士,讓他們助人自助。15年前由方心讓邀請加入復康會工作的林良明,一提到「老教授」便不禁哽咽。

阿明表示,前日得悉方心讓離世,復康會為這位創會人默哀,他禁不住流淚,「方教授和藹親切,全無架子,經常關心我們,常說『明仔,食多呀』。合上眼,很多畫面不禁浮現……」說到這裏,阿明眼泛淚光,哽咽起來。

聘傷健人士 教助人自助

1983年,身壯力健的阿明駕駛電單車失事,令下半身完全癱瘓,手指不能動彈,前臂不能伸直。「從康復到物理治療,再訓練使用剩餘日常機能,應付日常生活大概花了6年。」1989年起,阿明開始參與復康會義工活動,逐漸重投社會,1993年更獲一家律師行聘為電腦輸入員,「我在律師行工作很開心,做了半年後辭職時老闆還以為我被欺負,實情是我希望嘗試幫助同路人。」

這份新工作,正是阿明現職的復康會職業復康及再培訓中心導師,教導傷健人士操作電腦。「方教授認為我的復康療程已完成,工作能力無問題,那麼何不找已踏出社會的傷殘人士,運用自己經歷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教導更多傷殘人士?」

最難忘方中風 仍赴大阪開會

說到與老教授相處往事,阿明表示2003年與方心讓到大阪出席國際復康會議印象最深刻,亦最心痛,「當時他剛第一次中風,走路要撐手杖和別人攙扶,我們都覺得他該多休息,但他為國際間的復康事情甘願出力。他也是傷殘人士,但當時仍有說有笑,不表現半點負面情緒,積極面對挑戰……」

阿明認為,方心讓在復康方面不遺餘力,不止於幫助傷健人士重投社會,「他創立復康會,引領我們幫助同路人,助人自助令復康提升至另一個層次。我想若沒有復康會,傷殘人士的路定必難走得多,會內的人今後必定會延續方教授的精神。」

明報記者 何偉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鄧樸方:痛失師友
【明報專訊】一生致力為殘疾人士服務的方心讓,因工作關係與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建立逾20年友誼。當鄧樸方得悉這位好友離世的消息,即時發出唁電,對方家人表示沉痛哀悼。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憶述,早在1980年代初,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還未成立時,方心讓到國內開會,鄧樸方知悉後託人聯絡他,希望方氏可以協助改善國內殘疾人士服務及相關的培訓。1988年3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正式在北京成立,鄧樸方歷任多屆主席。

助鄧成立中國殘聯
現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鄧樸方的唁電是在昨日發出,他對方氏離世「感到非常悲痛」,他又提到在1980年代初,「時任康復國際主席的方心讓對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內地殘疾人事業,給予極大的關注和支持」。

鄧樸方特別提到,方心讓與國際殘疾人組織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促進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制定。最後鄧氏表示﹕「方先生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國際殘疾人事業失去了一位傑出的領軍人物。」

「復康之父」


復康之父方心讓病逝
骨科名醫致力服務殘疾人士
【明報專訊】有「復康之父」之稱、著名骨科醫生方心讓於本周一(24日)因病離世,終年87歲(實齡86歲)。方氏是本港殘疾人士復康工作的先驅,終身致力為殘疾人士服務,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方氏女兒方敏生說﹕「本身是醫生的父親不只希望救活人生命,也希望令殘疾人士可以過正常生活。」

方心讓喪禮將於下月2日在香港殯儀館設靈,翌日在銅鑼灣聖保祿基督君王小堂舉行安息彌撒,隨即出殯。方氏離世消息傳出後,各界同表惋惜,與方心讓深交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鄧樸方亦即時發出唁電。

本身是社聯行政總裁的方敏生昨晚表示,父親是骨科醫生,醫治過不少遇到意外的病人,但父親不時感慨作為醫生,極其量只能救活病人,卻無法令病人重過正常生活,尤其在數十年前,社會並不太關注殘疾人士權益,故令方心讓決心投入殘疾人士工作。

推特殊教育 傷殘運動

方心讓曾擔任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他曾擔任的公職多不勝數,例如國際復康會主席、香港復康會會長,並創立骨科學會、香港殘疾人士體育協會(現為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故亦有「殘疾人士運動之父」的稱號。

不論在港英時代或回歸後,方心讓的工作都獲得肯定,他曾獲英女皇頒發爵士勳章,回歸後獲頒大紫荊勳章。

方敏生表示,父親與其胞妹方心淑(在2004年逝世)為香港引進及推廣很多殘疾人士服務,其中一個影響深遠的工作是致力發展特殊教育,體現有教無類的精神。方氏亦與同為骨科醫生的周一嶽致力推展殘疾人士運動,目前本港殘疾人士運動員在國際體壇享負盛名,與方氏早年的努力不無關係。方敏生憶述,父親還會用盡不同方法推動殘疾人士工作,她說﹕「父親知道哪裏多捐款便會去哪裏,例如知道馬會捐款多,甚至去學買馬,最終成為馬會會員。」

方敏生透露,其父在2003年中風入院後,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父親樂觀助人,經常笑的性格對她們幾兄弟姐妹影響深遠。

陳方安生叔父 曾蔭權讚揚熱心服務社會

方心讓是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的叔父,陳太昨說﹕「方醫生生前十分熱心公益事業,對國家和香港有莫大貢獻……方家每位成員都感到非常痛心。」方家一些海外親友正趕回港辦理方醫生的身後事。行政長官曾蔭權亦讚揚方教授熱心服務社會,是他認識的人當中之表表者。

方心讓的社會地位及與陳方安生的叔侄關係,亦令他在中港政治舞台上扮演一定角色。他曾在訪問中透露,1995年中英關係緊張時,時任港澳辦主任的魯平便曾透過他向陳方安生傳話,其後陳太便秘密訪京,最終得以在回歸後「順利過渡」。1987年,港澳辦獲中央撥地興建港澳中心,方心讓便一力促成興建,其間發生「六四事件」,險些因而弄至破產。

