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海嘯災民無安樂窩
2005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南亞海嘯快將一周年,聯合國指出,許多災民生活環境「不合格」,儘管較災後初期已有改善。國際樂施會亦指災區重建未如理想,在180萬名失去家園的災民中,僅五分一可於今年底前獲永久安置。但樂施會亦表示,受災地區經濟復元進度理想,逾半失業災民已有工做。
1/5災民獲安置
印尼北蘇門答臘島對出海底於去年12月26日發生9.15級強烈地震,引發大海嘯,導致逾23萬人死亡或失蹤,奪去近百萬個工作職位。樂施會日前公布對災區民眾工作狀的調查,引述聯合國勞工組織數據指,五至六成勞動人口在年底前可以有工做,到明年底更可升至85%。經濟專家估計,到2007年,災區140 萬人可以脫貧。
逾半人有工開
但另一方面,修建房屋安置災民的工作卻進展緩慢。樂施會指出,近150萬在海嘯後失去家園的災民,目前仍生活在帳篷等臨時房屋裏。印尼、斯里蘭卡及印度3個重災國,更需要逾30萬個新居所,安置逾130萬居民,相當於港島區的居民總數。
為救援組織提供物流支援的非牟利機構Fritz,向印度、斯里蘭卡及印尼北蘇門答臘2300名災區村民進行調查,發現印尼所有受訪災民仍住在政府或自願機構提供的帳篷及臨時庇護中心﹔印度及斯里蘭卡則分別有92%及78%的受訪者仍未獲永久安置。
Fritz主管托馬斯稱,部分災民由帳篷遷入簡陋的臨時居所,屋頂僅以茅草搭建,甚至連牆壁也沒有,部分災民則往親友家暫住,但「幾乎沒有受訪者入住永久居所」。
世銀﹕明年重建速度加快
印尼當局承認救災初期犯錯,但強調重建工作已重上軌道。世界銀行駐印尼代表亦對重建前景表示樂觀﹕「1月與2月時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在1年內建成3萬間房屋。但現在每個月有5000間房間動工或完工,這是很好的表現。」世銀表示,明年重建速度會加快。
聯合國緊急事務協調員埃格蘭承認不少災民仍過悲慘的生活。他指出﹕「興建永久房屋需要時間。但我想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在衛生保健、小學教育和食物分發方面,情比海嘯之前好很多。」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德通社
八成捐款兌現 濫用問題嚴重
2005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去年底南亞海嘯後,國際社會作出歷來最大規模的賑災行動。聯合國官員近日表示,各國作出的110億美元捐款承諾,已有85億美元兌現。當前其中一項迫切問題是要加強監察,確保捐款不被濫用,真正幫助災民。
聯國籲加強監管阻貪污
聯合國在管理海嘯重建資金方面,採取了比以往嚴謹和透明的審計和監察措施,但聯合國發展計劃亞太區主管帕沙周二承認﹕「在地方層面……不可能作出全面監管。」他指出,應對如何運用捐款,採更嚴格規管,尤其是在貪污問題嚴重的國家。許多災民投訴賑災工作因分發安排差、資訊不足、資金缺乏管理,以及官員公然貪污等問題而受到阻礙。26歲泰國漁民曼努投訴,雖然其所住村落收到大量救災物資,但居民卻不知道怎樣領取。
斯國非受災家庭領資助
斯里蘭卡審計總長馬亞頓最近發表報告,指貪污和差劣管理令該國救災工作面臨失敗,「我們發現一些濫用救災資金的個案,它們牽涉大筆金錢。」他舉例道,斯國北部一個未受災地區的1.5萬家庭,現時仍每月領取資助。
印度最大漁民組織的負責人維韋卡南丹則為賑災物資過多而感到煩惱。「這是印度歷史上最被誇大的災難,賑災物資供應過多。現時主要問題是,要令款項最好地應用,面對重重限制。」
美聯社/法新社
紅會﹕重建過程繁複難速達
