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5, 2011

施永青: 中國農村需要合作社

中國農村需要合作社
(2011年06月24日)

C觀點 - 施永青

我名下的基金,剛為內地的農村工作者,搞了一次台灣農會的參觀交流團。我的基金其實只是出資贊助者,真的組織者是北京農禾之家諮詢中心——一個以促進內地農村合作社功能為使命的民間組織。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農村已不搞人民公社,而是分田給農民進行個體生產。除了需要交稅外(溫家寶當總理後,已免去農業稅),收穫全歸農民,不再屬於公社。

這種改革大大地增加個體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令生產力大增,農民的生活在短期裡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個體生產亦有弊端,農民皆自己顧自己,沒法再如人民公社年代那樣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力量,為農村搞基建。內地的水庫、引水道等水利建設,大部分都是人民公社年代建的。改革開放後,基本上沒有甚麼新的水利建設,大家都在吃老本。引水道漏水,也不容易集資維修。

農民進行個體生產,自己買肥料,自己買農械,不容易拿到好折扣,運輸費也比較高。至出產出來的農產品,亦要自己找買家,不能利用集體力量,統一銷售,常給收購商壓價。

這種情況,令農民的生活,除了在革命開放的初期有較大的改善外,之後又停滯不前。究其原因,就是過度依賴個體生產,沒有把農民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力量去維護共同利益。

其實世上有很多非社會主義國家,農村皆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合作社,以色列、荷蘭、南韓、台灣等,在這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反觀中國,雖自稱社會主義國家,但中國的農村,已沒有甚麼社會主義味道。這種發展,不利於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亦不利於中國農民生活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我一直希望為促進中國農村重建有效的合作社做點事。去年,我基金在內地工作的同事,接觸到農禾之家聯盟,發覺他們也有共同的理念,所以資助他們成立了一個農禾之家諮詢中心,為有意在農村組織合作社的團體提供諮詢服務。

諮詢中心的理事長楊團,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她對台灣的農會甚有研究,曾多次訪問台灣,及長時間留下來考察,在台灣有很好的人脈關係。她覺得,台灣農會有很多值得借鏡的地方,希望我的基金能出資贊助中國的農村工作者去台灣參觀研習。我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所以鼎力支持,並隨團一起去了解情況。

參加今次考察團的,有些是NGO的成員,也有一些是農村工作幹部,亦有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我們先在台灣政治大學聽了一天課,再花七天時間訪問了苗栗、南投、彰化、雲林、嘉義等地方的農會;參觀了他們的果菜市場、產銷社、信貸中心等;得益不少,有機會再向讀者介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