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Teen AIDS

義工關懷愛滋獲表揚
2006年12月27日

【明報專訊】愛滋病在本港高速蔓延,有關注青少年組織特別在聖誕佳節表揚義工。同為15歲的表姊妹唐藝婷和劉楚怡,本身連的士高、酒吧也未去過,但因為對演戲有興趣,「玩玩」加入義工團隊,透過話劇宣揚關懷愛滋病者信息。楚怡說,義工訓練令她獲得很多正確性知識,以前以為唾液可以傳染病毒,現在知道只有血液、性交及母嬰傳播3個途徑才能傳播。

年紀輕輕便向人「談性」,劉楚怡不覺尷尬,反而家人和同學反過來向她請教性知識。她曾在街頭派宣傳單張,被人歧視,以為她是愛滋病患者,狠狠擲回傳單。但這都沒有減退她的熱誠,接演一套又一套的話劇。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Teen AIDS)昨舉行11周年傑出義工嘉許禮,機構藉藝術及遊戲等方法,為青少年提供有的性及愛滋病的教育。

西藏沼氣池

西藏農牧民利用沼氣賺錢 (09:38)
2006年12月27日

西藏農牧民開始圍繞沼氣賺錢。保護環境,開發循環經濟,沼氣在青藏高原上發揮了多重效用。

在溫室大棚裏建沼氣池是西藏開發沼氣比較特殊的方式。西藏常年溫度偏低,不利於沼氣池的發酵,科技人員在沼氣池上修建了溫室大棚,一邊生產沼氣,一邊種植蔬菜。溫室大棚給沼氣池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沼氣池又給大棚裏的蔬菜提供了清潔的肥料,循環經濟得到有效開發。

一位西藏牧民說,沒有沼氣的時候,家裏用液化氣和牛糞燒火做飯,一罐液化氣58元,一年要用11罐。建成的沼氣池每天能提供5個小時的燃氣,解決了家裏做飯的問題,沼氣產生的沼氣肥施到大棚裏,可以使蔬菜更接近無公害標準,一年的蔬菜收入可以達4000元。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街坊工友服務處

街工:香港有103萬窮人 (14:58)
2006年12月26日

勞工團體街坊工友服務處發表報告,估計目前全香港有103萬名窮人,也就是每7名香港人便有1名窮人。

報告指出,近兩年香港經濟有所改善,但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九月發表的綜合住戶統計結果,以扶貧委員會訂出的二十四個貧窮指標衡量,估計全港貧窮人士多達103萬人。

報告表示,今年第二季,每月收入少於5000港元的在職貧窮人士超過31萬人,但今年十一月香港消費物價指數升至2.2%,比十月上升0.2百分點,進一步打擊貧窮人士生活。

街坊工友服務處又指出,今年香港基層勞工面對很多困苦,包括工作時間過長,平均每周工作51.3小時,比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每周總工時多四分之一。由於工時過長,導致今年上半年因工受傷個案增至2.2萬多宗,比去年同期上升8.4%。

隨著貧窮人數增加,今年頭九個月家庭暴力個案增至近3000宗,平均每天11宗,比去年同期飆升65%。此外,生命熱線在今年四至八月平均每月接獲1萬多名尋求自殺人士的電話求助,比去年同期增加23%。

街坊工友服務處認為,港府應改變偏向財團利益的施政方針,進行公平社會財富分配,制定長遠的民生和勞工政策,並實行普選制度,使基層勞工的權利得到落實。

慈善機構設工場 維修家電

環署給舊家電一個新家
邀慈善機構設工場 維修後轉贈低下階層

2006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市民家裏不少電器和電腦未喪失功能已被取替,製造了每年1.4萬多噸的電子廢物。為免加重堆填區的壓力,環保署在九龍灣成立電子廢物及電腦回收中心,邀請慈善機構於中心設立工場,維修舊電器及電腦,再捐贈予低收入人士及長者。單是去年,約有2000套電腦及6000多件電器重獲「新生」,被捐給有需要人士。

聖雅各福群會在九龍灣的工場技工,會揀出可再用的電器維修,之後捐贈低收入人士、單親家庭及長者,而不能修理的則拆件,再交給回收商。工場每日處理60件電器,每件維修成本約100元;去年至今已接收了2萬多部洗衣機、雪櫃等舊家電,單是去年,已將6000多件電器捐出,或送到該會於兆康站的店舖中義賣。

「五大家電」優先回收

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李玉芝說,回收的電器層出不窮,但會優先回收對低收入人士及長者較為重要的「五大家電」,包括冷氣機、洗衣機、雪櫃、電視機及電話。

同樣在中心設立工場的香港明愛,平均每日回收200部舊電腦,至於聖誕節及農曆新年,則是換機高峰期,每日收集的舊電腦比平日多出3至4倍。工場會聘請邊緣青年,負責維修可再用的電腦,再捐贈予有需要人士,這不但使低收入人士及長者受惠,也助邊青重新投入社會。

明愛項目計劃主任劉露強指出,「部分曾犯事的年輕人經社工轉介,在工場工作,負責維修及分拆電器。他們在工場工作數月後,中心便鼓勵他們出外工作。此計劃目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工作態度。」

明愛的計劃亦獲軟件商「微軟」贊助,以5美元的價錢,將微軟視窗的作業軟件安裝到舊電腦。另外,工場今年2月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處理含鉛的電腦屏幕。劉露強說﹕「舊電腦屏幕通常都會棄置於堆填區,但屏幕錐管內的鉛會破壞環境。理工會利用硝酸清除錐管內的鉛,減低棄置電腦對環境的傷害。」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黃棟剛表示,中心的回收及維修舊電器及電腦的數字,可讓政府參考,以推廣此「一站式」回收電子廢物計劃。至於歐洲和日本正實施的電腦及電器產品生產者責任制,香港會否仿效?黃棟剛指要時間研究,暫未有時間表。

明報記者 陳曉君

Monday, December 25, 2006

中小企分期捐款

分期捐款 中小企踴躍
2006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捐錢都可以分期付款?非政府機構工業福音團契去年向中小企成功籌得70萬元,為旺角及深水區貧窮家庭提供支援服務。總幹事余妙雲表示,本港不少中小企都有意捐助社福項目,但礙於財政壓力,不敢貿然承諾捐款,故推出「分期捐款」,讓小商戶投身捐款人行列。

工業福音團契月籌70萬

工業福音團契在短短一個月內,向24間中小企籌得70萬元推出「暖流互傳送行動」,成績驕人,捐款商戶包括地產代理、水電工程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等,每項捐款由1000至10萬元不等。

基金吸引商界參與資源分配

獨力營運室內裝飾及維修公司的馮亮祖,以分期付款方式捐出1萬元,他表示,去年考慮捐款時,公司正面對經濟問題,非常吃力,後來知道有18個月分期捐款才放心認捐。

事實上,工業福音團契亦憑該項目成功申請「攜手扶弱基金」,即商界每捐1元,基金亦會撥出1元,盡取政府配對資助上限50萬元。柯伍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榮基是捐款人之一,他認為配對基金有效吸引捐款︰「配對基金的意義在於,中小企可透過捐款給自己支持的社福機構,主導政府將資源投放給同一機構,讓商界參與資源分配。」

除了捐款,捐款人亦身體力行,參與義工服務。一直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的陳榮基,帶同一家四口上門探訪獨居長者,深入認識區內實︰「不一定用法律專業去服務居民,簡單的問候、探訪,都可送上關懷。」

明報記者 陸倩盈

Sunday, December 24, 2006

鄰舍輔導會

社工洗樓助6萬隱形長者
上門送飯 輔導情緒 建立互助精神

2006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唔使你幫手,你走啦!」外展社工上門「洗樓」接觸獨居長者,經常會吃閉門羹。如何才能融化長者的心?外展隊長林永聰,每當遇上固執的長者,一於少說話、多做事﹕「最緊要是少說話,免令長者覺得你煩,但保持定期探訪,用時間去證明這份關懷。」一份堅持,令外展隊每月成功聯繫100名獨居長者,助他們打開心窗,活出豐盛晚年。

本港自1998年正式推出長者支援服務隊(下稱外展隊),透過外展接觸及其他轉介,至今成功聯繫約6萬名長者,向他們送上各類服務,如免費注射流感疫苗、上門送飯及情緒輔導等。

