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8, 2011

社企製衣廠 L Plus H

社企製衣廠
重振Made in HK招牌
【明報專訊】自從製衣工廠於九十年代相繼北遷,原以為「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的衣服從此絕,豈料於2009年,社會企業「L plus H Fashion Limited」把這標籤復興了。L plus H定位製造上乘針織品,由「70後」、「80後」負責管理和獻策,出力的則是昔日讓香港製造業起飛的老師傅和車衣女工,老、中、青三代攜手打造高檔次、高品質的香港貨,重振「Made in Hong Kong」雄風。

設計車工包裝全在港

香港的製衣廠房寥寥無幾,而且只負責當中數個工序,L plus H卻標榜「百分百香港製造」,由設計、車工、熨摺、包裝,全部工序均在港進行。該廠強調工序,更重視「人」,70多人的製衣團隊,絕大部分都是行業中的資深工人,於七八十年代香港製衣業黃金時期已從事這行,當中最年長的已屆66歲。

老師傅歸位 清潔習慣難搞

不過,要領導這班老師傅殊不容易,董事何靜瑩透露,單是要讓工人習慣把線頭掃進垃圾桶,已引起怨言,結果她每天到廠房提醒數十遍,足足花了兩個月才讓眾人習慣。另一方面,以往工人以廠長為大,組長都不願發聲,結果支支吾吾,得不出改善生產的方法,她只好每天開一次生產會,3個月後各組間逐漸學會溝通,大大提高生產力。除了一班老師傅,L plus H亦聘請了約10名「70後」和「80後」,主要負責中層管理和設計工作,當中卻只有數人具大學學歷。L plus H協助中年社群之餘亦提拔了一班學歷稍遜但工作勤奮的年輕人,何靜瑩亦笑言是意外收穫。

月產8000高級貨 挑戰意大利廠

萬事起頭難,廠房投資過千萬,但高級針織品造工細緻,每月產量僅5000至8000件,何靜瑩亦直言首兩年形同「燒銀紙」,今年才「見到曙光」。她強調競爭目標是意大利工廠,「如果像內地廠,人家給我們什麼便跟做,我們沒有競爭力﹗」事實上,業界交給L plus H的,都是較複雜、考工夫的圖案,L plus H亦會就技術層面提供意見,難怪能夠如此自信。

現時公司90%訂單來自內地、台灣和歐美,餘下10%貨品在中環專門店發售。雖然捱了兩年沒好好睡上一覺,何靜瑩仍以重振香港品牌為榮,現時只要是自家出售的產品,「Made in Hong Kong」的標籤必定釘在衣服最顯眼處,「(標籤)好重要﹗這正是我們要重振的,每一個都是人手縫上,十分珍貴﹗」

昔日「工廠妹」 重拾狂熱
【明報專訊】昔日香港製衣業養活不少家庭,但隨廠房北移、製衣業式微,資深製衣工人紛紛退休,L plus H的出現,令他們重拾製作衣服的熱誠。

曾獲聘北上 兩地奔走難耐

今年56歲的謝女士,30多年前是「工廠妹」,專責「縫盤」工序,即把衣服的各個部分連接。「在自己手上,由一件件散片組合成一件衣服,美觀不美觀都是由你決定,有些很容易,有些很難,很有挑戰和滿足感!」她對製衣「有種狂熱」,但仍難逃因製衣業式微而失業。到L plus H工作前,有人聘請她北上「指導」工人,卻要每天中港兩地奔波,如今雖然做「基層工人」,但她笑稱不願再離開這熱愛的行業。

熟手工人亦要適應現代化管理,工人開始每一個製衣步驟前,都要先插入職員卡和每件衣服專屬的智能卡,而謝女士最不習慣是「成日要搞清潔」,起初總是把線頭往地丟。不過她亦稱讚公司秩序井然,例如剪刀不能亂放、不能在工作間吃飯等,其實是保障工人安全。

年輕員工加班6周保訂單
【明報專訊】L plus H原意是協助中年社群重返就業市場,最後卻收納了近10名70後和80後小伙子。董事何靜瑩對這班年輕人讚不絕口,願意提拔他們晉升中層管理。

30 歲的賴家駿10年前於職業訓練局畢業,因目標未明,輾轉做過好幾家工廠,甚至想過轉行。年多前他被介紹到L plus H工作,負責「畫花」的工序。有次,一名世界級設計師交來兩款繁複設計,考起了他,卻燃起他的鬥志。他連續6周加班,幾乎沒有休息,直到何靜瑩打算放棄的一天,他終鑽研出製作方法,他說:「如果做不到,便無了一張訂單。」

內向80後 與客溝通建自信

呂均諾是80後的代表,27歲的他大學三年級時輟學,在紡紗廠工作了數年,但只負責針織機,在L plus H工作半年後,何靜瑩開始讓他接手技術主管的工作,除了協調部門,更讓他與客戶溝通。如今談及各種布料和工序,他已能解釋得頭頭是道,性格內向的他坦言沒想過有這機會,也因這份工而建立自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