Tuesday, August 25, 2009

滿威利基金會

拒交病歷予賭王 十姑娘上訴駁回
【明報專訊】仍於港安醫院接受治療的「賭王」何鴻燊,2006年被胞妹「十姑娘」何婉琪及慈善機構滿威利基金會控告誹謗,指他誣陷她患老人癡呆症及慈善基金私相授受等。法庭早前頒令何婉琪須交出醫學報告及捐款記錄讓何鴻燊抗辯,何婉琪不服上訴,指有關報告太廣泛,但遭上訴庭否決。

控賭王誣陷患老人癡呆

雖然何鴻燊臥病在,但官司並未因此暫停。早前何鴻燊就誹謗案抗辯指出,他於2005年6月至10月對何婉琪的公開言論,均屬公允評論而非信口開河,故成功向法庭申請查閱何婉琪的病歷及捐款贊助記錄。

何婉琪早前向原審法官申請上訴被拒後,昨再向上訴庭提出上訴,指對方根本沒有證據指何婉琪腦部有毛病,而且要求交出的報告範圍太廣;至於慈善捐款的記錄是否存在及是否可支持何鴻燊的抗辯,原審法官也未有考慮,但上訴庭指即使交出資料的未必與官司有關,但也看不到何婉琪繼續上訴會有任何勝算機會,因此拒絕發出上訴許可。

【入稟編號:HCA391/06】

「警察歷史收藏學會」

蒐警察文物 創收藏學會
【明報專訊】開槍的偵緝警署警長林建強,加入警隊33年,行將退休。林公餘時喜歡收藏警察文物及研究中國警察歷史,2006年與多名同好創立「警察歷史收藏學會」,成為創會會長,該會曾在香港及內地舉辦多個專題講座,林亦多次接受媒體訪問。今年回歸日,林更獲頒授「香港警察榮譽獎章」。

林建強曾接受《警聲》訪問時透露,其嗜好是源於一張泛黃收據。該收據是他一名家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主動將一支自衛手槍交給公安機關簽發,成為他首件警察收藏品,令他踏上研究中國警察歷史之路。林20多年前開始收藏警察徽章,至今擁有600多件警察文物,年代橫跨清末、民國、日本佔領香港至中共建政初期。

林近年駐守港島總區重案組,其上司高級督察陳功偉,去年7月25日在灣仔警察總部辦公室開槍自殺,林聞得女同袍大喊趕至現場,見陳躺在地上,胸口近心臟位置出血,上有他的佩槍,立即通知上級,林事後有出席死因庭作供。

上司吞槍 遺孀庭上批評

陳妻在死因庭研訊時,曾透露丈夫至少3次向她透露遭上司指摘「逢案不破」,又點名指陳的下屬林建強「幫唔到手」之餘,更令隊內警員關係變差,加重其工作負擔。

「十五基金會」

烹飪節目名主持
創慈善餐廳救失學青年
【明報專訊】Jamie Oliver自16歲已離開學校走進廚房,20出頭已成為著名的電視烹飪節目主持。2002年,他在倫敦開設一間名為Fifteen的慈善餐廳,創立「十五基金會」(The Fifteen Foundation)訓練失學、失業青年成為頂尖廚師,讓他們有機會進入餐飲行業。最近,該基金會更提供貸款,協助學員開設餐館創業。他的入廚扶貧模式正推廣至全球,但似乎今次暫不會引入香港。

Fifteen餐廳會提供4個月的訓練,但逾半人未能通過考試,至今畢業了的青年只有50多人。Oliver會送學員到肉品商的牧場和頂尖餐廳實習,其間有學員捱不住退出,令他被行家冷嘲熱諷。

辦校初期,Oliver需抵押房子和辦公室借錢開餐廳,到近年才終於有盈利。

倡有機食物 誓剷除兒童垃圾食物餐

身為有機食物的支持者,Oliver非常關注兒童的飲食健康,曾發起剷除學生餐單中「垃圾食物」的運動,甚至在節目中咒罵在孩子的餐盒裏放入「垃圾食品」的家長。06年9月一群家長集體抗議及反對他的學生餐,指「孩子有權選擇愛吃的食物」。Oliver強硬回應﹕「如果他們想要害死他們的小孩,就讓他們這麼做吧!」,引起小報及BBC新聞廣泛報道。

Monday, August 24, 2009

正生會正生書院帳目分開

正生會正生書院帳目分開 (17:05)
基督教正生會及正生書院發表聲明,決定將正生會及正生書院分開營運,並將帳目分開處理。

聲明指出,由於正生會及正生書院受到廉署調查,他們將全力協助調查,希望藉此釋除外界的疑慮。

至於財務上的疑慮,他們決定聘請獨立會計師,將正生會與正生書院過往多年來已經審核的財務資料,分拆成獨立財務報告,適時向外公報。正生會及正生書院的帳目將來亦會分開處理。

而正生會與正生書院的運作,亦會分開,正生書院將註冊為非牟利團體,正生會已是獨立註冊非牟利團體。

(即時新聞)

綠色和平指超市蔬果有農藥

綠色和平指超市蔬果有農藥 (12:01)
綠色和平檢測「華潤萬家」及「百佳」出售的水果,發現9個樣本中6個有殘餘農藥。

綠色和平上月底在灣仔的「華潤萬家」和馬鞍山的「百佳」,抽驗蘋果、梨,及桃等水果,發現6個樣本,都含有可致癌和干擾內分泌的殘餘農藥「多菌靈」和「苯菌靈」。

綠色和平代表,今早到華潤萬家位於火炭的辦公室外,拉橫額抗議,要求停售含殘餘致癌農藥的水果。又促請連鎖超市加強檢測。(即時新聞)

「公盟」許志永取保候審

「公盟」負責人許志永博士今天已取保候審獲得自由
各位朋友:

近日一直被公眾和媒體廣泛關注的公益機構「公盟」負責人許志永博士已經於8月23日取保候審!獲得了自由!

