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4, 2014

共享經濟 享用大於擁有

共享經濟 享用大於擁有
香港經濟日報 C03
李秀嫻 2014-05-03

  曾幾何時,大自然萬物都是共有的,自從出現私有化的概念後,人類的貪性竟然變得無日無之,恨不得把全世界據為己有。

  在消費主義萬歲的當下,共享經濟是一趟自省之旅。從身上過多的資源,反思萬事「擁有」的實際意義。

  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之前,不妨先來一個快問快答。你家中有沒有電鑽?如果有的話,你每年會用多少次?據統計,原來美國人一生用到電鑽的時間平均只有 12 分鐘!

  電鑽是談論共享經濟時常用的例子,說明互相借用比實際擁有更具效益。你家中,存放多過用的例子可能便有書籍、衣服、DVD……西方近年興起共享經濟的討論,談的就是如何充份利用這些「閒置」資源,較為人熟知的有 2010 年,創新思想家 Rachel Botsman 在悉尼 TED 演講中提到協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概念,那不是甚麼深奧理論,方式是通過網絡科技帶來便利,將資源再配對。這個理念,香港人應該不陌生,近年坊間便出現大大小小的 swap 分享會,如交換二手物的「執嘢」、鼓勵 freecycle 人棄我取的環保群組「Oh Yes! It's Free」,又如深水埗明哥的待用餐券,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共享資源。說到底,就是凡事不需天長地久地擁有,將「過剩」的資源再分配,用∕食得唔好嘥。

  在消費才是王道的今天,共享經濟似乎走了一道相反的路,但想想近年土豪成風,大家漸漸明白「錢係你嘅,資源係大家嘅!」的道理,這也是共享經濟的初衷,「多年來,經濟學理論建基於市場短缺(scarcity),蘋果和橙,你只能選一樣。現代城市消費正好相反,是消費力過盛,主流經濟學卻沒有提供解決方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指,現代城市過度消費造成大量資源被閒置,共享經濟是當今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路向。剛剛推出的新書《共享城市》及《共享香港》,由鄒崇銘、阮耀啟和黃英琦主編,目的是借鑑國外例子,探索香港達至共享社會的可能。

空間也可共享

  鄒崇銘早在 2003 年已談香港的社區經濟,如社區二手店、婦女合作社等,鄒崇銘與阮耀啟亦是本地非牟利機構「公平貿易動力」的成員,致力推廣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助互惠。兩年前阮耀啟受 Rachel Botsman 的啟發,認為她所提出的協作消費能突破香港現有社會企業的困局,「香港的社會企業一直只局限於創造就業、脫貧。我跟學生談第三世界的社企發展,個案也只針對 bottom of the pyramid 的問題,跟香港沒甚麼關連。Botsman 提出的協作消費以城市作基礎,香港極有參考價值。」城市網絡發達,開創了新的商機,各種交換平台應運而生,好像發展至全球性的出借家中沙發的 Couch Surfing 就是好例子,用網絡連結買賣雙方,省錢之餘,還可減少資源(沙發)浪費。阮耀啟有感香港的共享例子不少,於是 1 年前開始蒐集案例,衣食住行包羅萬有,如食品回收的「食德好」、交換二手書的 「Book x Change」等,這些全都收錄在新書中。藉着有系統的整理,助香港邁向更廣的共享城市目標。

  提到共享,也不只限於實體物資,書中很大篇幅談到共享空間的概念,這源於去年鄒崇銘往首爾取經,當地自 2012 年因朴元淳上任市長後,全城推動「共享城市」(The Sharing City, Seoul Project),由政府牽頭的共享項目,除了滿街的 Share Hub 告示牌,展示不同類別的共享服務,另一個重點是挪用市內未被善用的空間、物業,如首爾的創新園,就是將原本空置的衞生局活化,市民甚至可在那裏種菜,「香港政府常說土地不足,其實政府有大量閒置土地,如舊政府總部空置兩年,中環街市也丟空 6 年,最近新聞便說市建局與屋宇署談不攏中環街市的改建問題,政府何不先將地方出借,善用空間?」鄒崇銘指,首爾的例子,讓他思考香港政府可以在共享經濟上擔起重要角色。

---------------------------------

網上鄰舍 互助互惠

  共享經濟不是甚麼新鮮事,回想小時候,向街坊鄰里借油鹽醬醋實屬平常,社會富裕了,過於「完善」的住宅設計,反倒窒礙了鄰舍關係。成立才 3 個月的網上社交平台「Myflat.hk」,希望利用網絡穿透建築石屎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達到共享資源,也拉近人鄰關係。由 Antony 和 Matthew 創立的平台,將網頁以香港 18 區及住宅平台作劃分,登記用戶可以在所屬區域和住宅內作資源分享。Antony 說:「我們的目標不止在分享實際物品,長遠希望能做到協作技能,如水電技術。」「無飯」主義的人士也是他們的服務對象,「可能有人很愛煮食,但自己又吃不完,他大可招待一些不會自己煮飯的街坊一同分享!」無論共享資源或服務,可按個人喜好選擇「有酬」或「無酬」,由用戶自行決定。

  Antony 和 Matthew 原本從事投資銀行事業,工作多年後,不甘於營營役役只為客戶多賺一個「0」,因此 1 年多前決定辭工創業,為社會出一分力。Matthew 說起緣由:「我在瑞士琉森長大,7 年前回港定居,覺得香港的鄰里關係好冷漠。相反,琉森的社區很小,鄰居一定會互相幫助。在香港,我們留意到各大屋苑都有報告板讓鄰居互通消息,所以我們想到不如發展一個網上鄰舍社交平台,讓交流更有效率。」兩人深信,這平台不止交換資源,也望藉此讓街坊關係「破冰」,「要交換,也要出來見面才可以呀!」Antony 笑說。

  網址:myflat.hk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