現時全港共有85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鄰舍輔導會深水康齡社區服務中心外展隊主任林永聰表示,部分知識水平較低、性格固執及被動的長者根本不知道有關服務,所以外展隊每日都要出勤,透過洗樓、站崗及義工報料,聯繫有需要的長者﹕「報料很重要,當長者見到年老的鄰居或街坊有需要,或者入醫院、過身等等,都會向我們報料,助我們掌握區內情。」

固執拒受支援 靠恒心破冰

林永聰表示,獨居長者首次接觸外展隊,一般都存在很大戒心﹕ 「上門洗樓時,長者第一眼不會相信你是社工,會問一大堆資料,又拒絕透露自己的身分。」事實上,社署早前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若長者拒絕接受服務,即使是獨居長者及有潛在風險,外展隊亦不會把有關資料存檔,但林永聰永不言棄﹕「我們把所有資料紀錄在案,再研究如何跟不同的長者建立關係,例如若長者抗拒社工,下次會安排義工進行探訪。」

深水區是全港長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中心服務督導主任李蔭國表示,外展網絡並非單向為長者提供服務,更讓長者發揮互助精神。他說,很多時候全靠長者報料,才能揭發有獨居長者在家中風或發生意外的個案。

明報記者 陸倩盈

香港基督少年軍

獨居婆婆聖誕心願可望成真
2006年12月24日

【明報專訊】聖誕佳節臨近,不少獨居長者都希望收到稱心實用的聖誕禮物,今年或可願望成真。香港基督少年軍邀請深水區內150名獨居長者填寫心願卡,並製成心願樹,於商場及商業機構展出,呼籲市民認捐禮物,向長者送上關懷。

寫心願卡 籲市民認捐

今年80歲的獨居長者關彩霞早年從內地來港,任職製衣廠和酒樓。關婆婆一生勤奮儉樸,從不花費享樂或購買奢侈品,即使家中的暖水壺和電飯煲用至破爛,也不捨得更換。

「暖水壺用了20年,已經不保暖,當是古董;電飯煲也是多年前在廣州買的,已壞了,間中不能煲飯。」關婆婆表示,區內的社福機構曾向獨居長者贈送電器,但由於報名人數眾多,關婆婆及其他長者遲遲未獲贈電器,感到非常失望。

香港基督少年軍聯同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將於本周二舉行「心願樹關愛大行動」,邀請獨居長者填寫心願卡,讓市民看到長者的需要,認捐禮物。基督少年軍訓練幹事陳紀安表示,由市民親自認捐禮物,可讓市民認識長者生活實,並體現社區互助的精神。

除了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外,基督少年軍亦於聖誕期間動員大批義工,上門探望獨居長者及維修電器,並邀得多名中醫師提供中醫義診、及穴位推拿暨足部按摩協會提供推拿服務。活動網址﹕http://www.bbhk.org.hk

Friday, December 22, 2006

「盼望天星的聖誕」

「盼望天星的聖誕」活動
日期:12月24日
時間:晚上8時至11時
地點:原天星碼頭

天星倒下了,人民站起來!

保衛天星碼頭的民間聲音,從來沒有間斷,連月來,參與者由部份熱心市民、專業人士及文化團體,已擴展至廣大學生、學者以至全香港市民,現已發展成全民運動,一群學生與市民更曾發起絕食抗議,要求停拆天星碼頭。

這場運動說明香港人對文化並不冷漠,他們關懷自己的歷史,渴求民主參與規劃公共空間;可是,政府官員好像完全沒有聽到市民的聲音,不單沒有考慮專業團體提出的另類方案,就連市民要求暫停清拆天星,再作商議研究,亦得不到官員的答允。

面對這樣的政府,我們還可做些甚麼?

