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組織精英化【明報專訊】古語云三十而立,中國民間組織在過往30年從無到有,力量從小到大。拉薩「三.一四」騷亂爆發後,獨具中國特色的「NGNO」(非政府非組織) ——新銳網路論壇在反藏獨、挺京奧浪潮中脫穎而出,風頭一時無兩;8月奧運會前夕,身為NGO(非政府組織)的保釣組織在北京罕見舉行了反日示威遊行,令各方為之矚目。
在有限空間輾轉騰挪民意
2008年12月16日
民間組織的崛起滿足了民眾與生俱來的結社願望,也為社會帶來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獨立民意。然而,在中國現實政治環境之下,官方對民間組織的管轄原則並未改變,民間組織需要在有限空間中輾轉騰挪才能為自己的發展爭得一席之地,箇中的分寸拿難頗耐人尋味。
30 年間,昔日被視作邊緣群體的NGO在中國嬗變。北京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總結指出,十幾年前,活躍在中國NGO 領域的主要是離任退休官員,如今愈來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精英成為NGO全職成員,眾多中高端白領擔當志願者,NGO「精英化」趨勢十分明顯。
社會捐贈增加吸引精英加入
康曉光認為箇中原因主要有二:其一,NGO等概念的社會認知度大幅提升,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中層十分認同,令年輕精英願助NGO一臂之力;其二,隨覑內地企業的壯大以及富人對慈善、社會責任的熱中,中國NGO接受的本土捐贈持續增加,連帶工資亦「水漲船高」,反過來吸引更多精英加入。整體來看,中國 NGO人員素質、專業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與十多年前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政府立場﹕多幫忙 少添亂
然而,由於NGO兼具結社和集體行動雙重屬性,政治挑戰能力很強,官方對NGO的管理準則並未改變。康曉光說﹕「從過去到現在,政府始終用『多幫忙,少添亂』的準則來管理NGO組織,既要利用,又要控制。」
康曉光表示,NGO可以在扶貧、養老、環保等方面提供大量民眾所需、政府又無能為力的社會服務。官方不僅允許這類NGO存在,而且給予一定立法空間,幫助這些組織規範管理。例如現在各類扶貧NGO不僅註冊方便,組織募捐、接受媒體訪問亦甚少受干擾,甚至有時官方還會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它們在貧困地區展開工作。
另一方面,任何帶有政治色彩、有政治訴求的NGO一直都受到官方的嚴格控制。「毛澤東時代對NGO的態度是『一刀切』,嚴禁民間組織的存在,現在中國政府可以說是分類控制,『添亂』的就控制嚴一些,幫助政府提供重要緊急社會服務的就扶持多一些。」
任何機構「規模大了就不行」
康曉光解釋,1989年中國頒布管理NGO相關條例,其中人員規模可算是懸在NGO頭頂的「高壓線」。「政府的態度是,不論什麼機構,也不管有何目的,只要人員規模大了就不行。」以官方清理氣功、傳銷組織為例,這些只為賺錢的組織一度有上千萬成員,即便沒有明確政治目的,但如此龐大的人員規模,仍令官方高度警覺,擔心萬一出現政治訴求,會很難控制局面。「現在官方對NGO的資金規模不太在意,更在意的是NGO的人員規模,對NGO潛在的集體行為最為擔心」。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
網上論壇冒起【明報專訊】今年3月西藏拉薩騷亂發生後,內地網路掀起一股反藏獨、挺京奧熱潮,其中猶以新銳網站反CNN網站(anti-cnn.com)引人注目。該網站是由23歲清華大學畢業生饒謹所創立,曾被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當作內地民眾自發譴責西方媒體不實報道的典型例證,一度引來媒體紛紛追訪。
反藏獨 挺京奧
2008年12月16日
網上交流發聲具中國特色
反CNN網站背後是近年在中國大量湧現的新銳網路論壇。這些論壇在政府與企業之外發出聲音,論壇成員只在虛擬空間展開討論和交流,並不在現實世界結成實體組織,堪稱深具中國特色的「NGNO」(非政府非組織)。
隨覑網民人數的激增以及在網上花費更多的時間,網上論壇在內地的影響力持續發酵。饒謹說,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反CNN網站建站後的第3天就登門採訪,被外交部「點名」後,他更接受了逾百家海內外媒體的採訪。迄今該網站已有15萬註冊會員,包括眾多海外留學生在內的300多名志願者無條件為網站提供信息和翻譯支援。
今年4月京奧火炬在法國巴黎傳遞受阻後,內地曾掀起聲勢浩大的抵制法資家樂福超市活動,網上論壇是其中重要的推動者。在火炬傳遞受阻的當天,即有網民在網上論壇留言呼籲抵制「法國製造」及家樂福,在手機短訊與MSN的助推下,幾天後就有民眾在家樂福超市門口舉起了抗議標語。
論壇雲集社會中堅知識精英