「公盟」被查處及許志永被逮捕事件發生後,國內外多家主流媒體進行了報導,社會各界也高度關注,網友紛紛為公盟和許志永設立網站、微型博客,製作許志永文化衫。8月3日,公盟同意接受社會捐款用於應對稅務問題,僅僅十天便收到各界捐款八十多萬元。8月18日,江平、茅於軾、錢理群、許醫農、章詒和、張思之等六位資深學者聯名發表呼籲書,呼籲釋放許志永。

[許志永及公盟簡介]

許志永,現年36歲, 法學博士,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2003年當選為北京海淀區人大代表。

2003年,許志永等三名法學博士就「孫志剛事件」聯名提出《違憲審查書》,要求廢除收容遣送制度。

而後,許志永等人創辦了公益性法律援助組織「公盟」。

六年來,公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關注河南艾滋村孤兒院被政府強行關閉事件;為《南方都市報》總經理喻華峰和主編程益中辯護;幫助黑磚窯受害人提起訴訟;為三鹿奶粉受害家庭提供法律援助;援助鄧玉嬌事件;關注綠壩事件等。

為了撰寫《中國信訪報告》,許志永曾在北京南站的「上訪村」住過兩個月,還曾多次探訪京城內關押上訪民眾的「黑監獄」,並受到不法分子的毆打。

[公盟事件簡介]

2009年7月14日,北京市稅務局突然對公盟開出142萬元的罰單。7月17日,民政局宣佈取締公盟。7月29日,許志永被警察帶走。8月7日-8月10日,公盟派人到稅務局繳稅,稅務局以種種理由拒不接收。8月17日,北京市工商局宣佈決定撤銷公盟的設立登記。

2009年7月15日,公盟成員發表文章,指出公盟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沒有任何盈餘,並且一直在努力遵紀守法、照章納稅;8月21日,公盟發佈聲明,認為民政、工商部門對公盟的行政處罰不符合有關法律規定,公盟將依法提起訴訟。8月23日,許志永獲取保候審。

綠色和平「無車日」

大馬力車茘升 港首辦無車日
46機構支持 邱騰華響應
【明報專訊】汽車是香港第二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但近年私家車的數量及排放量都有增無減。綠色和平發現,港人近年傾向選購排放量高的較大馬力汽車,去年已登記的1500cc以上私家車,較02年增加17%,同期1500cc以下小型汽車數量卻減少逾一成。綠色和平為加強市民認識駕駛行為會破壞環境,呼籲全城響應下月22日在香港首次舉行的「無車日」,當日一同停用私家車。多個大企業及環境局長邱騰華表明支持活動。

環境局表示,為了鼓勵市民善用本港公共交通網絡,達到節能減碳、減少空氣污染的目的,局長邱騰華當日會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特區政府其他官員亦會在顧及其工作安排的實際需要下支持活動。

直至昨日,已有46間機構及學校表示支持無車日,包括發展商、酒店及銀行等;教育界方面則有港大、嶺大、香港教育學院及11間中學支持。天文台表示,已有約 30名員工表明9月22日不會駕車上班,台長則因宿舍設在天文台尖沙嘴總部,每日都是步行上班。信和物業管理是少數回應本報查詢時,主動交代高層會在當日乘交通工具上班的機構。

環團邀特首全體公務員支持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透露,該組織稍後除會去信邀請全體16萬公務員參加無車日外,還會在9月初邀請特首曾蔭權及3司12局的高官放棄以私家車代步。現時全港有42萬輛私家車,綠色和平發現,港人近年傾向購買較大馬力汽車,以1500cc以上私家車為例,去年較02年增長17%,同期1500cc以下的小型房車數量卻下跌12%。此外,私家車與人口的比例亦有上升趨勢,2001至04年每1000人擁有50.7部私家車,05至08年上升8%,至54.7部。

無車日於1990年代興起,歐盟2000年將每年9月22日定為「無車日」,至去年已有40個國家或地區2000個城市響應。07年中國大陸共有108個城市參加。紐約更為支持無車日封路,市民步行、踏單車或乘搭交通工具上班,台北亦有3萬人響應。

籲9月22日停用私家車

古偉牧說,9月22日未有申請封路,希望市民自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但9月13日會舉行「無車中環初體驗」活動,屆時約200人會踏單車由中環遮打道到筲箕灣愛禮街。

綠色和平指出,希望藉舉辦無車日,令更多人了解駕車會加劇氣候變化,呼籲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政府亦必須制訂全面的氣候變化政策,包括控制汽車排放溫室氣體。環境局表示,政府一直致力推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及使用較環保的交通模式,現時每天使用公共交通服務人次高達1100萬,市民九成的交通需要由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政府會繼續通過教育及運輸規劃推動有關工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Sunday, August 23, 2009

許志永:我想用行動証明時代一定會進步

許志永:我想用行動証明時代一定會進步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2006年04月24日
鏈接:http://business.sohu.com/20060424/n242967959.shtml
許志永,北京郵電大學文法經濟學院講師。第十三屆海澱區人大代表。2003年“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對收容遣送制度做違憲審查的發起人。公盟咨詢公司(前“陽光憲道”)創辦人。

1973年生於河南省民權縣。1990年入蘭州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5年,再入蘭州大學法律系,獲法學碩士學位;1999年,入北京大學法學院,200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本刊記者 何三畏 發自成都

2003年,剛滿30歲的許志永走進公眾視野。這一年,他做了三件事:為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代理孫大午事件;獲選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這三件事成為當年媒體追蹤的熱點。其后,這個滿懷理想的年輕人採寫中國信訪報告,到美國觀察選舉,以“公益律師”和人大代表的身份,活躍於各種場合。

  星期五的深呼吸

  2006年4月14日,星期五,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許志永博士為自己規定的例行接待日。上午9點,他來到北京市海澱區北京大學資源西樓的辦公室。這裡是他設置的作為人大代表的固定辦公地點。同時,也是他的公盟咨詢公司的工作場所。

  人大代表不是專職的。許志永博士的職業身份是北京郵電大學教師,每周講授九節憲法和法學理論課。除了教學,接訪群眾和公盟咨詢公司的研究工作,許志永還代理“公益訴訟”。他很忙,為了節約時間,他就近找了一個簡陋的住處。

