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4, 2011

飛行服務隊醫護團隊

成立10年 飛行醫護隊慣情急生智
【明報專訊】習慣在四平八穩的醫院急症室救人,轉到搖晃不定的直升機搶救傷病者,難免有點雞手鴨腳,但這只是飛行服務隊醫護團隊成立初期的「險象」,10年後的今天,以往醫官在機上「慣晒手勢」將紗布、包裝袋隨處扔的習慣已改掉;在沒有齊備設施的情下,他們亦熟習了「情急生智」就地取材,尿管代替胸管,手提電話屏幕代替手術燈等。

飛行服務隊醫護團隊於2000年8月成立,由註冊醫生及註冊護士組成,全屬義務性質,他們大多現職於或曾於急症室工作,是飛行服務隊的重要「幫手」。

工作性質同樣是在危急關頭拯救傷病者,「開朝元老」之一的航空醫官郭永康表示,初期與機組人員合作有難度,需要一段時間磨合,而他要從以往「救人為先」的首要概念,轉變為「在飛行環境安全工作」,也適應了好一段時間。

正職是仁濟醫院急症室專科醫生的郭永康,醫齡10多年,在直升機上,他發現了自己的陋習,「在直升機上會忽略很多細節,在醫院拆開支針,個膠袋就扔在地,隨手用完什麼就隨處擺,因為會有人善後,但在機上沒有人『執手尾』,風一吹,吹出機艙捲到螺旋槳是可以很危險的」。他說現在已盡量將「有手尾」的習慣帶回醫院,少為別人添麻煩。

就地取材 尿管代胸管

在醫院習慣很多人工作,郭永康說,在直升機是「one-man band」(一腳踢),他憶述初期直升機沒有安裝醫療儀器,每次出動他都要帶「大篋」上機,帶備所有儀器、藥物及用具,在機上救人時又要一腳踢,處理大小步驟,「在醫院有其他醫護遞上所需用品,但在直升機上只有一個人,以為空勤人員可幫忙?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初時真的很不慣」。

醫護總不能將所有醫療設備帶上直升機,加上千變萬化的環境,他們往往要情急生智,例如以導尿管代替胸管,在昏暗地方以手提電話屏幕發出的光插胸管等。

手機當手術燈 「暗」中搶救

航空醫療護士朱嘉麟憶述另一難忘經驗,某個下午,他收到緊急召喚,在南海一艘開往香港的貨櫃船上,一名船員跌下幾十呎深的船艙受重傷,朱嘉麟到場時見到傷者動彈不得,並有嚴重氣胸,船艙漆黑一片,只是貨櫃夾縫之間有微弱燈光,但當時如果不及時為傷者插胸管排氣,傷者的呼吸會受阻,影響血液循環,會有性命危險。

朱嘉麟唯有亮起手提電話的屏幕燈作照明,在傷者身上找出插引流管的位置,完成插胸管程序,航行期間傷者情轉壞,需即場插喉、吊鹽水及給氧氣,直至貨船泊岸,將傷者吊出送往醫院,幸好傷者在10日後康復出院。

醫護隊至今已成立10周年,更出版了《政府飛行服務隊GFS拯救實錄》作為紀念。

明報記者 馮樂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