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1

評估社企的效益

以SIAT評估社企的效益
譚穎茜

社企民間高峰會文章系列之十一

社企發展多年,已越過起步階段,步入平穩時期。公眾對社企的認知日增,但對社企價值之理解仍處於啟蒙階段。對於社企的成敗得失、社企的實踐成效,公眾往往僅以「賺、蝕」為單一的評價準則。

社企最基本的核心價值是:營利目標和社會目標。要平衡這兩個看似自相矛盾的目標,實在不易,惟這正是營運社企的挑戰所在。

成功的社企能為受眾及社會帶來正面的變革,那我們應如何客觀地量度這些改變?

社會效益評估工具(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Tool – SIAT)

參考海外的經驗,有社企以「社會效益回報工具」(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量度。它們嘗試以「幣值」的回報將社會價值量化。亦有社企以「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評估社企為社會帶來的正面改變。

目前,本港並未有一套針對本地特色的社會效益評估工具。SROI及「變革理論」是否適用於本港社企,亦是未知。故此,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與麥肯錫公司(香港)於2008年共同編制全港首個「社會企業效益評估工具」(SIAT –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Tool),針對本港社企的特色與獨有背景,以六項綜合性指標量度社企的營運效能。

1. 就業機會(Employment)

根據社聯於2010年底進行的《社企狀況調查》,全港社企共聘用逾1,500名來自弱勢社群的員工,包括殘疾人士、少數族裔、長者等。

然而,單單統計每間社企所提供的就業機會數字,並不足以反映社企的社會意義。社企為員工的培訓時數及技能提升課程、員工在加入社企後的工資水平的增長幅度、員工的晋升機會等亦應列入評估之列。

舉例,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的社企「我‧概念」(My Concept),自2007年開辦以來已創造超過200個就業職位,讓學歷不高、甚至失業失學的年青人有機會從事藝術表演的工作。經過數年的培訓,一些學員已晋升為舞蹈導師,收入大為提高。亦有學員成為社企的全職文職員工,發展另一門專業。此社企提供的職位雖多為兼職性質,卻是難得的平台,讓年青人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帶來的社會價值遠超於創造就業的數字。

2. 受惠者得著(Recipient Benefits)

社企為員工帶來的得益,亦遠多於工資與職銜。不少弱勢員工在加入社企後,不僅自我形象及自信心提升,溝通能力增強亦有助他們融入社會。

以明愛天糧為例,其聘用精神病康復者及智障人士為烘培員,為顧客製作健康麵包制品。天糧教導員工一般的烘培技巧外,亦教授他們溝通的技巧。天糧特意安排員工與訪客交流,甚至讓烘焙員擔任烘焙助教。天糧有不少員工本來性格內向、自信心亦不足。透過天糧社企這培訓平台,他們的自我形象大為提高,應對能力大增。

3. 再就業情況(Outplacement)

一般的企業視員工流失率(turnover rate)為忌,因穩定的人力資源對企業的持續發展甚為重要。有趣的是,本港有不少社企視此為社企的成功指標。社企以提昇弱勢員工的工作能力為己任。員工若學有所成,能夠投入公開就業市場(outplacement),社企不但不阻止,更大為支持。

這是值得注意的要點,社企為了員工的發展,往往寧願讓人才流失。這無疑影響到社企的營運與人力資源的穩定性,亦解釋為何社企比一般企業經營更為困難。有社企察覺此隱憂的存在,故增加內部晋升的機會,讓表現良好的員工能夠繼續在社企效力。

4. 社區參與及公眾認受(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社會價值」不只限於創造就業,亦包括對社會公義的倡議。有社企推廣公平貿易、有的倡議種族共融、亦有的以推動社區發展為目標。這些社企透過與消費者、社區人士以及民間團體之間的互動,宣揚它們所倡議的社會價值和文化。

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社企「愛服飾南亞創藝」、「翻譯通服務」不僅為南亞人士帶來自我實踐的機會,更是倡議並實踐種族共融的重要平台。有不少南亞裔人士居住於葵涌區,但礙於文化及各種原因,很多南亞婦女足不出戶,與社區隔離。該中心的社企讓南亞婦女參與社企產品的製作及銷售,使他們能與顧客及社區人士交流。

5. 義務工作(Volunteer Force)

這指標反映社企是否能有效倡議它們的社會價值。透過統計參與義工數目、貢獻時數及義工的投入程度,量度社企動員社會各階層參與的能力。目前有不少社企能夠動員理念一致的義工,為其展謀獻策。社企不僅扶助了弱勢員工,更改變了義工的想法,使他們認同社企的社會價值。

6. 財務的可持續性(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社企無異於一般企業,亦要達至收支平衡。此指標以社企的現金流量的穩定性、利潤增長率及銷售額增長來量度。社聯的分析顯示,大部份社企的現金流量穩定性高,但在利潤增長率及銷售額的增長仍有進步空間。

以上是社聯分析過往社企數年的經驗,總結是本地社企於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再就業及受惠者得著等三方面表現比較理想。但社企在財務的可持續性的表現仍須努力。在社區參與及公眾認受這指標上,社企應能表現更佳。

社企的使命是為受眾及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與變革。這些變革與改變,並不能單靠商業數字量化,而應從多角度思考,更必須將社會效益納入評估範疇。

作者為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經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