此外,網上論壇雲集了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活躍其中的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他們作出的民意表達較易引起官方重視。據饒謹統計,反CNN網站註冊會員中,約一半是英語流利、國際化程度較高的80後一代,另一半則包括年齡在30到40歲之間的高級投行經理、上市公司老總以及公務員等。
現實結社困難 願望投射網絡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表示,網上論壇興盛深具中國特色,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因為外國民間組織註冊登記並不困難,中國卻剛好相反,因此在信念、目標、規則等方面持有共同看法的民眾將結社願望轉向較易實現的虛擬空間,致使網上論壇在中國遍地開花。
康指出,網上論壇由於欠缺組織資源,更多是靠共同興趣把大家凝聚起來,所以一旦事過境遷,眾人很可能各奔東西,因此難以對特定領域保持持久的關注,「不過網絡的特點就是它能隨生隨滅,可以不斷地重新聚集,而且網民往往速度很快,只要找到新的興奮點就可以。」
保釣組織﹕知道政府底線【明報專訊】今年6月18日,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在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前舉行示威遊行,抗議日本軍艦撞沉台灣漁船,並反對與日本在東海劃定「中間線」。時值奧運會前夕,中日又剛剛宣布達成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協定,保釣組織能在此非常時期公開示威遊行,讓媒體驚訝不已,一時間警民「配合無間」、背後暗藏政治算計的揣測四散傳播。
2008年12月16日
不過,全程參與策劃那次抗議的保釣聯合會新聞發言人李南對與政府「配合」之說斷然否認:「那是不可能的事,政府從來不會要我們做什麼或者怎麼做,它絕對不可能說這種話。」
李南說,「媒體之所以驚訝是因為沒有看到我們之前所做的努力,幾年來我們做了很多事,而且做得很有策略,最終他們知道我們怎麼去做,我們知道他們的底線,慢慢形成了良性互動。」
從「有名」到「有實」
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在1996年就已成立,但鑑於當時大環境相當緊張,聯合會在內地無法組織出海保釣或示威遊行,可謂「有名無實」。李南回憶,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他與聯合會的成員特意前往上海,準備在日本領事館前舉行抗議活動,但所有人全部被警方遣返北京,抗議活動無疾而終。
2003年6月,包括李南在內的十多名保釣人士從浙江出發,首次成功出海宣示保釣。那次出海成為大環境開始寬鬆的標誌,回來後除了接受相關部門的詢問外,什麼都沒發生。
官民默契﹕理性抗議
李南稱,經過多年的溝通與交流,官方對保釣聯合會已比較了解,在此基礎上他們已然與官方形成一種「默契」。例如,相關部門會明示可以抗議,但嚴禁扔瓶子、燒國旗等行為,保釣聯合會對此表示接受,堅持理性抗議,類似燒、砸這樣的過激行為自己就會制止。他表示,「六一八抗議」之所以在相當敏感的時期順利組織,正是得益於保釣聯合會多年來與官方的良性互動。
李南說,「其他一些團體做事情為什麼會打壓得那麼厲害?他們要麼之前沒有鋪墊,要麼一下子就弄得不可調和,這是方式方法的問題,我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成,把呼聲喊出去。」
2 comments:
雖然中國既教育層面日益廣泛, 但係教育既提高不等於對人權的認識吧。例如文中提及的言論自由只限於對國家有利或無危害中共權力的層面, 因而NGO的工作內容, 項目提議, 思想改變和教育等等便有所規限。
NGO在國內要做實事, 少不免要跟高官員打交道, 如文中以吸納退休高幹為成員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此, 我們很難知道國內NGO有沒有利用某些妥協去交換有關部門的放鬆和合作。
此外, 國內要成立NGO, 除了成立受政府規限外, 其財政也受到監管, 有些甚至是由官方資助或成立。從香港NGO支持一筆過撥款的原因, 可以看到, 寬鬆的監管, 會令NGO有更大自由去運用資源。然而, 於中國, 特別是一個一黨專政的極權國家, 這一點近乎沒有可能。
推論下去, NGO於國內的影響力和發展, 未必能如文中所述般樂觀得多。
I suggest you to read this: Lu Yiyi (2007)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NGOs: A New Perspective,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2): 173-203.
http://muse.jhu.edu/journals/china/v005/5.2lu.htm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