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08, 2012

文藝融社運悼李旺陽

「哪怕以肉體回應強權」
文藝融社運 蒙眼悼旺陽 七一派詩集

【明報專訊】31歲,有些人努力掙取人生第一桶金,有些人營營役役化身朝9晚6上班族。同是31歲的何比,選擇一隻腳走入社運圈子,另一隻腳主理一間「非主流」書店,只因「金錢不是我的人生價值觀」。上月6日,內地異見人士李旺陽離奇死亡,何比與朋友組成「我們都是李旺陽」團體,發起「紗布蒙眼」遊行,又在上周日的七一派發「安魂詩」詩集,一切自發。何比說,「無他,活在這裏,就有責任將李旺陽的力量在此散播開去」。

投身社運另類書店 掙錢少沒輸蝕

在香港成長的年輕人,難免被「中環價值」、「求學求分數」所影響,港大文學院畢業的何比,大學時修讀文化研究,她形容,當年同學之間只是為GPA(成績)讀書,「做論文好似車衣女工」,根本沒有學術交流的風氣,大學時期一點都不開心。幸好畢業後,跟隨藝術家馮美華工作,尋找自己與城市的關係,選擇投身藝術工作,現時打理書店「藝鵠」,將書店佈置得像安樂窩,「與同期畢業的同學,我掙少很多錢,但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輸蝕」。

何家一家四口,何比形容,父母「典型不過」:「他們會看《東方》、看無,接收主流資訊,不會理解我在做什麼,但亦從不會管,我很高興父母信任,特別是我爸常跟我說,『只要工作開心,就畀心機堅持落去』。」

何比參與社會運動,甚至因反高鐵集會上電視報章,父母未有反對,還暗地每天買幾份報紙,剪下女兒的訪問以表支持,「最多只是包圍立法會當晚,他們擔心我有危險,於是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叫我小心」。

說到社運,何比說,身邊有愈來愈多80後選擇脫離「人云亦云」的生活模式,但大家都不是突然冒出來,而是從一件件社會大事中逐漸「孕育」出來。2005年,她已留意世貿會議「韓農襲港」,其後參與過皇后碼頭保育,到反高鐵「苦行」,都有她的蹤。後期她由參與者變成組織者,促成六四20周年的文化祭,直至「我們都是李旺陽」,「社運已不只是叫叫口號,而是有組織,舉辦文化活動,去讓身邊人也了解事情,大家有了認識,就會更想參與」。

擬出版詩集社運經歷

上月何比與朋友發起「我們都是李旺陽」活動,只因李旺陽「被自殺」的影象震撼大得恍如看到「911」相片,「一個早幾天還對媒體盡力爭取民主,振振有詞的人,竟可以突然消失,反差太大」。何比說,大家的憤怒不知如何宣泄,直至她們看到朋友的創作圖,寫「但願你,其實只是站在窗邊,看看自由的風景」,「那一刻就覺得,可以把憤怒變成對李旺陽的祝福,再把他對民主的堅定不移,透過詩詞散播開去」。

七一當日,1.3萬本「李旺陽安魂詩」短短兩小時內派完,何比說,未來目標,是要在文化界籌到4萬元,把詩集與社運的經歷結集成書出版,並要把祝福送到李旺陽家人手中,「我們未商量可如何做到,我們知道這會是衝擊,正因為發聲受到限制,並已經滲在生活裏面,我們更應衝擊,哪怕以肉體去回應強權」。

明報記者 鄭穎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