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扶貧概念 社企趨向多元
信報財經新聞 A15 | 時事評論 |
By 譚穎茜 何俊傑 | 2014-12-23
香港社企發展已逾十年,是政府推動扶貧工作的重要夥伴。根據社聯出版的《社企力—香港社企概況2012-13》,現時約有七成社企以「聘用弱勢社群」及「培訓弱勢人士」為其主要社會目標。民政事務局最新發布的《香港社企透視研究報告》中,透過電話調查的受訪者中,近七成認為社企能為弱勢社群增加就業機會,可見社企是有效扶貧渠道的印象已深入民心。
回顧過去八年,參與成立社企的機構或公司的數目由2007-08 年度的68間增至2013-14 年度的190 間,增幅達179%。早期所有社企只由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註冊慈善機構成立,自2008-09 年起,開始出現非慈善機構成立的社企,比例還逐年增至2013-14年度的34%。
與此同時,社企數目由222間,激增至457間,增幅達105.8%【圖】,當中60%隸屬註冊慈善團體,38%為獨立註冊公司,不足1% 為合作社;資金來源方面,逾50%社企透過政府資助,遠超於自資(22%)及其他資助(13%)。
現時,「餐飲及食品製造」、「生活百貨」(零售)及「醫療及護理」是社企從事的三大行業,近年也見有社企從事「教育及培訓」及「環保及回收」【表】。大部分社企仍以「創造就業」為主要社會目標,所以參與行業亦以勞動密集的業務為主,但有關趨勢顯示,除創造就業以扶貧外,愈來愈多社企從事高增值技術行業(如教育),反映社企與時並進,嘗試回應其他社會發展目標,例如回應人口高齡化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以近年深受社會關注的可負擔房屋短缺這問題為例,年中有社企向城規會申請,把政府持有的前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大樓活化,翻新為廉價出租社會房屋,供有需要的單親人士居住。昔日,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可負擔住房的責任,主要由房委會及房協肩負,時至今天,其他社企也參與其中。另一近期成為話題的本地電影《爭氣》,也是本地社企的出品,該社企透過讓視障學生及成績欠佳的學生參演音樂劇,培育年輕人的品格與自信;其後,更把訓練過程拍成電影,誘發公眾反思現今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啟發如何為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的學生開創新的生命旅程。
上述例子正好說明,近年社企發展迅速,其社會目標、營運模式及提供的服務已多元化,除扶貧外,社企可以達致更廣闊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社企較政府部門更具彈性地滿足不同社群的具體需要,以彌補市場及政府的不足;加上近年私人企業亦開始踏足社企領域,在商界運作及社會目標相結合下,「創效投資」、「社會創新」、「社創精神」等新興概念漸引發各界關注。
就社企在本地的發展,我們有三個觀察:
一、由非慈善團體營辦的社企所佔比例愈來愈高,當中不少私人團體所辦的社企,開展公平貿易、教育、環保、文化保育、社會房屋等不同類型工作,令社企涉及的社會目標更為多元廣闊。
二、絕少社企以合作社模式經營,這或許由於成為合作社的程序繁複。反觀南韓,當地政府2012年推行合作社法例(The Cooperative BasicAct),把社企發展置於「社區經濟」框架內,並鼓勵由下而上、平等參與的管理模式,讓弱勢社群分享決策與管理,推動更均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加社企所能做到的社會影響。
三、政府近年強調「社會創新」,但新推出的社創基金仍以扶貧為終極目標,大眾仍然覺得社企一如社會服務團體,純為慈善事工,鮮有人討論社企對香港經濟以至社區營造所帶來的貢獻。英國政府早已把社企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約7萬個社企的生產已佔當地生產總值(GDP)近5%;南韓約1 萬個社企及合作社的生產值,已佔該國本地生產總值約0.04%【註】。此外,南韓政府更透過社企活化舊街市、建立托兒中心等,以推動社區更新和發展。
在香港,社企在整體經濟、社區營造,甚至在創造正面社會影響力方面可扮演什麼角色?這實在有太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為重要一步,政府應研究擴大資助的範圍和對象、改善責任採購和招標政策、實施稅務優惠等,創造更有利社企發展的環境,讓社企有更大空間追求不同的社會目標,藉此解決部分當下不同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譚穎茜為社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經理、何俊傑為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
【註】Eun Ae Lee and Young-SikKim. 2 0 1 3. Social Economy and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a SouthKorean Case.
