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03, 2010

教材《見窮不見貧》

真實貧窮教材抗衡庸俗通識
不滿坊間教材強調「客觀持平」 矯枉過正
【明報專訊】通識科雖強調多角度分析,但坊間通識科教材探討社會議題,往往為「客觀持平」而矯枉過正,結論常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關注貧窮問題團體自行推出通識科教材供學校選用,以「有血有肉」的真實個案讓學生看到社會實,從而引領學生深切思考貧窮問題。

包括基層訪問短片 每套售70元

教材《見窮不見貧》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及關注綜援檢討聯盟出版。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表示,貧字由「分」及「貝」字組成,社會基層「窮」的狀源於資源分配不平衡,故與關注綜援檢討聯盟合作出版這套教材,引發學生思考和認識貧窮和貧富懸殊問題。

教材售價70元,適用於通識及宗教論理科,內有5段短片,包括數名不同背景的基層人士訪問,如剛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設計課程畢業的阿珊,她來自單親綜援家庭,每天由天水圍往返新蒲崗工作,每月只掙得6000元。訪問亦包括延伸問題,如讓學生計算一星期支出費用,若工資每小時20元計,要工作多久才能負擔生活費。教材亦包括前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博士等人的評論,分析香港貧窮現及出路。

梁永達:「庸俗相對論」只簡化問題

昨日出席有關教材發布會的基督教基協中學通識及公民教育科教師梁永達,自1995年執教鞭,他認為教授這科目不應避開立場,但發現坊間出版商通識科教材相若,往往強調「客觀持平」,其實只是「公說公有理」。他以紓解民困議題舉例說﹕「教材結尾通常說『不同人士對紓解民困意見不同,看重短期利益希望退稅及減稅,看重長期利益則希望將資源放在社會長遠發展』。」他質疑﹕「利益是誰的利益?不同人士是指什麼階層?這種印象式判斷很有問題,以此『庸俗相對論』去教導學生,只會簡化問題。」

窮學生難負擔坊間教材

梁老師任教10多年來,學生多來自基層家庭,坊間教材動輒要500元,有中四學生負擔不來,他唯有讓學生與中五生共用教材,令他心疼的是,曾有中七生要報讀副學士,連數千元的「留位費」也負擔不起,「貧窮問題不用脫離生活,在學生朋輩間隨處可見」。

梁永達認為,上述教材立場鮮明,從宏觀角度分析政治、經濟轉變導致貧窮的原因,理論堅實,但課堂時間有限,內容上可增加資本家的看法及活動操作指引,如訪問基層勞工須知及計算生活開支的方法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