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8, 2007

小童群益會「童夢再生」計劃

童夢承父志 苦讀盼出頭
2007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新移民」,在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眼中,都是為尋夢而來、為團聚而來、為掙錢而來……理由千千萬萬,但不知從哪天開始,這個身分逐漸被貼上標籤,甚至一廂情願地聯想到小城悲哀。

橋哥,在內地當教書先生,7年前懷覑滿肚墨水,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投奔香港,幾經轉折最終成為靠血汗打拼的勞動階級,勉強討個安定生活;琦琦,橋哥的13歲長女,從父親身上明白移民路難行,懷覑不太天真的童夢,夢想有天可做「月入幾萬」的優差,於是每晚挑燈夜讀,成績名列前茅,縱使前程如何只有天知,但至少為父親帶來欣喜和驕傲。

《維基百科》對「新移民」的定義有這樣的注解:「部分新移民本身的謀生技能及適應能力不及本地人士,令不少新移民停留在社會較低階層。」百科全書不是標準答案,或許琦琦的故事,正好可將「新移民」重新詮釋:不一定是延綿的愁傷,卻可以是跨代的夢想。

內地學歷不獲承認 爸爸賣勞力掙錢

訪問當天,琦琦亮出上學年的成績表,記者社工都「嘩」的叫了出來,在大串耀目的「A+」前目瞪口呆。才來港2年多,這個13歲念小學六年級的女孩,以實力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坐在旁邊的橋哥不禁沾沾自喜。

橋哥才38歲,頭髮灰中帶白,皮膚粗糙黝黑,一副勞動階層的模樣,要不是說話溫文爾雅,很難想像他是知識分子,在內地中學執過教鞭。他7年前隻身來港尋夢,卻落得學歷不被承認,加上英語欠佳,白領漂成藍領。幸好橋哥來港前先考取了車牌,掙兩餐溫飽不成問題:「大公司都要看文憑,在香港有學識可以薪酬高些,沒有學識只能出賣勞力,但薪水低得多。」

先後在餅房、停車場打工的橋哥,現時在將軍澳堆填區做維修工作,好不容易才安定了生活,於是把妻子、琦琦和現年6歲的幼女申請來港。團聚後卻沒啥餘錢,只好寄住在親戚家裏,10人擠在300平方呎的小屋,擠得連呼吸都是侷促的。琦琦有幸獨佔上格的單人脇,3呎闊的脇邊放滿雜物,夢中連轉身都有難度。

初來港不懂英文 要「叻畀人睇」考第一

「付出差不多的努力,回報卻有很大差距。」琦琦把父親經歷的起跌看在眼裏,早知道「新移民」這條路注定不好走。記得兩年多前甫抵港找學校便遭遇挫折,「數學有好多英文名詞,在內地只會用中文,初來港找學校時要考試,英文字一個都不懂」,那所學校當然沒取錄她。後來終於入學了,英文老師偶爾不以為然說:「這些文法,2、3年級應該學過了。」但琦琦和其他新移民一樣,在內地三年級才學曉ABC,怎能一時三刻便搞得清楚?

「我要叻畀人睇!」琦琦遺傳父親的性格,堅強、適應力強,她英文稍遜,便咬緊牙關努力學習,除請教老師同學幫助,還把英文作文重新謄寫,很快便追上進度,連昔日把她難倒的名詞,如今「明晒」!說時樣子有點「招積」,也難怪,因為她是全級第一名。

家貧不能學彈琴 團體資助圓夢想

琦琦說,「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每月收入有幾萬元,沒有知識的人,只有幾千元」,今天在書本上所下的苦功,為的就是未來的回報。萌芽自父輩的信念,如今化作琦琦的童夢。

然而,琦琦畢竟還是小女孩,「賺大錢」的成年夢終究遙遠,但近在眼前心願仍難以抓緊,「自小愛聽音樂,一直很想學琴,希望可以完整彈奏喜歡的流行曲」。這種夢才夠單純,可是父親月入僅1萬元,扣除生活開支,又要儲錢作他日搬遷之用,已沒能力支付昂貴的學琴費,「同學放學可以去上興趣班,自己沒錢,沒機會」。直至參加了小童群益會的「童夢再生」計劃,夢想實現了。

童夢計劃除了讓琦琦進修中英文外,更提供2000元現金資助,參加者可報讀自選活動。終於,琦琦可以坐到鋼琴前,十指在黑白琴鍵活潑飛舞。這天,琦琦就在練琴室內對覑父母彈奏出台灣歌手光良的流行曲《童話》,雖然動作不太靈巧,但父母首次聽到女兒彈奏,一家人笑得像童話裏的幸福主角。

雖然鋼琴老師願意減費,但有限的資助金在數月後就會用光,琦琦亦明白機會可一未必可再,「將來一定要賺錢再學琴,因為不達到中級,永遠都只是初級」,早熟的童夢也許如此。

課程顧問屬同路人 成才回饋社會

琦琦與72位「童夢再生」的參加者,身上都閃爍覑未來的光芒,義務為該計劃英文課程擔任顧問的教育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徐志長博士,在光芒中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我也是在內地小城市長大,小學沒英文課,雖然覺得學英文很時髦,也是接觸外國知識的渠道,可惜苦無途徑」。70年代末,中央電視台播出首個學英語節目《Follow Me》,在全國掀起英語熱,小城為之震動,那時才7、8歲的徐志長,心頭那團求知的火燒得熾熱。

「書局的教科書都賣光了。沒書在手,看覑黑白的電視畫面,一句都聽不懂。」徐志長把儲了多時的兩塊錢(約一倍書價),連同一封「求書信」寄往中央電視台,要求製作人協助買書。「兩星期後,電視台把書連同兩塊錢寄回來給我,他們可能見我很有熱誠,連錢都不收了。」後來他遠赴澳洲留學,其後更成為英語教師,不忘有心人的協助,決心把知識回饋社會。

徐志長有一個8歲女兒,經常接觸背景優秀的富孩子;早前「童夢再生」在教育學院舉辦英語日,他與窮孩子近距離對話,發現只要肯擁抱知識,原來貧富的美夢如一:「開始時窮孩子或許信心不足,但後來就敢公開講英語了,那是很大的進步。」一步一腳印,累積下來就足以通往成功之路。

「童夢再生」計劃資料
主辦機構﹕香港小童群益會
贊助機構﹕精美集團、攜手扶弱基金
計劃主任﹕楊可欣
查詢電話﹕2343 3554(油塘中心)
參加辦法﹕學校轉介或親臨分區中心報名
招募日期(第二屆)﹕2008年3至5月
推行地區﹕馬鞍山、長沙灣、油塘、將軍澳、南區、樂民
名額﹕72人(每區12人)
參加資格﹕1. 小四至小五學生2. 家庭收入低於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包括綜援戶及新移民

文﹕吳淑義、何裕恒

No comments: