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3, 2009

The Ostrom's

奧斯特羅姆理論受中國重視
與夫專研社會生態資源運用
【明報專訊】奧斯特羅姆與丈夫文森特 (Vincent Ostrom)均以研究公共決策與公共資源運用著稱,兩夫婦的研究近年在中國頗受重視,多本重要著作已被譯成中文。兩夫婦曾多次訪華,更分別起了中文名歐文森和歐玲。她目前主要集中於公共資源與發展的研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政策諮詢。現時每年均有數名中國學者和學生到兩夫婦創辦的研究所,研究他們的理論。內地網易新聞曾訪問她,並引述她的說話稱,其丈夫早年曾在香港教書,過了一段時間。

中文名歐玲 丈夫曾來港教書

奧斯特羅姆被視為公共選擇學派(Public choice theory)創始人物之一,此學派以經濟學工具研究政治科學,特別是從政者和政府官僚的決策行為。她的研究顯示,由「用家聯盟」(user association)管理公共財產,可能比市場與政府更有效率。

她尤重探討社會如何有效分配自然資源。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學教授佩爾松(Mats Persson)指出,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若沒有清晰定義的物主,漁獲、森林等自然資源便會被過度開發,解決方法是政府中央管理(如徵稅與配額)或私有化,由市場的無形之手處理,但奧斯特羅姆發現,在一些情下,即使市場不存在,人們可透過市場與政府以外的其他途徑來解決過度開發問題,避免資源耗盡。

理論稱用家可自行避免耗盡資源

佩爾松舉例道,中國、俄羅斯與蒙古的草原覆蓋情,便可用奧斯特羅姆的理論解釋。衛星圖片顯示,在以傳統社會組織運作的蒙古,1990年代草原消失的情,便不像中俄這兩個先屬國家控制、後來引入私有產權的國家那麼嚴重。佩爾松指出,奧氏的研究,提供了社會如何處理有限自然資源的新視角,並為保護地球帶來了新希望。

據奧氏自己的介紹,她的研究還涉及個人與社區行為理論。她發現,當人們相信社會中其他成員(包括官員)會進行交換(reciprocate)時,他們就會高度合作;一旦信任不存在時,人們便不會再合作,「除非被人用槍指」。她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of Collective Action )。

法新社/德通社/路透社

理論走出市場政府對立
切合內地國情
【明報專訊】公共資源的分配,過往一直被認為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便徹底私有化,依靠經濟學巨匠亞當史密斯所主張的市場無形之手去解決;要麼便依靠中央集權,由政府來分配。然而不少學者都指出,市場追逐自利的原則,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可是交由政府管理,又往往會出現資訊不夠流通、有欠效率等失效問題。相對於這種市場—政府二元對立的觀點,奧斯特羅姆從博弈論的角度,提出了第三條路,這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改革別具意義,這亦解釋了為何奧斯特羅姆理論在中國備受重視。

在公共經濟的研究中,奧斯特羅姆夫婦揭示了公共領域「另一隻無形的手」的運行邏輯,奠定了「多中心理論」(Polycentric Governance)體系的基礎。整個理論的中心問題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們,能夠如何把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並通過自主性的努力(並非由政府作指揮),去克服搭便車等(即市場失效)的問題,以實現持久性共同利益。

克服搭便車 確保有效管理

奧斯特羅姆夫婦借用了波蘭尼(Michael Polanyi)首先使用的「多中心」一詞及對多中心秩序的理解,加以發揚。波蘭尼認為,社會有兩種秩序﹕由上而下的指揮秩序,以及多中心的秩序。所謂多中心秩序便是自發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行為單位既會獨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即傳統的市場行為),但又會相互協調適應(自主治理)。

奧斯特羅姆夫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所謂「公共經濟」概念。在「多中心框架」下,公共經濟並非政府所壟斷的經濟,而可以是混合型經濟,私人可參與其中,但公共經濟又有自身的運行規則。

有助社會可持續發展

多中心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有啟示,因為這有助解答什制度才能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共享,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這種既保持大量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同時又建立起市場機制的國家,這種「第三條路」的治理理論,就顯得格外適合國情。

儘管經濟理論全面反映了市場的優勢和局限,但傳統上較少關注其他制度安排。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證明了經濟分析可用於解釋大多數社會組織形式。通過對魚類、草地、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等公共資源的使用管理情的大量研究,奧斯特羅姆觀察到,資源使用者聯盟,經常能發展出用於解決利益衝突的決策和精密執行機制,使公共資源得到有效管理。

明報記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