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空間共享 締開放協作社會
信報財經新聞
A16 | 獨眼香江 | 獨眼香江 | By 紀曉風 | 2014-12-29
一個共享城市,除了共享資源、空間及專業技能外,若還能有效共享資訊,便意味這是一個更開放、不同團體可互助協作解決問題的社會。一班IT人成立的Code4HK網站,企圖以程式改變香港,透過開放數據的分析和圖像化,以資訊科技鼓勵更多公民參與和互動。遠親不如近鄰,有人成立鄰里社交網站「Around」,加強社區資訊流通,重建鄰里間的守望相助,甚至共享人力資源,保姆、補習老師就在咫尺;還有建構中的「空間夥伴」,透過網絡地圖呈現各種綠色生活的資訊和活動空間。
Code4HK網站 用程式改變香港
進入Code4HK的網站,就見到「用程式改變香港」的口號,還有他們的主張「開放政府、公民開發、開放源碼」。
一班IT人利用公餘製作香港光害地圖、新界東北土地分布圖、圖像化的財政預算案及佔領運動物資圖等,把數據變成易於解讀的圖表,目的就是「資訊共享」,透過資訊科技,鼓勵更多公民參與。
Code4HK 創辦人Vincent 及Gilbert,本身是香港大學同學,也是IT人,他們認為一個IT社區是應該與世界接軌,在一年前成立了Code4HK,以公開平台集合一班志同道合的程式員、設計師等,製作跟社會議題有關的項目,收集公開資訊和數據,利用本身專長,將之分析及圖像化(Visualization),再透過網絡共享。
民間自發 立場更中立
「共享經濟就是要有開源文化,跟社會更貼近,外國流行Data Journalism(數據新聞),而我們是民間自發,立場更中立。」Vicent 說,現時Code4HK 的核心成員有6 人,另有約30 至40 名會員,大家利用公餘,埋首電腦,發掘不同的程式軟件及社會關心的議題。
像新界東北發展爭議時,他們疑惑,究竟有多少人理解衝擊的背後,發生什麼事?遂從發展局網站下載了數百頁的PDF資料,花了數個晚上研讀,製作了一個土地分布地圖和時間軸,讓公眾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又試過為財政預算案「圖像化」,讓納稅人了解政府把公帑花在哪裏;又如佔領運動期間,他們製作一個集合新聞、佔領區物資需求等的資訊平台,讓市民一目瞭然;又有成員製作一個探討香港青年選民分布的分區地圖,「明年區議會選舉,我們計劃製作一個平台,把青年投票率圖像化。」
但他們認為,相對歐美和台灣等,香港在數據圖像化及資訊自由等方面,都較落後,「美國有法例確保open data,但香港作為發達城市,卻沒有資訊自由法,政府常以私隱為由,有限開放。」Code4HK 的成立,也參考了美國的Code for America,「他們很有創意,利用科技和共享資訊來解決問題,如有個App,讓一個社區的公民『領養』消防喉,因當地冬天常積雪,把消防喉都埋藏在雪下,『領養者』就要負責幫領養了的消防喉清理積雪,好讓意外發生時,消防車可即時找到水源。」
以台灣為例,共享資訊發展得很蓬勃,公民社會亦相對龐大,「他們製作的網站,閒閒地有過百人義務幫手。在台灣新北市鄉郊,每條電線桿都有一個QRcode,當有倒塌、損毀等情況,有人把即時資訊放上去,就可透過手機上網清楚了解。」Gilbert亦說,台灣的「零時政府」( G0v.tw)是民間推動政府資訊透明化的成果,「政府也有參與,如他們把全台灣的醫院輪候時間製作了網站,方便市民查閱。」
犧牲了公餘的吃喝玩樂時間,但他們認為,過程中也是一種學習,「雖然未必改變到全世界,但至少某程度影響到社會。」
Around打破鄰里隔膜 重建守望相助
很多人以Facebook、Twitter等網上平台,與好友遠距離溝通,偏偏近在咫尺的左鄰右里,卻儼如陌路。為重建遠親不如近鄰的社區網絡,有港人成立鄰里社交網站「Around」,按居住地區或屋苑,將用戶分到不同網絡群組,方便鄰居聯絡,共享資源。
Around 前身為「Myflat.hk」,本月初改名前有4000多名用戶,由兩名創辦人黃景龍及譚俊傑投資逾百萬元創立,目的是打破人與人的隔膜,「80年代問鄰居借豉油,現在入升降機都當對方透明,我們希望用科技製造平台,重拾鄰里守望相助的關係。」黃景龍說。
