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僅一成社企 可持續經營

僅一成社企 可持續經營
2008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本港現有逾280家社會企業,有組織發表首個有關香港社企的研究報告,走訪了43家社企,發現只有約一成達到可持續經營的水平,四分之一受訪社企已陷入削規模求存甚至結業的危險。研究指出,部分社企過分把企業目標傾斜於扶貧及助弱上,忽視了商業發展的重要。

香港政策研究所於7月至9月走訪43家社企,了解營運情,當中13家、即三成受訪社企的資金主要來自社署或民政事務署的社企創業資助,其餘則主要靠社福機構資金、基金會捐獻。有關研究結果於昨日社企國際研討會上公布。

四分一陷經營困難

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社會企業)陳雲根表示,可持續經營的定義是根據社企是否為人認識並已建立自己的品牌、會否擴張及商業發展情。研究發現,43間受訪社企中,只有5間(約12%)符合可持續經營的定義,即可在市場立足或開拓市場,27家則屬平穩經營。另一方面,10間受訪社企(約23%)已經正在削減規模求存或者衰落,換言之,即每4間社企便有一間出現經營困難,甚至可能結業。

只顧助弱 缺乏創意

陳雲根表示,社企發展成功率不算低,與中小型企業的比例相若。他亦發現一個有趣情,如果負責社企的社工對該行業有較大認識,例如本身家族亦經營同類型生意,對社企發展較好,「他們和供應商比較相熟,知道要到哪裏入貨」。

陳雲根續稱,較成功的社企通常可以找到隱蔽市場及社企獨特的定位,一線通平安鐘就是好例子。不過,大多數申請社企創業資助的團體,均是根據服務對象去辦社企協助他們就業,在創業上缺乏創意。

需引入營商才能

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李正儀認為,本港社企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主流社企資金多由政府主導,但未來要將營商才能帶入社企。李表示可參考海外例子引入商界管理,利用創業精神發展事業。

民政事務局回應指出,「伙伴倡自強」計劃旨在推動可持續的地區扶貧工作,所有申請書均按既定審批準則詳細考慮,如推行時間表是否周詳、預算是否符合成本效益,亦有推動社企通過配對平台找尋商業機構合作。

社署回應表示,「創業展才能」計劃撥款亦有考慮計劃的可持續程度。

蝕錢重新定位 深信「有得做」
2008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社區組織協會於07年開辦的社會企業曙光裝修工程,為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及訓練他們的裝修技能,雖然早前因物料價格急升而要蝕錢,但社協相信「仍有得做」。

每月生意額60萬

社協主任何喜華表示,曙光裝修其實每個月平均生意額有50萬至60萬元,不算低,亦有不少市民因社企之名,即使他們的價錢較一般裝修公司昂貴亦光顧,但曙光同時間有30多名失業受助人工作,加上要有社工協助輔導及有裝修師傅負責訓練,人工支出成為頗大負擔。

助失業者就業感安慰

何喜華補充,裝修材料早前價格急升,例如銅價茘升令電線昂貴等,都是蝕錢原因,「有時即使我們接到工作,到最後完工計數,亦未必賺到錢!」不過,他認為曙光開業1年半,成功為失業者提供訓練,對不少人學滿師已感安慰,而社企亦為一群正職的裝修師傅找到工作,令工人有工開。

雖然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何喜華認為不同行業亦有風險,他相信曙光仍然有得做,但在危機下要把曙光重新定位,例如政府撥款為長者推出「長者家居環境改善計劃」,曙光亦有積極尋找商機。

政府1.5億基金 助弱勢社群創業
2008年11月22日

【明報專訊】根據社聯調查顯示,本港約有280多家社會企業,大部分由社會服務團體透過申請基金或自資開辦或轉型而成,主要集中在服務業,最多是產品製作及銷售,佔30%,其次是佔29%的家居服務,餐飲服務及一般清潔服務分別佔13%及11%,個人護理服務如美容院、髮廊亦有5%,其他較特別的社企有裝修、有機農作、文化旅遊等。

兩年資助期後自負盈虧

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伙伴倡自強 」社區協作計劃,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申請人需繳交創業計劃,如獲核准,最多可獲300萬元種子基金,資助期不多於兩年,機構其後需自負盈虧,經過4期申請,1.5億元的基金已批出約7600萬元予80多個社企計劃。

社署另有「創業展才能」計劃改善殘疾人士的就業情,社署的攜手扶弱基金、衛福局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亦可供社企申請資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