  許志永名聲在外,這位海澱區的人大代表經常接待的是慕名而來的“外來人口”。今天,有兩起“上訪”民工來到他的辦公室。一起是高速公路佔地補償糾紛,地方上解決不了,14個農民來京“上訪”。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許志永這裡,前來“咨詢”了。遇到這種情況,許志永和他的同事們當然無能為力,連咨詢也感到無能為力。

  第二起來訪者也來自“外省”。當事人在20年前承包了300多畝林地。現在一部分被有關方面辟為墓地並高價外賣了。他狀告有關部門要求賠償,法院按標的要收取5萬元訴訟費。這個林民沒有辦法承受,於是來京“上訪”。這樣的案子,許志永和他的同事們雖然幫不上忙,但還可以給出一個也許有用的主意,即把起訴內容變更為要求有關部門“恢復林地的原樣”而不是賠償,這樣,訴訟費隻需要幾十元。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恢復原樣,這樣起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逼迫對方通過談判賠償,同時又能避開高昂的訴訟費。
對具體的案例通常是無奈的,但是,接觸這些案例對於許志永來說是有用的。他熱情地工作著,把人大代表的工作看得很神聖。在最近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給來到北京開會的全國代表們寫了公開信,呼吁大家珍惜代表的身份,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

  2003年的鼓舞

  2003年發生了著名的孫志剛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中國收容遣送制度的終結。從而成為中國法治進步的一個重要事件。在這一事件中,許志永的工作引人注目。

  在事件的進程中,許志永聯絡他的同學俞江和滕彪,“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這就是當年著名的“三博士上書”。這三位法學博士后來被媒體稱為中國“違憲審查第一案”的發起人。

  一個多月后,國務院宣布,收容遣送制度廢除。

  許志永早就致力於推動廢除“收容遣送”法,但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這麼快。他為這一天的迅速到來激動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在當天的日記裡寫下了“我愛你,中國”!雖然,他們所希望的“違憲審查”沒有推動,但他贊賞政府工作的高效。

  從此他更加“相信進步”,相信“用行動去証明進步”。

  事實上,在孫志剛事件發生的同時,許志永已經就一起因上訪而被收容和毆打致殘眼睛的案例,准備起訴。他立定的目標,就是通過起訴等一系列行動,去推動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

  1997年11月,許志永正在蘭州大學念法學碩士。他注意到中央電視台東門“焦點訪談”的來訪接待窗口前成群結隊的上訪者。從那以后,他經常去那個小小的傳達室。也就是在那裡,他“認識”了中國的“收容遣送”制度,那些上訪者中很多人曾經被收容遣送過。

  在北京大學念法學博士期間,他經常去收容站做調查。一個收容站,院子的前半截關押的被收容遣送人員,后半截關押流浪狗。保安告訴他,狗很少,但關人的地方經常是滿的。為了獲得更多信息,他還經常去火車上、民工常去的快餐店、建筑工地和民工接觸。他堅信,“收容遣送制度”必定要廢除。

  他在尋找切入點。2003年上半年,他已經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北京郵電大學文法經濟學院教書了。這使他更有條件做實際的法律工作。他選定了一個案例,決定從起訴開始,目標指向收容遣送制度。這時,孫志剛事件震動了全國。於是,有了后來的“上書”。

  孫志剛案以后,許志永接手孫大午案。這一案子承載著中國社會轉型的復雜的社會背景,許志永表現出他掌握和運用法律的機智和策略。

  孫大午案再一次使許志永“得分”。

  年底,許志永成為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

  一年三大步,許志永獲得了聲譽。

  重要的是,這一年,這個性格堅毅的年輕人增加了信心。他在一篇《我為什麼要競選人大代表》的文章中激動地寫道:“讓我們真誠對待我們的法律、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政府、我們民族的過去。不管歷史曾經給多少人造成了傷害,不管你如何懷疑眼前的現實,不管未來面臨多少艱辛,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有了行動才有進步的可能。”

這一年,許志永三十歲。

  在上訪村“體驗挨打”

  許志永繼續他的道路。

  2004年,上半年,關注艾滋病;討論北京動物園搬遷事件等等。下半年,許志永到美國去觀察和研究選舉。他做了民主和共和兩黨的志願者,做一些基層而實際的工作。美國公眾和平理性地對待選舉給了他很深的印象。他觀察了一個小城,“一共有三個投票站,我發現那裡的投票站隻有一個警察,一個負責人,加上四個志願者。這個警察隻待了兩個小時就走了。一整天都在投票,而且那個選舉非常激烈,勢均力敵,非常緊張,但投票站是一直都非常平靜,秩序井然,雖然在媒體上他們吵得那麼凶。”他寫了觀察日記,等待出版。

  2005年,許志永給自己鎖定的目標之一,是做“中國信訪報告”。

  為此,他陸續在“上訪村”住了兩個月。那是拆遷以后剩下的幾間民房,被人租下來開的“上訪者旅館”,每天3塊錢,通鋪,床上寫著1號2號3號。

  許志永的“上訪村”經歷,引起了“上訪村”面貌改變。事情是從他在“上訪村”挨打引發的。不過,在許志永的敘述中,語氣不是偏重他在那裡“挨打”,而是他在那裡“打過架”。他說——

  第一次到那裡,是4月1號。從那裡過吧,就有人拽我一把。問我哪兒的,我說河南的,立即就有人大喊大叫,河南的河南的,然后,“河南的人”就過來了。然后又問是河南哪裡的,我說河南開封的,然后“開封的”幾個人就來了。然后就拽著要我走,靠邊去談。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有人朝我身上打。不一定是“河南的”打的,或者是別的什麼省的,他們相互之間幫打。通過了那個通道吧,我身上衣服褲子,好多的腳印。這天,我還是開了什麼會,穿著西裝去的。

