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1, 2010

陳啟宗﹕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陳啟宗﹕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二之一)
【明報專訊】在中國歷史上,商人是不被社會尊敬的,仕、農、工、商,生意人被放在社會的最低層。成功的還好,反正有了錢;失敗的,就錢也沒有,別人的尊敬也沒有。

商人不被敬重,自有其原因。雖不能說「無商不奸」,但是商人中品性差的確是不少。嘴臉一般不好看——見官逢迎,看不起窮人。通常還給人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印象,不知民間疾苦,與大多數老百姓脫節。

中國「儒商」一詞,在褒揚讀過一點書、有點儒雅之氣的商人的同時,其實也意指大多數商人都沒有什麼學問,充滿銅臭味。為此,我十分不喜歡別人稱我為「儒商」,因為這樣就等於把多數商人定性為沒有學問沒有思想、只知道賺錢的俗人。

在如何看待商人這一點上,西方也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在近代歷史裏,由於商業社會的發展較早,更完備一些,商人正面形象的樹立和社會對商人的正面認可比我們先行了一步。就拿美國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大企業家也曾被稱為「賊商」(robber barons)。然而,隨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社會主義的一些概念漸漸被美國人接受,就如上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總統實行的「新政」(New Deal),同時,不少大企業家也能夠發財立品,多做善事,在社會上的名聲也就有所改變。

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工商業對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作出的貢獻更是贏得了社會的肯定。二戰初期,民營製造業迅速朝軍用器材生產轉化,適時滿足了戰爭的需要。若然當時沒有這一批商業機構,美國恐怕就不能那麼快地與德、日在軍事上競爭並最終得勝。

在美國這樣一個相對重商的社會裏,有錢本來就比較有發言權,加上商人們用財富所施的善行以及他們為社會帶來的貢獻,慢慢扭轉了人們對商家的看法。 更何在一個機會相對平等的社會,人人都有營商及賺錢的自由,商人與其他社會階層和社會成員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就意味普通人與工商業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完全對立的。

二戰之後,東南亞各地不少華人企業家崛起,作為當地社會的少數族裔,有了錢才較有安全感,加上社會上「拜金主義」盛行,財富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商人成了別人羡慕的對象,商人因此變得比較容易受社會尊重。

以往近20年裏,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先生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又說發家致富是光榮的。這使得中國社會對商業和商人的觀念與態度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到了現在,雖然社會上仇富情緒不是沒有,但是中國幾千年來對商業和商人的輕視已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大家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就是工商企業與工商業者對經濟發展極其重要,也唯有經濟起飛擁有充足的財富之後,政府才能推動社會各方面的進步。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那麼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第一就是賺錢。賺不了錢,社會責任如慈善捐輸等都免談,因為不能持久。

當然錢要賺得恰當,起碼手段要合情合法,不能做不道德的事,在掙扎求存時如此,賺了錢之後更要潔身自愛,因為有了錢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既包括有益於社會的事,也包括壞事。今天不少女孩子想嫁給有錢的男人,其實這是很危險的。沒有錢要包二奶也不容易,有錢人拈花惹草就方便多了。有錢真是很危險的事!

賺錢的同時還必須尊重員工,要有社會良知,不做毒奶粉之類的事,還要盡可能不破壞生態環境。如此種種,都是企業起碼該做的事。

上世紀90年代初,因家裏的晨興集團在蘇州興建銅版紙廠,我就到世界各地參觀了一些先進的造紙商。 有一天在蘇格蘭視察工廠,那位廠長先生告訴我,因為用水很多,紙廠就建在河邊。造紙後的污水經過處理,回流河道時比上游進來的水還要乾淨,所以下游的魚比上游的更多。這件事給我相當發。這方面中國起步晚一些,提高有關方面的意識尤為迫切。

回到企業第一個責任乃是賺錢。唯有成功的企業,才能持續地做以下幾件事:上稅,創造就業,為社會提供必須或想要的產品與服務。企業還會牽動經濟發展,為社會進步創造先決條件。30年前的中國很窮,很多社會事業都不能開展,今天情就不一樣了。

做好了以上的事,企業就算是盡了對社會的基本責任,社會也不應該強加於他們其他的要求。在今日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裏,競爭愈來愈激烈,若然企業被迫做太多公益事業,就很難在全球競爭中不被淘汰,更遑論制勝。這是社會人士——特別是沒有商業經驗之人——要認清楚的客觀事實。

