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愛國學校」界線漸模糊

「愛國學校」界線漸模糊
【明報專訊】對於「愛國學校」的定義,都是來自大眾的。在港英年代,開宗明義談「愛國」、在校內掛中國國旗和毛澤東像等,都是愛國學校的標記,但自從香港回歸,大部分學校都談愛國、掛國旗,所謂「愛國學校」的界線已漸趨模糊。

在學校運作上,1991年可說是他們的重要時刻。愛國學校曾於1980年代聯合向當時的教育統籌委員會申請轉為津貼學校,但最終不獲接納。直至政府於1991年推出直資計劃,愛國學校都紛紛申請加入,在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的原則下,獲政府以「按人頭」模式資助,以及向政府申請分配校舍。根據教育局的數字顯示,1999年至2002年間,便有10間愛國中、小學獲批土地。

五愛教育 每天愛勞動
【明報專訊】本港愛國學校創辦初期,多跟從內地的教育制度與政策,其中包括宣揚「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其中「愛勞動」是要教導學生尊重勞動階層,愛國學校的學生每早必做的「廣播操」,更可說是象徵之一。

每個上學的早上,無論學生在校園哪一角,只要聽到特定的音樂,都要到操場去集合,排列整齊的隊型,跟隨音樂耍起名為「廣播操」的健身操,完成後自動自覺回課室上課,這亦成為了入讀愛國學校的獨特印記。

除了健身操,愛國學校的學生還要經常協助清潔校園、為校園髹漆、準備午飯等,位處近郊地區的分校,教師更會組織學生,到住在附近村落的同學家,協助他們收割農作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