Around 按用戶居住地區分組,並向大廈管理處收集開會、停水等通告,在群組裏通知住戶;又鼓勵用戶自行交換資訊及服務,例如,有用戶召集鄰居夾錢坐的士、一起帶狗散步、推介食肆等。
除了資訊,Around 亦期望做到資源共享,他舉例,大部分家庭有維修工具,但每年只用一兩次,搬家時又可能丟掉,「可否在管理處放一個工具箱共用呢?」
資源共享講求信任,「我借東西給你用,要先信你不會用壞」,故Around除了按區域劃分群組外,亦設有屋苑群組,「你知對方住在附近,隨時在大廈大堂就碰面,你保管他的東西時會較負責任。」
發展地區小型經濟
再進一步,Around 希望做到人力資源共享。以天水圍為例,區內工作機會少,不少父母都外出工作,家中小孩無人照顧,「但區內其實很多全職家庭主婦,她們可幫忙照顧小孩、做家務、煮飯等。」如此一來,父母毋須花高價跨區請保姆,也可善用區內人手,甚至發展地區小型經濟。
Around更希望用戶能建立現實生活中的鄰居網絡,因此,他們落區辦活動,上月就在啟晴邨設流動告示板,供居民寫上所須資源,如徵求補習、二手傢俬等,吸引約100名居民到場,互相認識、交換資訊和拍照。他們認為,科技發達有助點對點平台的發展,且環保是大趨勢,共享經濟的前景樂觀。
公共訊息透明化 助監督政府
在外國亦有平台促進資訊共享,透過開發應用程式,促進市民參與公共事務。
Code for America 在2009 年創立,當時美國城市的稅收正減少,公共開支卻增加。創辦人Jennifer Pahlka想改變城市的運作模式,以低成本發揮更大影響,以及善用市民的人力資源。於是Code for America 派駐人才到市政府,開發有助城市建設的App,以往由政府部門編寫App,至少要用上一年時間,現時的效率卻大為提升。Code forAmerica亦由第一年合作的波士頓、西雅圖、華盛頓、費城四個市政府,擴展至現在與逾百個市政府合作。
台灣的「零時政府」(g0v.tw)則由一群應用程式設計師於2012年底發起,透過寫App、網上圖表等,推動社會資訊透明化。發起人認為,政府雖然會公開資訊,市民卻難以應用,例如急症室的資料分散在不同醫院網頁,格式也不一致。零時政府就分析31 間急診室資訊,製成圖表,呈現平均等候時間、擁擠程度等。
零時政府後來加入社會各個領域人士,包括工程師、設計師、學生等。在上月台灣九合一選舉中,他們亦製作「議員投票指南」,揭露各縣市代表的提案次數、政治獻金等資訊。他們相信,資訊透明化可幫助公民了解政府運作、理解議題,從而監督政府。
場地資源配對 推動綠色生活
愛好綠色生活的家庭主婦林麗珊,今年初發起成立「香港綠色生活地圖」,透過網絡地圖呈現各種綠色生活的資訊;在「共享」的大前提下,讓她遇上了欲發展「空間共享」的IT人Walter和Kennedy,結果兩個組合一拍即合,未來將利用手機App、網站,甚至一個社企的模式,讓城市人尋找空間之餘,融入綠色生活。
「外國早已有green map,我就萌起成立香港的綠色地圖,除有郊野公園、草原分布的地圖外,亦包含整個綠色生活,如哪裏有回收、有機耕作、傳統的補鞋、修理雨傘鋪、待用飯券的食肆等,所有關於綠色生活的資訊和活動,都網羅其中。」她在Facebook建立了分區綠色生活地圖群組,但她坦言,一切非想像中容易,「意念傳開後,有志同道合的主動走來幫手,原計劃由自己居住或工作的社區出發,但起動較慢和被動。」
其後,她在Good Lab 的活動中遇上Walter 和Kennedy 兩位IT 人,Walter 原希望發展「共享空間」,「我發覺在香港要搞活動,搵場地好難,像一班人打Board Game,只能去連鎖咖啡店、住客會所,好唔方便,去商廈或工廈租地方,亦不便宜;但事實上,在假日有很多閒置場地,像私人補習學校、村屋天台、花園等,是否可用較平的形式出租?」Walter說。
兩個理念,看似風馬牛,卻迸出火花,因綠色活動或環保工作坊等,都需要尋覓活動場地,「我們希望做農地配對,有錢人買了農地,若丟空了,是否可出租予有機耕作者?這樣,就可以透過App 或網絡平台,作空間配對。」林麗珊說,未來一些閒置的資源,如可作用的有機埋肥的資源、廢料回收再造的資訊、環保活動義工等,都可透過「空間伙伴」的平台分享。Kennedy亦構思,未來可共享廚房、音樂或藝術工作室等。
「共享經濟」的種子在港悄悄發芽,本版將推出系列報道,看產業、社企、社交網絡平台如何在這方面靜靜起革命。
