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4, 2011

「多背一公斤」運動

多背一公斤 送愛到農村
6000背囊客響應 港人佔三分一
【明報專訊】內地IT界年輕才俊余志海(Andrew)熱愛旅遊,足踏遍偏遠山區,親自領略農村艱苦。他於2004年發起「多背一公斤」運動,鼓勵遊客多背一公斤物資留給窮人,又設立網頁整理農村需要等情報,方便背囊客參與。去年,他感動了逾6000名自助遊旅客響應,以螞蟻搬家方式,將愛心物資一點一滴背進窮鄉僻壤。

古人背挎一簫一劍行走江湖行俠仗義,今人背背囊遊山玩水造福窮人。余志海原屬是IT公司白領一族,每天對電腦過刻板生活;但下班後他熱愛環遊四方,每年都會到農村地區體驗人生。

他憶述說,有次旅行曾聽過一名「旅友」分享的故事﹕旅友曾在一個雪山農村遇上兩名義教的女教師,她們生活艱難,卻不忘鼓勵他人,臨走時還拜託該旅友帶幾句話給另一條山村的老師,這就是「你並不孤單」和「堅持就是勝利」,鼓勵老師們在資源短缺的環境下堅毅不屈。

設網站供旅客互通情報

余志海說﹕「聽了這個故事很感動。總是覺得,單感動還不夠,應該替他們做些事。」他靈機一動,04年在網誌提出,日後每趟行程將多預留一公斤物資給窮人,「一般背囊行李約30至50公斤,用1公斤來背文具、書籍、藥物,把這些物資送給當地的窮人」。意念一提出來,立即獲得其他旅客讚好,由於反應熱烈,Andrew索性設立「1kg多背一公斤」網站,讓背囊客分享經驗,互通情報,「例如曾經到某山區的旅客,在網上列出這條村缺乏10本字典,下一個打算前往當地的旅客得知,便把物資背帶去」。

就是這一點點創意,為世界帶來一些改變。30多歲的余志海,2006年辭去IT工作,籌辦舉行「1kg多背一公斤」活動的公司,替旅客計劃行程,公司收入依賴慈善捐款。網站在2009年起漸上軌道,去年公開在網站表示會響應活動的高達6000人,當中估計有三分之一是香港人。

不幹IT組公司全情投入

他說:「以前上班覺得很不自由,做的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返工只為掙錢,看不到自己對世界有何意義。」現在收入比以前少一半,他卻開心了,笑言「收穫遠大於我所犧牲的﹗」

香港及內地舉目皆是嬌生慣養的「王子」、「公主」,余志海感嘆,都市生活的「寶貝子女」受家長過度保護,缺乏造夢和改善社會的勇氣,他認為家長應多鼓勵子女去體驗生活,「看過不同的人生,才知如何為自己抉擇找到最令自己開心的路」。

體驗生活 找自己開心的路

他表示,在農村地區遇上的小孩,總是笑得很開心純真,沒有都市人的重擔,「城市的單一的價值觀,教導孩子要做公務員,懂掙錢,供車供樓,只顧自己利益,一輩子在別人價值觀下生活。無車無樓,是不是一定得不到快樂?」

他希望背囊客到窮鄉僻壤遊山玩水之餘,可觸發對人生的思考,盡了遊興,亦可義助他人。

明報記者 曾愛盈

朋友般融入
勿以慈善家自居

【明報專訊】「外界總是把農村小孩描劃成很可憐、很令人同情;但你親身去看,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絕不建議參加者抱高高在上的心態,以為自己帶物資去打救窮人」。「多背一公斤」活動發起人余志海(Andrew)建議,參加者捐助學校前應先聯絡對方以示禮貌,到後以朋友的角度融入當地,不可以「大慈善家」自居。

交學校分配 以示尊重

余志海說,參加者把物資交給學校,應由學校分配,切忌「像富豪駕到」般在村內自行豪派現金或物資,「這樣很不尊重他們﹗」

他說,在農村遇到的小孩子全都活潑可愛,「他們喜歡在河邊玩,滿山跑,大聲唱歌,很真很開心,與大家心目中又窮又營養不良的形象不同」。他建議,參加者像朋友那樣與當地人打成一片,「外人以為帶些物資便對他們很大改變,其實不然,他們最開心是有外人特意進來了解他們,和小孩一起玩和說故事,讓他們真切感到溫暖和關懷,物資還是其次」。

心意最重要 物資其次

進入「多背一公斤」網站(www.1kg.org)討論區,會見到很多自稱為「1KGers」的熱心背囊客交換情報,貼出「提議幫助鳳凰縣臘爾山鎮拉仁小學」、「為甘孜州爐霍縣泥巴鄉的貧苦牧民募捐衣物」的呼籲;也有獲得物資的義工貼上感謝回應。但Andrew說,一點點物資對很多地方來說是微不足道,並非驚天動地的大改變,「其實最大改變的,是旅客自己的眼界和心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