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發財立品─改善形象基本之道

發財立品─改善形象基本之道
Aug 6, 2010 信報 鄭經翰
繼田北俊透露以新鴻基地產為首的四大地產商準備牽頭成立扶貧基金後,上周日《南華日報》又有獨家報道,指地產建設商會已經委託國際知名公關公司 Ogilvy進行調查研究,向超過六十個工業界團體、政府部門、立法會議員、非政府民間組織和三百至五百名物業買家,詳盡訪問,諮詢意見,旨在了解社會各界對地產商的看法。

其實毋須豪花「冤枉錢」進行什麼調查,任何人也可給地產商一份詳細報告。總的來說,回歸以來,港人對地產商的印象可說是每況愈下,從種種社會事件及迹象看來,本港普羅大眾的仇富心態濃烈,早已取代七、八十年代視白手興家富豪為楷模的潮流,成為社會主要趨向。發展下去,對地產大亨級的富豪固然不是好事,長遠而言,也不利香港社會的穩定繁榮和持續發展。

事實明擺在眼前,本港的貧富懸殊情況日趨嚴重,不單堅尼系數高達0.53,與香港作為富裕社會全不相稱,而且社會階梯的向上流動亦愈來愈低,幾近於無,八、九十後新一代只能長期處於社會底層。另外,回歸以來,本地生產總值增幅約四成,但個人收入中位數卻由一萬零五百元下降至九千五百元,反映絕大部分基層市民未能分享社會經濟增長的成果,社會兩極化發展愈趨明顯。

這種兩極化現象,與地產發展商無遠弗屆、無孔不入的寡頭壟斷大有關係。除了與居住相關的地產業外,衣、食、行各個方面,尤其是公共設施如電、煤、通訊和公共交通等,幾乎都是由幾個大地產發展商操控的財團壟斷,遂令愈來愈多香港人覺得,昔日所謂的白手興家致富的獅子山下拼搏精神,純屬子虛烏有,在現實世界早已不復存在。

從前,窮家子弟只要寒窗苦讀,發奮向上,通過教育也可向上攀爬,改善家人生活條件;讀書不成,埋頭苦幹,學一門手藝,或者在街角找個鋪位經營士多、辦館之類,也可以維持生活,甚至出人頭地、豐衣足食。今天,高地價政策不單令新一代置業困難,居者無其屋,大學畢業生工作十年固然仍無能力置業安居、成家立室,就連個人學生貸款,恐怕也未盡清還;高租金更使絕大多數小本經營者根本無能創業,即使開得成舖頭,生意稍有成績,也會被業主加租吞噬,結果只能一世打工,為他人作嫁衣裳。

作為僱傭勞動,工作條件愈來愈差早已不在話下,但高薪厚祿福利佳的筍工,卻又只屬一小撮高級打工仔的權利,大部分勞工都淪為wage-earners,只能賺取時薪,或者薪酬與公司營業額或利潤掛勾,收入全無保障,工作時間卻愈來愈長。

倍添「悲情」的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好不容易賺取一筆積蓄,居屋停建停售無得賣,唯有幫襯發展商買樓,但深諳牟利之道的地產商卻非貨真價實,樓價固然愈訂愈高,實際交易情況也全不透明,還要賣發水樓呃秤,試問又豈能不令置業者怒在心頭?

再講,不少論者都認為,「官商勾結」的印象已是根深蒂固,除了政府以勾地制度嚴控土地供應,有利地產商爭相以高價搶地,以至新樓售價可以長期高企、長升長有外,精明的發展商更懂得大量僱用退休高官,尤其是負責地政、規劃和建築政策和事務的官員,利用他們對政策條例和漏洞的熟悉,千方百計鑽空子,盡量擴大樓宇銷售面積,從而攫取暴利。轟動一時的嘉亨灣事件便是箇中顯例。地產商肯以超高價投地,打敗其他發展商,箇中原因,是投地後通過與高官協商大鑽空子,更改公共空間,最終獲准大幅增加地積比率,結果賺到盤滿缽滿。還有,有經濟學家指出,由於坐擁巨資,必須尋求出路,所以地產商也向其他行業進軍,然而邊際利潤卻難與物業發展相提並論。為了確保利潤,賺到最盡,地產商唯一的殺手鐧,就是壟斷市場,對其他中小型競爭對手趕盡殺絕,然後人為抬價,任意魚肉廣大市民。從超級市場以壟斷的姿態明減實加,到電訊公司巧取豪奪的綑綁式銷售,以至公共事業的無理加價,在在都令普羅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又豈能不招惹民怨?

而在火上加油的,就是地產商政治上的代理人。那些功能團體小圈子選舉產生的政客,不單大吃政治免費午餐,還每每出言不遜,經常在民生政策上與民為敵。從反對立法訂立最低工資的「廿蚊張」,到堅持保留功能組別的反民主論調,無一不令追求社會公義、要求平等的香港公民大為反感。

如今為了改善形象,部分地產富豪準備成立慈善基金扶貧,卻所託非人,選擇了有政黨背景的前自由黨主席田北俊代為籌謀,結果連行善的好意也不為人受落,只會被人認為是利益輸送,為政黨撈取政治資本服務。我完全同意林行止的說法,富豪行善究終屬於好事,但須用私財,切勿慷小股東之慨,否則只會招來偽善的非議。

說到底,要改善地產商的惡劣形象,不離發財立品這基本之道。除了慷慨解囊做善事,克盡公民回饋社會的責任外,富可敵國的地產商最好有所為、有所不為。

須知道,做地產已是利潤不菲,實在沒有必要沾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公用事業,例如交通運輸。更何況後者邊際利潤不高,其實沒有必要壟斷經營。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如果地產商能夠專注本業,退出利錢較低的公用事業,避免招人非議 ,紓緩公眾生活壓力。再不,即使不願退出公用事業市場,為了改善形象,實在要不時作出「共度時艱」、「益街坊」等舉動。

而如果地產商能夠發揚「務實進取,福為民開」的精神,更須認真考慮興建實而不華迹近「清水樓」的「上車盤」,以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達至「風雨不動安如山」這繁榮安定終極目標。

萬法歸宗,地產商不再孜孜唯利,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念,便不會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還能不改善公眾利益形象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