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08, 2010

慈善司長辭職記

慈善司長辭職記

對於王振耀回到民間之舉,有評價說,這不是“下海”,這是“上岸”。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10年06月22日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衣鵬

(原文: http://nf.nfdaily.cn/epaper/21cn/content/20100622/ArticelJ01004FM.htm)

  特稿 本報記者衣鵬北京報道

  北京新街口的大帽胡同,擠滿了發廊和大排檔。夏至之前的炙熱氣息,飄進了一座剛剛翻新不久的四合院內。

  緊閉的院門后,王振耀拎著剛裝滿的熱水壺向記者走來。在這個新辦公場所的見証下,他14年的民政部官員生涯,已經漸行漸遠。

  現年56歲的王振耀,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4個月,從救災救濟司司長調任新組建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而爭議頻出的公益慈善領域,也將他頻繁地推向公眾視野。即便面對媒體的鏡頭,他也不自覺地用手碾過雙眼和面頰,舒緩疲倦帶來的不適,這是職務帶來的習慣性動作。

  這位疲憊的官員,經歷了中國慈善公益領域高速發展和膨脹的歷史階段。在他離開民政部不久的將來,新的慈善法草案可能將獲得通過,而今年的捐款金額、慈善組織數量都將創下一個歷史性的紀錄。

  這或許都能算上王振耀的政績,卻未能阻止他早在心裡草擬的一紙請調報告。

  “他要走了,要走了。”青海玉樹4月的一個深夜,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對本報記者談及王振耀時說。

  “他經常不顧實際的困難,也要費力弄出政策或建議。”但李連杰還是成功游說王振耀,請他出任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

  更像是一名學者

  6月21日,壹基金研究院在北師大揭牌,王振耀的調離手續也即將辦理完成。他身著曾經出現在許多活動現場的一件灰色西服,但藍白相間的領帶顯然經過挑選,和壹基金的宣傳色調一致。

  “我現在的領導是壹基金和北師大。”王振耀向全場致辭時刻意強調了角色的更迭,一些跑慈善的記者也才恍然發現,宣傳材料中他的官銜已經悄然添上了“前”字。

  過去,王振耀算是慈善事業的監管者,而如今,他的工作則是要對壹基金理事會負責。“開研究院籌備會時,我讓同事今后隨時提醒,免得又有了司長架子。”壹基金研究院,是中國第一家授予EMPA學位的公益教育科研機構。由壹基金創始人李連杰任理事長,北師大校方代表、常務副校長董奇,馬雲、馬蔚華、馬化騰、王石、馮侖等著名企業家也都出任理事。而王振耀手中,擁有一支在國內學界知名的社會政策研究團隊,首批籌措的2000萬元人民幣運營資金,將主要用於慈善事業的研究,打造像布魯金斯學會那樣的智庫。

  “他有寬廣的視野和理論思維,在民政部的時候,也更像是一名學者。”一位熟悉王振耀的人士說。他合著的《中國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管理的基本體系》,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實踐檢驗。

  從一個官員,轉任學術機構負責人,20多年的政府經歷,是王振耀抹不過去的印跡。生於河南農村的王振耀,上世紀1970年代在廣西桂林服役,77年恢復高考后進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80年代研究生畢業后,他既進入著名的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奔走在中國鄉村。1988年,民政部組建基層政權建設司,時任司長就是現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王振耀忝列下屬農村處處長,一路見証了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誕生與發展。

  2001年,王振耀從哈佛肯尼迪學院學習公共管理歸來,轉任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開始了十年救災的奔走,並伴隨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和壯大,見証了許多體制和制度的生成變遷,也承受了迅速膨脹的慈善事業帶來的種種壓力。

