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08

社會科學第三部門的實驗

沈旭暉﹕政治任命以外
──社會科學第三部門的實驗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作為陳智遠的好友和Roundtable創辦人之一,我一直跟他說,當你的動向確定,就是我退居幕後管理之時。等了這天很久了,所以這幾天,很快樂。有人說,政治很簡單,「一係入,一係唔入」,或只看誰是誰的人。水至清則無魚﹐我不相信黃興桂品評十二碼的邏輯﹐就是一切。

在大學的社會科學學系,每年都有學生當政務官、學者、文化人、企業人、搞社運。畢業後,依然是朋友。Roundtable的定位,不應是、或不應單是論政團體、青年智庫、民間組織、社會企業……說到底,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網絡,作為大學社科的現實延伸,希望在同一屋簷下,衍生不同子組織/機關,分拆上述功能。自然也和社科系一樣,有各種人、各樣出路、不同合作伙伴。由我們旋轉到民間團體的成員,從來不比旋轉到建制的少。社會應是這樣運作的。

對政治投資者、議題運動員來說,「我們」vs.「他們」,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但縱然個別核心成員走到政府、綁在皇后碼頭圓柱、當愛國商人、走進傳媒、加入政黨、發國際學者夢,這都是暫時的副產品,只是人生旅程的一步。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釋放社科人應有的社會潛能。這是無分立場、年齡的。

為何在港念社科只得月薪9000﹖

坦白說,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心結﹕為何在外國念社科的人是精英,在香港只得月薪9000﹖為何西方左翼學者可以是百萬富翁,在港卻以稿費價3角餬口﹖為何海外社科人和商界的旋轉門建基於專業知識,不是變賣網絡﹖這不是個別出路問題——畢竟我的背景是幸運的,友人了解我不會在著書立說前放棄國際關係,才能凝聚起來。但作為自中學起選讀文科的人,說我對上述社會結構沒有感懷、不希望改變,是騙人的,這和對香港喪失國際價值的憂慮一樣。假如同樣背景的人在西方為名為利、為理想為自由,都有更好的路,這要麼代表他們的價值建基於虛無,要麼代表他們在東方的潛能未被釋放。我們相信後者,因此,出現了 Roundtable。

筆者曾在《明報》思潮版寫過好些文章,談論建構「社科第三部門」,不贅。Roundtable以「橋樑」、「旋轉門」、「孵化機」概念化理念,只是希望延伸大學社科的社會功能。所以,我們希望連接由研究到非研究、建制到反建制、文字到媒體的各條路,讓有質素、不愛鑽營的人才進入社會各部門。研究、活動、普及學術的重點不單是本身,也是作為訓練跨學科、跨部門生存力的中介,讓下一代得到我們沒有的機會,逐步制度化催生社科人才的機制。個別成員的發展,是整個實驗的一環,但也只是其中一環而已。

有人以純政治角度演繹這實驗,是難免的,這是多元社會的一部分。雖然偶爾禁不住想,怎能主觀愛打扮,就當所有好看的人是對手﹖但有了不同質疑監察貪嗔癡,我們才能保持應有的多元。這組織發展至今,已走進管理教科書的典型瓶頸,但對組織宗旨,何謂本、何謂末,應是清晰的。人生是有階段的,必須知所進退,我們的責任,只是不讓理念偏離、不要本末倒置,此外日常營運、延伸的子組織,必須促進世代交替。朋友,隨緣,努力。

作者是Roundtable Group主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