再者,唯有積累了大量財富的企業家才能在國際社會上較有發言權。上世紀90年代我成為出任以瑞士為總部的世界經濟論壇之理事會成員的第一位亞洲人,也是第一個出任其在達沃斯年會的聯席主席的華人,此外又被推舉為亞洲協會全球副理事長等。究其原因,首先是我的生意比較成功,賺了不少錢。試想想,別人會邀請失敗的生意人出任此等公職嗎?當然單是有錢是不夠的,你必須有學問、有思想、有見地、言之有物;還要懂得按國際慣例處事為人,才能獲得一點在世界舞台上的發言權。

上世紀90年代初,我深感華人在國際場合上沒有聲音,就有意識地培養一些比我年輕的東南亞中壯年華人企業家,用我的影響力,邀請他們在不同場合演講,從而把華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公諸於世。可惜在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裏,最大的受害者正是他們。錢沒有了,西方人士也就不再邀請他們發言。作為商人,唯有擁有了財富,加上前述的其他要素,別人才會聽你的話。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除了為公司賺錢,為社會創造財富之外,企業家的另一個社會責任乃是,要樹立正面的社會形象,做一個被人尊敬的企業家。中國社會在未來的十數年裏,若能產生一大批受人敬重的企業家,那麼國家的前景就是秀麗的。反過來說,若然生意人都是被社會唾棄的,那麼社會矛盾必定日深,政府被迫插手,最終對國家不好,對自己也不利。因為社會失去了和諧,老百姓充滿了怨氣,暴力之事就容易出現;失去了合宜的營商環境,商人成了社會公敵,企業就難以持續發展,有錢人還要為自己的生命財產擔憂,那就相當可怕。

因此,就是為了自身利益,企業家也必須盡力成為被人尊敬的人。這樣,錢有了,社會聲譽也有了,自然就活得比較快樂,也能使社會更加和諧。如此一個較平順的社會,也就為企業繼續創富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實在是多贏的局面。也就是說,做被人尊敬的人不只是企業家在社會上立身處世所必須的,對自身利益而言也是如意算盤。

正如西諺所言,別人對你的尊敬是需要自己努力贏得的,不是要求別人就有的(Respect is earned and not demanded)。有不少事企業家要自發地去做,才能夠取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與尊敬。在行業外,要叫人知道你是有思想的,大至全球小至社區的某些重要議題,你都是有識之士,是有見地的人,並且是有社會良知,對社會有責任心的;在行業內,不只能賺錢,並且是有創新性的,能夠處於龍頭地位,就更具有影響力。

無可否認,有些行業是比較容易被人尊敬的,就如商業銀行家(不是投資銀行家),大製造業首腦等,從事高科技的也不錯。一般來說,做服務性行業的較不容易被人敬重。這關乎公眾對行業的認知與觀感,是比較難以說清的問題。除了少數例外(就如1997年之前的香港),做房地產的在全球各地都是較不受尊重的。為此,若然房地產商能夠做到被眾人尊敬,那個社會就是相當進步的了!

還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企業家還該用賺來的錢回饋社會,多做造福人群的事。你叫它慈善事業也好,公益事業也可以。但在這方面,有一些原則是社會應該明白的。我個人認為,社會上對企業捐獻不能有過高要求。如上文所言,企業的目的與責任都是賺錢,為股東謀最大金錢利益。無論私人企業還是上市公司,生意的擁有權都是屬於股東的,賺來的錢也是股東們的,我們必須尊重私有產權。社會所期望的,應該是任何模式的企業之擁有者,也就是股東,在慈善與公益事業上多多捐獻。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運用公司的資源投入公益事業時,只該做對企業發展,包括對公司形象有好處的公益活動,捐獻數字相對企業規模也不能太大,做得足夠合宜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公益事業不是企業(enterprises)的社會責任,而是企業家(entrepreneurs)的社會責任。今日中國經濟發展還算是初階,除了私人企業之外,不少上市公司還有一位或是數位主要股東,在公眾眼中,捐錢成了所有股東,特別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應該自己選擇的社會責任。

企業家捐輸的案例

那麼有什麼公益事業是該做的呢?從較富裕國家的經驗看,一般有錢人都是由解決社會迫切需要的扶貧和救災等開始。之後就是捐助為社會長遠發展好的,卻又是不能或不該完全依賴政府的事,包括支持教育、科研、醫療和環保等。當社會積聚了較多財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較為豐富了,那時一些成功企業家就會在文化、藝術等方面捐助,另一些就會就自己的興趣或理想做一點貢獻,捐助的事情也就會做得更為細緻。例如,一位認為中美關係特別重要的商人,會支持大學或智庫在這方面的研究;擔心城市發展防火工作做得不夠好的,就會推動防火意識,或者協助公共建設提升這方面的水平。還有一些企業家覺得錢賺夠了,就更可能半職或全職出任某些公職。

【明天續完】

作者是香港恒隆地產公司董事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