  第二次,我就混在他們中間。連雲港的夫婦兩個,頭發都白了,說他們的兒子被人殺了,凶手被判有精神病給放了,具體的真假我相當不清楚。他們剛好到胡同口就被連雲港的截訪的堵在牆角了。一開始在那裡說話時候還沒什麼,后來突然一個很壯的男子,一拳就把老太太打倒在地,然后就用腳踹。我離得不遠,我一下就懵了,一下就沖過去了,照著他的腦袋就是一拳。然后我們就打開了。沖突時間很短,他們就跑了——他們一般是打完人就跑,他們也怕,不知道我的底細,警察也在旁邊。

  這以后,他們差不多也就認識我了。這是4月15號,星期五下午,然后星期一(4月18日),我又去了。有人在背后對我指指點點,不太敢打我了。但還是有一次沖突,黑龍江截訪的,要沖過來打我,被人給攔住了:大概意思是說,他不是一般上訪的。我也在那裡聽到有人議論,有學者人大代表被打了。后來,到了7月份,國家信訪局一個副局長,還有接待司的司長,叫我去了,一個是道歉,一個是說以后再不會打人了。實際上,我看到,4月18號當天國家信訪局已經派了保安值勤。從那以后,國家信訪局門口打人的事情,就很少見了。

  你為什麼要親身冒險去挨打呢?
許志永的回答是:我覺得我是要去體驗一下,那麼多普普通通的人被打,我為什麼不可以呢。我覺得這件事情太不可容忍了,不能允許它存在。實際上當時我還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拿一個破相機到那裡去拍照,收一個又拿一個,天天都去,看誰能堅持下去。

  “我喜歡行俠仗義的工作”

  2005年,許志永有大量的時間在做“承德案”。這是一個四位農民先后被判過五次無期徒刑或死刑的奇特大案。但是,以許志永和他的同伴們的調查和掌握的証據,他們是無辜的。他甚至找到了真凶的相關線索,已經提交給了司法部門,要求復查。直到目前,許仍在為此奔走。他不會放棄,他相信案子一定會澄清。這種案子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韌性。今年3月10日,他第五次去到事發所在地,所得到的收獲仍然是“失落”。

  與此同時,他還代理著別的案子。

  許志永選擇接手的案子,是那種比較極端的,跟某種制度性的東西相連,有較強的社會功能的案子。而這些案子都是“公益”的,他的惟一收入來自學校的工作。因為“我關心中國的問題,要發現真正的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許志永說。

  記者提出,我們這一次的“青年領袖”報道,設計了一個共同的題目,就是關於青年和“創新”。青年應該是充滿創造性的,創新是青年的任務。落實到你這個法律工作者來說,你有創新嗎?你怎樣理解法律的創新?

  “我覺得中國的法治一直在創新,一直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法律職業本來應該是一個保守的職業,但在中國成了引領公民權利的一個‘創新’的職業。這是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造成的吧。”

  許志永說他從小獲得了善良和富於同情心的教養。他有源於社會底層的生活經驗,一直關心中國的弱勢群體,他到過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村去調研。從大學畢業到博士期間,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其中包括農村教育。1997年,因為認同《南方周末》的價值,去做了一段見習記者。最終,他選定了法律的職業。他說,“我喜歡行俠仗義的工作。”

為了目前這種以法律為武器“行俠仗義”的工作狀態,他不僅願意付出精力,而且願意承受各種難以避免的粗暴。當他在某地辦案第二次遭到毆打的時候,他“站直了,看著那些可憐的歹徒,告訴他們隨便打,我決不還手”。他說,“我如此平靜,連平時常有的工作緊張的焦慮也沒有了。”

(責任編輯:丁瀟)

許志永獲保釋候審

維權人士許志永獲保釋候審 (14:20)
被當局拘捕的內地維權組織「公盟」負責人許志永,今早獲准保釋候審。

許志永今次獲釋,是由他所屬單位、北京郵電大學的文法學院出面擔保,不用繳交保釋金,條件是許志永如果離開北京,要向當局申請及獲得批准,亦要隨時協助有關方面調查。

他的發言人表示,許志永今早獲釋後,曾返回辦公室視察。

7月29日,北京文化執法總隊的人員,查抄維權組織「益仁平中心」的辦公室,指他們非法出版刊物。而曾與該中心合作的「公盟」負責人許志永,亦被公安帶走。

當局後來指以他涉嫌瞞稅140萬元,正式拘捕他。

其後,6名舉足輕重的北京知識界名人,包括法學家江平、經濟學家茅于軾、作家章詒和、維權律師張思之、人文學者錢理群、以及知名編輯許醫農子,於19日在網上發表《呼籲政府妥善解決公盟事件》公開信,質疑中國當局對待許志永的手法,有「蓄意構陷」之嫌,呼籲釋放許志永。 (綜合報道)

呼吁政府妥善解決公盟事件
江平 茅於軾 錢理群 許醫農 章詒和 張思之
據悉,本月中旬,公盟負責人許志永先生被海澱區檢察院以涉嫌偷稅罪批捕。

公盟是2003年成立的,前身是陽光憲政網,因國內特殊的制度環境,該機構創辦時以公司形式注冊,但其工作方式與工作內容均以NGO形態為主。NGO組織是社會自組織的一種重要形態,它在有效地緩解各種社會矛盾方面往往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以其六年來的作為看,在目前中國各類NGO組織中,相對而言,在以維權為主要手段推進公民社會、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方面,公盟可能做得最扎實最具體最有法意識擔當,且理念中正、行動公開。

公盟作為一個不得不注冊成公司的NGO組織,在溫和與執著地推進和平憲政的過程中,遭受過種種不為人知的不公平待遇,但公盟依然不改初衷,其善意、理性、溫和、執著,對這個國家深切實際的愛,尤令人欽佩。

此次許志永先生以涉嫌公盟偷稅被捕,以及公盟的被民政部取締,與我們理解的偷稅罪日常執法與司法存在很大反差。
例如:

且不說國稅稽查局的偷稅認定是否正當,額度是否正確,即使按照其認定的偷稅額度,為何要按偷稅額五倍的頂格罰款度罰款,這是通常罰稅的10倍(通常罰稅倍率多為偷稅額的0.5倍)——有什麼理由要這樣畸重執法?