平安夜晚上八時,我們會於中環天星碼頭舉行「盼望天星的聖誕」晚會。我們會燃起燭光,除了表示我們的憤怒,更是向政府展示一股公民力量。天星碼頭的事件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我們熱愛香港,因此我們會用人民的力量保衛我們的文化,保衛我們的歷史。

請參加「盼望天星的聖誕」集會,讓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

「復修天星,保留皇后!」
「天星倒下了,人民站起來!」
「文化都會,人民參與!」

內容:
1. 燭光晚會
2. 65年絕食人士蘇守忠所提供的當年片段
3. 是次事件的片段
4. Photo slide show
5. 鐘樓先生與特首的對話 (扮演)
6. 天星事件中各個重要人物及各界嘉賓的說話
7. 樂隊及其他音樂表演
8. 舞蹈表演
9. 成立文物保育監察 (Heritage Watch)
10. 邀請市民於當晚自備睡袋,於皇后碼頭與各個抗議的市民共度一夜,以爭取保留天星、皇后碼頭及愛丁堡廣場

一群關心天星及香港文物保育的市民及團體上

Monday, December 18, 2006

「紫藤」

「紫藤」撐紅傘遊行
2006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一直幫助性工作者的組織「紫藤」,昨日趁「國際終止暴力對待性工作者日」發起遊行,約有40名性工作者及團體代表參加,他們由灣仔修頓中心遊行至中環警察總部,要求警方停止壓迫性工作者。該會同時公布了2006年警方對性工作者濫權7件事,當中以05年10月發生的「李婉儀被警察放蛇誣告自殺事件」居首。

示威者昨日撐紅傘,在灣仔警察總部張貼抗議字句,抗議警方無理拘控性工作者,又指警察用手機拍攝性工作者的樣貌等行為屬濫權,該會發言人林依珍要求警方高層關注問題。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文化產業

京發展文化產業
港能否分一杯羹?

2006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上周,北京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降下帷幕,獲得37億美元訂單。這是北京銳意發展文化產業的第一個動作,香港也曾將文化產業作為轉型的發展方向,但不知道是否又會好像前幾年,香港與上海同時分別宣布,香港要建港珠澳大橋,上海要建洋山港大橋,而上海去年已經開港通航,香港還留在研究階段。

北京遍地遺產可變錢

北京要發展文化產業,有充實的文化底蘊作為後盾,宣武區的宣傳辭﹕宣南史蹟,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今日北京,始於斯地。這是別的地方無法媲美的。北京遍地都是遺產,都可以變錢,這次就把西遊記連環畫葡萄牙文版權賣出;有較大的空間,要發展中國影城,就可以撥出地皮;有不同文化撞擊而擦出新意念,全國各省的年輕人都飄來北京尋機會,加上愈來愈國際化的因素,造就一批文化新人類,而北京市政府也算務實,前幾年還對798工廠養一批離經叛道的年輕人而擔心社會穩定問題,而今不但承認這個現實,還給予一定的扶持。

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參觀人數達到15萬,雖然不少是退休老大媽來索取宣傳品,但也有不少學生來觀摩產品設計意念和顏色配搭,孜孜而求的年輕人,本身就是一個市場,意大利米蘭理工學院到北京合辦一個設計課程,收費8萬元,還真有報名的人。

政治禁忌是創意障礙

可是,任何創意,前提是百花齊放,目前北京還有不少政治禁忌,是創意的障礙。從故紙堆裏尋出新意是可能的,比如把紅樓夢人物包裝炒作;將古代英雄用日本漫畫的筆法畫出新形象;把宜興茶壺後工業化;又或者將武俠的雕像後現代化,都在這次展覽中一一呈現,但是否創意無限,還要看障礙的阻力有多大。

北京努力改善交易平台

香港對北京的文化產業可能不當一回事,這次博覽會沒有吸引多少香港單位參展,只有香港貿易發展局在一個旮旯擺了個小攤位,看攤位的職員只顧聊天也不發宣傳品,也不索要名片,只貼了3張海報,宣傳明年3月舉行的「亞洲區的最重要電影融資平台、音樂業界之理想商貿平台、和亞洲的世界影視展」。好像有麝自然香,但最後會不會連缺乏創意空間的北京也會在文化產業方面趕過香港,只能拭目觀之。融資與交易平台的優勢,是建在浮沙上的虛擬空間,交易雙方目前仍然選擇香港,是因為有保障,但北京正在努力改善。

文化產業沒有排他性,北京的發展並不意味要擠掉香港,不過,如果香港不重視,發展的因素就會消失罷了。

明報駐京記者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