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6, 2013

地球之友 馮詩麗

專題人物:見盡折墮浪費 CEO專摷垃圾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16日

反對擴建堆填區一役,有人守衞屯門,垃圾別來我家門,80後港女馮詩麗卻與垃圾為友,專摷垃圾,眉頭不皺。其實她在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擔任環境事務主任,專責廚餘問題,工作包括分析家居廢物。她至今出動10多次,試過在垃圾堆中打開有餡的成人尿片,記者思之欲嘔,她態度自若地說:「摷垃圾係一個好方法,睇番香港消費文化有乜嘢問題。」原來,垃圾也有被人研究的價值。 記者:譚淑美 攝影:鄧振權、劉啟文

這天早上9時許,記者跟隨馮詩麗、其三名同事、一名義工,還有專誠請假來幫手的愛心男友,來到九龍一公共屋邨的垃圾房門外。六人戴上膠手套後,打開臭氣熏天的巨型垃圾箱,蒼蠅隨即蜂擁而出。

不打開垃圾箱,不知港人多浪費,一旦發現未開封卻被丟棄的食物,眾人即嘩嘩大叫,27歲的馮詩麗說:「我試過喺屋苑發現有家庭丟咗10幾個麵包、成打蛋撻、一盒乳豬出嚟,完全冇食過!」

這天「收穫」也甚豐富,包括糭子、芝士麵、餅乾、一袋蝦米、一盒磨菇飯,可見港人何其折墮。看那芝士麵只過期幾天,可以吃嗎?她解釋:「芝士麵係預製食物,雖然過期,但唔係好耐,其實可以照食。」同事阿馬也看不過眼道:「食唔晒就唔好買咁多啦,或者喺過期前送畀人!」

五成廢物來自廚餘

擴建堆填區觸礁,源頭減廢路遙遙,馮詩麗此行也觀察港人的回收習慣,「我哋會將垃圾分類—紙、鋁罐、膠等等,再磅重」。根據過往經驗,單以重量計算,五成家居廢物來自廚餘,三成是不可回收物,而可回收卻送到堆填區的東西也有兩成之多,當中以膠袋為主,她說:「家居廢物最嚴重嘅浪費係膠袋,膠袋徵費𠵱家只適用於大型超巿,應擴及更多零售點。」

公共屋邨外,她也到過港島區一些中產屋苑摷垃圾,兩者有分別嗎?「感覺上高級屋苑可回收嘅廢物相對較少,佢哋唔會丟棄太多膠類嘅嘢。我估同教育水平有關」。從他們攤出來的垃圾可見,飯盒、紙包飲品、鋁箔裝零食的殘餘軀殼佔了一大堆,她無奈地說,這些東西在香港未有回收渠道。

馮詩麗在地球之友工作三年,除了分析家居垃圾,還充當廚餘配對的中間人,若有人有大量食物不知如何處理,可向她求助,她會聯絡社福團體收留食物。早前一場暴風雨令學校停課,四噸白飯沒人要,她透過facebook穿針引線,吸引數以百計巿民前來領取,三小時內派光四噸飯,打贏漂亮一仗,「嗰次好有滿足感,好多謝個捐贈者打電話畀我哋。廚餘佔都巿固體廢物三分之一,每日約3,600噸,𠵱家香港冇具規模嘅回收途徑,大部份都會送去堆填區」。

大學時選修應用生物系,一直從事環保行業,體內也自然流着環保志士的血,每逢飲宴必帶備三個膠盒,不但把自己那圍吃剩的食物帶走,連隔籬枱的也不放過。「好多人向我投以奇異目光,但我會同佢講,我喺環保機構做㗎!」戒吃自助餐兩年,為了惜食,有時連擺了幾天的飯盒也不放過,最終換來腸胃炎。「呢個係反面教材,最好喺過期前食咗佢!」她吐舌頭道。惜食而不識食,難怪被同事戲稱為CEO—Chief Eating Officer,首席吃專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