在稅務部門開出罰單之后,至今繳納罰款的期限尚未界至——這時候就應當或可以逮捕其法定代表人嗎?

在公盟申請召開聽証會之后,聽証期間,公安部門即已將許志永先生刑事拘留——聽証會是不是因此變得純屬走過場?

現甚至轉逮捕——有必要為了一筆行政相對人積極配合繳納的罰稅急於將人投入國家刑事司法程序?

許志永失去人身自由之后,公盟在繳納罰稅過程中遭遇種種阻撓——不允許公盟繳納罰稅是政府機構應該做的嗎?

……凡此種種,這些現象都是在處理一起“企業”偷稅事件中不應該發生的。

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政府此舉無關公盟是否偷漏稅(且不說公盟倘若真的存在繳稅不足額的問題,到底是普通疏忽導致的漏稅還是蓄意的偷稅),而是蓄意構陷,旨在以治公盟偷稅罪為借口,以逮捕和刑事處罰許志永先生個人、取締公盟組織為手段,摧毀公盟,打擊國內的NGO組織,以收全面阻撓和破壞發育和成長中的公民社會之效。

由於制度原因,目前中國存在著許多嚴重問題亟待解決,政府在一些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排斥民間自發合法幫助政府糾錯的做法,顯然與中國政府倡導的和諧社會南轅北轍,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不但非法侵害許志永先生個人的基本公民權,也是對公盟以及整個NGO行業的非法打擊,並且對社會、政府和國家十分有害,甚至十分危險。

有鑒於上述事實與理由,我們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妥善處理公盟事件,具體如下:1. 恢復許志永先生個人的自由,暫時撤銷對他的偷稅罪指控,經過嚴謹與合乎法律正當程序的調查之后,再做司法安排;2. 恢復公盟法人身份,歸還被抄沒的一切物品,撤銷取締公盟的錯誤決定。

聯署呼吁人簽名(以姓氏聲母為序):
江平 茅於軾 錢理群 許醫農 章詒和 張思之
2009年8月19日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正生:希望事件不影響搬遷

正生:希望事件不影響搬遷 (09:08)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表示,他們的師生比例為1比10,每月7000元學費,與其他特殊學校相比,不算昂貴。

正生書院校監林希聖與校長陳兆焯今早出席電台節目解釋收入問題。林希聖重申,正生會在內地從事的業務,沒有涉及色情活動,全部由他監管。他們表示,希望事件不會影響到正生書院的搬遷。

陳兆焯透露,正生書院的學費為7000多元,較則仁中心等特殊學校逾萬元學費,相對較便宜。他亦指出,正生書院幫助學生申請綜援,是在1995年與政府同意的安排,因他們當時是戒毒所,但政府不斷送進年輕人,需要作出教導,所以社署同意作出特別安別,讓學生申請綜援,而這種安排現時亦適用於其他戒毒學校。

他亦指出,由於學生需要特別照顧,所以師生比例為1比10,更要安排教學助理,幫助教師。(即時新聞)

善款開內地私企 強調為公益

善款開內地私企 強調為公益
【明報專訊】今次爭議的核心,是屬於慈善機構的正生會把多達1800萬善款,投資到內地武夷山及順昌兩間旅遊和農業公司,令人生疑。正生書院校監林希聖承認,兩內地公司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但強調它們實際上是公益企業,服務包括照顧內地孤兒、愛滋病童及被遺棄的囚犯子女,堅稱「沒一個錢落入私人的袋中」。

對於會否擔心爭議影響正生形象?正生書院校長林兆焯表示,朋友和家長仍然很信任正生。

兩間備受爭議的內地公司,資產包括農田、學校及可接待參觀者的約10間酒店套房。林希聖承認,兩公司服務(如提供住宿)是收費及牟利的,他當初是基於「肥水不流別人田」的考慮,希望創立慈善農業旅遊「一條龍」服務。他強調,若兩公司成功賺錢,可以把盈利再投放入慈善事業。

議員促確保帳目清楚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歡迎正生昨日口頭解釋捐款去向,但他希望正生盡快提供書面帳目,若日後正生獲政府批出梅窩校址,等於正式獲公帑資助,正生會更應把正生書院帳目分開處理。

會計界議員陳茂波指出,在內地申請做慈善團體不易,理解正生在內地以私人公司行善的做法,但他認為慈善團體應確保帳目清楚。

正生會帳目

正生未交07年帳目涉違規
政府支持遷梅窩立場暫未改
【明報專訊】捲入「混帳」漩渦的正生會昨日首度披露,在內地的農業公司及旅遊公司投資達1800萬元,資金全來自捐款,「沒人私下得益、沒人違法」,但承認內地旅遊公司誤借娛樂夜店作註冊地址的做法粗疏,向公眾致歉。然而,正生會仍未向公司註冊處呈交已核數帳目,涉嫌違法。政府消息人士稱,政府迄今亦未改變協助正生書院遷入梅窩校舍的立場。

鄉議局副主席林偉強聽過正生的解釋後表示,「市民自有公論」,並指正生書院學費既來自屬綜援的公帑,便應定期向當局匯報帳目。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質疑正生會可能違法,他指出,屬免稅慈善機構的正生會,應每年向公司註冊處呈交已核數帳目,若至今仍未上呈07年帳目,可能已違反《公司條例》第109條。稅務局以保密為由,拒評正生會的個案,亦拒回應會否複查正生會帳目。

借夜店地址註冊 認粗疏

正生書院所屬的正生會,早前被揭發以巨款投資內地兩間旅遊和農業公司,其中武夷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內地註冊地址,更是一間包括夜總會的娛樂場所。正生會昨日在記者會上逐一回應外界的五大質疑(見圖),並首次披露曾投資1800萬元於武夷山一家旅遊公司(800萬元)及順昌一農業公司(1000萬元)。正生書院校監林希聖承認,當初有職員疑為方便,錯誤借用朋友地址為旅遊公司註冊,做法粗疏,現時正處理更正,但強調註冊地址的娛樂場所與正生會無關。

