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難以突圍的壹基金與民間慈善

李連傑撞墻:難以突圍的壹基金與民間慈善
2010-09-24 15:49:56 
來源: 南方周末(廣州)

這些過去三年中壹基金曾經撞過的墻,幾乎是環繞在整個中國民間慈善事業周圍的共同的高墻。

2010年7月,李連傑在上海參加壹基金宣傳活動。彼時他是否已有自己的慈善事業四處撞墻的感受?

身份認證困難、賬目不能自主、項目開展受限,這些過去三年中壹基金曾經撞過的墻,幾乎是環繞在整個中國民間慈善事業周圍的共同的高墻。

慈善研究者和捐助者們同樣認為:“我們的文化裏不缺慈善傳統,但我們現在缺少合理的慈善制度。”

壹基金要離開中國紅十字會單飛了,在過去的十多天裏,就此種訣別屬於“嫁女”還是“離婚”,媒體和慈善界還在字斟句酌。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由影星李連傑創辦的公益基金想要離開它依附了三年的“挂靠單位”。

“分手”今年年初就已經開始醞釀。南方周末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早在今年2月份,壹基金便開始在民政部辦理公募基金會申請程序,希望給壹基金一個獨立合法的身份。

一晃就是7個月,無果。漫長的等待之後,9月12日,李連傑在央視的鏡頭前,指著自己棒球帽下白色的發根說,這是他從事慈善三年以來所付出的代價。他說,壹基金有“中斷”的可能。

“任何事,有開始的一天,就有結束的一天。”這個著名的佛教徒補充道。

單從一個慈善基金所擁有的業績上看,過去的三年是壹基金聲名鵲起的三年,如今,它募集的善款已超過2.7億元人民幣。一個無奈的、妥協的結合,不必然導致一個決裂的結果。三年的合作期裏到底發生了什么,才是壹基金試圖單飛的直接原因?

“壹基金就是想做得更大,這是很自然的想法。”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民政部前官員王振耀評價說,“壹基金所面臨的,是體制的挑戰。”

“能撞的墻都撞到了”。南方周末多方了解到,身份認證困難、賬目不能自主、項目開展受限,這些過去三年中壹基金曾經撞過的墻,幾乎是環繞在整個中國民間慈善事業周圍的共同的高墻。

這堵無所不在的高墻,即是構成壹基金尋求獨立,亦是當下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生發的現實語境。

拜碼頭與擦邊球

對壹基金而言,必須在權力的譜係內,拜一個自己的“碼頭”;而過去三年,壹基金一直在碼頭下打擦邊球。

2010年7月,李連傑在上海參加壹基金宣傳活動。彼時他是否已有自己的慈善事業四處撞墻的感受? (沈井韋/圖)

李連傑把慈善當作“修行”。在壹基金設立之前,他曾為此“修行”了兩年。“我一路在學習,一路受到打擊,因為體制和法律上的原因,我們不能成為一個獨立法人的基金會,在國家許可的範圍內,只能在中國紅十字會底下做一個專項計劃。”

2008年4月,李連傑在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曾回顧壹基金投靠中國紅十字總會的那個暗含著無奈、妥協的過程。

一開始李連傑以為可以復制香港模式,做一個獨立的個人基金會。為此他尋找了作為一個成功演藝人士能夠找到的所有社會關係,最後仍然發現在大陸地區根本不可能做個人基金會。他必須挂靠在某個政府部門或官方組織之下。

按照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要求,假如要做一家全國性的公募基金會,起碼要準備800萬的現金在賬上,而李連傑的壹基金 2007年4月19日啟動的時候,賬上資金也不過是400萬元。“我原來想做公募基金,800萬注冊資金不是問題,可是還有其他許多障礙不能通過。”李連傑說。他所說的“障礙”,便是指依照目前大陸的管理框架,所有的基金會要想成立,都需要找到一個有官方背景的業務主管單位。

在中國大陸實施壹基金計劃之前,李連傑已經在美國和香港做了嘗試。“在美國和香港做慈善非常容易,只需要在政府備案,便可向社會公募。因為有完善的制度和清晰的法律條文,所以我可以做獨立的個人基金會。”李連傑說,“而在中國內地要這樣做顯然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民間慈善事業,生發於改革開放之後。民政部的資料顯示,1988年包括基金會在內的社會團體數量僅為4446個,而到2007年底,這一數據變成了38.7萬個。數字的背後,可以清晰看到權力往後走而社會往前走的時代特點。

對壹基金而言,必須在權力的譜係內,拜一個自己的“碼頭”。在尋找多處社會關係受挫以後,李連傑選擇了中國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是我很認同的一個組織,它的中立、公正、透明和全球性,是我非常喜歡的。因此,我非常願意和他們一起合作。”李連傑說。

但壹基金和中國紅十字合作之後,並非一個獨立的法人,它只是紅十字會下的一項“計劃”。“每個月每人捐一元錢,壹基金的理念便是要成為公募基金。”王振耀說。但現狀和理念之間,顯然有巨大的鴻溝。

2008年10月,非公募機制的“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注冊成立。這被業內認為是壹基金長袖善舞的無奈之舉。

壹基金的官網聲稱,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的執行機構,上海李連傑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嚴格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開展各項業務活動,向“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進行專項的匯報與結算,並接受年度審計。

“壹基金只是紅十字會下的一個計劃,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它沒有權力去招募人員。”壹基金執行主席周惟彥解釋“上海壹基金”成立的原因,“需要一個實體機構去招募人員,並執行壹基金計劃的項目”。

但這一舉動被《中國發展簡報》(專業的NGO行業雜志)解讀為“借殼”:壹基金希望注冊公募基金會,但這因政策和法律的約束目前尚無法得到批準。而現有的“公募基金項目”或者是“非公募基金會”身份,正是壹基金對這種情況無法突破而採取的折中辦法,也是一種無奈。

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稱,“壹基金一直在打擦邊球,在很多場合,它的一些做法是違反現行規定的。”他曾在出租車背後的宣傳廣告上看到,壹基金計劃的公益廣告上並沒有標注中國紅十字會。嚴格說來,它在沒有打出中國紅十字會的前提下,是沒有權利做這種公益廣告的。

有著全國公募基金會這個夢想的並非壹基金一家。近年在環保領域日漸嶄露頭角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早在2004年成立時,便懷著這樣的念想。他們甚至在第一次理事大會上便批準籌建SEE基金會。但由於注冊資金和挂靠單位都不具備,便只能成立了SEE協會先做起來。
(本文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楊繼斌 張英 王小喬 趙一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