紀曉風
信報財經新聞
A16 | 獨眼香江 | 獨眼香江 | By 紀曉風 | 2014-12-29
一個共享城市,除了共享資源、空間及專業技能外,若還能有效共享資訊,便意味這是一個更開放、不同團體可互助協作解決問題的社會。一班IT人成立的Code4HK網站,企圖以程式改變香港,透過開放數據的分析和圖像化,以資訊科技鼓勵更多公民參與和互動。遠親不如近鄰,有人成立鄰里社交網站「Around」,加強社區資訊流通,重建鄰里間的守望相助,甚至共享人力資源,保姆、補習老師就在咫尺;還有建構中的「空間夥伴」,透過網絡地圖呈現各種綠色生活的資訊和活動空間。
Code4HK網站 用程式改變香港
進入Code4HK的網站,就見到「用程式改變香港」的口號,還有他們的主張「開放政府、公民開發、開放源碼」。
一班IT人利用公餘製作香港光害地圖、新界東北土地分布圖、圖像化的財政預算案及佔領運動物資圖等,把數據變成易於解讀的圖表,目的就是「資訊共享」,透過資訊科技,鼓勵更多公民參與。
Code4HK 創辦人Vincent 及Gilbert,本身是香港大學同學,也是IT人,他們認為一個IT社區是應該與世界接軌,在一年前成立了Code4HK,以公開平台集合一班志同道合的程式員、設計師等,製作跟社會議題有關的項目,收集公開資訊和數據,利用本身專長,將之分析及圖像化(Visualization),再透過網絡共享。
民間自發 立場更中立
「共享經濟就是要有開源文化,跟社會更貼近,外國流行Data Journalism(數據新聞),而我們是民間自發,立場更中立。」Vicent 說,現時Code4HK 的核心成員有6 人,另有約30 至40 名會員,大家利用公餘,埋首電腦,發掘不同的程式軟件及社會關心的議題。
像新界東北發展爭議時,他們疑惑,究竟有多少人理解衝擊的背後,發生什麼事?遂從發展局網站下載了數百頁的PDF資料,花了數個晚上研讀,製作了一個土地分布地圖和時間軸,讓公眾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又試過為財政預算案「圖像化」,讓納稅人了解政府把公帑花在哪裏;又如佔領運動期間,他們製作一個集合新聞、佔領區物資需求等的資訊平台,讓市民一目瞭然;又有成員製作一個探討香港青年選民分布的分區地圖,「明年區議會選舉,我們計劃製作一個平台,把青年投票率圖像化。」
但他們認為,相對歐美和台灣等,香港在數據圖像化及資訊自由等方面,都較落後,「美國有法例確保open data,但香港作為發達城市,卻沒有資訊自由法,政府常以私隱為由,有限開放。」Code4HK 的成立,也參考了美國的Code for America,「他們很有創意,利用科技和共享資訊來解決問題,如有個App,讓一個社區的公民『領養』消防喉,因當地冬天常積雪,把消防喉都埋藏在雪下,『領養者』就要負責幫領養了的消防喉清理積雪,好讓意外發生時,消防車可即時找到水源。」
以台灣為例,共享資訊發展得很蓬勃,公民社會亦相對龐大,「他們製作的網站,閒閒地有過百人義務幫手。在台灣新北市鄉郊,每條電線桿都有一個QRcode,當有倒塌、損毀等情況,有人把即時資訊放上去,就可透過手機上網清楚了解。」Gilbert亦說,台灣的「零時政府」( G0v.tw)是民間推動政府資訊透明化的成果,「政府也有參與,如他們把全台灣的醫院輪候時間製作了網站,方便市民查閱。」
犧牲了公餘的吃喝玩樂時間,但他們認為,過程中也是一種學習,「雖然未必改變到全世界,但至少某程度影響到社會。」
Around打破鄰里隔膜 重建守望相助
很多人以Facebook、Twitter等網上平台,與好友遠距離溝通,偏偏近在咫尺的左鄰右里,卻儼如陌路。為重建遠親不如近鄰的社區網絡,有港人成立鄰里社交網站「Around」,按居住地區或屋苑,將用戶分到不同網絡群組,方便鄰居聯絡,共享資源。
Around 前身為「Myflat.hk」,本月初改名前有4000多名用戶,由兩名創辦人黃景龍及譚俊傑投資逾百萬元創立,目的是打破人與人的隔膜,「80年代問鄰居借豉油,現在入升降機都當對方透明,我們希望用科技製造平台,重拾鄰里守望相助的關係。」黃景龍說。
Around 按用戶居住地區分組,並向大廈管理處收集開會、停水等通告,在群組裏通知住戶;又鼓勵用戶自行交換資訊及服務,例如,有用戶召集鄰居夾錢坐的士、一起帶狗散步、推介食肆等。
