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0, 2008

史泰祖﹕優化醫療保險 輔助公費醫療

史泰祖﹕優化醫療保險 輔助公費醫療
2008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醫療融資諮詢期已過半,公眾焦點逐漸清晰:涉及強制供款的全民醫療保險/儲蓄制度是否可靠?是否物有所值?無獨有偶,較早時在香港上畫、美國名導演米高摩亞的電影——《美國清一Sick》,更為香港醫療融資討論掀起新一波熱潮。片中揭露美國醫療制度千瘡百孔:社會差不多完全依賴私營醫療保險,以致保險公司「坐大」,為求商業利益不顧病人權益,甚至見死不救;低下層難以覓得醫療保險,有病無得醫;諷刺的是,美國醫療開支佔GDP約16%,遠高於世界不少地區(香港只佔GDP不足6%),但美國人享有的醫療服務竟如此不濟﹗

也許該套電影的內容實在震撼,故本地輿論近日不斷出現反對香港醫療「美國化」的呼聲,並把矛頭指向整個醫療融資改革,批評諮詢文件的所有方案都會為港人帶來美國人現在承受的醫療苦楚。

不過,這觀點似乎忽略了:

1. 現在提出的方案,全都是「輔助性」——公費醫療將來仍是骨幹,政府對香港醫療已作出有增無減的承擔(公共醫療佔政府開支由15%增至17%,預留500億作醫療融資改革資本);

2. 美國的醫保制度不一定等於所有的醫保制度:美國醫療最大問題是完全依賴私人市場,對保險公司「風險篩選」的行為差不多全不過問。要對症下藥,並非摒棄醫療保險,而是因應公眾利益,由官方適度介入及監管。

政策誘因 勝強制參與

我們不妨參考澳洲的例子。澳洲官方醫療系統(Medicare)類近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以公帑及稅收提供全民醫療服務,並設有安全網,為難以負擔醫院費用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減免;另外針對全民的用藥需要,亦設立「醫藥安全網」(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afety Net),為所有個人藥物開支「封頂」。不過,Medicare制度容許病人選擇私營醫療,但補貼較少,病人雖自掏腰包支付差額,這便為私營醫療及保險市場造就龐大空間,促進公私營醫療單位競爭。

澳洲的醫保市場並無強制供款制度,但有四成多市民參與了醫保計劃或受保,主要用以支付在Medicare制度下選擇私營服務的補貼差額。究其原因,在於當局提供了足夠政策誘因:

1. 需求:購買醫保可獲不俗退稅優惠。澳洲2000年推出「終身健康保障計劃」(Lifetime Health Cover),愈早購買住院保險的,日後住院時可享有較優惠收費,鼓勵市民趁年輕加入「風險共擔」的保險機制,為年老時的醫療開支及早籌謀。

2. 供應:為平衡「風險篩選」問題,當局設立「私營健保管理局」(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 Council, PHIAC)監管私營市場醫保服務的運作,另外亦成立Medibank(Private)醫保公司,為市民選購醫保時提供商業機構外的另一選擇,成功爭取近澳洲30%人口的保單生意;政府的「衛生及長者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亦致力提升及監管私營醫療服務質素。

3. 獨立仲裁:政府設立「私營醫保申訴專員」(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Ombudsman),處理各持份者之間就私營醫保引發的爭端。獨立仲裁是解決「道德風險」(無論是消費者濫用、供應者濫發服務或保險公司基於商業利益回絕索償)的重要途徑。

澳洲經驗值得認真學習

據澳洲參議院2000年調查,83%市民滿意Medicare的服務,近年滿意度亦徘徊於90%。可見只要配以全面的政策誘因,社會可在沒有強制供款下,發揮醫保的良性面(風險共擔及未雨綢繆),壓縮惡性面(風險篩選、道德風險),並以此作為輔助公費醫療的有效融資途徑。雖然美國的醫保制度百病叢生,但希望社會不要因一個失敗的例子,完全抹煞以醫療保險輔助公費醫療的可行性。澳洲的經驗,也許值得認真學習。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主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