【延伸閱讀】《社聯政策報》第17期《社會企業:如何推動社會創新之路?》
信報財經新聞 A15 | 時事評論 |
By 譚穎茜 何俊傑 | 2014-12-23
香港社企發展已逾十年,是政府推動扶貧工作的重要夥伴。根據社聯出版的《社企力—香港社企概況2012-13》,現時約有七成社企以「聘用弱勢社群」及「培訓弱勢人士」為其主要社會目標。民政事務局最新發布的《香港社企透視研究報告》中,透過電話調查的受訪者中,近七成認為社企能為弱勢社群增加就業機會,可見社企是有效扶貧渠道的印象已深入民心。
回顧過去八年,參與成立社企的機構或公司的數目由2007-08 年度的68間增至2013-14 年度的190 間,增幅達179%。早期所有社企只由獲《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的註冊慈善機構成立,自2008-09 年起,開始出現非慈善機構成立的社企,比例還逐年增至2013-14年度的34%。
與此同時,社企數目由222間,激增至457間,增幅達105.8%【圖】,當中60%隸屬註冊慈善團體,38%為獨立註冊公司,不足1% 為合作社;資金來源方面,逾50%社企透過政府資助,遠超於自資(22%)及其他資助(13%)。
現時,「餐飲及食品製造」、「生活百貨」(零售)及「醫療及護理」是社企從事的三大行業,近年也見有社企從事「教育及培訓」及「環保及回收」【表】。大部分社企仍以「創造就業」為主要社會目標,所以參與行業亦以勞動密集的業務為主,但有關趨勢顯示,除創造就業以扶貧外,愈來愈多社企從事高增值技術行業(如教育),反映社企與時並進,嘗試回應其他社會發展目標,例如回應人口高齡化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以近年深受社會關注的可負擔房屋短缺這問題為例,年中有社企向城規會申請,把政府持有的前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大樓活化,翻新為廉價出租社會房屋,供有需要的單親人士居住。昔日,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可負擔住房的責任,主要由房委會及房協肩負,時至今天,其他社企也參與其中。另一近期成為話題的本地電影《爭氣》,也是本地社企的出品,該社企透過讓視障學生及成績欠佳的學生參演音樂劇,培育年輕人的品格與自信;其後,更把訓練過程拍成電影,誘發公眾反思現今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啟發如何為學習動機及自信心低的學生開創新的生命旅程。
上述例子正好說明,近年社企發展迅速,其社會目標、營運模式及提供的服務已多元化,除扶貧外,社企可以達致更廣闊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社企較政府部門更具彈性地滿足不同社群的具體需要,以彌補市場及政府的不足;加上近年私人企業亦開始踏足社企領域,在商界運作及社會目標相結合下,「創效投資」、「社會創新」、「社創精神」等新興概念漸引發各界關注。
就社企在本地的發展,我們有三個觀察:
一、由非慈善團體營辦的社企所佔比例愈來愈高,當中不少私人團體所辦的社企,開展公平貿易、教育、環保、文化保育、社會房屋等不同類型工作,令社企涉及的社會目標更為多元廣闊。
二、絕少社企以合作社模式經營,這或許由於成為合作社的程序繁複。反觀南韓,當地政府2012年推行合作社法例(The Cooperative BasicAct),把社企發展置於「社區經濟」框架內,並鼓勵由下而上、平等參與的管理模式,讓弱勢社群分享決策與管理,推動更均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加社企所能做到的社會影響。
三、政府近年強調「社會創新」,但新推出的社創基金仍以扶貧為終極目標,大眾仍然覺得社企一如社會服務團體,純為慈善事工,鮮有人討論社企對香港經濟以至社區營造所帶來的貢獻。英國政府早已把社企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約7萬個社企的生產已佔當地生產總值(GDP)近5%;南韓約1 萬個社企及合作社的生產值,已佔該國本地生產總值約0.04%【註】。此外,南韓政府更透過社企活化舊街市、建立托兒中心等,以推動社區更新和發展。
在香港,社企在整體經濟、社區營造,甚至在創造正面社會影響力方面可扮演什麼角色?這實在有太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為重要一步,政府應研究擴大資助的範圍和對象、改善責任採購和招標政策、實施稅務優惠等,創造更有利社企發展的環境,讓社企有更大空間追求不同的社會目標,藉此解決部分當下不同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譚穎茜為社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經理、何俊傑為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
【註】Eun Ae Lee and Young-SikKim. 2 0 1 3. Social Economy and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a SouthKorean Case.
【延伸閱讀】《社聯政策報》第17期《社會企業:如何推動社會創新之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