除了資訊,Around 亦期望做到資源共享,他舉例,大部分家庭有維修工具,但每年只用一兩次,搬家時又可能丟掉,「可否在管理處放一個工具箱共用呢?」
資源共享講求信任,「我借東西給你用,要先信你不會用壞」,故Around除了按區域劃分群組外,亦設有屋苑群組,「你知對方住在附近,隨時在大廈大堂就碰面,你保管他的東西時會較負責任。」
發展地區小型經濟
再進一步,Around 希望做到人力資源共享。以天水圍為例,區內工作機會少,不少父母都外出工作,家中小孩無人照顧,「但區內其實很多全職家庭主婦,她們可幫忙照顧小孩、做家務、煮飯等。」如此一來,父母毋須花高價跨區請保姆,也可善用區內人手,甚至發展地區小型經濟。
Around更希望用戶能建立現實生活中的鄰居網絡,因此,他們落區辦活動,上月就在啟晴邨設流動告示板,供居民寫上所須資源,如徵求補習、二手傢俬等,吸引約100名居民到場,互相認識、交換資訊和拍照。他們認為,科技發達有助點對點平台的發展,且環保是大趨勢,共享經濟的前景樂觀。
公共訊息透明化 助監督政府
在外國亦有平台促進資訊共享,透過開發應用程式,促進市民參與公共事務。
Code for America 在2009 年創立,當時美國城市的稅收正減少,公共開支卻增加。創辦人Jennifer Pahlka想改變城市的運作模式,以低成本發揮更大影響,以及善用市民的人力資源。於是Code for America 派駐人才到市政府,開發有助城市建設的App,以往由政府部門編寫App,至少要用上一年時間,現時的效率卻大為提升。Code forAmerica亦由第一年合作的波士頓、西雅圖、華盛頓、費城四個市政府,擴展至現在與逾百個市政府合作。
台灣的「零時政府」(g0v.tw)則由一群應用程式設計師於2012年底發起,透過寫App、網上圖表等,推動社會資訊透明化。發起人認為,政府雖然會公開資訊,市民卻難以應用,例如急症室的資料分散在不同醫院網頁,格式也不一致。零時政府就分析31 間急診室資訊,製成圖表,呈現平均等候時間、擁擠程度等。
零時政府後來加入社會各個領域人士,包括工程師、設計師、學生等。在上月台灣九合一選舉中,他們亦製作「議員投票指南」,揭露各縣市代表的提案次數、政治獻金等資訊。他們相信,資訊透明化可幫助公民了解政府運作、理解議題,從而監督政府。
場地資源配對 推動綠色生活
愛好綠色生活的家庭主婦林麗珊,今年初發起成立「香港綠色生活地圖」,透過網絡地圖呈現各種綠色生活的資訊;在「共享」的大前提下,讓她遇上了欲發展「空間共享」的IT人Walter和Kennedy,結果兩個組合一拍即合,未來將利用手機App、網站,甚至一個社企的模式,讓城市人尋找空間之餘,融入綠色生活。
「外國早已有green map,我就萌起成立香港的綠色地圖,除有郊野公園、草原分布的地圖外,亦包含整個綠色生活,如哪裏有回收、有機耕作、傳統的補鞋、修理雨傘鋪、待用飯券的食肆等,所有關於綠色生活的資訊和活動,都網羅其中。」她在Facebook建立了分區綠色生活地圖群組,但她坦言,一切非想像中容易,「意念傳開後,有志同道合的主動走來幫手,原計劃由自己居住或工作的社區出發,但起動較慢和被動。」
其後,她在Good Lab 的活動中遇上Walter 和Kennedy 兩位IT 人,Walter 原希望發展「共享空間」,「我發覺在香港要搞活動,搵場地好難,像一班人打Board Game,只能去連鎖咖啡店、住客會所,好唔方便,去商廈或工廈租地方,亦不便宜;但事實上,在假日有很多閒置場地,像私人補習學校、村屋天台、花園等,是否可用較平的形式出租?」Walter說。
兩個理念,看似風馬牛,卻迸出火花,因綠色活動或環保工作坊等,都需要尋覓活動場地,「我們希望做農地配對,有錢人買了農地,若丟空了,是否可出租予有機耕作者?這樣,就可以透過App 或網絡平台,作空間配對。」林麗珊說,未來一些閒置的資源,如可作用的有機埋肥的資源、廢料回收再造的資訊、環保活動義工等,都可透過「空間伙伴」的平台分享。Kennedy亦構思,未來可共享廚房、音樂或藝術工作室等。
「共享經濟」的種子在港悄悄發芽,本版將推出系列報道,看產業、社企、社交網絡平台如何在這方面靜靜起革命。
紀曉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