林希聖和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均強調,投資1800萬元於兩內地公司非為賺錢,兩公司實質上是幫助當地孤兒及愛滋兒童等(見另稿)。兩人堅持在內地投資的1800萬元,是來自過去11年的累積捐款約2300萬,而非正生書院盈利,否認投資不妥或違反《稅務條例》。

記者追問下,陳兆焯承認正生會07年有盈利約200多萬元,正生會累積總儲備可能接近2500萬元。記者質疑一直喊窮的正生會是否儲備過多,正生會則堅持需要有足夠儲備,以賺取利息收入。現時正生書院120名學生中,九成靠綜援支付每月約1萬元學費,陳兆焯否認學費太貴。林希聖更聲稱,因每月收不足學生食宿費,正生會每月都要補貼學生,故拒絕發還政府的「綜援雙糧」給學生家長。

但林希聖的「正生會須補助學生」說法仍無法證實,因正生會無法出示07及08年帳目,若按照06年帳目,正生書院營運相信仍有盈利。陳兆焯指出,07年帳目剛做好,但要遲一點才可公開。對於交代工作及收支的《正生通訊》愈出愈疏,07年甚至停刊,陳兆焯承認透明度不足,承諾改善。

另一方面,政府消息稱,當局仍在消化正生對外界種種質疑的解釋,但暫未改變支持書院校舍遷入梅窩的想法,當局亦要慎防正生會的帳目混亂事件會影響正生書院的學生。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女青社工稱遭逼走 曾德成被轟干預

女青社工稱遭逼走 曾德成被轟干預
【明報專訊】在處理去年大澳水災時與地區團體不和,指控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政治干預而被女青年會調職的資深社工謝世傑,昨晚向同業分享事件經過,吸引超過300名同業支持。社福界議員張國柱表明會繼續在議會內跟進事件,包括以個案引伸出業界問題作跟進,又指稍後將會設立熱線,呼籲同業講出同類事件。

女青年會昨發表新聞稿,稱謝世傑是該會銳意栽培的資深社工之一,而員工定期調職是該會恆常的人事政策。該會一直有既定程序處理對員工的投訴,絕不會受到任何壓力影響。早前民政事務局亦出聲明強調有關施壓的說法是毫無根據。

女青指未受壓議員將跟進

昨日共逾300名社工、大澳居民出席分享會,張國柱及其他社工均指出,自政府對社福界實施「一筆過撥款」後,不少機構都不能拿出勇氣,堅持立場, 「對政府害怕三分」。職工盟李卓人批評曾德成在事件中助紂為虐,早前承認曾向女青年會高層表明希望注重和諧,已表明他有作政治干預。

謝世傑昨分享事件經過,並出示有關文件,指大澳鄉事委員會向女青年會投訴他的多項罪狀,包括「不適當地使用揚聲器」、「有唱衰大澳之嫌」及未有通知鄉事委員會水船及食水的安排等,他又反駁,調職是因為被逼走,而非培訓。

在大澳居住50 年的黃女士批評政府去年處理水災協調不力,強調組織關注小組並非女青年會社工煽動,而是因政府及鄉事委員會未有做好其角色處理水災。

Tuesday, August 11, 2009

香港集思會:打造「創意之都」

香港集思會提出十一項建議
打造香港成為「創意之都」

香港集思會完成「香港創意產業」研究,提出進一步發展創意產業提出十一項建議

研究報告 (第一部分)

研究報告 (第二部分)




Thursday, August 06, 2009

北京市府指「公盟」非法組織

北京市府首度開腔
指「公盟」非法組織
【明報專訊】北京市政府首度為當局取締維權律師組織「公盟」開腔,指「公盟」多年來未能取得合法登記,是非法組織。至於「公盟」負責人許志永上月被北京公安拘捕,北京市民政局則指不了解其被捕原因。而公盟的發言人則指,已為許志永找到代表律師,正尋求跟他見面。

「不了解許志永被捕原因」

上月17日,北京當局以逃稅罪名,取締並查抄「公盟法律研究中心」,並向「公盟」發出總額達142萬元人民幣的罰款通知書。而著名維權律師、「公盟」發起人許志永,當月29日則被北京公安拘捕。

北京市民政局新聞發言人郭旭升昨日在記者會上稱「不了解許志永被捕的原因」,但他表示「公盟」缺乏登記的條件,因此屬於非法組織。他重申當局在有利社會發展的情下,會監察有關社會組織。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樂施會看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發生將近一年,對經濟民生的影響陸續浮現。小投資者抱怨當局對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缺乏有效監管,又指責銷售商沒有承擔責任,令他們的積蓄瞬間化為烏有。另外,部分公司在錄得盈利的同時,竟然作出減薪裁員之下策,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大家不禁要問,企業在追求利潤之餘,在社會上還應該擔當什麼角色。樂施會認為,在經濟形勢逆轉的時候,企業善盡社會責任顯得格外重要,而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有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涵意。

企業社會責任等同於單純的公益活動或慈善捐獻,已經是一個落伍的觀念,有時候甚至被外界批評為粉飾櫥窗之舉。當今的大趨勢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整體管理策略及風險的重要部分,這樣才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以前述裁員減薪的例子說明之,便是企業在經營困難時,也要想方設法維護員工的權益,而在企業日常運作中,如何維繫良好的勞資關係,包括是否具體有效的溝通機制,處理彼此爭議。企業社會責任所要追求的,是全面地在企業內部確立一套制度,更好地處理企業與社會、以及各方持份者之間的關係。說到底,這不是企業對單一事件的應對方案,而是一項企業長治久安的舉措。

就企業的利益而言,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將有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商業風險。試問一家公司旗下的廠房經常發生勞資糾紛、工人鬧罷工,那麼各地買家也會視之為商業風險,又或者產品的生產涉及血汗工廠的指控,因而遭受消費者的抵制,凡此種種,無疑影響公司的業務發展。

