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07

陳清僑﹕西九文化大白象

西九:文化政策機制?190億大白象?
2007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十大建設」之一的西九文化區計劃,相對於推倒重來以前的方案有所進步。政府顯示了一些誠意,要將西九從地產項目變成文化項目。社會上最大的批評和憂慮,是當局未能提出具視野的文化發展遠景和方向,以確保西九能夠真正成為香港文化發展的動力,於未來二三十年間在本地社會和社區締造多元開放的創作環境、培植具豐富養分的文化土壤和人才,以利全體市民在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持續發展和全面提升,為香港成功變身為「文化都會」的願景作好周詳和長遠的準備。

民間兩個擔心

施政報告重視西九文化區的發展,指定由政務司長統領這項工程,此舉值得肯定。政府當局願意為文化設施的硬件一擲千金,承諾向日後的西九管理局注資190億,在回應某些專門藝術組別當下需求之同時,卻未能讓公眾釋疑,因為民間社會根本的想法,和市民最大的擔心一樣,都有兩種:

1. 倘若文化都會的建設才是我們的共同目標,那麼,西九的城市規劃及文化規劃,將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和民主理念,為全香港社會和社區注入文化發展的動力,締造大家能共同擁有的實質的、活生生的,而非虛張聲勢的城市文化?

2. 在缺乏有效的痩策機制,缺乏有民意基礎的發展策略,缺乏具明確方針的軟件開拓和配套計劃之下,當局如何確保西九文化區最終將不會演變成豪宅區、遊客區,或者淪為另一種大白象?

在「民主」的論述和訴求日漸忙亂的今天,政府已不能光向市民說「你信我啦!」而不去認真面對政策製訂過程中的問責問題。雖然特首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承認軟件發展的重要,但在目前缺乏清晰理路的文化政策製訂機制的情下,香港要孕育各種文化藝術創作及專業管理人才,加強各層面觀眾的培養和教育,推行文化跟社區的連結、互動和相向發展,都是目標不清、方向模糊且困難重重的。

管理局不理文化軟件 令人失望

因此,要策劃及推行西九的具體計劃時,文化界與關心文化發展的民間社會都極度關注「西九管理局」在各個階段的職權、組成、代表性及有效運作。令人失望的是,根據諮詢委員會的建議,未來「西九管理局」的職權,並不包括發展文化軟件,或制定發展文化軟件的策略(見《西九報告書》8.2.1-8.2.5)。從有效的文化發展和管治的角度來說,「西九管理局」並不適宜以一般大型建設的營運模式運作(如機管局),因為這樣它與民間的智慧和需求之間將會拉遠距離,難以在文化規劃及創意發展方面起帶頭作用,促進民間多元互動的文化創意行為。

回歸10年以來,我們的文化發展長期處於一種混沌不明的困局與悶局之中。結果是,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和價值未能得到適當闡述、論辯和整合,政府當局亦未能充分發揮促進及協調的角色;因此,相關的公帑及社會資源未能有效運用,發揮最佳效益,具體和長遠的文化發展目標亦難以達到。譬如說,藝術教育究竟要達到什麼具體目的?觀眾的培養和發展又應該以什麼為目標?另一方面,場地的營運應該怎樣推行才對軟件的有效發展最為有利?而我們又該怎樣去「拓展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呢(《西九報告書》5.2.1)?以上,社會都欠缺討論,沒有共識。

西九的發展正好促使政府和民間共同探索,理解香港文化政策的不足和可能之處。西九是個難得的契機:它會讓大家都明白,文化藝術的具體事業,並非單一思維或線性發展所能概括,更不是簡單的高尚玩意或唯市場論的創意工業所能包含。要落實文化都會的計劃,我們必須設立一個有效的系統及機制,去梳理種種複雜的矛盾和問題。這樣的文化計劃必須啟動,城市生活有機發展的目標才會清楚,策略才會有效,效果才會彰顯。

因此,政府應牽頭促成一個高層次、有廣泛代表性、結合民間社會為主導的「文化發展委員會」或「文化發展局」,目的是統籌各個不同範圍的相關工作,集思廣益,使文化發展的工作更能對社會整體產生積極效果。這樣的全港跨階層跨界別的新組織,具體的目標有二:

1. 使社會上的不同聲音和價值得到論辯、協調和整合,有利梳理相關的文化理念和政策機制,為制定發展文化軟件的策略訂下方向和準則;

2. 使公帑及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運用,以期政策的推行與落實,可逐步邁向大家所認同的共同目標。

組織成員應具視野、識見和認受性,並有官方、專業界、教育界、商界、民間社會,以及各層面的社區代表,達到真正以民間為主體,為香港文化的長遠發展按部就班地籌備和規劃。

陳清僑﹕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