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8, 2013

社工變社企CEO

勤閱書自學營商
社工變社企CEO

【明報專訊】曾於社區中心工作、對營商毫無認識的社工周志剛,機緣巧合下被調派管理社企,從此踏上營商路。他4年前在仁愛堂擔任營運經理,眼見仁愛堂旗下社企各自為政,效率不彰,他決定閱書自學營商之道,為仁愛堂引入現代化中央管理模式建立規模優勢,成功減省不必要成本,提高社企競爭力。但在商業化營運模式下,他仍不忘強調要以聘請弱勢社群為本的使命。

社企各自為政 效率不彰

仁愛堂自2007年起開始建立首間社會企業「綠家居」,時至今日已擴展至4間,分別售賣有機食品、提供按摩服務、售賣長者用品及轉化廢棄食油成生化柴油。這個稍具規模的社企集團,由周志剛主理,他可謂社企CEO。

周志剛就讀社工系,畢業後於社區中心工作,直至一天他被中心調派轉任就業服務,生命從此改寫。就業服務即為求助人提供就業輔導、工作轉介等。由於工作表現佳,中心主任決定委任他管理該中心新成立的社企,自此他與社企結下不解緣。

4年前,周志剛被仁愛堂挖角,出任仁愛堂社會企業營運經理一職,負責管理仁愛堂屬下所有社企。接任後他發現,仁愛堂屬下社企各自為政,互不關連,效率不彰。他亦坦言,香港大部分社企亦有相同情,他決心改變。

統一管理入貨爭更大折扣

上任不久,他將仁愛堂所有社企統一由同一團隊管理,在中央統籌下,整個企業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處理文件的數量及所需的人手均減少,營運成本亦相應下降。統一管理後,仁愛堂自然亦改為統一入貨,由於入貨量大幅提升,成功建立起規模優勢,以向貨品供應商爭取更大的折扣。

對於現代管理學而言,「規模優勢」實屬老調子,但對毫無營商概念的社工或本地社企而言,卻顯然是新理論。周志剛在重組仁愛堂社企過程間,需閱讀大量管理學書籍及向熟悉營商概念的朋友請教,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周志剛認為,社企必須要有冒險精神,才能面對商業機構的競爭,絕不能縮於一角。他堅信要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必須要跟市場一樣靈活變通,不能一成不變。

香港電台製作的《社企有道》將於2月10日下午3時20分於無铫電視翡翠台播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