樂施會相信,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的時候,資訊的透明度至為重要。全球的趨勢,是消費者與投資者渴求更多及更全面的資訊,而透過公開企業社會責任的資訊,讓公眾監察其運作,企業將可望更好地與各界溝通,建立互信。企業的公信力是建基於資訊公開的基礎上,克盡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僅無懼公開資訊,相反會更樂意與各界開誠佈公地溝通。因為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紀錄,將有助提升企業形象,長遠會對公司業務發展有著莫大裨益。

樂施會一直注視香港企業的表現。去年對43家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分,以100分為滿分,僅17家取得50分或以上。另外,2006至07年間,公民教育委員會的企業公民意識調查結果顯示,一萬多家受訪的香港公司,只有23%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真正有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更低至9%。兩項調查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在香港企業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特定範疇,樂施會又專門對香港成衣企業披露供應鏈勞工標準方面進行了調查。選定成衣企業為研究對象,是由於成衣業普遍聘用大量基層勞工,當中相當一部分是女工。樂施會相信,這些工人的待遇直接關係到廣大貧苦大眾的生計,而他們正正是樂施會積極扶持的對象。

有關調查評估了26家香港成衣企業的表現,當中19家公司得零分,說明它們完全沒有公開供應鏈勞工措施,它們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成疑。其餘5家公司的得分介乎10至33分。結果顯示,溢達集團得70分,成了業界的佼佼者。有見及此,樂施會最新推出了全港首份為行業而設的企業社會責任指引 ──《靚衫良心造:成衣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旨在向成衣業提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資訊,以推動業界關注該議題,並落實有關政策及措施。

總的來說,香港企業界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尚在起步階段,以中、小型企業尤甚。相反,在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已趨向成熟。譬如說,在歐美國家,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單是企業本身,還有一群熱衷於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的投資者及基金經理。他們在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時,不單是分析其財務表現,同時還考慮企業的管治、環保、以及履行各項社會責任的表現。根據社會投資論壇(Social Investment Forum)的調查,在美國本土,與社會責任投資相關的資產規模逐年增長,從95年6,390億美元,至07年已達27,110億美元,十多年增長四倍多,佔整體投資市場的資產總值約11%,數據說明道德有價。

社會責任投資在歐美興起,彰顯投資業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投資人在賺錢之餘,還講求道德良知。它們相信,社會責任投資的表現一直不輸給大盤,其回報足以說服廣大投資者的支持。

在國內,深滬兩地的證券交易所先後發佈了文件,鼓勵上市公司披露企業社會責任資訊。國務院早前發表了指導意見,敦促中央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匯報工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這些動向是不容忽視的。為免香港在競爭上處於劣勢,樂施會促請有關當局,積極推動公司強制性披露企業社會責任資訊。真誠地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香港公司,定會獲得更多社會責任投資者的青睞,增強企業的集資能力,正好為迎合新的發展機遇作好準備。

民政局否認干預女青運作

民政局否認干預女青運作 (15:25)
民政事務局今日強調,局長曾德成被指干預一間社福機的運作及社工專業自主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有社工投訴,曾德成在女青年會的人事調動上有「政治干預社工專業」,民政事務局在回應傳媒查詢發言人強調,有關指控毫無根據,與事實完全不符。

該局發表聲明稱,女青年會的人事調動屬該機構內部事務,民政事務局事前並不知情,指稱局長干預社福機構的運作及社工的專業自主,是毫無根據,與事實完全不符。

聲明又說,推動社區和諧是民政事務局的重要方針,局長在與社會各界、團體及人士會面時推廣有關信息,不應視為施壓。

《明報》昨日報道,女青年會前社工謝世傑去年參與大澳兩次救災工作期間,曾聯同議員及居民搞申訴大會,指摘政府救災不力。其後,謝世傑指控有女青會高層跟民政事務局的官員會面後,以謝氏與地區關係不協調為由,要求他立即調離大澳辦事處。謝質疑政府從中施壓,令作為受資機構的女青將他調職,他已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

(即時新聞)

Tuesday, August 04, 2009

社工遭調職 斥政府施壓

社工遭調職 斥政府施壓
曾責民政處救災不力
【明報專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前社工謝世傑去年參與大澳兩次救災工作期間,曾聯同議員及居民搞申訴大會,指摘政府救災不力。其後,謝世傑指控有女青會高層跟民政事務局的官員會面後,以謝氏與地區關係不協調為由,要求他立即調離大澳辦事處。謝質疑政府從中施壓,令作為受資機構的女青將他調職,他已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

民政署﹕屬女青人事管理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申訴部時稱指控與事實不符,強調女青的人事管理是機構的內部事宜,民政事務局及該署不知情及沒提意見。

去年6月及9月大澳發生兩次嚴重水災,謝世傑透過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鄰舍計劃」參與大澳工作,其間曾跟居民組織向立法會申訴部投訴,指摘離島民政處及政府救災不力。但大澳鄉事委員會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向女青投訴,指謝世傑不應與議員及少數居民搞申訴大會,認為謝「挑撥居民與鄉委會和政府的合作,破壞該區和諧」。大澳鄉事會副主席劉焯榮則指女青人事調動與他們無關,但承認不滿謝等人在救災工作上「當自己是大老闆」。

直至今年1月13日及23日,女青總幹事等高層分別在一些公開活動上,與離島民政事務專員林聖傑及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見面。一周後(1月30日)女青董事會指謝世傑等與地區關係不協調,通過建議以書面警告謝,並安排他調離大澳。

民政事務局強調,局長與女青會面時,提到收到大澳鄉事會致女青信函的副本,他希望大澳鄉事會和女青攜手合作,共同為大澳居民福祉努力,以配合政府推動和諧社區的政策。

議員﹕局長一句 受資機構受壓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謝的申訴對象並非該會,故不便評論,但強調員工定期調職乃女青恆常人事政策。

協助謝氏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指出,謝是按「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在大澳工作,由於計劃由政府出資,曾德成及林聖傑就算只是向女青高層提及要「大澳鄉事會和女青攜手合作」等言論,亦會令受資助機構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