2005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部主管蘇婉嫻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災區興建永久房屋,除了要照顧災民生計,亦牽涉政治問題和繁複官僚程序,再加上部分災區缺乏建築材料,令建屋過程冗長又困難重重。
申請批地需過重重官僚關
災民長期流離失所,部分原因是天災破壞環境。印尼亞齊省至少1.2萬居民的原居地,已淹在水底。但更主要卻是人為因素。蘇婉嫻指出,建永久房屋要向政府申請用地,手續繁複﹔有沿岸災民原來的家被劃為緩衝區,要遷移到內陸地方,但災民大多不願搬遷,除了是對原居地有感情,亦不想被安置到沒工作的地區而失去生計。
蘇婉嫻指,災區重建進度近期才開始加快。部分地區如斯里蘭卡,在重建時還受種族及政治問題阻礙。斯國泰米爾族和僧伽羅族不和﹔紅十字會在泰米爾游擊隊佔據地起屋時,不能聘僧伽羅工人及工程師,以致人手不足。
其他問題包括﹕建築器材運輸需時,且要過重重關卡﹔建材供應不穩,價錢浮動,例如亞齊在海嘯後木材價格急升兩倍,加上道路及碼頭壞,令物資難以送抵當地。
神戶地震7年始復元
樂施會報告指出,即使是富國在遭逢天災後的重建永久性房屋工作,同樣需時漫長。在颶風伊凡吹襲美國佛州後,千計受災家庭安置在臨時居所逾1年﹔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的日本神戶大地震,重建城市歷時7年。
明報記者 張思睿
亞齊賑災 見證捐款成與敗
2005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南亞海嘯後,全球各國紛紛捐助受災國,捐款數以百萬計。海嘯發生至今已一年,印尼亞齊省的賑災情,正好見證了運用這批巨額捐款的成功與失敗事例。
棚屋隨處見
災民︰善款何處去﹖
數以萬計災民仍住在遍佈島上的簡陋小木屋,這些木屋以被上岸的碎木片搭建。沿岸村鎮仍舊佈滿沼澤和高至足踝的瓦礫。以夾板建造的臨時棚屋隨處可見。許多災民極度沮喪。32歲的祖爾菲特里住在班達亞齊海邊、自己搭建的簡陋木屋裏。他說﹕「我們知道很多人捐錢給亞齊省,但這批錢到哪裏去了﹖房子呢﹖」
但實質上,災區並不像看起來那樣荒廢,亦並非完全絕望。海嘯後,亞齊省的村莊在救災人員協助下慢慢重建起來﹔一公里接一公里的排水溝已鋪在亞齊省肥沃的土地下﹔海嘯後一直沒有發生過瘟疫。據美聯社資料顯示,印尼預計災後共需50億至55億美元(約387億至426億港元)救災及重建,獲國際社會承諾捐款約 65億美元(約504億港元),當中已有45億美元(約349億港元)兌現。那麼,錢都用在哪裏呢﹖救災組織「世界糧食計劃」表示,捐款分別用來購買及保養直升機和飛機運送災民及物資,其他用在買糧食上。樂施會則把捐款花在改善公共衛生、食水和排污上。
救災早期混亂
協調漸見成效
在海嘯後幾小時,200多個國際救援組織在亞齊省展開歷來最大型救災活動。但在救災早期,救援組織間各自競爭「地盤」﹔早期的救援協調會議更是一片混亂。過了一段時間,救災開始有協調,規模較小的救援組織離開,留下來的組織緊密合作,政府委任的機構能更有效地監督重建。
照顧災民還是鼓勵回家
救援人員陷兩難
西班牙工程師奧索里奧替樂施會在亞齊省東岸為災民解決食水及排污設施問題。他的工作反映了救援組織的困難。最大問題是要考慮援助對災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例如,在災民的臨時營地安裝自來水系統會否鼓勵災民長期留在那裏﹖運水到災區會否鼓勵村民回到已遭破壞的村落﹖
奧索里奧說﹕「最重要是平衡各方面需要。」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恢復當地的社區意識,即使這意味村民要回到已成廢墟的村落。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