  官場上比較孤獨的人

  一位王振耀的同事說,“許多機構已經‘挖’了他近一年。”而王振耀也坦言,考慮離職的念頭,已經有些時間。

  6月18日下午,王振耀一次次跳過記者對細節的追問,沒有透露辭職的具體原因。但從今年年初開始,他經過認真的考慮和談話,最后還是向部裡打了請調報告。

  “退休之后再謀出路,難免讓人覺得是去挂名的。”王振耀解釋說,之所以在任期內就採用調離的方式,是不想讓學校裡的人說他是退休干部。

  據記者了解,一般政府機關內,司局級官員的退休年限在57歲至60歲不等,到了這個歲數,如果還沒有升遷機會,就會考慮退休或新的去處。

  在慈善圈內,“王振耀辭職”的消息也隻是近期才小范圍傳播。但人們習慣於他對各種與慈善公益有關的輿論熱點進行回應,同時感嘆他有別於某些官員的說話風格。在汶川地震之后,慈善領域受到空前關注,王振耀先后就“政府慈善”、“巨額股權捐贈”、“慈善基金免稅”、“善款流入財政”等個案事件做過公開表態, 人們通常認為,這會遭致並不樂觀的結果。

  “你知道我的性格,說話也難免得罪人。”王振耀說。

  “在官場上,他是一個比較孤獨的人。”王的一位下屬說。這位官員舉了個例子,身為救災司司長的王振耀,曾經為了一筆500元的個人捐款辦理個人所得稅免除,而通過多個部門辦理足足10道手續,歷時幾十天就為了拿回50元的個稅免除。這段故事在媒體上廣為傳播,王振耀的目的也是為了推動慈善稅務優惠政策的推行。但這是一個多部門主管的領域,他的做法引起了其他部門一些人的批評。

  在王振耀任職慈善司司長的兩年間,中國已注冊的慈善組織數量達到1600多家,年度捐款數額分別達到1000多億和500多億。面對這樣的歷史節點,王振耀自認留下了遺憾。

  徹底回到了民間

  在中國慈善從業者眼中,“政府”和“民間”,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慈善發展路徑。判斷一個慈善參與者的意識傾向,往往以此為根據。

  “因為中國有許多半官方的慈善組織,他們多由退休官員擔任要職,掌握了巨大的慈善資源,而近些年出現了眾多民間的草根NGO,兩者之間在原有制度中的權利地位是不平衡的。”一位民政部特邀專家說,對於慈善領域一切政策法令的出台,人們已經習慣於以“有利於政府”還是“有利於民間”進行判別。

  王振耀一年多的在任舉措,同樣會被放置於這種評價體系下。“他有一種體制內的開明,但細細研究他的話語,會顯出一些人與體制間的矛盾。”上述專家說。

  王振耀也認為自己徹底回到了民間,更要尊重民間的方式。他曾經身體力行捐贈者免稅,但這一政策卻並不是對所有捐贈者適用。由於慈善組織的免稅資格,需要由國家、地方稅務、財政和民政三部門進行認定,導致捐贈者向一些還未被列入免稅清單的組織捐款,無法獲得捐款。最先獲得免稅資格的慈善組織大多是半官方的,這實際是對慈善組織的不公平待遇。

  關於免稅制度,更有聲浪的質疑源於王振耀的好友徐永光。徐曾於1980年代中期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后輾轉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等半官方慈善組織。但徐於2000年后開始涉入非公募慈善基金會,從此成為為民間組織放聲的代表人物。

  2009年,徐永光所在的南都基金會聯合其余多家慈善組織,向財政部、稅務總局致信,認為對非公募基金會收取企業營業稅,不利於其公益功能發揮。此前,王振耀曾向本報記者稱,非公募基金的免稅問題,主要還是基金會缺乏與有關部門溝通。

  “慈善司成立之后,全國和地方都在翹首以待,希望有系統慈善政策出台,但是我們的政策千呼萬喚出不來。”一位民政部主管的社團負責人說,慈善司的工作, 似乎更多放在了很多具體項目的推動。“項目是民間組織的事,不是政府應該做的。”但這位負責人也明白,關於社會關注的民間組織注冊、免稅等問題,既涉及民政部內部司局間的協調,又包含民政部與相關部委、大型半官方慈善組織的協調。

  “要去突破這個大的結構,非常困難,這也是王振耀離開的原因之一。”對於這種說法,王振耀並沒有當場向記者否認。

  幾天前,王振耀在慈善圈的朋友為他的“轉身”開設一場小型派對,徐永光借著酒興說,“振耀下海了。”這是他那個時代對官員離去的指稱。

  在場更多的人說:“不對,振耀上岸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